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安全教育知识范文

儿童安全教育知识精选(九篇)

儿童安全教育知识

第1篇:儿童安全教育知识范文

一、儿童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

造成儿童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很复杂,既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通过调查研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经济发展的两面性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卫生保健领域有了很大的进步,从儿童总死亡率的逐年下降,死亡原因排序的变化,可以看到社会发展进步有利于儿童成长。但同时我们也发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家用电器的普及,城市建筑的高层化,交通工具特别是汽车的大量增加,又成为威胁儿童生命安全的新因素。有关部门对意外事故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在造成儿童意外事故的原因中车祸的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这一状况与发达国家的情况极为相似,这说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具有两面性:在人们生活水平、儿童保健条件不断改善的同时,各种危险因素也随之增多,儿童发生意外事故的可能性增大。

2.监护人防范意识薄弱,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

调查发现,许多家长安全意识薄弱(相对而言,教师较好),根本想不到孩子会发生意外。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大多是因为家长、教师和其他监护人缺乏防止儿童意外伤害的意识和知识。例如,1999年6月,北京一名5岁半的儿童下午从幼儿园回家后,在家里哭闹,家长为了哄他,逗他开心,将一粒日本豆塞进他嘴里,结果日本豆误入气管,家长迅速将孩子送往附近的医院,但孩子因窒息已死亡。等等类似的悲剧不胜枚举,这说明家长、教师的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识。

3.儿童安全知识存在空白区,缺乏一定的防范能力

儿童意外事故发生率的高低与幼儿园、家庭的教育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成人只重视对孩子的“知识”教育,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其他方面的知识学不学都无所谓。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在3~6岁儿童中有近一半的孩子有一定的安全意识,有一成多的孩子安全意识极其薄弱,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危险缺少应有的防范知识,不知道躲避风险。通过调查还发现,家长、教师对儿童安全方面的状况缺乏了解,往往过高估计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成人自认为孩子懂得自我保护,而轻视对儿童安全方面的教育。例如,对某幼儿园152名大班儿童“认辨交通标志”的测查中发现,能完全通过测查的儿童只有74名,但家长和教师估计能通过测试的幼儿人数分别是102名和104名。这也是造成孩子安全知识匮乏的原因。

还有些监护人意识到外界存在着的一些对儿童发展不利的因素,但只是一味地对儿童采取全方位的保护,认为“少活动、少出事”,许多本该孩子做的事情他们全部代劳,严格限制儿童的各种活动,剥夺了孩子通过实践锻炼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机会,结果孩子缺乏基本的对危险事物的防范能力,发生了许多不该发生的事故。

4.儿童处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身体各种机能水平较低

在儿童发生的事故中,摔伤头、磕掉牙、骨折、坠落、溺水、车祸等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幼儿体质较弱,体能发育不完善,运动机能差引起的。瑞典和日本的有关研究表明:儿童面对迎面而来的汽车常常不知道躲闪,过马路只注意一个方向的车辆而不顾另外一个方向,对汽车车速的快慢缺乏正确的判断力,误认为噪音小的汽车没有危险,等等。可以看出儿童是容易出现问题的一个群体。

二、减少儿童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的相应措施

1.监护人应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加强安全方面的知识学习,为儿童创设安全、良好的生活环境

调查发现,儿童意外伤害多发生于家长、教师和其他监护人麻痹大意的情况下,因此儿童的监护人应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加强有关知识的学习,重视对儿童的保护,时刻把儿童的安危放在心上。幼儿园教师及游乐场等公共场所的工作人员都必须有安全意识,把儿童的安全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幼儿园应制定和执行健全的安全值班制度,凡是儿童在园期间都要安排教师值班,要做到时时处处都有人想着、看着孩子,对孩子做到“放手不放眼,放眼不放心”。游乐场要针对儿童容易发生的安全问题,配备必要的保护设施,不能只为营利而不顾孩子安危,要适当限制儿童活动的范围,只有这样,才会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的机率。

2.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幼儿处于身心逐步发展的阶段,缺少生活经验和各种社会方面、自然方面的常识,自理能力较差,虽然教师和家长在竭尽全力小心翼翼地呵护他们,以尽量减少事故的发生,但我们应知道成人对孩子的保护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关注孩子、保护孩子的同时,也应教给幼儿必要的安全知识,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只有把安全的金钥匙交给孩子才是比较可靠的。所以,幼儿园应通过健康教育活动,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抓住一日活动的各个有效环节随机强化。家长应与幼儿园配合,利用家庭教育的特点,及时做好孩子的安全教育工作。

3.培养、训练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

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使幼儿躲避伤害。例如,幼儿养成吃饭前、喝水前摸一摸、吹一吹的习惯,从冰箱中拿出的东西闻一闻的习惯,可以避免烫嘴、烫手、误食东西;走路和跑步时靠右边行,可以大大减少与同伴碰撞或被来往车辆碰撞的机率,鞋带系得牢可避免跌倒、摔伤,吃鱼时把刺挑干净可免受咽刺之痛,吃饭时不嘻笑打闹可避免气管进异物,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家庭和幼儿园应相互配合,反复强调,持之以恒,使幼儿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

第2篇:儿童安全教育知识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留守儿童;关爱;策略

伴随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他们的子女受制于户籍、经济、入学等因素,无法随迁进城,而成为教育实践中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农村留守儿童难以获得正常的生活照顾、安全保护及教育培养,逐渐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弱势群体。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为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1]。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提供了创新的实践思维和丰富的技术手段。在短期返乡就业及随迁进城难以实现的背景下[2],探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概述

我国人口流动主要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农村留守儿童因而占据了留守儿童的主要比例。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外出务工连续3个月以上的农民托留在户籍所在地家乡,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3]。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经商,留守儿童出于户籍、经济、入学等因素限制,只能留在农村托养于祖父母等亲人、亲戚、朋友甚至独立生活,其生存现状不容乐观。

1.1心理问题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生活,缺乏亲子交流的机会,难以获得父母的适时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亲子关系表现疏离。留守儿童的苦闷、烦恼、压抑、恐惧等情绪往往积压内心,无法找到倾诉出口及途径。长此以往,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对外部世界产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自信心不足,少言寡语,胆小懦弱,害怕与他人交流交往,以至自我封闭,变得自卑孤僻[4]。

1.2学业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离开父母,托养于祖父母等亲人、亲戚、朋友甚至独立生活。一方面父母外出务工无暇关心和顾及孩子的学业状况。另一方面以祖父母为代表的托管方,更多着眼于孩子的日常生活起居。在面对孩子的学业问题上,由于自身较低的文化水平而表现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留守儿童因而极易对学校产生疏离,出现孤立感、无意义感、无力感和无规范感[5],具体表现为学习动机缺乏,厌学、逃学,不求上进,不服管教;学习习惯不良,自觉性较差;学习基础薄弱,学业发展产生重重困难。

1.3安全问题

首先,农村留守儿童由于自身天性好动,生活经验不足,安全意识薄弱,防范能力较差[6]的特点,极易陷入各种风险之中;其次,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及安全教育减弱,留守儿童被拐卖、受侵害、意外伤害事件时有发生;最后,学校教育由于侧重文化教育,加之学习资源缺乏,面向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实践薄弱,留守儿童所应具有的安全风险意识及风险防范知识较为缺失。

1.4道德问题

由于父母常年离家外出,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十分缺乏。家长难以通过身体力行,点滴示范,树立榜样,实现有效的道德引导,进而影响留守儿童正确是非观的树立,具体表现为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横行霸道,任意妄为。在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下,极易养成不良生活作风及行为习惯,误入歧途。

2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实践的优势分析

2.1丰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实践形式

以多媒体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能有效补充、延伸和创新传统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实践活动,基于留守儿童关爱创设虚拟、多媒、开放、共享的协作交流、资源获取、工作管理的社区平台。活动开展形式更具时代性和技术性,使留守儿童关爱实践工作更为灵活、高效。

2.2突破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时空限制

以多媒体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能有效地突破时空限制,增强信息交流的直接性和便捷性,为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学校三方之间提供随时随地的同步或异步交流,创立多维的沟通交流体系,为留守儿童关爱提供了畅通的信息交流基础。

2.3弥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实践资源

以多媒体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实现了图、文、声、像多种媒体素材的高度集成以及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传输。其能满足关爱留守儿童、关爱实践工作需要,提供多媒化的留守儿童宣传素材,加强留守儿童问题的宣传效果,营造关爱关注留守儿童的氛围。此外,基于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和关爱需求,充分利用各种信息终端,设计和开发立体化、形象化、网络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文化教育资源、安全教育等资源,从而丰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实践资源,增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3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实践的策略设计

3.1打造家校合育互动平台,缓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核心问题。要实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留守儿童、家长、学校之间的沟通协调和共同努力。以学校信息化软硬件环境为基础,创建家校合育互动平台,实现留守儿童、家长、学校之间多维、开放、高效沟通交流,能有效改善留守儿童心理现状,健全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首先,家校合育平台为留守儿童和家长提供了在线团聚功能,双方可利用平台的文字、语音、视频功能进行聊天、留言、评论等交流活动。多媒体信息传递,缓解了子女与父母间的思念之情,增进了双方的相互了解。留守儿童在突破时空限制的沟通交流中,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和无奈,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疼爱,进而获得心灵抚慰。其次,家校合育平台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体,过程性记录了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思想情况,便于家长受孩子成长点滴,及时进行评价和鼓励。“家校在线交流”功能实现家长和学校针对留守儿童教育开展沟通交流,帮助家长深层次了解孩子心理状况,家校协助共同解决孩子教育问题。最后,家校合育平台为留守儿童提供“在线心理咨询”功能,及时解决心理问题。当留守儿童感到孤独无助、苦闷压抑时,可在线求助学校教师,通过倾诉和对话的方式,及时排解心理不适,进而投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之中。

3.2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克服农村留守儿童学业问题

学业是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核心任务,学业问题因而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实践的关注焦点之一。纵观诸多因素,学习动机缺失是导致留守儿童学业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基于信息技术视角,在文化学习中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能实现儿童学习动机的有效激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其学业问题,实现学业成绩提升。首先,学校应加大投入,加强信息化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使信息化教学实施与推进成为可能。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适时、合理、有效地引进信息化教学,以新颖、先进的教学形式吸引留守儿童的学习注意力。其次,教师应科学、有效地实施信息化教学。运用信息技术实现知识内容的多媒呈现与高效讲解,激发留守儿童学习兴趣,帮助其建立牢固的知识基础,获取学习成就感。运用信息技术拓展知识内容学习,加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及应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学习的意义所在,进一步激发学习积极性。运用信息技术变革学习形式,实现从以听讲为主的传统学习形式向基于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转变,逐步培养留守儿童的自主学习与自我规划能力,强化人际交往能力。在新型学习形式中,留守儿童初始由于学习形式新鲜参与尝试,随即在过程中获取学习成就感,体会知识学习快乐,学业成绩逐渐得以上升。

3.3巧用信息化学习资源,强化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

由于缺乏父母的日常监护,人身安全是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传统实践上,提升留守儿童安全意识,强化安全风险普及和风险知识获取,是以学校为主体,实施安全教育课程。其实施形式单一,以课堂教授、专题讲座等说教的形式为主;学习资源较为单一,以课本、简单音像材料为主;内容呈现缺乏情境性、可参与性以及可视化特征,忽视了从留守儿童学习需求及学习特点出发,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学习效果并不理想。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各种基于学习者视角,强调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新型学习资源不断涌现,例如目前流行的教育游戏、微课等。教育游戏以传统游戏活动为原型,通过多媒化、情境化、虚拟化的学习环境将安全教育内容以游戏活动形式进行呈现,有效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疑、通关、奖惩等学习环节,实现留守儿童对安全教育内容的深入认知和理解。微课则是基于某一知识点或主题内容颗粒度,以一般不超过5~10分钟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的多媒化、网络化的自主学习资源。可将留守儿童需要了解的安全教育知识加以碎片化,形成安全教育专题系列微课。其不仅适合教师用于拓展安全教育课堂的内容及资源,而且合适农村留守儿童通过计算机、手机等信息终端,在课外进行安全教育学习的延伸、强化与巩固。富媒体化、情境化、教学设计精细的安全教育微课,有效契合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需要及特点,有助于深层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微课中内嵌的问题思考、模拟操作、练习评价便于营造安全风险场景及氛围,通过多次重复播放帮助留守儿童提升安全风险意识,深化安全教育知识的认知与记忆。

3.4建设思想道德微信平台,提升农村留守儿童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关键因素。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修养,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教育问题。目前,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为开展思想道德课程教学。为拓展和延伸思想道德课堂,可利用当前快速发展的微信公众平台,建立思想道德修养的培育社区。平台设置思想道德学习、名人成长传记、同辈榜样掠影、励志名言警句、思想交流论坛、思想变化日志等栏目。通过多媒化、可视化的信息资源推送,回顾课程讲授,感受名人成长,学习同伴事迹,感悟励志文字,让农村留守儿童浸润于思想修养的正能量环境中,进而抵御不良思想和风气的侵袭。通过思想交流、思想记录与呈现进行自我反思,提升道德修养。

4结语

关注和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是当前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在心理、学习、安全、道德各个层面关爱留守儿童,最大限度地弥补情感关怀和教育缺失,才能促进其健康快乐发展。

作者:廖倩 单位:钦州学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2017-02-25)[2016-02-14]..

[4]卢利亚.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症候探析[J].求索,2016(11):57.

第3篇:儿童安全教育知识范文

(一)儿童性法律存在缺陷和不足

1. 罪名存在不科学性

在近年全国报道的一些性侵儿童事件的判决中,“嫖宿幼女罪”受到广泛关注并引起极大的争议。该罪名被认为对侵犯者的惩罚力度不够,同时,也存在保护法益不明确和犯罪对象的标签化问题,且易造成对被侵害儿童的二次伤害。

2.存在明显的性别歧视倾向

我国刑法中规定;“奸淫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的,以强奸论,从重处罚。”这里并未将“幼男”列为强奸犯罪的受害人。违背了国际人权法最基本的“不歧视原则”。

(二)儿童性教育存在问题

1. 家庭性教育

中国很多父母受传统思想和文化的影响,谈“性”色变,无法给儿童传输正确的性知识。留守儿童的父母为改变生活现状,提高生活质量,选择背景离乡,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使留守儿童长期监护人缺失。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交流和沟通,缺乏家庭教育,很容易使犯罪分子有机可乘。

2.学校性教育

在我国学校教育中,儿童性教育目前尚未形成系统的、有计划的、可操作的教育体系。学校的性教育只是教授儿童一些基本的生理卫生知识,内容片面渠道贫乏,使得儿童不能够直面相关知识和问题。

(三)社会公众关注存在的问题

1. 媒体对儿童性侵害案件的过度报道

在发生儿童性侵犯案件后,全国各大媒体会纷纷报道,有时也会口无遮拦的评论。更有甚者,媒体为吸引眼球会进行不实报道和恶意炒作。媒体虽有知道真相的权利,但是这样恣意报道,不考虑受害儿童及其家人的感受,不考虑受害儿童的隐私,缺乏人文关怀的行为,对受害儿童造成了严重的“二次伤害”。

2. 社会大众对儿童性侵害案件的关注点扭曲

虽然,社会大众在看到有关儿童性侵的报道时,都对施暴者予以强烈谴责,对受侵害儿童产生同情怜悯的情感。但是当这些事件发生在身边时,尤其是在农村,人们却变得冷漠,甚至认为受侵害儿童是肮脏不洁的,带上有色眼镜看待受害者,给受害者贴上“标签”,使得受侵害儿童无法重新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有些受害家庭迫于压力和为了孩子能尽快从伤痛中走出,不得不背井离乡,搬离原住地。

二、儿童性安全现有社会支持网络分析

儿童性安全现有的社会支持网络是由政府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和个体支持系统组成的立体的支持网络。可以分为正式的社会支持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两种类型。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主要包括:政府、学校、社区、社会组织等;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主要包括:家庭、个体及朋辈群体支持等。

(一)政府支持系统

目前,我国针对儿童青少年已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对儿童性安全提供了法律支持,在儿童性安全问题中起到了预防和惩戒的作用。但仍然存在政策法规不健全、宣传力度不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支持系统是指包括政府支持、社会支持、个体支持的一个大的社会支持网络,而这里所指的社会支持系统是狭义的,其主体是介于政府和个人之间的社区、学校、非政府组织(NGO)等。社区和学校是儿童生活和学习的区域,对儿童性意识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非政府组织所进行的一些针对儿童性安全问题的活动也是很有必要的。

(三)个体支持系统

个体支持属于非正式支持,对于儿童性安全问题而言,个体支持是不可或缺的,也可以说是最原始最有效的支持,体现了社会支持机制的最基本特征,在社会支持网络中占有不容忽视的位置。个体支持不仅包括血缘、地缘、业缘等社会网络的支持,还包括个体的自我支持。即不仅儿童的家庭及朋辈可以为儿童的性安全提供支持,儿童自身掌握正确的知识、保持良好的心态也是一种自我支持。

三、全面构建儿童性安全社会支持网络

(一)政府支持系统

1. 强化政府职能

政府需要积极发挥其社会管理职能,作为儿童性安全问题的社会支持的主导者,可以通过理论宣传、立法支持、政策照顾、行为协调等方式来缓解和杜绝此类问题。这是其他社会支持和个体支持做不到的。

2.完善政策法规

对于现行法律法规及政策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漏洞需要相关部门积极的完善和解决,这样才能形成一定的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才能从根本上震慑犯罪分子和杜绝儿童性侵事件的发生。

(二)社会支持系统

1. 净化社区环境

安全良好的社区环境才能将犯罪拒之门外。加大力度净化社区环境,包括整治网络不良信息都对儿童性安全问题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2.转变学校教育观念

学校是儿童除家庭之外重要的社会化场所,教师作为除父母之外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社会他人”,对儿童的成长发育有着巨大的影响。学校在儿童性教育的问题上应该保持客观积极并且毫不回避的态度。学校应将性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研发适合中国国情的儿童性教育教材,加强性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培养儿童正确的性态度和性观念,同时,积极与儿童家长沟通,多管齐下,才能使儿童自然顺利的接收性知识。

3.促进非政府组织发展

各类非政府组织的主要工作目标就是对弱势群体提供相关支持,缓解他们面临的各种困境,解决他们生活、医疗、教育等各方面的问题,是重要的社会力量,应该有效的发展和利用。具有非营利性、公益性、志愿性的非政府组织一定能在儿童性安全问题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4.社会工作者的介入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其本质上是一种助人自助的活动。受过相关专业培训的社会工作者充当着社会润滑剂的作用,调节缓和各类社会矛盾,对于儿童性安全问题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这在客观上也完善了儿童性安全问题的社会支持网络。

(三)个体支持系统

1. 家庭支持

家庭是儿童接受教育的 第一个场所,健康理性的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家长或者儿童的监护人应该改变落后的观念和教育方式,采取正确的方式与儿童交流性知识,促进儿童正确的性观念的养成和对自身性权利的维护。

2.朋辈支持  

儿童喜欢与同龄的同学与朋友交流沟通,他们容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并且能够相互慰藉与支持。在与朋辈的不断交流和相互支持下,可以形成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

3.自我支持

以上各类社会支持系统都在各自的支持空间内给予儿童以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但仍需要儿童对自身性安全有完整健全的认知,才能有效维护自身性权利。

第4篇:儿童安全教育知识范文

【关键词】体育;留守儿童;生命安全;自我保护

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进而在中国出现了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1〕。2008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2〕。现如今,据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超过6000万人,可见农村留守儿童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细致的关心和照顾,时时刻刻都面临着、溺水、被火烧、被水烫、被殴打、被威胁、被拐卖、交通意外等事故,因此他们的人身安全存在着巨大的隐患。如2012年湖北省监利县九龄女童遭身亡〔3〕;2012年11岁留守儿童为给父母做饭全身着火,90%重度烧伤〔4〕;2013年6月25日下午15时许,江西一留守儿童家庭三兄妹全部溺亡〔5〕;2014年1月20日安徽省望江县9岁留守儿童因得知母亲今年又不回家过年的消息后上吊自杀〔6〕。这些事故都再一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也突出了我国安全教育方面存在问题,因此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安全问题刻不容缓,我们必须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安全教育。那么,什么是生命安全教育呢?生命安全教育是指针对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的应急、应变能力,避免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安全防范能力,遇到人生伤害的自我保护、防卫能力,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7〕。1968年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针对美国青少年漠视生命由此提出生命教育。杰・唐纳华・特士针是提出生命教育的第一人。上述的这些悲剧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因为我国现阶段的学校体育完全忽视了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像溺水这样的案例完全可以通过生命安全教育、学游泳等体育的方式避免这种悲剧的上演,但每年仍然有许多农村留守儿童溺水,这说明我们的体育教学制度还是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值得我们尽快改善。针对这个问题作者以河南省汤阴县第一实验小学为样本来探析体育对农村留守儿童生命安全的影响以及我们具体应该改革体育的哪些方面来达到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生命安全的目的,这些都是真正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汤阴县第一实验小学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抽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进行研究。

2结果与分析

2.1由表1可以看出在全国农村留守儿童非正常死亡事故中,溺水排在第一位,占总比例的30%,其次就是交通事故,占总比例的20%。这主要说明农村留守儿童不会游泳,缺乏安全常识与自我保护意识,学校没有开设游泳课,农村留守儿童也没有安全过马路的意识习惯。其他意外事故占到了45%,而在这其他意外事故中呈逐年上升趋势的还包含案件。

2.2农村留守儿童对体育的兴趣不足

由表2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儿童对体育的兴趣不足,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体育课没有调动农村留守儿童的积极性,农村留守儿童对体育的兴趣表现为“一般”的占45.6%,居于整个态度类型的首位。“非常有兴趣”为10.6%,“讨厌”为9.5%,这两种极端态度相对来说占得比例较小。这主要说明体育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作用不大,留守儿童并没有意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学校教师对体育课没有进行合理的引导,没有给予体育课足够的重视。如何改变体育课的上课模式以及如何调动农村留守儿童对体育的积极性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2.3农村留守儿童体育项目的局限性

通过调查发现(见表3),在农村留守儿童平日参与的体育活动中,篮球居于首位,占整个比例的22.8%,其次是乒乓球,占总比例的19.2%,剩余依次是沙包、羽毛球、跑步、跳皮筋、踢毽子、排球、足球。排球和足球本是体育课的主要项目,但所占的比例却排在最后。结合河南省汤阴县第一实验小学的场地情况,可以判断出该校没有多余的专业场地供学生打排球,踢足球。据调查显示,在农村留守儿童居多的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经费来源渠道单一,有的农村学校人均体育经费不足一元钱。表3 数据主要说明农村学校的场地面积狭小,许多主要运动项目的设施还是不很完善。这种硬件设施的缺乏势必会影响到农村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也严重制约了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活动情况。

2.4农村学校没有开设生命安全教育课

美国著名教育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所提到的安全需要仅次于生存需要的后面,居于整个需要理论的第二位。安全需要也是获得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的前提条件。由此可见生命安全需要的重要性。生命安全教育也本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经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校并没有开设生命安全教育课。少数学校即使有生命安全教育课也只是在开学初期上课,但上个2-3个星期就会被其他主要学科老师占课此后直接都换成主课,生命安全教育课在学校只是一个副科,一个形式罢了,学校并没有意识到生命安全教育课的重要性。生命安全教育课不仅要注重理论上的自我保护,教师更要教会农村留守儿童关于生存技能的培养以及遇到危险时的自救方法。总之,影响农村学校生命安全教育课的开设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实施过程中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影响。

2.5农村学校没有开设游泳课

体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自我保护,农村学校普遍没有游泳课,在加上农村河流、水库、湖泊、沟田众多,一到夏天,河流、水库、湖泊便成为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娱乐和避暑场地,冬天水面结冰,在农村经常可以看见留守儿童在冰面上嬉戏打闹,农村留守儿童没有学过游泳课再加上自身没有安全保护意识,因此很容易溺水,在众多的溺水案例中,农村留守儿童占绝大多数。农村水库、湖泊等众多,因此游泳课在农村学校开设是很有必要的。

2.6农村学校忽略了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引导

健康不仅包含生理上的健康还包含心理上的健康。农村留守儿童大多被隔代抚养,或者只和父母一方长期生活在一起,在留守儿童的世界里他们最渴望的是亲情,在14周岁以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人人都渴望和父母天天在一起,而农村留守儿童却陷入了“亲情饥渴”状态,原本父母温暖的怀抱却享受不了,因此很容易有心理疾病。最新报道的安徽省望江县9岁留守儿童因得知母亲今年又不回家过年的消息后上吊自杀,这个令人心寒的案例再次说明了留守儿童陷入“亲情饥渴”状态,却无处排解,一时想不开就发生了这类悲剧。农村学校没有重视给予留守儿童足够的心理教育,这也是导致悲剧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村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应有的关爱和照顾,学校教师应该多关注一下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况。通过调查发现(见表4),农村学校教师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方面从来没有关注过的占85.6%,农村学校教师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方面经常关注的占8.2%,农村学校教师只是偶尔关注一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方面的占6.2%。以上数据说明农村留守儿童得不到学校教师的心理上的关注,即使有心理上的问题也得不到解决。因此,农村学校教师应该多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3对策

3.1农村学校应该教会留守儿童安全防范意识

学校不仅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更是传播知识的地方,农村学校应该多给留守儿童传授一些安全防范意识,要让留守儿童意识到溺水和交通事故的重大危害,因为在留守儿童的世界里仅仅只是有溺水和交通事故的概念但并不知道具体应该如何防范。

3.2农村学校应该开设涉及自我保护的体育项目

农村留守儿童之所以对体育课的兴趣不足有很大一方面是因为体育课仅仅只发挥了一小部分功能,那就是娱乐功能。体育还有很大一部分的功能例如自我保护功能完全没有发挥出来。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正遭受着溺水、等危险,农村学校应该开设一些像游泳、女子防身术等体育课。

3.3建议相关教育和体育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村体育教育设施的资金投入

制约留守儿童参与体育项目的主要因素是学校体育运动场地的面积、体育设施的类型、规模。建议相关教育和体育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村体育教育设施的资金投入,以保证学校在购置体育器材、扩大体育运动场地方面有足够的资金,学校体育教师还要教会留守儿童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3.4农村学校应该开设生命安全教育课

生命安全教育课本应是学校最重视的课程之一,但学校出于升学等问题并没有把生命安全教育课放在首要位置而是占去生命安全教育课的时间去补习其他文化课,这种做法都是非常不合理的。有的农村学校即使开设了生命安全教育课但课程比例明显不平衡。在农村学校里生命安全教育课的内容广泛的集中在消防卫生教育、逃生教育、生命认识教育等生命安全内容,但有关的生理卫生教育、游泳安全、用电安全、沼气安全、日常化学反应常识、心理教育以及突发性伤害教育却提及的很少,这些教育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有的留守儿童为了给父母做饭,被沼气炸伤,全身烧伤面积达到90%,就是因为不知道沼气的化学反应常识;还有的留守儿童遇到事件,却不敢报警,也羞于启齿不知道应该怎么办等等这些案例都是与农村留守儿童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日常问题,农村学校将来要朝着这些日常生活安全教育问题发展,这样才会避免悲剧的发生。

3.5农村学校应该创造条件去开设游泳课

农村留守儿童平日在学校有教师看管,但一到寒暑假由于没有教师的看管也没有家长的保护在加上农村湖泊等很多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经常会去水边嬉戏玩耍,这时就很容易出事故。针对中小学生暑期溺水事件频发的情况要堵疏并施,一方面禁止学生到危险的地方去游泳;另一方面要教会他们一些安全自救的技能〔9〕。农村学校可以组织农村留守儿童利用暑假去学游泳,一方面可以充实留守儿童的假期生活,另一方面也可以教会留守儿童游泳。农村学校也应当给留守儿童设置一个合理的游泳达标政策,让留守儿童有目标的去学游泳,体育教师也应当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怀和正确的引导更要教会农村留守儿童一旦遇险时要学会冷静对待的态度。

3.6农村学校应该给留守儿童安排心理教育课

建议农村学校给留守儿童安排心理教育课,以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走出“亲情饥渴”的现状。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普遍表现为:自卑、逆反心理严重、性格孤僻、行为怪异。教师应该给予留守儿童科学的引导和管理,教师也要平等、民主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在心灵上给予学生温馨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疏导他们心理上的压力,给予学生希望,让留守儿童对生活充满信心,也要帮助留守儿童培养自信心,让留守儿童学会自立自强。教师要善于积极的营造和谐大家庭的气氛。教师也要定期家访,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干预。

4结束语

一个人的健康包括生理上的健康和心理上的健康两个方面,用体育的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生命安全教育,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存在于农村留守儿童生命安全方面的危险,让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身体上健康的成长,也可以培养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以及树立“终身体育”的世界观。

参考文献

〔1〕张乐.谁来关心全国两千万农村“留守儿童”?

〔EB/OL〕.〔2007-09-27〕. .

〔2〕全国妇联调查: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EB/OL〕.〔2008-02-27〕..

〔3〕张.监利九龄女童遭身亡 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引关注.[EB/OL].(2013-05-11).[2013-05-16].

第5篇:儿童安全教育知识范文

(一)主要目标

1.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

——增强新婚人员的自觉婚检意识,提高婚检率;

——新生儿疾病筛查覆盖率达100%,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达85%以上,新生儿听力筛查率达60%以上;

——产前筛查覆盖率达80%以上。

2.保障母婴安全,降低孕产妇和婴儿、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90%以上;

——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9%以上;

——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18/10万以下;

——孕妇缺铁性贫血患病率比“十五”时期有所下降;

——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3‰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15‰以下。

3.提高儿童营养水平,增强儿童体质。

——低出生体重发生率控制在4%以下,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控制在2%以下,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

——婴幼儿家长科学喂养知识普及率达到85%以上,4个月以下婴儿母乳喂养率达到90%以上;

——减少儿童维生素A缺乏症发生率,合格碘盐食用率达到95%以上。

4.加强儿童卫生保健和疾病防治。

——以区为单位,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达到90%以上,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达到90%以上,儿童五苗接种率达95%以上;

——注重青少年青春期生理、心理教育,不断提高儿童心理健康水平;

——不断提高农村儿童卫生保健服务的水平,提高流动人口中儿童保健覆盖率;

——幼儿园儿童龋齿发病率控制在30%以下;

——城镇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合格率达85%以上;

——降低儿童的近视及弱视发病率;

——中小学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施行面达90%以上,保证中小学生在校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减少未成年人吸烟,有效防控未成年人吸毒;

(二)策略措施

1.全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依法保护儿童健康,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措施。加大卫生执法力度,依法实行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的规范管理,为儿童健康服务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完善医疗保健制度,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加强农村和社区的卫生保健服务网络建设,逐年增加对基层及妇幼卫生、疾病控制等基本卫生服务的经费投入,改进儿童保健机构的设施条件和服务质量,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不断提高城乡儿童卫生保健的服务和管理水平。

3.开展婚前保健教育和宣传,引导公民自觉增强婚检意识,不断提高婚前检查率;建立和完善产前筛查诊断中心,开展产前筛查诊断工作,减少出生缺陷儿的发生,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4.加强对孕产妇的保健服务和管理,认真做好高危孕妇筛查和跟踪服务工作,提高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

5.继续推广计划免疫接种,提高儿童免疫接种率,建设规范化接种站,实施安全接种。

6.建立以医疗保健机构、幼儿园、学校、社区为一体的健康教育体系,通过新婚学校、孕妇学校、家长学校及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孕妇健康教育和儿童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健康教育质量和指导水平。

7.建立、健全儿童卫生监测统计信息网络,加强出生缺陷监测,巩固完善全区新生儿听力障碍早期筛查网络。

8.开展儿童疾病综合治理、行为干预等适宜技术。加强对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早期识别与干预儿童心理发育偏离和行为发育落后状态。对儿童和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9.把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工作列入学校综合考评内容,加强督导,积极推行体育与健康个体标准评价,培养儿童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10.严格加强对加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的管理监督,不断提高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合格率。加强碘盐合格情况的监督监测工作。

11.大力拓展城乡社区妇幼卫生服务,把优生、优育的知识宣传和技术服务落实到社区,深入到家庭,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二、培养教育

(一)主要目标

1.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段教育和学前三年教育。

——3-5周岁学龄前儿童入园率达到90%以上,学前一年入园率达98%以上;

——创省、市示范(等级)幼儿园总数要达到15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创建率达90%以上,其中上等级幼儿园达80%以上;

——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99.9%以上,初中毕业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比例达到90%以上;

——盲、聋、弱智三类残疾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99.5%以上,在幼儿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的受教育率与正常儿童基本保持一致。

2.提高教育质量和现代化水平。

——幼儿园、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7%、99.5%、99.5%以上;

——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大专以上学历分别达到45%和85%以上,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到80%以上;

——加强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校校通”工程,使我区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总体水平位居全市前列。

3.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建立多元化的家长学校办学体制,提高各类家长学校的办学质量;

——乡镇以上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办学率达90%以上;

——提高儿童家长家庭教育知识知晓率,0-5周岁儿童的家长和看护人普遍受到科学的早期教育知识指导;

——区设立家庭教育专栏节目。

(二)策略措施

1.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区”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要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纳入战略发展重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保证教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共同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2.广泛宣传教育法律法规,增强全社会的教育法律意识,进一步明确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法律责任,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加大教育执法力度,切实推进依法治教。

3.增加对教育的投入,确保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通过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和设立专项资金等办法,加强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学前教育、薄弱学校和特殊学校的扶持力度,保障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儿童、孤残儿童、流动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促进区域内基础教育均衡。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校长队伍建设,继续推进“名校长”工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全面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加快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大力扶持中青年骨干教师成长。

5.加强和改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道德实践活动,建立学校德育导师制,努力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6.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要通过创建文明学校、建设德育基地、德育队伍、开发地方德育课程、构建德育工作网络和建立德育督导评估机构等德育工作基础建设,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面发展,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推进中小学现代远程信息技术教育,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7.重视弱势群体教育,努力推进教育公平。建立和完善教育结对扶助帮困体系,健全扶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教育的助学制度,通过“慈善捐款”、“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结对扶贫等活动,帮助贫困家庭子女就学。实施残疾儿童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力争使之与其他儿童同步接受15年教育。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享受与当地居民子女同等待遇。

8.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坚持和完善政府办园为示范、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的幼教办学体制。加大示范幼儿园的建设力度,创建一批省、市、区示范性幼儿园,不断扩大优质幼儿园教育资源。重点抓好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建设,并发挥其教学示范、业务指导和信息交流作用,逐步形成以中心幼儿园为龙头的幼教辅导网络。稳步开展0-3周岁早期教育工作,创办0-3周岁早期教育指导服务基地,逐步建立以社区为基础,以示范幼儿园为中心,灵活多样的幼儿园教育形式相结合的早期教育服务网络。

9.重视和推进家庭教育。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互动式的教育体系。切实加强家长学校的规范化管理,办好各类家长学校,积极推进流动人口家长学校、社区家长学校的建设。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家庭教育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切实发挥家庭教育学会的作用,加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注重研究成果转化,积极探索家庭教育工作的新趋势、新规律。

三、法律保护

(一)主要目标

1.保障儿童参与家庭、学校、社区有关活动和文化生活的权益。

2.保障儿童的人身权利。

——控制并减少侵害儿童的各类违法犯罪案件;

——杜绝违法使用童工。

3.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

——中小学生普法教育率达100%;

——加强中小学警校共建力度,乡镇中心校以上的中小学配备法制副校长的覆盖率达95%以上;

——全区社区儿童维权机构覆盖率达80%以上,加大儿童违法犯罪预警站建设力度;

——未成年人犯罪人数控制在总犯罪人数的15%以下,失足青少年帮教好转率达80%以上。

4.加强儿童法律救助。

——完善儿童法律援助工作机制;

——有条件的基层法院建立少年法庭;

——提高流浪儿童的接受教育率和回归安置率。

(二)策略措施

1.加强“两法一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的宣传、咨询,提高全社会依法保护儿童权益、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意识。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咨询、服务,提高全社会依法保护儿童权益,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责任意识。

2.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培训和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在中小学设置法制教育课,扩大警校共建和法制副校长的覆盖面,充分发挥政法部门在青少年法制教育中的职能作用,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3.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平安社区”、“平安学校”、“平安家庭”创建活动,把净化环境、保障儿童安全健康作为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加强学校周边交通、治安秩序的管理,加强对游戏机房、网吧、书摊等文化娱乐场所的检查整治力度,严格查禁危害儿童的视听产品。以警务室为平台,在学校、社区建立儿童违法犯罪预警站,整体推进快速处置学校意外事件和社区家庭暴力案件的预警机制建设。

4.完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教育防范工作网络,实施对社会闲散未成年人的有效教育管理,做好刑释解教青少年的跟踪帮教、就业安置工作,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工作落实到社区、学校和家庭。

5.严厉打击引诱、教唆和强迫未成年人犯罪及各种侵害儿童人身权利的刑事犯罪。加强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权利保护,积极探索推进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公诉方式改革。

6.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使流动人口中的儿童权利得到保障。加强对处于困境中的儿童的救助,做好流浪儿童的管理、收容、教育、遣返等工作。

7.关注单亲家庭儿童的身心健康,增强单亲家庭父母的法律意识和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感,维护单亲家庭子女生存、保护、发展、参与的权利。

8.格执行《禁止使用童工规定》,定时开展“春苗行动”加强对企业用工的管理和监督,严肃查处非法使用童工,杜绝使用童工现象。

四、成长环境

(一)主要目标

1.改善儿童的生活环境。

——我区空气质量全年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大于330天/年;

——市区噪音达标区建成覆盖率达80%;市区环境噪音达到功能区要求;市区道路交通环境噪音达到功能区要求;

——市区生活污水处置率达60%以上;

——农村安全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改水受益率达到97%以上,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0%以上;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达75%以上。

2.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

——积极创造条件,创建儿童活动场所。区建1所综合性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有条件的乡(镇)街道设少儿活动室,提高对校外儿童活动场所和设施的管理水平;

——加强德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和科技教育基地建设,全区要建立青少年科普示范基地20个;

——全区少先队员参加雏鹰奖章活动率城市达90%以上,农村达60%以上;

——改善孤儿的供养、教育、康复医疗状况,提高残疾儿童康复率。

(二)策略措施

1.贯彻落实有利于儿童生存、发展和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相关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时要体现“儿童优先”原则,在全社会倡导和树立尊重儿童、爱护儿童、教育儿童的良好风尚。

2.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大对水、气、垃圾和噪音的治理力度,把农村改水改厕纳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控制和治理工业污染,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争取乡镇水厂基本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扩大卫生厕所普及率,提高粪便无公害处理水平。在儿童中广泛开展资源节约及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儿童的资源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引导儿童从小养成节约和环境保护习惯。

3.打击制止假冒伪劣产品侵害儿童合法权益的行为。加强行业管理,加大对儿童食品、玩具、用品的生产、销售环节的监督管理力度。严格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4.加强儿童意外伤害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教育,完善相关交通安全标志,重视家居、社区、学校、幼儿园的安全环境建设,强化儿童游乐设施安全检测管理和监督检查,防止儿童意外伤害。

5.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的宣传优势,以竭诚服务孩子为主基调,明确宣传目标,制作、播放优秀的贴近儿童生活的少儿节目,有条件的中小学还可开办少儿电视台,成立小记者队伍等。

6.重视社区儿童工作,充分发挥社区对儿童的服务、教育和管理。整合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科普、娱乐活动,每年举办一次大规模、有影响的少儿文艺体育活动,丰富儿童精神生活,提高儿童艺术素质。

7.进一步发展儿童福利事业,加强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建设和管理,改善孤儿、弃婴的供养和教育,逐步完善城乡残疾筛查、康复治疗、知识普及、转介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基础康复服务体系。

第6篇:儿童安全教育知识范文

一、活动背景:

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儿童安全事故,让我们深深感到了在我们生活中儿童安全教育的缺位。每年夏天,全国各地都有许多诸如孩子溺水、触电等不幸发生,这些不幸给家庭造成灭顶之灾,为社会留下了巨大的伤痛。而留守儿童又是儿童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因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只能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由于知识的代差,老人们只能照顾到孩子们的衣食,没有条件也没有能力对孩子进行安全知识教育。为了引起社会对这个特殊群体的关怀,也为了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我们计划举办为期三天的“爱心之家杯”留守儿童安全夏令营,为部分留守儿童提供安全知识教育。

二、活动目的:

1、对留守儿童进行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儿童的安全意识,减少不幸事件的发生。

2、为留守儿童的暑假增添快乐和知识

3、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减少孤独感

4、深入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必要时帮助他们寻求相关资源介入以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三、主办单位:

三门峡文明办 三门峡日报社

四、承办单位:

中国工商银行陕县支行 三门峡市爱心之家志愿者协会

五、联办单位

三门峡市香山红叶饮食娱乐有限公司

三门峡徒步之家

五、活动时间:

暑假期间:7月12--14号

六、活动对象:

30名农村留守儿童(卢氏管道口杨平小学、陕县宫前乡农场小学、三门峡市农民工子弟学校)

七、活动内容(暂定):

1、聘请三门峡水上110救援队的游泳教练给孩子们进行水上安全知识讲座,并安排专业游泳教练教孩子们游泳。(将所有留守儿童分成若干小组,每两个爱心之家志愿者负责一个小组。)

2、组织孩子们参加户外活动,搭建帐篷营,聘请三门峡徒步之家领队董建阳为孩子们现场讲解户外的安全知识,组织游戏,让各位组员在游戏活动中释放心中的孤独,收获游戏带来的快乐。(爱心之家的队员为孩子们准备自助餐,让孩子们在游戏、自助餐中体验开心和快乐。)

3、邀请市预防保健中心专家为留守儿童普及日常生活中的自我保护措施,如急救技能,卫生意识等。

4、志愿者分队去拜访留守儿童的家庭,及时了解他们家庭的困难, 把有困难的家庭信息上报到爱心之家志愿者协会。

活动准备:

1、志愿者的培训。

2、物资和志愿者相关食宿的准备。

第7篇:儿童安全教育知识范文

一、组织活动制度化,形成儿童合法权益保护的制度。

今年6月和9月,我局通过座谈、走访、发宣传材料等方式,对镇村小学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做到人人一堂课、人手一份宣传材料。宣教内容包括法律知识、游乐设施安全知识、用电、用液化石油气、交通等安全知识,宣传内容通俗易懂,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使村小每位学生都能在少年儿童时代受到一次全面的安全知识教育。目前,该项活动已成为我局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儿童安全素质。

二、落实活动职能化,切实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在“三八”节、“六一”节前夕,对组织女干部职工开展春游活,提高凝聚力,看望慰问局贫困儿童、挂联村留守儿童,

提供物资帮助,保护了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在做好招商引资业务工作同时,我局切实加强对本系统妇女儿童工作的领导,不仅把妇女儿童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还积极整合资源,加大相关投入,努力为本系统的妇女儿童工作提供政策、制度、资金和组织保障,切实解决妇女儿童工作中存在的职能“错位”和“缺位”问题。

三、强化学习教育,充分发挥妇女干部的“半边天”作用。

认真学习贯彻市、县妇女儿童工作会议相关精神,努力营造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浓厚氛围,大力发挥全局女干部、女职工服务于县域经济发展的聪明才智。

四、积极落实妇女儿童工作部署,实施民心工程。

我局认真落实县委精神,站在加快建设“两个强县”的高度重视妇女儿童工作。我局重视女同志的身心健康,今年8月,组织女职工到县中医院做全面体检,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此外,我局还关心民心工程,积极参加“春蕾计划”为贫困儿童献出爱心。

五、立足本职工作,不断推进妇女儿童工作。

第8篇:儿童安全教育知识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学前教育;安全教育;管理现状;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1-127-01

一、幼儿园安全管理的现状

物价持续飞涨,人们养育孩子的成本正在不断抬升。在这种情况下,幼儿教育在新时代的需求却与日俱增,公办幼儿园已无法满足社会的入园需求。与此同时,民办幼儿园机构快速发展,一时成为幼儿教育的主体。但是,由于民办幼儿园在设施上以及体制上,实行个体自营,所以可能出现不达标或人为混乱管理等安全问题,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到幼儿教育的正常发展,甚至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于是,政府出台了《民办教育促进法》,为此民办教育虽有了建园的制度保障,但在监管方面仍缺乏法规束缚。其中,幼儿园机构自身也存在经验不足及人为管理等弊端,在房屋设计、设备设施、人员资格、安全卫生等方面都存在着隐患,所以,发展幼儿园的安全管理认知,对于我国幼儿学前教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幼儿园安全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1、幼儿饮食安全认识的缺失

现阶段幼儿园对幼儿的饮食安排并不科学。没有针对幼儿应该摄取的营养成分来计划日常饮食,只是按照成人所知的家常便饭来为幼儿准备饮食。幼儿园的食堂工作人员也都是自社会招聘渠道获得的普通大厨,饭菜的取材渠道也限附近的菜市场或者是单一的批发市场。没有科学的营养饮食计划,也没有菜单的科学配置,营养师更是几乎没有,这样的饮食安排根本不适合儿童食用。譬如新闻上常出现的幼儿园集体食物中毒事件,个别民办幼儿园为了降低成本,低价购买过期食品,违规使用不合格的食品加工机器,这些势必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

2、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的缺失

幼儿教师的招聘标准并不严格。这些从幼师学校直接招聘的应届大专生,没有任何工作经验,更没有扎实的教学功底,不具备幼儿教师应有的职业道德。上岗后很难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频繁出现违规事件。譬如幼儿园近期出现的打人虐生事件。这就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说明大多民办教育机构的幼儿教师是缺乏专业教学能力与职业道德的,为此对幼儿教师的考核应该是我国普查学前教育的重点。还有保洁人员大多是大龄员工,这些人根本不具备幼儿卫生防护知识及经验,只是做表面的保洁工作,对于群体疾病的防护、儿童玩具的消毒、睡铺的集中消毒处理等卫生标准一概不知,根本是流于形式的幼儿园卫生管理。

3、设施安全消防上的缺失

个体幼儿园经营者所兴建的各类幼儿园没有统一规范,地段环境复杂多样,大多存在消防设施不健全等问题。有的幼儿园甚至建在居民住宅内或在住宅区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改造,不仅消防通道不畅且防火间距不足,区域较为狭窄,发生火宅难以迅速逃离。为减少成本输出,租用长久失修的旧楼,这些楼房的电气线路陈旧老化,消防设施严重欠缺,极易造成集体伤亡事故的发生。为了吸引并留住入园儿童,幼儿园还随意改造电线线路,制造好看的灯具或购买多种易燃玩具,摆放在教室周围给孩子的人身安全造成隐患。

4、安全教学教育上的缺失

幼儿园对日常安全教育和防歹徒的教育上缺乏实际教研活动。没有立足教育实际,儿童不知生活中哪些事情或地方会有潜在危险性,在面对哪些人或事件时,要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大多幼儿园只为了讨好家长,以家长的需要为前提,开展如识字算术等学前教育,或为了赚钱,组织特色的绘画舞蹈比赛,不能从根本上教育孩子懂得保护自己。这些流于形式的校园活动缺乏安全教育的内涵,到最后教师对这些教学特色或教材教具是否能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也是全然不知。孩子的安全教育谁来负责,成为家长与幼儿园应该反思的重点。

三、幼儿园安全管理的对策建议

1、加强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

根据《教育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幼儿教育需要政府尽其责任,在制定教育政策、配置教育资源时,有必要制定幼儿教育基准或制定幼儿园最低办学标准。充分发挥市场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由登记注册管理转变为审批管理,严格监督办园的标准和程序,对不符合设立标准的幼儿园坚决不予批准,对设立后运行出现问题的幼儿园要限时整改,对整改后仍不符合标准的幼儿园坚决予以取缔。

2、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应急预案

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及应急方案,规范幼儿园教研行为,使教育教研工作常规化、制度化,切实提高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质量。具体而言,一是提高幼儿园儿童的自我保护和安全防范能力。结合家庭教育强化家长的安全防范意识。注重对儿童独立能力的培养,加强幼儿园对儿童的安全教学课程;二是幼儿园要完善安全制度的建设。加强园内秩序管理,严格执行门卫制度和外来人员的登记制度;三是加强幼儿园食堂卫生安全管理。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工作人员必须持有健康证上岗,并且安排所有工作人员每年体检一次;四是严格执行幼儿教师的招聘标准,与幼儿教师签订协议书,确保在园儿童的健康发展;五是对幼儿园的设施设备进行全面定期检查,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

3、幼儿园组织宣传安全教育

每年幼儿园必须组织师生开展疏散逃生演练、消防知识竞赛、消防趣味运动会等安全演练活动。利用119消防日宣传消防安全内容,加大幼儿园安全宣传教育力度。持续强化幼儿园人员的逃生自救能力,并将安全教育纳入幼儿学前教学体系中,促使全面提升幼儿师生的安全意识及自救能力。积极落实消防安全知识等教学内容,优化幼儿园的安全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虎南,曾安平.建筑消防设计若干问题探讨.

第9篇:儿童安全教育知识范文

__的悲剧揭示的是我国儿童权益保护的缺位,是乡村教育、乡村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失败,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群体令人不安的悲催缩影,是整体性社会治理失灵的一个爆点,再度为我们的留守儿童工作敲响了警钟,关爱留守儿童成为时下社会公益的焦点。

我国出现巨大规模的留守儿童,有违基本的人伦和社会公平,主要是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排拒外来人口的城市管理体制造成的。各地以留守儿童为对象的案件、安全交通事故、溺水事故频繁发生,凸显了留守儿童问题治理之难。与流动儿童的问题完全不同,留守儿童处于家庭离散、骨肉分离的状态,缺乏监护人,母爱和家庭环境,从而失去了有效教育最基本的前提。

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象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使他们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社会都经常出现一些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行为,这些行为常常超越道德、法律底限。据学校抽样调查统计显示,32.9%的家长每天会和孩子联系一次,39.8%的家长每周会同孩子联系一次,21.1%的家长每个月才和孩子联系一次,4.9%的家长每年才和孩子联系一次,1.3%的家长甚至和孩子没有联系。由于长期远离父母,逾四成以上留守儿童感到孤单,三成以上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卫生问题。留守儿童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担忧。据统计,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部分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有些觉得自己受歧视,还有的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心理危机在他们当中并不鲜见。长期离开父母生活,这些孩子的精神状态往往让人揪心。自卑,敏感,叛逆等不良情绪都可能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20%。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加上监护人本身对孩子亲情缺失状况的同情,于是在孩子行为稍有出格的时候也不会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极为普遍。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

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儿童,其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抛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是因为家庭务农的收入无法让自己的家庭过上稳定的生活,否则如果有一点办法,他们都会想方设法与孩子呆在一起的,所以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虽然他们出去打工可以挣到一些钱,但其付出与收入相比依然是极不平衡的,有时因为制度等方面的缺陷,自己挣到的钱还不能及时拿到手,所以他们在家庭生活方面是及其节俭的。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表现在饮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饱就行了。儿童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城市儿童,是备受父母及亲友呵护的,而农村留守儿童只能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过着维持温饱的生活。这些儿童在生病的时候,也往往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医院救治,只能采取一些简单的、传统的方法治疗,或者干脆硬“扛”。目前中国的农业被称为“老弱病残”农业。优秀的劳动力大部分都离开乡村去城市打工了,老弱病残成了农业的主要劳动力。留守儿童在其稍有一点力气的时候,也不得不加入到劳动者的队伍中去,即使他们不去干那些高强度的体力活,也要承担各种家务劳动。过早的分担家庭负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的影响也极大。

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主要有四类: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来抚养与监护;二是单亲监护,即由父母亲中的一方抚养、监护;三是上代监护,即由儿童父母的同辈人(亲戚或朋友)来监护;四是同辈监护,指在父母外出打工的情况下,由年龄偏大的兄弟姐妹来充当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上述监护方式中,以隔代监护、单亲监护居多。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监护不力或监护功能弱化等现象。鉴于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特点,安全问题更显重要。留守儿童在安全问题上的表现

总结为:一是由于得不到亲情的照顾而产生的安全问题;二是受到他人的人身侵害;三是行为失控导致的安全问题。留守儿童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由于父母外出,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细致的照料与关怀,该群体面临着许多安全隐患,如烧伤、烫伤、溺水、触电、交通意外、被拐卖等。中南大学教授聂茂对于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用了“三个最”进行描述:“最让人担忧,最让人揪心,最让人欲说还休。”这些留守儿童年幼无知,又缺乏父母的监护,往往不能意识到自身行为或周围环境的危险性,以至于酿成大祸。轻者,可能遭受病痛煎熬或皮肉之苦;重者,可能导致伤残,至失去生命。由于缺乏家庭和学校的有效监管,留守儿童成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同时也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这些问题通常表现为:被威胁、被抢劫、被侮辱、被殴打、被勒索、被拐卖、被欺诈,其中被拐卖是最严重的情况。此外,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还表现为对突发性灾难的应变自救能力差。在突发性灾难来临时,他们通常需要家长的帮助,但是此时父母不在身边,其他人又替代不了父母的角色。在学校教育中,也没有相应的应急自救课程,以致他们在这种情况下惊慌失措,不知如何应对。留守女童是这一群体中更特殊、更易受侵害的群体。她们正处于身体的生长发育阶段,生理心理的发育尚不健全,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青春期的性健康知识,被威胁、被虐待、被等问题表现得比较突出。当这类事情发生后,她们往往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更不知道该向谁倾诉。大部分农村女童不具有自我保护知识和科学的性健康知识,家庭和学校对留守儿童的青春期教育特别是性教育几乎是空白,因而留守女童受害的危险系数相对更大。

家庭温暖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异,他们多在性格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孤僻,很难融入正常的同龄人群体。加之,目前农村的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亲缘关系为纽带展开的,对于自己家庭及亲缘关系之外的其他人的困难处境,他们虽有同情的态度,却也无可奈何。于是留守儿童们在既得不到家庭温暖,又得不到社会关爱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对生活及社会的理解生活并发展自己,于是道德滑坡、学习偏差、心理缺失等现象在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现。

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主要原因可以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儿童的成长需要稳定安全的家庭环境,需要在父母关爱的环境中满足基本的物质需要和心理需要,从而使儿童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但在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里,来自家庭的教育和监管却随着父母双方或单方的外出而被严重弱化了,甚至是缺失的。

首先,在外打工的父母难以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监护。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之后,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孩子进行最基本的家庭教育和生活照料。留守儿童很难得到父母情感与生活上的爱护和关怀,也得不到父母在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方面的帮助和引导,这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障碍。

其次,隔代监护或单亲监护并没有完全承担基本的监护责任。虽然这些监护人在物质上尽量去满足孩子的需求,但是忽略了道德意识、精神慰藉层面的教育和关心,致使留守儿童人格发展不健全,抗逆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都较差,这些都给孩子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边远地区,受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和教育理念的制约,学校并没有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对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管理。学校除了对孩子进行基础的文化课教育,很少会考虑到向孩子宣传一些安全、法制知识以增强孩子的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另外,学校与监护人管理之间还存在一些“空白区”。在这个“空白区”里,留守儿童自然很容易沾染上社会上的不良习气。

受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的冲击,长期脱离父母监护管教的留守儿童,极易受到恶劣的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暴力、色情等社会不良文化极易使留守儿童行为和思想畸变,导致其人生价值观偏差。另外,社会上的一些不法分子受利益驱使,以赚取零用钱为名诱惑孩子做童工,从中牟取暴利,而这一做法也正符合缺少家庭监管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在农村,还经常出现拐卖留守儿童的现象,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食品、谎言等诱骗孩子跟他们走,并把他们贩卖给其他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对父母监护责任的重要性均做出了具体规定,这为地方农村留守儿童政策制定提供了明晰的方向。我县新制定的《儿童发展十年规划》充分体现儿童优先原则,县委、县政府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将《__县儿童发展规划》纳入到全县“十二五规划”中,从儿童健康、教育、法律保护和环境等多个领域提出了儿童发展的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对留守儿童的关爱问题作出了强调,要建立保护儿童权益的工作网络,增加儿童课外活动设施和场所,加强家庭教育知识的宣传和理论研究,办好家长学校。新规划的实施,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提供了保障。县委、县政府相关领导非常重视儿童工作,多次听取妇联等部门关于农村留守儿童信息数据库建设工作的汇报,并就关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

县妇儿工委办公室设在县妇联,妇联组织作为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牵头部门,充分发挥“联”字优势,积极争取领导重视、支持,协调发动部门参与,广泛吸收社会资源。县关工委、团县委、县教育局、县卫生局等相关部门以高度的责任感,自觉将留守儿童工作纳入职责范围,并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扎实工作,密切协作,全县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监护关爱网络。

一是搭建关爱平台。2012年以来,县妇联采取下发调查表、调查问卷、组织妇联干部入户走访等形式,先后两次对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掌握我县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及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健康及心理等方面的情况,层层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在全县17个乡镇319个村全面摸底,建立了农村

留守儿童信息数据库并实现动态化管理,为开展关爱活动搭建有效平台。二是开展关爱活动。每年“六一”期间,开展留守儿童健康体检活动,县主要领导深入基层,看望、慰问困难留守儿童及其家庭。针对留守儿童定期开展法制教育讲座及法律常识普及宣传活动,组织安全知识宣讲团深入各学校进行安全知识宣讲,发放安全知识手册,有效提高留守儿童的法律知识水平和自我保护能力。教育部门将留守儿童纳入学校的规范化管理,不断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有条件的学校、幼儿园还安排专车接送留守儿童。卫生部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生理健康指导,切实做好留守儿童免疫接种工作。公安机关严厉打击侵害留守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整治学校周边治安环境和交通环境。县委宣传部、文广新局、教育局、新华书店联合开展“爱心无限、共享阅读”读书公益活动,通过单位和个人购买爱心书卡赠送爱心书籍并附上寄语的方式募集爱心图书1.7万本,捐赠给17所村级小学。大学生村官暑期利用远程教育站点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下载孩子暑期教育、“农村父母课堂”系列讲座课件,组织学生和家长集中收看;利用网络视频,为留守儿童架设亲情热线,让留守儿童与远隔万水千山的父母“面对面”地倾诉衷肠。三是招募关爱使者。以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目标,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留守儿童,动员社会力量齐心关爱留守儿童。团县委在全县开展青年志愿者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动员青年志愿者积极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照顾、学业帮助、心理疏导、身体康复、权益维护等服务。县妇联在乡镇、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招募“爱心妈妈”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利用“感恩母亲传承美德”母亲节、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彩红行”和巾帼志愿者等活动,让留守儿童与“爱心妈妈”见面,留守儿童代表与县直机关10名“爱心妈妈”结对认亲,“爱心妈妈”们带领留守儿童进行亲子趣味运动,有的“爱心妈妈”在节假日还将留守儿童带到城里过节,让孩子们享受到浓浓“亲情”。各乡镇也组建了由党员干部、老师、社会爱心人士等组成的“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队伍,对当地留守儿童进行学习辅导、心理辅导和爱心捐助。四是落实宣传联动措施,通过广泛组织开展“爱心献春蕾”、“美丽童行-心希望”等惠民利民政策,使留守儿童、困难儿童得到长效帮扶。五是进行“扶贫帮困走基层”、“四帮四促”等主题关爱活动。深入各乡镇,对有重大疾病和生活困难的家庭进行了慰问和资助。同时,联系县政协、县委统战部、民政局、工会、团委、残联、县慈善总会和基层政府,为一些特困家庭争取和解决低保、重大疾病、贫困儿童助学和救助等政策。六是积极引进“香港烛光基金”、“玫瑰书屋”、“公益讲座”、“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儿童快乐家园”等项目,促进儿童发展。借助县内电视、报纸、网站等各大媒体大力开展宣传保护儿童的有关法律、法规活动;制作电视短片记录留守儿童生活的点点滴滴,纪实报道我县部分困难留守儿童窘迫生活现状。依托媒体优势,全方位展示留守儿童关爱活动情况,把关爱信息传递到千家万户,广泛号召、发动全社会力量加入关注、关爱留守儿童行列,肩负起呵护祖国未来的责任,通过强化宣传,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支持与联动,在全社会营造了浓厚的舆论和关爱氛围。

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后备军。关注和解决好他们的问题,关系到农村和谐稳定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要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既需要家庭、学校的倾情参与,也需要政府、社会各方面来齐抓共管。

我国法律规定,养育孩子是每一对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务必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切实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切不可为了赚钱而误了孩子的终身,双方尽可能留一方在家教育和监护孩子。如果双方必须同时外出务工,应当通过电话、写信、回家等方式与子女进行经常性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亲情上多给孩子一些慰藉,多给孩子一些关爱,注意倾听孩子的心声,询问他们的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的情况,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时时提醒他们注意人身安全。与此同时,临时监护人应提高教育监护质量:一是要树立起角色意识,切实承担起教育监管留守儿童的责任,尽可能地教育和培养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尽量保护他们不受意外伤害。二是应改进教育方式,多与孩子谈心交流,关心孩子的精神世界,切忌溺爱迁就,多加教育引导。三是应与留守儿童的父母加强联系和沟通,随时告诉他们孩子在家和学校的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的情况,与他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避免此严彼宽现象的发生。

农村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应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一是大力加强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以此培育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防护意识和法制观念,并教给他们一些识别和应对诸如水火灾害、交通事故、房屋垮塌、山体滑坡、禽兽袭击等突发事件的常识与技能、技巧,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二是创造条件实行全日制寄宿制管理,让农村留守儿童统一在校园里吃饭和住宿,由学校的领导和老师统一对他们的安全进行监护,减少安全隐患。三是举办家长培训班,在节假日乃至赶集日,利用外出父(母)回家团聚之机,分期分批举办家长培训班,免费对留守儿童的父母及其临时监护人尤其是留守儿童的祖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和安全防护等方面知识的传授,帮助家长们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承担起教育和监护留守儿童的职责。

社会各方面应密切协作,共同为解决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出谋划策,多办实事,形成关心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一要净化环境,大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文明新风尚,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为孩子提供健康向上的书籍和音像制品,使他们远离不健康的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二要实施关爱工程。建议由妇儿工委牵头,协调妇联、关工委教育、共青团、公安、

司法、财政、劳动、卫生、民政、工商、新闻媒体等相关部门联合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三要组织社会力量开展各种类型的结队帮护活动。社会组织的加入,一方面使政府不再成为实施政策的单一行为主体,减轻了政府的压力,同时也让社会组织发挥了自身的优势,带动社会力量一起加入到帮助留守儿童的大军中。要加大“爱心妈妈”、“知心姐姐”等关爱志愿者的招募力度,壮大关爱队伍,强化“爱心家长”队伍培训管理,规范和深化“家长”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工作。政府也应尽快制定相应的对接、扶持政策,加大对“爱心家长”的宣传表彰力度,提高公益组织的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关工委、妇联、团委可以分别组织和发挥“五老”队伍、社会各界妇女和青年志愿者队伍的独特作用,与农村留守儿童结成“1+1”对子,开展“老少牵手”“争当爱心妈妈”“心手相连”等帮护活动,给农村留守儿童送去爱心和温暖,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对教育投入、经费使用、孩子权利保护等进行民主管理,从而走出现在地方政府部门高调重视问题,现实中却不解决问题的困境。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不容忽视的新问题,他们能否远离各种伤害健康快乐地成长,不仅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着国家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我们的党和政府务必高度重视和着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通过制定或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 进一步明确政府、学校、家庭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具体职责。建议从上至下建立起多层级责任体系,政府要充分发挥其核心领导作用,从领导体制、工作机制、经费保障、舆论宣传等各方面,制定易于操作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将留守儿童的保护制度化、法制化,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基本保证。教育行政部门应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学习、品行、心理和生活等问题制订指导性的政策文件,要求各个学校结合当地和本校的实际拟订具体的实施办法,并对各项工作进行督促和检查,促使学校充分关注留守儿童,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取得实效。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不可代替的教育者,相关法律法规中应突出父母亲情的重要性, 相关部门要出台保护儿童享受父母亲情和关爱的明确条文, 并制定强制措施, 保障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不让“留守儿童”变成“问题儿童”。妇联、教育等部门要加大对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家庭教育责任和家教知识的宣传和培训,进一步提高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责任意识。国家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提高进城务工农民的待遇,使农民工逐步具备带上子女进城直接教育和监护子女的能力,从根本上避免因家庭监护功能的缺失而导致的留守儿童伤害事件;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再次,要加大财政投入,建设农村借宿制学校,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改善农村学校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提供良好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条件,以便学校对他们进行集中教育和监管,以此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通过模式创新,增强关爱教育留守儿童的针对性、实效性。比如针对留守儿童的校内教育管理,可以倡导各学校每天推迟一小时放学,根据留守儿童的兴趣爱好,挖掘留守儿童的特长,组织他们开展“每天一小时”兴趣小组活动,使留守儿童在活动中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针对留守儿童的校外教育管理,可以在各村创办“留守儿童校外托管中心”、“留守儿童之家”等场所,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园地、交流平台、娱乐场所和健身阵地,让留守儿童放学、放假离校不离教,离校不离管。留守儿童校外托管机构可由政府设立“关爱留守儿童”专项资金,广泛挖掘社会资源,接受社会各界资助,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设立公益性岗位,聘任专门的志愿辅导员,切实为当地留守儿童提供学习、生活、情感上的帮助。

城乡发展不平衡是造成留守儿童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各级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改善农村的投资环境,加强农村吸引外资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农民工就业机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或就近转移,缩短务工农民回家周期,以有效减少农民工夫妻双双外出务工现象,从源头上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