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急诊科优质护理范文

急诊科优质护理精选(九篇)

急诊科优质护理

第1篇:急诊科优质护理范文

【关键词】急诊科;优质护理;效果分析急诊科是一个医院急危重症患者最为集中和抢救任务最重的地方, 来急诊科就诊的患者往往合并有焦虑情绪, 护理不当往往会引起患者强烈的不满情绪, 因此急诊科也成为发生医患纠纷和护患纠纷最多的地方[1]。优质护理强调个体化、人性化, 由以往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 努力为患者提供最舒适和便捷有效的护理[2]。本院今年来对急诊科就诊的患者实施了全方位优质护理措施,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急诊科就诊的10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1~ 6月和7~12月各500例。其中1~ 6月就诊患者作为对照组, 7~12月就诊的患者作为观察组。纳入标准:①年龄18~65周岁;②语言表达无障碍, 理解力正常。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障碍者;②昏迷患者;③急诊住院时间0.05), 具有可比性。

1. 2研究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措施。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研究, 问卷内容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一般资料, 并详细记录患者的患病情况、疾病部位等。护理效果的评价包括患者对接诊的满意度(包括就诊环境、服务态度和给药指导)、投诉率和护理差错的发生情况, 比较两组间的差异。

1. 3优质护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提高思想认识、加强整体服务观念、加强护理人员业务培训、明确岗位职责、实施责任整体护理和人性化排班模式等。

1. 4统计学方法采用 SPSS 17.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 x-±s)表示, 均数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 1问卷调查的回收情况对照组发放调查问卷500份, 回收494份, 回收率为98.8%, 合格489份, 合格率为98.9%;观察组发放调查问卷500份, 回收495份, 回收率为99.0%, 合格491份, 合格率为99.2%;两组间调查问卷回收率和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2. 2两组间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对于服务态度、就诊环境和给药指导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间护理满意度比较[n (%)]

组别 n 服务态度 就诊环境 给药指导

对照组 489 442(88.4) 436(87.2) 428(85.6)

观察组 491 489(97.8)a 478(95.6)a 488(97.6)a

注:与对照组相比, aP

2. 3两组患者投诉率和护理差错分析比较观察组投诉率和护理差错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2两组患者投诉率和护理差错分析比较[n (%)]

组别 n 投诉率 护理差错

对照组 489 9(1.8) 5(1.0)

观察组 491 2(0.4)a 0(0.0)a

注:与对照组相比, aP

3讨论

急诊科是一个情况特殊的科室, 来此就诊的患者大多病情较急, 容易合并紧张焦虑的情绪, 对医生和护理人员的要求较高, 极易发生医疗纠纷和护患纠纷。急诊科的护理风险明显高于其他科室, 因此要格外注意护理安全。本研究显示优质护理服务可以明显提高患者对就诊的满意度, 减少投诉率和护理差错的发生率, 与韩彦辉等[3]的研究结果一致。

优质护理要求护理人员技术精湛、业务娴熟、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良好的服务态度。尤其是要转变护理观念, 注重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彻底抛弃既往“重专业、轻基础、重技术、轻服务”的陈旧观念, 要充分认识到服务和技术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要学会有效的和患者进行沟通, 换取患者的信任, 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要主动询问, 给予热情的指导和帮助[4]。另外, 要注意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主要的手段是通过科室内部的培训和外出学习来实现。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和理论知识, 并且主动学习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 有助于提高沟通技巧。实施危重病人和特殊病人有限抢救制度,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卒中、急性呼吸衰竭和创伤”等七大病种要及时开通绿色通道, 优化抢救流程, 做好院前急救和院内接诊的快捷无缝连接。对于“无姓名、无家属、无地址”的三无人员要实施先抢救、后付费的抢救原则, 最大限度的保障患者的人身安全。此外, 还要合理进行护理人员的排班制度, 同时设置二线班、三线班等, 在一线出诊的情况下要及时通知备班。人性化的排班制度更有利于保持护理人员的精力和体力, 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 在急诊科实施优质护理可以明显提高患者就诊满意度, 减少护理差错及投诉率, 有利于减少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 王明霞.优质护理对减少急诊科不良事件效果分析.当代护士, 2013(12):186-187.

[2] 曾文莉, 付敏.急诊科患者实施个性化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评价. 四川医学, 2014, 35(1):136-138.

[3] 韩彦辉, 李海霞.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的应用效果研究.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9):837-839.

第2篇:急诊科优质护理范文

【关键词】重症心力衰竭患者;老年;急诊内科优质护理;总有效率

冠心病、高血压临床上较为常见,属于心血管系统疾病,常见于老年群体。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心血管发病率逐渐增多,因此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越来越多[1]。心力衰竭指因为机体心脏功能及结构不全,降低心排血量,造成的综合征,致使脏器缺氧缺血,循环淤血。将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用于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可有效降低患者残疾率及病死率[2]。此次研究中,选择我院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对其实施急诊内科优质护理,观察临床护理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实施此次研究,例数为80例,时间为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根据抽签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排除标准:①具有肝肾功能异常、甲状腺疾病、心肌梗死、严重心绞痛患者;②具有精神方面疾病及语言功能障碍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重症心力衰竭疾病诊断标准;②年龄在60岁以上者。患者对此次研究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组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62~84岁,平均年龄(60.56±5.68)岁;扩张性心肌病11例,急性心肌梗死10例、肾衰尿毒症8例、高血压11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60.52±5.54)岁,扩张性心肌病12例,急性心肌梗死10例、肾衰尿毒症8例、高血压10例。两组患者差异不大,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治疗,纠正患者水电酸碱平衡、持续低流量吸氧、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并且,实施西地兰、呋塞米注射液静脉推注治疗,持续静脉泵入硝普钠,病情好转后,口服氢氯噻嗪片、地高辛等药物。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急诊内科优质护理,具体包括:

1.2.1建立绿色通道,患者均实施急救,挂号、缴费,对患者实施急救治疗。护理人员将患者送至抢救室,并告知医师对患者进行急救处理。护理人员应全面、快速掌握患者身体情况,对患者生理及心理反应进行评估,做好抢救准备。

1.2.2心理护理:患者病情好转后,护理人员应掌握患者社会及家庭背景,并对其情绪心理进行评估,避免患者产生较大情绪波动,对治疗造成影响。患者因为病程时间长、经济压力等,容易出现悲观、抑郁、焦虑等情绪,降低患者治疗依从性。护理人员应讲述负面情绪对疾病造成的影响,并告知患者会尽量使用价格便宜,效果较好的药物,积极配合治疗,可安排患者尽快出院,减轻经济压力及心理负担。

1.2.3饮食护理:因为患者心脏循环血液量减少,所以其机体钠盐代谢量显著降低。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饮食应低胆固醇、低脂、低热量,多食用容易消化的食物。根据少食多餐原则,对患者钠盐摄入量进行控制。

1.2.4健康宣教:告知患者心力衰竭疾病有关知识,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及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护理人员应细致、耐心的解答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问题,告知患者遵医嘱用药的意义及重要性。告知患者服用药物后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使患者了解疾病产生因素、治疗措施、并发症、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指导患者正确服用药物。加强家属护理能力及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护理人员应告知家属对患者护理进行参与,提供鼓励及心理支持,使患者感受到关爱。

1.2.5体位、环境护理:保持患者病房合理的温度及湿度,温度控制在22~24℃,湿度控制在50%~60%。保持病房清新空气,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实施护理工作是应注意动作轻柔,降低噪音,保持良好的休息环境。患者可使用半坐卧位,缓解气喘、水肿等症状,适当调节患者床头高度,指导家属对其进行肌肉按摩及肌肉被动运动,提升身体舒适度。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效果,治疗效果判断标准:患者心功能改善在2级及以上,体征及临床症状全部消失,为显效;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改善1级,体征及临床症状有所好转,为有效;患者心功能、体征及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甚至出现加重现象,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观察两组护理指标:BNP(脑钠肽)、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7.0软件中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比较使用t来进行检验,用(x-±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χ2来进行检验,用率(%)来表示,(P<0.05)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效果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为80.00%(P<0.05)。见表1。

2.2两组护理前后BNP、LVEF对比:

两组护理前BNP、LVEF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护理后观察组BNP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第3篇:急诊科优质护理范文

【关键词】急诊外科;优质护理;护理效果研究

优质护理服务是指以病人为中心,强化基础护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1]。而急诊外科病房的患者具有病情急并且来时来势汹汹,更加需要护理人员进行优质全面的护理服务。为了探讨优质服务在急诊外科病房中的实施想效果,故本院进行了此次试验,现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急诊外科病房编制床位增加至50张,护士16名,年龄25岁~39岁,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4名,普通护士9名;工作年限在3~5年的护士6名,5~10年的6名,10以上的4名。

1.2方法

1.2.1加强急诊外科病房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优质服务的活动首先是要求护理人员、护理管理人员和医院领导更新观念,充分了解优质服务的内涵[2]。所以在实施优质护理前,要加强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通过培训让护理人员了解到优质护理的内容及意义,加强对患者进行人性化服务,体现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更好的进行优质服务;

1.2.2优化工作流程。医院要制定完善的急诊外科病房的护理流程,明确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与工作内容;制定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流程,并定期进行突发事件的模拟演练;

1.2.3提升人员的专业素质。急诊室的工作环境与工作特点要求了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素质,熟练的掌握各项急救技巧,具备良好的突发事件的应对与解决能力。因此院方要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考核,保证护理人员在巩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及时更新新地急诊护理知识技巧。加强训练提升护理人员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及有效解决的能力。

1.2.4灵活排班。急诊室的工作环境要求了急诊室护理人员的排班必须具备足够的灵活性。急诊室的工作高峰通常在中午和午夜,因此两个时段要加派护士值班;采取APN排班制度,每个班次至少有两名以上的护士值班,在高峰时段要加派护士人数,根据护理人员的能力进行合理的分派;节假日设置机动小组,随传随到,保证能有效处理急诊外科病房的各类情况;

1.2.4实行病房包干模式。根据每一位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及优势合理的进行包干分配,将责任落实至个人。护理人员要详细了解自己包干病房患者的情况,严格按照医嘱对患者进行用药治疗,为有困难的患者提供必要的生活护理和帮助;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多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想法和心理,帮助患者树立积极正确的治疗观念;经常想患者介绍相关的健康知识、护理方式及注意事项;实行无缝隙护理服务,保证患者需要帮助时能随时联系到当班的护理人员;如有重大危急的患者,要安排一名机动人员,以便随时处理突发事件,时刻关注重大危急患者体征变化,如发生异常应立即联系主治医师进行治疗,注意重大危急患者的情绪变化,多鼓励、安抚患者,消除其不良情绪。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并对比优质护理实施前(2013年1月1日~2013年6月30日)急诊外科病房患者239例,与优质护理实施后(2013年7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急诊外科病房患者243例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及护理质量的情况。

1.3统计学意义

应用 SPSS 16.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2.1实施优质护理前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41.42%,实施后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84.36%。两组数据对比,结果(P

2.2实施优质护理前的护理质量明显高于优质护理实施后的护理质量,两组数据对比,结果(P

3.讨论

通过实验发现,自我院开始实施优质服务后,患者与护理人员的关系明显好转,许多患者表示护理人员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心都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心的,从而让自己更加愿意与护理人员进行沟通。同时护理人员展现出足够的专业技术与知识在很大程度上也增添了患者的信任度,无形中增加了患者对治疗的配合度。

优质服务是以患者为中心所实施的一系列护理行为,在患者感受到来自护理人员的关心的同时,也愿意去理解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一些小疏忽。从而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护患关系,这对患者的治疗及护理人员的工作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因此,本院认为优质护理能有效提升急诊外科病房患者的满意度及护理质量,值得在急诊外科病房护理工作中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第4篇:急诊科优质护理范文

【关键词】 优质护理;外科重创;护理质量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37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422-01

外科重创患者伤情多危重、抢救时间急迫、发病急、病情复杂、发展快、多伴有意识障碍、呼吸功能障碍及肢体功能障碍,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及意外事件[1-2]。急诊手术优质护理近年来发展迅速,良好的急诊护理可以保证治疗效果,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愈发的受到患者及医院各方的重视。为了进一步的提高外科重创手术的护理效果,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形成完整的护理服务链。我院对2010年4月到2013年4月期间40例外科重创患者采用优质服务,在患者的治疗效果、医生和患者的满意度及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方面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4月到2013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80例外科重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优质护理组:男41例,女9例,年龄16-58岁,平均(49.8+9.5)岁;对照组:男36例,女14例,年龄19-63岁,平均(36.4+7.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伤情、手术类型等各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急诊手术室护理开展工作,即病情观察、饮食护理、皮肤护理、心理护理及并发症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具体方法如:①初期病情掌握:利用术前准备时间,手术室安排一名护士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探访,简明扼要地讲解急诊手术的过程、基本程序、手术部位、麻醉时间等,并叮嘱家属在手术期间不要离开手术室外的等待区,一旦手术过程中出现紧急情况,能第一时间联系到家属[3]。②加强术中的心理护理:在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要及时有效地给予心理疏导,语气要和蔼,态度要亲切,语言要积极向上,并具有感染力,可适当运用肢体语言,让患者感受温暖与关爱,有利于增强治疗的效果。③优化急诊手术护理程序:由高资历责任心强的主管护师组织带教,每周定期进行业务学习考核,并且不定期地进行急救演练与考核。护理人员在学习业务知识的同时,还应补充重视实践经验的积累。④重视患者临床指标监测:临床护理中应注意密切关注是否发生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呼吸紊乱和消化道出血等情况,及时给予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抽取胃液样本送检确定有无消化道出血等情况[4]。对于突发事件或异常情况应及时向主治医生汇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1.3 评价指标 疗效评定标准:①治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血压,心率等恢复正常;②有效:临床主要症状好转或稳定不变,TB,AST,ALT下降30%以上,PT缩时间≥5s;③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或患者死亡为无效[5]。其中,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满意度是在手术后1-3d,以不记名的形式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包括患者及其家属对急诊手术室护理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通过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以P

2 结 果

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发现,观察组中总有效率达到了72.5%,满意率为86%;而对照组总有效率只有40%,满意率为48%。两组比较P

3 讨 论

通过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在重症外科手术患者的手术护理过程的结果得到,P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我国的优质护理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仍然处于一种初级探索的模式,因为优质护理对医护人员的专业要求高,品格素质也有较高的要求。基于循证护理进行规范化的专业操作,可以提升外科重症护理专业能力,也是护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法。优质护理可以为患者提供优质、温馨、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其护理内容丰富,包括术前的交流探访、温馨舒适病房环境的设置、手术过程的人性关怀、术后的随访,还有全程的心理护理,不仅仅是和患者的沟通,还要与患者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因为患者家属对患者的影响更大,只有首先消除了患者家属的紧张、不安、恐惧心理,才能增加医生、护士、患者之间的信任,将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护患矛盾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刘小荣.优质护理在慢性重症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1):29-30.

[2] 徐金粉,沈国娣.优质护理在重创患者急诊手术中的开展及效果[J].临床护理,2013,51(9):59-61.

[3] 蒋晓阳,杨衬,等.一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广西医学,2007,29(1):33-35.

第5篇:急诊科优质护理范文

关键词:急诊;护理管理;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护理效果

急诊抢救的时效性对患者的预后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危急重症患者能够及时有效给予施救,能够最大程度上挽救患者生命,降低病死率[1-2]。虽然急诊医护人员在抢救患者过程中也是以小组形式对患者施救,但在抢救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缺乏明确性、有序性,往往影响到抢救效果[3]。为了提高急诊护理干预效果,我院急诊科于2015年1月采用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我院急诊科从事抢救工作的护理人员共19人,年龄22~43岁,平均年龄(28.9±4.8)岁,工作时间3个月~22年,平均工龄(9.6±3.6)年。本科及以上16名,专科及以下学历共3名。职称副主任护师1名和主管护师7名、护师11名和护士1名。本急诊科抢救室主任医师5名及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及住院医师各4人。

1.2方法

1.2.1组建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下的护理小组根据本急诊科抢救室人员数量对其进行优化护理分组(自2015年1月开始),根据优化原则共划分出5个护理小组,每个护理小组包括5名护理人员,在5个护理人员中设立组长(从事急诊共超过10年、急诊抢救等护理经验丰富、对急诊操作熟练),每组组长管理各组医护人员,组长以下分为副组长1人(其工作经验丰富并熟练操作急救设备、急诊工作不低于5年)、低年资护士2人(工作经验丰富、急诊工作不低于3年)、轮转护士1人(工作经验前丰富、工作时间为1~3年)。护理小组成立后,在急诊护理工作中5个小组,每个小组在值班时间内上下协作,做好自己岗位的工作。

1.2.2提高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下小组成员的急诊护理技能及协作能力在护理小组的5名成员中均要接受抢救室相关的急救理论和护理技能操作培训及考核,根据急诊急救专科护士的相关要求和规定制定培训内容和考核标准,先培训后考核,护理小组5名成员均考核合格。根据常见急诊病种的抢救特点和抢救流程,对护理小组成员的职责、岗位、流程进行划分,护理小组成员进行协作抢救培训并进行考核,提高护理小组成员的护理技能和协作能力,避免抢救过程中出现岗位不明确、抢救无序等缺陷。

1.2.3优化护理小组管理模式下的抢救实施过程5人组成的护理小组做到确定岗位、抢救程序中位置、抢救流程及协作配合程序,协助并配合急诊医生的诊断和抢救。护理小组组长起到小组指挥作用,站在患者床尾,对护理小组抢救过程中的整个护理程序进行指导和监督;副组长在患者头侧管理对患者实施呼吸复苏;1名护理人员在患者右侧负责心电监护的实施和观察、心脏复苏的实施及观察;1名护理人员在患者左侧,管理静脉通道的建立、药物输入及观察;1名护理人员在患者床尾对抢救过程进行记录;急诊医生负责整个抢救过程、下达医嘱及协作整个抢救过程。

1.3观察指标

比较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实施前(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和护理分组模式实施后(2015年1月-2016年1月)的护理质量满意情况、护理技术满意情况及护理整体素质满意情况,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每项调查表满分分别为100分,分为满意(80~100分)、一般满意(60~79分)和不满意(低于60分)。满意和一般满意所占百分比为满意率,实施前和实施后分别调查50例患者。比较优化护理分组模式实施前和实施后的总抢救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及药物应用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率和均数比较分别采用卡方和t检验,P<0.05,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实施前后的护理质量等满意情况比较见表1。

2.2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实施前后的抢救时间等比较见表2。

3讨论

急诊科在救治疾病时要体现救治的时效性,也即是在单位时间内抢救的成功率越高越好。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在对参加抢救的医护人员进行优化组合,目的是提高抢救患者的时效性,提高抢救效果和效率[1]。在优化护理分组模式下,年资高、经验丰富、职称高的护理人员作为组长,在抢救护理过程中起到指导和监督作用;副组长直接参与抢救护理过程;其余护理人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实施护理干预内容。优化护理分组模式能够有效的调配抢救过程中护理人员,避免传统抢救护理过程中出现的无序性、延迟性[6]。本文结果显示,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实施后的总抢救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及药物应用时间分别低于实施前,说明优化护理分组模式实施后能够缩短抢救过程中的护理操作时间,能够使患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救治,能够切实体现抢救的时效性,提高抢救效果和抢救效率。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下的护理干预能够在护理工作中形成管理向心力。需要实施急诊抢救的患者会有不同的护理需求,针对患者不同的护理需求,护理分组管理模式的护理人员能够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能够尽可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护理满意程度[6]。

本文结果显示,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实施后的护理质量满意率、护理技术满意率和护理整体素质满意率分别高于实施前,说明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有助于提高急诊护理过程中的整体护理素质,提高患者对急诊护理的满意程度。所以,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能够提高急诊病例抢救时效性,提高急诊护理满意率,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作者:任莹 芦良花 单位:河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

参考文献

[1]丘宇茹,王吉文,卢玉贞.团队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1,4(5):53-55.

[2]夏利.护理层级管理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导报,2013,29:159-161.

[3]赵树娟,孙晔,张华.PDCA在急诊护理安全管理屏障构建中的作用[J].护理学报,2014,6(5):17-19.

[4]杨巧华,魏彩第,张敬伟,等.团队管理模式在强化急救护士法律意识及防范护理纠纷中的效果评价[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6,6(4):389-392.

第6篇:急诊科优质护理范文

【关键词】急诊护理;特点;思路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256-02

医院为患者提供的护理服务是一类十分特殊的服务,其既要消除病患身体上的疾病和痛苦,又要满足患者及其家属缓解精神压力的需求。急诊护理又区别于一般的科室护理,急诊护理所面对的病人病情发展迅速、病人及其家属情绪高度紧张,因而急诊护理人员需要面对更多的风险。因而,理清急诊护理区别与一般护理的特点,并依据这些特点进行改进,就能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同时也能减少护理人员所承担的风险,营造一个更优越的医疗和工作环境。

1 特点

急诊护理服务的对象一般是病情严重且病情发展迅速的患者,在接受急诊服务时患者及其家属都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上述两点因素决定了急诊护理服务具有以下两个特点:1、急诊护理人员必须具备娴熟的专业技术;2、急诊护理人员必须迅速做出反应并迅速进入应急状态;3、急诊护理人员必须同时控制患者的病情和情绪。

急诊护理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为根本目标的,因而对急诊护理人员也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急诊护理人员应该是熟练掌握专业技巧的专业人员。急诊护理人员在对病人进行抢救时可以借助护理观察的优势,凭借各类重大疾病以及危重病人的监测指标,依靠个人娴熟的技术操作按照特殊的抢救程序,及时准确的应对各类复杂情况,挽救患者的生命。急诊科护理人员应广泛学习各学科知识,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完善自己的护理技能,以便能够做到临危不乱,果断的处理各类情况。

急诊护理是一类十分特别的护理活动,其要求护理人员能准确而迅速各类突发处理事件。急诊护理人员应该能够十分迅速而准确的判断患者的伤情,并运用正确的器材抢救患者。从重大抢救角度来讲,应急状态比反应速度更为重要,它反映了护士应急操作时对基本理论与临床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应急状态要求急诊护理人员能够迅速的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随时能够进入抢救患者的状态。对于一个急诊科护理人员来说,良好的应急能力比简单按照章程办事重要,对急救原则的深入理解比简单服从重要,良好的把控抢救时间能比各类补救制度重要。

急诊患者的特殊性决定着护理人员在及时处理患者伤情的基础上,还应尽可能的缓解患者及其家属的紧张、焦虑等情绪。缓解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能够创造一个更良好的急诊护理环境,能够让患者及其家属更好的配合护理人员的救治工作,同时也有利于急诊护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2 优化服务思路与对策

2.1 优化服务思路:我院提升急诊护理服务的基本思路为根据急诊服务特点以及对急诊护理人员的要求,开展技能培训、典型案例分析、模拟练习以及其他各类培训切实提升急诊护理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以期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2.2 优化服务对策:首先,在科室内部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工作。通过“老带新,熟带生”等措施切实提升我院急诊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同时邀请我院各科临床医师以有经验的护理人员为急诊科护理人员讲解各科基础知识,巩固和全面化急诊科专业人员的知识储备,以便其更够更好的应对各类情况。同时,与本地区其他医院急诊科开展交流学习活动,学习兄弟单位的成功经验和方法,完全我院急诊科护理服务。

其次,定期开展在科室内部开展典型案例分析交流会。在典型案例分析交流会上不仅分析一段时间内处理的十分出色的案例,同时也要分析我院或者其他医院急诊科出现的失败案例。分析成功案例能够帮组急诊护理人员更清晰的理解急诊护理方式,让其能够更好的应对各类案例,同时还能鼓舞气势,让急诊人员以更好的状态投身于急诊护理服务工作中去。对于失败案例的分析可以让急诊护理人员明确应该优先做,避免其思维固化而耽误治疗时机。

此外,开展模拟训练。模拟一些重大交通事故或者危重患者,以训练急诊护理人员迅速处理以及随时进入应急状态的能力,同时也保证急诊护理人员能够尽可能多的了解急诊护理所需要面对的病患的错综复杂性,提升其心理承受能力。

最后,开展各种形式、种类多样的培训。一方面急诊护理人员所需面对的情形相对较为复杂,这就需要急诊护理人员除了丰富的医学知识还需要掌握一些其他方面的知识,比如说如何尽快安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如何维持良好的秩序及护理环境。另一方面,急诊护理人员也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应让其接受专门的培训以期更好缓解其心理压力,以最好的状态投身于急诊护理服务中去。

3 结语

针对急诊护理服务的特点开展相应的培训,能够提升急诊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同时能够急诊护理人员更好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稳定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维持一个良好的秩序,营造一个良好的护理环境,以便患者能够接受更优质的护理服务。同时也能够让护理人员加深对急诊护理的理解,以便其在更够更好把握治疗时机,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唐绍辉,马洪钊.急诊护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10,09(12):66-67.

[2] 张亚卓,韩悦容.急诊护理服务中的细节品质[J].护理研究(上旬版),2006,20(04):358-359.

[3]赵建华.现代急诊护理文化建设初探[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09):789-790.

第7篇:急诊科优质护理范文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3(c)-0134-02

急诊科是医院急危重患者最多的科室,也是风险较高、医患纠纷较多、护理工作较重的科室,因此对护理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有更高的要求。卫生部为了进一步加强基础护理,改善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努力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1],为探讨分析责任制整体护理在急诊优质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该院急诊科从2012年开始在大力推行急诊优质护理责任制整体护理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急诊科于2012年6月开始开展责任制整体护理,随机选取责任制整体护理实施前后急诊科患者各300例,其中实施前患者(对照组)中男性188例,女性112例,年龄18~56岁,平均年龄(37.2±4.5)岁。实施后患者(观察组)中男性192例,女性108例,年龄17~59岁,平均年龄(39.4±6.2)岁。纳入标准:年龄在16~60岁之间,言语交流无障碍且理解能力正常。排除标准:住院时间

1.2 方法

岗位分配:每天除办公室护士和治疗护士各1名外,其余护士均参与管床,将其分成3个责任小组,责任组长1名,责任护士4名,责任护士每人分管5~8名患者,全面负责患者的所有治疗和护理工作,为患者提供无缝隙连续护理。

排班模式:排班结合白班、APN班和弹性班。白班为8:00~12:00、14:00~18:00,A班为7:30~15:30,P班为15:30~22:00,N班为22:00~8:00,其中办公室护士、治疗护士、护士长和组长均上白班,责任护士为A班,每两周轮换一次,其余护士进行P、N、治疗及弹性班次轮换。

工作方式:责任组长在专业技术、质量安全及病房管理方面及时给予责任护士指导,并在护理工作质量检查方面全面配合护士长工作,及时反馈意见、积极整改、使护理工作不断提升。责任护士在责任组长指导下落实全面、连续的治疗和护理工作。建立责任护士随医查房制度,责任护士随主管医师每日一同查房,加强医、护、患三者间的沟通交流,使责任护士更明确的了解患者的病情,更好的掌握治疗护理中的要点,能及时跟踪病情变化,向主管医师反馈有用的信息,同时也可查漏补缺医嘱,提升医护配合。

考核方法:结合临床护理工作的数量、质量以及患者满意度进行效绩考核,考核结果与职称晋升、评优挂钩。为了有效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护士效绩与分管患者的多少、病情轻重以及患者满意度挂钩,以患者为中心,倾斜临床一线,多劳多得,优劳优得。不直接管床护士按不超过管床护士工作量得分的平均分来计算。夜班护士按相应工作日内的护理工作量的平均分的两倍来计算。

1.3 评价指标

1.3.1 患者满意度评价 患者满意度评价是衡量医院质量管理的金标准,能够客观反映不同时间、不同地区患者对所接受的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及护理工作的质量水平。该院从住院患者的满意度、出院患者的满意度及健康教育的落实情况3个层面来考察护理工作的患者满意度。护理工作质控小组结合定期调查和不定期检查,向患者发放调查问卷,并统计结果。满意度调查问卷满分100分,分为5个模块,共22个条目,包括服务态度及主动性、关爱与沟通、工作能力、健康教育、病区管理。健康教育调查问卷满分100分,涉及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和效果。

1.3.2 护理质量评价 护理管理工作的重心是护理质量,护理质量不仅依赖于管理方法的有效性,也与护理的质量意识和监控有关。以我院护理工作质量检查分值标准为准评价,包括5个方面:病区管理、分级护理、急救药品器材、消毒隔离和护理文件。

1.4 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患者满意度评价结果

患者满意度评分为住院患者的满意度、出院患者的满意度和健康教育落实情况3项评分之和,其中住院患者的满意度占50%,出院患者的满意度占25%,健康教育落实情况占25%。见表1。

2.2 护理质量评价

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前后,急诊科护理质量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责任制整体护理有利于提高急诊优质护理的患者满意度

责任制整体护理以连续、均衡、层级和责任为原则,分层级安排护士,调整排班模式,由责任护士全面负责分管患者,不仅为患者提供治疗处置、康复指导,而且为患者提供生活照顾、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护理等一系列全面的护理,从而增强了患者对分管护士的信任和依赖感,使护患关系更加密切,同时精细化的服务也增强了责任护士的责任感,更加主动、细致的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更加准确的落实护理措施[2]。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责任制整体护理实施后,患者满意度由之前的90.75%上升至96.37%,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2 责任制整体护理有利于提高急诊优质护理的护理质量

结合急诊科资源特点,预检分诊和观察区、抢救区、监护区三大区各安排责任组长1名,责任护士4名,责任护士实施四化一体的整体护理模式,即护理责任个人化、护理技术专业化、护理服务个体化和护理工作程序化。责任护士随主管医师查房,与主管医师沟通,更加明确患者的病情,掌握护理中的要点,及时注意病情变化并反馈给主管医师,增强医护配合,提高护理质量。专业技能培训和定期考核是责任制整体护理中的重要环节,急诊科根据急诊护理的数量、特点和技术风险,学习输液技巧、心肺复苏、突发事件处理等理论,并进行模拟操作、实地演练和探讨交流,提高了护士的护理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3]。急诊科护理工作质控小组每月定期和不定期对护理工作进行检查和考核,考核结果与职称评优及奖金挂钩,激发了护士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全面提高急诊护理的质量。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责任制整体护理实施前后,病区管理、分级护理、急救药品器材、消毒隔离和护理文件5方面的质量均有很大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第8篇:急诊科优质护理范文

关键词:优质护理;急诊

我院作为一家综合性二甲医院,2010年为了响应卫生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院领导结合医院护理工作及人员的实际情况,首批在4个试点病房(脑外科、肿瘤内科、消化内科、妇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取得良好的效果。2011年初在全院各科室展开优质护理服务,期间正值全体员工积极响应医院号召,“创优质医院,创三甲医院”,急诊室作为医院第二批优质护理服务病区,针对急诊患者制定并落实了优质护理服务活动方案,现将具体措施及护理结果报告如下。

1具体措施

1.1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加强护理人员管理

1.1.1积极培训,转变服务理念所有急诊护理人员组织学习优质护理方案及落实措施,增强护患关系,并自主学习有关患者心理疏导、健康教育、沟通技巧以及礼仪培训等各方面知识,在时间节点内进行相关考核。从各方面来提高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加强急诊分诊人员的力量,树立全科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

1.1.2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所有的护理人员必须参加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不断地提高自己在急诊及抢救中观察患者、处理应急、分析病情等方面的技术水平,给患者以最优质的护理服务,增强患者的信任度,这都是每一个优秀护理人员的必备条件[1]。我科每月安排一次护士的业务学习及护理查房,护理查房围绕一例科室现有的典型、特殊病例或危重患者,由二级护士或专科护士主持,内容包括患者的护理计划、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疗措施及护理措施等,业务学习及护理查房内容均制成ppt材料保存,强化了护理人员的专科理论知识、提高专科技能水平。并进行相应的考核,对薄弱的环节进行再次讨论和巩固。并且还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在工作电脑上建立“急诊护理人员须知”文件夹,便于随时查看,全面掌握急救及基础护理操作。

1.1.3明确岗位职责,改进排班方式实行APN 排班,根据急诊患者就诊随机性强以及护理人员资质、实际工作能力的差异,分配各层次各护理人员分管不同的护理工作:急诊药品、急救仪器、病区物品及床位整洁、医护人员生活区的整洁等,并于特殊岗位安排有特殊能力的护理人员。输液室则根据冬夏输液人次高峰的不同,合理实行弹性排班[2]。排班兼顾护理人员意愿进行新老搭配,保障护理服务质量与患者安全,重新明确、细致各班职责,减少护理差错,保障了患者安全。

1.1.4科室每天发放、护理查房组护士长每月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包括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医生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调查表,护士长每天到输液室、留观室、抢救室现场督查健康教育落实情况。每日护士长晨会提问围绕现有患者,评估责任护士的专业技能及患者满意度,每月科务会全体护士及时反馈该月存在的护理质量问题,共同讨论并提出持续改进措施,下月科务会进行效果评价。上述举措强化了护理人员的病房管理意识,落实基础护理各项措施,提高患者满意度,和谐了护患关系。

1.1.5制定并落实护理人员绩效考核制度,人人熟悉考核细则[3]。绩效考核分为月度考核与年度考核,由护士长考核及自我考核共同组成,考核项目由岗位指标、顾客指标、业务指标、学习成长指标四大部分组成,具体包括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三基考试、全院业务学习、科内培训的参加情况、及新技术、科研的开展情况、临床带教情况等,通过现场沟通、月底反馈、年度总结等沟通形式,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强化了岗位责任和护理安全意识,规范了护士行为,提高了护理质量及医患满意度[4],充分调动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2修订急诊管理制度,改造急诊就诊流程

1.2.1确保绿色通道的畅通: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科室,最能体现医院的社会效益,在院部讨论可行的前提下,通过与医院各科室及后勤保障部门的沟通,结合急诊患者就诊特点,对急危重症以及 “三无患者”( 无姓名、无陪人、无钱物),开通绿色通道,实行急诊患者“三优”服务,即优先检查、优先住院、优先手术。

1.2.2落实急诊患者管理模式先诊疗再挂号、先抢救再收费、先预约再转科,尤其是2012年新区医院投入使用以来,往返新老两区之间的免费班车及救护车、新老两区之间更加优化的转诊流程,最大限度地缩短急诊患者的等待时间。所有医护人员接受规范的搬运及心肺复苏培训,人人掌握并考核合格。绿色通道外勤人员代为取药、取化验单、全程护送输液患者、急诊抢救患者检查与转科等,手术、转科患者均由转出科室详细填写陪送陪检记录,由接收科室保存,在患者检查、转运途中切实做到热情引导、细致观察、详细交接[5]。

1.2.3规范门急诊流程并核查将门诊输液的皮试工作设置在输液大厅外的专门房间、由专人负责,加强门、急诊病历、处方及患者身份的核查,并将患者输液瓶贴及输液巡视卡均通过电脑系统打印出来,清晰易于辨认,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安全感[6]。

1.3人性化管理,优化就诊环境:

1.3.1在抢救室、治疗室、急诊输液室均配备治疗车,车上备常用治疗用物、手消毒剂及过敏性休克抢救盒等,方便护理人员及时处理巡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杜绝护理人员在输液换水时不端盘、不消毒等不良习惯,减少护理人员往返于病房与治疗室的频率,减轻了护理人员工作强度,缩短了患者的等待时间,增加了患者满意度。

1.3.2公开、公示本科室优质护理服务项目及措施,透明收费管理,留观室走廊张贴各项检查收费明细表,科室设立便民箱、意见箱、针线盒、雨伞、报纸、轮椅、平车等,并提供一次性纸杯、开水和卫生纸,绿色通道外勤人员24h值班,全程陪护到位,让急诊患者得到了更透明、更贴心的服务[7]。

2体会

通过组织护理人员参加护理服务、岗位技能、专业知识、技术水平等各方面的培训,加之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使护理人员提高了专业技能及工作积极性,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护理人员的潜能,同时使护理人员转变服务理念,明确服务目标。并且使患者享受到最优质的服务,及时的得到治疗,从心理上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安全感,增强了满意度。使护理质量大大提高,规避了护理风险,减少了护患纠纷。规范化的礼仪培训和人性化的设施举措,营造了良好的就诊环境,进一步达到让患者、社会、政府满意,全面提高了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Kanwal F, Schnitzler M S, Bacon B R, et al. Quality of Car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A Cohort Study[J].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10, 153(4): 231-239.

[2] Burhans L M, Alligood M R. Quality nursing care in the words of nurses[J].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010, 66(8): 1689-1697.

[3] Aiken L H, Sermeus W, Van den Heede K, et al. Patient safety, satisfaction, and quality of hospital care: cross sectional surveys of nurses and patients in 12 countries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J]. BMJ, 2012, 344.

[4]韦林燕,杨庆寒 .优质护理服务在门诊输液室实施的效果评价[J].蛇志,2012,24(2):18-19

[5] 陈月,施丽丽,林一秀. 量化绩效考核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2011,20(6):253-254

第9篇:急诊科优质护理范文

关键词:优化D接流程;缩短;危重患者;滞留时间

急诊室患者滞留时间是指患者从预检分诊开始到离开急诊室的时间段,包括急诊预检分诊时间、抢救治疗时间、初步抢救后决定住院到实际离开急诊室的时间[1]。近年来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分级诊疗的逐渐开展,基层医院向上级医院转送患者增多,尤其是急危重症患者及疑难患者,面对逐渐增多的病患,急诊科的扩建往往不能满足患者住院需求,造成急诊患者滞留多、且以危重、复杂病历居多,患者病情得不到专科救治,医患矛盾日益紧张。本研究做了相关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病例选2016年1月~6月危重患者136例,均经护士根据卫计委分级标准预检分诊为一级患者,其中内科患者82例,外科患者54例;120送入77例,外院送入39例,自行就诊20例;入手术室患者12例,入介入室患者15例,入住各ICU 85例,入住院科室18例,放弃治疗6例。

1.2方法

1.2.1设立抢救单元,急救仪器和物品集中放置 设立急诊抢救单元,将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抢救车等急救设备围绕急救床合理定位放置;将治疗车抽屉重新划分布局,将抢救用物集中、分类、定点放置,专人管理,方便护士取用[2]。既节省了护士用物准备的时间,又避免了现场秩序的混乱。

1.2.2优化工作流程,确保绿色通道通畅 从临床实际工作出发,急诊科与医务科联合制定危重症“六大病种”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全院实行“绿色通道章”优先的制度规定,并按院字号文件下达到每个科室。凡是盖有“绿色通道章”的处方、申请、化验单等均给予优先执行,同时可“先救治,后交费”。全院在医务科带领下制定“六大病种”患者救治转运流程图,全院一盘棋,在最短时间内迅速完成患者诊治、转运工作,保证患者救治、转运工作忙而不乱、有条不紊。

1.2.3培训护士急救知识和技术,提高急救能力 多次组织医生和科室骨干护理力量通过理论授课、操作展示、技巧分享、操作比赛等形式培训医护配合要点、护护配合站位、包括颈外静脉留置针等各种穿刺技术、急救物品及仪器使用等,激发护士的学习热情,提高护士的急救能力。院领导多次参与演练,指导全院医护配合,使得全院一体,高度重视,急诊重症患者得到有效分流。

1.2.4合理配置和使用转运的人力、器械、资源,保障转运途中患者安全成立临时转运小组,由首诊负责医生、当班高年资护士、担架工人组成,负责患者转运工作。根据临床需要,科室配置小型化、便携式除颤监护仪、多个简易呼吸球囊等器械。对陈旧的担架车轮统一更换为灵活的万向轮,并购置了多功能转运车,满足了不同重症患者的需要;同时联系后勤保障部门设立专梯,增加后勤力量,增设3名担架工,24 h不间断值班,保证了人力资源的配备,做好延伸服务,保障患者安全转运。

1.2.5急诊科与住院部交接单的设计 以往门诊患者转入住院部,按普通转科记录单填写,内容复杂,且无重点,护士往往花费较多时间去书写记录单,交接时应交接的未交接清楚,留下较大隐患。我科分别设计了急诊病区与住院部交接单、急诊科与手术室、介入室交接单,专用交接单设计简单、合理,护士在交接时,既把重点项目交接清楚,又节约交接时间。患者在急诊科接诊后,医生接诊患者评估病情,相应科室会诊,决定入住科室,由护士准备好相应转接单,在相应栏内打勾,送入手术室或介入室,相应科室护士核实该以上内容。再在交接单上签名。此单书写要求按江西省文书书写规范书写,进入病历。此交接单大大节约了交接时间,使得患者得到及时的专科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

2 结果

通过一系列措施优化护理流程,除6例患者放弃治疗外,其余130例患者均得到有效安置,同时缩短了在急诊科的滞留时间,得到有效安置,为患者预后创造良好条件,患者及家属满意度在95%以上。

3 结论

急诊科是医院急危重症患者收治最多的科室,具有危重患者多、病情复杂、工作量大、护理工作重等特点。同时急诊科也是医院医患矛盾、暴力事件和医疗纠纷的高发科室。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法制观念及维权意识的增强,对急诊护理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也导致急诊科的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急诊护理路流程的优化过程中通过科学制定工作程序及严格按照程序开展护理工作,使护理工作标准化和规范化,实现了急诊护理管理的最优化,从而确保了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率和质量[3]。我科自行设计急诊科与住院部专用专科护理记录单,缩短交接时间;增加后勤力量,增设担架工,做好延伸服务,保障患者安全转运;严格实行绿色通道、急诊优先住院程序;通过一系改进措施,优化转接流程,急诊留滞患者人数及时间缩短,转接迅速,患者安全风险降低,患者及住院部医护人员满意度增加,社会信誉度提高。

参考文献:

[1]Ding R,Mccarthy ML,Desmond JS,et al.Characterizing Wait-ingRoom Time, Treatment Time, and Boarding Time in the E -mergency Department Using Quantile Regression[J].AcadEmerg Med,2010,17(8):813-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