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籍测量方法范文

地籍测量方法精选(九篇)

地籍测量方法

第1篇:地籍测量方法范文

关键词:地籍测绘;方法选择;常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城镇地籍测量工作的不断推进,在社会建设中有着良好的应用方式,同时也能够实现国家的建设工作与测量工作相结合,依靠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从而实现良好的社会发展情况,而测绘技术也越来越重要。虽然在测绘技术的发展中,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同时也在很多测量项目中,发挥着重要的测量作用,实现良好的测量工作。在对城镇地籍测量中的测绘技术应用过程,不仅推动了城镇地籍测量工作的良好发展,满足城镇地籍测量工作中对于精准技术的工作标准,同时也能够实现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只有实现良好的测绘技术发展,才能够大力推进城镇地籍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保障国家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从而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地籍测量的内容

地籍测量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地表覆盖物的位置,土地权属界、土地使用者及土地资料、地籍资料的动态监测及更新,其中地表覆盖物位置是指我国国境内地表面的图形以及覆盖物的几何位置,地籍测量时应把具体的位置和数据用几何图形编制成图;权属界既定出界址的位置和界址的坐标,以方便土地权属的管理;土地使用者资料包含使用者的姓名、住址、拥有土地编号、面积、土地等级,建筑物占有面积等资料;地籍的动态监测包括地籍图的重测、修测、重新定级以及地籍簿册的修编,并依据我国土地管理与规划的要求,进行土地整治与划分的测量工作。地籍测量可以有效的控制不动产的位置、面积、质量和权属关系,并能建立具体的坐标数据,为地籍管理提供有利的依据,同时经过测量的地籍数据可以为土地的租凭和利用提供资料,使地籍测量成果具备了法律效力。地籍测量还可以促进区域规划、城镇建设、环境保护、旅游开发和古迹保护、国土整治等方面的管理,为土地的利用与规划提供决策。

二、城镇地籍测量方法的选择

1、测量经费的合理性

城镇的地籍测量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其需要对不断变化的地籍信息进行测量,同时还要考虑到经费支出问题,因测量方法的不同,单位面积所需的经费也不同。针对一个发展中的城镇这种测量经费往往无法接受,针对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所以在城镇地籍测量中一定要选择适宜的地籍测量方法。

2、城镇地籍测量方法的实用性

城镇地籍测量方法的实用性主要是指在一定区域内,选择较为适宜的测量方法以满足测量过程中对坐标、面积、界址的需要。测量过程中对一般城镇和村庄都可以利用解析法和图解法进行测量,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建筑物密集程度增大,宗地面积变小,界址密度也逐渐增大,需要利用现有的比例尺对现行的地籍图形进行似画,并根据实地测量绘制成地籍图。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利用部分解析法进行宗地坐标的划分,解析法可以计算出地籍数据,但有部分地籍数据还不够精确,这时利用实际测量确认部分解析的数据,以达到节省工作量和资金的目地,所以说城镇地籍测量要充分利用好测量方法,突出测量方法的实用性。

3、原有地籍资料的可利用性

原有地籍资料具有一定的可追溯性,在地籍信息收集中一定要强化对原有地籍资料的再利用,这可以极大的缩短地籍测量图的成图周期,体现地籍成果资料的现势性。目前,我国的土地测量单位技术力量相对薄弱,仪器与设备相对落后,在开展地籍测量时存在难度大,任务重的情况,实际测量中如果测区内有现成的地籍图,可首先进行选用,如有平面地物缺失可进行修补,然后结合实地测量数据对宗地勘丈数据和地籍要素进行绘图,这样既节省了资金又缩短了成图周期,达到了土地管理的要求。

三、地籍测量的常用方法

1、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

所谓的CPS系统,是一种建立于卫星信号搜寻角度之上的定位导航服务系统,其全称为―全球定位系统。其具有全球覆盖、生成准确、合理的三维立体坐标、操作方法较为快捷方面、能够连续性作业、传送速度快、灵活性强与精准度高等特点。现如今,在地籍测绘技术当中,CPS应用范围极广,成为探测地点的主要方式。GPS定位服务系统主要是依托PTK技术对每一宗土地的权属界址点进行专业性的技术测算,可精确到厘米的单位,在生成数据或信息之后,将其拷贝到成图识别系统,便可获得需要的地图。下面我们简单阐述一下在采用CPS定位服务系统之后所应注意的事项,具体为:第一,地点问题,接受CPS发出信号的地点要无遮掩、较为开阔,有些树冠林中,能够干扰卫星信号,导致信号与地籍测绘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第二,在进行PTK测量技术之前,应选择卫星数多PDOP值较小的阶段进行操作,确保数据与信息的真实性、精确性与客观性;第三,基准站的上空辽阔无缘,无任何可干扰接收信号的介质,尤其是强大的电磁源,均会影响信号的接受与地籍测量的精确性。

2、摄影测量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

所谓的摄影测量技术,是通过计算机技术与摄影器材,提供立体、清晰、全面、精确的三维信息。其优势为:不需要近距离接触实物,即便是存在一定的距离,依然能测量出精确的地籍数据,如此一来,大大缩减了工作人员在野外的工作量,提高了测量效率,信息获取渠道的种类也愈加多样化。具有明显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各个测量地逐步创建了数字化摄影工作站,可见技术的应用效果十分明显,在中型城市、大型城市的建设发展中均采用了摄影测量技术。摄影测量技术成像比例最高为1:00,能够形成清新线划、影像丰富多彩、数字化的信息效果。具体涵盖了三维立体化坐标测图硬件设施、解析成图方式以及高密度模拟应用测图实施等等,实现了现代化计算机技术的采集与汇总,处理影像数据之后,将其录入到绘图系统当中。

3、遥感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既能够获取影像信息与非影像信息的语义解释与非语义解释,又可进行精确的口标几何定位,通过非接触性传感器获取物理特征与几何相关的信息,为我们改造自然、认识自然提供强有力的参考和依据。遥感技术一般适用于一些中等或小规模的地形图当中,用来获取一些几何数据与物理信息。一般情况下,动态遥感监测技术的监测对象为土地资料及利用率,通过数字或图形等文体形式获取数据,结合现代化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处理一些难以分辨的信息,同时按照相关要求制定对地籍的监测周期,全程实施全方位、多角度的监测,对土地利用周期变化产生的不同数据记录下来,进行归纳、整理与对比,最终形成一组精准、科学、真实、有效的数据。遥感测绘技术的长足发展让测绘变得更加便捷、客观与科学,现代化计算机处理技术进一步的完善与丰富,让测绘地籍等项目更为合理、精确与科学,充分补充各类地籍信息、比例地形图与城市基本地形图等,提供高效、现代、科学的处理方式。

结束语

要想发展、完善地籍管理工作,必须提高科技水平,进行技术上的革新,掌握地籍测量基础的知识,把地籍测绘和地籍控制测量作为地籍管理中的重中之重,重视地籍控制测量,明确控制测量的要求,建立测量时的坐标系,建立首级控制网和加密控制网,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测量,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只有保证控制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才能更好地进行地籍测绘,才能确保地籍图册的准确性,才能更准确的开展测量工作。只有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地籍测量手段,才能促进地籍管理工作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慧,华运知,薛美玲.浅析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华章,2011(17).

第2篇:地籍测量方法范文

[关键词]地籍测量 GPS定位技术 界址点 碎部测量 全站仪

[中图分类号] P2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7-156-1

地籍测量主要包括权属测量和调查,是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在土地登记申请的基础上,利用权属调查与测量对每一宗土地的面积、界限等情况进行测定,进而形成调查图件、数据等相关资料。本文基于地籍测量工作对几种基本测量方法进行了分析。

1地籍测量概述

1.1地籍含义

地籍主要是指由国家监管、以土地权属作为核心的权属、位置等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通过表册、数据等形式进行表示。按照发展阶段来看,地籍共有税收地籍、产权地籍等几种形式,按照特点与任务来看,地籍可以分为日常地籍、初始地籍等形式,按照特点来看,地籍可以分为农村与城镇地籍两种。

1.2地籍测量的作用

地籍测量主要是为了对地籍信息进行获取,在地籍调查过程中应该严格依照权属界址,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地籍信息进行获取。地籍测量应该结合“测量尽可能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多方面发展需要”的原则进行,一方面要有效保证可以为土地税收和土地管理提供测量保障,另一方面要为国民经济加上你和相关单位的工作提供有效信息。

1.3地籍测量内容

地籍测量主要包括界标物、建筑物、道路、水系以及植被等内容。其中界标物主要是指作为界标物的各种地物;建筑物是指永久性房屋,针对建筑物墙基角、围栏、栅栏、阳台雨篷下支柱、全封闭式阳台进行测量;道路是指正轨道路、街道以及正规铺装面的内部道路,这些应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测量;水系是指河流、水塘等,按照岸边线进行测量,同时桥梁和拦水坝也要进行测量;植被是指较大面积的绿化地、街心花园以及城乡结合部的园地等均要进行标记说明。

2地籍测量的几种基本方法

2.1控制测量

结合界址点以及地籍图精度的相关要求进行地籍控制测量,结合测区控制点数量、等级等情况,严格按照测量的精度要求和基本原则进行技术设计、埋石等相关测量工作。同时,对GPS定位技术进行充分利用,对城镇地籍基本控制网进行布测。一般来说,在一些大城市中已经建立起了城市控制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测绘工作。但是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已有控制网的控制范围已经不能使其要求得到满足,加上一些控制点已经被破坏,所及急切的需要对GPS定位技术进行有效利用,逐步加强已有控制网,并将其作为地籍控制网。利用GPS快速静态定位的方法对边长在8km~10km的二、三、四等基本控制网和一、二地籍控制网的GPS基线向量进行定位与测量。同时利用GPS快速静态定位方法保证其精度达到1cm~2cm左右,这样才能使地籍控制测量的需求得到完全的满足,同时使观测时间得到大幅缩短,最终保证其经济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通过GPS定位技术的应用对城镇地籍控制网进行布测,应该与已有控制点一起进行联测,保证联测控制点在2个或者2个以上。

2.2界址点坐标测量

在测定界址点之前,常规的方式使在首级控制网对一、二级导线进行加密,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GPS设备也在地籍测量工作中得到了普及,利用GPS快速静态模式对导线进行布设效率非常高,在地籍测量发生变更的时候,如果原有已知点遭到较多破坏,那么也可以对GPS快速静态模式进行选择,对导线进行加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注意观测的时间应该在15分钟以上,布网的时候要有足够的起算点,且起算点应分布均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界址点解析法进行测量主要是结合了全站仪坐标法以及GPS RTK技术。通过GPS RTK方法进行布设的时候应保证每个界址点的测量都是彼此孤立的,没有检核的条件,因此应该对每个界址点进行二次测定,在误差范围内取二次坐标值的均值来使用。为了有效防止人为因素造成误差,在流动站进行观测的时候在已知点中选择相应的点作为始末观测点,这样就可以使跟踪观测的可靠性得到有效保证。同时应该将测量数据自动记录在电子手簿中,并在现场完成对地籍地形草图的绘制。

2.3通过全站仪的界址点进行测量

对于一些隐蔽的地区或者高层建筑,如果RTK接收机的接受条件不好,或者测量状态不能得到有效固定时可以对全站仪进行使用,通过全站仪实现对界址点的测量。全站仪本身存在自动记录和内存管理的功能,通过全站仪可以直接对界址点的平面坐标进行观测,并将其记录在全站仪内存中。因为测量精度要求非常高,同时还可以对数据进行记录,将数据传输给计算机,因此全站仪也是数字测绘的一种重要方法。如果一些界址点不能通过仪器直接对其进行测量,可以用钢尺在界址点上取栓距,利用距离交合法等结合法将其坐标求出来,同时在量取栓距时应该注意到对多余条件进行检核,将粗差排除。

2.4地籍碎部测量的极坐标法

将仪器架设在控制点A上,将控制点B定向,对目标点P和控制点B之间的角β以及控制点A、目标点P之间的距离S以及垂直角C1进行测量,在此基础上对目标点的位置进行测定。因为全站仪目前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这种方法则成为获得地籍要素的一种主要方法,直接将每个碎部点的水平角、斜距等信息记录在电子手簿中,就可以对界址点的三维坐标进行直接的解算。

3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在本文中对地籍测量的几种基本方法进行了分析,文章首先利用地籍测量的含义与作用作为开端将大家引入到对地籍测量的关注之中,然后对控制测量、界址点坐标测量、通过全站仪的界址点进行测量、籍碎部测量的极坐标法几种地籍测量基本方法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全文是笔者对自己多年工作经验的理论总结,相信本文的分析可以为同行业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李文荣,郑奇志. GPS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2,(3):103-105+108.

[2]姜友谊. 基于遥感影像的农村宅基地地籍测量方法研究[J]. 测绘通报,2013,(2):31-33.

[3]魏宝安,郑宝华,姚正明. 关于厦门地籍测量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8,(3):178-180.

[4]胡仁辉. 论城镇建设中地籍测量实用方法研究[J]. 中国外资,2014,(1):110.

第3篇:地籍测量方法范文

[关键词]土地调查 地籍测量 质量控制 GNSS

[中图分类号] P2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2-127-2

1土地调查回顾

新中国成立后,为查清我国土地资源家底,国务院于1984年以国发〔1984〕70号文件批转了原农牧渔业部等五个部门的《关于进一步开展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报告》,部署在全国开展了土地详查,即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

这次调查历时12年,基本查清了当时我国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布、权属和利用状况。

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于2007年7月1日全面启动,于2009年完成。

调查的主要任务包括农村土地调查、城镇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及土地利用数据库和地籍信息系统建设。

第二次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全面查清了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了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并对调查成果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建立和完善了土地调查、统计制度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宏观调控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和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60号),最近几年在全国开展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2质量控制方法探讨

在土地调查和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中,地籍测量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地籍测量一般包括地籍控制测量、地籍图根测量、地籍图测绘、面积量算四部分工作。

地籍测量的质量就直接影响到土地调查或者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质量,下面从这四个方面探讨地籍测量质量控制的方法。

2.1地籍控制测量

随着各地卫星定位连续运行综合应用服务系统(简称CORS)的建设与应用,现今大多土地调查项目不再要求开展地籍控制测量,而是利用当地CORS和已有的高等级GPS控制点(如C、D级)直接布设图根点。

地籍控制测量的质量控制方法在此不再赘述,一般严格按照GB/T 18314-2009《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或CJJ/T 73-2010《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或CJJ/T 8-2011《城市测量规范》执行就可。

2.2地籍图根测量

(1)测量方法:

地籍图根测量可采用动态全球定位系统定位方法、快速静态全球定位系统定位方法或导线测量方法。

目前,作业单位大多在满足GNSS接收机观测条件的区域采用GNSS RTK方法,在不满足的区域采用电磁波测距图根导线方法。

(2)精度要求:

TD/T 1001―2012《地籍调查规程》要求四等网或E级以下网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5cm。

(3)常见问题:

① GNSS接收机的性能不符合要求;

② 图根点的位置不满足GNSS接收机的观测条件;

③ 图根点的标志不合格,不易查找;

④ 图根点的编号不清晰,容易混淆;

⑤ 用于求解转换参数的控制点不合格;

⑥ GNSS接收机手簿参数设置错误;

⑦ GNSS接收机天线架设不合格;

⑧ GNSS接收机观测时间、测回数不合格;

⑨ 图根点的密度不满足地籍图测绘。

(4)质量控制方法:

①使用的GNSS接收机应通过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检定,并在有效期内。

②使用的GNSS接收机固定误差不宜超过10mm,比例误差系数不宜超过2mm/km。

③图根点的位置应满足GNSS接收机的观测条件,标志应规范、易找,编号应统一、清晰。

④计算转换参数的控制点等级不应低于三级,数量不应少于3个,且应均匀分布在测区及周边。平面坐标转换的残差绝对值不应超过2cm。

⑤GNSS RTK测量时,GNSS卫星的状况应符合表1的规定。

⑥GNSS RTK测量前,GNSS接收机宜进行下列检验:

(a)基准站与流动站的数据链连通检验;

(b)数据采集器与接收机的通信连通检验。

⑦GNSS RTK观测前设置的平面收敛阈值不应超过2cm,垂直收敛阈值不应超过3cm。

⑧GNSS RTK测量时必须严格对中、整平,对中误差不应大于3mm,严禁采用手扶跟踪杆。

⑨GNSS RTK观测测回数不应少于2,测回的自动观测个数不应少于10个观测值,并应取平均值作为定位结果。测回间的平面坐标分量较差不应超过2cm,垂直坐标分量不应超过3cm(TD/T 1001―2012《地籍调查规程》要求两次测量结果的平面坐标较差不得大于±3cm,高程的较差不得大于±5cm),在限差内取各测回结果的平均值作为图根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

⑩图根点布设应有必要的密度。它既是保证地籍图测绘精度的前提,又能提高地籍图测绘的效率。

例如CJJ/T 8-2011《城市测量规范》6.3.3要求全野外测量法测绘1:500 DLG平坦开阔地区图根点的密度不小于64点/km2;10.2.4要求宗地界址点坐标宜采用二、三、四等和一、二、三级控制点施测,少数隐蔽的二类界址点可采用图根级控制点施测,并应做好注记说明。

当局部地区图根点密度不足时,可在等级控制点或一次附合图根点上,采用电磁波测距极坐标法布点加密。测量方法应符合CJJ/T 8-2011《城市测量规范》6.3.7。

图根点应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边长、角度或导线联测检核,导线联测应按低一个等级的常规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执行。图根点检核测量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的规定。

2.3地籍图测绘

(1)测绘方法:

现今地籍图测绘大多采用全野外数字测图方法,且以全站仪极坐标法为主。

对于全站仪测量困难的点位配合直角坐标法、截距法、距离交会法、角度交会法等。

(2)精度要求:

①依据TD/T 1001-2012《地籍调查规程》,解析法获取界址点坐标和界址点间距的精度要求见表3。

②依据TD/T 1001-2012《地籍调查规程》,地籍图的基本精度应符合表4的规定。

(3)常见问题:

①全站仪的性能不符合要求;

②全站仪的参数设置错误;

③全站仪测量时未做棱镜对准误差改正;

④界址点标志设置不清晰;

⑤跟踪杆未垂直立在测量点位;

⑥未进行必要的检核或者检核不合格;

⑦采用无棱镜测距超出仪器规定测程;

⑧钢尺丈量不规范、缺少必要的检核或者钢尺刻划不清;

(4)质量控制方法:

①全站仪、钢尺应检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

有些同志认为刚购买的检测设备具有合格证书,不需要送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检定,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合格证书不能等同于检定证书。

②定期对全站仪进行检验,如圆水准器、长水准器、十字丝、视准误差、指标差、对中器、三轴平行性、三角架等。

③每天观测前,应首先检核仪器性能是否正常、参数(棱镜常数、仪器加乘常数、气温气压值)是否正确。

一般全站仪配套棱镜常数为0或者-30mm。检核棱镜常数可简单采用全站仪照准棱镜测距(棱镜也须架设三角架,距离不需太长),并与钢尺在地面测量的两点间距离比较。

④全站仪测量时应严格对中、整平,并用较远的控制点定向。

为了减少跟踪杆倾斜的影响,可以将小棱镜放在地面控制点标志上。

⑤每测站应进行必要的检查。检查点可以是定向点、邻近控制点和已测设的界址点。检查可以安排在本测站定向后任何时候。检查相邻RTK图根点时,检测边长的水平距离的相对误差不得大于1/3000。

⑥尽可能采用全站仪测量全部界址点。

对于实在困难的,应用钢尺截距法、距离交会法等方法。

钢尺量距宜丈量两次并进行尺长改正,两次较差的绝对值应小于5cm,并应有多余测量值用于检核。

⑦全站仪测量时应采取距离(纵向)和角度(横向)偏心等技术消除或减弱棱镜中心到界址点偏差(棱镜对准误差)的影响。

目前,作业单位大多采用小棱镜及全站仪的偏心测量功能。

⑧测量时如果界址点的标志不清晰,应及时和土地权属调查员联系。

⑨测量时很多墙体不垂直,如墙基突出、风雨冲蚀的土墙等,应确保棱镜和要测量的界址点位于同一铅垂线。

⑩现在,很多型号的全站仪都具有无棱镜测距的功能,这样不仅使作业强度和危险性大大降低,而且对被测量目标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不过不同的全站仪无棱镜测距的测程不同,测量时应清楚使用的全站仪无棱镜测距的测程,超出测程,精度将无法保证。

3面积量算

目前,绝大多数土地调查项目面积量算采用解析法,即利用解析法获取的界址点坐标或界址点间距计算面积。实际工作中,由于采用的地籍图成图软件或者建立的地籍信息系统均具有自动统计面积的功能,所以面积量算的质量很容易控制。在具体工作中应把握好“从整体到局部,层层控制,分级量算,块块检核”的面积控制与量算的原则,在此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 GB/T 18314-2009《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2]CJJ/T 73-2010《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

[3]CJJ/T 8-2011《城市测量规范》.

第4篇:地籍测量方法范文

关键词:地籍测量;界址点;测量精度

城市地基测量中的界址点的测量精度高低直接反映着该地籍测量的精度高低。因此,提高界址点的测量精度等于提高地籍测量的质量。削减城市地基测量中的界址点测量误差则是提高界址点的测量精度的目的。

一、棱镜偏心误差的削减方法

(一)棱镜偏心误差分析

在城市地基测量中数字测图测量员往往容易忽视棱镜偏心误差。实际上,棱镜偏心误差对城市地籍测量的精度有很大的关系,其误差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而是必须采取削减对策的。产生棱镜偏心误差的主要原因有四个:一是棱镜本身有一定的体积,导致其不能准确放置在待测点而产生误差;二是测定地物特征点上无法立镜而产生棱镜偏心误差;三是由于测定地物特征点正好被障碍物遮挡而产生的误差;四是由于操作人员不严谨,致使棱镜放置位置稍偏移产生误差。

(二)棱镜偏心误差削减模型的构建

就如何结合应对棱镜本身体积造成的棱镜偏心误差、测定地物特征点位置不佳无法立镜而产生棱镜偏心误差、人为产生的棱镜偏心误差,建立消减误差模型。

有关数据和实践证明,在地籍测量中,一是观测值总是在以最佳位置Q点为圆心,棱镜半径为半径的圆周内外分布;二是观测值总是在测站点至最佳位置点的直线(如直线QA或QB)上;三观测值一般不超过直线QA或QB的垂直线HN(如图1所示)。

图1棱镜偏心的模拟示意图

在Mapsuv数字测图平台下,根据棱镜偏心误差分布规律、棱镜自身特征及其它的反射原理,绘制了棱镜偏心的模拟图(如图1所示)。图1中Q为真位置;A、B为测站点; 1、2、3、4、5、6、7为偏心点;HPE、FQG、DQE为棱镜;∠HPE=∠NQE=90°;Q1=Q2=Q3=Q4=Q5=Q6=Q7=e≈r(r为棱镜半径、ω为偏心距);∠1Q4=67.5°、2Q4=45°、∠3Q4=22.5°、∠5Q4=-22.5°、∠6Q4=-45°、∠7Q4=-67.5°,称它们为棱镜偏心角。

据棱镜偏心的类型的不同,棱镜偏心误差削减模型如下四种:

1.棱镜前左右偏心误差削减模型

设偏心距为ω,棱镜偏心角为υ,如∠2Q4、∠3Q4(以测站点至最佳位置点的边为起算边逆时针读数),照准偏角为τ,如∠2AQ、∠3AQ,3APμ、5APμ分别为βA3、βA5的方位角,A3、A5分别为测站点A至待测点3和5的平距,则Q(

为棱镜前左右偏心点误差削减后的坐标,

为棱镜前左右偏心点实测坐标,β为测站点至实测点方向的方位角。

在实际测量中,确定υ与τ的值是十分复杂和困难的。本人通过对一个界址点随机的反复测了300次试验得出:棱镜偏心角在-50°~50°的频率为94%。

棱镜偏心角在0°~50°或-50°~0°时,照准偏角τi为

(i=0,1,2,…,50)(

) (4)

式中M为测站点至实测点的平距,ν0=0°,ν1=1°,ν2=2°,……,ν50=50°。则τ

(9)式为棱镜前左右偏心误差削减模型,棱镜前右偏心取上号、棱镜前左偏心取下号。

2.棱镜后左右偏心误差削减模型

实测点至测站点边与实测点至最佳位置点边的夹角e的确定:e随着棱镜偏心角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情况下,棱镜后左右偏心很少见。e可取

(11)式为棱镜后左右偏心误差削减模型,当棱镜后右偏心取上号,若棱镜后左偏心取下号。

3.棱镜正前后偏心误差削减模型

(12)

(12)式为棱镜正前后偏心误差削减模型,当棱镜正前偏心取上号,若棱镜正后偏心取下号。

4.棱镜正左右偏心误差削减模型

(13)

(13)式为棱镜正左右偏心误差削减模型,当棱镜正右偏心取上号,棱镜正左偏心取下号。

(三)倒立镜观测法

棱镜产生偏心误差与它的本身体积有着重要的关系,可见不同的立镜方法会因自身体积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有差异的棱镜偏心误差。同时,倒立镜时与棱镜本身体积几乎无关,可见倒立镜观测法能够缩小,甚至是能够消除棱镜本身体积而产生的误差。不过,由于一般的带测点上不易倒立镜,致使使用该方法带来一定的制约性,只有在草坪、公路等低地物或者地面上的地物才能使用该方法。虽然倒立镜观测法受观测物的制约,但是该方法实用简单,易于掌握操作。

(四)棱镜偏心误差削减模型的计算机自动化

由于大多数商品化测绘软件没有棱镜偏心误差削减功能,带来很大不便,但是使用者可以使用棱镜偏心误差削减模型的计算机自动化来实现棱镜偏心误差的削减。我们有以上分析可知,进行棱镜偏心误差削减只需要测站点和棱镜位置的坐标,就能根据偏心类型和偏心距计算出接近真位置的坐标。该模型编码方法相对简单,完全可以要求技术人员对本单位的全站仪与棱镜,直接编到程序中,实现棱镜偏心误差削减的计算机自动化计算。

(五)支站次数的控制

在地籍碎部测量中,有的地块由于客观原因致使不能加密控制点,则无法满足施工需求,必然要求支站。据有关资料和实际考证可知,控制支站次数、选择高精度测量仪器、保证测站点点位精度就会大大地提高界址点的测量精度。

二、提高测站点点位精度的方法和措施

界址点的测量是在平面控制网的基础上实施的,而测站点通常是基本控制点或加密控制点。从上文界址点的点位误差分析我们可知,测站点点位误差,对界址点的测量精度影响很大,削减测站点点位中误差的重要方法是提高测站点点位精度的质量。这也是提高界址点的测量精度的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提高测站点点位精度的质量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提高GPS控制网的起算边长精度。在布设GPS网时,可以采用高精度激光测距边作为起算边长,GPS网与地面网一同联合平差。

2.GPS 观测员在进行GPS网观测中必须严格按照技术规定实施作业,以提高测站点点位精度的质量。

3.采取增加观测期数、重复设站次数等方法和措施提高GPS网的可靠性。

4.采取移除质量差的基线、严格设定基线解除的控制参数等方法和措施精化基线向量解算。

5.使用标准生产厂家的高质量、高精度的GPS测量仪器,以提高进行布测GPS控制网的科学性、准确性。

三、结论

第5篇:地籍测量方法范文

关键词:地籍测量;测绘新技术;精度控制

中图分类号: C35 文献标识码: A

引 言

众所周知,国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发展,测绘工作作为城市地籍测量的重中之重,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任何工作都要保证信息数据的绝对精确,地籍测量信息更是不例外,在地籍测量工作过程中,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任何细节的偏差都会带来严重的损失,城市工程的质量会受到极大的影响。要想不断提高地籍测量工作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就要使现代测绘新技术与地籍测量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测绘新技术,城市的地籍测量工作将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各式各样的测绘新技术会为城市地籍测量工作做出巨大的贡献。

1.国内现代测绘新技术的概况

对于城市的发展,地籍测量是重要的一个步骤,地籍测量工作因为它的专业性要求高,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重视,地籍测量数据信息必须保证及时更新,各项数据的精确度要达到标准,配套的成果材料现实性强。目前为止,国内主要采用的现代测绘新技术包括了雷达探地测量技术、电磁感应测量技术、瞬态瑞雷面波测量技术和GIS技术。由于城市环境的复杂多变,科学技术的限制,各种测量模式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只要通过一定的互补,可以更好地实现地籍数据信息的全覆盖采集。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地籍测量工作,作为无可替代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是城市安全稳定运转的重要保障。

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颁布,城镇化工作的积极落实,城市化的速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1]。在这个过程中,地籍测量的作用变得越来越关键,它直接关系到城市的正常发展。对于地籍测量工作的整个过程,要事先制定好科学有效的测绘方案,对于每一个测量工序都要做到认真负责,任何细节的差误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和影响,工程的质量将会大打折扣。从实际出发,把每一个会影响到地籍测量工作的因素都考虑进去,做到地籍测量信息的最大精确。

地籍测量工作的落后性直接导致了城市地籍道路的杂乱无章,因为城市地籍地理及历史的相关原因,大部分城市的道路呈现的是平行或者是交叉的状态,将仿佛是一张破旧的蜘蛛网,它对城市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对于城市落后的地籍管理,如何将其与现代测绘新技术紧密相结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城市地籍的利用和开发要想做到尽善尽美,就要保证城市地下信息的完整与准确性,如何保证就需要通过不断的提高城市地籍测量方法,完善各项测量技术,现代测绘新技术对于城市地籍测量工作具有不可磨灭的现实意义。

2.地籍测量与现代测绘新技术的精度控制

城镇化脚步的加快给城市的地籍测量工作带来了更多的问题,要求也越来越多,城市中心的管道环境变得复杂多变[2]。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建筑物,使城市的地籍设施越来越密集。地籍测量工作的开展面对着大大小小的各种障碍,例如各种不同型号的干扰源,各式各样的地面地下干扰。随着地籍测量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地籍测量时间变得更加难以掌握,造成了测量工作的举步维艰。城市测量管理部门应该通过运用最合适的测量技术去获取地籍测量工作的信息,对于现代测绘新技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2.1雷达探地测量法

雷达探地,顾名思义就是一种运用探地雷达进行地籍测量的方法,它并不具有破坏性[3]。探地雷达测量法只能运用在检测地籍档案上,对于跟踪测量并没有帮助。相对来说,它只是起到了一个补充的作用,作为其他测绘方法的辅助,并不是最主要的测绘方法。伴着地籍测量工作的进行,地籍测量会受到环境因素与地形的影响,雷达探地测量法可以应付一些特别情况,获得想要的结果。

2.2电磁感应测量法

电磁感应测量法作为一种比较普遍的地籍测量方法,电磁感应测量法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对平行间隔小的地籍环境进行精密检测,它需要根据不同的场地条件及类型采用不相同的线方法进行测量。我们可以通过采用抓样法对现场的环境进行研究,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针对的测量方法去检测地籍的施工条件。倾斜线法作为地籍测量重要方法中的一种,它简单而实用,可以被作为小的时间间隔,是几乎没影响的场地条件。它通过在地籍环境中搭一根线,再通过采用抓样法或者充电方法的地籍测量,最后完成地籍测量的目标。

2.3瞬态瑞雷面波测量法

瞬态瑞雷面波测量法无论在深度测量方法还是在平面环境中都得到了普遍运用。对于水泥水管涵洞的测量可以采用瞬态瑞雷面波测量法,而在测量的精度要求上就要相对应的降低。瞬态瑞雷面波测量法在测量城市地籍管道时,可以最大程度上的确定其平面位置,也能达到测量精度提出的相关要求,唯独对于测量深度的确定却不能保证。对于管道的深度,我们可以根据面波色散特性的特点去确定非常态的速度区域。

2.4地震成像法

地震成像法作为一种普遍的测绘技术,经常被运用到城市的地下测量中去。城市地籍测量工作过程采用此法,可以获得一个美好的成果。通过地下衍射波性产生的管线作用,我们能更加清晰的观测到地籍测绘点的位置。地震成像法也有一定的缺点,地层的环境条件和脉冲多多少少会影响它的作用,偏低的脉冲能量会生成微弱的波群,它会加大对寻找管道位置的难度,还有波形也会受到异质性的干预。

2.5高密度电阻率法

对于不是开挖管道的位置,高密度电阻率法能准确的确定其位置。但是高密度电阻率法也是有一定的局限的,对于城市深埋的非开挖管道,它必须事先布置很长的测线。由于场地条件的约束,往往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高密度电阻率法的优点就是通过电极安排可以获取许多观测信号。对地籍数据信息进行研究以及合适的演练,可以更加清楚的确定其位置以及目标的范围。

2.6高精度磁法

通过使用高精度磁法,能直截了当的判定位置的磁异常,获取不错的结果,可以良好的确定测量点的位置[4~5]。对于检测小间隔平行的地形场所,它将会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测量方法,通过非金属非开挖管道检测,无疑不是一种创新的想法。但是,这种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使用此方法所获取的数据信息是重叠的磁场值的磁体,我们该怎样去消除背景磁场的影响,然后再反复演练,最后测算出磁铁的深度,这将是一个研究命题。

第6篇:地籍测量方法范文

关键词:测绘新技术 地籍测量

引言

现代测绘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由来已久,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数字化技术就开始应用到计策测绘中。经过若干年的发展,我国的测绘技术已日趋成熟,开始朝着更加成熟的方向发展。但是随着目前的经济发展,就要求测绘技术更力加现代化,因此,为了方便地籍测量,提高测量工作的精确性,很多学者提出了实时测量的想法,实时测量就是定时对地籍数据进行测量、检验、更新,这样也更加有利于数据的统计。

一、地籍测量的原则、内容及成果

地籍测量技术应在测量工作开始前进行地籍调查,取得相关力面的信息。这些信息是地籍管理的基础资料,也是地籍测量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籍管理要求土地信息可靠,地籍测量应具备完整的测量原则与内容。在信息系统设计方面,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可扩展标记语言、网络化、跨平台、开源等一批新技术及新理念也在不断影响着信息系统设计的方法。

1、地籍测量的原则

为满足地籍管理的需要,在土地权属调查的基础上,借助仪器,以科学方法,在一定区域内,测量每宗土地的权属界线、位置、形状及地类等,并计算其面积,绘制地籍图,为土地登记提供依据而进行的专业测绘工作。它是土地管理的技术基础。要求分级布网、逐级控制,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则。

2、地籍测量的内容

地籍测量的内容土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收集不动产的权属资料、质量等级等;进行地籍控制测量,测定行政区划相关面积,测定测区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图形;进行土地信息的动态监测,以保持地籍成果资料的正确性和现实性;进行有关的地籍测绘工作。

3、地籍测量的成果

地籍测量的成果主要包括以下五项:地籍图:地籍图上的内容主要包括地籍要素和地形要素两大类。地籍薄:地籍薄是以表册形式表达地籍内容的一种正式文件。地产册:地产册是土地权力登记册,具有法律效力。界址点坐标册。土地统计册及土地估价图。

二、地籍平面控制测量

1、地籍平面控制测量的坐标系

与地籍测量密切相关的有大地坐标系(俗称地理坐标系)和直角平面坐标系。我国目前采用“1975年北京坐标系”,这无疑对各地区地籍圈、地形罔的拼接和使用都将是方便的。

2、地籍平面控制测量的方法

三角测量:三角测量是在地面上选定一些能互相通视的点(称为三角点),构成连续的三角锁形状或网形状。三边测量:对布设的三角网,用测定网中各边长度代替各内角的观测,用内业计算方法求解出各点坐标值。导线测量:导线测量是在地面上选定相互通视的点,测定导线边长的转折角度,并观侧所有的连接角,导线测量是城镇建立地籍控制网的主要方法。

3、卫星控制测量

采用卫星定位技术,相邻点间不要求通视,从而省去了大量的地面测设工作。

三、地籍要素测量

1、地籍要素测量的对象

地籍要素测量的线对象主要包括:行政区域界线及地籍区和地籍子区的界线;土建筑物的轮廓线以及其它具有重要意义的永久性建筑设施的轮廓线等。地籍要素测量的点对象主要包括:控制点和目标点。

2、现代地籍技术的测量模式

2.1野外数字测量模式

数字测绘技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产业和计算机制图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成为现代测绘的主流。地籍数据库和地籍管理系统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运用这种测量模式采集的数据。对数字地籍测量的三个环节:确权、测量、编绘,作业流程的科学化是保证质量的关键。野外数字测量根据所搭配使用的硬件不同分三种方式:全站仪+电子记录簿+测圈软件。全站电子速测仪、电子手簿是目前最新的测量仪器,在智能化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受硬件设备的限制,功效不高。全站仪+便携式计算机+测图软件。全站仪+掌上电脑(PDA)+测图软件。

2.2 GPS测量模式

这种测量模式能实时地获取地籍要素坐标信息,在作业现场提供经过检验的测量成果。GPS RTK技术主要有两种万式:GPS RTK接收机+测图软件。GPS RTK接收机是种实时、快速、高精度、远距离的数据采集设备。其优点是测量效率大大提高。缺点是必须绘制测量草图。

2.3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模式

数字摄影测量与模式具有线划地图的几何特征;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2.4内业扫描数字化测量模式

“准地籍测量”就是近年来出现的内业扫描数字化模式;这种地籍测量模式的前提条件是要求测区内的地形图或地籍图现时性强。总结现代地籍测绘技术的三个特点专业性、数字化、网络化。

1、地籍图地形要素数据质量要求

要素完整、编码正确;空间数据及其附属的属性数据正确、完整,相邻图幅同一要素表达及属性一致;所有地形要素都以点、线、面和注记特征存在,地形数据之可逻辑一致,相关要素处理准确;点状要素符号以“BLOCK”方式建立。文字注记均为为TEXT对象。所有面状地物必须构面;不允许存在悬挂线、回头线;有方向的线状地物,全部采用“左推”方式绘出。

2、地籍图地籍要素检查

检查界址线与界址物重合关系;检查宗地号、地类号和界址点号是否与调查表一致;不允许存在隙地和狭弄。检查空宗划分是否符合地类调查要求。检查确权宗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性质是否矛盾。

五、面积量计算

1、土地面积量算的几种方法

解析法就是实测的数据计算界址点坐标。图解法是在地籍图上量取求积所需元素或直接在地籍图上量算面积的方法。

2、量算面积基本单位与量算方法的选择

从要求来讲,控制面积精度应高于碎部面积精度,解析法精度高于图解法精度。

3、面积量算的精度控制

实际土地测量中往往要求量算某一区域内的全部分类面积。引此,必须遵循一定的平差原则和满足一定的精度要求。

面积量算的平差原则:士地面积量算,与一般测量工作一样,面积量算应有检核,以防止粗差的产生并对面积量算成果进行控制与平差。

4、输出面积计算资料

界址点坐标册:该表应列出界址边勘丈值与坐标反算值较差,要求较差不大于±10cm。街道调查完成后,打印虚拟街坊直接计算面积和多边形各点坐标册。宗地面积正总表:预留宗、共用宗、共有宗及等权属性质在备注栏内作说明。该表还成列出街坊面积计算检核数据:∑S、S、S、S 允。设虚拟街坊直接计算而积为S,确权宗而积与空宗面积之和为∑S,即S=S-∑S。要求S≤±0.06v■ (m2)式中n表示确权宗与空宗个数总和。

土地分类而积统计表:合并街道内各街坊的五类面积数据文件,按街道形成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汇总表(EXCEL),并打印l份。

第7篇:地籍测量方法范文

关键词:地籍测量;现代测绘;数字化测图;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地籍测量把土地信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为地籍管理部门土地管理部门提供数据与图形依据,数字化测图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得到大力推广,运用也越来越多,从而又促进地籍测量技术进一步发展。

2数字化地籍测量

2.1数字测图特点

数字化测图在多媒体数字自动测图过程中,数据以电子数据格式根据需要处理成图,在全过程中保证数据准确性、实时性,最大限度保留测量精度。它具有很高自动化程度,野外作业体力劳动强度小,获得到数据自动存输在仪器中,数据自动传输到计算机中,进行成图编辑,大大缩短野外作业工作时间,提高劳动效率。数字信息通过硬盘、光盘、计算机文件等形式存储、传递信息方便,能通过网络传输。在数据存储、传递优势也无与伦比,有利于成果更新数字化测图成果以点定位信息和绘图信息存人计算机,进而保证地图可靠性和实时性。

2.1数字化地籍测量

数字地籍测量在测区内部不受图幅限制,作业组以河流、道路等现状地物自然划分,也可按街道或街坊来划分。当测区整体控制网建立后,在测区内任何位置进行实地测量和分组作业,成效显著,细度精确,降低常规测量过程中一些普遍问题。数字地籍测量可不按照固定比例大小来储存地籍图,而以数字形式储存数字比例地籍图。媒体提供数字地图以记载数据形式传送、处理和资源共享,通过自动提取两点距离、点位坐标、方位以及地块面积等;可供地理信息系统建库使用,数字地籍测量准确保证精度而且提供多媒体数字化信息,达到多媒体信息系统需要。

数字化地籍测量一种自动化管理模式,主要从各城市构建数据库和相关地籍管理系统中获取所需要表册和宗地图件等信息资料,并进行相应地籍测量工作。其内容主要有:测量地籍图根、绘制基础图和宗地图、土地权属问题以及土地面积测量等。其以数字测绘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通过外接输人和输出以及其他一些设备,对实际土地进行测量,采集有效信息,加以整理以达到所需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字化测图技术在地籍测量中,一个综合作业过程,有赖于计算机也其发展必然趋势。此外,需要注意,数字化测图技术优势在于其不但能够完成地籍测量工作,还能够将测出数据信息收集到相关数据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现代化地籍测量发展。

3数字化地籍测量应用分析

3.1数字化测图方法

目前数字成图方法主要有三种:原图数字化、航测数字成图、地面数字测图。原图数字化将原有图件进行矢量化处理,使图形数据变成矢量数据,通过各种编辑,获得数字化地籍图一种方法;或者将原有图纸通过扫描仪扫描,通过一些矢量化软件,将由扫描得到栅格数据转化为矢量数据,然后通过编辑处理,进而得到数字化地籍图方法。航测数字成图将航摄像片通过解析测图仪,获得地面立体模型,采集地面模型数据,从而得到数字化地籍图一种方法。这些方法主要作业过程均需要三个步骤: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与编辑以及成果图件数据输出。这三种方法适用情况和作业方法各异,应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在没有符合要求大比例尺地形图地区,可直接采用地面数字测图方法,即内外业一体化数字成图。

3.2在地籍测量中作业流程

目前应用数字法进行地籍测量前,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根据城镇地籍调查范围,划分好区、街道街坊;进行地籍权属调查,实地标出每宗地界址点位置;布设控制网;划分每个作业小组测区范围。

1)控制测量。地籍控制测量为地籍界址点测量和日常地籍测量服务,它具有传递点位坐标及限制测量误差传播和积累作用。在地籍测量工作中,为限制测量误差积累,保证必要测量精度,使各街区测绘地籍图能够拼接成一个整体,就必须首先在全调查范围内选定一些控制点,构成一定几何图形,用精密测量仪器和精确测算方法,在统一坐标系统中,确定它们平面位置和高程,再以这些控制点为基础测算其他界址点点坐标。通常采用GPS卫星定位技术建立控制网。

2)界址点测量。地籍界址点测量采用GPS(RTK)、全站仪配合草图方式测图,关键部分绘制在草图上。草图清晰、明对内业工作至关重要,草图绘制比例尺不宜过小,地物之间相对关系大体能够得到体现。

3)数据传输。野外数据采集后,用专用电缆将外业采集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一般每天野外作业后都要及时进行数据传输,以避免数据丢失。数据处理。首先进行数据预处理,即对外业采集数据各种可能错误检查修改和将野外采集数据格式转换成图形编辑系统要求格式。接着对外业数据进行图形生成,建立图形文件等操作,再进行等高线数据处理,即生成三角网数字高程模型(DTM)、自动勾绘等高线等。

4)地籍图编辑。对照宗地关系图与宗地草图,根据分幅地籍图坐标范围,选定该幅图所波及作业分区数据文件,由测点平面坐标和地块描述信息自动生成平面图。地籍图生成后,在输出前利用制图软件图形编辑功能进行图形编辑处理。图形编辑处理后,要对其进行全面检查,查看否有漏测及处理不当地方,并加以修改,消除一些地物、地貌矛盾,进行文字注记说明及地形符号填充,进行图廓整饰等。也可对图形地物、地貌进行增加或删除、修改。

5)生成地籍要素,注记相关地籍要素内容,打印初步地籍图。进行外业巡查,根据初步地籍图利用钢尺对测量精度进行审核,这一步质量控制关键所在。汇总量算面积,按照从整体到局部,层层控制,分级量算,块块检核,按面积平差原则进行面积量算、面积平差、面积汇总等工作。生成图表,在检核无误情况下利用制图软件功能生成地籍图、宗地图、界址点成果表、宗地面积绘总表、土地面积分类表等图表文件。

6)地籍信息系统建立,进行图表一致性、勘丈边长与反算边长一致性检核,经检核无误或对检核问题修改后,建立初始地籍调查数据库文件,再进行人库前数据检查,如无错误则人库,即建立地籍信息系统。在地籍测量工作中采用数字化测绘技术,提高数字化测图技术和效率,保证成图精度,满足小城镇建设需求,为后续规划和调整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取得较好经济和社会效益

4结语

现代化测绘技术会对地籍测量起到很有重要的作用. 数字化测图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广泛使用,使得新地籍测量方式要比传统的测量方式更先进。目前各种高新技术层出不穷,尤其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推广,测量技术也不断的发展,它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也给测绘行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参考文献

林娟.农村地籍测量方法调查研究:以新疆疏勒县洋大曼乡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29).

宋传良.地籍测量中数字化测图特点及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

李新秀.数字化测图在地籍测量中应用[J].科技支付向导,2012,(21)

第8篇:地籍测量方法范文

关键词:地籍测量 GPS技术 应用

中图分类号: C35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地籍测量为地基管理的前提以及土地管理的技术基础,国家要想搞好国家建设,必须做好的工作之一便是地籍测量。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很多土地问题纷纷出现,所以,地籍测量已经成为一种经常性事务。和普通测量相比,地籍测量并非仅仅注重技术,将地形现状呈现出来,而是综合技术和法学的应用,重点是确定界址,因此,地籍测量人员需要掌握测绘技能,还需要熟悉相关法律章程。GPS技术的发展,给地籍测量工作带来了革命性影响。该技术速度快、精度准、布点灵活、节省开支,为建立地籍平面控制网的最好方法。GPS技术既能够用于静态定位,还能够用在动态定位。下文将对其在现代地籍测量中的应用进行相关研究。

二、地籍测量以及GPS技术原理简介

2.1 地籍测量

地籍测量实际上就是测绘的一种,通过地籍测量所测绘的图件即为地籍图。按照内容标准进行划分,地籍图有地籍要素以及地形要素两种。地籍测量有地籍控制测量和地籍碎部测量两种。

地籍控制测量即为测设地籍基本控制点以及地籍图根控制点,是为开展初始土地登记、建立基础地籍资料、以及日常地籍的动态管理而布设的平面测量控制。采取GPS技术建立地籍测量控制网,点间无需都通视,任何点只需两个方向通视即可,有些只需一个方向通视即可。点间距离无需考虑图形结构,可长可短。

作为地籍测量的重要构成,地籍碎部测量主要是为了真实准确地测定每宗土地的权属界址点、线、等地籍要素。地籍调查规程有具体要求,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基础上的地籍碎部测量,城镇街坊界址点和街坊内明显界址点间距可以存在10厘米的误差,城镇街坊内部隐蔽界址点和村庄内部界址点之间可以存在15厘米的误差。

2.2 GPS技术原理

该技术的定位原理,就是利用空间分布的卫星和卫星与地面点间距离,交会形成地面点的位置。所以,如果假定卫星的位置已经清楚,并且可以准确测定地面点A到卫星间的距离,A点则必定在以卫星为中心、以所测得距离为半径的圆球上。如果能够同时测定点A到另外两颗卫星的距离,那么该点必定在三圆球相交的两点上。

三、GPS技术在现代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3.1 采取GPS技术建立地籍首级控制网

GPS控制网网形设计原则:其一,通常情况下,GPS网使用独立观测边形成闭合图形,以提高网的稳定可靠度。其二,GPS网相邻点间基线向量精度要均匀分布。其三,GPS网店需要和缘由地面控制点相结合。其四,GPS网点需要和水准点相重合。其五,GPS网点通常需要布设于视野开阔以及交通便利之地,以方便GPS的测量,提高其精准度。其六,GPS网点附近布设方位点,通视必须良好,以便于联测或者扩展。其七,GPS网需要和非同步独立观测边形成很多闭合环或者附和线路。

拟定观测方案:GPS定位精度受着观测卫星的几何分布影响,因此,拟定观测方案过程中,需要编制好GPS卫星可见图,以确定最佳观测时段,之后其进程方案和网的规模大小,精度情况,作业接收机数量以及后勤保障条件等都有这密切关系,需要根据最优化原则来进行科学拟定观测方案。

3.2 GPS-RTK建立地籍图根控制网

地籍图根控制网的建立,传统方法使用导线法,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点间需要通视,并且精度分布缺乏均匀性,一旦观测完毕回到处理环节,如有精度不符情况,则需要进行重新测量。采用PTK技术作地籍图根控制测量,则不受外在环境的约束,比如天气、地形等,整个操作过程较为简单,灵活性强,所耗费的时间较少,精度高,误差小且均匀分布。

3.3 PTK的碎部测量

上文已经提及作为地籍测量的重要构成,地籍碎部测量主要是为了真实准确地测定每宗土地的权属界址点、线、等地籍要素。从允许的误差来看,采取GPS-PTK技术能够满足其精度要求。有些影响着GPS卫星信号接收的遮蔽地带,可以使用测量工具比如全站仪,通过解析交会法、图解交会法、极坐标法等测量方法,以加快地籍碎部测量的测量速度。

不过,PTK测量技术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该测量技术在地籍碎部测量中,无论农村还是城市,都只是适用于空旷地带,流动站的工作效率为全站仪工作效率的1.5倍,但是却不能采集到隐蔽点的界址点RTK。由此,对于高楼林立形成的隐蔽点RTK采集需要寻求另外的方法来解决。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PTK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实践应用效果良好,并且随着测量技术的不断完善更新,该技术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只是还有许多值得改进完善的地方。

第9篇:地籍测量方法范文

关键词:地籍测量 土地利用 土地管理

中图分类号:P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c)-0029-01

在经济社会大发展的背景下,土地资源的供给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需求,土地资源供求矛盾也日趋加剧。地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地籍测量就是为解决地籍有关问题,管理地籍信息而进行的测绘工作,主要是测定每块地的分布、面积,确定其类型、利用现状,记录其价值和权属,据此建立土地管理数据库系统,为各行业各部门决策提供参考数据。

1 地籍测量的内容

地籍测量在国内没有统一概念,作为特殊的测量工作,是测绘学与土地管理学的综合应用,是涉及土地信管理,特别是地籍管理的测量工作。因此,地籍测量工作涵盖以下内容。

1.1 地籍控制测量

地籍控制测量是地籍测量工作的首要工作,也是确保地籍测量数据精度达标的而进行的必要工作,控制测量数据作为地籍测量数据的关键数据,地籍控制测量在地籍测量工作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所谓控制测量,即在整个测量工作中起控制作用的测量。进行地籍测量首先要进行地籍控制测量,在此基础上开展地籍图根控制测量,以及碎步测量等工作。为满足地籍管理工作需要,地籍图一般采用大比例尺,精度要求较高,一般高于比例尺精度。例如点误差控制在0.3 mm以内,规定界址点中误差为±0.5 mm。

1.2 界址点测量

地籍管理工作顺利开展,首先要有明确的土地权属的界限,即界址,界址点测量是地籍测量工作的重要内容,界址点是否明确是解决权属纠纷,处理有关土地问题的关键。作为地籍测量工作者,应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搞好本职工作,为社会各部门提供可靠数据,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3 地籍图测绘

作为基础资料,地籍图反映了地籍各要素分布、地貌特点及其其他相关地物信息。地籍图具有完整与清晰简明的特性,又能随着时间变化更新地籍图的内容,运用本专业技术手段,制成专题地图,进而满足各类用户的特殊需求。

1.4 面积测算

测算土地面积是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又一重要工作内容,也是地籍测量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而且必不可少的工作。它为土地利用规划、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土地集约利用、进行土地宏观调控等提供重要参考数据。土地面积测算涉及行政管辖区、宗地、土地利用分类等面积的测算。总的来说,土地面积测算方法有解析法面积测算和图解法面积测算。具体方法有几何要素法、膜片法、沙伟奇法求积仪法、坐标法等。

1.5 进行土地信息的动态监测

从土地信息动态监测的概念看,通常是指借助于现代的数字化设备,特别是计算机等,利用土地利用调查的相关技术方法,以及遥感的理论方法,实时掌握土地数据及其变化,最终得出合理结论的科学方法。这种科学方法所提供的数据可以全面的反映当前情况,能够实时更新,反映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为土地部门研究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可以依据数据的变化反映土地利用规划方案执行进度,及时作出反馈信息;可以实时监测重点工程的关键指标,划定警戒范围,服务于决策;还可以协助土地监察部门查出违法用地行为。进行土地信息动态监测,最终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经济效益最大化,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2 地籍测量中的测绘新技术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先进的测绘技术不断应用到地籍测量的工作中,在土地管理领域数字化普及应用,让地籍测绘工作向着高效率、高精度、成本低的方向发展。现代数字化测绘新技术包括RTK GPS测量技术、遥感技术、GIS技术。RTK GPS测量技术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cm级的定位精度,利用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输出整理,得到地籍要素及图表等,具有实时、快速、高精度、经济效益高等优势。遥感技术是一门新兴技术,运用现代空间技术,以获取目标影像信息为目的,经过特殊手段进行处理加工,制成各种特殊影像图,辅助地籍控制测量中、绘制地籍图。GIS是以计算机软硬件为基础,按照空间分布和一定的格式将各种地理信息输入、储存、编辑、检索、查询、分析等综合性计算机管理系统。国内流行的MapGIS、Mapinfo等软件通过强大图形处理技术和海量属性信息处理功能能将图形与属性建立紧密联系,解决了图形与属性不能建立联系的历史性难题。

3 结语

虽然地籍测量工作的开展只有几十年的时间,但国内专家学者对地籍测量的理论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地籍测量技术和方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的成就,推动了我国的地籍管理工作的快速发展。在“金土工程”推动下,我国土地利用与管理中的地籍测量工作自动化、数字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推动国土资源管理进一发展。

参考文献

[1] 詹长根,唐祥云,刘丽.地籍测量学[M].2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 张绍良,顾和和.土地管理与地籍测量[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

[3] 李天文.现代地籍测量[M].2版.科学出版社,2012.

[4] 潘正风,程效军,成枢,等.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M].2版.2011.

[5] 周道春.土地利用更新润查中有关钡嵫濒技术应用与质量控制的探讨[J].潭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4):12-15.

[6] 韦春琳.谈土地勘测定界测量中数据处理的方法[J].南方国土资源,2007(81):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