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乡建设发展范文

城乡建设发展精选(九篇)

城乡建设发展

第1篇:城乡建设发展范文

2012年来,国家站在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在严格要求执行建筑节能标准的基础上,对包括重庆在内全国所有省市提出了“到2015年,城镇新建建筑中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比例超过20%”的目标。而重庆目前正在组织实施的绿色建筑占每年新建建筑总量的比例不到10%,且仅局限于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因地制宜地发展绿色建筑的任务十分艰巨。从提高绿色建筑的实施效果看。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分为“设计标识”和“运营标识”;重庆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在国家“设计标识”和“运营标识”的基础上,增加了“竣工标识”。但从绿色建筑发展的现状看,大部分绿色建筑还停留在设计标识阶段(见图1、图2),在施工和运行环节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衰减,导致部分项目“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技术要求仅仅落实在图纸上,而未真正体现到建筑建造和使用的全过程中,绿色建筑实施质量有待提高。分析重庆推动绿色建筑发展中面临的任务和挑战,究其原因是由于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有一定增量成本。2014年以前,国家和重庆推动绿色建筑均以鼓励性的自愿评价标识为主,缺少对建设单位的制度约束,而建设单位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缺少发展绿色建筑的积极性,自愿实施绿色建筑的项目数量较少。同时,在目前我国社会诚信相对缺失的情况下,部分项目仅仅把绿色建筑作为提高项目销售竞争力的噱头,虽然申报获得了绿色建筑设计标识,但在进入施工阶段后,建设单位随意变更绿色建筑设计,擅自降低绿色建筑实施标准。因此,自愿申报评价标识的绿色建筑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国家全面发展绿色建筑,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要求,亟待通过对现行绿色建筑管理体系的改革和创新,逐步实施绿色建筑强制政策,加强对绿色建筑实施全过程的监管,确保绿色建筑相关技术要求落到实处。一是改变现行评价标准体系。目前国家和重庆推动绿色建筑建设和发展的主要技术依据是推荐性工程建设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但《评价标准》明确的是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完成并通过施工图审查后、竣工验收后和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一年后3个环节的达标判定要求,难以有效指导绿色建筑在设计、施工和验收过程的强制实施。二是改革现行评价标识管理制度。根据国家和重庆现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程序和要求,绿色建筑评价涉及专家评审、公示、颁发标识和备案等环节,评价过程所需时间较长。在当前评审机构尚未市场化,评审专家相对缺乏的情况下,若采用评价方式,难以适应强制推行绿色建筑的需要。

2加大改革创新,探索重庆绿色建筑发展之路

按照国家《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部署,结合重庆绿色建筑发展实际,我们提出了按照激励引导和强制推广相结合、先主城后远郊、先公共建筑后居住建筑的原则,采用技术标准和行政监管相结合的模式,分区域、分阶段强制推行新建建筑执行一星级绿色建筑标准的工作思路,以系统工程方法全面推动绿色建筑发展。2.1标准约束一是结合重庆气候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习惯,对照国家和重庆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适宜重庆地区的经济适用的一星级绿色建筑技术内容作为强制性条文纳入现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施工及质量验收规程,增加了绿色建筑“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要求。目前重庆已修订了重庆市《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J50-052-2013,正在组织推进《居住建筑节能65%(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公共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施工质量验收规程》、《居住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施工质量验收规程》的修订工作。二是依据相关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组织编制了《重庆市建设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专篇》、《重庆市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初步设计审查要点》和《重庆市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复核要点》,分别从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分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和暖通5个专业对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的范围和深度提出了相应要求,明确了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所需的技术文件要求,并为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和施工图审查机构开展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审查提供了依据。三是组织研发了《重庆市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分析软件》作为配套工具供全市免费使用。通过标准强制,使执行相关标准的项目在达到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要求的同时,满足国家一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及重庆市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银级要求。2.2制度规范把一星级绿色建筑的评价管理纳入现行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将绿色建筑相关强制性标准的技术要求作为初步设计建筑节能专项审查、建筑能效测评的重要内容,通过闭合监管措施,保证一星级绿色建筑标准在设计和施工环节的有效落实。在设计阶段。重庆实施了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初步设计专项审查制度和设计质量自审责任制度。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将对执行一星级绿色建筑标准的新建建筑项目开展初步设计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专项审查,对达不到一星级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不得通过初步设计审批,不得发放施工许可证;对达到一星级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在通过施工审查备案后发放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同时,要求设计单位在报相应设计审查前,需经单位内部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设计质量自审机构自审合格;对经自审合格后的项目,仍存在设计质量差等问题的设计单位实施定期通报。保证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在设计环节的严格执行。在施工阶段。重庆强化了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重大设计变更管理,切实落实建筑节能材料使用质量的动态监管制度,建立了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使用诚信行为档案,进一步规范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的使用行为,保障建筑节能工程质量。在竣工验收阶段。重庆在全国唯一创新建立了强制性的建筑能效(绿色建筑)测评与标识制度。在执行一星级绿色建筑标准的新建建筑项目竣工验收前,将由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实施强制性的建筑能效与绿色建筑测评,对新建建筑在初步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等环节贯彻落实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标准的质量进行最后的评价和检验。对建筑能效与绿色建筑测评不合格的项目,不得组织竣工验收,不得交付使用;对经测评达到一星级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在颁发建筑能效标识的同时,按有关程序和规定颁发重庆市银级绿色建筑竣工标识(对应国家一星级绿色建筑)。这不仅加强了对建设各方主体的制度约束,为保障新建建筑严格执行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标准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为消费者正确识别和选择节能与绿色建筑提供了权威公正的信息,有利于引导形成绿色建筑的消费需求。2.3工程实践重庆已自2013年12月1日起重庆主城中心区2737km2和两江新区范围内报初步设计审批的公共建筑及若因设计变更等原因在2013年12月1日之后重新报初步设计审批的项目执行《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全部规定,除达到节能50%标准要求外,应至少达到国家一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及重庆市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银级要求。截至2014年3月,重庆已通过强制绿色建筑发展政策,组织实施了130余万m2的绿色建筑,为逐步提高新建城镇建筑强制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比率,完成国家明确的绿色建筑发展工作目标奠定了基础。

3展望未来,实现从节能建筑到绿色建筑的跨越发展

第2篇:城乡建设发展范文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形成;模式;统筹城乡发展

一、城市边缘区形成与发展动力机制

城市边缘区大体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与大城市邻近的农业地区,由于受城市化的影响而在城市外边缘形成一个准城市化地带;另一种是多个城市集聚发展过程中,城市之间沿主要交通干线形成发展走廊,这一地带也属于城市边缘区。这一区域在经济上最显著的特点是经济结构的二元性,即产业结构的二元性,既有从城市外溢或新配置的先进的工业体系,又有历史传承下来的传统农业体系;就业结构的二元性,既有与现代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就业者,又有与落后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就业者。城市郊区化和郊区城市化的两种趋势使得城乡边缘区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目前我国多数城市仍处在以集聚为主的发展阶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许多城市没有离心增长和扩散现象。一方面,城市中心城区的扩散,城市边缘区不仅成为中心城区人口外迁的主要接受地域,而且是中心城区一些工业外移的最佳区位选择;另一方面,城市大工业在郊区布点及与郊区乡镇工业联营,带动了乡镇工业的发展,使其成为郊区城市化的主导动力,大大促进了郊区城市化进程。

在城市边缘区发展的过程中,以下几个因素起着促进与推动的作用: 1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是推动城乡边缘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土地级差的作用下,城市用地结构发生了变化,郊区吸引了用地较广、收益较低的工业和与之相关的人口(特别是流动人口)。2住房制度改革推动了郊区化。从传统的住房分配制度到商品房制度,普通市民为了获得较宽敞的住房,只好作出郊区买房的选择。3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也促进了郊区化。无论是旧房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工业外迁,都不可避免使许多居民及企业迁到郊区。

二、城市边缘区发展的主要模式

(1)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发展模式。住宅郊区化的一个原因是一些高收入阶层在具有良好生态环境、完善基础设施的城市边缘区选择居住。此外,由于城市核心区土地和住房价格居高不下,大部分家庭只好选择了价格较低的城市边缘区的居住区。

(2)以产业功能为主的发展模式。由于许多城市“退二进三”的战略,第二产业向边缘区的转移,一方面表现为市区内原有企业的迁出,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大量新兴企业在边缘区的建立。

(3)以教育功能为主的发展模式。近几年在城市内部功能的调整中,一些大学选址在城市边缘区,形成一个以大学为纽带,辐射周边地区,集教育、产业和生活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特定的区域。

(4)以大型活动带动的发展模式。有些大城市由于有机会举办一些大型活动,城市边缘区由于环境的适宜和土地资源的充裕成为这样活动的最佳选择地,这将对城市边缘区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成为城市一个新的增长点和城市新形象的代表地之一。

三、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边缘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1)规划滞后制约边缘区的发展。城市边缘区虽然被纳入城市整体规划范畴之内,但是往往处于核心区的从属地位,受核心区发展的调控和制约比较大,加之城乡两种不同规划管理体制的影响,使得边缘区的发展缺少完整具体的规划指导。主要表现在: 1土地布局混乱。边缘区往往是土地开发极为活跃的地带,由于不像城市那样具有严格的规划,而且土地使用根据供求关系所做的配置以及强调短期利益的土地开发交易活动等不能考虑到土地发展所带来的外部效益。2城市边缘区的基础设施没有纳入长远规划,经常是短期内就需要重新建设。

(2)边缘区失地农民问题。城市边缘区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农用地资源锐减,失地、失业农民激增。而土地补偿费偏低,非市场化的补偿方式虽然降低了政府的征地成本,却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针对失地农民所实行的社会保障标准偏低,造成这部分“农转城”人员生活水平迅速下降。

四、城市边缘区发展对策

(1)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实现规划布局一体化。边缘区的发展要综合考虑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城市建设、产业布局等因素,合理控制资源承载力,使空间扩张与资源集约利用相统一。注意土地利用规划要与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相适应,协调好农用地与非农建设用地、城市用地与农村用地之间的关系。

(2)提高边缘区失地农民的保障水平。征地补偿标准的政策应重点考虑在耕农民土地今后的生产生活,将这部分农民作为以工哺农的重点对象;被征地农民安置以妥善安置、加快城市化步伐、公平效率共同促进为目标,以社会保障安置为重点,制定符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的安置模式和安置政策。

(3)构建城乡统一的管理体制。应集中关注边缘区在打破原有社会生态系统,建立全新社会生态系统所出现的两类不同问题,实现村镇体系向街居体系演替过程中利益结构的有效调整。

作者单位:辽宁社会科学院

参考文献:

第3篇:城乡建设发展范文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意义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加快推进。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机构没有根本消除,工农关系不协调、城乡关系失衡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制约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城乡发展差距呈扩大趋势。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格局。只有广大农民的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农民各项权益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发展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只有尽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状况,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因此,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和重大任务。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在发展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当前,农村安定和谐局面面临许多压力,存在不少不稳定因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加大,农民养老等社会保障不健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和政权建设需要加强,一些农民权益受到侵犯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因素。只要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从法律、制度、政策上努力营造社会公平正义的环境,从收入分配、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民权利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采取措施,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切实保障农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使广大农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使广大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因此,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发展,改善农村民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为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创造了良好条件。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不平衡,差距主要在农村。农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较低,农民增收难度大,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城乡面貌反差较大。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步伐的明显加快,农村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失的速度也在加快,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更加突出。这些矛盾和问题,有的是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下来的,有的是在现实发展中形成的,而且互相交织,解决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国家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必须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才能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科学依据和基本要求

(一)科学依据。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提出,有其科学的理论依据、现实背景和深厚的实践基础。

一是理论依据。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他说:“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再次强调:“我国现在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总书记提出的“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是深入考察各国工农城乡关系发展史后对工业化发展普遍规律做出的科学总结,是深入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阶段的基本特征后做出的科学判断,也是总结我国过去几十年工业化的经验和教训后做出的科学论断,这为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

二是现实背景。推进城乡一体化,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总体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城乡差距非但没有缩小,而且正在逐步拉大。造成我国城乡差距持续拉大的最直接原因是,长期以来政府运用政策和制度手段,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将资本从农业转向工业;间接的原因是,在国家人为政策性干预下,城乡居民在税负、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没有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尤其是始于1958年的以城乡分割为特点的户籍制度,不仅在身份上强化了城乡的先天差别,造成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权益保障和发展机会的不平等,而且加剧了城乡结构的失衡,使城乡差别制度化。

三是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快速推进,我国总体上到了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从工业生产看,我国已成为世界工业生产大国,主要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从产业结构看,工业生产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从进出口贸易看,我国已成为进出口贸易大国,具有庞大的外汇储备;从国家财政收入看,我国财政收入已超过5万亿元,主要来源于工业和为工业服务的流通业。这表明,我国已经从一个农业 大国转变为工业大国,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能力。国际经验表明,当一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农业占gdp的比重低于15%、城市化率超过40%、农村劳动力就业占总就业比例低于30%时,就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我国20__年人均gdp为2456美元、农业产值比例为11.7%、城市化率为44.9%、农业就业比例为44%,除了统计上的农村就业指标有所差距外,其他指标都符合上述标准。因此,我国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条件正日渐具备,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一体化发展阶段。

(二)基本要求。城乡一体化有着深刻的内涵。在现阶段,它要求统一城乡规划,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和政策,加强城乡间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城乡间生产要素流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农村与城市一样共享现代文明,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为此,需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是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这是实现资源合理配、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前提。过去长期受城乡二元结构和体制制约,重视城市发展规划、忽视乡村发展规划,而且城市发展规划与乡村发展规划相互脱节。因此,统筹城乡规划,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制度,合理安排区域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这样,不仅可以优化资源配置,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等资源,而且可以使城乡发展相互衔接、相互促进。

二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这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环节。要统筹规划和整体推进城乡产业发展,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合理流动。按照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融合的原则,促进城乡各产业有机联系、协调发展。

三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这是改善农村面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着力点。要着眼于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切实将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着重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和公共服务不足的状况,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四是统筹城乡劳动就业。这是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条件。我国城乡劳动力资源丰富,是促进经济长期持续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但同时就业压力大、就业形势严峻,将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必须把扩大城乡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坚持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城乡就业。

五是统筹城乡社会管理。这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基础。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等发生深刻变化,城乡融合趋势加快、人口流动加速。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增加了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要大力推荐社会管理创新,改变城乡分割、条块分割的管理方式,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关系、提高效能,逐步形成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的体制,形成城市工作和农村工作对接、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三、当前迎江区城乡发展主要差距

近年来,我区坚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出发,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来准确定位、明确任务,围绕“城乡统筹”认准方向、增强动力,以内涵的深化、外延的拓展,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但城乡发展失衡、差距日趋扩大依然是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之一。目前城乡差距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20__年全区农民纯收入比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7236元,两者比为1:3.7,收入差距比20__年扩大了0.4个百分点。同时,由于农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工业化水平低,农民外出务工受到文化和技能的局限,致使农民增收空间非常有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

二是城乡基础设施差距。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__市农村多数地区交通、能源、农田、水利等生产生活条件比较滞后,现有农田水利工程大多严重老化,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生活设施方面,虽然公路基本实现了村村通,但40%左右的行政村主干道仍然是沙石路面;

50%的行政村没有集中供水设施。

三是城乡劳动就业差距。从我区来看,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4%以内,而农村劳动人口的失业率无法计算得出,抛开进城务工的劳动力不算,留在农村的劳动力的利用率大概在50%左右。目前,在我区老城区,就业平台、就业培训、就业服务和就业政策等比较完善,而农村劳动就业体系不健全。城市失业人员在社保补贴、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等方面享受的再就业扶持优惠政策,农村失业人员享受不到。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四是城乡社会事业差距。全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的资源大部分集中在城市。在教育方面,城区9所学校布局集中,规模大,综合实力强,基本办学条件要明显优于乡镇中、小学的学校。由于多方面原因,城乡教师基本素质差异比较明显。特别是在农村依然存在忽视子女教育问题。我区新洲乡留守儿童达40%,这已成为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在医疗卫生方面,公共卫生和防疫保健体系不健全,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目前已达到15所,而 标准化村卫生仅有6家。在农村文化方面,文化建设硬件设施不够,缺场地、缺人才,绝大多乡镇文化站功能不全。在社会保障方面,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等尚未全面实施。城镇人员可以参加城镇居民医保,农村劳动者只能参加新农合;城镇户口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而农村户口的灵活就业人员除被征地农民外不能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这些都制约了城乡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思路和政策举措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按照“统筹规划、融合产业、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的原则,初步建立城乡教育、医疗、文化合理布局、均衡配置的公共服务体系,城乡有效衔接、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和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及社会保障体系。形成以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社会事业发展、统筹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一)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针对目前城乡基础设施差异大、功能布局不合理、设施共享性差等突出问题,切实把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用。一要加快城乡公路网络建设。科学合理地搞好城乡公路网规划和调整,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加快通往示范乡镇、示范村和未通水泥(油)路的村的公路建设,以及通往经济路、出口路、旅游路的公路建设。通过政府投入、集资入股、公路经营权拍卖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事业,力争到“十一五”末乡镇开通公交车,80%以上行政村和学校有公交车停靠点。二要加强城乡公用设施建设。搞好统一布局规划,加快城镇供排水、供气、公交等公用设施建设,完善城镇服务功能。鼓励城市公用设施向有条件的农村延伸。加大农村通讯设施的投入,降低通讯费用,保障城乡信息畅通。三要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加强宅基地规划和管理,节约村庄建设用地,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力争3年内完成对乡村的规划编制,实现5年内整体推进的目标。加大以改水、改圈、改厨、改厕以及垃圾集中处理、污水处理等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整治力度,量力而行,务求实效,切实改善农村卫生环境状况。

(二)加快发展覆盖城乡的社会事业。一要均衡发展教育事业。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着力调整农村教育布局和结构,加强新老城区教育资源布点工作,争取3年内初见规模、5年内能见成效。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以区政府管理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以区级职业中学为龙头,乡(镇)化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各种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骨干,向村组延伸辐射的区、乡(镇)、村三级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保障机制。二要大力发展卫生事业。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建立有效的农民健康保障制度。整合城乡卫生资源,搞好区域卫生规划,确保每个建制乡(镇)有一所政府兴办的标准化卫生院,建立以中心卫生院为核心的乡村卫生服务网络。建成规范化的村卫生所(室)并实现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合理布局村卫生站,加强卫生站的房屋和基本诊疗设施建设。深化农村卫生医疗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卫生医疗事业发展和管理的新模式、新机制,鼓励城市卫生医疗机构拓展农村医疗市场,促进农村卫生医疗事业健康发展。三要加强文化建设。加快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扩大城区先进文化向农村的辐射。加快完成区级文化馆、图书馆的达标改造,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广泛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开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大众体育活动。

(三)着力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深化就业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求职和失业登记制度,建立和完善城乡平等、统一的劳动就业管理体制。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管理制度,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健全农民职业培训教育制度,整合城乡各种职业培训教育资源,结合“阳光工程”培训,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教育,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到“十一五”末,力争农村劳动力培训率达到80%,其中土地被征占农村劳动力培训率达到100%;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比例达到80%以上。要突出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重点解决好土地被征占农民的就业问题,给予他们享受下岗职工的同等就业待遇,鼓励他们自主择业、另谋生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接轨,让农民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加快建立以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扩大覆盖面,将灵活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以及城中村和城郊转户农民逐步纳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女职工生育保险体系。认真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到“十一五”末,初步建立城乡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保”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4篇:城乡建设发展范文

关键词:城乡建设 区县经济 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3-0119-01

在区县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地区的信息流通不畅,加上生产力水平不高等因素,都限制了这些地区的区县经济发展。在新时期,要不断加快城乡经济建设,完善市场经济体系,结合当地实际,建立新的市场经济增长点,从而为区县经济的发展增添一些生机与活力。

一、加快城乡建设对区县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1.沟通城乡物资交流,保证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作为商品交换的重要场所,只有建立完善的市场才能保障各种商品的流通,进而实现商品的价值,让生产者能够卖出其产品,消费者买到适用的商品,满足社会再生产的需求。当流通顺畅之后,就能带动农业、工业以及商业等的发展,做到建立一处市场,搞活一片经济,造福一方群众,进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前进。

2.加快城乡建设,促进专业化生产

对于农村地区来说,要摆脱自然经济的束缚,实现致富的目的,可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这是迈进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建立城乡市场,能够为乡镇企业走入大市场创造条件。让其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促进其加快技术探索速度,进而优化产品质量,还能及时掌握有利的信息,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当信息资源畅通之后,能够减少原材料的购买成本与产品的生产成本,进而提高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促进专业化生产。

3.加快城乡建设,有利于改善产业结构

在城乡建设进程中,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致富门路。众所周知,我国土地资源有限,人口众多。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也在增长。可以引导农民参与其他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包含的种类很多,有交通运输业,信息产业以及社会保险等等,种类非常多,就业的容量也比^大,可以建成一支数量庞大的劳动力队伍,不但调整了产业结构,还为剩余劳动力以及城镇待业人员提供了就业之路。

4.加快城乡建设,促进乡村城市化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进步,农民进城务工的人员也在增多,跟市场经济配套的服务设施也在增加。特别是基层乡镇,作为农民购买生产生活用品、从事加工以及提供服务的场所,是农村文化活动与信息交流的中心,加快其建设能够促进乡村城市化。

二、加快城乡建设,促进区县经济发展的举措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村地区的群众的商品经济意识也在增强。要加快城乡建设就要提高认识,根据新形势来更新思想观念。如果不能搞活农村市场,占据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就难以实现小康生活,我国的经济建设也难以取得逐年增长的良好局面。因此,要积极深化农村改革,更新观念,这是当前生产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2.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要提高各个区县的经济发展速度,就要区县以及乡镇、村委的领导干部,认清建设城乡经济的重要性,把城乡市场建设纳入城乡经济建设的总体布局中来。根据当地的生产实际,结合商品经济发展流向,遵循当地的交通条件,在不改变群众购物习惯的前提下,建设商业网点,并设施相应的配套设施,进行合理布局。各级政府要把统筹城乡经济发展问题放在当前经济建设的日程上来。成立专门的领导班子,带领成员实地调研,建设新型集镇,为城乡建设发展服务。

3.多方集资,多渠道建设

城乡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做后盾,国家财政所拨款项是有限的,要进行多渠道的筹集资金。具体来说,就是财政拨一些,银行贷一些,各个部门免一些等,还可以动员当地企业投资,也可以向居民进行集资。根据“公益事业大家筹办”的方针,本着“谁出资谁受益”的原则,根据当地的规划建设要求,让个体投资,也可以让部门投资,比如,可以让商业部门建设,也可以让物资部门假设,也可以多个部门联合建设。总结之前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可以看出,城乡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有工商行政部门的管理费用、企业缴纳的税务费用等等。

4.结合实际,做好配套设施建设

为了更好的发挥城乡建设中市场的功能,在建设和完善市场过程中,要根据市场发育的不同阶段,结合当地经济实际发展需求,做好与之相配套的服务设施建设。比如,交通运输、资金储蓄以及文化娱乐场所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供细致化的服务。再创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吸引客商在当地投资。

结论

综上所述,加快城乡建设能够沟通城乡物资交流,保证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还能促进专业化生产,有利于改善产业结构,促进乡村城市化。因此,在新时期,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多方集资,多渠道建设,从而促进区县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乜堪雄.重庆农村公路发展的助推机理和困境突破策略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2015(02).

第5篇:城乡建设发展范文

正当农口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按照去年全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会议确定的工作任务和奋斗目标,安排部署今年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时刻,今天,市委在这里举行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座谈会,专题研究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这充分体现了市委对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农口上下无不感到欢欣鼓舞,更加坚定了我们工作的决心和信心。这次会议,对于我们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搞好“三农”工作,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会议要求,下面,我就20*年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做简要汇报,并针对这次会议讨论的主题,就加快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建议,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形势,进一步增强加快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过去的一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年,也是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农口上下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8号文件精神,以城乡一体化建设总揽全局,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为主题,以发展“两品一游”农业为重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进一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使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78亿元,同比增长29.9%;农业增加值1亿元,同比增长16.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07元,净增608元,增长16%,首次排在了全省第一位。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优质洋葱等特色产业发展迅速;二是畜牧养殖业发展势头良好,经济效益凸现;三是非农产业不断发展,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四是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五是农民政策性负担全部取消,农业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六是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改善,农村整体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

总的来看,20*年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业效益不断提升,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呈现出许多喜人景象。这种好的形势,是多年努力、来之不易的,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各方面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农口上下和三镇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认真分析和准确把握当前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所面临的形势。虽然20*年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有了新的突破和进展,但是,以“两个率先”和科学的发展观来衡量,目前,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还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收入虽然增幅较大,但增收渠道不宽,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总量偏小,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不强。当前,农民依靠一产业增收的空间不断缩小,洋葱等亩收入在2000元以上“双千元田”作物种植面积已占到全市总耕地面积的近60%,以家庭养殖为主的“万元院”达到50%左右,就目前的生产条件和水平,依靠农业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大的突破困难较大。

况且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407元中,来自于一产业的收入已经占到64.5%。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前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要达到8000元,这就意味着从现在开始,农民必须人均每年增收600元。但是,从我市实际情况来看,农村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仅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5%,农民的非农业收入与城郊型农村的实际不相适应。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实力弱,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深加工不够,生产基地规模小,缺少知名品牌和拳头产品。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规避风险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较弱。二是结构调整虽然不断深化,但调整的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无论是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还是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都比较缓慢,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任务还十分艰巨。这几年的调整,很大的程度上是种植业内部结构的调整,畜牧业尽管有了大的发展,但仍然停留在老的品种上,效益差,没有形成产业内部调整的核心,农业还只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且农产品品种单一,不适应市场日益多样化、优质化和精细化的需求。

旦遇到市场风险,将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增收。由于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农民多渠道扩大就业和增加收入的需要不能满足,同时农民培训教育工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农民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的增收。三是城乡一体化建设投入虽然增加较多,但基础设施薄弱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一体化建设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近年来,通过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重点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从总体来看,农村道路建设、镇区建设、水利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农村社会事业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硬件设施和服务管理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相对滞后,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农民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水平与城市化的标准要求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

尤其是随着镇财政体制改革、农业税全面免征,各镇基建项目资金日益缺乏,这些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用3——5年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目标差距较大。四是科技服务工作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镇村管理和服务职能虽然有了较大的转变,但是提供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与农村生产力水平、农村发展要求不相协调。主要表现在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服务“三农”的积极性、主动性还不高,业务技能还不能完全适应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由于经费短缺,我市农业科技部门现有的仪器设备少而陈旧,技术人员外出学习培训机会少,致使一些化验工作无法开展,新技术、新品种引进受到制约,技术人员知识更新速度慢,技术服务工作滞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部分基层干部传统的小农业管理思维与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不相适应,重管理轻服务的思维定势还没有根本打破,部分镇村组干部发展竞争意识不强,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不高、点子不新、措施不多,对农民致富后的消费问题引导不够,特别是税费改革后,村组干部减少24%,加之工资报酬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对村民的服务,致使部分村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不快,村集体积累薄弱,发展后劲不足,不适应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的要求。

总的来看,由于农村种植业和养殖业等一产业结构调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这几方面的因素所带来的农民增收渠道窄、压力大,以及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城镇化水平较低等问题依然是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加以解决。研究今年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我们必须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全市城乡一体化化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上来,树立更加强烈的发展意识,增强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始终坚持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实现“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做出新的成绩。

二、突出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努力开创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局面

20*年是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目标,衔接“十一五”计划的重要一年,也是全面实现“两个率先”分三步迈进第一步目标的关键一年,抓好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意义重大。按照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全市城乡一体化化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从当前我市的实际出发,今年农口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各项事业全面进步这一总目标,狠抓“两品一游”生态观光旅游高效农业,着力发展两品高效经济开发区、镇区商贸聚集区、生态休闲旅游区和交通沿线“三区一线”经济,努力增强镇财政、村级累和户收入三级经济实力,积极推进农村经济工业化、社会管理城市化、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三化”建设,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主要的奋斗目标是完成农业增加值亿元,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净增600元。为了完成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继续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目前,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中种植业比重偏大,林、牧、渔比重偏小,第一产业比重偏大,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大,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任重而道远。只有加快调整,进一步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才能使农业成为高效益的产业,使农村经济充满希望和活力

,才能使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一是继续优化农业结构,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按照发展“两品一游”生态观光旅游农业的思路,种植业要通过大力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积极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重点抓好优质蔬菜、西甜瓜、日光温室、高效制种等产业,壮大“双千元田”,培育高效万元院、万元田、万元室、万元园,不断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今年,力争使“双千元田”达到32000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0%,万元院达到3300户,占总户数60%。畜牧业要重点发展家庭规模养殖模式,通过资金扶持、技术指导、品种改良、行政推动等措施,大力发展养殖专业户、专业村、专业镇和养殖小区,逐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养殖,要扩大珍禽、肉牛、胚胎养羊等规模养殖和暖棚养殖,使农村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目前的20%提高到30%,不断提高养殖业在农民增收中的比重。林业要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旅游观光和林果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有的绿地资源,发展生态旅游观光高效农业,并积极引进优良品种,大力发展经济林和花卉。通过上述措施,不断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提升农业经济效益。二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抓好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基础上,要把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二、三产业发展作为强镇富民和增加村级积累的重要工作来抓。首先要围绕加工抓调整,大力发展龙头企业。通过抓好洋葱粉生产、万头肉牛养殖加工、洋葱储藏库等项目建设,建好生产基地,抓好农产品加工转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拉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要依法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合作方式,引导龙头企业以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建立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同享、发展双赢的经营模式,使龙头企业和农户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大力发展专业协会、产销服务队、农村经纪人、专业大户等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其次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要紧紧抓住三镇地处城郊的优势和各镇村资源优势,组织引导农民,开展交通运输、建筑建材、劳务输出等产业。第三要大力发展旅游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现有旅游观光服务项目。要抓住关城、悬壁长城旅游资源和各镇林地资源优势,进一步挖掘潜力,加强“度假村”、“农家乐”等餐饮旅游项目建设,不断扩大规模、提高档次、提升品位、提高效益。充分利用草湖旅游资源优势,开发草湖旅游经济。四要大力发展商贸经济。进一步完善镇域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公路沿线经济,在镇政府所在地和公路沿线形成物流、人流、商流、信息流优势,活跃农村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年,力争使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达到3000人以上。通过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以乡镇企业的发展为镇财政培植税源,以村办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以非农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二)狠抓项目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认真贯彻省委发展抓项目的重大举措和市委、市政府招商引资的有关政策,在加强即定项目建设的同时,不断谋划新的项目,以项目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一要认真研究国家和省上的政策导向,积极向省上、国家争取各类项目资金;二要积极向市上争取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和地方配套资金,争取市财政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三要创造条件,以优质的服务和宽松的环境抓好招商引资和启动民间资金工作。要重点抓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农村“一池三改”、日元贷款防风治沙、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生态公益林保护、优质无公害洋葱产业基地建设、肉羊胚胎移植技术应用、优质胡萝卜品种示范推广、蔬菜花卉制种和镇文化广场建设等项目,以项目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以项目建设带动农民增收,以项目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一要积极支持市上和酒钢的城市扩张工程和园区建设工程,以城市扩张和园区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二要积极推进道路改造建设工程,抓好峪泉镇区二级公路、新城村至魏晋墓三级公路,市镇主干道路到各村组道路的改造以及移民点道路的修建工作,进一步改善农村交通条件。三要抓好三镇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坚持标准、适度超前的原则,以城市化的标准建设改造农村道路、给排水、集中供暖、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配套功能。四要

将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农业产业化、二三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加快三镇商业街和集贸市场建设,加快农村产业园区建设和公路沿线经济发展,引导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向城镇和园区集中,逐步增强镇区、园区的聚集优势和规模优势。

突出抓好以高效种植、高效养殖、生态休闲等为一体的河口生态高效农业园区;以酒钢葡萄基地、飞机场等为依托,以劳务输出、商贸餐饮服务、葡萄酒厂建设、小康住宅为重要内容的二、三产业园区;以镇区扩张、镇区经济发展、小康住宅建设为主要内容的镇区扩建工程;以新城草湖、葡萄基地、小康住宅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城村开发工程;以南市区开发和工业园区建设为依托,以市场建设、休闲娱乐、小康住宅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安运沟村开发工程;通过园区建设和重点工程开发,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五要抓好城乡一体化样板村建设。高起点规化、高标准要求,建设与城乡一体化要求相适应的农村小康住宅,并将其与城区扩张、园区建设、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实行楼上生活区,楼下商业点,前院生活区,后院种植养殖加工区,完成小康住宅50户。六要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强农村人畜饮水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注重农业灌溉用水的供给和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七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绿色通道林、防风治沙林、农田防护林和居民点绿化美化林,使农村生态环境与城市协调起来。八要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积极与市上有关部门协调,加强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建设,积极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改革,尽快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社会救济、优抚等社会保障制度,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九要加强农村环境治理。积极组织农民净化环境、绿化村庄、改水改厕,推广使用沼气、液化气等新型能源,创建文明整洁的生活环境。

(四)统一思想,转变作风,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当前,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促进农民增收的任务十分紧迫,推进农村小康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对作好农业、农村、农民“三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以与时俱进的思想,奋发图强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真抓实干的行动,全面开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局面。

一是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好“三农”问题,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要求。要清醒地看到,虽然我市农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和比重不大,但是,和全国、全省一样,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特别是要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就越要统一思想,更加重视“三农”问题。要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放到全市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部署,把农村社会事业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统筹安排,把农民增收放到全市人民共同富裕中统筹考虑。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使城市和农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第6篇:城乡建设发展范文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三农”问题的解决程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也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起着重要作用。对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程度,决定着经济社会的协调有序发展,更关乎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

关键词:

城乡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城乡二元结构

一、城乡协调发展的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吸取圣西门、傅里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学者的“和谐社会”的观点,认为城市和农村是对立而存在的,城市不应占据主导地位,城市和农村二者是平等的。因此,对于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以其为重点,对人与自然的物质转化过程和物质转化过程的理性进行有效调节与控制。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首先就要建立城乡协调互助机制。一方面,使城乡之间能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工作,城乡之间要保持共同的目标,并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以达成一致认可和公平分享利益作为最终结果。另一方面,它可以使这种方法具有有效的法律保障和规范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对促进农村发展的道德原则和物质条件的协调,对农村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为了达到社会各个方便的需求,应该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情况下进行。

二、我国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在现代中国的发展中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发展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人均收入、经济增长、公共卫生和医疗条件、居民获得教育和就业机会、社会保障、生活水平和福利等方面。在这些方面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济增长率差距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最近几年一直在扩大,都在提醒我们应该有所警惕。二者的区别与差距是不可小觑的,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维持社会稳定的隐患。

1.农业基础薄弱

十报告证实了我国农业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我国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仍处于弱势地位。我们必须承认并肯定,我们存在的历史性问题就是农业基础薄弱,但同时又因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这个历史性问题进而加剧。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自然资源匮乏,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农业设备和技术基础设施落后,都与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背离。城乡协调发展,农村的土地、人才、资金等要素的外流,致使农业基础薄弱。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受国家政策扶持,中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人均耕地、人口基数大等现实基础上,农业仍然是阻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发展欠缺

和城市比较,农村的收入低,人才外流,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和社会事业发展不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导致农村人口素质低下、生态环境较差、农业生产不稳定、经济发展缓慢等后果,最坏的情况会导致社会不稳定,特别是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相差巨大,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差异明显,因而,城市和农村间的差距趋于失衡。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现在,农村生产基础设施、服务和生活的基础设施薄弱,抵御灾害能力差,更不要说使用技术发展的道路上的制造财富。相比,城市比农村更好,以“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意见”为例:“在2015年,完成了92800公里的城市供热领域的旧管网改造任务,管网事故明显减少,实现94%的城市燃气普及率和县城和小城镇燃气普及率65%的目标。城市启动了地下管道、廊道的试点项目;在中小城市里,建设一批综合管廊项目。新道路,新的城市地区和各种公园的地下管网建设,应根据综合管廊模式建设。

3.城市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迅速增长,但城市和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差距却是越来越大。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地变化着,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7:1,1985年为1.8:1,1997年为2.47:1。1997年之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继续扩大,2002年扩大为3.11:1,2003年扩大为3.24:1,并且还在持续拉大。至2014年,中国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差距为2.75:1左右。这种局面的形成与农村人口文化程度偏低、二元经济体制的影响、国家政策的方向等因素有关,怎样解决制约我国城乡发展这一问题,是目前我们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4.农产品市场的扩大受到制约

农产品的严重匮乏期间采取控制人口流动的措施的目的是为了优先保证居住在城市的居民的农产品供应,进行农产品的分配,在结束这一措施后农村居民产品的分配的数量远远低于城市分配的农业产品的数量,以确保城市居民的供应。农产品进入一个相对丰富的时期,农产品的数量依然严格控制。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水平仍落后,大部分农业生产刚刚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过早出现农产品供大于求,价格大幅下降,销售积压的现象,原因是城市需求的农产品供给和由农业劳动力组成的农产品供给高度不匹配。同样的,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的限制了城市产业市场的扩张、使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受到了制约。

三、推动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举措

党的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指出,坚持协调发展,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进步,我们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去实现它。

1.城乡协调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发展生产力

随着生产力不断地发展,“某一特殊的社会阶级对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占有,从而对政治统治、教育垄断和精神领导的占有,不仅成为多余了,而且成为经济、政治和精神发展的障碍。”今天的我们为了能够重重的障碍,必须要让生产资料被占有,从而打破束缚,实现生产的发展。生产资料被占有,生产者的产品统治之路也被封堵,使得每一个劳动者都可以自愿的、欢喜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让他们在精神和身体的各个方面都能得到解放和发展。与此同时,劳动者在此时所创造的产品是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下,不会出现利益对立的现象,这时,阶级已经消除,所以,城乡二元结构,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条件下逐步消除的。因而,只有生产力不断发展,劳动者不断实现生产,熟练程度不断提高: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率不断提高,创造出丰富的产品。最终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城乡间的对立问题逐步解决,同之前相比,一次次取得进步,最后,农业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力迅速的增长。恩格斯说:“唯有借助于这些生产力,才有可能实现这样一种社会状态,在这里不再有任何阶级差别,不再有任何对个人生活资料的忧虑。”归根结底,城乡之间的对立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动力不足造成的,发展了生产力,城乡之间的对立最终必然会消除。

2.加快城乡体制改革

城市和农村的公共资源配置领域,城市有更加完备的公共资源,而农村地区的公共资源所供给的比例不仅非常之低而且有限。主要体现在:(1)居于农村的大多数人都是因病或因为疾病陷入贫困,此种现象较为普遍,而我国财政支出在适用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比较于城市中的投资份额要低得多。(2)我国财政对农田水利气象的支持,用于支持农村生产和建设支出等部门以及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匮乏,更甚者在目前的财政支出日益增加的现状下“非农化”的现象更为突出。每个国家的城市化规律,一般都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产业化、现代化、城市化作为主要驱动力,当城市化处于成熟阶段,主导产业是第三产业,而城市化最初,则是随着前发展模式的变化呈阶梯状分布的。推动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的道路是艰难的,需要慢慢实施。城乡协调发展强调农业支持工业和农业产业培育的方式,在本质上,就是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协调发展,这个观点是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推断,并且具有科学性,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也是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正确处理城市与农村、工人与农民之间的关系,为促进农村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基本策略。总而言之,要想统筹城乡发展,首先要做到与科学发展观的目标相一致,进而升华工农关系,最终加速实现城乡关系一体化的意识形态,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也是全球各个国家实现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客观规律,为我国建成一个新型化的城乡管理机制形成经验总结。必然要有效解决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不恰当的政策、不充分的制度等原因造成收入分配不平等、贫富差距明显等难题,探索一条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是有必要的,对我国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3.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不言而喻,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应就是文化,文化是我国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是国家的软实力。当前,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可以看出我们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农村的速度并没有变坏,相反,我们应加紧步伐。所以,在以往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他们的着手点大多都是在发展我国基本国情与城乡关系,进而根据时代、经济发展水平等的不同制定不同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方案。尽管不同的中央领导处在的历史情况不同,但其对城乡关系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是一样的。这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客观上反映了每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决心。

4.以正确的方式促进生产力的流动

中国农村的资源有限、人口分布不均,是社会发展缓慢的最重要的因素。农民的收入问题实际上也是农民的就业问题。上亿万的农民及其家人,形成了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这一现象不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解决方案。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人口过剩,第一产业拥有有限承载能力,第二产业是不适合农村分散布局,第三产业更难得到充分的发展的因素是农村人口居住条件的分散性。为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劳动力的分布问题,调整人口比例。所以,要推动农村人口城镇化,提高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减小农村的劳动力,实现均衡的人口数量和资源量。推动农村城镇化,从各种方法达到转移农村富足劳动力的目的,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为了农村劳动力更快的进入城市就业,实行城乡居民平等的就业政策,切实维护农村劳动力的利益,积极解决农民工在就业中遭到的歧视现象和不合理的政策、使农民工就业的程序简化,禁止对农民工和其用人单位进行不合理的收费。对于大中等城市就业的农民工,应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以满足农民工及其家属的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让他们在城市落户。对于那些在城市工作多年、有一定的经济能力的农民工,应该鼓励他们自主创业,并在其经营所在的小城镇居住。为提升农民工的生存能力,对农民工开展职业技术培训,给农民工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政府应该把农民工的职业技术培训、劳动和社会保障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纳入公共预算中,务实加快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形成一个公平良好的就业环境和正规的劳动保障体系,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R].新华社,2015

[3]费利群.城乡产业一体化: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的当代视界[J].理论学刊,2010

第7篇:城乡建设发展范文

统筹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厦门市对城乡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一体化管理,着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岛内外差距,并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岛内外一体化采取了许多措施。一是全面启动岛外新城建设;二是实施旧村改造新村建设;三是实施老区山区建设工程;四是实施农村生态休闲建设工程。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市财政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结合岛外新城建设,统筹规划城市交通网络,加快建设厦门新站综合交通枢纽等项目,完善BRT快速公交网络和枢纽站点建设。在前两年率先全面实现通行政村道路硬质化的基础上,加快道路硬质化向自然村的延伸,全市农村自然村道路硬化率已达75%。农村客运公交线路达48条,投入客运车辆226辆,乡镇通客车率100%,行政村通客车率94%,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出行。全面实现通讯网络在农村的全覆盖。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5%。将城市自来水引入农村,截止去年底,农村平原地区入户率已达91.6%;对城市自来水覆盖不到的25个老区山区村则实施饮水工程,已经完成和正在实施19个村,余下6个村将在今年国庆节前全面完成,从根本上解决山区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

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从2004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体系工程建设,累计已经投入建设资金8.47亿元、265个项目,并通过整合农村教育、卫生资源,推动城市名校、名院优质资源向农村延伸,极大地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条件。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各项免费政策,去年我市荣获“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称号。在厦的农民工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学比例达到67%。通过开展市级医院托管镇卫生院、区级医院帮扶镇卫生院,建立覆盖镇卫生院及部分卫生所(室)的托管医院的居民健康信息系统,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去年新建2个镇级综合文化站、20个村级文化室、97个农家书屋。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率先建立了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并轨运行的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截止2009年底,已有5万多名被征地农民参加这一保险,其中3万多人已办理退养手续并按月享受退养待遇。今年还将出台城乡一体化居民养老保险办法。率先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将门诊常见病、多发病纳入保障范围,全市农村居民参保率达98%,成为广覆盖、多层次、可转移的“厦门城乡居民医保模式”。率先出台农民“低保”的地方性法规,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第8篇:城乡建设发展范文

关键词: 统筹城乡发展 “三农” 小康社会

党的十六大报告为我们确立了新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报告把“三农”问题摆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指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头戏在“三农”。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通盘考虑和配置各种资源,加大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道路。

一、农村发展战略要调整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经历了计划经济的集体主义(大锅饭)到改革开放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产到户,可以说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从根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我国的农村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经济怎么搞?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发展造血型经济。农村有肥沃的土地资源,但是广大群众脸朝黄土背朝天换来的是粮食卖不出去,种的水果蔬菜也卖不出去,要么是价格太低,极大地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造成思想上还停留在生产上自给自足。“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无疑为农民朋友解决了后顾之忧。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过去依靠手工劳动为主,计工分,吃大锅饭,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产到户,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机械化作业,插秧机、收割机已经进入广大农村,农民已从传统的手工劳动中逐步解放出来。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我国也有成功的例子,比如华西村、大邱庄等。目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产到户已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更不能形成规模化。农民停留在自给自足的生产状态,土地资源出现了闲置,劳动力出现了剩余。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跟着出现了。剩余的劳动力靠劳务输出从根本上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要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整合资源,树立科学发展观,就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政府部门就要加以政策引导,进行产业扶持。农业农村要发展,必然要靠政府的引导。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村委班子就要转换职能,要像做企业一样把经济搞起来。村长书记是企业一把手,村民社员是职工。村长书记要跑市场要项目,根据实际情况,创新思路,整合优势资源,走有特色的地方经济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必然选择,结果将是我国农村农业生产将高度产业化,二元经济结构将被逐步打破,农村人口布局将发生根本变化,城乡差别将基本消失。乐观地估计,在二三十年以后,我国现有大中型村庄的一部分将转化为2―5万人的小城市,一部分将完全消失,还有一部分将收缩为几户或十几户人家组成的小型居民点。

二、让新型农民职业化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生产目的和共同富裕的目标决定的。

当前,我国农业经营老龄化、兼业化问题呈加重趋势,要建设现代农业,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建设现代农业必须顺应分工分业的历史潮流,大力培育职业农民,促进土地经营的集中和农业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从而不断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生产的效益。另一条出路就是进城务工。我国的剩余劳动力很多,但是城市出现了“用工荒”的问题,原因之一就是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水平很低,很难适应现代化的生产要求。农民要在城市就业,就要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技术水平,这样在大城市中才能找到好的工作,而不是只靠出卖力气挣钱。

三、国家财政在推动农村改革发展中应起积极作用

国家财政在推动农村改革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推动农村和和谐稳定发展,通过加大对农村能源、交通、通信、水利等设施的资金投入,促进农村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农村经济的平稳发展。

我国于2010年进一步加大对“三农”问题的支持力度,中央财政用于“三农”各方面的投入将增加近300亿元,比上年增长20%。地方财政也将大力增加投入。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首先,2010年我国将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按中央要求,2010年将全面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将少数集中连片品目改为征收农业税;农业税税率整体降低一个百分点。其次,积极推进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把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2010年将在13个粮食生产区全面推行粮食补贴方式改革,直补资金总额为100亿元,约占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的40%。再次,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新增支出要确保主要用于农村。支持西部“两基”攻坚,继续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及向中西部农村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政策。最后,进一步增加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粮食综合能力建设及扶贫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国债资金的使用向“三农”倾斜。

四、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党的十七大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是党中央、国务院继免除农业税,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和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后出台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建立新农保制度,是完善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全县城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保障工程。让农村居民解除养老的后顾之忧,使老年农村居民得到基本生活保障,让广大农民群众更好地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使农村居民在“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的基础上,实现“养老不犯愁”。

五、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影响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因素较多,而农村在经济、社会和政治上诸方面与整个社会发展的不协调,是导致社会不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统筹城乡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发展。

第9篇:城乡建设发展范文

“科学发展、改善民生,打造魅力XX”是我县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践载体,这三句话,每一句我都感觉与城市建设息息相关,每一句都是对城市建设的工作要求,都是我们城市建设工作的目标。因此,学习科学发展观对做好城建工作和科学管理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结合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谈谈如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做好城建工作。

一、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终目的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搞好城市规划,推进科学发展

XX县城规划区面积5.7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4.85平方公里,2000年完成总体规划(1999-2015)。2007年1月新版《规划编制办法》颁布施行,20*年1月《城乡规划法》颁布施行,在这两个重要法规颁布施行后,我县委托乌鲁木齐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新一轮《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该院于20*年重新开始编制《XX县总体规划(20*-2025)》,规划设计小组多次到我县进行踏勘和调查,经过收集资料,深入思考,征求意见,精心设计,专家评审,反复修改,于20*年7月编制完成了《大纲》,形成了XX县总体规划成果。20*年12月14日,县四套领导及县主要部门领导听取了规划成果汇报。目前该院根据评审意见还在继续完善规划成果。今明两年我们还需要陆续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和8个专项规划(已经开始公开招标)。

规划工作必须坚持规划要超前的原则,特别是一些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要力求做到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落后。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设施要配套规划,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做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结合奎北铁路XX火车站的建设前景,目前已着手开展工业园区也就是津东新区的规划设计工作,同时积极开展奎北铁路XX火车站规划选址工作,为建立地区西三县物流运输中心而提前进行谋划。

无论是城市总体规划,还是城市修建性详规、重点片区规划和重要单体建筑规划设计,都将充分考虑人的需要,把满足人的需要作为立足点和着眼点,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这也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二、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

一是以国家出台促进经济稳步增长十项措施为契机,狠抓城建项目落实工作。争取利用国家投资进一步完善城镇道路、供水、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

二是充分利用财政有限资金,搞好基础设施的改造与建设。重点完成圣泉路重新铺油工作和人行道改造工作。搞好各开挖道路的恢复和重新铺油工作。在额尔齐斯河中建设1个滚水坝,将水平面提升到一定高度,创造滨河水景。

三是挖掘各方潜力,整合各方面资金完善各项服务设施。整合各方资金100万元实施10栋沿街影响县城整体建筑风格的住宅楼房旧楼改造工程。整合社会资金200万元实施40栋沿街楼房亮化工程。整合上级补贴和地方配套资金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落实地区下达节能减排工作任务,抓实抓好既有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外墙围护与热计量改造。

四是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和住房建设。努力完成54套廉租住房和36套经济适用房建设。完成城乡抗震安居工程建设与改造任务。积极推动设计合理、整体开发的小区建设,支持新恒基与兴居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建设康富小区(新行政中心处)、阳光小区(现行政中心处)。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促进滨河地块的整体开发建设。

三、强化管理,打造魅力XX

不断强化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功能。我们将以精细化管理为目标,强化园林绿化管护。以街道绿化带景观改造为重点,对植物进行多样化配置,扩大宿根花卉、彩叶植物种植品种和面积,节约园林养护管理投入,丰富绿地植物物种和绿化景观色彩。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完善公园及游园绿地的园林设施,提高绿地的服务功能,并力争做到“一园一特色、一路一景观”。在绿化建设中大力实施乡土树种的应用,种植适应性强、本地特色鲜明的乡土树种(如桦树、云杉、山楂、欧洲荚蒾、欧洲山杨、红柳、野石榴等树种),同时开展乡土树种和外地优秀树种的引种、驯化、繁殖、育苗等科研工作,提高苗圃绿化树种品种和育苗数量,营造具有我县当地特色的绿化景观。2009年我们计划培育花卉苗木共计60万株。此外,配合行政中心搬迁,搞好市政广场硬化与绿化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