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土文化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的出现可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帮助人们完成了许多无法难以实现的事情,是人类的一大帮手。它的编程基础为OpenGL基础、二三维图形编程。计算机的图像将虚幻的思维变为了现实,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世界。计算机使人们思想中的灵感化为真实的东西,这便是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这种技术已经成为设计工作的主要方法。在建筑空间的设计时,利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化技术,要经过建筑元件、形体、元素的准确定位。在传统的建筑空间设计中,无论是利用透视法则以及辅助工具,还是利用辅助线,在有限的图纸上高效的规划好空间结构中的各个部分,都是有很大难度的,需要花费设计者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如果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处理,就会将设计者思维中的空间结构、色彩搭配、场景布置用3D技术表现出来,给人以立体感,而且更利于修改。与传统设计相比,传统设计者都是在图纸上作图的,需要大量的图纸,有的修改甚至要求重新作图,加大了困难深度,而若采用见算计软件作图就不同了,设计师可以在需要修改的地方进行修改,而无需对其他部分进行重新作图,减少了麻烦。而且在设计中,计算机会设置3D的效果,建立坐标,从而使建筑空间设计中的物体布置变得更加有效,且有真实感,建筑构件、形体、元素的增减来去轻松和方便,建筑细微的调整也不会影响建筑整体的效果,可以对建筑设计进行多次修改。计算机图形可以当做一块电子画布,并且已经成为现代建筑空间设计、建筑绘画中十分重要的工具。
2图像化是虚拟现实的场合
“图像化”是指利用各类收集的资料,来制作“图像”的过程。这些“图像”既可以是平面的,当然也可以是立体的,甚至还可能是多维的,使绘制的画面更加具有真实性。用形象的、甚至逼真的的图像来为我们展示情况,这已经成为现代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会用到RGB色彩模式,它是工业界的一种颜色标准,是通过对红(R)、绿(G)、蓝(B)三个颜色通道的变化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叠加来得到各式各样的颜色的,RGB即是代表红、绿、蓝三个通道的颜色,这个标准几乎可以包括了人们视力所能认知的颜色,是现在运用最广的颜色系统之一,在建筑空间设计中,这个过程中会带给大家无限乐趣,会为我们提供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的画面。建筑空间设计被计算机转化为图像展现出来,图像化是虚拟的的一大重要步骤,在此过程中,建筑设计中的事物按照一定的比例,并且带有一定的色彩,十分形象的展现出来,还可以是静态转化为动态图像,带来逼真的效果。其中贴图通道的方式利用数字化的转换方式,将光在自然界的想象,比如反射、折射等现象在图像中显示出来。另外,多个色彩通道可以将复杂的场景渲染成为广播电视级的画面式图像,将人们脑海中的想象变为现实。在建筑空间的图像化过程中,光和影对建筑空间的渲染,十分重要。另一个图像化设计中重要的一个模型为CSG建模法,它是指一个物体被表示为一系列简单的基本物体(如立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的布尔操作的结果,数据结构为树状结构。树叶作为基本的元素,结点为运算,最上面的结点时代需要修建的对象。另一个因素便是光了,它是灵感的来源,是表达情感的工具。在环境编辑器和材质编辑器中分别设计了光影跟踪材质和环境光色,可以用来有效地制造出场景的多种时令、季节气氛。在利用了光影跟踪体系之后,可以复制出任何现实世界中光和影的物理性质。把光影跟踪概念引申一下将包括:柔和阴影和焦散性(光在水中的折射)等效果:光影跟踪是和灯光系统模块相联系的,产生跟踪阴影是准确无误的,有明显的界限,并且几乎是与投射它的目标相一致的。建筑空间和场景中都需要显而易见的边界和需要计算对象透明值的情况,需有利用光影跟踪阴影的技术。使用光影跟踪的聚光灯以及亮度或者强度的方式整理所有不透明信息。当使用这些光照明建筑场景时,它们的材质也是十分值得信赖的。这些布景中的材质有匹配的纹理和不透明的贴图,经常被当做场景的环境对象,例如花草、树木、车子以及行人。但也可以是树的一片树叶或者窗户上的百叶窗图案。假如模仿太阳光照射建筑外观的情形,光影跟踪阴影是可以利用的,只是在渲染时这些阴影需要很大的计算量。
3图形、图像—设计数据的储备以及再利用
在计算机图形、图像的设计中,无论是数据状态的建筑模型,还是以具有环境光色,物体材质的图像化建筑场景,都可以被多次利用,从而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在CAD中,块的慨念和使用属于这个范围,而在3DM气X中,可将常用的建筑元件或者复杂的模型,像罗马柱、雕塑、古典窗饰等建立单一场景存成文件,而在建筑场景中,只需要建立简单的几何模型。设置同一名称,进行替换,那样许多模型都不需要重新制作了,这样就可以多次利用这些模型了,而不需要重新构建,也减少了许多麻烦,。如果利用数字化模型,会是十分简单,只需要利用计算机相关方法修改即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较少成本,且具有高效性,有利于委托设计的甲方和承担设计的乙方建立友好合作的关系;还可以不断地变换建筑构件和观看不断变换角度的建筑空间场景,使甲乙双方从设计开始一直到结束,可以对设计进行反复比较,最终找到最适合的作品,从而使双方在各方面意见统一,更好的合作。
4总结
关键词:乡村图书馆 新农村 文化建设
图书馆是以图书为工具进行工作的。收藏与利用图书为读者服务,促进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是图书馆特有的性质。乡村图书馆是为农民服务的文化设施,它通过借阅书刊等活动,对农民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活跃农村的文化生活。
1.目前我国乡村图书馆的发展现状
目前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服务供给普遍不足,镇、村两级图书馆,特别是村一级的图书馆严重缺失、投入不够,有名无实或名存实亡。据调查,乡村图书馆在建设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有些农村虽然建起了一定规模的图书馆,但乡村图书馆由于受到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制约,经费投入极为不足,导致内容贫乏,图书品种单一,不能适应农民文化生活的需要。有些乡村图书馆的建立仅是为了评估与达标。有些乡村图书馆的基础设施较好,但由于缺乏专人管理,很多已遭受不同程度地损坏,由于管理混乱,村民今天拿一本,明天拿一本,结果使大量图书不知去向,造成很多文献资料流失,还有些村的图书馆的图书基本上属于不流通状态,由于健康的文化活动开展不多,一些低俗的东西乘虚而入。特别是在春节等节假期间,聚众赌博、封建迷信等活动泛起,严重污染了淳朴的乡风民俗。有些乡村图书馆观念陈旧,把图书室看成简单的摆设,似乎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没有关系,有的把新建图书馆看成是一种浪费,可有可无。不少镇、村缺乏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认识,不重视图书馆的建设。在行政村一级,图书馆建设列不上当地的发展规划,组织不力。大多数乡村图书馆只开展单一的借阅服务,没有开展读书活动和读者活动,有的更是常年处在停开放状态。由于部分乡村图书馆藏书、服务、管理等跟不上读者的需求,失去对读者的吸引力,出现终日难觅读者踪影的现象[1]。
2.乡村图书馆新的发展模式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即使在富裕地区,也存在着文化的贫困。发展乡村图书馆要遵循“稳步发展,着重巩固”的原则,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来规划乡村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鉴于目前乡村图书馆的发展现状,我国的乡村图书馆必须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2.1环境设置
乡村图书馆应设在村内绝大部分村民能方便利用的场所,在环境设施等方面要求整洁,尽可能做到高雅,让村民感受到在图书馆阅读是享受生活的一部分。
2.2藏书建设
乡村图书馆通过报刊宣传马列主义、思想,普及文化科学知识,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乡村图书馆应根据本地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本地农业生产特点来采购图书。一般来说,应以普及性的通俗读物为主。同时,要考虑农业及其相关文献资源的充实,积极为科学种田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书刊资料。乡村图书馆的图书不仅应该以实用为首选,还要考虑到农村读者群的文化水平和阅读倾向,从图书的学科属性、学术水平、价格等因素进行全面考虑。办好乡村图书馆直接关系到我国广大农民的切身需要和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因此,乡村图书馆的工作是大有作为的工作。
2.3管理与维护
乡村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应该树立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思想,为发展乡村图书馆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管理人员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有阅读习惯并喜欢图书馆工作;对工作认真负责,不徇私情;具备较强的社会沟通能力和适当的文字能力。图书馆应建立基本规章制度,特别是业务规范、借阅制度,各项条款可参考图书馆的一般制度,并参照本村里具体情况制订,然后向全体村民详细解释。乡村图书馆还要从多方面做好图书室维护工作。乡镇及上级领导应尽量给予政策支持,村委会对于优秀图书室工作人员应给予鼓励,村民作为图书馆的使用者,同时又是评判者和监督者,要有意识听取他们的意见以完善图书馆工作[2]。
3.发展乡村图书馆的重大意义
农村的文化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进而提高整个国民素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文化水平的提高,科学种田的需要,乡村图书馆将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3.1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农民通过在图书馆长期的学习,激发了自身潜在的勤劳、智慧和聪明,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人力资源素质的高低影响到农业自然资源配置和利用以及组织化观念的效果。低素质的农民从事技术性差的体力劳动者居多,难以获得综合效益,而高素质的农民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提升劳动及其产品的科技文化含量,提高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农民在劳作之余学习新知识、感受新环境、体验新生活,也能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从而改掉不良的民间风气,树立良好的民俗风尚。因此,构建乡村图书馆在建设新农村进程中具有深远的意义[3]。
3.2增强了农民的信息意识
信息是资源,信息是财富,信息是生产力,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增强农民的信息意识,培育农民学会寻找信息、利用信息是当务之急。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料是信息的主要载体,图书馆又是信息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传播渠道,为此乡村图书馆应积极主动地开展信息服务工作,可针对当地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来搜集相关信息,经过加工整理向农民传递,一方面弥补农民接触信息的不足,另一方面教会农民使用信息,以增强他们的信息意识。农民对信息的把握和使用,如同对科学技术的学习使用一样要有一个过程,而图书馆的引导作用就象催化剂一样可以加速这个过程,使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信息也是一种重要资源,谁占有了信息资源谁就能先富起来[4]。
4.结语
综上所述,办好乡村图书馆,首先要有一定的经济条件,能够解决资金、书源等问题;其次农民朋友们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对书刊资料有较迫切的需要;当然还要有积极的态度。乡村图书馆要因地制宜,逐步发展,不能一刀切,确实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群众满意的文化活动带给农民群众,让农村基层文化市场充满活力、充满生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孔彬.把握新机遇服务新农村――试论农村图书馆(室)的建设与服务.江西图书馆学刊,2007第2期18-19.
[2]刘钟美.村民图书室建设探索.图书馆杂志,2006,(10)44-45.
关键词:图书馆;文化共享;服务方式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3-0238-02
在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构建国家软实力的当下,如何提升县域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已成为必须思考与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归因于这样几个考虑:①县域图书馆作为基层图书服务单位直接联系乡镇,而乡镇又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②城镇化进程中提升乡镇人口的精神面貌与思想意识,需要县域图书馆的功能作支撑。③目前县域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与效果,难以满足乡镇人口日益增加的精神文化需要。由此可见,本文主题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意义。
对“文化共享”进行界定,可以理解为:县域图书馆的服务应包括乡镇全体读者;同时,图书馆在不断增进自身内涵式发展的基础上,还应持续优化对全体读者的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围绕着“文化共享”的内涵界定,本文将就县级图书馆服务方式的优化升级展开讨论。
一、目前县域图书馆服务方式所面临的问题
针对文化共享工程展开县域图书馆服务方式的构建,首先需要认识其服务方式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具体而言,如下所述:
(一)服务意识不强
县域图书馆受到基层图书馆传统的功能定位,以及现实读者文化程度低的影响,缺乏服务意识。具体表现在:①未能主动开展服务。对于农业生产急需的书籍,诸多县域图书馆都未能主动送到读者手中。因此,被动的服务方式不仅无法满足读者的实际需要,还导致了图书资源的极大浪费。②未能主动了解读者对知识的需求。县域图书馆所面对的目标读者便是乡镇人口,其中占人口总数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乡村。从而,因未能主动了解他们对知识的需求,导致图书采购与需要产生错位。
(二)服务内容单调
简单理解图书馆的功能可以理解为,为图书需求者提供借阅及现场阅读的平台。不难理解,县域图书馆也是按照这样的功能进行了服务方式的定位。然而,其在面对乡镇范围的读者时,这一传统服务方式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如,涉及到农业生产具体操作,农户难以根据书本知识开展劳动;涉及到经济水产养殖出现的问题,书本知识难以与问题实现一一对应。因此,正是由于部分县域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单调,使其缺少对当地人群的吸引力。
(三)服务人群较少
服务人群较少不仅归因于服务意识不强、服务内容单调等因素,还在于忽略了对乡镇少年儿童的关注。众所周知,在某些地区的农村中存在着大量的留守儿童。如何丰富这些儿童的课余生活以及假期生活,仍是县域图书馆在服务方式重构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文化共享建设对县域图书馆服务方式的要求
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初衷就在于,通过推动文化的健康发展来提升全民的思想意识和文化素养。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对于增进农业人口的思想文化素质已被提上议事日程。在此背景下,“文化共享建设”必然成为县域图书馆服务方式定位的基点。
具体而言,其要求如下所述:
(一)提升服务意识
提升服务意识的要求不仅体现在服务的主动性上,还体现在能根据读者群体的普遍需要来调整服务方式。由此可见,服务意识的提升意味着,服务意向更能植根于本地需要。若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对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培训的内容应包括:增强岗位意识、提升岗位执行力。
(二)拓展服务内容
县域图书馆的图书类别可以分为两大类:①生产指导类;②生活休闲类。考察目前乡镇读者的阅读偏好可知:大部分读者对于生产指导类图书具有较强的需要。因此,县域图书馆在增大此类书籍比例的同时,还应通过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授课、田间现场指导等形式拓展服务内容。
(三)扩大服务人群
扩大服务人群是文化共享建设的应有之义,其包含两个方面:①扩大服务人群的总数量;②扩大服务人群的结构。前者可以通过提升服务意识来实现,而后者则主要关注对乡镇少年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服务的延伸。
综上所述,以上要求便构成了具体服务方式构建的内在指向。
三、具体的服务方式构建
(一)根据县域自身特征选择相应图书
由于不同县域的资源禀赋条件不同,这就造成不同县域人口的阅读偏好也显得不尽相同。因此,若能更好地完成服务方式的构建,县级图书馆就需要对上述问题进行实地调研。进而,满足图书的内容和种类与当地人口的阅读偏好相吻合。在调研中应着重关注本地农业生产以及乡镇企业生产状况,通过具有针对性的选择相应图书,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柔性化开展借阅活动
从某些县域的外部生态来看,县域内的劳动人口逐步返乡参与劳动。这种态势逐渐改变了以前县域人口所呈现的空心化特征,将增大县级图书馆的阅读密度与阅读频率。因此,相应的柔性化借阅活动的开展,将直接提升县级图书馆在文化共享建设中服务方式的优化。同时,县级图书馆也可以和当地的乡、村委员会接触,通过送书下乡的形式来满足县域农户对图书的阅读要求。
(三)拓展图书馆的服务内容
图书馆主管部门可以协同县域图书馆,开展专业技术人员下基层授课和指导活动。其中,授课地点就设在县域图书馆内。这种服务方式既务实,又能帮助本地广大农户获得最新的农业生产知识,是文化共享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完善对少年儿童图书的选择与提供
县域图书馆完善对少年儿童图书选择的重要性,上文已阐述清楚。这里指出,应根据少年儿童的喜好以及课程结构,合理的选择图书结构。该图书不仅能满足他们课后拓展课堂知识的需要,还能丰富他们的视野。在图书提供方面,图书馆可以和中心校建立定期的联动机制,通过图书馆或学校派专人进行统一借阅与归还工作,来解决他们的课外阅读问题。针对留守儿童,县域图书馆可以在假期间组织学习兴趣小组,或是主动送书上门等服务方式,来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四、结语
“文化共享建设”是顺应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文化共享建设,将使先进文化资源惠及广大群众。作为承担为乡镇广大人群提供精神食粮的县域图书馆,在目前新形式下已逐步失去自身的服务功能。为此,惟有在文化共享建设中不断优化自己的服务方式,才能获得存在的价值。
对“文化共享”进行界定,可以理解为:县域图书馆的服务应包括乡镇全体读者;同时,图书馆在不断增进自身内涵式发展的基础上,还应持续优化对全体读者的服务质量。在此要求下,县域图书馆应根据县域自身特征选择相应图书;柔性化开展借阅活动;拓展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完善对少年儿童图书的选择与提供。
最后,本文权当抛砖引玉之用,希望有关人士共同交流探讨。
参考文献:
近年来,兰山区本着“重在建设、旨在共享”的指导思想,坚持“三个贴近”,努力推进“四项创新”,整合资源,配套联动,扎实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在国家及省、市组织的多次检查验收和现场会议调查研究活动中,各级领导都对该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2008年3月,兰山区被山东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山东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示范区”。
一 加大投入,夯实“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物质基础
“文化共享”工程要想真正实施,必须要加大投入,夯实工程建设的物质基础。兰山区按照全国统一标准要求,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建设,确保了工程建设的硬件达标。区财政先后拨款200余万元,用于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设备采购、网络维护、日常运行等基本建设,先后购置了服务器6台,笔记本电脑4台,台式电脑40台,以及投影仪、数码相机、打印机、百兆防火墙、UPS电源、卫星接受器等相关设备,接入了宽带互联网,购置了图书馆业务自动化管理系统、信息浏览监控软件、网络版杀毒软件、共享工程运行管理系统以及相关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软件等,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建成了集演播室、接收机房、电子阅览室、课件点播室、课件制作室、音像档案资料室于一体的规范化区级支中心,支中心的年度运行经费达到5万元以上。目前,全区6个镇4个街道服务站都配备了卫星接收系统、电脑、电视机、DVD播放机、投影仪、电脑、机顶盒、有源音箱,并按入了宽带网络,年运行经费都不低于1万元;村、社区服务点也按照全国统一标准进行建设,目前90%以上的村、社区达到了规范化站点要求,运行经费也都得到了较好保障。
二 加强管理,在发挥作用上狠下功夫
“文化共享”工程的硬件建好了,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进一步发挥作用,实现真正惠民,也属纸上谈兵。在建设过程中,该区实行了“三个统一”,即统一标志牌、统一规章制度和统一收听收看纪录簿,确保各服务站点定期、按时开放,实现服务内容安排科学合理。
为加大“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力度,该区实施典型带动战略,首批选定了1个街道和2个镇,20个村(社区)开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试点工作。近年来,全区每年都要召开3次以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现场会,举办5期以上文化共享工程培训班,树立典型,推广经验,有力地促进了全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全面开展。与此同时,该区积极探索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在信息采集、内部管理、意见反馈、监督检查、评比奖励等各个环节,都建立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从社会上聘请了500多名信息采集员和义务监督员,及时反馈镇(街道)、村(社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相关信息,逐步建立健全了信息采集体系和监督考核体系,为充分发挥文化共享工程的作用奠定了良好基础。去年,针对夏秋季节手口足病多发的情况,该区积极邀请妇幼保健院专家举办预防讲座,并制作了《手口足病防治》课件,免费向广大群众发放,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传播。为减少夏季雷电造成的伤害,该区制作了《雷电灾害的预防》课件,广泛宣传预防雷电知识,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三 强化创新,不断增强“文化共享”工程的生命力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样,“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也需要创新,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的实现惠民。近年来,兰山区始终坚持围绕“一个目标”,消除“两个误区”,抓好“三个结合”,推进“四项创新”,深入开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不断增强“文化共享”工程的生命力。
一是创新工作理念。该区以共建为手段,以共享为目标,坚持“三贴近”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效能,努力为广大群众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同时,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消除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认识上的误区,消除“工程建设是文化部门行为”的认识误区,形成社会齐抓共管的合力。工作中,该区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同创建文化先进乡镇、社区相结合,同维护青少年文化权益相结合,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促进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增强共享工程的生命力。
二是创新服务内容。为丰富服务内容,该区在文化共享工程网站上开设了文化娱乐、科普知识、实用技术、医疗卫生、政策法规、商务信息、社会公德等七个栏目,及时为广大群众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夏家村位于临沂市兰山区南坊街道东北部,朱七公路西侧,春秋时期舆国古城就在这里。该村群众充分利用远程教育与“文化共享”工程网站相结合这一优势,及时了解致富信息,通过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网上看市场、聘专家、找销路,构建起专家服务团和兰旗花卉网为主要内容的资源优势,使夏家村大棚花卉实现了科学管理、跨省种植、跨国销售。该区还启动了“服务三农、心系百姓”实用知识讲座,推出了手口足病防治、防雷电、早期稻田管理、家禽饲养以及煤气中毒的预防和治疗等一批课件,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截止目前,区支中心已举办系列知识讲座43期,向基层服务站点发送数据光盘2万余张,受益群众达30万人次。
一、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关系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措施[1]。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在调动员工积极性,增强企业凝聚力,保证企业发展目标实现上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企业文化可以在大的领域里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观念、价值、精神表现的形式与载体;思想政治工作借助企业文化方式,可以不断丰富工作内容、深化工作效果。企业文化通过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手段的综合运用,把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内容转化为企业的价值观,进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发挥员工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从而为企业多作贡献。
二、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效结合的意义
当前形势下,国有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经营环境正在发生着变化,企业的思想建设工作出现了新的难点。如何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是工作实践中必须认真探索的新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促进生产经营活动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生产经营活动并为之服务,企业文化正好具有这样的连接功能,它为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密切结合提供了最佳的方式,使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培育高质量的职工队伍,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提高企业竞争力,为推动企业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贡献。
(二)增强企业凝聚力
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强大的文化氛围,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融思想性、娱乐性和艺术性于一体,以其特有的文化品位成为职工普遍认可并主动追求的方式。这种广大职工在活动的参与中自觉地受教育的好形式,可以打破思想政治工作的沉闷气氛,克服员工的逆反心理,增强共同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三)提升干部队伍素质
以人为本,把思想政治工作团结群众、教育群众、鼓舞群众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进一步从上级要求和群众期盼中找到切入点和着力点,提高认识问题能力、组织工作能力、应对复杂局面能力,增强政工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
三、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应该紧紧围绕企业深化改革、提高经济效益、增强职工素质的有效途径,确立与社会的正确价值导向相符合的企业价值观,培育具有时代特征和鲜明个性的企业精神,塑造良好的职工形象和企业形象,使之成为顺利实现企业改革和发展目标的思想保证。
(一)围绕深化企业改革
深化改革,建立行之有效的企业制度,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必然要求。要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引导作用,更新职工观念,把解决职工思想问题、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有机结合起来,确保职工在企业的主人翁地位,帮助职工消除理论上的困惑、思想上的疑惑、心态上的失衡,自觉投身企业改革,保证改革健康顺利进行。
(二)围绕提高生产效益
始终把推进企业发展、提高生产效益作为主线,集中精力,找准与企业效益结合的着力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竞赛活动、层次多样的技能培训等,在制定计划、组织活动等各个方面都要把提高效益放在首要位置,努力为企业求突破、求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和物质基础。
(三)围绕提高职工素质
>> 图书馆关怀农村留守儿童的文化生活刻不容缓 农村文化生活现状分析 农村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 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与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 基于居家养老导向的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现状探究与分析 农村留守妇女生活现状研究 电力一线员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及对策 当代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与思考 当前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分析及对策 女性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研究 察布查尔县堆齐牛录乡堆齐牛录村农村文化生活现状调研 面向农村留守儿童的西部乡镇图书馆建设 农村学校撤并对农村妇女文化生活的影响 绍兴县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贵阳市农村留守妇女生活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谈如何丰富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基于留守儿童文化生活的农家书屋建设 文化生活 乡镇居民文化生活的统计调查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镇图书馆建设问题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6]沈红梅,吴荇.长三角地区农村图书馆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发展启示[J].图书馆建设,2008,(9):18.
[7]王坚方等.新农村建设:农民工信息能力弱势分析[A].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论文集(2006年卷)[C].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40.
[8]王子舟等.基层图书馆现状堪忧[N].光明日报,2005-12-24.
[9]陈锡文.国家打算花多少钱建设新农村[EB/OL].[2006
-03-01]..cn/GB/1037/4152917.
关键词:乡土文化资源;乡镇;群众文化
一、乡土文化资源与群众文化建设的契合点
乡土文化资源是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重要资源,集经济价值、人文价值和社会整合价值于一身。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必须重视对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引导,以群众文化活动为切入点,繁荣乡土文化建设,保护乡土文化家园。石井镇作为郑成功故乡,留下众多郑成功史迹,乡土教育资源丰富,尤其石井镇作为郑成功祖籍故乡,名胜古迹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入选“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名录,拥有延平郡王祠、中宪第两处国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海上视师”石、靖海门、成功楼(铳城遗址)、清水岩千年石佛、邦伯坊、石井西亭郑氏宗祠六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及数十数文物点。这些都是石井乡镇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契合点。
二、石井镇融合郑成功乡土文化资源推动乡镇群众文化发展的地域特色
石井镇在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中,站在科学发展的高度,因地制宜,主打郑成功文化品牌 凝聚两岸文化向心力,注重目的与效果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一致,围绕石井地域文化,发挥郑成功特色文化的比较优势,走出了一条社会认同,农民喜爱,镇里扶持的文化长远发展之路,在体现公益性的同时也具有地域特色。
特色一:发挥英雄故乡独特的人文优势,打造郑成功文化品牌
石井镇政府着重规划开发郑成功史迹3A旅游路线,整合石井以延平王祠、郑成功纪念馆和郑成功庙为主的旅游资源,发挥郑成功文化对台交流功能,深化南台文化双向交流。斥资50万元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南安中宪第首期修缮工程圆满完成,将作为对台文物纳入旅游路线。由石井郑氏宗亲组团参加台湾郑成功的春冬两祭,增进了两岸同胞的血脉情谊,进一步凝聚两岸文化向心力。郑成功庙举办的封神周年纪念等活动,吸引了无数台湾同胞前来参加,促进南台文化交流。闽台农产品市场连续五届“两岸农订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深化了南台的经贸合作。
特色二:以闽南本土方言,讲述石井各村的乡土历史和人物传说,深度挖掘整理石井古老的文化资源
《石井讲古》开播近五年来,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赞赏和喜爱。石井镇自古英才辈出、文物胜存,石井镇将院前村、石井社区和岑兜村列为今后的“特色文化示范村”创建对象。其中,革命老区院前村弘扬红色文化,在村里成立农民合唱队。该村已于去年通过“南 安市特色文化示范村”验收。 此外,石井社区和岑兜村的“一 村一品”文化建设也日益凸显。岑兜村倾力打造“高甲戏发源地”特色文化品牌,树立“戏祖公”洪埔雕像,把该村300多年历史的高甲戏旧戏馆布置成为“高甲戏陈列馆”,展示高甲戏发源地的传统文化内涵。该村目前仅存的“南星高甲戏剧团”将更名为“岑兜村高甲戏剧团”,努力打造高甲戏发源地文化品牌。
特色三:以石井社区为镇政治文化中心,创办多个文体群团
石井社区现有三个文艺队,其中“延艺文艺队”参加泉州市第三届舞蹈大赛荣获“十佳广场舞队”嘉奖,在荣誉的激励下,石井的各种文化事业焕发勃勃生机。由福建省投资20多万元建设的“多功能球场”项目已投入使用,成为居民休闲运动的又一好去处。今年完成的郑成功鳌峰公园栈道也成为石井镇人民群众休闲的好地方。2016年成立的石井镇成功书法社也带动全镇书法爱好者脱颖而出,石井书法纯正之风正在兴起。近年来,在南安市运动会上,石井镇组团参加全部比赛成绩荣居金牌榜榜首。文体事业双双收获佳绩。
三、融合乡土资源推动乡镇群众文化发展措施
1、创新理念和机制推动乡镇文化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竞争力,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发展的视野、科学的态度、民本的思维审视文化站的工作。要明确乡镇综合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农村的发展方向;明确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富裕起来广大农民精神生活的需求;明确坚持体制机制的改革新,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确始终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在政府的支持下吸引社会力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自身机制创新提高公益程度。
2、注重群众文化队伍建设,加大骨干培训力度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群众文化队伍建设,尤其是对文艺骨干辅导培训工作更加关注,在群众文化辅导上推行“一帮一、一帮多”机制,每年举办各种文艺培训班辅导文艺骨干,充分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带动更多人参加群众文化活动;镇综合文化站采取“请进来、送下去”措施,将基层农民文艺骨干请到综合文化站进行专业培训,同时,组织专业文艺骨干下乡对文艺队伍进行指导;综合文化站进行定期指导,建立重大活动沟通联系机制。
关键词:赣州音乐;音乐专业;乡土音乐;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642;J60-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赣州市地处华东江西省南部位置,因此也被称之为赣南,它位于赣江上游,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一直以来都是江南的政治、经济重镇,此地曾经留下文天祥、海瑞、辛弃疾等一系列名人的身影,特别是赣州为全国三大重要客家聚居区之一,地域特色明显,其中的音乐文化更是精华荟萃,值得珍视。对于赣州地方高校来说,其本身即具有知识传承的责任和功能,与此同时在知识传播的普遍性方面也独具优势,因此,若想让赣州乡土音乐文化得到顺利传承,就一定要注意高校音乐专业教育的影响力,这是一种最直接的做法,也可能是一种最有效的做法。
一、让乡土音乐融入到教材之中
赣州高校音乐专业教育究竟应该怎样弘扬乡土音乐文化,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而其中的先行策略应当在于教材的编写工作,以妥善的教材编写为引导,再做后续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便会顺畅很多。对此,建议从下述两方面着手。
首先,高校需要关注对赣州本地乡土音乐的收集与整理工作,使之成为教材编写的重要资料来源。也就是说,挖掘和保护并重,整理和修复同步进行,是后续教育和传承的先决条件,也是拯救濒危文化遗产的重要方法。在我国众多的地方与民族音乐文化里面,有很多正处在濒临失传的状态,其中本文所着重探讨的江西赣州就显然存在这方面的问题。赣州地方音乐曾经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可是现在因为受到来自于市场经济等方面的冲击,面临着濒临灭亡的状况,观众流失、演员不足,最为典型的就是客家山歌,原本内容和形式上的丰富多彩,如今却却渐渐为人们所遗忘。这样的现象,充分说明了乡土音乐具有一节口头文化遗产的共性,传承困难、易于流失,收集和拯救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其次,高校需要关注将乡土音乐融入教育文本之中。若想做好教育工作,教材需要先行完成。高校在广泛收集乡土音乐素材的基础上,应当尽可能编写出更具地方音乐特色的文本材料,以适应赣州本地音乐教育的实情。这样做也是与我国教育实际状态相符的,我国幅员广阔、民族众多,各地的音乐文化各具特色,使用统一的教材进行高等教育并不理想,因此赣州高校以赣州音乐为基础,比如说融入客家山歌、大堂音乐等,便可以较好地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同时起到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的作用。
二、采取富有地域特色的教学方法
在下述几项教学内容中,均可以将地域音乐特色彰显出来。第一,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些富有乡土特色的山歌、戏曲等素材,有机地融入进来,让学生基于本地特色,形成差异化的演唱风格。第二,在钢琴课教学时,也可以适当融入一些乡土特色曲目,在演奏时,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乡土风格音乐是如何展现其演奏技巧的,分析钢琴这类西洋乐器,同乡土音乐结合的优化可能性,而这些,当然是需要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加以不断探索的。在教学时,教师要让所有学习者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前提下,尽量多接触赣州本地音乐,从而增强领悟乡土音乐文化魅力的能力。第三,在高校音乐专业中,视唱练耳是一门必修课同,教师当然也可以在本课中融入富于乡土特色旋律的练习,并利用视听分辨的办法,系统了解地方音乐的特色和创作技巧。第四,在拓展性的舞蹈课里面,则可以充分融入本地歌舞音乐的特色,使之成为学生排演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做法不但音乐具有鲜明的特色,而且节奏感强、运动量适中,会让学生产生较好的本土音乐文化体验。第五,在作曲课里面,教师同样可以和学生一道基于特色教材,对乡土音乐作出科学的音乐理论分析,让学生站在创作技巧、音乐本体角度深层次理解乡土音乐。
三、加强高校音乐文化环境建设
现代化教育理念必须关注到校园文化里面包含的大量隐性文化内容,从而彻底更新教育客体即学生是“无知”或者“不成熟”的人这种错误观念,给学生提供更加自由的空间。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杜绝空话和套话的僵化思路,使乡土音乐文化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生力量,从而保证文化传承的灵活性。从另一方面来讲,90后高校学生思维方式及文化性格等,受到网络的影响很大,也会对不良环境降低分析辨别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而校园文化建设恰可以弥补此类弊端,使乡土音乐文化从音乐课堂教育中延伸出来,进一步走到学生生活中去。比如在赣州本地举办客家山歌表演艺术节,即可以起到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作用,同时也让客家山歌这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得以复苏,可谓一举而两得。另外,高等院校积极谋划组建乡土音乐爱好者的社团或者协会,也同样有利于本地乡土音乐的推广,而像地方特色音乐的系列讲座、音乐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寻访、以音乐传承为核心的田野调查及采风等项工作,同样可以视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一部分,给深入了解、学习、研究赣州乡土音乐文化提供宝贵的实践契机,能够全方位拓展课内与课外教育成果,保证本地音乐文化的深入人心。
四、总结
乡土音乐若想得到发展传承,首先要在教育上下功夫。地方高等院校在音乐专业的教育过程中,需要利用吸取本地乡本土音乐文化资源的方式,完善地方音乐文化课程的建设工作,同时利用将科研向音乐教育方向转化的契机,坚持将民族和民间文化宝贵资源,视为面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未来实用型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蒋笛.学校教育中的乡土音乐文化传承略探――以长沙地区为例[J].艺海,2016,05:13-15.
>> 古村落的历史文化构建与文化传承 韩国的乡村学校 社会转型期乡村学校教育的文化困境与出路 学校的文化使命 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建设与管理 正在消失的乡村学校 拯救乡村学校的公益尝试 浅析乡村学校的雷电风险 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学校文化的问题表征与路径重构 乡土文化与乡村学校改造 文化传承创新:大学的使命 浅谈乡村历史文化观念对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 乡土文化退隐对乡村学校德育的影响及其应对 古村落文化融入乡村旅游的构想 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学校文化建设与校长的使命 农村学校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出路 试论乡村旅游中的文化传承 美丽乡村文化传承的研究 浅谈乡村学校的安全管理与法制教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cn=C01.
[10]王 乐.乡村少年“离土”教育的回归――基于“文化回应教育学”的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5):98-102.
[11]刘铁芳.乡土逃离与回归――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6,139.
[12]张华龙.教育学视域中的古村落文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21-23,60-78,22,22
[13]廖泰初.动变中的中国农村教育――山东省汶上县教育研究[D].北平: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936:34.
[14]邬志辉,史宁中.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十年走势与政策议题[J].教育研究,2011(7):22-30.
[15]赵婀娜.各地暂停农村学校撤并[EB/OL].(2016-03-23)[2016-03-28].
[16]翁乃群.村落视野下的农村教育――以西南四村为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41,6,47.
[17]克雷明.学校的变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86,92,321-324.
[18]唐松林,丁 璐.论乡村教师作为乡村知识分子身份的式微[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52-56.
[19]钱理群.追寻生存之根――我的退思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52.
[20]李书磊.村落中的“国家”――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