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短篇哲理故事范文

短篇哲理故事精选(九篇)

短篇哲理故事

第1篇:短篇哲理故事范文

庄子,名周,字子休,生活在战国后期。庄子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辩论家。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庄子》一书反映了庄子“天人合一”“清静无为”的哲学思想。目前所传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和《杂篇》有一部分是庄子的后学所作,部分是后人假托庄子的名义所作。《庄子》一书将深邃的哲学思想、生动的故事和鲜明的艺术形象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庄子》运用极具文采的语言来表达庄子的哲学思想,它在文学色彩和思辨方面都远胜于其他各家。

深入品评

《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具特色的,它达到了哲理性和文学性的完美结合。鲁迅先生说:“其文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庄子》的结构十分灵活。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句式也富于变化,或顺或倒,或长或短,更加之词汇丰富,描写细致,又常常不规则地押韵,显得极富表现力,极有独创性。大鹏展翅万里,北海虚怀若谷(《秋水》),盗跖声色俱厉(《盗跖》),庄周化为蝴蝶(《齐物论》),凡此种种,都说明作者并不按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再现生活,而是用丰富的想象,离奇的夸张,以及大量的比喻与拟人手法去写意抒怀。在行文构思上,放得开,收得住,首尾不落套,转接无痕迹。文思跳跃,散而有结,开阖无端,令读者恍惚迷离沉醉其间。

《庄子》一书大量地运用了寓言,把抽象迷蒙的天道描绘得似乎可感可知。其他子书也运用寓言,但多从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中引用,而《庄子》的寓言则多是作者所虚构。其他子书的寓言多为短小故事,在议论之中,以资譬喻或论证;而《庄子》中的部分寓言,则扩展成篇,将作者的议论,寓于故事人物口中。如《盗跖》《秋水》《说剑》等,都是“作人姓名,使相与语,是寄辞于其人”(刘向《别录》)。这些类似短篇小说的寓言,虚构了人物与故事情节,有动作、有对话,还有肖像、表情的描绘,与《墨子》《孟子》中基于实录的一些对话式语录大不相同。这是中国文学史上自觉地运用虚构手段塑造形象的开端。在塑造形象时,作者擅长于体物入微的描写。如大鹏的怒飞(《逍遥游》)、庖丁解牛(《养生主》)至于藐姑射山上的神人(《逍遥游》)、这些神乎其神的形象,也可以按照描写想见其情状。总之,太空、江海、飞禽、走兽、音乐、风云,以及人物的肖像、心理、言行的描画,无一不惟妙惟肖,大大地开拓了艺术的境界。

超常的想象、变幻莫测的寓言、细致传神的描写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庄子》一书也对后世文学语言产生了很大影响,像陶渊明、李白、李商隐、苏轼、曹雪芹等人的创作,都留有《庄子》的影子。

名篇选读

庄子钓于濮水①,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②,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③。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④,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⑤?”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注释】

①濮水:据唐成玄英说,在濮州濮阳县。

②楚王:楚威王,名熊商,怀王之父。 先:谓先以非正式的方式宣明楚王的意图。

③巾:用来覆盖贵重器物的巾幂。 笥(sì):盛装衣物的方形竹箱。

④宁:宁肯。

⑤涂:泥。

【译文】

庄子在濮水边上钓鱼,楚威王派了两位大夫去宣明他的意图,说“希望把国事拜托给您。”庄子手持钓竿,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已经死去三千年了,楚王把它包上巾布装在竹箱中,珍藏在庙堂之上。这只龟,宁肯死后留下骨壳以显示其贵重呢?还是愿意活着而拖着尾巴在烂泥里爬行呢?”两位大夫回答说:“宁愿活着而拖着尾巴在烂泥里爬行。”庄子说:“那你们走吧!我将愿意拖着尾巴在烂泥里爬行。”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①,子知之乎?夫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②,非练实不食③,非泉不饮④。于是鸱得腐鼠⑤,过之,仰而视之曰:‘吓⑥!’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注释】

①(yuān chú):传说中与鸾凤同类的鸟。

②止:栖息。

③练实:竹实。

④醴(lǐ)泉:甘美如醴的泉水。醴,甜酒。

⑤鸱(chī):猫头鹰。 腐鼠:臭老鼠。

⑥吓:怒声。

【译文】

惠子做了梁惠王的相国,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子说:“庄子这次来,是想要取代你的相位。”于是惠子很惊恐,在国都中搜捕了庄子三天三夜。

庄子主动去见惠子,说:“南方有一种鸟,名字叫做,你知道吗?这种鸟从南海出发而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甘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臭老鼠,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就仰起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怒斥我吗?”

(选自《庄子》,中华书局)

【点评】

《庄子》一书善用寓言说理。第一则故事中庄子以神龟作喻,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在尊贵和自由之间的取舍。第二则庄子以和鸱作喻,形象地表达了自己与惠子眼界的不同。这两则故事都表现了庄子“清净无为”“天人合一”的思想。楚王的国事、惠子的相位,也许在世人看来无比尊贵,但在庄子眼中它们却是对自由和天性的束缚。

探究空间

1.《庄子》一书记述了很多寓言,其中许多已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它们的含义到今天却发生了改变,如 “朝三暮四”“相濡以沫”等。我们可以在《庄子》中找一找,看看这些寓言最初的意义是什么?

2.《庄子》一书用丰富的手法塑造了很多奇幻瑰丽的人物形象,例如对藐姑射神人超凡脱俗的体态的描绘,对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技术的描述。这些丰富的想象和灵活多变的写作手法都是我们的写作中可以汲取的养分。我们可以试找几篇进行分析。

可读书目

“中华经典精粹解读”丛书之《庄子》,赵明、彭海涛编著,中华书局

第2篇:短篇哲理故事范文

摘要:明末短篇小说集《型世言》在神魔小说的篇章中塑造了独特的妖怪形象,本文试从妖怪形象的文化内涵、文化功能以及对《西游记》神魔小说的继承方面分析《型世言》中的妖怪形象。

关键词:《型世言》;妖怪;《西游记》

《型世言》是明末一部短篇小说集,在湮没四百多年后,重新面世,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被称为古代小说的一枝奇葩。《型世言》是一部“大率为离合悲欢及发迹变态之事,间杂因果报应”的小说,属世情小说,涉及忠义、公案、婚姻、节孝等方面。但除此之外,还有几篇涉及到妖怪的神魔小说,其中有第三十八回“妖狐巧合良缘,蒋郎终偕伉俪”,第三十九回“蚌珠巧乞护身符,妖蛟竟死诛邪檄”,第四十回“陈御使错认仙姑,张真人立辩猴诈”。《型世言》中的几篇神魔短篇小说呈现出鲜明的变化,本文试从小说的“妖怪”形象分析入手,探讨相关问题。

一、妖怪形象的文化内涵

妖怪形象本来是古代人们对大自然中出现的怪异、可怕、无法理解的事物与现象的一种理解。但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们对妖怪形象的理解也在发生着变化。从文化学的角度看,妖怪形象包涵着丰富的社会学、哲学等方面的文化意蕴。

(一)社会意蕴

妖怪常常作为敌对的、邪恶的力量出现,它们常常站在人神的对立面,为了个体之私利,为所欲为,残害人类。但是,在《型世言》神魔小说中,妖怪也有与人为善的一面,并不危害人类,甚至于帮助人类,表现出妖怪形象的复杂性。第四十回中的猴精形象具有复杂性,她的身上既有恶的一面又有善的一面。在传统文化中,妖怪一直被认为是恶的化身,他们残害人类,为所欲为。但是在《型世言》中,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妖怪的形象发生了某些变化。晚明时期,官方所倡导的主流思想文化走向僵化。在这种情况下,一向被人们视为异己力量的妖怪身上的异质文化因素就被利用起来,历史地担当反主流文化这一任务。作者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上,试图维护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同时,作者也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在作品中展现出晚明社会的千奇百态。

(二)哲学意蕴

妖怪形象除了具有深厚的社会意蕴,还有深刻的哲学意蕴。神魔小说无不“以编幻述奇为能事,形形的仙佛魔怪成了作品的主人公或重点描写对象,即使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也会变得亦人亦神,或亦人亦妖”,塑造了一批经典形象,它象征着神魔的标志性符号。《型世言》中,大别山妖狐、蚌珠、妖蛟、猴精或偶尔出现,或作为陪衬,与前期的神魔小说主角地位相比,已经是配角。三篇小说中,蒋日休、夏尚书、帖木儿、陈御史都占据了巨大篇幅,而大别山妖狐、蚌珠、妖蛟、猴精地位向人情故事倾斜,成为神魔的标志符号。在第三十八回中,大别山妖狐的故事只是整个故事的一段插叙。妖怪形象虽然只是配角,但是妖狐、蚌珠、妖蛟们神乎其技,为故事增加了一层神魔的奇幻色彩,也使故事更加曲折。

二、妖怪形象的文化功能

妖怪形象作为神魔小说中的艺术形象之一,具有文化功能,在表现小说惩恶扬善的主题、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凸显惩恶劝善的主题

《型世言》是明末钱塘人陆人龙撰写的,其兄陆云龙作题、序、引并评。《型世言》以劝善惩恶、为世树“型”为宗旨,如评者在回末评和回首“小引”中所言:“纪之以为世型”,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树立,达到劝世教化的目的。三篇神魔小说中,大别山妖狐、蚌珠、妖蛟、猴精,除了蚌珠之外,都被作者摆在善的对立面,尤其是妖蛟,更是恶的代言人。在小说中,人成为正义的一方,与妖怪相对立,他们降妖除魔,惩恶劝善。作者在这些人身上赋予了崇高的道德品质,如夏尚书是修治水利、造福一方的忠臣。作者让他们拥有战胜妖怪的神奇力量,寄托了作者正义战胜邪恶的思想,并希望通过对真、善、美的张扬,来恢复明末沦丧混乱的社会秩序。

(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型世言》中,妖怪形象在小说中叙事功能的作用逐步凸现,成为故事发展的线索,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如第三十八回,小说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叙述蒋日休对熊汉光女儿文姬一见钟情,后部分叙述蒋日休设计文姬发病,并为文姬医病,最后二人结为伉俪。大别山妖狐的出现,使故事情节发展更加曲折。妖狐相对于小说的前半部分,是事件的破坏者,但相对于后半部分,是事件的推动者,使故事情节曲折奇幻,生趣盎然。

三、《型世言》对《西游记》的继承

神魔小说的代表作《西游记》,对神魔小说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型世言》中的三篇神魔小说在许多方面受到了《西游记》的影响,《型世言》在妖魔形象的塑造、小说情节等方面继承了《西游记》的创作特色。

神魔小说中经常出现妖怪变幻成美女蛊惑人类的场景,《型世言》中,第三十八回妖狐变化成美女文姬蒋日休,第四十回猴精变换成美女蛊惑帖木儿。在《西游记》中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故将《型世言》与《西游记》进行比照。《型世言》中猴精变化美女惑帖木儿的情景:“冰肌玉骨傲寒梅,淡淡霓裳不惹埃。坐似雪山凝莹,行时风送白云来。除却眉发,无一处不白。”《西游记》第二十七回白骨精化作美女惑唐僧的情景:“冰肌藏玉骨,衫领露酥胸。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月样容仪悄,天然性格清。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秀。半放海棠笼晓日,才开芍药弄春晴。”两处场景对于美女的外貌的描写极其相似。

神魔小说中少不了出现一些妖魔打斗的场景,《型世言》第三十九回蚌珠、妖蛟之间的大战可谓异常激烈,《西游记》九九八十一难,打斗场面不可缺少。在《型世言》中,第三十九回里写前溪妖蛟欲贪蚌珠,妖蛟与蚌珠之间发生了一场激战:“乌贼搴旗,鼍兵挝鼓。……妖鳗飞套索,怪鳄用挠钩。”《西游记》第四十三回,西海龙王太子摩昂与鼍龙怪两支兵马之间的一场激战:“虾与虾争,蟹与蟹斗。鲸鳌吞赤鲤,鲠起黄。”两方水族之战可谓异常激烈,描写生动有趣。《型世言》中,猴精先后变成美女、老妇人惑人的情节、蚌珠与妖蛟激战的情节,都与《西游记》中的相关情节有相似之处,《型世言》显然受到《西游记》的影响。

《型世言》中的神魔小说塑造了独特的妖怪形象,妖狐、蚌珠、妖蛟、猴精,这些妖怪形象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他们身上体现了晚明这个特定时代的社会意蕴和哲学意蕴。妖怪形象对于作品惩恶劝善主题的凸显,故事情节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晚明时期,《型世言》的创造受到了《西游记》的影响,在妖怪形象的塑造、小说情节发展等方面继承了《西游记》的创作特色。(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胡胜.论衰蜕期的中国神魔小说[J].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第5期,(总第124期).

[3]陆人龙.型世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第3篇:短篇哲理故事范文

关键词:藏族民间故事 阿克顿巴 纳西族 艺术特色

《阿一旦的故事》和《阿克顿巴的故事》两组故事产生背景、思想意义和人物形象等都极为相似且两者都是现实主义的作品,因此两组故事的艺术特色相比也几乎相同的。

普适性。两组故事,点点滴滴无不取材于现实生活。它们所反映的虽是当时社会现实中的主要矛盾和斗争,但它们不是凭着庞大的离奇的事件,也没有曲折错综的情节,而是切取日常生活中平凡可见、能够触摸的小事,每个故事几乎是信手拈来,真切自然,散发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浓郁气息,使人感到,这些事就像发生在自己的周围。如《怕父亲》,木老爷叫阿一旦使本事骗他跑粮架,阿一旦说怕父亲知道了挨打,叫木老爷先到粮架上看他父亲在不在家,如果不在就可以。木老爷真的爬上粮架看阿一旦的父亲在不在家,便下来叫阿一旦骗他,阿一旦笑着说:“刚才不是骗过了吗?”又如在《贪心的商人》中,阿克顿巴采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办法,让贪心的商人既赔了钱,又丢了人。

典型性。从每一个故事看,篇幅较短,情节精粹,结构紧凑,布局严密,把博大的思想内容浓缩在小容量的篇幅中,寓“全豹”于“一斑”,显得玲珑剔透,无疑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具有高度的典型性。从所刻画的环境和人物看,也都是典型化了的。在阶级对立的环境中来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具备了典型性格,栩栩如生,做到了如恩格斯所说的:“把各个人物用更加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别得更加鲜明些。”

幽默性。一个故事就是一幕出色的讽刺喜剧,充满了诙谐幽默的气氛,无不令人会心而笑,产生强烈的效果。如《狗怎么叫》中木老爷和他的夫人与阿一旦打赌,如能让木老爷学狗叫,愿输五两银子。阿一旦说有一只打猎狗“瞿瞿瞿”地叫着追赶他,木老爷自作聪明地反驳:“狗屁……大猎狗都是‘呜呜呜’地叫。”阿一旦哈哈大笑:“你的叫声真像一只大猎狗。”这时,读者也不禁要被感染得捧腹大笑。在笑声中是那些假、丑、恶的东西来达到对真、善、美的赞颂和肯定,这样就产生了以笑为武器揭穿旧势力的内在空虚和价值的本质,激励人们去为埋葬它们而斗争的喜剧效果和美学意义。

哲理性。在不少的故事中,都或多或少蕴含着深刻的自然哲理和社会哲理,在笑声中给人以启迪。如《釜为贵,禾最高》中木老爷过年时贴了一副对联:“天下金为贵,人间木最高。”炫耀木家的富有、高贵,阿一旦只填了一两笔便改为:“天下釜为贵,人间禾最高。”这里虽只改了两个字,却鲜明地道出了两个阶级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于平凡中显示出深刻的哲理。

在探讨艺术特色时,还应提一下互渗性,这一性质在阿一旦的故事中尤为明显。阿一旦的故事与阿克顿巴的故事之间同样存在互渗性。例如,阿一旦的故事中的《借一串还两串》与阿克顿巴的故事中的《借粮还舞》等,在局部内容或演绎的手法上都有些相似,这种互渗性已成为各民族机智人物故事的一个共同点。

通过观察阿一旦的故事和阿克顿巴的故事,本文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他们是在相连的两片大地中开放的两朵奇葩。

第一,他们的故事都是有一个特定的人物作为正面的主人公贯穿起来的。故事主人公都是扎根在被压迫的劳动人民之中的普通劳动者,都是有机敏诙谐、见义勇为、扶弱济贫的高贵品质,都表现出以智慧取胜、以弱克强的过人本领。

第二,故事的基本主题都是反映纳西族与藏族人民同统治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和斗争,反映劳动人民在统治阶级桎梏下,被欺压被盘剥的悲惨生活,表现劳动人民反抗压迫、剥削的斗争精神和他们要求改变不合理的现实生活的思想愿望。故事的结局都是善良正直的劳动人民赢得斗争的胜利,而狠毒残暴的统治者剥削者遭到辛辣的嘲讽和严厉的制裁。

第三,故事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艺术作品。故事的现实作用和社会意义,常常是伴随着笑声传达出来的,故事的篇幅都比较短小,能充分发挥讽刺艺术的特长。善于运用虚构和夸张的表现手法,把现实生活中的时间描绘得有声有色,新鲜有趣,兴趣盎然,引人入胜。对反面人物带有漫画式的勾勒,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反面人物的精神世界。故事结构单纯、紧凑,情节生动,构思新颖,不落俗套,语言贴切,耐人寻味。

第4篇:短篇哲理故事范文

(二) 法国动画风格特色

多为篇幅短小的非主流动画。而且相对的来说不太重视故事的完整性, 而是比较看重内涵, 看重里面体现出来的思想性和哲理性。比较能引人深思的那种。

欧洲动画制作者们好像都偏爱制作短片, 喜欢在短片小片上玩花样做创新, 倒是很少去制作大制作的长篇动画, 大概是因为它的篇幅制作较短, 我们都习惯把这类非主流动画 (相较于商业动画类的主流动画而言) 称之为艺术短片。这类动画片虽然篇幅短, 可能甚至没有建立完美的世界观, 没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 但其独特的人物塑造, 画面风格, 及其动画内里暗含的哲学思想, 往往让人流连忘返, 引人深思。

与商业动画相比 (例如迪士尼) , 欧洲动画并不是用讲故事作为制作的重点, 而是一直试图在那么短短的几分钟有限的时间内, 尽可能的高度概括解释出里面所蕴含的文化色彩, 包含了什么哲学思想, 有什么含义, 是需要对观者引起什么的样共鸣用独特的画面, 伴随着色彩心理学和特色的夸张构图描画出人物的内心、情绪的波动等。

欧洲动画多半是以其法国本土的传统文化习俗, 以及当地真实的社会生活或是大众化的社会现象等为题材而制作, 用叙事性声音蒙太奇进行思想含义的表达, 影片节奏和情绪的表现以及影片风格和样式的艺术创造[3]。欧洲动画偏重于深刻的理性思考, 用富有含义的画面表达出人与自然、梦想与现实, 社会和思想的体会或是深思, 理性的分析。

欧洲动画制作者以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段造成动画艺术美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平衡点、交叉点和冲突点。色彩上欧洲动画也是风格偏向简单, 刻意的不去做过多的修饰, 甚至在有必要的时候直接使用单色调, 亦或是黑与白, 从而使得其动画风格形式感更为强烈, 画面更具特色冲击性, 把动画看作艺术品。

二、动画与哲学

(一) 动画的哲学思想风格

现在的动画制作趋势不再是一味地制作商业化的动画, 而是渐渐开始喜欢走形式感, 那种颇具有一定的哲学思想的短片非常受欢迎, 尤其是以法国动画为代表的欧洲动画, 上文也提到了欧洲动画偏重于深刻的理性思考。通过画面和故事, 表达出人与自然、梦想与现实, 社会和思想的深思。法国动画, 简单随性的画面, 色彩也是随着心理走, 因为视觉是影视艺术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虽然看似简单随性, 其实法国动画里简单不简约的色彩心理的研究, 让人们特别愿意去深入的了解它、掌握它, 创造它。在短短的几分钟里用简单的构图线条极富心理色彩的画面, 营造出建立出一个新的世界观, 给人道理的同时还能引人深思, 一点不无趣, 具有很强的创造力、传播性的法国动画。

所谓风格, 就是作品自身的独特性, 作品是人创作的, 所以究其本质风格的不同是创作者的创作方式的不同。风格不是简单的好与不好, 他更多的是作品的内涵, 也包含一定的形式, 就是不断的深究这些方面, 把简单做到极致, 然后重复下去, 因为很多时候刚开始觉得自己的风格很独特, 但是当自己积累的知识多了, 浏览的作品广了, 就或许发现自己只是在参照前人的表现方法罢了。艺术这条路更像是迷宫, 但不意味着没有方向漫无目的。而是说, 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想象不到而且令人头疼的问题我们只有在问题的地方标记一下, 确保下一次不会这样, 时间久了, 就会找到自己的风格。人与人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在他们衣服上, 说话的方式上, 肯定会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去买昂贵的衣服, 同样艺术也是这样。如何做到有自己的特性, 这条路不是一步子迈到头的, 也不是一天就能走到的, 也不是沿着一个方向走就行了, 艺术风格是每个艺术爱好者的追求。

(二) 故事结构的简化

单纯的主题中心情节:对于动画短片而言, 简单而又有矛盾点的故事尤其重要, 短短的几分钟, 不仅要单纯易懂, 而且还需要强有力的爆发点, 适当的设计一些转折, 悬念, 或者以小见大的引发一些共鸣, 才会成功的吸引观众的眼球。

以小见大的故事构思方式:通过小事可以看出来大节, 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来。对故事情节进行筛选, 取舍, 强调, 以独特的视角抓住某一部分或者局部加以集中的描绘或者放大, 更加充分的表达其故事的主题思想。这种以小见大的构思方式往往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不要求故事内容有多么的宏大, 只是从我们身边的小事作为出发点, 慢慢的去体会和渗透, 去挖掘其中的精华,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在故事细节的地方发掘情感。这种构思故事创意的思维模式, 也是比较符合动画短片构成模式的。

悬念造就矛盾点:罗伯特麦基在《故事》中曾经讲到重复则是节奏的死敌, 正如一个故事的节奏都是平缓的, 往往使人昏昏欲睡, 反之, 总是起伏跌宕的故事使人振奋, 但却容易烦躁。悬念的设置也是如此, 接二连三的设置悬念会让人混淆, 适当的解答穿插能够引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我们可以对往年优秀的动画短片进行分析, 发现他们大部分会有一个共同点:在短片的开头会抛出一个包袱设置悬念, 在短片的高潮阶段或者结尾解开谜题, 又或者在短片中有一个矛盾点, 看似两者相撞, 产生冲突, 在中间部分会有情节的反转, 结局部分一切矛盾点化解。这种结构的短片无疑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收获了不错的效果。

(三) 蒙太奇手法

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的音译, 原意为构成、装配。后由普多夫金根据美国电影之父格里菲斯的剪辑手法发展为电影术语, 意为剪辑、组合, 即影片构成形式和构成方法。动画短片中, 故事在整体结构上有它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动画中镜头的节奏是同时表现在空间运动和时间流程形态上的一种旋律, 渗透在每个动画镜头与镜头衔接的各个环节。镜头的重新组合与分割, 已经成为表达情绪和意境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单纯的没有关联画面经过使用蒙太奇的表现手法, 可能会产生独特的效果和含义。它的组接技巧根据大众的心理状态, 主动的引导观看者的情绪变化和心理, 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但是镜头的组接必须符合正常的思维逻辑, 使得大众容易接受, 反之, 则看不懂。蒙太奇手法可以将现实与某个空间实现跨越时代的作用, 经过后期的剪接, 重组镜头, 加工改造, 便能轻易的实现, 而这样的技术在如今已经被广泛的应用, 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不论剧情内容多么峰回路转, 不论画面如何引人入胜, 不论音效如何惊心动魄, 在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产生共鸣的桥梁是如何引导情绪性叙述剧情。有意涵的手法拼贴剪辑剧情画面, 引导欣赏者的思维进一步激发、规范和引导欣赏者的心理, 从而达到启迪欣赏者在剧情欣赏的同时到达共鸣并思考。

三、结语

第5篇:短篇哲理故事范文

在此书的众多故事中,我认为最富哲理的有十篇之多,而其所包含的道理则有四类:做好事有好报「蛟龙梦裹来求救、鬼酒鬼肉、替雷公值勤、小黄鸟报大恩,守信的重要(马头娘、会飞的毛衣、狗儿立大功),光阴似箭以致人生短暂如昙花一现,需珍惜光阴(山中度过二百年,观了几百年棋)及众人顺应潮流的盲从(怪猪将军)

本书中的鬼酒鬼肉及小黄鸟报大恩在结局部份形成对比,前者,有位富人因为做了很多伤天害理的事而遭致地狱的惩罚,使它每晚都因部份身体在阴间被迫上刀山而痛得无法入眠,相反地,后者的主角由于帮助小黄鸟脱离险境,因此后代子孙都受到小黄鸟的庇护当上大官,过着富裕的生活,比较以上两则得知?人的一切所作所为,上天,地府都会看在眼里,做好事终将有好报,而做坏事则绝对会得到报应,因此我们做人做事应当时时警惕自己以善为出发点,绝不可有害人的想法,「物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儿为之,就是这个道理。

另外,马头娘和狗儿立大功则是另一组突显守信的重要性的对比,在马头娘的故事里,女主角的父亲因为不赞同人、马联婚,因而没有遵守诺言将女儿许配给马儿。甚至怕马儿反抗而将它射杀,最终含冤的马皮掳走女儿,父亲既失去马,连钟爱的女儿也保不住,是他的不守信使它如此的得不偿失,最后一无所有。相对于这则故事,狗儿立大功则是印证守信后所得到的结果必是好的。综合以上作比较,同样是动物跟人的约定,遵守与否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因此守信不仅是种美德,更是在人生课程中必修的一门科目,期望大家都能及早铺好这座人与人相处的桥梁。

接着,在珍惜光阴的部份,一去度过二百年无非是个夸饰,但与太阳、月亮不朽的时间相比,人生确实如白驹过隙般短暂,因此也突显了珍惜时间的重要,至于方法?争取零碎的时间是最重要的一种了。较详尽的部份,我想去阅读陈性蕙老师的「碎金、沙金、片玉后,就能完全了解了。在此,我也就不多提了。

第6篇:短篇哲理故事范文

《我曾自卑》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我”在上小学的时候是班级里作文写得最好的一个,“我”的作文还经常在班里被老师朗读过,但是有一次,老师让“我”和其他四个同学去向报社投稿,我信心满满的去了,结果除了“我”,其他四个同学的文章都被发表了上去,放学的时候,我哭了很久才回家。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知道了受到了表扬后不要太骄傲,不要变的飘飘然,要做一个实实在在、踏踏实实的人。这篇文章很早前我已在《故事会》上读过,当时我就很喜欢它,现在又反复读了几遍,印象更深了。它的名字叫《评说玫瑰》。

短短的几句话,包含了深深的哲理。两句话语,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

第7篇:短篇哲理故事范文

【关键词】庄子寓言;形象性;朦胧性;非逻辑性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5-0021-1.5

《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庄子》一书,大都是用“三言”形式说理。这三种形式有时融为一体,难以分清。“三言”之中,“寓言十九”,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庄子》内篇、外篇及杂篇中的许多篇目,都以寓言为文章的主干。寓言在这部文学著作中地位由此可见一斑。因其寓言在全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认真剖析庄子寓言的思维特征是探索庄子思维方式的根本途径,也是理解庄子思维特点的一把钥匙。以下笔者将分析庄子寓言的思维特点。

一、形象性

寓言是理性的文学产物,它要求表达一定的哲理、教训或思想,因此,生动性和深刻性的紧密结合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而这二者又必须完美的融合在一个独立的本体中。在庄子以前,寓言文学虽已初具规模,但主要还是作为论辩的手段来使用的,起着一种譬喻的功能。而在庄子的寓言中,情况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虽然其语言也有抽象的概括和题旨的发挥,但相当多的一部分却已完全独立出来,成为直接的寓言文学形式。换言之,庄子寓言不再是表达思想的一个环节,而是思想的直接承担者。以下就是是从其寓言中对哲理、现实生活的表现中加以说明。

(一)哲理方面

庄子的人生哲学讲求无为、顺应自然,这种理念内容往往并不是通过理论论证的方式来加以表现的。著名的“佝偻承蜩”虽其用意仍在阐明达生之旨,但已能够独立存在。笔者意在强调养神的重要作用,以“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作为养生之道。这一意蕴的揭示,是通过形象化的手段实现的,二者互相渗透,思想在形象中迸射出来。寓言细致地刻画了佝偻老人的形象。首先,经过了“累二”、“累三”、“累五”三个层次,表现出情节的进展,然后,到达一种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寓言的形象表现是多层次、多侧面的,有外貌刻画、寓言交流、情节过程、行为动作,这一切形成一种完整的结构和气氛,见出文学手段的丰富性,而思想也就成为形象化的了。

(二)批判现实生活方面

至于庄子以形象化的寓言来反映批判现实生活的内容,那就更多了。庄子生当乱世,眼冷心热,故其寓言中批判现实的锋芒是很尖锐的。如“庄周贷粟”一则反映民力已疲,犹处水火,而统治者仍贪婪成性,无动于中,甚至还表现出假仁假义。庄子以其特有的风格,揭开了这种虚伪的面纱。全文大寓言套小寓言,以夸张的手法,丰富的想象,将监河侯和庄周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其场景的变化,人物的转换,更显示出奇情异彩,这样,一幅现实的画面,也就被形象地勾勒出来。

二、朦胧性

《庄子》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深奥玄妙,具有高深莫测、不可琢磨的神秘色彩,用概念和逻辑推理来直接表达,不如通过想象和虚构的形象世界来象征暗示。《庄子》寓言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奇幻一场变化万千,具有不可琢磨的朦胧性。笔者将从主题表现和主题内容两个方面来讨论《庄子》寓言朦胧性的特点。

(一)主题表现的朦胧性

黑格尔说:“语言在本质上只是那表示一般的普遍观念;而人们所指谓的东西却是特殊者、个别者。因此人们对于自己所指谓的东西,是不能在语言中来说的。”庄子的观点印证了黑格尔的这段话,他认为言不尽意,《秋水篇》中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因此,庄子在表达其哲思时并不是直接用语言进行阐述,也不同于其他先秦散文,在文章开头或结尾提出论点。而是大量运用寓言形式说理,但呈现在庄子寓言的表面含义并非文章的主旨,也就是说它的主题具有朦胧性。例如《逍遥游》篇“任公子钓鱼”极力描写鱼之大。而“蜗角蛮触”(《则阳》)曲尽小之情状。但实际上并非是大小之辩。而是体现逍遥无待的精神状态。人物之间,物物之间,梦幻与现实之间,万物齐同,毫无界限,想象奇特恣纵。

(二)主题内容的朦胧性

关于《庄子》寓言的主题无疑是要表达庄子的道学观念。《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既是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至人的认识境界。庄子人生就是体认“道”的人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精神上冲出渺小的个体,短暂的生命融入宇宙万物之间,翱翔于“无何有之乡”,穿越时空的局限,进入无古今、无生死,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庄子要与有形的天地和无形的神明往来无穷,处于有与无之间,随顺而化,逍遥自在。惚漠无形、变化无常说明道是难以捉摸、难以把握的。它无处不在,却不见行踪。以上道的特点说明了道具有朦胧性。

三、非逻辑性

《庄子》以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构成了瑰玮的艺术境界,具有散文诗般的艺术效果,但《庄子》毕竟是哲理散文,和其他诸子说理文一样,属于议论文。只是它的说理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恢诡的辩论风格。

(一)逆想

逆想即逆向思维,指有意识地从常规思维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的思维。庄子很善于逆想,与当时流行的观念意识经常唱反调。比如相互帮助、友爱、关怀、这是一般人所希望的人际关系,也是儒墨诸家倡导的“仁义”之举。庄子通过逆向思维认为,人所以需要帮助、友爱、关怀,是因为有了困难,人有困难总不如没有困难好;有困难受帮助反不如没困难相互忘怀。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响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大宗师》)庄子憎恶社会上虚伪的仁义,通过逆向思维而编造了这个寓言故事。这种逆想,虽然不合逻辑,但思维的结果却令人信服,且钦佩其思维的巧妙。

(二)侧思

侧思也称侧向思维,指从问题的侧面寻找答案的思维。解决问题时,按常规逻辑顺向思维走不通,逆向思维也不可,那么从侧面出击,换个角度去思维,往往会给人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庄子很善于侧思,常常把一些陷人“死胡同”的问题,用侧向思维的方式便轻易的解决了。比如“有用”和“无用”的问题,按照一般人的思维,要么有用,要么无用,二者只能居其一。庄子经过侧思告诉我们,“无用”也是“用”,而且有时是大用。例如《庄子》中塑造的“支离疏”的残废人,相貌奇丑,又无劳动力。却因本身的这些特点而躲过了征兵,保全了性命。很显然,庄子所说的“无用之用”,是摆脱常规而换了角度的侧向思维。

《庄子》一书的文学价值,不仅由于寓言数量多,全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庄子寓言玄虚缥缈,充满非理性色彩,思维特点的多元化更使其寓言深厚可感,成为千百年来人们热衷传诵和探讨的话题。

【参考文献】

[1]蒋孔阳.对于形象思维的一些补充意见[J].

[2]张宏生.形象与理念的完美结合——谈《庄子》寓言[J].求索,1989(4).

[3]叶舒宪.庄子的文化解析[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4]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第8篇:短篇哲理故事范文

[关键词]无为;有为;法自然;无为而治

[作者简介]邱淅闻,苏州职业大学基础部教师,硕士,江苏苏州215000

[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12―0187―03

庄子(前369―286),名周,宋国蒙人,生活于战国中期,这是一个由奴隶制走向封建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转型时期。当时周王朝逐渐衰弱,各诸侯国之间战乱频繁,在这么一个急剧转型、动荡的时代,敏感的知识分子便奋勇而起,于是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孔子提倡仁义礼乐;墨子反对礼乐,提倡兼爱;杨朱反对兼爱,提倡为我;孟子反对杨墨,提倡仁义;老庄反对仁义礼乐,提倡无为……虽然老庄都反对仁义礼乐,提倡无为,但庄子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而仅非“政治”上的“无为而治”,于是老庄在“无为”上的分歧就显现出来了,老子的“无为”是为了“无为治国”,庄子的“无为”是为了“无为治身”,两者在内涵和外延上有根本的区别。

庄子和老子一样,强调所谓的“道”。老子所说的“道”不是物质实体,恰恰相反,它是产生整个物质世界的总根源,是绝对精神之类的东西。庄子对老子所讲的精神性的“道”,又作了进一步的说明,认为先于天地、早于万物、高于一切的存在就是“道”。“道”产生鬼神、天地、万物,同时又存在于这一切事物之中,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内在原因。而且庄子比老子更进一步说明“道”的无所不在,“道”不但无所不在,而且是无始终而永存的――“道无始终,物有生死”(《庄子・秋水》)。这就是“物”不及“道”,因为“物”是有生死的,而“道”是无生死的;“道”是本,而“物”是末。这里,庄子学派基本上承袭了老子的客观唯心主义的“道”论。

由此可见,庄子和老子一样把“道”作为世界最高原则,两人都讲天道无为,但两者的出发点截然不同。老子的哲学是以自然之道为基础,以无为之术为旨趣,形成与孔、墨有为主张迥然异趣的人生智慧。“无为”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老子哲学的精髓,老子常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道的体现,最终结果是“无不为”。“无为”是老子哲学的专有名词,不能直接理解为“什么事都不干”或是“无所谓”,他是强调顺应事物的本性而活动,强调按规律办事,自然而然的意思。“无为”从表面上看似乎有点消极,其实不是这样。老子从事物变化中悟到了事物否定的辩证法,“无为”是建立在“反者道之动”的基础上的。他讲柔是为了克刚,讲弱是为了胜强,讲退是为了能进,讲屈是为了伸,讲大智若愚是为了比小智更聪明,讲无为是为了无不为。所以说,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不为”,而是要人善为,顺其自然的为,不做违反自然的事。

与此不同的是,庄子的“无为”,指的是顺应自然而不作不为。庄子的“无为”哲学是一种生命的哲学,其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要达到无待无累的逍遥境界,也就是说让自我存在能够处于绝对自由的至乐天地。我们知道,庄子哲学的最终目的是把追求“天人合一”作为人生的至高理想,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人的极重要的道德规范。为了追求这个“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理想境界,庄子提出了“无为”的建议,把“无为”作为达到这一境界的途径。《知北游篇》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显然两者的“无为”思想是有区别的,因为他们两者哲学的出发点不同。老子哲学是一种政治哲学,他关注的是如何治国平天下的问题,所以他的“无为”实质上是“无为治国”;而庄子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他关注的是在沉重的黑暗社会中如何实现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的方法问题,所以他的“无为”实际上是“无为治身”。

庄子是战国时代最富有浪漫诗情、生命体验和批判头脑的哲学家,目击了春秋战国时代,国事纷乱弄得国破人亡,庄子认为这都是由于统治阶层的繁扰政策所导致。庄子认为凡事若能顺其自然,不强行妄为,社会自然就会趋于安定,所以庄子“无为”的主张,是鉴于过度的“人为”所引发的。在庄子看来,凡是严刑峻法、仁义道德、功名利禄、知巧机变以及权谋术数,都是扭曲自然的人性,扼杀自发的个性。他认为,“无为”利天下,“有为”害天下。“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庄子・应帝王》)

庄子提倡“无为”,反对一切的“有为”。在他看来,凡事都要能适其性,不要拔苗助长,“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庄子・骈拇》)。庄子相信人的本性淳朴,无须教化,如果把仁义道德强加于人头上就会像把凫腿增长、把鹤腿截短,遏制了人的本性,成为痛苦的根源。把自然自发的东西变成人为的东西,庄子称之为“以人灭天”(《庄子・秋水》),它的结果只能是痛苦和不幸。

在“无为”思想的指导下,庄子强调“法自然”。所谓“法自然”,就是要求人们效法天德,维护自然之德的完美,要以自然为法,一切顺应自然,不用人为干扰天为。他认为自然的一切都是好的,人为的一切都是不好的。因此,不要以人的有目的活动去对抗自然命运,不要以得之自然的天性去殉功名。“无以心捐道,无以人助天。”(《庄子・大宗师》)强调不要用思虑损害大道,提倡不用人为干扰天为。

在《应帝王》中,庄子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南海之帝为,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日:‘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这个寓言意在告诉人们,人为必然毁坏自然;为了不毁坏自然,必须禁绝人为。这同《大宗师》中提出的“无以人助天”的意思是完全一致的,都强调要杜绝人为,要顺乎自然,不作不为。《秋水篇》说:“何谓天?何谓人?……牛马四足是谓天,落(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日: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这里说的“牛马四足是谓天”之“天”,指“天为”;所说的“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之“人”,指“人为”。其意是说,所谓天为,类似牛马生有四足的情况;所谓人为,类似给马络首、给牛穿鼻一类的事情。

通过这些,庄子强调要保持人与自然万物平等、和谐、融洽的关系,就要树立“无以人灭天,无以

故灭命”(《庄子・秋水》)的思想。在庄子看来,天下万物都有自己的本性,有自己发展变化的特定规律,人们正确的做法是顺应它们的本性,遵循它们的规律,不要刻意妄为,听任万物自然而然地生长发展,保持它们自然的禀赋和天真的性情;否则,必然会违背事物的规律,扰乱自然界的秩序,给原本和谐的自然界带来纷乱,甚至造成灾难。所以,一切都要任其自然,不用人为地破坏天为。

庄子和老子一样都主张“无为而治”。老子的“无为”主要是个政治概念,它强调君主治国应遵循“无为而治”的原则,所谓“无为而治”就是不妄为,不扰民,清静自然,理由是“反者道之动”,越是统治越是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庄子则非常痛恨政治,是一个淡泊功名利禄的典范,他关注的是如何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高居于百官之上的相位在庄子眼里不过如“腐鼠”一样,不屑一顾,庄子的“无为而治”,就是要求帝王无为,让人民各作其事,让他们“确乎能其事而已”,人民能在帝王不妄加干涉的情况下,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愿从事不同的社会职业,完成社会的分工合作,自然而然就可以收到天下大治之效了。

庄子强烈反对用正规的政府机器来治天下,主张“无为而治”才是最好的治。“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庄子・在宥》)在宥,就是听其自然,不加干涉,它是一个与“治”相对的概念,在庄子眼里,唯有前者才是可取的,后者是应该摈弃的。

庄子认为一切法律、道德、制度、政府的目的,都是立同禁异。那些竭力立同的人,动机也许是完全值得钦佩的。他们发现有些东西对他们有好处,就迫不及待,要别人也有这些东西。可是他们的好心好意,却只有把事情弄得更惨。《庄子・至乐》篇有个故事说:“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鲁侯以他认为是最尊荣的方式款待海鸟,的确是好心好意。可是结果与他所期望的恰恰相反。同样,政府和社会把法典强加于个人以同其事,也会导致与其出发点相反的结果。

因此庄子认为应以“无为”为根本来治理天下,“如此则在上位者清静无为,而臣下任事,自能各得其所。能法天下之自然无为,自能使万物自化,天下自治。而礼仪法度,为欺德之行,吾人若被仁义理法牵拌,便不能游于逍遥自得,所以庄子主张‘退仁义’、‘摈礼乐’,人人不丧其真,率性全理,达到‘心斋坐忘’,即无己且离形去智的境界,自然与道混同。帝王不以礼义治国,摒弃一切法度,无心作为,则人民自然感化;清静不扰,人民自然正当。国与国之间,不伐不夺,不往不来;万物之间,浑然一体,各得其乐,成一和谐状态。”庄子向往古朴、自然的社会,追求浑然、自由的人生,于是他在老子“小国寡民”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理想国――“至德之世”。庄子富有诗情地描述“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粱,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庄子・马蹄》)“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犬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已。”(《庄子・肱箧》)“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庄子・盗跖》)庄子向往的是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理想社会,表现了他对充满荆棘和矛盾的现实社会的鄙视和愤慨。但是,真正的原始时代并不是庄子所描绘的那样充满着和谐和温馨,所以这种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至德之世”是人类落后蒙昧的原始状态,却恰恰反映了当时那些像庄子一样要求冲破现实桎梏、追求新生活的“士”的愿望。

第9篇:短篇哲理故事范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生字

砥砺dĭlì喷嚏tì颠峰diān根瘤菌liú反刍chú

豁免huò束手待毙bì觅食mì笨拙zhuō唾tuò

细腻nì口吻wěn吝惜lìn

2.需掌握的多音字多义字:

3.辨析形似字的读音和字形:

4.词语

不计其数:无法计算数字,形容很多。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元老:称某一领域中年龄长,资历高的人。

可观:指达到了比较高的程度。

免疫力:生物对某种危害不感染的特性。分自然免疫和获得免疫。

不可匹敌:不能相当或不能等同。匹敌,比得上,相配。

谱系:泛指事物发展变化的系统。

得天独厚:独具特殊优越的自然条件。

不卑不亢:既不自卑,也不高傲,形容言行自然,得体。

不愠不火:形容人心情平和,待人接物不冷漠也不激动,不过火。

一招鲜吃遍天下:指掌握了过硬的本领,有绝招。到处都可以谋生。

一以贯之:用一个基本观念,把一切事物贯穿起来。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走访:拜访。

彬彬有礼:形容文雅而有礼貌。彬彬,既有文采又很朴实的样子。

细腻:指(描写、表演等)细致入微。

遗憾:不称心,大可惋惜。

饶舌:唠叨,多嘴。

许可:准许,允许。

口吻:口气。

过苛:过于苛刻。

吝惜: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或力量。

悲鸣:悲哀鸣叫。

5.作者

郑也夫,1950年生,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导。主要著作有《走出囚徒困境》、《代价论》、《信任论》。当中,北上黑龙江建设兵团852农场务农,当过农民,八年半后返回北京,后考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1979年,郑也夫马不停蹄,跳跃式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攻读哲学硕士,八十年代中期,郑也夫奔赴美国,攻下“丹佛”大学社会学硕士,取得双硕士。他对社会生活的杂质,仍然不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本文是作者2003年5月12日“非典”期间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一次精彩的演讲。

星新一(1926~1997)日本小说家,日本科幻界奇才,以创作精巧别致,富有哲理的“微型小说”闻名于世。他的作品于80年代大量翻译引进台湾,带动国内“极短篇”的制作风气。在他完成1001则极短篇小说后宣布停笔。星新一于1956年加入飞碟研究会,1957年和柴野拓美一起创办了日本最早的科幻小说杂志《宇宙尘》,为日本科幻文学作出了卓越贡献,培育了许多科幻作家。除了科幻作品外,他还写了大量推理小说、幽默小说、散文及随笔。1976年他荣获日本推理小说家协会大奖。在科幻方面的代表作有短篇小说《有撒旦的天国》《最后的地球人》《未来伊索寓言》,长篇小说《声之网》《梦魔的标靶》等。

(二)阅读能力目标

1.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教学设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

(三)写作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写简单的说明文。

(四)思想教育

培养大家从小热爱科学的精神。

三.教师建议

《细菌的启示》

(一)举例说明这篇演讲是如何将抽象、陌生的科学知识化为明白易懂的感性表述的。

通过讲故事、形象比喻、拟人化写法、形象命名、接通日常化经验、通俗的口语表达等手法。例句见相关练习。详见练习一第l小题。

(二)本篇演讲的语言表达有何特点?举例说明。

1.大量的通俗口语表达,包括通篇为简洁明快的语言、使用为数不少的传神的口语词汇和明快的口语短句。

2.使用听众熟悉的、典雅、贴切乃至传神的书面词汇。

3.因大词小用和事物间的巧妙联系等产生风趣幽默感。

4.由于简短、明快、风趣、设问、感叹等,使其充满对话、交流的语气。例句见相关练习解答。详见练习一第1小题、第4小题、“词句品味·积累”第一点及其说明。

(三)本篇演讲如何紧紧抓住听众的心理?举例说明。

1.讲述听众关注的、新奇的事理。

2.自问自答,引起听众的注意和兴趣。例子见相关练习。详见练习一第2、3小题。

(四)举例说明本篇演讲运用数字的特点。

其一,数字间形成比较关系;其二,举出极端或典型数字;其三,数字与日常生活联系,给人事实确凿、深刻形象的印象。例句见相关练习解答。详见练。

(五)探究本篇演讲的主题。

通过对有关病毒、寄生的科学知识的生动介绍,希望人们以科学的态度、健康的心态,以精神意志上的从容应对,对待人类面临的病患危难。详见练习三。

《保修》

(一)这篇荒诞故事为什么读来感到真实?

故事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所揭示的生活哲理具有现实性;所表现的人物心理、人物的言行细节具有真实感。文学的虚构,并不影响读者对作品的真实性的感受,这也是正常现象。详见练习一。

(二)探讨本文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所揭示的生活哲理。

社会问题:揭露、讽刺手段更高级、蒙骗性更强的商业欺诈,讽刺不顾负面效果的商业推销,反映出现代物质享受的负面性;表现了人的一般心理特点是使欺诈会得逞的基础,嘲讽了人性的弱点。生活哲理:物极必反;要容忍缺憾;简单不失为一种活法详见练。

(三)探究本文结构上多次重复的基本程式在故事中所起的作用。

此重复程式为二位人物的对话。1.漫画效果,更突出人物的心理特征、行为特点。强化故事的讽刺讽喻效果。2.喜剧效果,于轻松中体悟旨意。3.使最后的突转出乎意料,高级欺诈昭然若揭。详见练习三。

(四)选择若干文句,品味、评点其所表现的人物思想心理活动或品评说辞。参见词句品味·积累及其说明。

四.课文讲解

《细菌的启示》

(一)教学设计>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介绍细菌的性质与特征,以及生物界中的寄生生存策略,告诉人们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寄生行为,不要过于激动烦恼,要以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态度,心平气和的与这些不良行为作漫长的斗争。

(二)教学设计>文章思路

(三)重点语句

什么叫“寄生”?所谓寄生就是吃别人,不劳动,不去捕食。不但不去捕食,并且不必自己消化——先咀嚼,后进入胃肠,经过复杂的化学过程,然后吸收。采取寄生的策略,这些事情统统不干,去打猎去采集去干活,那多愚蠢哪!它就吃你,哪儿也不去,就在你体内。你把食物给消化了,它直接吸收到它的身体里。

解析:细菌的特点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讲细菌的知识,难免抽象。作为科普教学设计>文章,作者尽可能把它具体化、感性化。如讲到“寄生”这样抽象的科学概念时,作者用了一种“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好像细菌是有意志、有目的的人,还活灵活现,就在你面前似的。作者力图把话说得平易通俗,目的就是把话说得让读者有感觉。让读者有感觉的方法挺多的,首先,把没有感觉的变成有感觉的;就是把抽象的变成具体的。

(四)写作特色

1.恰当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1)列数字。例如“大约在35到36亿年前,地球上产生生命不久,细菌就出现了“它们能承受从摄氏零下30度低温到150度的高温,”“平均1至2周可繁殖300代,平均一天就繁殖30代。”

(2)作比较。例如,把细菌繁殖与人类繁殖作比较。

(3)举例子。例如,“一粒普通的泥土中有几亿个细菌,人的一滴唾液中有几百万个细菌,甚至人体体重的10%是由细菌构成的”说明细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并且数量很多。“比如一个部落或一个村落有病毒或细菌,把那里的人都害死以后,这种病毒或病菌也就灭绝了。”说明病毒必须在人口密布的地方传播,它有了寄生的宿主就维持下去了。

(4)打比方。例如,“这是一场人菌斗法,斗法变异。这很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和牛魔王的斗法……”你看到天上有一只鸽子在飞……那是一只飞行的动物园。”

(5)分类别。例如,细菌的性质和特征分列了五个方面,传染病的途径有两种等。

2.语言口语化,使教学设计>文章显得生动、有趣、通俗易懂。例如:“要你命干吗?在你肚子里吃你,生活得挺好的。要了你的命哪儿呆着去呀?对不对?”“采取寄生的策略,这些事情统统不干,去打猎去采集去干活,那多愚蠢哪!它就吃你,哪儿也不去,就在你的体内。”“你今天胃口不好,明天头疼,后天有脚气了,不胜烦恼”这些口语生动有趣,便于理解。

(五)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1.示例:“生物的进化,有两个变化方向:一个是结构往简单化走,另一个往复杂化走。问题是简单是有极限的。作为一个生命起码要单细胞。所以说简单就像一堵墙一样,生物可以往右走------变得复杂,也可以往左走——变得简单。因为右边开放,所以那里的物种成散布状。因为左边“有墙”,不能无限向左,所以向左者云集在“墙根”下,最简单的细菌成了生物中最多的组成者。把细菌向简单进化的极限比作一堵墙,很复杂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2.示例:“在人菌大战中,在变异能力上,我们干不过这些地球上的元老。换句话说,在基因的多样性上人类没有优势,那怎么办呢?要靠两个武器来抵抗“一是免疫力……再一个本领就是科学技术手段……”作家运用疑问、设问等形式引起读者的注意,提高兴趣,加深印象。

3.示例:“我们走到最复杂的颠峰是偶然,连幸运都很难说。复杂了以后可能离末日更近,你敢说幸运其实还是自负和狂妄。恐龙曾经是这个地球上最复杂的生物,它已经不存在了。”这句话针对人们认为人类进化最复杂最高级的心理,让读者明白复杂并不是件幸运的事。

4.示例:“当我们从生物的世界到人类的社会,一以贯之地看待寄生策略的时候,便渴望获得一种不卑不亢,不愠不火,不喜不哀的态度。”用人们熟悉的词语传神地写出了作者对待寄生现象的态度。

第二题作者运用数字与比较相结合,两种手法同时说明事物。

示例:“细菌平均1至2周可繁殖300代,平均一天可繁殖30代,而人类繁殖30代则需要1000年,在繁殖的速度上细菌的一天等于人类的1000年。”运用数字和比较说明了细菌的不可毁灭性的特征。

第三题这句话从自谦的口吻与大家互相勉励,在与社会上存在的寄生现象斗争中要树立信心,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要与“寄生虫”斗争到底。(一)教学设计>文章主旨

本文虚构了一位画家购买了年轻推销员保修的一系列产品后带来的烦恼,最后他又回到了当初的秃脑袋。向人们揭露了社会上存在的欺诈现象。

(二)教学设计>文章思路

开端:推销生发剂。

发展:推销染发药,特别发蜡,自动理发机。

高潮:推销脱发剂。

结局:回收自动理发机。

(三)重点语句:

(1)“您的担心是有道理的。我这里有保证书。保证您立即变得满头浓发,想拔都拔不掉。若是过了一个星期显示不出上述的效力,就给您退钱。”

顾主心有顾虑,骗子却紧紧抓住其心理,施展骗术用“保证书、退钱”等引鱼上钩。

(2)“所以,我们针对有限的上流人物……”

这是骗子常用的手段,抬高你,奉承你,只是为了你手中的钱。见了老人他就说孝敬老人的,见了妇女,他就说照顾妇女的……

(四)写作特点

1.用讽刺手法来揭示主题。

推销员一再强调“本公司的方针是不增加顾客的负担”实际是在一步步引诱顾客陷入圈套。植发、染发、打发蜡、理发,不断地花了很多钱,最后一切全落空了。开始推销员一再声明“负责保修是本公司的经营方针”可当产品出现麻烦时却说:“因为是植物性的,没有办法。”并不失时机地厚着脸皮一再推销产品,给顾主带来了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沉重负担,使之几乎破产。这是对现实生活中一些不法商人的无情揭露和辛辣讽刺,对广大顾主是有益的提示。

2.结构上采用重复的基本程式使教学设计>文章主题更加突出。

每次推销产品时嘴都很甜,还有“保证书”,说过一段时间就来“保修”,但从不保修。揭示了言而无信的欺诈手段。

(五)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故事反映的问题,表现的人物心理、言行具有现实性、真实感。另外,文学的虚构,一般而言并不影响读者对作品的真实性的感受。首先,故事所反映、表现的问题,尤其是读完故事后读者能直接感受到的商业欺诈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真实性。其次,故事所表现的人物心理(主要是画家在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人物的言行细节(特别是推销员的推销言行,如利用对方的心理弱点,具有真实感。属于这个显而易见的荒诞故事的虚构本身,因而读者能区分清楚,并不影响它前述的真实感。这实际上是一般读者阅读一切文学作品时的正常表现。

第二题

物极必反,容忍缺憾,简单不失为一种活法,现代物质享受的负面性,嘲讽人性的弱点,讽刺不顾负面效果的推销等。商业欺诈也有多方面内容。

1.物极必反:不仅是头发疯长导致最后又回到秃脑袋,更重要的是追求完美(注意文中多次出现“我不打算过苛要求”,其实就是在苛求),结果处处都要花钱。最后不堪重负而作罢。

2.容忍缺憾:秃脑袋是缺憾,后面的绿头发是缺憾,但如都看得破,就不会有后面的瞎折腾。

3.简单不失为一种活法:画家最后发出的悲鸣,又要染发,又要打发蜡,与其如此不堪重负、不胜烦恼的复杂,还不如当初简单的秃脑袋好。

第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