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意思维训练的重点范文

创意思维训练的重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意思维训练的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意思维训练的重点

第1篇:创意思维训练的重点范文

【关 键 词】 小学数学;教师;创意思维;训练路径

【作者简介】 黄红英,湖北省大冶市经济开发区七里界小学,主要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5) 07-0115-02

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也是小学数学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措施。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通过教师的学习得以实现。所谓教师学习是指教师通过自身努力与外部环境的影响,其教学知识与能力获得成长进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知识与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在提高教师知识与能力中,创意思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资讯发达、知识爆炸的今天,创意思维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都非常重要。教学是教与学的过程,教师具备了较高的创意思维意识,自然也就可能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创意思维训练。进行创意思维训练,是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哲学认识论上看,创意思维由对象、主体、运行及其结果构成。就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创意思维的培养训练主要侧重于教师主体自身。

一、形成创意的教学观念

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是以教促学还是以学定教?回答答案的不同体现了不同的教学理念,前者重教后者重学。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在创意思维培养上,教师的创意思维应着力于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指导、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创意意识。如:在一张正方形的纸上有9个黑点,分别是正方形的四个角的端点、每条边的中点及对角线的交点,请用一笔画出4条线段并将所有黑点联结起来。面对这样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只满足于让学生知道答案,讲解一种解题思路就可以了,但从创意思维培养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讲授无疑是失败的。该题是一个很好的创意思维对象,在答案数量上存在多种可能。教师要挖掘这些可能,打破思维的惯性,站在创意的视角看待教学内容。在备课时,充分研读教材、理解教材、使用教材,时刻牢记学生的因素、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使教材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突破单一的思维模式,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尽可能提供多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上题的关键就是突破9个黑点构成的方框,这可以从平面、立体、圆形等角度进行思考。找出一种解题方法后,再尝试着从另外角度进行解答,尽可能提供更多的解题路径,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角度、思路虽然不一样,但是同样可以条条大路通罗马。

二、牢记让数学回归生活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储备的有限,教师要让数学回归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提炼和深化。不管是数的认识,还是数的加减乘除计算,还是应用题及几何图形,无不和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应将数学知识生活化,在生活化的数学中发现创意的因子。如老生长谈的数学题,书上有10只鸟,打死了一只还有几只?答案应该是多种可能,而不是只有一种现象,因为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现实存在着多样性。数学贴近生活,创意思维启蒙教育也就有了根基,有了依靠。数学有用、数学可用、数学能用也就被学生接受。肯定与否定、自我与非我、求同与求异、无序与有序等,是常用的创意思维培养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数学教学内容深入挖掘创意点子。

三、保持教学敏感和教学激情

创意思维需要的基本素质包括思维的广度、深度、速度、精度,以及思维潜能的开发。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思维训练材料,解题的思路、速度,考虑问题的广度、深度,以及解题方法、路径、准确性,都是很好的创意思维训练素材。要运用好这些素材,就要求教师保持对优质教学的永恒追求,在教学理念、教学设计、上课内容、作业布置等方面尽可能将自己独到的理解融于其中,而不是照抄照搬别人的思想、教案、例题、答案。经常选择有趣的教学材料,经常变换导入、过渡和小结。在挖掘教学新花样上多花点心思,有时不妨变换游戏规则,打破常规,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保持教学激情,保持对创意思维的敏感和敬重。只有这样,才可能避免教师教学产生怠倦,对教育教学充满至深之情,课堂也就如一潭活水充满活力。

四、避免思维定势的负影响

每个人都有自己所习惯的思维倾向、路径和方法,由此构成了头脑中思维定势。这种定势有利于对一般问题的思考,但不利于思维的创新。如有位老师讲授了《带小括号计算》后,出了一道数学题,要求学生运用刚学知识列综合算式解答:李阿姨上午工作3小时,下午工作4小时,平均每小时做12道菜。李阿姨一天一共做多少道菜?大多数学生很快按要求列式12×(3+4);也有学生列式12×3+12×4对小括号的运用表示质疑,认为小括号没有什么了不起,不用同样可以解决问题;甚至还有个别学生提出这个例题与是否运用小括号无关,因为没法解答,存在多种答案。面对挑战,教师如何临场应变,这看似是教师教学技巧问题,其实更是教师思维品质的锻炼提高问题。从创意角度来看,后面两类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他们具有创意的视角。从平常中看出了不平常,使得数学题显示出某些不寻常的性质。其实这个不寻常的性质,并非数学题本身新产生的性质,而是一直存在于数学题之中,只不过很少发现而已。因此,教师要善于从教学意外中发现创意思维的宝贵价值。

五、借助合作学习培养创意思维

教师创意思维的培养除了靠自己的理论学习、自我反思、自我提高等传统的个人化的路径外,还可以在与其他教师合作学习中提高创意思维的品质。一是借助听评课。通过公开课、观摩课、教研课,在听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听,在评的过程中多进行反向思维提出疑问,尤其注意同事间的批评性反思和专家的建议性举措。二是借助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在大多数学校已是一种常态。教师在集体备课的讨论中要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充分听取其他教师提出的问题及改进意见。三是借助课题研究。在参与或主持的课题研究中,课题组成员关于某个问题的讨论、质疑及研究方案的修订,既是教师之间互相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创意思维培养的过程。

六、进行左右手思维转换训练

近代的科学研究证实,人们对头脑的潜能估计太低,甚至连1%也不到。人脑的潜能几乎是无穷无尽的。人脑的潜能开发与左右手的分工有很大关系。右手代表工具、规律、成就,左手代表自觉、想象和潜意识。培养教师的创意思维,要在开发右手思维的同时,也注重左手思维的培养,不断进行左手思维与右手思维的转换训练。这方面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爱因斯坦,他创立的狭义相对论不是数学或逻辑推导的结果,而是直接来自形象思维。就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在保持专业知识学习兴趣之外,不妨也培养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体育等学科的兴趣爱好,提高自己的艺术直觉和形象思维能力。

以上六个方面,是小学数学教师创意思维培养的基本路径,具体到个人因人而异,可能侧重点不一样,但无一例外的是教师创意思维质量对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学生至关重要。小学数学教师创意思维的培养既要提高思想上的认识,加强创意思维训练的自觉性,更要在教学实践中充分挖掘教材内容、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自我反思、合作反思、批判质疑的能力,善待学生的异质眼光,呵护学生的“叛逆”性教学问题,从而使小学数学课堂形成创新创意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第2篇:创意思维训练的重点范文

 

关键词:素描 创意 设计 

造型基础课程是高等艺术设计院校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多年形成的传统思维模式,许多高校一直把素描作为造型基础课程的授课内容,在当代开放多元的艺术语境下,艺术教育特别是艺术设计教育面对的是包括传统以及当代艺术在内的整个艺术史及多元化的艺术样式,造型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将区别于传统素描教学模式。作为现代艺术设计基础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造型基础课程教学,是引发学生的创造力,扩展思维空间的过程,从而实现从基础教学到设计教学的桥梁学科。 

一、教学目标的转变——从传统素描到创意素描 

高校艺术教学造型基础课程开设的教学目标与传统素描教学目标在教学观念和思维模式上有所区别。传统的素描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并培养其坚实的写实造型能力,提升其造型艺术的素养。不可否认,这种方式曾为我国培养出大批优秀的艺术创作人才与艺术教育工作者,为艺术文化的繁荣做出过贡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的面貌、样式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的素描教学、课程设置已不再能满足艺术面貌的多元化的趋势逐渐形成。 

创意素描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设计创意;扩展创造力和想象力,丰富设计表现方法、手段和设计语言,创意素描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延续了包豪斯“感知教育”的教学原则,试图建立一个与现代设计概念和方法相吻合的视知觉基础,同时以视觉思维训练的整体性和生态性为主线,发展了一套集成式的训练方法。 

二、把创意素描作为造型基础课程教学重点的优势 

1.创意素描是使学生的观察、感受和视觉化的一种特有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它意味着可以使用任何媒介在一个可以绘画的表面上做一些定形的视觉形象来表达内容。 

2.从设计的观点出发,将素描训练引入其造型训练之中,结合设计教育的整体特征,利用其中原理部分,如视觉传达的原理与规律,形式法则等。 

3.以视觉思维训练为目的,以视觉思维的整体性作为出发点,以现代艺术实践作为教学的源泉,打破了一般训练分门别类,以及先基础后综合,先简单后复杂、先技能后运用的单一教学方法,特别是为现代设计态度和方法相适应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可能性。 

4.强调整体性、科学性、研究性的一面,又注意其表现性、生动性、完整性的一面,是设计创意表达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造型基础课程创意素描的教学方法 

谈到创意思维的开发和培养,很多高校艺术设计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同时,都把灵感最为创意思维开发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发现把灵感作为创意开发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灵感因人的天赋特性不同而强弱不同,可遇而不可求,无法当做创意素描教学的主要方法。以下两种方法是我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摸索出的具体教学方法。

1.等价变换教学方法 

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思绪万千。设计者要善于将自己的构思及时地记录下来,表达自己的思路,把这种记录构思的形式我们通常称之为画小稿,从若干小稿中进行选择、综合反复推敲、定稿、再绘制成效果图。 

第3篇:创意思维训练的重点范文

【关键词】写作引导 写作内容 写作思维 写作表达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一个长期、复杂、系统的教学过程。特别是新课程实施后的新版教材,既没有系统的写作教学内容,也没有系统的写作教学要求,写作教学的效率一直困扰广大语文教师。为此,积极探求科学有序的写作教学模式,成了我们近年来重点研讨的话题。笔者在近几年的写作教学实践中,以“教师引导”为核心,积极探索出了以“实”、“活”、“新”三字为目标的写作教学体系。下面谨以记叙文写作教学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一、写作内容引“实”

这里所说的“实”有两点含义,一是真实,二是充实,对于初中学生的记叙文写作,真实和充实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引导学生写出真实而又充实的记叙文是教师写作教学的第一要务。

1.引导学生写“真实”。“真实是文章的生命”,文章的真实包含内容的真实和情感的真实。我在对学生进行内容的真实引导时要求学生写真实的人和真实的事,严格禁止学生弄虚作假;引导学生勤于观察生活、鼓励学生养成撰写周记的良好习惯;在布置作文时尽量避免出现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命题,对于平的写作训练,尽量放手学生自由写作,不限定学生的写作内容和写作时间,让学生有什么写什么,发现什么写什么。时间久了,只要学生养成了写作真实生活的习惯,学生的作文真实性可以得到充分的保证,为学生成功作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于情感真实的引导,如果学生能养成写真实生活的习惯,那么一般都能借真实生活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除此而外,在写作时,还可强化学生的写作目的意识,特别是教师统一组织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一定要让学生在写作之前明确自己写作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的思念,还是表达对自然景物的喜爱?是表达自己遭受挫折的痛苦,还是表达自己经受挫折的收获?如果学生能用真实的情感引领自己的写作,其表达的情感一定是能引起读者共鸣。

2.引导学生写“充实”。学生经过小学阶段的训练,大都能完成400字左右的记叙文,但一进入初中,写作的字数要求一下子高出了许多,最少也是不少于500字。字数增加了,学生的作文内容必须更充实。如何让学生在小学基础上写出更为充实的文章,教给学生方法很重要。比如对人物的细腻刻画、对情节的环境烘托等都是充实记叙文内容的好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教材的典范示例和学生的成功范文引导学生理解运用。除了让学生通过叙事技巧充实文章外,丰富语言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丰富语言的最好方法是积累,通过积累丰富语言的渠道有很多,引导学生用眼睛多看,用耳朵多听,用头脑多记,只要做到了这三多,就已非常足够。

二、写作思维引“活”

写作思维是学生完成写作任务的思考过程,它包括审题思维、立意思维、表达思维等。任何一次写作都是学生写作思维的结晶,引活写作思维是引导学生写作的关键。前面在引导学生写“实”作文时,也离不开写作思维的引导,但在实际写作教学中,“引活写作思维”往往建立在“引实写作内容”基础上,否则只会是空中楼阁。

1.写作之前给足学生自主空间。除了学生自由作文外,命题作文永远是学生作文训练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有些教师是命题后生怕学生思维打不开,急于对学生进行写作提示或是引导学生进行集体思维构思。其实,不管是教师的写作提示,还是学生的集体构思,都无形之中束缚了学生的写作思维,在学生还没有动笔之前就将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教师或部分学生的思维之中,这对学生的写作思维训练有害无益。我在写作教学中采用的办法就是充分给足学生自主写作的空间,不管什么形式的作文,我从来不给学生做任何提示或引导,而是让学生紧扣文题大胆写作,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求达到“紧扣文题、内容充实、情感真挚”等基本要求。由于学生对教师没有了依赖性,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大胆写作、按要求写作,完成的效果比提示后写作的效果要好的多,学生的写作点会更多,写作内容会更丰富。

2.写作之后坚持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成功作文训练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也就是学生的任何一次作文都不会绝对的成功。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引导必须贯串学生的每一次写作活动。我在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时,主要以发散思维训练为重点,一般在学生写作后结合作文评讲来进行。首先向学生介绍作文中成功的思路,然后让学生在已有思路之外另辟蹊径,集体构思其它的写作思维角度,然后交流、展示,从而促使学生写作境界更开阔、写作思维更灵活,境界阔了,思维活了,学生写作构思就会奇,写作立意就会新,绝对少了些雷同,多了些创意,写作效果自然会很好。

三、写作表达引“新”

从写作活动来看,写作表达是写作过程的重要环节,任何写作思维的结果都需要写作表达来显现,既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不管是什么形式,写作表达可以说是整个写作过程完成的最后一环,它是写作活动的最终表现;从写作要求来看,《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写作表达要求最高,要求有个性、有创意,这可以说是写作教学中层级最高的环节。要想让学生写作表达有个性、有创意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

1.写作语言个性化。在学生的写作教学中,写作语言提高是最难的,也最难显现成效,因为,语言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绝非一蹴而就。所以,要想让学生语言呈现个性化,课外的语言积累是一个最基本的环节中,只要拥有的充实的积累,就为拥有个性化的写作语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在写作教学中十分注重引导学生积累语言。课文中有代表性(优美的、整齐的、哲理的)的语言都让学生随时积累,并利用早自习的时间集中记忆;定期推荐学生课外阅读,并做好语言积累,每个大周不管教学任务有多紧,至少保证学生两节以上的阅读课时间。为了鼓励学生积累,还组织学生开展积累竞赛、收获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积累的乐趣和收获的喜悦。

2.写作结构创意化。写作表达的“新”除了表现在语言的个性化外,还表现在写作结构的创意化。写作结构的创意化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写作形式创新。在写作内容与形式中,写作内容是最重要的,但在同样的写作内容中,形式的创新却能吸引更多的读者。因此,写作形式的创新也是教师写作引导的重要内容。写作形式创新除了通过“引活动学生思维”加以训练外,我在写作教学中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一是教材中有好的例子鼓励学生学;二是写作中有好的例子在表扬的同时念给学生听;三是有好的形式创新作文推荐给学生读;四是集中进行一些固定形式创新的专题训练,比如小标题、排比段、镜头式、访谈式等。通过以上几个方面努力,学生的写作结构创新能力大都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有效避免了写作形式的呆板。

总之,引实写作内容、引活写作思维和引新写作表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写作教学过程,如果在写作教学中能持之以恒抓好“实”、“活”、“新”三个字,相信我们的写作教学一定能轻松高效。

参考文献:

第4篇:创意思维训练的重点范文

1 “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对分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其实现了讲授和讨论两大教学方式的整合。“对分课堂”把教学分为在时间上清晰分离的三个过程,分别为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讲授是为了基于独立思考的内化,而内化的成果则通过社会化学习在讨论中得到展示、交流和完善既保证了知识体系传递的效率,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1]。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强调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课堂教学要以应用能力为中心,与传授知识和开发思维同步开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精力和时间集中在知识的传授,学生学到知识却不会解决实际问题。“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给予课堂更多的灵活性,教师有充分的时间与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和交流活动,有效实现知识的内化。“对分课堂”三个环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有很多共通点,其特点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内容应不受教材和大纲束缚,鼓励学生触类旁通、学以致用。教师通过引导促进课堂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等多元互动。在互动中,知识得到应用和深化,学生应用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2]。

2 工业设计和产品设计专业的创新思维教学

当前应用型本科教育注重技能训练,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在课程设置基本工作环节上,强调成熟和适用的知识。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契合,但却忽视了思维能力的培养,也相对忽略了对学科体系的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关注。工业设计与产品设计均是一门创意性很强的专业,设计学科的创新性特点决定了其对思维能力高度依赖。而设计就是创新,创新必须要有思维模式的驾驭。因此,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设计学科教育的重要内容。

教学模式的探索应该基于整个课程体系。工业设计与产品设计专业的核心和主干课程是“产品设计”、“人机工程学”、“创意思维”和“产品专题设计”等,此类课程融入大量的课题式和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创新思维训练贯穿始终。从教学内容看,各个课程有渐进式的特点,体现了设计学科发展和行业实操运作的一般流程特点,创新思维训练也应反映各门课程的特点,体现思维的渐进性与设计流程的阶段性和阶梯性。

3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与设计专业创新思维教学的融合

设计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其对学生主动性的强烈需求。灵活的教学模式和活跃的课堂讨论更有利于创意的爆发;创新必须升华为思维模式才更有效的指导实践。因此“对分课堂”是适合设计学科教育的良好方法。对于设计专业而言,创新需要交流,应鼓励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一起探讨、学生与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创新设计思维的教学过程与“对分课堂”教学理念和方法有很多的相似点,也说明“对分课堂”符合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的创新要求[3]。

设计学专业教学可以通过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基于“对分课堂”的创新思维融合训练有以下特点:

1) 针对传统创新思维训练模式思路固化问题,通过“对分课堂”理念的融入,作为新的教学形式输入,提出新的人才培养训练思路。

2) 完善当前课程的创新教学模块,通过对分课堂与创新思维的融合,进一步优化当前创新活动相关的课程体系。以點带面,细分创新思维课程的教学节点,与对分课堂教学环节对接,实现全面融合。

3) 突破设计类课程的创新思维训练模式。通过项目研究,打破现有格局,开创新的创新思维训练模式。针对创新思维相关课程,开发更多的训练模块,并逐成体系。

4) 研究设计类专业课程的课堂互动方法,利用“对分课堂”的课堂教学原理,优化当前设计类课程的创新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5) 加强设计类应用型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技能与思维的相互协调与统一,优化设计类课堂教学流程,完善课程创新模块体系,兼顾技能培训与创新思维教学,培养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6) 创新思维训练与“对分课堂”的融合,是“对分课堂”在具体创新思维类课程中的新形式,也是“对分课堂”理论的具体实施与应用。两者相辅相成,在相互的融合中必定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4]。

4 基于“对分课堂”的创新思维训练教学研究

4.1 课程的设定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规划应用能力培养重点课程,整理与“创新思维”密切相关的课程体系,结合专业特色加以深化,体现学科和专业的发展特点,同时考虑学生的思维渐进规律和各个课程创新思维训练的衔接点。创新思维的需求应以就业需求导向反推,确立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思维能力。在建立统一的课程体系思维能力框架下再细分每个课程思维训练内容。课程内容设定重点在于知识内容的应用层面以及思维训练的过程设定上。在实际课程教学设定上,教师根据“对分课堂”的教学环节和特点书写教案和开展教学。设计专业课程一般四节课为一次课,课时连续并有充裕的时间开展“对分课堂”的各个环节。课程设定可以一次课的两轮循环对分,也可以两次课的轮流对分。

4.2 网络教学平台的支持

互联网技术逐渐成为各个高校的重要教学手段,泛雅便是其中一个的网上教学平台,它给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功能和资源,结合手机端“学习通”,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多元化选择。“对分课堂”的三个环节可以结合泛雅学习通平台得到更好的实施。首先,平台有在线学习功能,教师可以在课前把知识资料上传,便于学生课前学习;其次,平台有丰富的功能,能够提供反馈和在线统计信息,教师能够比较方便地了解学生对知识吸收的过程;最后,平台具有讨论板块,教师可以利用该功能在课堂上自由的开展各类讨论活动,学生能够实时查看和反馈,有效实现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4.3 以产品设计课程为例的训练模式安排

“产品设计”作为工业设计和产品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涵盖许多专业知识和技能,是综合能力的培养。课程涉及众多创新思维的应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非常适合“对分课堂”教学方法的应用。本校艺术设计学院“产品设计”课程一共72课时,理论授课课时和实践课时分别是32:40。此设定的初衷是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增加实践环节。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是根据行业的一般运作流程而设定,模拟工作项目过程。教案根据“课次”来编写,摒弃了章节罗列方式,体现了课堂的实施细则和过程。课程可以划分为四大模块:模块一、课程概论(4课时),模块二、设计调研(16课时),模块三、设计分析(20课时),模块四、设计实施(32课时)。模块一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充分讨论,有利于打破沉闷的理论教学。模块二开始建立固定的小组并贯穿整个课程,分组是为了模拟公司企业的项目管理形式。模块三和模块四,是产品设计课程创新思维训练的两个重要环节,也是“对分课堂”教学方法应用的主要战场。基于对分课程的创新思维融合训练也在这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实施[5]。

5 结语

第5篇:创意思维训练的重点范文

关键词:素描写生 认识和体验 艺术思维 素描的再现与表现 个性表现

表现性素描重点是个体的本质认识与表达,也是个体对客观物象的内心体验和艺术思维活动的结果。无论通过何种素描表现形式的展现,都把培养创造力与艺术思维训练作为手段,以注重内在的个体情感体验与表达作为真正的目的。表现性素描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意思维能力,是培养艺术审美判断能力和建立艺术个性化的学习平台。

在我们艺校有这样一部分学生,他们从开始学美术备考艺术院校准备踏上绘画之路时就是为了画素描而素描,传统素描训练在素描学习中占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进入高等艺术院校后,虽然有些艺术院系对素描教学进行教学改革,倡导现代美术教育理念,但由于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有所不同,它没有学大纲和教材,各艺术院校素描教学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不同的专业教师有着不同的教学重点。因而在素描教学别是在油画、国画、版画、雕塑等几大系科所推广现代素描的力度、深度有所不同,教师讲授新的艺术理念,新材料工具使用,现代艺术形式的表现等等也参差不齐,所以,学生所接受新的创意理念、创新思想,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表现力或多或少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因此,“素描写生的表现性”在高等艺术院校素描教学中,不仅仅是需要重视的问题,而是该如何加强的问题。

一、素描是美术基础,而表现性素描更注重内在的艺术思维、个性化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之母。素描是绘画艺术的基础表现,也是美术基础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手段,以此手段来验证教学效果。同时,一幅优秀的素描作品,它所展示出的不单单是艺术恒久,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生命的永恒追求,并具有自己的思想,时代感及情感。中外美术史上不乏有许多美术大师的经典素描成为世界名作,如意大利的米开朗琪罗、德国门采儿、俄罗斯列宾;中国的徐悲鸿、王式廓等人都有传世之作。

众所周知,在素描写生中具备一定的技巧和技能是必要条件之一,特别是对一些低年级的学生是不可或缺的必备条件。但另一方面,素描的技法不是唯一的,它是依附在作者个体对客观物象的认识与情感体验之中,通过素描技巧和技能来表达作者的审视对美的认识。也就是说,学生在整个素描学习过程一般都要经过二个阶段――再现性素描阶段和表现性素描阶段,再现性素描阶段实际上是传统造型艺术阶段,它讲究如何正确地掌握比例关系、塑造物象的形体、明暗对比、物象的体积感等等,它追求的是正确反映物象“再现性”,即通过仔细观察被描述的物体客观地表达出来。它训练的是眼――准确地观察和分析;脑――根据美学原理理解进行艺术思维;手――运用素描技法来再现客观物象的过程。它是素描写生初级阶段,也是艺术院校每个低年级学生必须经过严格而枯燥的基本训练阶段。

表现性素描阶段是素描写生的第二阶段,它强调的是超越客观物象的外形轮廓、明暗关系、色彩等外在表象元素,注重的是作者个体主观感受,通过创意思维注入艺术创造性、融入个性化的表现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也就是说它是以客观物象为对象,忽视了传统性对物象外在相似性的描述,在眼、脑、手三者关系中更重视扩展脑(艺术思维)的作用,主张注重作者与被描述的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个体认识和体验、个性的表现等特点。

其实,再现性素描和表现性素描有其共同的特点――艺术思维,则不过各自追求目的或重点不同而已。或者说在艺术活动中艺术思维层次有所不同,相对而言表现性素描更侧重内在的表现性艺术思维和作者个性化的表现,它是作者个体对客观物象的内心体验和艺术思维活动的结果。而具有个性的艺术思维形成和扩展是一个相当长且艰苦的过程,并不是拿一点别人的东西来充门面或拍拍脑袋想当然的事,而是需要花很大精力和时间来探索,这个过程中是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增强艺术思维能力从而形成有独特的艺术个性语言的过程。

二、表现性素描是个性的体验与表达

现代的艺术理念要求破除旧有的造型理念,种种探索和变革已不鲜见。例如,“设计素描”、“结构素描”、“光影素描”、“意象素描”、“构成素描”以及“版画素描”、“调子素描”等等概念的提出,但其核心还是素描表现性发展扩展化的结果。因为它们是以自己本专业为基本面并融合了表现性素描的特点从而建构了诸多“品种”的素描,通过这些具有创造力和个性的素描训练来达到教学目的。

第6篇:创意思维训练的重点范文

一、素描是美术基础,而表现性素描更注重内在的艺术思维、个性化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之母。素描是绘画艺术的基础表现,也是美术基础教学中的一种手段和教学效果。同时,优秀的素描作品也应该是一种艺术永恒,它有着自己的思想、时代的脉搏和情感体验。中外美术史上不乏有许多美术大师的经典素描成为世界名作,如意大利的米开朗琪罗、德国门采儿、俄罗斯列宾;中国的徐悲鸿、王式廓等人都有传世之作。

众所周知,在素描写生中具备一定的技巧和技能是必要条件之一,特别是对一些低年级的学生是不可或缺的必备条件。但另一方面,素描的技法不是唯一的,它是依附在作者个体对客观物象的认识与情感体验之中,通过素描技巧和技能来表达作者的审美观点。也就是说,学生在整个素描学习过程一般都要经过二个阶段——再现性素描阶段和表现性素描阶段,再现性素描阶段实际上是传统造型艺术阶段,它讲究如何正确地掌握比例关系、塑造物象的形体、明暗对比、物象的体积感等等,它追求的是正确反映物象“再现性”,即通过仔细观察被描述的物体客观地表达出来。它训练的是眼——准确地观察和分析;脑——根据美学原理理解进行艺术思维;手——运用素描技法来再现客观物象的过程。它是素描写生初级阶段,也是艺术院校每个低年级学生必须经过严格而枯燥的基本训练阶段。

表现性素描阶段是素描写生的第二阶段,它强调的是超越客观物象的外形轮廓、明暗关系、色彩等外在表象元素,注重的是作者个体主观感受,通过创意思维注入艺术创造性、融入个性化的表现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也就是说它是以客观物象为对象,忽视了传统性对物象外在相似性的描述,在眼、脑、手三者关系中更重视扩展脑(艺术思维)的作用,主张注重作者与被描述的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个体认识和体验、个性的表现等特点。(图一)

其实,再现性素描和表现性素描有其共同的特点——艺术思维,则不过各自追求目的或重点不同而已。或者说在艺术活动中艺术思维层次有所不同,相对而言表现性素描更侧重内在的表现性艺术思维和作者个性化的表现,它是作者个体对客观物象的内心体验和艺术思维活动的结果。而具有个性的艺术思维形成和扩展是一个相当长且艰苦的过程,并不是拿一点别人的东西来充门面或拍拍脑袋想当然的事,而是需要花很大精力和时间来探索,这个过程中是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增强艺术思维能力从而形成有独特的艺术个性语言的过程。

二、表现性素描是个性的体验与表达

现代的艺术理念要求破除旧有的造型理念,种种探索和变革已不鲜见。例如,“设计素描”、“结构素描”、“光影素描”、“意象素描”、“构成素描”以及“版画素描”、“调子素描”等等概念的提出,但其核心还是素描表现性发展扩展化的结果。因为它们是以自己本专业为基本面并融合了表现性素描的特点从而建构了诸多“品种”的素描,通过这些具有创造力和个性的素描训练来达到教学目的。表现性素描另一个重点是个体的情感体验与表达。我们知道艺术的再现具有多种性,素描艺术的再现同样也具有多种的表现性。在现代素描的表达中,具像表现是众多再现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素描写生中的物象表现造型,光影的变化性可以把客观物象以三维空间呈现在画面中。当然,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以现实主义方式来再现客观物象是需要的,特别是在学习造型能力的阶段,但这并不是艺术再现的全部。现在,艺术多元化已经成为艺术家们的毕生追求,因为艺术是有个性的,是作者情感的表达。我们平时在绘画时也会不自觉地带有各自情感,这情感是多种情绪、心态的组合体,它包含作者在写生时的愉悦程度即被写生物象给写生者带来美的享受程度大小;另一方面写生者对表现物象认识的心态;写生者在写生时的精神状态的好坏及写生环境等等,这些诸多因素都会影响作者写生时的体验和表达,因而也直接反映在画面之中。因此,我们不论通过何种素描表现形式展现都把培养创造力和艺术思维训练作为手段,将注重内在的个性情感体验与表达作为真正的目的。它的核心目标就是将创造力的培养置于基础训练之中。

综观过去和当今之绘画艺术,人们称之为世界艺术大师被历史所保留下来的艺术作品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换言之,是他们独特的艺术思维、个性化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毕加索说过:“人不应想把大自然已经完满造成的东西再制造一次。人不应该只是模仿事物,人须透进它们里头去,人须自己成为物。比起模仿自然来,我情愿和自然处于和谐一致中。”

图三、图四是笔者素描静物写生课教学中学生的课堂习作,它们打破了传统造型元素,忽视了空间、光影、物体的明暗和形体完整性。前者整个画面充满了浓郁的中国民族风格。它以花与枝条为联系,用象征手法描绘的龙把主题小提琴与背景联系一起,整幅画写意性地表达了作者对该静物的理解和认识,用中国民间传统风格演义个体感受。后者是一幅具有抽象风格的课堂习作。在这里我们可以隐约地看到毕加索《格尔尼卡》的构图和立体主义画家莱热所特有圆鼓鼓造型的影子,这幅习作用音乐旋律般有规则的圆弧形和不规则的几何为组合体,整个物体略带一点明暗立体效果,它通过小提琴和衬布的扭曲、变形的同时省略了静物中的玻璃花瓶和花,作者主观地加强或忽视物象的表现成分,夸大了以小提琴强为主题静物的音乐性质,强调了个体对物象的情感流露。

以上二幅习作都强调了作者个体体验和认识、个性的表现与特点,较好地表达了作者注重与被描述对象之间内在联系的愿望。

三、艺术思维训练是学习个性表达有效工具和手段

再现性素描阶段是我们艺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是美术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是进入表现性素描阶段的必经之路,它是美术学习中一个阶段性的教学目。而表现性素描阶段是长期的甚至是永久的,因为表现性素描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意思维能力,是培养艺术审美判断能力建立艺术个性化的学习平台。许多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第一阶段(再现性素描阶段)中走不出来,很大一部分是拘泥于再现物象表象和形式,没有真正认识客观物象内在的性质、缺乏艺术思维及艺术想象力和个性表达,盲目照搬照抄,导致素描写生融合不了个性的感受和表现方式,从而作品也就谈不上独特个性和艺术性。

立体主义画家、理论家阿尔倍尔?格莱兹说:“绘画是一种默然无言的、不动的宣言。它所欢呼起的活动,只能存在于观赏者的精神里。它们和空间里物体的位置变易无关。后者是通过一个被动的、静观的眼睛来知觉一个运动。但眼睛是一种具主动积极性的器官,它在新的节奏式螺旋形绕圈的造型形式里,返回到它的活动本质、它的自身的积极活动里。”

第7篇:创意思维训练的重点范文

【关键词】高校;动画;教育;课程设置

1高校动画专业教育的定位

1.1适应动画艺术及产业的发展

纵观动画艺术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原始动画形态迹象,到早期的实验,在动画创作早期就已经向两个大的方向发展即艺术性与商业性,特别是随着经济与技术的发展,各国动画相继走向了产业化,并呈现出各种新的样式。在产业化大潮的推动下,动画的艺术性特点逐渐被削弱或被某些商业化运作模式所取代。这种富有创造力与创意思维的奇特艺术形式的发展除受到商业运作中的制约因素外,更大的是一些培养动画产业直接从业者的高校一味地迎合产业需求而产生的对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一些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只是一种急功近利般地输送生产流程中所需技工,而缺乏的是对动画艺术本体及创意能力的培养。这样长此以往可能会使动画产业在量上得到一定发展,但在国外市场的冲击下必将会对整个动画产业的发展不利,特别是针对国内众多动画公司多数还只是外包加工,真正的原创型人才缺乏。这种不合理的发展结构也会对我国动画产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1.2适应专业特点注重基础性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动画作为一种创意艺术的基础应该是它的综合性艺术特点,即它在融合了文学、哲学、影视、戏剧、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这一特点决定了在进行动画专业教育中必须要适应动画的这种综合性特点,全方位多角度地设计与规划课程,并就学生的专业特长与特点进行有针对性教育与课程设置,培养一专多能全视角的人才。此外,在这些综合培养与训练的同时还应注重动画创意思维能力与应用表现能力的训练与实践,以更好地使学生在动画艺术性思维与表现的基础上去发挥创造力从而更好地适应产业化的发展。

2高校动画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

2.1结合岗位需求特点

从动画的发展来看,产业化是动画发展的一种必然,相应的产业化流程中岗位设置也就更加细化与专门化。以火星时代网站中三月到五月份各动漫公司的众多招聘简章分析,如上海幻光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木木动画设计公司、南京艾迪亚动漫设计公司、成都风之梦动画制作有限公司等近二十家公司的招聘职位中,多数是专业性很强的动画制作各环节的专门人才需求,如人物造型、编剧、原画设计师、动画、特效、分镜头设计等职位。通过这样的专业化的训练,能够使学生直接与企业的产业化生产流程对接。

2.2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

与中等教育的初中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同,高等教育是一种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体现出的是一种高技术与高能力从业人群的培养,高技术是一种基础,高能力才是培养的重心。就动画教育而言高技能型人才应该是熟练掌握动画制作技术,以及运用这些技术进行各种动画创作与创意表现能力的专业人才,所以,高校教育中应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与训练,从而真正意义上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同时,还应注意团队合作意识与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各种实践性的项目操作来引导与启发彼此的协调能力,也为某些学生从事自主创业打下能力基础。

2.3人才培养中艺术性元素的强化

在高校教育中,若只是一味地讲授动画技能而不注重艺术性培养势必会对整个动画产业的发展不利,动画教育中的艺术性培养,主要通过艺术欣赏、艺术思维训练及艺术实践表现等环节来进行。此外,还应注重中国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教育与引导,从而为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或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现代化设计表现提供创意源。

3 高校动画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

3.1专业课程实行模块化设置

结合动画专业特点及生产流程,在课程整体设置上实行模块化设置,即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模块、专业强化认证阶段与项目实践阶段。各环节内容主要结合动画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动画专业特点,所以在专业基础课模块应根据专业的综合性特点来开设如动画概论、动画艺术欣赏、中国传统艺术、中国文学作品导读等专业基础,在实践基础上则需要开设造型设计基础、三大构成、透视、运动规律等课程。在专业技术模块中则可根据动画专业趋向划分,或二维或三维,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技能课的开设,该阶段的主要课程包括角色设计、场景设计、动画表现技法等专业必修课程,针对三维则是在此基础上从建模到渲染的一系列的操作课程。在经过第二阶段比较完整的学习之后,再根据岗位需求和学生特点,进行有选择性的突破训练并就该方面考取一定的职业资格证书。第四个环节是一种实践项目的操作环节,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一种锻炼。通过一些实际项目的操作,使学生体验公司的实践生产制作氛围。各个阶段各有强化点与着重点。从整个专业基础掌握与创意表现到专业技术表现技能训练,最后在学生熟知整个生产流程的基础上就其中某个环节进行强化,并利用学校或社会认证机构的有利资源指导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并考取一定级别的资格证书,从而为从事就业后的产业化流程实现有效对接。

3.2项目化设置贯穿

针对动画专业除创意能力外的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课程设置上实行项目化实训,即结合在专业设置上的模块化设置基础上,以各种侧重点不同的实训项目来驱动各个相应模块的学习,如在角色设计课程学习阶段可以结合泥偶动画的制作项目来进行贯穿学习,通过这种操作性与实践性比较强的项目来引领各阶段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以探究式学习方式积极引导与训练,通过高校所属的校办动画公司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直接参与到动画的生产与实践,此外也可以通过承接公司的实际项目对学生进行强化与技能考核,真正去培养企业需要的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庞玉生. 动画人才培养与项目教学探析[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9,(01)

第8篇:创意思维训练的重点范文

关键字: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发散思维;主导意识;学生主体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原则,是使每个学生的英语素质水平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自我发展的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具有怎样的思维素质。如果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新思维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培养,那么学生运用知识进行语言实践,提高学习能力就失去了实质性的保障,课堂教学效率也难以得到真正的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法和学法,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使师生双方互动和谐、自然,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推测、发散、想象和创造的思维过程。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认为,发散性思维是指“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等特点。发散性思维强调通过联想和迁移对同一个问题形成尽可能多的答案并寻找多种正确途径。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发散式思维训练,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机会,帮助他们开阔思路,丰富想象,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善学习的策略,提高学习的质量。具体做法如下:

一、培养学习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力量是所学教材的兴趣。”但语言的习得是一件枯燥而需要不断重复的工作。而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它本身在教学中就缺乏真实的操练环境,给学生的学习更带来了相当大的困扰。对于职业中学的学生来说,他们由于基础更弱,学习动机不强,大部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浓,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只能相方设法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英国著名教育家C.E.Echersley曾指出:“能够引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的方法,就是最好的英语教学法。”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所有智力方面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而兴趣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创意”。为了增强学生学校英语的兴趣,我把游戏教学法巧妙地运用到英语课堂教学中。

二、发挥想象力

想象力是一种能动的思维能力,它是通过形象和抽象思维,对头脑中已有的各种素材进行加工,重新排列组合,创造出未曾感知过的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力的培养离不开知识的深层积累,但平时的训练和开发更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特别要注意从每一个环节上重视想象力的训练。

三、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发散性思维训练促使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在听、说、读、写等英语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发挥出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帮助学生产生许多联想,促使他们全面的考虑问题,从而形成各自的观点和想法。如在听讲课文时能够根据自己的体会提出不同的看法,在讨论时说出独特而新颖的见解,在阅读时能对材料进行对比和联想,在写作时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等等。

英语教学的更深层次的意义还在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优化其思维体系。所谓“聋哑英语”的出现,其根本原因就是动脑不够、傻学傻练、食而不化的结果。一般说来,初中生精力充沛旺盛,思想活跃,好奇心较强。因此,努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促进他们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大大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

四、提高教师的素质

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系思维,首先教师本身需要具备较高的素质要求。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常伴随着良好的情感体验,在这种情感体验的推动下,会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挖掘学生学习英语的潜力,拓宽学生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因此,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以饱满的精神、高昂的激情、喜悦的心情上好每一节课。教师对每一个学生充满信任和期待就会使学生得到一种潜在的鼓舞和力量。教师面带微笑走进教室,一束目光、一个表情、一种体态、一个暗示等都会唤起学生的“心”,就会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心桥”。

另外,在培养学生具有发散性思维的同时,教师需要解决知识的无限性与在校学习时间的有限性这个矛盾,使学生从“学会”上升为“会学”。因此,要增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增强其主导意思的培养,创造出以“增强主导意识,培养发散性思维”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交流互动关系及良好的课堂气氛。

综上,英语教学价值的深层方面,还在于使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科学化和能力结构发展的现代化。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总之,英语教学要努力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既符合启发性教学原则,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但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而且有利于知识的归纳、比较,为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在初三升学复习中效果更佳,触类旁通地解决学习问题。

【参考文献】

第9篇:创意思维训练的重点范文

 

关键词:设计基础课程 素描 色彩 色彩构成 艺术的思维与表现

 

一、艺术设计基础教育课程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设立艺术设计专业的大专院校已经达到1400多所,每年毕业生数量约10多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发展数量,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设计人才引起了我们的思索。我们一定要根据各院校特点,利用丰富的艺术资源,注重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本身的整体素质的培养,突出实验性与前瞻性。学生真正要适应社会,真正培养的实际上是他的心理要适应社会,而不是技术要适应社会,技术要高于社会。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首先接触到的几门基础课——素描、色彩以及色彩构成往往抹煞了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和培养有较强的个性表现力、创新能力、有前瞻性及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这层功能。三门课程的教学实验改革,各校唯一的共同点是都强调造型和技术能力的培养。除去这两点外,还应教什么,目的何在?我认为这才是真正解决现存问题的关键。什么才是高于单一课程,贯穿艺术设计教育的本源问题?毋庸置疑,是艺术审美。艺术审美引领着艺术设计教育中一切要素的走向。所以,深刻意识到素描、色彩以及色彩构成课程除却造型、技法以及单一的色彩配比以外,还能通过“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给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最直接的艺术审美训练的平台。而恰恰设计专业的学生的艺术思维与表现能力的高低,对能否实现现时代设计教育的目的与要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述三门基础造型课程,在全国各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中体现为两大倾向:一种是强调“设计性”、理性化的教学,其弊病是缺乏对学生艺术审美修养的培养,容易养成学生肤浅的形式主义观念和漠视设计艺术性的匠人品位,对学生造型创新思维的培养仅停留在空洞的形式层面。二是脱离设计特殊性,强调造型表现的技术性,造成学生思维禁锢,审美僵化,使之较难与后续课程链接。两种倾向都容易导致课程内容偏缺与方法盲目。 “艺术视觉思维的训练”“艺术表现语言的审美体验”往往被忽略掉,恰恰这是设计专业学生理解设计与技术的关系、设计与艺术的关系、艺术设计与社会的关系的桥梁。这也理应是这些基础课课程所要承载的教学内容,而并非要到进入设计专业课程后才要做或才能做到的事。 

 

二、领会艺术的思维与表现 

 

世界上极具前卫地位的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的研究生说:“花了这么多钱和时间,我们学到了如何思想。”这反映出美国艺术教育的重点是突出观念和思维,这也是西方现代艺术教育的重点。如何训练学生学会思想,成为西方现代艺术教育者研究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 90年代开中国艺术教育界也因此开展了系列学术争鸣。中央美术学院由周至禹教授领军,率先对本部设计基础课程进行改革,并已成体系。强调设计的学科特点,围绕培养学生创意思维组织课程的建设。 

众所周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现代的艺术教育——尤其是设计教育,是极其强调“思维训练”的。而设计基础课同样强调“思维”训练,不同的是根据课程特点,偏重于对“艺术的思维”训练,而且是在“艺术的表现”过程中去领悟,以达到教学目的。整个过程中“艺术的”这个前缀非常重要,因为在整个设计教学体系中,没有哪门课能如此直接地把学生领入与 “艺术表现语言”对话的语境,并让学生迅速进入“艺术思维”的状态。在此过程中,老师对学生审美广度与深度的引领,很容易让学生步入一个全新的艺术审美高度,学生对造型以及  技法的理解不再是概念化的,而是个性化的。最终,达到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育的全部教学目的。

三、教学的具体内容与方法 

 

1.在“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的体验过程中,强调艺术审美素养的训练。审美的觉悟需要通过感官对环境和客体的体验、思维对视觉的想象,最终由手准确地在载体上表达出来,观看、想象和构绘三者构成了视觉思维的全过程。根据所授基础课程的自身特点突破传统设计基础教学的单一思路,强调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艺术与设计双重性,建立合理的教学目的、课程内容,以及与后续设计课程之间的良好衔接关系。有助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创造性理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在掌握具象和抽象造型规律的基础之上注重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的培养、艺术视觉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艺术语言表现规律的体验,并通过基础课学习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造型与色彩之间的高级和谐。最终实现学生艺术视觉洞察力与艺术思维创造力以及艺术语言表现力的和谐进化。 

2.从目标式教学转型为过程性教学,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理解力、领悟力及艺术个性和创造力。周至禹教授在中央美院设计系实验教学丛书《过渡——从自然形态到抽象形态》中写道:“重要的仍然是过渡过程中的思维训练,用脑画画,启发心智,用创造性的设计思维探索造型要素的各种可能性,其意义甚过了局部作业的完整性。” 

传统基础课是目标式教学方式,有碍学生感性认知的发生、发展。另外,主观心理色彩研究是色彩构成教学的重要内容。以往的教学实践,主要以手绘形式表现“色彩联想”和“采集重构”作业。其训练的单一性很难完成学生对色彩的真实感受和更高级透彻的理解。而“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看重教学中的过程,对学生艺术审美素质和表现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启发视觉洞察力、开拓视觉思维想象力、体悟艺术表现语言这些阶段过程性课题实现的。异是萌发学生艺术个性和艺术创造力的原动力,过程性教学,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及创造力。 

显然,培养学生的个性表现力、创新能力、及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社会责任感,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德)约翰内斯·伊顿《色彩艺术》杜定宇 译 世界图书出版司 1999.6 

[2](英)弗兰克·惠特福德《包豪斯》林鹤译 三联书店 2001.12 

[3]视觉同盟网.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大型系列访谈专题,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