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短篇侦探故事范文

短篇侦探故事精选(九篇)

短篇侦探故事

第1篇:短篇侦探故事范文

【论文摘 要】侦探小说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基本定型的叙述模式:一起凶杀案发生了,许多人受到怀疑,除凶手之外,其他都被排除,结局是凶手被绳之以法或死去。这类定义让侦探小说定位于旨在使读者得到消遣的通俗文学之列。但其实随之社会各方面得发展变化,侦探小说的故事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因此,使得处于文学边缘的中国侦探小说渐渐的有了独特的文学价值。 学术

学术

20世纪之前,在中国侦探小说创作的领域内,从理论的建树到作品的创作几乎是一片空白,然而,随着近现代和当代社会,这样一个充满了政治文化思想巨变的时代,侦探小说的数量和质量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 传统模式

1.1 仇杀情杀图财害命抢劫为主题

这个主题是中国侦探小说最为传统的叙事模式,他所描述的故事情节一般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开始的案发--侦察--推理--破案这样的传统模式。一开始就破案了,把几个嫌疑人叫到公安局从案发经过说起,从而怀疑每个人都是凶手,然后一个个推理排除,最后找出真凶,把案件的本质归根于这个主题当中。比如孙了红的《蓝色响尾蛇》、《血纸人》等。

1.2 反特防奸与警察故事为主题

除了传统的仇杀、情杀、图财害命,反特防奸为主题的题材也是侦探小说的特定时代背景的传统模式,如《双铃马蹄表》、《无铃的马帮》、《深夜来客》等,许多作品还被改编成电影,一时家喻户晓。这些作品的模式大都是我方截获敌特情报,得知敌方将要获取某一机要文件,或在某一重大时刻(如国庆)、重要地点(如广场、工厂、铁路、桥梁)制造爆炸,然后展开侦查,最后将派遣的、潜伏的与变节的一望打尽。这些作品的内容从故事模式来看还是线索单一,但因为特定的时代背景,让当时人们在苦闷的生活中有了宣泄。这种“抓特务”套路必然导致人物脸谱化,很难有艺术上的创新,而且剥夺了读者在阅读侦探小说中与侦探一起寻找罪犯的乐趣。久之,很难再吸引读者的视线。

2 法制过渡的模式

2.1 反走私反毒品

在新时期最初的几年里,有两部发表较早的作品能够说明侦探小说作家们这种敏锐的艺术感受力示一部是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计红绪的《九马疑踪》,另一部是法律出版社出版的《蓝盾小说集》中梁晓喻的《黑夜,潜伏着危险》。长篇小说《九马疑踪》。反映国际刑警组织活动情况的作品,国外已写得很多,但作者在1979年收集创作素材时,国内很少有这类题材的作品,于是便写了这部长篇。《黑夜,潜伏着危险》与《九马疑踪》有相似的问世经历。小说描写一场惊心动魄的反毒品走私的斗争。那时候中国大陆上还没有毒品的大面积危害,反毒斗争只是中国警方与假道我国的境外贩毒分子的较量。梁晓喻迅捷地捕捉到了时代生活新的律动,大胆走进新的题材领域,为后来反毒品题材的侦探小说大量涌现做了开山的工作。

2.2 反腐,改革开放经济领域的反犯罪斗争

表现改革开放经济领域的反犯罪斗争,是新时期侦探小说的又一个新的热点题材,蓝玛的《地狱的敲门声》就是一部代表作品。小说描写老侦查员桑楚来到K布,在侦查宾馆女尸案时与一桩悬而未破的科学宫倒塌案遭遇。该市人民谈虎色变的“二十八兄弟会”的四个头目同时落网,牵扯到他们犯罪事实的文件却变成了一堆白纸,原来,承建科学宫的“二十八兄弟会”后面隐藏着一个更大的受贿者,作为副市长,此人对下一个近亿元的工程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桑楚巧拨迷雾使案件大白,那个身居高位、披着共产党员的外衣、灵魂却被金钱收买了的败类也得到了应有的下场。这部小说社会批判的尖锐程度,不仅在侦探小说,就是在其他种类的小说中也是少见的。反腐败的斗争也必然要反映到侦探小说里来,王瑞玉的《衙内公司案》就是这一题材领域里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3 侦探与推理相结合的模式

3.1 心理悬疑小说

比如蔡骏,他打出的旗号就是“心理悬疑小说”。这是一位年轻的才华横滋的作家,他

的作品同样吸取了经典侦探与推理小说的精华,但呈现方式完全变了,他对恐怖场景与氛围的营造,对奇异情节的设计,对人物的刻画,连同诗意的带有华丽色彩与伤感气息的语言都使其作品有一种罄粟一样的吸引力。他的所谓心理悬疑指的就是其对人性、人的心理与欲望的开掘上,而并不是如心理分析式的表达,悬疑是其外观,心理是其内在的推动与悬疑的最终指向。如果说蔡骏在悬疑在心理,那么朱辉的悬疑就在社会,他的长篇新作《天知道》是社会悬疑的典型。这是一部关于当代人精神困顿和道德突围的长篇小说,小说从一个平常家庭被悄然侵蚀入手,通过故事情节的推动,逐步展现主人公祁天、他的妻子杨芳、妻子的情人孟达以及艾滋病研究专家周长、女间谋张颖的心理世界。随着情节的展开,人物的精神指向逐步由维护家庭,追寻情感,朝着固守自尊和拯救社会方面发展。在这部小说里,人物都是有“病”的,社会也进而是有“病”的,对艾滋病药物的研制具有着象征意义,是对人类的医治和拯救。这是小说的内涵所在,小说伴随着一个作案和反作案的侦探推理型“外壳”,普察李天羽通过推理分析和巧设陷阱,直到最后用浦谎来击溃祁天的心理防线,使案件真相大白。但是,朱辉的这部小说与那种遮蔽了人物的心理,也少有社会背景的展现的侦探推理小说不同,他看重的是人物的性格和内心冲突,环环相扣的情节只是人物行动的链条,它指向的是人的道德底线。

3.2 科幻侦探小说

新时期以来,侦探小说在文体的创新已经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其中尤其引人瞩目的,是科普科幻侦探小说和纪实侦探小说的创作成绩。科学幻想小说在中国并不是一个新的小说文体,早在止四卜年代就有人尝试着写作了,但科学幻想小说与侦探小说结合并把这种结合推上一个新的艺术层次,却是新时期以来才出现的,‘臼的代表作家是叶永烈。叶永烈创作的金明系列侦探小说的一个共同特征是通篇都充满了科学知识和科学幻想的魅力。《深山黑影》写一对生物学家在动乱年代不幸的遭遇,娄山被迫藏身鬼山与世隔绝,起初人们以为鬼山出了野人或天外来客,在金明富有科学知识的侦查和推理下,这对生物学家才喜获重逢。小说用大量篇幅介绍科学知识:蚊子的生活习性、制作跳蚤标本的方法、电子计算机的功能和密码的奥秘。小说还用大量篇幅描写了从生物学和物理学原理引发的科学幻想:金明发明了一种科学制作的变色衣,它“薄如蝉翼,却非常坚牢”,最有趣的是,它可以随着身边物体的颜色改变衣服的颜色,公安人员穿上它,便于隐蔽,以观察敌人动静;物理争家娄瑛瑜利用原子核与电子之间的距离理论发明出“穿壁衣”,穿上它可以像劳山道士那样穿墙而过。这一切,构成了一个奇瑰的刹学知识和料学幻想的世界,它与金明侦破案情、同样富有奇瑰色彩的经历相映成辉,使小说充满知识性和趣味性。

3.3 儿童题材的小说

新时期侦探小说除出现了反走私、反毒品、反经济领域犯罪、反腐败这些新的题材以外,小说题材进一步向广度开掘的态势依然活跃,其中,儿童题材的侦探小说越来越受到关注。这种倾向,不管是在西方侦探小说还是在日本侦探小说中都是没有过的。它的产生,与我们国家提倡为儿童写作、扶植儿童文学的现行政策有直接的关系,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学的特色。儿童题材的侦探小说大致有两种类型:一是以儿童作为读者对象,小说充满儿童情趣,但侦探还是成人;另一种则是由儿童来充当侦探了。叶永烈的金明系列侦探小说中有一些篇章就属于儿童题材。《归魂》属于前一类,小说虽然写的是一个成人的故事,却有着许多儿童生活的内容。围绕着陆浩的孙子小陆子的那些充满儿童情趣的情节无疑具有儿童文学的特点。叶永烈的《小侦探》、邱一中、潘文昭的《鸡场奇案》属于第二种类型的儿童题材侦探小说。《小侦探》由几十个短篇组成,都是小灵通帮助侦探处长金明叔叔破案的。《鸡场奇案》写了一三岁的中学生杜探奇来到在鸡场工作的爸爸妈妈身边过暑假,一系列可疑的情况引起了他的兴趣,他也参与了破案工作,并且用自己发明的微型电视发射机抓住了间谍。这两种类型的儿童题材侦探小说都具有科学幻想的色彩,由少年儿童充当的侦探也都是在成人侦探的指导下进行活动的,所以这类题材还有待于近一步开发。

3.4 纪实模式的小说

纪实侦择小说的创作势头目前尚不猛烈,但也有一些作品显露出了这类小说特有的力。

郝东辉所著《日一日暗杀计划》(1989年百花出版社出版)表现的是一件发生在新中国刚刚建立时的史实,这件史实曾引起世界性的轰动。一群国际间谍在辽沈战役之后便预谋暗杀毛泽东,企图用暗杀手段阻挠解放大军,阻挡历史的车轮前进。我公安人员及时地获取了这一情报,派出华剑打入间谍集团内部,一举捣毁了这个间谍集团。纪实侦探小说既具有侦探小说扑朔迷离的奇瑰魅力,又具有如实记录事件的可信性,这两者的结合,更增添了小说的可读性。同时,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一件重大事件的出现往往会成为众多读者关注的热点。这种读者的视线可以通过现代传媒迅速聚焦的现象,为纪实侦探小说的生长提供最富饶的土壤。预料纪实侦探小说这种新的文体会得到更多的作家和读者的垂青。

我国侦探小说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构建了自身特定的题材类型。目前,我国新时期侦探小说在开放、多元的文学领域里,成就较大。

参考文献:

[1] 杜元明、张学敏:《中国公安文学作品选讲》,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年2月

[2] 曹正文:《世界侦探小说史略》,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11月

第2篇:短篇侦探故事范文

为弥补电视线性播放的不足,节目更加注重讲故事的手段。在保证情节完整性的前提下,悬念与有趣并存,使用固定线性结构并灵活变动,并利用多屏整合的创新平台,微信“摇一摇”一起猜K赢好礼,无疑提供了一个全新制作电影化互动式真人秀节目的模式和方法。

一、剧情“故事化”特征

大众传播最有效的方式是讲故事。“故事性”作为有效的传播方式,是艺术作品的客观来源。所谓故事性艺术作品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以具有直观性的形象来演示故事(representstories)的艺术作品,如戏剧(含戏曲)、电影和电视剧等;另一类是以不具直观性的文字来讲述故事(tellsto-ries)的艺术作品,如小说和说唱艺术作品等。推理类综艺节目作为一种在环境制约下,由真人扮演并被记录的节目模式类型,带有明显的故事性。

1.完整的情节串联

美国电影剧作家罗伯特?麦基在他提出的“故事三角”理论中,归纳出故事情节发展的三个端点,即作为经典设计的“大情节”、作为最小主义的“小情节”和作为反结构的“反情节”。《我是大侦探》每一期设定一个主题,以该主题为主衍生不同“小主题”,在情节发展中伴随“反情节”。

在第二期《相约98》中,以上世纪90年代为背景,设定马栏街的“邻里关系”为大主题,衍生出伦巴与甄纯的爱情故事小情节,随着故事的发展,推翻假设,出现了“穿越”的反情节。节目情节环环紧扣,堪比电影的故事情节与千丝万缕的人物关系如同一部精彩的推理电影。

2.悬念与有趣并存的叙事方式

把握推理类综艺的故事性,关键是把握其叙事规律,使节目按固定流程进行。首先,叙事结构上应明确故事中心,悬念设置不宜太多。威?路特在《论悬念》中这样说道:“戏剧性故事的讲述者运用更有诱惑力的技巧来吊你的胃口,从广义讲,他埋下一颗炸弹,这颗炸弹可能是物?|的,也可能是感情的,然后把它留到最后爆炸。就这样,他把戏剧中的能量释放出来,这种能量就是悬念。”

《我是大侦探》每期开篇以简单剧情引入关键人物“K”,后期故事发展均以寻找“K”为重点展开,“谁是K”这个悬念贯穿节目始终。观看综艺节目本身是一种放松行为,设置单一线索有利于节目主线明晰,方便观众思考。

其次,叙事方法上应注重内容的新颖有趣。综艺节目有趣是保证观众持续收看的法宝,《我是大侦探》选择的明星综艺感十足。大张伟口音京味儿浓,脑洞大开制造笑梗,缓解了推理过程中的紧张氛围。在第四期《奇妙博物馆下》中,大张伟扮演的“大宝贝”上演与“雪笑笑”的感情戏,说出“如果我是三,你就是九,因为我除了你还是你”这句台词,给大张伟贴上“有趣”标签。

3.流程结构线性与非线性结合

电影中的戏剧结构分为线性与非线性两类。线性即按时间顺序安排的结构,流程为展示部分-复杂状态-高潮-结局。

《我是大侦探》节目为固定的线性结构:不在场证明陈述、第一轮搜证、集中推理、侦探投票、第二轮搜证、侦探审问、二次集中推理,单独投票。虽然节目与《明星大侦探》环节类似,但其剧情设计更加简洁,弥补了电视线性播放的不足。非线性结构是指在中间环节闪回或闪前,帮助观众理解剧情。《我是大侦探》在指认K的环节中,经常上一秒还在怀疑某人为凶手,下一秒就被新线索推翻而怀疑他人。在怀疑的转换中,节目会闪前搜证环节,或者声画错位,帮助观众理解剧情。固定的节目模式,加上灵活的非线性结构,既保证节目进程稳定,又能丰富节目内容,令观众在不断的推翻过程中获得快感。

《我是大侦探》每一期故事相当于一部微电影体量,在九十分钟的时间内梳理人物线索,推进关键剧情,以及广告的插入,都对后期的剪辑技巧要求较高。作为国内首个推理类真人秀《明星大侦探》的姊妹篇,《我是大侦探》引进原班制作团队,确保节目制作高水准。

二、剪辑电影化――平行蒙太奇

“剪辑”即是按照剧本结构和创作构思的要求,把拍摄好的许多镜头和声音,经过选择、剪裁、整理,编排成结构完整的影视片。综艺剪辑结合电影制作的工艺流程是确保节目“分寸感”的关键,“分寸感”是指综艺在时间把握、叙事逻辑与可看性上的统一。《我是大侦探》在确保剧情逻辑正确的前提下,利用平行蒙太奇的剪辑技巧,强化节目笑点,呈现人物和剧情的戏剧性。

1.剪辑电影化

①营造氛围。平行蒙太奇是由美国电影导演格利菲斯首创,是指将同时进行的事件分割成小片段而交替地出现在银幕上。这种手法有利于营造急迫和紧张的氛围,在“烧脑”真人秀中发挥重要作用。

《我是大侦探》的搜证环节,往往由两人一组同时进行,并在对方的房屋内取证拍照,节目镜头在不同玩家间来回切换,暗中形成了比较,搜证速度与十分钟倒计时营造了紧迫的氛围。每当出现涉及案情的物件,镜头则会给玩家表情一个特写,配合音效等剪辑技巧,让案情更加具有神秘感。

在《奇妙博物馆下》中,何大嘴与马上演为一组,搜索邓有味的房间,并在红酒瓶中间发现了颜料,这一偶然发现加重了观众对邓有味的怀疑。而另一边,邓有味等人在马栏学院遗址内,发现了何大嘴是现代人的重要线索。两边取证镜头来回切换,营造悬疑的气氛,给了观众更多思考的空间。

②平衡节奏。梁国伟认为,剪辑必须给予观众以视觉与心理的流畅性。而平行蒙太奇最直观的作用就是影响观众感官与心理的节奏。从视觉角度来说,《我是大侦探》中,经常通过一组镜头运动,制造平行蒙太奇的视觉效果。

在《奇妙博物馆上》里,吴磊寻找遥控器这段情节,运用了镜头运动的方法。第一个镜头是跟镜头,吴磊进入密室,镜头由下到上,从腿部上移至头部,通过快速的步伐,展现了人物急匆匆的心理状态。第二个镜头是固定镜头,吴磊的手在环形密室的石头里不停翻动,采用俯拍的手法,展现人物整个寻找物证过程的缜密,也给密室增添了一丝神秘感。第三个镜头是特写镜头,吴磊从石头中找到遥控器后,镜头忽然拉近,从他的手转移至人物表情,再转移至睁大的眼睛。从心理角度来说,这一组镜头由动-静-动,传达了吴磊找遥控器的心情由急切到镇定再到兴奋的过程。

2.电影流程化规范化工作方式DIT

综艺节目制作周期短,拍摄时间长,后期素材体量大,流程化的工作方式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景晰智作的DIT部门主要功效是为剪辑团队节省出宝贵的创作时间。

为了把节目制作时间精简到极限,团队做了两点改变:首先是针对本项目做了专门的合板软件,在一般制作公司这么大素材量的转码、合板到最终完成需要两周,景晰的合板软件最快在拍摄第二天中午就能合完,并且为剪辑师删除所有废旧无用素材(无内容的监控和Gopro机位、黑屏画面等),把周期从1、2周缩短到了36小时,从而给予剪辑师非常大的创作空间。此外,引入电影流程规范化的工作方式,而不是散兵作战,所有的命名规则、文件目录规则以及时间线的规则都统一化标准化,在每一个环节接手的时候都可以无缝衔接。

剪辑的关键在于让素材与观众的审美和趣味点匹配,跳跃到素材之外找关联点是剪辑的难点。与大型的制作公司相比,小而精的制作团队更符合推理类真人秀的特质。深耕悬疑题材领域,精心打磨一个故事,在花字和动画上下功夫,无论是剪辑、?踊?还是音效都有一定叙事性。通过专业化的分工,后期参与创作,能给观众呈上视觉享受和心理满足。

三、电影化场景布景

电影布景起源于戏剧布景,是为影片造型而进行的设计和制作,它是由多个单元组成,处理手法多种多样。布景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了影片的艺术水准,而构图在镜头中的呈现、道具陈列的时代特色与色彩搭配的统一是反映影片特点,推动剧情发展、揭示影片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

1.陈设构图完整性

环境的画面感是拍摄理想镜头的重要因素。《我是大侦探》每期均为摄影棚内1:1比例实景搭建,完美还原剧情与案发现场。在第一期《有间客栈》中,节目组为神秘客栈打造古代沙漠的画风。结构上,按照客栈标准,把区域划分为客房、大堂、后厨,呈现电影的视觉效果。在《相约98》中,节目组打造了一整条1998年画风的“马栏街”,每一处布景都体现了1998年的时代印记,怀旧感强烈。

《奇妙博物馆》系列中,“马栏学院遗址”的打造不仅使观众眼前一亮,在玻璃门打开的瞬间,嘉宾也被这一实景所震撼。在整体画面特征明显、结构完整的情况下,无论镜头怎么移动,画面的最终效果是经得起考量的。

2.道具时代特征鲜明

道具是电影中必不可少的物件,服务于影片的艺术氛围。室内道具可以反映影片的年代背景、人物性格特征与地方特色。道具可以分为陈设道具与戏用道具。陈设道具通常是为了烘托气氛,分为气氛道具、动物道具等。比如为了使沙漠客栈看起来更古朴而在大堂搭建的红灯笼、客房的字画、笔墨纸砚、烛台,烘托了年代气氛的气氛道具、客房外的骆驼棚里出现了几匹“活”骆驼的动物道具。戏用道具通常是指演员随身携带的小物件,比如节目中突破关键线索的钥匙、手机、手提电脑或者是侦探推理时佩戴的墨镜。形形色色的道具在影片中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合理使用可以使影片更加有趣。

实景搭建是为了更好地讲故事,而场景融合故事的叙事方式,有利于现实生活场景的重现。作为网转台的综艺节目,观众不再仅限于年轻人,更可能是一种全家观影的方式,因此实景的打造会为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带来“真实感”。

《相约98》中小到流行音乐的磁带、游戏机,大到墙上张贴的明星海报、老式风扇都突显了1998年的时代特色,让80后观众回忆起自己的生活场景,引起观众情感共鸣。电视“线性播放”的特点,不能让观众拉回进度条再次观看,简洁明了的叙事是关键。实景搭建能增强观众“浸入”感,帮助站在主观视点上进行思考,降低了节目的难度,增加观众的参与性、互动性。

3.色彩配置统一性

色彩在电影美术设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电影人常把银幕色彩比作是最容易穿透人物的表层空间直达人物内心世界的造型元素。《我是大侦探》无论是从演员服装、化装还是整体室内色彩搭配上,都给观众带来了新鲜感。在第五期《神秘度假村》中,演员服装搭配高度统一。“雪糕”一整套黄白条纹衬衫、“马大哈”酒店女仆的素色打扮、“何首乌”蓝底花衬衣无不突显了海边度假的小清新风。演员与演员服装的统一色调,给观众整体的感受,演员服装色彩的象征性也烘托出每一期的主题。

四、结语

第3篇:短篇侦探故事范文

摘要被誉为“侦探小说女王”的英国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以朴实无华的小说语言向世人展示了侦探小说的神奇和玄妙。会话是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的基本要素,也是推动案情发展的重要工具。会话使克里斯蒂侦探小说不仅表现为一种文学形式,还体现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智力游戏。本文以《尼罗河上的惨案》为例,从塑造侦探形象和交代情节、误导读者两个角度分析了克里斯蒂侦探小说中会话的独特艺术魅力。

关键词:侦探小说 塑造形象 误导读者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侦探小说中的会话

以侦探小说为主的侦探文学(也称“俗文学”)可谓是一种边缘文学,然而,侦探文学一直以来受大众珍爱。被誉为“侦探小说女王”的阿加莎・克里斯蒂一生创作了80多部长篇小说,100多个短篇小说和17部剧作。她的侦探作品受到全世界读者的欢迎,先后被翻译成103种文字,在100多个国家发行,其销售量和受欢迎程度仅次于《圣经》和莎士比亚作品。克里斯蒂侦探小说题材颇多,她在其自传中对侦探小说的题材进行了分类,“轻松型的惊险小说,这种小说写起来特别舒心;扑朔迷离的侦探小说,其情节复杂,颇费心思,值得回味;还有一种饱含激情,也只能叫它侦探小说,它充满着帮助拯救无辜的激情,因为人们关心的是无辜者而不是罪犯。”

侦探小说侧重通过对话交代情节、塑造人物,对话甚至是构成成功破案的关键因素。话语文本是侦探小说的一大特色,克里斯蒂的许多作品中发生的案件往往没有确凿的人证和物证,而是通过侦探同嫌疑人的对话,分析心理,用推理的方法击溃罪犯的心理,使其供认罪行。克里斯蒂不但是一名推理小说家,也是一位著名的剧作家,根据她的剧本改编的话剧《捕鼠器》创下了上演三十年而不衰的纪录,她的小说语言受戏剧语言影响较大,“总是那么精彩、洗练、富有跳动性和极具舞台效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她的作品中,对话所占的比例高达百分之八十,甚至更高,对话比例之高是世界上其他侦探小说家无法企及的。

本文以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的会话文本为分析对象,试图从语用学的角度,采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和理论,阐释她侦探小说中话语文本的功能和特点,注重人物之间的交际互动,着力分析会话文本在塑造侦探形象和交代故事情节方面的独特艺术效果。

二 会话的特殊艺术魅力

在日常的话语交际活动中,交际主体为了确保交际活动的顺利进展,实现自我的交际动机和目的,往往遵循一定的交际原则,主要包括合作原则、言语行为原则和礼貌原则。作者通过这些人物之间的对话,不断遵守或违背会话原则,从而展示人物关系,阐释人物性格,交代故事情节,既在合理的情境下向读者透露推理线索来误导读者,又适当地隐藏重大的线索,使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享受探索和推理的乐趣。

1 侦探形象的塑造

侦探形象是侦探小说的基本元素,侦探形象塑造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侦探小说的受欢迎程度。克里斯蒂侦探小说的持久魅力归功于她所塑造的成功的侦探形象。而最成功的两个形象:一个是身材矮胖、衣着得体、穿着考究的比利时侦探赫尔克里・波洛,另一个是具有“预言天赋”,居住在乡村,“走路颤颤巍巍”的简・马普尔小姐。

克里斯蒂所塑造的侦探形象不同于柯南道尔笔下的“硬汉形象”福尔摩斯。与性格特异、具有专业刻板精神的福尔摩斯比较,波洛和马普尔小姐更接近业余侦探,更加深入人心,更具亲和力。柯南道尔通过他笔下的福尔摩斯来树立绝对的权威,使得读者除了等待福尔摩斯的结论和解释之外,别无选择。而克里斯蒂小说中的波洛是个清高自负的退休老侦探,马普尔小姐则是个说话尖酸刻薄,好奇心很重的老处女。二人不管从外表、气质还是从专业素质来看都与传统的“侦探机器”形象截然不同。克里斯蒂在其自传中写到:“我笔下的侦探一定要和福尔摩斯有所不同”。她更加强调两位侦探平凡世俗的一面,侦探对于案件的了解有时还不及读者,读者往往把自己置身于侦探的位置,对书中的故事情节进行预测、验证、再预测、再验证,从而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和侦探一起完成对案件的探索。这种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模式,使得读者在阅读的同时,既欣赏了故事又体会了侦破的乐趣。由于读者的参与使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长盛不衰。在《尼罗河上的惨案》里,波洛和罗莎莉在最后揭露案底时的一番对话很好地展现了人物形象:

“他们似乎非常快乐。”罗莎莉说,声音里露出妒意。

突然她又说了一句“这不公平”,但声音很低。

……

“小姐,不公平,是吗?”波洛轻轻的问。

那女孩生气地涨红着脸。

“我不懂你在说什么。”

“我是在重复你刚才低声说过的话呀。哦,没错,你说过。”

“好吧。”他说,“我得坦白,我是喜欢有人当听众。你们知道,我有虚荣心,我自负自大,我想说:‘请看看赫尔克里・波洛是多么聪明啊!’”

雷斯在椅子上挪动了一下身子。

“好吧,”他很有礼貌地问,“到底赫尔克里・波洛有多聪明呢?”

波洛悲哀地把头左右摇晃地说:

“一开始我很笨,笨得叫人难以置信……”

在第一个对话中,对话双方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当波洛重复罗莎莉的话后,罗莎莉的反应是“我不懂你在说什么。”波洛和读者都知道罗莎莉在撒谎,只是罗莎莉没有想到她的低声细语却被波洛听到了。波洛的侦探形象不同于我们心目中的“英雄侦探”形象,他的形象滑稽,性格“狡猾”,爱偷听别人的谈话,用波洛自己的话说就是“那些话是刮进耳朵的”。第二个对话中,作者有意让波洛违反了礼貌原则,并没有把他塑造成能够破获大案要案的逻辑性很强的侦探,他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他也是那样“有虚荣心,自负自大”,他有时候也很“笨”,没有及时做出正确分析而造成更多伤害,他甚至都不能算作人们心目中的“好人”。然而,波洛通过自己的“偷听”,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分析人物之间的对话,使罪犯最终能够浮出水面,这种独特的办案方式又不得不让人信服。

2 交代情节,误导读者

克里斯蒂在叙事手法上追求多变的风格,力求从多个角度展现故事情节。叙事者可能是侦探本人,也可能是受害者,或者是一个无辜者。对话的运用是多变的叙事手法的重要因素,从不同的角度,尽可能向读者展现案件的详细情况,但又适当地掩盖了关键的细节,使读者始终和书中的人物一起推理,置身于整个作品中。作者往往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制造各种悬念来紧紧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从而带给读者艺术上的享受。克里斯蒂侦探小说中的人物对话都设有巧妙的暗示和伏笔,使读者对情节的把握若有所悟,又难以准确定位。多数读者因为缺少对人物对话文本的语用分析,失去了找到线索的良机,“误入歧途”,输掉了与侦探之间的较量。还是在《尼罗河上的惨案》中,作者通过波洛和罗莎莉之间的谈话来误导读者:

罗莎莉并未留神听他说话。她突然停下脚步,让阳伞尖在松软的沙地上打转。然后她突然尖声叫道:“我真可耻,十分可耻。我就像一只野兽,想要撤掉她身上的衣服,一脚踩在她那可爱、傲慢、自信的脸上。我是一只吃醋的猫――但我就是这种感觉。她出尽了风头,又那样泰然自若。”

“赫尔克里・波洛似乎对她的情绪爆发感到有点惊讶,他温柔地摇摇她的手臂。”

“好,说出那些话你会觉得好过一些的!”

“我好恨她!我从来没有憎恨过一个初次见面的人。”

几乎所有的人都憎恨林内特,有人因为她的富有和美丽而妒忌她,有人因为遭到她的诽谤败坏名声而痛恨她,有人因为自己的作品中涉及她而被告毁坏名誉而憎恨她,还有人因为她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寄生虫而瞧不起她。以上的对话则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关联准则,罗莎莉没有继续波洛有关多伊尔先生的对话,而是说了一些看起来和波罗的谈话没有关系的言语。然而,恰恰是这些言语告诉我们情节的有一个重要线索:罗莎莉对林内特非常憎恨。同时这些言语的另一个功能就是对读者产生了误导:罗莎莉很可能就是凶案的谋划者和实施者。作者在小说中处处设下伏笔,埋下陷阱,用这些对话巧妙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在惨案发生后,很快就把怀疑集中在每一个曾经痛恨林内特的人身上,从而错过了正确的答案。

结果,当侦探通过推理还原真相时,读者才恍然意识到自己的推理在每一次完美的过程中,都存在着一个微小但却“致命”的错误。在遗憾之余,不由得咂咂回味并重新梳理过往的线索。于是,一个完美且真实的案件诞生了。读完克里斯蒂的作品,总会使读者在互动中输掉自己的逻辑判断,觉得差的只是一点点,如果再考虑深一点、再观察多一点就会先于侦探揭示出真相。然而读者同作者的仍然差“一点”,就像西绪福斯(Sisyphus)的命运一样,永远接近真相,但总也揭不开最后一块面纱。至此,克里斯蒂在侦探小说界的地位已然确立。

三 结语

本文从语用的角度,对阿加莎・克里斯蒂著名侦探小说之一《尼罗河上的惨案》中的对话文本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克里斯蒂侦探小说长盛不衰的魅力是建立在对话文本的精致描写的基础之上的。通过对话,我们可以详细了解故事情节,准确把握人物关系,体会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人物之间的对话十分自然地向读者提供了必要的背景信息,又适当地隐瞒了重要线索。这种对线索“藏头漏脚”的处理使读者觉得抓住了关键,但又似乎一无所有。通过对话,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尤其是精明的侦探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另外,侦探小说中的对话还具有误导读者的作用,使读者在与作者之间的智力较量中一次又一次败给作者,紧张悬疑的气氛吸引了广大读者。通过对克里斯蒂侦探小说的会话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克里斯蒂不仅是通俗文学的情节大师,也是一个地道的语用学家。阅读她的侦探小说时,读者不断在否定之否定中行走,在濒临崩溃时,发现 “真凶”,长舒一口气,待侦探揭晓揭底,才发现“真凶”原本无辜。审视过程,发现原来自己在紧张中错过了一缕“蛛丝”,但当我们准备关注这根蛛丝时,脚下又悄悄地爬过一只蚂蚁。一种永远接近真相却终不能提前觊觎的遗憾牢牢地扣紧了读者的心。走笔至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灵活地运用会话文本,会使侦探小说在娱乐大众的同时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 Julian Symons.Bloody Murder,From the Detective Story to the Crime Novel:A History.Hong Kong:Papermac,1992.

[2] Patricia Merivale,“Gumshoe Gothics: Poe s‘The Man of the Crowd and His Followers”,in Detecting Texts:The Metaphysical Detctive Story from Poe to Postmodernism,Patricia Merivale and Susan Elizabeth Sweeney eds.Philadelphia:U of Pennsylvania P,1999.

[3] Thomas de Quincey.“On Murder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Fine Arts”,in The Works of Thomas de Quincey,Vol. 6,David Groves and Grevel Lindop eds.London: Pickering & Chatto,2000.

[4] 阿加莎・克里斯蒂,詹晓宁、李晓群、田玲等译:《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 阿加莎・克里斯蒂,宫英海译:《尼罗河上的惨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6] 刘世生、张萍:《小说对话的功能特点与美学意义》,《山东外语教学》,2001年第4期。

[7] 鲁向黎:《女性意识的自我悖谬――析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平顶山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8] 王安忆:《华丽家族――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世界》,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9] 袁洪庚:《现代英美侦探小说起源及演变研究》,《国外文学》,2005年第4期。

[10] 张俊芳:《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艺术广角》,2003年第3期。

作者简介:

第4篇:短篇侦探故事范文

关键词:侦探小说 空间 谋杀 古典 地图

很少有人会质疑阿加莎“侦探女王”的称号,作为人类历史上最畅销的作家之一,阿加莎・克里斯蒂在60多年的写作生涯中,一共创作了80部小说及短篇故事集,19部剧本。自1920年发表第一部小说《斯蒂尔疑案》(The Mysterious Affairs at Styles)至1976年最后一部作品《落幕》(Curtain)为止,阿加莎的侦探系列小说一直深受世界各地读者的欢迎,包括最富盛名的短篇小说《捕鼠器》(The Mousetrap)在内,其作品累计销售达20亿本,她的作品无疑为二十世纪通俗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这位享誉海外的侦探小说女王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然而国内学者对其人其作品的理论研究鲜有探及。本文旨在以蚓投鱼,将在“空间批评”理论的指引下着手分析阿加莎侦探系列小说的空间结构,探析该系列作品时空交互背后所隐含的寓意、创新与变革之处,借以呼吁国内学术界人士对通俗文学的重视。

一、侦探小说的“鼎盛时期”

阿加莎成名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那个曾经被称为古典侦探小说的“鼎盛时期”。人物的命运无须刻意关注,以解谜推理这般的智力游戏为首要目的――是那个时代侦探小说的主要特点。侦探小说的体裁有着致命的局限性,它的一切情节展开都是围绕着解谜,对于文学所关注的焦点多避而不谈。因此,在文学批评界上,阿加莎的小说在某种程度上缺乏了某些一流作品的特质,人物角色的心理塑造缺乏深度,人物命运的编排过于程序化,风格不够多样而显单一。

作家亨利・詹姆斯在十九世纪中下叶曾把对人物复杂心理的描述称誉为叙事艺术的最高成就。传统而言,人物的重要性显然优于空间,空间相对于人物的构建而言,起到的不过是场景的作用。随后,在《后现代地理学:重申社会批评理论中的空间》(1989年)这部开创性的研究著作中,地理学家爱德华・索亚提出,外在于单一意识的场景或空间的关注对我们如何理解某些现代主义小说有着显著的影响,正是该著作的预设,让正在出现的跨学科格局把中心设定在了“空间”、“场所”等问题上。随着时间的转移,对空间产生的关注开始逐渐从各个角度渗透入了文学方面的研究。

就阿加莎侦探系列小说而言,该系列小说为何能如此畅销不衰,为何阅读该侦探小说超越了智力游戏的范畴?这是我们要从空间角度所探析的问题。在两次世界大战那段极其动荡不安的岁月,侦探小说尽管体裁狭小,但在某种程度上为人们对当时社会秩序混乱提供了心理上的需求,换言之,提供了逃离现实的一种庇护。阿加莎式的“谋杀”,多为英伦古典乡村式谋杀。一战后的萧条、大罢工到二战的消沉,在她的小说里我们极少看到它们的历史痕迹。小说里看到的人物出场多是在闲暇的乡村生活中,在户外的集会,或是一场下午茶里。想象中那般稳定、有序、舒适的田园生活,为当时的读者提供并构建了精神上的世外桃源。在这个虚构的稳定有序的小说体系里,秩序总能得到恢复,正义永远能伸张,哪怕罪行不断,却没有现实的伤害。在某种程度上,侦探小说为英国人民塑造了一种精神的共同体,恰恰是发生在乡村的谋杀,把乡村小社会的每个人的社会关系都衔接了起来,调动了传统空间的所有关系,并激活了他们的聚集和社交。在乡村这样一个微缩的社会群体里,人与人之间都相互认识,生活高度不仅同质化也可类比。尽管有其弊端,爱嚼舌根、肆意打探和流言蜚语横行,但却证明了这是一个稳定的紧密相连的乡村共同体。阿加莎试图在这样一个想象中的纯净的社会中去解答公正与合法性这个棘手的问题,并从中建构稳固的空间秩序。

阿加莎的小说,为未来的许多侦探小说都创立了典范。因为他们都有着十分显著的空间结构特点:说明性的开场白,案情介绍,事件调查,真相的揭示,谜题的解答。小说里的小社会,一般由三个层面构建,每个角色有特定的家庭地位、社会地位,每个角色都在案件中扮演其相应角色。关于谋杀的动机,一般源于角色社会地位与人性、道德之间的牵引力,在社会虚饰的表象下真实隐含的关系。阿加莎作品悬疑之妙,不仅是按图索骥般寻找蛛丝马迹的乐趣,而是在于解读表象下所隐含的事实,你所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有可能都是伪装的。因而,所谓看似正派文雅的虚饰下深藏着混乱,致使阿加莎・克里斯蒂成为了英式古典侦探悬疑小说的代名词。哪怕她的侦探小说主题重复不断,基本结构也随之不断变幻。而当读者发现熟悉的主题与结构并对其有所盼望的时候,当它们再现,却又是另一番的惊喜。在《ABC谋杀案》(1936)、《尼罗河惨案》(1937)、《无人生还》(1939)等作品中,在古典侦探解谜与悬疑设计上,她以开创性的写作手法,巧妙、稳定的空间与结构设计,给我们呈现出了一幅幅精美绝伦的英伦世情画卷。

二、地缘焦虑

二战之后,宗教结构与社会阶级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古典侦探小说已经无法再和以往一样为大家带来慰籍,阿加莎以其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对空间与生存环境的拓展,在更为广阔的现代世界中,为侦探小说打造了新的平台。

阿加莎在近半个多世纪的创作中,为谋杀开辟出了极富寓意的时间与空间场地,谋杀不仅发生在乡村,也发生在奢华的宾馆、高尔夫球场、邮轮、飞机、长途列车、考古发掘现场或是异国他乡。这些小说里的时空,好比时代的缩影,映射着小说中人物的过去与未来,如同谋杀案结构中的隐藏线索,反映出英国与世界大环境下社会秩序愈加动荡的焦虑。这类的谋杀时空并未被赋予与地理学、人类学抑或是考古学相关的特定寓意,而单单成为了谜团的构建背景,无独有偶,通过经年累月的洗礼,它们却构建出了一枝独立的文学世界。

20世纪30年代,纳粹的威胁破坏了英国在全球的影响力,美国坚持孤立正义。我们可以发现美国的角色在阿加莎的小说中受到了强化的作用。《东方列车谋杀案》的背景虚构在一次从中东前往欧洲的旅途中。小说陈述始于叙利亚的阿勒颇,当列车行驶至伊斯坦布尔之时,列车上的乘客们汇聚一堂,共同计划谋杀美国绑匪卡塞蒂。东方快车里的人群,不再是之前那个稳定、特权、封闭的乡村空间,世界的边界遭到破坏,开始不稳,暴力激增。被害者卡塞蒂是一位不被上流社会所接纳的凶险逃犯,一个破坏秩序的闯入者。当列车行驶至巴尔干半岛(一战发源地)之时,阿姆斯特朗的记忆被唤起,车内原本封闭的空间边界,受到往事的冲击,英式谋杀,成为了时代错置的戏剧。在充满着异域风情的东方快车里,所展现出来的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欧洲小社会群体,谋杀与东方国家毫无关系,却来自新兴的美国。东方列车是一场美国谋杀剧,车厢里的乘客们,都掩盖了自己曾在美国的过往,这些身份的伪装,反映出身份变动的焦虑,它所暗含的空间超过了一起集体围绕恶人卡塞蒂所展开的私刑。当故事真相好比洋葱一般被层层剥离之时,阿加莎揭示出了美国式悲剧的根源。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贫富差距的悬殊、犯罪根源都被隐藏在杀人游戏背后,古典侦探小说的空间界限在美国特有的金融财富的凸显之下终将被打破。

1937年,在《尼罗河惨案》中,对于美国的崛起和英国的衰弱,阿加莎在这部新作中已经透露出类似对美国财富权力的看法。如《东方快车谋杀案》一般,美国财富所产生的权力,加快了社会现象的不公。被害人美国富家女琳内特和谋杀者杰奎琳两者之间贫富的巨大差异,实为美国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美国性在阿加莎的小说中可以意会为,经济权力可恣意瓦解一切事物的边界,包括国家和个人权利。那些代表着美国财富的角色,在阿加莎的笔下,都反衬着这个新崛起帝国扩张对欧洲民族主义和传统空间的入侵。在尼罗河游船与东方快车里,我们看到的是全球人口的流动,从美国返回的欧洲人,将殖民之手探入故土,也有迁徙至中东的,带来了政治不安的危机,而这种危机,一切都源自于美国那流动性的欲望。英式谋杀原本稳定的乡村世界不再井然有序,而那特色鲜明的英国“想象共同体”也不复存在。

在《谋杀启示》这一场发生在英国乡村的谋杀中,在谜团揭晓之刻,对爵士夫人在美国过往的描述,包括入狱缘由都是模糊的。英国群体中的美国人,尽管同处一样的社会并遵循相似的文化规则,归根结底仍是不同的。小说终章,博因顿夫人的儿孙获得了自由与幸福,看似秩序仿佛又得到了恢复,但这样的秩序不再是英式谋杀陈述的那般稳定、明郎的秩序,它包含了一些未知不确定的因素在内,即无从考证的美国往事及不受限制的美国欲望。古典世界,已经显现出了现代化与全球化的特征,换言之,大英帝国对大洋彼岸日益崛起的美国所饱含的政治地缘焦虑,已隐现在阿加莎的小说中。

三、结语

从“空间批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较之于时间、历史的传统批判手法,空间的优先权更为突出,对空间关系的关注可使得读者对各种文学风格、模式以及其他文本形式所完成的各种作品更加敏感。我们在对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系列小说进行评价时,不需使用一套单一的标准来界定,也无需在乎其创造的时间、地点或情景。小说中的家庭住宅、田园景观、建筑风格、市井布局,建筑之间的远近,某个个体、群体与这个空间的空间隐喻,都是空间批评所关注的内容。较之“写实主义”传统地对人物心理进行复杂描写和对情节分析进行精心排编,空间批评理论提供了新的分析手段,可以使我们远离文学经典形式的情趣和要求,避免我们摆脱对“空间”想象的运用,尤其在分析风格独特的侦探系列小说时,较之时间(历史、过去、未来)而言,其独特性或许与空间关系更为密切。阿加莎该系列小说的“时空交错”、在文学中表达出来的时间与空间内在关联所体现的艺术感,结合侦探小说本身独特的描法,作者对20世纪各地背景下的空间和文化流动所进行的令人惊叹的描绘,尤其对时空的内在联系进行的详细解析,都是值得学习和探究的。此外通过钻研阿加莎侦探系列作品,我们还可从中管窥二十世纪侦探小说的发展轨迹与当代通俗文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Bunson,Mathew.The Complete Christie:An Agatha Christie Encyclopedia [M].Pocket Essentials,2000.

[2] Christie,Agatha.A Murder is Announced,Signet,2001.

[3] Christie,Agatha. Appointment with Death,HarperCollins,2005.

[4] Christie,Agatha.Death on the Nile,Penguin Group,2005.

[5] Christie,Agatha.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HarperCollins, 2003.

[6] Leitch,Vicent B.The Norton Anthology of Theory and Criticism[M].New York:W.W.Norton& Company,Inc.,2001.

[7] Priestman, Martin.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Crime Fiction[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8] 戴.空间批评论[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9] 李青林.论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规模效应[D].上海: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0] 刘昌略.解谜的乐趣 审美的――从(过量死亡)透视克里斯蒂侦探小说的独特魅力[J].宜宾学院学报,2005(5).

[11] 宋嘉扬.论克里斯蒂侦探小说的构思技巧[J].重庆:重庆师院学报,2003(2).

第5篇:短篇侦探故事范文

关键词:《椭圆形画像》 框架叙事 二元对立

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19世纪美国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短篇小说的集大成者。好的短篇小说“增之一分太长,减之一分太短”。[1]爱伦・坡由此提出了效果统一论,即为了增强短篇小说的艺术效果,应事先精心策划,想出某种独特或与众不同的效果。“能够通过作品看到作者细心的雕琢和巧致的安排,把文章所传达的主旨通过精美的语言表达出来,给读者感官以直接刺激,引起读者的共鸣,达到欣赏美的效果”。 [2]《椭圆形画像》便是如此。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我”受伤后和仆人来到了一座临时被废弃的城堡,城堡里奢华的设施和画作让“我”目不暇接,尤其是一幅椭圆形的女子画像尤为让人震惊。而后“我”从床边介绍画作的书中得知,这幅惊世之作竟是以牺牲生命的代价换来的。画家的妻子作为模特日夜静坐在小屋配合画家丈夫完成画作,直到香消玉殒。这篇小说既不是侦探小说或恐怖小说,但读来依然让人有侦探小说般抽丝剥茧后的柳暗花明和恐怖小说般脊背发凉之战栗。这无疑来源于小说独到的叙事手法,即“嵌入式”的框架叙事模式。

所谓框架叙事,即一个故事里镶嵌或包含另一个故事作为故事中的故事,或镶嵌多个故事作为故事中的故事。在框架叙事中,“叙述的分层造成了两个以上的叙述世界,这两个(以上)世界既可以影射小说世界与现实世界,更可以影射现实中的几个世界”。[3]《椭圆形画像》中,两层故事相互嵌套。第一个故事属于横剖面的故事,描述主人公发现画像;第二个故事则从纵剖面展开,讲述画作创作背后的故事。小说在作者、叙述者、读者之间架构了多层叙事框架,即由作者(隐含作者)、叙述者(“我”和画评叙述者)、听众、读者之间所架构的多层次的框架叙事模式,是作品主题得以彰显的重要外化形态。

一、横剖面的故事

小说故事第一层采用的是横剖面的写作手法,按时间顺序娓娓道来。叙述者为第一人称内视角的“我”。这里爱伦・坡采用了他一贯热爱的古堡意象,营造出哥特小说的气氛,“这间乡间别墅气势雄伟而阴森恐怖……房内装饰虽然富丽堂皇,然而年久失修,十分破败”。[4]162为后文骇人听闻的故事奠定了阴郁的基调。这里古堡成了“我”的避难所,给人暂时的温暖和慰藉。作者对“我”的身份没有过多着笔,字里行间却透露着讯息。从作者有贴身男仆可知主人公是有一定地位的中上层阶级人士。主人公对椭圆形画像的大量评论也可知是位有极高艺术鉴赏力的知识分子。“画像只呈现出头部和双肩,用的是专业术语称之为上半身晕映画像法――很像托马斯・萨利得意之作头像的风格……画框呈椭圆形,镀了金,类似透雕,采用摩尔式”。[4]163此外,作者对古堡主人也没有介绍,但从富丽堂皇的设施和名贵画作可以看出古堡主人也是和主人公一样家境殷实和热爱艺术的狂热分子。古堡是被暂时遗弃的,说明主人遭遇了重大刺激或者突发事故而暂时逃离了这里。这些都为后文的“故事中的故事”埋下了伏笔,很好地调动了读者的好奇心。爱伦・坡用匠心独运的笔法,将大量的信息暗藏在只言片语中,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成功地营造了恐怖小说和侦探小说般的诡谲悬疑之感。

二、纵剖面的故事

纵剖面小说的高潮部分,也是读者印象最深刻的部分。作者采用了“引文”模式,第一层的叙述者巧妙转为听者,画评的作者变成了本层故事的叙述者。文中开头对画像中的姑娘和其画家丈夫的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仅仅有几句话:

“她是一位姑娘,一个最为罕见的尤物,原来的生活快乐无忧。她与画家从一见钟情到结为连理之日,乃是灾祸降临之时。他,热情奔故、勤奋好学、十分庄重,在艺术上已有归属。她,一个最为罕见的尤物,原来的生活快乐无忧――总是轻轻松松,笑容满面,像幼鹿一放爱熔闹;对万物都热爱、都珍视;只恨作为冤家对头的艺术;只怕调色板、画笔以及其他不祥的画具会让她的爱人面容枯槁。” [4]164

这种白描手法“使故事达到迅速推进的效果,不留丝毫犹豫”。[5]不仅把姑娘对丈夫的爱和逆来顺受勾勒得淋漓尽致,姑娘对画具的憎恨也预示了悲剧结局。画家疯狂地沉浸在自己画作的同时,他的妻子日渐憔悴,她的生命转移到了画家笔下。故事最后,画家凝视着画作,“突然颤抖起来,脸色变得煞白,惊得目瞪口呆,大声喊道:‘这的确是活的啊。’”[4]165他的妻子,却已经死去。故事到这也戛然而止。在高潮迸发的时候,作者骤然收住笔锋,这样的零结尾处理留下的是巨大的反思和想象空间。所谓无声胜有声,虽未明言,画家的悔恨已然彰显。作者在此构建了艺术和生命的二元对立,当二者发生矛盾时,作者明显是倾向于后者,这也正是作者想通过本文传递的艺术观。

本层叙述者的身份同样没有介绍,但读者可以猜出叙述者就是画家本人。首先,画作创作过程只有画家和妻子二人,妻子已经不幸死去,能够如此富有感情描述整个过程的也只剩画家本人了。这也恰到好处地呼应了横剖面故事。反推,古堡的主人便是画家,而他决定遗弃这座城堡的原因很有可能是无法面对妻子的死亡。在这层故事中,古堡成了死亡的帮凶,与第一层故事“避难所”意象形成对比,达到了戏剧性的转折和高潮。它把美丽的妻子紧闭在此直到生命尽头,画家也最终逃离。这种逃离便是画家的价值观和艺术观选择的最好象征。

三、作者、叙述者、读者的统一

经典叙事学在亚里士多德、凯赛尔和雅各布逊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真实读者――隐含作者、叙述者、受述者、隐含读者――真实读者”的叙事交流模式。而其中的“隐含作者、叙述者、受述者、隐含读者”则是叙事文本研究的重中之重。小说中的真实作者即是爱伦・坡,真实读者便是阅读小说的任何人。小说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叙事文本,把真实作者的艺术观传递给真实读者。作者采用了框架叙事手法,把中心故事分为故事内层和故事外层。故事外层的叙述者便是主人公“我”,受述者则是隐含读者以及真实读者,故事内层也含有自己的作者、叙述者和受述者,即画评叙述者和受述者“我”。于是小说的叙述交流模式可表现为“小说的真实作者――小说的隐含作者、小说叙述者、画评作者(画评叙述者)、画评受述者、画评受述者(画评读者)、小说受述者、小说隐含读者――小说真实读者”。这样,作者、叙述者、读者完美地结合,整部作品形成了“巴特农神殿式”①的结构,浑然一体。第一层故事中的小说叙述者为画评叙述者提供了大量的背景信息,铺垫了基调,为后文反转打下了基础,采用第一人称内聚焦叙述视角,让读者身临其境,跟随主人公的眼睛探索真相。第二层故事中画评叙述者,把小说推向高潮,促进主题升华,使得小说叙述者在了解事情真相后达到和画评叙事者艺术观的同步转变,也促进小说受述者思想的转变,最终达到作者的目的,把其的思想传递给每个真实读者。

四、结语

框架叙事是《椭圆形画像》最突出的叙事手法,通过两层代码,作者达到了双层叙述框架的构建与叙事层次间隙的弥合。作者的声音隐退,使故事扑朔迷离,以欲扬先抑的方式强化了小说的道德诣旨,让作者、叙述者、读者三位一体,使作者的思想最大限度地让读者接受和认可。读罢小说,留给每位读者是挥之不去的震撼和对艺术及生命二元对立体的深刻反思。

注释

① 英国剧作家阿契尔(William Archer)在《剧作法》(Play Mak-

ing:A Manual of Craftsmanship,1912)中提出的结构概念,

指的是作品整体有机性的高度严整,任何一部分一经挪动

或删削就会使整体松节脱动.

参考文献

[1] 胡适.胡适译短篇小说[M].长沙:岳麓书社,1987:178.

[2] 默然.爱伦・坡的文学理论在《椭圆形画像》中的体现[J].文

学观察,2006:130.

[3] 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M].北

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45.

[4] 爱伦坡.爱伦・坡短篇小说精选[M].林之鹤,译.合肥:安徽

第6篇:短篇侦探故事范文

埃德加·爱伦·坡

他是侦探小说鼻祖、科幻小说先驱之一、恐怖小说大师、短篇哥特小说巅峰、象征主义先驱之一和唯美主义者。受到过爱伦·坡影响的主要人物有:柯南·道尔、波德莱尔、斯特芳·马拉美、儒勒·凡尔纳、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希区柯克、蒂姆·伯顿、江户川乱步等。爱伦·坡最著名的文艺理论是“效果论”。他力图在自己的作品中先确立某种效果,再为追求这种效果而思考创作。他在《怪异故事集》序中称“自己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深思熟虑的苦心经营”。 他的作品有《莫格街谋杀案》《金甲虫》《玛丽·罗热疑案》《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短篇侦探故事范文

一、基本工作情况

反贪工作:立案8案8人,大要案率86%,已完成全年立案任务,侦结、及判决率均达100%。查办贿赂犯罪人数占86%,比立案基数多立案4人,协查外地案件50件。所办案件全部落实了同步录音录像,实行了电子笔录,确保了办案安全。

渎检工作:立案2案4人,侦结率、率、判决率均达100%,其中被省院评为“优秀案例”1件。被各级转发调研文章和专题共6篇。

侦监工作:批捕92案113人;办理立案监督案件20件,已做判决14件;发书面纠正违法通知书22件,检察建议11件,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严打期间,把重特大刑事犯罪案件做为打击重点,做到从重从快,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冲突,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公诉工作:共受理公安移送审查154案285人,提起公诉131案210人,受理自侦部门移送审查13案15人,提起公诉13案15人,追诉21人。奥运安保期间,在人员紧张的情况下,确保了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监所工作:羁押各类犯罪嫌疑人293名,向监管机关提出口头建议42次,书面检察建议16份,清除事故隐患3起。对全县135名监外执行罪犯进行考察,提出建议6份。协助市院初查案件1件。奥运安保期间,加强预防,做好安全教育和防范工作,驻所人员多次对加强奥运期间监管场所安全保卫工作提出建议。开展安全与人性化管理教育13次,保障了在押人员的合法权益,初查*看守所在押人员举报公安机关办案人员私自提取扣押的银行卡现金一案。

控申工作:共接待群众来访101人次,来信43件,初查7件,移送立案2件,平息集体访1件。办理上级交办案件4件,全部按期按要求上报了办理结果。严格落实首办责任制和检察长接待日制度,确保了奥运安保期间未出现涉检越级、进京赴省上访案件。

民行工作:受理41件,立案38件,经审查,再审检察建议15件,支持17件,抗诉4件(含去年1件),改判1件,调解2件。在保护国有资产专项活动中,为农村信用联合社追加不良贷款30余万元。奥运安保期间,积极做好当事人双方的和解工作,化解了矛盾,维护了稳定。

预防工作:进行法制教育专题讲座13次,发出针对性检察建议1份,参加重大工程招投标10余次。开展了“预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领域职务犯罪”专项活动,对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预防调查,写出有价值的调查报告一份,受到了县委和市院预防处领导的高度肯定,县委书记卢援助并对此做出重要批示。撰写各类稿件30余篇,其中被中央级采用17篇。

人民监督员工作:监督“五种情形”案件1件,给人民监督员订阅报刊、杂志500多份,组织人民监督员考察学习活动3次,做到了定期向人民监督员通报检察工作。发表各类稿件5篇。

检察调研宣传信息工作:进一步完善了《调研宣传信息工作实施办法》。共被各级采用300多篇,其中部级118多篇,省级84多篇,市级90篇,完成专题调研19篇。奥运安保期间,积极参与了上级院组织的“关于加强法律监督”、“深化内部监督制约”工作方案的研究。

技术工作:狠抓规范化管理,保障了信息网络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和专线电话安全畅通,按上级院要求在互联网上建立了本院外网网站,完成了警务区和监所监控技术改造,做到了各项技术服务保障工作到位。

法警工作:实行了编队管理,成立了特勤联动大队,创建了协调联动机制,奥运安保期间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制度。6月份,积极筹备并参加了全省标杆警队的遴选活动,最后以全省检查验收排名第一的优势,顺利通过了省院的标杆警队遴选。8月份,在我院召开的全市检察机关“司法警察规范化管理暨争创编队管理示范单位、奥运安保动员会”,促使全市司法警察队伍增强了凝聚力、提高了战斗力。

9月份,高检院警务部副部长雷凤鸣以及省、市院法警队领导一行来我院调研,对我院近年来办案工作区建设、使用等情况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立足本职,全力服务奥运安保

为打好奥运安保这一仗,我院积极参与并投身奥运安全保卫工作。期间,我院26名干警下乡包村维护稳定,4名同志参加护路,还有几名同志准备参加国家司法考试,其余干警既要办案又要值班备勤,警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全体检察干警大力弘扬雷厉风行、敢打必胜的作风,为确保奥运期间安全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认真开展诉讼活动监督,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奥运安保期间,我院干警积极立足检察职能,坚持依法“从重从快”的严打方针,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继续探索、完善了重特大案件提前介入、退查说理等办案机制,深化侦查活动监督,强化审判活动监督,大大提高了办案效率和案件质量。

二是值班干警坚守岗位,尽职尽责。自7月20日,奥运安保期间,全体检察干警在节假日和双休日一律坚持24小时待岗备勤,停止休假。加强考勤、值班制度,在家值班的干警做到了上班签到,有事有病或外出直接向主管领导请销假。每日由院领导带班,四名干警值班,门岗加强对来院人员的盘查,值班干警则一律按要求在大厅值班,对每名来院人员进行严格登记,全面加强值班安全。同时,我们成立应急小分队处置突发事件,24小时开机备勤。通过我们几次不定期、不定时的紧急集合演练,小分队队员均能在规定时间内集结待命。从7月20日到奥运会、残奥会结束,全院未出现一起脱岗、漏岗、漏登等事故,确保了单位值班安全。

三是驻村干警深入村户,舍家忘我。我院驻村干警则积极响应号召,不负重托,不畏艰苦,吃住在村,千方百计保稳定,全心全意促发展,为社会政治大局稳定做了大量工作,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副检察长陈国忠同志不顾身体有病,依然按照要求深入到王瞳镇贾村东街,走百家访千人,吃住在村,了解村情民意,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该村的人数,重点人口、矛盾焦点、不安全因素、空室柴房、水井大棚以及小卖部、加油站、铁路沿线等情况掌握的一清二楚,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应急预案,由于措施得力、方法合理,在奥运期间,贾村东街没有发生任何问题;还有的干警,入村后利用自己熟悉法律的优势,同村干部一起做群众的工作,讲法律,讲政策,最终把村民之间多年的矛盾化解纠纷,维护了稳定;有的干警驻村期间不忘关注民生,大力宣传党的政策、宣传检察工作,使群众对党的惠农政策有了新的认识,坚定了对党的信任,在群众中树立了检察人员的良好形象。

四是护路干警日夜巡逻,全力以赴。我院派出的四名护路干警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奉献精神,克服天气热、条件差等困难,吃住在铁路旁,忍受着蚊虫叮咬,全身心地投入到奥运安保护路工作中,确保了铁路安全畅通运行。

三、以创新为动力,推进检察工作发展

今年,我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适应检察工作需要的新机制。

法警工作强编队管理,树品牌形象。一是探索实践了特勤联动机制。随着执法规范化要求的不断提高,检察系统内部整合资源工作的不断深入,法警人员匮乏及涉及一些重大、复杂、涉案人员多的案件警力不足等实际情况,我们配备了兼职司法警察,成立特勤联动大队,推出了特勤联动工作机制,确保处置一些突发性事件和重大复杂案件时,拉得出、用得上,实现了法警工作零差错。今年6月份,我院以全省检查验收排名第一的优势,顺利通过了省院“标杆警队”遴选。二是探索实行了“检警一体化”办案模式。针对过去法警履行职责同整体办案进程脱节,协助办案中法警只单纯地发挥“保安”作用的实际情况,我们探索实行了“检警一体化”办案模式。从而使法警在刑事诉讼中的职责更明确;法警的工作从单一走向全面;对法警的管理更科学;教育培训更有针对性,在制度上形成了互相监督的机制。机制运行以来,我院司法警察在担负着看押、押解、传唤、搜查、办案安全保障以及检察长交办的事项等任务,均实现了工作零差错,其中,协助自侦部门办案出警43人次,成功配合自侦部门办理案件16件18人,既保障了自侦案件的顺利侦破,又提高了自侦办案的数量与质量,减轻了侦监、公诉等相关部门的办案压力。

预防部门开展专项预防调查,积极推进“民生工程”。今年以来,我院预防部门探索开展了“预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领域职务犯罪”专项活动。把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领域职务犯罪做为预防工作的重点,对我县近两年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预防调查,并就当前新农合基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预防对策和建议,形成了预防调查报告书。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民生工程”落到实处,消除了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真正体现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受到县委和市院预防处领导的高度肯定,县委书记卢援助对此专门做出重要批示:“检察院围绕新农合制度的完善开展预防职务犯罪调查,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体现了主动服务大局、创新工作的精神。望继续努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对广大干部进行警示教育,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四、围绕提高整体素质,努力推进检察队伍建设

一年来,我院把班子和队伍的素质作风建设作为干事之基,成事之本,重中之重,抓紧抓牢。按照队伍专业化、管理科学化、执法规范化、保障信息化的要求,着力打造检察事业更好更快发展的基础平台。

一是扎实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推动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要求干警从岗位责任出发,查问题,摆危害,找原因,抓整改。在此基础上完善“一案三卡”制度和案件质量评查制度,建立执法档案,强化目标考核,将办案质量与干警的奖惩任用挂钩。并制定干警行为规范,杜绝不良言行,树立了检察队伍的良好形象。通过一年来的教育,表现在个别干警身上的精神疲塌、办事拖拉、不思进取的状态得到了改变,责任心、上进心、大局意识不断增强,干警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二是结合教育活动,转变干警执法作风。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的同时,把作风廉政建设和作风整顿相结合,把奥运安保与“大学讨论”活动相结合,切实规范干警执法行为,将干警的执法活动置于统一、有效的监督、管理之下。强化监督,以广泛的监督渠道严明检察办案纪律,坚决确保各项检规检纪全面落实。一年来,全体干警认真落实车、酒等方面的纪律规定,认真落实市院“一票否决警示制”和“一票否决制”,全年未发生一起错案和执法过错,未发生一起严重违法违纪和重大责任事故。

三是认真开展岗位大练兵,狠抓队伍业务素质。把每年的4、5月份定为“岗位练兵月”,制定活动实施意见。岗位练兵活动中,集中精力、集中时间、突出重点,提高干警基本技能,以确保实现“讯问实行电子笔录,侦查、办案器材应用,法律文书规范化,办公办案软件网上运行,出庭公诉使用普通话,建立规范的执法档案”要求。同时,通过制定详细的奖惩措施,真正调动起干警参加练兵比武、完善自我的积极性,使干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掀起了岗位练兵活动高潮。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使干警素质有了很大提升。

第8篇:短篇侦探故事范文

关键词:比较视域 卡尔维诺 博尔赫斯 虚构 迷宫

意大利当代作家卡尔维诺在为美国诺顿讲座准备的讲稿中,多次引用博尔赫斯的创作,并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对博尔赫斯的偏爱。通过仔细阅读他们两人的小说,会发现卡尔维诺在某些方面借鉴了博尔赫斯的写作策略,并且带有自己的特色进行发展。本论文立足于二者的具体文本,在比较视域中,来分析卡尔维诺对博尔赫斯的借鉴与发展。

一.“理论者”与实践者

博尔赫斯小说的一个写作策略就是假托一些早已有之的书,然后搞一个缩写或评论。在《赫伯特・奎因作品分析》里,作者就虚构了作家赫伯特・奎因,同时对这位作家的创作进行评论,其中谈到一本名为《四月三月》的“逆行枝蔓”的小说,博尔赫斯写道评论者都认为这本小说只是一场游戏,接着,博尔赫斯为了制造真实感,在此用了第一人称“我”,述说“我”听到的赫伯特・奎因说过的话――“我在那部作品里调动了所有游戏的基本特点:对称、随心所欲、厌倦”。这本小说总共分十六章,采用倒退的叙事方式,每一章都是讲第一章可能的一个前夕发生的事情,所以全书包含九部小说,每一部小说包含三章。“那些小说中间,有象征主义,有超现实主义,有侦探小说,有心理小说,有共产主义,有产主义,等等”①。对奎因作品的分析构成了这篇小说,博尔赫斯似乎在评论虚构出来的小说的过程中讲述着自己对小说创作的独到见解。而卡尔维诺的一些创作似乎是受到了小说中的那本《四月三月》书以及《通天塔图书馆》中叙述者关于书的看法的影响,让人感觉是《四月三月》在现实生活当中的翻版。特别是《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这本小说的主线是男女主角为了寻找完整的小说而展开的爱情故事,其间穿插着十个只有开头的小故事。而这十个小故事风格各异,就像《四月三月》一样,体现了这本小说内容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而这正好是博尔赫斯笔下奎因的创作手法。同时小说的主线故事分为十二章,依次穿插在十个小故事中,而这种结构类似博尔赫斯虚构的二元次序的模式,也正如虚构的作家赫伯特・奎因的创作理念一样,调动了游戏的对称这种特性。

如果说《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借鉴了博尔赫斯虚构的关于文学创作中的拼贴、对称、混乱等技巧的话,那么《命运交叉的城堡》则可以看到组合、无限的迹象。这本小说是将塔罗牌不同的纸牌这种符号按照不同的组合方式随意编排的不同的故事集合而成,在这里可以看见游戏的随心所欲的意味,卡尔维诺写这本小说的目的是“描写一部对小说进行大量翻版的机器,而这部机器的出发点则是塔罗牌中可作各种解释的图像”②。在无限与有限这个问题上,博尔赫斯同样认为基础的符号是有限的,而叙事的无限主要依靠的是有限符号的不同组合与编排。这也决定了他们二人同样倾向于写短篇,即使卡尔维诺的小说表面看是长篇,但实际上它的结构是短篇的积累与组合。

可以说博尔赫斯是文学写作的理论者,他在小说中虚构了小说的种种写法,但只做只言片语的设想,而卡尔维诺吸取这些策略,最终将博尔赫斯虚构的不存在的小说变成出版发行的真实存在的小说。

二.身陷迷宫与飞出迷宫

国内对博尔赫斯的批评使用的最频繁的词就是“迷宫”,博尔赫斯对迷宫的迷恋近乎疯狂,尤其在《阿莱夫》这本小说集中,作者孜孜不倦地建造着他的迷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博尔赫斯的大部分小说都是在讨论迷宫问题,不管是显现的还是隐含的。但是对于迷宫,博尔赫斯的态度是矛盾的,他一方面热衷于在小说中建构迷宫,另一方面又在思考迷宫的危害性。在《死亡与指南针》中,作者将迷宫写作推向极致,小说的故事情节是侦探和悬疑类的,讲述的是罪犯夏拉赫建造迷宫引诱侦探伦罗特,将其杀害,这里的迷宫不仅是最终狭路相逢的具体建筑物,也是夏拉赫一路引诱伦罗特的线索,而夏拉赫筑起迷宫的材料是一个被谋杀的异教学者、一个指南针、18世纪的一个教派、一个希腊字、一把匕首、一家油漆厂的菱形图案。当侦探伦罗特走近房子时,他感到房子大得无边无际,并且还在扩展,而他立刻意识到,“房子实际上并没有这么大。使它显得大的是阴影、对称、镜子、漫长的岁月、我的不熟悉、孤寂”③。博尔赫斯借叙述者的口吻述说了自己对空间的思考,空间的扩大化一方面可以靠镜子另一方面来自于人的心理上陌生感的投射,而这正为博尔赫斯接下来描述迷宫奠定了基础。夏拉赫认为“世界是个走不出来的迷宫,尽管有的道路通向北方,有的通向南方,实际上都通向罗马,我弟弟蹲在里面受苦的牢房和特里斯勒罗伊别墅也是罗马”④。这里的迷宫就具有了象征性,它不仅指的是空间上的无方向感,还指的是人的一生中的迷茫感,在此,迷宫的意味从实体转化为经验的感知。而这可以说是作者自己的创作或人生体验。博尔赫斯对迷宫建构过于痴迷,以至于在自己建造的语言迷宫中迷了路,也许他笔下的侦探伦罗特的命运正是博尔赫斯写作的命运暗示,即以为自己在掌控着建造迷宫的各种材料,精心地谋划步骤,结果却是被迷宫所摆布,丢了性命。

而卡尔维诺同样也在小说中建造了一座座的文字迷宫,卜伟才认为卡尔维诺在创作中运用的重复、复制、增殖、片段化叙事、短路等技巧,形成了典型的“迷宫叙事”。我们可以看到卡尔维诺与博尔赫斯一样都是通过使用一些叙事技巧来制造文字迷宫,对于二人的区别,罗锡英从迷宫意象入手,认为卡尔维诺的迷宫意象有些是具象,如建筑网状物、棋盘等,而这更接近迷宫本身建筑学的意义,博尔赫斯的迷宫意象则具有玄想意味,罗锡英在这里作的比较是有保留的,如果仔细阅读二人的小说,会发现博尔赫斯的小说中同样有具象的迷宫,特别是房子别墅等建筑物,因为博尔赫斯就是希望通过建构具象的迷宫从而作为桥梁通往他的文字迷宫;卡尔维诺也是同样的,他所建构的具象迷宫从宏观上来看其实也是一座文字的迷宫,他们二人的路径与主旨都是相同的。那么笔者认为他们二人在迷宫叙事当中真正的区别在于他们本身与迷宫的关系,博尔赫斯像上面分析的,深陷在自己的迷宫中无法自拔,而坚持“轻逸”原则的卡尔维诺则在建构完自己的迷宫之后飞了出来。

卡尔维诺在诺顿讲座的第一场讲座中就讲到了轻与重的问题,作为一位写了四十年小说的作家,他认为写作首先是尽力减轻小说结构与语言的分量。在具有迷宫性质的小说《看不见的城市》中,卡尔维诺虚构出十一种城市,每种城市有五个片段,并且每一种城市交替着出现。在“轻盈的城市”五个片段中,卡尔维诺非但没有用复杂的材料堆积成一座城市,反而将它们简化,在阿尔米拉城没有墙壁没有屋顶,只有遍地的管道,虽然类似迷宫,但是作者幻想这是由水泽仙女和水神管辖才会如此,充满了奇幻色彩;奥塔维亚城则脱离了地面的束缚,悬在半空成为蛛网之城,但是,“虽然悬在深渊之上,奥塔维亚居民的生活并不比其他城市的更令人不安,他们知道自己的网只能支撑这么多”⑤。在卡尔维诺建构的迷宫城市中,居住在此地的人们没有受制于迷宫所带来的眩晕和烦恼,更多的是幸福。这是作者对生活这座大迷宫最深刻的体会,人不能受迷宫摆布,而应跳出来,占有主动权。

同样被称为“作家们的作家”的博尔赫斯与卡尔维诺二人由于同处一个时代,同样感受着这个急剧变化的时空。他们都热衷于虚构一个完全与现实生活无关的世界,有着高超的叙事技巧,和敏锐的感悟力。但就像上面分析的,卡尔维诺将博尔赫斯虚构的小说变成了真实,同时在建构迷宫的同时不至于陷身其中,反而轻松驾驭,飞出迷宫。通过二人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沉重”的博尔赫斯和一个“轻逸”的卡尔维诺。

参考文献

[1][阿根廷]豪・路・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M].王永年,陈泉.译.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

[2][意]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M].张宓.译.译林出版社,2006

[3][意]卡尔维诺.命运交叉的城堡[M].张宓.译.译林出版社,2012

[4][意]卡尔维诺.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M].萧天佑.译.译林出版社,2012

[5][意]卡尔维诺.美国讲稿[M].萧天佑.译.译林出版社,2012

注 释

①[阿根廷].豪・路・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M].王永年,陈泉译.浙江文艺出版社.P112

②[意]卡尔维诺.美国讲稿[M].萧天佑.译.译林出版社.P115

③[阿根廷].豪・路・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M].王永,陈泉译.浙江文艺出版社.P162

④[阿根廷].豪・路・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M].王永年,陈泉译.浙江文艺出版社.P163

第9篇:短篇侦探故事范文

关键词:动漫产业;文化要素;日本动漫;文化符号;电脑动画。

动漫产业文化要素即动漫产业文化中所包含的各种基本成分,主要包括动漫作品的主题要素、场景要素、角色要素、背景音乐要素、精神文化要素、象征符号要素等。多种动漫文化要素在不同作品中纵横交错、相互配合、协调统一的排列组合,才会有一部好的动漫作品的产生。

无数个文化要素在动漫作品相互交叠,在排列上既有横向发展的,也有纵向排列的,不同的排列结构形成了不同叙事风格的动漫作品。如横向文化符号的排列的代表有《猫和老鼠》、《喜洋洋与灰太狼》、《葫芦兄弟》、《蜡笔小新》、《名侦探柯南》等等,这些动漫作品表达方式或深或浅,每集短小精悍、每次叙事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小故事,每集自成体系,随时可加入新的动画角色,这集的结束和下集的开始并无勾连,整体上呈现一种链状结构,个体与个体间又相对独立。纵向文化符号的排列的代表有《怪物史瑞克》、《玩具总动员》、《蜘蛛侠》等,这些动漫作品叙事相对宏大,逻辑极为缜密,情节比较复杂,动画制作繁杂,文化穿透性强,纵向的故事形态上,每集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情节发展终结点的存在受限于其小说文本文体,时间横量一般都在360-400分钟之间,相对横向的故事形态,其文化张力延伸性弱。

以《名侦探柯南》和《怪物史瑞克》为例,分别探讨横向和纵向两个不同叙事结构动漫作品中文化要素的配比和结构策略,可以对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些许借鉴。

日本动漫作品《名侦探柯南》之所以历久弥新,与其横向上对文化要素与符号的巧妙排列组合不无关系。该作品每集都是一个独立的侦探故事,每集的流程通常相近:观众同柯南一起探案,而通常来调查案件的警察破解不了犯人精心设计的阴谋,案件进入一筹莫展的危机阶段,就在千钧一发之际,柯南指出了凶手,并且在一步步推演的严密逻辑中一击制胜,以确凿的证据让犯人彻底坦白。如此这般的故事套路乍听起来并无太多新鲜之感,但是十多年来超过500多集一直沿用下来,却始终经久不衰,获得一代受众的拥戴,显然,不同文化要素的排列组合结构在该作品的吸引力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大略而论,以下几个特点不能忽略:

1.场景要素交错叠加。柯南作品构造出来的世界,并非脱离现代社会而单独存在,它的场景设置和当今日本基本相同,许多时候观众可以在作品中找寻实际生活的存在感,但它又借助想象力创造出奇异的变奏世界———真实社会中未必有那样充满复杂斗争的激烈冲突,或者没有那样强烈的喜剧元素,可以说《名侦探柯南》的影响世界是将生活浓缩化,抽取了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在柯南的世界里,它的头脑对着不同的案件穿越时空,游历于世界各地名胜古迹,在柯南带领你破解案件真相的同时,生动展示了乘坐新干线的速度、游轮上看夕阳的惬意、游乐场摩天轮上的浪漫、东京铁塔一览无余的快感、高空飞天密室里的刺激、潜入海底深处的神秘,你可以时而在竹林古刹中静思,时而在深山温泉中静谧,时而在夜间坐在山顶欣赏远处高空的烟火,时而在雪夜想念故去的亡灵。柯南动画在让观众感受到集集精彩的场面环境的同时,也带给了观众无与伦比的精神体验。

从这个角度讲,柯南画风的唯美精致是它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因素。

2.知识涉猎领域广泛。聪明的柯南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有趣警醒,还有广博深厚的知识。动画中涉及的学科领域广泛,有数理逻辑(《计时引爆摩天楼》中的路程计算)、物理知识(《通往天国的倒计时中的重力公式》)、空间思维能力(《滑雪别墅杀人事件》中的枕木淑石的来源)、艺术修养知识(《月光杀人事件》中的钢琴知识、剧场版《战粟的乐谱》中的声乐知识)、文学历史知识(《迷宫的十字路》中的古代京都历史)等等。观众在欣赏动画的同时,发现自己不了解的部分,激发了求知欲并为此继续观看的兴趣。这也是《名侦探柯南》之所以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3.精妙构思扣人心弦。作为一部侦探推理小说,一集一集柯南侦探故事背后的精妙构思是其成功的核心要素。每集中柯南周围的配角角色设定、案件的样式类型、表达的主题、观众读者的诉求点、设计悬念的方式、如何规划创作频率以及犯罪的细节程度等等,这一切都是精妙构思的组成元素。创作者把握着诱惑观众的钥匙,观众不到最后一分钟永远猜不透柯南的命运,永远要为他、为小兰、为灰原痛苦揪心牵肠挂肚。这就是柯南最大的魅力。13年, 538集,截至2009年6月,《名侦探柯南》从第一集一以贯之的主线剧情不仅没有像很多动漫连载作品一样,随时间消磨得面目全非,反而节奏更强,更加贴合当初的设想。

在总体构思上,《名侦探柯南》最大的秘密始终没有解开。十几年来,创作者青山刚昌始终保留着一个除了他自己以外,谁也猜不到的绝密———将柯南变小的黑暗组织幕后老板究竟是谁。十几年来,每个柯南迷的神经都被青山刚昌撩拨得草木皆兵,每当剧情走向一个看似穷途末路的阶段,每当柯南的真实身份就要被公之于众无法隐瞒的时刻,创作者总可以在最后一分钟内拯救柯南的命运,从而摧毁人们自认为抗击打能力已很强的头脑[1]。

4.普世价值———爱的宣扬。对于老柯南迷来说,看侦探柯南感受最深的或许已经不再局限于动画片中精妙的犯案手法和技巧,柯南其精神主旨是对人类共有情感———爱的宣扬才是该剧最终的落脚点。人心的复杂,人的七情六欲正是带来各种案件发生的缘起。然而柯南动画每次都会回归到爱的主题,因爱生恨,因爱犯罪,因爱产生嫉妒,因爱而不愿失去,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爱。创作者青山刚昌在作品中一直传达这样一个观念:保持一颗沉静的心,为了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勇敢前行。凶杀、仇恨,都源于恐惧,源于畸形的欲望,而战胜这一切的,只有比它们高尚的爱。正如作品中柯南所言:犯罪手法终究是人类想出来的谜题而已……主要人类绞尽脑汁,还是可以得出一个逻辑性的答案。但杀人的理由,无论如何我都不会理解,即使理解了,也永远无法接受。

自从美国梦工厂在2001年将《怪物史瑞克》

搬上银幕后,憨态十足的绿胖子“史瑞克”便成为全球亿万观众心目中的明星。《怪物史瑞克1》创下4. 8亿美金的全球大卖,《怪物史瑞克2》更上了9. 2亿美金,登上北美票房史上前三名的宝座,《怪物史瑞克3》创下全球8亿美金的票房。《怪物史瑞克4》于2010年8月16日登陆内地影院,以3D方式上映。作为该系列的收官之作,以及8月暑期档里唯一一部上映的动画电影,虽然一上映就遭遇到4部新片的强力阻击,但是凭借良好口碑,史瑞克连续三周称雄北美电影票房榜[2]。《怪物史瑞克》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辉煌的成就,是有很多成功要素融汇其中的。无论从影片的制作技术、故事内容,还是从形象设计等多个方面看,它无疑都是一部上乘之作。

1.高科技电脑动画的应用。

史瑞克的成功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高科技电脑动画的设计,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人物动作以及背景环境和音响效果无不经过精心策划。《怪物史瑞克》中人物形象非常逼真,几乎可以和真人影片媲美,人物动作的细节制作也很到位,眼神、动作随着说话人的语气变化而发生变化,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人物在说话的时候,口型以及随之牵动的面部肌肉的运动效果也都是经过科学的电脑分析,模仿真人说话的情形制作出来的。而2010年5月———9月上映的《怪物史瑞克4》与前三部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该片为3D版片源,让观众在视觉感受上有了质的飞越。片中有几处场景诸如巫女投掷炸弹爆炸,弹片飞到眼前等等把3D动画的真实感体现的相当到位。

2.动画形象的出色设计。

动画形象的设计在动画作品中占据很大比重,一个好的动画形象可以让影片增色不少,怪物史瑞克的形象设计是一大特色。男主人公是一个妖魔,可他又不是纯粹意义上专做坏事的妖魔,他和许多好人一样拥有一颗善良的心。

经过动画专家的研究,史瑞克诞生了:上窄下宽的脸庞,大而鼓的眼睛,塌鼻梁,大鼻子,脑袋脸庞还支着两个像喇叭一样的耳朵,身躯庞大无比……这样的形象和童话中的英雄人物相去甚远。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有着一颗善良的心的怪物最终夺得美人归。作为系列作品的终结篇,《怪物史瑞克4》中的贫嘴驴子凭借超强“嘴劲”,让这部完结篇笑料明显比第三部有所提升,观众观影过程中笑场频发。当史瑞克穿越之后首次遇到驴子,驴子便极力否认跟这个怪物是好朋友,称之为“驴唇不对怪物嘴”。史瑞克的风头几乎都被老搭档驴子抢走,驴子一张嘴,其台词又潮又搞笑,这让该片成为近年来所有引进动画片中台词最出彩的一部。

3.内容上的独创性。

《怪物史瑞克》这部动画片内容的创新之处在于其故事模本的不落俗套。首先是关于史莱克这个动画形象。故事以他营救公主的整个过程为主线,但是史瑞克一开始并不是为了伟大的目标去营救公主,而只是想要回自己的沼泽地,因此才会被法尔奎德利用,为他找回公主,这样的形象在以往的动画片中并不多见[3]。其次是影片突破了英雄救美的传统模式。在以往的动画片中,英雄人物非富即贵,要么出身豪门,要么智慧过人,而且男女主人公都是一见钟情,中间缺少二人感情的变化和发展。而《怪物史瑞克》完全打破了这样的模式,英雄并不帅气,男女主人公并没有一见钟情私订终身。公主也最终被定格为一个丑陋而肥胖的形象,与观众心目中婀娜多姿、魅力四射的传统定位大相径庭。但是男女主人公之间最后还是产生了感情,这感情事随着矛盾冲突和情节发展的脉络一步一步发生发展起来的。这样的安排其实更符合现实社会的生活境况,让观众感觉真实可信。

《怪物史瑞克4》给大家讲述了一个看似简单但经常被我们所忽视的真理,那就是“失去了才知道珍惜”。看似平静安逸的生活,但因琐碎且周而复始变得乏味无聊。寻求某种刺激生活的念头从耐不住琐碎的史瑞克心里蔓延开来。片中时常有诙谐且带有时代感的辞藻蹦出,比如“剩女”、“还房贷”让观众会心一笑。除了言语的诙谐外,在观众熟悉的人物性格刻画上也有了大胆的颠覆,都是通过史瑞克与魔法师侏儒怪签订协议的那一刻开始。本想改变平淡的生活,但是不想,侏儒怪拿走的竟是史瑞克出生的那天,结果整个遥远王国变得面目全非,侏儒怪成了国王,派出无数女巫到处搜捕食人魔为奴。在日出之前史瑞克若无法获得菲奥纳公主的真爱之吻,他将彻底消失。焦急的史瑞克再次初遇好朋友骡子,而肥猫剑客则变成了菲奥纳公主的宠物肥猫。在他们的帮助下,史瑞克竭尽全力赢取菲奥纳公主的芳心,虽然事态发展远不如想象顺利,但是最终史瑞克凭借自己的真心与悟出的爱情真谛,在自己即将烟消玉陨的时候终于感动了菲奥娜,两人深情相吻,最终咒语解除。

不同的文化符号和要素的排列组合,构成不同的叙事结构,彰显出相异的文化力。在不同的叙事结构和文化语境中,文化符号被不断赋予新的含义。一部动画作品中并不是所有的文化要素一一俱全,而是各有侧重,发挥不一样的文化作用力。不同文化要素在不同语境中的叠加,产生文化增值,不仅可以影响一部作品,甚至还会影响一个时代。横向故事形态独立的叙事结构,相对灵活,可以随时穿插新的角色,可以随时更改故事情节,这凸显了其柔韧性强的文化张力,而纵向的故事形态则逻辑严谨,文化渗透性强,关联度高,可以紧紧吸引原有受众。相对宏大的叙事结构,使其新角色的加入要有一定的铺垫和陈述,所以文化张力相对小一些。动画作品无论是横向的故事形态,还是纵向的故事形态,其文化要素的排列组合都要服从于叙事主旨的需要。把握好动漫作品中文化要素的结构策略,是国产动漫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参考文献]

[1]周粟。日本动漫世界的诱惑所在———以名侦探柯南为例观照中国动漫业发展[J].电影评论, 2009(6): 34.

[2]周粟。日本动漫世界的诱惑所在———以名侦探柯南为例观照中国动漫业发展[J] .电影评论, 2009(6):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