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20:46:58
第1篇:纺织业研究报告范文
2010年7月15日至16日,“2010年中国麻纺织产学研创新联盟会议”在辽宁省大连市召开,会议宣布成立了“中国麻纺织产学研创新联盟”,由中国麻纺行业协会牵头,麻纺织企业为骨干;院校科研机构出技术,政府部门出政策,建立长期合作协调运作的运行机制;真正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高水平、开放性、国际化的技术创新体系。
此次会议由中国麻纺行业协会主办、大连工业大学纺织轻工学院承办,中国麻纺行业协会许吉祥会长、洪君副秘书长、罗玉成副主任及张华、任维明、陈平南、徐道生、李德茂等五位副会长参加会议,辽宁省纺织行业协会李庆祥会长和辽宁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纺织处徐洪涛处长以及成雄伟、李淑华、郑来久、郁崇文、曾庆福、杨建平、揭雨成、魏丽乔、李朝康、金关荣、刘鲁民、凌毅、陈海英等13位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和16位企业代表出席会议并就产学研合作事宜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
技术是王牌创新是出路
中国麻纺行业协会许吉祥会长在会议做上了重要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多年来我国麻纺产业实现了较快速发展,从总体上讲,近几年来全国麻纺织企业和院校科研机构都积极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围绕污水处理、节能减排、改进工艺、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科技成果应用推广等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现有技术发挥了较好的效果。如由东华大学、湖南华升株洲雪松有限公司和沅江市明星麻业有限公司通过产学研合作,经多年的试验研究和产业化实践,创新实现了苎麻纤维生物脱胶技术产业化及多项创新技术和新工艺理论。
但在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下来的技术投入矛盾和问题也比较多。尤其苎麻和黄麻前纺技术装备相对落后,创新能力不足。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无论科研经费投资还是运行成本都是当前麻纺织企业生产经营中难以承受的负担。许会长在报告中强调,“若要靠一个企业单枪匹马研发科技创新项目,力量不足。为此,必须坚持互利合作,发挥各自优势,组织产学研凝集合力。实践证明,麻纺织企业不打技术牌,未来是没有出路的。”
过去,常常是某个企业和某一科研单位或是学校就某一个项目或是某个技术进行合作,如今为企业解决某个技术难题已远远不够,而需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而建立产学研联盟就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形式。能够由产业协会牵头,向国家申报申请项目资金,集中科研单位的研究优势和企业的生产优势,形成一股绳来做强麻纺企业的技术创新。
联盟搭建新平台
在两天的会议中,大会代表对新制定的《中国麻纺织产学研创新联盟章程》、《中国麻纺织行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中国麻纺织产学研创新联盟攻关项目目录》等三个文件进行了充分讨论和经验交流,形成统一的认识。
在会上,许会长还对2010年1至5月中国麻纺织行业经济运行趋势情况进行了分析。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0年1月至5月:全国麻纺织行业414户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为139.50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36 50%;累计完成利润总额为5.08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42.6%,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为6.05亿美元(不含服装),与上年同比增长41.46%,从上述几组数据分析,充分表明全国麻纺织行业景气度不断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同比好于去年。但是面临的形势仍然复杂,特别是国际市场前景仍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复苏相对缓慢。从目前看来,劳动力成本上升、麻类产品价格偏低、汇率波动等,将对麻纺织企业盈利状况继续改善形成较大压力。
根据新的形势要求和实际情况需要,许会长指出成立中国麻纺织产学研创新联盟是当前行业发展迫切需要和非常及时的,随着行业大环境的变化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有效地进行产学研合作已经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主题。他说到:“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很明确的,张德江副总理今年3月视察北京面料展时说:纺织行业不是低水平、低技术含量的产业,纺织行业同样是高技术产业。今年6月7日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上指出:实践充分证明,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
国务院在《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强调到纺织工业必须要靠技术创新来实现新的竞争优势。在麻纺协会的《中国麻纺织行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将行业自主创新、技术改造与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通过科技进步实现行业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而产学研创新联盟的宗旨正是以维护生态环境,搭建产学研友好互利合作的科技创新平台,聚集成员单位的科技资源,加强产学研联盟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共同致力于攻关解决麻纺织重要科技项目和关键技术难点,加快技术进步,提升装备水平,推进自有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发展,促进联盟成员的自身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为2020年实现麻纺行业科技强国、品牌强国、人才强国、持续发展强国创造条件。这让我们更加充分认识加强产学研相结合已成为增强我国麻纺织行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以重大科技项目实施来带动产学研结合,以科技创新平台的建立来完善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产学研的联合研发项目,使技术和产品迅速转化为商品和生产力。
在报告中许会长明确了产学研结合的指导思想和立报科研项目的思路和政策措施,指出产学研结合以“政策引导、选准项目、市场运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为方针,以“整合资源、优化项目、强化创新、企业主体、院所技术、协会协调、培育品牌、推广应用”为原则,以及立报科研项目的思路:支持以高新技术纤维材料及其产业链开发、功能性、绿色生态纺织品。用申报科学改进工艺流程项目促进减少用工用人;用申报先进设备项目促进淘汰落后产能;用申报低碳清洁和节能环保项目促进污水治理;用申报培育优质有机原料项目促进创建特色品牌;用申报高技术、高附加值、时尚化终端产品项目开发国内外市场。
第2篇:纺织业研究报告范文
研究了国外消费品、食品行业中的召回,深入研究了纺织服装行业中召回的概念,并研究了纺织品服装召回的分级系统,提出了纺织服装企业的召回行动步骤及成功召回的关键因素。最后描述了政府在召回过程中的作用。此研究对于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实施召回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纺织品服装;召回;分级系统;行动步骤
截至2010年3月31日,美国共有278例纺织品服装召回案例[1],其中儿童服装有235例,约占84%。截至2010年3月14日,欧盟共有772例纺织品服装召回案例[2],其中儿童服装有658例,约占85%。纺织品服装作为消费品所引发的消费事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国际市场上纺织品服装的召回也呈不断增加的趋势,因此,各发达国家将会越来越关注纺织品服装的安全性及召回。
从美国和欧盟的纺织品服装召回案例可发现纺织品服装常见的潜在危险主要可分为:噎塞/误吸、勒颈、钩住/夹住/绊倒/卷缠、受伤、烧伤、化学品潜在危险。其中,对于儿童服装,每种潜在危险的召回案例数量及占总体纺织品服装召回案例的比例见表1。对于成人服装,在美国有50例烧伤危险的召回案例,在欧盟有73例化学品危险的召回案例。
分析表明,这些危险大多是潜在的,并没有实质性的伤害发生,但是召回涉及国家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召回引起的损失也不断扩大。对于我国这个纺织品服装出口大国而言,召回无疑会造成我国部分产品出口受阻,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美国和欧盟对我国产的服装频繁发出产品召回预警,因而了解各发达国家纺织品服装的召回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论文前三部分从召回的定义及行动步骤、召回行动计划的准备、召回信息的通告内容与宣传方式全面而系统地研究了国外纺织品服装的召回机制,第四部分提出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召回指南的建立及应对国外纺织品服装召回的措施。此研究有助于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全面了解国外纺织品服装召回机制、并正确而迅速地实施召回。同时,有助于提高国内市场上纺织品服装的安全性质量、提高我国产纺织品服装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减少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因召回产生的经济损失。
第一部分:召回的定义及行动步骤
前言
召回在汽车、食品、消费品等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且国外在汽车、食品行业已经建立了相应的召回程序和分级系统,但由于消费品种类繁多,消费品召回的相关规定还不是很完善。纺织品服装一直被视作普通消费品实施召回,但纺织品服装有着自己的缺陷特征,如当所用面料的燃烧性不符合标准要求或所用材料中含有毒有害物质时,召回行动要求彻底回收并销毁此类纺织品服装,是不可修理的。在国际市场上,纺织品服装的安全性越来越引起重视,且纺织品服装召回案例也越来越多。因而,在纺织服装行业引入召回具有重要意义。
1召回定义及与相关名词的区别
1.1定义
笔者认为,我国消费品召回是指从供应链、销售或消费者手中消除不符合我国强制性标准、对消费者或产品使用者的健康和安全存在不合理危险的不安全消费品。召回通常是公司管理者采取的自愿行动。如果公司不发起召回,相关政府机构可以要求公司发起召回。
我国纺织品服装召回目前还没有明确定义,笔者认为,是指按照规定要求的程序,由生产商、进口商、批发商或零售商对已售出的缺陷纺织品服装,通过修理、更换、退货、警示等方式,有效消除缺陷可能导致的危险的措施。结合纺织品服装缺陷的特点,还可定义我国纺织品服装召回是指从供应链、销售或消费者手中消除不符合我国纺织品服装安全性标准、对消费者或穿着者的健康和安全存在不合理危险的不安全纺织品服装。
1.2召回与纠正行动的区别
纠正行动旨在发现不安全产品或潜在的不安全产品,并通过最实际、最有效的方式从销售过程或从消费者手中收回这些危险产品,结果将是更好地保护消费者远离受伤或死亡[3]。纠正行动包括召回行动和市场收回过程 [4],纠正行动不仅仅限于产品召回 [5],召回包括公司为保护消费者免受来自于不安全产品的潜在危险而采取的任何纠正行动 [6]。可见,纠正行动与召回行动都是对不安全产品的补救措施,旨在消除市场上存在的产品的安全风险,但纠正行动的范围更广,还包括市场收回过程。
召回通常是公司负责人员为了保护公众健康而自愿采取的行动[7],它包括修理、更换或退还措施[3],也可以是产品的纠正或报废[8]。可见,召回包括修理、更换、退还、纠正或报废措施,旨在消除潜在的危险,保护公众健康。
综上,笔者认为纠正行动与召回行动在发现不安全产品,并从市场上或消费者手中消除危险产品,从而保护消费者免受来自于不安全产品的潜在危险方面,二者采取的补救措施是等同的,包括纠正、修理、更换、退还或报废等措施。因此,纠正行动可理解为广义的召回行动,具体纠正行动如:改变产品的设计或生产方法;在销售过程中修理产品,如去掉儿童服装上某些不安全的绳带或小部件;对存在的潜在危险,警示消费者;顾客退还产品后对其进行修理;指导消费者如何处理产品;从消费者手中召回产品,并为消费者提供换货、退货或退款。
2召回的目的
纺织品服装召回的目的是要收回、修理或换掉那些在供应链和消费者手中的不安全纺织品服装。因此,召回行动要达到以下目标:
尽快确定所有不安全的纺织品服装;
从供应链和购买此产品的顾客手中有效地消除不安全纺织品服装,从而把对穿着者受伤或死亡的风险减至最小;
尽可能地从市场上收回、修理或换掉缺陷纺织品服装;
把对穿着者和纺织服装企业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
自愿服从法律,把政府参与的必要性减至最小;
及时与公众就纺织品服装缺陷、危害和召回行动交流准确的信息。
纺织服装企业应设计所有召回通告的内容,鼓励零售商和媒体报告缺陷纺织品服装,鼓励消费者在召回中采取行动。
3召回的等级划分
研究食品召回的等级系统和产品缺陷的分类系统表明,产品缺陷和产品召回的等级划分都是以产品存在的危险水平或造成的危害的严重性为依据的。结合纺织品服装的特点,论文将纺织品服装的危险水平划分为三个等级:
1级:严重的不利健康的影响或造成死亡;
2级:不可能致命的某种程度的健康危险;
3级:违反了相关标准,但不存在健康危险。
基于危险水平的等级,相应将纺织品服装缺陷划分为以下三类:
A类缺陷:可能或非常可能导致严重的不利健康的影响或造成死亡;
B类缺陷:可能导致中等或轻微的不利健康的影响;
C类缺陷:不可能导致不利健康的影响。
基于危险水平与产品缺陷的划分,又可将纺织品服装召回划分为以下三级(见表2)。
4召回行动的步骤
纺织服装企业实施召回需要遵守相应的程序,参照国外消费品召回的程序,结合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特点,提出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召回的行动步骤。
1.启动:指定召回协调人或召回团队,负责审查问题,评估危险水平和协调召回。
2.确定所有待召回的纺织品服装:确保识别出所有受影响的纺织品服装,并详细描述纺织品服装的款式、颜色、品牌、批号、物品编号、生产地或进口国等。
3.隔离待召回纺织品服装的仓库存货:识别并清楚标记仓库中待召回纺织品服装的存货,并与其他存货区别开来。
4 .跟踪记录流通中待召回的纺织品服装。
5.确定必须采取的召回行动:要求立即从流通中消除此类纺织品服装,并指出对召回纺织品服装的纠正行动,如修理、更换、破坏及退货等相关程序。
6.准备和公布召回通告:针对国内外客户准备双语的召回通告,并分发给所有购买此类纺织品服装的客户,召回通告应包括。
“紧急――纺织品服装召回”标题;
召回通告分发给客户的日期;
纺织品服装的详细信息(如描述、款式、颜色、品牌、批号、物品编号等,最好有一张照片);
召回原因,如危害及伴随的危险的描述;
要求立即从流通中消除此类纺织品服装;
客户要完成的召回行动(如从流通中消除、指导安排退货等);
要求所有参与分销纺织品服装的客户发起召回;
公司的名称和联系电话,为取得进一步信息;
召回行动完成的截止日期;
指出召回将由负责消费品安全的政府机构监督,如我国的国家质检总局。
召回通告通过传真、电子邮件、电话或其他方式分发给客户。通告的副本提供给负责消费品安全的政府机构,此政府机构可以在其官方网站上登出警示和召回通告。
7 .评估召回的有效性:确保所有客户收到召回通知,从供应链和销售中移除待召回的纺织品服装,并按照召回通知完成召回行动。
8 .通知消费者:如果不安全纺织品服装在国内市场上,必须迅速通知消费者。警示消费者纺织品服装的危害及减少受伤风险的措施。公司可通过新闻稿、报纸广告、展示标语、购物点海报、纺织品服装出售柜台海报或公司网站警示消费者。任何宣传形式都用英语和中文两种语言。召回新闻稿需要包含以下信息:
召回公司的名称和地址;
纺织品服装的详细描述,包括纺织品服装名称、生产地、号型、显著特征、批号或序列号、零售成本等;
危害及伴随的危险的描述;
受伤情况的报告;
纺织品服装出售的时间;
纺织品服装出售的零售店;
受影响的纺织品服装的数量;
消费者应采取的立即行动,如修理、换货或退货等;
消费者取得进一步信息的方式,如召回公司的电话号码,最好是中英双语的免费电话服务,还有服务时间;
纺织品服装的图片。
注:如果销售直接面向消费者,且消费者联系方式可获得,则可以直接通知消费者。
9.通知相关政府机构及召回涉及到的其他组织/机构,如质量技术监督局、行业协会等。
10.对召回纺织品服装的处理:召回纺织品服装的纠正和处理将确保不安全纺织品服装不再返回我国市场。处理纺织品服装时要符合省级和市政的废品处理要求。确保修理或纠正后的纺织品服装与召回的纺织品服装区别开来。
11.召回报告送到负责消费品安全的政府机构评审:客户的召回通告及对召回纺织品服装采取的处理措施都要上报给此政府机构评审。
12.负责消费品安全的政府机构对召回报告的评审。
13.整理召回原因:确保采取了所有合理的程序防止类似召回在将来发生。
5成功召回的关键因素
提前计划、迅速和协调的行动、召回过程中有效的交流是成功召回和恢复消费者信任的三个最重要因素[6]。召回期间及召回后的评估对于评估召回计划的有效性、防止类似召回在将来发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提前计划:在问题发生前,公司内部召回管理部门的完善计划,对于成功召回非常重要。
迅速行动:时间是召回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有害或不安全的事件防止越快,负面宣传和经济负担消除得就越快。
召回期间的有效交流:公司应立即向纺织品服装分销渠道中的各参与者提供召回指示,通过新闻稿和专业媒体向公众召回通告也是召回过程必需的部分。
召回的评估:召回后的评估有助于判定召回计划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将来可能的召回的功效。当前的召回计划也应该通过模拟召回来评估。
6召回过程中政府的作用
尽管召回是公司的管理决定,但政府机构也可以命令公司从供应链和消费者手中召回潜在的不安全纺织品服装。在国外,纺织品服装召回主要由负责消费品安全的政府机构监督,如美国由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负责,欧盟由非食品类快速预警系统(RAPEX)负责。在我国,负责消费品安全的主要是国家质检总局及其下属的国家缺陷产品管理中心等,这些政府机构可共同负责纺织品服装召回。尽管召回通常都是企业自愿发起的,但这些机构可以要求公司发起召回。一般来说,公司不能拒绝这些政府机构对召回的要求。然而,如果公司拒绝召回不安全的纺织品服装,这些政府机构有权扣留产品,且如果纺织品服装危害到了公众健康,有权命令其停业。
7结论
纺织品服装召回就是要收回、修理或换掉那些在供应链、销售和消费者手中的不安全纺织品服装。不安全纺织品服装存在的危险水平及造成的危害严重性有所不同,不同的危险水平需要采用不同等级的召回。企业实施召回行动,需要遵守相应的召回程序。提前计划、分销渠道中迅速和协调的行动、与公众有效的交流是成功的召回过程和恢复消费者信任的三个最重要的因素。政府的监督作用对于消除市场上的不安全纺织品服装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此研究对于我国纺织服装企业正确实施召回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
[1] U.S. Consumer Product Safety Commission. Recalls and product safety news[DB/OL].cpsc.gov/cgi-bin/prod.aspx.
[2] Consumer affairs.Rapex-Latest notifications[DB/OL].ec.europa.eu/rapex.
[3] U.S. Consumer Product Safety Commission Office of Compliance Recalls andCompliance Division. Recall handbook. May 1999.
[4] Bernard Shire. Product recall development guidelines special report, 1997.8.28.
[5] European Commission Health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Directorate General. Product safety Europe: a guide to corrective action including recalls-helping businesses to protect consumers from unsafe products. June 2004.
[6] C. H. Robinson worldwide. Inc. Recall and withdrawal management services. /data/RecallWhitepaper.pdf.
[7] Melvin N. Kramer, Daniel Coto, J. David Weidner. The science of recalls. Meat Science, 2005.
第3篇:纺织业研究报告范文
肯定与否定哪一个更真实?
2006年3月7日,飞亚股份了一个改变募集资金投向的公告。公告称,飞亚股份将不再实施《剑杆织机技术改造项目》等三个募集资金项目,剩余的4683万元募集资金补充为流动资金,约占募集资金总额的35.68%。公告给出的变更理由是:这三个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均是在2000年12月份之前形成,至现在,纺织行业市场变化较大,根据市场调查,以上三个项目如果继续实施,高投入将可能得不到高回报。而在同一天的2005年年度报告描述《剑杆织机技术改造项目》等三个募集资金项目情况表格中,在“募集资金项目可行性是否改变”一栏里,赫然标示着“否”字。
同一天出现的两份报告中,一个否定了《剑杆织机技术改造项目》等三个募集资金项目的可行性,另一个肯定了这三个募集资金项目的可行性。这是怎么回事?即使制作2005年年度报告和募集资金改变投向的报告存在时间差,那么市场在一二个月的时间里,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吗?中国第一纺织网行业分析师樊敏表示,早在飞亚股份于2005年上市之前,市场其实就已经发生了变化。
对亚股份在上市时沿用2000年的项目可行性报告的做法,樊敏认为:“不可想象”。他表示,2000年以来,棉纺行业发展势头迅猛,原料价格波动很大,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也给行业带来了诸多变数,行业竞争变得尤为激烈,棉纺行业几乎一年一个样。2005年时,若以2000年项目可行性报告为蓝本,其结果自然令人担忧。在他看来,棉纺行业在二三年内的变化都是巨大的,而在长达近五年的时间里,棉纺行业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在分析飞亚股份变更资金投向的三个募集资金项目时,樊敏表示,《剑杆织机技术改造项目》、《高档提花面料技改项目》、《纱线烧毛丝光技改项目》是业内普遍技术改造项目,以2005年市场情况来看,这三个项目可以维持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力,但很难依靠这样的技术改造项目,在同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对于在上市时沿用2000年项目可行性报告的缘由,飞亚股份证券部的工作人员解释称,飞亚股份原本在2000年就开始筹备上市,当时聘请了一家研究机构制作项目可行性报告,但是由于“历经波折”,直到2005年才成功上市,所以,项目可行性报告的实施就一直拖到2005年。
为何没与时俱进?
2005年4月8日,飞亚股份在招股说明书中以“高档面料代替进口技改项目”等五个项目为标的募集资金,根据招股说明书的描述,五个募集资金项目税后内部年收益率的预期均超过了15%,其中对“高档面代替进口技改项目”的年收益率预期最高,达到了30.38%。华泰证券的行业分析师王佩艳表示,“一般情况下,棉纺行业的毛利润如果达到10%,已经算高了。”在当时看来,飞亚股份在招股说明书中对募集资金项目的收益预期,颇能让人动心。但事实并不如预计的那么顺利。
2005年4月27日,飞亚股份正式上市,并募得资金13124万元,但直到目前为止,这笔资金的收益率并没有达到预期。2005年度报告显示,募集资金项目的年收益总额315万元,未能达到招股说明书中年收益率15%以上的预期;2006年度报告显示,募集资金-项目年收益总额为-314万元;而2007年度年报的数据更耐人寻味,募集资金项目收益总额为-900万元。
针对“高档面料代替进口技改项目”、“自动络筒机提高无结头纱比例技改项目”已经建成的两个募集资金项目,没有达到预期收益的原因,飞亚股份在相关年报中分别给出了解释,并且两种解释都不约而同地包含着同一个理由: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形成于2000年12月以前,由于现在市场变化大,因此达不到预期收益。那么,这两个项目在上市之初是什么情况?据樊敏分析,“高档面料代替进口技改项目”,这个项目的初衷符合棉纺行业发展高端精品的大趋势,依靠这样的技术改革对企业发展有一定的帮助,但该项目对工艺和设备等因素要求较高,从当时的行业情况来看,发展空间有限;“自动络筒机提高无结头纱比例技改项目”在2000年以此为募集资金项目无可厚非,当时行业内的无结头纱尚未完全普及,但在2005年,行业内各企业的无结头纱已经普及,这时候“100%无结头纱”就没有优势可言。
所有的问题似乎都可以归结为项目可行性报告“过时”。那么,飞亚股份在2005年上市之时,为什么不重新制作一个“与时俱进”的项目可行性报告?对此,飞亚股份证券部的工作人员给的解释是:“因为当时没有其他好项目,所以就沿用了2000年项目可行性报告。”国泰君安的行业分析师李质仙对这种判断并不赞成,他表示,“对棉纺行业来说,任何时候都有适合企业自身的‘好项目’。”
在2005年上市时,飞亚股份是否已察觉,依据2000年项目可行性报告的投资很难达到预期效益?针对上述问题,电话联系了飞亚股份的董秘董黎明,董黎明以“前一任董秘已经离职,自己还不熟悉情况”为由,拒绝回答这个问题。
上市是怎样的契机?
实际上,飞亚股份也曾辉煌过。据飞亚股份的招股说明书描述,飞亚股份的前身是安徽淮北纺织二厂,实际控制人是安徽淮北市国资委。在纺织行业出现多年全行业亏损的情况下,飞亚股份曾在1986年到2004年期间,创造了连续19年盈利的佳绩,并连续十年获“安徽省最佳经济效益企业”。上市前,公司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同行业中居于先进水平,为安徽省纺织业龙头企业,从1998年到2004年,连续六年被评为全国棉纺织行业前五十强“排头兵企业”,根据统计,公司2003年度实际纳税在棉、化纤纺织加工业中排名全国第六名。而上市后的飞亚股份却让人大跌眼镜。权威数据显示,2005年度飞亚股份净利润总额587.96万元,比2004年减少了66.06%;2006年,两个募集资金项目的建成没能阻止飞亚股份的业绩滑坡,净利润总额63.00万元,同比减少89.29%;2007年,4683万元的募集资金补充为流动资金也没能挽救飞亚股份。2007年度报告显示,当年亏损5811万元。上市短短两年多,企业的业绩与上市前形成了巨大反差。
第4篇:纺织业研究报告范文
本届国际橡塑展国际化特色突出。据介绍将有奥地利、加拿大、法国、德国、印度、意大利、日本、英国及美国等十多个国家组团参展。1,600家展商中,海外展商占65%;60,000名观众中,海外观众高达15%。
展会主办方雅式展览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朱裕伦在1月31日北京召开的新闻会上表示,为加强海外观众宣传,大会早于去年已于美国和台北举行会,并与近20家海外旅行社结盟,建立一个全球性推广网络。再加上与德国杜塞尔多夫展览公司结为战略伙伴,利用K展的推广资源及买家网络进一步提升国际化程度。至目前为止,已经有接近80个国家及地区的观众登记。
朱裕伦董事长还透露,2008年的国际橡塑展将于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目前正在与场馆方协调,争取占用全馆(11个馆,12万平方米)。(观)
三月北京迎来纺纱盛会
第四届中国国际纺织纱线展览会将于2007年3月22日至24日在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如期举办。本届展览会在纺织行业良好发展态势的带动下,共吸引了9个国家和地区的115家纱线、纤维类参展商参加。纱线及纤维生产商把该展会视为重要的业界盛会,将展示最新产品,藉以接触优质买家。
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办的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春夏)博览会、CHIC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将同期在北京举办。三月的北京将营造出纺织大商圈的热闹氛围。
另悉,今年10月29至31号,中国国际纺织纱线展将在上海隆重推出中国国际纺织纱线秋冬展。此后,中国国际纺织纱线展将一年两届分别在春季于北京举办、秋季于上海举办。相信中国国际纺织纱线展览会必将成为中国、亚洲乃至全球纺织纱线、纤维领域沟通信息、贸易合作的重要平台。(辉)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第二届会员大暨2007会展学术年会3月召开
据悉,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将于3月10日至11日,在广东省东莞市嘉华国际大酒店召开第二届会员大会暨2007会展学术年会。
会议内容包括: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2006年工作报告;2007中国会展经济学术年会暨“研企合作”交流会;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特别奖颁奖活动;《十五期间中国展览业发展报告》和《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2006)》首发式;公布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理事会会议。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成立已近一周年,研究会在会展业界和全社会的影响力正在逐步提升,取得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辉)
第5篇:纺织业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中国纺织学会;纺织;改革技术
中国纺织学会于1930年4月20日成立于上海,1950年改称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其会员主要由纺织工业技术家及纺织工业从业者组成,是我国现代史上较早的科学学术团体之一。自成立以来,学会开展了大量的活动,为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目前学术界对近代社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对于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的前身――中国纺织学会的专门研究比较薄弱。因此,笔者在搜集和掌握大量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尝试考察中国纺织学会的创立和发展历程、主要活动,缕析其基本主张,并力求对其予以客观评价。
一、成立背景及发展历程
晚清以降,鸦片战争爆发,在西方列强的步步入侵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西方入侵相伴的是舶来品的大举侵销,抢占国内市场。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知识分子追求民主、科学、救国的理想,进行了以可循交流为主的有益于社会的各种活动,学术团体日增。另外,随着留学欧美、日本的中国学生日渐增多,当中不乏以纺织为专业者,在目睹了国外科学团体的昌盛后,针对当时国内没有全国性的纺织学术团体,中国纺织学会便应运而生。
1930年,朱仙舫、朱公权、汪孚礼、张迭生等人鉴于已有280余人的成员基础(1),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纺织学会。是年4月20日召开成立大会,大会讨论通过了会章,宣布“以连络纺织界同志研究应用学术使国内纺织工业臻于发展为宗旨(惟关于政治及劳资问题盖问)。”(2)学会设会员大会,于每年春季召开,会议地点由上届年会议定每年易地举行,由会员大会选举执行委员15人及候补委员5人组成。执行委员照章互推主席委员1人,选举职员,分总务、会计、研究、编辑、审查、介绍等部,主任各一人。学会附设会所于华商纱厂联合会。
中国纺织学会的会员由纺织染技师等组成。学会在成立之前,有会员280余人,正式成立后共计会员318人(3)。至1948年学会会员发展至二千多人。(4)学会的经费,主要包括会费、广告费、书刊版权费、社会人士特捐等。另外,学会每年请由纱厂联合会补助经费洋1000元专为远地会员出席年会时津贴旅费之用(5)。但是事实上,华商纱厂联合会的补助经费,并未真正到款过。
中国纺织学会总会设在上海,随着学会影响的日益扩大和会员人数的逐渐增多,学会鼓励各地积极设立分会,陆续成立青岛、东北、西安等分会。另外,1931年3月,一些在欧洲学习纺织的中国留学生,在法国里昂成立中国纺织学会旅欧分会(6);1948年1月,台湾省纺织技术人员在台北成立中国纺织学会台湾分会筹委会(7)。
中国纺织学会的首届主席委员是朱仙舫,此后,连选连任,直至第十四届。1930年,朱仙舫主管申新二、五、七厂、九江久兴纱厂等厂厂长。由于朱仙舫在纺织业界的影响力,其影响日益扩大。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第一个纺织行业管理机构“棉业统制委员会”,一批纺织专家和企业家担任了委员,会员邹秉文亦任该会委员。另外,会员汪孚礼、王子宿等在该会任工程师和技术专员。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纺织学会总会迁往重庆,以便继续工作。但是,因时局影响,学会会务有所停顿,年会停止召开,会刊停刊。1942、1943年中国纺织学会学会和中国工程师学会等学术团体联合举行年会,并展开部分活动。抗战胜利后,学会于1946年迁回上海。1947年,学会进行改组,执委会制改为理监事会制,主席委员改为理事长。学会迁回上海后,进行正常会务活动,并筹建新会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二、主要活动
自成立以来,学会以“共为学术研求,各以所知贡献诸人人,而广其用”,改良纺织技术,增进工作能率为己任,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具体涉及以下几方面:
(一)发行刊物
中国纺织学会先后发行了《中国纺织学会年刊》、《中国纺织学会会刊》、《纺织周刊》等刊物。
1、《纺织年刊》。1931年,该会开始出版年刊,即《中国纺织学会年刊》,至建国前共出版10期。“金字、蓝布的软面,新的排列,上等纸张印,全书420页,有铜板图多幅,厚寸许,大约文字在三十万以上……在我国纺织界的刊物中大概可以说是空前的了。”⑧杂志开设“论文”、“技术”“调查”、“杂录”、“会务”等栏目。其中“论文”栏刊载有张迭生《谈染业》、朱仙舫《中国纺织业的未来》、丘光庭《改进南通棉产为南通民生的要件》等,内容通俗易懂,且针砭时弊。“技术”栏刊载沈泮元《纺机之马力》、汪孚礼《论轻重纱之调节法》、付道伸《织物分析术》等技术性文章,意在促进纺织技术的进步和民族纺织业的发展。
2、《纺织会刊》。学会于1937年因抗战爆发迁往重庆,年刊随即中断。1942年,学会因感多年未出版年刊,会员研究论文无刊物发表,旋即商议出版纺织学会会刊。共出版两期。在抗战胜利曙光来临之时,中国纺织学会的会员们亦积极投入对战后纺织业的规划。学会此时更加注意的是民族纺织工业的未来发展问题。会刊上登载的文章多是关乎于此。例如:章剑慧《新疆纺织业之展望》、朱仙舫《今后纺织业之自力更生》、王子建《我国棉业复兴之途径》、李升伯《建设战后棉纺织业计划及目前应有之准备》等等。
3、《纺织周刊》。1931年4月,会员钱贯一以私人名义创办《纺织周刊》,1935年,《纺织周刊》开始由中国纺织学会出版发行。至1949年1月停刊,除去因抗战爆发及经费缺乏等原因,中途停刊外,共出版十卷。《纺织周刊》开设“文论”、“专论”、“学术研究”、“国内外记载”、“各地通讯”、“每周论坛”、“纺学会讯”、“本业动态报导“等专栏。该刊较重视学术研究的著作,比如张方佐的《大牵伸简易改造论》,从改造动机、改造方法、改造各机之设计、成绩比较、改造费、节省总缴费等方面论述,改造为大牵伸,实行纱厂经济化、实利于中国纺织工业之发展;朱仙舫的《增进普通织机效率论》,主要阐明布厂为增加产额、改良品种、减轻成本,求以利用机械省人工的方法。
(二)召开年会
学术团体一般通过召开年会,以加强会员联系,开展学术交流,中国纺织学会亦不例外。中国纺织学会在民国期间,除战乱等不可抗拒因素偶有中断外,年会的举行是其重要工作。自成立到1948年,该会共召开了13次年会。年会为期两到四日不定。第一日上午为报告及讨论会务,下午宣读论文及改选职员;第二日作竟日之参观。两日中并有各行厂之欢宴。除会员与会之外,还有政界、商界名流(来宾)。除年会外,每月召开的执委会亦是议决学会重大事务的常会。
■
(三)培训纺织技术人员
朱录嘉认为“欲从制造方面谋纱厂发展,固宜注意设备,然人才尤不可忽视”。(9)学会成立伊始便积极向政府建议“建设上海纺织学校”,以朱仙舫、朱公权等人组建建设上海纺织学校委员会,筹划建校。建校活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为后来成立纺织夜校积累了经验。1932年,学会在全国纺织业中心之上海创办纺织补习夜校,有沪东补习夜校两所。另外,学会对补习夜校优秀学生实行奖励,以鼓励学生积极向学。在培养纺织技术人才上,学会还首创了把纺织工厂工作法摄制成影片,讨论改良工作方法,主张将“纺织工厂各部选择优良工人技手,摄制标准动作之影片,造各厂映演以为表率”,此举作为学会对纺织业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另外,为了是国内的纺织技术人员能够与国际纺织技术接轨,学会还举行举行学术宣讲会,邀请外籍商人、专家进行学术演讲。
(四)审查纺织机械名词和订定纺织标准
我国早期的自然科学团体都担负着一种使命,那就是审查科学名词,“为纺织机件名词谋统一,有机件华名之译制”,中国纺织学会以此为使命积极参与其中。1932年,学会议决开始审议纺织机械名词,“本会为统一纺织机械名词起见,推员开始起草各部名词,已经另印络续分发征求会员意见,以便审查通行。”学会请起草委员先行起草纺织机械的中文名词,然后再进行提会讨论,并且为促进效率,在时间上做了限制。另外,为了对纺织机械名词审议的全面性,学会又加推戴文伯、朱应奎为纱、粗纱两部纺织机械名词的起草委员。(10)张方佐认为:纺织工程上的各种标准,如工作训练、运转及保全标准,成品规格,原料成品物料的检验标准等,都应由专门技术者分门别类,逐一详定,共同实施。(11)1943年,学会应中国工程师学会工程标准协进会的邀请,参加订定纺织部分标准。学会通过理事会议决,组织了纺织标准委员会,分设六个小组委员会,包括棉纺织、毛纺织、麻纺织、丝纺织、针织、漂染印整等各组。(12)
三、基本主张
中国纺织学会通过《中国纺织学会年刊》、《中国纺织学会会刊》、《纺织周刊》系统宣传纺织技术知识,阐述其对纺织工业持续发展、纺织技术改良的基本主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重视纺织工厂科学建制。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纺织工厂开设,这些新开设的纺织工厂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厂址的选择、原料的采购、厂内的设施布置、纺织设备的采用以及工人的管理等方面。有鉴于此,张方佐认为:“原料、人工、销路,为工业发展之要素。”所以,在原料方面,张方佐指出,应该用一定种类原棉,因为“原棉不同如时易其类,则每易一次,工厂即多一次混乱,因原棉不同,纺织各部间隔须依织维长度从事更改。”在纺织设备置办上,他指出纺机种类不宜混杂,机器的机件繁多,如果纺机种类不同,附属机件准备不足,“一机充足,一机缺如,而致停产”,设备宜置办完全。另外,他还认为应该纺一定支数之纱,以防不时之需。(13)王子宿在其撰写的《大牵伸之种种》中指出:引进大牵伸机,“不但工程减少,而资本、机器、折旧率、原动力、厂基、工房、用料、人工等均随之而减”。(14)陆绍云则认为“普通纱机改为大牵伸机时,每件纱约可省约二元左右,假定每台细纱机改造费为三百元,则几个月可以赚出”。(15)
其二,呼吁政府重视纺织工业。学会就政府对纺织业的发展有以下几点看法,认为应实行关税保护政策,“凡外商纱厂于吾纱厂在合理之工作效率及以最经济方法办理之下,故贬低价格加以危害时之此希望于政府厉行保护政策,以改善我纱厂者也。”还应奖励补助幼稚工业“欲谋纱丝工业能安定而发展,染色工业能日就繁荣必有赖于政府之奖励补助”。为使政府有效改善纺织工业,提出“三三棉业计划”。计划书中“对于推进棉业,拟分三期办理,每期三年,又分大纲为植棉设厂兴学三项”,实业部批示:“按序而行,颇有见地”,就推广植棉改良棉种一项,实业部令据各产棉声分拟送此项计划,已分别核示切实办理。(16)卢统之认为要繁荣纺织业,政府应做到:一、应建设模仿纺织厂,二、组织小组研究会与工厂调查团,三、统一化之联络,四、宣传提倡之彻底。(17)
其三,注重改善工人劳动环境。民国时期,因为纱厂的资金来源有限,厂内的卫生环境亦不理想,工人多因不良环境而患各种疾病。其中厂内的光线便是一个大问题。木易刀认为
“欧洲大陆和英伦各纺织厂,其能励精图治注意于机械……而能注意于厂内光线之充足者殊少……不佞近往沪上各厂参观……且复通夜工作,故工人之患眼病疾者甚众。”他认为用完善灯光对厂方来说可以,减破坏、易管理、增进产品,减低单位成本,增进工作正确以达到增进出产;对工人来说可以:免眼劳疾,减损伤、保障健康、增效率、改善环境以达到增进工作愉快;灯光应避免不科学的布置宜趋利避害。(18)同时,针对工厂的空气流通问题,木易刀亦指出潮润的空气有助于在夏天暑气工场内消纳热度之减低不少。(19)
四、结语
从1930年成立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纺织学会走过了18年的发展历程,其间历尽艰辛曲折,这主要源于:其一,社会、政治的干扰。学会历经8年抗战,因战时环境经济的影响,学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其二,经费制约。社会缺少扶持,学会一再申明国内巨子大贾对学会发展的漠不关心。起初社会支持度并不高,且无纱厂主的固定经费赞助,连学会信息和会员间沟通交流的喉舌都无。
尽管如此,作为民国时期较有影响的一个纺织科学学术组织,中国纺织学会开展了大量活动,促进了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发展。中国纺织学会的兴衰历程,既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纺织技术人员的艰辛奋斗历程,也为我们全面梳理民国学术社团组织之成败得失提供了极佳个案。
注释:
(1)《本会一年来会务报告》,《中国纺织学会年刊》,1931年,会务,第13页。
(2)《中国纺织学会章程》,《中国纺织学会年刊》,1931年,会务,第4页。
(3)《本会一年来会务报告》,《中国纺织学会年刊》,1931年,会务,第13页。
(4)苏延宝:《中国纺织学会今后之任务》,《纺织年刊》,1948年,第13页。
(5)《中国纺织学会章程》,《纺织年刊》,1931年,会务,第7页。
(6)《中国纺织学会通讯》,《纺织周刊》,1931年第1卷第3期,第85页。
(7)《中国纺织学会理监事名单》,《纺织年刊》,1948年,第149页。
(8)《介绍中国纺织学会新刊》,《纺织周刊》,1931年第1卷第7期,第181页。
(9)朱录嘉:《纺织机国产化声中之大隆精纺机实验报告》,《纺织年刊》,1935年,第13页。
(10)《中国纺织学会执委常会记》,《纺织周刊》,1931年第1卷第9期,第245页。
(11)张方佐:《今后我纺织界应有之努力》,《纺织年刊》,1948年,第9页。
(12)《会讯.》,《中国纺织学会会刊》,1943年第1期,第101页。
(13)张方佐:《改善纱厂之我见》,《纺织年刊》,1931年,第5-6页。
(14)王子宿:《大牵伸之种种》,《纺织年刊》,1931年,第28页。
(15)陆绍云:《大牵伸机之研究》,《纺织年刊》,1931年,第19页。
(16)《纺织学会之页》,《纺织周刊》,1932年第2卷第34期,第954页。
(17)卢统之:《中国纺织学会第二届年会中之振新纱厂与鄙人之想法》,《纺织周刊》,1932年第2卷第26期,第708-710页。
第6篇:纺织业研究报告范文
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指出,当前是纺织品牌强国建设的关键阶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部署,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为品牌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
品牌面临新形势
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品牌工作办公室主任张莉从我国纺织品牌建设的现状、面临的形势、品牌建设的新特点和下一步品牌建设思路作了工作报告。
她分析指出,当前,不论从国家、行业,还是企业角度,品牌建设已经形成一种共识,全社会的品牌共建格局已经形成,品牌价值体系充分体现,品牌建设步入了转型升级的阶段,品牌价值的提升已经成为品牌建设转型升级的重要目标和标志。随着品牌发展环境的逐步改善,企业品牌创新能力的逐步增强,当前我国纺织行业的品牌发展也形成了一些新特点,呈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一是差异化竞争态势更加明显;二是品牌文化价值彰显;三是互联网电商营造业态的日新月异;四是品牌资源互动融合优化;五是优势聚集区域品牌活动;六是国际化。
但是,目前品牌建设还面临着国际竞争压力、发展环境不尽如人意等问题。品牌企业需要重视如下问题:一、国际竞争态势更加激烈,欧美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品牌走向高端形成制约,高端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同时,国际品牌抢占中国市场的进程明显加快。不仅国际传统的“洋品牌”在我国高端服装零售中占据主要市场份额,二线品牌也不断地融入。随着改革的深化,市场进一步放宽必然带来更多的品牌融入,自主品牌在国内市场的国际化竞争压力将进一步扩大。二、国内品牌发展不尽如人意。品牌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存在,企业承担的利息上升到了30%。三、品牌企业的税费过重。一些优秀品牌企业现在的增值税达到了10%以上,大大制约了企业品牌研发的投入。此外,舆论导向等问题也制约了行业品牌的发展。四、品牌自身的基础比较薄弱,积淀不够,缺乏规划,专注度和坚持度不够,谋取短期的效益,而忽视品牌积淀带来的长期效益。五、人才培养和引进成为瓶颈。六、缺乏顶层设计和专门的政策支持。我国既没有统一协调机制,也没有明确国家牵头部门,部分支持性的政策不够,行业组织在政策制定和落实中不愿意发挥组织协调的作用。
借鉴品牌国际化经验
作为“2013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年度工作会议”的重要关联活动,“时尚品牌论坛: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国际化之路”于12月13日下午举行。
论坛上,中国国际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常务副会长徐迎新分析了国际市场区域特点。他说,这几年感触比较深的是,其实我们国内的消费市场已经成为竞争最激烈的市场,国际化的程度非常高,但是我们的品牌走出去的并不多,相反,国际强势品牌都进来了。从生产环境来讲,可能制造、工艺、质量这方面我们的差距不大,甚至我们有的品牌品质、质量都超过了国际品牌,但是在原创设计渠道、库存管理、品牌的形象塑造与营销,以及国际化人才方面我们相对还是比较薄弱的,需要缩小差距。另外,下一步品牌走出去光靠品牌单枪匹马也不行,我们应该去研究和讨论如何通过投资获取国际的渠道。
波司登、青岛红领、东尚等品牌企业代表分享了品牌国际化经验。波司登国际控股公司的品牌总监王晨华从波司登品牌国际化的实践经验出发,分析指出,走国际化的探索之路,要有坚实的基础,要有明确的定位,要善于借用外脑,要敢占领高端市场。
“红领用10年时间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用信息化的手段如何将个性化融入到工业化生产中,将个性化定制形式大规模生产。”青岛红领集团有限公司张蕴蓝介绍,将个性化融入到工业生产,从微观上来讲,在部分领域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在宏观方面,实际上可以起到一个打破常规、突破行业瓶颈、改变商业规则、创造全新商业模式的作用。红领将个性化进行标准化、数字化、全球化,从量体、缝制、营销模式方面创新,使红领获得了成功。
东尚12年致力于打造中国原创服装品牌在海外市场的影响力,品牌覆盖了30多个国家,改变了外国人对中国服装产品的看法。东尚服装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周志海分享了东尚成功的背后的关键因素,把质量当成企业的生命,品质第一,成本第二。“当品质与成本有冲突的时候,我们一定会选择品质。”他说,其次,东尚很关注定位的研究,每个品牌都有非常明确的定位,每个定位都是根据目标市场调研出来的。
品牌管理系统正在筹建
会上,张莉以《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为题,作了2013年中国纺织行业品牌工作报告,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钱有清、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彭燕丽分别作了丝绸、羊绒品牌报告。
2013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品牌工作办公室、中国丝绸协会、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共同编撰完成了《2013年中国纺织行业品牌发展报告——丝绸羊绒篇》,这是继《中国服装家纺行业自主品牌报告(2012年)》之后,第二次纺织行业品牌发展报告。报告归纳总结了行业品牌发展基本情况、新特点、新形势与新环境和下一步工作方向;梳理了丝绸和羊绒自主品牌的发展历程、现状、模式以及品牌发展所处的环境,并展望了未来趋势。
为加强实施行业品牌培育工作,相关管理体系的行业标准正在建立,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大鹏表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品牌工作办公室、中国服装协会等单位正在编写《纺织行业品牌培育管理体系通用要求——服装行业实施指南》,目前已形成初稿,旨在指导企业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
第7篇:纺织业研究报告范文
To date global warming has been becoming the hotspot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problem,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GHG) are the main cause of global warming. Carbon footprint expresses the tot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of human in th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activities. The paper is based on "PAS 2050: 2008 - Specification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life cycl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of goods and services" , combining with carbon footprint theory and Life Cycle Assessment, clarifys the necessity of textile carbon footprint label and has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xtile carbon footprint label.
气候变化已经被确定为未来几十年内世界各国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联合国组织的政府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认为全球变暖是全球性环境问题。造成全球变暖的直接原因是温室气体(GHG,Green House Gas)的增加,大约有 30种气体对全球变暖有贡献,其中二氧化碳(CO2)的贡献约为 59%,甲烷(CH4)和氯氟烃(CFCS)的贡献分别为 16% 和 12%。为了表征温室气体对全球变暖贡献的大小,采用CO2来表征各种温室气体对全球变暖贡献的大小。
一、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评估
目前涉及评估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标准主要有PAS 2050、ISO 14064、ISO 14040和ISO 14044等。
PAS2050:2008《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规范》根据关键的生命周期评价技术方法和原则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统称为产品)在生命周期内的GHG排放评价要求作了明确的规定,对如何确定系统边界、该系统边界内的与产品有关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完成分析所需要的数据要求以及计算方法作了明确的规定。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是指各种商品和服务在以下过程中产生的排放:商品和服务的建立、改进、运输、储存、使用、供应、再利用或处置等过程。PAS 2050规范建立在现有的生命周期评价LCA(Life Cycle Assessment)方法之上,评价产品的温室气体排放时使用LCA技术。本文以PAS 2050为参考标准进行论述。
ISO 14064《温室气体 第一部分 组织层次上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量化和报告的规范及指南》规定了组织层次上对GHG排放和清除进行量化和报告的原则以及要求,其中包括设计、编制、管理、报告和核查某一组织的GHG排放清单的要求。
ISO 14040:2006《环境管理 生命周期评价 原则与框架》阐述了生命周期的原则与框架,涵盖了生命周期评价(LCA)研究和生命周期清单(LCI)研究。但未详述LCA的技术,也不对LCA各阶段的方法学进行规定。
ISO 14044:2006《环境管理 生命周期评价 要求与指南》规定了生命周期评价(LCA)的要求,并提供了指南,涵盖了生命周期评价(LCA)研究和生命周期清单(LCI)研究。
在整个纺织品的生产阶段,从原料的采集、使用直至废弃过程都会或多或少地对环境或人类健康产生威胁。人类越来越需要一种科学的、全面的对生产技术和服务系统进行环境影响分析的方法。LCA是一种全方位、全过程确定产品所产生的环境影响的评价技术和方法体系。LCA研究主要包括 4 个阶段:目的和范围的确定、清单分析、影响评价以及解释阶段。纺织印染企业利用LCA技术追踪纺织品从原材料到最后的处置阶段或从原材料到印染厂大门,可以清楚地知道纺织品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气体排放量,并且根据各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值,有针对性地提出节能减排的空间,从而实现企业的节能减排,生产绿色纺织品,获得生态标签,在生态贸易壁垒中占据优势,减少可能即将到来的碳壁垒对纺织印染企业的冲击。
需要说明的是PAS 2050规范仅阐明全球变暖这一单独的环境影响,而不涉及提品过程中产生的其它潜在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PAS 2050不仅可以用于评估产品从摇篮到坟墓的温室气体排放,也适用于那些评估产品从摇篮到大门的温室气体排放。
二、LCA、碳足迹、碳标签的定义以及三者间的联系
LCA是汇总和评价一个产品体系在其整个生命周期间所有的投入及产出对环境造成的和潜在的影响的方法。这种评价贯穿于产品的工艺和活动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原材料的提取和加工、产品的生产、运输以及销售、产品的使用、再利用和维护、废弃物的循环和最终废物弃置;是对产品从摇篮到坟墓全过程的分析。
“碳足迹”主要是指人类在生产和消费活动中所排放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气体总量,反映的是评价对象所释放的温室气体数量(以二氧化碳当量作为计算单位)以及对气候的影响。其范畴包括CO2、CH4和氮氧化合物(N2O)等温室气体以及其他类气体,其中包括氢氟碳化物(HFC)和全氟化碳(PFC)。
碳标签(Carbon Footprint Label)是为了缓和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广低碳排放技术,把商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产品标签上用量化的指数标示出来,以标签的形式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排放信息。
碳足迹主要有产品碳足迹和组织碳足迹。组织碳足迹指的是组织生产过程中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本文谈及的碳足迹概念是指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释放的CO2和其他温室气体总量,即产品碳足迹。纺织印染企业可以通过借助LCA技术计算纺织品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并且将其纺织品碳足迹贴在碳标签上以告知消费者,从而引导消费者选择低碳环保产品。所以碳标签就是产品碳足迹的量化标注。纺织品在生命周期内排放的温室气体越多,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就越大,则产品的碳足迹越大,在碳标签上显示的值也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计算纺织品碳足迹需借助LCA方法。LCA研究包括4个阶段:目的和范围的确定、清单分析、影响评价、以及结果解释。LCA关注产品系统中的环境因素和环境影响,通常不考虑经济和社会因素及其影响。由于本文采用从摇篮到大门的方法评价产品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故利用LCA技术从原料的提取和加工至产品的生产过程结束收集相关数据,包括纺织品生命周期内的使用的燃料类型、燃料的用量、耗水量、耗电量、使用的化学品名称及用量等,根据生产过程绘制流程简图,详细描述每个单元过程中影响输入和输出的因子,列出每个单元过程中与产品生产相关的输入、输出流和数据。根据收集的数据,计算这些过程中释放出的温室气体总量,以获得产品的碳足迹。最后再将碳足迹标注在碳标签上。
总的来说,LCA是计算产品碳足迹的工具,产品碳足迹包括在LCA范围内,而产品碳标签是碳足迹的量化标注。
三、碳标签提出背景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经济活动大量使用化石燃料,造成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的浓度急剧增加。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专门负责为世界各国领导人和决策者定期提供有关全球变暖信息和参考对策的机构)认为,造成全球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现象,与全球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有着密切的联系。气候变化问题不仅是全球环境问题,更是涉及到各国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为了有效地缓解气候变化,越来越多的贸易政策工具将会被国际社会采用,碳标签作为一种将商品生命周期中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标识出来的方法,能直接影响消费者和厂商的消费和生产决策。
四、碳标签研究现状
由于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人类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视,碳足迹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未来碳标签、碳关税等贸易政策工具将是国际贸易中的热点问题。从2007年开始,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府部门以及行业协会开始了碳标签的推广活动。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UK Government 2003),题为“我们的未来的经济:创建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首次提出“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的概念,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英国政府部门专门资助成立了Carbon Trust(帮助商业和公共部门减少碳排放,节省能源,实现低碳技术商业化的独立公司),鼓励本国企业使用碳标签。
日本鼓励国内企业自愿推出产品碳标签,在商品包装上详细标注产品生命周期内每个阶段的碳足迹,以引导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日本经济贸易产业省(METI)在2009年6月份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决定日本应该开发的产品碳足迹项目的类型。
欧盟委员会以及法国等也相继推出了鼓励碳标签的政策。瑞典在食品上贴上碳排放标签,说明该食品在生长、加工等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以引导消费者选择更加绿色的食品,从而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瑞典最新的《食品指导方针》如果得到严格遵守,那么瑞典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可以减排 20% ~ 50%。
发达国家的大型零售品牌展开了诸多产品碳标签的尝试,如英国的特易购(Tesco)、美国的Timber Land、沃尔玛(Walmart)等。
在中国,自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召开以来,“低碳”逐渐深入人心。国内有关“低碳经济”、“低碳城市”、“LCA”、“碳足迹”以及“碳标签”的研究层出不穷,但是由于中国企业以及行业的一些实际问题,碳标签的实践进程相对来说比较缓慢。
五、纺织印染企业碳标签发展现状、必要性以及发展趋势
目前,有关纺织印染行业碳标签的研究报告还很少,纺织印染企业对这方面的意识还比较淡薄,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现阶段提出计算纺织品碳足迹并给予实践的纺织印染企业还比较少,有关温室气体排放的数据,也比较缺乏。目前国家也尚未出台针对纺织印染企业的温室气体减排要求。虽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刺激下,很多纺织印染企业开始有意识地实施节能减排,但是就目前来看,印染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仍然不容乐观。纺织品生产过程碳足迹计算还缺少实际模型,一些生产过程中仍然存在节能减排空间,节能减排任务依旧艰巨。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遏制全球变暖,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的共识。低碳经济表面上看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作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虽然真正实现低碳经济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尽早积极行动起来,是应对各种变数,实现稳定、长远发展的基础。在不久的将来,必将呈现一种局面:纺织印染行业,谁先抓住低碳经济,谁就拥有话语权,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优势。
碳标签的使用在推动降低能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据调查,发达国家在不久的将来会要求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印染、服装企业在产品上贴有碳标签,以明确说明产品在整个生产周期内的碳排放,以此来判断产品是否符合生态要求,是否符合低碳经济时代的环境要求。
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国务院总理首次提出了明确的碳减排目标: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 40% ~ 45%。这意味着中国也将进入低碳经济的建设时期。随着2010年全国两会的召开,低碳经济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良性发展的热点话题。为此,国内纺织印染企业必须提高低碳排放的意识,根据LCA技术、碳足迹以及碳标签理论,寻找减少碳排放的机会,切实注重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及时更新生产设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未来我国纺织印染行业必然要向绿色化方向发展,实现低能耗、低水耗,减少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实施低资源消耗的清洁生产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甚至消灭对环境的污染。
为了实现纺织印染企业的低碳排放,各纺织印染企业应当提高环保意识,加强低碳排放、碳标签的意识,加强碳排放或温室气体排放等相关标准的教育和学习。从源头抓起,积极主动地与相应的各主要供应商一起,致力于碳标签和碳盘查方面的研究,并付诸于实践。选用新型环保纤维、采用适应低碳经济要求的化学助剂和纺织染整生产工艺,更新设备,选择自动化程度高、能效高等的新型设备,努力实现纺织印染企业的节能环保低碳。
通过纺织品碳足迹的评估,纺织印染企业可以在如下方面受益:
(1)在企业内部评估现有纺织品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
(2)基于纺织品生命周期内温室气体排放信息,评估比较不同的采购、制造方法以及原材料和供应商的选择;
(3)为即将实施的减排活动提供基准信息,以评估未来的节能减排效果;
(4)通过一个普遍认可和标准化的方法评价纺织品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以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在纺织品贸易市场中占据优势;
(5)应对未来的国际国内法规以及买家对纺织品碳足迹信息的要求,满足消费者的期望;
(6)作为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一个方面,提高企业信誉。
在遏制全球变暖,生态标签以及低碳经济 ――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下,开展纺织印染企业的产品碳足迹以及碳标签的研究势在必行。碳足迹作为衡量产品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的工具,可以有效地为纺织印染企业提供节能减排的方向。中国作为最大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国,必须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开展碳足迹、碳标签的研究,以应对即将到来的碳壁垒,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六、结论
当前,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二位,预计到2050年,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与美国并驾齐驱。纺织印染行业作为碳排放大户,有必要切实注重纺织品生产的每道工序的低碳排放,运用LCA技术,从获取原材料、生产、使用到最后的处置阶段,计算纺织品的碳足迹;根据每段工序的碳足迹值,提出降低排放的建议和措施;发展友好工艺,减少能源消耗,加强环境管理,生产低碳排放、环境友好的绿色纺织品。
参考文献
[1] 马. 涤纶纺织品的生命周期评价[D]. 上海:东华大学,2006.
[2] PAS2050:2008 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规范[S].
[3] ISO 14064 温室气体 第一部分 组织层次上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量化和报告的规范及指南[S],2008.
[4] ISO 14040:2006 环境管理 生命周期评价 原则与框架[S].
[5] ISO 14044:2006 环境管理 生命周期评价 要求与指南[S].
[6] 钱易,唐孝炎.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 郭淼,吴晓玲. 纺织服装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初探[J]. 纺织导报,2003(1):70 73.
[8] PAS 2050规范 使用指南 如何评价商品和服务的碳足迹[S].
第8篇:纺织业研究报告范文
英文名称:Advanced Textile Technology
主管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主办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浙江理工大学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9-265X
国内刊号:33-1249/TS
邮发代号:32-118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9篇:纺织业研究报告范文
中国纺织产业集群地区已是中国纺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蓬勃发展起来的纺织产业集群,使我国沿海各省市形成极有活力的纺织集群经济带,江、浙、闽、鲁、粤、沪五省一市的纺织业占全国纺织经济总量的80%以上。纺织产业集群作为推动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增长的区域经济组织形式,为中小纺织企业集约式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与大中城市大企业集团发展形成了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态势,已成为整个纺织服装产业经济的强劲增长点。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从2002年开始,把纺织产业集群发展工作作为战略任务之一,我们欣喜地看到,几年来产业集群地区整体在提高。特别是一些优秀地区,从自发盲目发展走向理性发展,从“一厢情愿”向置身全局考虑发展,从研究本身到研究行业,要为行业发展做贡献,站得高了,看得远了。我们也看到了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佛山童装”集群发展,给我们启示。
2003年,当时的佛山市环市镇政府领导班子积极寻求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支持和帮助,制定了一个为期五年的战略发展规划。循着规划,可以看到
2003年11月,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办、佛山市环市童服行业协会承办的第一场“中国童装流行趋势”:
2003年11月,了第一部《中国童装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2004年1月,获得“中国童装名镇”称号,
2004年11月,第一个“中国十佳服装(童装)设计师”出自佛山;
2005年12月,“佛山童装交易中心”、“佛山童装创新中心”落成
2006年3月,成功举办了“第一届中国(佛山)童装交易会”、“第一届中国时尚儿童之星大赛”;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童装发展中心正式落户佛山・环市。
2006年7月,佛山市禅城区行政区域大调整,“佛山童装”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由原环市街道与其它三个街道整合成特大规模的祖庙街道办事处,新的领导班子一如既往对童装产业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一个新的五年规划正在谋划实施。
于是,就有了第二版的《中国童装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有了在中国国际时装周上,以“佛山童装”为主体的“2007/2008(秋冬)中国童装流行趋势”。
以一个基层的政府机构和协会合作,持续地开展童装产业研究并,这体现了产业集群地区的行业责任心和境界的提升。
以此为缩影――
我们有信心相信“佛山童装”的发展前景。
我们更有信心相信,中国纺织服装的发展前景。
童装产业,相对于成人服装,又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
一百年前,梁公启超如是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宫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
一百年后,在梁公启超的师长、康有为的家乡――佛山,一个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童装产业,一个形成集聚效应外向扩张的区域品牌――“佛山童装”,伴随着“中国”的字号走向海内外。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