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职高专专业范文

高职高专专业精选(九篇)

高职高专专业

第1篇:高职高专专业范文

 

关键词: 专业英语 高职高专院校 实践 改革

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身处科技竞争、人才竞争的21世纪,需要培养的是能够脱颖而出的高附加值人才。英语作为全球化形势下竞争的工具之一,已经为广大师生所重视,但仅仅对普通英语(EGP)的掌握已不足以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专业英语的教学在高职高专学校的教学工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高职高专院校中专业英语课程的发展状况参差不齐,对专业英语课程的认识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整个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的高低,进而关乎培养的学生的就业质量,因此值得重视。 

 

1 专业英语及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1.1 专业英语的发展及专业英语课程特点 

1)专业英语及其发展。专业英语即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简称ESP),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二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寻求发展,与世界各国的交易日益频繁,英语作为相互交流使用的语言成为最普及的语言工具。随着全球化进程步伐的加快,英语学习者逐渐将普通英语与各行各业的多种需求联系起来,于是专业英语应运而生。根据Dudley-Evans给出的定义,专业英语是与某种特定专业、科目或目的相关联的英语,适合于有中等以上普通英语水平,从事或要从事某种特定领域工作的学习者。 

2)专业英语课程的特点。根据Carter(1983)的观点,专业英语具备3个特点:学习材料的可信度、真实度高;目的导向性强;自主学习性强。 

1.2 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英语教学现状1)高职高专院校对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存在开课晚、学时少、学分低等问题,有的院校甚至根本不开设专业英语。2)课程的整体地位低导致部分专业英语教师对课程的认识亦存在偏差,课堂形式单一。大部分学校的专业英语课由英语专业的教师教授,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3)目前高职高专类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偏低。4)质量高、系统性强的教材匮乏。5)考核形式缺乏灵活性、实践性和权威性。 

 

2 对高职高专专业英语教学发展的几点建议 

 

结合社会对专业英语需求的不断增长和要求的不断提高,针对上述问题,对高职高专专业英语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转变观念,充分重视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应紧密联系工作岗位的实际,增进专业英语教师之间及专业英语教师与专业技术人员之间的交流合作,培养一批“双师型”教师,全方位提高专业英语教师的素质,鼓励专业英语的发展。 

2.2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双师型”教师更有利于专业英语的教学,原因在于“双师型”教师既具备一般教师对课堂的组织、驾驭能力,又有一线实践的大量经验,知道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哪些技能,因而对课堂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把握性更强。 

2.3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观察、实践活动课堂中的实践练习环节越多,对于30人以上的非小班教学来说难度越大,而专业英语的课时就显得不够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下时间,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条件。 

2.4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完善教材在现有教材不够理想的情况下,专业英语教师可广泛利用各种资源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以补充和完善。以市场营销英语为例,有的教材侧重于对市场细分、定价、谈判、促销等理论知识的理论性描述,有的则侧重于这些板块实际对话的教学。这时专业教师便可将二者结合起来,并可为教学和学生自学录制短小的涉及专业内容或专业岗位实际操作的视频或音频材料,使教材有声有色,更加直观,深入浅出地将知识输送给学生。 

2.5 改革考核方式,倡导专业英语证书制度专业英语的考核缺乏像大学英语四六级那样的统一指导及权威性,应进一步倡导专业英语证书制度,由相关教育部门出台统一的级别划分及考试标准,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的方向,既为其提供动力,又能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增添一种能力的证明。 

[1] [2] 

 

小结 

 

综上所述,专业英语的教学在经济、文化、科技全球化的今天任重道远,如何让学生在系统地掌握普通英语的基础上全面接受专业英语的训练,是摆在专业英语教师乃至整个高职高专英语教育面前的挑战。唯有战胜这一挑战,才会培养出能够真正在全球化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应用型人才。 

第2篇:高职高专专业范文

关键词:职业;专业;高职专业;专业研究

Abstract: under the educating elicit condition, we set up profession on a subject catgoring basis in a long term, which does not link closely with the social vocation, and sabotag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ducational profession and social vocation. In this case, it not only effects the graduates’ employment, but also curbs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academic and teaching, learning, researching, training. This article starts the concepts of vocation and profession, stating that it must depend on social vocation to set up new high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fession, regarding profession is not from research, but from regulation, and illustrating seven principles of professional research.

Key words: Vocation; majors; the maj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professional research

一、职业

1、职业的学术性定义

职业(Career)一词,它更多的是指一种事业,不同于工作(Job)。因此,职业问题不是简单的工作问题。在德语中,职业一词为“Beruf”,乃是“天职”之意。它意味着个人毕生应当为之而不懈奋斗的目标。因此,职业本身已经包含了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内容,它是一种具有高尚性的事业。

社会学认为:职业,是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一种社会位置;职业是已经成为模式并与专门工作相关的人群关系和社会关系;职业同权利和利益紧密相连(垄断权、经济收益权);职业是国家确定和认可的。

经济学认为:职业,是社会分工体系中劳动者所获得的一种劳动角色;职业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具有社会性;职业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职业具有经济性。

法国权威词典认为:职业是为了生活而从事的经常性活动。美国经济学家阿瑟萨尔兹认为:人们为了获取经常性的收入而从事连续性的特殊活动。

职业一词的本意,至少包涵了两个方面的涵义:其一,职业体现了专业的分工,没有高度的分工,也就不会有现代意义上的职业观念,职业化意味着专门从事某项事务;其二,它体现了一种精神追求,职业发展的过程也是个人价值不断实现的过程,职业要求个人对它的忠诚。

2、职业的通俗含义

职业,是指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而从事的社会性工作类别。职业须同时具备五个要点: (1)目的性,即职业以获得现金或实物等报酬为目的;(2)社会性,即职业是从业人员在特定社会生活环境中所从事的一种与其他社会成员相互关联、相互服务的社会活动;(3)稳定性,即职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形成,并具有较长生命周期;(4)规范性,即职业必须符合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5)群体性,即职业必须具有一定的从业人数。

3、热门职业的含义

热门职业,又称时髦职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人们通常所说的热门职业一般包含以下几种含义:(1)“热门”职业指那些从需求上看,最短缺的职业。(2)指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员数量增长最快的职业。(3)指人们最希望从事的职业。人才紧缺性是热门职业定位。

4、职业的分类

职业的种类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与各国职业分类标准也有关系。由于各国职业分类标准并不统一,因此,国与国之间的职业种类不具可比性。但是,在现代社会中最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按照职业活动及职业角色接近的程度,将众多的职业分成若干大类、中类和细类。1958年,国际劳工组织制定了《国际标准职业分类》并于1986年第二次出版。它的出版,为各国编制或修订本国的职业分类提供了一个样板。

职业分类是以工作性质的同一性为基本原则,所谓工作性质,即一种职业区别于另一种职业的根本属性,一般通过职业活动的对象、从业方式等不同予以体现。职业分类的目的是将社会上纷繁复杂,数以万计的现行工作类型,划分成类系有别,规范统一,井然有序的层次或类别。对从事工作性质的同一性所作的技术性解释,要视具体的职业类别而定。而职业分类体系则通过职业代码、职业名称、职业定义、职业所包括的主要工作内容等,描述出每一个职业类别的内涵与外延。

我国1999年国家组织编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①,使得我国的职业分类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二、专业

1、专业的含义

专业,一般指高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实际上,专业有广义、狭义和特指三种解释[1]。

广义的专业,是指某种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的一些特定的劳动特点。

狭义的专业,主要指某些特定的社会职业。这些职业的从业人员从事的是比较高级、复杂、专门化程度较高的脑力或体力劳动。一般人所理解的专业,大多就是指这类特定的职业。

所谓特指的专业,即高等学校中的专业。

“精英教育”阶段的高校专业是社会分工、学科知识和教育结构三位一体的组织形态。其中,社会分工是专业存在的基础,学科知识是专业的内核,教育结构是专业表现形式。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

2、专业的学术性定义

薛国仁、赵文华通过整理教育论著,将较有代表性的关于专业的定义归为以下四类[2]:

(1) 《教育大辞典》第3卷(上海教育出版社)将专业定义为:中国、苏联等国高等学校培养学生的各个专业领域。大体相当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课程计划或美国学校的主修。根据社会职业分工、学科分类、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状况及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划分。薛对这个定义的评论是,“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描述性的定义,说明了专业划分的依据,兼顾了中国、苏联与美国的特点,缺憾是不太明确,不是一个精练的定义。”

(2) 《教育管理辞典》(海南人民出版社)将专业定义为:是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各专业都有独立的教学计划,以体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这个定义基本与《辞海》的解释一致,认为专业是一种学业门类。薛对这个定义的评论是,“这种解释只强调了社会分工需要对专业划分的重要性,忽视了专业与学科的关系。事实上专业与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 周川“专业散论”(载《高等教育研究》1992.1)从广义、狭义、特指三个层面来理解专业[3]。其中,特指是依据确定的培养目标设置于高等学校(及其相应的教育机构)的教育基本单位或教育基本组织形式。薛认为,“视专业为教育基本单位,比较符合事实,更有利于指导实践,但没有涉及到专业划分的依据。”

(4) 潘懋元、王伟廉主编《高等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0)的定义是: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因而在谈到课程时,其中也就包含了这种组织形式。薛认为,“用课程定义专业,揭示了专业与课程间的本质联系,比较符合美国高等学校中的专业的事实,但作为专业的定义来讲还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

(5)薛本人综合上述专业定义的优缺点,给定的定义:专业是指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分门别类进行高深专门知识教与学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个专业定义既有高深专门知识教与学活动的属性,又具有分门别类地进行这种活动的基本单位的属性。

其实,上述定义都是建立在以学科为核心的“知识文化”高等教育中的专业定义。

3、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的专业定义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美国学者马丁特罗(Martin Trow)于1973年6月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召开的“关于中等后教育的未来结构”国际会议上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他分别将15%和50%作为大众化和普及化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4]。我国从1999年扩招开始,2006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5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5],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阶段。

大众化教育阶段的专业,仍然是高校教学的基本单元,同时也是高校与社会接轨的接口。从大学的角度来看,专业是为社会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而设置的;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专业是为满足从事某类或某种社会职业必须接受的训练需要而设置的[6]。它主要强调的是:适应社会人才需求,为培养社会人才的职能需要,满足受教育者就业的愿景。

因此,大众化条件下的高校专业定义是:专业是指根据社会职业分工需要,确定人才培养规格,通过整合学科资源和社会实践可利用的资源,分类分层进行高深知识和专门知识、专门工作经验和技术、技巧,以及行业道德规范等,教、学、研、训等活动的基本单位。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的专业概念表述,其内涵有四大要点:一是整体上不单纯以学科知识教育为核心,而是以知识与技能教育并重的双核心的高等教育思想。二是高等教育是分类教育,在分成学科知识型与职业技能型两类基础上,又是分层教育。三是分类的本质要求是“精英教育”层面仍以学科教学为主体,“普本教育”层面的应用学科以知识与技能教学并重的双主体,高职教育类以技能教学主体的教育教学思想。四是三类教育都必须重视职业导向,尽量满足未来就职的需要,强化教、学、研、训四位一体的知识运用与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

三、高职专业设置

1、人才与职业分类是高职专业设置的基础

高职教育的专业划分原则是以技术、职业性和职业岗位群为主。根据笔者的研究,高职教育与传统的普通本科高等教育是不同的文化类别。普通本科教育是“知识文化”类的高等教育,高职教育是“技术文化”类的高等教育[7]。因此,高职教育从内分类到专业设置不按学科分类为标准来设置,而应以社会职业分类为基础[8]。其原动因是社会生产管理第一线专门人才需求结构变化与细化。

人才结构既包括层次,也包括类型(当然人才结构还可以通过学历、职称、年龄、地域等维度来进行描述),但层次和类型常常交织在一起,所以,实践上的人才分类中往往既体现了类型也体现了层次。

人才类型首先可以被区分为应用性人才和理论性人才两大类。理论型人才主要从事基本理论和原理的研究。应用型人才负责由基本原理向实际生产的转化。应用型人才进一步又可以分为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等三类。工程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转化为工程设计(或工作规划、业务决策) ,技术型人才负责将工程设计转化为实际生产工艺。技能型人才负责生产工艺向产品形态的转化。所以,社会人才又可分为4 种类型:学术型(科学型、理论型)人才,工程型(设计型、规划型、决策型) 人才,技术型(工艺型、实施型、管理型) 人才,技能型(技艺型、操作型) 人才。以上四种类型,也是人才理论层次,实践意义的人才类型应该以行业来划分。例如:机电、建筑、医疗、教育、管理等行业(专业)。

2、高职专业与职业的关系

高职教育就是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它的专业不是以学科分类为基础,而是以社会职业分类为基础的,教学专业不等于社会职业。职教专业必须以社会职业分类为基础,研究出适合高职教育需要的专业。

高职专业与职业的关系:(1)一个专业是一组相关职业的职业技能的集合。(2)专业技能核心要素与职业资格相对应。(3)专业教学与职业劳动过程、环境相一致。(4)专业名称与行业、职业的社会认同和学生理解,以及社会地位、价值判断基本一致。

高职的专业不是规定出来的,是研究出来的。一般是从研究社会职业开始,找出各相关职业技术与能力,确定通用技能项目与技能要求,集中归并研究出职业组群的技术名称或行业名称,名称尽可能使用社会通用、学术、中文称谓,并与国家职业大、中、小分类相统一。之后才是研究专业标准等一系列专业建设。

3、高职专业设置的几种模式

现有的几种主要的专业设置模式:第一,根据学校条件设置专业。这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封闭办学的专业设置模式。第二,根据生源需求设置专业。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主体主观需求论②”的专业设置模式。第三,根据本地区经济结构设置专业。这是大众化教育条件下,地方高职院校主要的专业设置模式。第四,依托行业企业进行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这是行业和经济发达地区高职院校,依据本行业和本地企业人才需求设置专业的模式。第五,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让高职教育始终面对就业市场和生源市场。这是自主就业条件下,跟踪热门专业、满足大批人才需求的专业设置模式。第六,立足学校现有专业资源,按高职专业设置原理,选择主体重点专业,开发新型专业方向,跟踪人才市场需求,逐年更新专业。这是多行业、多专业综合性院校,面向全国人才市场的专业设置改革模式。

以上六种高职专业设置模式,在现有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除第一、第二种模式应该抛弃外,其它四种模式都是可取的。第三、四种模式,最能体现地区和行业特色。第五种模式实践证明很难突出专业特色,若能及时收集到人才市场准确信息,分析发展趋势,提前调整专业技能组合,在专业建设上下硬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模式。第六种模式,是大多数综全性高职院校采取的可行性模式。既兼顾了现有专业资源,又能结合人才市场需求,及时淘汰更新专业。

4、高职专业设置原理

第一、高职的专业有大、中、小专业之分。这是因为行业概念具有大中小属性。如机电行业,是“大”行业,那么机电专业就是“大专业”。汽车行业是“中”行业,汽车制造与维修就是“中专业”。柴油动力机制造就是“小专业”。

第二、多个行业中有共同的技术岗位。如会计专业,是典型的多行业的共同管理技术。

第三、大、中专业开发,结合当地实际需要,就有可能是特色专业。如德国的农业专业,开发出的分支专业有:奶制品、牛养殖、羊养殖、谷物生产、羊和羊毛等。社区服务专业,开发出的分支专业有:金融咨询、老年护理、儿童服务、社区工作、残疾人工作、青年工作、酒精麻醉品工作等。商务专业的分支多达12个,如国际商务、国际贸易、法律服务、法律惯例、广告、人力资源、销售、销售管理、营运管理、公关、资产金融、银行业务和金融等。加拿大的管理专业设置的分支专业有:办公室管理、办公室管理主管、医疗办公管理、保健办公管理、土著自治政府管理、本土小企业管理、小商行行政管理、小商务管理、商务行政管理等[9]。

第四、需要多学科知识支撑的多技能专业,可渗透到多行业,开发出新型专业。如计算机技术,是个发展迅猛的行业,但它已透到所有的行业中,已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行业了。如德国就设置了多个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关的专业。如:机械工程应用信息学、电子工程和信息技术、商务信息学、商务管理和计算机科学、医学文档计算机科学等专业等[10]。

第五、社会大量存多技能复合型行业,专业也应按行业交叉、学科交叉、技能复合设置专业。如企业管理和汽车营销就是典型的复合专业,它既有工科知识又有文科知识。从这一点看,高中分文理科教学模式不适合职业教育的需要。我国高职教育对复合型专业研究尚没有起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专业研究的视野,也制约毕业生的就业。高职教育研究开发复型专业必将开辟一片新天地。

澳大利亚的将管理专业与其它多个专业交叉。如:农业商务管理、农业乡村商务管理、马匹商务管理、音乐商务管理。其它的多学科交叉专业设置有德国的商务管理和经济、商务管理和环境技术、商务数学和统计学、以及美国和加拿大的地理数学技术等[11]。

第六、行业垄断和地区特有职业最易开发出特色专业。

行业垄断,是指行业和企业集团主办的高职院校,凭借技术垄断、人才进入门槛和优势实验实习条件,设置行业特点极强的专业,就是特色专业,如湖南民政职院的殡葬专业、铁路职院的火车驾驶专业、中远集团所属职院的轮机与船员专业等。

地区特有职业是指针对本地区传统行业、地区特有产业开发出的专业。如牧业区的牛羊养殖、兽医与防疫、草场种植等。高寒、石漠、沙化地区的高寒、石漠、沙漠治理,高寒、石漠、沙化土地种植等。少数民族地区特有服装、饰品、用品生产与制作等。旅游区的导游专业、探险野营专业等等。

第七、行业综合创新专业。从社会同类和相关的单一职业和单一岗位,重组出新的组群,这种职业组群可称为“教育职业”[12]。教育职业就是高职教育专业。

如南方农村大量种植的粮食作物和疏菜、油料作物,前者称农艺,后者称园艺,二者组合即为种植,我们就可以称其为“现代种植技术专业”。家禽、家畜加上野生、外国特种物种繁养,综合为养殖,称其为“现代养殖技术专业”。若能在专业标准上设置开发出特有技术与能力,就是专业特色。

因此,高职“专业标准”和“课程标”是高职院校的知识产权,应得到保护,必须在保密状态下送上级教育主管机关审批。教育主管机关审批专业,再也不是权力审批,而是专业审批、技术审批、论证审批。主要从职业调查,职业和岗位分析,技能项目设置,以及课程知识与技术组合来看,是否达到高级人才所应具备的技术和能力,所培养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规范。同一专业,不同高职院校可能人才标准不同,质量差较大,这就是改专业设置为专业研究的意义所在,也是人才质量竞争的核心,是高职院校形成竞争态势的关键所在。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由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和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编写,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国家统计局批准正式颁布,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

②教育主体主观需求论,是指高职教育专业以学生要求就读什么专业,学校就必须设置什么专业的说法。其实,学生对社会职业认识不深,了解不多,这种极端需求是不存在的。

参考文献

[1][3] 周川,专业散论[J],《高等教育研究》,1992年第1期

[2] 薛国仁、赵文华:专业: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中介概念[J],《上海高教研究》,1997年第4期

[4]马建富: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观及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6月

[5]教育部,二ΟΟ六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教育统计网,2007年6月7日

[6]冯向东: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5月第23卷第3期(有改动)

[7]柴福洪,高职院校院、系设置研究[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P6-9)

[8]柴福洪,高职教育“技术文化”探源[J],职教通讯,2007年第11期,中思网,

网址:sinoth.com/chaifuhong/1000006532.html

第3篇:高职高专专业范文

关键词:物业管理 应用型人才 高职高专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173-02

我国物业管理经过20多年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随着物业规模和物业种类不断增多,物业管理的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大,物业管理进入了新的繁荣时期,对物业管理从业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大量既有专业知识,又懂现代物业管理理念的应用型物业管理人才,这对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带来了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新挑战。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要培养出适合物业管理企业的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应做到一下几点。

1 科学定位物业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物业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不仅涉及物业管理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培养模式,还决定了物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改革。

物业种类繁多,有住宅物业、商业物业、写字楼和工业物业等,不同类型的物业,其物业管理和服务的对象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另一方面,物业管理涉及建筑、设施设备维护保养、治安、绿化、卫生等综合管理与经营,这就要求物业管理人员既要有相关的理论知识,又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我国物业管理起步较晚,大多物业管理人员未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和培训,整体素质偏低,人才匮乏。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物业管理专业,但是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思维的影响,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理论与实践脱节,实际操作能力差,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在工作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不能适应物业管理发展的需要。随着物业管理的蓬勃发展,物业管理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具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很强实操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受到物业管理企业的高度欢迎。

因此,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培养既懂相关理论知识,又掌握常规管理,具备一定实际操作能力的物业管理应用型人才。

2 明确物业管理人才素质结构并针对性的进行培养

物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应该同时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这是物业管理行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毕业生能顺利就业的保障。

要培养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兼备的物业管理应用型人才,最核心和最关键的就是要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应着重培养学生以下素质:(1)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进取心、敬业精神及服务意识;(2)学生应掌握现代物业管理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操作技能和方法,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如:组织能力、决策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专业能力;(3)学生要有扎实的物业管理知识和相应的管理经验,如:房屋维修管理、物业的保洁、小区内的车辆交通维护、保安岗哨、安全设备设置,以及园林绿化、水暖施工、通气通电等;(4)学生要熟悉相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对物业管理法律制度及其原理有全面系统的认识和掌握,增强学生的懂法、守法和用法意识;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既懂经济又懂法律的物业管理应用型人才;(5)学生要具备相应的工程设备管理知识,对机电设备系统有较清晰的概念,懂得高端物业管理中的自动化控制,如:通风、排气、消防、排污、排烟、电梯、中央空调、高低压配电等方面的知识;(6)学生应具有全新的物业管理理念,以服务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业主服务。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目前高职院校的物业管理专业教师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而培养物业管理应用型人才,专业教师的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强调理论教学;另一方面必须重视实践教学。

教师不仅是课堂教授理论的高手,也要是实战的高手,这样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的贯穿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既提高学生的理论能力,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可以从两方面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对内实行教师培训,对外引进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物业管理人才。一方面可以鼓励专职教师到物业管理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参加物业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训及参与物业管理横纵向课题、实地走访进行社会调查等方式提高专职教师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重视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引进,这种引进,可以是从物业管理企业引进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充实专业教师队伍,也可以是定期请一些知名度较高的物业管理企业经理、管理处主任参作为兼职教师,让其参与物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把物业管理行业的最新动态、物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介绍给学生,为学生成长为高素质的物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4 建立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合作的教育模式。通过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能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实用技术和专业技能,从而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

校企合作的才培养模式是物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对物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起到促进作用。首先校企合作的模式有利于物业管理专业学生提前完成角色转化。通过校企合作,学生有机会到物业管理企业中学习知识,增长技能,尽快适应从学校到企业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完成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其次,校企合作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便利条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物业管理企业可以近距离地观察、了解、考核学生,缩短物业管理企业对物业管理人才的招聘时间和提前完成新员工的岗前培训,达到企业、学校、学生的三方共赢。

总之,校企合作的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形成专业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分析处理问题能力及组织管理能力,有利于把学生打造成物业管理应用型人才。

为了培养物业管理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应积极寻求校企合作的途径。物业管理专业可以依托地方物业管理行业,积极主动地与地方的物业管理企业联系,邀请物业管理企业负责人和行业知名人士参与组建物业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多方寻求企业的支持和帮助,围绕物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的特点,征询物业管理企业的意见。另外还可以根据物业管理专业发展的需求,邀请了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参加物业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校企合作建立有效的途径。

5 结语

物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除了明确以上几点,还必须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管理、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等配套措施相结合,建立健全相关的配套措施,才能培养出符合物业管理企业需求的具有发展前途的物业管理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弯红地.高层次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物业,2007(12S):80-81.

[2] 罗惠娜.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J].科学之友,2010(18).

第4篇:高职高专专业范文

关键词: 专业英语 高职高专院校 实践 改革

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身处科技竞争、人才竞争的21世纪,需要培养的是能够脱颖而出的高附加值人才。英语作为全球化形势下竞争的工具之一,已经为广大师生所重视,但仅仅对普通英语(egp)的掌握已不足以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专业英语的教学在高职高专学校的教学工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高职高专院校中专业英语课程的发展状况参差不齐,对专业英语课程的认识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整个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的高低,进而关乎培养的学生的就业质量,因此值得重视。

1 专业英语及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1.1 专业英语的发展及专业英语课程特点

1)专业英语及其发展。专业英语即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简称esp),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二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寻求发展,与世界各国的交易日益频繁,英语作为相互交流使用的语言成为最普及的语言工具。随着全球化进程步伐的加快,英语学习者逐渐将普通英语与各行各业的多种需求联系起来,于是专业英语应运而生。根据dudley-evans给出的定义,专业英语是与某种特定专业、科目或目的相关联的英语,适合于有中等以上普通英语水平,从事或要从事某种特定领域工作的学习者。

2)专业英语课程的特点。根据carter(1983)的观点,专业英语具备3个特点:学习材料的可信度、真实度高;目的导向性强;自主学习性强。

1.2 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英语教学现状1)高职高专院校对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存在开课晚、学时少、学分低等问题,有的院校甚至根本不开设专业英语。2)课程的整体地位低导致部分专业英语教师对课程的认识亦存在偏差,课堂形式单一。大部分学校的专业英语课由英语专业的教师教授,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3)目前高职高专类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偏低。4)质量高、系统性强的教材匮乏。5)考核形式缺乏灵活性、实践性和权威性。

2 对高职高专专业英语教学发展的几点建议

结合社会对专业英语需求的不断增长和要求的不断提高,针对上述问题,对高职高专专业英语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转变观念,充分重视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应紧密联系工作岗位的实际,增进专业英语教师之间及专业英语教师与专业技术人员之间的交流合作,培养一批“双师型”教师,全方位提高专业英语教师的素质,鼓励专业英语的发展。

2.2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双师型”教师更有利于专业英语的教学,原因在于“双师型”教师既具备一般教师对课堂的组织、驾驭能力,又有一线实践的大量经验,知道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哪些技能,因而对课堂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把握性更强。

2.3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观察、实践活动课堂中的实践练习环节越多,对于30人以上的非小班教学来说难度越大,而专业英语的课时就显得不够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下时间,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条件。

2.4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完善教材在现有教材不够理想的情况下,专业英语教师可广泛利用各种资源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以补充和完善。以市场营销英语为例,有的教材侧重于对市场细分、定价、谈判、促销等理论知识的理论性描述,有的则侧重于这些板块实际对话的教学。这时专业教师便可将二者结合起来,并可为教学和学生自学录制短小的涉及专业内容或专业岗位实际操作的视频或音频材料,使教材有声有色,更加直观,深入浅出地将知识输送给学生。

2.5 改革考核方式,倡导专业英语证书制度专业英语的考核缺乏像大学英语四六级那样的统一指导及权威性,应进一步倡导专业英语证书制度,由相关教育部门出台统一的级别划分及考试标准,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的方向,既为其提供动力,又能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增添一种能力的证明。

3 小结

综上所述,专业英语的教学在经济、文化、科技全球化的今天任重道远,如何让学生在系统地掌握普通英语的基础上全面接受专业英语的训练,是摆在专业英语教师乃至整个高职高专英语教育面前的挑战。唯有战胜这一挑战,才会培养出能够真正在全球化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君玲.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对英语教师素质的挑战[j].职业圈,2007(18)

第5篇:高职高专专业范文

(一)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

当前,有很多高职高专学校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同时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比如,有的高职高专院校照搬旅游本科的培养目标,有的旅游学校还挪用外国的培养旅游人才的方法,这样的目标定位不准确严重使高职高专的教育偏离了正确的路径。

(二)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开办旅游专业的学校为提高学生就业率,想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全才,这样不仅造成课程设置缺乏层次性,而且还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教学,从而使学生动手能力差,这样就体现不出旅游业的综合性,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尽快适应旅游企业相关岗位的要求。

(三)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

大部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有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程和素质提高课。虽然课程内容全面,但没有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所需课程开设。同时,高职教材良内容陈旧,缺乏特色。另外,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环节有校内教学实训,一般都安排在本专业的实训室中进行,比如,《导游业务》课程实训时就在实训室让学生进行导游模拟训练,这样学生单科实训的单项技能过于单一,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学生的实际专业能力未得到真正的提高。

二、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模式构建

(一)确立专业培养目标

在确立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时,首先要考虑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特色;其次要满足高职高专学生发展的需求;最后还要结合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规律及该专业的特点,因此,在培养目标中要体现以下三个特色。1.人才培养的高级性。高职高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是不一样的,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出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是属于高端技能型人才,而中职院校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主要面向服务层的技术人才。2.人才培养的职业性。高职高专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同时能为旅游企业培养出一线的服务和管理方面的人才。3.人才培养的地区性。高职高专院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目标必须根据当地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情况和当地的旅游特色、当地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服务。

(二)课程结构的调整

1.重新划分课程类型。依据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内容,把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文化基础课、专业课和职业训练课。文化基础课是对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和思想、身心健康方面的教育。专业课是对学生的旅游专业知识和旅游技能方面的教育。职业训练课指的是学生的顶岗实习和毕业环节,它可以提高学生的旅游专业能力和实践水平。2.重新界定专业方向。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和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2004)指出旅游管理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是两个不同的专业。因此,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不应该包括酒店方向,应将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界定为旅游景点和旅行社经营两个方向。这样重新界定过的专业方向不仅可以减少相应的课程而且还使专业方向进一步细化和精简,有利于培养质量高的人才。3.合理安排实训课。实训课对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其内容有实训任务、时间、地点、实训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训指导教师等。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要求动手操作能力高,因此实训课必须安排合理妥当。

(三)动态调整课程内容

第6篇:高职高专专业范文

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教育;课程设置;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经济往来的增加,大量外资企业涌入我国经济市场,我国国内更多的企业和资金走出国门,实现与国际经济贸易的接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对会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高职高专会计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高职高专层次的会计教育介于本科层次和中等职业教育之间。这就决定着高职高专层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既要区别于本科的研究型会计教育模式,又要区别于中等职业的纯操作型教育,根据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确定。

1.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高专层次会计教育从实质上看是一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确定既不能像中等职业教育那样确定的过低,也不应像本科研究型教育那样制定的过高,既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学制特点以及在校学生的基础素质和年龄结构特征。特别是要把提高学生就业率作为地方性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服务地方经济作为最终办学目标,相应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应当服从学校的整体办学目标。因此,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是:培养具有良好会计职业道德与操守、熟悉相关会计法律和法规、具备会计岗位工作所需的基础理论和较高实践业务能力,能够胜任各种会计核算工作的初、中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2.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尽管教育界对专科层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并无太大异议,但不同院校的课程设置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高职高专层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基本上都是在原本科层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通过减少非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和减少一些专业课程的学时而形成,虽然经过多年的高职高专课程改革,但基本上都在原来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对会计人员的发展需要,增加新课程内容,并对不适合现代社会发展课程进行适当调整与删除。高职高专这种课程设置方法造成的后果就是课程门类过多,课程与课程之间缺乏有机结合与联系,课程内容中交叉重复过多,学生学习负担加重,教学效果不佳。

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现象严重。目前我国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强调学科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导致了课程设置上的重理论、轻实践现象严重。会计目前的教学基本以理论课程为主,纯理论讲授的课程占总课程的学时比例较大,对实践性课程重视不够,学时比例偏小。由于会计行业的特殊性,在毕业顶岗实习环节,也主要是作一些表面文章。很大一部分毕业生不能到实习单位的财务部门进行相关实习。甚至有一些毕业生只是找一个实习单位出具假的实习证明和实习单位意见。毕业生很难做到一到实习单位就能顶岗进行实践操作。这与高职高专会计课程设置上重理论、轻实践有很大的关系。

理论课程设置方面:①基础课课时量和开课时间安排不合理。部分院校在学生一年级阶段几乎全部安排如政治理论、法律基础、计算机、高等数学等课程,且课时量过大,学生不正确理解安排这些课程的用意,以及这些课程与会计学专业的关系,多盲目地以应付考试的态度完成学习,学习效果较差;②课程设置不够全面,不能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各高校课程体系中普遍缺少新兴的如网络会计、养老金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新型行业和领域的课程,跨国贸易的发展、并购和上市等使熟悉国际会计准则、了解国外监管和信息披露制度、精通外语的会计人才更加紧缺,而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会计课程设置中都较少涉及国际会计准则、信息披露等专题,对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不高。③授课模式单一。缺乏必要的案例教学等互动式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④轻视对职业道德的培养。尽管职业道德的培养不是通过若干课时的培训和一纸试题的考核就能够提升的,但是这也不能成为高职高专会计教学忽视会计职业道德培养的理由。

在实践课程设置方面:①校内模拟设计的业务环节较少,一般都是选择工业企业几十笔典型的经济业务进行操作,这些与企业实际业务存在较大差距,难以适应当前会计岗位分工细化的形势;②模拟实训的内容和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理解模拟实习的意义,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易产生“搭便车”行为。③实验室设备落后,校内模拟资源相对有限。④校外实习难于监控,多流于形式。由于会计工作岗位的专业性和特殊性,短时间的实习使学生很难真正接触企业业务。

会计外语教学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层次会计专业的外语教学与本科相比,采用的都是国家统一的应试过级教材,这种教材注重的是传统的语言,教材所用文章题材与现代会计、社会经济知识有比较大差距,即使是学生通过了英语A、B级考试,甚至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却看不懂会计的英文函电、合同,看不懂英文会计报表。这种会计的外语教学方式与实际需要相脱节的情况,使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不能激发其学习专业外语的兴趣和积极性。高职高专的外语教学如果继续沿袭这种做法,必然会使会计外语教学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越来越严重。

第7篇:高职高专专业范文

关键词:广州 高职高专院校 会展专业建设

近年来,高职高专会展教育发展迅猛。以广州为例,开设会展类相关课程的高职高专院校的数量不断增加。

1.广州高职高专会展专业建设现状

广州会展经济的持续发展,促成了广州高职高专会展教育的繁荣。从各校的官方网站上来看,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南华工商学院等位于广州的院校,多数已经开设会展专业或会展研究方向。

广州高职高专会展专业建设有显著的特征:(一)公办院校对会展专业兴趣浓厚,位于广州且没有开设会展相关课程的公办高职高专院校数量越来越少;(二)民办院校对会展专业的兴趣正在上升;(三)专业名称丰富。例如会展策划与管理、会展经济与策划、工商企业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方向)、文秘(会展文秘方向)、酒店管理(会展经营管理方向)等。

2.广州高职高专会展专业建设经验

多年的发展,为广州高职高专院校会展专业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从一些院校的发展情况来看,会展专业的培养模式与风格虽有所趋同,但也不乏特色:

2.1校内学习

2.1.1课程创新。会展专业常用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项目引领法、头脑风暴法、案例分析法、卡片法、思维图法、角色扮演法、模拟公司教学法”等[1]。这些方法已被不同程度应用于教学实践。在此基础上,一些院校充分结合自身学科优势,补充物流、文秘、金融等学习内容,例如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开设剑桥商务英语及口译课程,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口岸商贸学院开设会展物流管理课程,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会展融资课程等。

2.1.1校内实训基地。多所院校已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会展实训硬件,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硬件方面,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投入100余万元建设的同声传译室与高级数字语音室,安装了国内最先进的语音室设备[2]。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训项目包含策划、外联、招商、服务、人力资源管理、财务、总经办工作7个部分[3]。此外,广州科技贸易职业技术学院会展综合实训室的会展管理教学系统,“以展览企业实际业务运作为开发背景,使师生通过上机操作可以对会展服务、布展及撤展等具体工作进行模拟实训”[4]。合理使用会展软件,有助于大幅提高学生在模拟环境下学习与运用会展知识的兴趣。

2.1.1校内协会、模拟企业与校中展会。服务业竞争的本质是服务细致程度的竞争。校中展是将学生、专业教师、校内协会与模拟企业四个实体紧密联系起来的途径之一,正成为进一步锻炼学生的主要形式。例如广州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院校在近年都举办过校园展销会。真实的组展经验与经历(如某个招展团队获得大单时),有助于尚未走出校园的学生磨练心志、增长才干。

2.2校外实践

学生在校外认真开展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扩大学校品牌效应,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

2.2.1展会与节事活动。为学生在展览会寻找现场实习的机会,是许多学校努力在做的事情。学校的支持力度与学生的过硬素质,共同决定着学校与会展企业之间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在这方面,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介绍的建设经验值得借鉴。该校不仅强调实习实训国际化,而且坚持走“教学做”一体化的专业建设道路。该校优秀学生不仅有机会进入香港家庭用品展等国际展会提供现场翻译,而且进入更多泛珠三角城市服务。这些给其他院校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2.2.2 学生技能竞赛。会展竞赛考验参赛团队的整体实力,帮助学生打开视野。一些广州院校积极参加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会展专业总决赛。但是经过进一步的调查,广州近年举办的会展竞赛数量却明显不足。虽然有广东省职业技能大赛广州选拔赛(广州大学承办),但不同院校的学生直接或间接交流的机会明显不多。从竞赛的发展趋势来看,北京的会展竞赛组织者们正在与台港澳开展交流,广州在这方面不应落后。

3.广州高职高专会展专业建设突破口

广州高职高专会展专业建设仍有许多发展空间,课程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的力度应当进一步加大。

3.1课程建设。会展专业的综合性,决定了它与旅游管理、国际商务与外语专业的特殊关系。完善知识学习的结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旅游管理专业适合增设1~2门国际商务课程(如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谈判),国际商务专业适合增设1~2门旅游课程(如商务旅游、旅游学概论),外语专业适合增设1~2门经管类课程(如管理学原理、市场调研分析)。此外,刘大可先生近期提出的“版块式教学理念”(先将会议、展览、节庆等各自分块,再将它们揉起来打成包后进行教学[5]),对课程改革亦有指导意义。

3.2师资建设。良好的师资是促进微观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因为企业的基层员工来自高等院校已是大趋势。2011年,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多名骨干教师,参加由上海市旅游培训中心和思研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共同举办的“全国会展师研修班”培训[6]。重视培养会展师资力量应当成为广州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趋势。有条件的院校如能加大与会展企业的合作力度,同时为教师提供会展设计等提升性培训,教师、学生与会展行业都会受益。在这方面,广州会展行业协会、会展企业与相关本科高职高专院校仍有很大的交流空间。

4.结束语

广州高职高专院校会展教育建设的经验,是相关公办与民办院校共同探索的结晶。各所院校探索的脚步并未停止,因此院校间、校企间的交流仍将继续。广州会展教育工作者的长期任务是:探索-创新-总结经验-交流-再探索-再创新,直至广州会展教育模式趋向成熟。

参考文献:

[1] 惠雯等:《为学生插上隐形的翅膀》,载《中国会展》,2009年第23期。

[2] 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专业设置-会展策划,2012年1月20日摘录自

[3] 广州康达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会展实训室建设方案,2012年2月1日摘录自。

[5] 叶灵燕:《会展教学定位不清》,载《中国贸易报》,2010年5月18日。

[6] 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会展专业教师参加“全国会展师研修班”培训,2012年3月1日摘录自省略.cn/news_view.asp?newsid=3263。

第8篇:高职高专专业范文

【关键词】 高职 会计专业 教材 研究

1 研究背景与存在的问题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资源,是规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采用教学模式的主要依据。积极推进教材改革,开发和编写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标明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度,体现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的观念,并能较好地展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在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会计专业,并已经取得一些成功经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但总体上看,该专业的教材建设明显跟不上行业发展的要求。

首先,教材内容针对性有偏差。现有的会计专业教材,其作者主要是从事会计教学工作的教师,也有部分科研人员,由于作者的工作性质和特点,他们对相关企业会计岗位的真实需求普遍缺乏深入了解,编写教材普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基础理论分量较重,应用技能不足,还没有真正过渡到以培养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的体系上来,难以从根本上反映出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的特征与要求。

其次,教材时效性不强。目前不少高职会计专业教材,讲解的仍是1至2年前的主流内容,课程内容滞后于行业发展,教学中难以反映新的会计技术,导致培养出的人才知识结构化程度低,与会计行业发展相脱节,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还需要进一步更新知识,才能适应企业需求。

第三,实训内容缺乏。高职会计专业旨在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要求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所以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要根据专业岗位要求,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加大实践教学在教学时数中的比例,以便实现校企衔接。目前,绝大多数高职会计专业教材不能对占总教学时数50%以上的实践教学环节提供必要的支持,无论是规划教材还是自编教材,缺乏对应的实验和实训指导。在实践教学环节,基本是由教师根据个人对课程的理解,安排实验、实训工作,教学规范性不强,内容较为随意。学生在实践中缺乏统一的指导材料,容易出现操作的盲目性。

第四,各课程教材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目前,高职专业教材虽然种类繁多,但基本都是针对某一门课程编写,往往容易出现教学内容重复、重点不突出、实训项目不连续甚至关键知识点遗漏等问题。从单本教材来看,其知识的系统性得到了很好的保证,但从整个专业培养过程来分析,则没有形成有效的衔接。

2 解决对策

由此可见,高职会计专业教材建设中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开创高职会计专业教材建设新局面,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正确认识高职教育目的,开发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教材。高等职业教育强调论和实践训练并重,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毕业生有直接上岗工作能力。会计专业的教材建设关系到能否实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第二,加强领导,做好高职会计专业教材建设规划工作。通过行指委指导、组织编写出版队伍,加强沟通协调工作,搭建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教材建设平台。利用该平台,整合高职会计专业教材建设信息,定期提出教材建设出版的计划,这样可以有效地推动大批能够反映高职教育教学特色的会计专业教材涌现。

第三,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同开发会计专业教材。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教材要求体现实用性、先进性,反映现实的实际技能,学生学过之后即能上岗操作,并能解决岗位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这样的教材单靠教师是很难完成的,只有教师和从事会计一线的专家紧密协作才能完成。因此高职院校教师与企业会计师及专家紧密协作。才能编写出具有高职特色、高质量的专业教材。

第四,围绕高职培养目标,加大教材实践指导内容比例。基础课程教材要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程教材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增加实训内容,建议基于“工作过程”构建教材内容体系。让学生获得一种全面、和谐、切实有效的学做一体化学习环境。要将典型的岗位工作任务和岗位工作过程的模拟环境融入到教材中去,以实训应用的经验和策略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理论理解为辅,保持课程学习时工作过程的整体性,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行动中进行思考和学习。

3 高职会计专业系列教材编写模型

本文通过会计专业的几门专业课程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出会计专业的教材编写模式的构建与模型,改变了传统教材的编写体例与样式,采用任务驱动或模块式的单元组织形式,利用情境设定的实训体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打造一个友好、活泼、积极的教材阅读氛围。通过网站共享教材素材或源程序资源、共享精美的教材课件资源,使学习者通过网络与教材编写者的交互作用,获得知识和能力。

3.1 专业技术课教材编写模型。确确定会计专业教材编写模型,在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课中,取消传统的章、节、目为单元的教材组织形式,贯彻情境教学法,以《会计电算化》为例,全书由7个情境组成,每个情境由若干个子情境组成,以具体“子情境”带动知识点的教学思想为特色,展现全新教学方法。

3.2 深度开发课程资源库。开开发出操作性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教材资源。将教材教学任务中的素材、教学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放在网络平台上,以便教材使用者共享,并通过网络平成教材作者、教师及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4 结束语

历经多年的专业教材建设的研究,使我们对教材编写理论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对教材编写经验及教材编写方法的探讨与总结,由过去的浅表认识到逐步提升,对会计学科教材编写模式的认识也随着会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在科学的教材模式中感悟知识的价值,获取知识的方法,从而坚定志向,崇尚科学,热爱科学,实现自己的科学理想和人生目标,是我们作为教师的奋斗目标。(课题:省教育厅课题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GZ201202445)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建构.教育研究,2007(22)

第9篇:高职高专专业范文

[关键词] 英语;专业学科;教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1-107-2

随着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专业知识与数学的结合更加深入,更加广泛。传统的英语教育正在向全面培养学生英语素质,如何提高英语应用能力教育逐渐转变。因此,用现代英语的创新思维的方法、方式去分析和解决与专业相关的一些实际问题,是我们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教师值得注意的重要问题。

一、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育的现状

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育的现状大致有四个方面:

(一)教材方面:大多数沿用原来的学科理论体系,对理论部分降低了一些深度和难度,重基础理论,轻实践,只强调英语它本身的系统性、完整性,缺乏与其他专业学科的相互渗透,对应用、实践性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缺乏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更当谈不上很好地与高职高专专业相结合。

(二)学生方面:近年来,由于高等院校大规模的扩招,学生整体素质有所下降,高职高专院校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据不完全统计,高考中英语的及格率不及百分之三十,一般只考60多分,这样造成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没有兴趣。

(三)教师方面:我们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教师大多数习惯于原来学科式的教学,讲课时常常凭纯粹的英语专业的角度讲授,与高职高专相关专业的理论、方法和案例脱钩,显得枯燥乏味。同时,专业课的教师只是在需要用到英语的地方才会去引某些结论,使得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和英语知识处于一种分离,不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四)家庭方面: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于乡村,其父母亲在外地工作,常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任性等性格特点。一旦不如意就会他人发生冲突,而冲突的结果或是疏远集体,陷于孤独,或是打击报复他人。同时,对于独生子女一个突出特点是受挫能力差,经常处在自我矛盾中。

二、《英语》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针对实际情况,征求了学科带头人,科任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意见,收集了大量的相关信息,反思教学中的不足,结合本院教学的实际,开展《英语》课程与专业相结合的教改,使《英语》课程更好地为专业服务。

(一)结合专业,确定内容

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教育对相应专业所必须的英语知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构建必要的、够用的英语新框架,对课程的内容进重新设计和整合。将支撑专业课程的内容讲深、讲透,与专业联系不紧密的内容,可以少讲,充分体现基础课程够用为度的原则。例如,数学类只讲简单的一些英语常用知识,经济类专业可以讲一些语法知识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我们根据各专业的特点灵活选用相关教学内容,使英语与相关专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二)转变思想,提高认识

高职高专院校主要是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英语的教学应充分体现以实用为目的,以“必需和够用”为度,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应用英语的知识具体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放在教学首位。在教学中,要将普通高校的英语教育和高职高专的英语教育有所区别,高职高专的英语教育简单地强调其逻辑的严密性,而应将其作为专业课程的工具,重视其实用性、开放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性,提供就业满足岗位所需的英语知识。

(三)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1.突出“启发”式教学,善用“对比”法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中,应着重围绕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做文章,既充分利用英语特有的逻辑性,又结合专业特点,引导、启发、组织和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使学生学会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的思考。

2.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淡化英语它本身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加强英语案例教学法。设计教学方法时,应尽量运用猜想、画图、类比等直观性教学法,精心选取并设计与专业实际或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典型案例,使其直观化、简单化、生动化。

3.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它们方法各有优点,现代化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对文字、图形等相关信息的传输、处理,使抽象的英语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具体,便于立体图形、动态图形的展示,更利于将专业知识与英语的结合。例如,在讲解二次曲面时,通过多媒体对图形进行分析演示,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4.编写合适教材。教材的建设要充分体现高职高专办学教育的特色性,淡化理论的完整性、严密性,逻辑论证,繁杂的计算过程,注重英语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大胆尝试了对高职高专教材建设的改革,采用案例驱动模式,以淡化理论,突出应用为主线,采用专业或生活中的实例作为引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英语概念,掌握英语方法,然后精选例题和习题,尽量多地选择与专业相结合的案例,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5.开展英语建模,提高实践能力。学习英语建模,设立体现应用的专题讲座,将建模的指导思想和应用方法贯穿整个到教学活动过程中,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写的专业建模。例如,对财会专业的学生,可设计存款、保险费等额度的英语模型;对物流专业的学生,可设计商品的配送问题的英语模型等。它们没有现成的模式、固定的方法、指定的工具书,因此,对英语模型建立初始就要求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刻苦研究,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结语

英语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一方面改变原来的不适应现阶段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需要教师跟踪英语发展的前沿,将英语的最新发展思想适时引入到教学过程之中,关注专业课程的设置以及课程的改革。我们应围绕英语课为专业服务的宗旨,提高学生用英语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和专业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综合能力强,素质全面,能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高级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邓小荣.英语的体验教学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3,(8).

[2]黄红.浅谈英语概念的教学方法[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