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范文

生态园林景观规划精选(九篇)

生态园林景观规划

第1篇: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范文

关键词:现代城市;森林生态公园;规划设计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social economy and the people's cultural life level increas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city, the residents to return to nature is yearning for more. The modern city of Forest Park has a good forest 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asy integration of the natural landscape and human landscape, forest tourism. Forest Park in the future have a broad space for development, more in Forest Park have been approved to establish. Therefore, this article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to the modern city forest ecological park landscape from the planning perspective.

Keywords: modern city; ecological park;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图分类号: S759.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现代城市森林公园的发展概况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工业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受到了严重影响,人们开始关心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现有城市公园在景观及活动内容上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富有特色的森林公园及森林游憩活动受到了人们普遍欢迎。森林公园是以森林景观为主体,融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及地形、地貌特征,具较大的面积与规模,较高的观赏、文化、科学价值,经科学的保护和适度建设,可为人们提供一系列森林游憩活动及科学文化活动的特定场所。

本文以某国家森林公园为实例,分析了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新方法与思路。在总体规划中通过对森林公园区位、资源优势、区内外开发条件现状以及发展前景的分析评价,确定应在保护的前提下,结合适当的开发使其得到永续发展。规划的理念;建筑的用材;生态的民居;交通工具的无污染;垃圾的分类、回收与处理,思想、行动上的生态宣传,无公害的绿色食品……无处不体现生态的理念及新时代人们对生态旅游的理解和追求。

二、项目概况、SWOT 分析及资源评价

1.项目概况。本森林生态公园面积8000公顷。海拔最高的山峰为 1117米。园内植物资源丰富,森林植被为温带针阔混交林带,其地带性植被为红松阔叶混交林。山脉连绵起伏,山势险峻,风光奇特。近几年来,该公园筹措大量资金,先后建设了“大自然教育中心、滑雪游乐场、鸳鸯湖水上乐园、森林浴场、小桂林”等景点。

2.SWOT 分析。

优势:1)良好的区位优势条件;2)便捷的立体交通体系;3)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4)优异的旅游资源景观。

机遇: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观念的转变,生态旅游的发展,省、市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及优惠政策都为其创造了条件。

挑战:该森林公园作为国家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应对其实行必要的保护,适当地进行开发,所以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和怎样更合理的开发利用,成为关键的要求。

其次资金不足、资源开发不够、建设水平较低、体制不完善、保护不到位、管理落后等都为制约期发展的因素。

三、总体规划构思

3.1 规划原则。1)保护第一; 2)三大旅游主题产品通过对该森林公园的分析,力求打造三大旅游主题品牌产品“:科学森林公园”旅游主题———建设长白山植物群落,展示物种的丰富和神奇“;生态森林公园”旅游主题———加强生态展示、强化生态宣传、使用生态材料、控制开发强度、开展生态旅游;“爱情森林公园”旅游主题———通过浪漫婚庆游的构建,营造“森林公园之恋”,打造爱情名园; 3)三大特色,根据森林公园的特色,规划了三大特色游,从而让游人体验森林公园特有的风情与景色,即特色生态游、浪漫婚庆游、休闲运动游、神秘文史游和现代节庆游。

3.2 森林公园性质。通过对该国家森林公园区位、资源优势、区内外开发条件现状以及发展前景的分析评价,对其自然、经济特色的研究,确定其性质为:以森林景观为观赏对象,以丰富多彩的生态旅游为主题,以实现旅游资源永续利用的生态旅游为总目标,集观光游览、休闲疗养、健身运动、资源保护、生态考察、科普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部级森林公园。目的是在保护的前提下,结合适当的开发使其得到永续发展。

3.3创意。采用“自(自然)、文(文化)、史(历史)”三脉分析法,以自然森林景观为基础,倡导森林生态旅游,展现婚庆文化、建筑文化、史迹文化,通过亲临亲历的感受方法,并将现代策划意识有机的融入规划之中。

3.4 主题定位。集生态性、科普性、浪漫性于一体的高档次的观光、度假、避暑胜地。科普性———植物资源的宝库、建筑艺术的天堂、历史文化知识的养生堂。生态性———无污染的环境、清新的空气、绿色的食品。浪漫性———丰富、多彩的婚庆活动。

3.5手段。通过四季歌———“开四季花、结四季果、贺四季喜、发四季财”来做足“花、果、泉、雪、情、史”的文章(花为旅游之花,果为经济之果)。

四、总体规划布局

4.1总体布局。方案:一点、两沟、六大景区。一点:以主入口做为公园的开始,即是全园景观的点睛之笔,又是公园管理服务中心。两沟:以大烟筒沟和小烟筒沟两条主沟作为景观分布的景线,沿途进行景观布局。六大景区:小桂林景区、牡丹塔景区、月牙谷景区、雪中情景区、牡丹峰景区和保护区。

4.2景区规划。

4.2.1小桂林景区。小桂林景区面积为860公顷,海拔高度为420米。本区已有较好的开发建设基础,是全园的重要景区,因其湖光山色及地形地貌与桂林山水相似而得名。规划的指导思想是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本区,突出森林景观特色,强调森林生态功能,表现依山就势、山水结合的特色。建设项目以自然观光、健身娱乐为主,同时利用相应地形地势建立专类园,从而增加旅游项目,弥补自然景观的不足。但专类园也要达到虽由人做,宛若天开之势,整体与自然景观协调一致,为游客提供一处返璞归真的休闲度假场所。

4.2.2 牡丹塔景区。牡丹塔景区面积为 360 公顷,海拔高度为 526 米。该区为本森林公园开展特色旅游的重要景区,规划结合优美的自然景观开发婚庆旅游产品,希望爱情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在此能得到升华。

此景区推出的是———婚庆节。可根据北方的季节特色———嫩绿的春季、火红的夏季、多彩的秋季、银白的冬季举办各具特色的婚庆活动。如为新人们提供结婚留影的开敞草坪;举办大型庆典的场所空间;赋有浪漫色彩、异国情调、民族特色的婚庆场地和赋有浓郁郊野风光的自然景色。

4.2.3 月牙谷景区。月牙谷景区规划面积为 1135 公顷,海拔为 500 米。月牙谷为半月形大深谷,故得名。谷深约为150米,谷身密被植被,岩山顶边缘皆为耸立的玄武岩砬子,气势雄伟,宛若一座城墙。规划将本区集观光旅游、健身探险为主的区域。

此景区推出的是———秋季风情节,亲自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亲历亲为,欣赏形态各异的怪石、体会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的悠然、体会攀岩的艰辛、体会一揽众山小的居高临下之感……总之,让人们在此体会万种风情,享受静谧。本区同时设有为专业人士开辟的登山、攀岩场地,开发森林探险游,使其成为与众不同的旅游产品。

4.2.4 雪中情景区。雪中情景区规划面积为 600 公顷,规划以开展休闲度假、健身运动为主的旅游观光区。此景区推出的是———冬季冰雪节,用滑雪来吸引更多的游客,使之成为冬季的主打旅游产品,每年举办大型的森林冰雪嘉年华会。在冬季的林中,举办冰雪盛会,吸引游人来此享受冬季的乐趣。

4.2.5 牡丹峰景区。该区规划面积为 750 公顷,规划为公园服务、餐饮、购物及管理的中心。

此景区节庆活动推出的是美食节,为更多的人们提供来自全国各地的美味佳肴。在入口处的集市区,每年招引各地的名小吃到此宣传,不仅带动地方的经济,还可宣扬我国的美食文化。此外此景区主打的旅游产品是会议旅游,为组织会议、学习旅游提供了条件。规划管理和办公用房、林雪人家等为游客提供住宿和餐饮设施,还有动植物和绿色食品的养殖基地,为人们提供健康、绿色的饮食观念。

4.2.6 保护区。该森林公园为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防止盲目开发建设和不顾长远利益的短期利己行为对景观资源的破坏,根据评价结果将景观价值较高的地区规划为保护区。在保护的前提下,结合适当的开发使其得到永续利用。这里首推森林生态文化旅游节,了解生态旅游,感受文化气息。

五、游览线路规划

5.1 游览方式。游览方式选择的原则:应合理利用地形、地势等地理条件,充分考虑景点特点,紧密结合游览功能需求,因地因景制宜,统筹安排。

1)陆游:以步行或利用必要的工具进行游览,是目前森林公园主要的游览方式;2)水游:利用鸳鸯湖,乘舟游览;3)空游:乘直升飞机、滑翔机、热气球等进行空中游览。

5.2 游览线路规划。除规划两日、一日、半日游外,根据规划的主题特推出特色旅游线路:特色生态游、浪漫婚庆游、休闲运动游、神秘文史游和现代节庆游。

5.2.1 特色生态游。1)植物景观游。利用园内自然景观保护区及生态保护区内的自然植物景观,为游人提供欣赏各种林相景观和园内特有的植物季相景观、了解植物知识、认识大自然、保护生态系统的特色旅游路线。2)养生健康行。利用园内的香熏园、本草滋生苑以及负氧离子森林浴环境为游人提供具有感受不同植物带来的养生之道的特色旅游路线。3)水健康行。利用园内仙子泉、龙头泉、矿泉水厂为游人提供品尝山林中的清泉、了解健康的饮水常识的水健康之旅。4)绿色食品健康行。利用园内纯天然(完全家养,不吃饲料的家禽),无污染的(绿色、健康、无污染的蔬菜、水果)绿色食品为游人提供绿色食品健康之旅。

5.2.2 浪漫婚庆游。利用园内鸳鸯湖、同心岛、爱情博览园、牡丹塔、宣言石等一系列的婚庆景点为游客提供体验不同的婚俗节庆和风情的特色旅游路线。

5.2.3 休闲运动游。利用园内的爬山、空中溜索、滑翔基地、滑雪场等具有现代气息的休闲运动设施的规划为游客提供休闲运动游这一特色旅游路线。

5.2.4 神秘文史游。利用园内的史迹传说、抗日遗址及古典建筑别墅群为游客提供别具一格的神秘文史游这一特色旅游路线。

5.2.5 现代节庆游。利用规划中的各个节庆活动,为游客提供具有不同特色的现代节庆游这一特色旅游路线。

第2篇: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范文

【关键词】生态、园林景观、城市环境规划

一、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因此,要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就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我国环境保护法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其主要任务之一,正是基于生态环境与生活环境的这一密切关系。

二、城市景观的分类和作用

城市景观包括人造景观和自然景观两类。人工景观有楼房、马路、广场、河堤等等;自然景观有来自大自然的和人造自然景观,就是我们所说的园林,以绿色植被为主。

园林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生活环境物质上和对精神方面的要求,主要是要以人为本,把生态环境、人文社会文化、娱乐、经济等方面融合在一起,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园林设计在城市规划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主要是美化、休闲娱乐给人的一种回归自然的享受。

三、园林设计的特点有:

1、园林可以突出城市特点。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形成历史、地理和发展规模等特点。园林设计就是要根据这些特点进行规划,要反映出城市的历史发展过程,记录历史事件和故事。可以让游客在游玩其中就可以了解到这座城市的发展历史和浓厚文化底蕴。

2、园林设计还可以塑造城市的形象。园林的设计可要融入人们的城市生活中,一个园林设计可以影响人们的精神文明;对于一个游客来说,园林设计就是这座城市的形象。

四、园林设计的要素

(一)地形

1. 首先对地形进行分析探究,要掌握地形的结构和方位,如地形的坡度、形态等因素,同时也要对对各不同的用地、空间以及其它因素与园址地形的内在结构保持一致。

2. 绘出园址的地形图。绘出等高线、地界线、原有构筑物、道路及现存植物。原始地形图可通过现场勘测、地图测绘或航测等方式绘制而成。

3. 排水问题,要考虑防止水土流失,多种一些植被,太平坦不利于排水,要调节好地表排水和引导水流方向,这是园址地形设计的重要而又不可分割的部分。

(二)植物

1. 风景园林师要通晓植物的综合观赏特性,熟知植物健康生长所需的生态条件,以及对植物所生长的环境效应的了解方面。

2. 因为,地被和灌木一般先于乔木达到成年,因此,设计师还需拟定一项定期更换衰老灌木和地被植物的计划。

3. 一般植物在室外环境汇总能发挥三种主要功能:建造功能、环境功能及观赏功能。

1)建造功能:植物能在景观中充当建筑物的地面、天花板、墙面等限制和组织空间的因素。这些因素影响和改变着人们视线的方向。在涉及植物的建造功能时,植物的大小、形态、封闭性和通透性也是重要的参考因素

2)环境功能:植物能影响空气的质量,防治水土流失、涵养水源、调节气候。

3)观赏功能:因植物的大小、形态、色彩和质地等特征,而充当景观中的视线焦点。也就是说,植物因其外表特征而发挥其观赏功能。

五、实例探究

因城市绿化对社会经济有显著推进作用,使得园林规划在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城市在城市规划中,结合自己的城市特色进行生态园林景观规划。例如, 1991年开始的《上海2050 绿地系统规划》;南京市中心城区由于天然的地理条件及历史人文景观因素形成的条带式绿地系统模式; 苏州市、三亚市利用水系网络形成的网格式绿地系统;杭州市利用周围的山、水等地形地貌形成的环绕中心城区的环状绿地系统;桂林市的分散集团式城市结构间的放射状的楔形绿地系统,将田园的优点引进城市,为城市发展提供秩序和弹性;等等。

苏州园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特点是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它形成在人口多和缺少自然风光的城市里,人对自然喜爱,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对自己居住的环境进行美化和改造。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这四座古典园林,建筑类型齐全,保存完好,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的布局、结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装修、家具、陈设等各个方面内容,反映了明清时期,中国江南地区人们居住文明,一度影响整个江南建筑格调,促使民间对建筑的思考,懂得设计、构思、布局、审美以及施工技术,体现出了当时城市建设科学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

结语:

随着人类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必须化废为宝,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在城市规划一定创造一个人和生态环境和谐共处环境,人类依赖自然,尽可做到不破坏自然环境,21世纪的城市需要可持续发展, 需要生态绿色环保, 需要成为"山水城市"、"园林城市"。

参考文献:

[1]沈显生;生态学;科学出版社 (2008-9-1)

第3篇: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范文

【关键词】 园林景观;园林生态设计;生态设计规划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人口激增给环境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的发展已经消耗了大量的森林、土地、水等资源。但这还不是全部,最重要的是人类为了经济的发展,大肆破坏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严重失调,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大气污染、石油泄漏等环境问题愈演愈烈,并且还没有有效的解决措施,人类的生存已经遭遇威胁。可持续发展被各国提上日程,生态可持续的发展被越来越多的讨论,生态设计这一行业的产生,标志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设计涉及的方面很多,工业、农业、森林等都可以进行生态设计。我们今天讨论的是园林景观的生态设计问题,引发人们对城市环境的思考,清楚的认识现状,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使人类真正的做到和自然和谐相处。

一、什么是园林景观生态设计

1.生态设计的涵义

生态设计的概念目前没有很统一的定义,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这是一种设计形式,并且这种设计在进行的过程中不能对环境产生破坏,要把对环境产生的影响降到最低,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其实就是把人类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统筹规划。

其实,人们的活动从来没有离开过生态,早在原始时期,人类就为了生存对周围的环境做出了改变,这种改变虽然微小,却也在生态工作范围内。现在我们把生态设计的概念外延,覆盖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2.景观生态设计的涵义

我们在探讨景观生态设计的概念时一般分为两个层次,在狭义和广义的层面

上分开研究。广义的方面是这样解释的,在对一种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要运用生态学方面的原理和知识,基于这样的景观生态设计,就可以被认为是对景观的生态设计了。而狭义的层面上理解的话,就是用生态学进行景观设计,期间要应用各种生态学知识,它注重的是细节方面的东西,比如景观的空间格局,以及这种格局的构成元素。

彼得·沃克是国际知名的景观设计师,他的极简主义给景观设计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并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我们一贯秉承的原则是把景观设计当成一门艺术,如同绘画和雕塑。……所有的设计首先要满足功能的需要。即使在最具艺术气息的设计中还是要秉承功能第一的理念,然后才是实现它的形式。例如:柏林的索尼总部首先是一个公共广场,它的设计十分别致,令人难忘。但是它的设计与形象是在相互依赖中并存的。彼得的设计的生态景观是需要不停维护的,植物要不断修剪,这是他理解的景观生态设计。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设计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内容,景观生态设计也在不断的革新,景观生态设计的一个基本要点就是要可持续的发展,景观是为了服务周围的群众的生活,在这个前提下,景观生态设计要尽可能的减少基区面积,而且作为景观设计,就提倡融入更多的美学因素。

二、现阶段的景观生态设计

常规设计还是很常见的,常规设计的前提是人的需求,各种功能和属性都要以满足人类的需要为原则,这种设计被叫做常规设计。在人的需要层次上,常规设计是必须存在的,但是在生存环境的严峻形势下,我们不得不顾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可持续的发展也是子孙后代的要求。这种情况下,常规设计很难在满足需求,生态设计应运而生。目前我们的社会发展程度还不高,对生态设计的理解也不深刻,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满足不了进行生态设计的要求,常规设计在一段时间内还不会被生态设计代替,更多的可能是两者相互结合,把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输入常规的设计中,使常规设计重新整合,使设计出的园林景观适合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提升设计水平。

三、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特点和要求

1.以节约为本

近些年来我们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牺牲了生态坏境,发电厂、交通工具等使用的能源燃烧后不断破坏大气环境,连水利工程都在对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园林景观的设计中需要大量的原材料,这些树木、花草、石头全部来自大自然,取材时必定会对大自然产生伤害,因此我们在进行生态设计时,应该减少使用这些自然资源,要注重资源节约。还可以采取作景观预案的方式,不断修改设计方案,增加景观设计的合理性,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2.尊重现有的生态环境

无论是常规设计还是生态设计,都要对地表进行改造,这种改造不可避免的要影响到附近的生态坏境,我们应该通过合理的措施降低或者避免这种影响,让我们的景观设计更加符合生态系统的需要。让生态系统保持自身的能力,这样才能降低环境恶化。

园林景观是包含在整个的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不能局限于场地内的景观设计,要在宏观上把握,整体设计。根据不同的生态系统因地制宜设计不同的景观,各种生态要素都要考虑,不能破坏原有的生态。

3.园林景观要尽量延长使用

很多园林景观的生态设计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不是简单的工程建设,这样复杂的设计应该得到更好的利用,但是现在我们却很少能做到。修理、精炼、重新设计、再思考是生态设计的四个阶段,利用效率是我们一再需要考虑的问题,这方面日本做得很好。景观材料在选择时应考虑到回收利用性和耐用性,这样在景观废弃或改建的时候,大量的材料可以回收,不至于造成浪费和污染。要尽量的提高景观的使用寿命,对景观不断维护、修理非常必要。

4.尊重生命,保护文化

在生态学的角度上,人类和世界上的其他动物都是平等的,没有谁高谁低,要求我们要和自然界其他的生物和谐共处,以前由于城市的出现,大量的动物被迫离开城区寻找新的领域,我们应该对生物的多样性予以保护,这样更多的生物就可以重新回到城市,这也让我们的城市生态系统更加完善。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保护生物多样性最好的国家之一,袋鼠、考拉在街上可见。但是城市化的进程也给动物带来了相当大的威胁,于是园林景观的设计师们在可能利用的各种地点建立动物保护区,建设尽可能多的园林和绿地保护动物。

各个地方也尤其不同于别地的风俗文化,一些环境也被打上了文化的烙印,这些文化是需要我们长期保护的,园林景观的建设不能以牺牲这些文化为代价,要尊重当地的风俗,这样也可以使景观设计更容易得到认同。

四、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方法

我们也在上文提到过常规设计,现阶段园林景观的生态设计不成熟,需要在常规设计的模式下开展。要先确定总的目标和规划,之后进行具体的分析、测量,确定地域和范围,在进行更为具体的细节设计,设计多个方案以备选择。

园林的景观生态设计是前期的准备工作,它是以人类的需求为主的,忽视人的需求设计也将不复存在。所以在做设计的时候,要以常规设计为依托。把生态设计和常规设计两者结合才能完成整个的园林景观设计。

结束语

不论是我国还是国外,在园林景观设计领域内还没有很成熟的体系,理论和方法还不能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不能完全适用园林景观的生态设计。我们要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贯彻到底,在设计的细节方面体现出来。积极进行创新,学会和自然和平共处。

参考文献

[1] 顾忠好.城市绿地植物景观生态设计的要求与方法[J]. 农技服务. 2010(08)

[2] 王小克,张公保.浅议园林景观生态设计[J]. 山东林业科技. 2007(06)

[3] 张钢,赵晶.对生态设计的再思考[J]. 现代农业科学. 2008(11)

第4篇: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范文

关键字:园林景观;生态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对于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短缺问题接踵而至,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公众对于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园林的生态设计成为生态文明时代的必然产物,需要引起园林景观设计人员的重视。

一、城市生态节约型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首先,城市园林景观体现的是城市风貌,一个城市的园林规划建设水平不仅代表着城市的精神面貌,同时也会对城市的其他方面产生影响,从而对城市的整体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其次,现代园林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城市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园林景观的发展形式及水平。因此,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最后,随着城市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城市园林景观的定位标准不断提高,由此也改变了城市建设的环境发展。可见,城市园林景观是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城市品位的基础需要。

城市园林景观除了主观上的重要外,还具有客观重要性,首先,城市园林景观具有良好的绿化功能,有效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面对日趋激烈市场竞争,园林规划有效调解了人们的心理压力,并为人们提供了健身、娱乐的场所,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艺术欣赏的来源,提高了城市人的综合素质。由此可见,加强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已经成为提高城市人们生活水平的关键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目标和原则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总目标是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改善城市的景观结构和功能,提高区域整体环境质量,促进城市景观的可持续发展,给予城市中居住的人们一个安全合理、健康舒适、经济便利的人居环境。

1、尺度性原则

在对城市进行规划时,首先要考虑人口规模合理,还要考虑城市满足未来人口的增长可能,最佳方案是将人口控制在合理性与可能性的交叉点。其次是土地问题,城市生态最基本的内容是土地生态,它同时具有自然生态属性与经济生态属性。在景观规划方面,则需考虑到基质、斑块、廊道等景观结构要素。对这些区域进行科学的分析并提出合理的规划管理方案,则对实现城市景观单元之间的相互协调有很大的益处。

2、稳定性原则

在自然或人为的干扰下,城市景观在不断的产生物质和能量的变化,不同的物质和能量变化的过程则产生不同的生态效应,而生态多样性有利于景观稳定性。适度的干扰可迅速增加景观的异质性,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过程,景观还是能恢复到原来的生态平衡状态。在实行该原则时,需注意适当适时地补充自然元素,协调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丰富景观结构和生态形式。

2、生态性原则

景观生态规划的重点是生态合理性,生态城市要求城市的主导产业应是代表着现代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因此要在规划过程中,深入研究区域景观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与物质流通特征及规划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生态风险等,协调与提高景观生态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制造出稳定的生态平衡,以达到生态合理性。

4、经济性原则

景观生态规划过程中需要大力地发展循环经济,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资源短缺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的尖锐矛盾。同时,鉴于人类在景观生态系统中所处的特殊地位,也决定了景观生态规划必须达到社会效益与景观生态效益二者之间的协调统一。

5、可持续性原则

景观生态规划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致力于景观生态资源的整合和持续利用,对整个景观生态系统进行综合性分析,促进和改善区域整体的生态环境。景观生态规划谋求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以求达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使用和景观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整体优化城市景观,促进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园林造景中生态设计理念的应用

对于现代园林的生态设计而言,主要是促进人与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处,密切联系,生态设计理念的提出,充分表达出了人类渴望亲近自然、与自然融合共生的愿望。在公众生态意识不断增强、生态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影响下,人们对于园林生态设计的探索也在持续进行。在生态设计手法中,抛却过程、结果或者表象等,它们都充分体现了设计人员对人与自然之间生态关系的思考和探索。在实际应用中,生态设计理念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在科技发展的带动下,能源工业得到了巨大的进步,各种各样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得到了不断的开发和应用,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其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不产生或者极少产生废弃物,对于环境的影响较小。在对清洁可再生能源进行利用的过程中,需要尽可能降低能源需求、减少能源消耗,采用高效节能的技术,确保园林生态设计的有效性。

2、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在园林景观构成中,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元素,不仅是植物生长的必然需求,一定面积的水体更可以起到丰富景观、调节局部气候、隔离噪音等作用。在对水资源进行利用时,需要设计人员的充分考虑。从当前的发展情况看,水资源污染的加剧以及水资源的短缺,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同时也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因此,在园林生态设计中,设计人员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对雨水、污水进行收集和处理,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尽可能节约景观和建筑用水,减少对于水体的污染,对园林局部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改善。

3、本土主义的应用

本土主义主要是针对生态设计中的本土性而言,源于人类对于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尊重和适应,是各地域及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保留下的被群体共同认知的一种历史积淀,对于区域的发展有着极为广泛的影响。

(1)本土自然资源的利用:运用本土的建造材料自然资源,不仅能够节约材料运输所需的时间和费用,还可以减少对异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材料运输途中对于环境的污染。同时,利用当地的材料,可以使得园林景观充分体现地方色彩,使人们产生强烈的场所感和归属感。在园林造景中,要充分考虑植物自身的生长特性,从气候、环境等条件出发,尽量选择地方树种。

(2)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人类活动或多或少都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英系那个,因此,在园林设计时,要重视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尽可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例如,湿地的建设以及溪流的恢复,都是园林造景中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的常见措施。

4、斑块的合理设计

从城市景观的角度,斑块指的是与周围背景不同的非线性的景观元素。斑块可根据其面积的大小分为大、中、小型三类。在城市的绿地系统中,大中型的绿色斑块被称为城市的“绿肺”,富含的生态功能多样,景观层次和结构也很多元化。小型的绿色斑块则被认为是物种迁移和移居的“踏板”,提高了城市生态景观的异质性,丰富了城市景观的视觉效果。城市中大中型的绿色斑块数量相对较少,但是总面积比小型斑块要大,所以城市景观规划应以大中型绿色斑块为主,而小型绿色斑块为辅,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均匀分布合理搭配,使其生态环境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5、廊道的合理设计

根据景观生态学学科的研究成果,廊道要发挥其作用必须有足够的横向长度。我国的城市街道普遍较窄,建筑异常拥挤,需要一定的时间整治。廊道的设计意义在于形成一个不同等级和功能的生态联系网络。由于廊道普遍呈线性延伸,其生态效应可以在沿线性空间深入到城市内部的同时,充分地利用廊道的延伸性,将沿廊道分散的各个斑块和小型廊道通过一定的人工途径进行连接,进而创造出一个更宽阔的廊道地带,使生态效应在纵深和横向同时扩散。

6、基质的合理设计

城市绿地系统中,居住区之类的基质应该实行“大集中,小分散”的规划原则,使斑块和廊道能够将基质很好地包围起来,使居住区最大限度地与自然相接处,充分发挥生态城市的特点。总而言之,城市的绿地系统应当建立以绿色廊道组成的网络构架,将绿色斑块和基质有效地连接起来,在重要节点设计公园等大型绿色斑块。只有从整体来进行生态规划,城市的绿地系统才能朝着最优化的方向发展。

结束语

园林属于城市中的绿洲,是促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由此,也对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对城市园林进行规划过程中,应切实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做到因地制宜、因材制宜,注重节约和环保,以实现资源应用的最优化,最终实现为当地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最优服务。

参考文献

[1]彭峰,陈亮明.园林植物造景中的生态设计[J].现代农业科技,2013.

第5篇: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范文

关键词:森林公园;生态学;规划应用

我国的森林游憩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1982年建立了第一个部级森林公园――张家界森林公园,台湾省也于同年建立了第一个森林公园――垦丁森林公园。截止2006年底,全国共建立森林公园2 067处,总经营面积1 569万hm2。其中部级森林公园660处,经营面积1125万hm2,省级森林公园955处。森林游憩业已成为林业产业中最具活力和最有希望的替代产业和新兴的主导产业,被誉为正在崛起的“朝阳产业”。然而,森林游憩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近阶段,森林风景区的景观建设主要表现为以下问题:1)森林风景区景观建设在我国刚刚兴起,各种法律法规不健全,很多风景区规划只追求功能和经济效益而缺少生态意识;2)森林风景区景观的开发模式设计不合理,引起不利的生态影响;3)森林风景区景观建设忽视自然生态过程,导致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受损;4)森林风景区景观管理薄弱且于生态层面的针对性差,无节制的人类活动进一步加剧了森林生态环境的破坏;5)森林风景区景观的开发力度控制不当,缺乏维持适当生态容量的理念,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森林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森林游憩存在的这些多样化的问题,关键是要处理好森林游憩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矛盾,以及树立科学规划和设计理念,对风景区实施适度开发原则,在尊重自然、满足人类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森林风景区的规划和设计,景观生态规划的出现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思想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环境认识的转变,景观生态规划的定义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景观生态规划是指将广泛意义上的生态学原理,包括生物生态学、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等各方面的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及知识作为景观规划的基础,它对应的表达应该是景观的生态模式规划,这里的景观表达是空间层次上的涵义,而狭义上的景观生态规划则是将景观生态学作为景观规划的基础,它相应的表达应该是景观生态模式的规划。

1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

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一般包括森林公园基本情况介绍分析、总体布局和景观规划、服务及基础设施规划、保护工程规划和组织管理、投资概算及效益分析五部分。

1.1基本情况介绍分析

基本情况介绍分析是对森林公园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与说明,包括当地的自然地理情况、社会经济情况,生态环境、风景资源评价、开发建设条件分析和客源市场分析等,其目的是提供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所需要的基础资料与数据。

1.2总体布局和景观规划

总体布局是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骨架,明确森林公园的艺术构思、总体意境和空间布局;景观规划包括景观景点规划和植物景观规划,主要是进行景点、景物和植物景观的设计。

1.3 服务及基础设施规划

服务设施规划主要是根据预测的游客规模,布置住宿、餐饮、商贸和娱乐设施,确定它们的规模和位置;基础设施规划主要是各级旅游道路布设,供电、给排水的管线布设和设备选择,广播、电视等设施的安排等。

1.4保护工程规划

主要是资源与环境保护规划,内容有生物资源保护、景观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和旅游安全等,其重点就是森林旅游资源的保护;根据森林公园生态环境的重要程度,有时要做环境影响评价。

1.5组织管理、投资概算及效益分析

明确组织管理的形式,进行森林公园建设的投资概算,提出资金筹措方案,最后进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分析评价。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直接影响着森林旅游者对旅游地的评价与满意程度、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旅游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是决定森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是森林旅游能否成功的关键。

2. 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理论包括景观生态学和景观生态规划。

2.1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是对于不同尺度上景观空间变化的研究,包括对景观异质性、生物、地理和社会原因的分析,是连接自然科学和有关人类学科的交叉学科,主要由地理学上的景观和生物学中的生态构成,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景观系统的整体性、景观要素的异质性、景观研究的尺度性、景观结构的镶嵌性、生态流的空间聚集与扩散,景观演化的不可逆性与人类主导性以及景观价值的多重性。

2.2景观生态规划

景观生态规划是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以区域景观生态整体优化为基本目标,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其目的是使景观内部的社会活动与景观生态特征在时间和空间上协

调化,达到优化利用景观,景观生态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景观生态学基础研究、景现生态评价、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以及景观管理,景观生态规划必须遵循整体优化原则、异质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景观个性化原则、环境保护原则以及协调发展原则等,景观生态规划属于生态规划的范畴,其研究虽然包含生态组分的合理利用问题,但主要是对生态系统合理利用的研究,它更注重景观内生态系统的空间动态稳定性,因此,只要在森林旅游的规划中把研究尺度相应扩大,同时借助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那么很多生态规划的模型就可以用于进行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

3. 景观生态学理论在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中的应用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空间格局、生态过程及其演化动态的学科,由于其拥有较成熟的景观空间格局的测定、描述以及统计指标体系,因此景观生态学在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运用景观生态规划方法对森林公园进行规

划。森林公园的森林旅游资源分布一般呈现出点、线、面的空间格局关系,这种关系符合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质的基本组成,在森林公园中,功能分区规划、旅游道路规划和植物景观规划的结果将会影响森林公园的生态环境。旅游道路不合理,所形成的廊道网络导致景观破碎化,功能分区中游乐区、接待服务区等区域的人为活动造成明显的生态干扰过程,植物景观设计中人工林的营造将会改变森林公园原有的景观格局,它们是森林旅游发展过程中最常见的也是最根本的人为问题,由此引出的其他生态问题进一步造成了生态旅游环境恶化、物种减少等诸多现实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内容,因此,借助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和解决森林公园森林旅游规划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是非常有针对性的,并且是切实可行的。

4. 结论

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而将景观生态理论作为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主要理论基础并指导其实践,可以提高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保证森林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第6篇: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规划设计;植被特点;景观设计原则 

 城郊型森林公园处在城市市区或郊区,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和城市公园。就其自身条件来说,城郊型森林公园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生态基础,其森林景观资源丰富度介于森林公园与一般城市公园之间。森林景观是森林公园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因此有必要对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规划进行研究。出于对上述特点的充分理解和把握,以及考虑到城郊型森林公园用地类型比较复杂这一状况,在对城郊型森林公园进行规划设计时应重点把握森林景观的规划设计[1]。

1城郊型森林公园植被特点

1.1森林资源优势

城郊型森林公园的主体资源往往是分布在山地丘陵或湖泊水库的森林景观和野生动物资源。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基地环境与城市中心的一般绿地、主题公园等相比具有相对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风格更具野生性和野趣性。有部分或大部分区域保持了原始的森林生态系统,森林景观及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较高。

1.2森林资源劣势

由于城郊型森林公园处于城市市区或郊区,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以景色秀美、风光无限为基础。基地通常受到人为干扰,大部分区域天然次生林消失殆尽,森林景观以人工林、经济林为主,林分结构简单,森林生态功能等级和森林健康也处于较低水平[2]。同时,城郊型森林公园的用地类型比较复杂,通常会涉及矿山废弃地、工业用地、村庄、果园、农田、林地等诸多种类。

2森林景观规划原则

2.1系统性

根据系统论原理,系统的功能大于系统各部分功能的总和。在设计中改变以往植物景观设计中拼拼凑凑,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绿化”方式,通过分析基地特点,对森林景观采取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逐级规划方法,创造整体协调、自然开敞的绿地系统。

2.2生态优先

在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协调统一发展过程中,生态系统及其基本规律具有基础性、决定性地位,是经济社会系统及其规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根本前提。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发展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主要目标,城郊型森林公园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为核心,因此在对森林景观规划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生态问题,协调和统筹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2.3突出特色

城市森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是城市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生命力的载体。城市森林培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景观和文化效能,为城市居民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文化效能是森林综合效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森林景观打造时必须符合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在树种选择及景观营造时要符合栽植地的文化气氛,突出当地的特色。

2.4分期规划

以先绿后景、分步实施为建设方针,突出规划的时代性和前瞻性,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确保“黄土不见天”的基础上,逐步调整规划区的生态性和景观性。近期遵循先种植后建造的方针,主要进行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和林相改造。按不同区域植被的生长势和布局情况对其进行不同等级的保护以及植被恢复、重建。中期以完成生态基础设施为主,建设游览道路,继续植树造林。远期在中期建设基础上完善各园区建设,加强各园区联系,形成整体森林公园。

3实例项目研究

3.1项目概况与基地植被现状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总面积约421.80hm2。规划区照母山位于渝合高速路以东,渝北区内高速路与冉家坝之间,属于大竹林—礼嘉组团与观音桥组团之间的隔离绿带之一。是重庆北部新区重要生态绿岛和城市背景,对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形成城市优美天际轮廓线有重要影响。该基地按照《重庆市北部植物园总体规划》实施步骤的安排,在2003~2007年4年时间内,北部新区大礼组团隔离带规划已完成植物园1期主景区建设的初步工作,大量的基础绿化使该区绿化初具效果,环境有所改善,人气有所提升。随着北部新区开发建设力度的加大,山水园林城市、森林重庆建设步伐的加快,规划建设全面铺开。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控制范围较大,主要涉及农田、林地、荒地、居民社会用地、交

通用地及水域。规划区内野生植物覆盖率约占总规划面积的40%左右,主要为泡桐、桑树、刺槐、臭椿、青杠、柑橘、珊瑚树、桉树、麻椰树、构树、黄葛树、慈竹等。地表土壤斑块裸露情况严重,植物景观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

3.2森林植被恢复及景观营造方法

3.2.1宏观规划。宏观尺度规划首先注重园区绿地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比如它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功能、它作为城市背景的功能等,其次考虑园区自身绿地的完整,做到先绿后景,分步实施。规划中利用gis技术分类提取出植被分布现状、道路便捷程度、水域保护、视线因子、坡向及坡度6个单因子分析图,然后从生态保护和景观营造的角度对6个因子进行叠合分析,同时以隔离带的气候(风向、光照、地灾、土壤)为基础,利用gis多因子叠加分析技术得到4个分区,并对不同类型的用地采取不同的森林景观营造方法。

一是重点景观林区。将坡度、植被现状、道路三因子进行叠加分析提取出满足坡度小于25%、现状为农田、荒地及交通便捷的区域。该区植被状况较差、地势平坦、交通便捷、景观视线通畅,规划为公园的景观区,植物景观主要是结合功能、景观风格来布置。二是林地保护及改造区。在gis中将园区森林植被郁闭度高、景观效果好的林地提取出来作为林地保护区。将园区植被现状、坡度因子叠加,分析提取出坡度小于25%、现状为荒地及景观效果较差的林地作为林地改造区。对基地中森林景观及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较高的区域采取保护措施;荒地进行补植套栽,营造常绿针阔复层混交林,创建多层次、多季相、多美学效果的森林景观;景观效果差的林地可以先对过于郁闭、老化、杂乱的林分进行透光抚育,改善林地立地条件和卫生状况,再对林下已有的幼苗、杂灌木等有选择地作保护性抚育管护。三是森林水土保持区。将坡度、植被现状因子叠加,分析提取出坡度大于25%的荒坡地带,作为水土保持区。这些区域坡度较大、荒地较多,不适宜进行建设活动,因此把这些区域规划为水土保持区,主要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多林种多树种优化森林植物资源科学配置,恢复和丰富地带性植被类型。四是森林水源涵养区。将gis缓冲区分析出的水体重点保护区域提取出来作为水源涵养区。该区域利用森林公园内现有的池塘、水库、汇水区等低洼处,选用耐水湿的乔、灌木及水生植物,营造林缘湿地植物景观,对水体进行保护。

3.2.2中观规划。中观规划是在宏观规划的基础上,以生态优先为准则,根据公园的性质、功能、立地条件等对整个园区进行划分,利用划分的结果,因地制宜对各个区的森林景观进行打造。本次规划中的分区结果不仅仅是以功能分区来确定的。一般城市公园的空间布局模式是按功能分区来确定的,但是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功能模式应该是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为核心的生态、使用、美观三大功能合一的模式[3]。这种功能模式要求其空间格局不能仅以不同的使用者和使用功能来划分,而应统一于生态保护和恢复的基本目标。因此,对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进行规划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即以保护、优化、恢复现有的森林景观为主,对适宜的区域进行适度开发,既可以保证用地作为城市的重要区域发挥出最佳效益,又可以快速实现森林公园的雏形,为以后的生态恢复打好基础[4-6]。此次规划为满足森林公园生态、科普、游憩的功能,结合基地现状,将隔离带规划为3个主要片区,即森林游赏区、森林体验区、森林培育区。

森林游赏区是全园核心区域,它分为5个小的景区。规划着重体现人与自然及人与人的和谐共生,以展示各种与人相关的植物为主,如与人类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生活化植物、与文明相关的文化性植物及与气候相关的地带性植物等,进行植物展示与科普宣传。森林体验区主要发挥水源涵养的功能,游人活动较少。该区植物覆盖度较高,在保护原有植被不被破坏的同时通过补植,对原有植被进行修复和改造。森林培育区地势陡峭,是连接交通要道及居住片区与公园的重要区域,为森林公园提供森林景观资源的同时促进片区生态系统稳定,承担城市的防护及卫生隔离功能。该区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植被恢复。

3.2.3微观设计。微观设计则是把植物景观的规划落实到每个小的景区及景点。本项目主要涉及森林游赏区的5个小景区,根据每个区的功能和主题不同,进行不同的植物景观营造。以打造照母山孝文化主题为特色的孝源林为例说明。该区以寻觅孝文化之源为主题,以使游人了解孝文化内涵为目的,以集中展示与孝文化相关的植物为特色,并结合主题建筑营造不同的植物景观,让人们置身于大自然中,了解孝文化的历史文脉。其中的孝文化植物园是以集中栽植蕴含孝文化内涵的植物为主的生态展示景区。园中主要打造“椿萱并茂”(古时以椿树象征父亲,萱草象征母亲),“槐荫留情”(以槐树为主要植物,配以其他植物种类,营造一个关于孝与爱的植物空间),“竹影婆娑”(竹类中有许多种类与中华孝文化

有一定渊源,借竹之名传播孝文化)等景点;再结合基地上的水池,种植一些水生植物。

4参考文献

[1] 兰思仁.国家森林公园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 战国强,许文安,韦强.试论城郊型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j].广东园林,2005(5):21-24.

[3] 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 吴秀英,刘海燕.大连湾森林公园生态恢复性规划[j].现代园林,2009(6):11-14.

[5] 王艳,陈东田,侯可雷,等.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中的性质定位[j].林业科技开发,2007,21(1):104-107.

第7篇: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规划设计;植被特点;景观设计原则

城郊型森林公园处在城市市区或郊区,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和城市公园。就其自身条件来说,城郊型森林公园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生态基础,其森林景观资源丰富度介于森林公园与一般城市公园之间。森林景观是森林公园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因此有必要对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规划进行研究。出于对上述特点的充分理解和把握,以及考虑到城郊型森林公园用地类型比较复杂这一状况,在对城郊型森林公园进行规划设计时应重点把握森林景观的规划设计[1]。

1城郊型森林公园植被特点

1.1森林资源优势

城郊型森林公园的主体资源往往是分布在山地丘陵或湖泊水库的森林景观和野生动物资源。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基地环境与城市中心的一般绿地、主题公园等相比具有相对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风格更具野生性和野趣性。有部分或大部分区域保持了原始的森林生态系统,森林景观及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较高。

1.2森林资源劣势

由于城郊型森林公园处于城市市区或郊区,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以景色秀美、风光无限为基础。基地通常受到人为干扰,大部分区域天然次生林消失殆尽,森林景观以人工林、经济林为主,林分结构简单,森林生态功能等级和森林健康也处于较低水平[2]。同时,城郊型森林公园的用地类型比较复杂,通常会涉及矿山废弃地、工业用地、村庄、果园、农田、林地等诸多种类。

2森林景观规划原则

2.1系统性

根据系统论原理,系统的功能大于系统各部分功能的总和。在设计中改变以往植物景观设计中拼拼凑凑,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绿化”方式,通过分析基地特点,对森林景观采取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逐级规划方法,创造整体协调、自然开敞的绿地系统。

2.2生态优先

在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协调统一发展过程中,生态系统及其基本规律具有基础性、决定性地位,是经济社会系统及其规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根本前提。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发展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主要目标,城郊型森林公园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为核心,因此在对森林景观规划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生态问题,协调和统筹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2.3突出特色

城市森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是城市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生命力的载体。城市森林培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景观和文化效能,为城市居民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文化效能是森林综合效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森林景观打造时必须符合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在树种选择及景观营造时要符合栽植地的文化气氛,突出当地的特色。

2.4分期规划

以先绿后景、分步实施为建设方针,突出规划的时代性和前瞻性,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确保“黄土不见天”的基础上,逐步调整规划区的生态性和景观性。近期遵循先种植后建造的方针,主要进行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和林相改造。按不同区域植被的生长势和布局情况对其进行不同等级的保护以及植被恢复、重建。中期以完成生态基础设施为主,建设游览道路,继续植树造林。远期在中期建设基础上完善各园区建设,加强各园区联系,形成整体森林公园。

3实例项目研究

3.1项目概况与基地植被现状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总面积约421.80hm2。规划区照母山位于渝合高速路以东,渝北区内高速路与冉家坝之间,属于大竹林—礼嘉组团与观音桥组团之间的隔离绿带之一。是重庆北部新区重要生态绿岛和城市背景,对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形成城市优美天际轮廓线有重要影响。该基地按照《重庆市北部植物园总体规划》实施步骤的安排,在2003~2007年4年时间内,北部新区大礼组团隔离带规划已完成植物园1期主景区建设的初步工作,大量的基础绿化使该区绿化初具效果,环境有所改善,人气有所提升。随着北部新区开发建设力度的加大,山水园林城市、森林重庆建设步伐的加快,规划建设全面铺开。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控制范围较大,主要涉及农田、林地、荒地、居民社会用地、交通用地及水域。规划区内

野生植物覆盖率约占总规划面积的40%左右,主要为泡桐、桑树、刺槐、臭椿、青杠、柑橘、珊瑚树、桉树、麻椰树、构树、黄葛树、慈竹等。地表土壤斑块情况严重,植物景观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

3.2森林植被恢复及景观营造方法

3.2.1宏观规划。宏观尺度规划首先注重园区绿地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比如它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功能、它作为城市背景的功能等,其次考虑园区自身绿地的完整,做到先绿后景,分步实施。规划中利用gis技术分类提取出植被分布现状、道路便捷程度、水域保护、视线因子、坡向及坡度6个单因子分析图,然后从生态保护和景观营造的角度对6个因子进行叠合分析,同时以隔离带的气候(风向、光照、地灾、土壤)为基础,利用gis多因子叠加分析技术得到4个分区,并对不同类型的用地采取不同的森林景观营造方法。

一是重点景观林区。将坡度、植被现状、道路三因子进行叠加分析提取出满足坡度小于25%、现状为农田、荒地及交通便捷的区域。该区植被状况较差、地势平坦、交通便捷、景观视线通畅,规划为公园的景观区,植物景观主要是结合功能、景观风格来布置。二是林地保护及改造区。在gis中将园区森林植被郁闭度高、景观效果好的林地提取出来作为林地保护区。将园区植被现状、坡度因子叠加,分析提取出坡度小于25%、现状为荒地及景观效果较差的林地作为林地改造区。对基地中森林景观及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较高的区域采取保护措施;荒地进行补植套栽,营造常绿针阔复层混交林,创建多层次、多季相、多美学效果的森林景观;景观效果差的林地可以先对过于郁闭、老化、杂乱的林分进行透光抚育,改善林地立地条件和卫生状况,再对林下已有的幼苗、杂灌木等有选择地作保护性抚育管护。三是森林水土保持区。将坡度、植被现状因子叠加,分析提取出坡度大于25%的荒坡地带,作为水土保持区。这些区域坡度较大、荒地较多,不适宜进行建设活动,因此把这些区域规划为水土保持区,主要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多林种多树种优化森林植物资源科学配置,恢复和丰富地带性植被类型。四是森林水源涵养区。将gis缓冲区分析出的水体重点保护区域提取出来作为水源涵养区。该区域利用森林公园内现有的池塘、水库、汇水区等低洼处,选用耐水湿的乔、灌木及水生植物,营造林缘湿地植物景观,对水体进行保护。

3.2.2中观规划。中观规划是在宏观规划的基础上,以生态优先为准则,根据公园的性质、功能、立地条件等对整个园区进行划分,利用划分的结果,因地制宜对各个区的森林景观进行打造。本次规划中的分区结果不仅仅是以功能分区来确定的。一般城市公园的空间布局模式是按功能分区来确定的,但是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功能模式应该是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为核心的生态、使用、美观三大功能合一的模式[3]。这种功能模式要求其空间格局不能仅以不同的使用者和使用功能来划分,而应统一于生态保护和恢复的基本目标。因此,对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进行规划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即以保护、优化、恢复现有的森林景观为主,对适宜的区域进行适度开发,既可以保证用地作为城市的重要区域发挥出最佳效益,又可以快速实现森林公园的雏形,为以后的生态恢复打好基础[4-6]。此次规划为满足森林公园生态、科普、游憩的功能,结合基地现状,将隔离带规划为3个主要片区,即森林游赏区、森林体验区、森林培育区。

森林游赏区是全园核心区域,它分为5个小的景区。规划着重体现人与自然及人与人的和谐共生,以展示各种与人相关的植物为主,如与人类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生活化植物、与文明相关的文化性植物及与气候相关的地带性植物等,进行植物展示与科普宣传。森林体验区主要发挥水源涵养的功能,游人活动较少。该区植物覆盖度较高,在保护原有植被不被破坏的同时通过补植,对原有植被进行修复和改造。森林培育区地势陡峭,是连接交通要道及居住片区与公园的重要区域,为森林公园提供森林景观资源的同时促进片区生态系统稳定,承担城市的防护及卫生隔离功能。该区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植被恢复。

3.2.3微观设计。微观设计则是把植物景观的规划落实到每个小的景区及景点。本项目主要涉及森林游赏区的5个小景区,根据每个区的功能和主题不同,进行不同的植物景观营造。以打造照母山孝文化主题为特色的孝源林为例说明。该区以寻觅孝文化之源为主题,以使游人了解孝文化内涵为目的,以集中展示与孝文化相关的植物为特色,并结合主题建筑营造不同的植物景观,让人们置身于大自然中,了解孝文化的历史文脉。其中的孝文化植物园是以集中栽植蕴含孝文化内涵的植物为主的生态展示景区。园中主要打造“椿萱并茂”(古时以椿树象征父亲,萱草象征母亲),“槐荫留情”(以槐树为主要植物,配以其他植物种类,营造一个关于孝与爱的植物空间),“竹影婆娑”(竹类中有许多种类与中华孝文化有一定渊源,借竹之名

传播孝文化)等景点;再结合基地上的水池,种植一些水生植物。

4参考文献

[1] 兰思仁.国家森林公园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 战国强,许文安,韦强.试论城郊型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j].广东园林,2005(5):21-24.

[3] 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 吴秀英,刘海燕.大连湾森林公园生态恢复性规划[j].现代园林,2009(6):11-14.

[5] 王艳,陈东田,侯可雷,等.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中的性质定位[j].林业科技开发,2007,21(1):104-107.

第8篇: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范文

关键词:生态 园林 景观 设计

前 言

生态园林城市的要求是:经济繁荣,市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富足,衣食住行方便;城市建筑及构筑物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合理分布,相得益彰;人与动植物相亲相近,和谐共存。特征是到处绿荫掩映,风清水净,楼台与山水相依,人类与花鸟为伴,充满诗情画意和生机活力。生态园林的基本理念在于创造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共生的乐趣,使人们在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过程中,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一、城市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方法

1.1 城市生态环境的园林景观设计

现代城市景观园林规划与设计的目的,旨在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经济文化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因此,景观园林的规划设计必须针对城市生态环境而进行。从城市景观园林设计理念上来看,也有了跨越性的发展,由以往的重视景观规划和建设,到如今注重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往由于没有认识到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导致破坏城市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而现代城市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都是建立在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结合景观的美观性与实用性而进行的。

在城市景观园林规划与设计过程中,在城市绿化植物的选择上,尽量选择该城市原生植物或特有植物进行景观建设。选用本地植物的目的在于保护当地的生态平衡,避免外来引入植物度本地植物造成不利影响,以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发展。同时本地植物的景观设计,一定程度上为打造城市特有植物景观奠定基础,为城市综合文化建设创造条件。例如,哈尔滨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以丁香花作为主要植物进行景观规划与设计,促进城市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同时,极大的提升哈尔滨“丁香之城”的美誉与城市形象。

1.2 结合园林文化主题的景观规划设计

在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往往是围绕园林的一个主题,通过多种表现方式来规划设计,并往往以此为园林命名,如苏州皇家园林。由于城市规划和历史变迁等原因,城市园林建设往往包括了原有场地改建和新建两种方式。城市园林原有场地的规划设计,园林设计的整体风格往往由原有基础建筑风格决定,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必须以原有建筑风格为基础。在景观规划设计之前,设计人员必须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原有建筑历史与故事、分析原有建筑风格,为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和奠定基础。新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主要围绕园林主题,综合分析园林场地地形、城市气候环境、本地植物生长及形态特点,确定景观主题思想以开展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1.3 以互动式城市园林景观为规划设计方向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景”与“观”是大多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出动性。以互动式景观为基础的城市园林规划设计,通过互动方式为居民休闲与生活提供更丰富的娱乐活动,使忙碌的人们身心愉悦与放松。相较于立体景观雕塑、植物雕塑等单一形式景观或局部景观,以观为主的园林景观设计,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更加注重景观与游人的互动。

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中,以互动为方向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水景的采用:现代园林景观中,越来越多的水景被应用于其中以提升园林整体景观效果,但利用水景来进行互动,其效果往往不甚理想,如水景喷泉等,并不能很好的与人们达到互动。②依山而建的半空吊桥、依水而建的秋千式吊桥等:这些方式是互动式景观的常见设计方法,使人们在观赏景致的同时也能够进行娱乐活动,兼顾园林景观的观赏性与娱乐性,对于促进城市园林景观氛围和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4 利用立体绿化打造城市园林景观

随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土地出现供应紧张的局面,受此条件制约,现代城市园林以中小型园林为主,如何使有限的园林面积,容纳下更多的景观成为很多园林设计人员思考的问题。立体绿化园林景观设计是在遵循多年生植物用原则,分析植物生长特点,打造持续性的绿化立体景观。立体绿化园林景观在提高园林绿化面积的同时,合理布局景观规划和设计,如充分利用园林景观中的墙体、灯柱、高架绿棚、栅栏、凉亭等建筑,打造独特的观赏性强的立体绿化景观。从城市园林空间上看,要适当利用立体结构,给人以视觉和心理上的空间扩大,同时立体绿化景观也具有净化空气浮尘的目的,对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提供条件。

二、生态园林设计原则

“生态园林”强调重视园林的生态效益,利用园林改善城市生态系统时,可借鉴以下的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原则:

2.1 整体优化原则

景观是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是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在进行城市景观规划时,应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来考虑和管理。

2.2 多样性原则

景观多样性是描述生态镶嵌式结构拼块的复杂性、 多样性,自然环境的差异会促成植物种类的多样性。景观的多样性还包括垂直空间环境差异而形成的景观镶嵌的复杂程度。这种多样性,往往通过不同生物学特性的植物配置来实现。还可通过多种风格的水景园、专类园的营造来实现。

2.3 景观个性原则

每个景观都具有与其他景观不同的个性特征,即不同的景观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这是地域分异客观规律的要求。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不同的周边环境,选用适宜的动态景观,将会呈现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景观。

2.4 遗留地保护原则

保护自然遗留地内有价值的景观植物,尤其是富有地方特色或具有特点的植物,应当充分加以利用和保护。

2.5 综合性原则

景观是自然与文化生活系统的载体,景观生态规划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多种因素,满足人类各方面的需求。例如水生植物景观不仅要具有观赏和美化环境的功能,其丰富的种类和用途可作为科学普及、增长知识的活教材。

三、生态园林的作用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居住环境日益城市化。城市,是人们集中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便是改造自然,创造集中的人居环境的做法。随着人类对居住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就必然包含有人工重建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使城市人群更贴近自然而生活。 如何才能将与自然分离的城市通过人为的手段有机地融汇到大自然中,成为城市规划中的重大课题,而这一课题的实施,有赖于园林规划设计的再创造。在城市中营造园林,将自然景观融入到人造环境中,使之成为一个自由、合理、平衡的新的生活空间,这种自然回归力一直在有力地抗衡着城市与自然彼此疏离的倾向。这样,园林已不仅仅是提高人们休憩、 娱乐、 观赏的场所,而是同时考虑到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及对社会功能的满足和实现。园林,在为人类的活动环境创造美景的同时,还必须给予城市居民以舒适、便利和健康。这一设计理念的提出,使园林规划设计被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四、总结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和倡导生态保护的大形势下,现代城市景观园林规划建设越来越受重视,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既要遵循人性化、本土化、实用性的原则,又要符合生态性与美观性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余新晓[等]编.景观生态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 毛文永编著.建设项目景观影响评价[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5

[3] 尹思谨著.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M].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

[4] 肖笃宁等 编著.景观生态学[M]. 科学出版社, 2003

第9篇: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规划设计;植被特点;景观设计原则

that 城郊型森林公园处在城市市区或郊区,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和城市公园。就其自身条件来说,城郊型森林公园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生态基础,其森林景观资源丰富度介于森林公园与一般城市公园之间。森林景观是森林公园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因此有必要对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规划进行研究。出于对上述特点的充分理解和把握,以及考虑到城郊型森林公园用地类型比较复杂这一状况,在对城郊型森林公园进行规划设计时应重点把握森林景观的规划设计[1]。

1城郊型森林公园植被特点

1.1森林资源优势

城郊型森林公园的主体资源往往是分布在山地丘陵或湖泊水库的森林景观和野生动物资源。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基地环境与城市中心的一般绿地、主题公园等相比具有相对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风格更具野生性和野趣性。有部分或大部分区域保持了原始的森林生态系统,森林景观及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较高。

1.2森林资源劣势

由于城郊型森林公园处于城市市区或郊区,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以景色秀美、风光无限为基础。基地通常受到人为干扰,大部分区域天然次生林消失殆尽,森林景观以人工林、经济林为主,林分结构简单,森林生态功能等级和森林健康也处于较低水平[2]。同时,城郊型森林公园的用地类型比较复杂,通常会涉及矿山废弃地、工业用地、村庄、果园、农田、林地等诸多种类。

2森林景观规划原则

2.1系统性

根据系统论原理,系统的功能大于系统各部分功能的总和。在设计中改变以往植物景观设计中拼拼凑凑,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绿化”方式,通过分析基地特点,对森林景观采取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逐级规划方法,创造整体协调、自然开敞的绿地系统。

2.2生态优先

在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协调统一发展过程中,生态系统及其基本规律具有基础性、决定性地位,是经济社会系统及其规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根本前提。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发展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主要目标,城郊型森林公园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为核心,因此在对森林景观规划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生态问题,协调和统筹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2.3突出特色

城市森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是城市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生命力的载体。城市森林培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景观和文化效能,为城市居民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文化效能是森林综合效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森林景观打造时必须符合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在树种选择及景观营造时要符合栽植地的文化气氛,突出当地的特色。

2.4分期规划

以先绿后景、分步实施为建设方针,突出规划的时代性和前瞻性,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确保“黄土不见天”的基础上,逐步调整规划区的生态性和景观性。近期遵循先种植后建造的方针,主要进行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和林相改造。按不同区域植被的生长势和布局情况对其进行不同等级的保护以及植被恢复、重建。中期以完成生态基础设施为主,建设游览道路,继续植树造林。远期在中期建设基础上完善各园区建设,加强各园区联系,形成整体森林公园。

3实例项目研究

3.1项目概况与基地植被现状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总面积约421.80hm2。规划区照母山位于渝合高速路以东,渝北区内高速路与冉家坝之间,属于大竹林—礼嘉组团与观音桥组团之间的隔离绿带之一。是重庆北部新区重要生态绿岛和城市背景,对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形成城市优美天际轮廓线有重要影响。该基地按照《重庆市北部植物园总体规划》实施步骤的安排,在2003~2007年4年时间内,北部新区大礼组团隔离带规划已完成植物园1期主景区建设的初步工作,大量的基础绿化使该区绿化初具效果,环境有所改善,人气有所提升。随着北部新区开发建设力度的加大,山水园林城市、森林重庆建设步伐的加快,规划建设全面铺开。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控制范围较大,主要涉及农田、林地、荒地、居民社会用地、交通用地及水域。规划区内

[1] [2] [3] 

野生植物覆盖率约占总规划面积的%左右,主要为泡桐、桑树、刺槐、臭椿、青杠、柑橘、珊瑚树、桉树、麻椰树、构树、黄葛树、慈竹等。地表土壤斑块裸露情况严重,植物景观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

.森林植被恢复及景观营造方法

..宏观规划。宏观尺度规划首先注重园区绿地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比如它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功能、它作为城市背景的功能等,其次考虑园区自身绿地的完整,做到先绿后景,分步实施。规划中利用GIS技术分类提取出植被分布现状、道路便捷程度、水域保护、视线因子、坡向及坡度个单因子分析图,然后从生态保护和景观营造的角度对个因子进行叠合分析,同时以隔离带的气候(风向、光照、地灾、土壤)为基础,利用GIS多因子叠加分析技术得到个分区,并对不同类型的用地采取不同的森林景观营造方法。

一是重点景观林区。将坡度、植被现状、道路三因子进行叠加分析提取出满足坡度小于%、现状为农田、荒地及交通便捷的区域。该区植被状况较差、地势平坦、交通便捷、景观视线通畅,规划为公园的景观区,植物景观主要是结合功能、景观风格来布置。二是林地保护及改造区。在GIS中将园区森林植被郁闭度高、景观效果好的林地提取出来作为林地保护区。将园区植被现状、坡度因子叠加,分析提取出坡度小于%、现状为荒地及景观效果较差的林地作为林地改造区。对基地中森林景观及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较高的区域采取保护措施;荒地进行补植套栽,营造常绿针阔复层混交林,创建多层次、多季相、多美学效果的森林景观;景观效果差的林地可以先对过于郁闭、老化、杂乱的林分进行透光抚育,改善林地立地条件和卫生状况,再对林下已有的幼苗、杂灌木等有选择地作保护性抚育管护。三是森林水土保持区。将坡度、植被现状因子叠加,分析提取出坡度大于%的荒坡地带,作为水土保持区。这些区域坡度较大、荒地较多,不适宜进行建设活动,因此把这些区域规划为水土保持区,主要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多林种多树种优化森林植物资源科学配置,恢复和丰富地带性植被类型。四是森林水源涵养区。将GIS缓冲区分析出的水体重点保护区域提取出来作为水源涵养区。该区域利用森林公园内现有的池塘、水库、汇水区等低洼处,选用耐水湿的乔、灌木及水生植物,营造林缘湿地植物景观,对水体进行保护。

..中观规划。中观规划是在宏观规划的基础上,以生态优先为准则,根据公园的性质、功能、立地条件等对整个园区进行划分,利用划分的结果,因地制宜对各个区的森林景观进行打造。本次规划中的分区结果不仅仅是以功能分区来确定的。一般城市公园的空间布局模式是按功能分区来确定的,但是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功能模式应该是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为核心的生态、使用、美观三大功能合一的模式。这种功能模式要求其空间格局不能仅以不同的使用者和使用功能来划分,而应统一于生态保护和恢复的基本目标。因此,对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进行规划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即以保护、优化、恢复现有的森林景观为主,对适宜的区域进行适度开发,既可以保证用地作为城市的重要区域发挥出最佳效益,又可以快速实现森林公园的雏形,为以后的生态恢复打好基础[-]。此次规划为满足森林公园生态、科普、游憩的功能,结合基地现状,将隔离带规划为个主要片区,即森林游赏区、森林体验区、森林培育区。

森林游赏区是全园核心区域,它分为个小的景区。规划着重体现人与自然及人与人的和谐共生,以展示各种与人相关的植物为主,如与人类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生活化植物、与文明相关的文化性植物及与气候相关的地带性植物等,进行植物展示与科普宣传。森林体验区主要发挥水源涵养的功能,游人活动较少。该区植物覆盖度较高,在保护原有植被不被破坏的同时通过补植,对原有植被进行修复和改造。森林培育区地势陡峭,是连接交通要道及居住片区与公园的重要区域,为森林公园提供森林景观资源的同时促进片区生态系统稳定,承担城市的防护及卫生隔离功能。该区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植被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