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清华大学艺术特长生范文

清华大学艺术特长生精选(九篇)

清华大学艺术特长生

第1篇:清华大学艺术特长生范文

根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关于做好2020年普通高校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教学司[2019]10号)的相关规定,结合《清华大学综合改革方案》相关内容,清华大学2020年将继续开展高水平艺术团选拔工作。

一、报名条件

志向远大,追求卓越,品学兼优,素质全面,艺术特长突出,于1999年9月1日(含)以后出生,符合教育部及清华大学录取条件的高中毕业生。

二、招生项目及拟认定名额

拟认定高水平艺术团团员候选人最多不超过60人,录取优惠政策为清华大学在生源省份本科一批次同科类最终模拟投档线下20分以内。具体方案如下:

拟招生项目 认定名额上限 小号 4 大号 4 长号 4 圆号 4 次中音号 4 单簧管 4 双簧管 4 大管 4 长笛(必须加试短笛) 4 萨克斯 4 大提琴 4 中提琴 4 小提琴 8 低音提琴 4 竖琴 2 西方打击乐 (定音鼓必考,可加试小军鼓) 4 二胡(含高胡、中胡) 4 扬琴 2 古筝 4 琵琶 4 柳琴 2 阮 4 笙 4 唢呐 4 竹笛 4 箫 2 埙 2 民族打击乐(排鼓及大堂鼓必考) 2 钢琴 8 手风琴 2 女声乐(限美声唱法) 8 男声乐(限美声唱法) 8 女舞蹈(限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 8 男舞蹈(限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 8 京剧(限生、旦、净、丑及 京剧队京胡伴奏) 4 (注:浙江、上海、北京、山东、天津、海南等改革省份考生优惠分数将进行换算,换算办法另行公布;满分不是750分的省市,优惠分数将按比例折算,折算办法另行公布。)

三、报名申请

学生需进行网上报名,在报名系统中填写申请表,提交成功后将申请表进行打印,经所在中学核实加盖中学公章,连同其他申请材料一起扫描上传,申请材料无需邮寄。报名网址:bk.join-tsinghua.edu.cn,注册或登录后选择“高水平艺术团”进行报名。请按照以下要求网上填写并提交申请材料:

1. “成绩信息”需由中学审核盖章以证明成绩真实。

2. “附加信息”需逐项填写,并上传相应的证明材料的扫描件或照片。具体包括:

(1)艺术相关特长及获奖情况;

(2)高中阶段获得的校级(含)以上个人荣誉情况等。

四、选拔程序

1、初审

我校将组织专家组对于考生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初审,初审“通过”的学生可参加后续测试环节。

2、测试

高水平艺术团选拔测试包括艺术特长专业测试和文化课考试两个环节。

艺术特长专业测试成绩85分及以上(满分100分)的考生获得认定入围资格。

文化课考试内容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三个科目,文化课考试不区分文理。

各类招生项目具体测试要求如下:

(1)管乐、弦乐类

自备演奏一首曲目,3分钟;练习曲片段,2分钟,展示弦乐快弓技巧或管乐单音快吐技巧。整个演奏中间不休息,总时长不超过5分钟,无现场视奏。

(2)民乐类

自备演奏一首曲目或片段组合,3分钟;作品片段展示,2分钟,展示乐器演奏技巧。演奏中间不休息,总时长不超过5分钟,无现场视奏。

(3)打击乐(西方打击乐、民族打击乐)

个人技巧展示,总时长3分钟。

(4)舞蹈类(限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

条件要求:男生身高4375px(含)以上,女生身高4125px(含)以上,测试前进行身高测量,不符合要求者不予测试。

①自备一个剧目进行表演,时间不超过3分钟;

②跳、转、翻、技术组合(软开度、控制能力等基本功技巧)。

(5)声乐类(限美声唱法)

条件要求:男生身高4250px(含)以上,女生身高3950px(含)以上,测试前进行身高测量,不符合要求者不予测试。

①自备演唱一首歌曲,3分钟。

②现场视唱五线谱。

(6)键盘类

自备演奏一首曲目,3分钟;基本功与技巧展示,2分钟。演奏中间不休息,总时长不超过5分钟,无现场视奏。

(7)京剧类(限生、旦、净、丑及京胡)

自备京剧选段彩唱或京胡演奏,5分钟。

特别说明

(1)清华大学只针对上述招生项目组织测试,不招生的项目不组织测试。

(2)每个考生最多可兼报两项,分数不叠加,按各自项目排队。

(3)考生可以在报名系统内查询艺术特长专业测试结果和文化课考试成绩,不发放书面通知。

五、认定办法

1、必要条件:考生必须按要求同时参加清华大学组织的艺术专业测试和文化课考试,未按要求在指定时间到指定地点参加艺术特长专业测试和文化课考试的,视为自动放弃。

2、认定原则:艺术专业测试获得认定入围资格考生,不分省份,不分文理,不分艺术项目,按文化课成绩排序,从高分到低分顺次认定。每个项目认定人数不超过该项目认定名额上限,2020年高水平艺术团总认定人数不超过60人。如出现文化课成绩相同情况,按艺术专业测试成绩排序,从高分到低分认定。如考生报考两个项目均入围且获得认定资格,则给予该生艺术成绩相对高者的项目认定资格。

3、认定名单确定后,将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进行公示,并与被认定的考生签订《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团员认定协议书》。被认定考生按照所持《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团员认定协议书》约定填报志愿的,将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

六、报考程序

1、2019年12月23日-2019年12月30日17:00,网上报名 。

注:考生必须完成网上报名,不接受现场报名。

2、2020年1月5日24:00以后 ,考生通过报名系统查询初审结果。

3、2020年1月7日24:00以后 ,考生通过报名系统打印“艺术特长专业测试准考证”和“文化课准考证”。

4、2020年1月11日12:00-17:00 ,考生或家长凭“艺术特长专业测试准考证”和“文化课准考证”到清华大学大礼堂报到,现场审核书面报名申请表(申请表须贴有照片,照片须盖骑缝章,申请表须加盖考生所在中学公章,三项缺一不可,否则视为报名无效),审核通过的考生方可参加考试。

5、2020年1月12日艺术特长专业测试 。 具体安排详见“艺术特长专业测试准考证”。未按准考证上约定的时间参加测试的视为弃考。

6、2020年1月13日上午文化课考试 。

7、2020年3月下旬左右, 在“网上报名”系统一并公布艺术特长专业测试结果、文化课成绩和认定结果。

七、其它事项

1、交通食宿

考生参加测试期间的交通、食宿费用自理。测试期间,学校及周边住宿紧张,请考生及家长提前做好预订工作。

2、测试时需携带的材料:身份证、准考证,二证缺一不可。

3、咨询电话

报名相关咨询:010-62770334,010-62782051(咨询时间:工作日9:00-12:00,14:00-17:00)

艺术测试咨询:010-62790179,010-62780165(咨询时间:工作日9:00-12:00,14:00-17:00)

监督电话:010-62783000(学校纪委)

电子邮箱:yscs2019@163.com

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

第2篇:清华大学艺术特长生范文

“清华美术学群”的概念,缘自1997年袁运甫教授就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改问题提出的一个倡议。他当时提出了希望在学院里建立三个学群的设想,即美术学群、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学群、艺术史与理论批评学群。这一建议在当时教改的行政管理层面并未被采纳。而今看来,它所表达的理念,已然成为今天清华美术学院的基本学术框架和学科体例。当年提出这一设想,源于袁先生对学院文化的深刻了解和认知。回望历史,“清华美术学群”所追求的,正是中国知识分子中最珍贵、最有价值的独立见解和自由思想。

改变时代的“一群人”

在清华美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近一个甲子的历史进程中,一直在学术思想、人才聚集和艺术创新等各方面走在社会进步的前沿。学院创立伊始,就不断涌现新的思想和作品。从代表新中国新景象的十大建筑,到展示新中国新文化的中国对外博览会;从学术领域“装饰”概念的提出,到倡导“百花齐放”,以首都机场壁画群创作引领思想解放运动;从对“形式与内容”“民族化”问题的探讨到“大美术”“社会公共美术”的当代艺术研究等。这些与时代紧扣的先锋话题,总是让“清华美术学群”在社会进步的波澜中昂首领航,走在时代潮流的最前沿。

“清华美术学群”的先驱们,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着清晰的判断和主见。这里首开先河的是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张光宇先生。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大上海,张先生就主张艺术与现代传媒积极互动,直接推进艺术的社会化、现代化。为此,他办杂志,做出版,以最时尚的形式来拓展艺术对社会的影响力。在艺术风格上,他将现代、民族、民间艺术的表现手法巧搭融汇,成就了现代中国艺术真正的先声。他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一大批人,其中就包括张仃和袁运甫先生。

早期“学群”的领军人物,还有著名的艺术家庞薰教授。庞先生1927年留学法国,深受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30年代他在西子湖畔与倪贻德等同仁组成“决澜社”,要以纯艺术之新审美来革新旧文化。50年代,他向政府疾呼成立工艺美术学院,立志用艺术来改造社会。他的壮举,成就了一个书生艺术家向一个社会艺术家的转变。

与庞先生性格迥异的雷圭元教授,潜心书斋,精选华夏大地千年遗珠,以新月派诗人的才情,编写了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学术专著《图案基础》。他为数千年零落的装饰纹样编叙出文化传承的人文内涵和审美序列。他开创了图案符号学研究的先河,并把它推向了一个高峰。《图案基础》是美术界的《人间词话》。在“极左”思潮高压下,传统文化虚无主义横行一时。《图案基础》犹如一座无言的路标,默默地为学人们指引着方向。它滋养着几代中国学人的成长,护佑着我们文化血脉的延续。它自出版之日起就独领,数十年过去至今仍无人能望其项背。

早年留学日本的卫天霖先生专攻油画。在印象主义风格的色彩研究、实践中,达到了国内无人企及的高峰。他为人平和低调,潜心学术。他以一己之力,在纯绘画的领域里,推进了中国油画艺术的深度和广度。卫先生曾以一介书生,参加了改天换地的解放事业。他是用自己的人格和艺术,真正得到人们敬重的艺术大师。

我们不能忘记的,还有祝大年教授。祝先生一生简朴、低调,学术上傲骨清风。他坚持自己的艺术道路,在守卫自己的独立意志和艺术品格上从不妥协。他的作品,用烂漫、诗意的情怀,融化了现实中所有的困顿、挫折与孤独,并幻化出一束蓬勃的精神,让世界为之动容。

国徽是新中国最引人注目的艺术设计。把国徽从平面设计稿塑造成浮雕作品的就是高庄教授。高庄先生在颇具现代精神的国徽造型中,用简洁整体的语言,礼赞了商周青铜器的起承转合;在疏密有致的线条间,祭出北齐曹衣出水般的优雅和精致,使我们的国徽造型,在现代审美和传统艺术的对语中完成精神层面上的对接。高庄先生的这一创作,跨越了社会政治巨变所带来的文化沟壑,让我们的文化积淀,在理性的指引下传承有序。

今天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吴冠中教授。他桀骜的个性与对艺术的虔诚,使他的人生充满传奇。他被誉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画神。他拒绝伪善,嫉恶如仇。他对一切艺术上的假、大、空,红、光、亮都切齿痛恨。他只崇尚纯粹的艺术,真实的生活与自然中的美。他徜徉在油画与水墨艺术之间,以畅快淋漓的笔法,成就了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面貌,形成了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史中最绚丽的一道彩虹。吴先生与袁运甫先生长期共事,并肩绘画,有着长达四十年的友谊。他们之间的艺术多有交集而又各自成章。和而不同,这是工艺美院―现清华美院“学群”中最宝贵的优良传统的一部分。

在各位大师中,最不能让我们忘怀的就是工艺美院的老院长张仃教授。张先生一生的梦想,就是以艺术的标准,去品鉴这个社会的品质。他是共和国国徽的主创者之一。他参与了上世纪共和国几乎所有的重大艺术活动。但他最大的心愿是做一个思想独立的自由艺术家。张先生上世纪50年代的水墨写生,60年代的彩墨画创作,70年代的焦墨绘画,无一不是当时艺术界走创新之路的典范。上世纪末,当代艺术思潮汹涌来袭,张先生理性地释出“守住中国传统文化底线”的呼声。他睿智地说:“没有中国画的危机,只有中国画家的危机。”此情此景,大有力挽狂澜于既倒之势。悲情的先生,在晚年归隐山林,静写胸中意趣,观想世纪沧桑。他早已看淡世间浅显的沉浮流变!张仃先生独立思考的精神,超越了他所存在的空间,他是“清华美术学群”中最具魅力的一颗恒星。

在“清华美术学群”的队列中,还有众多熠熠生辉的名字,如书法家陈叔亮、纤维艺术家柴扉、雕塑家郑可、陶瓷艺术家梅剑鹰、装饰艺术家丘陵、设计家奚小鹏、学者尚爱松、教育家吴劳、美术史家叶民、田自秉等等,举不胜数。

承前启后的艺术“先锋”袁运甫

回想昔日学群星光璀璨,不由得我们感慨万千。今年,正值“清华美术学群”中承前启后的代表人物袁运甫先生从艺65周年。袁先生以65年的创作实践,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卓越的艺术个体是如何与一个先进的思想群体,乃至一个伟大的时代关联与互动,进而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的。

袁运甫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第一批艺术家。他1949年起即在杭州国立艺专学习绘画,1952年随校迁至北京,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建院伊始即受聘任教,由此开启他长达五十余年的执教生涯。袁先生对“清华美术学群”的贡献,不仅只是参与其中并相伴始终,更在于他面对社会和艺术问题时所表达出的学术思想和人文立场。这些观点、想法和艺术实践,不仅丰富和完善了学群的学术追求和精神主旨,并且从艺术的角度,促进了社会文明的现代化演进。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袁先生因为教学需要,开始了他的水粉画创作研究。到70年代,他的画风已日臻完美。他将中国传统绘画中重视固有色的审美追求,民间艺术中强烈、概括的表现手法,创造性地与西方现代科学精神为底蕴的印象主义色彩学完美融合,成就了西方客观性与东方主观性审美精神的自然贯通。在新文化思潮影响下的中国现代艺术,袁先生主动地将更多本土元素自然地注入到西画创作中,并达到如此和谐的境界,这是极为珍贵的成功案例。另一方面,袁运甫先生在运用西方创作材料的同时,也在同步进行水墨画的研究。机缘巧合,袁先生因教学工作需要而擅长画的水粉画,使他非常自然地将这种水融性颜料融入他的水墨画创作中,墨与色的结合,延展了水墨艺术的表现力,客观上推进了水墨艺术的现代性转换。

纵观袁先生50年来的彩墨画创作,显示出他强大的绘画驾驭能力与试图革新传统中国画的强烈诉求。在他的画作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他实践过程中的矛盾与困惑。例如,怎样将西方艺术传统中对具体情境的描绘融入到中国艺术对个人内心情思的关照中去。在这里,袁先生从多个层面,尝试着予以突破。从色彩上,他运用现代色彩学的知识,娴熟地运用冷暖、明度的色彩经验的把握来丰富中国画的表现力。在造型上,用以线造型的手段,去升华对具象情景的描摹而产生的对艺术创造力的制约。另外,最重要的是用心去赞美、捕捉一切美的事物和心性。美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而非任何现实政治及经济行为的附庸。袁先生以此来重新界定中国艺术的现代性,即创造性、心性、科学、美,并将这些理念发散到他力所能及的地方去。

袁运甫先生不仅是一位精力过人的架上画家,他还是一位公共艺术家,中国现代壁画艺术复兴运动的重要推动者。他自50年代在工艺美院任教时起,即从事壁画专业的教学工作。1973年他为了创作北京饭店巨幅壁画《长江万里图》,曾沿长江万里写生,历时数月。后因“极左”思潮的干扰而仅止于画稿。2012年,《长江万里图》原稿被故宫博物院珍藏,与先贤大家共叙中国绘画的辉煌。四十年后的2013年,以当年《长江万里图》为蓝本的新《长江万里图》壁画,终于天随人愿呈现于人民大会堂的金色大厅。2014年,《长江万里图》作为我国第一幅九连张长卷邮票将于九月份在全国发行。1977年,袁先生曾参加纪念堂的壁画与装饰艺术创作工作。1979年,他作为首都国际机场壁画的主要创作者之一和重要组织者,为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浪潮的蓬勃发展激情呐喊,对现代中国壁画的复兴贡献尤隆。自80年代起,袁运甫先生创作了几十处大型公共艺术作品。从领袖的纪念馆到城市广场;从国家驻外使领馆到国内地方机场、车站、航运楼;从政府机关、部委到大学校园、公园;他用自己的作品践行着艺术为大众服务的宗旨和理想。在90年代初,袁运甫先生提出了“大美术”的思想。这是他力图以艺术来改造社会、改造国民性的宏愿。这是华夏礼乐文化在当代思想中的艺术传承,是“成教化,助人伦”精神的现代解读。

袁运甫先生的艺术思想和实践,带动并推进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教学和创新。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中央工艺美院的艺术教育一直在面对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和西方现代艺术之间寻找彼此共融的平衡点,就此形成了当时不同凡响的校园学风。在袁先生主持特艺系(装饰艺术系)期间,学生对西方现代艺术思潮、对传统艺术的学习不是仅停留在理论概念上。他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方式,以一己之力,积极奔走,顶着压力和风险为同学们请到各艺术领域的学术精英,其中包括国内艺术家、欧美学者艺术家、民间手工艺艺术家等等。他努力让学生们在开阔的视野和学术高地上,自由地寻找自己的学术方向。另外,他还鼓励同学们走进社会,在生活实践中发现并解决问题。这些在今天听上去并不时髦的理念,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曾让同学们耳目大开。这些艺术教育理念的实践,深深地影响了几代学生们的成长。袁先生主政的装饰艺术系在八十年代开一代风气之先,它曾是全国艺术类莘莘学子们心中最向往的学苑圣地。常年不懈的精英教学为后来改革开放事业中艺术人才的储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袁先生爱教育,爱学生,爱人才。有多少次,他因为要留住一个难得的人才在校工作而全力相助,上下奔波。又有多少次,他为了保住一个才华横溢的考生而敢于担当,破格录取。五十余年的教学不仅让他桃李满天下,更让他的做人理念泽及深远。在他八十岁的欢庆会上,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学生们讲述了一个个曾被袁先生醍醐灌顶而永记的教诲,被鼎力相助而改变人生命运的故事,令讲述者和聆听者无不动容。然而,在袁运甫先生的口中,却只有他对先师们的感念和赞美,对后辈们的嘉许和骄傲!2012年,袁运甫先生以稿费百万捐资助学,学校特设立“清华大学袁运甫艺术奖学励学金”,圆了先生永远为学生服务的心愿。他的责任心与爱,已从一个艺术家的道德层面,上升为“清华美术学群”“有容乃大”信念的一部分。十年前,袁先生曾出版过一本文集《有容乃大》,正是这博爱、责任与宽广胸怀的理念,滋润了今日清华美院“有容乃大”的历史传统。而今“清华美术学群”人才济济,包容、宽厚、前卫、和谐、进取的学风,正将这一传统弘扬光大。也正是因为“清华学群”拥有这样的精神品格和文化追求,使我们对这个“学群”的未来充满信心。

续接时代的传承人

老一辈艺术家一直在为艺术的现代性精神而奋斗。在过往的岁月中,他们为捍卫艺术的独立精神,甚至不惜将自己置身于被社会误读、被边缘化的境地。他们以纯艺术之美来对抗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而今,他们曾经的奋斗、努力和抗争,被越来越多人所理解、敬佩。

第3篇:清华大学艺术特长生范文

张华清教授,1956年曾赴苏联列宾美术学院留学,1962年以优异成绩通过毕业答辩并获“艺术家――油画家”称号。回国执教于南京艺术学院后,几十年来,虽曾担任过行政领导并多有公务系身,但他的画笔却从未“下岗”,而是勤于耕耘,只要条件许可,必遨游于色彩海洋。那种“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秉性,那种对油画始终守一、不为流派蜂起的时风所左右的韧劲、倔劲,终于造就了他的油画独特而坚实的生命肌体。特别是90年代以来,他的画笔一度驰骋于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等域外风土人情,用鲜活生动、富于魅力的色彩语言,将种种有意味的瞬间,点化为艺术的永恒,充实了人类的艺术宝库,真是善哉!妙哉!为飨读者,笔者拟对华清先生近年的佳构,从审美视角作一具体探讨。概括起来约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色彩的对话感与生命力

色彩的对话,其实是拟人化的譬语。孤立的色彩只是无情之物,而一旦结伴为伍,便可能激发出一种视感上的生命力。对于色彩,张华清实已驾轻就熟。在他的画面上,“赤橙黄绿青蓝紫,手持彩练当空舞”,既放于五彩缤纷,又收于主调统率,而使人不禁折服于他的色彩敏感度和准确的判断力。必须指出的是,作者视通融后的色彩为情感的植被和艺术的生命体,因之特别乐于和善于去发现色彩的微差,并导演这些微差,形成错综有序的对话氛围和画面情愫。施色的冷暖、明暗、厚薄、深浅、轻重、缓急等等,就那么一点点区别、一点点相左,并置恰当而活泼异常,对话相谐而青春常驻。思之可明,这不正是哲学上的对立统一规律在油画艺术创作中的灵活运用么!浏览他在异国乡村所描写的自然景观,如《乡间小路》(俄罗斯)、《秋》(美国)、《阳光》(澳大利亚)等,耳中仿佛响起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中的愉快旋律,一个是色彩的对话,一个是乐音的交流,同在有意的碰撞中迸发出生命的火花。进一层看,色彩的对话体现为瞬间印象和情感的丰富表达,难度很大。印象派始祖莫奈曾仰天慨叹:“要表达出我想捕捉的那‘一瞬间’,特别是要表达出大气和散射其间的光线,需要作多么大的努力啊!”事实确然如此。游刃有余的运色,对于悟性颇高的张华清,也是在长期指向明确的努力和磨炼中获得的。他的画幅昭然、跃然,画中缘于色彩的彼物此物,往往身披阳光、大气而向人们绽开笑颜。

二、画作的自然感和亲和力

对于艺术,人们特别推崇那些“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力作。矫情造作是自然、纯净美的大敌。张华清画作给人的突出印象是:饱含真情实感,杜绝招摇作秀。在五光十色的美氛荡漾中,内蕴着质朴、真诚、祥和、自然的伟力,招展着真善美的旗幡。且看他笔下的许多传统意义上的静物画,在布局和表现上已经很不传统,着力于一个“创”字,向自然贴近了一大步。画面上的花卉、水果、瓶瓶罐罐等等被表现对象疏离了常规性的背景布置,作者常常使之与窗外的自然风光蝉联,或者干脆邀至室外与自然景观拥抱,让它们共同谱写色彩的交响乐章。画于俄罗斯的《小猫与花》《白瓶与花》,画于美国的《女孩与花》《有虾的静物》《紫丁香》,画于澳大利亚的《海边的花》《野花》,等等均可为证。这样一些高扬自然生机的佳作,往往更能够解放色彩的生产力,而奏“巧夺天工”之效,并因此生发出更大的亲和力。

应该说,这种自然感的追求和亲和力的获得,是画家开阔的心胸和创造性劳动的体现。张华清以写实主义油画见长,但他不持门户偏见。他不仅推崇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提香、德国古典画派的荷尔拜因、西班牙的委拉士贵支、荷兰的伦勃朗等一批传统写实主义大师,而且对于著名的印象派画家雷诺阿,对于具有现代艺术倾向的著名俄国画家弗鲁贝尔、柯洛文、涅斯切洛夫等人也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认为,否定“写实”或只要“写实”都会危害艺术的成长。当然“写实”也要发展、推进,不可故步自封。对主观情感的自然与客观实存的自然双向索取,已成为华清展拓自身艺术之路的重要实践之一。

三、艺术的西方味与民族韵

张华清的画作,因色彩的斑斓而洋溢着西方风味;又因类如中国写意画的横涂竖抹、跌宕有致,而具有了民族艺术的情韵和意境。一位俄罗斯艺术家M・维尔林为文盛赞道:“看张华清的油画作品,令我们信服的是:东方与西方竟然走到一起来了。这些作品给人以惊人的印象,这说明张华清教授是一位继承民族传统精华、又坚持革新的中国艺坛色彩艺术的奠基者,他的艺术实践为东、西方的艺术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开拓了广阔的道路。”言之凿凿可信。如,他在1996年所作的《泽纳高尔斯基城》(俄罗斯),色彩丰厚而典丽,那天空、那建筑、那树丛、那水流、那路径,组合得节律起伏、和谐有序,真是美不胜收。《教堂的钟声》(俄罗斯)则是另一番风韵,在茫茫晨曦的覆盖下,教堂高耸的那种庄肃感、神秘感和历史沧桑感,被造型和色彩传播得那么惟妙惟肖,婉约地透露出幽幽的诗情画意。

作者留苏期间,曾在俄罗斯博物馆悉心临摹过列宾、苏里科夫,谢洛夫等大师的作品,在约干松教授工作室又潜心研究了油画艺术色彩的特性及规律,旋即直追西方油画艺术堂奥,临习雷诺阿、凡高、马蒂斯等人的画作,以求广收博采。而另一方面,在东方的本土艺术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影响着他,他深爱石涛、齐白石等开派大师们的画作、画语。他信守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而把艺术创作放到生活中烹饪;他领略齐白石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体会到油画不只是写实一端,写意一样可行。他还从老子哲学“有无相生”――“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理论中,来对“似与不似”加以诠释。他充分地认识到,油画的民族化绝非用油画笔蘸颜色模仿中国画的皮相,而是在油画创作中民族精神的渗透,是作画中主体意识的强化和不为对象形、色所囿的诗意追求。再现与表现、写实与写意,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张华清深谙其中三昧,综合中西而“法自我立”。诚如俄罗斯圣彼得堡艺术发展基金会创作室主任乌斯金诺娃・格林娜・赛尔盖也夫娜女士的卓见:“西方与东方两大绘画学派在张华清创作中被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了,正因为如此,这位大师的作品才是独一无二的。”

四、画面的张力感与感染力

张华清视留学的苏联为第二故乡,改革开放后曾有幸三次飞往俄罗斯,兴奋、欢愉的心情可想而知。“老夫聊发少年狂”,习艺的故土唤醒了艺术的记忆,返回到激情燃烧的岁月。刀笔并举,彩色飞舞,湎于美景,倦怠退却。写实的传统在他笔下融出了新机,大气磅礴的情势收于尺幅。例如《晚霞》,宁静的农舍,被美如锦缎的霞光呵护着,意境醉人。再如《阿霞的瓶子》,作者将生活中平平常常的杯子、瓶子等,以色彩点簇,顿即灿然、焕然、斐然。画面色彩浑厚、斑驳、华美、富丽,似成于冲浪式、跃动式的调控,其视觉艺术的审美张力,跻身于艺术大师们的作品行列,毫不逊色。

作者告诉我,在此后去美国、去澳大利亚的艺术旅程中,创作的激情有增无减,眼睛的判断力更为敏捷。面对新颖的大自然美,作者的心灵被净化,生命被融解,欲罢不能的创作欲、表现欲被充分激发出来。《游艇》的热烈,《风帆》的灵动,《院落》的恬适,《秋韵》的吟咏,《石柱旁静物》如妆的明净,《别墅一角》的盎然生机,《澳洲南海岸》水石相倚的温馨,《海边的花》花水顾盼的友情,等等,几乎件件都是情景交融的产物,幅幅都播布出一种艺术张力,令你受熏陶、受感染。

第4篇:清华大学艺术特长生范文

场璀璨的视觉盛宴。

出席嘉宾

开幕式上,上海市文化创意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跃华、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执行会长马小枚、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北京紫檀文化基金会秘书长渠晓玲、上海世界你好美术馆常务副馆长杨文华分别发表了致辞,对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的开幕予以祝贺。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副会长、《雕塑》杂志社社长范伟民在致辞后公布了“钱绍武学术奖・金奖” “陈丽华艺术奖・金奖”及银奖、铜奖的获奖名单。在相关领导与嘉宾向获奖学生颁发了奖项之后,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执行会长马小枚宣布展览正式开幕。出席活动的嘉宾还有: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陈建国,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郭杰,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雕塑》杂志社副社长林汉文,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原副局长王小明,上海市青浦区文广局局长曹伟民,亚洲铜装饰协会会长谭德睿,上海世界你好美术馆执行馆长房福军,著名陶艺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国桢,全国城雕委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杨奇瑞,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杨剑平,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顾问委员会主任朱尚熹,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雕塑》杂志社执行主编宋伟光,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党支部书记、副主任李鹤,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鲍海宁,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陈晓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舒燕,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姜涛,景德镇陶瓷大学雕塑系主任罗瑾,山东艺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池灏,以及其他艺术高校负责人、学生代表、雕塑家、媒体记者、上海文艺界知名人士等。

作品评析

这次优秀雕塑作品展,展出了来自全国近40个艺术院校的100名学生的优秀雕塑作品,体现着“90后”一代认识世界、展示自我的观点视角与认识法则,承载着他们关于历史传承、文化变革和时代振兴的使命与理想。与往届展览相比,这

届学生的艺术视野更加广阔,积极关注社会、人文、自然,生态,在观念突破、新技术运用、媒介材料细化、艺术主题突破,风格体裁拓展等方面,取得了开拓性的创新实验,展示出了全新的艺术面貌,为当代中国雕塑艺术事业注入了新的气息与生机。可以看出,这些毕业生作品的艺术水准越来越高,一定程度上昭示了中国雕塑艺术的未来走向,体现出了国际性多元文化的冲击与碰撞下,我国新时期人文艺术领域全新的精神面貌与独特气质,以及雕塑艺术教育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为表彰这些优秀作品,组委会组织评委经过公平、公正的评选,评出以”钱绍武””陈丽华”命名的特别奖以及金银铜奖,激励更多的艺术高校毕业生创作出更精彩的艺术作品,回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傅加获得了”钱绍武学术奖”;江南大学艺术学院的陈洁莹获得了“陈丽华艺术”;中央美术学院的李万秋、黄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孟祥柯,中国美术学院的李智敏、李罡,天津美术学院的邹洪泽,获得了银奖;西安美术学院刘海、湖北美术学院的潘悦、鲁迅美术学院的于淼等人获得了铜奖。此前,主办方还举办了优秀雕塑作品网展,评选网络人气奖,丰富了该项活动的内容并扩大了传播途径,受到更多观众的关注与支持。

学术研讨

下午14:30,召开了第十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昌和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雕塑》杂志社执行主编宋伟光的共同主持下,来自各大美院的雕塑、陶艺,公共艺术等专业的负责人、骨干教师及文化学者,围绕“修养与创新”的主题,展开了精彩的讨论。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副会长、《雕塑》杂志社社长范伟民,瓷都陶艺泰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国桢,全国城雕委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杨奇瑞,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顾问主任朱尚熹,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鲍海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党支部书记、副主任李鹤,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肖立,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系主任潘尤龙,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艺术系系主任温洋,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陈晓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姜涛,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陈晓春,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池灏,景德镇陶瓷大学雕塑系主任罗瑾等人做了重点发言。主要涉及介绍与阐释各院校的教学理念,探讨当下雕塑教育与艺术人才培养、雕塑艺术跨学科创新与发展、雕塑教学改革与成果转化、专业创作与理论研究、艺术品牌与推广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积极有效的建设性意见,为中国高校艺术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与就业做出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活动寄语

第5篇:清华大学艺术特长生范文

2013年1月18日,为庆祝中国(广西)篆刻艺术馆圆满落成,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广西城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广西(中国)首届篆刻艺术展在南宁隆重举行。出席开幕式的领导有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马彪、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主席陈际瓦,区发改委、财政厅、文化厅、教育厅等领导。开幕式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高熊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牛根富、院长助理贾磊磊为中国(广西)篆刻艺术馆揭牌,中国(广西)篆刻艺术馆馆长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常务副院长、著名篆刻艺术家骆芃芃出任。

中国(广西)篆刻艺术馆,是文化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发展合作战略协议项目具体落实的成果。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对中国(广西)篆刻艺术馆工作的进展多次给予指导和关怀。参加本次展览的作者包括中国篆刻艺术院的研究员、全国各地最杰出的老中青篆刻家代表、广西地区的篆刻家以及一部分被邀请的书法家,共展出篆刻作品79件,书法作品13件。

中国(广西)篆刻艺术馆的落成不仅填补了广西篆刻艺术展示平台的空白,也填补了中国篆刻艺术作为艺术馆方式进行展示、交流的空白,成为中国篆刻艺术传承和发展独具特色的基地之一,也将有利地促进广西地区篆刻艺术的繁荣发展。

当日下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和广西城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举办了学术研讨会,骆芃芃做了《当代篆刻艺术展示方式的审美取向和当代转型》的学术报告,李刚田主持了“当代篆刻艺术的新变”的学术研讨。出席研讨会的有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贾磊磊,著名篆刻家翟万益、朱培尔、谷松章、鞠稚儒,广西的部分篆刻家、书画爱好者、艺术院校师生数百人参加了研讨会。 (谷松章)

北京市文联组织艺术家送春联到农家

2013年1月29日下午两点,北京市文联事业发展部主任陈润华等率北京楹联学会、北京中韩书画家联谊会、北京九州书画研究会的十位楹联家、书法家一行,在数九寒冬的酷寒时节,来到北京市北五环外的海淀区东升镇马坊村,现场义务为村民量身定做个性化春联,也为他们送去了新春的祝福,受到村民们欢迎。

为了提高书写效率和创作水平,北京市文联特意把邀请到的艺术家分成撰联组和书法组,撰联组由中国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北京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潘家农,中国楹联学会会员迟恩来、齐双禾,北京楹联学会会员王毓祥、张明杰组成;书法组由北京中韩书画家联谊会会长、中国楹联学会常务理事赵勇,北京中韩书画家联谊会副会长、北京书协理事廖廷建,北京中韩书画家联谊会会长助理、中国楹联学会理事彭一超,北京九州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北京书协理事唐和平,中国书协会员、北京九州书画研究会监事雷显平组成。楹联家和书法家们根据村民的不同需求,一边撰联,一边书写;既有来自北京楹联学会的“圆梦中国、文明北京”春联征集获奖联,而更多的是个性化春联,把每家每户村民的姓名全部嵌到春联中,寄托了大家对即将来临的蛇年春节的期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在两个多小时的活动中,艺术家们共为马坊村创作具有时代气息和个性化的春联作品150余副,所书春联还反映了首都新农村建设的新风貌,宣传了十精神。 (彭一超)

杨明臣书法艺术工作室在清华美院开学

“杨明臣书法艺术工作室”于2013年1月12日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培训中心正式开学。工作室招收了刘德先、孙东波、孙克森、杨成文、蒋一民、张冰、刘艺渊、张严、罗玉元、靖路、赵洪利、张晓丰、韩书俭、尹国新、石中全、逄春伟、刘在芳、黄秀杰、蔡忠喜等20位书家入学,逄春伟任教学助理。开学仪式上,工作室导师杨明臣与清华美院培训中心书法教研室负责人董雁分别发言,董老师代表学院宣读了贺信。开学仪式结束后,进行了首次为期四天的教学活动,并特别邀请中国书协草书委员会副主任刘洪彪到校为学员授课。

该教学项目最大的特点是,全部课程由工作室导师亲自主抓,承担全部一对一教学任务,同时亲自邀请部分书坛名家作为助理导师参与教学。除开学典礼的首次课程在清华美院本部进行外,其余课程均在导师工作室内完成。“杨明臣书法艺术工作室”是第一个在清华美院本部举办开学仪式的书法名家工作室。杨明臣是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楷书委员会副主任、空军美术书法研究院书法创作室主任、清华美院书法高级研修教学项目特聘教授。 (彭一超)

博问清流 何家力书画展暨书画集、《汉字与书法》首发式在深圳市书法院举行

由深圳市文联、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主办,深圳市书法院和福田区书协承办,深圳市书协、福田区文联协办的“博问清流 何家力书画展暨书画集暨《汉字与书法》首发式”2013年1月19日在深圳市书法院举行。

第6篇:清华大学艺术特长生范文

关键词:魏晋服饰;道家;虚静;美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J5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0-0173-03

魏晋服饰艺术作为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形态,曾经在中国服饰发展史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长期以来,曾把这个时期的服饰艺术简单的理解为因政治动荡导致文人士大夫宽衣博带的服饰风格。而缺乏从美学规律方面去总结。魏晋服饰艺术实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精神是一致的,讲究内敛,韵味与和谐,凸显玄学精神自然虚无的精神特质。同时这种特定的美学内涵,具备一种独立的特质,世代相传,不断发展,形成了一种自成体系的艺术形态――道法自然,和谐共生的艺术形态。如果说中国服饰艺术终将以自己的独特的面貌出现在世界,那么从传统服饰艺术中起步,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发掘魏晋服饰艺术中的美学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魏晋服饰艺术的哲学基础

魏晋服饰艺术的虚静之美,是兼容儒道,尤重老庄的玄学兴起的结果,玄学作为中国三大哲学高峰之一,是从老庄哲学发展而来的,是道家之学一种新的表现方式,其宗旨是“贵无”,玄学家们认为:“儒家的‘礼法’、‘名教’、‘人道’等思想,其主旨都是道家的玄学,即强调‘虚无’、‘自然’和‘无为’”[1]。东晋时期,玄学和佛学相互影响和融合,使中国佛学真正走向了圆融之境,形成了“禅学”,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极大。同时南北朝道教吸收玄学理论构建了神学,追求长生成仙和归本反朴,形成了独特的哲学理论和修行解脱观。在此基础上,魏晋服饰艺术开始逐渐将“礼”制削减,便服性质扩张,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将老庄的自然美学思想融入其中,“自然无为”、“道法自然”使魏晋服饰艺术在“道”的作用下,变得的浪漫超脱。老子的“自然无为”的思想和以庄子为代表的“逍遥无为”的思想为虚静美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以自然为美,讲究去繁求简,追求清净寡欲的气韵风度是中国道家美学的主要观念。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是我国魏晋服饰自然化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庄子则继承了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庄子・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2]。庄子认为天地本身所具有的美即自然之美才是真正的“大美”。他认为:“世间一切方圆曲直,皆为自然天成,未经雕凿的自然之美是美的极致”[2]18,可见庄子论美,力主自然,追求本真。同时庄子追求虚静之美,在自然中,虚意味着无,在精神上,便是一种“心斋”,庄子的虚静论即无心而为,无为而治,众美从之;在《逍遥游》中,庄子就明确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推崇,追求一种精神的自由解放。

二、虚静之美是魏晋服饰艺术的普遍特征

(一)魏晋服饰艺术强调虚静之美中的和谐美

老庄的“道法自然,清净无为”的哲学思想对魏晋服饰艺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虚静之美。“魏晋服饰艺术的虚静之美中和谐美强调服饰应依赖于人的形体,美是人体生命的自然流露,要保持形体的自然美色,反对人在美饰中的雕饰行为,并把舒适性作为评判服饰的重要标准,推崇服饰的宽大、飘逸和内敛之美,力求与天合而为一的和谐神韵”[3]。这种以自然为美的文化观念,贯穿于我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的各个方面。老子道家美学还追求“返璞归真”,体现在服饰中就是将大自然绚烂缤纷的色彩和丰富多姿的物质形态作为美化服饰的源泉,“不仅制作服饰的材料取于自然,裁制款式、选用色彩、装饰纹样等也追求与自然的统一,以自然界的美来点染、修饰和完善服饰,使服饰美化达到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学效果”[4]。

(二)魏晋服饰艺术强调虚静之美中的自由美

由于受到玄学和老庄“清淡”哲学思想的影响,当时的人们追求自然和自由,试图摆脱儒术的普遍性和约束性,追求清淡脱俗,无拘无束的自由精神境界。这种精神状态反映在服装上首先是服装款式的“松”,男子宽衣博带“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濯濯如春月柳”“谡谡如劲松下风”,体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美,更有崇尚清淡,潇洒放达的“竹林七贤”,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说他们“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5]。女子服饰则以其轻灵飘逸、华美繁复来达到妩媚脱俗、飘飘若仙的效果。“服装上饰以‘纤’,所谓‘纤’,是指一种固定在衣服下摆部位的饰物。通常以丝织物制成,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所谓“”,指的是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由于飘带拖得比较长,走起路来,如燕飞舞”[6]。“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绝非一般俗艳女色可比。从审美角度看,当时人们追求虚无缥缈、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天衣飞扬,满壁飞动”勾勒出了魏晋变幻曲折的服饰美学线条。

(三)魏晋服饰艺术强调虚静之美中的人格美

魏晋的清淡隐士特别注重人的仪容神气和风采气度,并把这些人体结构的艺术运用到其他一切审美活动中,因此魏晋隐士人格美意识的发展在中国服饰艺术史上具有重大意义。魏晋服饰艺术中的人格美是以道家为基础,认为“真”是美的基础,离开了“真”就无所谓美与善。老子提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提倡返朴归真的美学思想。庄子发展了老子这一思想,他认为人必须超越世俗、摆脱世俗的羁绊,力求达到“圣人”、“神人”、“圣人”、“德人等”无欲无求的理想人格境界。陶渊明《归去来兮词》中写到:“舟摇摇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7],从中可以感受到魏晋服饰艺术的清虚飘逸,力主玄远的气质。因此,魏晋服饰艺术的巨大魅力在于它是一种极致的人性美,充满着对生命本体的关怀和对自然之道的敬畏与遐想。

三、魏晋服饰艺术虚静美学的当代价值

魏晋服饰艺术的虚静美学将在研究中国传统美学和现代设计显示出其重要的价值,既给人以艺术的熏陶,陶治人们的情操,又能作为现代设计重要的灵感来源。魏晋服饰艺术的虚静美学对于完善中国艺术文化和美学理论,构筑传统文化的艺术意境和氛围,提高现代设计的文化含量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现代新道家代表人物和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认为:“艺术以及创造首先是人格的创造,‘伟大之制作,亦需要伟大人格为之后盾’,而人格创造的关键,根本上还在于艺术家自身具有与虚实相生的宇宙生命运动相契合的心灵结构。艺术意境创造一方面要求艺术家心灵的‘空灵’、精神的淡薄,从而出入虚实,以虚灵的心襟气象体会自然,沉潜与宇宙万物的核心而得其理趣,创造‘事外有远致’的美的境界”[8]。宗白华先生对魏晋人格的深刻解读,给当代的学者和设计师们带来了更多的思考。魏晋文化史专家唐翼明受到宗白华先生的启发,他认为魏晋服饰艺术实则就是玄学的艺术,他在著作《中华的另一种可能:魏晋风流》中写道:“魏晋玄学是中国传统学术中最富于抽象思辨色彩的,其中的“有无本末”之辨第一次把中国哲学引向本体论的高度,大大拓宽了当代中国人的思维框架”[9]。马可,在中国时装设计界被称为“孤独的时尚隐者”,她是老庄哲学的忠实追随者,崇尚魏晋服饰艺术的虚静与自然。她创立的“无用”品牌内涵精髓即是老庄“自然无为”和“清净无为”的哲学概念。她一直在寻找时装设计中的“大美”之道,她认为:“服饰应当趋向自然,人与衣,人与自然,衣与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互不冲突的”[10]。她还认为:“价值从不在物件本身,而在使用的人”[11]。马可在对于时尚的诠释另辟蹊径,在“无用”品牌中,她以衣载道,追求虚静之美。几乎所有的衣物她都采取了超码、做旧的处理,絮乱的缠绕和粗糙的缝制,仿佛下定决心和现代文明对抗。她经常去农村采风,正由于此,她的设计总是显得与现代都市相去甚远。她的衣服都是利用天然材料纯手工制成,是传统技术的延续与活化,她通过自己亲手缝制的衣服,对廓形、面料和色彩进行恰如其分地表达,不过分的刺激人们的感官欲望,以“自然简朴”的生活态度,追寻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

当下,中国传统文化给中国新兴的年轻设计师们带来了新的设计源泉,作为中国新兴职业独立设计师中的一员,“90后”海归女孩石芮子自创独立服装品牌“SHUR RUITZ”(石汝),她从老庄哲学找到了内心真正平静的地方,崇尚虚静自然,坚持事无事、味无味、为无为,她秉承less is more(简约即是美)的品牌设计理念,在纷繁多变复杂的时代里追求返璞归真。她希望用作品表达对中国古时平静恬淡生活的向往,内心的充实并不需要物质的浮华,定心做好真正有底蕴、有思想的东西即是最大的幸福,无为,无不为。饥饿的人觉得食物奢侈,年慕的人认为青春奢侈,而现在这个躁动浮夸的时代,一点点平静尤显奢侈。她希望能改变中国人对奢侈的看法,还原本应传承千年的中和和虚静之美。

日本的无印良品在设计中也践行了老庄哲学中的自然与虚静美学,它的设计清新自然,形态删繁求简,充满较强的人文主义情怀,简约不失人情味。“有人认为,与其说无印良品是一个品牌,不如说它是一种生活的哲学”。它不强调所谓的流行,而是以平实的价格还原商品价值的真实意义,并在似有若无的设计中,将产品升华至文化层面。它通过无标牌的设计、素雅的色彩和环保材料的运用来呼唤健康环保的生活理念。

总之,魏晋服饰艺术中的虚静美学是中华美学的瑰宝,其中折射出的老庄哲学的精神内涵更是值得深入挖掘。魏晋玄学强调清淡雅趣的人格修炼,重视风神气质的精神风度,在这背后实则都是对人性的赞美,对自由精神世界的渴望,体现了一种人文主义关怀的处世观。

在此基础上魏晋服饰表现出了质地粗陋,重视内美,去掉纹饰,反对形式上的繁缛的朴素自然之美,体现了魏晋隐士融己于自然的脱俗境界,这种有异于儒家文质彬彬的美学思想,但却包含着对个体生命自由美和虚静美的追求。这种新的美学理论对于完善和发展我国服饰美学以及时尚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魏晋服饰虚静无为和生态自然的审美思想,它代表着东方服饰文化的精髓,我们应该在继承的同时,不断改造、创新与拓展。

参考文献:

〔1〕李艺.道家服饰美学思想微探[J].美术研究,2014,(03):109-110.

〔2〕曹天慧.超凡脱俗的唯美主义倾向――魏晋时期的服饰风格[J].美术研究,2006,(05):18.

〔3〕陈燕琳.魏晋美学思潮与魏晋服饰风尚[J].艺术教育,2013,(12):38-39.

〔4〕陈淑葵.魏晋风度对当时服饰的影响[J].丝绸,2005,(06):52-53.

〔5〕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159-204.

〔6〕华梅.华梅谈服饰文化[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67-68.

〔7〕岳庆云.论魏晋士人的人格美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04.13-16.

〔8〕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54-56.

〔9〕唐翼明.中华的另一种可能:魏晋风流[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4.18-25.

第7篇:清华大学艺术特长生范文

说起林徽因,大多数的人总会想到这样的标签:绝代佳人、一代才女、建筑学家、作家;也会想起她的人间四月天,更多的则还有她与梁思成、徐志摩与金岳霖的感情话题。然而,除开这些以外,却很少能有人真正地关注到林徽因本人为中国景泰蓝工艺所作出的努力与贡献。

有一个词被用来形容她与景泰蓝的关联,那就是――生死之缘。

1949年建国以后,逐步萎缩的景泰蓝行业得到不少文化名人的关注,其命运得以转变。这其中,不乏耳熟能详的名字,如梁思成、林徽因、沈从文等。中国第一位从事景泰蓝专业设计的工艺美术大师钱美华,便是师从林徽因。

1950年6月,北京市政府成立了特种工艺品公司,抢救扶持北京传统手工艺业,1951年特艺公司成立研制景泰蓝的特艺实验厂,同时,清华大学营建系(今建筑学院)在梁思成、林徽因的主持下成立抢救景泰蓝工艺的美术小组。

这个美术小组的成立,还有一个故事。

一天,梁、林二人在北京海王村旧古玩摊,被一只景泰蓝花瓶吸引。摊主见他们很喜欢,便说:“二位先生还是有眼力的,这是正宗老天利的景泰蓝,别处你见不到了。就是老天利这家大字号,也撑不住快关张了。北京的景泰蓝热闹了几百年,到这会儿算是快绝根了。”

摊主的话说得有点过,可引起了梁、林对景泰蓝的关注,当时的景泰蓝作坊,大的不过二三十人,小的只有两三人,工人多在低矮、昏暗的作坊从事手工操作。经过多次走访调研,梁思成和林徽因决定成立美术小组抢救景泰蓝。当时,刚从浙江美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毕业的钱美华,进入清华大学深造,师从林徽因主研工艺美术,也加入了保护景泰蓝的美术小组。现已82岁的钱美华回忆,那时,从她住的宿舍崇文门到清华大学很远,林徽因就推荐她平时多到当时在故宫任研究员的沈从文处学习。“沈从文对景泰蓝很有研究,他鼓励说中国是金属工艺最成熟的国家,历史上留下的宝贝很多,要创作就要多临摹。”

1955年春,林徽因因病入住同仁医院,钱美华赶去看望。钱美华还记得,当时林徽因已极为消瘦,在听完近来手工艺品设计的介绍后,她脸上泛出愉快的神情,“景泰蓝是国宝,不要在新中国失传。”这是师徒最后一次见面。钱美华说,老师每吐出一个字,鼻子上的氧气管就跟着颤动,可字字都真切。这一句话,决定了钱美华一生的追求。

1956年到1958年,在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大大小小的珐琅生产合作社合并,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北京市珐琅厂。1958年,钱美华主动要求到工厂工作,成为景泰蓝专业设计第一人,如今她带出的不少学生也已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用他们的话来说,现在的景泰蓝工艺,不仅不落后于明清鼎盛时期,反而由于制作工艺的改进,其用色和设计得到极大的发展,能够创作出许多明清时期不可能完成的作品。2006年,景泰蓝工艺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景泰蓝的诞生与发展,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明清两朝进入繁盛时期。然而,到乾隆尾叶出现垂危,同治、光绪时期更加衰败,而北京的掐丝珐琅业所呈现出的那种短暂的繁荣也只“不过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掐丝珐琅业的回光返照罢了。”(杨伯达文:《景泰蓝》)到了“抗战时期,外销断绝,作坊不断倒闭。解放前夕,从事景泰蓝生产的工人只剩几十人,优秀传统工艺处于淹淹一息境地。”(唐克美文:《瑰丽的景泰蓝历史悠久》),这就是上述两位老一辈专家、艺术家对新中国成立之后景泰蓝行业的真实写照。是党和国家的积极扶持、关怀,才又重放异彩,焕发了勃勃生机。在这里,我们不能忘记,虽已尘封数十载而少有人知的林徽因这个名字,尤其是她那“人的美貌”、“完整的美感”所捧伴的那种常人少有的以命相搏,为挽救景泰蓝传统手工艺而献出最后心血的这颗“心”。

林洙女士(梁思成第二任妻子)一段关于介绍林徽因与景泰蓝“缘分”的一段文字:

在我的书桌上放着两个精美的景泰蓝小罐,它们造型优美,图案简洁典雅,带着浓厚的民族风格。这是林徽因亲自设计的产品。有一段时间我把它视为纪念林徽因的珍贵物品,包好收藏起来。不想“”中被红卫兵抄出来,要作为文物没收,我再三解释说这是解放后的新工艺品,才被扔了回来。

我久久地凝视着它,眼前呈现出林徽因为恢复濒于停产的景泰蓝手工艺呕心沥血的日日夜夜。如果编写《中外历史之谜》的作者知道林徽因晚年的健康情况,一定会写一条“林薇因健康之谜”编入书中。医生们一次又一次地对她发出病危的黄牌警告,她都闯了过来。她不但活了下来,而且是怎样的活啊!她的肺已布满了空洞,肾也切除了一侧,结核菌已从肺转移到肾、肠。她一天吃不了二两饭,睡眠不到四五个小时,但却在梁思成陪同下,带着她的助手莫宗江、常沙娜等人,多次跑到景泰蓝工厂去调查,了解它的工艺程序及材料特点。

她很快就得出结论:工人师傅的手艺是高超的,但是由于传统产品的造型庸俗、色彩单一、图案繁琐,致使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濒于停业。于是她以惊人的毅力和她的助手们一起研究设计适合景泰蓝生产工艺的造型、图案及配色。为了探索和发展民族传统的优良图案,她对我国历代图案进行了研究。她已不能像设计国徽时那样亲自画图了,她的意图常常是由她最亲密的助手莫宗江来完成。我不止一次在林微因处看到莫宗江画的工笔图案,那真是一张张极美的艺术品。

她如愿以偿了。当苏联著名芭蕾舞演员乌兰诺娃接过林薇因设计的景泰蓝礼品时,高兴地说:“这是代表新中国的新礼品,真是美极了!”

景泰蓝现在已被认为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立于世界手工艺品之林。有朝一日人们也许会专为北京景泰蓝写一本书,但是人们会不会记得有一位被结核病苦苦折磨的弱女子,为它献出了自已最后的心血。

第8篇:清华大学艺术特长生范文

大家好!

我是2015年坪山新区年度教师姚远。正如视频大家所看到的,出身于艺术世家的我选择做一名美术老师,是因为我的人生历程告诉我:生命成长中与艺术相遇是与人生最美好的结缘,而我也要像父母那样去做别人生命成长中最好的遇见!

2006年,我非常幸运地来到坪山高中,坪高从一开办就以"求真、向善、尚美"为核心办学理念和文化特色,而作为艺术教师的我非常清楚我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我要用艺术的力量去激活学生的个体生命成长,用自己的审美品格和艺术素养让学生德艺双馨、美育人生!

黄晓敏,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我第一次看到她的时候,她总是很沉默地坐在那里,脸上没有阳光,没有自信。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她对卡通画有着跟别人不一样的感觉,于是,我开始接触她和她的家长,记不清多少次交流之后,她成了我的第一个专业弟子。八年后,黄晓敏成为康佳集团的设计总监,她说"老师,遇见您真好!"那一刻,我心中的幸福难以言表!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优秀的教师一定迷恋学生的成长,这样一种发自肺腑的爱也是艺术的灵魂所在,当教师用艺术之爱去关照更多学生而不是某一个学生时,就将为更多的学生开启一场美的旅程,让更多的学生美育人生。

2007年,我主动请缨担任艺术班班主任,我尝试用钢琴和美术营造不一样的班级氛围,用足迹和画笔感悟大自然的美好,让他们在自然之美中升华生命成长中的快乐和大爱的和谐心灵。有人以为我太着迷,但当我看到过去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学生现在忙于看画展、听歌剧时,当一批又一批学生走进央美、北影这些艺术圣殿大门时,当中考成绩只有476分欧华诚同学能走进清华大学校门时,那种创造人生奇迹的幸福让我惬意而享受!

我深知,只有美育人生的教师才能美育学生的人生,在德艺双馨,美育人生的道路上,我渴望更大的平台,更多的同行者。

2009年,我开始担任美术科组长,我决定将个人的信念转化为美术团队的信念,打造一支优秀的美术教师队伍!于是我以"德艺双馨,美育人生"为理念,向学校申请成立了"姚远特长教育教师成长共同体"和"蔡发云现代艺术工作室".高端定位,打造"阳光画室",带领同事们开发五卷本《阳光画室》系列校本课程。9年来,坪高的美术特色从无到有,再到做大做强,到现在稳居深圳前列,我深深地为我的团队,为坪高而自豪!

我深知,一个优秀的教育者应当超越职业感、事业感,具有使命感,我很庆幸,坪高为我提供了最好的舞台,2009年学校成立体科艺处,而年轻的我有幸被任命为体科艺处副主任,于是我又将"德艺双馨,美育人生"的理念延伸到体育、音乐传媒科技等学科,创建了我校阳光教育品牌,实现了坪高教育从素质关怀走向生命关怀新的使命与追求,几年来,我和我的体科艺老师在一起,成功打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体工大队坪高游泳基地,深圳市首批创客工作室,美术体育专业队、音乐传媒专业班在近几年的高考升学率持续攀升,因此我的学校连续六年夺得了"深圳市高考超越奖".

第9篇:清华大学艺术特长生范文

摘 要:巴洛克艺术风格是在十七至十八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风格,二十用来概括欧洲文艺复兴后一个长时期的绘画、建筑、音乐等等艺术总的风格特征的,后来,在艺术史研究逐渐深入的过程中,才成为对欧洲多国、多种艺术一个时代性的贬称,并无褒贬之义了。

中图分类号:J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302-01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巴洛克艺术风格

1.1.2 清朝时期的艺术风格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1.2.2 实证研究法

1.2.3 逻辑分析法

二、 结果与分析

2.1 巴洛克时期的艺术风格

巴洛克一词原指不规则的,怪异的珍珠,在当时具有贬义,当时人们认为它的华丽、炫耀的风格是对文艺复兴风格的贬义,但现在,人们已经公认,巴洛克是欧洲一种伟大的艺术风格[1]。

2.1.1 巴洛克艺术建筑方面的特征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2.1.2 巴洛克艺术雕刻方面的特征

巴洛克风格的特点:一是豪华。既有宗教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 二是它是一种激情艺术,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 三是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 四是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五是具有综合性,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

2.1.3 巴洛克艺术绘画方面的特征

巴洛克画家的典型代表是比利时的鲁本斯、荷兰的伦勃朗、西班牙的委拉斯盖兹、英国的凡•戴克等。他们的画作人体动势生动大胆,色彩明快,强调光影变化,比文艺复兴时代画家还要更强调人文意识。

2.1.4 巴洛克艺术音乐方面的特征

音乐的巴洛克时期意指17.18世纪欧洲华丽,精制的音乐.通常认为大致是从1600年至1750年,即从蒙特威尔地开始,到巴赫和亨德尔为止“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源于葡萄牙语,意思是形态不够圆或不完美的珍珠,而且最初是建筑领域的术语,后来才逐渐用于艺术和音乐领域。

2.1.5 巴洛克艺术文学方面的特征

巴洛克文学是西方文艺复兴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另外和古典主义文学和清教徒文学并成十七世纪三大文学。它在人文主义文学运动衰落后而兴起[10]。它是一种贵族形式主义文学,主张文学为少数有文化修养的人创作。有意在艺术上刻意雕琢,内容上偏向写信仰危机和悲观的思想。这类作品追求形式,内容空虚,语言雕琢浮夸。

2.2 清朝时期的艺术风格

2.2.1 清朝艺术在建筑方面的特征

清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古代建筑虽然在单体建筑的技术和造型上日趋定型,但在建筑群体组合、空间氛围的创造上,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清朝建筑的最大成就是在园林领域。

2.2.2 清朝艺术在雕刻方面的特征

清朝的雕刻艺术可谓达到了古代中国艺术的巅峰,红松木等等各式各样的家具、木雕艺术品在今天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2.2.3 清朝艺术在绘画方面的特征

自清朝建立至清康熙年间,是清代绘画发展的前期。这一时期的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都直承晚明的余绪而向前发展,名家辈出,流派纷呈。以“四王”为代表的“正统派”继承晚明董其昌的文人画传统,重视师古人胜于师造化;“四僧”则重视独特个性的抒发,适应了市民文化思潮,影响了清代中期的非正统派绘画。自雍正至道光年间,是清代绘画中的中后期。

2.2.4 清朝艺术在音乐方面的特征

清代的音乐也已发展到了古代中国音乐艺术的巅峰,在南北出现了不同风格的音乐艺术形式。

2.2.5 清朝艺术在文学方面的特征

清朝时期的诗、词、曲、赋作品测出不穷,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但是,清朝推行“焚书坑儒”制度,为了捍卫王室的思想统治,一定程度上也毁坏了其他文学艺术的表达方式。

三、结论

3.1 巴洛克建筑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清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古代建筑虽然在单体建筑的技术和造型上日趋定型,但在建筑群体组合、空间氛围的创造上。

3.2 巴洛克雕刻艺术的特点:豪华、激情、运动、关注空间感与立体感、综合性、宗教色彩、远离生活。清朝的雕刻艺术可谓达到了古代中国艺术的巅峰,红松木等等各式各样的家具、木雕艺术品在今天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3.3 巴洛克艺术绘画生动大胆,色彩明快,强调光影变化,比文艺复兴时代画家还要更强调人文意识。清朝艺术绘画这一时期的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都直承晚明的余绪而向前发展,名家辈出,流派纷呈。

3.4 巴洛克文学艺术是一种贵族形式主义文学,主张文学为少数有文化修养的人创作。有意在艺术上刻意雕琢,内容上偏向写信仰危机和悲观的思想。清朝文学艺术清朝时期的诗、词、曲、赋作品测出不穷,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3.5 巴洛克音乐艺术最重要的特征是它的伴奏部分即通奏低音。

参考文献:

[1]王智明,高春湃.无定形之美--巴洛克艺术探源[J].齐鲁艺苑,1999,(02) .

[2]王明道.巴洛克美术的形成与发展[J].西北美术,1999,(04).

[3]李嘉.关于巴洛克概念的解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4]巴洛克时期的时代特色极其对时期的影响[J].黄河之声,2006,(01).

[5]段岩涛.巴洛克艺术赏析[J].平原大学学报,2005,(01).

[7]何静.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风格与巴洛克艺术风格比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04).

[8]Flower,丁丁,张彤,钟慧. 奢华巴洛克[J].大美术,2007,(03).

[9]巨云和.艺术的春天―动态心里与巴洛克[J].齐鲁艺苑,2007,(03).

[10]范明三. 巴洛克、洛可可及东亚影响[J].上海工艺美术,2005,(02).

[11]李萌.浅谈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风格[J].光盘技术,2006,(06).

[12]徐波,吴蔷薇. 美得无定形存在--浅谈巴洛克艺术[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