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一年级计算题范文

小学一年级计算题精选(九篇)

小学一年级计算题

第1篇:小学一年级计算题范文

关键词:计算教学;计算能力;兴趣;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253-01

在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小学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中最基础的教学任务,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也关系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更关系着学生的学习习惯,情感态度,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此,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计算教学就显得异常重要。

一、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本来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就十分有限,所以首先要激发学生对计算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为了提高低年级学生对计算的兴趣,教师必须做到寓教于乐,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在教学乘法的口算时,课前可以用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或者采用男生女生竞赛的方式,也可以用开火车、抢答等方式进行练习,以提高学生的兴趣。笔算练习也可以采取多种练习方式,如指名做题、限时计算、纠错练习、同桌相互出题等进行。学生做练习多了,可能就会产生疲倦,这时再利用一些小游戏、小比赛让学生学习兴趣再次提高起来,这样一来,低年级学生对计算的学习兴趣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计算教学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帮助学生厘清算理,揭示运算规律

在小学低年级计算教学中,首先要帮助学生弄清算理,揭示运算规律。低年级学生是直观思维占主导,然后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促进思维发展,就需要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构架一座桥梁,充分发挥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如在进行“9加几”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拿出小棒一起来摆一摆、数一数,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中自主发现“凑十法”,为后面继续学习“9加几”打下基础,总结出9加几的运算规律。再如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顺序,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相应的计算步骤及方法都要讲清楚,让学生理解透彻,学生才能在弄清算理和掌握规律的基础上,正确熟练地运用方法进行计算。

三、重视错题的分析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反复认识、知识再现、循序渐进和实践的过程,出错总是难免的,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容易遗忘。例如,计算退位减法时,从前一位退了1,可计算时却忘了减1。同样,计算进位加法时,满十了又忘了进位,或是忘了加1,特别是连续进位的加法,连续退位的减法,忘加、忘退或漏写的错误较多。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找到做错题的原因,可以借鉴语文教师批改作文的方法――写评语。在学生出现错的地方进行圈注,加上评语导出错因,让学生知道错的原因是由于自己马虎大意,还是哪方面的知识掌握得不够好造成的,学生找到错题的原因后,再把错题重做一遍,这样就会对错题再次加深印象,并得以巩固。教师要因人、因题地对错题原因进行必要的分析,如果大部分学生都做错了,教师就要集中进行讲解,分析错误的原因;对基础较差、常做错题的学生,教师要多花时间在课后进行辅导,学生对自己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进行自我反思。在这一环节,我建议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纠错的本子,把每天作业中出现的错题记在本子上,并纠错,以便经后复习使用,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并长期坚持。另外,还要把学生经常错的题目或类似的题目进行针对性训练,再次检验学生的作业效果。“改错”不能只是满足于学生分清了错误原因,改正了错误,而且要达到预防效果,教育学生对这些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四、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让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切实有效的办法,要帮助学生养成以下良好计算习惯。

1、“一看、二想、三计算”的计算习惯。计算是一件非常严肃认真的事情,来不得半点马虎,但恰恰低年级学生没有这一良好习惯,拿到一道计算题,没有看清数字,没有弄清楚运算顺序,就算起来了,哪能不出错?例如:学生在计算3-3÷3这样一道简单的计算题时,由于马虎,结果算成了0。如果在计算时,只要仔细一点,很容易看出这道的计算顺序是先算除,再算减,正确结果是2。难道是这个学生不会计算吗?不是,完全是不认真造成的。所以,在低年级学生计算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一看、二想、三计算”的严谨的学习习惯。

2、让低年级学生从小养成打草稿的习惯。低年级学生在计算时,不喜爱打草稿,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老师布置了作业,有的口算,有的在书上、桌子上或者其他地方,写上一两个竖式,算是打草稿,有的干脆观望,等待别人的结果,这些都是不良的学习习惯。书上要做的和老师要求做的计算题,必定有一定的练习目的,有些甚至有一定的难度,除去有少数学生能够直接口算出结果以外,大多数学生恐怕没有这个能力。所以教师就要从小要求低年级学生养成打草稿的习惯,教师还要走下讲台,督促学生落实,久而久之学生才会养成这一良好习惯。

3、让低年级学生养成认真检查的习惯。一道题初步计算完了,不能算计算完全结束了,学生在计算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就要求学生进行仔细的检查。比如,数字看错了没有,运算顺序错了没有,写错了没有等,有的还可以进行检查和验算,看结果是否正确。

小学低年级的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俗话说,要想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就必须得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计算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参考文献

第2篇:小学一年级计算题范文

1.正确看待三年级学生计算能力

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不高不仅与他们的年纪有关,而且和他们自身的情况相关。因此,在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时候应该分情况讨论。根据每个小学生不同的学习状况制定不同的标准,保证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断提升,不能好高骛远。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需要从小就将基础打好,通过大量的练习维持。许多二年级小学生不能踏实学习,贪玩,更应该保证这些小学生每天的数学计算题练习量,保证训练的效果。同时,学生家长、教师及学校三方应该同时对小学生的学习进行监督。尽管大部分学校都在强调家校互动,但是实际开展情况并不乐观。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的是,学生的能力不只是数学学习的能力,还有其他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切忌以偏概全,更不能因为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就放任自由,不对其进行教导。在这个问题上,所有小学数学教师都应该做到一视同仁。由于小学生年纪尚小,心智不成熟,生活上学习上许多方面都未曾接触,并不了解,所以数学教师对于那些反应不快的小学生应该给予更多的耐心与重视、鼓励。

2.培养三年级学生良好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及日后的提高。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课堂秩序进行认真听讲,紧跟数学老师的思路,课下独立完成作业。并且要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练习中要学会独立钻研问题,通过逻辑推理,独立解决,不要随便请教他人或验证答案,要自己做到对结果有把握之后再请老师评判。同时自觉检查、验算的习惯也是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计算的时候,培养小学生养成先看后想,再算再验证的习惯。其实就是掌握正确的计算顺序,首先看清题目中的数字及负号和要求;然后思考应该使用什么方法解答这个问题,解答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计算的先后顺序,等等;再进行计算,在计算过程中要细心;最后进行演算验证,发现自己在数学计算中存在的问题并改正。在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对小学生的书写格式进行正确指导,让小学生从小就养成规范书写的好习惯。这样可以减少计算过程中出错的几率。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还应该注重对口算能力的锻炼。笔算以口算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如果没有口算,笔算也就无从说起。实际上,小学生的笔算能力可以从其口算能力上反映出来。在口算时,记忆和思维同时活动,因此合理进行口算训练可以促进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增强其记忆力。

3.强化三年级学生计算能力训练

在小学生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算理与算法的关系。在课堂上,应该多让学生之间进行合作探究,对算术理论进行理解,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计算方法之于问题就像钥匙之于锁,而算术理论又是计算方法的理论依据。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要做到理论与方法相辅相成,但实际中并非如此,许多教师过于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性,而忽视算术理论的探讨。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重视。因此,在数学计算课堂上,计算方法和算术理论应该同时教给学生并让其掌握。例如在进行乘法交换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计算时观察数字特征,总结出在什么时候可以使用加法交换律,什么时候使用会让解答过程变得简便。

在计算教学时首先让小学生对计算的道理有一定的掌握是保证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兴趣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并处于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因此,小学数学课堂上既要做好对数学知识的讲解,又要做到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计算教学内容占小学数学总课时的一半以上,所以,在计算教学中应该突出估算。估算是保证计算正确的重要因素,有效提高计算能力。正确地进行估算可以得到得数的取值区间,有效结合估算、口算与笔算,为数学计算创造有利的条件。

第3篇:小学一年级计算题范文

如何有效地提高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的计算既准确又迅速,从而达到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熟练程度并使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呢?下面我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深钻教材,明确计算教学的侧重点

在四年级上学期,要求学生能熟练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能正确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一位数或两位数的笔算;三位数乘除两位数的估算。而在下学期要求学生能正确进行四则混合运算,同时还要学习一些运算定律及性质,积累一些简算技巧。可见,只有深钻教材,明确计算教学的侧重点,才会有的放矢。

二、从新旧知识的生长点切入,引导学生明确算理

大家都知道,学生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明确了算理和算法,计算的多样性才有基础。因此计算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透彻理解算理,正确把握算法,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从新旧知识的生长点突破。刚步入四年级的学生只会熟练地笔算一位数乘多位数,在此基础上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几百几十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以及两位数除法的笔算、估算时,如果从新旧知识的生长点出发,先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试着类推,然后小组讨论,进而在全班交流中达成共识,学生不仅掌握了口算、估算、笔算的算理,而且在争议中体会了算法的多样化。

三、夯实基础,形成计算技能

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强弱建立在基础知识的学习活动中,必须严格、系统的培养和训练才能形成,因而首先要抓好基础教学,引导学生切实过了基础知识关,为计算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四年级的计算教学也不例外。

要想让四年级学生的口算熟练,并做到脱口而出,需要分阶段完成:

(1)我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几百几十后,要求学生每天自己写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即11×2,11×3……一直练习到50×9,然后返回来练习,连续复习三四轮,力争让全班熟练掌握50以内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这样做,不仅夯实基础,而且为后续学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五年级时学习约分打下基础。

(2)基本掌握50~59的前三个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即50×2、50×3……学生掌握了这些常用的乘法计算,不论是计算速度还是准确率,都上了一个台阶。

(3)在学完整十数除以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后,每天课前用3~5分钟,练数是整十数的口算,估算。如140÷70、143÷70等,以此训练四年级学生除法的计算速度。

(4)运用积商的变化规律、运算定律、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如32×25=(32÷4)×(25×4)=800等。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计算技巧会与日俱增。

(5)计算练习注重对比

学生在计算中,对于一些初看有些相似的题目,计算时容易受定势思维的影响造成错误,所以对这类具有相似性的题目,一定要加强对比练习,让学生在练习对比中清楚认识两者存在的差别,从而在思想上引起重视,进行计算时加以重视,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如25×4=100这类题目是学生计算时最容易出错的题目,经过分析对比,学生的认识会比较深刻,在以后的计算中就会减少类似错误的发生。

四、培养良好的习惯,提升计算的实效性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四年级学生计算正确率的保证,在培养他们计算能力的同时,关注他们的习惯也是必要的。

1.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审题时要求做到一看、二画、三想、四算、五查。一看就是看清楚题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二画就是在试题上标出先算哪一步,后算哪一步;三想就是什么地方可用口算,什么地方要用笔算,是否可用简便计算等;四算就是认真动笔计算;五查就是认真检查。

2.培养认真演练的习惯。在四则运算中,要训练学生沉着、冷静的学习态度。碰到数字大、步骤多的计算试题时,要做到不急、不躁、冷静思考,耐心计算。即便是简单的计算题也要慎重,切勿草率行事。能口算的则口算,不能口算的应注意认真进行笔算。演算时,要求书写整洁,格式规范,方法合理。同时强化学生打草稿的习惯,保证计算准确无误。

第4篇:小学一年级计算题范文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二、教材分析

本册的重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是本册的一个重点,这一册进一步学习三步式题的混合运算顺序,学习使用小括号,继续学习解答两步应用题的学习,进一步学习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复杂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得意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继续培养学生检验应用题的解答的技巧和习惯。第二单元整数和整数的四则运算,是在前三年半所学的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复习、概括,整理和提高。先把整数的认数范围扩展到千亿位,总结十进制计数法,然后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加以概括总结,这样就为学习小数,分数打下较好的基础。第四单元量的计量是在前面已学的基础上把所学的计量单位加于系统整理,一方面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加巩固,一方面使学生为学习把单名数或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做好准备。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2、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

4、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5、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6、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7、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8、结合有关内容,进下培养学生检验的好习惯,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二)过程与方法

1 .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措施:

1. 加强思想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使学生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

2. 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尝试教学,Ji发学生求知欲。

3. 重视抓课堂教学改革,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要求作业在课堂上完成,并及时反馈。

4. 做好后进生的辅导工作,实施“课内补课”的方法,组织互帮互学。

5.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

6.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7.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8.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课时安排

四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72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

一、混合运算和应用题(11课时)

1、混合运算2课时

2、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8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二、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18课时)

1、十进制计数法2课时

2、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3课时

3、减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3课时

4、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4课时

5、除法的意义4课时

6、整理和复习2课时

三、量的计量(6课时)

2、名数的改写4课时

四、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7课时)

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2课时

2、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的大小比较3课时

3、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4课时

4、小数和复名数3课时

5、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课时

6、整理和复习2课时

五、小数的加法和减法(3课时)

小管家1课时

六、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10课时)

1、角的度量1课时

2、垂直和平行2课时

3、三角形2课时

4、平行四边形和梯形3课时

第5篇:小学一年级计算题范文

【关键词】 低年级;计算;估算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可以说小学数学的计算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学段的计算学习,对于小学生今后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形成的基本能力,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最重要部分之一.

一、重视计算学习的基础

随着现在教育在社会上的热度越来越高,几乎每个家庭都把自己孩子的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上,上学前,教孩子几个汉字或是一些简单的加减法的家长不在少数. 所以,大部分一年级的孩子来上学时并非一无所知,他们通过自己家长的教育和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经验,对计算已经不再陌生,甚至已经有了非常扎实的基础.

一年级主要是让孩子掌握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20以内的退位减法以及笔算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退位减法等,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一开始是认数、分与合、比较大小、计算等穿行,而分与合的学习对10以内口算的学习起到了奠基和启蒙的作用,因此,分与合成了一年级学生一开始学习的一个重点内容.

在教学的过程中,曾遇到一个这样的学生,分与合的知识掌握得并不好,但是10以内的加减法却计算得很好,速度快,正确率高. 笔者也曾从学生的父母处了解到,是在上学前家长对孩子进行的家庭教育,让孩子对计算有了一定的掌握,但家长也很疑惑,为什么孩子计算能又快又好地完成,分与合这样的知识却总是掌握不了. 我想家长对孩子进行的计算教育一定是题海式练习,熟能生巧,学生自然会对计算有一定的掌握能力,但是并未进行系统学习,学生找不到知识间的联系,所以即使有了一定的计算能力,也不代表就能掌握与之联系甚密的分与合. 而随着学习的深入,其他学生的计算能力在不断地提高,而这名同学并没有太大的起色,所以,这看似简单的计算教学也是需要层层递进地系统学习的,把握好基础才能后来居上.

二、计算教学不断渗透进平时教学活动中

计算并不是一个章节式的知识点,也不是一个专题性的知识点,从低年级20以内整数加减法、乘法口诀、口诀试商,到中年级的两位整数乘除法,再到高年级小数、分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纯粹的计算教学贯穿了整个小学数学教材. 另外,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这三大领域,都与计算密不可分. 所以计算的教学必须渗透进每天的教学活动中.

笔者利用每节课的前3~5分钟,让学生进行一定量的计算练习,而这些计算的练习又并不是呆板枯燥的. 根据学习内容的变化,学生练习的题型也在不断变化. 如:一年级学习到一题四式后,学生在每天的练习中就会遇到已知一道算式,写出与之相关的另外三道算式,即给出算式3 + 5 = ?,学生写出5 + 3 = 8,8 - 3 = 5以及8 - 5 = 3;二年级学习了表内乘法及口诀求商后,学生就会在每天的练习中遇到根据一句口诀,写出用它来计算的乘法和除法算式,即教师报出口诀三四十二,学生写出算式3 × 4 = 12,4 × 3 = 12,12 ÷ 3 = 4及12 ÷ 4 = 3;如果学生对于某一方面的知识掌握得不够好,也可利用这3~5分钟进行强化,如强化题型“5 + > 13,里最小填几”等. 这每天的3~5分钟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培养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也能够对不断学习新知识起到巩固的作用,即使一开始有欠缺的同学,也可以利用这3~5分钟不断地补上.

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估算教学在教学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和了解估算的意义和重要性,为高年级的计算教学奠定基础,低年级就要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可以在具体的题目中渗透,如19 + 9,19可以看作20,9可以看作10,20 + 10 = 30,所以估计19 + 9的得数不会超过30;又如二年级经常遇到的问题“每条船最多可坐5人,33人6条船够坐吗?”遇到这样的问题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去尾法”和“进一法”. 有了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在三年级遇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需要试商”的内容时,相信学生便能得心应手地解决了.

四、在生活中感受数学计算

恩格斯曾说:“数学是研究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数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数学是与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数学来自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最后还会应用于生活. 所以要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到计算的原型.

第6篇:小学一年级计算题范文

一、调研目的

1.了解全区新一届小学六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

2.为进一步加强学科管理和数学教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研对象

2005年9月,我们对全区9所小学的六年级学生进行了质量调研,参加这次质量调研的学生有1415人。

三、调研工具

这次调查的工具是:雨花台区小学六年级数学质量调研试卷2005.9。调查工具由区教研室小学数学组编制。编制的依据:(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修订版)》。(2)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第十册和第十一册。

四、调研分析

1.总体情况。

这次质量调研试卷共设计了33道题。其中第一大项4道题是计算能力的评价,包括分数加法、减法和乘法的口算,分数乘加(减)计算、分数连乘和运算律在分数乘法计算中的运用,以及解方程和解文字题;第二、三、四大项20道题是对概念掌握水平的评价,以新学的知识为主,适当渗透了五年级下学期的主要知识;第五大项2道题是评价学生手脑并用、动手实践和绘制统计图并分析统计图的能力;第六大项7道题是评价学生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加这次期初质量调研的1415名六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总体情况如下:

表一:雨花台区小学六年级数学质量调研各大项情况统计

项 目

计算部分

概念部分

操作部分

解决问题部分

正确率%

正确率%

92.1

86.7

76.7

80.0

85.8

从表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分数乘法的计算和有关概念掌握得很好,平均正确率分别达到:92.1%(计算)和86.7%(概念),其次,学生对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第十册的统计和长、正方体的认识等也掌握较好。但是,学生对手脑并用移小棒的实践操作题、有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和稍复杂的概念题掌握得不是很好。

2、具体分析。

(1)计算能力。

表二:雨花台区小学六年级数学质量调研计算能力学习情况统计

题 号

1、口 算

2、脱式计算

3、解方程

4、文字题

正确率%

97.6

93.1

91.2

87.4

这次测试口算能力的有8道题,测试笔算能力和简便计算的有5道题、解方程有3道题、解文字题有2道题。从表中反映出,学生的计算能力很好。其中口算能力平均正确率达97.6%,有16个班学生的正确率在98%以上,这说明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十分重视口算的训练。有关分数乘法的笔算,包括简便计算在分数乘法中的运用,学生学习水平也很好,平均正确率达93.1%,即使相对薄弱的教学班学生的学习水平也都在90%左右。学生解方程和解文字题的学习水平也比较理想,平均正确率分别达91.2%和87.4%。

从学生卷面看,计算部分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有:①审题不仔细,看错运算符号或数字,弄错运算顺序。②书写不规范,解方程格式不对,写倒数用了等号连接。③错用了简便方法计算。

(2)概念理解。

表三:雨花台区小学六年级数学质量调研概念学习情况统计

项 目

填 空 ( 88.2%)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正确率%

99.4

97.0

93.8

50.2

93.6

86.5

90.3

89.5

63.3

86.1

项 目

选 择 (84.7%)

判 断 (82.8%)

题 号

1

2

3

4

5

6

1

2

3

4

正确率%

98.8

92.0

68.9

84.9

76.9

86.5

83.7

94.0

90.8

62.5

这次测试概念掌握情况的题共有20道题,其中填空题10道、选择题6道、判断题4道。概念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五年级学过的数的整除和长方体、正方体等有关概念的掌握。

可以看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得较好,平均正确率86.7%。尤其是考查分数乘法意义的填空题第2、3、5、8小题,选择题第1小题,判断题第3小题正确率都在90%以上,说明本册单元基本概念教学是比较扎实的。此外,有关五年级所学的基本概念学生掌握得也较好,如考查分数意义理解的填空题第1题,正确率达98.8%。;考查数的整除部分基本概念的填空题第7小题正确率达90.3%、判断题第2小题正确率达90.8%。

另一方面也不难看出,个别综合性高的概念题学生正确率明显偏低。主要是填空题第4小题(50.2%)、第9小题(63.3%),选择题第3小题(68.9%),判断题第4小题(62.5%)。填空题第4小题综合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正方体的认识、长度单位的换算3个知识点,造成这道题错误的原因是学生审题不仔细,没有注意单位名称的变化。选择题第3小题综合了分数的意义、分数乘法的意义和画图识图3个知识点,一些学生看不懂图意造成错误,反映出分数乘法意义教学中教师画图时对数形结合不够重视,过程不够清晰。

(3)操作能力。

表四:雨花台区小学六年级数学质量调研动手操作能力学习情况统计

题 号

1

2

正确率%

59.2

88.4

这次测试操作能力的动手动脑题共有两道题,第1小题移小棒是一道开放性操作题,这道题既测试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考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第2小题是测试学生五年级学的绘制和分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能力。

从表上可以看出,学生对绘制、分析条形统计图掌握得很好,平均正确率达88.4%,全区有三分之二的教学班在90%以上。而第1小题移小棒失分较严重,平均正确率只有59.2%,造成失分多的原因主要有四点:①平时教学中这方面的训练很少,学生对这种题比较陌生。②平时教学中学生动手实践机会不多,缺乏对图形变换的想象能力。③教师阅卷有误,把移动3根全部看作移动2根判错而扣分。④参考答案不全面。

(4)解决实际问题。

表五:雨花台区小学六年级数学质量调研解决问题能力学习情况统计

题 号

1(1)

1(2)

2(1)

2(2)

2(3)

2(4)

2(5)

正确率%

89.1

90.1

86.9

80.1

64.5

91.1

63.9

调研试卷设计了7道题评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了第3题和第5题是测试学生五年级所学的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和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应用题掌握情况外,其余5题都是简单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其中,第1题重点测试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第2题重点测试学生画线段图的能力。

从统计数据看出,六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提高的,平均正确率达80%。绝大多数学生通过理解题意,找单位1,分析数量关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所以4道基本题的平均正确率都在85%以上,其中2道正确率超过90%,这是好的一面。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有些班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偏低,平均正确率还不到75%。我们希望这些班级的教师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要让学生灵活掌握解决分数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要努力做到三点:一是例题教学要扎实,突出解题过程的指导;二是练习设计要精细,强化基础并兼顾提高;三是辅导学生要耐心,及时查漏及时补缺。

五、调研结论

1、调研结果表明,本届六年级学生的数学基础总体看还是比较好的。特别是计算能力、统计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的能力三个方面内容,学生掌握得较好,平均正确率都在88%以上。这说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十分重视计算、统计、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教学。

2、校与校、班与班之间的差距虽然还比较大,但是存在明显缩小的趋势。这次调研考试校与校之间的最大差距是9分,班与班之间的最大差距是12分,同五年级期末考试相比分别缩小了2分和7分。表明各校在抓毕业班教学管理上是有方的,教师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给后进学生补差上是有效的。

3、从学生的卷面看,各校六年级数学教师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十一册第一、二单元教材把握和理解也比较好。在更新教学观念,改变学习方式等方面都有明显进步。

第7篇:小学一年级计算题范文

一、小学四年级估算教学存在的相关问题

强化小学生的数学估算能力是新课标改革的要求之一,但是估算数学本身有着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其计算过程的多样性、结果的不确定性,这些也给估算数学的教学造成不便和困扰。首先,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充分引导学生。在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都比较注重精确计算,教材编排也不注重估算素材的引入。大部分教师也不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价值,体验估算的乐趣,只按照教材的编排让学生讨论估算的方法和结果,一笔带过。

四年级学生往往本身能力不强,欠缺估算意识。估算数学的教材编排大部分是围绕着具体的问题展开计算。而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该题是要估算还是精算。部分学生也发现了规律,题目中含有“估计”“大概”“大约”等字眼时就是估算,而有的题目中虽然包含了该字眼,但也不要求估算,这样学生感到困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给出合理的描述。

与此同时,现阶段针对小学四年级学生估算教材编排不足。数学教材虽然经过一定的改版,更具系统性,但对估算数学的整体编排还比较程式化,不能将估算数学的精髓合理渗透到教材中。同时也缺少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引导和评价,不能有效锻炼和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另一方面,小学四年级估算教学和学习中还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小学四年级学生认为估算结果是统一标准的。在数学计算中认为估算答案统一或者随意都是比较极端的,比较常见的就是“四舍五入”,它是估算的有力解释。比如计算26×14,计算时可以将26看作30,14看作10,积为300;也可以将26看作30,14看作15,积为450;将26看作30,14不变,积为420;这说明估算的方法是具有多样性的,这就需要多元化的评价系统,引导四年级学生正确认识估算数学。

2.小学四年级学生大部分喜欢先精算、再估算。大部分学生在计算估算问题时,喜欢先算出准确值,再根据准确值来进行估算,这表明学生对于估算的宗旨并不理解。所谓估算,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对结果进行估计,是在没有准确值的情况下找出一个估值。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有良好的数学意识。

3.一些学生存在为了估算而估算的问题。比如四年级上册教材中有一例子“学生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共需123套票,要多少钱买票?”大部分学生往往会选择精确计算。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估算,教师可以问学生只带了6000元够不够,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和分析。通过大量的引导和练习,学生就会明白估算数学在生活中的意义了。

二、提高四年级学生数学估算能力的策略

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让四年级学生们在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中发现数学,体验估算的魅力,从而让学生学会估算,体验估算的乐趣和意义。

(一)教师充分挖掘估算教材,创设情境,培养估算习惯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创设几个不确定的量,引导学生进行估算,体会估算的必要性。比如创设学生陪着妈妈去超市购物,热水瓶28元一个,烧水壶36元一个,可以模糊具体价格,热水瓶看作30元,烧水壶看作40元,让他们来计算。这样就可以培养他们在生活中的估算意识。

(二)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

1.化整估算

根据“四舍五入”将加数、减数、被减数、乘数、被乘数、除数、被除数等保留到整数,然后进行估算。比如3.24×7.92,学生可以根据3×8=24来估算他们的值大概在24左右,进而算出准确的结果。

2.联系实际估算

比如动物的个数、飞机的个数必须是整数,种子的成活率、产品的合格率不能超过100%,汽车的奔跑速度一定大于人的行走速度等等。

3.循环估算

利用数学中的相关规律进行估算,比如小数进行乘法时,可以根据它因数(0除外)小于1,积一定小于它本身,因数大于1,积一定大于它本身,充分利用数学规律来估算。

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数学模式,教师和学生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培养估算的良好习惯和思维,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4.游戏竞猜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参与到游戏中来。小明说:“我大约有20多支水彩笔。”教师说:“小明的妈妈今天又给他买了一盒铅笔。”教师给了一盒铅笔给小明,同时可以向学生发问“有多少支铅笔呀?”学生回答“12支。”“那同学们猜小明有多少支笔呢?”有的同学回答“小明有30多支笔,因为他有20多支水彩笔和12支铅笔。”也有学生回答“小明有40多支笔,因为大约有20多支水彩笔,可以是21,22,23,也可以是27,28,29支,这样小明的笔就有很多种可能了。”

结束语:

第8篇:小学一年级计算题范文

一、导致学生运算能力低下的原因

1 学生没有真正掌握计算的基本技能与方法。部分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生在小学一、二、三年级的计算学习时没有真正掌握法则和方法,因此阻碍了今后的计算准确性。

2 学生对口诀不熟练。学生在一年级学了二十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而二年级学习表内乘除口诀,如果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没有熟练口诀,或只是以顺口溜的形式去背,那么只能是浅层记忆,一旦遇到数字比较大或者需要连续进位的计算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些所谓的低级错误。

我在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教学的时候,就发现有学生背口诀时只是顺着口诀表的形式进行背诵,如背6的口诀时,只能顺着“六六三十六”背起,而不会倒过来从“六二十二”开始,背完“六九五十四”后,直接跳到七七四十九。这样的背诵方式不利于一些反应较慢的学生计算,如当遇到8×7时,学生就只能用七八五十六来解决,不能马上反应到八七五十六上,因此当计算连续进位乘法时,就会出现计算速度慢和口诀错误的情况。

3 感知错误。中低年级的学生因为年龄特征的关系,思维定势和感知特点都是比较笼统、模糊的,往往只注意到算式的某一部分,感知的印象缺乏整体特征,再加上感知本身的选择性,很容易出现感知错误,如有的学生把64看作是46,把“+”看成“÷”,或者低年级时习惯用“凑十法”,所以看到8-7的时候,就会不加思索地得出“15”。

4 不良的学习习惯或计算习惯。学生在一、二年级的计算多数以口算为工具,极少用笔算,因此到了中高年级,就算是数字偏大和较为复杂的计算学生依旧习惯用口算去解决,那么计算的准绳度就低了。另外,有些学生在计算时没有注意数位对齐,做退位减法的时候没有退位点,或者没有写进位几、做题时没有认真审题、读题、抄题和检查的习惯等等,都会影响计算的精确。

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准确性的教学策略

1 加强计算的法则理解与方法运用。清晰的概念和正确的计算方法是计算技能培养的关键,在低年级,很多教师都会自编一些儿歌或顺口溜的形式让学生记住某种计算法则,我觉得这样的方法非常不错。但在新授计算课时,板书的示范和清晰讲解对概念的理解是很关键的,学生会以第一课时的学习方法先入为主。

比如在教学《多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笔算除法第一课时时,我在出示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算式时,直接剪了2张正方形纸用以遮蔽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让学生明白必须从最高位算起。这样展示,学生不仅感觉比较简单,而且每算一个数位都利用旧知识进行迁移,课堂小结时,学生已经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运算的概念和方法。而在独立完成习题时,我也要求学生用小手指遮着数位一步步算,结果学生的运算条理很清晰,以计算课第一课时的要求和标准准确率和速度效果都比较好。

2 加强基本功的训练。二十以内的进位加和退位减,表内乘除法的熟练程度是计算准确和速度的关键,务必要求学生非常熟练。低年级可以每天坚持1分钟口算训练,到了中年级每天坚持做5题笔算,而且是数字较大、涉及连续进位计算的最为合适。我在所教的班级中常要求学生每天早餐前做5题笔算,虽然练习量少,但贵在坚持,只要坚持练习,准确率和速度就有明显提高,甚至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计算时也充满自信。另外,教师还应注重估算的应用,指导学生可以在计算前先估算出结果,或者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如果在精确计算时出现与估算结果较大误差值,就要反复检验计算结果了。

3 将枯燥的计算应用在实际生活中,提高计算的趣味性。我们的计算课,最忌讳的是为了计算而计算,学生和老师都会感觉乏味。因此,在计算教学中,设计一些符合学生实际年龄的生活情景,如用买卖东西、文具书籍数量统计、旅游、租车、门票等生活元素提出问题,这样会让课堂变得生动自然。另外,多用游戏的方式来肯定一些计算能力强的学生,同时鼓励计算能力欠缺的孩子,也不失为提高计算趣味性的好方法。如我利用彩纸剪成花样,写上各式计算题,学生算对了就以计算小能手的称号给予奖励,这样的练习以准确率为基础,慢慢向速度提升,使计算课变得和谐、有趣。

4 培养良好的学习和计算习惯。良好的学习和计算习惯终身受用,教师在计算教学的时候就要刻意培养学生仔细审题,注意书写格式,细心计算,有验算习惯,检查时做到“三个是否”:是否抄错数字或运算符号;是否计算错误;验算结果与计算结果是否一致。

第9篇:小学一年级计算题范文

一、数学语言能力

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掌握好数学语言是有效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之一。用数学的语言描述事物、叙述问题,是低年级数学教师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在一年级上册的教材中,有很多图文并茂的加p计算,这一幅幅情境图,有助于学生理解加减计算的含义以及计算的顺序。对图的理解,我们要求孩子不仅能够列出相关的算式,而且要像讲故事一样说出图意。只有经过反复说出图意的语言训练,学生才能对加法和减法的含义建立起深刻的感知。让学生多看、多说、敢说、会说,是我们一年级数学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

低年级学生的语言发展尚不完备,具体的表现就是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准确性、简洁性不够。而且,学生习惯于用生活化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池塘原来有4只白鹅”,有的学生会说“池塘本来有4只白鹅”,数学语言用“原来”来描述,而孩子用的是“本来”,在后续学习中当课本呈现出有关“原来”的叙述时,学生就对这个词印象模糊,容易造成理解偏差。数学语言经常用这些词来描述事物:原来、现在、一共、还剩、加上、减去、拿来、又上来……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时,教师要让学生能用这一类词说出图意,能准确地运用这一类词表达自己的思维,这一类词是学习加减法的基础,要反复理解、反复去说。

二、精准计算能力

我们曾经做了一个调研,详细分析高年级数学试卷中错题的原因,发现近三分之二的试题错误来自计算,追本溯源,我们把目光投向了低年级计算教学。

小学低年级段一定要高度重视计算的精准性,我们来分析一道乘法题:369×87。第一步要用369×7, 仅这一步9×7=63,进6写3,6×7=42,进4写8(8是2加进上来的6得到的),3×7=21 ,进2写5(5是1加进上来的4得到的)。第二步再算369×80, 第三步算2583+29520=32103。一个简单的算式,里面包含了多少步低年级的数学计算,一步失误,满盘皆输。有多少孩子被困在这条路上,自信心反复受挫。写语文时总是错别字较多,做数学时总是计算题连连失分,小学阶段我们觉得这些小问题不重要,那么中学呢?

总之, 学习要“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计算教学要重视讲清算理,揭示计算的规律。孩子的计算出错大多是算理不清造成的,也就是孩子在学习开始的第一印象中出现了模糊、错误、偏差。例如写34+5=84,有个学生用3加5得出十位上的8,就是因为算理不清楚。老师和家长认为这真是个粗心的孩子!一写就错,一改就对。然而事实不是这样的,孩子只是巧妙地在大脑中完成了选择题而已:5第一次和十位相加被判错误,下一次只剩和个位相加那就正确了吧。一段时间过后,5究竟和十位数相加还是和个位数相加,就又遗忘了,错误就会周而复始。但我们大人却误以为是他老是不细心,恨铁不成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