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命之爱作文范文

生命之爱作文精选(九篇)

生命之爱作文

第1篇:生命之爱作文范文

家里的老长辈一向提倡节约用水,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总是喜欢反复用一盆水,充分发挥一盆水的潜力。再比如我的妈妈,虽然她一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但是一提到用水,简直比我还要抠门。事情要从那年说起了:

那一年是我国用水最紧张的时候,妈妈就在家立下“节水规则”,要求每个人必须做到:一盆清水最少用三遍以上,绝对不许浪费。

第二天,妈妈就带头执行了。她接来一盆干净的自来水洗苹果。苹果外表的浮灰全落在了水中,苹果露出了孩子一样红通通的笑脸,真讨人喜欢。我毫不客气地夺过一个放进嘴里“咯吱咯吱”地嚼着,躺在沙发上发呆。这时候,只见妈妈拿着洗过苹果的脏水往花盆里的花土上浇,我大惊失色,冲过去抢下妈妈手中的盆子说:“妈妈,你干吗?这么脏的水会把花浇死的,你好残忍,连可怜的小花都不肯放过啊!”

“说什么呢你,不会浇死的!你放心好了,拿来,我还要继续用盆里的水呢!”哦,天哪,不会吧,还要用?果然,“砰”的一声,妈妈把拖把往地上一摔,天哪!她要用这盆洗过苹果的水拖地了!“妈妈,”我忍不住大叫一声,“你又要干吗啊,这么脏兮兮的水你居然要拿去拖地?”“哎呀!这盆水刚刚洗过几个苹果,还是很干净的。而且,我要充分遵守‘节水规则’呢。你放心吧,妈妈保证把一个能照出人影的光洁如新的地板还给你,好不好?”我只好忍住不说话。三十分钟后,我一看,呵,效果果然不错哎!随后,妈妈想都不想,端起盆子,“哗”的一声,统统冲进了厕所。她拍了拍手说:“不错不错,一切都搞定了!这样还真能节约用水呢,我们家水费又可以少一点了,这办法真是太好了……一举两得。”这时,我才不得不佩服起妈妈的节水方案来,想想真是合理极了。后来,我们全家老少都开始推广这套节水方案啦!

我曾经在书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如果不珍惜水资源,白白浪费它,那么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就是我们人的眼泪。”对呀,水是人类的朋友,是我们形影不离的——朋友,我们要好好珍惜这位朋友。

第2篇:生命之爱作文范文

两湖一库无非就是指百花湖、红枫湖、阿哈水库。这两湖一库可是我们的生命之水,是贵阳人民的摇篮,但是现在这两湖一库正在受到严重污染。有很多不自觉的人往河里扔垃圾,在河里方便、钓鱼……不光这样,许多工厂、企业不断的在排放污水,严重的污染了水质,使得生态环境被破坏,鱼虾绝迹。

我们贵阳人的生命之水被污染了,说不定在不久的将来,贵阳人民全部都会得疾病死亡,造成的原因就是我们喝的水被污染了。难道我们要让这臭哄哄的河水流入大海、流入长江、黄河吗?难道我们一定要在史书上添上贵阳,是世界上第五大沙漠吗?

还好现在已经有一部分人觉醒了,懂得了环保的重要性。但是还有一部分人,还在随便扔垃圾。

所以为进一步净化“两湖一库”水质,贵阳市将陆续向红枫湖、百花湖、阿哈水库各投放600万、400万和200万尾鲢鳙鱼苗,加上此前“两湖一库”已经另行投放了1000万尾鱼苗和50吨鱼种,今年贵阳市累计向“两湖一库”投放近4000万尾鱼苗鱼种。

我现在作为一名贵阳市民,也作为一名优秀少先队员,我一定要做到保护两湖一库,珍爱生命之水。

第3篇:生命之爱作文范文

太阳横过西方的海面时,对着东方,留下它最后的敬礼。思想掠过我的心上,如一群野鸭飞过天空,我听见它们鼓翼之声了。

疲惫了一天的身体此刻得到了片刻的安宁,心灵也因文字而淡淡平静下去,正如黄昏在寂静的林中。

白天在操场上挥汗如雨的我们,黑暗中却依旧保持着清醒,这是人类灵魂最后的坚守。清晨的天空明净而清澈,云朵也因吸收了夜间的露水而愈加劳累,平时散漫的我们此时每一根神经都如同上了弦的发条似的,教官耐心地反复讲解演练,不顾自己已经汗流浃背;辅导员老师为我们打气加油,鼓舞士气,大家士气高涨,同学们的热情勤奋,一切都是那样充满活力与激情。

我感谢上帝,让我在最美丽的时刻遇见了你们,给了我更多生命之爱。曾经看到过泰戈尔的一句话:“当我们热爱这个世界时便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的,在这条写意着淡抹浓妆息相宜的生活中,我们惟有珍家生命,让每一天的生活平实、饱满,完成所有的事情,并且在最后能够告惜自己:我曾经灿烂地开过,并且不后悔。这样就够了。

第4篇:生命之爱作文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6―0120―02

生命是美丽的,美丽的世界由美丽的生命组成,它是宝贵的,是最值得珍惜的。同样,生命亦是脆弱的,也是坚强的。如何让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笔尖流淌出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准确把握生命的“脉搏”,叩响“热爱生命”的琴弦,便成了教学设计始终围绕的重心。“热爱生命”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单元主题,教材安排了《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 生命》《花的勇气》四篇与生命有关的课文作为铺垫,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生命的美好,从而思考如何对待生命、热爱生活。整个单元的各个版块被“热爱生命”这一主题密切联系在一起,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年段特点,笔者设计了以下版块,引领学生一起完成习作――《一个热爱生命的故事》。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受生命之“炫美”

教师出示多组图片,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感受生命之“炫美”。

图片1(舞蹈“千手观音”):这是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中的舞蹈《千手观音》,这美丽的舞蹈是由21位聋哑演员用常人没有的勇气,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挫折完成的。她们舞出了美丽,舞出了对生命的热爱。

图片2(岩壁中的幼苗):这是生长在岩壁中的一棵幼苗,它有着惊人的生命力,竟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缺少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成长。

小节:这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无不展示着大自然中的生物对生命的热爱,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完成习作――《一个热爱生命的故事》。

【设计意图】“生命”的话题是四年级小学生所初涉的,在这一环节中由多幅图片导入,其中有他们所熟知的舞蹈,也有他们生活中见过的大自然中的动植物,还有平时难以引起他们注意的弱小生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直观地感受画面美,并伴随着教师精心设计的语言情境的引导,来初步感受生命所带来的炫美,为之后认识生命,理解生命,进而书写生命作铺垫。

二、揭示题目,准确把握生命之“脉搏”

笔者带领学生揭示题目:读了这次习作题目《一个热爱生命的故事》,你认为这次习作我们要写些什么内容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引出本次习作的题目《一个热爱生命的故事》,在与学生共同分析探讨中,学生逐渐捕捉到 “热爱生命”、“故事”这样两个关键词。同时学生也提出了疑问:什么样的故事才是“热爱生命”的故事呢?“生命”到底又是什么呢?这样的设计既揭示了本次习作的主题,又引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三、指导选材,悉心洞察生命之“坚毅”

1.开拓视野,理解人们“热爱生命”的不同方式

(1)事例引导,拓展思维。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所知道的热爱生命的故事不少,例如,与病魔抗争,有着顽强毅力的海伦凯勒;在5・12汶川地震中,独自返回教室营救其他同学的小班长林浩。(出示相关图片)

(2)“大事”化小,善于发现。其实热爱生命的故事不仅仅是那些轰轰烈烈的大事,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小事满含着对生命的热爱,就看你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

(3)补白练习,丰富语言。出示不同职业人的图片,让学生进行补白练习。

【设计意图】四年级学生对“生命”的概念还很模糊,对“热爱生命”这个话题更是不知从何处下手,教师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出示几幅图片加上语言的引导,让学生通过补白练习,认识到除了轰轰烈烈的“大事”之外,我们身边也有许多热爱生命的人,也有许多热爱生命的事。让学生把一个看起来“很大”的题目具体化、简单化,消除他们在写作前的畏难情绪,为接下来的写作打开畅通的渠道,用补白练习说话,帮助学生解题、破题。

2.图片引导,理解大自然中动、植物对生命的热爱

(1)赏析图片,重识“生命”。有一位哲人说过:我们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却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我们努力生活,积极向上,不惧困难,其实就是热爱我们这仅有一次的生命!刚才我们一直谈论的都是人类热爱生命的故事,其实生命不仅仅是我们人类所具有的,在大自然中同样具有生命的还有动物和植物,我们来看看这几张图片:

图片1(爬山虎):这是大片绿油油的爬山虎,经常被安排在不起眼的院角,大树遮挡了他们的阳光,它们没有广阔的生长空间。为了生存,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向上攀爬,他们征服着又高又陡的围墙,虽不引人注意,但仍旧生活得多姿多彩,他们热爱生命。

图片2(角马迁徙):每年7月底,数以百万计的角马、斑马等食草野生动物就会组成一支迁徙大军,他们迁移是为了寻找充足的水源和食物。因此,这是自然界最伟大的迁徙旅程,他们同样热爱生命!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再次帮助学生拓展思维,依旧用丰富多彩的图片引路,让他们分别从不屈生长的植物、不惧艰辛的动物身上以及教师精心设计的语言中,感受到大自然中也有许多热爱生命的事例,从而鼓励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会生命。

3.观察图片,说话练习。出示多组图片,并告诉学生,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让学生看看这些图片,读懂这些大自然的生灵是怎样热爱它们的生命的,选取一个例子来说一说大自然的生灵是怎样热爱它们的生命的。

【设计意图】学生在观察图片的时候非常认真,接下的交流也进行得非常顺利,他们从破土而出的种子中看到了生命的力量;从搬运食物的小虫中看到了齐心协力、万众一心的气势;从仙人掌身上看到了不甘枯死的求生欲望;从峭壁的松树身上看到了坚毅的性格;从山野的蒲公英等植物身上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学生已经从上课伊始的无从下手变得有话可说,还说了很多他们自己想到的生活中的事例,语言丰富异常。

四、范文引路,描绘生命之“色彩”

1.出示范文。引导学生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最受感动的热爱生命的故事,并为学生准备一个片段,写的是一群蚂蚁对生命的热爱,让学生读读这个片段。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用范文为学生引路,让学生感受到要想让文章写得精彩,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必不可少,如果能再加入一些合理的想象,让情节更加生动,并融入自己的感悟和理解,那文章一定会让读者赏心悦目。之后,给出习作过程中的几点建议,让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重点去写。

2.写作方法指导。读了这个片段,让学生说说其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好,值得学习。和学生共同梳理出以下写作要点:一是要用具体的事例来写身边热爱生命的故事,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组织材料。二是可以着重选取一个细节去描写。三是习作中可以加入自己合理的想象。四是叙述故事与写出自己的感悟,要巧妙地结合起来写。

五、当堂练笔,深化感悟生命之“力量”

第5篇:生命之爱作文范文

【关键词】自然生命 教师素质 关注

生命是基础,没有了生命其他一切和生命有关的活动也就会消失,想要生命之树傲霜迎雪,生命之根基不可动摇。教师在教书育人时,首先应该把学生当作一个生命来对待,教师要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是有生命的人,他的教化也是对有生命的人展开的。欣赏自然生命是教师的基础素质。

欣赏自然生命不仅是关注肉体的存在,还要关心生命的成长,这是欣赏自然生命的延伸。作为青少年生命成长中的引导者和关怀者,具有生命意识的现代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各种生存的考验和青春期带来的不安与困惑,教会他们最基本的生存知识和方法,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宽容他人,关爱他人;开展人际交往的教育,学会欣赏、交流与沟通,使学生在尊重自我生命的同时尊重他人生命,和平相处、修己善群,达到相互的和谐与共融。

欣赏自然生命就是欣赏人类的存在,爱惜世界的一切生命就是爱惜自己的生命。教师欣赏自然生命的具体表现:

1.珍爱每一个学生

在教师素质建构中,我们把爱视为一种能力,一种品质,一种生命力,将其作为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爱的素质比教师的专业素质更为重要。在生命教育中,教师首先应自爱,然后应该博爱,而后则应充分体现教育爱。要热爱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热爱孩子是教育素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是教育素养的“实质”,是教育艺术的“基础”。他充满激情地说:“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爱孩子’”。“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就是对孩子们深沉的爱,父母亲的亲昵温存同睿智的严厉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我们的教育应是对完整生命的关注,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

一个教师如果没有爱心,不努力去理解孩子的精神世界,只配当个教书匠,不可能成为学生精神上的教育者、指导者。爱是教育的前提,教师的爱是充满人文关怀的爱,是在理性指导下的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爱,是润泽学生生命的爱。如果教师不热爱学生,没有浓厚的从教情感和人文关怀,生命就会在爱的荒漠中枯萎。

2.挖掘人文学科中丰富的生命资源

长期以来,我们在课堂上传递知识的时候,大部分都是把“传递”和“保存”当作其主要的任务,往往没有重视或者是忽视了蕴涵在课程中丰富的生命资源,很多教师没有成为课堂上的“有心人”,没有用心去感受、去聆听学科中生命的足音,没有激发自我和学生们去找寻和体验学科中蕴藏的真善美。

教师应该拥有敏锐的生命洞察力、唤醒和丰富学生的生命意识,让他们通过语言感受生命的美好,在美好的生命中升华对生命的情感。教师用自己的心灵和充满生命色彩的语言文字给学生一个丰盈的生命世界。

3.感受自然学科蕴涵的生命力量

一直以来都存在着这样的误区,即认为只有语文、音乐、历史等这样的人文学科才具有感性的形式,才能够唤醒人的生命情感,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这样抽象深奥的原理公式无法体现丰富的生命世界。其实则不然,无论是物理与化学,生物和天文,它们的存在、它们的每一次进步,都与人类生命的力量密切相关,都是人的生命的创造。我们往往认同这些学科的工具性价值而忽略它们其中蕴涵的生命力量。“当爱因斯坦以E=mc2的公式表达自己关于质能关系的思考结果时,他就培育出了物理学也是科学最美的智慧之花。就科学实验而言,它的神秘、精巧、变化、活跃的实验过程裹挟着运动的美,从宇宙天体到矿石标本、从生态系统到原子结构、从基因工程到人工智能、从环境保护到化学元素,无不折射出对称的妙趣和复杂的诱惑。……这样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实验难道不正是以想象的方式揭示逻辑的力量,以感性的表达展现理性的规律吗?而且,紧张的思维活动本身就是人的‘智慧的体操’,思维过程中那疑问迭出的悬念、逻辑严密的推理、旁征博引的论证、豁然开朗的顿悟等,都可以使人享受到发现的快乐。”

如果我们再换一种视角,将自然科学的发现与其历史背景结合起来,我们更能看到科学家的勇气与智慧,看到历史的需要与时代的进步,看到人类潜能不断开发并不断丰富人类的潜能。关涉到教师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如何在冷静严谨的自然学科中引领学生共同感受生命沸腾的脉动声;如何激励学生拥有探索真理、创造世界的生命力。这一切的要求“都服务于教师教学的成功,使教师具有丰富的、扎实的知识底蕴,能在科学体系中把握自己讲授的学科,能使知识在教学中不只是以教学符号形式存在,以推理、结论方式出现,而且能展示知识本身发展的无限性与生命力,能把知识活化,在教学中真正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理论与实践、知识与人生的统一,充分发挥学科知识全面育人的价值。”

只要用心、用生命去感受,其实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同样具有生命脉动的旋律,只不过他们传递的方式不同罢了。

4.开发课程之外的生命教育资源

在校园生活中,我们往往把知识获取的场所默认为教学秩序井然的课堂上,教学的资源来自于标准化、统一化的课程设置。师生之间的正式交往为完成教育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制度化交往或工作交往,交往地点在学校,时间在课堂。我们往往忽略了师生之间的非正式交往和课堂之外所蕴涵的丰富的教学资源。生命教育的资源无处不在,等待着我们用心真切的发现和体会。

第6篇:生命之爱作文范文

关键词:德育教育 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 育人教育 生命意识 责任感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学科渗透,巧妙地融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生命意识教育以及责任感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德育教育更摆在优先的战略地位。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有机地统一起来。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当学生了解到主人公小弗郎士面对国家的沦陷,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上时,让学生针对生活中普遍重外文轻国文的现象讨论: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从而给学生以启示,爱国并非空洞遥远,它就体现在我们甘常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指引他们的爱国行动。又如在教授《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先让学生充分体会志愿军战士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感动氛围的基础上,再启发引导学生: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呢?我们又该如何去做才是爱国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起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

现代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父母的精心照顾、培养教育使他们有聪慧能干等优点,但同时也滋生着个性强、突出自我等缺点,尤以自我为中心表现特别严重。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懂得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拥有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呢?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先让他们整体感知内容:一群斑羚被逼上崖,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心甘情愿地选择死亡,让年轻斑羚获得新生。借此,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需不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呢?让学生与之相比较,谈认识,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的的确确少不了这种团队合作、自我牺牲和集体主义精神。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的教育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仅有一次,是来之不易的。但是我们的一些中学生由于缺乏对生命的认识,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生命当作儿戏,泡网吧、轻生、群殴致伤等这些不光彩的事时有发生。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敬畏生命》一文时,我让学生了解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经过豪华的、奢侈的投资之后才得到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热爱我们这来之不易的生命。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应该试着去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四、语文教学中渗透责任感的教育

第7篇:生命之爱作文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情感;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C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2013)03-0164—03

中国传统文化的著书立说既被认为是中国哲学的起点,也是中国文学的起源与发源地:既是哲学著作也是文学茗品。他们的学说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教人,以情动人而形成独特的论著风格。尽管这种写法不被西方重哲理、重逻辑的正统哲学界认可,但它却以“重情”的独特表达方式,共同铸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高度和情感智慧,源远流长滋润着世代中国人。

一、儒家:“血浓于水”的亲情指向

众所周知,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即是“爱人”——爱生命,“爱自是情”。“孔孟的哲学精神——仁爱,是对于普遍的、基本的族类情感的升华”Ⅲ。于是,我们便会得到这样一个命题:儒家学说是一种伴随着深情厚爱的以族类——血缘关系为发展根基的生命文化学说。

《礼记·中庸》曰“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夫妇结合的基点就是情感,这份情感以夫妇为原点逐渐外推,建构了家庭、家族乃至天地的情感。因此,生命在家庭中得到的最好滋养就是来自于这份具有“亲亲”之意的亲情情感。俗话说“血浓于水”,一旦离开了这一情感,再具有灵性的个体也都无法寻找到在现实世界生存的根基。假如这种家庭情感根基受到了破坏,生命后续的社会性建构就成了无水之源。因此,要让承担生命的每一个人都知道,你的生命不仅仅属于你个人,受至于父母的生命还有传承与发展的责任。所以家庭既是生命存生的原点也是履行生命教育的基本职责所在地。以“亲亲”为核心就是以发展这种原初亲情情感为基点,逐步外推最终建立起个体生命的起点与归宿。

孔子认为,决定人之为人的最根本点在于懂得人伦亲情和人类情感。因此,孔子的仁爱要求从爱自己家中最亲的人开始。“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仁”(《论语·泰伯》),“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孝亲敬兄作为仁道的基本原则,并不是只教人爱自己的父母兄弟,而是把人的自然情感作为一种要求,形成和谐而富有亲情的状态,人们的孝悌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是富于情感的生活。所以“孝悌”并不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化为对父母亲人细致体贴的关心爱护。如:赡养并尊敬父母给他们以情感上的慰藉,孔子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对父母的过失应该婉言规劝“侍奉父母,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等等都是充满温暖亲情的家庭图画。所有这些,表现的是人的自然情感,而体现的是对生命关爱的基本点。在儒家文化影响下中国传统节日大都是以家庭团圆欢聚为核心的欢庆方式,如春节、元宵节、端阳、中秋等。将生命的过程纳入到一个亲情的环境中时,便会自然思考所承担的亲情责任和彰显亲情的意义,特别是面对生命时就会更加慎重对待我们的生命选择及人生。在领悟生命情感过程时,也会激发自己的生命而提升自己的生命情感。一方面因为父母是我们最为直接的社会关系成员,也是我们的生命所从出者;另一方面,孝敬父母是一种反向的爱的情感,这种情感既是自然天成的,也是需要有意识自觉培养的。从孝敬父母,逐步推及爱他人,进而爱天下万物,“亲亲而爱人,爱人而爱物”,领会父母之爱亦即尽可能同样的去爱父母。因此,从性情开发的人性教育而言,甚至就整个个体生命的生命教育而言,这种血缘之“爱”更是一种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使命和渠道,在逐步体会到人性原本的美好,体会到天道与人道的自然合一时,我们内心的那份光明慢慢觉醒,并“发而皆中节”。梁漱溟说:“只须培养得这一点孝悌的本能,则其对于社会、世界、人类,都不必教他什么规矩,自然没有不好的了。”

孔子爱人的“仁”从《说文解字》的原初字义上看,“仁,亲也,从人二”,还指众人之情感。同样,孔子对人生命情感的体验也包括与他人的情感处理。孔子是以社会人群为视野看待生命价值的,这就是儒家所关注的人文价值。孔子的人文理想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即让老者能够安逸;让朋辈能够信任;让轻年能够怀念,这就是他一生生命情感体验的最高理想状态。

儒家的生命情感虽是以家族为本位,但这种家族观念却具有某种开放性,“察乎天地”是有“推广”的意味,其观念就是要加以升级扩展,如孝与忠、家与国等。在“家”与“国”问题上,儒家是用一种原始的族类情感视点去关怀国家的命运和天下兴亡的,使家与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如国的沦亡,就谈不到家的安宁:反之要“治国平天下”就应先“齐家修身”。因而,关怀天下国家始终是儒家仁人志士们所奉行的宗旨,“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他们的内在追求和救世情怀。当这种追求与情怀转化为人的外在行为时,它将完全转化成为一种催人奋发,催人进取的正能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忧”与“乐”代表着的是中国人的主流情感文化心态,流传久远和广泛。这种主流情感文化心态的背景就是儒家积极人世与救世的精神情怀。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推崇的从“小家”到“大家”的情感境界,在宋明理学家张载的思想中,被表达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这种“忧国忧民”的信念与情感中都能找到儒家形象的影子。杜维明先生说“人的出现也不是单纯地为执行某种社会功能的结果。因为人类本身即象征着一个源远流长的生命流。”

二、道家:自爱与恬淡的情感定位

道家思想情感体现了道家对于人类生命情感不同于儒家情怀的另一抹人类之爱的精神。老子说:“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第十三章)。提出了爱身、贵身主张,意即一个人若能自爱,则可将天下托付给他。因为一个人只有爱惜自己的生命,才有可能珍重他人的生命;而只有珍重爱惜天下人的生命,才能堪当治理天下之大任。要做到“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老子》第七十二章)。也就是说,人生价值与人生情感都应是以效法天地自然之道,循依本然而存在。道家认为,一个人真能对天道自然的法则有所认识,能够将生命原有的自然禀赋加以利用,能够知足不争,满足于已有的所得,那么人生自会充实平和、优游余裕而自得其乐。反之,违背自然法则,拼命地追名逐利,情感上总是在跌宕起伏中承受无限痛苦,人生就失去了它的本真意义,发生严重异化。在庄子看来,知悉“道”的人一定“自爱”“自知”通达情理,情理通达者必定不会“自贵”——让外物来伤害自己,此即“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秋水》)。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熟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老子》四十四章)。老子认为人生在世,应爱惜身体,重视生命,情感上不要趋向于“物化”——急功近利,而人生命的本然价值才是人之根本;名誉、地位和金银财宝都是身外之物,它们对人生只能是有作用但不能构成生命的全部,更不能视之为生命的内在构成,“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也”(王弼《老子注》)。注重人的自然性与精神的和谐统一,在逆境中培养超然达观的处世风度,不仅要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坦荡的自然情怀,也要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气质,更要有“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不以“晴喜”不以“雨忧”的超旷恬淡心境,空明清澈的定力是对生命的一种体悟,情感的一种昭示。应该说,道家所建立的“自爱”说是深刻隽永的生命本质,值得世人反复地咀嚼和品味。道家既具有“自爱”“自知”的一面,也强调“知人”的情感诉求。

道家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上“玄之又玄”的思辨哲学,但实际它是以博大包容的阴柔情怀来建构与他人和谐社会关系的,以“水”与“柔弱”为美。老子认为“上善如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老子》第八章),水既有利物之功,又有不争之性;而水的不争之性之所以为“上善”,实因其“善利万物”,提出“柔弱胜刚强”的人生真谛。其柔弱是指形式上的柔和与内在的韧性张力。“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四十三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七十八章)。认为柔力与生命力是紧密相联的,属于“生之徒”,即生命之力,所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弱脆,其死也枯槁”(《老子》七十六章)。水表面上是最柔弱的东西,随圆而圆,随方则方,但它却有“穿石”之力度;孩童柔弱,但却充满生机。可见老子尚水,乃是对水柔弱之性中所蕴含生命力与柔韧的崇尚。至此,老子也总结出以“恬静”为情感特征的“不争之德”。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老子》二章)。与他人相处应保持不骄、不躁的作风。“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二十四章)。这里“自见”(自我表现)、“自是”(自以为是)、“自伐”(自我炫耀)、“自矜”(自尊自大),争强好胜,骄傲自满,盛气凌人都不可取。老子曾提出“静为躁君”的观点,意即虚静、清静、平静是躁动的主宰。万物的生长与人生命的长存内心与情感上都应处在“虚静恬淡”状态——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心。庄子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庄子·德充符》)。在这里,理想的精神情感状态被看作是宁静有如不流动的水。“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人”(《庄子·刻意》)。太过锋芒显露自己,就会招致失败,正如过于锐利的刀锥就会易折一个道理。道家恬淡如水的柔性品格让我们领悟到生命关怀的内涵,从身心和谐的角度提升自身的生命情感,与人相处中充满亲和力,对人的成长成才无不裨益。

道家的个人心境与情感内蕴像汩汩流淌的清泉,使当代人缓解心灵压力,并会获得一种困顿尽消的精神状态。以道家爱身、贵身才能“达生”的生命逻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的超然境界;恬淡如水的交友之道。”在“出世”与“人世”之间崇尚自然、自由的君子品行。主张在世俗生活中“出污泥而不染”,成就自身的精神情怀。具有“自爱”“自知”与“知人”的凛然风范,无疑是值得我们发扬光大的,是中华文化的精粹!

三、佛教:慈悲为怀、波澜不惊的内在情愫

法国著名思想家史怀泽说:“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佛家“慈悲为怀”的观念彰显了人类所拥有的普世关怀情怀。慈是把快乐给予众生,悲是拔除众生的苦恼;慈悲即给众生以快乐,将众生从苦难中救。佛教中观派创始人龙树对“慈悲”做如是解释:“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这里的“慈悲”既融合了感情的成分可以说也是一种情感的升华。所谓“因缘”说,就是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世间万物没有永恒不变的本质,没有常驻不变的本性,不能任意主宰。那么面对生命及事物时,人们就要破除一切执著的生命观,顺乎自然,不要违背现实一味地“执我”,执着追求,无异于镜中摘花,水中捞月受般若之苦。人生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随缘”,所谓“随缘”,就是要顺应一切人生际遇,顺其事物发展状态做出随遇而安的人生择取。佛教中的这种“随缘”的精神情感论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受佛教影响的宋代大词人辛稼轩在《瑞鹧鸽(京日病中起登连沧观偶成)》中道:“随缘道理应须会,过分功名莫强求,先自一身愁不了,那堪愁上更添愁”:对佛教有精深研究的现代著名作家许地山在其小说《商人妇》中通过人物形象说:“人间一切的事情本来没有什么苦乐的分别:你造作时是苦,希望时是乐;临事时是苦,回想时是乐”。因此,去掉人为的差别心和执着欲,人就能得到大自在。亲近佛殿、崇尚弘一法师的现代著名诗人愈平伯也说“我们与外物相遇,不可著意,著意则滞;不可绝缘,绝缘则离”(《重刊序》)。强调随缘任运、自由洒脱的人生态度。

佛教中国化以后,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佛教,虽然也讲“轮回”、“涅槃”等思想,而“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坛经》),主张“见性成佛”不离现世生活,要从日常生活中获得“平常心”。马祖道一禅师说:“平常心是道”。“平常心”是一种平和、自然的心态,要求人们不要忽略当前的一切,在当下求得解脱,体现出对人心性的关怀。在禅宗看来,佛性是在人的日常生活中的,所以修道不能在平常生活之外去刻意追求,“只是平常无事,屎送尿,着衣吃饭,困来即卧,愚人笑我,智乃知焉。”(《古尊宿语录》卷十一)要在平常生活中自然见道,就像“云在青山水在瓶”那样自然、平常。禅宗改变了印度佛教刻苦修行的传统,强调生活的体验与生命活泼自在的情趣,如唐代诗僧灵一的《题僧院》:虎溪闲月引相过,带雪松枝挂薜萝。无限青山行欲尽,白云深处老僧多。及《雨后欲寻天目山,问元骆二公溪路》:昨夜云生天井东,春山一雨一回风。林花解逐溪流下,欲上龙池通不通。那顺乎自然,享受当下,热爱现实生活,珍惜生命的乐趣跃然纸上。隋、唐以后由于佛教直觉顿悟的禅宗思维以及明智通达、超拔、不拘一格的想象力,静观默照、理而有情的情感境界,使佛教文学勃然兴起,成为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一脉。

佛教的“澄心证佛”、“顿悟成佛”、“心即是佛”等观念是一种调节身心以达到自我超越的情感境界,也是一种以内心求取“悟道”,即以人的内心承载天、地、人融通的生生之易。通过直接的感觉去体悟日常生活中的佛性,进入涅槃境界。“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任何生活都是真如佛性的体现。生命也就在这种对真如佛性的体验中从现实境界到达了审美境界获得了永恒。也实现了生死超越。德诚禅师在《拨棹歌》中所吟唱:乾坤为舸月为逢,一带云山一迳风。身放荡,性灵空,何妨南北与西东。正是在这种自由本质的诗性生存中。禅者的人生获得了某种审美的愉悦与价值。人生重体验的情感境界与审美境界向人的内心求取,注重内心体验、崇尚敏感而宁静的坦荡心性,追求悟觉性的生命精神就是慧能所创建的禅宗生命观。

以万事皆“缘”的畅达。平常心的从容,波澜不惊的内在情愫享受生活的妙趣,使佛教在中国的传布取得了更加精致的形式,也蕴涵着深邃的审美价值。

儒家文化情感注重人伦亲情的血缘关系,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道家主张人与自然的内在合一,向往一种超然物外、守俭崇朴的适愉生活,显露着淡然的生命情感智慧。儒道两家作为中国的本土文化是人生命社会性与自然性的互补,刚毅与阴柔的互补,是对生命情感价值不同理解的互补。它们与后来传人中国的佛教“识心见性”等的文化心态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情怀,汇成了东方情感智慧的不竭源泉。

参考文献:

[1]张立文.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775.

[2]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1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70:467.

[3]杜维明.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第[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194-195.

第8篇:生命之爱作文范文

在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过程中,我们发现,要想将文化的理念转化成推动学校发展的文化力,需要学校自身明确两个问题,即文化的“根”是什么、文化的“魂”又是什么。只有明白了这两个关于文化建设的基本问题,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也才能真正绽放出光彩与活力。

一、学校文化的“根”

对于史家小学分校来说,文化建设的根基就是从十年的点滴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个“烙印”,正如费孝通在《文化与文化自觉》中所写的“自土中拔出,建立新的文化”。史家小学分校十年的发展就是学校文化的“根”。我们就是要从自拔中寻找史家小学分校人身上的“文化标签”——这就是它的“根”。

自2003年建校以来,学校一直将“尊重每一个学生”作为教育原则,关注生命的成长过程以及成长中的快乐体验,逐步形成“学习与生命同行,快乐与成长相伴”的理念。在践行这个理念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思考:每一个独特的生命快乐成长的本源是什么?在学校七周年的庆典上,学校提出“同一家园,同一梦想”的口号,明确提出将“爱”的主题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几年来,爱的教育成为学校文化的根基,成为促进每一个学生成长的阳光、雨露。

二、学校文化的“魂”

文化的“根”与“魂”是经验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根”侧重于文化在实践经验中的内生,“魂”回答的则是我们怎么用文化去诠释对教育事业的理解、对教育理念的把握,它表达了我们是以怎么样的价值观取向面对学校的发展和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十年来,学校经营着这份对生命的尊重,希望它能在史家小学分校生根、发芽,成为史家小学分校的文化名片。在这一核心价值的引领下,我们不断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一方面挖掘学校内部资源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并从中提炼,一方面借助专业力量进行梳理、整合与创新,凝结成“有爱,生命就会开花”的文化理念。这一文化理念集中反映了史家小学分校人对教育最本真的理解,构成了学校文化的内核,也成为学校文化建设最终的归宿。

(一)对生命的尊重与呵护,是学校文化的内核

教育是关乎生命成长的命题。对教育最简单而普适的理解是“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史家小学分校对教育的理解延续着这样一条主线:对学习、对生命的尊重;快乐地体验学习与成长;实现生命的自我发展、自我塑造。因此,对生命的尊重、敬畏、呵护,就是学校文化的“魂”。 “有爱,生命就会开花”的文化理念,就是倡导师生用爱来滋养、呵护每个学生的成长,让每一个史家小学分校人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绚烂的生命之花。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工业与农业的区别在于农作物是有生命的,而工业品则是由冷冰冰的流水线与机器制造而成。农作物的生长不仅需要种植的技巧,还需要土地、阳光、雨露、空气等的滋养。作为小学阶段的学校教育,这些滋养就是对学生润物无声的爱和浸润,只有打下良好的做人做事的基础,生命才能真正绽放光彩。

学校要培养具有生命温度的人。基于对生命的尊重,学校确定了“让每一个独特的个体绽放生命之花”的育人宗旨。其中,“每一个独特的个体”,是我们的学生观。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我们把学生比作生命之花,是将学生看作具有发展性、可塑性的人;从生物学的角度,生命是不断成长的,具有发展性;从哲学的角度,生命是需要尊重、需要呵护的人,是有意识、有情感、有个性的。学校要尊重学生在认知、气质、兴趣、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并以此为基础因材施教。“绽放生命之花”是质量观,我们让每一个学生在吸取爱的养分下精彩绽放,是学校育人要达到的最终目标。这份“绽放”,是从个人发展需要出发,提倡学生做最好的自己,追求自我完善与超越,发挥自己的潜能,激发自己的兴趣,实现个性发展。

学校以“培养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学生”为育人总目标。这一育人目标的确定,明确了学校文化立人的功能。我们的育人目标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引导学生成为适应社会、适应时代的有温度的人。我们从学生发展的共性、个性两个方面出发,既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综合能力,又注重挖掘学生自身潜力,实现个性化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从培养中国人、社会人、现代人入手,形成三个育人分目标:培养具有民族气质的中国人、培养具有公民素养的社会人、培养具有时代气息的现代人;并形成了与之一脉相承的校训:勤勉文雅、诚笃奉献、自主开放。希望史家小学分校的师生成为中华民族气质的传承者、社会公德的践行者、现代文明的同行者。

(二)爱,是学校文化的归宿

践行爱,是教育人无可推卸的责任与使命。爱,是史家小学分校表达与传播学校文化的方式,也是学校文化建设最朴素的出发点和归宿。

爱的价值追求。真、善、美是史家小学分校爱的价值追求的三个方面。每个人、每个生命都应努力成为真的追寻者、善的传播者、美的创造者,进而成为爱的践行者。每一位史家小学分校的老师要力求做到“至真、至善、至美”,每一位史家小学分校的学生要力求“知真、知善、知美”,从而做到知行统一。

爱的涵义。在梳理学校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先后针对教师、学生、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座谈,他们在几百份的问卷中阐释了对爱的涵义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史家小学分校的爱定义为尊重、责任、理解、智慧,号召师生、家长共同成为爱的践行者:用尊重去发现、用责任去担当、用理解去沟通、用智慧去创造。

爱的方式。学校将学生、老师、家长、社区都纳入到爱的大家庭中来,希望史家小学分校的每一位成员以自爱、友爱、博爱、真爱的方式,去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自然。从自我成长的角度,自爱让人懂得自尊、自信、自律、自强;从人与人的角度,友爱让人在爱的滋养中,成为朋友、成为伙伴;从人与社会、自然的角度,博爱表达了人与万物间的和谐相处、彼此促进、共同生存的情感状态。真爱,是史家小学分校爱的基石、爱的真谛,我们希望学校营造的这种爱,不求回报,是发自真心的尊重生命、对待世界。

三、文化的“彩”

为了将文化转变成学校发展的推动力,学校将文化渗透到了日常各项工作中,确定了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及实施策略。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学校以“有爱,生命就会开花”为核心理念,确定了育人目标、校训、校标等文化核心元素,新校标已成为学校新的文化形象标志。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学校以综合维修为契机,先后建成了与校训相呼应的“勤园”“雅园”等人文景观,设计了以“生命之花”为主题的综合维修方案,使进入学校的人能感受到“花香满楼、书香沁心”的文化氛围。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学校明确了包括“生本、开放、自主、创新”的课程、课堂文化,“欣赏、激励”的评价文化,“民主、精细”的管理文化在内的一系列制度文化。在行为文化方面,学校提出了学生行为文化的“七字方针”:爱玩、爱学、爱探究;教师行为文化的“七字方针”:爱教、爱学、爱研究。

一年来,学校以文化为引领,采用多种方式推进了学校德育、教学、后勤等各方面的工作改革。学校成立了学生“自主日”,并形成包含四大阵营五十余门选修课的自主课程体系;以“爱玩、爱学、爱探究”为主题,分年级分主题进行了假期作业的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与塑造。学校还通过志愿服务教育学生爱他人、爱社会,通过校内外志愿服务、与社会机构“手拉手”以及课题引领等形式,推进学校的志愿服务教育。

第9篇:生命之爱作文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大爱精神 生命关怀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6.003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整个社会最富朝气、最富活力、最富创造力的青年主力军。但近年来,大学生漠视生命、否定生命现象屡屡发生,究其根本原因是对生命关怀意识的缺失,生命关怀教育薄弱所导致,生命关怀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已日渐显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构建大爱精神视阈下的大学生生命关怀教育,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思维进路,也是加强和改进当前大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一种理论探索。

1 大学生生命关怀缺失的表现

近年来,大学生轻视生命、伤害生命及浪费生命的现象已屡见不鲜,这些现象的发生方式尽管不同,但极其相似的一点是:对生命的关怀意识薄弱,其现实表现要分为三类:

一是,对自身生命缺乏关怀意识,出现了“漠视生命”、“否定生命”的现象。据大规模自杀调查结果公布,自杀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6%,在15~34岁人群的死亡原因中,自杀是第一原因。二是,部分大学生不仅漠视自己的生命,也不珍惜他人的生命,更不会去关怀发生在他人身上的痛苦,出现了暴虐生命、游戏生命的现象。“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高校学生违法犯罪的,占在校生总数的1.26%”,如2011年3月23日,西安音乐学院钢琴系大三学生药家鑫交通肇事后行凶杀人案件;2013年4月,年仅25岁的复旦研究生黄洋遭室友投毒身亡等,像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大学校园中各种生命暴力行为,其背后都昭示着当事人个性心理的扭曲畸变及关爱生命的法制意识缺乏。三是,部分女大学生自身安全防范意识薄弱,进而出现多起女大学生失联、囚禁、遇害案件。例如:2014年8月9日,20岁的女大学生高渝在重庆“搭错车”不幸遇害。大学校园外的种种大学生遇害案件表明,部分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判断能力、防范意识、自救能力过于薄弱,大学生生命安全防范教育亟待加强。

2 大学生生命关怀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是,西方文化思潮影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确立。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各种文化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一些大学生不加批判地吸收西方文化思潮中的观点,媒体网络报道对漠视生命和暴虐生命的猎奇性、夸张性报道遮蔽生命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加之社会上盲目求财、金钱至上的人越来越多,富二代、官二代等炫富攀比现象日益突显,导致部分大学生三观颠覆,道德失范现象严重,失去了对生命最基本的敬畏和关爱。

二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生命关怀教育薄弱,部分高校的教育目的过分功利化。大学教育过分注重功利目的,把人的发展等同于经济的发展,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什么,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就讲什么,道德教育就是为市场经济服务,忽视了“关怀”与“爱”的精神追求与人本价值。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父母,祖父母,往往对其过分溺爱,养成其自以为是的性格。加之多数家长只注重物质上透支付出,精神上忽视关爱,没有意识到自身的真正想法与需求,没有平等的对话与关爱家庭教育,压迫式、命令式、批评式、包办式的教育与成长环境,造成性格孤僻,不善交往,缺乏社会安全防范意识和是非判断能力,甚至人格扭曲,厌世厌学情绪严重,没有良好的心理调解方式和疏通渠道,导致部分大学生漠视生命、否定生命。

三是,大学生自身践履能力不足。大学生心理正处于特定的心理时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有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心理逆反作用导致大学生对待领导、老师、父母长辈的劝导漠视和抵触,思想上容易走极端,行为上自我放纵,情感往往大于理智,对那些没有很好适应心理转变、没有明确进入社会角色的大学生来说,生命责任意识也就成了虚无飘渺的抽象概念与说教,他们无法正确认识到社会赋予自身的历史使命,缺乏对自身和他人生命关怀的强大动力。

3 大爱精神视阈下大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理论内涵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①十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从“爱”和“文化”两个方面理解,“人文关怀”也包含了“爱”,这种“爱”是人所具有的一种主动力量,是对他人主动的渗透,它包括给予、关怀、责任感、尊重和理解等,立足于平等的人文关怀,把满足社会的需要与个人的需要统一起来,这与社会主义“大爱精神”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因为一切大爱都是自觉自愿的发自内心的爱,完全是依靠爱人者的内心信念和主动精神转化为行动。”②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指出:“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③大爱精神视阈下的大学生生命关怀教育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爱心、责任培育为核心,引导大学生关注自身生命状况和生命意义,珍爱生命,关心自我和他人,关心自然与社会,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人文关怀方式。

4 大爱精神视阈下大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实践路径

4.1 渗透与单一课程相结合,将大爱生命关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

以大爱生命关怀为切入点,将单一课程和渗透课程相结合,把大爱生命关怀融入思想政治课,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主渠道作用,让“大爱生命关怀”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一方面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增加大爱生命关怀的内容,从大爱生命关怀的真实事例入手,让受教育者了解如何去发现生活世界中的“真”、“善”、“美”,教育者要避免单纯地去教会受教育者多少知识和本领,要从教条灌输到生命叙事的转变,要用深入浅出的方式使受教育者了解生命的诞生、发展、衰老、死亡等自然规律,逐渐让他们学会在内心中树立生命神圣的信念,尊重、理解、关爱一切生命,并且充分发挥主体内在的大爱关怀意识,对自我生命和他者生命保持敬畏。

另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三门课程的完备理论课程系统等课程的学习中融入大爱生命关怀,教育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理解人的生命,深化对生命的理解,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侧重于从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渗透课程开展教育,开设大爱生命教育选修课,将生命科学、生理科学、神经科学、社会学、哲学相关知识相结合,从而传授给受教育者实用的心理知识、正确的伦理规范、日常生活的交往技巧、灵活应变的挫折策略等,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树立自信、自强、自爱的精神,培养健康积极的生活观,加强生命关爱教育,学会调动大爱生命关怀去克服生命中的消极因素,最终使受教育者自觉提升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认识。

4.2 设立大爱生命关怀核心机构

以大爱生命关怀为引导,设立大爱生命关怀的核心机构,营造大学生关爱生命的氛围。大爱生命关怀的核心机构主要包括大爱精神理论研究中心和大爱关怀工作室。

第一,在高校设立大爱精神理论研究中心,积极开展大爱精神中生命关怀的课题研究,中心开展大爱生命教育应以研究理论成果指导教学实践,不断创新探索生命教育的理论方法,狠抓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各高校以大爱精神理论研究中心为依托,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定期举办研讨会、交流会,以便各校之间互通情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第二,在高校内二级学院设立大爱关怀工作室。一方面,大爱关怀工作室的服务对象应为各个学院全体大学生,转变以往心理咨询室被动地接受咨询的方式,采取主动的对话关爱、个案商谈、电话和网络访谈、微博互动等方式与大学生进行沟通。沟通内容应主要包括: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适应、人生发展规划、人际困难疏导、情感冲突调适、贫困大学生的人生发展指导、人生顺境与逆境的应对、人生价值的科学选择、大学生道德选择问题等,把灌输与渗透结合起来,把课后的隐性教育与课堂上的显性教育结合起来,以大爱师友般的爱心和责任感帮助学生进行理性引导,以细致入微的思想与心理疏导方式走进学生的心灵,以润物细无声的大爱精神实现社会主义主流思想道德的渗透与内化。

另一方面,在学生思想工作中筛选出的确存在心理困惑和精神压力的大学生,建立个别关爱档案,进行长期持续的关怀和引导,并与现有的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相结合,循序渐进地疏导和化解大学生的“问题”,既能充分发挥大爱工作室的校园“缓冲器”和“减压阀”的作用,又能促进大学生从内心自觉认识到自身的心理问题,更加易于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与指导,从而扭转大学生谈“心理问题”色变的现实窘境。

4.3 构建“三位一体”大爱生命关怀

以教师大爱生命关怀为切入点,设立大爱素质导师制度,构建“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素质拓展师”三位一体生命关怀模式,加强心理关怀,思想关怀,身体关怀,帮助大学生心理自我调节,思想自我调节、身体自我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