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命之泉范文

生命之泉精选(九篇)

第1篇:生命之泉范文

唾液的组成十分复杂。唾液中含有98.5%~99%的水和1%~1.5%的固体物质,还含有钠、钾、钙、氯、硫等离子的盐类和有机物如淀粉酶、麦芽糖酶、磷酸酯酶、溶菌酶、黏蛋白、清蛋白、免疫球蛋白、氨基酸、葡萄糖、尿素、碳酸氢钠、黏液、神经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等。由此可见,唾液对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有着重要作用。

防病灭菌的关卡

若致病细菌进入口腔,首先是与唾液接触。唾液中含有一种溶菌酶,能溶解细菌,可溶解如溶血性链球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及葡萄球菌等细菌,具有杀菌和清洁口腔的作用。因此,细菌及一些有害物质要想混过口腔这一关,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日本生物化学研究所的专家认为,人的唾液不仅能防病灭菌,而且还是一种天然防癌剂,具有使致癌物质转变为无害物质的功能。他们用鱼肉烧焦或烤焦产生的一种致癌物质进行实验证实,如果加入唾液,在37℃的温度下,经过一昼夜后,致癌物质明显减少。因此,他们指出,吃东西时一定要细嚼慢咽,最好一口饭菜嚼30次,以促进唾液分泌。

消化吸收的助手

唾液中含有多种酶类,如淀粉酶可把食物中的多糖水解为双糖,以便肠胃消化吸收。食物入口后,首先要经牙齿嚼烂,然后由唾液拌成泥糊状,刺激味觉,提高食欲,进而促使唾液分泌相应增加。唾液中含黏液素,能使口腔黏膜滑润,帮助食物下咽,中和胃酸,增强胃黏膜作用。

避孕和胎儿性别的指示剂

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的生物化学家们发明了一种化验唾液的简便方法,用来测试妇女的排卵期。因为在排卵前5天和排卵后6天,妇女唾液中的葡萄糖含量会急剧增加。其方法很简单,把几滴唾液放在一张特制的卡片上,卡片含有对葡萄糖起反应的化学成分,它会以颜色的变化显示结果,可使妇女提前知道自己的排卵期,准确地掌握排卵期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有助于避孕或生育。

诊断疾病的帮手

生物化学家发现,唾液成分的变化与疾病有关。如唾液中含有一种免疫球蛋白,正常人体内此种蛋白含量是比较恒定的,但患有细菌性牙病的人免疫球蛋白含量会下降,而患霍乱病的人其含量则会增加。当肠道有蛔虫时,唾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酸性增强,引起pH值下降。正常人唾液中钠、钾含量有一定比例,而精神病患者唾液中钠、钾比值异常;交感神经过敏的患者钠、钾比值升高;副交感神经过敏的病人钠、钾比值降低;阿狄森病患者的唾液中钠钾离子比例高;柯兴综合征患者则钠钾离子比例低。

日本国立预防卫生研究所艾滋病研究中心的吉原氏等通过研究发现,检查唾液同样可以判断是否感染艾滋病病毒。

促进伤口愈合及止血的灵丹妙药

在日常生活中擦破点皮,有的人总爱蘸点唾液往伤口涂一涂。动物若身上有伤口,也常用自己的舌头去舔。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科学家斯坦·科恩博士揭开了这个秘密。他发现唾液中含有一种叫表皮生长因子的物质,它能促进细胞的生长分裂,加速细胞中脱氧核糖核酸及蛋白质的合成,以新生的细胞代替衰老和死亡的细胞,有助于机体的发育和成熟。用唾液涂在出血的伤口上,可加快血液凝固,加速止血,明显地缩短伤口愈合的时间。

保健养生的“金津玉液”

祖国医学把唾液称为金津玉液、玉浆、甘露、神水、琼液等,认为津液是水谷精气经过变化而生成的,有滋润和营养人体的作用。津液能滋润皮肤,濡润孔窍,滑利关节,补益脑髓,护眼养目,与人体的健康与养生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科学证实,唾液中的某些激素对眼、牙、肌肉、关节等组织发育有重要作用,并能延缓机体衰老,防止器官组织功能衰退。

第2篇:生命之泉范文

论文关键词:创新,核心竞争力,再造,企业文化,基业长青

从科学管理发展到文化管理是管理柔性化趋势的一个主要体现,把文化提升到企业竞争力,不仅是企业文化理念上的创新,也是对全球化背景下企业成败得失的总括。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也曾说过:“明天的商业竞争与其说是技术上的挑战,还不如说是文化上的挑战。”国内外大量的企业实践也表明,企业文化不仅对企业内部成员起着良好的凝聚作用,而且它还间接影响着企业外部的营销力,决定着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业绩;一切目光短浅,不能正确的定位并具备战略管理能力的企业,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就像一艘没有舵手的船,不可能驶向更远的彼岸,更不可能成为基业长青的企业[1]。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发展起来的私企,平均寿命不到3年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因此,在当前企业边界日益模糊,竞争跨越国界的时代,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持续、健康地生存与发展,必须清晰地把握百年企业的发展之道在于企业文化理念的与时俱进,同时这也是区别昙花一现的百强企业与经久不衰的百年企业根本分水岭。建设与提升以具有价值、杰出和难以模仿的创新型企业文化为依托的核心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2]。如果说企业的发展是核心竞争力的话基业长青,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技术,技术来自于管理,而管理靠的就是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所以说没有企业文化的再造,谈不上核心竞争力,更不会有企业的长足发展。

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企业文化的基础

1、我国企业文化根植于传统文化

时间是不息的河流,文化是不滞的血脉。“时移世易,变法亦移。”环顾当今寰宇之特点,现代科学发源之处,则几近来自西方。企业文化是西方管理理论在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与“复杂人”假设之后,对组织的管理理论、管理过程与组织长期经营业绩关系的又一次重新审视。透过人类文化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西方文化大致是沿一种由和到分,而东方文化则是由分到和的趋势描述[3]。《三国演义》开篇云: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实何止于天下大势国家兴亡历史流变如此,国学乃至世界文化发展演变之趋势,亦是如此。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中庸与和谐。其中“和为贵”、“义以建得”、“民生在勤”等思想都与现代管理思想不谋而合,这些思想深深植根于普通中国人的头脑中,如果能恰当地运用于企业文化中,将会大大增加企业的竞争优势,成为企业快速增长的强大动力。

孔子提出创造宽厚处世、协和人我的人际环境:“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成就自己是在成就别人共生关系中实现的论文网站。成就自己,同时必须尊重别人,不尊重别人,也就不能成就自己。儒家文化作为文化的精髓部分不仅可以与市场经济相容,而且能够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的深厚基础,更能使我们的企业突出中国特色。

2、企业文化的结构层次[4]

企业文化的结构层次一般分成四个层面。首先是表层的,即物质上的,这也是最可变的部分;其次是浅层的,即行为文化;第三层是中间层,即制度文化;最后是深层文化,即精神文化,这是精髓部分,也是变化最小的部分。

3、生命周期理论

L.E.Greiner 提出的组织成长与发展的五阶段模型。认为,一个组织的成长大致分为创业阶段(幼年期)、指令阶段(青年期)、规范化阶段(中年时期),成熟阶段、成熟后阶段五个阶段。

当然基业长青,企业生命周期曲线是非常理想的,实际上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与正常曲线分离,使一个企业从此败落下来,甚至于消失。比如三株、秦池、德隆。但组织生命周期理论却说明了组织在不同的时期会面临不同的问题。企业在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表现出其鲜明的特征和行为方式,这就要求企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企业文化模式,使企业的生命得以延续。

二、企业文化的演变分析

美管理学家沙因曾用大量案例证明: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文化再造是推动企业前进的原动力,企业文化再造才是核心竞争力[5]。本文认为企业文化的再造是随着企业的发展阶段和企业文化的结构层次相得益彰演变的。分别为:

1、创业阶段——物质层。企业成立初期实力小,根本无暇顾及将来的事情,大多数时间考虑的是能够暂时的获得利润,逐渐的积聚资金,以便进一步发展。当今中国中小企业的创始人,大多白手起家,运用个人的经营理念和人格魅力,敏锐抓住了市场机遇,创立企业,他们的人生思想、经营理念、文化价值观与企业融为一体,随着企业进一步的发展,老板文化成为支撑整个企业运作的灵魂[6]。

2、指令阶段——行为层。企业进入持续成长期,并在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的过程中产生的企业的特色活动文化,企业特色的规章制度、员工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初步显现,提供了企业获得成功所必不可少的行为方式,企业文化意识逐渐开始展开。

3、规范化阶段——行为层+制度层。这是组织的中年时期,此时企业已有相当规模,甚至形成了跨地区经营和多元化发展。组织的各种规范、制度进一步完善,伴随着组织结构功能化、资本管理、激励机制等的出现,企业文化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并深化到企业整个物质和精神活动中,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动力。

4、成熟阶段及其以后——精神层。随着许多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和手续,逐渐形成系统,企业独特的管理哲学、价值观、道德观等,它体现在组织经营哲学、宗旨、方针、目标等共同构成了企业的精神层,并在发展中不断的深化和改进。

事实上,每一次企业文化的再造就伴随着一次阶段性的成长。如果企业的文化没有与现阶段的发展层次相对应,就像我国改革初期只要求物质文明的发展基业长青,忽视精神文明一样,回头发现如果国家想继续发展,只能再次的建立起与物质文明相称的精神文明一样。但对处于创业初阶段的小企业一般都没有或者很少有企业文化意识,只有等其各方面实力不断壮大后才逐渐有了企业文化的意识,进而有企业文化的建设等。实践中,只有生命周期阶段的突破者,才能化“蛹”为“蝶”,不断的蜕变,最终实现企业长青[7]。

三、以宝洁为例具体说明

美国Procter& Gamble,简称P&G公司始创于1837年,起初只是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18家蜡烛和肥皂制造商之一,在长达170多年的磨砺中,现已成功地开创了一个日化帝国。其发展大致有五大重要阶段:

阶段一:创业阶段——物质层(1837-1878年)

William.Procter和James. Gamble在创立公司之初便以两人的名字作为公司的名称。1850年“星月争辉”标志成为公司的非正式商标。1878年,象牙香皂诞生,借助于广告,产品很快占领市场。此阶段主要考虑的是能够暂时的获得利润,逐渐的积聚资金,以便进一步发展。

阶段二:指令阶段——行为层(1878-1892年)

逐渐地,两位创始人 “以人为本”的文化雏形模糊出现——1885年,首创周六下午不用上班而员工仍可支薪的福利措施。1886,设在Ivorydale工厂的设计不仅技术先进,还加入了当时罕见的注重员工工作环境的舒适的元素。1887年,首创美国最早的利润分配分享制度。与此同时,极具创意的广告,使更多的消费者认识宝洁产品,需求日益增长论文网站。

阶段三:规范化阶段——行为层+制度层 (1892-1982年)

1892年,正式实施员工认股制。1917年,首创一天八小时工作制。1919年,公司章程内加入“公司与员工利益休戚相关”的条款。1949年,推出品牌——汰渍。汰渍是宝洁有史以来最成功、最一鸣惊人的产品之一,产品上市后受到市场的疯狂追捧,其抢购局面只有后来的帮宝适可与之媲美。

阶段四:成熟阶段及其以后——精神层。(1980——2000年)

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面对内外部的严竣挑战,“变革”就成为了宝洁的主旋律。当A.G.雷富礼在股票下跌50%的压力下,接任CEO一职时,危机时期更展现出宝洁文化的力量——“我们将继续为全世界消费者提供一流品质产品,让消费者每一天都尽善尽美!”

阶段五:后成熟阶段——精神层(2000年至今)

在危机中登上CEO宝座的雷富礼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秩序、削减成本、鼓励创新的措施,并转变宝洁以往的一些做法,使宝洁重获新生基业长青,比较显著的措施包括培养领导人才、在产品研发上由依靠内部开发转变为“联系与开发”的方式等。使曾一度迷失的宝洁变的更强大、更灵活、更聚集。

从宝洁的个案看,卓越的企业文化再造和忠诚的员工是其制胜的秘诀。想要做成百年基业很难,宝洁之所以做成了百年长青,关键是其始终以“以人为本”的文化为底蕴。宝洁的企业文化以员工为中心,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适度控制员工的成长速度,同时强调“外向性”。实施品牌战略,把企业文化与市场开拓完美地结合起来,并在跨国经营中实现了不同文化的深层融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四、结论

企业文化是企业和企业人的思想与行为,渗透于企业一切活动之中,而又流溢于一切企业活动之上。企业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发展和完善。企业文化不仅对企业内部成员起着良好的凝聚作用,还间接影响着企业外部的营销力,决定着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业绩。它不是解决企业当期赚不赚钱的问题,它解决的是企业能否基业长青的问题。构建健康有效的企业文化模式,对于加快企业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因为企业文化的结晶便是企业竞争力,而企业文化的再造,则是企业始终处于领先竞争地位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齐冬平,白庆祥著文化决定成败[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年

[2]阳礼泉、滕方迁著企业文化的力量[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年

[3]郭继民传统文化之反思[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4]王玉莲著组织行为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年

[5][英]Charles Handy 著 组织的概念 [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6]Anderson R & Reeb D Founding family ownership and firm performance [J]Journal of Finance No 58 P130-132

第3篇:生命之泉范文

以前骑车上班,那可真是一路风景一路歌。整首的歌能唱上好几首呢。我最怕路上遇到熟人。我的歌唱被迫中断。还要找话给对方说,真扫兴。为什么人在行进中喜欢唱歌呢?这倒是一个有趣的命题。是那有规律的运动暗合了心灵的节奏?还是运动让人的心情怡然?而且恰在此时,我哼起某首歌。好像这首歌一直“就在不远处等着我”。假如没有这首歌,又是哪首将它取而代之,或无可替代,只有暂且休音?我常常这么玄想着。说来唱起哪首歌是“自然”在掌控。

有时,我会记下一天里我唱过的歌。看看“自然”都让我唱了什么,很有些偶然的乐趣。这样的记录还很怕被人看到,在别人眼里不啻是一种无聊。但我还喜欢将这无聊保存着。闲时翻翻某年某月某一天,我曾哼起什么歌,实在有趣。思维之乐一直是我生活中的主要之乐。假如这首歌现在依然还挂在嘴边,令自己都感动和这首歌跨岁月的、恒久的情缘了。

我周围的同事早就对我的曲不离口习以为常了。就像每天都会听到那只整日被铁链拴着的大黄狗不时地会吠上两声,像车间里不断传出的熟悉的机械击打声一样。换句话说,我的歌声已经成为我们厂“音响环境”的一部分。设想,如果有一天我离开了这个厂会让他们若有所失的。因为“自然声响”有了缺失。另外不知道同事们怎么看,一个闷不吭声,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人确整天曲不离口。仿佛两个极不协调的东西放在了一起。但愿会有一种反差美而不是反之。

一个人在家,那更是把家当成了舞台,一首接一首,声情并茂。兴致来时,想象台下有黑压压的挥舞着荧光棒的观众,表演一番。或想象那些熟悉的,不熟悉的,我喜欢过的人,喜欢过我的人,此刻感受到了我的歌唱。我享受着歌的艺术之美,享受着某个原唱者的艺术风采,也享受在艺术中升华了的自己。

第4篇:生命之泉范文

关键词:溺死;文明;桃花源;伊甸园;游泳池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012-02

“抵御一般事物的其他方式是沉默,正如我们聚集力量以便纵身向前一跃。不过,这种沉默必须是自我施加的,而不是被人施加的,甚至不是被死神施加的。”一个拥有鲜活的生命的人,面对死亡,他不但需要莫大的勇气,而且还要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才行。否则,将是一场闹剧,它于我们的生活,没有多大的意义;于未死者、生者也只不过空落一个笑柄而已。但是,自我溺死者的那一份气定若贤的坚持,那一种临死的幸福,那一种因死而解脱的慰藉,那一种一了百了的体验,是生者所不能体味和言说的。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生活中的很多东西,我们没有亲自去体验,是无法感受、体会到其中的奥妙和无穷的乐趣。所以,作为生者,我们就是穷尽一生的时间,也无法想象死会是什么样子;耗尽我们自己所有的生命,在没有到达自己真正死亡的那一刻,同样是无法感知他们的那一份坚持、那一种幸福、那一种慰藉和那一种体验,会对自己人生的期望带来多少绝望和灭顶之灾。同样,我们也没有勇气和信心去接受死亡的挑战。这是因为“我们自己选择一种艰难,是我们抵御艰难的一种方式……那些就其天性来说能完全承受苦难的人,显然占了优势。这正是我们何以能够解除苦难的力量,使其成为我们自己的创造、我们自己选择的原因;这正是顺从苦难的原因。它为自杀提供了正当的理由。”有了这一正当的理由,自杀者就可以安心上路而不必顾及其他,而这一点又是以足够的勇气和信心为基础的。从黄春明的小说《溺死一只老猫》中,我们可以看到:小说通过阿盛伯思想行为、以及清泉村的改变这两条线索,层层推进,一步一步地把阿盛伯推向死亡的边缘。这个过程不但是阿盛伯由生活的危机走向死亡救赎的过程,而且是他建立对自己的勇气和信心的过程,还是他为自己选择自杀的正当理由的过程。

一、远去的阿盛伯

我不想要人把我的这一句话解作对阿盛伯的祭奠,而他应该是一种致敬,因为这两者的本质和源流是不一样的。小说为我们叙述了一个故事,展示了一个小村庄。被边缘化的清泉村,在它泉水的价值没有被发现之前,即使离街仔很近很近,近到只有两公里半的路程的清泉村,依然是穷乡僻壤、无人问津的地方。但是,她的价值一经发现,便令人趋之若鹜,前去参观游泳者络绎不绝。顿时,这个曾经寂寞千年万年、无人问津的地方变得热闹非凡的同时,还名声大噪,美名远播。因此,好事又好利者便闻声而来――要在这里投资修建游泳池。村里的人不想他们的清泉村因此而遭到破坏,但却又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来反对。为此这个理由自然就转到了风水这个问题上来,阿盛伯是它的始作俑者的同时,也是它的牺牲者。小说就是围绕阿盛伯在这一事件中的所作所为来展开,为我们描述这一事件中阿盛伯和好事者的周旋、斗争直至最后的溺死。慢慢读来让人感觉清新脱俗,仿佛一股淳朴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和煦、温馨得让人心痛的同时,又让人欲罢不能,总在我们的脑海中盘旋、徘徊,久久不愿离去。但事实上,当阿盛伯在那个已经建成的游泳池、一跃而入池水深处的瞬间,他已经远离我们而去。因为于现实,他无力回天不能改变;于清泉村,他不忍心看到它被改变后的那个不伦不类的模样;于老祖宗,他只有提前向他们做出一个好的交代。

二、清泉村――一个远去的桃花源,它从陶渊明的笔下一直走来,到了今天,却又在我们的生活中渐渐地

远离我们而去

“不同的生活环境把这个天赋优异的种族盖上不同的印记。倘若一株植物的几颗种子,播在气候不同,土壤各别的地方,让他们各自孕育,抽芽,长大,结果,繁殖;他们会适应各自的地域,生出好几个变种;气候的差别越大,种类的变化越显著。”清泉村就是在中国的这片土地上孕育的这样一个变种。历史给了清泉村自己命名的机会。勤劳、善良、聪明而不乏智慧的村民主宰了这个历史,却把握不了清泉村自己未来的命运。小村子因泉水而得名,因泉水而改变,因泉水而变得令人神往、趋之若鹜。泉水是全村人民的生活之源,生命之源,生态之源;更是他们的文化之源。因为有了泉水,清泉村便与众不同:清泉村与街仔不同,清泉村的人与街仔的人也不同。所以,泉水使清泉村之所以成为清泉村,使清泉人之所以成为清泉人。他们祖祖辈辈的生活、生产,日常生活的谈资、行为,形成的历史、人文以及文化的氛围都深深地打上了清泉村的烙印。所以,泉水成了他们的命根,成了他们生命中的寄托和皈依,成了比他们生命还重要的 “源头活水”;所以,阿盛伯能为清泉村付出生命而毫不迟疑;所以,阿盛伯一呼喊全村人民能对修建游泳池的工地进行围攻……所以,全村老少的命运,在冥冥之中就和泉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些都是清泉村的精神,它“在世俗文化中,常以直接方式而呈现,但在宗教文化中,却又多以间接的方式而呈现。”所以,泉水不但承载了清泉村所有人文精神的重量,而且还传承、延续了清泉村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它就是阿盛伯在小说中所说的“风水”,也是清泉人民独特的“风水”,大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小到修身、养性、独善其身。只可惜在以工业发展为主的今天,“世俗世界再次闯入人意识领域,面对难以驾驭的有物质刺激引起的欲望和将传给后代的欲望,道德只是抽象观念。”清泉村也毫不例外。为此,阿盛伯和清泉人民的“风水”也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时代背景中遭到了挑战,失去了威慑的力量,丧失了自己原有的领地――属于清泉村的泉水塘。所以,就导致了他们想要保留这最后一方能修身、养性、独善其身的栖居之所都不成为可能。

三、困境――是野蛮让人变得文明,还是文明让人变得野蛮,这一切的造始者都是人类自己

在文明当道,野蛮让路;或者野蛮当道,文明让路的社会中,我们无法界定文明与野蛮。在《圣经》中:生活在伊甸园中的亚当和夏娃原本是不知道自己拥有智慧,还会像上帝一样思考的族类;这是因为他们都被上帝蒙蔽了;直到有一天,蛇引诱夏娃偷食上帝规定的禁果后,他们才知道自己也有智慧;于是上帝对他们和蛇都作了惩罚,接着蛇被罚永远用腹部行走、亚当和夏娃便被逐出了伊甸园。上帝对亚当和夏娃的这一放逐,原本是想给他们一个小小的教训,不让他们再次偷食禁果。谁知,这恰好是上帝他老人家犯下的一个大错,因为放逐后的亚当和夏娃们,他根本无法控制。于是《圣经》便从《旧约》写到《新约》,历史便从开始写到现在,人类便在文明与野蛮、野蛮与文明中徘徊,再后来还加上了一个叫战争的东西来进行互动,直到今天,中东地区和美国还对其乐此不疲,积极演绎这样的精彩戏剧。

作为当代台湾著名乡土小说家的黄春明,在这篇小说中,为我们描述了台湾的一个如诗如画、世外桃源一样、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小村庄的发展与改变,以及其传承中国文化的村民们的生活方式快速变化的状况。在这一过程中,传统与现代并存,落后与先进同步,发展与保守对峙,文明与野蛮并驾齐驱……在这些有形无形的竞争角逐中,是作者使小说中的阿盛伯游走在传统与现代、落后与先进、发展与保守、文明与野蛮之间;使他在小说中一直坚守清泉村传统。但是时代在变,清泉村也在变;我们的文明也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发生了让人捉摸不定的变化。清泉村的阿盛伯就是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被作者浓缩,被社会挤压,被制度戏弄,被文明忽悠,被野蛮的我们中的一个人物形象的代表。这一系列变化之后的结果使阿盛伯有了离开这个世界的勇气和信心,所以,他最终选择了曾经哺育了清泉村祖祖辈辈的泉水作为自己的皈依之地,远离这个世界。这于生者难以想象,因为我们没有他那么坦然,有太多的贪恋和羁绊,无法割舍对这个世界的眷恋……所以,这就注定了我们的前世今生要饱受文明与野蛮的忽悠和,注定了我们要久经社会、制度的挤压和戏弄,注定了我们要经历沧海桑田的凄风苦雨,注定了我们中的很多人要经过阵阵的血雨腥风……在文明与野蛮之间,我们何去何从,我不知道,因为世界在变化、在发展,亚当和夏娃们离伊甸园越来越远。

伊甸园离我们越来越远,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具有智慧的人类就越来越怀念逝去的园子,但却永远都回不去。为此,就拼命地幻想,拼命地建设,拼命地想拥有那些幻想中或者建设中的东西,于是贪婪、的欲望就滋生出来,一次又一次地破坏了自己或者他人的家园――我们也可以叫做乡土、家乡之类的。接着,在我们的观念中就有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入乡随俗”、“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之类的东西了,这些都是我们在一个地方久居的结果。一旦久住,习惯便成了自然。所以,“几百年的压力造成了民族性,习惯成为本能,父亲后天学来的一套,在孩子身上变做遗传,……凡是祖先为生活所锻炼出来的本领,他生出来就具备了,不用费什么力气。”久而久之,这个世界就这样形成,再加上先前滋生的欲望,就让我们的文明更加的失望,野蛮也就趁虚而入得到彰显,从而与本已脆弱文明混合在一起,盛行不衰,混淆视听,让人好歹难分、伪劣难辨,无法正确地区分。

四、解脱――一种诗意的表达,也是一种灵魂的净化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也许这句话不是米兰・昆德拉的原创,因为我还没有找到明确的证据。不管是谁的,这里套用一下也无妨,我在这里一思考,很多人就会大笑,但于我却是一种解脱。遗憾的是我的这一表达没多少诗的韵味,所以,就为无才之文了,此话不提,言归正传。

清泉村在阿盛伯的心中,特别是那个泉水塘,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更何况“一个人能够做他应当做的事,但不能够做被迫去做他不应当做的事。”所以,他即使付出生命也要捍卫清泉村的尊严,这一点从他知道有钱人要在村里修建游泳池开始,就做好了为此牺牲准备就可以知道。其后围绕修建游泳池这一事件展开的情节,我们知道了阿盛伯反对的主要理由:破坏风水和有伤风化。为此他就肩负一种神圣的使命而奋斗、反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始终都没有胜利,因为势单力薄,所以,他选择了战斗着离开作为自己最后的解脱。这一斗争过程的完结,也向我们昭示了阿盛伯自我拯救的过程画上了完满的句号。这还不够,在他出殡的那天还给孩子们带来了一次欢乐的机会――笑声。这也可以是阿盛伯战斗到最后的“胜利”,还可以是世俗给他亡灵的慰藉。

阿盛伯的最后一跳,完成了他人生的终结。在养育他长大,他每天都要饮用的泉水中,净化自己的灵魂。他的行为是常人无法理解的,甚至于连作品者都给了作品一个让人感觉难堪的名字――《溺死一只老猫》。最后,用古希腊的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的几句诗向阿盛伯致敬:

别让他们

沉溺于危险的遐思――

梦见敌人

像一根草被碾成泥

而他们尚未闻到自由的气息。

参考文献:

第5篇:生命之泉范文

然而这样一位深受人民喜欢的相声艺术家,却在2007年遭到一种罕见细菌的致命袭击,丁广泉随时面临着死亡威胁。

生死时刻,妻子和女儿协力“护驾”,高擎亲情大旗与病魔展开了一场催人泪下的生死狙击战……

凶险细菌突袭!

相声大师命悬一线

2007年5月7日,丁广泉从天津电视台做完《笑傲江湖》节目,已经快到深夜12点了。看到丈夫面色潮红,妻子杨家音连忙用体温计帮他量体温,高烧已达39℃,她急忙带丈夫到协和医院打退烧针。

三天后,高烧还是没有退去。医生拍片之后,并没有发现什么病,就按感冒治疗,可没有效果。杨家音急忙找专家诊治,专家建议住院观察。

5月18日,丁广泉高烧不退,病情加重,被推进重症病房。医生查CT发现丁广泉的肺部出现间质、大泡,导致他呼吸困难,脸憋胀得通红。

下午3点钟,杨家音从医生那里得知:丁广泉的病因已找到,他所患的不是感冒,而是由罕见军团菌感染的军团病!如果抢救不及时,一般7天就能夺走人命。医生提醒杨家音做最坏的打算,那一刻,她感觉天都塌了下来。

不久,医生要求杨家音在病危通知书上签字。杨家音觉得签了字就预示着丈夫没命了,怎么也不敢签字。六神无主之际,她只好打电话给远在美国发展的女儿丁妮。听说父亲病危,丁妮当即急匆匆从美国赶回北京,替妈妈完成了签字。签字时,母女俩的哭声不断。

丁妮本来在美国纽约开过一所音乐学校,事业刚刚展开,她毅然放弃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飞回国内,抢救父亲。

丁妮打电话咨询美国医生好友,得知“军团病”死亡率很高,这时,医生再次下了病危通知书。丁妮伤心不已,而此时杨家音却出奇地镇定,她对女儿说:“我有一种预感,你爸不会死!既然提前知道这个结果了,我们还怕什么?”她举起双拳鼓励女儿坚强起来,“如果哭能治好你爸,那我们一起哭,如果哭没用,那就别哭,把哭的时间省下来想办法治好你爸的病,那才是正事儿。”

杨家音让女儿问一下美国医生,这种病哪里治疗技术最好。美国医生告诉她们:协和医院在这方面很权威,一定要相信医生。杨家音听了这话之后,心里有了底,母女俩一起鼓劲,决心拼力和死神打一场狙击战,一定要救活亲人!

护驾亲人生命!

母女携手打一场生死狙击战

5月19日,丁广泉连续两次昏迷,杨家音母女的心又悬了起来。医生虽然使用了大剂量抗生素,病情反而越来越重。5月24日,专家会诊讨论治疗方案。这时,医生们发现丁广泉的身体衰弱,竟然被病友传染上了三种病菌,真是雪上加霜。

丁广泉被送到了MICU病房。医生告诉母女俩,丁广泉肺部机能很低,不能受污染空气的刺激,那样会加重病情。为了能让丁广泉有个良好的空气环境,母女俩站在病房外监视抽烟人群。很快,整个病房区成了无烟区。

5月26日,丁广泉终于苏醒过来。杨家音和女儿兴奋地走进病房给他安慰和鼓励。可是,她们发现,只要丁广泉的身体稍微动一动,血氧马上迅速降低甚至消失,这是极其危险的症状。女儿故意用轻松的口吻对父亲说:“爸爸,血氧姐姐准备来救你的,你身体一动弹,情绪一波动,就会吓走血氧姐姐,所以你身体别动,情绪保持平稳,你一定会好起来的……”丁广泉挤出一丝微笑回应女儿。

为了不影响医生治疗,母女俩婉拒了众多亲友的探视。连丁广泉的得意徒弟大山前来探视都被回绝了。有一次,歌手韩红来探视,她们给韩红讲明情况,韩红只得在门外望了一眼昏迷中的丁广泉就离开了。

为了全天候照顾好丁广泉,母女俩轮流值班,女儿晚上照顾,妈妈白天照顾。可是,丁广泉的病情还在恶化,由于军团菌在国内出现的历史并不长久,治疗经验不多,对于丁广泉这样深度感染的患者来说,医生们有些束手无策了。

回到病房,杨家音和女儿在丁广泉苏醒时给他唱歌、描述温馨往事、说相声段子,鼓励他坚强活下去。丁广泉似乎感知了母女俩的期盼,非常配合医生的治疗。

也许是亲人的精神力量在起作用,此后,丁广泉即使在昏迷之中也非常配合医生护士的治疗,医护人员都说他像个听话的孩子。遗憾的是,医生使用了各种办法,都无法遏制病情迅速恶化的趋势。

丁广泉住在MICU病房,一天费用高达一万多元。而丁广泉虽是艺术家,家里几乎没什么积蓄,而手头的钱快花光了,再不及时续钱,那么夺去丁广泉生命的将不是病魔,而是钱!

此时,杨家音打算把房子卖掉,丁妮让母亲打消这个念头,拿出了自己的17万元。杨家音知道这是女儿的多年积蓄,她舍不得花女儿的钱。女儿却说:“妈,都什么时候了,救爸的命要紧。钱可以再挣的,我爸要是没了,到哪去找啊?”

在母女俩的坚持下,医生们进行了一次专家大会诊。经过论证后,专家们决定:支持使用大剂量激素。

5月28日,600毫升的激素被打进丁广泉的体内,这一针可能救活一个人,也可能一针致死。医生让母女俩做好两种心理准备。杨家音安慰女儿不要紧张,丁妮一把抱着母亲故作镇定地说:“我一点都不紧张,妈妈预感到爸爸会没事的,我已经知道答案了。”杨家音分明感觉到女儿的身体在颤栗着。

打完针后,医生要杨家音母女在手术保证书上签字,说现在准备切喉管,应付不测的事情发生。丁妮的手哆嗦着,她知道每一笔都牵系着父亲的生命啊!

最紧张的三天里,母女俩十分焦急。杨家音甚至去神像前祈求神灵保佑丈夫平安无事。三天危险期过去了,丁广泉也许在潜意识里感知到了亲人的牵念,支撑着他奇迹般地活下来!同时,护士们还发现他的血压比以前升高了一些,血氧也有所提升,这说明有救了!得知这一喜讯,母女俩顿时哭成了泪人。

活着真好!

亲人大爱战胜病魔重获新生

6月1日下午,杨家音和女儿终于见到了丁广泉。让她们难以相信的是,丁广泉看起来非常安详,生命体征正常。当天,医生们给丁广泉拍了胸片显示,肺还是没有变化,心脏放电有问题,这是比较危险的信号。只要这一关能安全度过,病人治愈的希望就很大。

而此时,丁广泉已经瘦成皮包骨,为让丈夫恢复体力,杨家音辗转找到一位有名望的老中医教授,见面后她深鞠一躬,请求老中医救丁广泉一命。老中医非常喜欢丁广泉的相声,他认真把脉之后,为丁广泉开了羚羊角等名贵中药。此后,奇迹出现了,丁广泉的血压继续上升,到6月6日丁广泉退烧了,这是个好兆头。母女俩仿佛看到了希望,兴奋得跳了起来。

6月11日,医生们给丁广泉摘掉了呼吸机,让他试着自主呼吸,发现他的病情比较稳定,医生们建议他继续观察一个星期,如果好转就可以转到普通病房里。母女俩听到这消息为之振奋不已。

在一家人渐渐看到希望的时候,6月24日,丁广泉忽然出现胆肿大,足足有10公分,这是非常可怕的现象,一旦胆管破裂后果将不堪设想。病危通知书又一次摆在了女儿丁妮的面前,这一次丁妮已经不敢再签字了,她已经没有勇气再次面对父亲的危难,她怕那个让她惊痛的结果。

值得庆幸的是,经过穿刺手术后胆肿大的问题很快解除了。6月28日,丁广泉的痰多起来,需要有人守在跟前,一旦有痰排不出来就得动手掏。凌晨5点多,丁广泉由于痰无法排出快要憋死了,杨家音急忙叫来护士处理。她一夜也没敢闭眼,始终关注着丁广泉的口鼻呼吸状况。

第二天上午,丁广泉从昏迷状态中苏醒过来,望着身边疲惫不堪的妻子,眼睛湿润了,此时他还不忘幽默一回“老婆,赶紧把我的劳务费给我!”原来丁广泉在昏迷中梦到自己拍了两部电视剧,并带徒弟们去新加坡演出一趟,这些演出他应该获得劳务费。

妻子笑了起来:“你终于活过来了,你还算有良心,没让我把咱们家的房子给卖了。问你一个问题,当你呼吸困难的时候,你知道我想到了什么吗?”丁广泉摇摇头。杨家音深情地说,“把肺割给你!”丁广泉颤声说:“其实从你嫁给我的那一刻,我们就同命运共呼吸了,就因为你呼吸到氧气,然后传给了我,我才能活到今天……”

2007年7月2日,丁广泉已经能坐起来独立行走了。丁广泉高兴地要妻子赶紧给他弄些果汁喝,他快馋死了。杨家音亲自去果园摘买新鲜水果,回来榨汁给他喝。丁广泉喝了果汁,感觉特别享受:“亲人榨的果汁比琼浆玉液还美味,活着真好!”

7月11日,医生撤掉了安装在丁广泉身上的各种管子,他可以自由活动了。几天后,他可以在院子里转一圈了,丁广泉感觉阳光很灿烂,天空很蓝,他不住地感叹:“活着真好,一定要珍惜!”

7月19日,杨家音开着车,和女儿一起把丈夫接回家。丁广泉可以吃肉了,好久没吃东西的他感觉真香。母女俩想尽一切办法做吃好的给丁广泉滋补身子,丁广泉的体重以每天一斤的速度增加。

回到家后,丁广泉完全变了一个人,以前他嗜烟如命,现在居然完全戒掉了,转而喜欢吃水果。每天临睡前,妻子都会给他切满满一盘水果,再倒杯红酒。

妻子和女儿都发现丁广泉现在非常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日子,而且会尽力给她们多一些呵护。杨家音以前觉得人是活宝,很难失去的,可现在感觉生命有时就是瞬间即逝,能够拥有一个充满爱的完整家庭比什么都重要。

此后,只要丁广泉有演出,杨家音一定要跟着,首先是看当地的温度如何,温度过低,她会要求增加一个电热器;温度过高,她会用冰块来给丈夫降温,但是绝对不用空调,她怕丈夫再次感染病菌。

以前,丁广泉的演出排得满满的,现在杨家音严格把关,在首先保证丈夫健康的情况下才同意演出。

第6篇:生命之泉范文

很显然,一个条件良好城市的存在,是容纳四方商旅和实现文化传播的重要前提。于是,有大批的阿拉伯人随着海商进入泉州,并把他们的宗教文化也全面地传播到了这个充满生机的海港城市。其次,泉州的海外贸易越来越发达。其表现主要有六:一是统治者重视海外贸易。如五代时泉州地方统治者王延彬被称为“招宝侍郎”,成为令泉州海上贸易获益不浅的福星。宋代有蔡襄、真德秀等地方官,均十分重视海外商贸,特别是真德秀,他深知:“惟泉为州,所恃以足公私之用者,蕃舶也。”(真德秀《祈风文》[2])宋末元初,统治泉州的蒲寿庚更是以从事海外贸易起家,对泉州港的繁荣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二是在宋元祐二年(1087),经过多方人士的努力,市舶司在泉州得以成功设置。市舶司是一个管理海港经济兼有政治功能的政府机构,它的设置极大地推动了泉州海外贸易的繁荣,是泉州海外贸易发达的重要标志。三是在宋元时期,泉州的造船业和航海业均十分发达,以泉州海船为代表的福建尖底海舶通往海外各地。据考证,当时泉州主要有3条外航线,包括东北线、东南线和西南线,均十分畅通和繁忙。四是由于海外贸易的需要,宋代泉州应制开展了著名的祈风活动,并勒石以记之,成为宋元时期泉州海外贸易繁荣的又一重要证据。五是进出口商品数量之大、品种之多和贸易之频繁,均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瓷器和丝绸,成为泉州海外贸易物品的精品。六是外商来泉州非常多,他们在泉州有长住、有短住,以常住人口居多,以至于有许多人在泉州世代繁衍,成为地道的泉州人。例如,当时外商聚集的泉州东南隅就成了“蕃人巷”,而其中是以阿拉伯人为绝大多数。总之,宋元时期,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发达、海外贸易的繁盛,为外来宗教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尤其是大批的阿拉伯人在泉州落户,使伊斯兰教能够在泉州得到广泛的传播并成为泉州最大的外来宗教。再次,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泉州形成了无限包容多元文化的局面。俗话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宋元时期,多元文化(包括伊斯兰教宗教文化)之所以能在泉州生根开花,无疑是泉州“有容”的结果。可以想象,当时的泉州如果一味地排斥外来文化,则泉州不仅无法形成多元文化的格局,同时也难以形成经济繁荣的局面。泉州的“容纳”有这几方面:一是自然形势的容纳,包括山的容纳、海的容纳。二是统治政策的容纳。从五代到宋元时期,泉州的地方统治者在容纳四海客商的同时,也容纳了多元文化,包括市舶司和“来远驿”的设置,蕃舶入港时举行“阅货宴”并“设蕃致语”,让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形成了十分宽松的政策环境。三是社会的容纳。包括“蕃汉杂居”,外国人与汉人通婚,不同习俗与信仰的普遍存在,呈现出泉州社会诚信待人和宽松容纳的社会环境。总之,容纳的环境使泉州迎来了多元文化共存共荣的局面。伊斯兰教文化在泉州容纳的环境中传播,其实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容纳品质的直接体现。基于以上因素,伊斯兰教于宋元两朝在泉州的传播达到高潮,这主要以清净寺和灵山圣墓的存在为标志。清净寺是泉州现存仅有和全国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根据寺内阿拉伯文碑记载,它创建于回历400年,即公元1009年。清净寺作为众多阿拉伯人的殿堂在泉州创立,显然又是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而使他们有了纯粹属于自己的稳定的心灵寄托和信仰活动的地方。其历史意义是使众多阿拉伯人形成了经济利益与文化传播的良性互动,并更为有效地促进了伊斯兰教在泉州的传播与发展。与此同时,作为阿拉伯人心灵里另一个更为久远的圣地———灵山圣墓,虽已在荒野中沉寂了几百年,但在元代却因元统治者实行民族区别对待的政策,开始也得到高度重视。因为,在元代,阿拉伯人被提高到仅次于蒙古人的地位,称“回回人”;加上“海上丝绸之路”所打开的商贸局面至元代达到顶峰,阿拉伯人在泉州居住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多。正如有学者所述的那样,“因回回人在元政府和地方中的特殊地位,特别是外人聚居众多的泉州,伊斯兰的势力发展很快,元至正十年(1350)吴鉴的泉州《重修清净寺碑记》说:‘今泉造礼拜寺僧为六七。’泉州的伊斯兰教公会,为扩大伊斯兰教的影响,于元至治三年(1323)修葺了东门外灵山的三贤四贤墓,这就是现存泉州灵山圣墓只有元碑以后遗迹的原因。”[3]其中所谓吴鉴的碑记,是对灵山圣墓有记载可见的最早的修复活动。这一修复,说明了灵山圣墓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宗教地位已被确认,它极大地促进了伊斯兰教在泉州的传播与发展。总之,伊斯兰教在泉州的传播及其标志性的历史遗迹,均与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发达有最直接的关系。

二、印度教在泉州传播的历史命运与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盛衰过程相始终

印度教渊源久远,其前身是产生于公元前2000多年的吠陀教。至公元1000多年,吠陀教衍化为婆罗门教;后再历1000多年,婆罗门教逐渐衰落和分化,至公元7世纪,婆罗门教经过改革而形成新的宗教,即印度教。宋元时期,泉州海港发达,印度商人与泉州贸易频繁,其中有不少印度的佛教徒和印度教徒参与经商和传教活动,“印度教也于本时期随着泉州与印度经贸的发展而传入”。这就是说,印度教传入泉州,在时间上与伊斯兰教的传入相差无几。但从总体情况看,至少从规模上看,印度人在泉州的活动程度远不如阿拉伯人。在泉州,今仍有很多的阿拉伯人后裔,但印度人的后裔则很少。所以,在泉州传播的印度教,在影响结果上也就不如伊斯兰教。不过,印度人及印度教在泉州的活动,也有突出的几个方面值得注意,其中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印度教在泉州传播的历史命运与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盛衰过程相始终。其一,从五代至宋元时期,因泉州海外贸易的繁荣,有许多印度佛教徒来泉州传播佛教,他们在泉州传播佛教的业绩虽不太显著,但于北宋雍熙年间(984—987)建于泉州城南的佛寺宝林院则在当时有较大的影响。印度佛教虽与印度教不同,但两个宗教活动同为印度人所为,两个宗教相互间的联系与影响较为紧密。无论如何,印度佛教在泉州的传播与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一同潮起潮落,例如宝林院随着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衰落,最后不知所终。其二,元初有印度人挹伯鲁马尔在泉州任“港主”,并获元朝廷的御赐执照,此事非同小可。首先,这说明当时印度人在泉州活动的势力不小,这对于他们在泉州传播宗教文化是相当有利的。其次,这说明当时的“海上丝绸之路”十分发达,在泉州港不仅有大批的阿拉伯人,还有许多的印度人和其他国家的人。在泉州的印度人虽比阿拉伯人少,但同样有机会当上“港主”。再次,这说明印度教的传入是“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的产物。因为,作为印度商人代表的挹伯鲁马尔在泉州建有一座印度教神庙,这是有记载可见的一个印度商人在泉州传播印度教的直接例证。其三,印度教的早期传入在泉州留有一个十分突出的标志物,即今泉州临漳门外的“大独石柱”,俗称“石祖”或“石笋”,是印度教中最大的教派湿婆教派的“林加”神像。该神祇缘于崇拜男性生殖器“林加”,具有毁灭和再生的能力。这一“大独石柱”,虽说比产生于12世纪后的湿婆教林加派要早,但该教的原教《吠陀经》所崇拜的神像湿婆就是生殖器,故泉州“石笋”从其本源观念来讲,就是印度教的作品,作为崇拜物它可算是湿婆教林加派的直接始祖。此物说明:早在“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之前,印度教的理念就已渗入泉州;印度人对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贡献不小,参与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过程。其四,元初泉州建有一座富丽堂皇的蕃佛寺,是印度教在泉州极盛的标志,也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鼎盛的产物。但随着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衰落,该寺也很快在元末的战火中被毁。它原址在泉州南门校场附近,即今泉州汽车总站,这里曾出土了大量的文物。该寺的主要价值,并不在于反映印度教在泉州传播的业绩,而在于反映泉州的外来宗教特别是印度教的命运同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盛衰过程相始终。印度教在泉州的历史命运,成了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明历程的缩影。蕃佛寺无疑是印度教在泉州的代表,但由于它过早地失落,以致印度教在泉州无法根植,甚至被人所遗忘。这是印度教在泉州乃至在中国的不幸命运。然与此不同,泉州的“大独石柱”却没有随着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衰落而消亡,它在泉州较之印度教本身要显得更有生命力。其主要原因在于,它很能与泉州人的社会环境、习俗与心理相吻合,被泉州人普遍接受。总之,印度教在泉州存在及消亡的历史命运,包括其地位的确立和宗教文化传播的规模,均与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盛衰过程密切相关。

三、摩尼教和基督教在泉州的传播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环境产物

摩尼教在泉州的传播,其历史命运也基本与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盛衰过程相始终。但从传播的路线看,它却是自北而南,从内地陆路传入泉州,而不是随着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海上交通传入泉州。由此是否可以认为泉州的摩尼教与“海上丝绸之路”无关呢?答案是否的,因为泉州的摩尼教虽非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直接产物,却也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环境产物。也就是说,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兴盛,推动了泉州形成了大容纳的社会历史环境,使包括摩尼教在内的各宗教文化都能在泉州容纳的环境中自由自在地发展。而摩尼教又非一般性的宗教,该教崇尚“光明”,有明确的政治意图,斗争性明显,故长期以来累遭封杀,但在宋元时期由于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发达,摩尼教在泉州活动的空间也相应要大得多,比起全国其他地区的摩尼教所遭到的打压也要小得多。到了明代,泉州的“海上丝绸之路”虽已走向式微,但泉州容纳的气度并没有一下子完全消失,因此在这个时候,当全国其他地区的摩尼教已全部被肃清的时候,泉州的摩尼教却尚存一脉,留下了一个举世无双的“草庵”。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样一个历史性的意外收获,无疑应主要归功于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所形成的容纳大环境,及其所具有的社会包容品质的惯性影响力。与摩尼教的历史命运有所不同,基督教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它在泉州传播的历史过程是极其复杂的。这里我们且不说它自明代以后在泉州传播中所出现的是非功过,但就宋元时期基督教在泉州的传播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则应有一定的认识。基督教传入泉州,大约在宋代,但当时所谓的基督教实则是基督教中的一支异端派别,承袭唐代称“景教”。在元代,景教受蒙古势力支持,称“也里可温”,在中国很流行。当时的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正处于鼎盛期,各种宗教文化大行其道,也里可温教也不例外,它在泉州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机会。据出土文物发现,元代泉州的基督教留下的碑文同用几种文字,包括汉文、八思巴文、回鹘文及叙利亚语和突厥语等,这不仅反映了当时泉州宗教文化大融合的盛景,而且也反映了当时泉州基督教传播的文化影响力,同时更反映了元代泉州发达的“海上丝绸之路”给基督教在泉州的传播带来了很大的历史机遇。但由于当时的基督教在泉州的影响力并不大,在传播的过程中又深受佛教的影响,以致基督教的所谓“上帝”也要用“佛”来称呼,主教也要用“僧”来称呼。不过这也无所谓,因为在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这样一个大容纳的环境里,宗教之间互相包容和共存,以致混用称谓,又有什么值得去计较呢?正如吴幼雄先生对泉州的基督教做出考证认为:“他们遗留下来的宗教石刻,再现了元代泉州的景教受希腊、波斯、犹太、印度和中国文化影响的痕迹。它又一次表明了中国的景教受佛教的影响至深;它从另一个侧面再次印证元代的泉州不但是世界著名的贸易港,而且是一个文化的焦点。”元代以后,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衰落,泉州早期的基督教(景教或也里可温教)亦趋于衰落,明清以后泉州虽又有新的基督教在传播,但这与之前的景教已无多大关系。因此可认为,早期传播于泉州的基督教文化也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环境产物。

四、结束语

第7篇:生命之泉范文

关键词:泉州 蒲寿庚 降元 贸易

宋元时期,繁盛的海港贸易使得泉州被称为“世界最大港口”, 据《岛夷志略》中记载,泉州与海外近百个国家与地区进行贸易往来。马可•波罗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途经泉州时在其《马可•波罗游记》中写道“刺桐(泉州)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摩洛哥人伊本•白图泰于至正十四年(1354年)写的《伊本•白图泰游记》中称赞“刺桐港为世界最大港之一”,又道“余见港中(泉州)有大船百余,小船则不可胜数矣!”说到泉州,必然会提到蒲寿庚,蒲寿庚作为当时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帮助宋朝击退来犯的海贼,被任为提举泉州市舶司,主管泉州的海上贸易长达三十年之久。蒲利用自己西域人的身份,凭借其对海上贸易十分熟悉的优势,广泛招揽各国蕃商来此贸易。使得泉州一跃成为当时最繁华的世界大港之一,这同蒲氏家族的贡献是分不开的。就蒲寿庚反宋降元,从另一方面来说使泉州避免了一场战乱的洗礼,泉州的经济贸易因而得以保存,并向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可以说蒲的贡献是有过之而不及的,且意义重大。但是,史书中关于蒲寿庚的记载,零星而破碎,记载的都是关于他投降的负面,而关于他的贡献却并未提及,这是不客观的。

蒲寿庚的祖先原是阿拉伯商人,他们经由海航到达广州之后,又从广州迁徙到泉州并定居下来。蒲氏家族是世代经商,在泉州主要从事香料等稀有商品的交易,家族中以宋元时期的蒲寿晟、蒲寿庚兄弟经商最为得势。南宋咸淳年间,蒲寿庚协助官府平定海寇,因此而授任福建安抚沿海都制置使,兼提举市舶司的职务。宋元政府任用蒲寿庚这样的外国商人掌管泉州海关贸易大权,蒲寿庚作为西域人,有着一般汉人等不具有的优势,他不光精通海上贸易,而且还能招揽海外商人来扩大贸易网络,从而使得泉州一跃成为当时世界最繁华的海港之一。宋末,蒲寿庚应助朝廷压抑海盗而任命为泉州提举市舶司,从而总管海舶事务长达三十年之久。德二年(1276年)十一月,元军兵至泉州,十二月,蒲寿庚以泉州降元,并引领海军夏协助元军击败宋军。元廷又大加利用蒲寿庚的经济才能及其影响,授予他闽广大都督兵马招讨使、任江西行省参知政事。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任命蒲寿庚为福建行省左丞,掌泉州市舶司,进一步扩大了与海外诸国的贸易往来。他的长子蒲斯文,也授职宣慰使左副元帅。至元十八年(1281年),蒲斯文接任泉州市舶司。进入元初,蒲氏家族继续掌管泉州市舶司多年,成为元代泉州地位显赫的世家大族。其女婿佛莲也是非常的富有,“凡发海舶八十艘,癸已岁殂,女少无子,官没其家赀,见在珍珠一百三十石。”史籍称:“元以寿庚有功,官其诸子诸孙,多至显达。泉人避薰炎者八十余年,元亡乃已。”可以说蒲氏家族从蒲寿庚任市舶司起,泉州的命运就与蒲寿庚紧紧系在了一起。

蒲寿庚有别于其他商贾,其有着经商和出仕两大优势,经济实力和政治力量非同寻常。《郑思肖集》云:“蒲受耕,祖南蕃人,富甲两广,据泉州叛”,据《藁城县志》在其《藁城令董文炳遗爱碑》中则记:“泉州太守蒲寿庚者,本西域人,以善贾往来海上,致产巨万,家僮敷千。及降,愿与子男、家人保护东南一隅。”在其《董文炳神道碑》云:“泉州……太守蒲寿庚者来降,以海舶为业,家资累巨万计。”《元史》则云:“寿庚素主市舶,谓宜重其事权,使为我捍海寇,诱诸蕃臣服。” 不难看出蒲寿庚经济上家资累巨万计,富可敌国,仕途也很通达,且拥有数千家兵。当时泉州富甲巨商巨多,且当地老百姓也因泉州的发展过得比较舒适,其经济是非常的发达。对于元军侵略,如不作出果断的决策,势必会造成前所未有的损失,整个泉州将毁于一旦,这种负面的波及应该是相当大的。

关于史书对他进行不翔实的记载,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尽杀了宋宗室:“初,寿庚提举市舶,擅利者三十年,或劝世杰留寿庚不遣,凡海舶不令自随,世杰不从,纵之归。继而舟不足,乃掠其舟,并没其赀。寿庚怒,杀诸宗室及士大夫与淮兵之在泉州者,宜中等乃奉宋主趣潮州。”对于深受儒家思想较深的世人来说这是绝对不可饶恕的行为,对于统治者来说更是如此。明太祖就此事曾下禁令,《闽书》云:“皇朝太祖禁蒲姓者不得读书入仕。”这足以说明正是这个原因,对他的事迹作了不详的记载。但是文献中可以肯定蒲寿庚在泉州任职三十年,为泉州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也可以说泉州的海外贸易使当地的老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难怪宗室子弟大都积聚在此。如果说不是蒲寿庚明智的降元,避免了一场屠城之战,不然要殃及多少无辜百姓,泉州将会陷入水生火热之中。也正是他的投降保住了泉州的命运,保住了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如:若跟元军僵持下去,受害的只有百姓,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蒲寿庚叛逆之事并非他一人之意,当时很多宋臣都先后降元。而蒲的降元皆出于其兄蒲寿晟。《泉州志胜》有云:“宋末西域人蒲寿晟与其弟寿庚以互市至。咸淳未击海寇有功,寿庚历官至招抚使。寿晟授知吉州,不赴,劝寿庚以泉降元。策既定,佯着黄冠野服,入法石山中,自称处士,伪示不臣之意”。《泉州府志》也说:“寿庚顽暴寡谋,寿晟为之画策,密界寿庚以蜡丸裹表,潜出降元。今但知寿庚之叛宋,而不知寿晟之主谋也。其子师文,尤暴悍,嗜杀;孙胜夫,其党也”。关于蒲寿庚降元一事,从这些史料中能够看到一些猪丝马迹。其人并没有多大的心计,降元都是出自其兄的计谋。《八闽通志》中对蒲寿庚叛降更加详实:“宋季,益、广二王从福州行都航海幸泉州,驻跸港口。守臣蒲寿庚拒城不纳。寿庚武人寡媒,其计皆出于兄寿晟所筹画。部署决策既定,佯著黄冠野服,归隐山中,自称处士,示不臣二姓之意,而密使寿庚以蜡丸裹降表,命善水者由水门潜出,纳款于唆都。既而元以寿庚归附之功,授官平章,开平海省于泉州,富贵冠一时。寿晟亦居甲第。”为什么如此之多的宋臣降元呢?《平宋录》叙言“宋以老后幼主,佐以权臣贾似道之奸,其罪之尤大者,叛盟爽约,留信使于淮郡,援逆雏于山东,天实亡之,福善祸淫皆天也。求为此叙者,前杭州司狱燕山平庆安,大德八年甲辰九月十五日,通议大夫建德路总管兼府尹方回撰”方回也是一个降元的官员,序言明确道出是由于奸臣贾似道独揽朝政,陷害忠良,以致群臣共愤:“庚申,召伯颜偕宋君臣入朝。辛酉,车驾幸上都。设资戒大会于顺德府开元寺。伯颜遣不伯、周青招泉州蒲寿庚、寿晟兄弟。甲子,董文炳、唆都发宋随朝文士刘然及三学诸生赴京师。太学生徐应镳父子四人同赴井死。帝既平宋,召宋诸将问曰:‘尔等何降之易耶?’对曰:‘宋有强臣贾似道擅国柄,每优礼文士,而独轻武官。臣等久积不平,心离体解,所以望风而送款也。’帝命董文忠答之曰:‘借使似道实轻汝曹,特似道一人之过耳,且汝主何负焉。正如所言,则似道之轻汝也固宜’。”可以说由于朝纲不振,奸臣当道,宋的灭亡是势在必然的。蒲的降元更是如此,《宋史》记载:“继而舟不足,乃掠其舟并没其赀,寿庚乃怒杀诸宗室及士大夫与淮兵之在泉者。”如若不掠夺他的财产,也许不至于发生这样的悲剧。他的投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保存地方稳定而做出的牺牲,蒲并非一个残暴的官员,如若是这样,他怎么会总揽泉州市舶三十年呢?能任职三十年并不容易,如若没有一定的好品质是不可能任职如此之久的,《元史》载:“福建省左丞蒲寿庚言:‘诏造海船二百艘,今成者五十,民实艰苦。’诏止之。”又“昔者泉州蒲寿庚以城降,寿庚素主市舶,臣宜重其事权,使为我捍海寇、诱诸蛮臣服,臣解所佩金虎符佩寿庚矣,惟陛下恕其专擅之罪。”他能够体谅百姓之苦,能够站出来击败海寇和诸蛮,难道说他品质真的有那么恶劣吗?

南宋的灭亡,就蒲反宋降元一事,虽然从世人的角度来说还是会站在同情南宋帝王宗族的一边。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大势已去,做无畏的牺牲已没有意义,受苦的终是百姓。所以,蒲寿庚投降元应该说主要是为了保全自己和泉州经济及其顺应饱受战乱的广大人民意愿而做出的明智之举。由于诸多原因,关于蒲寿庚这样在宋元之交具有举足轻重的人物来说,史料对他的事迹几笔带过,即便有点记载也大都具有贬义的成分在里面。可以说其的贡献是很大的,泉州的命运与他的领导和决策息息相关,只记载他的过失是不合情理的。如若给予客观翔实记录的话,想必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蒲寿庚将更加精彩,更具传奇,而且也可以使我们更多的了解当时泉州港口贸易往来极其运作的状况。

参考文献:

[1][元]脱 脱:《宋史》卷四十七。

[2]桑原骘藏:《蒲寿庚事迹》,陈裕椠菁汉译本。

第8篇:生命之泉范文

奔放

我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那友人间的情谊,牵动我年少的思绪,拨动我心灵思友的琴玄。

我悟“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那柔和,那静美,抚磨我年少狂妄的想法,给予我冷静的思想。

立于高山,想那奔腾不息的水,山中的水叫瀑布,一泻而下,威风凛凛;平原上的水叫河川,婀娜多姿,如同蜿蜒前进的蛟龙;沙漠中的水叫绿洲,葱茏迷人,充满生命的希望。

咏流水,思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看那奔腾的黄河孕育出代代天骄:秦始皇修建长城之壮举,唐学宗开元之治之大貌,邓小平改革开放之雄壮,历史的伟人啊是黄河自豪的子女,是奔腾不息的生命的动力!

议流水,想端庄的文房四宝,看历史的大笔挥毫:王冕的清淡野逸之笔致,颜真卿的庄重劲美之字迹,李白的丰富多采之诗句。广大博深的中华文艺是流水的源泉!

颂流水,系流水经过的万里江山,无限生机,抚摩清凉的泉水,别忘了我们所生活的地方,爱戴清澈的泉水,别忘了,祖国万里江山。惜流水,别忘了祖国广褒的大地!

捧起一捧清凉的泉水,喝一口,我看到了蓝天绿水中富饶繁荣的祖国!

踏入一条小溪,冲个凉,我看到了溪水流动的生机!

拥抱一个雄伟的瀑布,我看到了奔放中的不竭动力!

是呀,水是生命之根,流水是生命的基石;水是生命之本,流水是生命的动力,水是生命之光,流水是生命中如火的朝阳。

第9篇:生命之泉范文

关键词:泉州 乡土资源 历史教学

泉州位于福建东南,有丰富的、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资源。1982年就成为国务院公布的我国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元朝时,泉州港被马可波罗称为"东方第一大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同时,泉州还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泉州华侨的足迹遍及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是著名的侨乡。泉州被誉为"多元文化的宝库"。泉州风景名胜奇特,文物古迹众多,列入部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省级48出,市级的多大600多处。

泉州乡土教育资源虽在初中有所提及,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还很不够。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各个学校为提高高考升学率,把工作重心放在高考学科教学上,而未开设校本课程;其次就是还没有找到一套把乡土资源与高中历史学科教学相结合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关于这点,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如德国、美国,还有我们的邻国日本,这些国家关于乡土资源的开发与教学走在世界的前列,并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可见乡土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具有重要地位。

然而,高中历史岳麓版教材中提及的泉州乡土文化资源却只有4处,分别是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第5课"陶瓷之路"子目中提到泉州的繁盛,第二十一课《对外开放》闽南三角地区中提到泉州;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第一课"老君岩"图片和第五课"李贽及其思想"。但通过深入的挖掘,笔者又发现,几乎每一课都有可与泉州乡土资源相结合的内容。如讲到必修Ⅱ中原人口南迁时可穿插介绍八姓入闽和晋江的由来,让学生对自己的姓氏来源有初步的了解和兴趣;再如讲到康熙时可穿插介绍晋江衙口的施琅将军故居及其事迹,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当然,要实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渗透乡土资源,首先应了解乡土资源与现行教材在内容上的关联。以必修Ⅲ第一单元为例,详见下表: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与中国古代思想与科技有关的泉州乡土资源极其丰富,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还应切记,不可漫无目的的结合乡土资源,这样不但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还无法发挥出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反而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以乡土历史知识辅助高中历史教材的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选择性的渗透乡土历史知识,既能保证教材的主体性,又能增进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还不会占用学生更多的课外时间。这种教学方式最为简单有效,可操作性也强,是当下进行乡土教育最好的方式之一。这种教学模式一般分为以下四个过程来实施:(1)备课时应先对乡土资源进行必要的甄别、分析、有选择性的使用。这是有效应用乡土资源的前提。泉州地区的乡土资源极其丰富,除了大量的文物古迹以外,更多的是一些地方性的史料,这些史料多出自"民间",在史观、逻辑上难免存在缺陷,因此,甄别、分析史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2)用生动的乡土知识导入新课。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导入要有新意,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乡土历史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既熟悉、亲切又倍感新鲜,往往可起到较好的效果。笔者在讲到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中的第22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时,课前三分钟用一首反映闽南人创业精神的《爱拼才会赢》导入,结果学生都不约而同的跟着唱起来,看到学生的反映,我适时点播:"这首歌真切的反映了我们晋江人创业过程的艰辛与乐观向上的精神情怀,唱出了我们的爱拼敢赢,作为八、九十年代的那一辈创业者,他们用泪水和汗水谱写了他们生命的篇章。(3)讲授过程,用乡土历史知识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在讲述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第五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时,笔者认为有关"思想"高于高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单纯的讲解既抽象又枯燥无味。因此,笔者从李贽入手,先介绍其出身和家庭情况,学生马上就兴趣大增。接着介绍李贽的个人经历和性格,"自幼倔强难化,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他甚至不惜拿好友的哥哥耿定向开刀,揭露他得假道学实质是为了维护私人利益,置百姓死活不顾的本质。通过这一剖析,学生对李贽离经叛道、善于思考的性格印象深刻。接着让他们去看课本中李贽的思想观点,他们就觉得李贽会提出那样的观点合情合理,在高压的封建统治下,李贽的命运结局也是可以预见的。(4)巩固知识,用乡土历史知识检验学生。心理学研究证明,有意义的识记可以更有效的防止遗忘。如笔者在讲到必修Ⅰ第二十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后,结合当地有利的历史资源,布置一项活动,让学生参观位于晋江内坑的泉州革命历史博物馆,感受泉州地区的革命志士为了新中国而奋斗终身的革命事迹,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资源的教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有助于学生了解家乡的经济、文化地位,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泉州的历史地位早在宋元时期就已确立,那时的泉州作为世界贸易大港,是多元文化的交流地。改革开放以来,泉州的经济迅速发展,成为福建省经济实力最为雄厚的地级市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次,有助于学生对高中历史教材的理解。泉州地区所用的高中历史教材为岳麓版,教材中提及的有关泉州的历史少之又少,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历史枯燥无味,原因之一就是历史距离他们太遥远。因此,在教材中适当渗透乡土历史,有助于缩短空间上的差距,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对于高中生而言,泉州地区丰富的乡土资源,有一些是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这些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第四,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资源的教学,还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乡土资源方面的知识,并能比较通史与乡土史的联系与区别,这样就有助于历史教师提高教学教研水平。

参考文献

[1]泉州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历史名城泉州》,海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