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流行文化范文

流行文化精选(九篇)

流行文化

第1篇:流行文化范文

When I got the title, I first thought about what is pop culture - TV series and advertisements? Or pop songs, movies, Bestsellers?

不可否认,流行文化对于我们青少年的吸引极大,虽然我对流行文化本身没有任何热爱,比如说有些畅销书,我认为都是粗制滥造的文化快餐,再比如说那些在台上咿咿呀呀的流行歌手,这些在我看来我简直可以用“恶俗”来形容。

It's undeniable that pop culture attracts our teenagers a lot. Although I don't have any love for pop culture itself, for example, some best-selling books, I think they are all made of rough cultural fast food, for example, those pop singers babbling on the stage, which in my opinion can be described as "vulgar".

伴随着社会的变化,流行文化全方位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似乎成为这个社会当中主流的、强有力的东西,在我们当代生活中无所不在。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构建着我们的文化,可以这样说,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这一代又一代的人有些开始成为这个社会的主流,可是喂养他们长大的这些流行文化却处在一个尴尬的状态当中。说实话,我们沉浸在周杰伦字句不清的音乐声中,沉浸在那些速食文化中,我们受流行文化的影响比那些经典文化要大得多。

With the change of society, popular culture has influenced our life in an all-round way. It seems to be the mainstream and powerful thing in this society, which is ubiquitous in our contemporary life. It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our lives, building our culture, so to speak, it has an impact on generations of people, generations of people have begun to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this society, but the popular culture that feeds them has been in an awkward state. To be honest, we are immersed in Jay Chou's ambiguous music and fast food culture. We are much more influenced by popular culture than those classic cultures.

流行文化的声色感受,流行文化的直观刺激,流行文化的绚丽形式,在当代青少年生活中无处不在地影响着年轻一代,它们巧妙地、不失时机地迎合了身心未定的、缺乏判断能力的青少年。它们制造着一种如泡泡糖一般的快乐,我们这一代人从未经历风雨,尚未步出教室,哪里领悟社会的繁杂?尚未经历困苦,哪里体味人世的辛酸?尚未健全自己的文化取向,哪里能知所归趋,做出正确的选择?我们完全束手无策,只得任其摆布。老师讲课,往往拿出一摞书,大谈特谈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一股脑地灌输给我们经典文化,其实我回到家却去看《大话西游》、去看日剧韩流,去听后街男孩、孙燕姿。我们欣赏并且喜爱这样的文化,觉得它给我提供快乐,虽然只是一种简单的快乐。它们构造了我的情感方式、我的价值观念、我的生活方式和我的向往。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对我的人生产生了影响。

The feeling of popular culture, the visual stimulation of popular culture and the gorgeous form of popular culture are influencing the young generation everywhere in the contemporary youth life. They cleverly and timely cater to the young people who are uncertain in body and mind and lack of judgment ability. They create a kind of happiness like bubble gum. Our generation has never experienced wind and rain, and has not yet stepped out of the classroom. Where can we understand the complexity of society? Have not yet experienced hardship, where to appreciate the bitterness of the world? Without a sound cultural orientation, where can we know the trend and make the right choice? We had no choice but to let it go. Teachers often take out a pile of books to talk about Tang poetry, Song Ci, Yuan Opera and novel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fact, when I come home, I go to see Dahua westward tour, Japanese drama and Korean current, and listen to backstreet boys and Stefanie Sun. We appreciate and love this culture and feel that it provides me with happiness, although it is just a simple happiness. They construct my emotional style, my values, my life style and my yearning. In a sense, it has an impact on my life.

当然,真正重要的是要去读那些厚重的、已经经过历史筛选的重要著作,它会在不知不觉当中,提高你、改善你、影响你。余秋雨说,只有经典,才能将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把历史上一切早已消逝的高贵灵魂的讯号传递给你,把一切的美丽和智慧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

Of course, it's really important to read those heavy and important works that have been screened by history, which will unconsciously improve you, improve you and influence you. Yu Qiuyu said that only classics can irrigate vast space and long time for you, transmit to you the signal of all the noble souls that have long disappeared in history, and present to you all the beauty and wisdom compared with ignorance and ugliness.

第2篇:流行文化范文

1.“大众文化”的基本概念

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被文艺界奉为圭臬。它对大众就是“最广大的人民”、“革命的工农兵群体”①的解释,影响了国人对“大众”一词的认识。由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的特殊身份,这个解释带有特殊的国情意识和强烈的政治色彩;并且这个理解强调“大众”的一致性,与现今的“大众”的特征相距甚远。

“对‘大众’身份的追问,它应该属于‘公民’与‘消费者’范畴,它代表了最普通意义上的个人与社会的互动。相对于阶级和革命而言,‘大众’是强调一种非意识形态的公民身份,一种与市场化选择、消费选择相联系的个人身份,一种平等消费者的身份,一个社会流行中时尚者的身份……”②大众是“一种新的人口结构,是一种松散的、流动的、非家族式、(非)亲缘式的集合体”。③

是私人领域的扩展、民间力量的壮大才使得“大众文化”得以出现甚至肆虐。“私人领域是与公共领域尤其是与国家权力机关相对应的一个范畴,其本质特征在于私人活动的独立性、自由性与自律性,处于国家行政权力的控制之外。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确立与社会结构的转型,为私人领域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私人领域的不断扩大必然吁求特定的文化表现形式,以填补这一空白地带,这就使得大众文化迅速崛起,并成为私人领域准意识形态的代言人。”④

“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的范畴,与当代大工业生产密切相关,是“以消费为中心,以大众传媒市场流行为走向,以文化时尚为内容,以社会大众为对象的文化样式”⑤,具体到“中国的‘大众文化’”则指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伴随着日渐繁荣的商业文化环境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消费文化。

大众文化最重要的特点是通俗性、趣味性和时尚性,这在流行音乐的诸多方面都有反映。

2.大众文化的通俗性与流行音乐的通俗性

“大众”与“通俗”是两个不能类比的概念,即便在我国很多人眼中“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化”长相差不多,事实上它们也有着本质的取向区别,“通俗文化不具有真正的民间性、独立性。大众文化具有相对独立的大众意识,把自身的生活作为描写对象,不仅表现在对文化的趣味上,同时表现在价值观念上,以独立的、鲜明的个性存在于文化形态当中,在文化趣味上有趋众性、民间性,在价值观念上有独立的生存观”。但大众文化具有“通俗化”的特点却是基本的事实,“大众文化的通俗化是指其文化内容、表现形式是通俗的、娱乐性的,让人们喜闻乐见的”。⑥

“文化”本来是一个高贵的字眼,在19世纪还主要是由“上层社会”掌握其生产和消费的专利权。随着市场经济和平民社会的到来,民主法制观念日渐深入人心,个人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生活空间和选择权利的扩大,以及艺术作品制作技术的发展,“文化”的规模和数量飞速发展,最终使“文化”走下神坛,飞入寻常百姓家。“大众文化”使艺术平民化,由此带来了艺术从内容到形式的“通俗性”,“抹平了高雅文化的深度,使过去那些极端个人化的、神秘幽玄的、形而上的,非依靠丰富的知识、特殊的感悟和相当的时间才能领会到的东西一下子变成人人能懂、可感可知的东西,它使审美又回到了生活,使粗糙的生活变得光滑,美与生活的距离缩短了……”⑦

这里的“大众文化”和我们以前所熟知的“群众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群众文化”有着强烈的政治目的性,在内容上有严格的政治限定;而“大众文化”的发展恰恰销蚀了权力色彩,以显著的商品性突破了文化与经济之间的界限。

“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商业价值的实现,在生产时就把讨好市场作为考虑内容:为了满足更多人的欲求,在内容上消解崇高,迎合世俗,讨最广大的市民市场的好;在形式上也不讲究技巧,以低姿态的方式迎合人们的口味。

流行音乐正是这样,捕捉了大众普遍的心理渴求和繁复生活中的生存焦虑。为了获取与大众之间的“共振”,流行歌曲在内容上消除时间感、历史感,对人们都敏感的“爱情”话题分外钟情,风花雪月的小情调是最常歌咏的对象;消除距离感,多采取个人的、小“我”的角度。形式上,流行音乐演唱摒弃了美声、民族唱法远离日常生活的声音造型,而选择了培养周期短、不太注重技巧的自然化的演唱方法;旋律走向上,注重个人口语化,大多在自然音域之内流动;流行歌曲不纯净的嗓音和人们的自然嗓音契合,发泄性的嘶喊则可以缓解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所承受的压力――当然,轰鸣的机器声响也锻炼了现代人的耳朵,使他们能够接受具有“噪音”性质的歌唱。

3.大众文化的趣味性与流行音乐的趣味性

要吸引大众,仅有通俗性是不够的,还要“有趣”(不等于“幽默”,而偏向于以感性形式引起人们的注意)。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通常由官方把持,优越的地位和“教化”的功能指向使其通常以“一本正经”的面目出现,缺少俚俗文化的趣味。即便是现在,“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家”还是“这样排列文艺功能顺序的: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⑧。很长时间内,对娱乐的轻视导致中国大陆的流行音乐市场由外来音乐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

而大众文化是自下而上的,并且要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这就要求它必须吸引大家的目光,以“有趣”示人。尤其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流行音乐所能实现的认识功能有限;作为一种短小的艺术形式,教育功能也不是流行音乐强项;作为一种简单的艺术形式,流行音乐的审美功能也无法和协奏曲、交响乐相比。“娱乐功能”是流行音乐最重要的功能。

流行音乐的风格很是多样,以引起不同受众的不同兴趣。流行音乐的节奏最能说明问题,形式多样,并越来越远离强弱(二拍子)或者强弱弱(三拍子)的循规蹈矩的音乐进行,多采用重音和重拍分离的摇曳生姿的有趣节奏效果。流行歌曲的歌词也比以前有意思,《猪你生日快乐》、《大学自习课》等等就是例子,尤其是RAP,更注重歌词的趣味性;而众多描写情爱的歌词,“如果你不是你/我不是我/那该多快乐”,“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等等都充满情趣,让众多年轻人痴迷。

流行乐手的演出现场也是如此,多是载歌载舞,灯光绚丽多彩,服装华丽多变,注意在视觉上造成冲击力;表情特别夸张,注重与现场观众的交流,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虽显浅薄却很有效果。流行音乐的MV,在短短几分钟内纳入了大量视觉材料,从多方面刺激受众的兴奋点。而唱片公司对乐手的铺天盖地的推广宣传中,趣味性更是必不可少的内容,绯闻遍天飞,“作秀”成常态,乐手本人也拿肉麻当有趣,直叫流行乐坛热闹异常。

对趣味性的追求,或曰“快乐原则”,突出表现在“大众文化的身体化潮流”⑨上。人类的肉体曾被权威话语解释为低级的、肮脏的,而大众的崛起则使声色犬马充斥我们的感官。而这是和我国的传统的下层文化相通的,“在封建历史中的大部分时期中国人流行的性观念是压抑的、清教徒式的、男性中心的。也许对于未受教育的下层大众来说,性习俗上要比士绅阶层宽松一些”。⑩传统民歌说明了这一点,它的大部分组成就是“酸曲”(肉麻的情歌),比如明代冯梦龙的《挂枝儿・山歌》中关于男女爱情生活的作品。

现代流行歌曲加强了这个趋势,舞蹈与歌词、歌唱语气的性暗示或者性明示比比皆是。特别是在酒吧、夜总会的演出中。

4.大众文化的时尚性与流行音乐的时尚性

“时尚”是在大众内部产生的行为方式的流行现象,具体是指一个时期内相当多的人对特定趣味、语言、思想和行为等各种模型或标本的随从和追求。时尚具有很大的力量,“无论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民族,都无一例外地追逐时尚。……但时尚只有在商品社会才异常风光,消费时代依赖的就是时尚逻辑。”{11}因为大众的从众心理和时尚强大的心理诱导作用,对时尚的追求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特点,而时尚传播、普及和发展依靠的主要手段就是“流行”。即谓“时尚”,对“新”的追求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事实上,相对于精英文化和严肃文化,大众文化也正属于最无操守、形式最多变的文化类型。

中国流行音乐短短二十多年的发展正体现了这一点,从来没有一种音乐比流行音乐更亲近当下的大众生活。从抒情音乐到“朋克”和“R.&B.”(节奏布鲁斯),从吉他、架子鼓进入乐队到电脑音乐超出人类想象的无限可能的音响效果,从在被窝里偷听磁带到上网冲浪欣赏流行歌曲FLASH,都可以视作音乐人与受众互动、制造和追随时尚的反映。在流行歌曲演唱风格方面,最初对港台“柔情”的学习是时尚,“西北风”遍地刮是时尚,摇滚的嘶喊是时尚,如今的爵士回潮还是时尚。流行音乐还靠推广时尚形象、时尚观念来制造音乐和演唱风格的时尚。像青少年疯狂的追星行为、像陶础⒅芙苈琢砝嗟难莩风格大规模流行、像“女子十二乐坊”的异军突起,都可以这样来解释:因为这是时尚,不这样做就意味着落伍――而这是现代人最怕听到的。

在工业社会,流行音乐的时尚性还表现在对新科技的追逐上。话筒是流行唱法、流行歌手赖以存在的条件;从木吉他到电吉他、再到电吉他拾音器,从电子琴到合成器、再到音源卡、电脑音乐制作;从收音机到录音机,到卡拉OK、CD,再到MP4、INTERNET……流行音乐时刻追随着科技进步,而电子技术革命也把流行音乐的制作、传播方式、观念、形态、特色推到了一个新的天地。

时尚的价值取向也影响了流行音乐的价值取向。时尚装点了我们的生活,但也抹平了生命的意义。“时尚的本质是没有内涵的作态,是一种游戏。它避开对意义的追寻,在对真善美和假恶丑不作价值判断的倩况下,按一定的游戏规则操作,从中获得,从而冲淡了生存的严肃性和严酷性,取消了生命的批判意识。”{12}我们会看到众多的流行音乐作品和流行音乐演出只是放纵、只是狂欢,却不知道当放纵和狂欢成为自由的时候,放纵和狂欢就再不能构成自由的姿态、更罔论自由的内容。

时尚是即时性的,并不追求永恒的价值,这使音乐从神圣的仪式组成转换为喧嚣的哗众取宠。时间早已进入21世纪,流行音乐的意义早已不是当初的突破禁锢、给民众更多的选择机会,流行音乐在商业的驱动下,它相当程度上是在无聊地制造话题,疯狂裹挟大众,使大众在时尚中好像获得个性似的、实实在在地失去自我。而这正是我们在承认其存在之合理性的同时不可不思考的。

①选集(3)[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5―856.

②叶志良.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12.

③叶志良.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15.

④李红春.当代中国私人领域的拓展与大众文化的崛起[J].天津社会科学,2002(3):108.

⑤刘成思、陈阳.论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J].成人高教学刊,1996(5)4.

⑥王.论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化的区别[J].江西社会科学,2003(7):43-44.

⑦许文郁、朱元忠、许苗苗.大众文化批评[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10.

⑧陈国权.请跟我来:通俗音乐欣赏[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17.

⑨李子慧.大众文化领域中的身体化潮流及欲望想象[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3):78.

⑩(美)杰克•卜德.中国文明中的性[A].性别诗学[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16.

{11}许文郁.论时尚的大众文化品性[J].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60.

第3篇:流行文化范文

It is not as powerful as the United States, as developed as Germany, as huge as China. But it has beautiful cherry blossom, strange customs and colorful culture. Three wonderful national dramas, special bushido spirit and charming cartoon cartoon. All of them attract me to feel and experience this tiny country.

的说,日本文化在国内火得很呐,就连我下降也很喜欢一些日本的漫画作品。喜欢《网球王子》是深深为主人公那不畏艰难p努力追求梦想的精神所感动;喜欢《火影忍者》是被其中各种人物为坚守自己的目标而奋斗的“固执”所折服;也为《圣斗士星矢》维护正义的行动和决心所震撼;更为《名侦探柯南》那精彩的推理而疯狂ll不仅如此,日本的偶像剧p音乐p小说也一股脑地进入了中国――涩谷美人,哈日族大量地出现在了我们身边。令人痛心的是:小部分人只是肤浅地沉浸在日本流行文化的娱乐之中;而一些人则盲目地抵制日本所有的文化。

In other words, Japanese culture is very popular in China, even I like some Japanese comics. Like "Prince of tennis" is deeply moved by the hero's spirit of fearing hardship and striving to pursue his dream; like "Naruto" is overwhelmed by the "stubbornness" of various characters who strive to stick to their goals; also shocked by the ac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Saint fighter star arrow" to maintain justice; more than that, crazy ll for the wonderful reasoning of "Detective Conan", Japanese idol drama P Music P novel has also entered China - Shibuya beauty, a large number of Kazakh people have appeared around us. The sad thing is that a small number of people are only superficial immersed in the entertainment of Japanese popular culture, while some blindly resist all Japanese culture.

本流行文化的同时,我也绝不会忘记日本鬼子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大罪!日本人那肮脏的双脚就这样毫不客气地践踏着中国――这块神圣伟大的土地,卢沟桥南京台儿庄ll一连串的地点和事件,见证了当年的血雨腥风,见证了日寇的残暴,更印证了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只有一个民族强大了,一个国家才有希望!

At the same time of this popular culture, I will never forget the terrible crimes committed by Japanese devils against the Chinese people! In this way, the dirty feet of the Japanese trampled on China -- a sacred and great land, a series of places and events in Taierzhuang, Nanjing, Lugouqiao, witnessed the bloodbath of that year, the cruelty of the Japanese aggressors, and also confirmed an eternal truth -- only when a nation is strong can a country have hope!

过去了,中日关系在从未停止过的争执和指责中走到了今天――2005年。今年年初国内掀起了一场声势不小的“抵制日货”的浪潮。当时我就突然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抵日呀,有本事就把日本流行文化统统扫出中国吧”。

In the past, China Japan relations have come to this day in the endless disputes and accusations - 2005.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year, there was a strong wave of "boycott of Japanese goods". At that time, I suddenly came up with the idea: "come to Japan and sweep all Japanese popular culture out of China if you have the ability.".

日本文化,虽然不及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但否定它也不只是只有流行文化那么简单。好比一块白璧,你只看到其中那小小的“瑕”就认定这块玉都是黑的,再把它当作废物扔掉,大大遭受损失的自然是你了。何况“抵制”带有笼统色彩,在今天经济全球化,互利合作的关系之下,一句“抵制”就显得来得过于肤浅和不够慎重。我们需要反对的仅是日本文化中一些消极p颓废的思想。而对于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我们更应该加以冷静的思考,用客观的心态去看待它们,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日本流行文化就如世界文化花园中的一枝奇葩,虽有毒苗莠草相伴而生,但它的花瓣依旧娇艳,颜色依旧夺目,香味依旧芬芳如果我们能够避开它的毒刺,摘下一朵花来,那清香会使你心旷神怡,精神欢畅。如果我们只是寄希望于国家政令的“抵制”,如果我们真的把日本流行文化视为毒虫猛兽,总有一天我们的民族将无法走出自我的视线,又将走入自我封闭的怪圈,而封闭本身就是落后的代名词。对于日本流行文化,同所谓“日货”一样,我们单纯抵制并不能阻止或扭转它对我们思想的左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保持自己的头脑清醒,提高个体和群体的审美素质,摒弃那些肤浅的“精神鸦片”。

Japanese culture, though not as profound as Chinese culture, is all inclusive. But denying it is not just as simple as pop culture. It's like a white jade. If you only see the small "flaw" in it, you will decide that the jade is black. Then you will throw it away as waste. It's you who have suffered a lot. What's more, "boycott" has a general color. Under today's relationship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mutually beneficial cooperation, a "boycott" seems too superficial and not prudent. What we need to oppose is only some negative P decadent thoughts in Japanese culture. As for more and more foreign cultures, we should think calmly and look at them in an objective way, and extract their essence and discard their dross. Japanese popular culture is just like a wonderful flower in the world culture garden. Although poisonous plants and weeds grow together, its petals are still delicate, its color is still dazzling, and its fragrance is still fragrant. If we can avoid its poisonous thorns and pick a flower, the fragrance will make you feel relaxed and happy. If we only hope for the "boycott" of national decrees, if we really regard Japanese popular culture as a poisonous insect and beast, one day our nation will not be able to walk out of its own sight, and will walk into a strange circle of self closure, which itself is a synonym for backwardness. As for Japanese popular culture, just like the so-called "Japanese products", our simple boycott can not prevent or reverse its influence on our thoughts. In this case, we need to keep our heads clear, improve the aesthetic quality of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nd abandon those superficial "spiritual opium".

第4篇:流行文化范文

流行音乐的演出形式极其演出的表现手法的具有很大的丰富性,从而也就决定了流行歌曲演唱在表演形式的丰富性,流行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的普遍性和百姓化,使得其演唱者的普及程度非常广泛,即使从未接受过专业声乐训练的人也可以演唱,很多业余歌唱爱好者,他们中有好多人并未接受过换业的声乐训练,虽然嗓音条件一般但演唱通俗歌曲时却仍颇具有不同的艺术的感染力,也正是由于眼通俗音乐的通俗易懂的普遍性,从而使人们比较容易接受这种动人的韵味。由于流行歌曲不同美声、民族唱法的条条框框,所以它的表现形式还是有其独特的特征的。当然,现在也有好多的音乐院系专门开设了通俗演唱这个专业,也有很多的院系及老师对这个专业还很排斥,认为他不够专业。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一种状态与形式,流行音乐都像雨后春笋般的滋长。他的迅猛发展当然是于社会对他的需求是分不开的。他作为人们的一种娱乐、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而大百姓大众追逐。

流行音乐也称之为通俗音乐,现在有很多的选秀节目同时也加大了这种音乐题材结构被百姓大众的认知度。很多人把通俗演唱作为展示自己的一种手段与方式。同时,在很多学校里也增加了对通俗音乐的了解的渠道与课程。由于他受欢迎的程度加大,他就会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出现。好多的通俗歌曲都是借助于古典音乐作品中的片段或者是一些山歌小调等旋律片段,然后又重新填词,或是在通俗演唱的额过程中借助了很多其他的演唱模式,或是把很多的表演形式都融合到一起,形成一种崭新的、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

二、流行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现状

最初的“流行音乐”对于华夏中国来说是个舶来品。但他的音乐素材也都是来自于民间的音乐素材。反映的是人民大众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对现实生活的一种不满。最初的流行音乐不但是人们在精神上的一种自我安慰,慢慢也逐渐发展成一种职业化。很多有这方面的人们开始以演唱流行音乐为职业来养家胡口。那么,久而久之,从事这方面的演员就会根据演出宗旨、环境、观众的不同要求,而衍生出多种多样的演出、歌唱形式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赞美爱情的坚贞或哀叹失恋的忧伤。中国的流行音乐从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开始已经逐步走如了蓬勃发展的时期,随着港、奥流行音乐的不短涌入,中国的老百姓对这种演唱形式感到非常的新奇。由于有着广泛的听众市场,所以中国大陆的流行音乐以非常开的速度经历着从发展到成熟的过程。从一开始的模仿,到结合不同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长做出有中国特色的流行音乐。中国的流行音乐可以说已经有着相当成熟的创作人与表演者。

第5篇:流行文化范文

关键词 流行。美国电视剧,电视剧运作

随着人们日常生活压力的增加,传媒技术手段的日益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从电视剧中得到精神的抚慰,而不是那些充斥着高科技、空洞故事和苍白人物的电影,电视剧数量与质量在近几年来达到了新的巅峰。不光是中国内地电视剧在近期内找到了一个适合自己的切入口,香港电视剧也以其一直以来的优势占领着一定的市场份额,可是,让人觉得眼前―亮的是近些年来异军突起的美国电影。

2000年后的美国好莱坞大片越来越令人失望,好莱坞除了一味强化电脑技术所形成的视觉效果外,丧失了以往的出色表演和充满想象力的故事。而美国电视连续剧却正好充分的弥补了电影这一缺陷,电视剧仍然坚持了剧情片的核心价值观:吸引人的故事、性格鲜明的人物、各种矛盾、悬念。而且,美国的一些热门电视剧在类型化上还做出了更多创新。因此,美国电视剧已经日益获得大批年轻人的青睐。美国电视剧目前正处在受欢迎的上升期,正在成为2006年最被看好的文化流行。

《成长的烦恼》、《六人行》等是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美国电视连续剧,而《越狱》、《绝望的主妇》也在近年来被许多的中国观众津津乐道,特别是在年轻人以及高学历人群中广为流传,美国电视剧是怎样突破重围,笑傲江湖的呢?

一、映季与品牌

有这样一种说法:美国电视剧陪伴美国人成长。每年的九月,美国电视艺术与科学协会主办的“艾美奖”颁奖典礼隆重拉开序幕,并向全球直播。自此,新的“映季”便开始了。绝大部分新推出的电视节目,主要包括剧集,都会在接下去的一两周内亮相;往年成功的热门电视剧,也会在这一周内首播今年新推出的续集。

美国电视剧市场运作者充分把握了观众和广告商家的心态,每年的9月之后,白昼减少,黑夜增多,人们开始减少户外活动,更愿意坐在电视机前消费精品节目,而美国电视剧往往拥有“精品”意识,他们更愿意全心全意打造―部完美的电视剧去吸引观众的眼球,以维持其兴趣,让电视剧陪伴一代美国人生活与成长。54年习惯的沉淀,美国人早就熟悉了这种观赏习惯。而有了收视惯性,收看电视剧由此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

二、分类

按节目类型分类:连续剧,News、Talk Show、Sports、Reality、Game Show Childrm。

1 soap Opera(肥皂剧)。又分为日间肥皂剧和晚间肥皂剧。

2 Sitcom――Situation Comedy(情景喜剧)。一般来说,其长度为30~40分钟左右(包括广告时间),播出是往往伴随着现场观众(或后期合成)的笑声。情景喜剧的新作总在演季的黄金时段,在每周固定的时间由全国商业电视网播出,每年25集左右。

3 Drama(情节系列剧)。绝大部分在6个全国性的商业电视网的晚间黄金时段播出,基本上是每年9月至次年4月,每周一集,一年25集左右。每集分为:序幕、4幕主戏、尾声,每一幕之间是加广告的时间。

三、电视剧的生产运作模式

众所周知,美国电视剧都是采取边拍边播的方式,原因有二。美国电视剧以其精良的制作来掠取人们的眼球,一方面,其制作水准的精良必然拥有较高的制作成本,如果不幸在中途被停播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美国人更愿意他们热衷的电视剧会随着时代和生活的步伐亦步亦趋地前进,和他们息息相关。这样边拍边播的方式-更是切合中国目前很流行的一个词语: “与时俱进”。

这种生产基本采用标准流水线来组织,一条经典的流水线一般包括这些“工序”:主笔设计情节――提纲作者编写提纲――对话作者撰写对白――总编剧汇成脚本――制片人和导演作前期筹备――前期拍摄――后期制作――发行播出。

编剧根据时事变动、观众反馈,随时调整剧情,目的就是让观众把剧中人当成自己的朋友、甚至家人来关心,由此把观众固定在屏幕前不愿离开。

美国电视剧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特点就是系列剧。可以发现,美国许多脍炙人口的电视剧都是以系列剧的形式出现的,包括较早期的《急诊室的故事》播出时间为8个季度,《X档案》播出时间为9个季度, 《六人行》播出时间为10个季度。系列剧一般通过一个或几个主要人物贯穿联系,每一集(45分钟左右)按照基本不变的叙事风格和叙事模式讲述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故事,风格统一,引人入胜。最后人物的性格将会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四、取材以及传播

美国电视剧在题材选取上采取两极化策略:一极是表现日常小人物、最大限度地贴民生活;另一极表现非常态环境中的英雄人物、最大限度的制造戏剧性效果,以追求感官上的刺激。小题材剧中主人公多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讲述的都是些平常碰得到的小事――这种平民化策略的生存基点,是题材本身与现实生活的贴近性。观众在品味这种贴近时,都能在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从而获得生活的真实感。在这些有关重大历史、政治内幕、警匪对抗、恐怖犯罪、科幻等大题材中,从人物到环境、从事件情节到矛盾冲突都远离现实生活,因此为观众提供了一种虚拟体验的途径,通过观看它们,人们可以在心理上得到各种刺激和满足,获得审美的。

第6篇:流行文化范文

关键词:流行文化;情感宣泄;合法化;再平衡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8—0090—05

现代文化研究不能忽略的是流行文化的兴起。法兰克福学派就已经注意到了现代社会大众文化、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功能。国内学者也多从流行文化的形态、社会影响来分析、探讨流行文化问题。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我们也应该关注流行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表达方式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契合关系。可以说,流行文化的宣泄性特征代表了现代社会生活的一种根本性的需要。

一、流行文化的兴起与大众的文化宣泄

大众的、流行的文化兴起,是现代性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流行文化,如果我们把它简单地理解为一种流行的趣味和时尚,它可能具有很长久的历史。但如果我们把它看做是一种完整的文化形态,流行文化则是在现代社会才完成的。在传统经典文化中也不乏某种文化形式大肆流行的现象,但无论何种形式的流行色彩,都只是一直处于从属于经典主流文化的地位。在现代社会,流行文化借助于媒体技术和市场运作,已然成为具有巨大穿透力的文化形式。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兴起,使人类社会进入到一个交互式的、大众广泛参与的流行文化时代,文化模式发生了深刻的转型。文化的体验和享受的主体已由少部分的文化精英变成了如今的文化大众,大众获得了更多文化表达的权利。大众型的流行文化在社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主流的乃至具有文化霸权的形式。

经典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传统社会文化的核心和象征。在流行文化兴起之前,占统治地位的就是这种经典文化。经典文化所代表的是精英阶层的文化诉求,经典具有文化权威的地位,引领着社会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在经典文化中,不论是对于文本—阅读的文化传播模式,还是对于演出—观赏的文本形式,大众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只能理解、消化、接受文本的意义。大众受制于精英的控制,摆脱不了经典文化的权威性。但在现代社会,流行文化借助于文化工业,打破了精英文化的核心模式,改变了以往理性教化式的文化传播理念,成为具有大众参与性与宣泄性的文化形式。在流行文化中,大众成为文化参与的主体。他们不仅作为最广泛的受众影响着流行文化的趣味与走向,而且他们也借助于现代媒体积极地参与文化的表达。因此,可以说,流行文化是大众具有一定文化表达权利的文化。宣泄则是大众文化参与的根本动机和文化表达的鲜明特征。

流行文化是一种情感型文化,宣泄是其基本的文化诉求。流行文化以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为宗旨,成功地贴近了时代的社会心理,满足了人类回归本性、追求世俗快乐的欲望。流行文化充满丰富的情绪化要素,其煽情、娱乐、狂欢的特性不断刺激着大众内在的情绪。

在不同的时代,文化表达总带有情感宣泄的成分。只不过经典文化是一种较为理性的文化,它强调的是思考,强调的是对问题的解决;娱乐只是附带的,而且是被认为是无深度的;宣泄则被认为是负面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在传统文化中,人们被压抑的心理能量没有多少释放的途径,顶多只能借助宗教活动或者社会节庆习俗间接地得到缓解,在此之外的多余性宣泄往往被看做是怪异、疯狂而遭到否定。而流行文化则以愉悦大众为己任,把娱乐看成是自身的首要功能,宣泄则被看做是人的正当的心理、情感要求,将宣泄型的文化合法化,并将之聚焦为文化的焦点。参与、个性作为现代流行文化的要素都指向焦虑的宣泄。感官的刺激、个性的张扬、文化表达的大众参与都淋漓尽致地把一种宣泄型的文化呈现在我们面前。流行文化的强势,使得社会大众有了一个合法的情感宣泄空间,人们可以通过娱乐进行合理的情绪释放。

流行文化的宣泄性特征也是大众文化参与的基本诉求和文化表达的基本特征。流行文化体现了现代人普遍的文化表达愿望,它把文化的意愿从零星、闲暇的文化享受变成基本的生活方式。流行文化游离了神圣和崇高,以大众意识和平民感受为视点,以人们易于沟通与理解的表现方式出现在实际生活中,具有深入人心的感染力。流行文化具有世俗化、门槛低的特点,适合大众进行文化表达。它简单通俗,便于人们理解,为人们的普遍参与提供了文化形式和路径。大众文化表达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流行文化不可能是深刻的理性思考,只能是感受性的情绪表达。人们在流行文化的氛围中,以生活化的方式宣泄内心被压抑的情绪。

流行文化的宣泄性特征也与现代社会生活机制具有内在的契合性。现代社会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制度性控制和压抑的社会。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在当达工业社会,理性的追求变成技术理性的机械化思维,自由的渴望体现为资本—市场的控制,人的创造性转变为“物化”的生存方式。在这个追求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的时代,人们被要求努力奋进,这极大地肯定和放大了人们的理性能力,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大众内在的非理性力量。生活在一个合理民主化的社会可能是进步的、舒适的,但也是不自由的,使人压抑的。流行文化成为理性自持的人们非理性精神的最后领地。大众生活的时空被分为职业的、工作的方面与闲暇的、业余的方面。在职业时空中,大众面对的是工具理性的压抑,它把人变成了物、工具、机器,人们只能按照制度规则的要求进行机械化的劳作。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中,升学、就业、工作、生活等各种压力以及各种需要自身做出选择的境遇,都使得包括青少年在内的现代人容易产生高强度、持续性的压力和焦虑。因此,在闲暇中人们需要的是在前者中集聚的心理能量的宣泄,只有这样,每个个体才能获得身心的有机平衡。流行文化正是契合这种二元存在,为个体心理能量提供宣泄出口的文化形式。

二、现代社会思潮与宣泄性文化的合法化

“毫无疑问,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经典,而作为集合概念的经典文化是由无数文化经典文本组成的。文化经典不仅仅是以文字或其他符号形式存在的文本,更重要的是这种文本还代表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文化价值规范,代表了模铸人的思想、制约人的行为的文化力量。”①在过去,经典文化具有理性主义特征,在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自文艺复兴以来,人们对于欲望、情绪情感的表达发生了一些变化,由开始的贬斥态度到后来的逐渐尊重。从整个近代以来的发展进程来说,个体性的欲求一直处于解放的过程中,但理性主义的态度自始至终是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要求。近现代社会的诞生并没有立即改变经典文化的主导地位,理性主义则是自启蒙运动以来这种文化的基调。在经典文化的氛围中,内心的原始情感始终处在理性控制与管理之下,宣泄性的文化不能得到肯定。

自叔本华、尼采以来,非理性主义成为一种日渐壮大的社会思潮。尤其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揭示了人的潜意识的存在,为非理性主义的兴起提供了一种理性主义(心理学)的支持。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根植于人的本能需求,具有一种巨大的心理能量。人的行为是受本能支配的,但又受到现实的制约,很多时候人的冲动性的本能会因为“现实原则”的约束不能实现。此刻如果个体消极地抵触、压抑这些情绪,就会在心理上积蓄侵犯性的能量。这种心理能量具有“物质不灭定律”的特点,如果你不去解决和疏导,这些能量会处于“潜意识”层,不会自动消失,反而成为深藏于个体内心深处的暗流,压力越强反抗力就越大。弗洛伊德认为,文明是压抑的结果,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被压抑的历史,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在于对本能的压抑和升华。“概而言之,我们的文明建立在本能的压制之上,每一个体都必须做出一定的牺牲,如人格中的权力欲、进攻性及仇恨性。正由于此文明才得以产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共享。”②

作为理性主义者,弗洛伊德肯定了压抑的合理性,但是作为一个精神病专家,他又看到了文明与压抑之间存在的问题。在《图腾与禁忌》中,弗洛伊德认为“随着禁忌的维持,那种原始的想触犯禁忌事物的欲望依然保留着”③,“因此,任何被压抑原欲的超越将带来更显著的禁忌效果。对于这两种冲突的自然抑制,就产生了一种宣泄的需要。这种宣泄能够减弱优势一方所带来的压力:这也是强迫一再被实行的原因(如不断地洗手或看手表等)”④。在弗洛伊德看来,如果人的这种内在被压抑的冲动没有得到有效的释放或者宣泄,就会使人产生焦虑不安等各种情绪,严重者还会产生神经症等精神疾病。因此,个体受压抑的本能能否通过合适的途径得到释放或宣泄,成了人是否会患心理疾病的根本原因。这无形之中肯定了人们有情感宣泄和表达的愿望,他的观点也恰好揭示了宣泄的合法存在。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为宣泄性文化的合法化提供了一个心理学的学理根据。文化发展的现代性诉求和后现代批判,则进一步助推了个体性的、宣泄性的文化的发展。

自启蒙运动以来,文化的现代性叙事逐渐被建构起来。现代性文化崇尚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但在文化特征上仍然表现为理性主义乃至权威主义。现代性文化是通过经典文化的表达方式来实现的,它通过宏大叙事来建构一系列文化经典。所以,现代性文化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它一方面提倡要尊重个人与自由,但另一方面,其宏大叙事的经典建构又限制压抑了个体的文化表达。而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兴起的后现代思潮以其与现代性的不妥协姿态为其文化表征,后现代对现代性的种种宏大叙事进行批判和解构。严格意义上的后现代只进行解构而反对任何的建构。但是,通过这种解构,后现代思潮显示出对个体感受性、对真正在每个个体身上实现个性与自由的守护。后现代性文化以反等级、反权威、消解边界为特征,呈现出多元、开放、碎片的形式,在某种意义上与流行文化的文化特征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是在发达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中随着文化进入工业生产和市场商品领域而产生的新的社会现象,是由现代大众传媒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塑造并加以支撑的文化生产形式和文化传播形式,并因此能够成为被大众广为使用和利用的文化消费形式,是基于文化成为大众普遍的消费品而赖以确立起来的文化形态。”⑤经典文化那种深刻性、理性的追求,很难与大众的文化消费口味相协调。大众的文化消费只能是个体性的吟唱和情绪的表达。

实际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对立表达的就是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对抗。在某种意义上,后现代对现代性的批判与颠覆,在其现实的文化样态上,可视为流行文化对经典文化的颠覆。可以说,在后现代崛起的同时,流行文化也前所未有地发展起来了,从过去处于经典文化统治之下末流的文化,发展成为主流的乃至强势的文化样态。流行文化整体上没有权威的宏大叙事,重点是个体性的情感及其宣泄。后现代的兴起,在学术上为流行文化的存在发展提供了合法的理论基础,并为其提供了一种路径选择,间接肯定了流行文化感性的、宣泄性的特质。

流行文化实现了文化与商业、娱乐的融合,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普遍的文化形式。它与现代社会生活构成了一种“自洽”结构,一方面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工具理性压抑下带来的不断增强的焦虑和心理能量;另一方面,宣泄型文化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构成对人们生存压力的一种补偿。

三、宣泄性文化的流行文化路径

宣泄并不仅仅是现代社会的文化表征。传统社会也有宣泄的需要和宣泄的文化渠道。只不过,在现代社会宣泄成为一种更为经常、迫切的需要,大众借助于流行文化元素,能够获得更加方便和日常化的宣泄。

传统上,民俗文化作为代代相传的大众文化,发挥着大众的文化宣泄功能。民俗庆典作为民俗文化的典型表现形式,通常具有欢庆性质。在固定的节日中,人们可以尽情狂欢,宣泄自己的情感,乃至颠覆日常生活中各样的风俗伦理约束。在庆典中,人们可以在某种意义上摆脱日常规范的束缚,表露最真实的自我,缓解社会世界对人的“本我”的压抑。比如喜庆婚礼中的“哭嫁”、“闹房”,送葬队伍中的“哭丧”,泼水节中的肆意玩闹,元宵节观灯以及庙会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人们的原始本能情绪宣泄。

在当代社会,民俗文化和流行文化的结合,使人们的情感宣泄更加日常化。民俗文化的内容往往以片断的方式融入流行文化,进一步放大了其宣泄功能。人们可以在流行文化的氛围中借助艺术化的、日常化的文化形式,表达个体的内在情感,宣泄被隐藏的欲望。

流行文化之所以成为流行文化,是因为其包含着一系列的流行元素。正是这些流行元素的魅力,使其成为被社会大众普遍认同和追随的一种文化形态,逐渐成为一种强势文化。也正是通过这些流行元素,人们宣泄着在现代文明工具理性压抑下积累起来的心理能量。

娱乐元素是流行文化的本质性的文化元素,它具有直接的宣泄性质。在流行文化的形式下,大众可以有两种方式的娱乐选择。一种选择是对流行文化作品的观赏。流行歌曲、电影、电视剧、明星们的娱乐表演以及各种各样的媒体娱乐节目,它们或者打动大众敏感的情绪,或者直接刺激其娱乐神经。在这样的欣赏中,大众通过感受和想象,将自身置于娱乐状态,缓解其在工作时空中的压力。另一种选择是大众直接参与的娱乐文化。随着大众文化素质的提高,流行文化借助于现代技术提供的各种文化工具,使得普通大众获得了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的文化娱乐途径。例如,卡拉OK使得没有多少音乐细胞的普通大众也可以通过音乐直接宣泄自己的情感。游戏在流行文化时代,成为大众自娱自乐的文化形式。各种各样的媒体为了迎合大众,也打造了许多大众参与式的节目,其口号即为“娱乐大众”。

时尚则是流行文化的表现性元素。时尚是流行文化感性特质的体现,它不追求深刻、永恒的主题,只有内心情绪通过不断翻新的花样的表达。在先锋人群中,人们追求的是前沿的时尚。从嬉皮士到时尚女装,人们通过所谓个性的、领先的文化潮流的表达,实际上满足的是人们在激烈的竞争中缺乏自信的慰藉。而在从众的人群中,则是对时尚的追赶。无论是全民“偷菜”式的文化参与,还是追星、审丑、焦点式围观,都带有明显的大众性宣泄的特征。

消费是流行文化的生活性元素,它具有双重的文化意义。一方面,现代流行文化是通过消费的方式来实现大众的文化参与和表达的。流行文化具有娱乐消费性,现代人们的消费行为已经从物的层面延伸到精神文化层面。另一方面,消费主义是现代流行文化的基本理念。人们通过消费刺激使内心深处的能量有了生活性的宣泄出口。不难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心情苦闷的人们也常常会借助于消费来削减内心的消极情绪。比如购物逛街,进行奢侈品消费,在花钱消费的过程中释放被压抑的感受;或海吃海喝消耗内心的能量。

总之,流行元素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悄悄地以我们不宜察觉的方式消解着我们内心的各种负能量。人们借助流行元素,通过各种娱乐形式来宣泄情感上的郁闷与生理上的压抑,在欲望与压抑的永恒矛盾中,寻求心理和生理上的暂时平衡状态,获得替代性的满足。

商业传媒是流行文化实现宣泄功能的载体。商业传媒作为一个文化互动平台,以其特有的及时方便、高度参与等优势在人们宣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内容上,商业传媒本身具有市场性、商业性、娱乐性等特点,它为了迎合人们的宣泄需要,生产出更多的消费产品,进而推广给大众群体,使人们在消费这些文化产品的同时可以进行内心能量的宣泄。另外,商业传媒在大众宣泄过程中提供了越来越多、越来越新颖的技术手段,使文化表达方式更加多元化,内容也更加丰富。文化大众依托商业传媒获得了表达、释放个人本能感受的权利。

现代网络传媒的出现将流行文化的宣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中,情绪常常受到压抑,总是希望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的疏导和倾诉,而网络正是这样一个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即时性载体和宣泄的渠道。网络提供了多重的宣泄渠道,人们可以通过博客、微博、论坛以及跟帖等形式在网络上自由表达自己。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放大了网络的宣泄功能。在这里,彼此都是陌生人,无关阶级与地位。人们可以尽情表达自己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看法,也可以透过一些事件表达自己的价值理念和情绪情感,甚至可以把生活中的不愉快带到网络中进行宣泄。与现实时空不同,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语言的规范性约束趋于弱化,宣泄性特征更为明显。同时,以网络围观为特征的网络实践,表达了大众的集体宣泄。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围观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主要指发生重大事件时网民集中关注、发帖、提供信息等网络行为。当一个网络热点出现时,大众有表达的欲求。在正义诉求的背后,对立的情绪、激烈的语言实际上表达的是大众性宣泄的需要。

在新媒体环境下,流行文化逐渐成为一种强势文化,并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在这个多元化的文化氛围中,每个人都有文化表达的权利。文化大众可以借助各种流行元素宣泄身心被压抑的能量,人们的宣泄方式越来越日常化。在这种宣泄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中,文化话语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过去,传统的理性主义文化占据主导地位,人们都以经典、神圣、崇高作为文化发展的主导方向,理性话语是文化的主流,人们的宣泄情绪都在社会的理性控制之下。而今天在流行文化中,大众借助媒体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并且宣泄性的话语逐渐成为社会的经常性语言。这种宣泄话语本身代表了一种情绪性的文化表达方式。这种情绪、宣泄性的文化本身具有一种现实的合理性,它与工具理性主导的现代性制度带来的心理压抑的宣导需要正相契合。在某种意义上,流行文化正是工具理性主导的现代性制度许可的宣泄性工具。但是,文化并不仅仅是一个工具系统,它更是一个多样性的意义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理性与、价值信念与世俗享乐、精英式的经典与大众式的通俗等应该保持一个动态的平衡。

在流行文化成为强势文化的今天,文化的宣泄性特质不仅颠覆了经典文化的理性主义姿态而合法化,并且成为文化的常态。在这种情势下,文化的发展需要的是理性的再平衡。

注释

①傅守祥:《经典文化的焦虑:从精英掌控的标准到动态选择的趣味》,《现代传播》2006年第4期。

②[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第2卷,吕俊等译,长春出版社,1998年,第617页。

第7篇:流行文化范文

【关键词】流行文化 高中语文教学 流行词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43-01

时代在发展,信息技术革命已经彻底打破了人们原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人们的主观思维在这场看不见的变革中慢慢发生改变,所以过去老夫子式的高中语文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合当今90后学生群体,他们是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诞生的一代人,网络流行文化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平日里接受的流行元素让他们很难去接受当下高中语文教学里古典文学、民俗文化、精英文人作品。王丽在《语文教学手记》中说过不关心广阔的社会流行文化就很难学好语文。关注当代社会人们的文化生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流行文化的认同感引导学生逐步完成教育教学课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氛围。

1.将网络流行词汇引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中

网络流行语是和主流文化相对应的一种文化体现,以流行传媒作为载体、以文化商品作为特征、以社会公众形象为文化对象。流行文化满足了人们感官上的需要,给人以愉快喜悦的心情, 是许多人实践和追随的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将网络流行词汇引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增加了高中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摆脱了传统语文教学枯燥无味的授课手段。网络流行词汇包括了流行歌词、网络词汇、网络文章段落等,可以根据其不同的含义,逐步的引入到高中语文教学方法中。

例如在高中语文必修课中有“梳理探究与修辞无处不在”这一课时,老师可以根据当前的流行广告语和流行词汇,在语文课堂上展示修辞无处不在的教学目的。如:“不同滋味,不同心情(蒙牛牛奶)”、“多一些,少一些摩擦(统一油)”、“她用了?她没用?(洗发水)”等。

通过在课堂上展示以上流行语、广告语,并结合高中语文中谐音、拟人、排比、双关、强调等修辞手法,使语文教学语言鲜明、生动,富有哲思,让人过目不忘,摆脱传统语文教学枯燥无味的教学手段,从而激发广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爱好,同时,又能提高学生认知当代社会和观察流行生活的能力。

同时可以将流行歌词引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中,比如,在讲授意境的修辞手法时,引入当下流行乐坛的歌词作为依据:“那饱满的稻穗,幸福了这个季节(《七里香》)”、“摇晃的红酒杯,嘴唇像染着鲜血(《王妃》)”等。通过意境的渲染,给人以情感上的抒情描写,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和想象,宛如深秋自然景观代表着幸福甜蜜的梦想,含蓄神秘的酒杯承载着可怕诱人的气息。通过在语文教学中引入这种全新的流行元素,使教学更生动,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率,同时又拉近了流行与经典的距离,在欢笑声中增长了见识,学习了知识。

2.把影视小品引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中

语文教学课本上的内容信息量远远达不到影视和小品的丰富程度,它们不但包含了书本上所有的文字信息,更包含了书本上没有的图片、声音、画面等。比如在讲授小说的学习模块中,它们能方便地为学生摄取信息资料提供优势的学习资源,让学生了解课文上无法用语言表述的知识,如主人公的情感,表情等,使学生对于小说这种表现手法有更直观的把握。影视和小品能够全面地展示作者想表述的思想内容。而有些影视和小品在尊重原著的同时,也对原著进行了二度创作和人物的深层次加工,使原著主题、文章层次、人物形象更有个性更具有张力和感染力,使学生通过影视作品与原著进行对比欣赏,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文章主旨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雷雨》,通过与影视作品里各个人物的对比,能够使学生更快速更深入地把握小说作者的主旨,同时通过其他对《雷雨》小说翻拍的影视作品,如《满城尽带黄金甲》,使学生能更快速地通过对比掌握小说的主旨和主要矛盾,使高中语文教学更生动、更形象。

3.用信息通讯手段引导高中语文教学

互联网时代,人们说话的方式正在慢慢地改变,就像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写作部分一样,越来越多的学生不会写作文,不知道怎么写作文,而课下他们却通过各种信息通讯工具(微薄、QQ、短信等)抒发着对问题、对社会现象的看法。为了提高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成绩,老师要鼓励学生利用微博把作文写作发表到网上,培养学生对于写作的爱好,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敏感度,使学生因为微博喜欢上写作,进一步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4.结语

流行文化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了好的催人奋进的优秀文化,也包括了让人沉沦堕落的不良文化,正确的利用当下优秀的流行文化,使其与高中语文教学联系起来,与时俱进,才能不断创造出适合当下人学习的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第8篇:流行文化范文

领导者在上任之初都被寄予很高的期望,因为他们似乎都拥有良好的资历。但没过多久,他们大都因为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而失去工作。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倒霉的并不只是CEO,还有员工、合作伙伴、股东,甚至客户也都会跟着遭殃。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商业环境真的非常艰难吗?当然,无论经济形势如何,商家之间的竞争都是越来越激烈,变革的速度也比以前更快,投资者们变得越来越不能容忍。然而这些因素本身并不能解释我们的问题,因为还有很多面临同样环境的公司取得了最终胜利,比如通用电气、沃尔玛、爱默生和高露洁等。

当公司没有兑现自己承诺时,人们通常会把责任归咎于CEO的战略错误。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战略之所以失败,其原因在于它们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很多计划都没有像预期那样得到落实,或是组织根本没有足够的能力来落实。

强化执行力

当今时代,每个人都在讨论变革。近些年来,不断有一些变革主义者在鼓吹革命、彻底改造、突破性思维、大胆的目标、量化变革、学习型组织等之类的理念。我们并不是要反对这些人,但如果无法将想法变为现实的话,再宏伟的理念也无济于事。

如果不能得到切实的执行,突破性的思维将只是胡思乱想,再多的学习也无法带来实际的价值。所谓革命性的变革也最终只能落得胎死腹中,你的组织最终只能向更糟糕的方向发展,因为失败会吸干每个人的能量,而不断的失败则会毁掉整个组织。

我们不断听到许多企业的领导者口头上挂着一个更为实际的口号,他们在讨论将自己的组织带到“下一个发展阶段”。这是一种以实际的执行促进变革的方法。这种方法贯穿着一种理念:有意义的变革只能来自实际的执行。

除非各级领导层都能切实地掌握和实践执行的学问,否则没有一家公司能够彻底兑现自己的承诺,也无法真正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执行应该成为一家公司战略和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目标和结果之间的桥梁。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一名企业领导者的主要工作。作为一名领导者如果不知道如何去执行,你的所有工作都将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负责寻找高级管理人员的猎头公司经常接到这样的电话,“帮我找一个有执行力的家伙”。早在2001年,全美企业经理人员协会就将“执行”评为经理人员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该协会认为,经理人员必须问自己,公司执行得如何,管理层的预期和企业的实际表现之间存在哪些差距。

虽然有关执行的讨论由来已久,但很少有人理解执行的真正含义。人们通常从战术的角度来考虑执行的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大错误。战术是执行的核心,但执行不等于战术。执行是战略的基础,所以它必须同时成为战略的决定因素。

领导者深入一线

很多企业领导者都认为,作为企业的最高领导者,自己不应该屈尊去从事那些具体的工作。这样当领导当然很舒服了:你只需站在一旁,进行一些战略性的思考,用你的愿景目标来激励员工,而把那些无聊的具体工作交给手下。当然,这种领导工作是每个人都向往的。如果有一份工作既不需要你亲自动手,又可以让你享有所有的乐趣与荣耀,谁不想干呢?

事实上,对于一个组织来说,要想建立一种执行文化,它的领导者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该公司的日常运营中。领导并不是一项只注重高瞻远瞩的工作,也不能只是一味地与投资者和立法者们闲谈。领导者必须切身融入到企业运营中。要懂得执行,领导者必须对企业、企业员工和生存环境有着全面综合的了解,而且这种了解是不能由任何人代劳的,因为,毕竟只有领导者才能够带领一个企业真正地建立起一种执行文化。

杰克・韦尔奇、山姆・沃尔顿都是组织内部的强势人物,几乎每个人都知道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知道他们希望自己的员工完成什么任务。这是因为他们的个性非常强硬吗?是的,但强硬的个性本身并不意味着任何东西。邓洛普是著名的成本削减高手,他本人的个性非常强硬,但他实际上一举摧毁了一家自己本来应该拯救的公司。

对于管理者来说,真正重要的是其与下属沟通的内容,以及进行沟通工作的人的本质,包括他的听说能力。我们都读过这样的故事,山姆如何深入到第一线,冒着酷暑与员工亲切交谈。不错,脚踏实地、深入第一线的确是非常重要的,但前提是那些深入第一线的领导者要知道自己该听什么,该说什么。

这种类型的领导者之所以比较有影响力,原因就在于他们本身就代表着自己的企业,而且都能深入地参与到人员管理和企业的日常运营中去。这种领导者通常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充满热情,希望自己参与制定的计划能够得到切实的执行。他们激励员工的方式并非以“恐吓”或煽动性的演讲,相反,他们总是通过以身作则来教育自己的员工。

在担任通用电气CEO的最后一年,杰克・韦尔奇花了整整一周,每天工作十个小时来评估公司各个部门的运营计划。他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谈,直到自己职业生涯的结束,杰克都没有改变自己的风格――他总是在领导别人之前,自己首先热情地参与进去。

执行并不是你移植到自己组织中的一个项目。如果有一位领导者说,“好吧,现在我们将向着执行型企业的方向转变”,那我可以肯定地说,这位领导者不过是一时头脑发热,但它一定不会有任何持续性的效果。就好像领导者必须亲自参与到企业运营中一样,组织中的其他人也要深入地了解和实践这门学问。执行必须渗透到企业的文化和行为准则中去。

为何执行不力

执行是如此重要,但为什么长久以来却一直为人们所忽视呢?可以肯定的是,并不是没有人意识到这个问题,为什么大家都没有采取实际的措施来建立一种执行文化呢?

管理者们努力地寻找答案,他们首先会把那些比自己做得好的公司当作榜样,然后在它们的组织结构、流程管理和企业文化中寻找答案。但这种方法很难帮助他们找到真正的原因,因为很少有人会把执行当作一门真正的学问来教授。这些管理者实际上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寻找什么。

真正的问题在于,执行这个词听起来可能不那么吸引人。领导者们总是喜欢自己制定战略,然后把执行落实的任务交给手下。但你们可曾想到,难道那些伟大的CEO和诺贝尔奖得主不是通过亲手执行才取得这种荣耀的吗?是的,实际上,轻视执行的重要性根本上就是错误的。

很多人都说自己更喜欢接受智力上的挑战,这些人对智力挑战的理解只有一半是正确的。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智力挑战也包括严格地执行工作。世界上存在不同类型的智力挑战。构思一个有效可行的想法或一幅宏伟的图景只能算是最基本的一种。将这幅宏伟的图景转变为一套可执行的行动方案会更为复杂,因为其中将牵涉一些巨大的智力、情感以及创造性方面的挑战。

第9篇:流行文化范文

生活节奏之快,竞争之激烈,使人们的紧张和压力无处不在。尤其是青年网民大都还处在学业、工作、婚姻的打拼期,面临的压力就更大。为了让一些不快情绪得以释放,他们在这个虚拟、自由的网络世界里,通过自嘲、调侃、抱怨等多种方式来消遣娱乐、释放压力。如网络中许多出身卑微、相貌平凡的年轻草根男子,自称自己为“屌丝”和“矮穷丑”,并宣称“见人就下跪”,无奈与自嘲意味可见;“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说出了年轻人面对现实生活的曲折与艰辛;“神马都是浮云”,表明年轻人面对纷繁世相的一种迷茫情绪;“农夫、山泉、有点田”,道出了当代大学生找工作的压力;“累觉不爱”体现了青年人经历感情挫折后,对爱情的质疑与失望。近一两年,随着“高富帅”“白富美”等流行语频频出现,许多人除平时调侃、取乐之外,不少年轻男女甚至将“高富帅”“白富美”视为自己择偶的标准。虽有虚荣和攀比心理作怪,但社会压力大,许多年轻人希望通过择偶来提升安全感也是其中的重要心理因素。此外,面对一些社会现象或事件,因处理不公或不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而网民们又无力直接参与或干涉,无奈之下,他们只好通过网络来怒其不公,宣泄和释放心中的压力和不满。如“我爸是李刚”这个就连当事人自己也想不到会迅速流行起来的语句刚一出现,瞬间成为传媒和网民关注的焦点,并最终演变成一场全民娱乐的“李刚”黑色幽默。这种基于事件的全民造词运动除了幽默起哄等情感诉求外,更多地是对某阶层的一种不满、一种批判,这其中的情绪有愤怒,也有嘲讽。“打酱油”,当网友们频频诉说自己是来“打酱油”的,很多事与自己无关,表面上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不恭态度,其实是对于很多社会事件,即使想管,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也只能骂一声“关我X事啊,我是出来打酱油的”!无奈情绪可见其中。“神马都是浮云”“伤不起”这突显了年轻人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难于把握的社会规则面前的困惑与迷茫,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诚信缺乏、思想道德教育缺失的社会现实。可以说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的空间,虽然里面的内容良莠不齐,一些网站还有许多不健康内容,可能会污染青少年的心灵,但同时它也充当了“社会情绪泄压阀”,无意中起到了批判社会现实、宣泄不良情绪、维持社会稳定的作用。

二、寻爱求暖的心理随着全球化、城市化的发展

西方的资本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侵入国内,人们发现自己房子大了,口袋满了,心却空了。现实生活中,灵魂没有依托,真爱与温暖更是难求,因此网民们希望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求关爱,寻求温暖。如流行于2009年的“哥X的不是X,是寂寞”的句式。此语源于百度贴吧里,有人发了一张一年轻男子吃面的图片,并配文“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由此,网友相继生发联想出“哥X的不是X,是寂寞”的句式,诸如“哥写的不是字,是寂寞”,“哥抽的不是烟,是寂寞”。很多网友把“寂寞体”变成自己MSN、QQ的签名,仿佛什么事都可以变作“寂寞”两字,这充分反映出了现代人空虚、寂寞的现实,人们只能通过网络这一虚拟空间寻求慰藉。而“XX,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一句式则富有家庭式的温馨,得到更多网友的追捧。此语出自百度“魔兽贴吧”,起因于一个名为《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贴子。此贴一发,短短几小时内引起了近40万名网友围观浏览,一天竟然有了710万网友点击和30万的回复,从中可以看出网民们对家庭温暖、关爱是多么的渴求。网民们渴求关爱与温暖,于是顺应网民心理的“淘宝体”也红遍了网络内外。“淘宝体”是因淘宝网卖家对商品的描述语言亲切、俏皮而被广大网友所喜爱。其关键词为“亲……哦……包邮”,例如“亲,快下订单哦”!有些公路上的警示牌受此启发改成了“亲,请遵守交通规则”,甚至有的高校也用“亲,你被录取了”来写录取通知书。一个“亲”既热情又简单,不管关系怎样,听着就顺耳。关爱、真爱、温暖一直是全人类共同的追求。我们希望网民们在网上寻求到温暖与关爱后,再能反馈一些到现实生活中,对身边的人多一些关爱与温暖,少一些冷漠与猜忌。

三、自我实现的心理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