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德花园范文

美德花园精选(九篇)

美德花园

第1篇:美德花园范文

1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美善相乐之美”的文化理念

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体现了典型儒家文化思想的造型审美特征。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注重美与善密不可分,美与善能从不同的角度达到对生命的完善,善使人共生,美使人共享。儒家文化思想审美心理的首要特性是美善相乐,最高境界是尽善尽美。文以载道,乐以教化,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形式,除了对美的追求之外,都表现出对善的强烈诉求。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审美情趣的物质体现,饱含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盼望和不懈追求,体现了儒家思想不变的民族文化心理。

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崇尚能够陶冶情操、催人奋进的审美精神,对高雅与高尚之美的形式情有独钟,创造了儒家文化思想的崇高之美。儒家的美学观点是建立在道德教化基础上的=《论语八情》记:“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从而引伸出儒家的一个重要美学观点:美善结合。即美的事物应该是表里合一的,是美的形式和美的思想的统一。荀子称:“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上以饰贤良,下以养百姓而安乐之,夫是之谓大神”,认为世界万物都是尽美之体和尽善之用的紧密结合。也就是说,美和善的结合应该得体,要“合情合理”、相得益彰。在中国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艺术中,南宋大诗人陆游对梅花最为欣赏,他称颂梅花“正是花中巢许辈,人间富贵不关渠’,“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在他的诗词中,梅花俨然是一位具有崇高气节的君子,具有冰雪之姿、风骨傲然。东晋的陶渊明以爱菊著称“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比颂了菊花的高洁以及卓尔不群;牡丹被认为是“富贵花”,然而它不与百花众香争春斗妍,单选谷雨潮,在百花盛开之后开放,是为“非君子而实亦君子者也,非隐逸而实亦隐逸者也”,象征了中华民族虚怀若谷、谦虚礼让、宽厚容人的品格和美善相乐之美的文化理念。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中蜡梅之标清,木犀之香胜,梨之韵,李之洁,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而又“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这都是美善“和同”思想在园林植物设计审美中的具体体现,凡此种园林景观植物设计案例不胜枚举。

儒家美学思想经常把美善密切联系在一起,要求艺术既尽美,又尽善,美善统一。所以“美善相乐”便是儒家审美的中心话题。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一种超脱的心情,诗歌中的菊花象征着旷达,诗人借此希望自己也可以像菊花一样不同流合污;苏轼一生颠沛流离,从菊花身上看到了与自己相似的品质,写出“菊性介烈……天姿高洁。”宋代大儒周敦颐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赋予莲以最纯洁的品质 “为草当作兰,为木当做松,兰幽香风定,松寒不改容。”(李白《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高度赞扬了这些植物的高尚品德和“美善相乐”的最高境界。兰花虽处幽谷,却芳香依旧;松柏大雪压枝,却傲然挺立,成了顽强不屈的君子的象征。儒家认为,美与善作为精神境界是处在不同的层次上,美比善高尚或深刻而完备。善是道德的起点,是对人性的普遍要求,善而达到美的程度,乃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这种高尚的道德称之为“美德”,美德是带有理想成分的人格精神。荀子说:“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劝学》),既“全”又“粹”只能是一种理想。他在论述礼乐的功用时说:“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天下皆宁,美善相乐。(《乐论》),在“美善相乐”的境界中,心志与行动,情感与理智,生理与心理,个体与杜会都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乐”是一种审美属性“善”而达到“乐”也就具有美的性质了,所以“美善相乐”不是“美”去俯就“善”,而是“善”去攀登“美”,唯有如此,也才能共有“乐”。

美不是独立于善、高于善的精神境界,而是一种外在的感性形式,大约等于今天所说的“形式美”,这种形式美正是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表达的重要理念。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因其竿节节挺拨,蓬勃向上之势,而受到人们的称颂,每当寒露突降,百草枯零时,竹却能临霜而不凋,可谓四时长茂。在儒家传统文化中,作为竹文化的精神境界,美比善更高尚,更纯粹,更完全;作为人生境界,美比善更充实,更丰富。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过程中如何才能达到由善到美、美善相乐的境界,在儒家看来要通过礼乐教化来实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也是荀子所说的“美善相乐”的高尚境界。在这种自由而高尚的境界中,美善得以合一。提高善的另一面的含义,就是给园林植物设计概念“善”赋予具体、生动的美感形式,使善成为可以激发情趣的观赏对象。中国园林景观植物种类“梅兰竹菊’、“玉堂富贵”等,都是精选出来的美善结合的超理想植物种类。从善而达到美,就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创作而言,美善相乐之美的儒家文化思想就更深刻,更自由,更自觉。

2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比德与比兴之美”的文化理念

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的创作主题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创意根基,把握创作园林景观植物设计中的自然意识和自然气息,使人从身心上享受着大自然的单纯、安详、合理、永恒,感受生命的美好,让儒家文化精神给人以心灵的关怀。儒家文化思想的审美本质是以理节情,将伦理道德作为理义审美活动的根基,在艺术和自然的审美感受中体悟道德人格,注重人格的锤炼和品性的培养。孔子的自然美学观是“比德”,将仁、义、礼、智、信等道德理念比附到自然景物之上,在自然山水中体验道德观。君子以比德,这种审美本质的理义定势,实际上是对人格的一种欣赏,也是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的核心理念。

儒家文化思想要求人们在欣赏园林景观植物之美时注重发掘、领悟植物所体现的人类美德,把欣赏植物美当作修身养性的手段,借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即植物审美中的“比德”现《论语子罕》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直接反映了儒家的“比德”观。孔子认为赋予园林植物人文涵义应该是有选择的,即以弘扬“德”为前提,从反面论述了“比德”观。儒家的“比德”观形成了植物观赏和园林植物设计中的“比德”手法。北宋墨梅画家华光著有《梅谱》,其中详述了“格梅致知”的过程:“梅之有象,由制气也。花属阳而象天,木属阴而象地,其故各有五,所以别奇偶而成变化。蒂者,花之所自出,象以太极,故有一丁。房者,花之所自彰,象以三才,故有三点。曹者,花之所自出,象以五行,故有五叶……”。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具有清雅俊逸的风度美,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为民族的精华而为世人所敬重。梅花的自然形态被转译为自然、杜会哲理,暗喻自然和杜会的内在秩序。儒家文化思想认为,园林植物种植设计艺术,不仅仅是具有美丽外形的自然物,更成为表现哲理,启迪智慧的人文载体。

“比德”,儒家的自然审美观,它主张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体验自然美,大自然的山水、花木、鸟兽、鱼虫等之所以能引起欣赏者的美感,就在于它们外在形态及神态上所表现出的内在意蕴,都与人的本质力量发生同构、对位与共振。与人的本质力量有相似形态、性质、精神的花木,可以与审美主体的人(君子)比德,即从园林山水植物欣赏中,可以体会到人的品格之美。儒家“君子比德”思想,在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理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荀子》中有:“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这里很清楚把松、柏的耐寒特性,比德于君子的坚强性格。另外“疏影横斜水清浅”的梅花“挺拔虚心有节”的竹子,“秀雅清新,暗香远播”的深谷幽兰等,都是理想的比德植物。比德植物被赋予文化的内涵,构成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特有的传统理义审美方式,对园林景观植物设计理念和审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中常用的植物配置“四君子”(梅、兰、竹、葡、“岁寒三友”(松、竹、梅)、“玉堂春富贵”(玉兰、海棠、牡丹)等植物典故均源于“比德”思想。《楚辞》中也有赞美柑橘的《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以橘来比拟人的坚贞和忠诚,这些植物文化都在古典园林植物景观中有所体现。宋代大儒周敦颐《爱莲说》更把荷花“比德”于君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大儒周敦颐认为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正是君子洁身自好的品格的写照,是人们品格磨练的极好榜样。

在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中,与“比德”思想不同的另一种审美理念就是“比兴”。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善用比兴,赋予花草树木以一定象征寓意,借花木形象含蓄地传达某种情趣、理趣,诸如:石榴有多子多福之意,紫荆象征兄弟和睦,竹报平安,玉棠富贵,前榉后朴等。又如紫薇象征高官,桂花意为折桂中状元,桑梓代表故乡,其内涵多是“福’、“禄’、“平安’、“富贵’、“如意’、“和谐美满”等吉祥的祝愿之意。儒家比兴文化理念在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中应用非常广泛,运用植物在“比德”与“比兴”中被赋予的文化内涵,构成了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特有的传统审美方式。儒家思想认为对自然要采取顺应、尊崇的态度,人要与自然建立起一种亲密和谐的关系,推崇天地自然之美。这种儒家文化思想,反映在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应用上就是,崇尚自然、追求天趣的本色美。儒家“比德”与“比兴”之美的文化思想,为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提供了一个完全理性的理论基础和设计理念,决定了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的基本理念和设计风格走向。

3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中和之美”的文化理念

中国文化就是以“中庸”精神为核心,中庸思想对中国古典艺术精神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中庸思想具体物化为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中和之美是世界上最具有连续性的文化,也是中国众多文化流派中最具有价值的核心精神和观念。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也最能体现儒家文化思想的“中和之美”,如苏州拙政园、留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都以此来寄托强烈的杜会感情,使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风格带有浓厚的杜会和谐意义,儒家文化思想为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理念提供了较完整的“中和之美”的理论基础。

“中和之美”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特征。董仲舒《春秋繁露》载:“以类合一,天人一也”,其实这些理论思想,实质上都是在统一的“中和”原则下达到对审美主体的“满足”,说明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严格遵循了“中和之美”的设计理念。儒家文化思想“中和之美”的内涵,对园林景观植物设计文化的影响十分深刻持久,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二者处于一个有机整体中。在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中表现为,追求“人一园林一景观植物”的和谐统一,也就是追求景观植物艺术与自然的“有机”美,要求园林景观植物设计与自然空间环境融为一体,主张在形式和功能上要有机结合,即“天人合一”。

儒家“中和之美”不仅有其特定的实质,也有由这种实质所决定的特定形态。这种特定形态就是“中和”。“中和”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赞美《关雎》云:“《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乐”与“哀”是动“不淫’、“不伤”就是动而不过,动而适度。所以这句话集中而又明确地表达了孔子对美的形态观点“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动而不过、动而适度”的美学思想,这就是“中和’。“中和之美”最经典论述就是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中最核心的审美形态。儒家“中和”美学思想在中国园林景观设计审美与艺术上产生了深刻影响,如苏州拙政园,包括远香堂、绣绮亭、雪香云蔚亭、待霜亭、松风水阁、小沧浪和清华阁七个主要景观区。利用七种带有象征意义的植物为主要营造,表达了主人的七个愿望。分别来说:远香堂,围绕“出淤泥而不染”的主题,遍种荷花,每每夏曰,荷风扑面,清香满堂。绣绮亭,取牡丹富贵之意,遍植牡丹玉兰,表明家境殷实,勤劳而致,为人处世和善厚道。雪香云蔚亭,植梅数枝点题,表明“不要人夸好颜色,留的清香满乾坤。”的傲世清高品格。待霜亭,取唐代韦应物“洞庭需待满林霜”为亭名点景。应洞庭产桔,待霜降始红之景,抒无奈隐忍之情。松风水阁,则源于“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松,每闻其响,欣然为乐”,寓意永贞不渝、不屈不挠。小沧浪,因〈(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得名,寓明辨是非,做一个高洁的人。清华阁,创造出了志清意远的气氛,寓指即便闲散在家,也要做一个志远清高的人。如此“中和之美”的园林景观,好不令人称颂。拙政园园林植物设计和营造,成为了真正的“动而不过,动而适度”的美学思想境界和典范,从而获得了“中和之美”的体验。孔子论“中和之美”,就是强调从园林景观设计创作到欣赏的中庸之度。儒家规定美的形态,即所谓“中和”。这种美的形态典范,孔子主张情感的宣泄要受到节制,思想情感的表达要委婉含蓄。就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审美而言,所设计的形象应有一定的整体性,整体与局部之间的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和谐统一,是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审美强弱适度、高低和谐的整体美原则,对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整体和谐统一之美的理解不能只观其表,而要进一步认识到“空间的合理性”和儒家“中和之美”的深意。

儒家“中和之美”思想,对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发展与创新等多个层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作用。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审美,应该是体会儒家“中和之美”文化与哲理的审美,其必将让人与自然产生更多共鸣,使中国园林景观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并逐步完善中国现代园林景观审美形态的实质。儒家“中和之美”的理念,都是确定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性和美学价值时,最重要的审美形态和至高境界。在遵循儒家审美形态的观念基础上,得到新的补充和发展,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将会具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4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礼乐之美”的文化理念

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礼乐文化“礼乐之美”的文化理念,对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在建筑、园林景观、植物设计的发展过程中,被具体物化为对“礼乐之美”的追求“礼”是指人通过自身的主体意识,同产生于自己意识之外的“文化存在物”之间的沟通,它起着一种杜会规范整合作用。礼的特点便是“有秩序”。在儒学的发扬下,礼就是等级,并得到了政治上的巩固。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体现了儒家礼乐文化思想,儒家希望建立一个高度秩序化的杜会,因此在他们眼里世界万物均有内在秩序,反映在园林景观设计艺术风格上,就是用植物来表示礼教制度。例如:泰山岱庙,曲阜孔庙,皇家园林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清皇家十三陵的园林景观植物设计,是最具典型儒家礼制文化思想影响的案例,体现了儒家礼制文化思想对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空间秩序的影响,体现了封建帝王权力的森严等级制度和园林景观设计艺术的庄重之美。中国园林景观通常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三大类型,不同风格的园林其植物景观也各有特色。其中皇家园林的景观植物设计最具儒家礼制文化的代表性。皇家园林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故而植物景观设计也要处处彰显皇家气派,体现皇权文化。松柏常作为基调树种,象征其统治长存。承德避暑山庄处处可见苍劲的古松,更有多处以松命名的景点,如可聆听阵阵松涛的“万壑松风”,代表松鹤延年的“松鹤清樾”,以及“云牖松扉’、“松鹤斋”等。另外,庄内种植象征“玉堂富贵”的玉兰、海棠、牡丹,并搜集天下各地的珍奇花木,无一不体现出皇家的华丽富贵。至于“花之有使令,犹中宫之有殡御”,认为配植花木时有主仆之分,讲究“君臣辅弼”之理,则更直白地表述了“礼”的影响。儒学倡导“礼者,天地之序也”,希望建立一个高度秩序化的杜会,万物均按内在秩序发展。反映在园林景观植物设计上就是用植物来表示礼教制度。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文化中的“礼乐之美”大大丰富了园林景观文化的民族性,这些植物景观的精华一直都体现着儒家礼乐之美的文化精髓。

“乐”是指一种“和谐”的状态,一种人自身、人与杜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是一种自由和理想。私家园林的面积相对皇家园林要小很多,往往充满诗情画意,自然、自由的和谐之美,体现了仕文化或隐逸文化。儒家认为“乐自内出,礼自外作。”乐主和,礼主敬,内能和而后外能敬。乐是情之不可变《论语》又记孔子与子夏谈诗,孔子说到“绘事后素”,子夏就说:“礼后乎!”孔子称赞他说,“起予者商也”。乐是素,礼是绘。乐是质,礼是文。绘必后于素,文必后于质。儒家思想认为乐是情感的流露,意志的表现,用处在发扬宣泄,使人尽量地任生气洋溢;礼是行为仪表的纪律,制度文为的条理,用处在调整节制,使人于发扬生气之中不至泛滥横流。中国私家园林拙政园中的嘉实亭是取梅实为主景的;而枇杷园更是选择具田园野趣的枇杷,并筑富田园风光的梯田状树坛来表达田园生活;秫香楼原本属王心一的归田园居,这是一处极富田园风光的景点,里面选择的植物以稻谷为主景,再配以其它观赏植物营造乡村生活的景观。这一园林景观植物设计完成了人性向善的天赋使命,而且还丰富了儒家“乐”文化的内涵,创造了乐的精神和情之不可变的经典园林景观植物设计案例。孔子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第六》,这句话的本义是人质朴的品质和广博的学识应该相称,推而广之即形式内容相和谐。乐的许多属性都可以用“和”字统& “和”是乐的精神“序”是礼的精神。在私家园林景观植物设计中,拙政园的“海棠春坞”小庭院中,一丛翠竹,数块湖石,以沿阶草镶边,点题的海棠仲春开放,表现了“山坞春深曰又迟”的意境。传说中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因此古人多莳梧竹待凤凰之至“梧竹幽居”便借用这一典故,一株梧桐和翠竹数竿的配置形式形成简洁却又富有儒家乐文化意蕴的植物景观设计艺术。以上儒家经典园林景观植物设计案例中,对“乐和”关系的阐述生动而具体,有比喻又有象征,在简洁的描述中给我们揭示了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礼乐之美”的真谛。

礼乐本是内外相应。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理念,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深受儒家礼乐文化思想的影响。乐使人活跃,礼使人敛肃;乐使人任其自然,礼使人控制自然;乐是浪漫的精神,礼是古典的精神。乐的精神是和,乐,仁,爱,是自然,或是修养成自然;礼的精神是序,节,文,制,是人为,是修养所下的功夫。乐本乎情,而礼则求情当于理。综观以上所述,礼乐相遇相应,亦相友相成。就这两种看法说,礼乐都不能相离。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理念必须具备乐的精神和礼的精神,才算完美。

5结语

第2篇:美德花园范文

笔者以为,美育不能脱离形象,而巧用多媒体手段辅助品德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为美育的实施提供有利的条件,同时也避免了品德教育的枯燥乏味、空洞说教。因此,遵循小学生品德形成过程和审美心理发展的规律,巧妙运用多媒体,使教育审美化,将成为品德课审美教育的关键。

笔者以教学实践中的《爱护花草树木》一课为例,谈谈自己在品德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巧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审美感知

审美总是从形象的感受开始的。《爱护花草树木》开课伊始,笔者出示课文插图三:景色优美的校园与无花缺草的校园对比的幻灯片。请学生观察:两处景色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个校园?鲜明的形象,强烈的对比,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纷纷举手,说喜欢有花有草、郁郁葱葱的那个景色优美的校园。接着,在 “春天在哪里”的优美旋律中,多媒体出示在景色优美的校园里同学们活动的场景图:“小朋友们,如果你们在这样的环境里会有什么感受呢?”启发引导后,有的学生说,这里空气十分新鲜,读书会记得特别快。有的说,在绿树下,花丛边讲故事、玩游戏,会让人心旷神怡……这时,学生完全沉浸在优美的环境里,在欢快的乐曲声中,笔者引读课文片段:“我爱朵朵花,我爱青青草,我爱棵棵小树苗……”

多媒体情境层层递进,把学生的听觉感受与视觉感受结合了起来,让他们初步感知了花草树木在美化生活中的作用。学生在兴味盎然的活动中欣赏自然美,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此时,学生渐渐流露出自己的审美倾向来:这么美好的校园全靠花草树木装扮,我们能不爱护它吗?

二、巧用多媒体,内化学生的审美情感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列宁)品德课教学中,激情这一教学环节,要借助审美对象来激发小学生的审美情感活动,使之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外部情绪转化为内部道德情感体验。在这一内化的过程中,多媒体手段的应用无疑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爱护花草树木》一课,在深化“知”――“为什么要爱护花草树木”,“爱护花草树木该怎样做,不能怎样做”这一环节上,用多媒体情境赋予花草树木以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形象的情绪体验,可以内化学生对花草树木的情感,突破教学难点。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童话剧《春天里的故事》:宁静优美的小花园里,树大哥,草小弟,花姐姐载歌载舞,展示为人类立功劳的情景。看后讨论:“小朋友们,看了这个节目,想不想对它们说些什么?”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花草树木为人们增添了乐趣,增进了健康,是我们的好朋友,要好好爱护它们。此时,师生齐读课文二、三部分,再通过课件步步推进,有详有略地实施“护花,护草,护树”的教育。比如“护花教育”,教者直观展示课文插图一的故事情境。幻灯片出示背景图“花坛”两女孩想摘花,拎水壶的男孩上前制止。观察后要学生设身处地思考三个问题:1.两个女孩看到坛中鲜红的月季花会怎么想?2.男孩看到她们要摘坛中的花会说什么?3.推测后果,她们会改正缺点吗?该怎么做?

这样,每一环节,学生的情绪始终都徜徉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审美想象中,并通过对形象、意境的感受体验,作出主观的态度反映。学生触景生情,情理交融,也激起了爱护花草树木的美好情愫。

三、巧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我国古代美学思想中“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观点,强调了美育的实践性,而实践恰恰是思品教育的落脚点与归宿。故在导行阶段,教师应不失时机地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多方面的审美创造活动,在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塑造完美的自我形象。

《爱护花草树木》一课,导行阶段的审美教育,我让学生经历了三个层次。

(1)鉴赏美的行为。学生用学到的“知――辨美”标准指导审美判断。在引导学生辨析课文“想、说、做”第二题后,组织他们看一个课前抓拍的镜头:一少先队员看到街心钟亭下的草坪被践踏后,回家制作了一块“爱我看我别踩我”的标语牌插在草坪中。看后评议,正面引导,让学生从榜样美的行为中得到美的启迪。

(2)升华美的情感。接着再放一段“祖国风光”的片段,影片声画交融,移步换景。教者再激情满怀地说:“同学们,花草树木功劳真大,把祖国打扮得这么漂亮,我们生长在花园一样的祖国里是多么幸福,多么自豪!为了把我们学校、家乡、祖国打扮得更加美丽,我们要记住什么?”通过总结,使学生对花草树木产生的道德认知步步加深,从美化校园到美化街道、大自然,再到美化祖国,学生的道德情感也随之加深,“知之愈深,爱之愈切”。

(3)激发美的表现。课堂上再次响起“春天在哪里”的优美旋律。歌声中教者再激发学生:“春天在我们小朋友的眼里、手里、心里,让我们用自己勤劳、灵巧的双手把校园装扮得更加美丽迷人吧!”此时,课件出示没有美化过的新校区,让学生上前在电脑中给校园栽花、植树、种草。这时,学生情绪高昂,全身心投入到美的创造中,并且还把这种创造热情带到了课外。

第3篇:美德花园范文

要害词:盐碱土园林耐盐花木

耐盐草坪"十大课题"是中国园林领域有奇特风格的课题,现将全部研究效果要点整理如下。

一、微区改土绿化技能

研究效果评释在德州中度盐碱土上使用人工生态条件,运用断绝层、筛孔隔盐膜、防碱栽植袋等措施在树穴、树池、花坛、绿地微区改土,形成淡化微区,局部控制土壤返盐,(重盐碱地埋设淋水管或罗纹塑料暗管排水洗盐);能有用地前进树木花卉成活率。作隔盐层的质料可以用炉灰、锯末、麦糠、麦秸、稻草等有机物料。据德洲市财政局审定仅1989~1991年德州市区使用该技能仅节省苗木费一项就创造间接经济效益156万元,该项目在第二届国际发明及专利技能展览会(广州)获铜奖,其论文《盐碱地微区改土植树的盐分厘革》在国际盐渍土学术讨论会(南京)上宣读。

二、德州市园林绿地绿化计划模式

德州市是天下著名的重盐碱区,探索一条适当德州土壤情况的园林计划模式势在必行。该课题凭据德州市的土壤、情况条件,实验筛选出了住民区花园、陌头游园、蹊径绿化、分车绿地、庭院绿化几个重要园林绿地范例的最佳模式,突出植物造景,筛选出德州市适地适树、适地适花、适地适草的植物品种。配置生态园林。从而使土壤改进、种植技能、植物选择和植物造景因地制宜模式化。

三、耐盐花木与地被植物的筛选

在德州市中度盐碱地带设立筛选圃。选择与引进相团结从天下各地共搜集106种园林植物栽植于筛选圃内,举行视察测试,同时,团结举行盆栽耐盐试验。经过三年的视察、相比、评选,筛选出国槐、石蜡、垂柳、法桐、臭椿、火把树、刺槐、毛白杨、加杨、苦楝、侧柏、桧柏、龙柏、枣树、杏树、桑树、梨树、石榴、丰花月季、月季、木槿、荷兰菊、地被菊、秋葵、马蔺、多年生黑麦草、本特、紫羊茅、瓦巴斯、中华结缕草、天国草419等37种耐盐花木及地被植物。该课题还举行了龙柏、石榴、紫薇、秋葵、荷兰菊耐盐力的研究,视察了德州地域10种耐盐野生地被植物及其在生态园林中的应用,编写了德州市耐盐园林植物名录。

四、地被菊的引种地被菊是北京林大的重大科研效果,采用远缘杂交的要领到达"野化育种"的目的,并将从花盆中解放出来,议决大规模的露地种植,出现五彩缤纷、色彩俏丽的群体美。可作花坛、块植、带植、切花、盆花等用。它有抗逆性强,抗碱、抗寒、抗旱、花期长、耐粗放管理等利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大天下著名的陈俊愉教授亲身来到德州作引导,在德州差异范例的盐碱地带举行种植试验。历时3年的研究,从15个品种中筛出适当德州地域8个品种,重要有铺地荷花、美矮黄、晚粉、斜阳红、紫荷等,富厚了德州国庆节适时花卉品种。1995年德州市陌头摆花4万余盆,其中80%是地被菊。.

五、种植新技能及切花生产技能开发

是德州市市花,在天下性菊展多次获奖,但传统的种植技能已远远不顺应今世园林绿化的需要,1992年立题研究,现在已筛选出适于德州种植专用营养土的最佳配方;同时总结出种植管理的配套措施,包括叶面肥配方。前期尿素0.2%,中期磷酸二氢钾0.3%,育蕾期硫酸镁0.2%,硼酸0.1%,从而到达棵矮、花大、叶全、杆粗、色艳五大尺度。德州名菊重要品种有古都瑞雪、绿浪、凤凰振羽、相国之爱、墨菊等。顺应于华北盐碱区的水土种植。

六、苏打盐碱土绿化新技能

试验区设在大庆市采油五厂,议决重复试验,筛选出适当东北苏打盐

经两年的试验,筛选出耐盐碱草坪品种8个,研究出高羊茅、早熟禾、多年生黑麦草差异品种的多元殽杂配比草种(东方明珠、雪碧、克碱),加大了草坪抗逆性顺应性。凭据草坪需肥规律和盐碱地的特点,配制成既能改碱又能增肥延伸草坪绿期的专用肥。胜利油田临盘采油厂2万m2中度盐渍土上建植马尼拉草坪,按每平方米1.0kg撒施,2个月后成坪率比比力高80%,未孕育发生返盐黄枯征象;绿色期延伸16~20天。1996年由天津刘园苗圃建的开发区净水厂绿化工程,土壤含盐量0.4%,土壤pH值8.5,施用"盐碱地草坪专用肥"40吨,按1kg/m2施用,播黑麦草与高羊茅殽杂草坪4万余m2,一次成坪。在开发区绿化工程评比中获第二名。在开发区同样的马上条件下,比力区的草坪成坪率仅有70%.

九、盐碱地雪松种植技能

盐碱地能否种植雪松是个世界园林界争论不停的题目。历时十年研究,总结出一整套雪松种植技能,其要点整理如下:

(一)接纳工程措施,使用花坛抬高地面种植,树高与花坛直径比例为2:1~2,树坛高60~l00cm.在坛底铺放隔盐层、砂粒状"纳离子吸附剂".淋水层控制地下返碱及渍水栏根。

(二)雪松专用作育土,配方如下:

园艺盐碱进肥2%、蛭石5%、泥炭20%、素土40%、粗砂30%、矿石砂4%.

(三)立秋后控制水肥,充实植株构造,初冬浇一次抗旱水是要害技能,可以有用地警备低温下生理干旱征象的孕育发生。

(四)用水质改进剂改进偏碱性水。

十、德州市中心广场绿化新技能应用的研究

德州市中心广局面积4.8公顷,地处新湖东畔,60年月是一片盐碱地,接纳综合改进措施,包括使用新型耐盐花木、微区改碱、园艺盐碱进肥及新计划艺术的应用,取得了乐成。

园林计划思绪采用大线条、大手笔、大色块、大效果轻便明快的抽象式计划手笔,突出彩色观叶植物及花卉造景,种种植物5万余株,绿化面积到达34.2%.总体植物配置以草坪为基调,遮掩少量雪松、棕榈等特色树种,用微升沉地形模仿自然山峦景观。整个广场遮掩低矮的20多种花灌木以连结全园开阔的空间视野,形成三季有花、多花并开,四序常青的植物景观。

植物造景图案突出"红黄绿",新鲜新奇,看重大块色彩相比,以轻便流通的曲线为主,血色的紫叶小檗,黄色的金叶女贞,嫩绿的龙柏球、瓜子黄杨,组成"红黄绿"种种图案,形成抽象的图形美与色彩美。广场周边花池,用低矮的龙柏球,组成几十组抽象的"浪花"图,意寓德州经济生长乘风破浪突飞猛进,一丛丛曼海姆丰花月季,火红的花朵,浓重的芳香,令人精神爽悦。

第4篇:美德花园范文

关键词 赖特;米德韦花园;景观要素

美国现代建筑大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以其对有机建筑无与伦比的高超技艺为人们所铭记。赖特作为一位高产设计师,在他70年的职业生涯中,以非凡的设计理念培育出了丰硕的果实。他的作品大多是私人住宅,其建筑物的形式和材料都与 自然 浑然一体,而他为数不多的景观和场地设计同样具有创造性。他以丰富的想象力与无尽的创造力,使其设计作品总是与众不同[1]。

1米德韦花园设计来源

1913年8月,一批投资者委托赖特在科蒂奇·格罗夫大道和第60大街交叉点的西南角兴建一座集 音乐 花园、私人俱乐部和餐饮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米德韦花园(midway gardens)。赖特把这项任务看作是尝试新设计理念的机会。米德韦花园的风格很复杂,因为既要考虑建筑 历史 背景,还要考虑国际风格与本土民俗的协调,最后这些风格在设计中表现为纯几何形式的复杂装饰:复古材料、东方韵味以及赖特对于抽象 艺术 的个性表达。

2米德韦花园设计内容

2.1模数设计

1928年赖特在《规划的逻辑》中写道:“想用比例控制住所有建构部分的唯一方式是,选定1种在纸上可以形成构图的单位系统或单位线,且间距是预定的。”在米德韦花园的最终规划中,赖特用模数来决定设计中的最大尺度[2]。花园中所使用的单位尺度为4’6”的模数,正好为2个27”和3个18”,这个尺寸刚好是2个墙砖的大小。稍大的地方是4个模数(18’)、6个模数(27’)和8个模数(36’)。而花园基址是1个32×42个模数的矩形,即144’×189’。连拱廊的宽度是4个模数,它们的轴线是由观景楼产生,而观景楼的模数是由平台的模数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连拱廊的开间为6个模数,和模数为4的平台相比,它们的韵律感不同。建筑的尺寸也是由模数决定的。观景楼的内部尺寸是8×8模数(即每边长度为36’),下沉花园的尺寸是6×8个模数,而冬日花园的尺寸是18×26个模数(即81’×117’)。在设计中,最重要的尺寸就是内墙的,内墙间距控制在119’3”,这同样也是外墙的尺度。赖特用模数作为设计尺度的基本单位,使得设计有秩序且系统化。

2.2三维布局

三维空间的布局是米德韦花园的另一大亮点。占场地面积2/3的夏日公园是米德韦花园的主体建筑之一。其中,台阶和坡道的设计使得景观视线产生连续变化。坐在上面可以看到远处的园林景观以及开放空间中的表演。赖特将夏日公园的开放空间设计成一个古罗马式的圆形剧场,表演的舞台和回音壁安排在主轴与冬日公园衔接的中点上,而偏离正中央的圆形广场则位于一个被抬高的台地上,其两侧是开放空间,并且有围墙围合起来。广场两边的回音壁是开放式的,这使得表演时在180°的范围内都有较好的视点,均可以获得较佳的视听觉效果。舞台和回音壁整体看来并不对称,且任意一边的拱廊、露台和圆形广场由上至下像3层大台阶。冬日公园约占场地面积的1/3,其地形变化正好营造了5个不同高度的空间场所,可满足各种活动的需求。公园的餐厅有窗墙,且敞开的大门分隔出若干块就餐区域,一层层地延伸到最下面的圆形剧场、楼梯、连拱廊的阳台、屋顶花园等处。米德韦花园这种复杂的景观元素组合反映出文艺复兴前期公众空间的流行设计手法,这与赖特在游历欧洲中世纪小镇时看到的较相似。小镇里不同的建筑围合在一起,中央形成公共开放空间。这种布局便于临近的建筑取得功能上的联系,而中央空间与其周边环境的相互关联可取得有效的审美效果和环境效应。为了弱化室内外的空间差别,强调其流通性,赖特将墙体分割小,使得各个独立空间可以联系起来。赖特常将这种设计用于私人住宅中,而在米德韦花园中的使用则让其空间组织显得独一无二。建筑的内部空间通过阳台、窗间墙体和窗户大小来界定。在花园最低的水平面上,建筑房间远远超出了主体空间的边界。赖特也把这种空间扩张的概念用在了俱乐部和酒吧房间的设计上。因此,冬日花园的结构错综复杂,阳台、立柱和门窗的布局都不尽相同。以其空间连接为例,1个架子在狭窄的纵向天窗下面伸入房间,而架子下方的空间向外敞开,仿佛要从主体空间中向外渗透。

2.3屋顶风格

赖特将花园中建筑屋顶设计成2种风格:冬日花园、观景楼是平屋顶,而体量较小的尖顶装饰物和乐池上的薄壳屋顶除外;小卖部、连拱廊、 音乐 厅侧房、小酒店和俱乐部是斜面屋顶。从科蒂奇·格罗夫大道方向看,花园基本都是平屋顶的;而从第60大街上看,似乎全是斜面屋顶;而在花园里看,则二者都有。2种屋顶形式的组合,为赖特的一些奇思妙想提供了实现的机会。花园里的2个小卖部成了冬日花园的扩建部分,它们紧挨着从建筑物窗扉延伸出来的台阶,成了设计水平线的延续。其斜面屋顶延伸到超出连拱廊的位置,从而建立和冬日花园与连拱廊之间的协调关系。赖特利用宽阔的开放空间和小巧舒适的角落空间把公共场所和私密场所结合起来。同时结合2种屋顶形式,即建筑的主体是平屋顶,尺度较低的连拱廊和小卖部是斜面屋顶。这种组合也许暗示了赖特认为花园的2种空间和2种屋顶形式之间有某种关联性。如柱子、屋顶和悬臂等个体要素,可以在赖特早期或者同时期的项目中能够见到类似的状况。这些设计要素似乎成为赖特作品里的设计原则,但米德韦花园比赖特其他作品更加复杂多变。比如只有接近南面的科蒂奇·格罗夫大道入口时才能看到不对称窗间墙的桩、阳台和悬挂装饰。每个元素的运用都出于必要目的,赖特用杂乱与秩序的混合结构证明了完全不同的形式、装饰和材料是可以调和使用的。

2.4硬质景观与植物景观设计

米德韦花园的硬质景观大多出于功能需要,而植物景观则是界定空间的一种要素[4]。许多成行排列的盆栽界定了圆形剧场的内部空间和四周台阶的形态。拱廊、墙壁、阳台、楼梯以及屋顶花园的盆栽作用相同。盆栽植物的高度经过仔细测算,不会阻挡人的视线,使人能看到圆形剧场。这种高度也具有隐蔽性,能挡住低处的视线。拱廊的围墙高度、矮墙上成排的石瓮和其中的植物也经过精心考虑,石瓮成为景观前景,背景则是圆形剧场或者华盛顿公园的环境。悬挂在浓荫掩映的入口处的盆栽不仅起到了限定、分割空间的作用,也使人获得特殊的视觉感受和心里感受。硬质景观和种植景观构成一个整体,成为米德韦花园主要组成部分。建筑中那些无生命的装饰元素 —— 尖顶、雕塑、结构和纹理,都被赖特有目的地运用于设计中,而各种各样的装饰植物的点缀准确地反映出赖特设计的韵律效果,弥补了硬质景观和建筑装饰所不能清晰表达的结构与纹理的对比,营造出一种戏剧性的体验和感受。

门庭若市成为开业后的米德韦花园最本质的装饰要素。然而,1914年6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米德韦花园参观游玩的人数锐减,以致其 经济 收入无法填补公园管理的费用。1916年,花园破产。同年,一家酿酒厂将其收购。1929年,整个米德韦花园被夷为平地。

第5篇:美德花园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德育工作;德育模式;针对性;实效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幼儿园德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德育是灵魂。如何改进幼儿园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这一新课题摆在了每个德育工作者的面前。本文就此问题,结合笔者的日常教育实践谈点粗浅看法。

一、改革传统的德育模式

当前幼儿园德育还存在封闭性、说教性、单一性的弊端。学校德育工作往往由班主任一人,利用班队升旗仪式或课堂时间开展教育活动,没有充分发挥幼儿园德育的工作优势,没有充分利用各科教学及社会“大课堂”,形成了呆板、狭隘、封闭的德育工作模式。班主任在教育幼儿时,以说教为主,方法雷同,途径单一,缺乏生动性,不能充分注意幼儿的可塑性和主动性。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德育模式。首先应寓德育于各科教学活动之中,使各科课堂教学均成为德育的阵地;其次,建立“全员德育”的德育队伍,改变由班主任一人说教的德育现状,让所有教师甚至家长都来参与;第三,充分发挥社会大课堂的德育效能,加强幼儿园德育与幼儿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打破传统的封闭模式。

二、优化育人环境

教师、家长及与幼儿有接触的成人构成了幼儿成长的人文环境。由于幼儿模仿性强,成人的言行对其有极大的影响。为此,为师者须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应严于律己,以自己正确的、规范的行为影响幼儿,真正为人师表。

家庭是幼儿最主要的生活区,家庭成员是幼儿最常接触的人,家庭成员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要指导家长在各方面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先做到,尽可能使家庭环境整洁,家庭关系和睦,家庭气氛和谐。

校园自然环境是一门隐性课程,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重要意义。幼儿园应按花园、学园、乐园模式规划建设、绿化、美化,花草树木如花台、花带、盆花等均应合理布局,旗台设置应规范化,教室内外墙壁也应给予合理装饰,力求让校园、班级的每一面墙都能说话,每一处景点都蕴含教育意义,让幼儿身处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环境布置中,应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为幼儿提供活动与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让幼儿成为环境的小主人,去设计环境、建设环境。

三、分层次实施德育

幼儿园的幼儿大多为独生子女,来自不同家庭,各自所受的家庭教育和环境影响是不同的,他们的行为习惯、品德水平是有层次的。这就要求我们幼儿教师进行德育时应区别对待,既要面向全体,又须重视个性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幼儿提出不同的德育要求,确定不同的德育目标,循序渐进,采取不同的德育手段。鉴于此,笔者把班里的幼儿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诚实、懂事的,他们行为习惯好,乐于助人,遵守纪律;另一类是行为习惯不怎么好的,或会撒谎或会欺侮同学或时有逃课表现的。我们在鼓励前一类幼儿不断上进的同时,要求他们帮助后一类幼儿进步,对后一类幼儿则针对他们各自的缺点,采取各种方法进行教育,一学期下来,班里幼儿的道德水平就齐整多了。

四、以活动为载体落实德育

1.常规活动中渗透德育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的可塑性最强,良好的行为习惯应该从小培养起来。幼儿园里一天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渗透德育,培养良好习惯:入园时衣着整洁,向值班老师问好;上课时认真听讲,积极参与,做操时动作规范,集中精神;点心、吃饭时卫生习惯,午休时遵守纪律,睡姿正确;离校时与老师、同学道别,每一环节都可对幼儿提出具体的德育要求,并开展检查、评比,在检查评比中激发幼儿的上进心、自觉性,每天坚持,反复导行,通过规范日常行为来实现德育目的。

2.游戏活动中渗透德育

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兴趣最浓,常会为了争当其中一个角色而有这样那样的德行表现。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游戏活动作为德育载体的重要性。在游戏组织前,先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参观、访问,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幼儿观察了解周围事物,知道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明确生活中具体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为在游戏中渗透德育打下良好基础。如通过公园散游,让幼儿了解花园的美丽是园丁辛勤劳动的成果;了解一些公共道德准则,在“公园”游戏中,模仿成人,爱护花木,讲究卫生。通过角色游戏,使其身临其境地模仿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学习成人的优良品质,促进幼儿德育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五、加强传统美德的教育

第6篇:美德花园范文

[关键词] 生态美学 布依族民歌 和谐 家园 审美生存

布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这个民族自古以来能歌善舞,在其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流传着无数的民间歌谣,这些民歌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独特的生态审美文化。生态美学理论开始于20世纪末期,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人对自然地过度开发,自然界开始反作用于人类。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西方学者提出生态论的存在观,中国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态美学这个概念。生态美学强调整体的生态存在,强调“家园意识”、“场所意识”,在此基础上实现“审美地生存”。这些重要的生态美学思想在布依族民歌中都有所体现,但这些思想不是自然被破坏之后形成的,而是他们与生俱来的生态文明。布依族民歌有体现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也有对大自然——“家园”的赞美,还有对小环境——“场所”的热爱,这些民歌跟随着布依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他们的生存必定是审美的生存。

一、生态整体性: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与自然在人的实际生存中结缘,自然是人生存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自然包含在人之中,而不是在人之外。这就是当代存在论提出的人与自然两者统一协调的哲学根据,标志着由“主客二分”到“主客统一”,以及由认识论到当代存在论的过渡,这种存在论是将自然和人看作统一的生态整体,即“生态存在论”。正如当代生态学家哈罗德·弗洛姆所说:“必须在根本上将‘环境问题’视为一种关于当代人类自我定义的核心的哲学与本体论问题,而不是有些人眼中的一种围绕在人类生活周围的细微末节的问题”[1]。“生态论的存在观”还包含着由人类中心到生态整体的过渡的重要内容。由此可知,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之间的联系以及所有生物和周围事物之间的联系就是生态整体性的基本内涵,这种生态整体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被不同程度的破坏,破坏就是生态危机形成的原因,必将危及人类的生存。然而布依族人民却一直重视生态的整体性,这种生态整体意识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消失,而是贯穿于他们的日常生活,布依族民歌就是很好的体现。

布依族民歌中有许多歌词描写到自然物,无论花草树木,还是高山流水,都会从布依族人民的口中欢快地歌唱出来。如惠水布依族民歌《鲜花朵朵向阳红》:“太阳出来遍地红,鲜花开出一大蓬,好比红太阳,各族人民好比花一蓬,人人歌唱,鲜花朵朵向阳红。” [2]这是一首用太阳和鲜花象征和人民的歌曲,表面上看似就太阳象征,鲜花象征人民,但其深层却蕴含了生态整体性的生态美学意识,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等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它们都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同时,自然物之间的关系象征着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共生关系是相通的。另一首大家熟知的惠水民歌《好花红》:“好花红来好花红,好花生在刺梨蓬,哪朵向阳哪朵红呃。”许多学者从艺术特色、产生背景等方面对它的歌词进行了分析,但却忽视了它的生态美学内涵。生态美学不仅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共生、和谐统一,也强调生命的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整个世界作为生态整体的存在,其间有无数的生命存在,这些生命都具有一种激昂向上的奋斗精神,《好花红》这首歌词就蕴含着这样的生命精神。“好花”和“刺梨”都是一个生命个体,它们相互共生着,“花儿”要冲破“刺梨”的阻隔才能吸取太阳的光辉,从而向阳盛开放,然而刺梨也要花儿的衬托才能让人们感受其生命的魅力。这首歌通常被诠释为象征青年男女追求爱情的勇往直前的精神,然而它所包含的应该不仅指追求爱情,更是象征生命的大无畏的精神。

布依族民歌中有许多像“好花红”内涵的歌曲,它们都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整体意识,这些民歌在布依族人民长期的传唱过程中,形成其独特的生态审美文化。

第7篇:美德花园范文

关键词: 王尔德童话 对比 宗教 唯美主义

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小说家和剧作家,还是杰出的童话作家。虽然他一生只写了九篇童话,但这些童话别具一格,华丽唯美,深受全世界读者的喜爱。他以独特的写作风格为童话创作艺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作品与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齐名。《巨人的花园》是王尔德的代表童话之一,佩特①称这篇童话为“完美之作”(perfect in its kind)②。但它具有明显的宗教特点与唯美主义情怀,与以安徒生童话为代表的传统童话有显著差异 ――传统童话的基本特征是情节模式化、主题固定化、人物类型化。本文从意象和情节两方面分析王尔德童话的创新之处。

一 意象分析

(一)宗教意象

安徒生童话贯穿“爱与奉献”的主题,包含浓厚的基督教情怀。人物形象往往是基督信徒,他们恪守基督教教义,以爱与宽恕对待自己的生活。例如《拇指姑娘》中的拇指姑娘和《野天鹅》中的艾丽莎,她们虽然柔弱渺小,但是身上都蕴含强大的爱的力量与对上帝的信念,用爱与宽恕面对坎坷的生活,以虔诚的态度度过上帝给予的考验。王尔德童话的主题常常体现为“爱与救赎”,作品中既表现对弱者的爱,又体现人物的心灵救赎。在《巨人的花园》中,巨人最喜欢的小男孩显然是基督耶稣的化身。在巨人第二次看到男孩时,男孩手上带着爱的圣痕:“小孩的两只掌心上现出两个钉痕,在他两只小脚的脚背上也有两个钉痕。”在基督教中,耶稣为世人赎罪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这个意象与小男孩的形象重叠。故事中小男孩独自在树下哭泣,让巨人意识到自己的自私,小男孩在情节中作为引领者,引领巨人得到心灵的救赎,这正与耶稣所担任的角色相同。王尔德童话中有直观的耶稣形象和明显的忏悔者形象,这与安徒生童话塑造的小人物形象截然不同。

此外,在安徒生童话中,往往恶毒人物的结局悲惨,受尽折磨或死亡,比如《恶毒的王子》中王子的下场被上帝派来的蚊子折磨不休;《大克劳斯与小克劳斯》中恶人大克劳斯被小克劳斯绑上石头丢进了河里。然而,本篇童话中的死亡不是安徒生式的恶有恶报。巨人的结局虽然是死亡,但是他在死前已忏悔自己的过错并得到救赎,在小男孩说出钉痕是“爱的烙印”时,巨人对小男孩产生一种奇特的敬畏之情――“他一下子跪在小男孩的面前”,说明他已被耶稣感化,精神得到了升华。所以,即使在故事的最后巨人死了,但他的死是因为小男孩要把他带上天堂。在基督徒的心目中,能以天堂为归宿是生命最大的礼遇,也是教徒最崇高的追求。基于这样的理解,在王尔德的童话中,巨人的结局应该被认为是美好的,而不是悲惨的。

(二)唯美主义意象

安徒生童话中对美的描述是抽象的,没有具体地表现出人物或事物的美。以《玫瑰花精》为例,小玫瑰花精的形象是“像任何最漂亮的孩子一样,他的样子好看,而且可爱。他肩上长着一双翅膀,一直伸到脚底”。在这里,“美”或“漂亮”代表了一切的描述,程度的形容用更美这样的比较描述。王尔德童话中的美充满诗意,更能让人真切地体会到美,在形容美时,他的语言通常不会出现“美”这个词,却能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美。这种特点沿袭了他的唯美主义创作理念。他擅长用绚烂的色彩和细腻的描写营造美好的氛围,创造浪漫的意境。在这篇童话中,他延续了这种写作特点:“迎来了孩子的树木,并用鲜花把自己打扮一新,还挥动手臂轻轻抚摸孩子们的头。鸟儿们在树梢翩翩起舞,兴奋地欢唱着,花朵也纷纷从草地里伸出头来露着笑脸。这的确是一幅动人的画面。”又比如“在花园尽头的角落里,有一棵树上开满了逗人喜爱的白花,满树的枝条是金色的,枝头上垂挂着银色的果实,树的下边就站着巨人特别喜爱的那个小男孩”。

二、情节安排

以安徒生童话为代表的古典传统结构趋于模式化,采用善良战胜邪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惯有模式。《野天鹅》中的主人公艾丽莎是个柔弱的女孩,但想要救哥哥们的决心让她承受了肉体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折磨,取得群众的理解,击败有权有势的人对她的诽谤,用爱与勇敢拯救了被恶毒的王后变成天鹅的十一个哥哥,最后获得了幸福。《巨人的花园》的情节结构安排受到《圣经》的影响,采用基督教式的救赎情节,即“邪恶――惩罚――忏悔――再生”。这篇童话讲述巨人原先很自私,他轰走孩子,筑起高墙,不准孩子进入花园。这体现了巨人自私自利的性格特点。没有孩子的花园终年为冰雪笼罩,成了被春天遗忘的花园,而巨人受到了花园只有终年的寒冬的惩罚。传统童话通常以恶行受惩戒而结束,但王尔德的故事尚未结束。“他看见了一幕动人的景象:孩子们爬过墙上的小洞已进了花园,正坐在树枝上,每棵树上都坐着一个孩子。迎来了孩子的树木欣喜若狂,用鲜花把自己打扮一新,还挥动手臂轻轻抚摸孩子们的头。鸟儿们在树梢翩翩起舞,兴奋地欢唱着,花朵也纷纷从草地里伸出头来露着笑脸。这的确是一幅动人的画面”。花园角落里却有个小男孩因个头太小爬不上树而哭泣――此情此景感化了巨人,巨人痛改前非,推到了围墙,让小孩子重新回到了花园,转变为了无私的巨人,这个情节则是忏悔的过程。最后他去世被带上了天堂,则是让巨人的灵魂得到宗教的洗礼而重生。这样的情节安排蕴含深刻的忏悔意识,强调从恶向善的心路历程。值得注意的是,安徒生童话的美好结局是俗世的美满,《巨人的花园》的结局则突破了固有形式,不以生死作为判定标准,表现心灵升华后精神上的美满和宗教理想的实现。

三、结语

王尔德以特有的具有宗教色彩的写作风格使他的童话与安徒生童话相比,在体现真善美的同时,多了一份心灵的净化,即对自身的恶进行救赎。这使他的童话不仅停留在儿童读物的层面上,而且给很多成年人带来震撼。在王尔德看来,能够达成完满的唯有博爱的基督和至上的艺术。正如王尔德所言:“艺术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真实,而是复杂的美。”作为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他独特的对美的表达赋予了童话鲜明的个人色彩,也让唯美主义得以流传。虽然王尔德因放荡不羁的作风、对唯美主义的狂热和矛盾的宗教观而饱受争议,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他的作品在文学上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们依旧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注释:

①瓦尔特・佩特(1839~1894),英国作家、批评家,英国唯美主义思潮代表理论家。

②佩特曾在给王尔德的信中称颂《自私的巨人》为“perfect in its kind”。

注释:

①瓦尔特・佩特(1839~1894),英国作家、批评家,英国唯美主义思潮代表理论家。

②佩特曾在给王尔德的信中称颂《自私的巨人》为“perfect in its kind”。

参考文献:

[1]黄麟斐,樊华.王尔德童话文体特征微探[J].双语学习,2007(09).

[2]鲁昕.《自私的巨人》死亡结局解析[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1(12):59.

[3]姜梦.王尔德童话故事中的意象及其唯美主义内涵[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28(4):35-38.

[4]喻国伟.基督教视野下的王尔德童话创作[J].百色学院学报,2010,23(1):62-65.

第8篇:美德花园范文

走进学校的大门,向南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德育长廊。

德育长廊的形状是“T”形的,它的前面有一块碧绿的塑胶草地,这里可是我们最爱去的地方,课间,我们来到草地上打闹、翻滚、说笑……一个个就像自由的小鸟。走进美丽的德育长廊,仿佛是走进知识的海洋。长廊两侧有一个个长方形的文化窗,文化窗展现给我们的是富含人生道理的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名言警句等等。一抬头,一条条小学生守则立即印入你的大脑。文化窗。就像一艘行驶的大船给我们指引航向。

走出德育长廊,它的左右两侧是两个大花坛,每个花坛正中央有两棵青翠挺拔的大塔松,树干是灰褐色的,树皮斑斑驳驳,好像百岁老人额头上深深的皱纹,它们也见证了我们实验小学悠久的建校历史。塔松树干笔直,树冠下面大,上面小,顶是尖尖的。近看像一座绿色的宝塔,远看又像一把收拢的大伞……塔松周围点缀着一些花花草草,比如冬青、桃花等等,使德育长廊在花草的衬托下更加美丽了!

第9篇:美德花园范文

好书读得愈多俞让人感到无知,尤其读博大精深的论著,越读越觉得自己肚子里的墨水太少了! 若放下,再拿起时,要鼓起勇气。可是,就在这放下又拿起之间,让你开茅塞顿开,学识大增!

如果说品德如花,內德于己,外德于人的话,那么,德育关系意向性建构和充盈就犹如花丛,共依、共生、活力无限;学校德育或关系德育亦如花园或花圃,美丽芬芳无比。

——这是我拜读季爱民《关系德育论》之后,又参加了洪湖市贺龙高中“起步红色校园,成就绿色人生,第10个承志班庆典”活动后的感言。

关于“德育关系意向性建构”、“德育关系意向性充盈”、“共依”、“共生”、“共在”、“学校德育”、“关系德育”及“关系德育走向”等关键词在《关系德育论》一书中出现的频率甚高,生命力极强,它们对中小学校德育实践活动的构建,打开了一种新思路,一片新视野,为关系德育在学校德育实践活动中的运用和自觉升华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关系德育论》更是为德育人描绘了一种有血有肉、有情有感,可以展望并期待实现的美好动态图景。

比如,“我们应以怎样的仪式庆祝洪湖贺龙高中第10个承志班开班?”

毫无疑问,我们应以“德”的形式建构,应以“德”的内容充盈。使之具有感召力、影响力和生命力。其理论依据应首选《关系德育论》。

因为该论著深入简出、朴素、现实、贴近校园、贴近生活、贴近生命的体验,时代感德育性强。

在季爱民《关系德育论》中,有一段文字明确指出:德育关系意向性充盈的德育是关系德育,本文深信,关系德育走向是德育生命力之所在。……“尊重、关心、爱、交往、互动、对话”是构成德育关系意向性充盈的核心。尊重是德育关系意向性充盈的理性前提、关心和爱是德育关系意向性充盈的感性要素、走向对话是德育关系意向性充盈的实践图景。并强调:尊重是一种关注、一种认同、一种赏识。

基于上述理念的分享与启示,洪湖贺龙高中积极发掘和利用学校独特的德育资源,努力探索和创建适合学校发展、学生成长的“德育特色模式”——办“承志班”、开展“大型红歌、校歌、诗朗诵赛”等活动。其中,“承志班”开班庆典,则是学校德育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洪湖贺龙高中第10个承志班”开班庆典,于2014年9月23日上午举行,整个活动流程非常圆满成功!充分体现了《关系德育论》所阐述的“德育关系意向性充盈的德育是德育生命力之所在”。

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聚焦“10年”。以10年情感的沉淀来唤起师生的共情,赋予“10年”生命的体验与生命的价值。推己及人及物,又从他人他物中获得精神正能量,犹如生命意义的小溪在彼此的心田流淌,给人不尽的回味,思考、感动和鞭策。

二、聚焦“贺龙精神”。 让“贺龙精神”成为“起步红色校园,成就绿色人生”一面耀眼的旗帜,成为引领全校师生克服困难,风雨兼程、永不言弃前进的动力,成为敦促贺中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对照镜和矫正器。

可以这样说,“洪湖贺龙高中第10个承志班开班”庆典,确立用贺龙精神丰富活动内涵,让师生精神富有,是“德育关系意向性充盈”的最好诠释;让师生身历其境,情感驰骋,自觉积极向上向善,是“德育关系意向性充盈”的美好期待;在活动中,让师生深感自尊自重自爱自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关系德育走向”给与生命以美和尊严的最高境界,是德育生命力的自然光华。当然,也是季爱民《关系德育论》及译著《描绘道德的图景》的思想精髓在德育实践活动中精彩演绎。

三、聚焦不同的声音。通过“校长寄语”、“师生代表发言”、“授班旗、宣读誓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领导讲话”等活动程序,创设丰富的具有生命体验的德育对话平台,让“共在”的德育人相互接纳、共同分享,实现德性的共述,达致德育视界完美的融合。

站在贺龙元帅铜像前观看“洪湖贺龙高中第10个承志班开班”庆典,无不让人感动、震撼、激情燃烧!

然而,更让人激情燃烧、灵魂震撼的是全体贺中人敬业、执着、创新、拼搏的精神。是他们不负众望,在洪湖人民的期盼声中,首垦一块德育的沃田,播洒阳光的种子,让“起步红色校园,成就绿色人生”的理念生根、发芽,并使之迅速成长升华为一座“百花齐放、美丽芬芳”育人的乐园。是他们用信念、责任、爱与智慧高举“五育并举,德育为先”教育改革的大旗,将“德育意向性充盈”的实践图景变为现实。

写到这里,我禁不住感慨:人贵有自知自明。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对季爱民《关系德育论》难免会有hold不住,会有失偏颇,想必我撰写的文章因此而有些牵强,但是,没关系,有用就好。比如,“我们应以怎样的仪式庆祝洪湖贺龙高中第10个承志班开班?”活动很成功!正是因为阅读该论著时所冒出的思想火花,打开了我的思路,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最后,我想跟大家简单分享一下我读《关系德育论》时的体会。

初读时,我觉得该论著有嚼头,值得一读!

再读时,我觉得该论著好博大精深!越读越觉得自己无知,越读越觉得自己肚子里的墨水太少了! 若放下,再拿起时,要鼓起勇气。

所幸的是,该论著所阐述的一些德育思想,深入简出、朴素、现实、贴近校园、贴近生活、贴近生命的体验,让人触类旁通,给人启示, 特别是“德育关系意向性建构”、“德育关系意向性充盈”、“共生”“共在”、“关系德育走向”等理念,给人一种“心灵相遇、情感碰撞”的火花,让人受益匪浅!也让我这个先天就对“学术性论文敬人远之”的人,从此有所改观,让我在阅读类似学术论著中,也能获得极深极美的感悟!

读季爱民《关系德育论》,我感悟到了:品德如花的美丽,内德于己,外德于人;德育关系意向性建构和充盈犹如花丛,共依、共生、活力无限;学校德育或关系德育亦如花园或花圃,美丽芬芳无比。

正是这些美好的感受给了我强大的精神能量,足以重新改变我,改变我与现实社会乃至宇宙的关系,实现自我超越,达致身体与心灵,生活与尊严和谐美好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