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专题讲座范文

教学专题讲座精选(九篇)

教学专题讲座

第1篇:教学专题讲座范文

[关键词] 专题教学 多媒体技术 教学手段

专题讲座是党校主体班教育普遍采用的主要的教学方式。在传统的党校教育环境中,教师不得不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讲一天”的传统做法。如今在各级党校主体班次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已是普遍现象,它全方位、多角度地作用于学员的视觉、听觉,体现了党校在教学手段上的与时俱进。下面就自己尝试和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体会谈一点认识。

一、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加强和改进专题教学的有效途径

多媒体技术作为专题教学中的辅助手段,有着过去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优势,对提高专题教学的效果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一,多媒体手段能有效地增强专题教学的吸引力。从内容上讲,专题教学是科学性、系统性、专注性、实践性和针对性的有机统一,具有浓厚的理性的、抽象的、思辨的色彩。从目的上看,专题教学要着力解决入耳、入脑的问题,使学员通过学习达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专题教学的内容和目的,决定了在专题课中使用多媒体,有其独到的优势。多媒体具有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特点,能够使课堂教学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形声互举。这些丰富的感性材料符合学员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第二,使用多媒体课件能有效地增大专题教学的信息量。当前,在专题教学中,学员对课堂信息量的要求越来越大,教师传递的信息量越大,学员学到的知识就越多,授课教师就越受学员的欢迎。多媒体可以成百上千倍地处理各种信息,节约教师的课堂讲授时间。传统的教学手段大量运用语言进行各种信息传递,要把一个理论观点说清楚,教师在课堂上要用成倍的语言,而如果在课堂上将授课的内容、纲目、要点、声音、图片、动态影像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给学员,将可节省三倍以上的语言。教师在授课时节省语言就等于节省时间,这就可传授、传递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二、专题教学的多媒体教学,必须确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

运用多媒体技术,并不是对书本上的内容简单地“复制”和“粘贴”,通过电脑“发送”给学员,也不是让鼠标取代粉笔,屏幕取代黑板,让学员的思维跟着电脑转。而应该确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结合教学专题本身的特点展开教学。

首先,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在专题教学的多媒体应用中的主导作用更应肯定。专题教学十分注重说“理”,语言在专题教学中仍有其独特的魅力。在课堂教学组织中,教师需要把握课堂氛围,教师在课堂上的手势、表情和眼神,讲课过程中使用语言的语气、语调、语速,教师和学员双方非语言的交流和沟通,都会对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多媒体教学必须紧紧围绕专题教学的主题。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不仅仅是对教员讲解内容简单的重复和说明。教学中要紧紧抓住专题教学的主题,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和功能,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机,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吸引力。专题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立足点,是帮助教员解决那些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仅靠语言一时难以说清、学员又难以听懂、难以弄通的问题,尽可能地运用线条、图表、图形、数据、动画、声音、图片和影像等媒体要素,把零碎的东西系统化、条理化,通过比较、分析、模拟、演示来剖析其逻辑结构和思路,揭示其内在的特点和规律,使教学中那些不易讲清或短时间说不明白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通过多媒体教学而一目了然,迎刃而解。

第三,多媒体教学中要避免电子声像图文的满堂“轰炸”。多媒体课件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只是一个“附件”,在教学中只起着辅助教学的作用,而不是代替教员的教学。如果整节课都被多媒体所左右,其目的不是让学员更好地挖掘知识内涵,而仅仅是在讲解多媒体课件,这就违背了教学的初衷和基本原则。一节课是否有必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插入多媒体课件内容的多少,时间的长短,要根据课程内容及教学的实际需要来定。另外,评估一个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好坏,不仅仅是看它的画面内容多少,构图美观与否,关键是要看它是不是有几个抓住学员思维的精彩“片断”,在教学中有无让学员茅塞顿开、拍案叫绝之处,最终的课堂教学效果究竟如何。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这是多媒体教学中需要始终把握的一个原则。

三、专题教学课多媒体教学要协调好内容构思与课件创作的关系

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学软件,即所谓课件实现的。从目前教员队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的教员还要依靠专职教育技术人员的帮助来共同完成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这就涉及到处理和协调多媒体课件内容构思与创作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一,专题教学教员与教育技术人员是编导与摄影、剪辑的关系。在整个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中,教员始终扮演着编剧与导演的角色,是专题教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师。在多媒体课件制作前必须有一个良好的脚本,这个脚本体现了任课教员的教学目的和创意,也是教员主导作用的具体体现。而作为多媒体教学课件具体制作的技术人员则充当着摄影师与剪辑的角色。所以作为编导的教员也要给技术人员“说戏”,在脚本的基础上恰当而准确地表现任课教员的授课艺术和教学目的,把任课教员的设想和构思体现在多媒体课件中。

第二,专题教学教员与教育技术人员要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在多媒体课件总体框架搭建完成后,后期制作也十分艰巨和复杂,其中大量的是教育技术人员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任课教员与技术人员要积极合作,加强交流和探讨。

第三,专题教学教员要努力学习计算机知识,掌握多媒体技术。若想制作一部适合本专业课程教学特点的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任课教员必须自己动手独立制作多媒体课件,以达到多媒体课件构思与创作的最佳结合,这就对政治理论教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对我们从事政治理论教学的教员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我们只有勇敢地迎接这一挑战,努力学习,大胆实践,才能抓住机遇,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张政诚,吕小定.计算机多媒体教材编制与应用.解放军出版社.

[2]张小川等.多媒体实用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

[3]林筑英等.多媒体教学应用原理与开发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

[4]陈启祥.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

[5]查英青.科技创新与中国现代化(修订本).中共中央党校,2005.

[6] 吴迎春 .中国记者观察外国科普教育.中共中央党校,2005.

第2篇:教学专题讲座范文

专题讲座活动记录

时间:2018年3月12日

地点:学校致知楼一楼会议室(主会场)、教室(分会场)

活动对象:三、四、五年级学生

活动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主持:农元继

主讲:苏

题目:《怎样和同学相处》

一、邓振敏讲话:什么是心理健康以及它的重要性

二、

苏军讲座

同学们: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班级的群体之中,同学之间相处,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当你的同学背后说你坏话时;当你的同学误解你时;当你的同学遇到困难时……你们是如何对待的呢?是烦恼?还是困惑?其实与同学相处也是一门学问呢!我在这里要教大家一些交往技巧,希望会对你们有所帮助和启发。

(一)认识自我

大家知道吗?你们这个年龄的自我意识强烈,在交往中易产生一些错误或偏激的思想和行为。因此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找出自己的长处和缺点,扬长避短,积极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增强信心,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是交往成功的重要条件。

(二)学会控制不良情感

适度的情感表现是交往成功的必要条件。这个年龄的情感变化比较大,因此,学会因地、因人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掌握一定的方法,如放松法、转移注意法、自我暗示法等,都有利于交往的成功。

(三)加强个性修养

人的自尊和互尊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必要因素。只有自尊才能产生提高自身修养的需要,只有相互尊重才能有深化交往、发展关系的可能。自尊与相互尊重是对人的自我价值的肯定。所以,培养自尊,是加强个性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除此之外,培养良好动机、改变不良的性格也是个性修养的重要方面。

(四)克服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自我中心、多疑、自卑、孤僻、害羞等等心理障碍都会影响人际关系。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很少关心别人,固执己见,唯我独尊,自尊心过分强烈,要不想成为人际交往的弃儿,就必须改变自我中心的人格特征,以一个普通人的心态和身份与别人相处,同样多疑常会导致朋友之间的疏远,人际交往失败,并导致心理疾病。心理学家认为多疑往往产生于不良的心理暗示,缺乏自信和多有挫折经历。多疑的人必须抛弃自己的多疑心理,多角度了解别

人,用理性思考代替冲动,培养自信心改变自己的性格,以积极信任的心态参加交往活动,在交往中才会得到沟通和接纳。

(五)掌握交往技巧

掌握一些交往技巧,有利于提高其交往水平。交往成功的条件是知己知彼。知己,要通过以其他人的认识和评价为参照,对自己的言行进行修正,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并把他人的期待内化到自己的心理结构中去。这样,有利于自己形成正确的估计和评价;知彼,就是在交往中使用一些交往方法,如是非判断法、穷追观其变法、委其事观其信法、寻其计观其智法、察颜观色法等等,可以使对方不自觉地表现出真正的面目,有利于交往。此外,使用一些心理诊断测验,也有助于交往的成功和发展。

三、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组织讨论。

四、学生撰写感想体会。

第3篇:教学专题讲座范文

歌唱是具有一种特殊美的活动,在歌唱中要注重歌唱的美与审美。无论是歌唱的形式美,还是精神内涵美,都是来自现实生活中,来自社会与自然的结合。

歌唱美审美艺术歌唱是具有一种特殊美的活动,在歌唱中要注重歌唱的美与审美,歌唱中的美与审美能区别于社会其他类型活动的最为本质的东西,能够引起人们的审美感受,作为人们的一个审美对象而发挥它所特有的社会作用。因此,我们研究歌唱中美的创造规律,必然要涉及它的本质特征。美学中说“不理解美的本质,也就不能认识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特殊性”就是这个道理。歌唱中有人认为“音乐艺术是人类最伟大、最动人的创造之一。”那么,为什么音乐会使数以万计的人为之动情?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力量?这是因为歌唱是一种特殊的美。

歌唱中要想唱出美,首先歌曲要美。从歌曲来看,不是所有歌曲都很美,歌曲有好有坏、有粗有细、有高有低、那些粗糙不堪,没有艺术价值的作品就不美,那些无奇之作就更没有美学的价值,那些低级趣味的作品就更谈不上美。因为它们不真、不善。只有能从歌曲本身中升腾出一种使人情绪感奋的、高雅具有品味的才是真正具有美的歌唱作品。从内容上来看,歌词的品味要具有典型性、诗歌性、口语性、情感性。从曲调上看,应该是以艺术化的文学语言为基础,要受到歌词的语言、内容、形式、结构的影响来创作。只有结合这三点,才能够创造出完美的音乐。有了美的音乐,我们再来说说怎样美的去唱。从歌唱技巧上来说,这也是一个品味的话题,从发声上看,那些嘶哑的叫喊就不美,故意矫揉做作的语调就不美,故意咬文嚼字的就不美。只有语言清晰、音质纯净、韵味浓郁、字正腔圆的歌声,才能展示美的作品来。歌唱技巧的美仅仅是外表形式的美,它必须与内在的情感美相一致。所以说在歌唱中,歌唱者是主观创造,他要具有独创性,如果没有歌唱者的主观能动的创造,就不会有歌唱艺术。作为歌唱者,他要能够把各类型的音乐作品内涵的各种美都充分展示出来,如果没有对显示生活美的细心观察,没有一定的音乐环境的感染,是根本不会实现的。革命导师马克思说过:“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列宁也曾经指出:“我们的意识是外部世界的映像”。因此,无论是歌唱的形式美,还是精神内涵美,都是来自现实生活中,来自社会与自然的结合。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来说:艺术来源于生活,美来源于生活。歌唱者只不过是在头脑中要明确一点“客观因素是基础,而主观因素是主导”。

歌唱中的审美应该包括“审美意识的各个方面和表现形态。例如,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等。歌唱中的审美意识是歌唱者在艺术活动中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以个人的爱好和兴趣为基础,而形成歌唱中的爱好与趣味上的差别。我国从古至今是以歌声的圆润响亮为美,对优美的声音有着相同的审美观念。同样,在日本歌唱家的论著中说到“人们习惯把这种优美的声音称‘黄金小号’。”在国外,审美带有感情体验特征,不脱离具体形象。我国当代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周小燕教授也指出“是不是声乐教学就特别神秘呢?也不是。从大的原则和规格来说,声音的嘹亮、银色的优美、共鸣充实、声音自然、松弛这些主要因素,是可以确定的。”19世纪杰出的意大利声乐教育家弗兰契斯科在《歌唱的艺术》中谈到:“一个歌唱者即使集中了为取得高度艺术成就所必须的天赋资质,但若没有掌握正确的咬字方法,他仍然会感到自己无活动能力,而且永远不可能达到完美的境地。”又说“谁要是不会连贯地唱,那他根本不是在唱歌!人的嗓音之所以高于任何一种乐器,就是由于它具有把音连起来的能力,并且会运用乐器所做不到的各种音色变化。”《乐记》云:“凡音者,生于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清代徐大椿的《乐府传声》也讲到:“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尤为重。”因此,只有当声音和表情同样完美时,歌唱才可以被成为一种“艺术”。所以说,歌唱者是美的创造者,也是美的鉴赏者。只有在长期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去不断锻炼自己的创造能力,才能使艺术创造有章可循创造出更加令人怡然自得的艺术作品。尽管古人与今人、中国人与外国人,他们在歌唱中有着不同的审美观念。但是它们都是符合客观现实规律的东西,合乎科学理论的东西。在如何理解审美意识的客观标准和个性差异上,美学家认为,人的审美意识“在本质上它具有社会的历史客观标准,在现象上它又具有丰富的个体经验的特征。强调审美趣味的历史的、社会的客观标准,并不否认审美趣味由于个人条件的不同而形成的差异性”在歌唱中,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个人条件差异不同,即使同一歌唱者由于个人对社会生活经验,声乐经验的认识与理解不同,因而审美感受也是不相同的。由于个人不同的审美经验,也就形成了各人独特的歌唱审美趣味,这种彼此不尽相同的趣味的差异性和偶然性,受到另一种风格流派的共性和必然性所制约,它虽然是这种风格流派共性和必然性的一种特殊表现,但是它却不能因为流派唱法的共性而互相等同,艺术上加入没有这种个性的差异,也就没有共性。正式在这种歌唱艺术的丰富多彩的个性中,无数歌唱者千差万别的趣味爱好中,存在这普遍的必然的社会的历史的歌唱审美客观标准。

因而,通过歌唱表演于欣赏活动中,能够把更高的美与审美意识反作用于人们的行动,需要进一步把现实中美的事物向更高层次推进。

第4篇:教学专题讲座范文

关键词 讲座式 案例法 教学改革

1 汽车服务工程教学中的问题和矛盾

汽车服务工程是指新车从出厂后进入销售、使用、流通直至报废回收等各个环节的一系列服务工作所构成的服务体系。课程内容涉及汽车营销、汽车物流、汽车美容、汽车金融、汽车维修、事故定损、二手车评估、汽车改装、汽车回收等服务领域。因此,汽车服务工程不同于以往的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是典型的多专业融合、交叉性、综合性的点多面广式课程。这是我国汽车工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学科交叉性复合型人才提出的新需求,也是高校加强通识教育与压缩专业教育课时矛盾的产物。汽车服务工程实际是融合了过去我院开设的汽车文化、汽车营销、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维修等多门课程,从而达到了缩减专业课时的改革目标。但随着课程内容结构的改革,对课程授课带来了新的挑战。

由于课程内容体系跨专业、跨学科,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相互之间的关联度小,甚至彼此独立,与传统的专业课程存在非常大的差别,因此,采取何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本人通过数年的汽车文化和汽车营销教学实践,对汽车服务工程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了思考和探索,找到了一种讲座式法教学模式,相信这种教学模式对其它专业跨度大、综合性强的课程亦具有借鉴意义。

2 讲座式教学法的具体措施

讲座式教学模式实际是要求全面介绍所讲的专题,需要对整个理论的变迁脉络和发展现状都能做到驾驭自如,并能联系学生的实际,讲述的思路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局面,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固然讲座式教学法对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具有极大的帮助。但就本门课程而言,由于专业跨度极大,涉及维修服务、金融服务、经济管理、艺术设计等多个学科领域,这对任课老师采取讲座式教学法,显然是要求极高。因此,在确定课程教学大纲和内容后,我们在论证这一跨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时发现,由一位老师来完成教学,便于管理,但是教学效果可能有问题;由几个教师分别教授自己熟悉的内容,这样教学效果会比较好,但是管理难度大。而结合本课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了解汽车市场服务链的具体内容,教研组提出了采取讲座式结合案例法的教学方法,即以案例分析为主导,讲座的方法为手段,两种方法相结合,采用团队备课一人授课的模式完成教学任务,具体思路如下:

2.1 以“讲座式”案例 设计教学内容

理工科类的课程,其传统的教学思路和内容是需要严格按照书本的章节进行,因为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体系要求使然,前后知识点的关联度相对较高。而本课程的内容恰恰是专业跨度大、知识点前后关联度小。因此,根据汽车服务工程教学大纲的要点和难点结合授课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像汽车营销、汽车金融等内容以专题式讲座形式授课,在备课时采取由教研室专业团队老师共同备课,设计课程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经典的教学案例,在案例讲解的过程中将理论联系到实际中去,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能够做到知识点的接受和理解,水到渠成。

2.2 以“讲座式”互动 推进实训教学

在采用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时,根据教学的专题内容,将讲解的专题内容分解,分别指定给若干学生小组,让每一组的学生利用现代网络信息平台,了解这一专题的相关背景知识以及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同时,授课老师根据专题内容,在教学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准备案例,共同备好每一专题的课程案例。这样在实际授课时针对不同专题案例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让学生对每一知识板块做些系统性的了解,即使是通过摸索而作出一个知识总结也行,学生会产生成就感,能大大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部分专题像汽车营销、汽车保险、汽车维修服务等专题知识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4S店或保险公司参观学习,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这一专题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2.3 以“讲座式”参与 改革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的目的是检查教学效果、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映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目前,一般高校的课程考核方式大多是采用试卷考核。但是这种考核方式在高校普遍存在学生 “临时抱佛脚”的现象,考后就全忘掉了,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汽车服务工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仅靠课程结束时的一份试卷或一份实践(实训)报告,难以全面评价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

为了解决上述考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汽车服务工程的课程考核尝试采取“讲座式”参与的考核方式。要求每一组的每一位学生须对课程内容的每一个专题案例都要了解,对各项专题知识内的项目服务流程要非常熟悉。在考核时,请每一组的学生从中抽选一道考题,考题实际是平时所讲的专题案例分析所接触的知识和内容。要求稍作准备后选出本组中的一位学生进行一次讲座,对涉及的专题内容进行归纳总结,重点突出应用。部分专题的内容可设计成实训项目考核,即采取模拟实景的操作流程,要求整组学生共同参与,模拟一次专题内容的实景流程的操作。采用这种考核方式对学生而言,是对其学习状况的一种检验和评价,这种考核方式对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激励功能,能够激发学生投身于思考性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实操能力,能在注重对学生知识点的理解及运用能力的同时配合了讲座式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3 结束语

采用上述 “讲座式”的教学模式,把举办讲座的教育思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到具体授课的讲座式案例分析和讲座式实训考核方式,形成系列化完整的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适应了当前多元化交叉学科发展的需要,能够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引发对交叉性、边缘性、复合型学术问题的思考,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实操动手能力,以达到汽车服务工程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岳川.儒家孝文化的人伦扩展——以《大学》、《中庸》为中心的文化阐释[J].渤海大学学报,2010.1.

[2] 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增订本)[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

第5篇:教学专题讲座范文

关键词:社区教育;学习;组织;市民大讲堂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背景与问题

社区教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它是面对全体社区居民的教育。而社区居民具有年龄分布广、职业类别多、生存状况、生活理念与学习能力差别大的特点。社区居民虽然生活在同一个社区,但是又不具有严格意义上团队或组织的性质,因此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学习活动有自身的规律,也有一定的难度。如何搞好社区教育的学习活动,涉及到社区居民的有效组织问题。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的制约,逐步认清社区居民学习组织工作的基本规律,可以提高社区教育学习活动的效果,为今后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连云港社区大学创建于2012年3月25日,“市民大讲堂”(以下简称“讲堂”)是连云港社区大学开展社区教育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项目。之初的设想是:作为地市级的社区大学,必须精心打造一个面向广大市民的知识普及类型的讲座机制,即“市民大讲堂”,以便为全市社区教育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也为各级社区教育机构提供示范。

连云港市全市人口约520万,社区大学所在的主城区海州区常住人口近100万,社区大学所在的新东社区就有居民3万人,举办讲堂活动是必要的和可行的。然而,在举办“讲堂”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到开展这样的活动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T如专家的邀请、听众的组织、程序的设计都需要下一番功夫,否则,就会“曲高和寡”甚至“门可罗雀”。就社区教育而言,定期开展讲堂活动、充分吸纳听众并且取得好的效果是较为复杂的事情。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将混沌的、无序的、无组织的市民组织起来,参与讲堂的学习活动,最终形成区域性的学习型组织。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于社会教育的持续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基本概况与实施过程

(一)基本概况

迄今为止,连云港社区大学的“讲堂”共计举办43期。时间从2012年的2月至2016年的12月,共计59个月,约每1.4个月举办1期。讲堂涉及的主题与期数如下:“艺术欣赏”(11期)“科学技术”(4期)“文学欣赏”(6期)“家庭教育”(7期)“健康养生”(10期)“历史社会”(3期)“财经”(2期)等7个专题,累计直接听众9500人,间接听众近3万人。在连云港社区大学校内报告厅举行的有32期,在各社区举行的有10期,到专业录播室录制播放的有1期,共有56名专家参加了讲堂的讲学活动。43期讲堂录制视频20BT,发放知识普及资料1万份。由连云港社区大学独立举办的有25期,与其他单位或行业合办的有18期。同步在《连云港日报》《苍梧晚报》做讲座宣传43次。如此长时间跨度的、面向普通市民的、定期举办的知识讲座在当地的历史上未曾有过,讲堂的形式、内容、效果受到了市民和政府部门的欢迎和充分肯定。

(二)基本构想与实施过程

1.明确讲堂的功能定位和操作流程

作为地市级社区大学,需要充分考虑讲堂的定位与功能,以体现社区教育的特点和讲堂的风格。这就是要力求体现“贴近市民、雅俗共赏、立意高远、新颖生动、互助交流”的特征。让讲堂成为新知识的传播地、专家与市民的交流地、新生活的发祥地。要达到这样的要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在专家的遴选、活动流程的设计、信息传播方式上作精心安排。还需要对讲课专家作必要的要求与“辅导”,使得行业专家能够将深奥的问题讲得通俗易懂,使得“土专家”也能够提升讲座层次;在活动流程上,我们划定了一个月的“筹备期”、半个月的“宣传期”,一周的“准备期”,半日的“实施期”,后一周的“传播期”,即将讲堂的视频上传各大媒体,以扩大讲堂内容的受众面。

2.遴选讲堂专家,确定讲座内容

无疑,讲堂的专家与内容的确定是最重要的工作。我们主要的方式是:

制定计划,统筹安排。自社区大学开办起,每年初,社区教育处都要制定一份讲堂的年度工作计划,主要按照“艺术欣赏”“科学技术”“文学欣赏”“家庭教育”“健康养生”“历史社会”等6个专题进行设计,力求提前谋划、形式多样、按期举行。同时也预留了机动安排的时间。

根据专家信息安排内容。一般而言,名气越高、水平越高的专家,越能吸引观众。然而,这样的专家不是随便就能邀请到的,因为这样的专家平时的工作安排较为紧张,邀请这些专家,在交通、食宿、讲座等费用也是比较高的。我们采用的策略是与当地其他高校、行业社团建立信息互通机制:外地来一名高水平的专家,可以在多所高校作讲座,当然也可以来社区大学作讲座;或者了解连云港地区在外地工作的专家回连探亲的时间,邀请他们在探亲期间开展讲座活动;或者了解在连云港举办的各种会议的专家信息,及时邀请讲堂专家。采取这样的策略之后,邀请专家讲学便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也降低了讲堂活动的成本。

根据重要事件、节日安排内容。每年的重大节日、事件有许多,这些节日、事件往往也是公众、媒体关注的热点,在这样的时刻开展讲堂活动,相应的单位和市民就会比较积极。例如,在2013年世界“档案日”,与连云港市档案局合作举办《家庭档案与档案人生》的专题讲座;在2015年7月28日,与市地震局开展《地震的知识与防避》专题讲座活动;在2016年国庆前夕与地方文化馆一起举办《国庆之夜――新中国优秀声乐作品赏析》专题讲座;连云港中医药高职校几乎每年都要承办全国中医药学校学生技能大赛,也举办中医药制作体验活动,讲堂及时组织市民前往学习体验,向专家咨询养生之道,收到较好的效果。

根据行业协会的需求安排内容,连云港地区有近百个行业协会,许多协会具有研究的性质,且汇集了许多行业的专家。这些行业协会大都有开展科学知识普及的职责与任务,需要举办经常性的讲座。但是,这些行业协会往往又缺少在媒体上进行宣传的经费,也缺少开展讲座活动的场地设施,他们非常希望与社区大学合作开展讲堂活动。此时,讲堂便顺势而为,积极配合,遴选专家,共同确定合作内容。

利用当地丰富的人文与自然资源安排内容。连云港地区有6所大专院校,许多学术造诣深厚的学科专家可以作为讲堂的专家库成员;连云港地区山海相拥、历史遗存丰富,具备了开展考察、探究、学习的广泛资源;例如核电站科普博物馆、震旦纪地质陈列馆、市美术馆、市博物馆、市民俗馆,这些场所资料丰富、图文并茂,是开展讲堂活动的极好场所;港口、矿山、盐场、军营、滩涂、企业、古建筑也有大量的供市民体验和探究的空间,这些资源都是开展讲堂活拥闹匾内容。

3.听众的组织方式

广而告之,吸引听众。确定了讲座专家、时间、地点后,便选择时间节点在当地日报、晚报、教育网站、“政府”、电台等各种媒体进行宣传。通过宣传,扩大了社区教育的影响,也扩大了讲堂与专家的知晓度。这样的动员方式,适合名气大的专家莅临。对于一般的专家讲座,仅靠“广而告之”,市民参与的效果并不理想,需要借助其它的动员方式。

行业动员,吸引听众。对于一些行业特点比较明显的讲座,在确定了讲座专家及时间地点后,在进行海报宣传的同时,利用民间相关的学会、协会进行组织发动,很有必要。实践证明,这样的方式效果明显。许多志同道合的爱好者,通过微信群互相传递信息,能够起到很好的宣传动员作用。例如,讲堂在组织一次摄影讲座时,与当地的摄影家协会联系后,几乎所有的会员都按时参加了。

行政动员,组织听众。行政力量在居民的动员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确定了讲座专家及时间地点后,与教育主管部门、社区学院、社区学习中心、居民学习点联系,动员社区居民前来学习,效果也不错。这种动员方式适合人人关注的民生类的讲座,例如健康养生、卫生保健等。但稍微专业一些的讲座,就不适合这样的群体和动员方式了。

学校动员,组织听众。学校的学生是重要的学习群体,学生家长则是潜在的学习群体,学校希望提高家长的文化素养,学校对于家长有着较强的号召力。在确定了讲座专家及时间地点后,与一些学校联系,根据内容动员学生或学生家长前来学习,效果很好。例如,在组织家庭教育类的讲座时,由一些学校安排学生家长前来学习,效果很好。一些特别知名的专家莅临时,学校的学生也会踊跃参加。例如。我们在安排上海天文台的专家讲座后,有多所中小学来电话,要求参加听讲座的活动。

4.经费的筹措与使用

长期举办讲堂活动,需要一笔专项的费用。主要用于专家的讲座费、差旅食宿费、宣传费、奖品费用等,专家的劳务费要根据专家的职称高低和实际讲座效果发放。讲堂活动的费用主要来自三个方面:财政专项、学校自筹经费、合作单位赞助。本着体现公益、服务居民的目的,各单位都给予了热情支持。

三、基本感受与经验体会

(一)“明星专家”在市民学习的组织中效应明显

所谓“明星专家”指名气大、水平高的专家。这些“明星专家”能有效地吸引听众。例如,央视“百家讲坛”讲座专家莫砺锋、周建忠教授,学术造诣深厚、央视出镜率高,在居民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邀请他们莅临讲堂自然是不愁听众人数的。这两位教授应邀来连分别在讲堂作了题为《唐宋诗词的阅读与研究》《屈原的人格魅力和中国端午情结》讲座,听者踊跃,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尽量邀请“明星专家”是讲堂的组织者应该着重要考虑的因素。

(二)“现实性”“思想性”强的讲座易受到市民的“热捧”

越是能解决市民的实际问题、思想问题的讲座,越能受到听众的欢迎。如今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较多,许多问题涉及到群众的切身利益,这些问题的成因、解决途径是什么,市民普遍较为关心。如果安排专家来讲堂积极地回应群众关心的问题,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讲堂每年6月举办的“高考志愿填报指导”总是能吸引许多的考生家长;“家庭教育智慧”的讲座,对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作用亦很大,这样的讲座对许多家长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三)大力开发“本土讲座专家群体”有较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实践证明,遴选讲堂的讲座专家未必要舍近求远,当地的一些专家也能讲得很好,且能受到听众的欢迎。因为这些专家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研究的专长也大都涉及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领域。这样的讲座只要主题突出、条理清晰、讲解生动,讲座就会受到听众的欢迎。例如连云港师专的陈留生教授在作《钱钟书与“围城”新解》的专题讲座时,联系身边与周围家庭在婚姻、情感方面的各种问题、矛盾、趣事,条分缕析,逐一解剖,幽默风趣,谈笑风生,使得听众获益多多,受到热烈欢迎;连云港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林祥田副主任作的《家庭食品安全的知识与措施》讲座,紧扣连云港食品安全的实际状况,对群众的食品安全指导的非常有效,也同样受欢迎;连云港市地震局吴鑫高级工程师作的《地震及其灾害的防治》讲座,分析了连云港地区地震灾害发生情况,科学地解释了连云港地区不易发生海啸的道理,也达到了同样的效果。

(四)讲堂的组织工作具有“派生性”

所谓“派生性”是指在讲堂的组织过程中所形成的“副产品”及意想不到的效果。具体而言,这种“派生性”表现在三个方面:长期的讲堂组织工作,是培育讲座专家群体的过程;是培育听众群体的过程;是当地社区教育资源挖掘、利用、加工的过程。所谓“培育讲座专家群体”,是指要“锁定”一批擅长在讲堂作讲座的专家,经常邀请他们来讲堂做讲座,有利于他们加深对居民群体学习特点的体验和认识,不断提高他们在讲堂讲座的水平,为讲堂的长期举办准备充足的师资;所谓“培育听众群体的过程”,就是要积极鼓励和组织居民群众逐步走进讲堂,与知识为伍,与专家学者为伍,形成一个个“学知识,讲知识,用知识,研究知识”的居民群体,并且不断扩大;所谓“也是当地教育资源挖掘、利用、加工的过程”,是指社区大学要对当地的社区教育资源进行系统地规划和研究开发。有了这些工作做保障,讲堂的工作就可能实现可持续进步和发展。

(五)讲堂的组织工作需要“调控”和“应变”

在讲堂的组织过程中,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需要组织者善于平衡、及时调控。例如,雅俗共赏,作为讲堂的一种追求无可厚非,但是,要想真正做到,却有很大的难度。高雅一些,普通老百姓会觉得离自己的实际较远;通俗一些,又可能会降低讲堂的质量。这就要求组织者掌握好雅俗共赏的平衡点,相互兼顾。听众人数的多少,也是一个需要及时掌握和及时调控的问题。太少了,没有气氛;太多了,又可能坐不下。这就需要组织者准确研判听众流量,随机应变,制定多重应对方案。

四、反思与展望

(一)居民学习活动的组织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

通过4年多的实践,我们深深地认识到,讲堂活动的成功与否,涉及“市民的学习积极性”“讲座专家的水平与内容”“讲座的活动方式”等三方面因素。三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组织者应该深入研究这三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得每个因素都成为积极因素,并且相互促进。市民百姓具有学习新知识潜在的积极性,所谓潜在的积极性,是指可以激发、逐步培育,日趋成型的积极性。作为讲堂的组织者要将这种潜在的积极性看作学习活动的前提,并力争将其放大为显性的积极因素。还要看到一些专家学者和学有所长的市民到讲堂宣传自己的研究成果积极性,许多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有宣传行业知识、开展知识普及的积极性,这些都是开展讲堂活动的积极因素。通过4年来的实践,我们也深深地认识到,讲堂活动的开展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的表现在:一是信息社会知识传播渠道众多,讲堂的活动如果知识陈旧、方式呆板,就很难吸引居民;二是许多居民的生活压力大,学习还没有成为生活中的第一需要,没有形成听讲座的习惯与兴趣;三是真正能够做出雅俗共赏的讲座的专家还不多,讲堂甚至社区教育需要众多的能够作出雅俗共赏的讲座的专家。这些制约因素需要针对性地加以克服。

(二)讲堂活动是一个组织化的过程

开展好讲堂活动,需要有效组织,这种组织过程需要与行业社团、主管部门、社区街道、宣传媒体密切配合。如果这种机制没能建立起来,单纯依靠媒体宣传是不够的。行业社团、教育主管部门、社区街道、宣传媒体是4个不同性质的组织机构,在讲堂的组织中可以起着不同的作用。一般而言,行业社团是具有普及、研究本行业知识的内在兴趣与共同爱好的成员所组成的群体,这个团体已经形成了内部的规章及其约束,因而对本团体的成员具有^大的号召力;主管部门的行政色彩较为明显,组织能力较强;社区街道需要依靠自身的威信的高低体现组织能力的高低;媒体的组织号召能力完全依据讲堂的专家名气与内容、方式而定。每一种组织渠道都有各自的长处与不足。通过实践,我们感觉通过行业社团开展组织活动,效果最好;而行政力量和社区的力量次之;单纯地依靠媒体宣传效果不确定性较大,只有当名人光临时,效果最好。对于每一个体,如果仅仅一次被组织是不够的,需要持续的组织、多次的活动,这样,是可以将混沌的社区居民转化为有组织的学习群体的。

(三)认清讲堂活动暨社区教育组织工作的本质

讲堂活动的组织工作如此复杂,反映了社区教育组织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在这个方面,许多研究者进行了系统地探讨,有许多重要的观点值得借鉴。陈乃林先生认为:“培育民间社团,能丰富社区活动,增强社区的组织性,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有利于社区教育的发展。”“学习型组织建设是推动社区教育向内涵式发展的需要。”陈乃林的观点反映了讲堂活动或社区教育组织工作的本质特征,即只有将社区的民间社团(或行业社团)培育好、建设好,讲堂活动和社区教育的组织工作才能有效地开展起来;反之,一个区域内的讲堂活动持续开展,也有利于所在区域内各社区民间社团和社区教育工作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从这个视角看,地市级社区大学讲堂活动的持续性开展对于整个区域内的社区教育、终身教育而言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四)讲堂活动将是一个专业化、社会化、群众化的过程

认识到了讲堂组织工作的本质,加之4年的讲堂组织工作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讲堂的活动的未来图景:它应该向着专业化、社会化、群众化的方向努力。所谓专业化,是指讲堂活动应该分解为不同类别的讲堂,以满足不同专业兴趣的居民学习需要;所谓社会化,是指讲堂的组织过程就是将有利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各种有利因素积极地调动起来、优化起来的过程,讲堂的服务范围应该覆盖全社会,以营造学习的浓郁氛围,使得整个社会崇尚学习,使得每一个成员都成为学习者;所谓群众化,就是讲座专家本土化,即积极地扶持当地讲座专家队伍的建设,使之成为讲座的主力,让讲堂成为当地学有所长者展示自己风采的舞台。

第6篇:教学专题讲座范文

1文献检索课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为学生开设有全校公选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是高校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以及文献信息检索基本技能的方法课,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实践性。开设该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熟悉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文献信息资源,掌握获取和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基本技能,为自主更新知识、撰写毕业论文和研究性学习服务。课程内容包括:大学生信息素养、印刷型文献的检索和获取、中外文数据库的检索与利用(侧重经济学及相关专业数据库介绍)、网络免费学术资源的检索利用、实用信息的获取、学术论文撰写及学术规范等。教学对象为本科生,选修。可见,大部分高校图书馆能够开设《文献检索课》,按学科分类区别进行教授,缺点在于教师为兼职,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理论滞后。且图书馆馆员兼职讲授《文献检索课》容易造成误解,学生会认为就是讲解如何利用图书馆的问题,不能完成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目标,也不能卓有成效地提升学生的信息接受能力、处理能力、应变能力、反应能力。华中师范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和暨南大学等5所高校图书馆变革读者教育培训模式,让读者根据自身所需,选择培训方式,掌握获取知识信息的技巧与方法,则极具灵活性与针对性。

2新生入馆教育

新生入馆教育已成为常态化。17所院校均开设新生入馆教育,由图书馆办公室统一安排各院系部新生,在合适的时间内参与图书馆信息咨询部门咨询馆员组织的新生培训。培训利用图书馆报告厅和多媒体大教室,具体讲解图书馆布局、资源分布、图书借阅规程、图书馆服务及规章制度等图书馆基本知识,帮助新生在最短、最快、最方便的时间内了解图书馆,学会利用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开设研究生入学培训:以班级为单位,每班授课一次,时间为3小时。培训内容:图书馆资源介绍;中外文数据库的使用方法:本学科资源的检索方法与技巧;网上免费资源的获取等。不足之处,实地参观与讲解欠缺,注重多媒体视频展示,技术性较强,缺少人文关怀的色彩。

3专题讲座

17所院校均重视开展系列专题讲座。包括定期与不定期,定期举办频率增大。如华中师范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和暨南大学等5所高校图书馆开设的专题讲座替代了文献检索课程的讲授。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实施信息检索课与一小时讲座双轨制,特别是一小时讲座每周定期举办,具体时间和地点以图书馆主页上公告栏中的通知为准。读者若有特殊要求,可与咨询部联系,开设专题讲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读者教育培训的若干需要。中山大学图书馆参考咨询部通过提供专题讲座,包括一小时系列讲座、学科专场讲座、或按课程和专题开设讲座,并规定组织讲座参加人数不少于10人。武汉大学图书馆举办90分钟专题讲座,每周定期在电子阅览室举办,主要内容涵盖Internet基础知识及网上搜索引擎介绍;中外文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各学科资源的检索方法;各种类型文献的查找和获取技巧;常用软件及热门软件使用方法。边授课边操作。及时公布每学期的培训计划。可见,专题讲座已成为17所高校图书馆提升竞争力的制高点。诚然,专题讲座也存在着欠缺,如宣传推广力度不足,表现在专题讲座消息在图书馆主页上的显示度降低,有的在主页最新消息栏公布,有的链接读者教育培训栏目公布,还存在专题讲座更新滞后的现象。〔4〕由于图书馆信息较多,而专题讲座开设频繁,一旦新的图书馆信息公布,都有可能以“更多”形式覆盖前一条的讲座计划,读者必须点击“更多”来浏览本学期讲座的总体安排情况,必然增加了读者查找难度。

二、对策

1转变思想观念,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读者教育培训

读者教育培训是图书馆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只有强化,不能削弱,构建一定规模的具有特色意识的读者教育培训体系,前提条件在于图书馆管理者思想认识水平。从17所高校调查可知,图书馆管理者虽普遍重视读者教育培训,但仍存在若干认识上的差异,忽视了读者教育培训体现时代性、独特性、创新性的特点,必须引起重视。因此,构建有效的读者教育培训体系,需要高校图书馆管理者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全面考虑,转变思想观念,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读者教育培训。《文献检索课》是读者教育培训体系中的重中之重,它也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从政策文件、教学要求与内容均在不断发展与完善。1992年5月,原国家教委颁布《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1993年,全国文献检索课教学指导小组成立。〔5〕2002年2月,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总则第三条明确规定:“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6〕。2010年7月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7〕。一系列权威性的文件为文献检索课的建设与发展奠定牢固基础,不断巩固着文献检索课的地位,提升了对文献检索课的要求,深化和拓展高校图书馆的职能。高校图书馆应及时把握时代脉搏,抓住机遇,全力推进文献检索课发展,把信息素质教育理念推广到教育界、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促进全社会信息化进程。此外,信息素养教育还有: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一小时讲座”、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在线”、湖南大学图书馆“在线大讲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阅读大视野”等。高校图书馆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涵盖了新生入馆教育、文献信息检索课程教学、讲座等各种形式。〔8〕各种配套规章制度也相应建立,如文献信息检索课程设计、专职教师岗位职责等。因此,高校图书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提升了读者教育培训的品质,促进了读者信息素养的全面提高。

2优化组合,完善读者教育培训体系

高校图书馆应逐步完善新生入馆教育、文献检索课程设计与教授、各种讲座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针对17所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存在的不足,对症下药,在为新生进行多媒体演示的基础上,需要注重实地参观。参观讲解作为新生入馆教育的重要环节,不能借口急剧增长的新生人数干脆省略,反而需要强化。至于文献检索课程,17所院校图书馆均重视对本科生、研究生开设文献检索课,并增加其透明度,公开文献检索课程讲授方式、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研究生的文献检索课。因此,研究生的文献检索课讲授应侧重外文信息检索能力的培养。要改变授课内容单一的现象,将数据库专题培训与图书馆宣传推广紧密结合,及时把专题讲座与培训通知发到校园网上、贴到图书馆和各学院楼门口,做足舆论宣传工作;或主动与相应的院系部取得联系积极推广对方有意愿的讲座,开展一线讲座培训服务品牌活动。只要读者有培训需求,图书馆随时随地为读者提供培训服务。多则开设专题讲座,少则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的个性化辅导,新生入馆教育、文献检索课程、讲座培训三位一体。图书馆应统一协调、培训教师、制定规章制度,成立读者教育培训中心。由不同学科背景咨询馆员组成教师团队,设置若干专职培训岗位,享受教师授课待遇,减少兼职教师的数量,引进或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高素质咨询馆员充实教育培训队伍。配套设置文献检索课程教研室,定期集中教师进行学习,讨论、交流一些新问题和新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加强对读者培训工作的管理,组织文献检索课的讲授,研究文献检索课的教学观念、教学体制、教学手段等,不断优化与整合,完善读者教育培训体系。

3重视读者研究,开展读者教育培训绩效评估

第7篇:教学专题讲座范文

关键词:图书馆 讲座工作 延伸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6-005-01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面临的问题

图书馆是学生拓展知识,开阔视野,创新思维和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场所。但随着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不断出现,学生规模的逐年扩大,专业方向的不断调整,高职院校图书馆越来越不能适应学校教学,科研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经费不足且资源分配不合理。近几年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在量方面取得了更大的突破,许多高职达到万人规模,办学过程中,大部分经费用于专业和实训室建设,导致图书馆经费不足,许多学校对图书馆的投入都是能满足评估要求即可,或者在即将评估是突击采购资源,造成一方面图书馆资源短缺,一方面现有资源利用率不高,甚至无人问津。图书馆正在失去了昔日的辉煌,逐渐变成一个摆设,只是为评估或验收而存在,学生,教师去图书馆的人少之又少。

2、管理机制陈旧。多数高职图书馆沿用传统的看摊守业的工作模式,纸质书籍编目、借书和还书,电子资源挂网,期刊登到和录入,甚至对报纸也系统登到和录入,而不关注资源的利用率,对资源的利用情况缺乏科学的统计和分析,没有关注读者流失的原因,缺乏对资源的整合、分类、再开发,忽视图书馆对教学、科研、师生的贡献程度大小。

3、创新人才缺乏。大多数高职图书馆人员严重不足,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除考虑成本为题外,主要是由观念的偏差引起的,有的认为只有学图书资料专业的人才能在图书馆工作,导致图书馆很难找到合适的人。人员只是结构同质化;有的认为什么人都能在图书馆工作,结果,导致冷门专业人员或没有地方安排的人都流向图书馆,导致图书馆人员素质底下,无法提供很好的服务。而真正具有创新能力,适合高职图书馆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例如计算机,外语,教育学,心理咨询等人员在图书馆很少。

4、服务方式单一,缺乏主动吸引学生来图书馆学习的措施。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相对欠缺,缺乏课余时间自觉到图书馆学习的意识,图书馆由于经费的限制,在学校中地位的非主要性,往往被动的工作,采用“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方式,完成自己的借还书工作即可,很少开展讲座,举办展览等显示图书馆作用的大型活动,甚至由于人手不够,出现院校、系部开展的活动也很少参与或勉强应付的局面。

二、高职院校图开展书馆讲座的意义

现代社会是一个传播知识、强调服务,注重品牌的社会,作为高职院校学习中心的图书馆尤其要重视图书馆讲座,注意讲座品牌的打造,图书馆讲座品牌对更好的传播知识,提高服务意识,树立图书馆的形象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图书馆讲座可以传播知识,启迪智慧,活跃思维。请各行各业的专家、名人来图书馆讲学不仅可以营造浓郁的知识氛围和学习环境,而且为读者创造面对面地与专家、学者接触的机会,在面对面讨论问题中达到启迪智慧的目的。

2、图书馆讲座是图书馆对外宣传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举办各种形式各种专题的讲座,可以起到以活动促宣传,以形像促宣传的作用,带动一批新老读者走进图书馆、了解图书馆和利用图书馆,有利于提高图书馆知名度。

3、图书馆针对当前热点问题积极开展讲座活动,向读者提供密集的信息和丰富的知识的同时,强化了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为教师、学生营造学习氛围 ,提高学生的素质,是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主要方式之一。

三、高职院校开展图书馆讲座的几点思考

1、图书馆讲座形式要多样化。在高校图书馆,讲座已经成为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重要形式和内容,讲座已经成为许多图书馆的核心业务之一。如何体现讲座的效果,吸引更多的读者来图书馆听讲座,从而达到传播知识的作用,图书馆的讲座形式是很重要,因每个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爱好,性格特点都是不一样的。图书馆讲座必须形式、内容多样化,应涉及从图书馆的入学教育,专业讲座,健康教育,文学赏析,时事热点,就业形式分析,新技术普及等等。而且主讲人也应来自企业,政府,高校等各行各业的专家、名人。

2、讲座要结合高职教育特点。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动手能力较强,但理论知识相对薄弱,因此讲座在选题,讲座风格,提问,讨论。互动等方面要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把听众的需求、兴趣爱好、听众以前的知识,经验情况事先告诉主讲人,主讲人要提前了解观众的基本情况,讲座前多与主讲人沟通,最好提前拿到主讲的提纲,这样不但便于提前组织听众,也促使主讲人认真准备演讲内容避免以往出现专家讲的内容与事先预告的不一致的情况,甚至有些大相近庭,在听众中造成不好的影响。

3、讲座要精心策划逐渐形成品牌。高职院校图书馆讲座已变为图书馆核心业务之一,图书馆必须有专人负责图书馆讲座的策划。从讲座选题、内容、听众、时间安排、专家邀请、组织形式等多方面进行周密的组织和策划。全馆上下要强化对图书馆讲座工作意义的认识和理解,要制定有关讲座工作的制度,建立讲座专家库,实行讲座效果反馈机制,做好每场讲座的总结和报导工作,确保图书馆讲座工作有序开展,力求常规化和系列化,逐渐形成几个品牌的讲座。

参考文献

第8篇:教学专题讲座范文

专家讲座源自于19世纪德国大学讲座制,该制度由教授进行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后,将成果传授给学生,自此学校开始通过大量的学术讲座来培养学校重点人才和师生的文化素养[1]。目前,具有雄厚实力的高校专家讲座举不胜数,然而地级市高校的学术报告却屈指可数。每年国际学术会议会在专业优势明显的学校轮流开展,其它学校参与会议,但仍有很多地级市学校由于多种原因无法参加,并且各学校只有代表人参加会议,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只能观看后期制作的视频和讲稿。专业较强的学校会邀请国外专家来校开展专家讲座,而其它地级市的学校只能望尘莫及。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学校学科专业的快速发展,而且还会导致不平衡发展的加剧。

资源共享平台不够开放,导致优质资源不能完全共享。“高校学术讲座资源交流平台”于2008年建立,当时有21所高校共同参与,然而目前该平台的高校成员却不见增长。

很多学校没有统一的管理部门来专门负责专家讲座的资源建设和管理[2]。专家讲座基本上由学校的各个院系举办,没有统一组织管理。并且,目前各学校举办专家讲座还是遵循传统方式,即学校向专家发出邀请,专家受邀到各个学校,并重复地宣讲自己的研究成果,期间花费图6系统组织机构和人事管理涉及到的类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李啸尘.新人力资源管理[ 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2]成茜.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 j].企业导报,2013(7):215?216.

[3]崔晓斐.uml建模技术在软件开发中的应用[ j].河池学院学报,(26)2006:73? 74.

[4]冀振燕.uml系统分析设计与应用案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37?39.

[5]miehaelblaha,jamesrumbaugh.uml面向对象建模与设计[ m].车皓阳,杨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6]朱树人.集成化uml建模环境研究[ j].计算机工程,2000(12):66?68.

责任编辑(责任编辑:陈福时)了大量时间和金钱。

目前,各高校重视学习资源建设,忽视教与学的交互研究,导致资源重复建设和利用率不高[3]。没有参与专家讲座的教师和学生只能自己观看专家视频和讲稿,有的学校甚至还没有对外开放此类资源。由于资源与互动的断层,教师和学生对讲解的内容理解不够透彻,有疑问的地方不能够得到及时解答。加上人都有一定的惰性,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完全靠毅力看完讲座视频的人数不是很多,导致专家的学术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2多终端同步“专家讲座”视频学习平台功能设计可行性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上现场直播已经成为可能,并被迅速地应用到各个领域。2011年9月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厦门国家会计学院与中国台湾圣约翰科技大学签订了高清远程视频互动教学合作框架协议[4]。即利用高清远程视频教学系统,开展两岸师生远程面对面交流、教师资源共享、公共教学资源共享。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视频网,为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提供了音视频直播与点播功能的综合服务平台[5]。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流媒体技术的应用,利用互联网和卫星传播授课,或利用全时云会议视频系统或多终端同步视频等进行授课能够成为现实。

研究表明,远距离教育中的交互作用非同小可,并且可以通过恰当的实际操作缩小双方心理上的距离,从而达到预期效果。迈克尔•穆尔[6]从结构、自主和交互3个方面出发,通过论证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发现,通过“对话”可以缩小交互过程中的心理距离,所以远程同步视频使得专家与听讲者有视觉和语音的交互,拉近了师生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保证了学习的持续有效。根据等效性理论,举办专家讲座的学校提供给异地学校学习者的学习经验是对等的[7]。与只看视频和讲稿比较而言,通过远程专家讲座同步视频平台,可以使得异地师生的听讲效果如同在本地一样,极大地丰富了学习者的知识和学习经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教育公平,实现

教育均衡发展。利用网络技术缩小区域差距是一个有效的途径,针对不同校区专家讲座不平等的现象,可以利用流媒体技术使得专家讲授视频在网络上进行直播[8]。让异地学校的学习者如同在会场听讲报告一样,通过视频终端和教师进行适时互动。同时把授课内容录制成文件,传送到多媒体服务器上,供学习端下载使用,扩大专业学术影响力。

3多终端同步“专家讲座”视频学习平台功能设计3.1多终端同步“专家讲座”视频学习平台功能设计思路

多终端同步“专家讲座”视频学习平台功能设计的主要思路是:一个学校开展专家讲座,多个学校终端同步旁听,如同在一个学术报告厅一样;异地学校的听讲者可通过即时通讯工具同讲授的专家进行适时互动。

基于此理念,多终端同步“专家讲座”视频学习平台功能设计如图1 所示。该平台要求开展学术讲座的学校有稳定的网络环境,并安装寻像摄像头和相关输出设备。此平台功能的特点有:①讲座现场直播。能让异地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如同坐在一个学术报告厅一样同步听讲;②平台操作简单,只需参与听讲的异地学校向开展学术讲座的学校管理人员提出申请,得到授权即可听讲;③各学习终端显示设备不需要特别定制,在学校普通学术报告厅即可听讲(有网络环境、投影仪和音响);④利用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和专家适时互动。

视频同步录播需要学术报告厅安装寻像摄像头和同步录播系统,利用流媒体技术将视频传输出去。知识产权保护是指开展学术讲座的学校对专家的研究成果进行保护,防止其它学校或企业用于商业行为,避免可能造成的损失和危害。“听讲授权控制”和“视频输出控制”是该平台的重要功能部分。听讲授权控制是对专家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是对举办讲座学校的资源保护,其他使用者必须经过知识产权拥有者的同意才能使用。视频输出控制是对通过审核的异地学校终端输出讲座视频。

图1多终端同步 “学术讲座”视频学习平台功能

3.2多终端同步“专家讲座”视频学习平台结构设计

多终端同步“专家讲座”视频学习平台设置了管理平台、专家授课终端和异地学校终端,如图2所示。

管理平台是由开展专家讲座的学校管理部门建设,管理人员专门负责讲座信息的宣传、专家教授的视频和讲稿资源管理、平台维护以及对申请听讲学校的审核、授权等工作。开展学术报告的学校有责任对专家的讲座进行拍摄和在线传输,告知管理人员在线视频的地址,管理人员要负责保管,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异地学校终端在得知专家讲授的消息后,选择要听讲的专家讲座,向该校的管理员提交申请。得到授权后,提前组织本校教师和学生做好听讲准备。异地学校的听讲方式是:组织专家讲座专业领域的教师和学生,到本校的学术报告厅听讲,教师和学生也可通过电脑终端观看。在讨论时间段内,异地的教师和学生可通过即时通讯软件,将问题集中到专家讲授端,专家适时讲解,实现有效互动。 异地终端屏幕为专家讲授镜头和讲授稿件同时显示,保证异地学习者在听讲过程中清晰地知道讲授内容,跟上专家讲授的节奏。

图2多终端同步“学术讲座”视频学习平台功能结构

4多终端同步“专家讲座”视频学习平台优势分析4.1扩大受众范围,提高学术影响力

专家讲座可促进不同学校间的学术交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拓宽学习者视野[9]。多终端同步“专家讲座”视频学习平台,利用流媒体技术实现多个异地终端与专家讲座终端同步听讲,不再局限于本校师生,扩大了受众范围。异地学校可以选择高质量的专家讲座,同步听讲,打破了学校资源封闭的现状,使得专业前言的研究能够快速地被广大师生所知晓,加快了学科专业的发展。

4.2同步视频听讲,增强学习兴趣

打破了资源与互动分离,教师和学生只能观看讲座视频的现状,使得师生能够同步听专家讲授,并与专家通过视频适时互动,异地教师和学生就像看新闻直播一样兴奋,容易保持良好的注意力,有利于知识转换价值的提高。把学生组织在一起,可以增加学习者讨论交流的机会,烘托学习氛围,增强学习兴趣。

4.3节省建设资金,提高经济效益

改变专家讲授需要奔赴各个地区的这种现状,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专家讲座视频同步播放,可节省大量的路途时间和精力。专家不用再奔赴各个学校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

重复宣讲,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投入研究,提高文化产值。多终端同步“专家讲座”视频学习平台设计,使各个学校节省了重复建设专家讲授资源的经费,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升。

5结语

多终端同步“专家讲座”视频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开发,必须考虑学校的实际应用需要。最有效的授课是面对面讲授,地级市学校的师生通常无法与专家面对面交流,希望借助视频同步技术,尽量达到同样的效果[10]。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通过网络技术,实现专家讲座的异地同步进行。该平台若开发成功,可保证身处各异地的学习者学到相同的知识和学习经验,缩小了专家与学习者的心理距离,保证了学习的有效性,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王军芳.高校学术讲座的现存问题及其改进建议[j].知识经济,2013(7):161?162.

[2]柳翔.多视角下高校学术讲座建设的路径探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3(8):116?117.

[3]王星.“多终端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研究室建设方案——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异地教学研究室[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3):71?75.

[4]我院与台湾圣约翰科技大学签约开展高清远程视频互动教学项目合作[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11(4).

[5]何应锦.基于高校平台的视频直播系统研究与构建[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6]nipper, s. third generation distance learning and computer conferencing[m].uk oxford: permagon, 1989:63?73.

[7]simonson, michael,schlosser. theory and distance education: a new discussion[ j].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1999 (13):11.

[8]史晓翠,董家集,傅扬.视频直播系统在学术交流直播中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教学研究,2013(12):153?154.

第9篇:教学专题讲座范文

一、大学讲座概述与其主要问题

(一)大学讲座概述

在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中,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学习的中心;社团活动是大学生学习的补充;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学习的抓手;科学研究是大学生学习的载体;而大学讲座则是大学学习的精神熏陶。大学讲座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高校特有的学术传统、价值观念、校园氛围,对大学生观念、气质、举止的影响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大学讲座伴随着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产生而产生,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作为一种基层学术组织,大学讲座进行科学研究,并组织知识向本科生、研究生传授。经过数百年时间的流逝,大学讲座无论在形式、内容、指导方针上都有了较大的变化。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讲座主要指大学中各个行业领域的专家、学者、精英到某个大学将知识短时间内传授给学生的一种演讲。由于形式简便、易于操作,大学讲座已成为高等学校师生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形态。目前大学讲座以各种形式普遍存在于我国高校中,许多学校还根据自身的文化底蕴,运用契合、响亮的名称来树立本校讲座的标志,使之成为校园精神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由于高等教育的资源有限,大学讲座有效补充了正常课程学习的不足,越来越成为学术交流的平台和社会知识的集散地。通过大学讲座,来自五湖四海的专家学者在这里交换信息、传播先进理念,对大学的人才培养,提升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大学讲座也在营造校园品味、培育校园文化以及建设优良校风学风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来看,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大学讲座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二)大学讲座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大学讲座的发展十分迅速,如今的内容极为丰富,涵盖历史、哲学、政治、文学、艺术等各方各面,在大学生中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但在整个社会教育大环境追求要出效果、快出效果等急功近利的思想影响下,部分高校对大学讲座的价值认知不足,直接导致投入不够。从而影响到场地建设、设备购买、宣传等方面工作的开展,削弱大学讲座的整体功能。同时还存在大学讲座举办的计划性不强,随意性较多、功能性发挥考虑不够等现象。讲座往往存在“雁过拔毛”或一拍即合的随意性。此外,高校利用其校际资源,邀请学术专家、客座教授举办的讲座相对较多,而商界、政界等社会其他方面资源的讲座相对缺乏。

二、行知论坛开设的背景

面对大学讲座出现的种种问题,如何在理念、形式、内容等方面有所创新成为许多高校不断反思的动力,构建新型讲座模式也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本文以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以下简称行知学院)开设的“行知论坛”为例,就数年的实践活动进行理论总结和思考,力求为建设更具魅力的大学讲座提供多元化的素材。

行知学院是1999年8月经省政府批准,并于2004年11月被教育部确认的一所综合性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为积极探索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和地方区域经济要求,行知学院坚持“行以求知,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着力打造专业知识跨学科复合,理论教学与行业应用相融合,知识、能力、素养一体,具有高度适应性、灵活性、开放性的人才培养体系。

浙江省是中国民营企业最为活跃和发达的省份,行知学院创造性地将之与具有独立学院优势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特色班的模式。行知学院不断加强与企业合作办学、合作培养人才,从2007年开始,在浙江省各地聘请了200余名知名企业家、专业人士担任学院的兼职教授,让企业直接参与学生的培养过程。同年起,学院与企业合作先后开办了“华鸿班"、"红五环班"等二十多个人才合作培养特色班,为学生实践、实习、就业和全面成长成才打造平台。2009年浙江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各有关部门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指导全省高校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正是在先期良好的合作条件基础下,行知论坛作为学院人才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环节逐步得到强化。依托学院校企合作的良好平台,逐步确立了就业、创业导向的建设目标,特色讲座模式不断得以实现与完善。

三、行知论坛品牌打造的做法

行知论坛以关注大学生成长、推进学校和社会互动为宗旨,邀请各界精英领袖开展对话,就社会热点和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困惑进行广泛、多维的交流互动,为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视点和思考。基于这样的认识,行知论坛侧重邀请国内知名企业家、事业单位负责人,通过现场演讲和互动等方式与行知学子分享成功体验,探索人生哲理,搭建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如今,论坛已经成为学院产学合作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平台之一。

(一)紧紧围绕“行以求知,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

行知论坛紧紧围绕学院“行以求知,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为广大学生构建一个知识、能力、素养学习于一体的学习平台。一方面强调“知行合一,自强不息”的行知精神;另一方面依托学院着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条件,实基础、厚素养、精技能,为学生进行人生导航、专业导学、职业引导和创业引路。行知论坛逐步形成了较富特色的三个性能,即精神性、导向性、功能性。

(二)论坛进行模块设计,分类指导

行知论坛分为人生导航、专业导学、职业引导和创业引路四个模块。论坛通过四个模块的四对接,提升学生的四力――即鉴赏力、学习力、就业力、创造力。通过与文学、艺术、音乐等名家的文化修养对接,提升大学生的鉴赏力,实现智慧导航人生;通过与专家教授、优秀博士硕士的学术前沿对接,分享研究方法,探索研究路径,拓宽学术视野,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力,实现知识导学专业;通过与校企合作兼职教授、就业相关部门负责人、企业人力资源高管、知名校友,就业典型的职场经验对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实现职场引导就业;通过与企业家、创业者、创业典型的创业经历对接,提升大学生的创造力,实现实战引路创业。

(三)形成以兼职教授为主体的特邀讲师团

为了更好的建构大学生的时代常识,享受精英人士的智慧人生,满足不同专业同学的需求,行知论坛最大程度选择大学生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选题。将讲座变成同学们自己的就业创业沙龙。主讲人的选择决定了论坛的内涵和质量。行知论坛除了按常规方式邀请专家教授讲学,鼓励追求学术创新,思想个性外,还与18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聘请兼职教授200余人,形成了以兼职教授为主体的特邀讲师团。同时学院还邀请机关、农村、社区的负责人进行知识讲座,主讲人的选择面极为宽泛。行知论坛努力建构一个不再仅仅是名誉教授、客座教授、专家学者专属的学术传播平台,而是一个开放的知识体系,成为大学生收获成功的知识源泉。

(四)进行讲座形式的变革

行知学院根据学生的需求,在讲座的形式上也进行了变革,逐步探索出了一套比较成熟的运作机制。一般的大学讲座模式比较单一,主讲人一人在偌大的报告厅,在较短的时间里将自己的所学尽可能多的传授给同学。由于这种方式过于强调讲授,互动性不强,对主讲者的要求极高,讲授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他们的兴趣。但现在大学生的特点是坐不住、听不牢,特别对长篇累牍的报告往往厌烦。因此在设计大学讲座的方式时,有必要进行综合考虑,充分利用主讲人的个性特点。

如果主讲人个人魅力突出、幽默风趣,能将专业知识融入到讲座中,以传统报告的形式即可。如果主讲人并不擅长将所学的知识传授出来。这就需进行特别的环节设计,以利于主讲人的发挥和学生的接受。例如行知学院将青年企业家抱团一起开展读书、就业、理想的讲座。通过主持人访谈、提问、互动等方式,进行故事化讲述,激发思想火花的碰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企业家、教授同台作为嘉宾,对优秀学子从不同角度进行“你准备好了吗”的提问和竞赛问答,既让同学们有更好的参与感,调动积极性,又增加了讲座的可看性。

(五)论坛宣传和传播的多样化

行知论坛坚持多样化的宣传方式,在办好主讲坛现场讲座的基础上,同时推出网络版、广播版,报纸版,体现论坛的开放性和时效性。行知学院专门设立行知论坛网站,及时整理讲座的文字内容,并将讲座视频在网站醒目位置,实现影像化的呈现,最大程度发挥讲座的效果。网站还开通了互动平台,同学们可以就讲座内容进行评论。如今行知论坛网站在学院的学生中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讲座影像资料形象直观,让大学生有了更多的学习选择方式,也使得行知论坛得到了更大效度的开发和利用。

四、行知论坛的意义与成效

伴随着行知学院办学特色的不断深化。行知论坛在探索中得以成长与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的模式和特点。截至目前,行知论坛已成功举办三十四讲,在构建学院精神文化、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一)构建行知学子的精神家园,成为德育文化的一部分

在多元的价值观冲击以及当前的就业压力和社会压力下,通过行知论坛精神层面高雅文化的洗礼,社会层面的经验介绍,让大学生更好完成学业,从容面对社会的召唤。主讲人坚定的理想信念、不屈不挠的人格魅力、积极向上的情怀所具有的良好示范作用,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大学生学会更好的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

(二)提升大学讲座的功能性

行知论坛摒弃随意性,提前构思谋划、合理安排,产生特色效应,形成品牌,更好的发挥其功能。行知论坛有效推动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深化。学生收获知识,了解社会;企业家了解学生需求,探寻人才战略;而学院则在做好人才和社会衔接的过程中探索人才培养之道。行知论坛为学生、学校、社会三个主体之间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相得益彰。

(三)提升大学讲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行知论坛从主讲人、内容、形式、组织等方面进行了新颖的设计,一定程度上提升讲座的内在品质和外在吸引力,形成具有特色的品牌论坛。从前期主讲人的题目设计、邀请、内容论证、形式商定,到中期海报宣传设计、铺垫,以及后期的会场布置、场景设计等每一个环节都做到精心准备,环环相扣,最大程度发挥论坛的价值。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行知论坛已成为大学生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行知论坛的成功举办增强了学生对学院的认同感,发挥了人才培养中的助推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治中.创新大学讲座建设 提升大学讲座功能――以福建医科大学品牌讲坛建设为例[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3).

[2]刘光华,王敬群.当前大学讲坛文化构建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