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农业建设标准范文

智慧农业建设标准精选(九篇)

智慧农业建设标准

第1篇:智慧农业建设标准范文

[关键词]智慧城镇 智慧城市 瓶颈 时策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3)04-0030-04

一、从智慧城市到智慧城镇

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智慧城市”建设理念逐渐被应用于城镇建设。住建部在2013年1月公布的首批90个智慧城市试点名单中,区(县)有50个,镇3个。“智慧城镇”由此受到社会各界关注。

“智慧城镇”以网络化、数字化、生态化、幸福感为出发点,为城镇居民提供可以居住、生产、休闲、工作的便利环境,从而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支持城镇创新和低碳发展。

“智慧城镇”是“智慧城市”的延伸。二者的相同点在于,“智慧城镇”和“智慧城市”都强调信息技术在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方面的重要作用,都倡导借助信息手段“智慧”地进行城市或城镇管理,都主张智慧建设应“低碳、环保,以人为本”。不同点在于:两者智慧建设的内容和重点有所不同。对于大城市来说,智慧建设应该注重应用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无线宽带、三网融合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来解决现代的城市病问题。而对于大多数中小城镇来说,并没有出现大城市普遍存在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人口密度过大等问题,因而智慧建设的重点应该放在与民生相关的公共管理与服务系统的发展,如医疗、卫生、教育、体育、文化娱乐系统的发展。应结合自身特色,同绕自身功能定位,打造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如特色制造产业、特色旅游产业、特色农业产业等。以为未来大量的转移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并真正实现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深度融合。

二、智慧城镇建设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制镇由2173个增加到目前的19249个,数量上增加了17076个,再加上1.8万多个乡集镇,城镇的人口、地域和规模显著增长。经济总量提升,社会事业发展,综合实力增强,正在成为连接城乡和工农的纽带,是农村社会公共品的提供基地和服务载体。建设“智慧城镇”意义重大。

(一)提高城镇化质量,引领城镇发展方向

智慧城镇建设代表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一是智慧城镇最能体现资源节约、环保节能和绿色经济本质。智慧城镇可避免造城运动等各种弊端。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二是智慧城镇“以人为本”,不仅具有优美的环境,便利的居住条件,还具有良好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以及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社会体系,因而能够有效吸引农村人口顺利迁移到城镇来安居乐业。

(二)支持经济转型,有助于构建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我国城镇体系承担着巨大的社会功能。现在进城人口的50%要靠城镇吸纳,将来农业人口的25%~30%也要靠城镇转化。我国有两万左右的小城镇,如果1/3,甚至一半的城镇能发展为智慧城镇,不仅可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还可以给国家带来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三)呼应智慧城市建设,形成智慧“城、镇”交融发展的新局面

以三网融合平台的建设为例,小城镇的智慧建设更容易超越利益集团的分割,产生更加统一、更加集成的示范性智慧城镇建设方案。目前国内很多城镇,如辽源、迁安、镇海、乐从、周浦、张浦等,在“智慧城镇”建设上都呈现了很强的生命力,这些经验一旦被应用到国内其它城镇,将带来发展的裂变效应,我国的智慧城镇建设也会快速呈现城市和城镇相互交融、全面铺开的新局面。

三、智慧城镇建设的瓶颈

2009年以来,中国智慧产业蓬勃发展,如2010年我国的物联网产业总产值为1900亿元,2012年就达到了3600亿元以上,年增速接近40%。智慧产业的发展为我国智慧城镇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智慧城镇建设仍面临诸多困难。

(一)城镇发展尚未形成有效合力,智慧城镇建设还存在一些制度层面的障碍

目前社会上有关智慧城镇发展的意义、怎样发展等问题认识不尽一致,导致政策资源和资金资源分散,国债发行和银行贷款等偏向地级以上城市,形成不了合力。制度层面还存在一些障碍。一是扶持政策缺乏协调。各地支持建设的智慧城镇,大多集中在生态环境与经济基础较好的地方,很难形成协调联动的合力。二是规划管理水平偏低。镇一级规划普遍存在目标定位不明确、重点不突出现象。省、市、县、镇各级规划有欠衔接。三是地方财政配套困难。目前小城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环境建设项目,一般都会要求地方财政配套投入,造成地方财政风险偏大,社会资源利用不足。四是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乡镇传统管理模式涉及行业广、部门多,正在探索的乡镇机构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和农村税费减免,还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很难适应城镇改革所带来的人、财、物等管理模式的变化。

(二)资金、技术、人才、行政权利上的固有瓶颈,成为智慧城镇建设的阻力

我国许多城镇的智慧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只是初步尝试。而且案例大多在大都市周边或经济发达地区,指导意义还很有限。全国众多中小城镇在智慧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不少。如城镇依据其自身特色设计了独立的发展思路,而城市希望开发出统一的信息平台,城镇所建平台需要上级单位(市级)批准,平台所需资料也得向上级单位申取,不完全按照上级单位的步骤实施,城镇在具体建设时就会面临两难的局面。

(三)顶层设计和数据标准的缺失,将导致智慧城镇建设的各自为政和信息孤岛问题

目前国内很多典型城镇都提出了各自的“智慧城镇”建设方案,很容易造成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这也表明了智慧城镇建设顶层设计的缺失。目前项目建设多头管理、多头推进,包括发改委、经信委、科技主管部门等,都在推动智慧城镇建设的不同项目,缺乏统一的建设主管部门。

智慧城镇建设还普遍存在数据标准缺失的问题,包括技术标准、应用标准和服务标准。如同智慧城市一样,智慧城镇建设的信息系统也是由不同的厂商负责实施,由于缺少相应的接口标准和体系规范,它们各自为政,相互之间无法进行信息共享与业务集成,从而形成“信息孤岛”。尽管元数据等技术可以实现和解决不同来源、不同类型、不同应用的数据融合,但是部门间的横向数据协同标准还存在行政体制区划的制约。

四、推进智慧城镇建设的对策

我国的智慧城镇建设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需要基于国情,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

(一)建设应由点到面、量力而行。延续城市标准、部署的基础上兼顾特色

鉴于目前的制度障碍和资金、技术、人才瓶颈,智慧城镇建设不宜一开始就把面铺得过大,或者进行超出城镇现有能力的盲目建设,应注重提高质量。智慧城镇建设应优先支持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的卫星小城镇;优先支持经济实力强、城镇区域密集的小城镇;优先支持有资源、有特色、有主导产业支撑的小城镇,形成抓好一个点、带动一个面、影响一大片的效果。

此外,考虑基础、数据、平台、业务、运营及安全等网络服务的规模效应,智慧城镇建设应以顶层设计框架为蓝本。延续城市的智慧部署,同时还应考虑到城镇自身在地域、产业、文化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智慧城镇建设应在坚持标准化的同时兼顾多样化,即在与智慧城市建设坚持共性标准的前提下,围绕自身功能进行定位,建设能够体现城镇特色的“智慧城镇”。如表1所示。

(二)实施ASP服务外包,解决智慧城镇建设的资金、技术、人才难题

城镇可通过实施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的简称,意为“应用服务供应商”)服务外包来获得各种信息应用服务。ASP模式可以集中为城镇政府搭建信息化所需要的所有网络基础设施及软件、硬件运作平台,负责所有前期的实施、后期的维护等一系列服务,使得城镇无需购买软硬件、建设机房、招聘IT人员,只需前期支付一次性项目实施费和定期的ASP服务费,即可通过互联网享用信息系统。同时ASP服务商会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在效果上与自建信息系统基本没有什么区别,因此投资成本小、风险系数小。尤其适合小城镇的信息化建设。

需注意的是,在实施ASP业务外包方式时,应由城镇的上级人民政府根据地方城镇信息化建设规划的要求来作统筹安排,以延续城市部署,同时实现网络服务的规模效应。

(三)设立或组建统一的智慧城镇主管部门。通过建立体制机制架构体系,确保智慧城镇顶层设计的高品质规划

智慧城镇的顶层设计必须设立或组建统一的智慧城镇主管部门,形成统筹智慧城镇人、财、物、事的管理体制。具体而言,可以由工信部或住建部组建城市信息化发展监管工作组,履行政府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即首席信息官)的职责,协同其他政府部门整合发展信息通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从而发挥智慧城镇的顶层设计作用。这样,一方面可通过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智慧城镇建设项目的评估指标体系,另一方面还可通过顶层设计搭建公共信息平台,统一城镇各管理部门的软件、接口和标准体系,提高城镇内的信息共享效率。顶层设计思路具体如下:

1 构建四层两翼的机制架构:即决策机构、协调机构、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的四层架构,并且设立审计监察机构和由外部专家组成的决策咨询机构。明确各方机构的工作职能和衔接关系,既保障顶层设计的全局性,又能够形成机制落地的支撑。

2 打破政府以具体部门职能为边界的现状,从服务社会公众的视角重新梳理政府业务,建立业务架构。业务架构的最大优点是在实施信息化时,不同部门如果具有相同或相似业务的,可以彼此构建集成化的信息平台,减少重复投资,增加信息沟通的机会和能力。优化业务服务过程。

3 从信息化基础、组织效率、公共效益和公众满意4个维度,建立一套绩效评估标准框架。评估政府活动的目标实现度及其延伸效应,从而帮助政务部门根据评估标准合理高效地开展智慧城镇建设,确保各政务部门从战略高度更好地管理业务。

第2篇:智慧农业建设标准范文

一、重要意义

“智慧城市”是按照科学的城市发展理念,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将城市运行的各个核心系统有效整合,实现人、物、城市功能系统之间无缝连接和协同联动,从而对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商务活动等多种城市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城市形态,进而创造幸福美好的城市生活。

建设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当前国际国内关注的热点,是各个城市把握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机遇,推动城市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信息社会迈进的必然趋势。智慧城市建设早抓一步就能先人一步,就能抢占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制高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高点、城市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建设智慧城市,对于加快建设省内一流县城,推进“八个”,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改进和提升政府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八个”建设为目标,以提高全民福利为核心,坚持以需求和应用为导向,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基础资源共享和信息资源整合为重点,以公共平台和各类社会服务为突破口,加快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建设,为公众提供更加便利的工作生活环境,为政府各部门构建更加高效运行的管理平台,为社会各领域创造更加良好的信息化基础环境。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系统工程,建设内容多,资金需求量大,必须统筹规划建设,合理布局,科学安排建设项目,提高信息化资金使用效率。要选择社会公众急需、受益面广、信息密集的重点项目优先实施,先易后难、先急后缓,重点突破、分步实施,全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进程。

2、整合资源,协作共享。依托县电子政务统一平台,整合现有资源,建设集中统一、部门共享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现跨部门业务信息系统互联、信息资源共享和管理服务协作,走集约、高效的信息化发展道路。

3、统一标准,规范建设。按照统一标准规划、建设和管理全县智慧城市公共设施、基础网络和支撑平台,规避各自为政、分散建设带来的巨大浪费和潜在风险。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市相关标准规范,遵守有关信息系统安全建设和管理规定,建立规范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4、政府主导,合力推动。强化政府规划引领、统筹协调、优化环境、应用示范等方面的推动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与导向性作用,鼓励通信运营商、企业、公众等社会多方参与,努力形成建设智慧城市,打造幸福的整体合力。

5、以人为本,深化应用。把贴近百姓、服务发展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用得起、用得好作为深化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要求,不断缩小城乡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数字差距”,积极适应政府、企业和公众日益提高的实际要求,确定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提高信息技术应用给公众带来的便捷和幸福感。

(三)主要目标

争取到“十二五”末,全县建成完善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互联网普及率居于全市前列,实现城市宽带进楼入户、农村所有行政村能宽带上网,建成信息化网络全覆盖的光网城市。加快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行业信息化建设,确保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应用取得明显进展。大力推动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各类新兴智慧型产品和服务的应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智慧产业健康发展。建成我县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实现60%县级部门无纸化办公。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创新、信息资源深度开发、信息广泛利用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及社会信息化普及应用水平,初步形成智慧城市基本框架。

三、主要任务、重点项目及资金筹措

(一)主要任务

根据市上要求和县“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部署,“十二五”期间,我县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和城市管理等方面的应用,重点抓好九大应用系统建设,初步形成全县智慧城市的基本框架,打造幸福。建设县级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基本实现县级部门无纸化办公;建设洪水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对洪水灾害险情进行实时监控;建设视频会议系统,节约会议开支,提高政府办公效率;建设综合应急指挥系统,提高政府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提高全县医疗管理水平;建设特殊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对特殊车辆进行实时管理、监控和调度;建设县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系统,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良好的服务;建设农业信息综合服务系统,形成“数字农业”的基础框架;建设教育信息化系统及“平安校园”,提高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二)重点项目

1、建设县电子政务系统

2012年建成包括电子政务统一平台、电子政务内外网和标准化中心机房的县电子政务系统,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政务管理体制创新。该项目由县信息办负责实施。

2、建设县农业信息综合服务系统

2012年建设县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系统,包括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农产品价格信息系统、专家咨询服务系统、农产品供求服务系统、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系统,逐步形成“数字农业”基础框架,建成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应用和服务三大体系。该项目由县农业局负责实施。

3、建设县洪水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2012年建成县洪水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在全县11个镇、3个社区和重点水库、湖坝、河道建成视频监控系统,对洪水灾害险情进行实时监控。该项目由县水利局负责实施。

4、建设县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

2013年建设连接县内各医疗卫生机构、行政管理机构的基本业务数据,整合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系统,实现医疗、医保、新农合系统“三位一体”的运营平台。该项目由县卫生局负责实施。

5、建设县视频会议系统

2013年建成连接县政府及各镇、社区的视频会议系统,提高办公效率,节省会议费用。该项目由县信息办负责实施。

6、建设县综合应急指挥系统

2014年建成县综合应急指挥系统,并与省、市对接,提高各级对各类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理的保障能力。该项目由县应急办负责实施。

7、建设县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系统

2015年建成县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系统,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管理咨询、科技、创业、市场开拓、法律维权、培训、融资服务平台,并实现与市上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系统对接。该项目由县工发局牵头负责实施。

8、建设特殊车辆卫星定位系统

2015年建设出租车、客运车、危险品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和运煤车辆治超监测系统,对特殊车辆进行实时管理、监控和调度。该项目由县交通局负责实施。

9、建设教育信息化系统及“平安校园”

2013年建设中、小学多媒体教学系统;2014年建设中、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2015年建设中、小学、幼儿园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对校园安全的全面有效监控。建设自动感应式学生到校、离校短信实时通知的信息化系统和覆盖全县教职工的短信互动平台,实现教育管理部门、教职工、家长互动沟通平台。该项目由县教育局负责建设。

(三)资金筹措及建设模式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各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负责的建设项目,提早计划,加大上省跑市力度,争取项目资金,确保项目建设资金落实到位。一要加大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将智慧城市重点项目建设资金及运行维护费用列入县级年度财政预算,支撑推进智慧城市重点项目建设顺利进行。二要抢抓机遇,申报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在信息化项目资金等方面对我县的倾斜支持帮助。三要运用市场机制,采取企业投入、政府分期偿还等方式,鼓励和吸引各通信运营商和社会资本参与信息化建设,拓宽多元化投资融资渠道,努力解决建设资金不足问题。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各副县长任副组长,县政府办、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审计局、县监察局、县工发局、县交通局、县农业局、县水利局、县教育局、县卫生局、县交警大队、县信息办、县应急办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县智慧城市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政府办,县政府办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县信息办主任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全面负责智慧城市建设方案的编制、项目组织实施等工作。

(二)加大宣传普及。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积极宣传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意义、总体目标和工作部署,广泛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知识普及工作,切实提高全民科技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调动全社会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热情,增强全社会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认同感和参与度,提高全县智慧城市建设能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打造高品质智慧城市,实现幸福创新发展。

(三)建立共享机制。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智慧城市的技术标准、制度规则的创新能力和保障能力,积极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制度化、规范化。要加强调查研究,抓紧制订相关规章制度和符合标准规范、统一的信息交换接口,推进全县各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为智慧城市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第3篇:智慧农业建设标准范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

一、智慧城市建设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继上世纪“数字化生存”、“数字时代”和“数字地球”等项目提出后,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IBM了《智慧地球:下一代领导人议程》主题报告,提出“智慧的地球”这一理念,以振兴产业、应对危机。2009年2月,IBM公司在北京召开的年度论坛上,又提出了“智慧的城市在中国突破”的战略,并相继与十余个省市签署了智慧城市共建协议,自此开始“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等新概念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甚至得到热切追捧。通过分析“智慧城市”概念提出的背景和过程,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三个建设“智慧城市”的理由。

第一,工业化以来的产业发展又一次遇到瓶颈。尽管新工业革命提出用“信息化浪潮”来谋得突破和变革,但作为世界政治和经济的核心国家之一,美国当年认为制造业是“夕阳产业”,因此放弃了制造业,片面发展服务业,使得其经济增速放缓,让日本和东亚、欧洲赶上。而在新世纪后的产业发展中,世界经济还是围绕“以城市为中心”的思路,重点发展以房地产业和交通业为核心的产业,从而引起世界金融泡沫和经济危机。因此,为了寻找新的出路,提出“智慧城市”这一新概念,从而引申新的产业道路。

第二,服务于经济发展的人类科技发展已经在“能源技术”、“材料技术”、“信息技术”三大技术基础领域中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政府、企业和公民的交互方式,提高了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能源与材料的稀缺以及信息污染的难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反而越演越烈。因此,科学技术必须运用新的智慧解决其发展方向问题。

第三,世界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治理普遍遇到不可持续的难题:如安全问题、利益分配问题、节能问题、污染问题、就业问题、服务问题、效率问题等。而城市管理层的服务和治理能力也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复杂环境,几乎难以继续其功能,甚至出现“城市破产”等现象。所以在城市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希望能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应对城市在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职能。

以上三部分都源自于发展“智慧城市”的根本需求,但这些问题存在的更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就是长期以来的技术发展、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都缺少智慧,割裂了生态的、系统的联系,缺少长远的、科学的、生态的规划和智能生成与发展系统。

二、必须在城乡发展一体化下规划智慧城市建设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世界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又互相转化的。因而只考虑加强城市发展而不考虑城乡协调一体化发展必然是要走“先发展,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这样做出的顶层设计也是片面和不可持续的。当前智慧城市建设中出现的混乱局面和举步艰难的状况就有这个原因。党的十提出了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办法,即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把城市建设定位为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这就为全面系统地规划“智慧城市”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在城乡一体化这一大背景下进行整体规划,重视和理解城乡一体、城乡互补、城乡协调发展的内涵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前提。

第一,城市的工业生产原料、能源主要来自农村。其别是与人民生活关系最密切的轻工业的原料都是来自农林牧生产的可循环资源。

第二,城市市民的生活资料主要来自农村。如吃的食品、水产、素菜、水果、粮食,用的木材、手工艺品、花卉等。

第三,农村是工业和信息产品的主要市场。农业要产业化、机械化、良种化、生态化,农民要穿用出行。

第四,目前我国农村和城市几乎是处处互补的。城市污染重,农村污染轻;城市交通差,农村通行畅;城市土地紧张,农村土地富余;城市绿地少,农村绿地多;城市消耗大,农村消耗小;城市文化发达,农村文化较匮乏。

所以智慧城市建设应该从城乡一体规划出发,走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相互融合的一条有效途径,不仅要服务于城市居民,也应该能够服务于城镇和农村居民。把推进综合协调机制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之一,首先就要把如何推进综合协调城市及其周边农村的一体化建设作为重点。

这个一体化必须包括城市规模与其周边农村的资源提供能力相协调,应与周边农村环境可改善和可持续改善能力相协调,应与其本身和周边劳动力再生产相协调。该城市的产业规划必须与其传统产业优势和周边可循环资源的供应相协调,应该与其传统优秀文化和周边自然增长物资和文化需求相协调,应该与城市和农村的长久安全相协调,应该与能源最省相协调,应该与材料生态循环使用相协调。

三、加快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智慧要求

1.基本理念的再认识

智慧城市首先必须不断准确和深刻认识什么是智慧。智慧不是一般的知识,也不是简单的智能的组合;智慧不是存在于单个人脑的知识集合,也不是某一种专业,一种文化的结晶。智慧是人类文化动态发展的生命力,是复杂网络自主发展的生态力。从人类开始逐步深刻认识到信息资源以来,人类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下图的发展路线图:

根据目前对智慧科学的认识,它必须基于信息科学、知识科学和学习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才能顺利有效地发展。近年来,虽然知识和学习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许多领域的发展应用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要在更大的智慧前提下应用发展,还有待认识的深化和支撑科学技术的发展。

对“智慧城市”的概念和实际含义可能多数人认为是没有认识异议,不需要再认识的。而实际上,正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一度把“城市化”等同于是工业化的必然支撑和途径,致使对城市的认识走向异化,使得“城市化”过度,让现代化建设走向不可持续的绝境。其实,城市早在工业革命前就诞生,它只是因商品交换和文化交流而产生的一种综合体。一些交易集市、手工业作坊、文化艺术交流活动集中在固定的建筑群区内进行,就形成了城镇。所以,城镇从一开始就是自然产生的、生态的、与乡村一体发展的。

2.基本系统的再构建

一般从技术角度出发来看待智慧城市建设,往往把这项工作仅看成是技术应用、技术领域的事。其实,现代任何一样复杂事物的解决都必须在三个层面同时发展结合才能奏效。这三个层面就是:理念、关系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因此,智慧城市不仅是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方面的最新实践,更应被视为城市治理理念的最新突破。技术进步只是实现智慧城市你的一个重要前提,例如,物联网技术解决智能终端和互联问题,这只是智慧化的条件之一,不是结果。智慧城市的活力在于能根据先验知识和现实动态问题自动生成新的知识,发展出新智慧的系统结构和机制,并将其用在智慧经济、智慧公民、智慧治理、智慧移动、智慧环境、智慧生活等各个方面。

智慧城市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不仅要考虑城市信息化水平、综合竞争力、绿色低碳、人文科技等方面因素,更重要的还是将其智慧生成和发展的软系统方法论,生态模型的建构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程度等方面纳入参考评价。除此之外,该如何解决现有城市病包括城市用地不断扩大、城市人口高度密集、社会文化渐趋世俗化等引起的各领域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程度如何?这些都该被纳入智慧城市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内。

第4篇:智慧农业建设标准范文

r> 中图分类号 F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2)04-0109-04

智慧城市的内涵是让生活更美好,让人们拥有便捷畅通的交通网络、高品质有保障的医疗服务、安全有序的生活环境、可持续利用的能源和水资源、合理而优化的教育体系等。智慧城市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从技术角度看,智慧城市所囊括的各个系统(信息通信、交通运输、医疗保健卫生、城市管理、公共安全、房地产、公共服务、政府管理与服务、商业经济、民生及环境、文化教育、科研及产业等)都要实现智能化、智慧化,并把这些智慧系统集大成于一体,即形成“系统之系统”,使其成为一个可以智能地指挥各个系统的核心层。从而,让整个城市能够智慧地协调运转起来。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任务。

一、数字城市、无线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关系

数字城市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运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测、仿真一虚拟等技术,对城市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城市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全部内容在网络上进行数字化虚拟实现。

无线城市,也称无线数字城市、无线宽带城市、无线智慧城市、城域无线宽带网络,是指利用多种有线/无线接人技术,为整个城市提供随时随地随需的网络接人。通过无所不在的无线宽带网络,聚合各类社会信息,为政府、企业、市民提供无所不有的信息化服务,实现无所不能、可为感知的绿色智能城市。国际上第一个提出无线城市计划的是美国费城,随后全球陆续有600多个城市称建立了无线城市。

智慧城市是指通过广泛采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等技术,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使城市运转更高效、更敏捷、更低碳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

建设智慧城市,离不开数字城市、无线城市的建设成果。数字城市、无线城市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无线城市建设初期是希望实现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得任何服务的目标,主要是用“2G+3G+WiFi”的技术模式实现服务的全覆盖。而在无线城市建设的高级阶段,主要是实现服务由数字化、信息化到智慧化的转变。可见建设智慧城市不是放弃建设数字城市和无线城市,而是由数字城市、无线城市向更深入、更广泛、更智能的方向发展。当前,无线城市建设还没有进入智慧的殿堂,主要是因为智慧城市覆盖的范围极广,包括人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很难在短时间内全部实现。

数字城市为人文、社会以及环境提供了数字资源,并建成了政府、企业和市民的数字化系统,是实现无线城市的重要基础;无线城市让数字城市的所有信息“移动”起来为民服务。目前,苏州数字城市和无线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并将成为苏州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

二、苏州智慧城市技术建设的现状

“十一五”以来,苏州市通过实施“数字苏州”建设使得城市信息化、数字化取得了显着成效,信息化指数名列全省第一,数字化整体水平位居国内大中城市前列。

1 信息基础设施快速发展。“数字苏州”建设期问,苏州市数字传输主干网容量和传输速率不断提高,宽带IP城域网全覆盖了五市七区,数字传输主干网带宽达到400G,城域网出口带宽超过600G。到2010年底,完成了光纤网络的无缝覆盖、城域DWDM建设、MSTP专网建设和IP城域网的升级改造,全市宽带用户数已达203万户,接入率达96.82%。各级党政机关和社区(村)上网率达到100%,全市有线数字电视普及率达到100%。

2 电子政务稳步推进。苏州市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明显,建成了省辖市第一个覆盖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的电子政务外网,和第一个连接全 市所有社区居委会和行政村的社区网;在江苏省率先建设了人口数据库(含外来人口)、法人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政务信息数据库和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五大基础数据库;率先开展了市级政务网络管理中心、政务数据中心、数字认证中心和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四大中心建设;率先开展了数据交换平台、协同工作平台两大平台建设。

与此同时,苏州开通了“中国苏州”WAP网站,建成了全市公文交换系统、公务邮件系统、提案建议管理系统、电子政务CA认证等十大系统,实施了劳动和社会保障四级网络和信息系统、计划生育信息系统、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系统、数字档案馆系统等近百个政府信息化应用项目。国税纳税户电子申报率达到99.5%,地税纳税户电子申报率达到99.1%。 3 企业信息化大力实施。苏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制定了《苏州市

促进工业和信息化融合的实施意见》,建立了两化融合工作协调机制和工作网络,了《苏州市企业两化融合考评指标体系》,大力推进两化融合“333”工程,即创建30个示范、300家试点、3000家升级企业。至2010年底,苏州已创建完成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2家、试验区1家、示范企业3家和试点企业28家。

苏州市设立了企业信息化服务中心,实施“万家企业信息化推广应用计划”,苏州市已有64%以上的企业建成了ERP系统,60%以上的企业开展了电子商务建设,形成了风云网络、苏州中小企业服务网、苏州通联物流信息综合管理平台等一批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以行业龙头为主体的供应链平台和依托现有各大专业市场的电子商务平台。

4 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数字苏州”已建成苏州市基础地理信息平台、苏州数字城市三维基础平台及“数字城管”、“数字交通”等各类数字化信息系统近百个。

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基本实现了“班班通”,已建成苏州市教育门户网、苏州市教育局电子政务网、苏州教育资源网、苏州市网上家长学校、苏州市网上教师学校五大教育信息化平台。在医疗卫生信息化方面,120急救系统与110接警系统实现并网运行,医疗一卡通工程已经上线运行,“健康苏州网”已为市民服务。在社会保障信息化方面,社保基金中心已经和苏州市260家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店以及各区社保经办机构、市财政进行了实时联网;“五险合一”的社会保险管理系统已投入运行。在农村信息化方面,建成开通农业(农林、水产)门户网站9个,市级专业网站3个,实现农业信息化网络“镇镇通”,并且大部分上网乡镇都达到农业部规定的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五个一”标准。 三、苏州智慧城市技术建设的不足

1 信息规划有待进一步落实。苏州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数字苏州”建设方案和信息化政策,但是实施缺乏统一规划,整体推动力量不足,有重复建设现象,影响了“数字苏州”整体效能的发挥。

2 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偏低。苏州市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还比较低。各单位在“数字苏州”应用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但由于缺乏信息共享方面的政策法规,政务数据难以实现共享。信息资源中心建设相对滞后。

3 信息应用整合力度有待提高。由于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力度不大,条块分割问题仍未解决,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缺乏体制机制的支持,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还大量存在。在“数字苏州”应用过程中,各部门建设的应用系统数据格式不同,缺乏数据接口标准,难以实现互联互通。这些都限制了“数字苏州”整体效益的发挥。

4 五大基础数据库和两大平台还不够完备。“五大基础数据库”缺乏有效整合,共享程度和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两大平台”虽已建立,但服务于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和服务于科学决策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规划平台”尚需进一步完善。

5 缺乏协同观测、处理与服务平台。“数字苏州”应用的智能化程度不高,离智慧城市还有一定距离。各系统不具备信息自动获取手段、动态更新能力、异构资源汇聚能力、实时服务能力。数据多但用不上,有数据但用不好,有信息但找不着。

四、苏州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建议

1 准确理解智慧城市内涵,稳步推进“智慧苏州”建设。目前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在城市整体规划中引入了智慧城市的概念;二是把城市的信息化规划转变为智慧城市的规划;三是把整个城市的发展规划转变为智慧城市的规划。苏州智慧城市建设还处于第一阶段。苏州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应认清自身的发展现状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不能盲目跨越式地追求智慧城市建设,否则有可能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却达不到期望的目标,引发诸如城市化建设中纵向系统的数据交换与共享问题、城市信息化建设的规划问题、资金问题、信息安全问题和资源浪费问题等,从而使城市的发展不可持续。建设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做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稳步推进苏州智慧城市建设。

2 推动信息集成共享与网络融合,解决苏州“信息孤岛”现象。智慧城市是建立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上,通过建立开放、包容的共享平台,促进城市不同部门、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进而实现及时、科学 的决策和预测。然而苏州信息集成共享平台建设目前呈现条块分割,部门分治、资源分散的局面。一方面,整个社会信息共享意识淡薄,对信息集成共享存在误区,轻软件、重硬件的现象十分突出。另一方面,信息资源共享的相关标准体系不健全,导致信息资源难以协调统筹。 实践证明,信息和数据只有流动起来才会产生效益。各部门独立建设

、条块分割的局面大大降低了城市管理的效率。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信息是城市智慧化的基础,而信息协同则是打造智慧城市的重要特征之一。实现各部门的信息集成与共享,有助于最大限度发挥信息资源的经济社会价值。为此,苏州首先要不断加快政府信息化和社会 信息化工程的建设进程,促进各部门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其次,要探索建立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努力打破各系统独立建设、条块分割的局面,通过连点成面的方式对医疗、教育、金融、农林、水利、环保、交通、市政、公安等部门的信息进行整合。再次,要积极实施智慧技术标准化战略,加快制定物联网、智能电网、云计算等技术领域的地区标准,为各领域、各部门的信息兼容共享提供技术支持。

3 加强比较研究,制定和推行苏州智慧城市建设战略目标、评价指标及行业技术标准体系。综合规划、经济信息、科技、统计等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比较研究,明确苏州建设智慧城市目标体系的精准定位。要组织力量,进一步全方位搜寻、占有智慧城市发展态势的最新信息(各类智慧城市及其主导产业、主导项目的推进计划及发展趋势、目标定位、评价指标、行业技术标准等详尽数据),建立完备的智慧城市数据库。以全球高端、前沿的视野,对苏州建设智慧城市的现实基础、发展态势进行全面比对和研究,客观分析苏州建设智慧城市中所处的地位,明晰建设智慧城市的优势和差距。

在充分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制定苏州市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体系,包括近期、中期和远期战略目标体系,进一步制定并苏州市建设智慧城市的各主导项目、主导产业的评价指标及各相关行业技术标准体系。编印并向全市发放“苏州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并推行全市智慧城市建设中远期战略目标、主导项目和主导产业评价指标以及相关行业技术标准体系。

第5篇:智慧农业建设标准范文

在刚刚结束的“微软Cloud OS第二届云创益大赛”上,参赛团队“慧云信息”的作品“智慧农业云平台”获得了创业组“最佳商业价值奖”。记者在现场采访了“慧云信息”核心成员,广西慧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下文简称慧云公司)首席执行官王筱东。

保住葡萄园300万元收入

慧云公司是一家致力于农业现代化的IT企业,它是入围决赛的队伍中惟一一支以农业为服务对象的企业。王筱东告诉记者,慧云公司作为国内专业的“智慧农业”解决方案提供商,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利用国际最先进的“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技术升级改造传统农业,推动农产品“现代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助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据了解,慧云公司推出的“慧云智慧农业云平台”是其自主研发并运营的农业智能化信息服务平台。该平台利用“物联网+智能手机”的组合,让农业企业在全生命周期中方便、快捷地监控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并作出及时响应,以达到保障农作物产品质量的目的。该平台可以完全通过Microsoft Azure运营,为广大中小农业企业降低部署IT基础设施的成本。

此外,由于受到环境和气候的影响,农业企业有着固定的生产周期,忙闲分明,而通过云服务的方式,农业企业则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周期使用慧云智慧农业云平台的服务,从而在农业生产上获得最大的灵活性。

“比如,慧云智慧农业云平台的用户之一是一家葡萄种植园。它通过引入我们的信息平台,获得了巨大的价值。”王筱东说,慧云公司将这家葡萄种植园的种植流程固化到云平台上,通过云服务实现葡萄园的标准化管理。例如,在葡萄育苗期,云平台会给管理员发送一条手机提醒消息,告诉他们需要将葡萄苗盖到沙床里面,保持充足的水分。另外,种植园安装了传感器等物联网设备,如果监测到一个葡萄园连续一周的空气湿度都超过80%,就会给葡萄管理员发送预警,提醒他们注意预防霜霉病、灰霉病等疾病的发生。

“南方早熟的葡萄通常在4月份上市,这些葡萄在1到2月份就开始生长了,这个时期的葡萄最怕低温。如果遇到低温天气而没有及时进行升温处理的话,这些葡萄很可能因为低温冻死而导致种植园颗粒无收。更要命的是,低温通常都出现在夜间和凌晨,这个时间大家都在睡觉,防止葡萄被冻死非常困难。”王筱东告诉记者,在这样的场景中,慧云智慧农业云平台的“物联网+移动+云”的组合就显示出了强大的力量。

在应用了慧云智慧农业云平台的葡萄种植园中,温度传感器会自动检测到低温并及时报警,将警告通过短信发送到农场工作人员的手机上。这样,即使是夜晚,工作人员也能立即发现种植园的低温情况而做出及时处置,从而避免了低温造成的减产。“这家位于云南的种植园在今年春天恰好遇到了低温,附近的葡萄种植园中只有这一家的葡萄保住了。通过统计,我们的云平台为这家种植园保住了至少300万元的收入。”王筱东说。

云让农业信息化成为可能

“我们认为,新形势下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将沿着农田进园区、农民进社区的路径进行。在这种模式下,农民将逐渐变成产业工人,实现智慧的农业劳动。”王筱东告诉记者,在这样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和趋势下,信息技术特别是云计算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比如,农业企业存在地域分散、IT基础薄弱和运维困难等现实问题。“与其他行业相比,信息化只是想不想的问题,而农业企业原先一般根本就没有条件进行信息化。”王筱东直言,“你不可能要求农业企业在一个种植园或者农田旁建一个机房,所以,以前即使有一些农业企业有信息化的需求,由于条件所限,往往也无法实施。现在,云计算提供了创新的交付模式,让农业企业的信息化成为可能。”王筱东说。

慧云智慧农业云平台架构于Microsoft Azure云平台上,利用了Azure灵活、高效的云计算特性,农业企业可以非常方便地利用IT资源。“Microsoft Azure公有云可以说让我们省心、省钱、省事、省力。”王筱东告诉记者,省心是因为Microsoft Azure高度可靠,完全可以保障企业级的IT应用;省钱是因为Microsoft Azure是按需投入的,这为资金本来就有限的农业企业带来了福音,大大降低了它们在IT上的投入;省事是因为它极度简化了运维工作,用户不需要关注IT运维的任何内容,不让用户和开发者在IT运维上分散精力;省力是指Microsoft Azure可以非常便捷地实现切换,大大降低了IT人员的工作量。

“有了强大、简单的Microsoft Azure公有云作为底层技术支撑,又有传感器组成的物联网进行种植场的各类信息采集,同时移动互联网为农户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接入问题。”王筱东表示,这样的组合完美地解决了农业企业普遍面临的信息化难题。农业企业只需安装几个传感器,再接通智能手机,就可以接收到来自云平台的信息和服务,并且还通过云平台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和集约化。

腾“云”实现农业现代化

正是因为有了Microsoft Azure公有云的强大支撑,王筱东对智慧农业云平台的开发进程变得非常顺利。王筱东告诉记者,慧云智慧农业云平台之所以能够为农业企业带来巨大的价值,离不开Azure出众的云服务能力和强大的开发支持,当然,也离不开慧云公司对农业客户需求的了解,以及对慧云智慧农业云平台的研发和投入。

“慧云智慧农业云平台具有精准化、标准化、便捷性、易用性等特性。”王筱东介绍,精准化是指该平台利用了无线传感网络、卫星定位、RFID等物联感知技术,精确获取农业生产情况、生态环境等海量数据,并借助自动化控制技术减少现场手工操作、节省劳动力使用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标准化是指该平台依托农业科研机构,整合农业专家资源,推广业界最佳的实践经验,指导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高集约经营水平。同时,该平台可以帮助农业企业降低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升农产品的品质与安全。

第6篇:智慧农业建设标准范文

作为新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最为活跃的产业之一,物流发展对各行业经济发展趋势、特征高度敏感。随着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更新,短短数年间,以互联网为依托、以线下物流为支撑的网络购物、网络营销掀起新时期经济产业发展的新“狂潮”。与此同时,物流产业也在广泛的实践探索和应用中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完善优化,逐渐演变为集线下体验、线上购买、现代高效化物流支持的商品零售新格局。新零售模式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电商产业用户扩张红利逐渐萎缩的“瓶颈问题”及本身的短板问题,也为解决农产品商务营销创新、解决卖菜难、市民买菜难等多种问题提供了新的启示。在新零售模式下,作为支柱型产业的农业经济发展、农产品营销都高度依赖现代化、智能化的物流体系,因而进一步探索农业、农产品智慧物流生态圈建设具有重大实际价值。《农产品物流》摒弃“基础+重点理论”式的图书编撰方式,紧密结合新时期高校实践教育、素质教育落实、高校转型升级相关号召,转而采用实践项目的形式将农产品物流相关理论概述一一阐述明晰,既提升了理论阐述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还进一步加深读者印象,方便读者深层理解并运用于实际。全书六大单元共由十五个具体实践项目组成,涉及农产品物流概述、农产品物流系统、农超对接的理论与实践、农产品物流行业发展趋势等多个层面理论;作者采用具体案例导入农产品物流相关项目,通过分析、探讨案例从而引出具体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实用性。该书理论与当前农产品物流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及商业营销高度并轨,兼之用语通俗易懂,可读性较强,各地新型职业农民示范培训、高等院校农业及物流相关专业教学、农产品物流相企业从业人员及物流发展研究爱好者均可参考借鉴。早期网络零售膨胀式发展,各地农业生产、农产品营销也趁此“东风”,获得一定的发展机遇和空间。但是2016年以来,网上零售额的增长率逐渐减缓,网上零售体验不如线下购物体验的缺陷也逐渐显露,传统电商发展的“天花板”似乎已然明朗。

与此同时,融合线上购买、线下体验的新零售模式悄然而生,再加上人们对智慧产业、农业智慧物流生态圈建设的认识逐步提升,各地纷纷投入到新零售模式营销、创新、融合,以及构建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智慧物流格局的探索热潮中来。那么,从农业经济产业发展、农产品零售营销、农业文化传承发展的角度出发,农业智慧物流生态圈建设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呢?其一,科学统筹规划设计,为农业智慧物流生态圈建设提供科学指导。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高校、研究机构等主体需要高度明确,积极构建符合适合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潮流和多样化需求的农业智慧物流生态圈,不仅可以为地方农业发展、产业链优化升级、教育等多个领域发展提供更强助力,还可以成为地方“筑巢引凤”、“产业孵化”,吸引投资的重要砝码。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及时做好农业智慧物流生态圈建设的统筹规划、科学指导工作,加强对农业相关产业、地方特色产业的引导和政策扶助,助力农产品特色品牌、核心品牌的建设,并切实推动农产品规范化、现代化、数字化生产加工及管理,切实保障消费者购买、使用体验;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布局农业智慧物流生态圈建设,提升农业智慧物流相关产业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时代性和发展性;为智慧物流产业相关企业建设、探索创新提供必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持,有效避免资源浪费。其二,积极联合高校、技术研究机构及企业,加强智慧物流技术开发创新。

在新零售模式下,农产品生产加工、商业营销、运输存储、线下体验、售后管理等各个环节,以及信息平台、供应链平台等都对互联网、冷链、包装技术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因而农业智慧物流生态圈建设需要在加强智慧物流基础技术保障的同时,积极开辟校企、企业与机构、政府相关部门等多种联合技术创新模式,充分利用高校、技术科研机构的技术和人才优势,以及政府资源优势,加强农业智慧物流技术创新开发,为农业智慧物流服务质量提升、功能创新提供有力保障。其三,紧跟时展,切实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无论是早期电商模式还是新零售模式,市场需求始终是决定农业智慧物流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只有切实满足市场不断变化、发展的需求,才能站得更稳、走得更远。农业智慧物流产业的服务对象是消费者、农产品生产者,因而及时为目标群体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才是智慧物流产业发展的根本之路。随着农业经济发展实现机械化、精准化、信息化发展,特色农产品、农业人文旅游产品的也不断涌现,人们对农产品的购买、使用体验要求也水涨船高。因而农业智慧物流产业需要不断完善、优化自身功能,并不断开发新功能;注重农业智慧物流服务的智能性、人文性、和谐性,以及农产品购买、售后的便捷性、易操作性。此外,随着社会经济产业不断发展,新的生产营销模式、理念、产品会不断出现,必然会对农业智慧物流生态格局产生一定冲击,这就要求农业智慧物流产业相关主体不断创新、探索。

第7篇:智慧农业建设标准范文

数字城市属于一种系统,主要体现在人与人,地和地,人及地的相关关系。CUDI国际城市的发展研究院坚持城市的信息化在本质上是城市人地关系系统数字化,其主要体现得是人的主导地位,运用城市信息化进而更好的把握城市系统的运动状态以及其发展规律,对城市人地关系进行数字化。信息港,数字城市,智慧城市作为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三个阶段,近些年,我国已经正式确定九十个市区创建智慧城市试点城市。由数字城市迈向智慧城市,将是解决我国城市化发展必然趋势,同时是实现信息化城市的必经之路,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已迈入建设性阶段,有线电视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将会有大的作为。首先先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现状作简要分析。

2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现状

2.1智慧城市建设目前概况自党的十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化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化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其中多处提及信息化建设,可见信息化已经成为新四化的主要内容。美国IBM定义智慧城市即为——运用信息以及通信技术手段进而来感测,分析,整个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进而对民生环保,公共安全以及商业活动等在内的各种需求作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运用较为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实现城市智慧化管理及运行,进而为人们创造更多地没好的生活。截止2013年初,我国已有90个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其中,山西省的太原市,长治市,朔州市入选。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是信息技术基础的建设,同时这些信息基础建设服务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2.2长治建设概况作为煤炭资源大省,山西省由于近些年煤炭开发过度,必定造成资源为主的单一产业,其抗风险能力较弱,为了减少该风险,山西省一直致力于城市化建设。其中长治市坚持智慧城市建设,并指出其是实现经济社会转型提升的新支点,是改善民生的实事工程。智慧城市建设,长治实施“五五战略”,根据长治长远未来发展做出相应规划,其政府领导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依托30亿元云技算,整合各部门的信息系统以及业务应用,协调各部门,综合利用各系统,实现综合信息平台。在经过两年的探索与实践,山西转型综改试验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产业结构得到了较大优化。在2013年山西省有11个城市将全面完成数字城市的建设,并努力实现智慧城市的跃进。

3智慧城市如何更好的实现

3.1数字电视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将大有作为作为城市化建设的宣传者,推进者以及建设者,有线电视将会积极参与到智慧城市建设当中去。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各地的有线电视网络业陆续的开展起来,一些城市推出基础平台——视联网,通过视屏会议系统,高清视频监控系统,高清物联网应用系统,纳入智慧估计商务当中,教育,医疗等。各大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当中都有效的结合了数字电视。

3.2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数字电视为其提供了有效地保障首先,在现代这个经济环境下,作为网络营销机构必须要有一个跟的上时代的管理理念及运营模式。其为我国数字电视的推广起了重要作用,将技术与市场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不仅加强了队伍建设,同时强化了市场竞争的意识。其次,其充分利用了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尤其是云技术。同时,其以资源聚合为特征,以视频,语音,数据等多媒体为途径,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目的是为客户提供较为全面的内容服务,为用户提供专业频道,高清电视及点播,为人们提供电视阅读报纸,杂志等刊物,提供互联网服务,包括消遣娱乐服务等,逐步让数字电视智慧服务政务,智慧家居,智慧文化,医疗教育等应用领域。

3.3但是我国智慧城市,数字电视也面临较多问题可归纳为:外部,内部两方面原因。首先外部原因,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三大运营商已深入参与,使得数字电视面临巨大的挑战。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近些年都在大力推进光纤入户,在终端服务上显示出巨大优势,该三大运营商都以智慧城市为目标,规划战略部署,同时使数字电视面临较大的挑战。其次,内部原因表现在缺乏较为科学的管理体制。当前中国网络运营状况尚存在一些问题———有系无统,一个省份一个网络系统,并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网络系统,无法统一管理,进而导致无法对网络进行统一管理,其发展较为缓慢,无法达到较为有效的规模效应。我国对网络整合较为欠缺,没有统一的运营网络机制,无统一规划,因而无法制定统一的战略部署,战略计划。我国国不同城市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认识程度不一样,所给予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在建设智慧城市的时候,会有大量的数据资源的处理,因而数字电视在在未来不见得可以处理,所以我们目前就应该有个科学的管理机制,制定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并按照该体系作为努力目标机准则。详情可参照下图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建设。再次,我国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对数字电视缺乏市场认识及人才较为匮乏。我国数字电视网络与运营,其市场化程度较低,技术重视程度不够,产业起步较晚,导致数字电视较为单一,且因缺乏技术人才,严重影响其售后服务及发展,对数字电视与智慧城市的衔接与运营产生严重影响。因而我们应为创建智慧城市构建一个科学的管理体系,并依据该标准体系制定战略目标,努力实现智慧城市。详情可参照下图标准。

4结论

第8篇:智慧农业建设标准范文

智慧城市建设 缺乏统一标准

在发展信息经济当中,智慧城市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每个城区都在搞‘智慧经济’‘智慧城市’,可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江干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江干区是杭州最早试点打造“智慧城区”的样板之一,“智慧丁桥”就是其在街道层面的首次尝试。“或许是因为首次尝试,所以这项工作的职能还都分散在各个部门,大家都是单军作战,各干各的,没有形成数据共享,就很难借鉴经验。”这名负责人表示,只有打破这种部门壁垒,才能加速智慧城市建设。

除此之外,如何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城市建设也显得尤为重要。“现在智慧城市建设都是政府在投钱,而且投入很大。”该负责人认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应该是大力发展当地的信息经济,即智慧经济。“如果能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智慧城市建设中,将会更好地促进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

“智慧城市”最终的受益者是老百姓。“不能是我们想给什么就用什么,而是要找准老百姓的需求痛点,让老百姓真正能获得体验享受和生活便利。”据该负责人介绍,杭州近期将出台《杭州市智慧应用三年行动计划》,“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如果顶层设计更加完善,并形成一些统一标准的话,对智慧城市建设起到推动作用,也会给其他城市起到一些借鉴作用。”

机器换人 价格左右企业的选择

“机器换人”也是今年浙江信息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在杭州市经信委一项针对杭州120家工业企业的调查当中,超过94%的企业都将目光投向了“机器换人”。

“都认为这个非常好,但是真正使用起来的并不多,企业都还在观望。”史陶比尔(杭州)精密机械电子有限公司机器人事业部副经理张振惠告诉记者,虽然史陶比尔2008年就已经进入中国,但目前的研发和产品的生产主要还是在欧洲,国内的市场刚刚起步。

究其原因,张振惠认为首先是价格。

浙江的经济根本是民营经济,其特点就是“草根性”,生产方式相对落后、行业领域非常广、市场空间非常大,但对价格极其敏感。在国外,大家可以接受30万元一台的食品搬运机器人,但国内的接受程度只在10万元左右。“企业也要算投入成本与节约成本的平衡点,如果看不到未来5年的发展,他们就不会选择机器人。”王振惠说。

人才困境 技术型和意识型人才都缺乏

在采访过程中,不少企业都反映了这样的问题——人才困境。这同时包括两个方面:“技术型”人才和“意识型”人才。

“至今为止,国内没有办法生产减速器,我们所有的机器人都要与国外合作。”杭州原动经济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东升说,“减速器其实很简单,就是材料、热处理、精加工,但是国内基础工业不过关,必须要通过进口,就会对整体的成本、周期等产生很大制约。”此外,高端的技术,必然对一线员工提出更高要求。

另一方面,虽然大家正在接受“机器换人”,但并不是说在生产线上换上了机器人,就叫做“机器换人”了,“如果没有产业升级,单谈‘机器换人’,和原来的情况也差不多。”省经信委的相关负责人坦言,“机器换人”的本质是以设备更新为载体的技术创新、工艺创新、管理创新,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可这样系统的人才很缺乏。”不少企业主表示。

人才的缺乏问题,不仅在工业制造行业当中存在,在浙江经济转型的其他方面也存在。

就在前天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淘宝村村长,既是来领奖的,也是来“吐槽”的。“说实话,村里电子商务也想搞大一些,和村里的特色结合起来,但是没人呀,尤其是年轻的电商人才,只能停留在设想阶段,零散地打仗。”台州市仙居县下各镇黄梁陈村书记陈建阳无奈道。

农村电商 运输不便阻碍发展

农民要触网,是浙江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折射面,目前全省开设有各类网店90多万家,“淘宝村”也有62个,“电商换市”在浙江正渐入佳境。像丽水“倪老腌”辣椒酱,更是创造了农村淘宝的一个神话。

可在这一过程中,新网农们遭遇了新问题——农村网店“土”不起来。

同样在第二届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上,阿里研究院了2014年淘宝村的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淘宝村销量最高的10类商品中没一样是涉农产品。

“太难坚持了,土特产成本高,市场又很小。”张晓今年大学刚毕业,返乡创业就是看中了自家特产笋干和麻鸭。可今年国庆后,他的土特产网店还是转变了装修风格,首页上出现的是流行服饰。

“土特产经营理念是绿色无污染,卖得快,存不久,每天都要挨家挨户去收,人力、资金压力非常大,运输也极为不便。”张晓说,“做服装生意就不一样了,只需到镇上联系1-2家服装厂,固定时间去挑选货品就可以了。”服装店兄弟两个足够支撑,而以前做土特产生意,没六七个人是做不起来的。

不少淘宝村村长表示,交通受限、观念没有转变、土特产受众面窄都阻碍了农村电商的发展。

观点

应该更全面、更深层次地去认识和理解转型升级

面对浙江转型升级当中存在的一些困惑,浙江省国际金融学会会长、浙江大学金融投资研究中心主任金雪军认为,应该更全面、更深层次地去认识和理解转型升级。

“在产业升级过程中,生产技术和生产条件会随之提高,机器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部件,机器换人和产业升级两者是要结合起来看,它应该服务于产业升级。”金雪军认为,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升,产业升级意味着企业规模扩大,用产业升级去稀释机器换人的成本,对企业来说才能做到利润最大化,“如果从静态角度去讲机器换人,那是不现实的,产业不升级,原来的生产线都已经很成熟,突然要换掉整套设备,企业成本势必会大大增加。”

第9篇:智慧农业建设标准范文

年来,在高层次构建领导机制、高标准编制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徐州智慧城市建设正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推进。徐州市政府每年都会编制出台《智慧徐州年度重点项目计划》,高质量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开展信息数据资源整合;以智慧徐州云中心、信息资源枢纽、信息惠民融合服务平台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信息化项目已竣工投入使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智慧徐州总体规划提出的“一枢纽、三中心”建设目标初步成型,徐州也成功获批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第一批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并被网络媒体评为智慧城市建设十大“动真格”的城市之一。

建设情况

统筹建设智慧徐州枢纽,资源整合初见成效。根据智慧徐州总体规划,徐州以“信息枢纽”的理念和定位,扎实开展了各类资源的集约整合。空间地理信息库为城管、公安、应急等十几家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提供多种形式的地理信息服务内容以及GIS应用功能。数字城管将1776路监控与市公安局综合平通,加上奥体中心、高铁站等监控资源,全市共享视频总数已超过2万路。智慧水利将分散独立的实时水雨情、污水处理厂等15个系统进行整合,主汛期前还将其接入城区排水系统,实现实时统一监测监控。目前,徐州市智慧办已先后组织完成信息化项目建设方案评审22个,核减重复投资或方案不成熟的信息化项目46个,完成已建信息系统整合归并30多个;通过系统整合、硬件集约、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直接节省信息化建设投资和人员维护费用超过1.5亿元,减少能耗用电80万度,实现综合经济效益20亿元以上,信息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升。

融合构筑公共服务中心,经济社会效益凸显。围绕市民医疗生育、升学教育、就业创业等全生命周期的服务需求,徐州市信息惠民融合服务平台为居民提供了医疗健康、融合账单、智能出行等8个主题近800项公共服务。市民卡提升工程将公交车、公共自行车、水、电、燃气,以及银行金融和小额支付等服务融为一体,初步实现了“一卡在手、便捷无忧”。社保卡提升工程将徐州医保系统与周边4省进行联网,实现了跨省报销,医疗资源服务范围扩大到淮海经济区5000多万人。智慧教育已完成城域网升级改造,构建起徐州第一朵教育云,全市510所学校建成较高水平的校园网,1261所中小学接入教育城域网,农村学校100%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教育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汇聚各类资源84万条,占江苏省平台资源总量的39%。

协同推进高效政务中心,项目建设全面实施。政务协同办公(OA)系统方面,完成了全市235家市级电子公文交换系统及40家市级单位的内部系统建设工作,支持跨地域、跨部门协同办公。建成全国首个基于GIS的地税管理系统,税收征管效率大幅提升。建设交通诱导屏15块、大型指路导流标志153块;完成智能公交一期终端建设,全市161条公交线路、2275辆公交车全部安装了GPS智能调度终端和3G视频监控终端,并与公安信息平台进行对接,运力提高10%,班次执行率提高到98%。

创新打造产业集聚中心,转型升级不断加快。省级以上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超过150家,其中徐工集团被列为全国两化融合首批五大示范标杆企业和全国十大创新案例。电子商务实现跨越发展,规模以上企业电商交易额超过1000亿元,全市快递数量突破1亿件,同比增长66.7%;农村电子商务异军突起,成功创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村10个,占全省总数的五分之一,培育了“前店后厂、两头在外”的沙集模式、“农产品基地(合作社)+网络”的李大楼模式、“农村传统工业+网络”的前八段模式,形成了“点上带动、面上开花、特色鲜明”的新局面。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成并试运行,与粤苏皖赣和新疆、甘肃、陕西、河南等丝绸之路经济带省份,建立物流线上联系平台,徐州特色金融物流模式初现端倪。

问题及经验

纵观近年来国内外智慧城市的建设经验,有两大问题最为突出: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如果这两大问题不能解决,城市最宝贵的数据资源将无法在城市中运行,所谓的智慧化也都是空谈。智慧徐州自建设伊始就紧紧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攻坚解决,构建了“一把手挂帅、标准先行、规划引领、创新融资、市县考核”的五大保障体系。

一把手挂帅。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之所以会形成信息孤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各个孤岛大都是横向关系,难以自行整合,因此智慧城市必须有一个能够统筹全市资源的主体来进行推进。为此,徐州市委、市政府一把手亲自召开全市信息化和智慧城市大会,并把大会上升到市委中心组学习的高度,组织全市各级领导参与。同时,还专门成立了智慧徐州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统筹协调全市智慧城市工作。

标准先行。为提高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化水平,徐州率先出台了两个关键文件――《徐州市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管理办法》和《“智慧徐州”信息化项目建设工作流程》。前者通过明确信息资源的适用范围、操作办法等,实现了各系统间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后者对智慧徐州项目的申报、立项、实施和验收等全生命周期进行了规范,并将新建应用部署在“智慧徐州”云中心,实现了全市智慧应用基础层统一承载。

规划引领。徐州优选规划编制单位,先后走访调研了48家单位和3个重点园区,广泛征集意见,经过多轮修改,形成了高质量的总体规划,一次性通过国内权威专家的评审。

创新融资。通过扩大社会投资、推广购买服务、探索PPP模式等方式,徐州初步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投融资机制。从2014年、2015年财政资金投入情况看,政府投入分别占到总投资的7%和5%,既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又发挥了社会资金的主力军作用。

市县考核。徐州明确将智慧城市建设纳入市级机关绩效考核和县区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市智慧徐州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牵头考核,定期进行检查,通报进展情况,确保工作落到实处,从而破解建设主体不明晰、部门推诿扯皮等障碍,形成全民共建的良好格局。

标准化建设

标准化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推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相关技术应用的关键,也是推进智慧城市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结合本地实际工作,徐州提出了4个方面的建议。

一是突出顶层引领,加强国家层面标准化建设。建立部级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推进机制,完善协调、联络、沟通机制,发挥有关利益方的积极性。在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下,统筹我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建设和国际标准化工作,促进其与行业应用、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协调推进。

二是突出市场主体,完善技术标准。技术的标准化有利于降低新产品的研发成本,减少重复劳动,可以集中精力进行优质化、特性化的创新和研发。在技术标准层面,建议由政府引导,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提升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积极发挥行业联盟作用,完善技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