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保健与养生范文

中医保健与养生精选(九篇)

中医保健与养生

第1篇:中医保健与养生范文

关键词:天麻;中医药;养生保健

天麻又名赤箭,为珍贵药材。天麻的记载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入药已有两干多年的历史。《神农本草经》以赤箭为名记载:主杀鬼精物、蛊毒恶气,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轻身增年;《本草经集注》中注云:其茎如箭杆,赤色,叶生其端,根如人足,故名赤箭。天麻主产于贵州、四川、云南等省。据现代药理研究,天麻具有降血压、调整脑血管、提高耐缺氧能力、改善学习记忆、镇静抗惊厥等作用[1]。由于其药用历史的悠久及独特的药用价值和广泛的药理作用,天麻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本文从天麻的四个方面探讨其与中医药文化养生保健的结合,阐述天麻在养生保健中的独特性。

1 天麻的性味功效与中医药文化养生保健的结合

1.1天麻的性味功效

天麻性甘味平,入肝经。息风止痉、平抑肝阳,又能祛风通络、止痹痛等功效,临床用于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虚风内动、急慢惊风、癫痫抽搐、风湿痹痛、半身不遂、肢体麻木等。《本草纲目》记载,“天麻,乃肝经气分之药”,“天麻主诸风湿痛、四肢拘挛、小儿风痫惊气,利腰膝,强筋力。久服益气,轻身长年”。《素问》云,诸风掉眩,皆属于木。故天麻入厥阴之经而治诸病。《本草新编》:“天麻,能止昏眩,疗风祛湿,治筋骨拘挛瘫痪,通血脉,开窍,余皆不足尽信。然外邪甚盛,壅塞经络血脉之间,舍天麻又何以引经,使气血攻补之味,直人于受病之中乎”。 由于天麻甘缓不峻,性平不偏,质润不燥,润补肝阴而泻肝阳,补中有泻,泻中寓补以达调整阴阳之平衡。

1.2天麻的性味功效与中医药文化阴阳学说的结合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易学哲学体系中的最高哲学范畴。中医学把阴阳学说应用于医药,形成了中医药文化的阴阳学说。中医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生命同自然、社会这些外界环节之间的复杂联系。阴阳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反之则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影响生命的正常活动。由此可见阴阳平衡是生命健康的基本条件。肝主疏泄与升发,五行属于木 ,五化属生,五季属春,乃阴中之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春三月, 此谓发陈,天地俱生 ,万物以荣”。万物生发只可舒展而不可抑制,肝之生理特性只宜疏泄条达而不能抑郁;肝气藏于内而升发于外,五脏之气得肝气升发,则气血调畅,情志舒畅,五脏谐和,生化不息。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天麻专入肝经,损其有余,补其不足,调整阴阳平衡充分体现了中医药养生高度强调的阴阳平衡健康观,使阴阳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以达强身益寿,健康一生。

2 天麻的生长环境与中医药文化养生保健的结合

2.1天麻的生长环境

天麻来源于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的干燥块茎。天麻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温带及寒温带的山地,在我国普遍栽培,分布较广,主要分布于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天麻分布的垂直海拔高度在850-1400m ,以950-1350m为野生天麻主要分布区,天麻的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了对高山区冷凉潮湿环境的适应特性;天麻自然分布区属自然土,黄棕壤至暗棕壤,酸性土,表层富含有机质,颜色为浅黄,剖面下端为灰黄色,表层土壤为团粒结构疏松,质地松,PH5.5-6.5。天麻地下块茎在地温14℃左右时开始生长,20-25℃生长较快,30℃受到抑制[2]。天麻是非绿色植物,其地下茎生长从播种到收获,都在土壤中进行。正因为有这种特性,在室外、室内,有光、无光的条件下均可栽培。

2.2天麻的生长环境与中医药文化适时养生观的结合

天麻生长过程中对环境的适应性极强,无论外界环境怎么变化,天麻自身都能做出良好的调节以适应变化,这种变化的特性昭示了中医药文化“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养生又称为摄生,即摄纳生命,是说自己的寿命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注意养生,便可长寿,“度百岁而去,终其天年”。人类要想健康长寿,就必须建立和保持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关系,人与自然界的发生、发展规律是统一的,人必须适应自然界。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天地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人。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阴阳变化规律。根据寒热温凉,适当调整,从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等方面综合调养,与外界环境一致,其宗旨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环境包括地理 、气候 、社会环境和个人居住环境。《黄帝内经》里就有明确的记载:“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 ,阳胜者先天 ,阴胜者后天 ,此地理之常 ,生化之道也 ,高者其气寿 ,下者其气夭”。非常清楚地指出居住在空气清新 、气候寒冷 、高山地区的人多长寿 ,居住在空气污浊 、气候炎热 、低洼地区的人多短寿 。可见,水土、气候等环境对人体的健康长寿是非常重要,人的寿命是有极限的,这是自然规律,中医养生顺应规律,追求长寿但不追求长生不老。

3天麻和蜜环菌的关系与中医药文化养生保健的结合

3.1天麻和蜜环菌的关系

天麻属为腐寄生草本,天麻需与蜜环菌等木腐菌共生,因为无根和绿叶,自身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依靠分泌溶菌酶来消化蜜环菌菌丝,以吸收营养。蜜环菌从根状茎的表皮细胞侵入,但表皮层和中柱层之间有一个隔离抑菌区,阻止了菌丝的继续侵入,而且天麻含有天麻抗真菌蛋白,这种蛋白在蜜环菌等真菌侵染时能积累于根状茎的表皮细胞,对侵染产生强烈的抑制作用,这样根状茎就不会腐烂,并能很好的利用侵入表皮深层的蜜环菌菌丝来摄取营养[3]。

3.2天麻和蜜环菌的关系与中医药文化身心合一的整体观

天麻是兰科植物中比较特殊的植物,无根,无绿色叶片,但能长出营养药用价值极高的肥大块茎。天麻既不能以根吸收水和无机盐等养料,又无绿叶制造葡萄糖养料,是通过共生的蜜环菌提供养分生长,故天麻与蜜环菌之间存在着极为特殊的关系。天麻生长的基本营养来源于蜜环菌,没有蜜环菌天麻不能生长。并在一定时期内,表现为天麻对蜜环菌的寄生;在另一时期内,则表现为蜜环菌对天麻的寄生。天麻在极其复杂的生长过程中,展现出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从容应对自身条件的不足,取长补短和谐与蜜环菌相依为靠,发展壮大自己。在当今快速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承受着职业、家庭、人际关系等重大压力,身心消耗过大,面对一些不顺心的事时,情绪波动甚大,出现情绪低落、焦虑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工作学习困难等等,最终引发各种各样的情志疾病。

中医学将人的心理活动统称为情志,情志与疾病发生关系紧密,不同的情志变化,产生不同形式的气机逆乱。《内经》中指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人的情志和形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形从情来,寿随志走。情志是形体之根,内涵精气神三大枢要。《黄帝内经》云:“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是世代医家恪守的养生法则,也是中国式养生秘诀的总纲领。

4 天麻的化学成分和临床研究与中医药文化养生保健的结合

4.1天麻的化学成分和临床研究

天麻中主要含有酚类及其苷[1-10]、有机酸类[1,7]、甾醇类[1,5-7]、含氮类以及多糖类化合物,还含有多种氨基酸以及人体所需要的微量元素。现代药理研究报道,天麻具有改善学习记忆、抗衰老、降血压、降血脂、抗血凝与抗血栓、增强免疫、抗肿瘤、抗眩晕症、抑菌、抗老年期痴呆等作用。

4.2天麻的化学成分和临床研究与中医学“治未病”法则的结合

天麻如此颇多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决定了它是一种极好的养生保健之珍品,高度体现了祖国传统医学“治未病”的法则。《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治未病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天麻改善学习记忆、抗衰老、增强免疫等现代药理作用的研究,为天麻扶正补益、养生固本、防病于未然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与传统中医“扶正固本”的指导思想以及“治未病”法则不谋而合。《黄帝内经》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用“正气”代表人体抗病能力,用“邪气”代表致病因素,意思是说,只要体内抵抗力强,外邪就难以侵入,人就不致于发病。

第2篇:中医保健与养生范文

【关键词】养生思想;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22-02

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必备条件。作为将来医疗事业的主要工作者,中医药院校医学生健康养生思想培养任务是巨大的。中医药院校医学生的健康养生思想的树立关乎医疗事业从业者的工作时限,同时也关乎健康养生思想的模范树立。健康养生问题的关注不仅是现今社会关注的问题,在先古时代亦被关注。“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 因此,养生的问题值得中医药院校师生关注。

一、传统保健体育课程具备养生属性

从体育课程的视角分析传统保健体育,是我国古代传承至今的强身健体的重要手段,同时传统保健体育还具备了养生及预防疾病的功能。对于一般医疗手段施治而言,传统保健体育更加注重发挥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目的控制自我心理及生理活动,进而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对于医学不断进步,医疗手段增多的今天,参与传统保健体育锻炼,不但绿色低碳环保,对于体质虚弱、疏解心理压力、慢性疾病防预者有明显的养生作用。

二、中医养生思想

中医养生思想主要体现在未病先防上,《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中医认为养生是在未病时,增强体质提高身体机能,提高抵抗疾病能力,避免病邪入侵,而达到防预疾病的作用。其主要通过积极调养身体正气、顺应自然、养性调神、不妄劳作、节制饮食等方法,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三、传统保健体育与中医养生思想两者契合

传统保健体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闪耀的明珠,是中华民族实践积累的瑰宝。其不仅具备强身健体、益智防病的思想指导,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终生体育、培养学生养生保健的重要实施途径。因此,不能把中医药院校中传统保健体育教学单一列为体育课程。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学习,与中医思想的形成和完备,有莫大的关系。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与传统保健体育养生防病的思维模式是不谋而合的。因此,在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灌输中医养生治未病的思想,同时,应把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学习看成是治未病养生的一个重要的实施手段。

四、培养与落实

中医养生思想在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中渗透、培养、落实是一个复杂的体教结合、医体结合、医教结合的综合问题。本文主要通过课程教学大纲规划、课程教师的培训、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如何引导养生习惯的养成等四方面进行分析阐述。

(一)教学大纲规划。教学大纲作为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其关乎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材内容的编写、授课计划的落实、课程考核办法、教学反馈评估等,对传统保健体育课程如何教学、如何实施、如何考试及学时如何分配等都有具体的要求,它是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为使中医养生思想与传统保健体育课程能有效落实,必须从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开始,设置以中医养生思想为指导思路的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从大纲上规范教学的实施,明确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法、考核的办法,使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具备纲领性指导思想。

(二)课程教师的培训。现今,在中医药院校担任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任务的体育教师主要还是以学院派体育教师为主,鲜有中医药院校毕业的体育教师。为了能让传统保健体育课程能渗透中医思想,对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师进行中医养生思想的培训是有必要的。现今,大学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能忽略的,同时,教师为适应学科的需要,健全学科知识体系,适当进行培训亦是理所当然的。

中医药院校中具备中医养生思想完整体系的中医学课专业背景的教师,教授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是可行的,其意义和作用在于,全方位对中医药院校的学生进行中医思想的培养,并涵盖在体育教学中。

(三)课程教学中落实。生命在于运动的口号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在业余锻炼中被广泛提起。而实践中应该是生命在于适当适度的运动。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但勿多极”,说明了运动要养成习惯,同时适度适当。然而对于中医药院校学生来说,每位学生运动的适当程度是因人而异的,此与中医中辩证施治是同一个道理。因此,要想全面落实中医养生思想于传统保健体育课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全面分析掌握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状况,依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心理状况,进行分组分类教学。教学的内容相当,但是依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分组设置不同的体能训练目标;依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素质,分组设置不同的养生手法训练等,以期达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内容。

(四)引导养生习惯的养成。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能传授给学生各种实践功法,如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易筋经等,并在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中医养生思想。但中医养生思想是一个体系完备的理论,不是单一功法的锻炼和思想的培养就是养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中医养生认为,辩证认识自己的身体,顺应自然四时,起居有常,饮食调配,养性调神,动静结合,不妄劳作,方能全面使人体气血阴阳得到调整平衡,从而发挥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效能。

参考文献:

[1]马英.中国传统保健体育运动的中医学思考[J].辽 宁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2009,2(2).

[2]韩洋.高等医学院校开展传统保健体育的意义[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9,(9):74.

[3]袁跃,吴桂平.论中医养生与传统保健体育的社会功能演进[J].合 肥 工 业 大 学 学 报,2013,1(2).

[4]王博.中医药院校开展传统保健体育教学思路探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6.

[5]翟立武.高等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教学改革特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3.

第3篇:中医保健与养生范文

关键词: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商业存在;贸易壁垒

与传统中医的诊疗服务不同,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更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和优势,容易为东道国成员所接受,因此,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是中医药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在市场准入方面遭遇了诸多贸易壁垒。

一、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概述

(一)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模式

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的提供模式主要有四种: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在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中,其服务提供模式往往不是单一的。在全球化和信息时代,商业存在日益成为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贸易的主力军,成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在海外得以长久存在的主要战略支撑。

(二)市场准入面临的非关税壁垒

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是指一国允许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进入本国的条件、门槛和制度。由于服务贸易的无形性,一国为保护本国的服务市场,通常会采取一些非关税壁垒措施,消除或降低对本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的限制。

(三)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民众对养生保健开始越来越关注,再加上国际上“回归自然”浪潮的兴起,中医养生保健在世界范围内正备受瞩目。现阶段,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在商业存在模式下有以下特点:1.服务机构数量有限: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是传播中医保健服务的有生力量,但是目前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数量有限,能够走出国门的中国养生保健服务机构更少。规模相对较大,如瑞士莲福中医药集团,在瑞士和美国开设了21家连锁医疗中心,开展针灸,推拿服务,并创建“联中药厂”为其所属诊所提供重要保健品和养生药茶。这样的机构并不多见。2.从业人员输出规模小:近年来,世界中医学联合会和瑞士中医集团、洛桑中医诊所、欧洲中医基金会以及阿曼苏丹国开展中医医疗、保健、教育等开展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建立了一些长期合作关系的中医人才派出渠道。总体上,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从业人员输出规模较小。

二、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壁垒问题

服务贸易的无形性和不可储存性决定了其壁垒表现形式只能是非关税壁垒,一方面是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在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另一方面是对从业人员资质及其跨国执业方面的法律规制。

(一)市场准入壁垒

以澳大利亚为例,目前澳大利亚有5000多家诊所,其中中医诊所比较少。中医保健、针灸等是西医从业人员的辅助治疗方式,目前有3000个西医诊所内设立针灸治疗项目。澳洲政府近年来通过语言、专业对中医、针灸师开始启动注册,限制了相关保健医师从业资格,影响了一些中医诊所的正常营业。

(二)从业人员市场准入壁垒

1.澳大利亚对中医养生从业人员市场准入限制:作为“补充医学”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近年来在澳大利亚受到了一定限制。据统计,澳大利亚约有4500名针灸、中医师,虽然中医针灸服务在澳洲已经被广泛认可,但是自2012年7月1日开始,澳洲通过对境内的中医、针灸师颁发许可证来限制医师的行医范围和对象,这使得近90%中医难以在澳洲独立行医。澳洲医学会对上千名会员统计,目前通过注册者仅为13%,有条件注册者为87%,其中限制注册者为25%。对中医、针灸师的法律限制将阻碍中医养生保健从业人员在当地医院、诊所的执业。2.美国对中医养生从业人员的市场准入限制: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在美国是补充和替代医学(以下简称CAM)。近年来,美国接受CAM治疗人数正逐年增加。据调查1997-2002年5年间,CAM疗法呈稳步增长趋势,最长用的有肌肉松解疗法(14.2%)和按摩疗法(7.4%)。随着中医保健在美国市场的不断升温,美国各州开始针对中医保健医师的从业资格进行一定考核。目前美国50个州中有44个州对针灸师通过按期完成继续教育学分的方式颁发针灸执照。美国成立的东方医学资格认定委员会,对相关中医保健从业人员资格进行认定管理。这些管理活动对中医养生保健从业人员构成了间接限制。

三、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壁垒在GATS框架下的分析

在GATS框架下,服务贸易的两道关卡是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两者联系紧密,市场准入是适用国民待遇的前提,国民待遇又是市场准入的保证。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的市场准入,主要是“开业权”和服务提供者资格的问题。

(一)市场准入

在商业存在服务模式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壁垒主要表现为限制服务机构设置和限制服务提供者资格及流动等。前者主要表现为设置较高的门槛或限制开业权等。这种壁垒涉及到养生保健服务提供商在本国的存在及允许参与的程度;中医养生保健外籍雇员市场准入方面的壁垒主要为对从业人员入境手续和就业许可方面的限制等。为了减少贸易壁垒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GATS限制成员方在服务贸易中设置市场准入方面设立壁垒。市场准入在GATS并非一般性义务,而是根据承诺表承担特定的义务。具体到健康保健服务领域,一成员方在市场准入方面所做的承诺,涉及到该成员方是否允许其他成员的健康保健服务和服务提供者进入本国服务市场及进入程度问题。合法管理与市场准入壁垒有时候难以区分,构成市场准入的主要障碍。非关税壁垒通常规定在各国对国际服务贸易的管理性法规之中,并且经常以合法管理的名义出现。以澳大利亚为例,对中医保健服务人员进行从业资格管理,影响到了从业人员的正常执业。看似合法的管理措施,使得近90%中医难以在澳洲独立行医。如此大比例中医保健从业人员的失业,也很难说不是澳洲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从业人员设置的贸易壁垒。

(二)国民待遇

与市场准入相同,国民待遇也不属于GATS成员国的普遍义务,而是特定义务。各成员国须在自己承诺开放的健康保健服务部门中给予外国保健服务和保健服务提供者以国民待遇。国民待遇方面的壁垒主要体现为服务主体进入一国市场后采取的限制措施。在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领域,表现为对保健服务从业人员的歧视性措施。例如,征收更高的税费,以及对外籍保健从业人员要求更高级别的专业证书等。

四、减少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壁垒的对策

(一)加强国际谈判减少壁垒

推动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减少贸易壁垒是关键。具体来说,一方面可以在GATS框架下,扩大各国具体承诺义务来限制健康保健领域壁垒,另一方面也可以寻求国际法方面的保护,通过国际条约保护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1.通过谈判扩大成员方具体承诺:按照GATS的规定,一个成员对市场进入的具体承诺,均需经过谈判,逐项列入“具体承诺表”中。具体承诺是成员方按不同的服务提供方式,就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及其他影响服务贸易的措施,在服务部门或分部门的适用范围和条件所做的承诺。例如,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主体资格的认定方面,鉴于实践操作中承认服务提供者资格的复杂性,如涉及保健机构从业许可证、营业执照以及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等问题,GATS规定可通过双边或多边协议解决或成员自行单方面宣布完成。因此,在GATS框架下,加强成员各方之间的双边或者多边谈判,有助于确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主体资格的统一标准,扩大各成员方在中医养生保健主体市场准入方面的承诺义务。2.通过谈判加强国际立法:中医养生健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需要在国际法律层面予以支持和保护,可以通过签署多边国际条约、诸边国际条约或双边国际条约实现。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与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地区存在着密切的贸易和投资关系,签订了大量的双边、诸边贸易和投资条约。我国各主要相关部门有必要在国际重要谈判和条约中,有意识地通过条件互换或其他形式,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进入其他国家开辟合法通道。

(二)积极推进中医养生保健国际服务标准建设

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减少各国在市场准入方面的壁垒,需要有一个国际通行的服务标准。“明确、统一、确定、可验证”的服务标准,成为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我国国内“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三级标准体系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企业应团结一致,推动有关国际标准的出台。此外,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中国中医养生保健管理部门和行业组织应当积极参与中医养生保健国际标准体系的制定,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标准建立国际标准,消除分歧。“一带一路”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国际谈判和标准制定带来了契机。在中国与澳大利亚、匈牙利等国的双边谈判中,签订了新的中医药合作协议;通过各国谈判协商,国际标准化组织《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的国际标准。中医养生保健国家管理机构及相关部门应积极参与到各国及区域间的双边及诸边谈判中去,为确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标准努力。

综上所述,在商业存在模式下,解决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的市场准入法律问题,需要中医药界和法律界、政府和民间、外交和经济部门等多方的共同努力。

作者:杨逢柱 王 芳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喻文迪.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世界中医药.2009(2).

[2]黄建银.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战略选择的探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医药国际服务需求曲线模型.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12).

[3]司富春、宋雪杰、高燕.我国中医养生保健发展的现状及思考.中医研究.2013,26(7).

[4]刘薇.WTO对法律服务贸易的规制及中国应对.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0.

[5]木泉.中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第4篇:中医保健与养生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中医养生保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核心概念界定

1.1中医养生保健与中医养生保健人才

中医养生保健指通过服用方药,或顺应四时,或调节情志,或利用针灸、推拿、拔罐、刮痧、气功、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中医养生保健技术,以强健身体和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缓衰老和延长寿命的医事活动。它具体可分为方药养生、四时养生、气功养生、针灸养生、推拿养生、情志养生、运动养生等,与人们健康生活和生命质量的提升密切相关。中医养生保健人才指既具有丰富的中医养生保健基本知识,又能够熟练运用中医养生保健特色技术和方法,并能够根据不同类型人群的身体状况,设计和制订适合不同体质的个性化养生保健方案,以促进人们身心健康或提高生命生活质量,从而达到预防疾病或祛病延年的养生保健专业技术人员。

1.2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指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构建或采用的教育教学模式。其具体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过程;实施教育过程的管理和评价制度;相匹配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指为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也为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与人才质量以及进一步增强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高等职业学校做出的一系列更新培养观念、优化培养模式等的探索与实践。将工学结合贯穿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涵。

2培养中医养生保健专业人才的重要性

2.1行业和企业发展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健康观念和服务消费需求也逐渐发生了改变,由过去的减轻病痛消除生命威胁转向增进健康和祛病延年以及提高生活品位和生命质量,这为养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目前虽然各种各样的养生保健机构迅猛发展,从业人员不断增多,然而经调查发现,现有的养生保健机构人员普遍存在理论水平低下与技能操作不规范现象,甚至打着养生保健的幌子欺骗消费者。而真正掌握养生保健技术的专业人才非常缺乏,尤其缺少熟练掌握中医养生保健基本知识与技能的人才。这除了该行业缺乏规范管理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专业人才的培养严重滞后,目前的养生保健人才规模和质量不能满足健康服务业需要。因此,必须正视这一社会现象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医学院校开办健康服务相关专业,培养不同层次与不同规格的健康服务人才,尤其能够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服务的技能人才。

2.2国家和地方政策支持

中医注重治未病,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在维护与增进身心健康方面优势明显,养生保健作用尤其突出,是极其宝贵的医疗卫生与健康服务资源。《国家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体系,使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等。还提出要推动高校设立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专业,加快中医药健康服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掌握中医养生保健特色技术人才的培养。贵州省为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加快健康服务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健康养生产业的发展,也提出了加强人才保障等措施,要求各类院校加大健康养生产业人才培养力度。因此,积极响应国家和政府支持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号召,着力培养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技能人才,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以及养生保健行业企业的现实需要,是当今的必然选择和大势所趋。

3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发展定位

中医养生保健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但中医养生保健专业教育却相对薄弱。目前国内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开设此专业的较少,还没有形成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但中医养生保健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其所培养的人才既要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理论根基,又有娴熟的中医特色技术和方法操作能力,并要求在培养过程中着力突出中医药健康服务专业特色。所以中医养生保健专业教育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更好地满足行业企业对中医养生保健人才的需要,可借鉴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人才培养经验,实行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共同打造“双师”教学团队、共同建设教育实践平台的培养模式,并把行业企业实体店引进大学校园,以实体店为支撑和引领,打造精品养生保健人才培训中心与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努力提升相关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4中医养生保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4.1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我校中医养生保健专业本着以职业岗位需要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用人单位要求为标准的建设理念,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新构建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在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选择、教学任务制订、实习实训指导、人才质量评估以及专业资格认定等过程中,校企双方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可根据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发展需要以及人才岗位能力与拓展能力需要,构建“公共平台课程模块+职业能力训练模块+综合能力训练模块+顶岗实习实战模块”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针对不同企业的特色技能操作、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管理模式、创新创业环境等设置一定的选修课程。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合理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将企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纳入学校成绩考核与专业资格认定等环节,还可以企业培养为基准共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打造校企合作教学实践平台,使学校与企业一体化,教学与实践一体化,真正实现与行业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岗位匹配度。

4.2实施现代学徒制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是为了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采取多种模式办学、校企进行深度合作以及实施现代学徒制等,则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以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中医养生保健专业虽然在多元化办学方面做了努力,但还需与养生保健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并积极实施现代学徒制,让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过程中,真正参与工作实践,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又能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从而达到校企合作共赢的目的;也可以吸引大型养生保健企业积极参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寻求专业的养生保健技术指导;还可尝试面向行业企业自主招生,或根据不同企业的用人特点,设立各种不同的人才培养订单班,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职业教育发展和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要。

第5篇:中医保健与养生范文

关键词:医体结合;高校;体育康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3-0149-02

随着我国各类残疾人、伤残者的总数增加,具有康复需求的人也越来越多,体育保健康复具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地位。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是体育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融体育、健康、营养、医学知识及体育文化于一体,以促进健康为目标,以运动项目练习为手段,使体育锻炼促进人的健康更具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1]。我国高校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教育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国内开设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院校大体有体育专业类院校、医学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和其他综合类院校,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理学或教育学学士学位[2]。在针对某些疾病专门性的治疗,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学生要涉及各方面的知识以促进他们身体的康复。充分挖掘医学院校与体育院校的各自优势,并有效地结合和发挥以培养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发展现状

体育保健学是体育科学的学科之一,是运动医学的一个分支。追溯体育保健学的发生、发展要从运动医学开始[3]。运动医学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以前至20世纪20年代初,运动生理、解剖等基础研究与运动伤病的防治等应用研究相互促进,产生了更精细的不同专业,形成了运动保健学,并逐渐被列入体育院校和医学院校的课程。1982年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了全国部分师范类学校体育专业教师,编写了第一本教材《体育保健学》[4]。体育保健学的发展需要从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医疗医学和康复医学等相关学科的新成就中汲取营养,同时又不断地对它们提出新的课题、新的要求,从而促进医学的全面进步和提高。体育保健学的课程主要在各体育类专业院校,也有部分医学院校也开设了体育保健学课程。运动处方是治疗和预防、康复的核心部分,各种疾病的运动处方等问题均将会研究得更加深入。随着国家全民健身活动和健康事业的发展推进,体育保健学在我国的发展前景会更加广阔[5]。

二、保健康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招生情况。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学校,主要有四类,例如体育类院校、医学类院校、职业技术学校和师范类学校。目前,我国培养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学校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能够满足一定的需要。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各方面的需要,由于我国开设体育保健康复专业较晚,又由于自身的原因,面对我国对康复人才的迫切需要,还不能满足社会对体育保健康复人才的需要,还存在着需要和培养人才滞后的情况。我国高校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招生,主要还是体育专业和医学类院校,在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培养上,开设了有关康复治疗和运动康复的课程,但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体育院校和医学院校的相结合资源共享,培养符合当今与将来社会需要和发展的人才,更好地为全民健身和健康事业服务。

2.用人情况。在对高校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时,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问题。根据调查可知,有部分用人单位、对刚刚毕业的学生就业满意度不高,学生不能直接上岗工作,而是要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岗位培训后才能上岗,主要问题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不能和工作单位的需求有效结合起来,出现了教、学、工作、实践脱节的现象,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

学生在工作单位的动手、实践能力较差,在进行按摩时保健康复手法生硬,针对性地实行保健、康复推拿技术较差等等。造成的主要原因为,体育保健康复课程在整个学习中,开设学时短,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办学目标定位不准确,应根据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重点地因材进行培养,考虑用人单位的实际岗位能力的需要,不能重理论轻实践,学生也应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实践和实际的操作机会少,也是原因之一。

三、保健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是我国健康事业发展的需要

1.医体结合符合培养目标要求。从我国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上看,以及主要职业能力和就业等方面看,需要“医体结合”。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学生仅仅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掌握运动推拿按摩的基本手法和实践,掌握理疗仪器的原理及其应用技术,掌握运动疗法的技能和方法,运用各方面的体育、医学、营养等等方面的知识,才能开具适合的运动处方,并指导人群科学健身。这些目标的培养离不开医学院校的支持。

2.社会发展需要医体结合。到 2020 年,中国将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全国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 2.48 亿。国务院也非常重视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在 2020 年,基本建立较合理的完整体系,为人们服务,国家将加大对健康服务领域的投入[6]。这为我国培养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培养,带来了生机和广阔的前景,社会对康复专业人才的需要也大量增加,这成为了我国当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伴随着我国健康服务领域的发展,运动疗法是康复医疗的核心和主要手段,利用\动加医疗康复结合的方法,能很好地为我国的人民健康做出贡献,增强人民的体质,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将成为我国健康服务的重要力量和人才来源。

3.预防治疗康复需要医体结合。随着我国健康服务事业和全民健身的全面发展,各种医疗机构、省县级的康复机构、运动队等等的增多,都需要大量的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人才[7]。各种疾病的早期预防,疾病的治疗、控制和康复,残疾人的康复治疗等等,运动疗法都是不可替代的手段,医体结合培养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人才,满足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医学院校可以借助自身的优势,能够为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学生提供很好的实践基地,学生学习了医学知识来做理论支撑,制定运动处方,要求学生要具备相关的运动人体科学知识、医学科学知识和体育教育训练学知识,医学院校能很好地为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学生提供人文与学习环境。医学院校不仅在医学理论上有专家和学者,在实践上也有着现代医学的实践者。医学院校有先进的医疗器械和专业所需的实践,能针对性地对某些疾病进行专门性的治疗,以促进他们身体的康复。

四、“t体结合”培养保健康复专业人才

充分利用医学和传统体育保健康复各自的优势,将二者有利地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人才进行培养[8]。医学院校的先进的医疗器械、优秀的医疗人才、适合的人文环境,能为高校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学生提供服务性实训基地,学生能在医学院校实习和进行实际的操作、手法练习,为将来的工作需要积累经验,将来在就业的时候,就能很好和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这样有助于学校充分利用行业的人力、设备、技术等资源优势,降低办学成本,而且提高了教师的“双师”素质,有助于更好地解决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

根据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将来就业的要求,分层次、分功能、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培养,通过医体的反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完善和改进,提高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9]。医校结合,必须创新教育观念,树立全新的人才观。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将来能服务社会,这就要求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培养要与时俱进,创新教育观念,使他们能在优胜劣汰的社会中、各种人际关系中和自我的融合中统一发展[10],在“医体结合”下,更好地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

五、结语

随着我国各类残疾人、伤残者的总数增加,有康复需求的人也越来越多,保健康复专业具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地位,专业开展得较晚,在培养等方面还有待完善,实施医体结合培养保健康复专业人才,发挥最大的优势,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趋势。

参考文献:

[1] 体育运动学校体育保健学教材编写组.体育保健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7.

[2] 王晓曦.医体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4):98-100.

[3] 钟帮礼.体育保健康复知识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咨询,2014,(35):99-100.

[4] 彭代斌,王健.对我国学校体育学教材体系及内容的分析与思考――兼谈我国学校体育学学科群的构建[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

学报,2008,(1):65-68.

[5] 陈芳,袁建伟.体育社会组织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2,(2):10-12.

[6] 苟梦雍.山西省健康服务业发展研究――基于系统动力学视角[D].太原:中北大学,2015.

[7] 肖冰,崔明.高职体育保健专业“系所合一,零距离上岗”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19):6-8.

[8] 赵振浩.关“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可行性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1):147-149.

第6篇:中医保健与养生范文

一、充分认识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重要性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龄化速度较快。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口大幅增加,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叠加的趋势越来越显著,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强劲,目前有限的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以及彼此相对独立的服务体系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迫切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与养老相结合的服务。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增加就业,有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基本原则。

保障基本,统筹发展。把保障老年人基本健康养老需求放在首位,对有需求的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以机构为依托,做好康复护理服务,着力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对多数老年人,以社区和居家养老为主,通过医养有机融合,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健康养老服务。推动普遍和个性化服务协同发展,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需求。

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发挥政府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引导投入、规范市场、营造环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统筹各方资源,推动形成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服务供给和资金保障方式,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激发各类服务主体潜力和活力,提高医养结合服务水平和效率。加强部门协作,提升政策引导、服务监管等工作的系统性和协同性,促进行业融合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17年,医养结合政策体系、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初步建立,符合需求的专业化医养结合人才培养制度基本形成,建成一批兼具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质和能力的医疗卫生机构或养老机构(以下统称医养结合机构),逐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80%以上的医疗机构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50%以上的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可及性明显提升。

到2020年,符合国情的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建立,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实现有序共享,覆盖城乡、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综合连续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明显提升。所有医疗机构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所有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三、重点任务

(三)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

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协议合作,建立健全协作机制,本着互利互惠原则,明确双方责任。医疗卫生机构为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巡诊、健康管理、保健咨询、预约就诊、急诊急救、中医养生保健等服务,确保入住老年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养老机构内设的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作为医院(含中医医院)收治老年人的后期康复护理场所。鼓励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下同)与养老机构开展对口支援、合作共建。通过建设医疗养老联合体等多种方式,整合医疗、康复、养老和护理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

(四)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

养老机构可根据服务需求和自身能力,按相关规定申请开办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医医院、临终关怀机构等,也可内设医务室或护理站,提高养老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能力。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并按规定由相关部门实施准入和管理,依法依规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加大政策规划支持和技术指导力度。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可按规定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鼓励执业医师到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支持有相关专业特长的医师及专业人员在养老机构规范开展疾病预防、营养、中医调理养生等非诊疗行为的健康服务。

(五)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

充分依托社区各类服务和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无缝对接。发挥卫生计生系统服务网络优势,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并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到202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0%以上。鼓励为社区高龄、重病、失能、部分失能以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行动不便或确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定期体检、上门巡诊、家庭病床、社区护理、健康管理等基本服务。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与社区、居家养老结合,与老年人家庭建立签约服务关系,为老年人提供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规范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的医疗和护理服务项目,将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六)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

鼓励社会力量针对老年人健康养老需求,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以及老年康复、老年护理等专业医疗机构。在制定医疗卫生和养老相关规划时,要给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留出空间。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凡符合规划条件和准入资质的,不得以任何理由加以限制。整合审批环节,明确并缩短审批时限,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通过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支持企业围绕老年人的预防保健、医疗卫生、康复护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需求,积极开发安全有效的食品药品、康复辅具、日常照护、文化娱乐等老年人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

(七)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

鼓励地方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实现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统筹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布局,重点加强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建设,公立医院资源丰富的地区可积极稳妥地将部分公立医院转为康复、老年护理等接续性医疗机构。提高综合医院为老年患者服务的能力,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要开设老年病科,做好老年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相关工作。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鼓励其根据服务需求增设老年养护、临终关怀病床。全面落实老年医疗服务优待政策,医疗卫生机构要为老年人特别是高龄、重病、失能及部分失能老年人提供挂号、就诊、转诊、取药、收费、综合诊疗等就医便利服务。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依法依规开展养老服务。鼓励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工作志愿者定期为老年人开展义诊。充分发挥中医药(含民族医药,下同)的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大力开发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系列服务产品。

四、保障措施

(八)完善投融资和财税价格政策。

对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按规定落实好相关支持政策。拓宽市场化融资渠道,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投融资模式。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金融对医养结合领域的支持力度。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由金融和产业资本共同筹资的健康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医养结合发展。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公益金要适当支持开展医养结合服务。积极推进政府购买基本健康养老服务,逐步扩大购买服务范围,完善购买服务内容,各类经营主体平等参与。

(九)加强规划布局和用地保障。

各级政府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医养结合机构发展需要,做好用地规划布局。对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可采取划拨方式,优先保障用地;对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应当以租赁、出让等有偿方式保障用地,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可将在项目中配套建设医疗服务设施相关要求作为土地出让条件,并明确不得分割转让。依法需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土地的,应当采取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

(十)探索建立多层次长期照护保障体系。

继续做好老年人照护服务工作。进一步开发包括长期商业护理保险在内的多种老年护理保险产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保险筹资模式,保障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需求。鼓励老年人投保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建立健全长期照护项目内涵、服务标准以及质量评价等行业规范和体制机制,探索建立从居家、社区到专业机构等比较健全的专业照护服务提供体系。

落实好将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认知知觉功能康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等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政策,为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治疗性康复提供相应保障。

(十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做好职称评定、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等方面的制度衔接,对养老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医务人员同等对待。完善薪酬、职称评定等激励机制,鼓励医护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建立医疗卫生机构与医养结合机构人员进修轮训机制,促进人才有序流动。将老年医学、康复、护理人才作为急需紧缺人才纳入卫生计生人员培训规划。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大力推进养老护理员等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相关专业课程,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专业人才。

(十二)强化信息支撑。

积极开展养老服务和社区服务信息惠民试点,利用老年人基本信息档案、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推动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对接,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为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撑。组织医疗机构开展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鼓励各地探索基于互联网的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提高服务的便捷性和针对性。

五、组织实施

(十三)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协同。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把推进医养结合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纳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促进养老、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总体部署,各地要及时制定出台推进医养结合的政策措施、规划制度和具体方案。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协同配合,落实和完善相关优惠扶持政策,共同支持医养结合发展。发展改革部门要将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卫生计生、民政和发展改革部门要做好养老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的规划衔接,加强在规划和审批等环节的合作,制定完善医养结合机构及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的标准规范并加强监管。财政部门要落实相关投入政策,积极支持医养结合发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计生部门要将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国土资源部门要切实保障医养结合机构的土地供应。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统筹规划医养结合机构的用地布局。老龄工作部门要做好入住医养结合机构和接受居家医养服务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工作。中医药管理部门要研究制定中医药相关服务标准规范并加强监管,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和服务产品推广,加强中医药健康养老人才培养,做好中医药健康养老工作。

(十四)抓好试点示范。

国家选择有条件、有代表性的地区组织开展医养结合试点,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示范性强的医养结合试点项目。各地要结合实际积极探索促进医养结合的有效形式,每个省(区、市)至少设1个省级试点地区,积累经验、逐步推开。卫生计生、民政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密切跟踪各地进展,帮助解决试点中的重大问题,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第7篇:中医保健与养生范文

【摘要】目的 了解北京居民对中医养生知识的认知情况,并对其认识来源及认识误区进行了分析,以期对中医养生的普及和传播提出有益的建议。方法 文献检索和问卷调查法。结果 相比于阅读书籍报刊、与他人交流、使用互联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是调查对象获取中医养生知识的主要途径,并且,调查对象对中医养生的范围认识不明确,对养生知识的识别力不强,大部分调查对象对当下流行的“中医养生”仍心存疑虑。结论 北京居民对中医养生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存在不足,其认识水平有待提高。

【关键词】中医,养生,认知,水平,调查

1 引言

《黄帝内经》中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者,饮食、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记载,现今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二十一世纪人人享有健康的口号”。这都说明养生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和人类的健康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1]。养生是指人们顺应自然,系统安排生活方式的一种方法[2]。传统意义上的养生更多是指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恰当的手段,适应自然规律以维系人体生命活动的方式,从而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3]。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进程和经济的发展,中医养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了解人们对中医养生知识的认知水平,为其提供养生知识的了解途径和养生方法的应用方案,本课题小组选取北京地区居民进行了中医养生知识认知水平的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初期问卷调查时,在北京市随机抽取2个城区,在每个城区内随机抽取1所公园,在各公园内随机选择90名市民进行问卷调查,共计180人。发放初期调查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76份(男64,女112),无效问卷4份。被调查者的年龄分布于30~90岁。 终期问卷调查时,除去初期抽取的2个城区,在余下城区内随机抽取5个城区,每个城区内随机抽取2所公园,在各公园内随机选择63人进行问卷调查,共计630人。发放终期调查问卷630份,回收有效问卷608份(男288,女320),无效问卷22份,被调查者的年龄在40~90岁之间。

2.2 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应用了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先通过查找文献资料,设计初期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分为: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对中医养生理念的认识和应用状况、对中医养生社会状况的看法3大类,共48题。进行初期调查后,统计问卷数据,分析数据,整理出必要的问题,删除多余的问题,添加补充的问题,更改问卷版式,设计出终期问卷。终期问卷的内容不进行分类,防止调查对象受干扰,但增添了可选性问题。根据初期问卷的结果,提炼出常见的问题与答案,将中医养生详细分为起居、运动、饮食、保健药物、针灸推拿养生5大类,共计38个问题。由课题小组成员分别在公园随机选择人群进行调查,调查员对调查对象进行与题意一致的解释, 但不诱导或暗示答案。

3 结果与分析

3.1 初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3.1.1 调查对象对中医养生的关注度方面

表1可见,调查对象对于自身身体的情况及对中医养生的关注度都比较高的。但在养生保健上的支出,有超过一半的调查对象仅仅支出少量的花费。

3.1.2 调查对象对中医养生方法的实施方面

由表2可见防病治病、延年益寿是调查对象养生保健的主要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寻求心理安慰已上升为继其两者之后的另一主要原因。

3.1.3 调查对象对中医养生的认知度方面

由表3可见,大多数调查对象关注中医养生的方式都是通过广播电视。而从表4就可看出,对于电视节目上所推广的养生方法,其效果在各个程度上几乎是平均分布的。

3.2 终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3.2.1 调查对象对中医养生的认知度方面

由表5可见,调查对象对于“饮食养生属于中医范畴”的支持率最高,位于第二的是针灸按摩养生,第三则是起居、睡眠、运动养生。而由表6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流传下来的谚语毕竟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大多是前人总结的生活经验,所以能被大部分调查对象所接受。

3.2.2 调查对象对中医养生方法的实施方面

在本次调查研究中,我们主要选取了初期调查时,调查对象喜闻乐见的五种养生方式,从以上两表可以看出,散步因其简便易行成为调查对象健康保健的首选方式,更有48%的调查对象表示每天会有固定的散步时间和地点。饮食养生是中国传统养生中重要的基本内容, 饮食调养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本次调查表明大多数调查对象重视饮食养生,但欠缺一个整体、系统的认识。太极拳可能因其动作较复杂,学习有一定难度,还未能被大部分调查对象所接受。中药保健的治疗偏向性较强,只有37.8%的调查对象采用过,并且其中大部分调查对象对所服用中药的功效还不能做到完全了解,接近一半多(53.9%)的调查对象在选择保健中药时是抱着“别人说好,我也试试”的态度。穴位保健的普及率较高,且实施效果普遍反映较好,在笔者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调查对象对足三里、阴陵泉、曲池、大椎等常用保健穴位都有所了解。

3.2.3 调查对象对中医养生的关注度方面

‘目前中医养生在普及方面存在的问题’这部分调查内容在初期调查中本课题组采用的是开放性的提问方式。通过对初期调查结果的汇总,综合所有调查对象提出的意见,得出了上述图表中提到的六方面内容。并在终期调查中了解调查对象对这六方面的态度及看法。从图表中可以看出,调查对象普遍认为存在的问题有两个,分别为:1.中医养生的普及过程中存在欺骗现象。2.政府对中医养生普及过程的监管力度不够。对于这两个问题,认为其存在的调查对象人数占总人数的60%。另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是大众对中医养生方法的识别能力不足。

4 讨论与建议

调查结果表明,第一,在“调查对象对中医养生的关注度”方面,调查对象对中医养生的关注度较高,养生保健支出较合理,进行养生保健的目的大多为防病治病;这说明中医养生保健确实深入人心,并且有一定的效果,其方法和理念都被大众所接受。但“治未病”的理论还未渗透人心。在调查过程中,大部分调查对象表示,在身体未出现任何不适之前,不会在身体状况上花费精力和金钱。另一方面,现今保健市场存在的产品定位不清、功效宣传含糊、概念炒作、盲目跟风等缺陷,给人们的选择带来一定困惑,使人们不敢轻易尝试养生保健类的产品。

调查对象接受养生信息的方式大多为广播电视途径,其通过此途径所认知的养生保健方法和理论,其真实性和科学性都不免令人质疑;有30%的调查对象认为电视节目中所邀请的养生专家,在中医养生的方法的介绍和推广中存在欺骗现象;还有30%的调查对象认为,政府有关部门对这些欺骗现象的监管力度不足,导致人们直接或间接利益受到损害,从而失去了对中医养生的信任;另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是大众对中医养生方法的识别能力不足。这三个问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政府相关机构在监管上的缺失,导致了欺骗现象的出现,使得向人们宣传的养生知识良莠不齐。而人们对各种中医养生方法的识别能力较低,又使得他们较容易上当受骗。

对此笔者提出的建议为:由卫生部在全国所有与中医有关的正规单位,例如中医药大学、中医科学院等单位,选择对中医养生有深入研究的人才,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上进行中医养生的规范性教学;或者,兴办社区健康讲座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信息普及方法;其次是对于现存的中医养生节目等进行严格的考核和筛查,并规范其传播内容,并将所有养生方法的适应人群进行详细说明,并大力宣扬“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养生思想。

第二,在“调查对象对于中医养生的认知度”方面,在常见的养生类别如针灸按摩、饮食药膳、保健药物等,调查结果显示认知度较高。这也归功于近年来药膳的兴起让人们对中药有所改观;而“点穴”也作为一种简单易学,效果明显的养生方法被人们所推崇;值得一提的是调查人员在公园进行调查期间,经常看到人们聚集在一起打太极拳、舞太极剑,这充分表明中医传统的养生运动也是很受欢迎的。 而在平时生活中经常涉及,但未广泛向人们传达的养生类别如环境、劳动、休逸养生等,仅有较低的认知度。同时,对于前人所总结的生活经验的古文谚语之类,调查对象较为信任;而对于现代生活中所提倡的生活环境等对健康有所影响的因素,虽重视的调查对象很多,但不重视的调查对象人数也很多。这些结果综合表明:调查对象对于中医养生的认知度总体还不高。同时,调查对象更倾向于接受平日生活涉及比较广泛,多数人都称赞的养生方法,这对于中医养生的传播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对此笔者建议:在养生知识和方法的宣传上,可加入详细的生活常识,利于民众接受和应用。如对食物搭配的禁忌, 不同体质、性别、年龄、季节应如何选择适宜的饮食, 荤素的搭配等等[4],或如某类体质的人群适用的锻炼方式,具体锻炼时间和锻炼强度等等。

第三,在“调查对象对于中医养生方法的实施”方面,散步作为平日最常见也最简易的养生方法名列第一位,其次是饮食调理,第三是太极拳;原因为大多数调查对象都表明,并没有足够的时间、足够的精力和知识去合理调配自身的饮食结构,而太极拳更需要消耗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练习;进行穴位保健的调查对象和不进行穴位保健的调查对象几乎持平,而不使用保健中药的调查对象高于使用保健中药的调查对象;原因为穴位保健由于其特殊的操作方式和特殊的感觉感受,并不能很快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同时,现今社会保健药物品种增多,药物收费过高,以及药物成分、功效不明,直接导致了使用保健药物人群数量的减少。这都说明,民众对于养生方法的实施度不高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归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人与人之间的信用度降低,让人们在日常生活、居住、饮食、以及心理等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压迫感和较强的防范意识。

对此笔者建议:由于现代生活的高度紧张,对于“心态平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可增进人体健康”这一观念需深入人心。可建议在社区组织培训,如五禽戏等中医养生保健方法的俱乐部,或介绍些具体的休闲方法如书法绘画、音乐欣赏、种花养鸟等。所谓压力是一种个人感受,它虽然与外界条件有关,但主要取决于个人对条件的反应,要想人们传达自我心理的调节才是健康的主要因素,并且应该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5]。

在此次研究调查的早期,笔者进行文献整理时了解到,在古代中医养生这一概念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古人在日常起居的点滴中都融入了养生的方法和理念,养生已经不仅局限于某种特定的做法,而成为人们寻求身心平衡,阴阳调和的代名词。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调查研究,能够使人们对“中医养生”这一概念有一个新的、更全面的认知。

参考文献

[1] 王新明.大学生体育养生知识水平的调查报告.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14(4),78-79

[2] 李庆升.中医养生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6.6

[3] 蒋伟铭.论学校健康教育发展与对策.昆明大学学报, 2001 , 11 (1) ,85 - 871

[4] 于红,王明皓,罗浩,等.北京市民养生保健状况调查.中国医药学报,2004,19(1),8-10

第8篇:中医保健与养生范文

【摘 要】 随着人类物质生活及文化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人们本能地对健康与长寿的要求日益迫切,又鉴于世界人口组成趋向老化,因此,中医养生日益受到普遍的重视。从养生效应上看,中医绿色疗法,就是在传统中医养生术的基础上与现代医学理论结合,即医灵养生。

【关键词】养生学 传统养生 医灵养生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世界卫生组织(WHO)1948年在其中提出“健康不仅免于是疾病和衰弱,而且是保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善状态”,医灵养生正是遵循前人的教导,力求使人们达到WHO所定义的健康水平。

1 从传统养生到医灵养生

1.1 中医传统养生的认识 回顾人类的历程,可以看到,在人类的生活、劳动过程中,在生命种族的繁衍、进化中,人们不懈的探索、总结、追求中,养生学渐渐地萌芽、充实。 正如巴甫洛夫所说:“有了人类,就有了医疗活动。”

中医养生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古称“道生”、“摄生”、“养性”等。中国传统养生强调对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内经》认识到自然是人生之本,而阴阳协调是人体健康之本,因此保健要以此为准则,重视顺应自然、协调阴阳。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员,只有顺应自然、协调阴阳,才能健康长寿,此乃养生之重。

1.2 从传统养生到医灵养生 医灵养生属于自然医学(“绿色”医学),其利用自然条件诊治疾病、维护健康、促进健康。医灵养生是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养生和现代身心医学的有机结合,亦是心理保健、身体炼养和行为修正的有机结合。

古人认为“明心见性”是洗心的结果,洗手能使双手清洁卫生而预防疾病,“洗心”能使心灵纯洁、宁静而预防“心病”。医灵养生通过“洗心”清除心灵深处的不良信息;通过医治心灵的创伤建立良性健康的思维模式;通过“明心见性”以养护生命。因此,医灵养生不同于一般的养生方法。

提起养生的方法,可谓多如牛毛。其实,真正的养生是养心。我们知道,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长期处于过度的精神紧张状态,日积月累,难免有朝一日心理防线不被压垮,常会使人陷入尴尬的困境之中,产生过度紧张、焦虑烦躁、恼怒、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心理瘴碍,极易引发高血压、心脏病、消化性溃疡、糖尿病、神经症、妇科病,甚至癌症,影响健康和生命。

医灵养生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是在传统养生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我保健学,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和协调发展,从身体健康、精神健康、社会健康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养护生命,在积极进行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锻炼的同时,注重道德修养和行为生活方式的修正。由此可见,要想活得自由自在,祛病延年,注重养“心”为第一任务。

2 医灵养生之精要

医灵即修正思维,调整精神状态,纠正不健康思想,清楚恶性信息,医治心灵的创伤,建立良性、健康的模式。养生即涵养道德、修正行为、修养身体,提高生活质量,创造生命价值,使身体健康、事业成功。

医灵养生,涵养道德、修正行为、保养身体、把握生命,使身心健康,使人生美满。医灵养生方法可从生理、心理两方面,调形、调息、调意三条途径入手,通过对形体、呼吸、思维的操控,调整人体的生命状态,改善经络的气血运行,充分发挥人体的内在功能,以达到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第9篇:中医保健与养生范文

中医养生渐成热潮,到养生馆、美容美体馆等机构刮痧、拔罐、艾灸等成为流行的养生保健方式。本刊记者调查发现,相当多养生保健机构及从业人员不具备从事保健服务的资质,由于缺乏服务技术标准和规范,养生“养出”伤病甚至导致死亡的事件时有发生。

拔罐C伤,熏蒸送命

2017年4月,山东济南的石女士花了8800元在一家养生馆购买了拔罐排毒的理疗服务,一个疗程8至15天,一天三次,每次40分钟。如此高频率的拔罐让石女士痛苦不堪。从第四天起,石女士开始发烧,背部因拔罐出现脓肿。而养生馆工作人员称这一过程正是在排毒,发烧也有利于排出毒素。第九天,石女士因昏迷被送进医院。医生诊断,其背部因拔罐出现二度烫伤,需住院治疗。

北京的胡女士3月在一家健康瘦身馆接受药物熏蒸,一个多小时后出现恶心、呕吐等情况,但工作人员称没有大碍。此后,胡女士不良反应加剧,虽然经过半年多的治疗,但最终身亡。经医院诊断,胡女士存在脑干损伤、热射症、横纹肌溶解症等症状。住院病历记载损伤、中毒的外部原因为“原因不明的熏蒸剂中毒”以及“原因不明的暴露于热液和热汽化物下”。

中国中医科学院副主任医师、中国针灸学会砭石与刮痧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王敬表示,虽然刮痧、拔罐安全系数较高,但操作上仍具有专业性。“济南石女士烫伤事故的问题就出在拔罐过密、时间过长。凡事要掌握度,天天拔罐刮痧,肯定要出问题。”他说。

本刊记者走访多家美容美体机构,发现多数都有用拔罐、艾灸、刮痧、热敷砭石等中医保健手段配合精油按摩类的养生项目。在昆明北市区一居民楼内的美容养生馆,本刊记者称颈椎不适,店员随便捏揉了几下就断定本刊记者有严重的颈椎病,需及早治疗,并推荐购买包括推拿、艾灸和中药面膜的理疗套餐。

“在医院给病人做推拿前,医生会先诊断再治疗。而在养生馆,技师往往没多少医学常识,客人哪里不适就按哪里,很容易出现危险。比如推拿不当会导致颈椎骨折甚至瘫痪,背痛有可能是由冠心病或心绞痛导致,推拿不当也会有生命危险。”云南省中医医院院长助理、推拿科主任王春林说。

昆明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姜莉云说,今年以来因拔罐不当导致烫伤、针刺不当导致气胸、推拿不当导致骨折、消毒不严导致皮肤病的患者较过去大有增加。

根据统计,2016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卫生保健服务类投诉2725件,而2015年是516件,其中不少是关于养生保健的投诉。

“注册成什么都可以干养生保健”

本刊记者在多地采访发现,各类打着“中医养生”旗号的养生馆、美容美体馆遍地开花。不少店面营业执照中只有美容美发或健身洗浴服务,却做着“跨界”业务:足疗店里做推拿、刮痧;美容店可艾灸、拔罐、中医理疗。

一些养生馆打出的宣传广告让人瞠目:“腋下淋巴排毒可以养颜、防癌”“农历五月的九毒日是一年中最毒的时候,瑶药泡澡排毒效果事半功倍”“端午排毒,一生是福”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2016年印发的《国家中医药局关于促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中要求,中医养生保健机构不得以涉及中医药预防、保健、养生、健康咨询等为名或假借中医理论和术语开展虚假宣传,不得宣传治疗作用。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养生保健机构是“谁都能开”,“不管注册成什么都可以干养生保健,注册公司就去工商局批,注册为盲人按摩就去残联批,注册为研究院等社会团体就去民政局批。批下来之后,只要不出事,民不举官不究。”

在北京一条几百米长的街上,实际从事养生保健的机构有20余家,但工商注册经营范围与实际经营项目相符的仅3家。

一位业内专家说,根本无法查清养生保健机构的总数,“注册的经营项目和实际从事业务不相符的太多了,有的工商注册是咨询服务机构也在干养生保健。”王春林告诉本刊记者,昆明从事中医养生的门店至少上百家,“我去过一些店,大多是无医师资格证、无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无卫生基本保障的‘三无’小店。”

这些本就没有资质的养生机构的从业人员绝大部分也是没有资质的。上来就给客人“号脉”,女士往往“气血不足”,男士多是“肝肾阴虚”,治疗方法都是推拿、艾灸、拔火罐、刮痧等。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有关规定,中医健康状态辨识与评估类服务应由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服务岗位人员应取得有关主管部门颁发的资质证书,开展的服务范围应与取得的资质相一致,同时应持健康合格证上岗。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台港澳中医药交流合作中心主任杨金生表示,2015年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增加了保健调理师,2016年12月,人社部公示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确定“保健调理师”是唯一一个保健类职业。

据了解,目前考取这一证书的约150万人,而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从业人员超过一千万。北京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真正接受过正规培训考取职业资格的人很少,56.25%的从业者仅通过内部培训就直接上岗。

姜莉云表示,有些养生馆的“技师”虽有各式各样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但在医疗上都是不予认可的。北京一家美容美体馆的店员告诉本刊记者,入职时会接受公司培训,培训优秀者可以拿到美容师资格证,并没有相关的保健类资格证,但刮痧、拔罐等都可以干。

“看似谁都能管,其实谁都没法真正管”

云南省卫计委副主任、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郑进认为,利益驱动、监管缺位、标准缺失,以及错误的养生观都是乱象的原因。

据本刊记者了解,绝大多数养生机构处于监管盲区。云南省卫计委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卫计委主要管医院和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单位,对这些非医疗机构的养生馆没有执法与处罚权;工商部门主要负责企业主体资格审核、经营行为规范及消费纠纷查处,很难对其经营项目的专业性有效监管;而馆内的保健品药品归食药监部门管,但也不是所有养生馆都出售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