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茶壶里煮饺子范文

茶壶里煮饺子精选(九篇)

第1篇:茶壶里煮饺子范文

饺子铺的酱油——白搭

饺子脱皮——露了馅

金刚钻儿包饺子——钻心痛

黎明的觉,半道的妻,羊肉饺子清炖鸡——难得的好处

麻雀头包饺子——尽是嘴

泥人吃饺子——难言(咽)

破饺子——溜边了

软面包饺子——好捏

三斤面包个扁食(饺子)——好大的面皮;皮厚

蘸着稀饭吃扁食(饺子)——越吃越糊涂

煮坏的饺子——露馅了

做梦吃扁食(饺子)——想得香

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货倒不出;肚里有货

茶壶煮饺子——心中有数

茶壶装饺子——易进难出

大年初一吃饺子——随大流;年年都一样;人有我有;头一回

大头针包饺子——露馅

豆腐渣包饺子——捏不拢;用错了馅

豆芽包饺子——内中有弯

独臂做饺子——一手包办

端午节吃饺子——与众不同

隔壁包的饺子——谁知是什么馅儿

滚水煮饺子——你不靠我,我不靠你

葫芦瓢捞饺子——滴水不漏;点滴不漏

黄表纸包饺子——露馅

饺子开口——露馅了()

饺子烂了边——露馅

第2篇:茶壶里煮饺子范文

冬至吃饺子的谚语:

饺子就酒、越过越有。

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

送行的饺子迎行的面。

冬至饺子夏至面。

哑巴吃饺子--肚里有数。

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货倒不出来。

冬至吃饺子的谚语:

冬至到,吃水饺

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以上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冬至饺子夏至面:夏至这天,山东各地普遍吃面条,俗称“过水面”,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谚语。

第3篇:茶壶里煮饺子范文

岁月里的茗香

张恨水爱喝茶。张恨水每天早上起床,洗漱完毕,必然要捧一杯清茶,早饭可以不吃,但早茶一定要喝。他在《说北京》一书中写道:“我在北平,东西南北城都住过,而我择居,却有两个必须的条件:第一,必须是有树木的大院子,还附着几个小院子;第二,必须有自来水。后者,为了是我爱喝好茶;前者,就为了我喜欢栽花。”张恨水喜欢在丛中招待朋友,喝一壶清茶聊天。

抗战前,张恨水在南京生活了一年多,每忆南京,多要提到喝茶,对于张恨水来说,喝茶的最佳处,还数夫子庙。奇芳阁,他去得最多,处得最熟。这家茶楼面对秦淮河,平时无论去得多么早,上上下下总是茶客满座,人声鼎沸。张恨水每每在值完夜班新闻之后,小憩片刻,大约在7点钟之后8点钟之前,来此喝茶,并用早点。因他是常客,座席是固定好了的,所见所闻则是这样的:“四方一张桌子,漆是剥落了,甚至中间还有一条缝呢。桌上有的是茶碗碟子,瓜子壳,花生皮,烟卷头,茶叶渣,那没关系。过来一位茶博士,风卷残云,把这些东西搬了走,肩上抽下一条抹布,立刻将桌面扫荡干净。他左手抱了一叠茶碗,还连盖带茶托,右手提了一把大锡壶来。碗分散在各人面前,开水冲下碗去,一阵热气,送进一阵茶香,立刻将碗盖上,这是趣味的开始。”

“你若是个老主顾,茶博士把你每天所喝的那把壶送过来,另找一个杯子,这壶完全是你所有。不论素的,彩花的,瓜式的,马蹄式的,甚至缺了口用铜包着的,绝对不卖给第二人。随着瓜子盐花生,糖果纸烟篮,有人纷纷的提着来揽生意,卖酱牛肉的,背着玻璃格子,还带了精致的小菜刀与小砧板,‘来六个铜板的’,座上有人说。他把小砧板放在桌上,给你切了若干片,用纸片托着,撒上一些花椒盐。此外,有我们永远不照顾的报贩子,自会送来几份报。有我们永远不照顾的眼镜贩或带子贩钢笔贩,他们冷眼的擦身过去。于是桌上放满了花生瓜子纸烟等类了,这是趣味的继续。”

“这里有点心牛肉锅贴,菜包子,各种汤面,茶博士一批批送来。然而说起价钱,你会不相信,每大碗面,七分而已。还有小干丝,只五分钱。熟的茶房,肯跑一趟路,替你买两角钱的烧鸭,用小锅再煮一煮。”

南京的夏天像火炉,冬天却又冷得够呛。严冬时节,张恨水便在家中一边围炉饮茶,一边烤火取暖。他说:“我是个有茶癖的人,炉头上,我向例放一只白搪瓷小水壶,水是常沸,叮零零的响着,壶嘴里冒气。这样屋子里的空气不会干燥,有水蒸气调和它。每当搞到深夜,电灯灿烂的照着花影,这个水壶的响声,很能有助我们一点文思。”最能助其文思的,当然还是香茗了。

儿子张伍也曾回忆道,“父亲一生对饮食衣着都极其随便,自奉甚俭,如果说有什么‘奢侈’的嗜好,那就是喝茶了。他的茶是‘喝’,而不是‘品’,不需要美器,也不用文火细煎,是纯纯粹粹的‘解渴’,但是茶要浓要苦。他不喝香片花茶,认为用花熏茶,茶香均无,而花香大厌,实不足取,所以只喝西湖龙井、江苏碧螺春和家乡六安的瓜片。他对我说:‘好茶是苦中有甜意的回味,这就是上品;好诗也是苦中有甜味,两者是一样的。诗无回味,就不能算是诗了。’他还有个特点,浓茶不误安睡。有的人晚间不敢喝茶,怕失眠,他与此相反,晚间他要工作,所以就更要泡一壶浓茶,睡前把茶喝尽,推枕就能安然入梦。”

小吃里的趣味

抗战八年,张恨水随报社内迁入川,住在重庆,从此与川菜又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喜欢川菜那又麻又辣的风味,特别是回锅肉,他不仅最喜欢吃,而且喜欢自己动手做。有时朋友来了,张恨水还乐于在朋友们面前露一手,烧几个相当有水平的川菜请他们尝尝,如鱼香肉丝、干煸牛肉丝、豆瓣鱼、麻婆豆腐等,但朋友们对菜肴称赞不已时,张恨水真好比是自己的小说受到读者称赞一样,心里高兴极了。

在张恨水人生的72个年轮里,有40多年工作、居住在北京,几乎所有的名菜馆,他都去品尝过,然而他最后看中的是位于西单绒线胡同的四川饭店。除了吃北京烤鸭,他再也不肯换地方了。无论是阖家团圆过生日,或是儿女们的结婚喜宴,还是为友人洗尘、远行,他都选择四川饭店。张恨水看中的不仅是这家饭店的环境幽静、清静,更钟情于这里的高水准正宗的川菜。

除了热衷于四川饭店的大餐,张恨水对北京街头巷尾的小吃也情有独钟。如,松柴烤肉和信远斋的酸梅汤。“据传说,松柴烤牛肉,那才是真正的北方大陆风味,吃这种东西,不但是尝那个味,还要领略那个意境。你是个士大夫阶级,当然你无法去领略。就是我在北平作客的二十年,也是最后几年,变了方法去尝的,真正吃烤肉的功架,我也是‘仆病未能’。那么,是怎么个情景呢?说出来你会好笑的。

一个高可三尺的圆炉灶,上面罩着一个铁棍罩子,北方人叫着甑(读如赠),将二三尺长的松树柴,塞到甑底下去烧。卖肉的人,将牛羊肉切成像牛皮纸那么薄,巴掌大一块(这就是艺术),用碟儿盛着,放在柜台或摊板上……这里炉子四周,围了四条矮板凳,你走过去,可以将长袍儿大襟一撩,把右脚踏在凳子上。店伙自会把肉送来,放在炉子木架上。另外是一碟葱白,一碗料酒酱油的掺和物。木架上有竹竿做的长棍子,长约一尺五六。你夹起碟子里的肉,向酱油料酒里面一和弄,立刻送到铁甑的火焰上去烤烙。但别忘了放葱白,去掺和着,于是肉气味、葱气味、酱油酒气味、松烟气味,融合一处,铁烙罩上吱吱作响,筷子越翻弄越香。

趣味还不止此,一个甑,同时可以围了六七个人吃。大家全是过路人,谁也不认识谁。可是各人在甑上占一块小地盘烤肉,有个默契的君子协定,互不侵犯。各烤各的,各吃各的。偶然交上一句话:‘味儿不坏!’于是做个会心的微笑。吃饱了,人喝足了,在店堂里去喝碗小米稀饭,就着盐水疙瘩,或者要个天津萝卜啃,浓腻了之后再来个清淡,其味无穷。”

“一盏寒浆驱暑热,令人长忆信远斋”是张恨水咏信远斋的酸梅汤诗句。信远斋离琉璃厂东门不远,当年像张恨水这样的北平名流雅士,常常要到琉璃厂书肆古玩铺找找自己想看的书,或是踅摸一件古董,天热口干,都喜欢走到信远斋喝上两碗酸梅汤去暑解渴。那么,信远斋做酸梅汤是不是有什么秘密呢?但信远斋总说自己做的酸梅汤没有秘密,只是酸梅选得好、泡得透、滤得净、煮得烂,加甜用上等冰糖,桂花用自制木樨露,分量要准,冰得要透,决不掺水和冰,能把握这几项原则,哪位回家照样去做,便没有做不好的。

舌尖上的故乡

张恨水虽很早就离开家乡外出谋生,但平素最爱吃的一种家乡菜是“清蒸豆腐”――用一只小饭碗放点猪油、葱花、辣酱、豆腐,等米饭快熟的时候放在饭锅上一蒸,“很下饭”。还有一种是“肉丝炒千张”(千张为一种豆制品,层薄如纸,故名)。他曾写过一首诗赞誉家乡菜的美味和令人回味无穷的魅力:“黄豆打成瑞露浆,作来豆腐与千张。茶乾咸菜冬菰炒,淡酒三杯口味长。”

虽然擅写美食,但在家人的眼里,张恨水对于吃食,却不太考究,他还保留了南方人以食米饭为主的习惯,不喜欢吃面食。北京人常说“好吃不过饺子”,他则不以为然。他的夫人生长于北京,特别喜欢吃饺子,故每到吃饺子时,全家都很兴奋,只有张恨水打趣夫人说:“饺子有什么好吃的?不就是面包菜吗?”夫人则反唇相讥:“你是个怪人!”知夫莫若妻,几十年的共同生活,她太了解他了,说张恨水“怪”,确有怪处。

他在饮食上有个与众不同之处,除了一日三餐外,从不吃零食,也不喜欢吃甜食,甚至连瓜果梨桃等水果都轻易不沾。夏天,全家人都吃西瓜,他只是在一旁高兴地看,决不动一块。除极偶尔地吃一个橘子或一条香蕉,家人从来没看他吃过别的水果。吃蔬菜就更怪了,他不吃任何一种藤蔓植物,如黄瓜、丝瓜、扁豆、豇豆等。他说:“不是不吃,而是不喜欢吃藤生的植物。”这是否与他的性格有关?则不得而知了。

第4篇:茶壶里煮饺子范文

丹芎炖猪肉 猪瘦肉150克,丹参、川芎各15克,共放砂锅中,加水适量炖煮。调味食用,每日一次。可连服10-15天。适用于瘀血内阻之三叉神经痛。

川芎蛋 川芎10克,鸡蛋2个,葱5根。同放砂锅中加水煮,鸡蛋熟后再去壳煮片刻,吃蛋喝汤。每日一次,连服数日。适用于风寒犯上的三叉神经痛。

白糖茶 白15克,白糖50克。将放茶壶内用开水浸泡片刻,加白糖搅匀饮用。代茶常饮之。适用于风热上扰的三叉神经痛。

牛奶蛋花饮 把一个鸡蛋打在杯子里,搅拌均匀,倒入煮开的牛奶。每天喝一次,一星期为一疗程。适用于初次发作的三叉神经痛。

龙眼煲鸡蛋龙眼(连壳、肉、核)100克、鸡蛋2个、白糖50克。龙眼捣碎,同鸡蛋加水适量炖至蛋熟,蛋去壳,再炖15分钟,加入白糖。一日分两次食用完。适用于气血不足所致的三叉神经痛。

芹菜煮鸡蛋鸡蛋2个,芹菜根250克。同煮,蛋熟加少许调料品,然后连汤服食,每日一剂,连服数日。适用于肝阳上亢引起的三叉神经痛。

荷叶红糖蛋荷叶一张,鸡蛋2个,红糖40克。荷叶同鸡蛋加水适量同煮,煮至蛋熟,去壳后再煮20分钟,加入红糖,一日分两次服,可连续食用。适用于风热上扰的三叉神经痛。

绿豆冰糖蛋绿豆100克,鸡蛋一个,冰糖适量。将绿豆捣碎,用水洗净,放锅里加水适量,煮至绿豆烂熟,把鸡蛋打入绿豆汤里,搅习,稍凉后一次服完,连服2--3天。适用于风热上扰的三叉神经痛。

僵蚕蜈蚣水饺僵蚕6克、蜈蚣2条、血竭3克、黄芪15克、瘦猪肉糜300克、芹菜300克、鸡蛋2个,面粉500克,盐、味精、胡椒粉适量。将僵蚕、蜈蚣、血竭焙干研粉;芹菜洗净,在沸水中焯透,捞出切成碎末,用纱布袋装好,挤出菜汁。黄芪水煎取汁;肉糜中加入中药粉、盐、味精、胡椒粉,拌匀后加鸡蛋清作馅。面粉用芹菜汁、黄芪汁适量加清水合好揉匀,揉至面团表面光滑为止,擀成圆薄皮子,加馅将皮子逐个包成饺子,煮熟后分次服用。适用于痰湿阻络型三叉神经痛。

兰花菜花炒辣椒两兰花、白菜花、红辣椒各适量,西兰花、白菜花切成小朵,红辣椒去籽、切块。同放锅内用开水焯一下。锅内留少许底油,下入全部原料翻炒,用盐、鸡精调味,再用淀粉勾芡,佐餐食。适用于瘀血内阻之三叉神经痛。

天麻猪脑粥

猪脑一只(洗净),天麻10克切碎,粳米250克,加适量清水,煮成稀粥,每日晨起空腹温服。适用于肝阳上亢引起的三叉神经痛。

第5篇:茶壶里煮饺子范文

广东人喝早茶传统喝法是一盅两件,粤语里古汉语成份颇大,保留了古汉语里言简意赅的精华,一盅指的是茶杯,两件指的是两笼点心。街坊早茶店里常见退休后的老人约伴一起喝早茶,他们就比较标准的执行了一盅两件一张报纸一坐半天的标配。广东与外地饮食文化特殊的地方,在于吃饭常与家中老人一起吃,我还多次看到推着轮椅上的老人去喝早茶的。但凡是个节日,所有餐厅从早茶到晚餐都需排队。家人聚餐都不爱在家里弄喜欢去餐厅,因此早茶店里也常见一半以上的桌子被一家人团团坐下边饮茶边聊天的场景。

喝早茶又被称为“叹早茶”,叹在广东话中是享受的意思,外地人不妨理解为吃一口长叹一声“美哉”。通常好的广东菜馆子里都会从早茶直落到晚餐甚至宵夜,真正客似云来,二十四小时不停数钱。早茶的品种也是几十上百种,有时还换换新品种,加入一下其它省市的早点品种,但被广东人钟爱的依然是粉果肠粉粥类等传统食品。传统的早茶店是用手推车在餐桌边巡游,客人看上什么拿什么,现在虽有一些餐厅依然保留了这个传统,但更多的是印成一张张的奏折式的菜单,客人自行御笔勾选完毕再招来服务员下单,亏得茶点的名字都能体现做法或原料,否则真会让人无从点起。

粥在广东早茶里戏份不小,且风味特别,别的省市也有粥,但广式粥与其它地方风味绝不一样,品种繁多,做法精细,即使是两三块钱一碗的白粥也称为奶白粥,多法秘制老火煲就喝起来绵甜顺滑有异香,更不用说还有配上鱼肉蛋类煮就的花式广东粥了,我在广东多年也未能品完,概因百菜皆可入粥,实在是太过于灵活多样富于变化了。

早茶不仅味道美,外观也非常漂亮,水晶虾饺几乎家家做得玲珑剔透,半透明的水晶皮下三两只桔红色的虾仁,急于绽放在舌尖上;香菇鸡肉被雪白的肠粉包裹在内,整整齐齐地叠放在乳白色的盘子里,旁边还码上两根青翠的现灼菜心,放到桌上后,再淋上暗赭色的密制酱油,轻轻夹上一筷,立即令肠胃快活得奔腾起来;葡挞金黄色的千层皮儿里盛放着晶莹且嫩黄色的糕状鸡蛋,轻咬一口,鸡蛋与奶油等物结合后的蛋香奶香甜蜜柔软立即征服每一个味蕾;更有切成菱形的马拉糕、煎好撒上XO酱及小银鱼的腊味萝卜糕等色味俱佳的美点等待人品尝,光看即是人生一大乐事,吃起来确实只有“叹”字最为适合表达心中所想。广东菜不管是正餐还是早茶,菜品搭配都非常重视视觉效果“色”,也许是身为花城人对好颜色的追求之延续吧。

而茶虽然已沦为配件,但并不妨碍桌上规规矩矩的出现茶盘、酒精灯、水壶等工夫茶具。喝茶虽然讲究的是要净口以品味,却也并不妨碍菜单上出现好茶,有了这些妙物,才能在早茶店一坐就是一上午。上来餐具与茶具后,沸水洗茶,再倒入杯内,烫筷子与碗盅以期消毒,盖因广州气温高且潮湿,容易滋生细菌之故。而朋友间相互倒茶,微微点头致意,再用右手在杯子附近的桌面轻叩三下,即表示“谢谢,够了”之意。值得一提的是,广东餐饮业服务可说是全国最好,不管是街坊茶餐厅还是金碧辉煌的大酒楼,当你壶中无水时只需将壶盖揭开,半放在壶上,即有服务员来加水,不需大声招呼。

与其他地方的问候语“吃了吗”不尽相同,广州人早上见面打招呼一句“饮早茶冇”,以此作为问候早安的代名词,可见对饮茶的喜爱。广州开埠较早,商业发达,饮茶自娱交流是广州人的一个生活习惯,“食在广州”的一大特色。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有一种馆子叫“一厘馆”,木桌板凳设备简陋,供应糕点,开口挂个木牌子,写上“茶话”两个字,为客人提供歇脚叙谈吃东西的场所。后来出现了“茶居”,“居”就是“隐”即躲起来,稍微“高级“些,为有闲的人提供消磨时间的去处。后来“茶居”规模扩大,由“居”进化到“楼”,最后换马甲为茶楼。当年经营茶楼的,往往买下土地建几层高的茶房,全栋用来经营大型茶楼,大茶楼越来越多,广州人慢慢也就有了上茶馆的习惯和风气。还有一种叫“二厘馆”的,也供同样的点心,区别在于价格和设备,茶楼的茶资要三分六厘,而二厘馆的茶资只需要二厘,相差甚远,足有十六倍的差别。老式茶楼有些分等级,楼上比楼下的贵,因楼上有空调(或电风扇)而且地方较为宽敞。

“饮茶”重吃带饮兼休闲,是广州一带重要的交际、交流渠道,商人谈生意、艺人交流、文人论道、亲人家常、友人相聚、男女恋爱、接风洗尘,到茶楼和酒家饮茶,都是首选方式。老年人也把饮早茶作为享受晚年生活的一项乐趣,他们一大清早兴致勃勃到茶楼“霸位”(占位子),大半个上午在茶楼呷茶、吃点心、翻报纸、聊天。忙碌的上班族,也可以在早茶中寻出口、偷空闲、得松弛,用难得的叹早茶时间,去歇上口气舒一下筋骨,“识揾钱又识洗钱”(会赚钱又会花钱)。“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叹早茶”是广州人从容自得享受生活的投影,并乐此不疲。

第6篇:茶壶里煮饺子范文

有一种职业,艰辛但充满了乐趣;有一种职业,平凡却又那么伟大。它,就是教师。做教师的这么多年,尤其是做班主任以来,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的体会:它有更深层的涵义。下面将我任七年级(6)班班主任以来的点点滴滴体会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一、心之所愿 无事不成

走进七年级(6)班,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这八个大字。这是我们的班训。一年来,同学们在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能严格要求自己,为自己的进步而努力着,为争取“优秀班集体” 而拼搏着,因为他们相信:心之所愿 无事不成!

一年来,在老师的精心培育下,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没有一个同学违反过校规,也没有一个同学进过政教处接受教育。 同学们的集体意识特别强,良好的班风、浓厚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常常有一种优越感和自豪感。

二、用真诚的师爱平等对待学生、感化学生

古希腊神话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年轻的国王皮格马利翁精心雕刻了一尊象牙少女像,他对自己的作品非常钟爱,每天都会含情脉脉地凝视着她。日久天长,奇迹发生了,雕像变成了一位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少女。神话毕竟是神话,象牙少女不会真的活起来,他只是活在年轻国王的心中。但“皮格马利翁效应”却意义深远:爱,可以创造奇迹!对学生来说,教师的爱实在是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这种爱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内驱力,去自觉主动地沿着教师指引的方向迈进。因此教师必须用自己的爱去感化学生。然而,作为一名班主任,要对所有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就必须首先关注后进生,和后进生进行有效的沟通,这样你的整体教育才会有效。也许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不要把后进生看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班主任工作方法的改进,他们会发生变化的。

三、转变教育理念,变说教型教育为疏导型教育

中国有句古话 “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 。我觉得,如果把茶壶的壶嘴改造一下,茶壶不但能煮饺子而且饺子能很轻松地倒出来。“横吹笛子竖吹箫”凡事都要讲究方式方法。只要我们能转变教育观念,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的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苦口婆心地进行说服教育,可是学生不但不接受,甚至反其道而行之。结果造成了教育 “零效应” 甚至“负效应”,这种“无效教育”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方法不正确,没有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与被教育者产生了感情对立。当代学生的自我意识很强,正处在心理上的封闭和反抗期。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注意到学生的这一特点,变说教型教育为疏导型教育,多倾听学生的意见,在学生已有认识的基础上,正确疏导,让他们自己认识到错误,自己努力进步。

四、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女孩很不爱干净,成天在泥地里摸爬滚打,一身脏兮兮的。家长用过许多的办法――打过、骂过、哄过,都无济于事。一位退休女教师知道这件事后,送给女孩一件非常漂亮的连衣裙。这个女孩再也没有在泥地里玩过,因为她怕把这件美丽的连衣裙给弄脏了。实际上,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条美丽的连衣裙,那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赞赏。我班的许永同学曾是一个十分内向且反应稍显迟钝的孩子。当家长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打我的电话时,我注意到了这个沉默的孩子。他的成绩实在不怎么样,可是家长还高兴地告诉我:“石老师,我儿子比小学进步多了,希望老师再辛苦点抓一抓。”真主啊,班里四十几名能抓上来吗?心里这样想,可是还不敢放弃。于是我先给他调了个学习好、性格外向的同桌,同时给同桌布置了任务:每天要仔细检查许永同学的作业。做错的、不会的一定当天解决弄懂。在家里,我帮家长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要求家长尽量按计划实行。有时,这个孩子也偷懒,不是单词没记会就是语文默写不过关,然后哭着给我解释,这种时候我是不会给他面子的,必须当天完成才能回家或者让家长过来盯着…就这样,一天天,一点点,教育着、鼓励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他已经是班级前二十名了,而上学期期末,他竟然一跃成为班里第五名。 “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模范班主任”高金英老师曾说过:“当一个人心灵的风雨到来的时候,我们走近他,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相信孩子,不要让孩子丧失成就感,不要吝啬你的夸奖。对孩子来说,它深远的意义关乎他的一生。

五、用人格魅力吸引学生

第7篇:茶壶里煮饺子范文

每每在古城里游荡,总是沉醉于古香古色的商品中不知西东直到饥肠辘辘,才想起镶红嵌绿的纳西风味小吃。于是,急不可待地在大石桥边依柳傍水的小食店里找一个座位坐下,一边欣赏对面客栈挂的那两串撩人心绪的红灯笼,一边品着小吃,尽情享受丽江之美味。

站在大石桥上,背对四方街,右手边有间叫“顺水楼”的馆子,里面的东西好吃价钱便宜,住在丽江的时候,把它当饭堂是不错的选择

一)大石桥旁边的黄豆面。这可是招牌小吃,黄豆面被称作“丽江第一面”,半透明的面条加上很有滋味的汤,再加上黄豆、葱、辣椒、油和香醋,味美清爽,好极了!黄豆是炸过了撒在煮好的面上的,吃完面嚼黄豆,黄豆还是脆的。价格:3元小碗,6元大碗。

二)丽江粑粑。丽江的小麦挺出名的,所以粑粑的面皮有嚼劲。丽江粑粑是传统风味食品,与北方的大油饼差不多,在众多小吃中名声最响。粑粑讲究选料和做工,它是用丽江特产的精细山地麦面,用香油、蜂蜜

和鸡蛋等揉成面筋,

再用猪油破酥,夹上馅,撒上碎火腿等配料,再用文火将之油炸烤烙,使之外表酥脆而内在柔软。

价格:4-8元。

三)东巴烤鱼。感觉像热的豆豉鲮鱼,有点辣。

价格:15元上下。

四)纳西烤肉。这是好东西来的。五花肉做的,猪皮金黄松脆,肥肉不腻,瘦肉嫩脆。醮了当地的辣椒粉吃,美味啊。吃了几家,感觉四方街农行对面那间店铺分量少,但好吃点。

价格:15-20元。

五)炸竹虫,炸水蜻蜓。丽江必吃小吃。卖相不好,感觉炸竹虫有点像炸白蚁,炸水蜻蜓更是丑陋不堪。味道,还行。

价格:20-40元。

六)鸡豌豆凉粉。鸡豌豆据说是丽江特有的一种作物。鸡豆凉粉也是丽江有名的特色小吃,微黑透亮,像一块浸润的墨玉。鸡豆凉粉有炒、凉拌、煮、烤好几种做法。刚出锅的时候很粘稠,可以加上盐、辣椒、香油等佐料大吃特吃,凉了以后就会结为一块,切开来在平底锅上煎得很香,加上各种调料拌着吃也别有一番风味。凉拌鸡豆凉粉,外观很象北方的绿豆凉粉,味道有点像广东的马蹄糕,细腻清凉滑爽,又酸又辣又甜。鸡豆是一种豆类,产于高海拔地区,产量极低,含丰富的黑色素,属“黑五类”食品。

价格:忘了……

七)酥油茶。很浓郁的味道。第一次喝的人要喝甜味的才好,一般只有藏民才喝得惯咸的酥油茶。上雪山之前喝它半壶,能保持体力,但是喝多了要上火。

价格:15-20元一壶。

八)象山市场腊排骨,带皮羊肉。古城出门坐9路车,象山市场下车进门50米路北,两家挨着,腊排骨50元一锅,单加排骨20元一斤,带皮羊肉20元一斤,主要是羊头肉和羊杂,两家的味道均好,过肉瘾的好地方。

九)丽江驴窝。它的手工水饺,烙饼,疙瘩汤在古城无出其右,另有自创的纳西火锅货真价实,拿手的却是当地素菜,一道扒三素,一道家乡豆米,一道素炒包包菜色香味俱全,想换口味的朋友尽管来,不喝酒的情况下人均消费15元就差不多了。

第8篇:茶壶里煮饺子范文

1724、杨成武在长征中于毛儿盖缴获了牦牛几十头,绵羊五六百只。虽然无盐,全团还是饱餐了一顿,还分给其他兄弟部队,剩下的牛羊杀掉煮熟,一块块切开,再把它串起来做成了肉干。

1725、唐金龙过草地时,数日未进食,饿极。出草地后,急向藏民购二十只鸡,两个“锅盖”(每个重五斤),与李文清等四人聚餐,狼吞虎咽,一扫而光。半夜,四人均腹胀如斛,于地打滚。一人竟胀死。唐后来回忆:长征途中,差一点饿死,又差一点胀死。

1726、曹聚仁抗战时初至豫西,在一家比较好的人家住下,吃饭时招待所用食油,说最多时也只用三钱。曹以为一只菜肴用三钱油不错了。不料只是汤面上浮着七八滴油而已。原来“三钱油”,乃是用线穿了一枚制钱,向油壶口浸了一下,提出来能滴二三滴油,就是一钱油。

1727、舒芜1973年冬赴广州中山大学,时为旧友的杨荣国正因批儒红得发紫,留他吃午饭。后胡希明听说找了杨,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过去找的都是些,现在找到这位大左派,也许不同了吧。”又开玩笑要他可刻一闲章:“曾蒙杨荣国赏饭”。

1728、聂绀弩1968年关进北京半步桥模范监狱。监狱一周两次改善伙食,每次每人都可分到一碗好肉,主食也是白面馒头或大米饭,平时也有西红柿蛋汤和炒菜。他后来回忆说:“当我在半步桥吃得满嘴是油时,不免偶然想到,如果全国农村都吃到这种伙食,那将是什么情况?”

1729、邵洵美在上世纪30年代初上海国际饭店未建之前,每年过生日,都要到那时上海最大的西菜馆“一品香”。因为属虎,还要在那儿订做一只像真老虎大的奶油老虎,作为生日蛋糕,摆在一只玻璃橱里,四周缀满红绿电灯(当时还未有霓虹灯)。

1730、唐纳1953年在法国巴黎与友人合办川菜馆取名“明明餐馆”。他说:“取名‘明明’,一是我的生意童叟无欺,账目明明白白;二是两个人合伙经营,也要明明白白,绝不做欺友之事;三是我现在终于明白了人生是什么!”

1731、曹禺抗战时在成都,常往“不醉无归”小酒店吃四川小吃。他后来回忆吃麻辣火锅的情况:把肉往红色的油锅里一涮,再吃就辣乎乎的,让你感到浑身发热冒汗,却吃得舒服;回锅肉又香又不腻人,也是我最喜欢吃的。因而90年代在北京住医院时,还要买麻辣酱,用作担担面调料。

1732、刘心武用电脑写作一般是在晚上十时至凌晨四时,但从不吃夜餐,也不抽烟,只是不停地喝绿茶,据说是为了促进新陈代谢,使脑子保持清醒。

1733、吴瑞山将军一生嗜酒,战争年代水壶中装满烈酒,行军途中以酒代水,直到古稀之年,每日仍必饮六杯白酒。

1734、刘青山在抗战中任县委书记时,很长时间在后北曹村的地窖里藏身,晚出朝归打击日本鬼子。每天吃的是三只粮糠掺半炕的干饼子,一砂壶冷开水。但在抗战胜利后当了冀中八分区中共地委书记,回到该村,村民热情凑钱打酒买菜招待,敬酒时,刘却用筷子指着盘里烧鸡,说鸡色不正,是隔夜的,硬是不吃,村民只好赶上几十里路另买一只。解放初期,刘当中共天津地委书记,大冬天非要吃韭菜馅饺子,又嫌韭菜辣胃,逼得厨子赶到北平郊区四季青暖房买来韭菜,且在每个饺子里掺进一整棵韭菜,包的时候,把韭菜白露出来,等煮熟了再抽出韭菜,使饺子只留下韭菜鲜味而吃不着韭菜了。

1735、许世英比于右任大六岁。每逢于生日,总是坐着轮椅由人推着向于祝寿,寿礼也总是用一张大红纸包着四只大苹果,意为“四季平安”。

1736、于右任某日以羊肉与鱼同炖招待友朋品尝。朋友称赞此菜味美,且香气四溢,并称:水里鱼与陆地羊搭配烹饪,可算是一大发明。于说:“非也,古书都有此法。”众人想不出典故。于笑说:“古人造的‘鲜’字,不就是鱼和羊合成的吗?”

1737、韩红1979年在北京读小学,与靠卖冰棍为生的祖母相依为命。每天中午,祖母把冰棍箱推到小学门口叫卖,她就坐在小推车上吃从家里带来的午饭。在小学时她便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9岁就正式加入合唱团,因而她常说:“我的歌声是从奶奶的冰棍箱里飞出来的。”

1738、陈三立民初在南京与有“江南酒徒”之称的顾石公为友,每逢正月初七,便至鉴园剪韭菜、挑野菜,以荐春鱼,宴请嘉宾,作挑菜令。当宾主尽醉时,顾便借酒发泄。后顾死,陈有《哭顾石公》诗回忆:“吾爱顾石公,骂座滋婉娈。酣嬉淋漓馀,角出辄饮满。”

1739、张大千18岁时遭绑票,匪首见他文笔好,竟要他当“军师”,为防逃跑,队伍外出,就令一厨师看管。由此得以观摩和帮助烧菜,后来竟成名厨,以红烧狮子头、红油猪蹄和菌菇烧鸡尾为看家菜。

1740、何应钦一生认为:夫妻之情远胜于权力和钱财。他有两条非成文规定:一是每天必要和夫人聊会儿天;二是每天至少要和夫人一起吃一顿饭,要么是早餐,要么是晚餐。

1741、金洪义为清真饭馆厨师,因从他铺卖爆牛肉,十分鲜嫩,由此从牛肉爆烙可以自由掌握火候,比整煮都要方便,于是用平锅制作,将饺子改成锅贴,并多次配方做馅,终于制成了“牛肉锅贴”,因为姓金,被称为“锅贴金”。

1742、邵滨荪60年代初下部队体验生活,被安排担任副营长。那时正是三年自然灾害,吃饭是山芋藤,抽烟也是山芋藤,但仍要与战士一起训练。

1743、吴忠任52师师长时,1949年4月渡江战役后,部队路经江西永新,有炊事班在路边农家有强买猪事,引起不满,直告到18军军部,军部派人调查,那对老夫妇竟是军长张国华父母。吴忠知道后,向张作检讨。张一笑而置之说:“大水冲倒龙王庙了,我父母养的猪,不给我的军队吃,给谁吃?”

1744、陈光标每天要吃且只吃一只煮鸡蛋,一般是慢慢地吃,认真品味。起源乃是小时家穷,忍不住吃了一只生鸡蛋,被父母发现打了一顿。父亲反复告诫“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自此引为特殊情节,永志不忘。

1745、潘慰自日本九州引进味千拉面,在香港生意火爆;为在深圳推销,和伙计推着大篷车,现煮现卖,以致顾客在雨中排成长队。她因不停用筷为顾客夹菜,手指间都磨出了水泡。

1746、在与李井泉、万里商定,于1959年在北京开设了“四川饭店”,由朱慧任经理,每当领导人前来用餐,菜单都由她亲自审定。说起他们喜欢吃哪些菜点,如数家珍:吃网油灯笼鸡;邓小平炒豌豆尖、樟茶鸭、豆渣鸭脯;杨尚昆樟茶肉、干烧鳜鱼;董必武喜欢吃宜宾糟蛋,每当有了,就给送去。但她服务周到,却坚持无论何人用餐,都不免费、打折,必须付钱。

1747、赵丹1973年秋从看守所转到五七干校,第一餐是排队买菜肴。他站在写有“回锅肉”那一行,又要了三两饭。回锅肉有辣味,开胃,他这一顿吃得特别香,多年难忘。

1748、1962年在收到家乡淮安送来的特产茶馓,它乃是上等白面用麻油炸成的。周要秘书转告说:一定不能收。要是收下来,以后还会有人送的。总理还叫他带给他们一份中央关于不准请客送礼的文件。

1749、陈光标1978年10岁时利用中午放学时间,用两只5公斤重的桶从30米深井取水,再拿出小扁担挑到3里外的集镇上叫卖,一分钱可随便喝,一个中午挣的钱即相当村里成年人半年的工钱。后来他乐于捐献,创业十年就超过四亿元。他说:“如果你有一杯水,你可以独自享用;如果你有一桶水,你可以存放家中;但如果你有一条河,你就要学会与他一起分享。”

第9篇:茶壶里煮饺子范文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白娘子喝了雄黄酒——现了原形

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

朝着窗外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船头上跑马——走投无路

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样样有

打破沙锅——问到底

灯盏油干——火烧芯(心)

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

电线杆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

丢了西瓜捡芝麻——因小失大

冬水田里种麦子——怪栽(哉)

粪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

蛤蟆跳井——不懂(扑通)

滚油锅里撒了一把盐——炸开了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好泥巴打好灶——好心讨不到好报

猴子捞月亮——白忙一场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脚踩两只船——摇摆不定

九曲桥上散步——走弯路

开封府的包公——铁面无私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孔夫子的砚台——心太黑

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老奶奶吃稀饭——无耻(齿)下流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老太婆开了口——一望无涯(牙)

聋子的耳朵——摆设

卢沟桥上的狮子——数不清

鲁智深出家——一无牵挂

猫哭耗子——假慈悲

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谊重

生姜——老的辣()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四两棉花——免谈(弹)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