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供应商合同管理制度范文

供应商合同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供应商合同管理制度

第1篇:供应商合同管理制度范文

目录

一、 目前供应商现状 2

二、 如何建立供应商管理机制 4

三、 如何建立供应商评价机制 5

四、 如何建立供应商激励机制 6

五、 供应商管理目标 7

六、 如何引进优秀供应商 7

七、 逐步建立战略合作供应商库 8

结语 8

改进供应商管理,实现产品质量、进度、成本目标

供应商管理是一门专业知识,也是一门艺术,非常复杂。妥善管理好供应商行为为项目开发增值,相反供应商关系处理不好也会造成很多工作上的被动。做好供应商管理,从而正确把握和合理处理进度、质量和成本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加强对这三者进行有效的控制,是近几年来公司内部一直在努力寻求突破的课题。在公司踏上了百亿平台,从“规模型增长”向“利润型增长”经营模式转变的今天,再来深入的探讨这一课题,意义尤为重要……

如何改进对供应商的管理,主要是有效运用供应商诚信档案体系,利用现代信息化网络管理,通过技术创新手段、经济激励措施等人性化管理,积极地良性沟通,换位思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排除一切影响工程施工过程的障碍,提高工作效率,携手共进,才能创造开发商、供应商、业主三赢新局面。如何改进对供应商的有效管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而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观念创新是动力,制度创新是前提,技术创新是源泉,方法创新是保障。

做好供应商管理是实现提高产品质量、加快施工进度、实现目标成本的基本保障,供应商的能力及服务质量直接关系着最终产品的品质,也直接影响开发商的品牌形象。就我们房地产企业而言,主要存在两大方面的供应商管理,一是建筑企业的管理;二是材料供应商的管理。两种供应的管理交叉进行,有着共同点,有也差异性,可以从下面几个主要方面着手。

目前供应商现状

目前,行业内所有的施工企业供应商可以分为三类:个体老板型小供应商,具有特级一级资质的大供应商,以及中型供应商。这三类供应商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小供应商:个体小老板

小供应商资质:供应商(施工总包单位)主要以小老板为主,单位资质总可以找到挂靠,管理能力弱。

小供应商资金:资金实力小,只能少量垫资,如果多项目运作,资金运作就非常困难,进度推迟,质量无保证。

小供应商服务意识:项目经理即是老板,服从项目主管和现场代表管理,配合比较密切,劳动力是从家乡带出来的,肯吃苦但技术素质差,加强管理还是能符合目前施工要求。

小供应商施工能力:只有常规施工能力,外援力量小,限止了扩张能力,一次施工即划分标段以3~5万平米为一标段比较合适,如果多标段施工,质量、进度就没有保证。

小供应商中标能力:在目前最低价中标形势下,小老板中标能力强,可能接近成本价。小供应商应通过评审,在承担每个项目前,集体讨论,评价其能力,最终确定标段。

小供应商承包形式:直接发包,或谈判议价。小老板价格低廉,谈判时让利能力强,现场实际使用管理人员大大低于有资质企业。减少管理人员降低管理费用,许多管理事务由现场代表来完成,有时现场代表做施工员工作。

大供应商:特级一级资质企业

大供应商管理:优质供应商,施工管理体系完善,每年进行ISO质量体系认证,但有许多认证企业为了利益,形成利益共同体,每年也是例行检查100%通过。这样的单位一般有几个较强的项目经理,承接政府工程、大型厂房、商务办公楼等技术要求高、利润率高的项目。这些项目需要大型设备才能完成,要求管理团队中各专业人员齐全,一般小老板无资质也无能力施工。

大供应商资金:资金实力强,垫资能力较强,但大多数不会签订垫资合同,可以多项目运作,进度能得到保证,一般不愿随意抢工增加投入,质量有一定保证。

大供应商能力:建筑特级、一级施工企业,承接房地产住宅项目后,虽然不如政府工程一样有完善的管理班子,但执行流程和管理体系还是比较完善,有完整的工艺工法,执行合同范围内工作一般不需要在管理上费多大劲,进度计划执行比较严格,谈判能力、索赔能力也强,这样的企业有专业法务人员。

大供应商挂靠现象:必须引起注意,挂靠无处不在,有些特级企业本身就是靠开票发展起来的,是各种小老板集合的松散体,还有一些总包企业带管的挂靠企业,企业内部成立专门管理挂靠小老板部门。

大供应商好的项目部:经过项目合作后,或长期合作的特级企业,管理上符合要求,工程创优质,进度计划有保证,成本相对要高一些,如果监理单位和现场代表管理弱一点,通过供应商自身管理,也能实现较好的工程目标,这样的供应商应建立长期合作战略供应商。

中型供应商:小老板已成长为较大承接项目能力

长期与房地产企业合作,与房地产企业一起成长,互相依存多年长期合作,随着企业不断成长,能力已经达到一、二级企业管理能力,管理模式经过多年磨合已经适应,有一定的资金实力,适应房地产快节奏节点计划要求,较好地配合抢工要求,经营方式比较灵活,成本相比大供应商低,这样的企业有一定的可靠性。在当前市场各种不确定因素情况下,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是一支较好的供应商队伍,可以作为长期合作供应商。

如何建立供应商管理机制

为规范供应商管理,不断提高供应商质量和服务水平,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供应商管理机制。

新引进供应商必须全面考察、论证,分析判别其能力、资质等级、创优能力和文明施工能力、以往合作企业对其评价以及在市场上地位,在合作之前与企业领导经过友好谈判,达成友好合作意向,首次合作标段工作量应严格控制。

通过建立供应商管理小组,全过程管理供应商队伍,进行专项培训、交底,辅导供应商改进工作,并对供应商进行考核、奖励、处罚。

对于三年以上合作较好的施工企业,可以通过战略合作以提高信用等级,以获得更好的品质和服务、更低的成本、更多的支持,但每年增加施工面积也只能逐步增加,过快地增加只会拔苗助长,适得其反。

分析和处理近期和长期合作目标、短期和长远利益的关系。长期合作供应商可以得到更多的优惠,保持一批优秀供应商队伍组成的供应链。

引进和淘汰机制必须并存。每年通过对供应商评价体系,通过月度评分、年度评价、评审会等形式,对平均线以下的供应商应该逐步减少施工面积,减少材料供应量,对不合格供应商坚决清退(如资金能力、施工能力、服务响应速度、工程难易程度、偷工减料不良行为、占合同空子、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对安全不重视、不符合合同交付条件、发生聚众闹事、到政府部门上访、讨要民工工资等不良行为)。

对于新的施工供应商和材料供应商,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考察。对施工供应商,应从进度和质量安全多方面综合考评;对材料供应商,在项目结束后,现场项目部应整理一个新材料的使用报告,从各方面评价其性能和操作性。

如何建立供应商评价机制

对现有供应商评级、分类是供应商管理的基础。

在公司18年的开发建设过程中,有一大批与公司共成长、同发展的供应商,在这些供应商中综合实力和素质也各有千秋,但其对公司的高度认同感和对公司的强烈追随感,恰是双方友好合作的基础。建议公司对这些供应商开展评级、分类。

现有供应商评级、分类建议分为合格、优良、优秀三档。供应商级别分得过细或过粗,都不能拉开和分清供应商真实能力的差距,会导致同质化级别情况的发生,不利于供应商选择。

供应商评级、分类考评基础:

工程质量投诉率(可查客服和物业的投诉记录,投诉率的高低能直接说明供应商施工质量)。

投诉处理维修率(可查客服和物业维修记录,通过维修处理率,能反映供应商服务和处理问题的态度)。

工程进度关键节点达成率。通过工程进度关键节点达成率的考核,能反映供应商施工过程中的配合程度和其自身实力高低。

现场项目部对供应商的月度考核评分,以及工程管理部对供应商的工程质量月度评分、标准化落地率和安全文明评分。通过现场项目部和工程管理部两方面的考核,能够真实地反映供应商在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质量,以及供应商的现场管控能力。

甲供材料领用偏差分析。通过供应商对甲供材领用情况分析,能反映供应商的诚信度和现场管理能力。

结算按时完成率和结算核减率。结算按时完成率,能说明供应商具备成本管理意识和能力,而结算核减率如低于10%,也能反映供应商的诚信度。

其他社会评奖。社会评奖固然能反映供应商现场管理水平和能力,但因为具体考评和操作均由政府机关实施,其透明度和真实情况,公司很难掌握,因此建议公司应弱化社会评奖成果。

建议由工程管理部牵头,成本管理部、采购管理部、客服部等联合组成供应商评定小组,在现有的供应评级方法上制定更加详细的《供应商管理办法》,从质量、施工进度、价格水平、技术能力、人力资源、售后服务以及现有合作情况等方面对公司现有供应商进行全面梳理,一方面可以对后期项目的供应商有针对性地合理调整,另一方面了解我们目前最需要什么呀的供应商,从而为引进新供应商做好前提准备。

如何建立供应商激励机制

现代的房产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更多的表象应该是合作与协调的关系,通过和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实现进度控制、管理水平的提高、建造过程与质量有效控制、成本降低,将增强建造过程中的灵活性,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时候,供应商能够做出快速反应,提高供应商的应变能力,从而提高我们对于市场的应变能力。因此,建立良好的供应关系,双赢才是解决之道。

要保持长期的双赢关系,对供应商的激励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就不可能维持良好的供应关系。在激励机制的设计上,要体现公平、一致的原则。给予供应商柔性合同(如质量进度节点付款方面的优惠等),以及对于质量、进度等方面的激励方式等,使供应商分享我们的成功,同时也使供应商从合作中体会到双赢机制的好处,从而提高他们的合作积极性和合作的稳定性。目前,公司已经在质量、进度方面有了一些评价方法,并实施现金奖励的机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下一步,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尽一步的细化评价体系,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着实地体现新城公司与供应商之间合作双赢关系。

供应商管理目标

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张,必然趋向于优秀资源的获取,或通过管理模式的改进、创新,实现资源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是供应商管理的主要目标。

能够提供满足企业不断扩涨和质量要求的产品或服务 ;

以合理的成本获得优质产品和优良的服务 ;

能够不断满足业主要求的产品,持续提升客户满意度;

积极维持和谐的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

引进潜在的优质供应商,满足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要求 。

如何引进优秀供应商

除了对公司现有供应商的筛选和分类,我们还应该适时引进新的优质供应商。优质供应商的引进不但能解决我们供应商的需求,还能对现有供应商起推进提高作用。

新供应商引进思路:

同行业了解。在其他房产企业,一些优质的供应商是我们选择的目标,可以通过多方面的了解和考察进行选择。

主管部门推荐。建设主管部门推荐地区文明施工、施工质量的标杆企业也应该是公司选择的对象之一。一般情况下,此类供应商综合实力和能力应该能满足公司的需求。

大型国企(“中”字企业)。此类企业施工实力足以满足公司需求,且有较强的融投资能力,如能合作好,既能满足公司供应商需求,还有可能在财务借贷或融资方面给公司带来便利。

新引进的供应商对公司目前的“费率合同”会十分不适应,纵然我们让步很多,解释很多,也很难让其明白和接受,且这些供应商更适应于工程量清单报价模式。因此,我们必须在技术上给予解决,以创造合作的基础。

初次合作的新供应商,建议在比较独立或单一的项目上实施试点,且工期要求建议不过分强烈,这样的项目更利于新供应商能力的展示,也利于公司对新供应商的磨合和掌控。

逐步建立战略合作供应商库

战略合作的意义在于,从质量、价格、供应量、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多重保障,而目前公司标准化的推行更加有利于寻找战略合作供应商。目前公司已经有了一批战略合作供应商,施工企业如成章建筑、苏中建设……等,材料供应如日立电梯、东方雨虹防水卷材……等,但是还需要根据我们的产品线建立能够满足不同需求的战略合作供应商库。项目上根据产品类型,就能从我们的供应库中快速确定相应的施工企业,确定具体材料,从质量、进度、成本上满足我们开发节奏需求。

对于进入我们战略合作供应商库的企业,我们需要加强联系,定期组织人员培训,交流项目管理经验,及时传达我们公司的战略方针调整,推广新的工艺工法,使得我们的战略合作供应商与我们共同成长,提高我们的项目品质,提升我们公司的品牌形象。

第2篇:供应商合同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供应商;供应商管理: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00(2012)01-0074-05

0 引言

随着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顾客对产品的需求逐渐多样化、个性化。这种情况下,企业如何赢得更高的利润呢?这就要求企业要有快速应变市场需求的能力,需采取缩短交货期、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等措施。供应商作为企业运营的物流源头,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种战略筹码。良好的供应商管理工作,影响企业能否建立一支稳定可靠、共同发展的供应商队伍,是提高企业利润的源头和提升企业产品质量的关键,也是确保企业竞争力的有力保障。因此加强供应商管理,提高供应商管理的绩效是企业关注的重要问题。

1 供应商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

经过60多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供应商管理及其相关理论已经有了很多优秀的研究成果。Torstein认为企业的关键资源可以通过与外部供应商进行交易而得以增强,Stevens探讨了在供应链中企业为了获取竞争优势而结盟,供应商进入企业的战略核心,供应商管理也被提到了战略地位。马士华认为供应商管理是以企业供应部的经济效益为目的,对供应商进行评价选择、沟通、控制和不断优化的动态管理过程。

科学管理理论的奠基人哈林顿・埃默森提出管理绩效是科学管理的核心,加强管理必须将提高管理绩效作为出发点。加强供应商管理要以提高供应商管理绩效为起点,即以耗费较低的管理费用成本,得到较高水平的供应商管理效果。

供应商管理绩效评价不同于供应商绩效评价,后者是对单个供应商选择时的资质评价和对供应商管理的绩效评价,而前者是评价整体的供应商管理水平,并找出其中的不足和产生问题原因的一项绩效评价工作,旨在使企业能采取措施优化管理。

当今,我国学术界对供应商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和深入,仍需加大研究力度。本文以前人的研究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基础,从影响供应商管理绩效的各个因素着手研究,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供应商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为企业评价供应商管理工作的现状提供理论依据。

2 供应商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供应商管理是指企业管理中与供应商相关的所有工作内容,供应商管理绩效是指企业经营管理中供应商管理工作优劣状况,对这一工作优劣状况的全面考核便是供应商管理绩效综合评价。

供应商管理理念是供应商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引导供应商管理工作方向的核心因素:供应商管理制度是规范供应商管理工作的基本条件,起到规范各项工作过程的作用:供应商的评价选择是供应商管理工作的起步点,其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采购物资的质量成本和企业与供应商的后期合作成本,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沟通管理是企业控制供应商管理的生命线,只有拥有了良好的沟通管理,才能促使供应商管理工作顺利进行;而要达到高效的供应商管理业绩,还应有严格的执行力和激励力协助各项工作的执行,这样才能促使供应商提供优质的物资,从而维持企业与供应商良好的合作关系;若供应商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指标能再加上供应商管理发展战略,必会使企业的整体运作效益得到很大的提升。供应商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如图1所示。

影响供应商管理绩效的各个因素相互制约,相互扶持,只有以管理理念为核心,以长期发展战略为方向,以合理的供应商管理制度为规范准则,通过严格的评价选择、沟通、执行管理和激励等措施,才能达到提高供应商管理绩效的目的,最终得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 供应商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指标

3.1 供应商管理理念

供应商管理理念是企业领导倡导,全体员工共同执行,能代表企业信念并推动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该项指标直接影响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也影响企业与供应商的未来发展,包含管理理念的制定依据、制定原则和企业的核心理念三个层面。

3.1.1 制定依据

制定依据是制定供应商管理理念的根据,是着眼于现代时代特征,立足于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依据企业在本行业中的竞争实力制定出符合企业长期发展的管理思想,即主要包括时代特征、行业特征和自身的特征。

3.1.2 制定原则

制定原则是制定供应商管理制度的准则,即企业能否按照个性化、社会化、人本和市场化的原则,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管理理念。

3.1.3 核心理念

核心理念是指供应商管理的主要思想,企业要做大做强,不应把供应商作为企业的竞争对象,而要从长期的发展战略角度出发,在信息共享、相互信任、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以实现双赢为目标。企业供应商管理的核心理念分为以物为本和以人为本两种。

3.2 供应商管理制度

王传明认为建立规范的供应商管理制度,是保证采购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措施,是科学合理的供应商管理的保证。供应商管理制度是对供应商管理活动的文件约束,是规范供应商评价选择、沟通管理、执行管理、激励等工作的依据和准则,是促使供应商管理不断规范化、优质化的必要条件。这项指标涵盖制定制度和兑现制度。

3.2.1 制定制度

制定制度是指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和企业的管理理念,针对供应商评价选择、沟通管理、执行管理和激励等工作内容,制定出一套较为完善的供应商管理制度。该项指标的完善性应从制定制度的科学性、完整性、针对性、可行性、应变性进行考核。

3.2.2 兑现制度

兑现制度是基于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考核供应商管理制度规范工作的实际状况,能反馈出供应商管理制度执行的效果,可分为严格兑现和弹性兑现两种状况。

3.3 供应商的评价选择

自Dickson对供应商的评价选择进行研究以来,愈来愈多的学者开始着手于该方面的研究,Hatheral认为供应商评价选择的准则有8项,Weber,Current和Benton综述了74篇有关供应商选择的文献,总结出了23个供应商选择标准。由此可见,科学评价选择供应商对供应商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对该指标的考核可从供应商评价选择对象、评价选择指标、评价选择标准以及评价选择权重几个层面对其进行。

3.3.1 评价选择对象

供应商的评价选择对象是指企业为找到可以提供价格和质量兼优物资的合作伙伴,需在市场中开发的新供应商和在合作过的企业中挑选的供应商。该指标主要受供应商的数量、质量、地理位置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供应商数量越多,地理位置越复杂,评价选择供应商的难度越大。

3.3.2 评价选择指标

评价选择指标是企业供应商绩效评价内容的载体和外在表现,它包含影响供应商优劣的所有因素,

是判断供应商优劣的准则。评价指标有利于供应商评价选择工作的规范化,对供应商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因此评价指标应具有完整性、针对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

3.3.3 评价选择标准

供应商评价选择标准是指企业评价选择供应商的价值尺度和界限,是确定评价选择指标优良程度的样板,具有指导评价者得出正确评价结果的功能。制定评价标准应依据科学性、客观性和合理性的原则。

3.3.4 评价选择权重

影响供应商评价选择指标的数量较多,而且在评价选择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并不一致,对于供应商评价选择各项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的定量区分便是供应商的评价选择权重。对于同一套评价选择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受确定权重的主体和确定权重的方法两方面影响。

3.4 沟通管理

Christine Harland提出了企业竞争将越来越依赖于与其他企业的关系,尤其是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关系。沟通管理是企业维持与供应商长久、紧密合作关系的必要手段,指通过信息的传递,资源的整合,及时解决合作中出现问题的一项管理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指标进行分析。

3.4.1 管理机制

沟通管理机制在沟通管理工作中起到核心作用,是指企业与供应商沟通管理的运行机理,是加强科学沟通管理的依据。只有充分认识到管理机制的重要性,才能实现有效的沟通,其包括互惠互利、信息共享和相互信任等。

3.4.2 员工素质

员工素质是指员工从事某项事情所具备的知识、品质、技巧和工作能力。员工素质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是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关键,主要包含员工的基本素质、专业素质和政治素质。

3.4.3 沟通渠道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递的速度影响到企业赢得市场的机遇,供应商管理的沟通渠道是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信息交流的工具,对提高企业与供应商的沟通管理效率影响较大,主要有电话、传真、互联网等。

3.4.4 应急沟通

应急沟通是指为保障企业安全生产,以及处理突发时间,而需与供应商及时沟通的管理工作,是评价沟通管理工作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沟通。

3.5 执行力

泛东软件董事长胡剑锋认为执行力是按照命令和规则,沿着预定的计划,把想法变成现实的过程。企业中永远不缺伟大的思想家,但在缺少脚踏实地的实施者,因此供应商管理的执行力应具备三个条件。

3.5.1 意愿

意愿是指企业领导者和员工共同遵守供应商管理制度,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开展工作,并完成供应商管理过程中各项工作的愿望,包含执行意愿的明确性和执行意愿的主动性。

3.5.2 能力

执行能力是指企业领导者和员工在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时的各种行为,如领导者的组织协调能力,员工与供应商的协调沟通能力,该指标直接影响能否顺利完成任务。

3.5.3 程度

考核供应商管理的执行力,除以上两方面,还应包括各项工作执行力的程度,即把规划转化为效益的落实情况,包括管理制度的执行状况、工作流程的执行状况等。

3.6 激励力

杜敏认为企业要想与供应商建立长久稳定的双赢关系,应采取多项激励措施,并提出适当的激励能使供应商更大地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能驱使供应商提供更好的产品㈣。激励是管理者为了取得一定的绩效,驱使被管理者工作而采取的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或惩罚措施,主要分为对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激励。

3.6.1 外部

对外部的激励是指企业对供应商的激发和鼓励,是提高管理供应商管理效果不可缺少的环节。采取有效的供应商激励,能增强供应商之间的适度竞争,提高供应商的服务质量。该措施包括订单激励、价格激励或信息激励等。

3.6.2 内部

对内部的激励是指对员工的激励,是为了提高员工对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和对企业的忠诚度所采取的各种奖励或惩罚措施,是驱动员工做好本职工作,提高供应商管理工作效率的有效措施,包括奖金激励和学习培训等。

3.7 发展战略

曹文认为发展战略是对企业发展的谋略,发展性是其本质特征,发展战略的制定谋求于企业的生存和长期发展。供应商管理发展战略是企业立足于长期的发展,科学构划全面供应商管理的蓝图,对该指标可分为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两个维度。

3.7.1 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是供应商管理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是对未来供应商管理的具体化,表明企业未来在供应商管理这一块努力追求的方向和所想要达到的水平。可从发展目标的基本性、整体性和发展性进行考核。

3.7.2 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是为实现长期有效的供应商管理发展目标而制定的具体规划,表明供应商管理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具体目标、工作任务和实施路径。对该指标的考核可从战略规划的计谋性和长期性进行。

4 研究结论

(1)在突出战略管理的经济领域中,评价供应商管理的优劣状况并找出供应商管理工作的不足,对提高企业经营绩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七种因素的相互制约反应了供应商管理工作的复杂性,这也决定了供应商管理绩效综合评价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

第3篇:供应商合同管理制度范文

摘 要 和一般的企业相比,航空制造企业的物料较为复杂,因此如何选择和管理供应商至关重要。本文从以上情况出发,探讨了当前航空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并分析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希望能够为航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航空制造企业 供应商管理 存在问题 改进措施

对于航空制造业来说,大型跨国企业较多,其供应商通常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因此如何选择和管理供应商显得尤为重要。航空制造企业的产品比较复杂,不仅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还需要高质量的物料,同时,由于生产方式的转变,航空制造业的竞争愈加激烈,航空制造企业需要从供应商管理和物料使用等方面入手,提高供应链管理的绩效,为企业赢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一、制造业企业供应商管理现状分析

(一)甄选标准模糊

长期以来,一些制造商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对供应链管理问题缺乏重视,在选择供应商上,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一些大型的制造企业往往把关注的重点放到了自身收益上,提出的要求主观性很强,供应商为了达成共识、促进合作,经常处于一个非常被动的位置,无法实现共赢的目标。

(二)交易成本过高

制造商通常将最大限度的压低成本为合作的主要原则,在谈判过程中一味地压低材料和设备的进货价格,导致供应商收益很少,长此以往,难以维持合作关系。交易成本过高使得供应商缺少合作的积极性,在提供货品时往往缺少认真检查,或者故意提供一些不合格产品,这就造成了非常多的质量问题。

(三)部门之间缺少协调

制造商没有设置专门的供应商管理部门,缺少专门的管理人员,导致合作过程中和部门之间沟通不畅,缺少协调。合作关系是否融洽决定了供应链的竞争力大小,由于部门之间没有足够的了解,很容易出现一些管理问题,导致交易活动变得更加复杂。

二、加强制造业企业供应商管理的措施分析

(一)供应商管理

航空制造企业的性质比较特殊,因此应当改变重价格、轻质量的观念,注重货品质量、合作态度和后期服务,最大限度的促成长期合作,将目光放长远。制造企业选择供应商后,应该按照分类管理的方法,对合作项目进行指导和管理,分辨供应商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选择合适的合作关系。另外,制造企业应该适当的控制进货价格,给予供应商一些“甜头”,巩固合作关系,避免过分低价引起供应商的反感,同时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实现双方的有效沟通。

(二)交货期管理

交货期是原料采购、行政、生产制造、运输、验收等环节的时间总和,它指的是从订货日到送达日之间的所有时间。据有关数据统计,交货日期越长,采购成本就越多,每周大约增长率在2%左右,因此,很多采购部门需要不停地催货,这种形式收效甚微。因此,应该严格控制交货期,减少生产总成本,避免交货延迟造成的不必要损失,制造商应该与供应商达成共识,明确交货期时间,增加交付延迟等条款限制,若超过一定期限,需要调整价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供货商的生产效率,减少企业的选材成本。

(三)质量管理

很多制造企业的采购成本大大的超过了劳动力或其他成本,有些企业的物料价值已经超过了总销售额的50%,因此,需要对收购材料的质量进行管理。制造业所需的材料和商品大多是由供应商提供的,制造企业只是为商品提供包装和宣传,其质量水平仍然由供应商控制。制造企业应该尽可能的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对所需产品的质量、物流等的有效管理,保证企业的销售需要,最大限度的减少质量问题。质量管理是供应商管理中的一个中心环节,它直接决定了产品的功能水平,因此应当加强对该过程的管理。

(四)完善考核体系

航空制造商应该建立一个完整的考核体系,对供应企业进行阶段性的考核和管理,形成一个完成的动态管理体系,实现对供应商的有效管理。制造企业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完成日常的合作沟通和联系,维护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实现管理网络的正常运行。同时,不断的调整自身产业结构,增加了交流和沟通的频率,有利于双方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制造企业应该将重点放到了生产过程的控制问题上,要求制造商对细节进行把控,优化各个生产环节,从而保证生产效益。

三、结语

航空制造企业本身比较特殊,它对原材料的质量要求比较高,因此在选择和管理供应商上,应加强创新,及时克服当前存在的管理问题。企业应该从自身性质和特点出发,合理的选择合作对象,然后按照合作的目的和内容,判断三种供应商管理模式的可行性,切勿模仿他人,应严格按照自身的需求进行选择,不断提高管理能力,解决供应链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增加核心竞争力,形成良好的供求关系,从而推动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供应商合同管理制度范文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8-0071-02

供应链整体运作成本的最小化是供应链成本控制的最终目标,鉴于供应链库存成本占供应链总成本的比例多达30%,有效地管理供应链中节点企业的库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计划和协调管理供应链中的库存就成为最小化库存成本的重要手段。

1 现有供应链中库存管理四种模式

根据供应链中的库存管理主体及内涵的不同,主要存在以下四种模式:

1.1 传统库存管理模式

在这种库存管理模式下,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库存管理是割裂的、各自为政的。供应链上的每一个节点企业都拥有自己的库存并各自管理自有库存,都有自己的库存控制策略和库存管理模式而且相互封闭。供应链中传统库存管理模式是基于交易层次之上的由订单驱动的静态单级管理库存的方式。

1.2 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

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是一种供应商和其下游节点企业之间在充分沟通协调的基础上具有合作性的库存管理策略。首先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要达成一个共同的协议框架,这个协议框架对合作双方来说库存管理成本都是最低的,在这个协议下将库存的管理权和控制权交给供应商。这个共同协议是双方合作的基础,而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会导致共同协议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问题,因此这个共同协议要被经常监督和修正,以使它不断适应新的变化的环境。共同协议的执行要被严格的监督,再完善科学的协议没有认真的执行,双方的合作都将无法进行下去。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是一种决策模式,其基础是整条供应链协商合作,最终目标是合作双方都获得最低库存管理成本。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是一种战略贸易伙伴之间的合作性策略,是一种库存决策模式。

1.3 联合库存管理模式

联合库存管理模式是一种在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型库存管理模式,它改变了供应商库存管理模式下供应商握有库存管理权的情况,平衡了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的权利责任,共担了风险。联合库存管理模式体现了战略供应商联盟的新型企业合作关系,强调了供应链企业之间双方的互利合作关系。

联合库存管理强调的是供应链中各个节点企业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和策略,使供应链中的每个库存管理者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考虑,保持供应链各个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者对需求的预期保持一致,从而消除了需求变异放大现象。任何相邻节点需求的确定都是供需双方协调的结果,库存管理不再是各自为政的独立运作过程,而是供需连接的纽带和协调中心。

1.4 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

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是一种协同式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技术,建立在联合库存管理模式和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的最佳分级实践基础上,同时抛弃了二者缺乏供应链集成等主要缺点,能同时降低分销商的存货量,增加供应商的销售量。它应用一系列处理过程和技术模型,覆盖整个供应链合作过程,通过共同管理业务过程和共享信息来改善分销商和供应商的伙伴关系,提高预测的准确度,最终达到提高供应链效率、降低库存和提高客户满意度的目的。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的最大优势是能及时准确地预测由各项促销措施或异常变化带来的销售高峰和波动,从而使分销商和供应商都做好充分的准备,赢得主动。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采取了多赢的原则,始终从全局的观点出发,制定统一的管理目标以及实施方案,以库存管理为核心,兼顾供应链上其他方面的管理。因此,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更有利于实现伙伴间更广泛深入的合作,帮助制定面向客户的合作框架,基于销售报告的生产计划,进而消除供应链过程约束等。

2 四种库存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供应链下的企业库存管理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库存管理,它不是简单的预测需求与补给需求,而是要通过库存管理使用户获得优质的服务,使企业的利润优化,库存管理的目标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企业通过供应链库存管理所要实现的目标主要包括采用多种指标评价库存策略、不同变化所产生的准确效果; 决定库存量时对供应链上不同节点企业各方面的影响; 在充分了解库存状态的前提下确定适当的服务水平。通过对客户、生产、运输等资源的平衡利用,企业对供应链中不确定性产生的缺货、延迟等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缓解与控制。

根据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的合作程度的高低,可以看出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的演进过程。从最初单纯的交易处理到企业的协同计划决策,进而逐渐地转移到整体的供应链库存管理上来。整个供应链的库存不再隶属于供应链中的某一企业或核心企业,其管理控制权由供应链整体协同计划决定。这种控制权的转移表明供应链中库存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从而保证供应链中各库存主体从系统协作的思想出发,进而保证整体库存的成本削减、风险的降低和供应链的稳定性。进一步对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将会更清楚地发掘供应链整体库存的管理内涵以及更优的管理模式。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对供应链库存管理的研究存在着如下的特点和不足:随着人们对供应链认识的提高,对供应链库存管理的研究逐步由简单向复杂、由分散化供应链向集成化供应链发展,越来越重视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协调与合作。随着因特网飞速发展和电子数据交换的引入,信息共享将逐步变为实现。因而,将信息融入库存成本建模势在必行。模型对现实做了过多的抽象,忽视不确定性对库存成本的影响。几乎所有的库存成本模型得都以“顾客订货的平均满足率”作为衡量顾客户服务质量的标准,而订货的响应时间、平均缺货次数和缺货时间等更重要的标准却被忽略了。此外,建模时有少有学者考虑到供应链的柔性问题。未能将JIT、供应链延迟等技术有效地融合到供应链库存成本控制模型中。流程重构过程,实施得好,它本身就可带来一系列利益。

寻求一种更合理的库存机制,将是保持供应链的库存运行的稳定性与健壮性的重要途径。探求供应链制度的空间维度(即制度如何扩大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同样也将对供应链库存的管理有重要的影响,比如为了建立供应商库存管理模式,用户必须考虑建立一个合适的外包战略,因为供应商库存管理模式将库存功能转移到供应商那里,库存外包通常取决于用户自己与供应商的关系,甚至与供应商集合的关系。而各种关系的协调需要在供应链中建立一种有效的机制来激励与约束供应链中主体的私人行为如机会主义行为。

参考文献

[1]张丹,张根宝等.从MRP到ERP的演变[J].现代机械,2000:5-8.

第5篇:供应商合同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跨国零售商 供应商 零供交易 优化管理

2004年以后。跨国零售商在华市场加快并购步伐,并且以独资经营的形式开展市场竞争,强化市场控制能力:一方面坚持采购决策一体化,实行垂直、集权型采购,以便全球资源的最优配套,确保从国际市场上进口品质优良、适销对路、价格低廉的商品;另一方面整合我国市场的商品供应链,不断加大我国市场的商品采购力度,对名优产品低价买断,对我国供应商实施优化管理。跨国零售商的采购价格平均低于国内本土零售商5%-10%,在货源方面占尽先机,相对较低的采购成本、运输成本、信息成本,使其身处零售业的微利时代却能够在华市场薄利多销。与此同时。跨国零售商对我国供应商分类、分级择优选取。在供货、补贷、存货方面提高运营效率,使其面对顾客需求能够反映机敏、行动迅捷,把握市场机会。然而,跨国零售商在华市场商品采购量不断扩大,与我国供应商交易关系的倾斜幅度愈加明显,零供双方市场力量严重失衡。

我们课题组走访北京市场十余家闻名于世的跨国零售商。并对供货于这些跨国,零售企业的供应商进行了实地调研。所接触的供应商大多为本土中小企业。其供应商品涉及电器、服装、食品、家居等多个领域。所发放的50多份访谈问卷中,有78%以上的供应商确认。跨国零售商与我国供应商交易关系倾斜状态客观存在,且持久延续。有56%的供应商认为。2006年10月国家颁布的《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生效以后,跨国零售商滥用市场相对优势现象并没有缓解;36%的供应商认为稍有缓解。所调查的供应商众口一词,在华跨国零售商日趋加强对供应商的“约束管理”。

在华跨国零售商优化管理供应商的基本模式

纵观在华跨国零售商优化管理供应商的基本模式,即在分类管理或分级管理的基础上实施优化管理。一是分类管理,主要以供应商对经营业绩的影响程度为依据,将供应商分成战略型供应商、伙伴型供应商、合作型供应商、普通型供应商四种类型,分别采取不同的优化管理策略:对于战略型供应商,即采取双赢策略,双方建立长期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战略联盟关系;对于伙伴型供应商,即采取维持策略,双方建立相对稳定、和谐交易关系;对于合作型供应商,即采取替换策略。双方建立适度竞争机制。优胜劣汰。转换新老供应商交易关系;对于普通型供应商,即采取成本最小化策略,双方只是一般性、偶然性的交换关系。二是分级管理,综合参照零供关系的亲密程度以及相互协作状况;供应商的供货水平和服务水平;供应商对外界环境的适应程度等三个方面,将供应商分成重要级别、较重要级别、一般级别三个等级。分别采取不同的优化管理策略:对于重要供应商,即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建立高度信息共享机制,共存共容。对于较重要供应商,即保持伙伴交易关系,有效沟通、协同发展;对于一般供应商,即保持通常交换关系,货源进入即定审核程序,择优选用。

(一)家乐福侧重于区别式优化管理

依据“供应商贡献度”。家乐福将数以千计的供应商区分A、B、C三个等级,比例分别为20%、50%和30%。A级供应商,即业务关系非常密切,称为主力供应商;B级供应商,即业务关系比较密切,称为重,要供应商;c级供应商,即业务关系一般,称为可选择性供应商。不同级别供应商,家乐福采取不同管理策略:如,新商品申报。A级供应商申报新商品之时,付出的精力、财力相对较少,易为家乐福的审核程序所接受;B、C级供应商通常为申报新商品煞费苦心,需要付出比A级供应商加倍的努力,却不一定得到家乐福的认同。如,付款排序。一般情况下,家乐福最先保证A级供应商的货款支付。因为他们是家乐福的主要利润贡献者;然而,C级供应商却可能遭受拖欠货款的境遇。家乐福设置的商品促销区。大约占卖场面积的1/10,却可以创造卖场30%以上的销售业绩,商品能否在卖场促销区争取一席之地,是供应商在正常货架之外展示商品、提升业绩的重要手段。

相对于其他在华跨国零售商,家乐福的供应商队伍比较庞大,其中约占90%都是我国本土中小供应商。家乐福采用“细划等级、区别对待”方法优化供应商队伍,成就其独特的盈利模式,使其卖场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在华市场业绩卓著。

(二)沃尔玛侧重于整体式优化管理

沿袭国际市场惯用的低成本、高效益竞争战略,沃尔玛在华市场对商品采购成本进行精细核定,甚至对关键性商品的每个组成部分进行成本核算,确定最低的进货价格,以此降低采购成本,保证卖场的“天天平价”。曾有供应商表明,“沃尔玛是跨国零售商压价最厉害的,其货品价格控制得非常严格,一般供应商的签约周期都不长,沃尔玛一旦发现同类产品中更加便宜的供货渠道,随时就会调换供应商,这一点在纺织品、服装产品、食品领域尤为突出”。沃尔玛在华市场不断强化供应商劳动力成本、生产成本、存货成本及管理工作成本的控制,迫使供应商进行流程改造、业务重组。不仅要求上游制造商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生产成本,同时也要求中间供应商降低运输成本、产品存货成本。此外。沃尔玛渗透到制造商的生产过程,与上游供应商共同商讨和制定产品规划、供货周期,参与其产品研发和质量控制方面的工作,带动上游制造商、中间供应商一并加入沃尔玛的供应体系。与之同步降低运作成本。另外,沃尔玛向供应商开放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及时将消费者意见反馈给供应商,供应商可以通过信息系统了解沃尔玛的产销计划,查询货品的销售状况、库存情况、订货记录等,以此作为产量预算、供货预期的依据,从而合理组织生产过程、及时对产品进行更新改造,保证货品适销对路。

相对于其他在华跨国零售商,沃尔玛对供应商的资质水平要求较高,以自己为枢纽,建立起连接供应商与顾客的供应系统。利用信息技术与供应商进行快速、准确的数据交换,保障供应系统高效运行、协同发展,保证低成本、高效益的实现。沃尔玛采用“整体联结”方法优化供应商队伍,使其在华市场与近2万供应商建立了合作关系,采购商品达到95%以上。开发采购基地、稳定货品来源。

(三)欧尚侧重于筛选式优化管理

基于“供货商订单跟踪及管理平台”,欧尚对供应商进行筛选,一般经过“寻找供应商”、“商业评估”、“供应商注册”、“工厂评估”、“合同谈判”、“产品推荐”、“跟单”、“交货”等七个步骤,符合要求

的供应商才会真正成为欧尚在华市场的合作伙伴。

筛选通常是零售商对供应商优化管理的第一步。关系到零供双方未来的合作成本。上海市工商局的调查结果显示,跨国零售商在华市场通常反复筛选供应商。一般把供应商分为三大类:影响力较大的一类供应商,跨国零售商向其收取的费用较少,甚至不收任何附加费用,借以供应商的品牌效应招徕顾客,扩大门店知名度,提升销售业绩。而我国大部分供应商划归到二、三类供应商之列,需要向跨国零售商提交高昂的进场费,才能获取进店名分、占有卖场一席之地。长此以往,我国众多中小供应商在苛刻的筛选过程中将被排挤出销售终端。相对于其他在华跨国零售商,欧尚更加侧重于对供应商的选择,运用规范化流程对供应商进行严格评审,从而保证了货源通畅。

(四)在华跨国零售商管理供应商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霸王合同,限额限量。某些跨国零售商在供货合同中强行订立不平等交易条款,既对供应商的供货数量与销售金额进行规定,又对供应商的配送货源、品种与送货时间、地点明确规范,若达不到既定要求,则被罚款。

其二,控制货源、强买限卖。某些跨国零售商限制与其合作的供应商向其他零售商提供商品,或为其他零售商提供促销服务,试图垄断货源、加快货品周转速度。

其三,强行调人。肆意任用。某些跨国零售商要求供应商额外加派到场促销员,且以统一管理为由,任意派遣供方促销员从事门店库存整理、货品搬运、搭建展位等与本职工作无关的事物,转嫁佣工成本。

其四,退还货品,随心所欲。某些跨国零售商在供货合同没有明示的情况下,既随时要求供应商更换“损、露商品”,又随意退换供应商的“正常货品”,将存货风险全部转移到供应商身上。

实际情况表明,伴随跨国零售在华市场商品采购体系建立,即形成对我国供应商的强势掌控与强行分化。在华跨国零售商对我国供应商过度的优化管理引发了零供双方冲突不断、矛盾迭出,在我国转型市场经济背景下,有悖常理且深藏隐患。

在华跨国零售商优化管理供应商的社会效应

(一)制造商的短视效应与发展效应

在华跨国零售商对供应商的优化管理,一方面迫使供应商“内修素质、外炼技能”,迅速提升经营实力。以适应变化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强化供应商的“短视”错觉,降低其持久发展的动力。尤其对我国中小制造商而言,过低的进货价格、随意性的拖欠货款、变相增加的通道费用,致使制造商的“渠道成本”增高、资金周转失控,由此。中小制造商的获利空间愈加狭窄,无法瞄准市场需求追加投资、扩大生产,被迫锁定在供应链初始环节,从事低端商品的粗放加工经营,其技术创新成为奢谈、产业升级更加艰难。与此同时,跨国零售商迫使中小制造商缩减其纵向边界,专门接受其产品加工订单,制造商的业务领域围绕跨国零售商的经营范围运转,其自主品牌逐渐弱化、难以为继。

(二)零售业的竞争效应与互补效应

跨国零售借助现代资讯技术,跨越了商品、服务、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递障碍,在全球范围整合资源,形成采购供应系统,以低成本、高效率的运作模式在我国零售市场迅速站稳脚跟,且不断进行扩张,与我国零售业构成直面竞争:综观行业竞争效应,跨国零售商凭借新兴业态优势和商品经营规模在我国区域市场构建竞争壁垒。甚至形成垄断经营局面,致使我国一些零售商在经验不足情况下,盲目跟进。不断扩大规模、追加投资,照搬先进业态的运营模式。这种经营业态的简单模仿、经营规模过量投入,导致我国零售市场供应的趋同现象,甚至出现同一地域、同一规模、同一业态之间的过度竞争,随之带来零售市场资源的能耗,零售行业整体利益的损失。综观企业竞争效应,跨国零售商竞相压价,低价进货、低价出货,甚至以低于成本的亏损价格出售商品,挤压、拖垮竞争对手,致使我国多数中小零售企业市场份额不断萎缩,销售额减少、利润率下降、经营业绩难以维持,直至倒闭。然而,跨国零售商介入我国零售市场,同时生成了互补效应:国内外零售企业的相互博奔,促使两者的经营理念、经营形式、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方法等相互融合,双方在国际化、本土化运营方面都有所借鉴与提高;跨国零售商传递出国际一流零售企业的经营水平和管理方法,促使我国本土零售企业学习成本下降。加快我国零售企业的成长过程。

(三)市场环境的失衡效应与整合效应

跨国零售商与供应商的交易,实质是双方市场力量的博弈。跨国零售商位居流通渠道终端,商品采购量与动销量巨大,经营品类、品种繁多,以其品牌声望产生极大的集客能量,其市场力量处于绝对优势;我国供应商位居流通渠道前端。数量众多、规模较小、资金有限,商品研发能力不足、品牌价值较低、品质差别不大,无法保证全方位、高水平的商品供应,其市场力量整体处于相对弱势。尤其是中小供应商,其商品分销渠道单一,全然依托零售商进行市场推广,面对跨国零售商采购交易中不断施加的挤压与制约。无法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只能听任于跨国零售商的优化管理,而“通吃”处于弱势地位的供应商,已是跨国零售商在华市场快速扩张的惯用行为。在华跨国零售商与我国供应商市场力量的严重失衡,致使双方交易行为不能在公平、公正环境下正常进行,从而出现了零供双方无序竞争诸多现象,就我国零售市场而言。增加商品供应成本,降低商品供应效率,恶化竞争环境,扰乱竞争秩序,扭曲市场机制的作用,加重了政府市场整合、宏观调控的负担。

结论及建议

跨国零售商在华市场实施对供应商的优化管理具有多重效应:其一,市场力量的悬殊致使跨国零售商的采购管理明显具有逼迫、挤压特点;中小供应商的供应行为则具有适从与抗争的特征。零供交易矛盾突现,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商品供应成本,减低了商品流通效率;零供交易关系失衡,打破了固有供应链系统的和谐,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引起市场环境暂时性失调,引发经济关系的连锁震荡。其二,跨国零售商对供应商强制式管理。给我国中小供应商带来了空前的压力,迫使其优化整合,快速提升核心竞争能力,融入世界经济环境,参与国际市场循环。同时,给我国中小供应商发展前景带来阻力,跨国零售商为争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凭借买方优势过度排挤、制约卖方弱势,致使供应商,尤其是制造商资金链断裂、渠道链萎缩,逐渐丧失自主研发、自行拓展能力,最终放弃自主品牌的经营权利。成为跨国零售商的附庸。其三。跨国零售商在采购领域的优化管理,为其低成本、高效率的快速扩张提供保证。能够以低价倾销的手段与我国零售商直接争夺市场份额、销售额、顾客满意度,致使我国零售商经营业绩滑坡、整体效益下跌。然而,跨国零售商优化供应系统、控制供应成本,显现国际零售企业的运营策略,为我国零售业注

入现代化经营理念,激发我国零售企业学习的愿望与竞争的期待。

我国中小供应商、本土零售商以及政府相关部门,需要正视跨国零售商在华市场优化管理供应商的事实,客观分析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就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政府职能管理部门的建议

提升理念、统一认识,以全境竞争的视角审视跨国零售商在华市场实现供应商优化管理的动因、行为;以平稳发展的目光关注在华跨国零售商与我国供应商交易关系的演变趋势。需要持久、完整贯彻改革开放基本方针,坚持零售商与供应商共存共赢的观点;倡导零供双方对市场前景的愿望与期待是商品采购的纽带;强调跨国零售商与供应商彼此之间的信任与尊重是商品交易顺利的保证。需要借助跨国零售商的拉力,实现供应商的横向联合与纵句延伸,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塑造,实现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这是一个培育和积累整体国力的渐进过程。

调整政策、完善制度,适当约束跨国零售商在华市场优化管理供应商的过激举措。制止地方政府擅自对跨国零售商的采购行为实掩“超国民待遇”;制定有利于民族制造业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培育、推广民族品牌,保护民族制造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跨国零售商与我国供应商在人力资本、实物资本、品牌资本等方面长期合约。通过政策、制度层面上有效治理结构,维护零供双方高质量的合作关系。同时,对零售业态经营模式统筹规划,对跨国零售企业的商品采购数量、品种实时监测,防止跨国零售商在华市场形成“区域性垄断”或“业态性垄断”。

抑强扶弱、协调利益,尽力平衡在华跨国零售商与我国供应商的市场力量,抑制跨国零售商在华市场的买方强势,扶持供应商的卖方弱势。关注跨国零售商的信用程度,特别是商品购进、销售环节的信用等级和服务质量:提高我国供应商的产业化组织程度,增强其商品交易地位,尤其是提升我国制造商的资金融通能力、品牌塑造能力、客户管理能力。同时。鼓励我国零售商横向拓展、纵向联盟、规范运营。做大做强,以此形成对跨国零售商在华市场相对优势的制衡,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二)中小供应商的建议

建立战略联盟,成就商品供应实力。我国中小供应商应该建立战略联盟,整合商品供应系统,调整商品分销模式,共同开发终端市场。具体而言,可以是销售联盟形式,共同抵制跨国零售商“过度”优化管理,抗拒其买方势力;也可以是虚拟制造的联盟形式,自建商品分销网络,降低商品营销成本还可以是研发联盟形式,共同进行产品创新。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更可以是供应链联盟形式,与本土零售商携手合作,共同开拓市场。上述联盟方式有助于我国供应商在卖方弱势情形下积蓄能量,加快产业升级,逐渐成就商品供应实力。

坚持自主经营,显现品牌供给效应。我国中小供应商必须坚持自主经营,着力干技术创新与品牌创新的并举: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研发能力,获得自主知识产权,进而获取高附加值的回报:通过品牌创新,确立产品形象,拥有产品分销渠道,进而获取品牌供给效应。只有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品牌研发,实现技术创新和品牌创新的耦合,凭借品牌供应的影响力与号召力,我国供应商才能够在零供交易中占据主动,扭转跨国零售商“强势采购”的被动局面。

(三)本土零售商的建议

第6篇:供应商合同管理制度范文

(一)采购计划性不强,集中采购份额较低。需求计划报送层次繁多,缺乏超前性、可预见性,需求计划收集手段落后。由于采购信息没有准确地收集和汇总,集中采购的推行难以实施,难以建立大宗采购与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二)设备资产盘活、保值增值有待改进。设备在项目完工后调配、处置以及闲置设备维护保养等方面,由于涉及资产产权、管理职责等方面的差异,容易造成设备经济寿命降低,资产缩减。同时,设备资产结构需要进一步完善,设备配置、设备租赁的经济技术分析论证工作需要加强。

(三)管理型项目设备物资管理力度不足。设备物资专业管理人员欠缺。设备安全、物资质量、采购核销等关键环节存在一定风险。

(四)供应商管理模式有待改进。现有的设备、物资供应商管理方式落后,尚停留在统计备案基础上,供应商申报、审批、维护的程序有待进一步规范;与供应商合作共赢的推进力度欠缺。

(五)信息化管理程度急待提升。面临各项目点多面广、资产结构庞大、管理环节繁多等特点,设备资产及运行管理,物资收发存与仓库管理,采购及供应商管理等均需要通过信息系统实现。目前的设备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在功能方面尚无法达到国际项目实际使用要求,制约了管理效率的提高。

二、实践中的成功经验

(一)必须以确保质量安全为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安全供应第一、及时供应第二、经济供应第三”的采购价值取向,始终把安全质量问题放在首位。通过深化供应商管理办法,从源头上防控采购质量风险;通过大力推进集团化采购,提高市场话语权,与实力雄厚、行业领先、产品质量可靠的大供应商建立稳定合作关系;通过强化驻厂监造、引入第三方检验机构,全程控制设备物资的质量问题。

(二)根据专业划分处室和职能岗位,对内分工明确,对外有统一归口。各处室有负责人统一管理,责任明确,专业化程度高,有利于专业精、业务熟。

(三)采用总部直接采购、总部组织集中采购和总部授权集中采购多种形式的集中采购,充分调动各直属企业广泛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集团化采购的规模优势。

(四)完善供应商管理办法,通过对供应商的考核和再考核,实现供应商管理的动态管控。

(五)坚持以信息化为重要手段,并让各直属企业直接参与到系统的操作,做到及时准确。通过专业软件的实施,提高管理水平。

三、采取的提升措施

(一)重视制度建设,规范采购业务。制定和下发了《国际工程承包业务供应商管理办法》、《关于规范采购款支付的通知》、《关于规范国际项目永久机电设备物资采购工作的通知》、《设备物资采购中心集中采购招标实施细则》、《设备物资集中采购招标管理办法》和《出口退税管理办法》等管理办法和制度。

(二)强化知识共享,指导引领提升。组织编写了《国际工程项目货物清关手册》,为项目单位的实际工作提供指导和引领。

(三)创新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开发了在线支付系统,通过付款工作流程的创新,各项目单位可以通过网络自行查询具体项目的账户资金余额,合理分配项目资金,在线发起资金支付申请,及时掌握采购合同款项的支付进度和审批流程,掌握合同签署状况,极大地提高了付款工作效率,有效避免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工作脱节、付款进度滞后的现象。

(四)在项目投标阶段,要求供应商参与,实现合作共赢、全生命周期总成本最低的新型管理。

(五)全程跟踪重要机电设备的售后服务管控。

(六)为规避采购风险,建立了内部制衡机制,供应商准入、合同审核、付款由不同人员把关负责,采购工作的招标、评标、定标环节分别由不同负责人分管。

(七)加大对在建项目的“服务、引领、指导”工作,采取“超前服务、绿色通道、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分类指导、知识共享”等措施,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建立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八)开始研究并拉开了推进战略性和框架性合作协议的序幕。

四、实践效果

(一)资源配置效果显著提升1.通过总部和直属企业两个层面的集中采购,有效整合了物资需求资源。2.制定了供应商管理办法,形成了国际工程的统一供应商名录。与此同时,建立了扶优汰劣的动态量化考核机制,大幅度压缩供应商数量,显著提升了供应商网络的整体质量。3.有效地整合了信息资源。建立了设备物资价格信息库、物流信息库、合格供应商信息库。

(二)采购管理水平不断提高1.逐渐确立安全供应、及时供应、经济供应的价值取向。2.通过改革岗位流程设置,实行专业化分工、流程化操作运行机制。改变了以往部门“一条龙”职能设置,重操作、轻管理的局面,设备物资管理正在向更加严格、更加规范、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3.以框架协议为主的策略型协议模式已经在货运领域全面应用,并且尝试在机电设备领域拓展战略合作协议,采购集约化程度显著提高。大幅减少了询比价、招投标、签合同等大量简单的重复性具体操作,逐渐形成专业化管控的管理模式。

(三)反腐倡廉防线全面构筑1.将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固化在系统中,采购协议、价格等信息全部在软件系统上记录,让采购信息透明化。2.通过实施专业化分工、流程化操作运行机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一竿子插到底”的工作流程,实现了供应商管理、询价、合同会审、付款、物流等权力分置,形成了在业务过程之中、环节之间的相互监督制衡,对权力的约束性得到显著增强。3.加强了合格供应商管理,实现供应商的动态量化评审,制止了不合格供应商混入供应商队伍。

五、结束语

(一)加强制度建设。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编写有关设备物资管理方面的制度办法,全面提升国际业务设备物资管理水平。

(二)计划将供应商管理、合同管理、物流管理、投标报价管理、营运管理、综合管理等子流程上线运行。

(三)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力度。通过与国际、国内知名供应商建立“合作共赢、高效运作”的伙伴关系,引领合作伙伴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四)加强永久机电设备的全过程管理,通过建立“分类指导、信息共享、风险管控、高效运作”的工作机制,全面提升永久机电设备的专业化团队建设,为国际EPC项目投标、履约等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撑。

第7篇:供应商合同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供应商;供应商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面向二十一世纪全球性市场竞争环境,企业管理者已经认识到,要想取得竞争优势仅靠单打独斗已是远远不能适应新的竞争环境。于是,供应链管理就成为企业决策者关注的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新模式。不同的企业、或同一企业的不同产品,都有不同的竞争特性,如何根据竞争特性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特别是如何处理好供应链节点上与供应商的关系,是企业实施供应链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供应链的概述

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需方向供方流动,如订货合同、加工单、采购单等)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供方向需方的物料流及伴随的供给信息流,如提货单、入库单、完工报告等),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模式【1】。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横向一体化”,即把原来由企业自己生产的零部件外包出去,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于是就跟这些企业成了一种水平管理,人们形象地称其为“横向一体化”。供应链管理主要体现在如何加强合作、加强对资源的协调运作和管理水平。

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到四个主要领域:供应、生产计划、物流、需求。供应链管理是以同步化、集成化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技术为支撑,尤其以Internet/Intranet为依托,围绕供应、生产作业、物流、满足需求来实施的。

供应链管理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增强企业竞争力,最首要的目标是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即做到将正确的产品或服务,按照合适的状态,以准确的数量和合理的成本费用,在恰当的时间送到在指定地方的确定用户。

供应链管理的作用主要在于:

(1)供应链管理能有效地消除重复、浪费与不确定性,减少库存总量,创造竞争的成本优势。(2) 供应链管理能优化链上成员组合,快速客户反应,创造竞争的时间和空间优势。(3) 供应链管理通过建立成员企业之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发挥链上企业的核心能力,创造竞争的整体优势。

三、供应链下的供应商管理

1.供应商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在企业中,产品的成本构成中可能有超过60%是来自外购的原料和组装件,从这个角度出发,需要进行成本控制的企业,对采购这个发生成本的最大领域,都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也必然会高度关注采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积极的供应链管理的最重要的要素是理解企业之间关联关系的真正内涵,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企业和消费者。创造和管理企业合作关系将对企业竟争起决定性作用,特别是与供应商的合作双赢伙伴关系。供应商己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砝码。

2.基于供应链的供应商合作关系

由供应链管理的核心理念可知,供应链的本质之一就是合作与分工。在分工不断细化的情况下,企业不需要追求大而全,而要实行在某一领域或某一环节的精益求精的策略,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也从敌对转为合作,提倡一种双赢机制。在这一情况下,供应商关系体现出与传统关系不同的特点:

(1) 以企业协作为基础,共同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而长期的持续合作关系意味着供需双方共同的发展、互相的信任以及高度的可靠与忠诚。

(2) 采购方与供应商之间实现部分的信息共享。这种信息共享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数据,更重要的是主动的去分享战略方面的信息,以便共同制定最佳的计划及采取最有效的手段来满足需求。

(3) 对供应商的选择不再只是以价格为标准,而是从供应链总体成本出发,与供应商配合做出降低供应链总体成本的努力。

(4) 从自由竞争、招投标的方式逐渐转为将采购量集中于固定的少数几家战略性供应商,采购方主动要求并帮助供应商改善其企业生产状况。

(5) 企业与供应商实时互动,共同捕捉市场需求,并且进行敏捷的协同产品创新,从而获得扩大市场的机会以及获取高额利润。

3.基于供应链的供应商的类型与特点

在供应链管理思想下,实际运作中,要根据不同的目标选择不同类型的供应商。对于长期而言,要求供应商能保持较高的竞争力和增值率,因此最好选择战略性供应商;而对于短期或某一短暂市场而言,只需选择普通供应商满足需求则可,以保证成本最小化;而对于中期而言,可根据竞争力和增值率对供应链的重要程度的不同,选择不同类型的供应商。

各类供应商的描述特点如下:

(1)有影响力的供应商

这一类的供应商对制造商来说通常具有较大的增值作用,但其竞争性却较弱,其特点为或是供应商数量众多,但其本身的产品具有较高的增值率。

(2)竞争性/技术型供应商

这一类的供应商的产品和服务属于低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在整个采购中所占比重相对较低。但由于其具有某一方面技术的专有性或特殊性,具有较高的难以替代性,因此采购这些产品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3)普通供应商

此类供应商不仅对制造商来说具有较低的增值率,并且供应商数量多,通常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标准化程度较高,供应商转换成本低,采购方应该把重点放在价格分析上,根据市场需求判断最有效的产品。

(4)战略供应商

这一类供应商的产品和服务非常重要,价值较高,这些产品和服务可能对采购方的产品和流程运营产生重大的影响,或者可能影响采购方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

4.供应商管理的重要意义

实施供应商管理的重要意义可以从两个层面分析,即技术层面和战略层面。

(1) 技术层面

1降低成本。成本是企业“永远的痛”,据美国调查显示,在美国制造业中采购成本占到了产品单位成本的40%-60%左右,采购成本比例将随着核心能力的集中和业务外包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因而供应商直接关系到产品的最终成本。

2提高产品质量。Willis和Huston1990年的研究表明,30%的质量问题出在供应商方面,良好的供应商管理能有效地改进产品质量。

3降低库存。减少库存压力使制造商将前端库存转嫁给供应商,这样不利于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供应商管理可以进行协调库存管理。

4缩短交货期。80%的产品交货期是由供应商引起的,缩短产品交货期应从源头做起。

5集成制造资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现代制造企业跨区域跨行业,实现信息技术的实时传递与交换提供了必要条件。

(2)战略层面

1集成供应链。供应链是由节点企业组成的,节点企业在需求信息的驱动下,通过职能分工和合作实现供应链的价值增值过程。

2提升核心竞争能力。随着企业对核心竞争力的关注及核心业务的开拓,从外部获取资源通过供应商参与的新产品开发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有助于新产品的开发。让供应商参与到企业新产品开发中来,有助于企业提高自己的核心能力。

5.供应商关系管理的策略

合作双赢关系已经成为供应链企业之间运作的典范。因此,要在采购管理中体现供应链的思想,对供应商的管理就应集中在如何和供应商建立双赢合作关系以及维护和保持双赢关系上。

(1)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

信息交流有助于减少投机行为,有助于促进重要生产信息的自由流动。为加强供应商与制造商的信息交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在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经常进行有关计划、作业计划、质量控制信息的交流与沟通,保持信息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2实施并行工程。制造商在产品设计阶段让供应商参与进来,这样供应商可以在原材料和零部件的性能和功能的要求上提供有关信息,为实施QGD(质量功能配置)的产品开发方法创造条件,把用户的价值需求及时地转化为供应商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质量与功能要求。

3建立联合的任务小组解决共同关心的问题。在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应建立一种基于团队的工作小组,由双方的有关人员共同组成,解决供应过程以及制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4供应商和制造商工厂互访。供应商与制造商采购部门应经常性地互访,及时发现和解决各自在合作活动过程中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便于建立良好的合作气氛。

5使用电子数据(EDI)和互联网技术进行快速的数据传输。

(2)供应商的激励机制

要保持长期的双赢关系,对供应商的激励是非常重要的。在激励机制的设计上,要体现公平、一致的原则。使供应商和制造商分享成功,同时也使供应商从合作中体会到双赢机制的好处。

(3)合理的供应商评价方法和手段

要进行供应商的激励,就必须对供应商的业绩进行评价,使供应商不断改进。通过评价,把结果反馈给供应商,和供应商一起共同探讨问题产生的根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改进。

四、结束语

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进行供应商管理,其目的在于降低原材料及成品库存、提高对市场的应变速度、提高产品及服务的质量,实现制造商与供应商的一种双赢,以适应时展的需要。

作者单位:防灾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第8篇:供应商合同管理制度范文

当前,中国移动4G网络商用,“和”品牌已唱响神州大地。移动通信网络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广大用户体验的好坏,关系到企业品牌整体形象的塑造和发展,影响着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的效率。重视和紧抓通信产品的质量管理工作,既是对用户、企业以及国家的高度负责,更是中国移动“正德厚生 臻于至善”的企业理念的具体体现。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高度重视质量管理工作,通过紧密部署,在全国各省市公司的共同协助下不断在摸索中总结,在实践中创新。面对近年集采招标等新的质量管理发展形势,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逐步构建了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架构,丰富了集团、省、市等多级质量管理的措施和手段。同时,将经过国家认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作为协助质量管理的资源,并加强了对供应商、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管控力度,使供应商管理、集采管理、质量监督等各方面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制度化、信息化的良性循环轨道。为此,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全体采购和质量管理条线的工作人员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展现出丰富的智慧和创新力。

鉴于此,我们在《移动通信》杂志社、凯尔实验室的大力支持下从本期起开办为期一年的“移动通信产品质量管理专栏”(以下简称专栏),以专栏为平台,分享日常工作中总结的经验,沉淀质量管理工作中的研究成果,反馈创新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建议,以期促进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通信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的持续进步。

专栏于《移动通信》每月上半期与读者见面,内容将主要涵盖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的架构解析与具体实践,各省市公司质量管理工作的创新举措和解决方案,质量管理工作中的制度探讨和技术解析,各国或其他优质企业质量管理的借鉴比较,以及先进成果的和先进人物的访谈。

专栏欢迎业界专家学者和从业者的批评指正,期待更深更广的交流与沟通。

首期栏目,我们精心遴选了3篇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文章,其中既有广东公司就供应商供应链管理的流程和要点提出的极具操作性的见解,也有湖南公司结合本公司情况对质量管控中到货检测环节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的分析,还有湖北公司针对服务类产品的质量管理总结出的丰富经验。

【摘 要】运营商采购工作正在向供应链管理转型,运营商供应链运作体系具有自身特点,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模式也面临变革。通过对运营商供应链特点的分析,借鉴制造业全面质量管理模式,介绍了广东移动供应链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思路和框架,展示了运营商供应链全面质量管理的实践内容、数据和案例,对运营商在现有质量管理体系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客户感知质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运营商供应链 全面质量管理 管理审核 驻厂检测 到货检测 客户感知质量

中图分类号:F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4)-13-0049-07

1 引言

20世纪50年代,美国GE公司的费根堡姆和质量管理专家朱兰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的概念,将质量管理描述为全员、全程、全面的管理活动,但质量管理仍局限于企业内部。随着20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价值链模型”(Value Chain Model)以及后续发展的行业价值链概念,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理论。进入21世纪,质量管理融合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供应链管理理论,形成了供应链质量管理理论,成为管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

在供应链全局视角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销售、售后服务涉及供应链全体成员企业,质量的形成和实现过程分布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质量客观上是由供应链全体成员共同保证和实现的。供应链质量管理突破了单个企业的内部管理边界,具有全局性、系统性、协同性。供应链全面质量管理也因此更加注重质量标准的制定权、合作单位的选择权,由此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完整的新型质量管理体系,以达成持续而稳定的质量保证能力,供应链具有“牛鞭效应”的传导机制能够更有利于实现客户感知质量的提升。

2 运营商供应链全面质量管理探索

2.1 供应链质量管理

英国著名供应链专家马丁・克里斯托弗认为,“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市场上将没有企业而只有供应链”。供应链质量管理就是对分布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的产品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的管理,从而实现供应链环境下产品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其特点是:

(1)供应链质量管理立足于供应链全局的高度来考虑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重点研究“供应链上质量活动与质量信息的集成”。

(2)核心企业是供应链的组织者和发起者,同时也是供应链质量管理的主体,核心企业构建供应链的过程,也是构建“供应链质量保证体系”的过程。

(3)成员企业本身都具有相对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但是在供应链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质量职能。

(4)为了保持持续竞争能力和质量保证能力,供应链需要淘汰不合格成员,吸纳新成员,供应链质量管理与单个企业相比,具有明显的动态性和协同性。

供应链质量管理更加关注下列领域:

(1)质量标准与协同改进。卓越的质量表现始于严格的质量标准,并为供应链成员企业所共同遵守。供应链质量管理范围广,动态性、多参数、多源头现象突出,因此协同研发、协同创新活动层出不穷,越来越强调双赢竞合关系。

(2)有效选择与管理供应商。由于产品质量的形成经过许多上下游企业和组织,供应商和外协厂家提供的零部件、半成品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所以必然要求加强对供应商包括外协厂家的选择和质量协同管理。

(3)重视客户需求与质量感知。由于供应链成员企业的目的是要使整条供应链适应和实现客户需求,顾客需求是供应链质量管理的重要输入,是新一轮质量改进的起点,要持续提升客户感知质量,更好地实现客户满意。

2.2 运营商供应链

根据电信运营企业业务流程框架(enhanced Telecom Operations Map,eTOM),运营商供应链处于“企业管理(Enterprise Management,EM)”支撑层之上,“战略基础设施与产品(Strategy,Infrastructure & Product,SIP)”和“运营(Operations,OPS)”层的底部,SIP和OPS 两个模块均明确了供应链开发与管理、供应商/合作伙伴关系管理的内容。因此在微观上,运营商供应链管理是从设备、原材料阶段,到形成通信服务能力、客户服务能力阶段的全过程端到端的物资流通和供应管理,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性管理过程。

根据eTOM模型,结合移动运营商组织架构与职能分工状况,可以构建运营商供应链主体形态如图1所示。

与国际供应链协会(Supply-Chain Council,SCC)开发支持的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upply-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model,SCOR)进行对比,该模型主要是基于制造业的框架体系,与运营商供应链结构相比存在很大差异。详细比较如图2所示。

运营商供应链具有如下特点:

(1)主导性:在运营商供应链中,供应链成员企业的技术演进路径、产品功能需求、工艺指标要求、供应时效和服务承诺等内容主要是由运营商决定的,运营商居于供应链的主导地位。

(2)复杂性:运营商供应链不仅涉及通信主设备、网络配套设备与材料、市场营销物资、办公劳保用品等有形产品,还包括工程服务、开发集成服务、运维支撑服务等各种劳务,种类繁多,商业模式、管理方式、交付形式多样,是一个跨专业、多层次、泛接口的复杂运作体系。

2.3 运营商供应链全面质量管理模型

(1)总体原则

质量基于标准。质量标准是指将组织内部或最终客户需求转化为一组针对实体特性的定量(包括公称值、额定值、极限偏差和允差)或定性(明确的和隐含的倾向性)的规定要求,质量标准是衡量质量水平的依据。

质量源于选择。供应链质量是由供应链成员企业共同实现的,供应商的选择是质量管理的源头,供应商的质量管理水平高低决定了实际质量表现。选择了什么样的供应商,就决定了什么样的质量表现。

质量重在管控。在现阶段商业伦理和商业诚信体系还不够完善的环境下,质量管控应贯穿合同的全过程,前期重能力、中期重验证、后期重奖惩,用契约说话、按规则办事。

质量根在感知。多一分了解,多一分理解,畅通质量反馈的通道,及时收集质量问题的信息,透明通报质量改进的进程和结果,这样即使某些受制于结构性矛盾的质量问题未能完全解决,仍可以有效改善客户感知质量水平。

(2)模型构建

运营商供应链全面质量管理包括4个层面,它是一个双向的闭环管理过程,整体体系如图3所示。

提出质量要求:质量需求根源于客户(包括个人、家庭、集团客户)需求,经过专业需求部门(包括市场运营、网络运维、综合支撑部门)的转化并提出采购需求,经过采购实施活动选择供应商并履行合同,予以需求满足。

建立质量标准:采购需求应当具有明确、细化的产品技术规范、服务需求说明书,质量标准应当适当(符合可实施可衡量原则、经济效率原则、持续优化原则),重要产品纳入质量检测计划的则需提前编制质量检测作业指导书,服务则要制定服务考核表并与考核付款挂钩。

实施质量管理:对新入围的供应商实施管理审核,包括供应商整体质量管理体系和关键工序审核;投标阶段的样品检测能提供承诺质量与实际质量的比对,可能存在问题的可以在定标前进行履约能力审查;交付阶段的驻厂检测、到货检测将不合格产品进行出厂拦截、入库拦截;建设阶段和维护阶段面向内部需求部门实施信息收集与进展反馈,面向供应商进行质量通报与质量改进。

提供质量支撑:质量管理要有资源投入,需要向组织人员、制度流程、系统建设等方面提供全面支撑。

3 运营商供应链全面质量管理实践

3.1 标准化的内部需求管理

当前质量问题的很大部分来源于盲目追求过高的质量目标,忽视投入产出比。没有准确的技术标准定位,就没有合适的质量目标。广东移动在内部需求管理上,目标是标准化,重点做好3件事:

(1)由谁要:质量标准的把关,质量管理分工标准化。由于采购集中没有配套的管理集中,需求管理缺乏明确的归口部门,导致集中采购工作屡屡面临尴尬和困境。为此,广东移动推动建立需求归口管理制,以“不相容职责分离”为基本原则,以各职能部门职责分工为基础,以采购全目录为依托,明确了所有集采产品的需求归口部门及其管理职责。

(2)要什么:质量标准的确定,质量管理等级标准化。在集中采购过程中,经常出现集采产品的标准配置不能满足建设需要的情况。为此,广东移动开展了集中采购产品技术规范和配置模型标准化工作,逐步建立了集中采购产品标准化“武器库”。同时,为合理反映不同质量缺陷等级差异,广东移动设定了质量等级制度,根据出现CRI/MAJ/MIN缺陷的数量情况,将每个检测批次分为“优、良、中、劣”4个质量等级,具体判断标准如表1所示。

(3)要多少:需求数量的确定,质量表现结构标准化。在集中采购环境下,存在需求不准确、突发需求多的情况,造成质量管理被动。为此,广东移动以“无申报不分配”为原则,明确了计划外需求管理流程,严格审批计划外需求。

3.2 闭环化的供应商选择与退出管理

(1)供应商怎么来:探索供应商认证。探索建立既与国际通行供应商认证标准模型接轨、又有广东移动特色的供应商认证要素体系,整体架构形成E-TDS(Evaluating评估、Technology技术、Delivery交付、Servise服务)体系,全面考查供应商持续经营能力、质量保证能力、稳定供应能力、服务支撑能力,并将供应商的认证结果与招标资格审查、综合评分项在一定程度关联。

(2)供应商怎么选:优化供应商选择。调整固化技术和商务分比例,分新业务与新技术类、一般服务类和一般货物类3类进行规范,不惟价格论。同时,商务分采用二次平均值法,低于二次平均值点均扣分,追求合理低价;技术分加大客观化力度,设置3级功能指导性指标,防止人为调控。

(3)供应商怎么管:强化供应商淘汰。分供应商黑名单、供应商产品黑名单2类情形,加强失信供应商的淘汰。

1)存在下列情形的纳入供应商黑名单:

在与广东移动的业务合作中存在行贿或提供不正当利益等违法行为的;

参加投标采购时提供虚假业绩证明材料、虚假资质证明材料、与检测单位串通的伪造检测结果或者其他虚假材料等;

采用串通投标等不正当手段谋取中标或者具有采取不正当手段诋毁、排挤其他供应商的行为;

放弃中标(中选)项目或者中标(中选)后不按照投标(参选)文件承诺与我方签订合同,或者与我方签订合同时附加其他额外条件的;

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延迟履行合同义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或合同履行质量不合格造成严重损失的。

2)存在下列情形的纳入供应商产品黑名单:

供应商履约绩效评价(包括质量、价格、交付、服务)成绩低于60分;

3次违规发货行为,或框架产品执行中出现2个批次到货检测不合格。

3.3 前置化的质量监控管理

(1)管理审核

能力决定出品,关注供应商过程保证能力,可以防患于未然。2013年度广东移动共完成58家供应商的管理审核,其中有37家为复审。详细情况如图4所示。

(2)标前检测

在批量采购前,应实施必要的质量管理以降低批量采购的质量风险。

样品检测。对供应商样品进行质量检测,如果不合格,则暂缓或取消批量采购。这适用于新产品、新供应商或质量较差的产品的采购,可以较好地控制供应商随意更换产品的材质、工艺、外观及结构配置,从而影响产品质量。关于样品使用、样品保存、借用、更新及有效期管理、样品检测和封样等方案如图5所示。

履约能力审查:在供应商投标后或样品封存后,供应商履约能力存在问题的,依据《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56条规定可以展开“履约能力审查”,经查证存在虚假质量检测指标、虚假承诺的,取消中标资格直至纳入黑名单。

(3)驻厂检测

重要的集中采购产品在产品发货前委托第三方检测单位在供应商现场实施检测,检测合格予以出货。广东移动完善了驻厂检测的初次检测、高频检测和飞行检测的动态转换机制,根据质量水平动态调整检测频次,在不降低质量保证能力的情况下,减少检测成本投入,实施精细化管理。自2011年实施驻厂检测后,一次检测通过合格率从第1个月的16.3%提升至93.08%,具体情况如图6所示。

(4)到货检测

《移动通信》2014年第11期《浅论通信运营商集中采购产品的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一文“到货检测”部分已经对此有详细描述[1],此处不再重复赘述。

(5)质量分析与反馈

①质量分析

以驻厂检测为例,按缺陷等级分析可以掌握质量问题的严重程度,按缺陷类别分析可以采取针对性改进措施(详见图7、图8)。

②质量反馈

1)质量改进:

供应商预防纠正措施:对于重大检验不合格的,向供应商发出并跟进供应商预防纠正措施报告;

同类供应商横向推广质量预警:对于某类重大质量问题,主动向其他供应商展开横向预警;

质量改进专项稽核:对于某类重大质量问题,对供应商发起质量改进专项稽核活动。

2)质量处罚:

质量成本转移。高频检测的质量成本由供应商承担。

质量缺陷处罚。按照管理审核、驻厂检测、到货检测、在网监测不同阶段的质量缺陷情况,制订供应商质量问题处罚条款,包括警告、供应商评价扣分、扣减份额、冻结份额、暂停合同付款、终止合同、纳入黑名单等。

3.4 系统化的质量支撑管理

(1)组织建设

与制造业成熟的质量管理业务相比较,运营商在组织架构、专业人员、知识和技能储备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广东移动通过在省公司采购部门设立专岗、市公司指定专人的方式,使质量管理更加专业和专注。同时,建立质量管理跨部门组织,每月召开月度质量联席会议,减少部门壁垒,增进组织协同,实现质量管理全流程一体化运作。

(2)制度建设

广东移动高度重视质量管理制度建设,编制了公司级《集中采购产品质量管理办法(试行版)》、《采购产品质量管控实施细则》。在制度基础上,形成了完备的运作机制:每月市公司质量问题上报,每季度省公司质量问题汇总和分析,定期开展现网质量专项整改活动。同时,制订了详细的质量目标,包括整体产品检测合格率、分类产品检测合格率、分类产品供应商检测合格率等。

(3)系统建设

按照3层架构,在规划供应链系统的产品库层,专门设计了产品的技术规范、检测方法等内容,通过系统方式实现数据更新、固化流程、记录保存。

4 结束语

单一的、局部的质量管理手段有局限性,需要从供应链全局进行质量规划和管理。建立运营商供应链层面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要更加重视质量标准、质量选择、质量监控、质量反馈问题。没有质量标准,质量问题可能只是主观臆断,合适的质量标准带来最优的性价比,清晰的质量标准才能衡量实际质量表现。质量选择决定供应链质量水平,因为运营商在供应链中居于主导地位,质量水平是由所选择的供应商决定的,供应商选择的公开性、公正性、有效性决定了实际质量表现。质量监控应当从源头抓起、关口前移,从供应商质量管理能力审核出发,加强标前检测防患于未然、加强驻厂检测“不合格不出厂”、加强到货检测“不合格不收货”、加强质量分析与反馈,实现质量水平持续提升。上述工作,均需要在组织、制度、系统上具有良好的支撑。由此构建的具有全局高度的、全面完整的运营商供应链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才能更好地实现客户感知质量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余力. 浅论通信运营商集中采购产品的质量监控体系建设[J]. 移动通信, 2014,38(11): 14-21.

[2] 黄逸,舒华英. 电信运营商的供应链管理[EB/OL]. (2005.06.22). http:///advanced_search/resultQuickSearch?type=0&judge=0&filename=电信运营商的供应链管理.

[3] 刘宝红. 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4] 鲍尔. 质量改进手册[M]. 克劳士比中国学院,译. 北京: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3.

[5] S・托马斯・福斯特. 质量管理:集成的方法[M]. 2版.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6] 吉特洛. 质量管理[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7] Roberta S.Russell, BernardW.Taylor. Operations Management Focusing on Quality and Competitiveness[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8] 杨钢. 零缺无陷:中国零缺陷管理首席专家杨钢省思录[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9] 董成红. 质量管理原则[M]. 广州: 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8.

作者简介

禄杰: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EMBA,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电信系统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内控协会副会长,现任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会计师,从事企业经营、财务、内审、采购、物流等管理工作。

陈怀达:硕士毕业于暨南大学,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理事,现任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采购管理中心总经理,主要从事企业经营、采购、财务管理工作。

第9篇:供应商合同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柔性;设计;结构;管理

当前供应链管理已被看作企业成败的核心因素,在1996年美国召开的全求供应链研讨会上,这一理念成为大家的共识。企业要想很好的运营,供应链无疑起着关键作用,特别是面临市场的激烈竞争,供应链管理存在不确定性、供应商的数量、消费者的需求状况、商品的数量、运输的方式、生产的环境都对供应链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给供应链管理增加了新的难度,因此,只有创新供应链管理模式,努力规避供应链管理中的各种矛盾,才能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这些都需要供应链管理者有开放、灵活地的管理思路,柔性管理被认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被业界高度重视。所谓供应链管理柔性(Supply Chain Mangement Flexibility) 是指供应链对于需求变化的敏捷性,或者叫做对于需求变化的适应能力。需求的变化也可以称之为不确定性或者风险,这是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都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企业与企业之间或者企业与最终消费者之间。需求的不确定性程度提高会导致加大了供应链管理难度和成本。

一、供应链柔性管理视野下的供应商选择和管理策略

Slack N于1987年首次提出了供应链管理柔性的概念。他认为,供应链管理柔性指供应链指对顾客需求做出反映的能力。随后,一大批国外学者开始把供应链管理柔性作为评价供应链绩效的一项重要指标。Voudouri是较早提出把柔性作为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的一个学者,Beamon在研究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时也认为柔性是指标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指标。国内的马士华博士也指出,供应链管理柔性对于需方而言,代表了对未来变化的预期;对于供方而言,它是对自身所能承受的需求波动的估计。 在当今激烈竟争和不确定的商业环境下,供应链的柔性管理在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方面至关重要。适当的供应商选择和管理策略对制造商柔性的影响是直接并且关键的。

1.供应商选择策略

供应商选择选择策略对供应链柔性管理有重要影响,所谓供应商选择策略是指为了满足生产需要,而对供应商采取的选择方式,为了保证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生产企业一般会按照一系列合理的标准选择供应商,当然,这些标准由于各种不确定性需要不断地的调整,生产企业希望选择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希望供应商在技术、成本等方面带来更多的价值,由于各种不确定性,都对供应链柔性管理提出了较高地的要求,相应人员需要经过详细地分析才能选择出满意的供应商,供应商选择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决策工作,供应商选择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首先,资源的短缺需要供应商紧密的合作;其次,按时生产的要求,需要准确确定供应商;第三,为了实现对顾客满意度的要求需要供应商的早期参与,才能将商品更快地投放市场,这样才能提高生产效率,因此,供应商提前介入设计阶段,可以帮助制造商改进产品性能,改善制造工艺,一般情况下,供应商提供服务的质量、价格等要素对制造商选择起着决定作用,此外,还包括供应商的财务状况、声誉、技术实力、位置信息等等,众所周知,当我们采购时,采购商品的数量、性质、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比如:对于小批量商品来说,商品的质量和交货的速度往往比价格重要,而对于大批量商品,往往价格更为重要。

2、供应商管理策略

所谓供应商管理策略一般是指为了确保供应商长期供货而对其做出的保证其能力的对策措施,一般情况下是指的在供应商选择后对供应商和制造商差距进行了弥补,在最初的供应商选择过程中,无法保证每个供应商都能满足要求,因此,为了降低供应链的成本,必须对供应商进行有效管理,在产品早期设计阶段,供应商的积极参与有助于了解顾客需求,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的积极沟通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大大缩短商品的设计时间,与供应商建立亲密关系是供应链管理的必然要求,因为只有供应链之间建立共享合作机制才能改善整个供应链过程的效率。当前,大量的企业投入人力、物力,开展供应商柔性管理,事实证明,这些投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提高了商品水平和交货的速率。另外,供应商和制造商建立良好的关系,当企业问题时,还可以提供相关的帮助与支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对整个供应链的柔性管理都起到良好的作用。

二、供应链柔性管理的机制

供应链柔性管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同时成员之间的相互协调也对供应链管理产生重要作用。因此,供应链柔性管理机制的建立必须从供应链管理的大环境这方面考虑,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供应商管理策略应根据供应链的特征采取对应之策

上文已述,在供应链管理策略中,通过供应商早期参与,供应商可以在技术和其它方面对产品制造提供帮助,比如,帮助制造商加速产品的换代更新,采用更合适地的原材料,选取更相关的技术,加快商品的市场投放等等。总之,通过与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能够使供应商积极地参与到制造商的活动中,对双方都有积极地效果。

成本的最小化是供应链柔性管理的最根本目标,这就需要在整个供应链中把质量作为选择供应商的核心标准,供应商选择的策略包括三个要素,分别是:成本、速度和质量。在整个供应链管理中应该做到快速响应的同时降低库存,通过充分利用供应商的技术能力提高管理效率在。

2. 选择和管理供应商应结合企业运营的基本特征

不同的企业在选择和管理供应商时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考虑,当制造商关注产品和实践柔性时,选择供应商主要是考虑其技术能力;当制造商关注创新能力时,供应商的库存能力和技术能力无疑起着关键的作用;而当制造商批量柔性时,质量无疑是最核心的要素。

3、组成供应链柔性管理的跨职能团队,防止过度柔性

众所周知,供应链管理应根据市场的变化和消费的变化进行柔性运作,供应链柔性管理机制的构建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需要从链条上的各个节点抓起,加强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采用合适地供应商选择策略从供应的特征出发,采取相应地柔性网络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实力。 随着企业竞争环境的日益复杂,增强供应链的柔性可以降低供应链的不确定性,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并有利于提高管理者的战略决策水平和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实力。供应商柔性管理需要组成跨职能团队,通过全面质量管理对供应商进行评估,评估供应商网络的变化情况,从而保证供应商提供增值服务,保证供应链活动渠道的畅通。通过培养职能团队的内部响应机制,提高整体供应链的创新性和竞争性,如此整个供应链才能更好地应对顾客的各种需求,具备良好的柔性水平,当然同时要防止过度的柔性,因为过度的柔性意味着系统控制力的减弱,其必将损害供应链上各企业的利益。所以在运用供应链柔性管理方式时,很有必要适当的控制供应链的柔性,保证系统控制力度和柔性的平衡。

三、供应商柔性管理的构建

1、FSC的目标设定

供应链管理目标的设定对保证供应链管理系统良好运行和实时追踪有重要意义,是判定FSC系统效果的最终标准,该标准主要包括以下五个要素:

1、系统内部各种信息的传递和市场信息的及时反馈

2、供应链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协调运作根据市场的发展方向,以及客户的不同需求对应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这也是保证系统高效运转的重要因素

3、供应链系统内部各要素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相互关系,提高反映速率,维持整体系统的松紧度

4、供应链系统内部的预警机制,当遇到突发事件时该系统能及时做出反映,采取对应措施,解决相关问题

5、供应链系统内部的利益机制的建立,供应链系统运作过程中,要平衡各个环节的利益价值,确保各个环节的价值实现

2、柔性供应链管理(FSCM)的模式设计

柔性供应链管理设计中主要有三个要求和两大层次结构,三个要求分别是:第一,企业的统一指令;第二,确定系统的整合目标;第三,系统各要素关系的建立总之,在柔性供应链管理设中,第一要素是要界定核心企业,核心企业是整个供应链管理链条的中心,起着组织和协调供应链整个环节联系的作用,它必须具有对应的整合实力,对整个系统的传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供应链管理中,我们首先要结合市场和业务情况,搭建核心企业,预设系统目标,明确管理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核心企业可以是整个供应链链条上的任何一个环节,其它各类企业可以根据预先确定的标准进行选择,统一设定相关企业的个数和评价标准。

同时需要主要的是在供应链管理中,还需要设立一套备用方案,在确定了现有的企业的同时,没有被入选的企业应该建立相应的备用信息档案资料,从而保证和未入选企业的相关联系,这样当出现不可预测事件时,可以及时做出反应,根据市场情况进行改善,建立完善的预警制度,综上供应链管理模型主要包括主体结构和辅助结构两大部分,主体结构主要包含需求、库存、定单三大要素,而运输系统和信息系统构成了辅助结构的两大支柱,上述结构一旦建立就具有了相对的稳定性,这是供应链系统正常运行的保证,当然市场是动态的,顾客是变化的,供应链的结构体系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市场和顾客的情况及时调整,动态管理。上述供应链柔性管理要求核心企业协作运行,统一于一个整体目标,只有这样核心企业才能在供应链管理中起到带动作用,保证整个系统的高效运转,从而保证个体目标的最终实现。

3、柔性供应链管理的体系结构

柔性供应链管理的起点是顾客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因此,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必须不断地掌握市场竞争的状况和顾客购买需求的变化加以满足,这就是供应链柔性管理的核心,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因素是定单,如果没有定单,所以生产出来的商品就是浪费,也是企业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因此,供应链管理要高度重视定单管理,定单就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供应链管理整个环节只有在确定相关定单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商业运作,而对于核心企业最为关键的指令也是定单,整个供应链管理的运作本质上就是各个定单向上和向下传递的过程,当然,除了定单之外,柔性管理的结构中还包括一部分库存,这是柔性管理预警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市场经济下,市场瞬息万变,所以储备一定量的库存是必不可少的,库存的储备可以采用定货数量模型,有单级库存和多级库存两种方法,这也是正是供应链柔性管理的特征,上文已述,柔性管理模型除了主结构以外还有辅助结构,包括运输和信息系统,运输是物流管理的中心,在供应链管理中准确的货物传递是整个系统稳定运作的前提,没有运输作为保证,整个供应链系统就不能称之为系统,更无法高效的运作。在运输问题上,需求考虑的因素很多,包括车辆的利用效率、运输路径的选择、交通费用的取舍等等。在目前的供应链管理中,运输任务很多是有企业自身承担的,这常常会出现很多问题,在把商品从上游企业运来再由下游企业运输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效率低下、配送延误、传递错位等等,这些都会对整个柔性供应链管理造成影响,因此,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核心要注意两个要素:第一,运输的标准化;第二。预警措施的建立,众所周知,在商品的运输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很多意外的因素,这些都需要提前准备好预案,可以通过采用专业的运输公司来解决,当然如果因为经济原因,仍然采用身来进行运输的话,则需要统一标准,统一规划,从而进行有效管控,同时采用先进的运输工具和技术对提高系统管理效率无疑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柔性管理系统除了运输系统外,还包括信息系统,只有有了完善的信息系统,FSCM才有了真正的生命,真实地、迅捷地信息传递才能和市场与顾客发生更紧密的关系,才能使企业及时获知有利地发展机遇,柔性管理系统中,信息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其一是内部信息;其二是外部信息,整个管理系统中,信息的流动是贯穿始终的,企业获得用户信息,然后把信息反馈到供应链系统是保证整个管理系统正常运转的前提,内部信息主要包括:技术的革新、定单的状况、库存的数量等等,无论是内部信息还是外部信息,对信息的管理都要求有统一的标准,同时信息的传递要求及时,避免信息阻滞;对信息的处理要客观准确,信息技术要开放,容易操作并且通用,要使用现代的信息工具,如:互联网、电子商务等等。

结论:

当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现实时,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企业与企业间的单打独斗不再实用,他们开始将供应链中企业间的事业流程整合并加以管理,从而形成竞争优势,迎接全球经营管理提出的新挑战。然而当供应链的范围从单个企业扩展到价值链上所以企业时,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高度不确定性不容忽视,在这种情况下,柔性作为对不确定性最为直接有效的策略,同时常被认为是促成供应链成功运作的一个关键因素。柔性供应链管理因其具有灵活、迅速、适应广泛等优势,在当前供应链管理中被广泛应用。创新供应链管理模式,努力规避供应链管理中的各种矛盾,才能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这些都需要供应链管理者有开放、灵活地的管理思路,柔性管理无疑能更好发挥供应链管理的效能,被业界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供应链管理环境中的制造柔性[J],阎海燕,徐波,特区经济2006-06-25

[2]柔性供应链管理在电商服装行业中的应用研究[J],王玲物流科技,2015-11-10

[3]面向敏捷制造的供应链柔性管理[J],张云波,经济体制改革,2003-07-20

[4]柔性管理及应用──企业管理新策略[J].何晓晖,商业研究,2000-03-10

[5] 论柔性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王鹏飞,袁征, 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7-02-25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