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汉语拼音之父范文

汉语拼音之父精选(九篇)

汉语拼音之父

第1篇:汉语拼音之父范文

半路出家的语言学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时,56个民族有数十种语言,并且大多数人都是文盲。要建设这样一个国家,没有统一的、能适应现代化需要的文字语言,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文字改革问题很早就被置于国家工作日程的重要位置,并从全国范围内网罗了许多专家学者来从事这项开创性工作。

1955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文字改革会议,总理亲自点名邀请精通中、英、法、日四国语言的周有光参加会议。会后,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胡愈之跟周有光说:“你不要回去了,你留在文改会工作吧。”周有光笑了笑,说:“我不行,我业余搞文字研究,是外行。”胡愈之说:“这是一项新的工作,大家都是外行。”不久,周有光接到通知从上海调往北京。从此中国经济学界少了一位金融学家,国家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多了一位委员、一位语言学家。

1906年1月,周有光出生于江苏常州,先后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和光华大学。早年读大学时,周有光主修经济学,但因对语言学的爱好他还选修了语言学,并在1952年出版过一本《中国拼音文字研究》。

在美国国会图书馆里,如今既藏有经济学家周有光的著作,也藏有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的著作。从金融经济到语言文字,周有光改行可算是“完全彻底”。他的孙女在上小学的时候,曾经很严肃地与爷爷讨论这个问题。她说:爷爷,你亏了!搞经济半途而废,搞语文半路出家,两个“半圈”合起来是一个“0”!周有光笑道:“我这是在‘劫’不在‘数’。那时候搞经济的后来都倒了霉。我逃过了‘反右’的劫难,是我命大运气好,留在上海搞经济的很多同事都成了,有的因为受不了政治迫害而自杀。我却因为已改行而移居北京,参与文字改革,躲过了这一劫。”

“我的改行是偶然的,不过我是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改行了就要认真做,当时的工作任务很繁重,我就把所有能够利用的时间都拿来补充知识。因为作为外行可以马马虎虎,但真正作为一个专业人员你就决不能马马虎虎,以前看过的名著我要重新细读。那个时候我的确很用功。”当时拼音方案委员会一共有15个人,由几个大学的语言学家组成,不过主要是开会参加讨论。“文改会具体工作由3个人来做:叶籁士、陆志伟和我。叶籁士兼秘书长,比较忙;陆志伟要教书,还兼语言所的研究工作。我呢,离开了上海,没有旁的事情,就一心搞这个事情。我们三人就起草了第一个草案:汉语拼音文字方案。”当时,周有光提出了三点原则:拉丁化、音素化、口语化。“事实上,我们三个人都共同提出要用26个拉丁字母,没有新字母。看法基本一致,没有什么不同的对立思想,只有一些技术性的不同。”

对着高粱演讲的大学者

周有光说,汉语拼音采用的是罗马字母(拉丁文的字母),但它在上世纪50年代曾遭受过很多人的反对:“当时有人认为中国有5000年的文化,几个字母还不会搞,干吗要用帝国主义的字母。”

早在1952年,主席到苏联访问时斯大林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可以有自己的字母。回到北京,指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研究制订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此后,研制了多个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但意见不能达成一致。当时文改会主任吴玉章向汇报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难以研究后,同意研究罗马字母,这才把精力放到罗马字母形式的拼音方案研究上来。

1956年,国务院正式公布《汉字简化方案》和《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同样是1956年秋,应北京大学王力教授之邀,周有光开讲“汉字改革”课程。

1969年,周有光被下放到宁夏平罗远郊区的国务院“五七”干校。去干校不能带研究资料和参考书,不愿让头脑闲置的周有光灵机一动,带上了二三十本各国文字版本的《语录》,还随身带有一本《新华字典》。当年,65岁的周有光和71岁的教育家林汉达被派去看守高粱地,两位老先生仰望天空,热烈讨论中国语文大众化问题。林汉达问:“未亡人”、“遗孀”、“寡妇”哪种说法好?周有光开玩笑回答:大人物的寡妇叫遗孀,小人物的遗孀叫寡妇。又说,从前有部外国电影,译名《风流寡妇》,如果改为《风流遗孀》,观众可能要减少一半……讨论逐渐深入,最后一致同意,语文大众化要“三化”:通俗化、口语化、规范化。二位老先生高声地交谈,好像对着几万株高粱在演讲。

干校劳动间隙,周有光以收入《新华字典》的字为依据,科学分类统计,把信息论引入古老的汉字研究领域,开创了一门现代汉字学。劳动之余,他还凭借当时多种语言版的《语录》开始比较文字研究。直到1971年“九・一三事件”发生后,周有光才自“五七”干校返京。

1979年4月,国际标准化组织在华沙召开文献技术会议。周有光在会上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言,提议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通过国际投票,认定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ISO7098)。“ISO通过全世界投票,使汉语拼音方案成为国际标准。从中国标准到世界标准,这是过去没有的。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中国文化要和外国文化沟通交流,一定要得到世界认同。”

社会的变化快,语言文字也跟着变化快。周有光说:“现在中国人特别爱用外国字母,觉得表达起来很方便,像TV、卡拉OK、CD、PK等等。还有一个事情很有趣,‘’算不算中国字?在不久之前,《现代汉语词典》是不收的,后来收了,承认它是个中国字。因为这个‘’到处用了,比如现在常这样表示二七年,过去则是二零零七年,其实这两个‘’是外国的,现在已经成了中国的。”

“四朝元老”原来是位“新潮老头”

2002年8月,张允和仙逝,享年92岁。“我们结婚70年,忽然老伴去世了,我不知道怎么办。两个人少了一个,这种生活好像是车子,好像自行车只有一个轮子,一个轮子忽然掉了,你怎么走?后来呢,慢慢地、隔了半年以后人就稳定下来了。我就想到一个外国哲学家讲过:个体的死亡,是群体进化的必要条件。这么一想,我才安下心来,毕竟生死是自然规律。”周有光在极度痛苦之中,用先哲的警言来排遣。如今,他已经把人的生死参透了。

早在1925年,由于周有光的妹妹周俊人与张允和同学,两家的兄弟姊妹们便已相互认识。1928年周有光、张允和同在上海读书时,成为朋友。1932年上海发生战乱,为了安全起见,张允和借读于杭州之江大学,适时周有光任教于杭州民众教育学院,两人开始自由恋爱。1933年4月30日,周有光、张允和结为伉俪,从此相濡以沫。

老伴张允和在世时,两人相敬如宾,据说一辈子没吵过一次架。对此周有光解释道:“我们的亲戚经常向我们的保姆询问此事。其实我们也有吵架,不过我们吵架不会高声谩骂,不会让保姆听到的,一般是三两句话就吵完了。我们的婚姻生活是很和谐的。到了北京,一直到我老伴去世,我们每天上午10点钟喝茶,有的时候也喝咖啡,吃一点小点心。喝茶的时候,我们两个举杯齐眉,这当然是有一点好玩,更是双方互相敬重的一种表达。”

周有光祖上为常州望族,太太张允和是当时的大家族张家的闺秀。叶圣陶先生曾说:“九如巷张家的4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张家四姐妹,个个兰心蕙质,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大姐张元和的夫君是昆曲名家顾传,老三张兆和是沈从文的夫人,老四张充和嫁给了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

散文集《多情人不老》是周有光和夫人张允和的合著。所谓“合著”,其实是各写各的,书的正反面互为封面,张允和的文章横排,书页向左翻;周有光的文章竖排,书页向右翻,可谓别开生面。那些感情饱满、文采斐然的文字,正是老人在坎坷前呈现的通达,在幸福时流露的智慧。

紧挨窗台的书橱里,有一张丁聪画的漫画很有意思,漫画中,周有光踏着一辆三轮车,载着夫人张允和一同出游,老两口的亲密、默契与恩爱,真是惟妙惟肖。周有光说,他们夫妻俩跟丁聪是好朋友,一次他跟丁聪说自己要买一辆三轮车带着老伴出去玩,没想到车还没买,先被丁聪画成漫画在报上刊登了。

周有光至今仍勤于笔耕――不,按他的说法,是“指耕”,他每日用中文电子打字机写作。有人称周有光为“新潮老头”。周有光在大多数人还不知道电脑为何物时,就已经开始在电脑上写文章了。

这位历经晚清、北洋、国民政府和新中国四个时期的“四朝元老”风趣地说:“中国有句老话,叫做长命百岁。100岁是人的生命极限,超过极限是有的,但那是例外,我自己一不小心已身处例外了。上帝糊涂,把我给忘了……不叫我回去!”周有光笑言自己“四世同球”,原来他的孙女和重外孙现居美国,他隔天就用“伊妹儿”和他们通讯。

他不仅头脑清醒而且十分新潮,喝“星巴克”咖啡,看电影大片,时尚不落当代青年。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他说有的老人认为自己老了,活一天少一天了,而他则不以为然,“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的”。

百岁时,周有光把自己90岁至100岁之间的文章编成《百岁新稿》,2005年1月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从容的文字里,浓缩着经历百年风云的生命力和思考力。

百岁时,晚辈们为他制作了一本精美的纪念册,大量珍贵照片,勾勒出先生治学、生活的轨迹,恰当地注解了夫人张允和曾经对他的美好祝福:有光一生一生有光。

也正是在纪念册的编制过程中,一段尘封50多年的故事,成了家里的头号新闻。当然,也是令世人好奇的一段经历――1947年,在美国,周有光和爱因斯坦见过面,聊过天。

第2篇:汉语拼音之父范文

一、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激发学生对汉语拼音的学习兴趣。相关的心理学研究报告显示: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且富有丰富的想象力。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进行与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相契合的拼音教学。例如,我们在引导学生熟记字母表时,就可以赋予每一个字母生动的形象,激发学生对这些字母的联想,进而提升整个字母表的教学效率。以“Aɑ、Nn、Cc、Gg”这四个字母为例,我们在引导学生记忆A时,可以在边上放上一座尖塔;记忆N时,可以在边上放上一扇大门;记忆C时,可以在边上放上一个月牙;记忆G时,可以在边上放上一个马套子。通过这些直观的图片,将枯燥的字母学习变得十分生动有趣。在这一环节基础之上,我们再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想象a、n、c、g分别与生活中的哪一事物较为相像,在发散学生思维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对汉语拼音学习的兴趣。除了使用图片将抽象的字母变得更加生动、直观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之中展开自己的想象的翅膀,进而提高拼音教学的效率。例如,为了提高学生对单韵母个数以及特点的记忆,我们就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情境:从前有一个大家族,他们家一个有六个儿子,而每次父亲在喊老大时,嘴巴总是开得最大,喊老二、老三、老四、老五、老六时,嘴巴张得越来越小。而这六个家庭成员便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单韵母:a、o、e、i、u、ü。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父亲喊这个六个儿子时的口型变化。通过这一情境的设置,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加深了学生对但单韵母的个数以及它们发声特点的记忆。

二、提高汉语拼音的教学效率

我们要创新自己的教学手法,巧妙地进行教学手法之间的转化,进而提高汉语拼音的教学效率。以“整体音节”的记忆教学为例,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在此基础上组织一场“整体音节”的记忆比赛。对于小学生而言,在比赛的过程中进行整体音节的学习,远比传统的机械化学习的兴趣更高,也更加乐意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这些知识点的记忆。虽然通过比赛提高学生对整体音节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都能够完成这一章节内容的教学任务,但是通过比赛的设置,使得整个教学手法变得更加巧妙、高效。

三、激发学生对汉语拼音的探究欲望

第3篇:汉语拼音之父范文

【关键词】:拼音教学语言训练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笔者大胆地将其趣味、情景、游戏、生活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和“拼音教学、语言训练结合起来”进行不断尝试和实践,通过多次课堂教学尝试。有一种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的新鲜感。以往那枯燥、乏味的教学之感似乎渐渐从我心中消匿而去。值此,我将其做法梳理如下,恳请专家和同行们给予指导。

一、 将学拼音与学生熟识的事物同步

“语标”指出:拼音教学要体现其实效性,注重游戏,趣味等教学手段的活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注重语言训练的整合,由此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由于我班学生均为农村孩子,通过认真的分析后,我认定“花、鸟、鱼、树、猪、羊”等为他们的熟识物,于是在音节知识的教学后,我是这样教学的:如教学到“zhū”这个音节时,我便引导学生,你们家里喂养的“猪”就是这个读音,然后让学生们说说家里养了多少头?你见过一些什么猪?它们是什么样子的?此时,孩子们个个欲说,说得绘声绘色、真切,连墙角的“蜘蛛”也没放过。由此,我感悟到:就一个音节,孩子们却把它当做一片沃土,教师将语言的一小粒种子播下,孩子们却索性收获了“几大箩”的语言硕果。与此同时还悄然地将学生引入了认识事物、观察事物、描述事物的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了音节教学的边带功用,使拼音教学巧妙地融入到汉语言的训练和运用中去。

二、将拼音学习与学习遣词说句同步

就一定的意义而言,拼音可以说是学习一切知识的源泉。如果忽视了这一门知识的学习巩固,它将会影响每一个人终身学习、提高语文素养乃至真正生命的成长。大家悉知,构成汉语拼音的声母、韵母只是汉语语音音素的符号,其本身却毫无意义,所以向来让老师们教不顺心,学生们学不从心。无趣、乏味的教与学,一直笼罩于不少师生心间。由此,在教学时我尽可能把“拼音符号自身的无义”通过组词说向来赋予它的内在规则的“有义”。通过这样训练,既巩固了拼音知识的学习,同时还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三、将学拼音与学生喜爱的语言同步

实践证明:孩子们莫过于喜欢顺口溜、儿歌、童话故事等之类的语言了。由此,如果能将抽象而枯燥的纯拼音教学融合于他们喜欢的语境中,那一定会凸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j,q,x,y与的拼写规则时,我编了一则顺口溜“小ü小ü有礼貌,见到j、q、x、y就脱帽,谁能记得快,谁比小ü更礼貌,于是孩子们小手如林,都争着、抢着说,一会功夫,绝大多数同学便弄清了这一拼写规则,又如在教学完所有拼音后,我发现不少学生对“b”“d”的类例老混淆,针对这一困惑,我将其编为一则故事:好久以前,听说“b”和“d”在同一医院同时出生,且像貌相似,,体重及其它记录都一样,当时负责的医生便犯愁了,怕出院时其父母抱领孩子时弄错。于是想了一办法,分别自制“d”、“b”两块牌子分别为他们挂在颈上,结果抱孩子那天果真出事了,双方父亲为儿子大吵大闹起来,此时床位医生上前对他们说:姓“丁(dīng)”的请抱“d”牌孩子,姓“班(bān)”的请抱“b”牌孩子。通过医生的解说,双方还夸了夸医生,高兴地抱领着自己的孩子回家去了。这时,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我即刻引导学生说:你们谁知道医生都说了些什么吗?通过孩子们的一番争辩后,作业中便很少出现类似的错了。由此看出:教学与生活一样,只有选中“合胃(味)”的配置,那他的“胃口”一定会大开,所以对那一个个初入学的孩子是何其的重要。

四、让给物件贴标签与拼写训练同步

第4篇:汉语拼音之父范文

蝉不知雪

拼音:chánbùzhīxuě简拼:cbzx

解释: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见闻不广。

冬日夏云

拼音:dōngrìxiàyún简拼:drxy

解释:冬天的太阳,夏天的云层。比喻人态度温和可亲,使人愿意接近。

冬温夏凊

拼音:dōngwēnxiàjìng简拼:dwxj

近义词:冬温夏清

用法:联合式;作宾语、补语;指冬暖夏凉

解释:凊:凉。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本指人子孝道。现亦泛称冬暖夏凉。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辰省。”

例子:一望琼花争怒放。飞越群山,人喜从天降。宫阙常年观白浪,~真佳况。(陈毅《蝶恋花·访问亚洲三国(一)》词)

冬温夏清

拼音:dōngwēnxiàqīng简拼:dwxq

第5篇:汉语拼音之父范文

一、摆“拼音pose”,锻炼身体学拼音

仔细观察拼音字母,从它们的外形特点,我们可以引发许多有趣的联想。比如,将人的手脚、头颈、腰身等部位的姿态进行恰当的调整,其样子就与拼音字母的外形非常接近。我把拼音字母的这一特点,与小学生喜欢影视明星,喜欢他们的“酷”,学着他们的样子摆“pose”的特点结合起来,设计了这一类的游戏活动。学生可以用很帅的身体姿势,摆出任意拼音字母造型。如:身体站直,双手向身体两侧屈臂平抬(手握拳平放胸前),右脚向右斜上一勾,就形成了字母“ t”;两胳膊向身体两侧平抬,手臂略带弧形下垂,身体往下一蹲,就形成字母“m”……还可以几个同学分别摆不同的pose,组成一个音节,甚至组成一句简短的拼音句子。活动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课外与学生一起玩的时候进行。通过摆一摆、拼一拼、猜一猜以及用数码相机拍一拍等形式,让学生既兴趣盎然地学了拼音,又实实在在地锻炼了身体,还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真是一举数得。

二、编拼音故事,锻炼口才学拼音

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编故事。人教版实验教材在汉语拼音的编排中,特意安排了这一类的内容,配发了不少情景图。教师可以发挥教材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看图编拼音故事。如学习声母“gkh”时,字母“g”,像鸽子衔的枝条,“k”则像水中的水草和蝌蚪,“h”像小朋友坐的椅子等。根据这些字母的外形及读音,就可以编一个有趣的故事:一天,两个小孩坐在河边的椅子上,一边喝(h)水,一边看蝌蚪(k)在水草边嬉戏。几只鸽子(g)子在他们身旁,有的衔着枝条,准备飞回家去,有的在草地上觅食。以看图编故事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这几个声母的音与形。在编故事时,要切实降低要求,多激励,重新奇,轻情节。编完后,可以引导学生评一评、比一比。故事积累多了,还可以编成班级“故事书”。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对汉语拼音字母外形记忆特别深刻。同时,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培养,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三、演“拼音童话”,锻炼演技学拼音

学生喜欢编故事,更喜欢演故事。教师可以选择一个或几个与汉语拼音书写、拼写规则有关的精彩故事(也可以是学生自编的故事),改编成剧本,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亲历故事整个过程,加深对汉语拼音知识的印象,在提高汉语拼音教学效果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如我在教学“j、q、x”与“ü”相拼的省写规则时,把大家耳熟能详的“小鱼和乌鸦”的故事改编成小剧本,让学生带上头饰演一演。为了增强表演效果,我还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艺,用音乐为课堂剧伴奏,给儿歌“小ü真骄傲 两眼往上翘,j、q、x来帮助,去掉骄傲帽”谱了曲,作为表演剧的“主题歌”,教大家唱一唱。通过表演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轻松地突破了这一课的教学难点。

四、画“拼音贺卡”,锻炼画技学拼音

喜欢涂涂画画是小学生的又一大特点。我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征,在教师节、母亲节、圣诞节等特殊的日子,举行“做好孩子,画拼音贺卡”活动,教学生制作礼物,送给老师、同学或爸爸、妈妈。制作好了以后,可以开展一次评奖活动,对画得好的学生进行奖励,让他们体会到动手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接下来是送贺卡,可以采用邮局邮寄、托人转交或亲自送卡等方式,送到对方手中。通过制作贺卡、寄送贺卡活动,巩固了学生的汉语拼音知识,锻炼了绘画技能,提高了动手能力,还借活动的机会,融洽了同学之间的感情,表达了对老师或父母的爱心,教学效果非常好。

第6篇:汉语拼音之父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拼音教学

在汉语拼音的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多媒体课件,简笔画,讲故事学儿歌或语言、动作、表演等手段,把学生带入快乐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把枯燥的汉语拼音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能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声母发音与课文插图的整合

新教材汉语拼音部分有几十幅富有启发性的插图,或示意字母发音、或表明字母形体,还有一些是为提高拼读能力而安排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形象帮助学生学习抽象的拼音字母。声母的本音虽然都是“标准的音”,但因为听不清,学生学习还是不方便。新教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给这些声母配上了不同的韵母,使声母也能发出响亮的音。这种呼读音,虽然能发出响亮的音,方便学生的学习,但还是难以启动学生自学、自悟、自会。教材又配上了能够表声母音的插图,帮助学生练习发音。如学习g这个声母时,从图导入:从远处飞来了什么?学生看书上的插图,可能回答:“白鸽”“三只鸽子”。教师继续引导:谁能编一句儿歌记住“g”,学生回答“鸽子鸽子ggg”“三只鸽子ggg”。接着让学生发出正确的读音:如“鸽”(ge),然后告诉学生把ge读得轻些、短些,这样的发音就比较接近本音,也有别于音节ge音了。用这种方法可以教b、p、m、f、k、h、j、q、x、z、c、s、zh、ch、sh、y、w,配合这些字母的插图都能引出声母相应的字音来。有几个声母如d、t、n、l的插图不是取音,而是取形,可以采用其他方法直接练习声母的读音。

2 将拼音融入到平时生活学习中,与家长共同营造学生好的学习环境,真正将拼音教学抓到实处

兴趣有了,怎样才能让兴趣持久呢?随着拼音的深入学习,我又进行了思考。拼音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它是我们生活中言语的沟通基础;生活中的语言经常可以用到这些音节。只要我们做有心人,教育处处在我们身边。我们可以让学生多积累词量,在平时多玩“词语开花”的游戏,学生本子上的姓名可以是带拼音的,教室里的作品也可以标上拼音;也可以鼓励家长帮助孩子将家里的每一种物品都贴上了各种形状的“拼音标签”;在整个过程中,孩子们始终以一种饱满的热情积极参与着,这样既巩固了拼音,又认识了好多生字,使所学知识从课内拓展到了课外。另外让学生多阅读一些好的拼音读本也很重要,学生每天抽半个小时的时间朗读这些作品,对他们的语言发展也是很有帮助的,这点在开学的家长会中请家长做好了配合。

3 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如何把枯燥无趣的拼音教学变得让学生喜欢。我想琅琅上口的儿歌和有趣的游戏一定能吸引学生的兴趣。由于课堂教学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儿歌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的首要选择。

3.1 在听故事、讲故事中学习拼音。在教学前鼻韵母Bn、en、in时,我就以书中的情境图为材料,引导学生编故事: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只小猴子,名叫安安。我让学生和安安打招呼,让学生在这个环节中练习an的读音。然后,我引导学生把故事编下去:有一天,安安的妈妈对他说:“孩子,你已经长大了,应该一个人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安安出发了。他看到一座小房子,想进去看看房子里有些什么,他要先做什么呢?我引导学生说出先摁门铃,从而引出en的学习。安安走进小房子后,听到了音乐,这又引出in的学习。学生在故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前鼻韵母an、en、in,语言表达能力和听话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3.2 采用图片媒体教学,诱发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要让学生学会拼音,就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每次我在教一个新的字母时,都是采用教学挂图直观教学,让学生一边观察图片一边编故事,在故事中引出要学习的字母,例如在教学汉语拼音5“g、k、h”时,我出示“g、k、h”整幅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引导学生看图讲故事:两个小朋友坐在湖边的椅子上喝饮料,他们的身旁有两只鸽子,远处又飞来了一只鸽子,嘴里衔着弯曲的橄榄枝,湖里有水草和蝌蚪。这时我趁机告诉学生鸽子的"鸽"读轻短一点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声母“g”,它的形状就像鸽子嘴里衔着橄榄枝。

3.3 在游戏中学拼音。以多种形式的游戏和有趣的活动来组织汉语拼音的学习,如:“拔河比赛”,学生分成两组读易混淆的拼音,把每组读对的拼音卡片贴在该组绳上,哪组的卡片多,哪组就赢;“长颈鹿请客”,叫出用音节标出的菜名等。通过趣味性强的游戏和活动,学生对拼音字母的音、形掌握得更牢固,对音节的拼读积极性更高,学得轻松,练得扎实。

第7篇:汉语拼音之父范文

身为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周有光一生成就熠熠生辉:早年专攻经济,50岁之前是经济学教授、金融家;近50岁时“半路出家”,治学由经济转入语言,主持拟定我国《汉字拼音方案》,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85岁又成为文化研究学者、思想家,百岁后依然笔耕不辍,出版多部著作。

生于1906年1月13日,周有光目睹了大时代的波澜,他走过晚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亲身经历了100多年来中国向现代化转型的漫长历程。上海圣约翰大学是周有光早年求学之处,有人说,透过圣约翰的校训――“Light and Truth”(“光明与真理”),似乎就能读懂周有光。历经世纪沧桑,周有光身上保有中国知识分子的品格和情怀,他始终追寻着思想之光,步履不停。

传奇一生值得缅怀

周有光的一生充满传奇,可以说是中国百年来风云变幻、历史变迁的一位见证者,见证了中国百年来从疲弱到富强的整个过程。他就像自己的笔名“有光”那样,一生周全而有光。

单单走过一个世纪就已经足够不同寻常,但周有光不但活得够久,并且活得够广。他横跨经济、语言、文化三大专业,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主持制定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他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尽管他一再否认这样的称谓,但外界坚持了这样的说法。他参与主持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编译,连襟沈从文都笑称他为“周百科”。

先是经济学家,再是语言学家,最后是思想家,年龄之于周有光,只剩下为他涂抹金色的意义。他的人生没有上下半场,也没有高潮低潮,而只有一直向前、不断上扬的征程:100岁出版《百岁新稿》、104岁出版《朝闻道集》、105岁时出版《拾贝集》……他的耕耘,源自澎湃的思想,也源自一位知识分子生命不息、著述不止的渴望。高寿本已经难得,能够在百岁高龄,仍旧保持着敏锐的观察力,并发出极富智慧的见解,非常值得尊重。

坚持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周有光的价值体现,汉语拼音仅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他的熠熠光辉,更多的是来自一位知识分子在漫长时光里的文化坚守。周有光曾说:“人生很难按照你的计划进行,因为历史的浪潮把你的计划几乎都打破了。”可在历史浪潮的冲击下,周有光却执着如灯塔,在无数知识分子刚到中年就老态频现时,他却老而弥坚,用愈加厚重的著作,支撑起了一位知识分子的强大,这种强大本就是一种反击的姿态。

晚年的周有光始终保持批评立场,起码在同年龄段的文化老人当中,他是少有的坚持说真话、坚持批评的一位。比如他认为,国学是一种错误的说法;他在111岁的时候发出忠告,不许批评的真理是伪真理;对于“大师”称谓泛滥,他说这些都是随风倒的,因为不随风倒就不可能做“大师”……和有些“大师”以年龄为傲不同,周有光把年龄当武器用,那句“现在我已经老到可以说出真话了”,尽显斗士风采。

周有光是个认真思考这个世界的文化人,他的离世激起的反响,体现在水面之上的,是罗列他这一生所做的别人两辈子都做不完的事情;体现在水面之下的,则是无声地对知识分子群体提出意见。对学人们而言,达到他的学术高度很难,但有一点学习起来却没有门槛,那就是像他那样说真话、讲道理,不做随风倒的“大”和跟随分子。

早年求学圣约翰,练就日后的“周百科”

清朝末年,周有光出生于常州青果巷老礼和堂。1923年,周有光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攻读经济学。1925年因“五卅惨案”离校,改读由爱国师生创办的光华大学,1927年毕业。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的往事,总令周有光津津乐道。圣约翰大学奠定了他治学的精神底色。

周有光读书时数学成绩很好,老师劝他学理科,可同窗们一致坚决反对,“到了圣约翰大学不读有名的文科,而读理科,吃亏了。我就学了文科。但实际上,我当时仍偏重经济学方面”。圣约翰大学重视基础教育,周有光求学期间读了文学、世界史,受益颇深。读英文报,一位英国教师教导他们,每天看报要问自己:“今天消息哪一条最重要?”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这条消息最重要?”第三个问题:“这条消息的背景你知不知道?”不知道就赶紧去查阅百科全书。周有光曾在百岁口述时回忆,圣约翰大学不培养专家,培养完美人格。他习惯去翻阅百科全书,学会了自学和独立思考的治学方法,也因此积攒了极其丰厚的知识储备。后来,沈从文还开过玩笑,送给他一个“周百科”的称号。

两老无猜,守候一生

对于民国控、文学爱好者而言,周有光还有一重吸引人的身份:才女张允和的丈夫、作家沈从文的连襟。

和张允和结婚前,周有光写信告诉她,说自己很穷,恐怕不能给她幸福。而张允和思想极其开明自主,她说,幸福要自己求得,女人要独立,女人不依靠男人。“张氏四姐妹”里,张允和最早结婚。他们在上海的婚礼很简单,坚持结婚不可乱花钱。

2002年8月14日,张允和因心脏病去世。周有光说:“我们结婚70年,忽然老伴去世了,我不知道怎么办。两个人少了一个,这种生活好像是车子,好像自行车只有一个轮子,一个轮子忽然掉了,你怎么走?”

张允和辞世7年后,周有光这样写道:“两椅一几,我同老伴每天并坐,红茶咖啡,举杯齐眉,如此度过了我们恬静的晚年。小辈戏说我们是两老无猜。老伴去世后,两椅一几换成一个沙发,我每晚在沙发上屈腿过夜,不再回到卧室去。”两老无猜,守候一生,这是周有光和张允和的世纪爱恋。

“半路出家”,治学由经济转入语言

新中国成立初期,曾指出“文字必须改革,必须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1954年底,中国文字改革研究会改组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直属国务院,周有光任委员。1955年秋,周有光应邀出席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会后,“文改会”希望周有光留下,当时周有光对“改行”完全没有思想准备,可是在那个盛行“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的思想的时代,周有光的思想工作很容易就做通了,最终他留在了“文改会”第一研究室任主任。

第8篇:汉语拼音之父范文

一、谈话激趣,学习拼音

刚开始学习汉语拼音时,可以告诉学生:“拼音能帮我们识字、读书、学说普通话。学完拼音,你们可以用拼音给老师写写心中的小秘密,你们想学吗?”学生听了激动不已,然后可以因势利导,教念儿歌:“学习拼音用处大,读书识字要靠它,帮我学好普通话,看谁学得顶呱呱!”

二、游戏激趣,快速识记

课本中,拼音字母部分的图画既提示了字母的音,又显示了字母的形,生动形象。教学时,可以借助这些图画采用编歌诀、做动作、编故事等有趣的形式,帮助学生快速识记字母。例如,教学“ei”时,可以采用歌诀教学法,编一首歌诀:“小兔飞飞,爱喝咖啡,e前i后,喝了一杯。”教学“o”这个单韵母时,可以采用模拟表演教学法,先启发学生思考:“怎样用你的肢体动作来展示o的样子?”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之后,有的孩子把嘴巴张开拢成一个圆形;有的孩子用手指比划成一个圆形;有的孩子则用两只手臂圈成一个圆形……各式各样的“o”让孩子们兴奋不已。

三、联系生活,掌握方法

音素的结合、音节的构成都有一定的规律,如果教条地给学生灌输两拼音节、三拼音节、整体认读音节的概念,学生不但听不懂,而且思维也会常常随之停止或转移。在进行拼音教学时,可以联系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把学生带入情景,从而弄懂其内涵和意义。

例如,教学两拼音节时,可先分析用图片出示声母和韵母,再教给拼读的方法,即“前音轻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同时启发学生:“前面的声母看作是一个男的,后面的韵母看作是一个女的,他们结合在一起就像你们的爸爸和妈妈,是不能随便分开的。”在教三拼音节时,针对学生不会发介母的音,可以继续启发学生:“爸爸和妈妈的中间夹了一个谁呢?”他们说是孩子。老师可以趁机说:“对呀!现在你们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是家庭中很重要的一个成员,那么发音时,可别忘了自己哟!”

在教整体认读音节时,可以采用故事教学法,来告诉大家,这个音节不能分开拼,只能整体认读。

四、巧设比赛,训练发音

声母、韵母是记录汉语拼音音素的符号,学好声、韵母非常重要。而每一类字母的发音都有一定的规律。大部分学生初学声、韵母相拼时,发音都有一定的困难。例如,有的学生把“b—i”拼读成“bɑ”,把“f—u”拼读成“fɑ”,甚至把“b—ɑ”拼读成“mɑ”,等等,出现形形让人忍俊不禁的错误。实践证明,单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于是在发音训练时,可以经常开展师生、男女生接读擂台赛。例如,在教“ɡ—u—aɡuɑ”时,老师发前半部分音,学生发后半部分音,也可打乱轮换。这样反复训练,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听力,而且促使学生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很快克服了发错音的毛病,比起机械重复的领读、读背更具有趣味性。

五、趣味训练,巩固拼音

拼音是一种技能,因此,单单传授方法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大量的训练,才能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初入学的儿童的注意力往往处于分散状态,在进行拼音练习时,很有必要采用多种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找一些玩具、图片等实物配上音节让学生拼读,也可以把枯燥的拼音融入有趣的游戏之中,如“找朋友”“摘苹果”“打电话”“争当小老师”等。或者教学完声、韵母时,可以让学生用拼音写写家庭成员、自己和同桌的姓名,写学习用品以及生活用品的名字,也可以在家庭作业中夹一张小纸条,用拼音给老师写悄悄话,或者把课表用音节写在黑板一角,让学生自己能够看懂,还可以鼓励学生多读课外读物,指导学生用拼音学写一两句话的日记等。

第9篇:汉语拼音之父范文

我们处处可以感觉到,现代社会生活的节奏加快了,传递信息越来越多地利用现代化的手段。人们在工作中使用电话、电报已成为极普通的事。电视电话、微波电话也开始应用。电子计算机已投入使用,目前正在研究电子计算机与人直接对话的技术,以及口呼输入的语言电报机和语言打字机。语言学专家认为,当代语言生活已进入传声时代,现代社会已成为信息化的社会。

语言生活要现代化,重要的标志是普及共同语。我国是世界上地域最辽阔的国家之一,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对于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汉语内部所存在的方言隔阂已经成了一个障碍。普通话是汉民族的共同语,是全国通用的语言。大力推广普通话,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社会的进步;有利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正如同志指出的:“在我国汉族人民中努力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就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新宪法明确载入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的条款。推广普通话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党和国家一项重要的长期的语言政策。

广大青年既是普及普通话的主要对象,又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力量。因此,青年应是“重点推行”的对象。青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精力充沛,接受能力强,善于模仿,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将要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任务。早期学好普通话就掌握了通行全国的交际工具,为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创造了便利条件。

学好普通话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早日成才,起着直接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学好数理化固然是重要的,但语文却是各门学科最基本的工具。语文学得好,就有助于学好其他学科。所以一些科学家一再告诫我们:千万不要忽视语文学习。语文是什么?是语言。“语”是口头语,“文”是书面语。学习语文就是要 培养用普通话口头及书面 表达的能力。小学语文课 首先要学习汉语拼音。汉 语拼音是用来拼写普通 话、用来帮助识汉字的, 是学好语文的良好工具。 如果把汉语拼音学得得心 应手,对学习普通话、加 快识字阅读速度都会有显 而易见的效果。大家知 道,方言与普通话首先表 现在语音的差别上。要念 准字音,就得利用语文工 具书。各种字典、词典给 汉字注音都是以普通话语 言作为标准的,使用这些 工具书可以帮助我们纠正 方音。从小学高年级开始,语文课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语文教材是用普通话的词汇、句式编写的。到了大学,现代汉语课所讲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也是以普通话作为规范的。这个时期学习语文要特别注意学好普通话的词汇和语法。

方言与普通话存在着词汇和语法的区别,突出地表现在词汇的差别上。在方言中,同一种东西往往叫不同的名字。“花生”在济南叫“长果”,在广东梅县叫“蕃豆”。“馄饨”在成都叫“抄手儿”,在南昌叫 “清汤”。不同的东西有时却叫同一个名字。上海的 “馒头”指的是“包子”(“生煎馒头”即“水煎包”)。厦门的“土豆”指的是“花生”。广东阳江的 “瓜子”指的是“水果”。人们相互间的称呼上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广东话把“父亲”称为“老豆”,把“岳父”称为“外父”。合肥话把“爷爷”叫“爹爹”把“父亲”叫“伯伯”,把“叔叔”叫“老爷”。西北方言“们”能用来称动物或物品的多数,如“猪们”、“桌子们”。方言与普通话在语法方面虽然差别不是很大,也存在一些语序问题。如江西宜春话把“给我一本书”说成“把本书我”。又如广东话把“你多坐一阵”说成“你坐多一阵”,把“你先走”说成“你行先”。如果我们把这些方言的词汇或句式写进作文或论文里去,影响学习、考试成绩不说,你的文章别人也看不懂或看不大懂。你的论文或实验报告可能有创造性,却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学好普通话的词汇、语法将有助于提高我们阅读、写作的能力。

青少年时期大半要在学校里度过。普通话是学校统一的教学用语。特别是各大中城市,五方杂处,小学、中学不能用方言教学。大专院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如果不用普通话,教师教不好,学生也听不懂。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一位教师是广东人,讲课时多次提到“西游记”,把学生弄得莫名其妙。这堂课与《西游记》毫无关系。原来他讲的不是《西游记》,而是“私有制”。一位教师是湖南人,在课堂上大讲“头发”,学生纳闷了,这堂课怎么会与头发有关系呢?后来才知道老师讲的是“图画”。有的大学生听普通话的能力不强,听课往往赶不上老师讲的速度,笔记记不全。如果教师讲的是带有南腔北调的普通话,听起来就更困难了。学校的一切活动,师生应该共同使用普通话。在学校普及汉民族共同语—一普通话,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我国文化教育发展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