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海外投资可研报告范文

海外投资可研报告精选(九篇)

海外投资可研报告

第1篇:海外投资可研报告范文

中国海外并购还处于起步阶段

报告分析说,回顾历史,中国是在1999年提出“走出去”战略时,才明确表露出希望国内企业成长为国际性公司的意愿。其后,中国政府将对外直接投资视为第十个五年规划和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一大基石,出台各种措施,致力于让企业的发展与中国经济的全球化步调一致。但尽管如此,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始终波澜不惊,直到2005年并购额才首次突破100亿美元。自此之后,中国明显加快了海外并购的步伐。汤森路透的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海外并购交易总额达到了730亿美元,而2009年却下降至426亿美元。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金额有所回落,但2009年中国企业完成的并购案例总数达到了298宗,创造了历史纪录。

对于中国海外并购的发展,经济学人集团中国首席代表许思涛在接受采访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同时他也表示,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大肆收购正逐渐引起国外越来越多人的担忧,这不仅仅是因为其中许多交易涉及到了对自然资源的控制权(占到中国海外投资的近一半),还因为这些投资者大多拥有中国国有企业的身份(数据显示,81%的中国海外并购交易是由国有企业进行的),这使得很多国家的监管机构及民众有抵触心理。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要从“走路”学起

报告显示,中国公司对海外并购的准备还不充分。在此次研究调查中,约有82%的中国高管认为缺乏境外投资经验管理是中国公司海外收购面临的最大挑战;仅39%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具备整合并购企业的专业知识;还有39%的受访者表示已经在既定的市场中选定了感兴趣的并购目标公司。该报告据此提醒说,中国公司很可能会抵挡不住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诱人机会,未对并购目标进行认真研究就采取行动,从而增加了并购的风险。

报告分析了2004年至2009年并购额超过5000万美元的交易,结果显示半数并购交易完成了对目标公司至少50%所有权的收购。但中国高管们正逐渐意识到这并非最佳方法,因为这种手段至少引起了公众和监管者的不安。在表示肯定或可能会发起海外并购的受访公司中,47%的公司倾向于通过设立合资企业(29%)或建立联盟(18%)来完成交易,只有27%的公司会选择收购的方式。

报告还指出,随着经济形势的企稳回暖和交易竞争日趋白热化,中国买家可能会处于不利地位,因为中国公司的投资需要获得政府部门的批准,耗时长,不确定性高。此外,金融市场的复苏也带来了更多筹措资金的渠道,因此意向中国买家会发现潜在收购目标出售意愿降低。

缺乏沟通是成功交易的主要障碍

报告指出,“大多数受访的中国企业都明显感到在几宗高调的收购案之后市场形成的紧张气氛,也对由此导致的商务环境深表担忧。”因此,海外交易对手和并购顾问们都强调中国投资者需要具备大局观和程序化策略,在并购中展现出商业和经济上的基本原则,对如何处理并购交易要有清晰的规划,对自己的身份和角色要有清晰的认识。如果可能的话,还需要明确中国政府部门在并购决策中所承担的角色。

报告看来,西方普遍担忧失业增加和知识产权受到威胁。中国企业在购买技术的同时必会获得相应的制造能力,这种忧虑在欧洲尤其明显。而在美国,认为中国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看法影响了中美两国企业就收购技术达成协议。

资源行业仍将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焦点

报告指出,尽管障碍重重,但大多数受访者预计中国的对外投资仍将继续增长。而且大多数受访者认为,中国的海外并购仍将主要集中在资源行业,同时对于其他行业包括涉农产业、生物科技、清洁能源和房地产的投资预计也将有所增长。

报告分析认为,就并购而言,令中国企业最感兴趣的仍是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家,这是因为当地的自然资源已得到较好的开发,便于收购利用。但中国也已经着手寻求与资源丰富的非洲国家开展交易,通过出资在当地建设基础设施换取石油和铜矿石等资源。此外,涉农行业和生物技术产业这两大新兴产业也引起中国企业浓厚的兴趣。

报告预计,未来几年,不仅中国参与的跨国交易数量会继续增长,而且参与海外投资的中国投资者、他们的投资对象以及投资策略也将更趋向于多元化。这是中国企业不断融入全球市场的自然过程。

“知己知彼”方能把交易做好

中金公司投行部董事总经理徐翌成指出,报告为人们提供了两个视角:一个是中方的,另一个是外方的,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因为在跨国并购中,只有“知己知彼”才能把交易做成,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双方的共赢。

第2篇:海外投资可研报告范文

莫打“糕”的主意

在军费开支日益紧缩的压力下,美国一些议员已经盯上了美军庞大而昂贵的核武库,认为那是一个潜在的“资金节省大户”。今年早些时候,有两名议员提出如果将核潜艇数量从14艘削减至8艘、去除F-35战斗机项目中的核任务投资,并延缓新型洲际弹道导弹和远程轰炸机的开发,美国政府将节省1000亿美元的资金。

然而,根据“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报告的预测,在未来几十年中,美国维持核武库的经费在国防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其实很小。“削减这种经费不仅达不到从整体上节约军事开支的目的,而且还可能破坏国家的战略威慑能力,从而使国家利益受损,”报告写道。

据估计,2015年到2039年,美军将在升级和维护核武库方面总计投入约7040亿美元资金,年度花费的峰值将出现在2027年,届时的核经费将达到270亿美元,较2015年增长56%。“单独这些数字看起来相当惊人,但放在整个国防开支中却是一个极小的比例,未来25年美军对老龄化核武库进行现代化升级改造的成本,将不会超过国防支出的5%”,报告称。

报告据此认为,通过削减、压缩核项目以节省军费开支的想法不会对五角大楼提供太多帮助。“谁也不要打‘糕’的主意。任何看似合理的核武器经费削减节省下来的资金,其实只是杯水车薪,对缓解近期的军费紧张局面没有任何实质性帮助。”

未来五大核项目

报告指出,美军在未来25年将对陆、海、空三基核武器运载系统、核弹药以及指挥与控制系统进行更新和升级换代。具体项目包括俄亥俄级核潜艇换代、陆基洲际弹道导弹更新、远程打击轰炸机研发、B-61核弹头延寿等。

美国空军计划从2020年开始采购约100架远程打击轰炸机,与F-35战斗机一起组成未来空中核武器发射平台。理论上,远程打击轰炸机与F-35都是可以执行常规作战任务和核打击任务的“双重任务平台”,因此研发与采购费用很具效费比。

与空基核武器发射平台的两用性质不同,海基和陆基核武器投射系统都是专用的。目前,美国海军的主要核武器发射平台是14艘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到2027年,最早服役的一艘俄亥俄将达到服役年限;随后,该级潜艇将以每年一艘的速度陆续退役。届时,美海军将装备10艘新型弹道导弹核潜艇(这种正在研制中的核潜艇目前被称为“俄亥俄替代者”),首艇造价将为145亿美元,该项目总费用预计将达1390亿美元。在陆基核武器发射系统方面,美军将在2018年之前削减“民兵”-Ⅲ型弹道导弹至400枚,同时启动新一代洲际弹道导弹的研制项目,预计早期研发资金以及部署费用将达到9.46亿美元。

核弹药等是投资重点

报告称,在美军的所有核投资中,核弹药(主要指核弹头)和弹道导弹核潜艇是两个重点项目。在未来25年中,每年约72%的核投资将用于新型核潜艇(即俄亥俄替代者项目)的研发以及核弹药更新换代、寿命延长等。《外交月刊》杂志网站报道称,美国目前储备有大约4800枚核弹头,大部分需要进行延寿升级。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的报告称,美军每年用于此项的资金约为10亿美元。到2039年,用于核弹药升级改造(不包括维护)的资金将超过200亿美元。

第3篇:海外投资可研报告范文

电视剧一直是电视市场中收视份额所占比重较大的节目类型。近年来,电视剧已经成为观众收视时间最多的电视节目类型,电视剧也日益成为中国亿万家庭的第一娱乐选择。

在各电视媒体围绕电视剧市场的激烈竞争中,CCTV-8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作为覆盖全国、创办最早的专业电视剧频道,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收视份额,频道在全国大中城市入户率高达90%以上,观众规模超过8亿。是真正意义上全国性的强势频道。

平台制胜

CCTV-8电视剧频道全天24小时播出,几大剧场全方位满足不同人群的收看需求。《黄金强档》每晚19:30卡位连播3集,延长了晚间高收视时段,提升了这一最具收视和广告价值时段的竞争力; 《海外剧场》,以海内外优秀电视剧为主,吸引了晚间高含金量观众对频道的持续关注,创造了不平凡的收视表现和传播成绩。《海外剧场》自开播以来,收视分额一直稳居全国前三。

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媒体投资回报的稳定性是广告客户最关注的指标之一,而稳中有升的收视率和市场份额则是投资回报的基础。整体来看,CCTV-8电视剧频道的收视一直在高位保持平稳,是广告投资回报率较有保障的电视频道。

另外根据CTR市场研究的调研显示,在全国上星频道中,CCTV-8的满意度综合指标稳居前十名,充分反映了中央台电视剧频道的平台优势。

资源制胜

电视剧频道竞争的关键是平台的竞争和节目资源的竞争,优质的平台加上优秀的电视剧更能够创造加乘的传播效果。最近CCTV-8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剧《人家正道是沧桑》在全国创造了最高4个点以上的优异收视表现。比频道平均收视率高出4倍以上,在主体观众群25岁以上女性中的收视率更是突破5个点,充分说明了优质平台和优质资源结合带来的加乘传播效果。

面对电视剧的激烈竞争,在资源制胜的今天,CCTV-8不断加大投入垄断资源,2009年上半年播出的《杀出绝地》《倾城之恋》等电视剧陆续取得优秀的收视表现。除黄金强档的资源储备外,中央台在优秀海外剧资源的储备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海外剧播出上更具无可替代的竞争优势。在丰富观众需求的同时,也为广告主提供了超值稳定的回报。从海外剧场近几年的稳定表现我们可以看出这也是非常值得投资的时段之一。

从绝对收视率上看,2009年上半年上星频道(中央一套除外)播出收视率前10名的电视剧中,CCTV-8占70%,由此也可以看出CCTV-8电视剧频道的竞争优势。

优化制胜:优化广告环境和广告项目,实现客户投放增值

企业对于电视频道,最关心的莫过于广告的投放价值。电视频道在提供节目收视覆盖的基础上,创造良好的广告收视环境也不可忽视。广告环境对广告价值的实现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良好的广告环境不仅保证了广告的收视,还可以提高广告的美誉度和信任度。广告环境一方面体现在广告的时长,另一方面体现在连续播放的广告品质。

第4篇:海外投资可研报告范文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上月一中国买家收购维他麦公司(Weetabix)时,敲定协议的唯一方式是:拉菲(Chateau Lafite)和白酒。

现在,中国白酒即将来到英国。迄今仍未习惯喝这种烈性酒的外国人将白酒称为“火酒”。

富有的中国商人和消费者大量涌向伦敦,中国人喜欢拿着白酒与潜在商业伙伴推杯换盏的习俗,促使哈罗斯百货商店(Harrods)和塞尔福里奇百货公司(Selfridges)开始考虑销售白酒。

许多中国酿酒商计划最早于下月在伦敦上架销售他们的产品,其中包括中国第三大白酒制造商泸州老窖(Luzhou Laojiao),以及帝亚吉欧(Diageo)控股的水井坊(Shui Jing Fang)。

白酒的烈度无疑具有传奇色彩。众所周知,1972年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在开创性的访华之旅中得到这样的建议:远离白酒。

根据英国《金融时报》旗下《中国投资参考》(China Confidential)的数据,由谷物和水等原料酿造而成的白酒去年销售额超过600亿美元。高档白酒每瓶售价在150英镑以上,其中利润率高达80%,而伏特加和苏格兰威士忌等白酒的营业利润率仅有25%。

伦敦多尔切斯特酒店(The Dorchester)里的餐厅唐人馆(China Tang)发现,“白酒之王”茅台极受店里中国顾客的欢迎。

2011年中国对欧直接投资猛增2倍

一项研究显示,2011年中国对欧直接投资猛增2倍,至100亿美元。该研究估计,中国企业正处于全球大规模投资的初期,到2020年对欧投资可能在2500亿到5000亿美元之间。

尽管相对于其经济规模,中国对外投资总规模仍较小,但多数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即将加快海外投资,而深陷经济危机的欧洲被视为最具吸引力的市场之一。

研究报告估计,2004年至2008年期间,中国对欧直接投资年均不到10亿美元,2009年和2010年增长2倍,至30亿美元,而去年再度增长2倍,至近100亿美元。

这项研究称:“欧洲正在经历中国企业在发达经济体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出现结构性飙升的起步阶段。”该研究由经济咨询公司荣鼎咨询与中国投行中金公司(CICC)联合。

该报告预测,2010年至2020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将达1万亿至2万亿美元,预计其中约有四分之一将通过并购或者“绿地投资”流向欧洲。

第5篇:海外投资可研报告范文

继上世纪90年代的国企出海潮和2000年前后的网络科技上市热之后,今年又是一个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高峰期。受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放缓以及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预期,目前,国内企业纷纷赴海外上市,除了美英等“热门”交易所外,以往对中国企业来说一直都较陌生的日本、韩国和德国等交易所,纷纷实现零的突破。

有专家认为,与前三次不同的是,这次民营企业开始成为主导性力量。从最初在海外建立销售网络发展到开设生产基地、并购当地公司,中国的民营企业正在期望变身为跨国公司。

绕道海外 开辟新大陆

正在召开的第九次民建中央全国代表大会日前了“非公有制企业税费负担状况及分析”调研报告,报告显示,税费负担过滥、过重仍然是制约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和体制因素。

调研报告表明,从私营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收入的行业分布特征可以看出:私营企业增值税仍然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而营业税收入集中在建筑业、房地产业;在其他行业如金融业等国家垄断行业的比重所占比例几乎为零。由此可见对非公经济依然存在着行业准入限制。

报告同时认为,虽然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将要于2008年1月1日实施。从长远看,各类企业税负是公平的,有利于企业竞争,但在今后5年内将继续保留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相比之下,国内众多企业包括非公有制企业,其竞争仍会处于劣势。

无独有偶,此前全国工商联刚的《上规模民营企业调查报告》也显示,当前民营企业依然面临三大困境:一是“国进民退”现象显著,二是民企外资化现象加剧,三是行业准入门槛依然高筑。

“民企外资化一度引发国家有关部门出台政策规避民企的‘返程投资’,殊不知,民企冲向海外,实为在国内遭遇严格准入限制不得已而为之”。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副秘书长陶相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因为外资在国内享受的是超国民待遇,最少也是国民待遇,许多著名民企选择在英属维尔京群岛、百慕大、开曼群岛等国际自由港注册,或选择与外资合作,甚至不得已出售控股权,实是无奈之举。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研究员蓝庆新也表示,中国经过近30年的改革,竞争性领域基本是完全竞争态势。但非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依靠高筑所有制门槛,圈地而居。央企最近几年的利润大户中,主要分布在石油石化、冶金、通信、煤炭、交通运输和电力等行业。这些行业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借助于政府力量的垄断行为,民企并不容易进入。

他同时表示,相对于国外的资本市场,在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方面,国内的监管环境以及上市要求都要比国外的市场更严格,中小企业为了融资,纷纷借道国际避税岛设立壳公司,再将境内企业资产注入壳公司寻求海外上市,这已成为民企破解融资难的一种有效的路径选择。

海外交易所大举入境

“国外市场资本充足,更愿意追捧中国概念”。刚刚在加拿大完成定向增发的宗申集团高级副总裁兼宗申派姆董事、首席执行官李耀表示,宗申派姆2005年在加拿大借壳上市以来,虽然目前业绩一直亏损,但投资者看好其未来发展,股价已从上市时的0.16加元,一路爬高到目前的3.50加元上下,折算成人民币为27.13元,其股价已经远高于国内宗申动力(001696)价格(22.76元)。

“民企必然要走全球化之路,而企业要想走出去,海外上市则是目前最佳的选择”,蓝庆新表示,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一般为高成长的民企,由于本土股市还不够完善,创业板的挂牌时间仍然还在研究之中。在产品服务和市场比较好的情况下,企业要想增长快,就需要到海外融资来维持企业的增长。

“‘一直埋头做产业、从不抬头看股市’的温州民企,也正酝酿一股上市的大潮。”陶相明告诉记者,作为中国民营经济发祥地的温州,一度被外界视为上市的“绝缘体”,在2006年前,温州只有一家上市公司。但目前,计划上市的温州企业已经超过50家。

“这些上市并不是为了圈钱。”他表示,很多民企逐渐意识到进入资本市场能引进战略投资者,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控制更多资源,管理也更加规范,能把企业做大做强,因此海外规范的市场成为他们的首选。

针对这一热潮,有专家认为,这是继上世纪90年代的国企出海潮和2000年前后的网络科技上市热之后,我国企业海外上市的又一个高峰期。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今年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盈利能力和质量都有了大大提高,行业分布也越来越广,与过去的“国企+互联网”相比,现在新能源以及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的企业都在争取海外上市。

几乎所有的分析者都认为,中国未来的强劲的宏观经济和良好的公司业绩是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受追捧的原因所在。当然,这吸引了全球主要交易所开辟这一上市资源。

近几年,海外交易所一直盯着中国潜在的上市资源,全球主要金融交易所频繁来到中国“游说”优质的上市资源。有专家指出,对中国优质上市公司资源的争夺,已成为各交易所业务的重中之重。随着中国证监会在今年7月对海外交易所驻华代表处正式“开闸”,海外交易所落户中国的步伐越来越快。除香港、美国等海外交易所外,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和英国交易所也都开始垂青我国民企这一上市资源。

海外投资提速

“民企海外上市融资并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民企希望借此为契机,加强公司治理,拓展海外业务。”蓝庆新认同上述观点,他表示,吸引国内企业海外上市的驱动因素中,除投资者众多、估值较高因素之外,战略性考虑才是中国民企赴海外上市的主要原因。他认为,未来民营企业通过离岸公司海外挂牌上市或许将成为民企进军国际市场进而形成跨国公司的主流模式。

在日前北京举行的全国民营企业“走出去”促进与交流会议上,不少与会人士指出,目前民企“走出去”正当其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民企具备了初步的国际竞争力,尤其是在我国比较优势较明显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竞争优势更为明显。

作为“十一五”开局之年,去年我国对外投资额达到161亿美元,这比规划中的年平均数字超出了41亿美元。规划中提出,“十一五”期间中国对外投资将达到600亿美元。

第6篇:海外投资可研报告范文

清科集团的论坛半年一次,是国内创投界比较有影响力的聚会,年年都有站着听的人。很多想融资的人会赶场子,同样,很多新入行的投资经理也希望得到机会听听大佬们的经验之谈。就像旁边那位不断用英笔记的来自香港的投资经理一样,他们需要学习很多东西:如何判断项目的投资价值?如何选择正确的团队?下一个投资机会是在3G还是新能源?

同样,台上的大佬们也需要学习。北极光创投的创始合伙人邓锋在去年就已经一直在总结经验。“去年有几个大的案子,市场都知道出了问题。我们研究这些问题后面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能不能防微杜渐,将来有可能碰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怎么办?在财务上建立什么样的机制,既能够与企业家保持一致,又能保持监管。”

市场上都知道的一则PPG创始人李亮涉嫌携款超2000万美元潜逃的消息,让经济危机来了以后的创投界人人自危,并加强了跟现金流紧张的企业们的沟通。这半年来,创投界变得冷清了。

风投需要学习的

清科的调查表明,VC们在今年上半年募集的资金同比去年下降了50%~60%。去年上半年投资是20多亿美元,今年上半年不到9亿美元,投资也下降了50%。清科总裁倪正东说,他觉得“中国目前的VC和PE处在危机的拐点上”一一似乎他每年都说这样的话。虽然VC口袋里有很多钱,但半年来大家都是只看项目不掏支票。

那么风投们的时间是不是更富裕了呢?一位合伙人说也不是,他们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已投项目的管理上了。在最困难的时期,至少要让企业家们感到投资者跟他们是同甘共苦的,希望企业家们也有这样的想法。很多与企业家相处的方法,都是要经过一个经济周期的洗礼才能更加完善。

也许要完善的方面太多了,有时候风投们会在最基本的功课上表现得马虎了事。来自美国的LP(给风投们批发美元的上家)HBP董事总经理盖里・L・布里奇对半年以来中国的创投们交出来的季度报告相当不满意。

布里奇先生说:“季度报告的质量在过去的五年中不断下降,美国的季度报告都是两到三页,而不是很长的报告。但这个报告对于LP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来源。”言下之意,中国创投的报告又长又废话。

布里奇先生拿出10个中国VC/PE的报告为样本:8个财务报告只有1个是符合他们要求的;对于公司信息的介绍,9份报告中没有一个满足他们的需求;还有3个报告提供了一些没经过审计的报告。老先生的结论是,10个报告中只有1个给了高分,“而在美国的样本中有一半得到了比较高的评分”。

LP们对风投们的关心,就像风投们对企业家们的关心一样。虽然报告做得不怎么样,但国外的LP们还是觉得中国vc仍是全球最值得关注的市场之一。的确,收益和风险总是共存的,这是业内的共识。相对于去年,中国的风投比较冷清,但相对于全球,中国仍然热闹一一可以热闹的事太多了,4万亿的产业振兴计划、3G的到来,还有创业板的开启。

创业板是诱惑?

对于创业板将在国庆前后推出的说法,外资和内资风投有着不一样的考虑。拿着美元的风投基本上只能把项目卖给同样拿美元的X--一卖给跨国企业或者拉到海外上市,所以创业板对外资创投的诱惑并不大。拿人民币的风投就不一样了,他们等着A股IPO的重启,等着创业板的开张。这也是为什么金融危机以后的半年里大量投资的都是以深圳创新投为代表的国内风投们。

清科的调查表明,人民币创投基金在第二季度已经是主导者,深圳创投已经占了整个投资的一半。倪正东说,“这是过去七八年都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过去风光的外资创投们,现在也需要学习怎么玩人民币基金了。

智基创投总经理暨管理合伙人陈友忠是较早进行人民币基金探索的外资风投之一,他在研究了国内的创业板规则以后,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养了一只大狗一只小狗,为方便进出,在门上挖了一个大孔和小孔,让大狗进大孔,小狗进小孔。后来主人发现小狗也进大孔。

陈友忠讲的故事用深圳东方富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玮的话可以解释一下:“中国的监管部门是把发行、监管、市场稳定、市盈率、赚不赚钱等等通通管上,可能最后结果适得其反,我认为中国资本市场市场化程度太低了,行政太多了。并不是我们小就要上创业板,我可能更需要钱,你却只让我融资2亿。”

与风投们的想法不一样,证交所希望对创业板上市的公司进行较多的限制,除了融资规模,还有上市门槛。之前就有很多企业诟病创业板上市门槛过高,很多高新企业没有盈利根本无法上创业板。

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主任研究员、资本市场研究会秘书长王一萱说:“我们把15家互联网海外上市企业上市门槛和国内拟推门槛进行了比较,我们发现,有12家已经符合创业板拟推的财务标准。也就是说,我们创业板在财务上应该能支持百度、腾讯等等这样的新兴业态。”

风投的风险

除了创业板的诱惑,大量的人民币风投跟中国人钱多及经济刺激计划也很有关系,就像欧洲采购团、海外油田并购,还有各地出现的让潘石屹们拿不着地的央企地王们。我们看到,投钱的都是中国人。有经济学家预言,上半年信贷量的过度膨胀,将埋下中国金融危机的种子。这样的预言,相信风投们也有所思考。特别是在不久前出现的刘晓人案件。

LP们看待刘晓人事件的出现,就像风投们看待PPG事件一样。这位曾经的中国民营创投机构第一人,因为被债主请来的“江湖上的人”威胁而到公安部门自首――理由是钱还不起了。这些债主,就是他的LP。这位知名风投入物债务高达2.15亿元,大部分的钱不知去向。这是所有LP都担心的事。

第7篇:海外投资可研报告范文

来自河北省的王先生本来在国内经营企业,去年10月份,他到非洲考察回来之后,认识到非洲广大市场的无限商机,遂在非洲某国开办了一家水泥厂,获利颇丰。而这只是数量众多的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办厂、开拓市场的一个缩影。

来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对外投资发展迅速。2007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87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了6.2%,到2007年底,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了937亿美元。

日前,由中国贸促会和商务部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研讨会上,商务部对外经济合作司商务参赞王胜文表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已经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今后几年,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会有较大的发展。

中企海外投资加速

近年来,中兴、华为、新希望、奇瑞等等许多中国企业纷纷把投资触角伸到了国外。中国企业在海外的许多国家直接投资办厂,进行企业并购,掀起了海外投资的一股热潮。

去年年底,普华永道了关于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报告。报告指出,我国海外投资已经超越“框架形成和全面发展”阶段,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其特点是基金成立,金融参股兴起。在行业中,除占主力的制造业外,金融企业和资源类并购开始加速,其代表性企业有中海油、五矿、工行等。德意志银行更是预计,未来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将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

该报告同时指出,中国经济连续三十年增长,国民生产总值(GNP)超过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接近1.5万亿美元。从各国的实践来看,人均GNP达到2500美元之后,对外直接投资就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中国现在正处于这样的一个阶段。

据商务部统计,2002~2007年,中国企业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达到597亿美元,年均增速高达60%。截至2007年底,商务部核准的境外合资投资企业已经达到1.2万余家,投资范围已经扩展到全球172个国家和地区。

除了发展迅速、规模扩大外,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形式也日趋多样。据了解,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开始由绿地投资向跨国并购等方式扩展。2005年中国对外并购投资为65亿美元,占当年对外投资总量的53%,2006年为70亿美元,占总量的40%,2007年为65亿美元,占总量的33%。海外并购主要集中在电信、家电、石油、汽车、资源等领域。其中,很多大型并购案备受世人关注,如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京东方收购韩国现代液晶显示器业务等等。

同时,一批有条件的大型企业集团已经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在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2007年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有22家企业入选,企业排名也有大幅度的提升,中石化成为第一家进入前20强的中国企业,排名全球第17位。

国内外的时机

上述普华永道的报告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资本流动性增强,企业跨国并购交易强劲,国际产业转移出现新趋势,整个外部环境促使中国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同时,中国宏观经济长期处于失衡以及资源瓶颈的问题也加速了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

普华永道税务及商务咨询部合伙人黄佳指出:“对于改善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以及提升国内经济结构来说,海外投资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手段。”

目前,国内市场上诸如人民币升值、从紧货币政策等因素对出口企业造成了一定影响,对一些中小企业来说影响更甚。对于这些企业来说,“走出去”进行海外投资可能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中小企业与其在国内市场的夹缝中生存,不如‘走出去’寻找商机。”经济学家丁俊发说。他认为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中小企业劳动力成本普遍增加;受次贷危机影响,国家贸易出口总额增幅下降,中小企业产能过剩成为最大的压力。

目前,市场普遍观点认为,人民币加速升值对于一些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低附加值出口产品为主,抵御汇率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的未来生存与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由此带来的潜在市场风险较高。

对此,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邓先宏认为,中国企业在国外开拓市场,在国际市场上销售产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人民币升值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可以绕过目标国的贸易壁垒和其他管制,有力地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实力。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风险,例如受到所在国家经济状况的影响。近期,越南经济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与货币大幅贬值情况,在越南建立生产基地或分支机构的新希望、湖北宜化等A股公司日前均相关公告,称近期的生产经营受到了一定影响。但是另有一些在越南有所投资的企业诸如苏泊尔、美的电器等也表示影响是有限的,并不会影响企业未来的投资计划。

国外市场抛橄榄枝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拉美和亚洲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目的地,两个地区分别占到中国企业海外直投的48%和43.4%。而其中,开曼、中国香港、英属维京群岛是吸引中资最多的三个地区。

中国企业的蓬勃活力以及优质的增长潜力使其成为外国市场眼中的“香饽饽”。在“第二届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研讨会”上,来自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美国等许多国家的代表都向中国企业发出了邀请,纷纷阐述自己的投资环境、对中国企业的优惠政策,描绘未来的投资蓝图。

这其中,中国企业以往较少投资的欧洲国家更为积极和热情。

杜塞尔多夫市是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中心之一,因为展览业而闻名于世。市长 Joachim Erwin亲自挂帅,带领着多名相关官员和投资人士,热情地招揽着中国企业,尤其对于中国的中小企业更是青睐有加。Joachim Erwin骄傲地宣称中国华为公司总部已经由伦敦迁到了杜塞尔多夫;此外,中国冶金公司、中国五矿、武钢集团的企业地区总部也都设在杜市。他表示,杜市是最适合中国企业的选择,可以帮助中国企业融入到欧洲的市场中。据了解,在过去的几年中,落户于杜塞尔多夫的中国企业数目增加了一倍。

Joachim Erwin表示,对于许多公司来讲,特别是来自中国的中小型企业很难理解欧洲当地市场结构的情况,但是许多公司的产品和服务都有非常好的前景,这些公司需要基础信息和指导,才能够使得他们进行结构性和针对性的改革,来适应市场的需求。而杜塞尔多夫的优势就在于此,“我们给中国公司提供欧洲市场的信息,给他们提供全方位、不同层面的服务。”据了解,杜市目前已经建立了许多和中国相关的基础设施,包括正宗中国风味的餐饮业、根据中国人需求而衍生的零售业、中国服务商(律师、企业咨询、税务专家、经济审计师、营销和广告专家)、中国酒店等等一系列配套设施。其对中国企业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在谈及席卷欧美的次贷危机对杜市贸易的影响时,Joachim Erwin对《经济》记者表示,根据他们所了解的情况,影响并不大。

英国国家商会在此次研讨会上也派出了包括政府官员和企业代表在内的多名人员。英国国家商会首席中国顾问吴克刚在英国生活了十七年,对中国和英国都很了解。他一语道破:“99%的中国企业对英国市场不了解。”

吴克刚介绍说,目前不乏专业服务机构,但缺少对中国企业需求、特点和英国市场形势、策略等都十分了解的中介机构,真正发挥桥梁作用。而英国国家商会正努力搭建贸易平台,希望让那些没有英国市场操作经验的中国企业,通过该平台逐步熟悉、了解英国市场。

吴克刚向记者介绍,作为英国最大的商业网络,英国国家商会下属50多个地方商会,拥有13.5万家公司和500万个雇员。它庞大的网络可以开启快速通道,帮助中国企业迅速打入英国市场。

据记者了解,为吸引更多中国企业到英国投资,英国国家商会制定了战略规划,并付诸实施。最近,英国国家商会到访北京、上海、广州,还与中国贸促会筹划成立相关服务平台,和商务部商讨能否建立中国企业去英国投资的快速通道。

吴克刚坦言,尽管英国市场对中国企业来讲有机会,但签证难、经营成本高等问题是不争的事实。同时他也非常乐观地表示,如果中国企业将计划做好、策略定好、成本算好,高成本操作同样可赚钱。

同时,吴克刚还预言,未来三五年将是中国企业海外发展的高峰期。

政府的角色

自从2000年企业“走出去”被中国政府正式确定为新时期的一项开放战略以来,中国政府不断出台政策鼓励扶持中国企业“走出去”,并初步建立起一套促进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政策、服务、监管体系和协调机制。上述普华永道的报告中指出,中国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导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加速的一大重要因素。2000年以来,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一直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

发改委中小企业协调中心主任袁普对《经济》记者表示,在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政府可以发挥的空间很大,可以利用多种手段为企业提供帮助。

此次由中国贸促会主办的“跨国投资研讨会”已经是第二届,很多参会企业对《经济》记者表示,这样的活动应该多搞一些,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了解更多的跨国投资信息,分享更多经验,掌握更多政策,对相关企业很有帮助。

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解学智在此次研讨会上表示,国税总局将在企业跨国投资的收益、业务和经营准备等环节完善税收政策,促进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解学智表示,在企业跨国投资收益环节,税收政策完善的重点在于最大程度地消除国际间的重复征税。世界各国因税收管辖权的差异,导致就同一笔所得对投资来源和投资所在国重复征税,这是企业跨国投资面临的最突出的税收问题。

据记者了解,为鼓励和支持我国有条件企业开展对外投资,中国政府在投资促进、指导服务、协调保障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在投资促进方面,中国政府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博览会、洽谈会、交易会等为企业对外投资合作提供平台。目前影响比较大的有98厦门洽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还有哈尔滨洽谈会,等等。

第8篇:海外投资可研报告范文

从去年6月至今年1月,国际油价大幅跳水60%,给全球石油行业带来重大冲击。今年5月以来,国际油价震荡回升,但仍徘徊在每桶60美元上下,与去年6月创下的每桶107美元高点判若云泥。

“一场石油行业的‘严冬’已经来临。以油气勘探开发为主业的中海油已感受到了浓浓的寒意。”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下称“中海油”,0883.HK、CEO.NY、CNU.TSX)董事长、刚刚调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下称“中石油”)董事长的王宜林在中海油2014年年报中如此表述。

不仅中国油企,全球石油公司都有了“过冬”的感觉。更何况,与国际石油巨头相比,中国“三桶油”尽管体量庞大,但在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国际化程度等方面都不占优势。

自2008年那一轮国际油价暴跌之后,2009―2013年,中国“三桶油”海外并购金额合计超过1000亿美元,以至于有人把那5年称作石油行业的“中国并购时代”。巨额且快速的海外并购成效显著,中石油坐上了全球第四大油企的宝座,另外“两桶油”也都进入了前50强。

并购同时为中国油企在海外获取“权益油”(指石油公司根据油田所占股份权益分成获取的原油,又称“份额油”,区别于原油市场买卖的“贸易油”)开辟了广阔前景。根据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的《2014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权益油气产量估计超过1.3亿吨。

不过,行业“严冬”中,也许是时候收拾、整理一下大手笔采购到篮子里的菜了。中国油企海外资产的经营管理、运行效率越来越受到关注。

比如,今年2月,中央巡视组在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下称“中石化”)巡视后指出了该公司海外经营资源配置管理方面的问题:一些油气项目收购程序不够规范,尽职调查不到位,有的实际运行效果和预期差距较大;资产投资回报率较低,有的多年没有产出等问题。

与上一轮收购潮相比,这次油价暴跌后,“三桶油”在国际并购市场上集体表现低调。《2014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14年,“三桶油”海外项目收购金额不到30亿美元,相比2013年下降了90%。业内分析认为,“三桶油”步伐放缓主要是对海外业务发展战略转型的考虑,“三桶油”从重规模扩张转向更加注重海外资产的效益。

在“三桶油”集体低调的时候,另一支力量却异军突起。2014年全年,包括洲际油气(600759.SH)、熔盛重工(1101.HK)等在内,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油气规模超过22亿美元。

一位民营上市企业老板指出,在低油价的市场环境下,民营企业或将迎来海外并购的好时机。

海外“权益油”帮中国进入“千万桶俱乐部”

沙特、俄罗斯和美国,是世界上石油产量最大的国家,被称为“千万桶俱乐部”国家,三国每天的石油产量超过1000万桶。

5月5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首席能源研究员陈卫东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目前的石油产量排在世界第四位,本土石油产量每天只有400万桶,但如果算上我们在海外每年1.3亿吨(1亿吨相当于7亿~8亿桶) 左右的“权益油”,以及中国投资所撬动的产量,中国也可加入“千万桶俱乐部”。

“没有中国过去这10年左右接近2000亿美元的投资,哪有这么多产量。”陈卫东表示,“千万桶俱乐部”成员对国际油气的供给和需求影响最大。其中,中国供需两旺,在目前全球石油市场呈现为买方市场的情况下,影响力无疑是最大的。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投资对我们来说还是很有必要的”,中国对外投资,增加全世界石油供应,而这一轮国际油价下降,和国际石油供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供大于求有关系。

周大地说,“国际油价从每桶100多美元,跌到五六十美元,中国每年净进口3亿吨(约21亿桶),一年省1000多亿美元,一下子把我们过去的投资也就补回来了。”

世界银行近期的报告估算,油价下跌10%,对中国经济增长率的拉动在0.1%~0.2%之间。

中国石油大学中国能源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乾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上世纪90年代中国油企走出去,就是奔着获取“权益油”去的。其最根本的目的是掌握资源,也希望在与国际石油公司的合作中学习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同时,中国公司自己去开采的时候也可以控制成本,兼顾商业利益。

在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看来,“权益油”的作用还在于对冲风险――国际油价即便涨得很高,中国可以既是买家又是卖家。

海外项目有得有失,正经历低油价的“阵痛”

不过,随着国际油价暴跌,各大石油公司正经历一轮资产缩水、减支增效的“阵痛”。企业在高油价下并购的一些项目,就存在亏损的风险。中国公司的海外项目也难以幸免。尤其是,2009―2013年,在那一轮并购高潮中,唱主角的中国“三桶油”花费近1100亿美元,并购了大批海外项目。油价下跌使得中国油企海外资产的经营管理、运行效率越来越受到关注。

事实上,多年来,中国油企在海外的油气生产经营还是取得了丰硕成果,一些油气区块后来被证实价值颇丰。

以中石油苏丹项目为例,苏丹石油勘探开发项目是中石油海外发展的摇篮。从利润收益上看,中石油在苏丹的投资累计超过60 亿美元,大都能在很短时间内收回投资并保持投资回报率在15%以上。如在1/2/4 区和管道项目中,中石油出资7.5 亿美元,投资回报率达17%以上。

时任中石油集团总经理周吉平曾表示:“在国际上,由于美国制裁苏丹,许多石油公司还在观望、等待的时候,中石油抓住机遇,投资苏丹……在别人还认为是风险的时候,果断地抓住风险后面隐藏的机遇,就会处于领先地位。”

中石油另一个典型项目是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项目,被认为是在哈国投资的成功起点。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高级顾问、工程院院士童晓光2014年撰文称,1997年6月,中石油收购接管阿克纠宾公司。17年来,阿克纠宾公司油气当量从最初的319万吨,成为目前中石油第四个千万吨级的海外大油田,是中哈原油管道的主要油源。阿克纠宾花了中石油3.2亿美元,目前来说,是收益最大的项目。

一位熟悉中石油海外业务的人士指出,中石油的不少领导当年都曾具体参与过这些典型项目,苏丹项目最早就是周吉平牵头在做,中石油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汪东进曾在苏丹项目、阿克纠宾项目工作。

上述人士还告诉记者,中国油企走出去之初,在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上都不占优势,对全球大的油气资源国的政治、法律、投资环境,包括跟政府打交道的经验,都一无所有。当时,大的资源富集区、比较容易开采的地区,已经被欧美石油巨头占得差不多了。“从一开始,甚至到现在,我们也只能找一些相对被人家吃剩的骨头,去人家不太愿意去的地方。”上述人士表示,苏丹项目处于那样的政治环境,西方公司是不能去的。阿克纠宾项目也是西方公司看不上的。“但现在来看是我们捡到宝了。”

毋庸讳言,中国油企走出去也买到了不少教训。比如,2014年4月,伊朗表示将取消与中石油签订的25亿美元油田开发协议,理由是中石油未能履行相关合同义务。上述人士透露,背后原因可能是,由于伊朗合同模式比较严苛,导致企业无利可图。

此外,还有加拿大油砂项目。作为一种非常规能源储备,加拿大油砂逐渐受到世界关注,中国三大国有石油公司也先后进军这一领域。不过,加拿大油砂开采成本平均约为每桶60美元,当国际油价跌至60美元以下,就几乎已经没有开采价值。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首席能源研究员陈卫东表示,“石油价格估计很长时间不会回到高峰,一些按照高峰时期价格购进的资产,这回就难了。”

中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预计,今年国际油价总体水平将较2014年大幅回落,WTI(编者注:西德州中级原油,为最具市场指标性的两种原油之一,另一种为布伦特原油)原油年均价在55~65美元/桶,布伦特原油年均价在60~70美元/桶。

“每一轮油价暴跌,都会跟着一轮并购潮。有些公司并购某种意义上说,像是收市时想到菜市场去捞便宜货的人,一大堆菜买回来,是便宜,但是过后看到有很多是不能用的,自己不能吃的。”陈卫东对《中国经济周刊》说,“我更关注的是下一步,我们买了那么多资产,如何重新整合,哪些合适的要留下来,不合适的要出手,接手的人会是谁。”

此轮油价下跌,“三桶油”并未“抄底”

2011年,中石油提出,“十二五”期间,将把重点集中在中亚、中东、非洲、南美与亚太五个油气合作区上,到“十二五”末,海外油气作业当量将达到2亿吨,加上国内2亿吨作业当量,到2015年,中石油油气作业当量将达4亿吨。

这个目标看来难以实现了。2014年,中石油海外油气作业当量不到1.3亿吨,距离2亿吨目标尚有较大差距。

同样就海外油气业务提出过宏伟目标的还有中石化。2012年,中石化集团召开了海外上游“十二五”规划暨5000万吨目标部署动员会,会上透露出的目标是:“十二五”末海外权益油产量要达到5000万吨。而该公司2013年权益油气产量为3871万吨,2014年估计为4000万吨。

值得注意的是,2009―2013年并购潮,“三桶油”花出去的近1100亿美元,其中仅中石化就占到501.97亿美元,是“三桶油”中并购金额最高的。

一位接近“三桶油”的业内人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中石化上游资产较少,有‘补齐’的需要。但是,花费巨资,从目前海外油气产量来看,并不理想。与几年前的并购潮截然不同,这一轮油价下跌之后,“三桶油”并没有再行“抄底”。中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的《2014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14年,“三桶油”海外项目收购金额不到30亿美元,相比2013年暴跌了90%。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侯明扬撰文分析,原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三大石油公司均强调发展质量优先于资产数量;二是此前数年的大规模扩张使各公司的财务状况趋于紧张;三是各公司都致力于吸纳整合其先前并购的海外资产,力争实现与其他资产的协同效应。

高层希望规范、提升央企海外资产的运营,或许是更深层的原因。今年2月,中央巡视组在对中石化集团巡视后指出该公司海外一些油气项目收购程序不够规范,尽职调查不到位,有的实际运行效果和预期差距较大;资产投资回报率较低,有的多年没有产出等问题。

针对中央巡视组提出的问题,中石化集团表示,目前在全球 27 个国家拥有项目 51 个,对项目运行情况深入分析,制定了整改措施。其中包括:立行立改,提质增效,2015 年同比压缩投资规模 22.2%,压减低效无效产量 840 万桶;对受资源国政局动荡、政策变化或者合作方投资意愿较低等因素影响,经营困难的项目逐个进行解剖,“一项一策”制定运行策略。

在中国石油集团海外油气业务2015年工作会上,中石油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汪东进亦提出要求,中石油需要看到国际能源地缘政治风险加大、低油价导致海外业务盈利能力下降等新挑战,应持续优化海外资源配置和资产布局,不断提高海外业务抗风险能力。

中海油首席执行官李凡荣则在2014年公司年报中指出,2015年,中海油将强化海外各区域资产的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继续推动尼克森(2013年2月中海油以151亿美元完成收购尼克森,这是中国企业完成的最大一笔海外并购)资产的深入整合,科学梳理海外业务管理体系,推动海外重点项目的进展,优化资源调配和项目管理。

中海油还于今年2月2015年经营策略和发展计划称,今年的资本支出计划为700亿~800亿元人民币,比2014年预计实现的1083亿元资本支出下降了26%~35%。对2015年海外产量的规划也下调至33%,低于2014年已经实现的37.8%。

上述接近“三桶油”的业内人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三桶油现在的领导层,大多经历过曾经的并购潮,他们学到了经验,并购不是走完流程就胜利了,更重要的还有后续的整合、持续经营的问题。”

海外资产整理或需5-10年

今年2月,在中海油2015年经营策略和发展计划会上,中海油首席执行官李凡荣被问及是否会关停或剥离北美地区高成本的非常规油气资产项目。李凡荣回应称,对资产组合进行优化,意味着“有进也有退”,中海油会进一步评估资产。“北美地区的非常规项目,中海油目前没有关停现有生产井的计划。”

李凡荣认为,北美的很多非常规项目还处在开发的早期阶段,现在说是否亏损还为时过早。行业的规律是,非常规项目早期的开发,短期来看是不盈利的,需要资本投入到一定规模之后,才能显现出非常规资源的特性。

中国石油大学中国能源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乾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当前到了海外油气资产需要整理的时候,但真正着手整理非易事。多年来,我们海外资产没有审计,情况难以全面掌握。如何来评价经济效益,什么样的项目值得保留下来,需要一套体系来评估。而这套体系要形成并投入运用,可能还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可能要5~10年。

对于央企来说,更困难的是剥离和退出。如果当时买得高,现在低价卖,就会涉及到国有资产流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首席能源研究员陈卫东认为,“因此,不到感受到彻骨之痛,恐怕也很难剥离。”

刘乾表示,“中国公司主动、体面地、有收益地退出某个油气项目,目前为止还很少,几乎没有。”

央企“休息”,民企“接力”

尽管央企暂时“休息”,但这一轮油气并购潮仍然如期而至。这回的主角是中国民营企业。2013年,中国民企在海外油气投资便达到了10亿美元,去年这一投资额度更是达到了22亿美元。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首席能源研究员陈卫东分析认为,“这一轮并购最积极的一定不是原来传统的石油公司,而会是非石油行业与金融企业的组合。石油公司经历过了朝阳时代,也经历了‘炎热的午后’,现在进入‘黄昏’了。他们知道,再想轻松获取高额回报已经不可能了。而那些原来在低回报行业苦苦挣扎的企业,突然发现了机会。”

洲际油气就是转型者之一。2014年,洲际油气收购哈萨克斯坦马腾石油95%股权,实现主营业务由房地产向油气行业的转型,并把股票名称由“正和股份”更改为现名。

今年3月,洲际油气再度出手,购买哈萨克斯坦克山公司100%股份。洲际油气董事长姜亮表示,选择投资是从6个维度来考虑:第一是资源,第二是石油体系是否完善,第三是监管体系是否完善,第四是地面设施成熟程度,第五是两国政治是否友好,第六是税收是否优惠。

同样在去年更名,进入油气行业的还有美都能源(从“美都股份”更为现名),此前的主业同样是房地产。2013年12月收购了美国WAL公司,进入油气行业。

在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看来,应当大力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投资油气,因为他们是自负盈亏的,会更市场化。

刘乾告诉记者,“民营公司投资油气目标很明确――并购金额在5亿~10亿美元,产量大概在50万~100万吨,处于中晚期的油田(已经投产、产油量逐年递减)。这样的油田人家愿意卖,价格也比较合适。”比如在哈萨克斯坦,一些油田的开采方式比较粗放,中国公司去了,可以精细化作业,提高采收率,同时再对周围边边角角进行勘探。

民营公司走出去投资油气,也获得了官方的支持。2014 年 8 月 27 日,国家商务部以“商贸函(2014)635 号”文对广汇石油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资质进行了批复,由此开启了原油进口权向民企开放的大门。

中国在OPEC有多少“权益油”?

1993年,中国成为成品油净进口国,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为了确保国内石油供应稳定,油源更加多元化,中国三大国有石油企业开始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积极参与海外资源国的油气开发,通过投资参与海外油田建设等方式,获取当地稳定的“权益油”。

但与欧美石油巨头相比,中国公司起步已经相当晚了。那些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的地方早已被占尽。中国公司去的大多是经济相对落后、需要投资,或者是资源条件比较差、需要中国技术的地区。

中东地区石油资源丰富,发达国家石油公司竞相争夺,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要想获得“权益油”非常困难。

OPEC目前的12个成员国中,沙特和科威特,受宪法制约,不仅中国公司,所有国外石油公司都难以进入两国的石油勘探开发领域。

伊朗等国采用的是“回购模式”,油气资源同样不属于外国公司。在这种模式下,外国公司提供资金、设备、技术和服务,负责将某油气田建成一定的产能规模。作为回报,在投产之后,外国公司可以选择现金回报,或者按照市场价格回购相应的油气产品。

OPEC成员国伊拉克也是世界产油大国,伊战结束后,中国石油公司在历次石油招标中的斩获颇多。2014年的数据显示,中资目前拥有伊拉克油田约21%权益。

此外,中国公司在OPEC成员国中的尼日利亚、安哥拉、委内瑞拉等国也拥有一些石油权益。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公司在海外最多的“权益油”来自非洲。在非洲获取“权益油”的过程中,“安哥拉模式”较有代表性,即中国向安哥拉提供两期共 40 亿美元的贷款,在安哥拉没有抵押品和偿还能力的情况下,双方约定用未来开采的石油偿付,中国获取“权益油”。

为什么海外“权益油”90%以上不运回国内?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2012年时曾披露,中国石油公司在海外的权益油90%以上都在当地销售,而不会运回国内。

国际能源署(IEA)2011年的一份报告也证实了中国的这一做法。IEA的市场分析认为,中国石油公司对“权益油”的营销决定主要是基于对市场因素的考量,其在美洲的份额油基本上都在美洲当地销售。

可以说,中国石油企业海外产量增加了全球市场供应,对维护全球市场价格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权益油”一定要运回来,这是个误区。可以根据国际油价走向选择石油市场卖掉,再在合适的地方买回来。掌握“权益油”,对中国的能源保障肯定是加分的,尤其是遇到石油涨价、能源供应紧张的时候。

中国石油大学中国能源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乾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据他所知,目前中国企业在国外采的油,运回国内的只有在哈萨克斯坦开采的一部分,因为路途较近,而且有原油管道。这部分油大概不到1000万吨。

至于为什么大部分“权益油”要在海外卖掉而不运回,刘乾认为有以下因素制约:

第一,运回国内,路途遥远,且运输不畅通,不经济、效率低。

第二,项目所在国的政策限制。有些国家就规定了石油内销比例,开采出来的石油必须有一部分留在本国。

第三,基础设施的限制,比如原油管道的运力问题。

第9篇:海外投资可研报告范文

谁是最大买家

全球海外购房置业的最大买家是谁?

房地产咨询顾问机构莱坊房地产经纪公司总部设在英国伦敦,在全球六大洲设有335个办事处,每年都会研究全球富人的财富转移情况。该公司亚太区研究部主管尼古拉斯・霍尔特告诉记者,据2015年的最新统计,从全球超高净值人士(扣除自住房屋之外,净资产为3000万美元的人士)来说,德国和阿联酋两国在海外房产投资的份额在整个房产投资方案中最高,达到40%。

此外,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肯尼亚也有30%的富豪在海外购置了房产;美国、英国、新加坡和西班牙则有20%的富豪在海外购置了房产,而中国这一数字只有5%。

国内的同策咨询也做过类似的研究。同策咨询研究部的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全国拥有1000万元资产以上的高净值人群有109万人,目前高净值人群投资海外的资产比例普遍较低,他们平均海外投资占到其总资产的比例约为16%。其中,半数以上的高净值人群海外资产配置比例不足5%。

那么,向总理提问的英国《金融时报》记者所说的“现在中国公民已经是纽约、悉尼、伦敦等地最大的海外顾客群体了,当地房价随之被明显抬高”这一点是否成立?

尼古拉斯・霍尔特告诉记者,伦敦最大的外国买家是新加坡人,而非中国居民。对于中国买家来说,最受欢迎的价格区间是50万-100万英镑,约合465万-931万元人民币。截至2014年8月,伦敦市中心这个价格区间18.7%的住宅物业是中国人购买的,同比增长11.9%。

“对于整个英国来说,中国人也排不到前三,在英国置业的主力应该是俄罗斯、中东和德国这些国家的居民。”在英国有大量业务的万国置地集团总裁史锐雪告诉记者。

美国佛罗里达奥兰多房地产中介公司CEO宋俭说,目前购买美国房产最多的还是加拿大居民,但是具体到不同州和不同城市,情况也不太一样,比如在佛罗里达州,最大的海外置业群体是英国人和巴西人。

不容忽视的“疯狂”

尽管中国还不能跻身最大海外置业军团,但近年来海外置业人数激增也是不争的事实。

“如果问我对中国人买房的印象,那就是太疯狂了。你们常说的中国城,其实在纽约有3座,我前不久去皇后区的朋友家,原本那条街上的别墅住的都是白人,现在有一半以上都是中国人了。”家住纽约布鲁克林区的科瑞妮・陈告诉记者。

全美房地产经纪人协会(NAR)的数据显示,在购买美国房产的外国买家中,中国买家的比例一路攀升,已从2011年的9%、2013年的12%,上升至2014年的16%。

瑞士信贷银行的一份报告估计,中国人一年花费约50亿澳元在澳大利亚购买房产,这相当于该国新造房屋中有1/8被中国人买走。根据新加坡市建局的统计数字,过去3年(2012年至2014年),在新加坡的大多数房地产项目中约有30%为境外客户。其中,中国买家在境外买家中占比约30%,成为最大的外国买家。

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2月70个大中城市中,房价同比出现下跌的有69个,新建住宅销售价格连续第10个月下滑。随之而来的正是海外置业的火爆。

仲量联行年初的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海外房地产投资激增,超过165亿美元,与2013年相比,同比增长了46%;仅2014年上半年,中国私人海外房产投资额接近50亿美元,远超2011年及2012年全年规模;商业地产投资超过112亿美元,中国在海外商业地产上的投资首次超过国内。海外投资的激增使中国一跃成为全球五大主要跨境资本来源地。

或许出于统计口径的原因,来自全美房地产经纪人协会的数字更加惹眼:2013年4月-2014年3月的一年间,国际买家在美国购房总额达922亿美元,同比增长35%。同期,中国人在美购房总额达220亿美元,相比前一年的123亿美元,同比飙升近80%。

“我们预计,2015年中国个人海外房产投资总额将是2014年的两倍,有望达到350亿美元。预计未来5-10年中,这个数字将会以平均每年150%-200%的速度增长。”史锐雪告诉记者。

从学区房到一居室

2013年,《金融博览・财富》杂志联合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对中国公民海外置业的目的展开了一系列在线调查。调查数据显示,超过4成的受访者到海外置业主要是为了子女的教育。

《2014汇加顾问・胡润中国投资移民白皮书》显示,洛杉矶、旧金山和温哥华是富豪最青睐的海外置业城市,近一半高净值人群选择学区房。学区房的魅力可见一斑。

位于美国加州洛杉矶郡的圣马力诺,就是加州数一数二的学区房所在地,因此备受中国买家的青睐。根据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圣马利诺市人口亚裔占了53.5%,“由于大量中国人涌入,现在圣马力诺一套有百年历史的老房子,都能卖到200万美元(约合1239万元人民币),而且全球金融危机时都没怎么降价。”一位专注美国市场的投资顾问告诉记者。

另一个备受中国买家青睐的“学区”是位于南加州的阿卡迪亚,因为学区房的概念,阿卡迪亚房价已经超出2007年高峰期的39%。单是2013年,只有5.6万人口的阿卡迪亚就有90多栋房子以250万美元(约合1548万元人民币)以上的价格成交。

但如今,这种趋势已经被投资所取代。在2015年春季房展会上,记者发现,纯粹以投资为目的的人数大为增加,嘉美东方的置业顾问告诉记者,以美国为例,购买商品住宅毛收益率一般在6%,即使扣除物业费、房产税等费用后,也比国内一些大城市2%的租金回报率要高。

澳大利亚的情况更具吸引力。购买美国房产首付需要50%,但是澳大利亚的很多项目只需要10%的首付,而且贷款利率也和美国相似,只有4个百分点左右,二三十万澳元的首付款,吸引了大量纯投资需求的客户。相对应的是,本届房展会上,仅澳大利亚就来了35家参展单位。

“上周六我们做了一场加拿大房产的推介会,现场成交了15个客户,全部是购买一居室两居室的小户型,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投资。从去年开始,尤其是今年一季度以来,以纯投资为目的咨询越来越多,增长比例已经超过因自住和留学而进行的海外置业,预计以后也会以投资为主。”史锐雪告诉记者。

当地人的“羡慕嫉妒恨”

随着中国居民的海外置业热潮,“中国买家购买力强劲,被指抬高美国旧金山房价”、“伦敦再现楼市泡沫,英媒称中国买家推高房价”之类的报道频见报端。

与此同时,多国也出台了限制外国人置业的政策条文。2014年11月6日,英国移民新政正式实施,投资额由原先100万英镑涨至200万英镑,且200万英镑并不包含房地产投资,以鼓励投资者将资金投入实体经营的项目。

2015年2月25日,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公布计划:对海外买家严格征收申请费,用来监测非法购买澳房产及防止海外买家扰乱市场价格。这是继新加坡、加拿大等之后,又一收紧外国人购买房地产的国家。

“说中国人炒高世界房价,其实有点危言耸听,需求增加房价自然会上涨,近年来中东国家、俄罗斯都是海外置业大户,所有国内房地产市场不明朗的国家,都在往美、英、澳、加等国投资,我不认为中国人在恶意炒房,而是进行一个长线投资。”史锐雪对记者表示。

不过,对中国买家,政府、开发商和当地居民的态度不尽相同。

澳大利亚财政部联邦议会秘书史蒂文・乔博说,房价上涨的罪魁祸首是政府政策导向和房屋短缺现状,并非外国投资者。

新西兰总理约翰・基表示,中国买家投资房地产问题并不大。新西兰新经济研究所首席经济师伊奎布估算,海外买家最多只占当地房地产市场8%,不算主力,就算对海外投资者限制也不会根本上解决房价通胀问题。

总体来说,吸引外国居民在本国置业,可以吸引更多的资金,并刺激实体经济,因此政府大多还是持欢迎态度。

“现在国外开发商都很重视中国市场,以前不少海外开发商都是把当地滞销的项目拿过来卖,现在则是将热门的楼盘推荐给我们,而且是全球同时发售,我们还经常优先挑一些户型方正,朝向好的房子,提供给中国买家。”史锐雪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