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海高原一株柳范文

青海高原一株柳精选(九篇)

青海高原一株柳

第1篇:青海高原一株柳范文

一株柳,一株神奇的柳。在夏、秋两季以惊人的毅力顶住风雪、干旱等自然灾难的柳。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生长并壮大的柳树,经受了多大的困难?难以想象。上天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活了下来。

生活、社会、学习不也是这样?遇到困难,不退缩,勇于向它发起挑战。不害怕、不抱怨命运。生活会给你制造出麻烦,只要你勇敢顽强、永不退缩,就能消灭它。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难免有坎坎坷坷,不免有荆棘。只要心有自信,不怕困难,就会在黑暗中发现光明;达到成功的彼岸,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成为生活的强者!

人生就像这青海高原的柳树。会遇到困难;会遇到挫折;会遇到打击……只要我们不泄气,不灰心,相信一个个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第2篇:青海高原一株柳范文

1.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体会重点词句所表达的感情。

3. 了解环境描写、对比反衬、想象等表达方式,认识其表达效果。

4.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所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通过充分地感受语言文字,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

2. 在体验情感的同时,把衬托、对比、想象等写作方法教给学生。

设计理念:

文本的教学价值包含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两个维度。这篇托物言志的散文,运用仿英雄传记式的叙述结构,赞扬高原柳身处逆境不屈抗争的顽强生命力。教学中,从“教课文”走向“教语文”,适度拓展;从“学语文”走向“用语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头脑风暴”,读写结合,说写结合;从“眼中柳”到“心中柳”,在和文本的对话中渗透学法指导、写法指导,让学生悟得表达的方法,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融合。

教学流程:

一、 复习导入

1.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这株柳树的外形有了初步的印象,谁来说说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

2. 看(出示图片)――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我们来读出这株柳树的巍巍然。(生齐读)

二、 感受高原环境

1. 过渡:这不是生长在水边,生长在平原的一株柳,而是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柳。那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读课文3、4自然段,圈出描写青海高原的词语。读着这些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巡视指导:会读书的同学,就会透过一个词、一句话,读出画面,读出自己的感受。)

2. 你找到了哪些描写青海高原的词语?我们一起来学习交流一下。

老师把它整理出来。谁来读读第一行?

3. 出示词串: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

铁铸一样的青山、赭红色的原地

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这样就能读出意境。

4. 拓展:这样一片贫瘠、荒凉的土地,难怪会让作者想起这样的诗句。(出示古典边塞诗词,指名诵)

5. 写法:同学们,在青海高原上,令作者眼前一亮的是这株柳,作者明明要写的也是这株柳树,这样是不是有点喧宾夺主?(这千年的荒芜和独立的壮观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呀,不能不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6. 怪不得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作者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板:哦)你觉得这个“哦”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 兴奋 小组开火车读: 哦,青海高原一株柳!(加在课题前)

(2) 惊讶 初见柳树,更多的是一种惊讶。

三、 聚焦“精神”

1. 过渡:如此恶劣的环境,这株柳树生长、壮大起来容易吗?(不容易)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他的猜测和想象。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6、7自然段,思考: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株柳树在生长、壮大的过程中的不容易?圈划出重点词句,在旁边写写体会。

2. 交流:

文中有一个字高度概括了这株柳树生长的不容易。

(1) 文中有一个字一直回旋在我的脑海中――出示“熬”的象形字,你有什么有趣的发现?(用火烤)猜到是哪个字了吗?你们有一双慧眼。

(2) 我们来看看这株柳树要经受怎样的煎熬。

① 指名回答:它在青海高原上生长有两个最大的困难――持久的干旱和严酷的寒冷。

② 这是怎样的干旱和寒冷,我们来听一段资料介绍。(播放录音)

③ 引读:这样持久的干旱和严酷的寒冷(学生接读)“绝不宽容任何……”

这株柳树它熬过了这持久的干旱,熬过了更为严酷的寒冷,在这片贫瘠的、没有树族的土地上活过了一岁,它活了很多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3) 同学们,在它的生长和壮大过程中,所要经受的煎熬远远不止这些,它还要经受怎样的煎熬?(“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你能通过朗读让我们看到画面吗)

那是怎样的高原风雪和雷轰电击啊!你们听――(播放风雪雷击的画面)

(4) 选择其中的一种情景写一两句话。

1. 寒风刺骨,大雪纷飞,这株柳它……

2. 雷声轰隆,闪电霹雳,这株柳它……

3. 烈日炙烤,大地干裂,这株柳它……

① 学生写话。(巡视指导:这株柳树会怎么说,怎么想,怎么做呢)

② 交流,随机读:“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它越受挫越勇敢。

“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越压抑越蓬勃。

“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它越磨炼越坚强。

同学们,老师都被你们丰富的想象,浓浓的情感打动了。

你会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这株柳?

③ 我们再来读读,赞美一下这株柳树,齐读第7自然段。

④ 作者久久地伫立在青海高原上,抑制不住自己的猜测和想象,此时此刻,他的内心会升腾起一种怎样的情感?(敬畏、感动、震撼……)

再读课题: 青海高原一株柳

四、 家乡柳

1. 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到这里文章也可以结束了,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家乡灞河边的柳树?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文章第八自然段。(对比)家乡柳:易生长,无心插柳柳成荫,环境优越。

2. 对比回读:家乡柳――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

高原柳――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3. 此时此刻,站在你面前的仅仅是一棵柳树吗?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人、物、名言警句)

五、 回归全文,内化主题:

1. 同学们说得真不错,作者和你们一样看到这株柳树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我们一起读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学生齐读这段话)(出示最后一段话)

让我们在心中种下这株神奇的柳树,让它成为我们前进的力量。

5.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敬佩地呼唤――青海高原一株柳!(齐读课题)

六、布置作业:

1. 完成小练第五题。

2. 用对比、衬托、想象、借物喻人的方法描写你喜爱的一种植物。

3. 课外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板书:青海高原一株柳

神奇 衬托

苍茫 (熬过 )

第3篇:青海高原一株柳范文

当我读了《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文章时,我便被作者为我们所刻画的独特生命力量深深感动。

这株神奇而又平凡的柳树,在哪的面对种种困难时,它虽然一次又一次被摧残,却能一次又一次起死回生。

作者借物喻人,文章中许多精美片段都从柳到人。当我读道“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为何相差甚远?”时不由想起生活中许多逆境成才的人:夏洛蒂三姐妹在逆境中成才;司马迁被施以腐刑,写出了千古名著《史记》;曹雪芹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写出了《红楼梦》。这种例子数不胜数。在逆境中的人不抱怨,不畏怯,坚持到底。青海高原一株柳遭受一次次雷轰电击后,仍年复一年的用绿色装饰高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是啊,如果没有磨难,人人的生活都是一帆风顺,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值得我们珍惜的呢?

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生活和命运不可能公平,但只要心中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韧劲和毅力去努力,生命就会产生奇迹。

第4篇:青海高原一株柳范文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了解预习,整体感知

1.1 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青海高原一株柳》,文中的这一株柳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概括)。

1.2 生自由说。

1.3 从大家的发言中,我听出来了,大家对这株柳树充满了一种敬佩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株柳的世界,去感受它的神奇。(板书课题).

2.自主研读,交流共享。

自主阅读

2.1 请同学们仔细默读文章,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把它画出来,还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2.2 师巡视了解学情。

交流共享。

(一)环境恶劣

1.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的?

2.指名说(先读文中的句子,再谈感受)。

"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

3.你从哪些词语中读出这种感受?

"广袤无垠"、"寸草不生"、"青石嶙峋"、"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

4.指名读这几个词。(词语有温度,言语表心声,要把词语读好。)

5.听同学们读这些词语,使我不由得想起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那悲壮与苍凉让人心头一震啊!

6.你呢?谁愿意说说自己心中的感受?(生自由说自己想到的边塞诗词或心里感受)板书: 悲壮 苍凉。

7.就在这广袤无垠,青石嶙峋的高原上,我们的眼前突然出现了一株绿色的柳树,给你什么感觉?(惊讶、惊奇……)

8.作者的这种感受在文中是如何表达的?( "哦"了一声)

9.请你读出惊讶、惊奇的感觉。

过渡:哦!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呢?让我们看一看它吧!(出示描写柳树的语言)

(二)旺盛的生命力

"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1.指名读并谈感受。(生命力的旺盛)

2.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它生命力的旺盛?

①"两合抱粗",师生演示 感知柳树的粗壮(板书:粗壮)

②"百十余平方米",一间教室大约有五十平方米,一株柳树的树阴大约有两间教室那么大。 (板书:高大)

朗读指导紧跟其后,引导学生读好"两合抱粗",读中想象"两合抱粗"的样子,再次感受柳树旺盛的生命力。

3.在如此苍茫荒凉的原野上竟生长着这样一株高大的粗壮的柳树,这个"哦"里还有什么情感在其中?(赞美、赞叹……)

4.指名读"哦"。

5.想读好这个"哦"先倒吸一口气,然后慢慢地虚声读。

6师:范读。

7.生:跟读。

8.怀着这种情绪读一读这株柳(齐读描写柳树的样子的语言)。

小结:这样高大的一株柳竟能在这如此荒凉,如此悲壮的青海高原上生长起来,壮大起来,真是神奇啊!

(三)艰难的生存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这株柳树的神奇?

1.指名说。 预设我从"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

引导"绝"的理解。绝,你怎样理解?你能用"绝"字对青海高原上的植物说一句话吗?(提供语境:小草,你想在这广袤无垠,青石嶙峋的高原上生长那是--------。

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生命活到一岁,一岁就是指这株柳树没能活满一年的,但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奇迹。

2.师:不单是柳树,其它的植物也活不到一岁,青海高原上的夏秋两季连续不下一滴雨,最冷的时候零下几十度,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茬又一茬的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活了下来,而且长得如此高大粗壮,神奇吗?从文中找到这一段读一读。

3.生齐读此句。(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奇迹。)

4.是啊,这株柳树造就了一个奇迹,又有谁知道这奇迹的背后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与磨难呢?

出示"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5.指名读。

6.我听出来了,你重读了"多少"、"又",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吗?(说出自己的理由)

7.请大家都来读这段话,说说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板书:……多少……,……又……)

8.创设情境,想象说话。

①烈日炙烤着大地,一连半年不见一滴水,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这株柳它……(生想象着说)

②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其它植物早已被风雪吞噬,这株柳它……

③一声惊雷在天空乍响,闪电无情地劈下时,这株柳……

④像这样严酷的考验只有一次吗?(不)板书: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⑤面对一场场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精神!

⑥历经一场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_精神!

⑦经受一次又一次摧毁,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____精神!

⑧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感受这株柳的顽强精神吧!

⑨生齐读。

9.比较感悟。

①当青海高原这株柳正在风雪雷电中为了生存而苦苦支撑,拼命挣扎,孤独地煎熬时,它的同类那些平原的柳,此时,可能在做些什么?(依据课文内容说说)

②生说(婀娜多姿,风情万种地在风中摇曳;为那些依依惜别的人们所钟情,所青睐;……

③出示图片:杨柳依依,柳色青青和柳树的诗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_____贺知章

"渭城朝雨邑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_____王维

"两搓金缕细,烟裹翠丝柔。" _____戴叔伦

……10.瞧,这些平原的柳不仅生活环境优越,还被诸多诗家词人冠以殊荣,使它们光芒四射.而同是柳树的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为了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呢?况且还要忍受长年累月的孤独与寂寞,长久以来,没有任何一株柳与它为伴,面对命运如此不公的待遇,它是怎样做的?

11.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啊!

3.由物及人,深化形象。

师:站在这株柳的面前,我不由的想到一个人海伦.凯乐,她就像青海高原这株柳(在遭受又聋又瞎的残酷打击下,还能聚合全部身心之力学习各国语言,最终成为一名世界杰出的女性。)

你呢?你想到了哪个人?哪句名言、诗句?

出示: 站在这株柳的面前,我不由的想到一个人( ),他(她)就像青海高原这株柳( )。

4.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绝对的公平,但只要我们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一定会产生奇迹,就像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一样展现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的光彩!

板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

神 奇

悲壮 苍凉

粗壮 高大

第5篇:青海高原一株柳范文

一、营造情境,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

形象、直观的东西容易吸引小学生的注意,而形象思维则是小学生的主要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在体验中驱动思维。

片段一:苏教版六年级下册《青海高原一株柳》

师:学到这里,我们已深深地懂得了青海高原上的一株柳是一株( )的柳树?

生:这是一株顽强的柳树。

生:这是一株生命力强的柳树。

生:这是一株坚忍不拔的柳树。

生: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师:可课题明明是青海高原一株柳,文中为什么要写作者家乡灞河的柳呢?

生读课文。

师:灞河的柳有什么特点?

生:婀娜多姿。

生:风情万种。

生:极易生长。

师:对了,老师也找了一些描写柳的诗词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读课文。

师:家乡灞河的柳有没有意义呢?

生:它们的环境不一样,所以,作用也不同。家乡灞河的柳极易生长,却能美化环境,装点着美丽的江南风光,而青海高原上的一株柳更给人以启迪和生命的感悟。

生:这是对比的写法,写家乡灞河的柳是衬托青海高原一株柳。

师:是啊,同是柳树,所处的环境不同,所走的路就不同,无论是顺境的还是逆境的,它们都成就了自己,都值得欣慰和歌颂。那么,人也一样,顺境中要珍惜,逆境中不畏怯,就让我们的生命之树都郁郁葱葱。

二、挖掘文本,拓展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解读文本不可只停留于肤浅的认识,需要积极训练才能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片段二: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只拣儿童多处行》

师:老师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发现课文的第六节(春光,竟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发挥出来了!)与原著的第六节不一样——“春光,就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这样地泼辣,这样地华侈,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挥霍出来了!”请发表你们的看法!

生:有的认为原著好,有的认为改编的好。

师:改编派(甲方)与原著派(乙方)陈述各自的观点。

甲方:文章不是写给儿童看的吗?“华侈”,我们不懂。

乙方:不懂,正需要学习。我方认为,“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这样地泼辣,这样地华侈”排比在一起,一气呵成,情感贯通。

甲方:“挥霍”是贬义的,不如“发挥”用得好。

乙方:“发挥”是有所限制的,显得有些温柔;“挥霍”是无所顾忌的,显得很洒脱。还是用“挥霍”更显得春光饱满。

师:学习书本而不迷信书本,崇拜作家而不盲从作家。这是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

三、展开辩论,珍视思维的独创性

亚里士多德说过:“人的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疑问是思维的火种,经过思考才能释疑解难。在课堂教学中,产生了疑问,除了教师引思之外还必须组织学生讨论,这也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好办法。

笔者在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时,课文第八自然段写到“火星上是否有生命还是一个谜。”教师问:为什么科学家说在火星表面找到生命的希望十分渺茫?我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理解。接着提出:你认为火星的地表下会有生命吗?有同学认为“火星的地表下有生命”,有同学认为“火星的地表下没有生命”。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这样的形式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拓宽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激发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第6篇:青海高原一株柳范文

古今中外,可以拿许多例子来回答。

就先拿青海高原上一株柳和家乡灞河边的柳树来比。青海高原一株柳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无疑是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会一会起死回生。而家乡灞河边的柳树随手折一枝柳枝插下去,就发芽,就生长,三两年便成为一株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柳树了。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只有在逆境中充满信心、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抗争的人,逆境才会促使他成才。

再拿夏洛蒂·勃朗特来说。她出生在英国北部的一个穷牧师家庭,在童年是母亲不幸早逝,撇下她和嗷嗷待哺的两个妹妹艾米丽和安恩,还有一个弟弟。作为姐姐她不得不早地承担起一部分维持家计的责任。夏洛蒂·勃朗特从小就要强好胜,生活再艰苦在劳累,都不肯放弃学习。她和她的妹妹们尝试过写作,都希望用笔敲开幸运之门。夏洛蒂·勃朗特曾把自己觉的最好的几首诗寄个当时大名鼎鼎的冠桂诗人罗伯特·骚塞,但是罗伯特·骚塞回答她的却是:“在大自然里,小草和大树都是上帝的安排。放弃你可贵而徒劳的追求吧——文学,不是妇女的事业,而且也不应该是妇女的事业。”两个妹妹跟她一样被激怒了,她们没有精神颓丧,在后来的生活里,她们想打算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夏洛蒂·勃朗特刚开始写的第一部小说是《教师》由于写的不合格而没有发出来,但是妹妹艾米丽的长篇小说《呼啸山庄》和安恩的长篇小说《艾格尼斯·格雷》发了出来,夏洛蒂·勃朗特没有悲观退宿,而是埋头续写她的第二部小说,她成功了,她胜利了,她的辛苦没有白费,她写出的第二部小说就是当今的世界巨作《简·爱》。

第7篇:青海高原一株柳范文

一位老人的梦想

安徽,阜阳,一个占地三百多亩的速生竹柳柳纯种繁育基地。当清晨第一缕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影照耀在高峰老人的脸上,那一刻,望着眼前这片树的海洋,他仿佛可以隐约看到,将来我国西部、北部那些大量闲置的荒山、荒土、荒坡和滩涂正在他的手下变成一片片一眼望不到边的绿洲,相信用不了多久,这些荒漠中的绿洲就会成为一座座绿色银行,为我们的祖国和社会吐纳着无尽的财富……

高峰老人说,这些年在他的心里一直有一个梦想,只是在年青的时候因为每日里要为着生计去奔波,根本不能顾及到这个梦想的实现,而到了现在,当他不再需要为生计奔波的时候,这个久违的梦想才又变得清晰起来,那就是,他要用二十年的时间里在中国的大地上造林一千万亩。

高峰,安徽阜阳市人,已过耳顺之年,但思维依旧敏捷、细腻。举手投足之间,一股儒雅、厚重的大智慧不时自然流露,让人肃然起敬。尽管他一再以一位普通老人自称,但是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在他的身上隐藏着一股“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战斗激情。

当我问起为何要选择植树造林,他说:“首先植树造林能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因为树木是我们的保护伞,它可以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防风降噪,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其次树木是氧气的制造厂,一亩树林放出的氧气够65人呼吸,l公顷阔叶林1天可以吸收1吨二氧化碳,释放出 0.73吨氧气。再次树木还能防风固沙,涵养水土,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最后树木是粉尘过滤器。当含尘量大的气流通过树林时,随着风速的降低,空气中颗粒较大的粉尘会迅速下降。此外,有些树木的表皮长有绒毛或者能够分泌出油脂,它能把粉尘粘在身上,从而使经过树林的气流含尘量大大降低。所以说植树造林可以有效的改善我们的生存条件,减缓资源流失的速度。我国是人多地少的国家,但我国的盐碱地、海滩涂地、浅滩涂地、荒地太多,如能加以利用,不仅可以创造大量财富,还能够防风固沙、改善生活环境,产生的综合效益无法估量,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一件大事!”

我想,在高峰眼里,名和利或许早就已经成为浮云。对他来说,人生真正的意义,就是很早就埋藏在他心底的那个目标——绿化祖国,为大自然生态作点奉献,为子孙后代造福。

高峰竹柳,绿色银行

由阜阳万里常青苗木生产有限公司培育出的“高峰牌速生竹柳”(以下简称高峰竹柳)成了近几年苗木市场上争向抢购的苗木新宠,由于它具有生长快、抗性强、高密植等诸多优点,是容易种植而又经济效益可观的一个优秀树种,被人们称赞为速生的绿色银行。

高峰竹柳是在保留原美国竹柳各种优良特性的基础上成功繁育出的新一代速生竹柳品牌,是阜阳万里常青苗木公司以原美国竹柳母本为基础,经过近五年的试种、驯化和优选培育研发出的新品种。和过去的原美国竹柳相比“高峰竹柳”无论是在长势、抗逆性还是在速生性、适应性等方面都优于原母本,受到全国各地引种户的高度追捧。五年来万里常青苗木公司共计为社会培育竹柳种苗达2.5亿多株,推广区域涉及全国13个省市,为将来竹柳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峰竹柳具有多种植物的遗传基因,兼有竹子和柳树的双重优点,和一般的杨树、槐树以及其他品系的速生竹柳相比,高峰竹柳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一是适合高密度种植。训化后的高峰竹柳在生长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中央领导枝干,顶部的枝条斜往上生,横向占用空间极小,因此特别适合高密度栽植。如作为成材林栽植,每亩可栽300到350棵,如作为造纸或造纸浆用材,每亩可栽植2500棵以上,土地利用率极高。而普通的其他树种,最多一亩地只能栽50到70棵,否则无法正常生长。

二是生长迅速,成材周期大大缩短。高峰竹柳的另一大特征就是超速生,每亩种植300到350棵,肥水管理跟上,五至六年平均胸径可达20到30公分以上,高度达20至25米以上,单株速生竹柳的材积达0.4立方米以上,是速生杨的1倍。如育苗,当年插12公分长的插节,肥水管理好,当年高度可长至4米以上。并且高峰竹柳比其他速生竹柳晚落叶45天左右,其生长速度是其它任何速生树种都不可相比的。

三是虫害少,抗性强,极易成活。高峰竹柳由于经过抗虫转基因处理,因此它的一大亮点就是无虫害,而且抗性强,极易成活,可以在盐碱地上栽种,具有抗盐碱、抗旱涝、抗炎寒、抗病等特性。同时它木质硬度,密度比桦木和杨树更好的具有抗压、抗弯、抗拉等特性。另外高峰竹柳根系发达,萌芽力强,极易成活,一般情况下插苗的成活率95%以上,而且还能生长于水边和浅水中,对土壤适应性强。

四是木材用途广,材质优良。高峰竹柳不空心、不黑心,从边到心色度洁白,未加漂白前,自然白度达60%,木材得浆率高,是全球公认的优质纸桨用材,而且其材质纤维柔软、木质细密均匀,是上乘的家私用材、包装业和建筑业用材的首选材料,市场需求大。

五是新能源树种。当前能源紧张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界各国都在极积研究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实验证明高峰竹柳具有高热值、碳氮比高,最适合作为新能源树种综合开发种植,被称之为最优秀的新能源树种。将高峰竹柳用于固体成型燃料加工、生物质发电、供热等方面的应用现正在研究实施中。

六是经济效益高。据统计,栽种一亩高峰竹柳综合效益是栽种速生杨的5倍以上,如计其生长周期比率更高,因栽种速生杨一个生长周期要10年到12年,这个时间可生产速生竹柳两批。如果从事专业育苗则经济收入将会更高,高峰竹柳育苗简单、极易成活,每亩可育苗一万棵左右,肥水管理跟上,当年插苗可长至4米以上,就是按阜万里常青公开的回收价3米高每株4元,4米高每株5元计算,当年每亩的效益也是3至4万元以上。

因此,高峰竹柳为高效产业化种植提供了一个空前的创业发展良机,同时也为种植户提供了一个新的致富途径。

近几年,阜阳市万里常青苗木生产公司以科技力量为支撑,以优质服务为发展之本,在为社会奉献绿色和能源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公司已有高峰竹柳苗木基地12680亩,成材示范林1.5亿株,公司旗下的分支机构“造林育苗育联合体”达600多家,推广范围涉及13个省份,并正在迅速扩大发展。而且公司于2009年开始起还先后成立了“高峰竹柳发展基金会”、“高峰竹柳教育基金及养老基金会”,成立了“高峰竹柳专业生产合作社”;并组建了专门的专家团队不断地进行高峰竹柳新品种的改进及新产品的升级换代。现在高峰二代柳、抗旱竹柳正在培育中,预计在2013年品质更优的高峰二代柳将投放市场。目前高峰竹柳造林高效烂泥经济试验也正在同步实施,高峰竹柳产品深加工及生物能源利用也在立项、申报争取之中。

2012年新年伊始,国家林业局及江苏省政府的主要负责同志视察万里常青公司的苗木基地后曾这样评价说:阜阳万里常青公司对社会的奉献不在于他们为社会育了多少苗、造了多少林;也不在于他们为社会拯救了多少荒废土地。他们的值价在于唤醒了人们植树造林的意识、改变了人们几百年来被动植树造林的观念。从现实意义上讲,这种影响力和对社会的贡献是无法用金钱去估量的!过去人们从不知道什么是竹柳,是他们想方设法,自费做公益性广告向全国推广这一优质树种,呼吁人们植树造林,并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不惜血本地进行品种升级研发,让高峰竹柳在中国所有范围内都能迅速生长;过去人们认为栽树不挣钱,是他们让人们亲眼见证了依靠植树造林也照样能快速致富;过去很多荒废土地闲置在那里无人问津,是他们提出的烂泥经济的理念,从而在广东、广西、重庆、云南、贵州、湖北等地区引发了造林热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高峰竹柳产生的社会效应是林业的新生!高峰竹柳这一品牌创造了林业界的奇迹!

目前我国政府对植树造林有着明朗的政策和坚定的信心,高峰竹柳必将凭借其突出的优势迎来广阔的市场空间,成为取代桉树和杨树的新一代苗木新秀。让我们一起携手并肩让高峰竹柳为我国的能源及人类的绿化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附:高峰竹柳的栽培模式及其效益分析

一、育苗出售。育苗就是把竹柳插节截成10至12公分的长度(一定要选实木壮苗作插节),株距、行距按50x15公分,每平方米可以栽13到14株,每667平方米可育8000株以上,也可以按40 x15公分栽植,每亩可栽一万株,当年可长到4米以上,按阜阳万里常青公司公布的收购价,每亩当年也可收入2到3万元。

二、生产把材。把材就是杈把、铣把等把子用材,每根长1.5至1.7米,粗度为5公分,现在市场上每根把子的价格均在4至6元左右。行距、株距按50x20公分栽植,每亩可栽种6600株,生长两年每株的粗度就能达到5公分以上,高度可达到8至10米,每株速生竹柳可出把子5至7根。照这样计算每亩可产标准把子4万根,如果按每根把子最低4元计算,栽培一亩地的速生竹柳两年的产值也能达到6至8万元。

三、纸桨用材。该种植模式适合浅滩、荒涂等大面积种植,行距、株距按50x50公分种植,每亩可栽种2668棵。生长3至4年,平均胸径可达10至12公分,高度可达12至13米,亩产鲜木材重量约达100吨以上。值得强调的是高峰竹柳材质优良,自然白度可达60度以上,出桨率高于其他传统树种。众所周知现在纸桨急缺,造纸厂对鲜木材的收购价大都在450至550元每吨。高峰竹柳由于出桨率高于其他树种1倍以上,收购价和其他树种相比自然也就高很多,最低购价每吨鲜料应该在750元每吨,照此计算,高峰竹柳每亩地三年后的产值能达到5万元以上。并且在每次砍伐后第二年又可长出新苗,而且长势更猛,三年后又可再伐,二次砍伐后,产量要高于第一次砍伐30%以上,并可连续砍伐7至8次,被业界称为取之不尽的“绿色银行”。

四、建筑用材。如作为建房架材来种植,行距、株距应按1米x1米栽植,亩栽种量为667株,一般情况下自然生长四年,每株的高度能达到15米左右,粗度如碗。这样的一株速生竹柳可以出4根架材,如每根按30元计算,每棵的产值就为120元,一亩地就能收入6至8万多元。这种栽植模式省时省心,只要管理得当,四年就是一个生长周期。

五、种成材林。该种栽植模式适宜于行距2米、株距1米栽植,每亩能栽种335棵,前两年可在林中套种其他农作物,第三年还可以种一季冬麦或大麦;第四年、第五年、第六年可在树下养金蝉或养柴鸡。到第六年,每株速生竹柳的胸径可达到20至25公分,高度可达20米以上,每株的材积可达0.4立方米以上,在黑龙江、新疆种植长势会更好,6年每株可生长0.5立方米,在江汉平原、浅滩湖地种植结果证实,6年每株可产0.6立方米以上。如果按市场价每立方米800元计,一亩速生竹柳六年后的产值可达6至8万以上,如果把每年修剪下来的枝条进行再育苗,每年收入又可再增加1万元以上,效益非常可观。

综上所述,高峰竹柳具有很高的经济前景,但是由于高峰竹柳是近几年刚刚培育出的新品种,所以目前在我国90%的地区尚属空白,未来市场需求严重不足。这主要是因为速生竹柳的种苗短缺,从而严重制约了它在我国的推广和发展,因此可以肯定在未来5年里其种苗将更为紧俏。

需求就是最好的市场,我们相信,用不了多久高峰竹柳一定会在中国的大地上遍地成荫!

【相关链接】

中国高峰竹柳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凯旋城1号楼2栋1403室

电话:010-59273183 15855582853

香港公司地址:香港九龙尖沙咀厚福街3号华博大厦18楼1806室

电话:00852-23682122

00852-33673126

皖阜阳公司地址:阜阳市经济开发区申寨社区政务大楼1-3楼

电话:0558-2220627 2226697

400-088-2853

1585558285315955852853

网址:省略

省略

第8篇:青海高原一株柳范文

话题是指言谈的中心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话题即学习内容。课堂上的话题必须要与教学目标一致,因此话题的选择需要兼顾文本、学生和教师。教学语境的创设建立在话题上,伴随语境的言语交际活动都与话题存在着语义关联。而对话题的调控,可在交际过程开始之前,也可在交际中话题切换的时候,目的是使话题适宜、恰当,这对语境是否有效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也是话题的可控性对语境优化的积极作用。

一、可参与话题的源点效应

话题是语境创生的一个源点,能够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产生互动。参与度高的话题,能让语境因素得以充分发挥,实现语境功能最大化。这样的话题可使学生找到归属感、认同感,在和谐的交际氛围中共同达成交际目的。

维果茨基说:“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因为它使儿童的潜在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其中“走在前面”实质就是对学生认知潜能的一个预设。课堂上所选择或创设的话题,应尽可能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常识和科学知识,兼顾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绪特点,如此才能增大学生对话题的关注度,增强学生完成话题交际的参与度。教师对话题的选择还应该符合“最佳语言输入”的标准,即教师在创设话题时既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还必须对学生围绕话题交际表达时可能输出的信息量有一个前瞻性预测。因为学生信息输出量与信息储备量的比例应该是适度的,如果要求的输出量大于已有的储备量,则意味着学生在接下来的交际过程中会碰到较多的语言障碍。

二、陌生化话题的吸引效应

学生学习语文,经常会发生“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情况。对于某些教学内容,学生往往能够有大概的感知、初步的理解,却又常常说不清其中的道理。如某教师《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教学片段。

在向学生揭示“柳似女子”“柳如汉子”的反差强烈的柳的形象后,教师让学生提出质疑,学生的问题指向了“青海高原这一株柳为什么和平常的柳树不同?它是怎么壮大起来的?”于是,教师让学生把话题聚焦在“为什么作者要‘先有疑问后有形象’这样写?”。在学生抛出“引出下文”“吸引读者”“进行铺垫”等答案后,教师以“揭盖头”作比,学生热烈地讨论起“为什么给新娘盖红盖头?”“为什么到新房里才可以揭盖头?”学生发现神秘感能引发人的种种猜测。然后师生就第一段到第五段展开朗读、插话――“第一自然段说这是一棵极其平常的柳洌你脑海中马上浮现出柳树的形象,见多了,不想看;第二自然段又说这是一棵神奇的柳树,神奇得令人望而生畏,你想看,但他不写;说水电站门口见到这株大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你想看,又不给看;然后他说这是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你想看,他还是不给看,急死你!一直到第五自然段才掀开了‘盖头’,一看啊,不是一个‘女子’,却是一条‘汉子’”。最后,让学生再次聚焦――“作者为什么不一开始就说我在青海高原看了一个汉子,长什么样,为什么要遮遮掩掩,让人以为是个大美人,最后却出来个猛张飞?”。这就是悬念的作用,不能直截了当,要曲折,要吸引人。

这个教学板块的目标指向明确――让学生发现作者写作的秘密,明白悬念的作用。教师并没有向六年级学生直接说明悬念的作用,他先让学生充分地交流自己已了解的写作手法,在此基础上用学生都知道却又不熟悉的“揭盖头”作比,让学生对悬念的神秘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在课文的具体语境中,层层深入地发现作者写作的深意,从而充分体会到悬念的作用。

分析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提出了问题“为什么作者要‘先有疑问后有形象’这样写?”,学生回答“引出下文”“吸引读者”“进行铺垫”等,说明学生对于这个话题本身并不陌生,但教师却突然引入了“揭盖头”这一看似与写作全然无关的话题,让本身已经渐渐清晰的“悬念”在学生面前又变得模糊起来、陌生起来,而正因为这种模糊和陌生,牢牢地把学生又吸引在这个语境中,接着又因为生活化的比拟,使话题在交流中从模糊变得清楚,从陌生转为熟悉。

话题的陌生化,就如同“揭盖头”的悬念。为了揭示学生熟悉的话题中他们尚未了解的某些信息,用一个与之相关联的陌生话题可以引起学生新的关注。而对于那些学生一看就懂的话题,教师完全可以通过不断地追问言外之意,突显出话题的意义和价值。

三、层次性话题的延伸效应

有层次是指教师所创设的话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话题的层次性让语境的延展和深入成为可能。一开始浅显的话题可以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地参与交流过程,但话题不应保持低水平重复,随着交际的深入,教师还必须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话题,不断引导学生获取语境信息进行交际。

仍以《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教学为例,教师由一个话题引出两个教学板块,一个教学内容,即文本中柳树的形象是怎样的?教师让学生先议自己印象中固有的柳树形象,再体会作者所描绘的柳树形象。这使每个学生都可以进入话题,因为大家都具有一些相关的知识或经验,有可以用来交际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再自然地提升话题内涵,从生活经验进入文本语境,在对文本的品析中,丰富学生对柳树形象的认识和表达。

第9篇:青海高原一株柳范文

【关键词】有“境” 有“的” 有“法”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088-0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1]。所谓朗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这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是很有帮助的。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朗读却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有些语文老师羞于自己的朗读水平有限;有的老师对朗读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些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常常以讲代读。无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一句一句“硬”读。如何充分发挥朗读对文章品读的效用,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笔者认为朗读指导必须具备有情境、有评价、有方法。

一、朗读指导应有“境”

作为语文老师要着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首先要有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学生一旦进入情境,就能体悟情感,在美好的情感氛围中才能有感情地朗读。

1.想象画面,模拟情境。

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对学生说,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美美地读一读。这似乎是非常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感受,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学习方式的一种表现,但仔细一看,就不难发现,学生往往随便读一读,爱怎么读就怎么读,根本无法将书面语言所蕴含的情感融于外在的有声语言,看不到学生的投入,感受不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课文所描绘的画面、场景不是所有学生都经历过,体验过,如果能够给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场景,让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融进形象的画面中,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更深刻,朗读将更有韵味。《司马光》第四自然段写的是:“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一位老师的朗读指导这样进行:

(1)当那个孩子一不小心掉进大水缸里,他的伙伴们也和你们一样,害怕极了,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出示,生齐读)

(2)想象画面(相机板书:哭叫喊跑)

A这时候的你们,就在那座花园里,随着扑通一声巨响,你看到了什么?

生:有的人哭了。

生:有的人跑了。

生:有的人惊叫。

B孩子这时候就在水缸里沉沉浮浮,一会儿挥手求救,一会儿沉入缸底,你又听到了什么?

生:哭喊声。

生:落水声。

生:求救声。

他们是怎么求救的?生模拟。

( 3 )朗读指导

是呀,刚刚充满欢声笑语的花园现在一片混乱,你能用哪一个词来形容这些孩子的反应?(慌了)

谁能够把这种慌了的感觉读出来。

孩子们,你们的朗读让文字都发生变化了,(师点击课件,文字发生变化,有的大,有的小。)都充满了生命力。

这样的朗读指导注重创设情境,层次非常清晰。第一层次只是让学生正确读;第二层次让学生设身处地想象画面:自己此时就在花园里,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第三层次模拟求救感受惊慌,带着这种感觉朗读。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充分理解了文本,入情入境,那种紧张、担心、害怕、慌乱的表情便淋漓尽致地在朗读中呈现出来,让我们感受到文字的生命力。

2.想象画面,身临其“景”

作为语文老师,在指导朗读时应努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按照课文的文字描写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形象,即内心视像;走进课文所描写的特定情景、角色之中,仿佛置身其间,感同身受,产生特定的情感体验,从而丰富文本的内涵,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激发学生想象的角度是多维的,可以引导学生从被朗读主体的动作、神态、语言,从耳听、鼻嗅、口尝、手摸等方面多角度想象,体味文字背后的画面、蕴涵的不同情感。

一位年轻的老师教学《小柳树和小枣树》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你还从其他哪些句子看出春天的柳树很美?

生:这时候,小柳树的叶子已经长得又细又长了。她在微风里得意地跳起舞来。

师:从他的朗读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小柳树的叶子变得又细又长了

师:你直接从文本读出来了。那你的脑袋里还想象出怎样的画面呢?又细又长,柳叶可能是什么样的?像什么呢?

生:像细细的绳子。

师:我们经常说春天是一位姑娘,那么柳树是什么样的呢?她在做什么?

生:随轻风飘。

师:柳条就像春姑娘的头发,在风中飘扬。那么你还能联想到什么诗句吗?我们要赞扬柳树,就要咏柳。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老师一说,你们的积累都被调出来了。这时候小柳树低下头,看到如镜的湖面映出自己漂亮的身影,它这时候心情怎么样?

生:我想它这时候是非常非常开心的。

生:它又开心又骄傲。

师:文中用一个词叫做

生:得意

师:谁把它的得意读出来?我请全班的男孩子读一读。

男生读。

师:男孩子把得意读出来了,女孩子能够把它的表情也表现出来吗?

女生读。

师:我看到有的女孩子头都昂起来了,把骄傲的小孔雀的样子都读出来了。

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时讲究方法,一句“从他的朗读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到柳叶的又细又长,想到细细的绳子,想到春姑娘的头发随风飘扬,想到那千古流传的诗句……抽象的文字被赋予形象的画面,自然就能够深刻体会小柳树的得意,读出小柳树此时此刻的心情。

二、指导技巧要有“法”

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用恰当的语气来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如果能够运用号语言技巧,就能够更好地表达情感。当然技巧很多,需要合理运用。

1.勇于示范

语文老师很重要的基本功之一是朗读,然而很多在教学一线的语文老师往往羞于开口,认为自己的朗读水平低,会被学生耻笑。在课堂上总是借助录音带进行范读,这样的手段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毕竟离学生比较遥远,如果老师能够凭借自己的朗读魅力,利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带入课文意境,对文本的理解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善于比较

叶圣陶先生说:“就读的方面说,若不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泳、体味,哪里会真知读?哪里会真会读?有感情地朗读作为外在的表达,一定是源于内在的感悟。语言感悟到位,朗读的情感才能到位。教师应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及其所描写内容的感悟。”笔者认为不同的朗读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体会人物的情感。在课堂上,老师要善于运用这种比较的方法,让不同的学生朗读同一内容,让学生体会不同的情感。盛新凤老师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最后一环节――“多元读题 回环全文”时有这样一个片段[2]:

『师:让我们怀着敬畏的心情再来欣赏这株柳树。谁来读题?

生:青海高原一株柳。

师: 我觉得你在强调“青海高原”,能说说理由吗?

生:因为青海高原的气候是十分恶劣的,而这株柳树是能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生长起来,说明它是十分顽强的。

师:是啊,这是伫立在青海高原的柳树,太神奇了。还有不同的读法吗?

生读青海高原一株柳。

师:为什么强调一株?

生:因为柳树只有一株,而且是难免的高大挺拔,不仅写出了高大,而且写出了它的那种精神。

师:是的,我懂得你的意思了,你的意思是说它是唯一伫立在高原上的一棵柳树,简直是个奇迹啊。还有不同读法吗?

生读。

师:我觉得你在强调――

生:“柳”,我觉得柳树生长在江南,二这株柳树生长在青海高原上十分不容易。

……

同样读题目,但学生读时强调的着力点不同,就可以从不同角度体会柳树的不畏艰难、坚强不屈、不屈不挠的精神。

3.倡导个性

虽然我们提倡老师示范,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代替学生的个性朗读,每个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是有个性化色彩的,我们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鼓励个性化的多元朗读,让学生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受。

一位老师执教二年级上册《看雪》:孩子们问老师:“您看见过真的雪吗?”

师:当老师告诉孩子们,橱窗里美丽的雪景使用结拜的棉花做成的,孩子们会怎样问老师?

生:会很羡慕。

师:你羡慕地问一问老师吧。

生读。

师:除了羡慕还有什么?

生:我很激动。

师:你激动地问吧。

生读。

师;还有可能怀着什么心情问?

生:还可能惊奇地问。

生读。

如此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中孩子们不同的心情,对文本的解读更加多元,更加丰富。

三、朗读评价要有“的”

1.针对性

如何让学生充分有效地读,除了创设情境激发朗读的热情外,老师还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有“作为”地针对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时反馈,有效评价。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朗读,给予及时、具体、恰如其分的评价,这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反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也让学生明白怎样才能读得更好。体现评价中有指导,指导中有评价。然而,我们经常听到老师这样表扬学生:你读得真好!读得很有感情!好在哪里?为什么好?这样的评价很空泛,学生很茫然,这种没有作为的评价无法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对他们今后朗读能力的提升没有任何帮助。

一位老师执教《自己去吧》第一段朗读指导如此设计:

师:小鸭子说什么?

生读“妈妈,您带我去游泳,好吗?

师: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小鸭子想让妈妈带它去游泳。

生:小鸭子想到河对岸找吃的。

生:小鸭子要到河对岸看风景。

师:小鸭子会怎样求妈妈?

生读第一句引号内的话语。

师:这是一只撒娇的鸭子。

生读。

师:这是一只有礼貌的小鸭子。

生读。

师:这是一只可爱的小鸭子。

全班读。

师:你们真是一群可爱、有礼貌的小鸭子。你们能不能用这样的句式求别人帮助你?

生:妈妈,您能带我去公园玩吗?

……

除了向亲人请求外,还可以像哪些人请求帮助?

生:老师,您能帮我解答这道难题吗?

……

同样一段话让不同的孩子朗读,可以体会出不一样的情感来。小鸭子请求妈妈的帮助,让人感受到它的可爱,它的撒娇,它的有礼貌,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是源于老师不一样的评价语言,让孩子有了不同角度的尝试。

2.激励性

上课时,教师只是要求学生读课文,但读前没有任何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不知道读的目的是什么,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丧失激励性。长此以往,学生读得乏味,读得疲惫。

一位年轻的老师教学《小柳树和小枣树》有这样两个片段:

师:秋天的小枣树变成什么样子?秋天的小柳树又变成什么样子呢?

生:春天的小枣树本来是没有叶子的,秋天的小枣树结了很多果子。

师:原文是怎么说的。

生:到了秋天,小枣树结了许多又大又红的枣子。

师:谁来摘一摘秋天的枣子。

生读。

师:这颗枣够红,够甜。

生再读

师:这颗枣个头都变大了。

生再读

师:你的朗读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枣子不仅大而甜,还让我们仿佛看到树上硕果累累的样子。全班一起摘一摘秋天的枣子。

虽然是一位年轻的老师,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是很有方法的,一句肯定的话语――“这颗枣够红,够甜。”让学生明白要体现枣子的红和甜必须将“又大又红”读得重一些,得到老师的鼓励、肯定,学生读得更有气势了。可见激励的方法对学生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总之,教师在学生的朗读活动中起着重要的引导、点拨的作用。朗读不是简单地再现文字,而是对作品生动的呈现,要让学生准确、鲜明、生动地传递作品的思想、情感,更传递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教师的朗读指导有情境、有评价、有方法,让学生理解作品,感悟语言文字,体验作品、作者的情愫,真正实现朗读为阅读服务的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