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范文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精选(九篇)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

第1篇:石油化工生产技术范文

摘要:文章针对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紧迫性、必要性的问题,结合我国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特点,作为一名

>> 浅谈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高聚物生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探索 基于工作过程的《养牛生产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室的构建 高职高专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分析 数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 面向SPOC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运用 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管理研究 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探讨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发建设初探 论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背景研究 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 对石油化工的生产技术竞争力的探讨 基于特色专业建设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研究 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与探索 浅析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实践与规划 高职院校药物分析技术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与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dgjpj.

Abstract:At present,petroleum and chemical produc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eaching resources storehouse construction is an urgent and necessary problem,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ing resources storehouse construction,as a person in charge of the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eaching resources storehouse construction project,in this paper,I'll mainly explore and discuss the significance,goal,content,design,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etc .core issues in the petrochemical produc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eaching resources storehouse construction so a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s for the teaching resources storehouse construction.

Key words:teaching resources database;resource sharing;vocational education;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第2篇:石油化工生产技术范文

我国的炼油工业主要是依靠自己的技术发展起来的,基本上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石油产品的需要,有的产品还有出口。我国的石化工业在引进技术、装备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吸收,近年来也自行开发了一些工艺技术并在工业上得到推广应用,能够生产国内市场所需要的石化产品。在石油化工方面,也开发了一批新技术。乙烯裂解技术20世纪80年代,开发成功了CBL-工型炉和SH-工型炉两种新型裂解炉技术。CBLI型炉采用2-1型炉管、新的稀释蒸汽注人技术和二级急冷技术。90年代又发展出CBLn、m和W型炉技术,在辽化、抚顺建设了4万口aCBD且裂解炉,在燕山、辽化建设了6万口aCBIrlll、CBL-W型裂解炉,投入运行后,已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目前,正在开发10万口a大型裂解炉技术。丙烯睛成套技术发展的丙烯睛技术包括MB系列催化剂和成套工艺技术。MB-系列催化剂获得了国内外专利,一代一代的新催化剂还在不断开发中。聚丙烯成套技术包括催化剂和聚丙烯聚合成套技术。采用这套技术建成了长岭、武汉、九江、福建、济南等7套7万口a和大庆10万口a聚丙烯生产装置。并已相继开车成功,产品质量高,成本低,投产后成为企业的效益增长点。稀乙烯制乙苯/苯乙烯技术将催化裂化干气中的稀乙烯直接与苯烃化生产乙苯。催化剂活性好,耐杂质能力强,原料干气可不精制或简单精制,从而降低了装置投资。此项技术开辟了乙苯原料的新来源。同时,还开发了负压脱氢制苯乙烯技术,在大连建设的稀乙烯制乙苯/苯乙烯工业装置即将开车。顺丁橡胶成套技术包括DMF萃取蒸馏生产丁二烯、乙睛法生产丁二烯、丁二烯聚合技术。迄今为止,国内所有顺丁橡胶生产装置都是采用国产技术建成的。采用镍系催化剂,溶液法连续聚合生产工艺,产品质量指标已达国际同类橡胶质量水平。通过技术攻关,燕山石化顺丁橡胶装置的能耗、剂耗等技术经济指标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并开发出多种新牌号。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探索性研究有许多新的进展。在催化技术、化学工程新技术、生物工程和功能高分子等重点领域,开设了一批研究课题,有的已取得进展。例如非晶态合金催化新材料、异丁烷一丁烯烷基化、生物法正构烷烃制二元酸、茂金属催化剂等等。目前,正在抓紧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探索研究,以寻找新技术的生长点。

2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和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石油化工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在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阻碍其顺利进行。这些问题渗透于石油化工行业的各个方面,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包括普通大众的共同努力来找到克服这些问题的方法。

2.1石油化工行业技术革新缓慢。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最关键的就是石油化工的技术,石油的提炼和加工是最关键的技术环节。但是现行的一些石油化工行业标准并不科学合理,存在一些技术落后的问题,年头久远的生产设备得不到维护和更新,令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制约,技术的发展如果跟不上时代的进步,那么注定是要被淘汰的。新型环保型的石油化工技术手段将成为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趋势和定理。我国目前的一些技术手段和仪器器材都与发达国家先比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个是制约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障碍之一。

2.2我国石油化工业的管理监察力度不严。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管理过程中,有些石油化工企业对于石油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石油化工产品质量的监察力度不严,没有做到定期的管理和监察,这样不仅仅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如果出现问题得不到发现和解决,那么安全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更加不可能保证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安全有序的进行下去。我国的石油资源由于得不到合理的利用也会遭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损失。

2.3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规章制度不健全。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安全问题是所有石油化工企业和单位工作生产的重中之重,俗话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目前中国的很多石油化工企业并没有成文的“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管理条例”“、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安全方案”等法律和法规,甚至对于一些施工单位内部的有关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注意事项和施工标准都很不明确,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担忧的就是,对于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施工人员并没有给出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案。这种无组织的管理更加是谈不上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安全施工了。

2.4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对环境的污染问题严重。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石油等化工产品的生产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石油化工行业也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命脉。但是发展石油化工必定会对资源造成浪费,环境造成污染,这些对于地球来说都是不可逆转的伤害。我们发展了经济,却以失去良好的生活环境为代价。这是我国目前发展石油化工行业面临的最艰难的问题。

3解决我国石油化工行业问题的措施和展望

3.1政府鼓励支持我国石油化工行业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在发展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时候,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从科技的层面上解决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和问题,必须革新石油化工产业的技术手段,让技术的发展跟上时代进步的潮流,鼓励科研工作者研发环保又节约能源的石油化工技术,让石油化工行业健康积极的发展。

3.2做到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规范化。一个明确的科学有效的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制度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在充分调研和学习的基础上,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安全制度,并且制定出明确的我国石油化工行业施工过程中各级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的职责,并且要有明确的奖惩措施来激励我国石油化工行业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只有这样责任到人,将任务落到实处,才能解决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安全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更好的实现施工单位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安全施工的发展和经营。

第3篇:石油化工生产技术范文

关键词:石油化工;污水处理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石油化工是利用裂解、分馏、精炼及合成等多种化学工艺对石油进行加工的过程,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污水,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一、石油化工污水处理概述

(一)石油化工污水。石油化工污水中一般含有硫、多环芳烃化合物、氨氮、氰化物等常见的化学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之间还会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从而产生许多新的混合物质。这些物质不仅使污水的水质更加复杂,还增加了污水的毒性,有的物质甚至很难被微生物分解。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技术予以处理,就会危害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二)石油化工污水处理遇到的问题。1、污水成分复杂。近几年开采出的原油品质逐渐下降,含有越来越多的杂质,加工时需要更多复杂的工序,产生的化工污水成分也更加复杂,增添了污水处理的工作难度。2、含硫量增加。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世界范围内石油存有量在不断减少,导致原油价格持续上升,而且高硫含量与低硫含量石油之间的差价在不断扩大。在高油价的影响下,高硫含量的原油需求量不断增加,导致石油加工的污水中也掺杂着大量硫元素。高含硫量污水破坏了自然生态化境,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3、污水处理技术水平不高。石油化工污水的化学成分越来越复杂,传统的污水处理技术已经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步伐,更不能满足环境保护的需求。目前石油化工企业较弱的污水处理技术水平严重阻碍了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

二、石油化工污水处理技术现状

(一)生物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通常采用现代微生物培养技术,重点处理好氧污水,可以有效处理高浓度且较高毒性的污水,不仅可以减少污水处理费用,而且操作简便,成效显著。当前,天津大港石油公司主要采用这种处理技术。在传统生物处理技术的基础上发展产生了一项高科技污水处理技术-MBR技术。MBR技术将膜分离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通过有效分离污水中的微生物,且将其留置于反应器中,以确保出水符合使用要求。当前胜利油田就是采用了MBR技术进行污水处理。

(二)含硫污水处理技术。在石油化工生产中,含硫污水通常来自于富气洗涤水以及炼油厂二次加工装置中分离罐的排水。一般情况下,含硫污水的处理主要采用水蒸气汽提与空气氧化技术。其中,水蒸气汽提法主要适用于含硫量比较高的污水。然而这种污水中往往富含乳化油与酚类,该类物质进入汽提塔时,会导致汽提塔塔釜产生积油情况,从而破坏了气液平衡,降低了污水处理的质量。而空气氧化法主要应用于污水含硫量较小的情况,将醌类化合物、钴等催化剂加入到污水中,让催化剂与空气中的氧形成化学反应产生硫酸盐与硫代硫酸盐。

(三)含油污水处理技术。在生产石油化工产品过程中产生的含油污水污染性较为严重,含油污水的水面上会形成一层油膜,阻碍氧气进入水体,导致水体内含氧量不足,从而致使水生物死亡。通常情况下石油化工含油污水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生物法、化学法以及物理化学法。其中,生物法主要包括了厌氧处理法、好氧处理法以及组合处理;化学法包括了膜分离、臭氧氧化分离以及水力旋流分离等;使用率较高的生物法和物理化学组合法还包括通过电化学-厌氧生物法-好氧二级生物处理工艺相组合的方式。

(四)含环烷酸污水处理技术。相关研究表明,重质原油多数属于环烷基类原油,这类原油在生产过程中,往往在回收装置上产生大量含有环烷酸的污水,环烷酸具有强乳化性,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将会导致曝气池水质出现大量泡沫造成微生物死亡。对含环烷酸的石油化工污水通常采用活性碳吸附、气相催化氧化及萃取等技术。以活性碳吸附技术为例,企业在重质原油生产加工中的回收环节添加活性炭,借助活性炭的吸附能力对污水中的环烷酸进行处理,从而降低其含量。

(五)污水回收利用处理技术。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与回收利用也是石油化工污水处理的重要环节,因为在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通常需要消耗大量水资源,经过回收处理的部分水资源还可以重复使用。石油化工污水回收利用处理主要涉及两个环节:首先,对石油化工生产所产生的不同种类污水采取相应技术处理后,结合其水质情况将其分别安排到绿化、盥洗或循环场等进行回收利用;其次,采取污清分流O计,根据生产设备所产生污水情况建立一套独立处理设备,避免污水与干净水资源相混合造成污染。

三、石油化工污水处理技术发展趋势

在石油化工生产原料成分复杂化、生产工艺改进等因素的影响下,采用单一的污水处理技术越来越难以保证污水处理效果,因此,除了对相关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以外,多种处理技术结合使用将是今后石油化工污水处理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

四、结语

随着石油化工企业规模的扩大,水资源消耗量也在逐年增加,因此必须对石油化工污水进行处理加以回收利用,才能满足生产用水需求。石油化工污水含有大量污染物,成分复杂且毒性很大,只有采取高效、经济、节能的污水处理技术才能不断促进石油化工污水处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仕.石油化工污水处理技术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J].化工设计通讯,2017,02:186.

第4篇:石油化工生产技术范文

石油化工业是一个国家的重要产业,它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影响着国家的综合国力,加之我国本身就是一个石油消耗大国,所以一直以来,我国都十分重视发展石油化工业。由于石油化工产品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其在勘探、开采及生产过程中都存在着较大的危险性,一旦人工操作不慎或是机械设备出现了问题,都极有可能引起火灾、爆炸等重大安全事故,从而既威胁到工作人员及周边人群的生命安全,又损害国家和企业的财产安全。因此,在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必须采取科学的安全技术及合理的安全控制方案,以切实保障生产安全,这样才能够促进我国石油化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硕士毕业论文主要对石油化工安全技术及安全控制方案进行了探讨。    1.石油化工生产中安全管理环节的重要性   当今时代,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交通出行频率也越来越高,这首先促进了我国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这点从私家车数量逐年增多上就能明显看出来。而交通运输业的发达,又促进了石油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因为无论任何交通工具的运行都需要使用石油作为能源。当然,人们对石油产品的需求不仅限于交通运输业,在农业、计算机产业、电子机械产业及纺织业等各个行业的发展中,也都离不开石油。可以说,石油产品在民生和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方面给我国石油化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无论任何行业的生产作业,都应当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石油化工业更是如此。由于石油本身的易燃易爆性质,决定了在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更容易发生火灾、爆炸等重大安全事故,因此为了保证石油化工生产安全,必须重视安全管理环节,以降低安全风险,保障国家、企业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特别是自十八大以来,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对生产安全管理的重视,要求企业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管理思想理念,不断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以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2.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   2.1安全生产技术重视不足   由于石油化工生产是一项投资高、成本大的工作,所以我国大部分石化企业都只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安全生产技术,具体表现在对安全生产技术的资金投入和培训教育均不足,很多时候只流于形式,而并没有真正保证所有工作人员都熟练掌握安全生产技术。再者,还有部分石化企业中的安全监管部门设置不合理,相关领导和负责人员根本不足以承担起安全监管重任,部门的存在只是一种应付检查的摆设。   2.2安全生产技术体系不健全   我国在石油化工安全生产技术体系方面尚不够健全,尤其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相关标准体制均处于基础阶段。这源于我国在石油化工安全生产工艺和科技实力上的落后,所以导致无法有效保障生产安全。   2.3安全教育宣传不到位   目前我国多数石化企业在安全教育工作方面都只流于形式,而没有真正将之落实到位,因此导致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普遍薄弱,经常在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出现违法违规操作,这不仅增加了资源浪费,更可能引起一系列重大安全事故,后果极其严重。   3.石油化工安全技术   3.1故障检测诊断技术   在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设备故障问题,这是引起安全事故的常见原因,所以为了保障生产安全,必须通过有效的手段及时将故障检测出来,并及时修理。在这方面,故障检测诊断技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故障检测诊断技术指的是各种用于检测石油化工设备故障的技术的总称。其中,目前最常采用的技术是定量模型法和数据驱动法,通过它们可以明确设备状态,及时发现设备故障。另外,还有一种常用方法是先按照相关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制作相应的安全生产管理图,再依照安全生产管理图明确划分设备的正常生产运行状态,以避免故障的发生。   3.2虚拟仿真安全技术   虚拟仿真安全技术是一种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和三维仿真模拟技术而产生的技术,通过该技术可以对石油化工生产过程进行模拟演练,即重现安全事故发生的现场情景,从而方便人们找出安全事故的发生原因,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事故处理方案和风险防范对策。同时,虚拟仿真安全技术还可提供用户与虚拟环境交互的功能,从而展现出更加真实的演练预案,以便人们发现各种安全隐患问题。与其他相关技术相比,虚拟仿真安全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交互性、特效模拟及具备3D用户界面,利用它既可设定故障和预案,又可对员工进行安全技术培训和评定,最终达到强化石油化工生产安全管理的目的。   4.石油化工安全控制方案   4.1提高安全管理意识   作为石化企业的领导人员,必须要以身作则,提高安全管理意识,这样才能够带领工作人员树立良好的安全管理意识。领导人员须要充分认识到安全管理环节在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所占地位的重要性,明确自身的安全管理职责,不能只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安全问题。有时候,如果因不重视安全管理而酿成了一系列安全事故,其所造成的损失和赔偿反而更会增加生产成本,所以即使是为了经济利益着想,也应当重视安全管理。   4.2严格把控生产设备   在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会应用多许多设备,若想保障石油化工生产安全,就必须要保障这些设备的质量。首先,在选购设备时,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来选购质量和性能合格的设备,而不能为了节省成本而采购那些虽然价格低廉,但质量却不过关的设备。其次,当采购完设备之后,必须要对设备进行定期保养、检查及维护,从而及时发现设备的故障问题,及时进行修理,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再者,工作人员还必须认真学习设备的操作方法,严格按照说明书中的相关要求来操作设备,严禁违法违规操作。   4.3加强安全教育培训   石化企业必须要重视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因为安全教育培训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员工们的安全知识和技术水平,进而影响着石油化工生产安全。企业若想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必须使全体工人员都具备较强的安全意识,熟悉掌握各种安全技术,而这些都需要依靠安全教育培训来实现。因此,石化企业应当要定期组织员工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活动,并加大对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将之当做一项重点工作来做好。为了不影响实际生产工作,可以让员工分批次地接受安全教育培训。另外,还可定期举办一些安全技术竞赛活动,并给予优胜者一些物质和精神奖励,以鼓励大家积极学习安全技术。当企业中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之后,大家自然会主动遵循安全生产规范。   5.结束语   为了保证石油化工生产安全,必须采取科学的安全技术及合理的安全控制方案。目前在我国的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主要存在着安全生产技术重视不足、安全生产技术体系不健全、安全教育宣传不到位等问题,为了有效规避安全风险,一方面要积极应用故障检测诊断技术、虚拟仿真安全技术等先进安全技术,另一方面要提高安全管理意识、严格把控生产设备、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如此才能够切实保障石油化工生产安全。   以上就是今日提供化工硕士论文的论文素材,更多的素材请关注本网。

第5篇:石油化工生产技术范文

关键词:石油化工;催化裂化;催化剂再生;石油资源

石油化工催化裂化工艺技术是一种在热裂化工艺上发展而来的新兴炼油技术,可有效提升原油的加工深度,提升产品质量,是现代炼油厂改善重质馏分与渣油的核心技术[1]。目前来看,我国车用汽油有70%~80%均来自催化裂化汽油,柴油产量则有30%以上来自催化裂化,实际应用较为广泛。近年来随着全球石油资源紧张,借助石油化工催化裂化工艺技术来提升石油炼化效率与质量,已经成为石油炼化企业走集约化、节能环保之路的必然趋势。因此,进一步明确石油化工催化裂化工艺技术应用要点及与优化策略尤为必要,值得予以充分的重视。

1石油化工催化裂化工艺技术

石油化工催化裂化工艺技术应用时主要借助高低并列式催化裂化反应再生系统,通过此系统可以对原料重质油实现多种反应目的,最后可以将重质油有效分解为轻质油与其他石油化工附加产品。催化裂化反应作为现阶段石油化工产品生产加工的核心技术,不仅可有效提升石油炼化效率,且可以实现石油资源节约使用与节能环保,对缓和全球石油资源紧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近两年的技术发展,目前催化裂化反应技术已然成为汽油、柴油、丙烯等石油化工附加产品的首选技术,其反应包括三个重要阶段,即原料油催化裂化、催化剂再生、产物分离。(1)原料油催化裂化:此阶段需要借助催化剂来确保原料油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继而实现裂化,是整个催化裂化反应过程中的重点。首先,通过提升管反应器的喷嘴将原料油喷入到再生器中,所使用的原料油已经经过蒸汽雾化处理;而后,确保加入的原料油可以与高温催化剂发生反应,其中的烷烃和烯烃可以将原料油分解为小分子的断裂反应;最后,所获得的反应物质则可以经过集气室、沉降器进入到分馏系统。在这一反应过程中最为常用的催化剂主要有两种,即稀性的Y型分子筛、Y型分子筛。两种催化剂的使用均可以大大降低原料油催化裂化对系统内压力的要求,以此实现提升原有炼化质量[2]。(2)催化剂再生:当经过蒸汽雾化处理的原料油与高温催化剂发生反应后,可以产生焦炭,将这种再生催化剂注入再生器后可以与空气发生较为强烈的反应,以此来恢复自身活性。催化剂表面因为已经发生过化学反应,所产生的焦炭会包裹住催化剂,导致表面活性丧失。因此,在开展石油催化炼化反应过程中,为有效降低原料油炼化成本,需要借助系统功能对催化剂进行处理,这既是提升炼化质量也是提升石油资源节约利用的需求,因而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3)产物分离:产物分离是原料油炼化处理的最后一个阶段,同时也是至关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有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原料油催化裂化反应生成的油气作分馏和吸收,系统稳定后即可以产生所需要的汽油与液化气。吸收-稳定系统是石油化工催化裂化的最后一个环节,此环节需要将富气中的C2以下组分与C3以上组分有效分离,同时提炼析出粗汽油中的少量气态烃,提升产品最终质量。富气再经过压缩冷凝、水洗后可以与稳定汽油发生逆流接触,大量的C3以上组分可以被吸收,随即产生富吸收油产品。二是在富油吸收过后,会排出含有C1、C2组分的气体,即贫气,让贫气进入到吸收塔的底部,当与柴油发生逆流接触后可以回收贫气中的汽油。在55℃和0.9~1.0MPa的条件下液化气可以从塔顶逸出,收集冷却后脱硫。如此一来,可以将稳定塔底部所获得的汽油分成两部分使用,一是用于吸收塔的吸收油,二是用于产品出装置,以此实现石油化工催化裂化的产物分离目的。

2石油化工催化裂化工艺技术优化策略

2.1工艺参数控制

工艺参数控制可以直接影响和决定石油化工催化裂化工艺技术的应用成效,在提升炼化效率与质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开展石油炼化生产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根据炼化生产需求来控制和调整工艺参数,同时也可以尽量改善原有材料生产过程中的雾化反应条件。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原油材料中含有较多的渣油成分,若是直接使用催化裂化工艺技术进行汽化,往往会导致气体和液体两者并存,这对于化工产品浓度控制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在进行重油汽化时应当最大限度减少液态物质的分离比例,以此来降低渣油对催化剂产生的不良影响,确保催化裂化质量。

2.2优选催化剂体系

为加快石油化工催化裂化工艺技术的反应速率,通常需要使用催化剂,如何确保催化剂选用准确合理便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因此,在石油化工催化裂化反应过程中,务必做好催化剂体系的优选。实际应用过程中大多数的工作人员均会优先选择固体催化剂,待油品生产后可以迅速脱离催化剂,但生产过程中因为极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会导致催化剂活性发生改变,原本所拥有的催化作用也会有所降低。对于这一情况,可通过优选催化剂体系来实现催化剂的高温燃烧,以此来提升催化剂的活性。实际生产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则要预先开展催化剂的实验研究,防止催化剂出现无效的情况。

2.3改善生产条件

在原料油催化裂化反应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通过提升生产过程中的温度来加快工艺速率,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强化催化裂化反应监管力度来最大限度降低对生产设备所产生的损坏,实现原料油的催化裂化安全性要求。具体来说,工作人员应该加强对石油化工生产设备的管理力度,定期开展设备的维护与保养,降低生产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发生风险,通过事前、事中及事后来加强催化裂化技术应用的安全性。除此之外,为创造安全的生产环境,石油炼化企业还需要做好催化裂化反应过程中的安全防控与环保监督这两项工作,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对催化裂化各个环节的生产工作进行全过程和动态监管,比如可以通过集中管理废弃物来实现减少环境污染和提升安全生产的目的。

2.4优化工艺管理

石油炼化中的催化裂化工艺涉及较多的专业知识,生产过程中的工序众多,为提升催化炼化工艺应用的安全性和专业性,必须严格规范工艺流程,确保可以按照规范流程开展生产。一方面,严格遵循原料油催化裂化、催化剂再生及产物分离这三个阶段的工艺要点,加强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监管力度,最终保证和提升石油炼化质量。另一方面,工作人员要秉承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重点做好催化剂与裂化物的分离工作,对反应器出口系统加以改造,以确保催化剂杂质可以被有效清除,确保石油化工生产可以达到更高的水准。

3石油化工催化裂化工艺技术发展方向

就长期应用催化裂化工艺技术的成效来看,当前所使用的石油化工催化裂化技术可以达到70%以上的轻油收率,且生成的汽油应用性能极好。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系统反应过程中所生成的大量热量与液化气均可以供民用,这对于提升石油资源利用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石油化工催化裂化工艺技术应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比如生产过程中烟气会带走较多的热量而造成热能浪费和污染,对于环境保护不利。对于石油化工催化裂化工艺技术优化来说,后续需要重点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做好优化催化剂的选择工作,为更好保障催化剂活性,石油炼化企业需要加大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力度,并结合催化裂化反应特点与需求,生产或引进高性能与高活性的催化剂,减少或避免生产反应过程中表面焦炭附着这一情况的发生。二是要做好石油催化裂化工艺的性能提升工作,随着近年来节能环保意识愈发深入,各行各业均在积极走节能环保的发展之路。对于石油炼化企业来说,更要积极优化催化裂化工艺流程,完善多回路循环系统,确保在多次的回路循环过程中降低烟气温度,更好的利用热能资源。另外,石油炼化企业还需要有针对性的设置烟气净化装置,统一收集冷却后的烟气,最后进行统一性的净化处理,以此最大限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4结语

综上所述,石油化工催化裂化工艺技术是一种应用效能极好的生产技术,在石油化工炼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际应用时要严格把控工艺流程、强化生产环节监管力度,并以催化裂化工艺技术应用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的做好节能环保工作,提升技术应用的有效性与环保性,推动石油化工催化裂化工艺技术更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永杰,延敬祥,李永文,等.炼油中的催化裂化工艺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20,413(07):70-71.

第6篇:石油化工生产技术范文

[关键词]国内石油工程 发展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42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5-0288-01

我国石油工程业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石油工程业务需要改革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通过完善管理体制、业务结构,不断进行核心技术的研发,创造高端品牌,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才能实现我国石油行业发展的目标。

一、石油工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 石油工业的现状要求

我国石油工业需要进行技术创新。由于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石油以及石油制品的需求持续增大,然而国内的石油供应量是有限的,导致我国极度依赖国外进口石油,这不利于我国石油经济的战略安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要求我国石油工程不断进行技术的创新,研发核心高新技术,提高石油的使用效率,并进行国内外油田的开发与利用,促进我国石油工业的持续性发展。

(二) 石油工业发展的要求

一个民族进步的根本原因是技术的创新,创新是进步的源泉和根本动力。而石油产业作为我国的重要行业,必须不断进行技术改革和创新,创造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加强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以适应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在国际市场上拥有权威和地位,不断改善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最终实现我国经济的全面高速发展。

(三) 石油工程技术的要求

石油是一种战略性的资源,同时也是不可再生性资源,因此石油企业必须研发高新技术,不断提高石油的使用效率,以促进我国石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石油工程技术的改革和创新,不仅能极大的节约了资金成本,还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带动石油经济健康发展,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石油工业发展中的问题

(一) 管理体制过于分散

我国石油工业管理体制过于分散,使得各种资源不能得到合理的配置。目前很多国内油服公司的石油工程队伍、设施、以及技术分散于多家油田企业之中,纵向上很难形成集中的优势实施技术攻关,无法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在横向上也难以与不同专业之间形成产业链,不同队伍之间沟通少、勘探开发难度增加。同时,现行管理体制过于分散,导致油服公司难以进行国际融资和合作,阻碍了石油公司队伍工程的专业化发展、不利于实现综合一体化服务,资本运作跨越式发展难度增大。

(二) 业务结构不合理

我国油服公司业务结构不合理,低端业务占总业务比重大,制约了石油企业的发展。国际优秀石油服务公司大多以人才和技术为核心,以业绩作为企业发展的标准,主要通过技术的优势、一体化服务和过硬的产品获得经济效益,增强了其在国际市场的综合竞争力。而国内石油工程的低端业务占总业务的比重大,如旋转导向、垂直钻井等技术含量高的业务比重小,大多都是对于国外油服技术的学习和模仿,没有研发自己的优势核心技术,这是制约国内石油工程业务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 自主创新能力差

由于我国石油行业技术研发投入少、企业管理体制薄弱,自主创新能力差,没有产生自己的优势技术和高技术含量品牌。目前国内石油工程企业主要在石油工程设施上投入多,而在石油工程核心技术、重要仪器和人才培养上投入较少,这导致国内石油工程企业高端技术少、技术创新能力低,影响了国内石油工程业务的发展。

(四) 员工规模过大、素质低

员工规模过大严重约束着石油工程业务的长远发展。由于国内石油工程企业如中石化、中石油的石油工程用工规模巨大,员工的素质难以保证,十万人以上的员工规模使得集团尾大不掉,导致人均资产远远低于国外油服公司,而国内石油企业不重视对于员工素质的培养,专业业务人才少,员工规模与资产规模极度不匹配。同时,石油员工结构极度不合理,一线人才缺乏、二线员工技术不足、三线员工规模臃肿,导致我国石油行业发展停滞不前。

三、石油工业问题的对策

(一) 优化组织管理结构

国外油服公司普遍采用矩阵式的组织结构,形成了专业的优势和区域市场的优化发展。矩阵式组织结构在纵向上按专业设置专业公司,来对公司的业务进行规划,优化配置队伍结构和设施,负责专业技术推广和技术支持,并对本专业领域的经营业绩负责,形成专业优势;在横向上,按照区域来划分区域公司,以市场为导向负责该地区各项业务的协调,负责落实公司下达的各项经营指标,相乘纵横交叉的矩阵式结构。国内石油公司要充分吸收国外油服公司组织结构,优化管理方式,逐步向国际一流油服公司靠齐,促进我国石油行业的快速发展。

(二) 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由于我国石油工程企业中专业人才较少,缺乏技术创新意识,严重制约了石油企业整体的发展。为了保证石油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石油企业必须打造出一支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创新意识强的专业人才队伍。同时,联合各大高校,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对人才队伍进行定期培训,不断提高其综合能力,增强我国石油工业的竞争力。

(三) 加大对石油工业的技术、资金投入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综合一体化,我国必须要不断加大对石油产业的资金、技术投入,研发具有特色的自主核心技术,提高综合竞争力,以在世界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进行技术的创新就必须要加大对于人才的投入,加大技术、资金的投入,同时还要加强对于技术研发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创造良好的技术环境和市场环境,提升科研效率。

(四) 大力发展核心技术

石油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核心技术的发展,石油企业必须不断的开发高新技术、研究策略。首先要形成自己的优势技术领域,大力研发具有特色的核心技术,以保证企业技术的领先,不断提高公司的科技软实力。其次,石油企业要不断开发新的高新技术,使其具有企业特色,提升企业形象,打造一体化服务模式。

四、结束语

石油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石油工程技术,石油工程技术的改革和创新符合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发展和要求。只有切实进行石油工程高新技术的研发,创造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才能促使我国石油工业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谭宗轩.刍议国内石油工程技术发展的重要性[J].中国化工贸易,2015,(8)

第7篇:石油化工生产技术范文

(一)产量居世界前列

我国是世界上石化产品生产大国,产品产量与生产能力均居世界前列。2003年,我国炼油能力达到22641万吨/年,占亚洲炼油能力的22.4%和全球的5.5%,居世界第4位;乙烯生产能力达到533万吨,占亚洲的17%和全球的4.6%,居世界第4位;合成纤维生产能力1227.50万吨,居世界第1位;合成橡胶产量127.22万吨,居世界第3位。2004年,我国加工原油量2.73亿吨,比上年增长13.7%;生产乙烯626.58万吨,比上年增长2.4%;生产化学纤维1424.54万吨,比上年增长20.3%。

(二)生产规模大型化

目前,我国石化企业正在积极扩大生产装置规模。中国石油已关闭6套炼油装置,总能力为560万吨/年,2005年计划再关闭低效炼油能力1600万吨/年。中国石化在“十五”期间计划关闭炼油能力1480万吨/年,已关闭小炼油厂和小炼油装置能力660万吨/年。在关闭小炼油装置的同时,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分别改造扩建已有的炼油厂。大连炼厂、兰州炼厂、抚顺炼厂、镇海炼厂、大庆炼厂、茂名炼厂、齐鲁炼厂、广州炼厂、金陵炼厂、高桥炼厂的炼油规模,经扩建后生产能力均在1000万吨/年以上。在石化领域,扩大生产装置规模的技术改造正有序地进行。燕山、上海、扬子、齐鲁二轮乙烯改造项目先后完成,每套乙烯装置的规模提高到70―72万吨/年。大庆石化公司将乙烯能力由45万吨/年扩增到60万吨/年,吉林石化将乙烯能力由38万吨/年扩增到60万吨/年。上海石化计划将乙烯、聚丙烃和纤维原料能力分别提高到100万吨/年。

(三)产业布局趋于合理

从总体上看,我国已形成上海、扬子、齐鲁、燕山、兰州、大庆、茂名等一批大型石化基地。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塑料生产基地和涤纶长丝生产企业;南京是我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烷基苯生产基地;吉林石化是我国最聚丁苯橡胶生产基地;巴陵石化是我国最大的锂系聚合物和环氧树脂生产基地;大庆石化是我国最大的聚丙烯生产基地。

(四)外商投资规模较大,民营经济发展迅速

到2002年底,埃克森美孚、壳牌、BP、道达尔菲纳埃尔夫,杜邦和拜尔6家公司,在华投资已超过100亿美元,未来5年这6家公司还将再投入125亿美元以上。迄今为止,世界几乎所有著名和有实力的专业性化工企业都已在华投资。民营经济在石化工业中的发展也相当迅速,尤其是在合成纤维及其原料、石油化工下游的材料加工、成品油销售、油、石油沥青和燃气等领域,民营企业的市场地位逐步提高。2002年,民营企业的生产能力已占聚酯行业的3/4,油市场的32%。据统计,至2003年底,全国已有规模以上石化、化工民营企业4800多家,占化工企业总数的31%。

(五)国产化技术应用有较大的进步

近年来,我国石化行业在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开发和技术创新的基础上,明显加快了国产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步伐。一是以CBL型乙烯裂解炉为代表的国产化蒸汽裂解制乙烯技术已基本形成,国产化裂解炉也已形成系列;国产化工艺和设备实现了部分进口替代。二是国产化加氢催化剂技术发展与应用较快,已占领国内绝大部分市场。三是初步具备乙烯分离成套设计的能力。四是已可以生产15―18万吨/年和更大的新型裂解炉,改变了我国乙烯工业炉完全依靠进口的局面。此外,乙烯生产新技术取得一定进展。石化生产工艺技术和装置的国产化,也为我国石化工业增效创收提供良好的竞争环境。

二、存在的问题

(一)国内生产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石化工业是我国高速发展的行业之一,但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以表观消费量计算,1990年我国五大合成树脂自给率为74%,进口依存度为26%;到2002年进口依存度已上升到48%。1990年我国合成纤维单体自给率为69%,进口依存度31%;到2002年进口依存度已上升到64%。目前,我国乙烯自给率只有43%,聚乙烯自给率66%,聚丙烯自给率为71%;我国聚乙烯进口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0%,聚丙烯进口量占世界的40%。

(二)国外产品和技术在国内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

目前,国外石油石化产品在我国的市场份额不断提高,成品油、油、液化气分别达到20%、25%和50%;合成树脂和合成橡胶分别达到52%和44%,合纤原料和化纤已达到了53%,欧美一些公司在橡胶、洗涤用品、涂料、生物制药等下游化工行业中,已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或开始形成垄断。

除了建厂生产石化产品外,外国公司在我国有机化工、高分子、催化剂和油等方面授权专利总数中,已占60%左右。我国石化行业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以及大型生产装置,仍未摆脱依靠国外的局面。

(三)生产规模与国外仍有一定的差距

世界上炼油能力超过2000万吨/年的大型炼厂已接近20家,最大规模达到4700万吨/年,单系列原油加工达1250万吨/年。2002年世界炼厂平均规模达到567万吨/年,美国、西欧、日本、中东、新加坡、我国台湾等地的炼厂规模,已远超过世界炼厂的平均规模。我国炼厂的平均规模为238万吨/年,大大低于世界平均规模;我国吨油平均加工费比国外高45%。2001年世界乙烯平均规模就已达到42.7万吨/年,而我国平均规模为30.08万吨/年。

(四)石化行业上下游产业发展资源失衡

油化一体化是世界石化工业的发展趋势,我国目前也基本上采取了这种企业组织形式,中国石油、中国石化是我国最大的上下游一体化的石化企业。但由于我国石油产量徘徊,我国石化行业加工原油的比例逐步上升,如果进口原油不能按计划供给,我国石化行业的开工率就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我国石油加工装置不能完全适应进口的高硫油,需要进行技术改造。再一方面,目前许多炼厂与乙烯厂正在扩建改造,但受资金的限制,改造未同步进行,资源的充分利用受到一定的影响。

(五)资源耗费与运行成本较高

与国外同类企业相比,我国石化企业的资源耗费和运行成本较高。如我国综合商品率、轻油收率分别为92.2%和66.7%,比亚洲平均水平低3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国内企业平均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1/3;新鲜水消耗高1/2以上。国内装置运行周期一般为2年,而国外多数达4年以上。

三、对策建议

(一)炼油工业应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优化原油资源配置和炼油厂布局,集中建设一批千万吨级炼油厂,以提高国际竞争力

可优先考虑在珠三角、长三洲、环渤海经济区域,依托沿海沿江地区现有老企业,按照大规模、单系列、低投资模式,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改扩建,形成若干个布局合理,规模经济的千万吨级原油加工基地,特别是含硫原油加工基地。并配套完善成品油运输系统,提高国内成品油市场零售主渠道的占有率。

(二)为满足我国乙烯工业加速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大乙烯技术创新的力度 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现有的乙烯技术,形成包括裂解炉技术、分离技术以及净化催化技术在内的大型成套乙烯技术,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为我国石化工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三)要继续鼓励外资与民营资本进入石化生产领域

第8篇:石油化工生产技术范文

关键词:全球;石化产业;演进历程;演进机制;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TE68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作为重要的战略性基础原材料产业之一,石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领域的双重战略地位不言而喻。在现代经济和历史中,石化产业扮演着独一无二的角色,它对国家命运、军事发展、全球贸易战略以及国家之间的关系所产生的影响为其它行业所不能比拟。拥有强大而独立自主的石化产业,已经成为衡量大国经济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尺。受此影响,即便是在全球化进程空前加快的今天,石化产业仍具有很深的国家烙印,提高石化产业竞争力、实现石化产业安全已成为各国政府矢志不移的奋斗目标。

产业部门地理研究一直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领域之一,它从地理学的区域和综合视角出发,研究产业部门的地域分布的影响因素、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石化产业作为重要的工业部门,一直受到各学科学者的重视,上世纪80年代,地理学家从工业地理学的视角对石化产业的空间布局和组织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但是,近年来,中国地理学界对工业地理学的关注重点转移到了产业集群、公司地理、跨国企业投资区位选择、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制造业的地理集中或空间集聚等领域,对地理学过去长期关注的传统产业部门地理学的研究逐渐淡化。对中国这样的大国而言,微观尺度研究是必要的,但从宏观尺度研究产业发展和产业空间组织同样重要。有鉴于此,本文对全球石化产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和回顾,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全球石化产业的演进机制,提出了全球石化产业发展的模式,以期为我国石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2 全球石化产业演进历程及特征

2.1萌芽阶段

在当今社会,有机化学工业几乎等同于石油化学工业。然而,从产业门类上讲,石油化学工业属于有机化学工业的一部分。有机化学工业的生产原料来源众多,包括植物物质、蜜糖、煤炭和石油等。在石油化工产业真正诞生之前,很多化工产品的原料来源于其它物质,尤其是煤炭,而煤炭资源丰富、化学基础研究能力雄厚的德国则成为现代有机化工的发源地。

2.1.1早期有机化学工业——德国的霸主地位

19世纪20年代,以李比希为代表的德国科学家提出了有机化学理论,为现代化学工业奠定了理论基础。19世纪中期,纺织业的大发展对染料的巨大市场需求,为合成染料的发展提供了“需求拉动型”动力。1856年,德国科学家从煤焦油中提取出紫苯胺,使煤焦油迅速取代靛蓝等植物提取物,成为染料工业的主要原料。到1913年,德国合成染料的生产量已经占到全球的88%。20世纪初期,为了满足农业发展对肥料的迫切需求,“哈伯-博施”合成氨工艺的诞生,进一步奠定了德国在早期有机化工领域的霸主地位。

2.1.2合成材料的发展——美英的追赶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国政府意识到德国对合成染料工业的绝对控制地位,以及它在化肥、炸药、药物生产等有机化学领域的领先优势,这促使美国和英国政府大力支持本国化学工业的发展,以追赶德国。1916年,在政府的资助下,英国染料公司成立。美国为保护本国的化学工业而采取的进口抑制政策,加上战时对炸药需求量的急剧增长,为杜邦、道化学和赫克力士等企业的早期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

2.1.3从煤炭到石油——有机化工研发中心的转移

1940年以前,绝大多数合成材料以煤炭为原材料。德国煤炭资源丰富,而石油长期依赖进口,这决定了法本公司的技术开发以煤炭为基础。在英国,帝国化工认为煤炭作为有机化学原材料的地位不会改变,直到1943年,帝国化工还保持着“石油对化学工业不具吸引力”的观点。相比之下,美国油气资源丰富,炼油业发达,为现代石油化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尽管欧洲化学公司主导了化工行业的主要产品,但是石油炼制业领域的工艺创新大都来自美国。其中,石油裂解工艺的创新与应用,使炼厂气逐渐替代煤焦油,成为现代化工的主要原料。随着原材料的变化,全球有机化工产业的研发中心逐渐由德国转移到美国。

2.2美国独霸阶段

2.2.1墨西哥湾的兴起

直到二战前夕,石油化工都很难称得上是一个产业,煤炭仍是绝大多数有机化工的原材料,大多数石油化工公司生产规模较小,空间分布处于分散状态,但一些先导企业已经将目光投向了墨西哥湾地区。受丰富而廉价的油气资源吸引,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壳牌、道化学和联合碳化先后在此落户,为后来石油化工行业在墨西哥湾地区的集聚埋下了伏笔。

二战的爆发加快了石化产业向墨西哥湾地区的集聚进程。与加利福尼亚及东北部沿海等传统炼油中心相比,休斯敦地区不易被空袭,出于国防安全的考虑,该区域成为战时美国石化产业的建设重心。1943年,政府出资修建了从德州通往中西部和东北部市场的原油和成品油管道,这强化了墨西哥湾区域的原材料优势,推动了炼油业和石油化工产业的飞速发展。

2.2.2石油化工产业的全面建立

二战期间,美国政府出资兴建了一大批生产合成橡胶的工厂,主要包括生产丁二烯和苯乙烯的工厂,以及生产最终产品的聚合体工厂。此外,美国还资助了古德伊尔和费尔斯通等橡胶使用企业更新生产设备,以适应合成橡胶的诸多特性。二战结束后,美国政府以极低的价格将国有工厂拍卖给它们,从而推动了战后美国石油化工产业的飞跃。

此外,战争需求迫使美国炼油业做出调整,产出重点由战前重视汽油转为重视燃料油、航空柴油、丁二烯、甲苯和其它芳香烃。其中,航空煤油等高辛烷值油品的巨大需求,推动了催化裂解工艺的发展。此外,1939年至1945年间,在政府直接资助和军方订单的刺激下,美国炼油能力增长了29%。炼油业的发展,加上催化裂解等炼油技术的进步,为石油化工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原材料。二战结束时,美国已经具备了相当大的化工原料产能。战争结束后,这些产能被迅速从军事用途转移到民用,使多家石油公司进入化工生产领域。

2.2.3战争与国际化工产业的力量平衡

1944年,盟军联合轰炸极大地破坏了德国有机化工的生产力。与盟军轰炸相比,战后国家分裂对德国化学工业的打击是致命的。作为战争赔款的一部分,苏联人将东德的化工设备整体拆除并搬到本国,到1948年,大约三分之一的东德化工产能被通过这种方式转移至苏联。类似的拆除与转移也发生在后来的西德,截止到1951年官方停止战争赔款时,667个工厂被从西德拆除转移。二战结束后,德国被迫工业裁军,合成汽油、合成橡胶与合成氨的生产被明令禁止,而其它基本化合物的产出不得高于1936年产出水平的40%。此外,法本公司被强制解散,使德国化学工业雪上加霜,在全球化工行业中的地位逐渐下降。相比之下,美国的地位日益提升。二战结束后,美国凭借资本优势,以高待遇为诱饵在全球范围内笼络科技精英,大批德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加入美国国籍,为美国战后石化产业腾飞储备了大量人才。此外,通过占领德国的工厂和实验室,大量德国化工技术机密文件被运往华盛顿。最后,常规技术转移机制强化了技术扩散进程,而美国则成为德国专利技术的最大买家。至此,德国将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在化学工业中的技术领先地位,拱手让给了美国。

2.2.4美国霸主地位的确立

二战是化学工业演进的重要转折点,美国超越了德国及欧洲,在化学工业的技术和产出方面,成为世界范围内无人企及的新霸主。1950年以前,美国几乎囊括了当时世界上所有的石油化工生产活动。

2.3西欧追赶阶段

2.3.1炼油能力急剧扩张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推动了欧洲炼油能力的扩张。1948至1955年问,欧洲炼油能力从1950万吨迅速提高到1.03亿吨,占全球的比重也从1940年的不足7%提高到1960年的16%。

2.3.2石化产业快速发展

炼油能力的扩张为石油化工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西欧石化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1950年,西欧乙烯产能为1.4万吨,仅占全球总量的1.9%。到1960年,西欧乙烯产能迅速扩张到82万吨,占全球总量高达22.2%。同时,受战争拖累而元气大伤的德国化学工业,经过战后快速恢复重建,到1963就重新回到欧洲石油化工行业领先者的行列。

2.4生产全球扩散阶段

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和西欧垄断了全球石化产业的大部分产能。据帝国化工(ICI)统计,1960年,美国与西欧的乙烯产能占全球总量的97.9%。1950年至1973年是美国和西欧石化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经过20多年的快速增长,美国与西欧的石化产业日趋成熟,国内市场逐渐饱和,产业发展速度缓慢下降。同时,随着日本及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石化产品的需求迅速增加。为抢占海外市场,大型跨国石化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推动了石化产业的全球扩散进程。

2.4.1日本的崛起

20世纪30年代,在政府的支持下,多家大型化工企业迅速成长起来,奠定了日本石化产业的发展基础。二战后不久,日本与美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为其获取石化产业的先进技术提供了便利。日本早期石化产业相关技术的获取,几乎全部通过购买国外技术专利,而绝大部分专利来自美国。战后十年恢复重建,日本经济实力迅速提升,对石化产品的需求迅速增加,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在技术、经济、市场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日本成为继美国和西欧之后依托本国企业发展石化产业的第三个主体,而政府的干预加速了这一进程。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基本实现了石化产品的自给自足,随后迅速成长为主要的出口国之一。

2.4.2拉丁美洲的石化产业

20世纪60年代末期,在市场因素的作用下,跨国公司开始海外扩张进程。在地理位置与地缘政治的综合影响下,拉丁美洲成为跨国公司海外扩张的首选区域,而出口产品成为主要的扩张方式。然而,对于急于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广大拉美国家,利用FDI发展本土石化产业被视为明智选择。为达到此目的,拉美国家实施了税收优惠、关税壁垒等旨在推动进口替代的各种政策措施。对跨国公司而言,一方面,东道国的高关税壁垒和进口限制,使其很难利用母国设备生产化工产品,然后出口至东道国市场;另一方面,东道国对FDI所采取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对其将盈利部分转到母国较少限制,对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东道国生产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这些政策极大地推动了拉丁美洲石化产业的发展,截止到20世纪70年代早期,就已经有18到20家外国企业在拉丁美洲设立工厂,供应受保护的本地市场。

2.4.3东亚其他地区的石化产业

与拉丁美洲类似,东亚地区石化产业的发展也开始于进口替代,除日本之外,其它国家在发展时间上稍晚于拉美国家。产业发展初期,政府干预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在韩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纺织业和炼油业被列为优先发展行业。一五期间,韩国首家炼油厂在蔚山建成投产,为后期石油化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了利用炼油业产生的化工原料,生产纺织业等下游产业所需要的原材料,韩国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将石化产业列为优先发展行业,并实施了相应的支持政策。由于缺少必要技术和资金,韩国政府积极鼓励FDI介入本国石化产业的发展,但前提是必须和国企或者本土私企合作,而政府通常要求占据半数以上的股份。到1980年,韩国基本实现了化工产品的自给自足。

中国台湾石化产业的发展历程与韩国类似。依托国有石油公司,台湾政府垄断了本土炼油业,为区内石油化工企业提供廉价的原材料,以避免其受到国际石脑油价格增长带来的冲击,进而维持石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亚太地区其它国家的发展历程与韩国和台湾大致相同,都是在进口替代战略的指引下,先发展炼油业等上游产业及纺织业等下游产业,后发展石化产业以填补上下游产业链环节上的空缺。

相对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中国大陆的石化产业起步较晚。日本侵华战争及后期苏联援助是新中国最初的石化产业技术来源,随后在中苏关系交恶、西方国家技术封锁、苏联解体等历史事件的影响下,中国大陆在依赖自主研发技术发展独立自主的石化产业的道路上步履艰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经济开始腾飞,纺织业等轻工业飞速发展,并迅速形成巨大出口能力,对石化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在巨大的市场需求驱动下,中国大陆石化产业进入持续快速增长阶段。

2.4.4中东地区的石化产业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原材料优势和政府干预的综合作用下,北非与中东地区石化产业逐渐兴起。与拉丁美洲满足本国需求的市场定位不同,两大区域的石化产业从创建之初就是以出口为导向的。在这两个区域,根据其利用天然气的成分不同,石化产业的发展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是利用甲烷生产氮肥,二是利用乙烯生产化工产品。石油危机之前,化肥产业是石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石油危机之后,以乙烯为原料的石油化工迅速发展起来。1978年,阿尔及利亚建立了OPEC成员国中首家乙烯基石油化工综合体,随后卡塔尔和沙特阿拉伯分别于1981年和1985年建立了自己的石油化工综合体。伊朗与伊拉克均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着手兴建类似的综合体,然而两伊战争影响了两国石化产业的发展进程。经过十年的发展,中东与北非地区在石油化工产业的投资总量颇具规模,乙烯产能占全球的份额达到了5%,相比于10年前的几乎空白有了很大的提高。

3 全球尺度的石化产业空间组织动因

3.1技术因子

技术创新是推动石化产业兴起并迅速发展的先导因素。一战之前,德国凭借有机化学领域的技术优势,登上全球有机化学工业的霸主之位。二战前后,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化工技术由德国加速向美欧国家扩散。随着法本公司的被迫解体及战胜国的掠夺,德国有机化工元气大伤,而美国凭借二战时期积累的资本和技术实力,成为战后全球石油化工技术的研发中心。二战以后,有机化工原料由煤炭转为石油,依托国内发达的炼油业和战时化工技术的积累,美国一跃成为全球石化产业的霸主。20世纪50年代末,在美国战后政策的推动下,石油化工技术扩散到西欧,西欧石化产业发展开始加速。在美国和西欧等核心经济体中,技术垄断时间较短,技术延迟时间不长。然而,在从核心经济体向国家扩散的过程中,受地缘政治影响,技术延迟时间较长,大约在50年左右。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技术已经不再是石化产业全球扩散的主要障碍。通过向美国和西欧国家购买石化技术,日本、拉丁美洲、亚太和中东地区的石化产业相继发展起来,推动了石化产业的全球扩散进程。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传统的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认为,随着技术及生产的全球扩散,产业在创新型先发国家逐渐衰落,转而在后发国家兴起(见图10)。然而,这种状况在石化产业的全球扩散进程中并未发生。在后发国家石化产能加速扩张的同时,先发国家的石化产业并未出现衰落迹象,反而有所增长或处于高位稳定状态(见图11)。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石化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其在产业安全及国防安全中的地位之高,使先发国家政府不能放弃该产业;第二,石化产业作为基础原材料产业,与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保持着密切的产业联系,相关产业的兴衰及产品的更新换代都无法撼动其基础原材料的地位,反而进一步刺激石化产业的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因此,经久不衰的市场需求和永不停止的创新活动共同促成了石化产业的长青;第三,石油基础化工原料和中间体等石化产品非常不适合远距离运输,受此影响,石化产业的全球分工体系始终不能像其它产业那么完善,这从客观上也导致了先发国家石化产业的稳定发展。

3.2市场因子

从全球尺度来看,石化产业的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实力密切相关,石化产业全球空间扩散表现出明显的市场导向型模式。

一战之前,化肥和染料的市场需求,促进了德国早期有机化工的发展。二战前夕,德国出于战略层面的考虑,大力发展煤制油、合成塑料及橡胶等技术,由此对石油化工的诞生起到了间接推动作用。二战期间,珍珠港事件造成了橡胶短缺,直接催生了美国合成橡胶和现代石油化工产业。战后恢复重建时期,汽车制造业、纺织业和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为石油化工产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此外,随着合成材料质量的提高和价格的降低,对天然材料的替代进程不断加快,使合成材料的产能在发展初期呈现指数增长。

在巨大利润的吸引下,石油公司和化学公司纷纷介入石化产业,竞争日益激烈。为获得价格竞争优势,各大企业纷纷扩大工厂规模,追求规模经济。急剧扩张的产能,需要足够的市场来消化。然而,经过20年的飞速发展,核心经济体国内市场基本饱和,产能出现严重过剩。同时,随着第三世界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快速发展,为石化产品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纷纷抢占国外市场,转移多余产能,由此推动了石化产业的全球扩散。在国家石化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市场规模的大小和经济发展阶段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国石油化工产业发展时间的早晚。相比之下,日本、巴西、阿根廷、韩国等市场规模较大的国家,石化产业起步较早,发展效果较好。

3.3政策因子

石化产业作为影响国防安全的战略性产业,在其发展之初就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此外,石化产业与上下游产业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其技术创新引领能力和产业发展带动能力很强,具备主导产业的一般特征,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发挥着主导产业的作用,被公认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由于美欧等核心经济体和广大国家石化产业的发展历程不同,政府政策因素的表现方式也存在差异。

在核心经济体,政府干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石化产业发展早期,政府通过政策支持和财政资助,鼓励石化企业进行技术研发,保护本国石化产业免受外来冲击,提高本国石化企业的竞争力。第二,在石化产业快速发展阶段,凭借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实力,通过外交手段为本国跨国企业的海外扩张保驾护航;第三,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控制本国企业技术转移的方向,对友好国家进行技术援助,对潜在的敌对国家实施技术封锁。

相比之下,在广大国家中,政府干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进口替代政策和出口导向政策的指引下,通过贸易、税收等政策,迫使跨国公司在本国投资建厂,以获得必要的资本和技术,带动本土石化产业的发展;第二,通过成立国有石化企业,掌握本国石化产业命脉,推动区域工业化进程,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3.4原材料因子

石化产业是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材料和燃料的能源密集型行业,其发展受到原材料可得性及价格的影响较大。在有机化工产业发展的早期,原材料主要是以煤炭为主,技术创新主要发生在欧洲,尤其是德国和英国。后来,原材料逐渐转变为天然气和炼厂气,石油化工的技术创新中心从欧洲逐渐转移到美国,化工原材料禀赋的差异是导致这一转移的主要原因。1940年,全球炼油能力的71%集中在北美洲,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美国,而仅有7%分布在欧洲,这导致当美国以石油为原料大力发展有机化工时,欧洲仍然依赖于煤炭。

在石油危机之前,与技术、市场和政策因素相比,原材料对全球石化产业的空间扩散影响较小。随着1973年和1979年两次石油危机的到来,石油价格猛涨,使原材料成本成为影响石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美国1986-1987年对国内主要石化企业的一项调查显示,原材料及燃料价格不仅是影响它们当前竞争优势的最主要因素,而且在可见的未来也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凭借原材料优势,北非与中东地区石化产业逐渐兴起。以沙特阿拉伯为代表的新的石化产业中心的出现,改变了世界石化产业空间格局。

3.5跨国公司因子

跨国公司在石化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在早期技术创新阶段,德国的法本公司及后来的巴斯夫、美国的杜邦和道化学、英国的帝国化工等跨国公司的贡献不可磨灭。在后期全球扩散阶段,跨国公司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将石化产业传播到世界各地的作用。此外,对于广大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本土社会资本难以支撑如此庞大投入,因此只能依赖于FDI或者政府出资。在市场和原材料因素的拉动下,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介入发展中国家的石化产业发展进程,不仅提供了必要的技术,还投入了大量资金,这无疑加快了相关国家的石化产业发展进程,进而推动了石化产业的全球扩散进程。

跨国公司主导下的石化产业全球扩散分为三个阶段,即产品出口阶段、初级FDI阶段和高级FDI阶段。在产品出口阶段,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石化产品市场需求较小,跨国公司将在东道国开采的石油运回母国,经加工后再将油品及化工产品出口至东道国。随着东道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扩大,政府开始通过提高贸易壁垒等方式发展本土石化产业。跨国公司为避开贸易壁垒,与东道国政府合资共建炼油厂,进入初级FDI阶段,跨国公司涉足东道国炼油业是该阶段的主要特征。随着东道国纺织业等下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石化产品的市场需求开始剧增,东道国政府开始有意识的发展石油化工产业,贸易壁垒进一步增加。为保障市场份额、避开贸易壁垒,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一起建设石油化工厂,利用当地炼油业生产的原材料,生产初级石化产品供应本国市场,进入高级FDI阶段。然而,高级石化产品的生产技术仍垄断在跨国公司手中,其生产在母国进行然后出口至东道国。

3.6劳动力因子

在传统国际劳动分工理论中,劳动力是导致产业活动在全球以及国家层面发生空间转移的主要因子。然而,作为资本密集型行业,劳动力在石化产业成本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小,这意味着那些推动某些产业向劳动力成本低廉地区转移的作用力,并不对石化产业产生重大影响。对规模经济的追求进一步强化了石化产业的资本密集特征,从而导致劳动力成本这一影响众多产业扩散的主导因素,并没有在石化产业的空间扩散进程中发挥同等的作用。广大国家石化产业的迅速崛起,不能简单的用劳动力成本低廉来解释。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推动了国际经济的快速增长,这反过来成为推动石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因为纺织业、塑料制品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快速发展需要石化产业为其提供支撑。因此,市场因素是这些地区的石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不是劳动力。

4 全球尺度的石化产业空间组织模式特征总结

在系统梳理全球石化产业空间组织的演进历程和机制后,我们发现,全球各国家和地区石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存在较大差异,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以美欧等核心经济体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推动型”,以拉美和东亚地区为代表的“进口替代型”,和以中东北非地区为代表的“出口导向型”。

4.1技术创新推动型

该类型以美国和英国、德国等欧洲核心经济体为典型代表。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石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发挥了主导作用,并使其始终处于全球石化产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而市场与技术创新的互动进一步促进了石化产业的发展,使其保持长盛不衰。在全球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核心经济体国家在保持高端技术的绝对垄断的前提下,将落后技术和成熟技术有选择性的输出到后发国家,使其发展本土石化产业,生产技术水平低、附加价值低、环境污染大的初级石化产品。然后,通过进口初级产品进行深加工获得附加价值较高的高端产品,并出口至后发国家,由此形成了石化产业的全球分工体系,并将后发国家锁定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

4.2进口替代型

该类型以拉美和东亚地区为典型代表,在其石化产业的发展历程中,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此外,跨国公司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进口替代型石化产业的发展历程基本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在当地政府的国家垄断控制下,石油勘探与开采业、炼油业等石化产业上游行业首先得到发展,同时依托廉价的劳动力,纺织业等下游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作为第一阶段进口替代产业也获得较大发展,由于早期缺乏足够的资本和必要的技术,石油化工产业未能发展起来,主要产品依赖进口。第二阶段,本土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随着下游纺织业发展引发的石化产品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上游炼油业发展带来的原材料保障度的提高,当地政府开始提高贸易壁垒,以市场为筹码与跨国公司进行谈判,迫使其提供必要的技术和资金,与当地政府共同发展当地石化产业。

4.3出口导向型

该类型以拉美和东亚地区为典型代表,在其石化产业的发展历程中,跨国公司和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在石化产业发展的早期,跨国公司在其母国的政治军事保护下,与东道国签订不平等的油田租赁协约,大肆掠夺原油资源。20世纪70年代,在民族运动的浪潮推动下,石油国有化运动席卷中东和北非,政府在民众的支持下,将油田收归国有,并以此为筹码与跨国公司谈判,迫使其提供必要的技术和全球营销支持。出口创汇、平衡区域发展是出口导向型国家发展石化产业的两大目标。受此影响,这些国家的石化产业不断向下游延伸,以提高油气资源的附加价值,发挥石化产业的产业增长极效应,推动区域发展,拉动当地就业。

5 结论与启示

本文遵循归纳分析的总体研究框架,基于大量翔实的数据资料,系统研究了全球石化产业的演进历程、机制及发展模式。通过研究,形成如下主要观点和结论:

第9篇:石油化工生产技术范文

关键词:衬氟防腐技术;石油机械;防腐应用

前言

石油机械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非常普遍,很多大型工业生产企业生产中就用到石油机械设备。一般情况下,石油机械设备都是一些大型的机械设备,对于工业生产安全稳定运行的作用都十分的明显,工业企业生产中对于大型石油机械设备的维护也十分重要,尤其是对于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影响的维护不仅重要还是必须的。石油机械设备系统中一般都存在有酸化压裂设设施,酸性化学物质对于机械设备的腐蚀性尤为严重,石油机械设备的酸化压裂设施部分对于机械的防腐性要求又相当的高。石油机械防腐中应用到防腐技术相对较多,如喷砂、衬氟等防腐技术在石油机械中的应用也相对较为广泛,并且具有一定的应用优势。

1.衬氟防腐技术在石油机械中的应用试验

我国的某企业就将衬氟防腐技术应用于石油机械中,该企业在开展石油机械生产活动时,为了使石油机械酸化压裂设施能够达到防腐要求,同时使石油机械能够在企业生产中发挥作用,该企业决定使用防腐措施来应对石油机械可能出现的问题。该企业所使用的衬氟防腐材料是乙烯衬氟材料,并将这种防腐材料用于石油机械设备中,从而达到设备防腐的目的,使石油设备能够符合防腐标准,使用衬氟防腐技术对石油机械进行维护的目的就是利用常用的机械设备材料来处理石油机械表面的喷砂,并对石油机械的内表面使用衬氟工艺,在石油机械设备中使用滚塑工艺来进行防腐处理和试验。在试验结束后,应该对石油机械设备的性能进行检测,通过试验检测,能够了解到衬氟防腐技术是否能够在石油机械设备中使用。

2.石油机械衬氟防腐应用实验结果

衬氟防腐技术的防腐效果需要很据上述实验对于使用衬氟防腐技术的钢件设施进行耐腐蚀性能的检测。

2.1石油机械设施的喷砂防腐性检测

在进行石油机械的衬氟防腐技术应用实验中,我们对于石油机械设备应用材料的表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喷砂防腐处理,在上述的石油机械设备材料的喷砂实验中,采用喷砂防腐技术手段主要是在普通的喷丸防腐无法实现的情况下采取的喷砂防腐处理技术。在进行石油机械的喷砂防腐技术实验处理时,首先应注意喷砂磨料一定是清洁并且干燥的,喷砂磨料中不允许有油污或一些可溶盐的游离物、长砂石等,以避免影响喷砂防腐效果,进行喷砂防腐处理技术应用的砂丸等必须符合相关标准,有棱角,以保证石油机械的衬氟防腐技术质量。

2.2石油机械在衬氟防腐性方面的检验

检测石油机械的衬氟防腐性,就是在对石油机械管件进行检测时运用衬氟防腐技术,以此来检测衬氟防腐技术在石油机械应用中的不足以及管件的耐压性,通过这样的检测,能够深入的了解在石油机械中应用衬氟防腐技术而使石油机械所增加的防腐性能。检验石油机械管件的防腐性能,就是将使用过衬氟防腐技术管件的防腐性和没有使用过衬氟防腐技术管件的防腐性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确定使用过衬氟防腐技术管件的防腐性能,根据比较结果得出的结论是:使用过衬氟防腐技术的管件的防腐性能要比没用过衬氟防腐技术管件的防腐性能高很多,应用衬氟防腐技术能够使管件的防腐性处于最佳状态。

在检测使用过衬氟防腐技术石油机械钢件的耐压力时,主要是检测氟物质承受的压力,检验结果显示,经过衬氟防腐技术处理的石油机械钢件不仅具有超强的抗腐蚀性,还能够有效的解决金属粘性等问题。

2.3石油机械衬氟设计及工艺应用分析

对于石油机械的衬氟防腐技术设计以及施工工艺进行分析主要就是对于石油机械钢件衬氟防腐处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对于衬氟防腐技术处理的钢件的设计要求主要是从衬氟钢件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分析,首先是衬氟钢件的直管部分,衬氟钢件的直管长度一般不超过石油机械应用要求长度,进行钢件的焊接时要注意对进行焊接的钢件留有一定的内口和内焊接位置,以保证钢件的焊接接缝不影响整个钢件的衬氟性能和质量。对于衬氟钢件的弯头部分的设计需要注意的在进行钢管焊接时,弯头部分也需要进行焊接,弯头部分的焊接应当与一段钢管进行焊接,要注意进行焊接时的焊接接缝的平整,弯头焊接时两边的接管应尽量的短,以不影响弯头和钢管的焊接质量。对于衬氟钢件的三通部分,进行衬氟钢件的三通部分连接时应注意三通部分的连接要求和钢件弯头部分的连接要求基本一致。三通接头部分的尺寸最好要短,避免接口处出现变形或者开孔等质量问题。最后需要注意的就是进行衬氟钢件的设计时对于衬氟钢件的翻遍设计也需要注意,比如衬氟钢件的内衬翻遍预留长度以及直管、管件等的预留长度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在进行设计时应当进行注意。在进行衬氟钢件的防腐工艺应用中,经常应用到的衬氟钢件工艺主要有套压、模压以及滚塑等,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石油机械设备的特殊结构特征,因此只能够应用到滚塑工艺。在进行石油机械的衬氟防腐技术应用中,主要就是通过使用滚塑工艺进行氟塑料的烧结,并按照相关工艺要求进行防腐技术处理和应用。

3.石油机械衬氟防腐技术的具体应用

通过以上的试验分析结果可以总结出,衬氟防腐技术能够提高石油机械设备的安全性和耐腐蚀性,并且可以应用于石油机械中。在石油机械设备中试用工衬氟防腐技术,不仅能提高石油机械的防腐性能,也能够使石油机械的使用质量得到保障。目前已经有许多企业生产中都将衬氟防腐技术应用于石油机械上,这项技术既维护了设备的质量,也提高了生产产品的质量。

4.结语

总之,将衬氟防腐技术应用与石油机械的防腐维护中,不仅对于机械设备的使用质量有一定的保证,满足石油机械设备的较高耐腐性,而且对于石油机械的防腐技术研究也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石良.衬氟防腐技术在石油机械上的应用[J].上海涂料,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