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有机农业发展范文

有机农业发展精选(九篇)

有机农业发展

第1篇:有机农业发展范文

有机农业的发展是随着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施用化学物质而不断造成健康隐患提出来的。从世界范围看,目前有机食品的销售量还不到食品销售量的1%,但其发展速度相当快,而且销售潜力相当可观。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多数人还在解决温饱问题,有机农业的发展相对较慢;而在发达国家由于人们对这个问题认识较早、投入力度大,因此在欧美及日本等国家有机农业发展得比较快,如法国大约有5%的农场专门从事有机食品原料的生产,有机食品市场占整个食品市场的5%,婴幼儿食品基本上都是有机食品。欧洲其他国家从事有机食品生产的农场在2%~3%之间,90年代初已注册登记专门从事有机食品加工的工厂有1716家。美国几乎在所有的连锁店都销售有机食品,有1/3的美国人会购买有机食品,1980年有机食品销售额为7800万美元,2000年为60亿美元,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农民以每年12%的速度递增。目前,日本有8000多个有机农场,有机食品的市场规模3500亿日元左右,年增长率为30%左右。当然,“3•11”地震后,核电站泄漏事件,给了日本有机农业以沉重的打击。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有机农业的发展相对滞后,有机农业的发展起始于八十年代。1984年,中国农业大学开始进行生态农业和有机食品的研究和开发;1988年,国家环保局南京环科所开始进行有机食品的科研工作,并成为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的会员。1994年10月,国家环保局正式成立有机食品发展中心,我国的有机食品开发走向正规化。其中,1990年,浙江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开发的有机茶第一次出口到荷兰;1994年,辽宁省开发的有机大豆出口到日本。以后陆续在我国各地发展了众多的有机食品基地,在东北三省及云南、江西等一些偏远山区有机农业发展得比较快。近几年来,已有许多外贸公司联合生产基地进行了多种产品的开发,如有机豆类、花生、茶叶、葵花子、蜂蜜等。目前,绝大部分有机食品已出口到了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有机食品的生产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生产规模较小,且主要是面向国际市场。

2发展有机农业对社会的贡献

2.1关于环保食品

发展有机农业可向社会提供无污染、口味好、食用安全的环保食品,有利于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减少疾病发生。多年来,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在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对农产品造成污染,给人类生存和生活留下隐患。有机农业不使用化肥、化学农药,以及其它可能会造成污染的工业废弃物、城市垃圾等,因此其产品食用非常安全,且品质好,有利保障人体健康。

2.2关于生态平衡

减轻环境污染,有利恢复生态平衡。据调查,农业生产过程中施用的化肥、农药利用率很低,一般氮肥利用率只有20~40%,农药在作物上附着率不超过10~30%,其余过剩化学物质大量流入环境造成污染。化肥大量进入江湖中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影响鱼类生存;农药在杀病菌害虫的同时,也增加了病虫的抗性,杀死了有益生物及一些中性生物,引起病虫再猖獗,农药用量则愈来愈大,施用的次数愈来愈多,进入恶性循环。而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可以减轻污染,有利于恢复生态平衡。

2.3关于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有机农产品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农产品进行国际贸易受关税调控的作用愈来愈小,但对农产品的生产环境、种植方式和内在质量控制愈来愈大,只有高质量的有机农业产品才是国际公认的高品质、无污染环保产品。因此,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4关于农村劳动力和农民增收问题

有机农产品有利于增加农村就业和农民收入。有机农业是劳动知识密集型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也需要大量的知识技术投入。因此,发展有机农业可以增加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3潍坊市发展有机农业的优势

3.1传统农业优势

有机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依靠现代的科学知识,在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科学原理指导下对传统农业反思后的新的运用。潍坊有着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在精耕细作、用养结合、地力更新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是发展有机农业的精髓。

3.2生产条件优势

潍坊农业生态景观多样,生产条件各不相同,尽管一些地方仍是依赖于大量化学品,但仍有许多地方,农民能够很少用化肥农药就能完成生产过程,这也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基础。

3.3农村劳动力优势

有机农业的生产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一种产业,我市农村劳动力富余,这也有利于有机食品发展。

3.4出口优势

我市农产品的出口渠道通畅,有机食品的发展能与国际接轨,可以更好的开拓国际市场。同时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意识的增强,有机食品的国内市场将有较大发展需求。因此,有机食品在国内外都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5有机农业认证优势

现在,潍坊市有机农业认证面积已达到9.3万亩,377种产品,包括蔬菜、杂粮、果品、畜产品等,其中90%以上是通过国家农业部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

4加速发展有机农业的建议

4.1加强宣传力度

加强发展有机农业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体如报纸、电视等方式的宣传,提高人们食品安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4.2政策的引导和调控

政府结合“十二五”发展规划,进行合理的政策引导和调控,针对有机农业的发展需求,制定一系列发展规划并对其发展进行调控,在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转化期,给予农民一定的经济支持。

4.3技术指导的跟进

做好技术指导工作。由于有机食品在生产过程中禁用化学合成物质,因而势必要求较高的生产技术与之配套,建议组成专家技术指导体系,通过专家指导和培训,使生产者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解决好杂草防除、病虫防治、营养供应等技术问题,使有机农业更好更快地顺利发展起来。同时,应在生产过程中加强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示范与推广。

4.4产品包装的标准化

有机农产品,其收获与销售实现“五统一”,即统一分级标准、统一销售品牌、统一内外包装、统一农药残留检测、统一加贴有机标志。

第2篇:有机农业发展范文

发展有机农业是保护生态环境、节约稀缺资源、发展农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障人体健康的需要,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效防治环境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发展生态环保型经济、构筑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跨越式发展、打破国际“绿色壁垒”的重要举措。人们通常将不使用农药、化肥的农业理解为有机农业,但这只是有机农业的必要条件,并不能体现出有机农业的实际内涵和有机农业的精华。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根据本国的国情和有机农业的侧重点不同,对有机农业概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我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5年4月实施的《有机产品》标准(GB/T19630.1-19630.1)对有机农业的定义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2辽宁省有机农业、有机食品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辽宁省有机农业、有机食品产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总量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底辽宁省有机农产品认证企业达55家,产品总数312个,生产认证面积5.5万hm2,实物产量7.7万t,销售额3.8亿元,出口创汇1597万美元,品牌影响不断提升,为满足国内外市场对安全优质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以“绿色芳山”为代表的有机食品生产企业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生产安全、优质、健康有机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道路。被辽宁省政府评为首批“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其基地被授予“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在看到成果的同时,还要意识到辽宁省有机农业、有机食品发展面临的问题。辽宁省有机农业以生产有机豆类为主,加上一些花生、大米、野生天然产品如松蘑等。有机生产基地面积很大,总产量高,但是产品相对单一。作为日常消费量很大的果蔬类有机产品的发展则跟不上国内外的需求。有机食品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如商品性有机肥、生物农药等供应不足或缺乏专门的供应部门。

3辽宁省有机农业、有机食品发展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3.1利用自然环境优势,发展优势有机产业

辽宁省位于东北地区的南部,是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优越,是发展有机农业、有机食品的最佳地区之一。辽宁省东部农业生态环境条件良好,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环境洁净、交通便利,特色农业优势明显,没有工业“三废”污染源,产地环境符合有机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是辽宁省得天独厚的生产优质、安全农产品的后花园。在东部地区建设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因地制宜发展有机农业生产,不但有利于保持东部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良性循环,而且对推动东部地区优良环境优势向农业生产优势转化,增强辽宁省农业市场竞争力、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3.2以标准化生产为基础,建立严格质量管理体系

有机农业的突出特点是,不以评价安全为最终取向,而是重在生产过程,通过生产加工过程的一系列准则标准,约束和规范生产者的操作,保证产品的质量。在发展有机农业过程中,不仅要继承传统农业优良的种植习惯,同时要按有机农业原理和标准的要求进行科学的作物轮作安排,施用堆肥恢复和培肥地力;运用物理的和生物的综合措施控制和防治作物的病虫害。有机食品生产企业可以安排专人负责每个基地,建立种植户档案,统一印制,发放田间管理记录卡,内部检查员随时根据技术准则对生产过程进行检查,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逆向追踪体系等等。

3.3以“公司+农户”为运作模式,发挥规模生产效益

采用龙头企业、“公司+农户”订单运作模式,即公司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由龙头企业提供技术指导,统一管理、统一种植、统一收获、统一加工和销售。所谓“龙头企业带动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是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销企业为龙头,围绕一项产业或一种产品,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一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龙头企业外接国内外市场,内接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农户,形成一种“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组织格局,在这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下,经济利益主体是龙头企业和农户两方。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方式主要是合同契约,利益分配主要是保护价让利,纯收益分成等。使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这种模式下的有机生产组织规模大,专业性较强,组织严密,运作规范,管理层次较高。

3.4发挥政府的行政推动作用

在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下,发展有机农业、有机食品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推动,各级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出台相关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利用地方资源环境优势加快发展有机农业。对于有较好基础条件且具有有机先进理念的企业,政府应给予政策上、技术上乃至资金项目方面的支持,以鼓励其带动当地循环经济的发展,促进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3.5建立和完善有机农业、有机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

追溯是指从供应链的下游至上游,以一个或多个标准为基础,鉴别供应链定产品的来源与特性的能力。作为国家政策性文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最早在2007年中央1号文件中提出。按照农业部《种植业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建设方案》的总体目标,依托《全国种植业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管理平台,按照生产可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溯的基本要求,通过规范产地和产品编码、档案记录、包装标识、产品召回、责任追溯等一系列管理,在示范成功的基础上,稳步推进质量追溯实施进程。

(1)建设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可以利用农委辽宁金农网管理平台,建立与农业部管理平台接口对接的,省级网络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系统,逐步扩大到市、县,建设市县管理子平台。完善市、县管理机构设备配置。建立省、市、县三级数据管理中心(包括编码数据库、生产档案数据库、产品检测数据库和认证信息数据库),通过互联网,实现本区域和全国范围的产品质量可追溯。

(2)完善全省质量追溯管理体系。协调各市、县质量安全管理系统,围绕追溯系统建设和运行情况需要,制定《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维护与管理制度》、《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编码管理办法》、《可追溯农产品质量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管理规范。利用政府推动力量和市场引导作用,立足强制性规范与调动生产者积极性相结合,逐步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体系的覆盖范围。

(3)推动实施产品和产地编码制度,完善产品身份识别手段。建立企业基础信息数据库,以农户和产地为基础编码信息,指导企业建立编码制度,使之成为追溯信息的有效载体,建立生产者质量安全责任制度,从源头做到地块、生产责任人和农产品身份的可识别、可追溯。

(4)按照良好农业规范(GAP)组织生产,建立农产品生产电子档案。良好农业规范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标准体系,其核心是可追溯,强调全过程档案记录。电子档案是实现产品质量“数字化”管理的基础,记录内容包括地块、面积、生产者、种植品种、播种期、施用肥、药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使用停用日期、农残检测情况以及采收、清洗、包装、贮藏和运输等信息。将这些内容通过网络系统传输到信息中心,就可形成产品的田间电子档案,同时产生追溯编码,管理部门可通过信息系统对企业生产情况进行跟踪监督。

(5)建立标识管理制度,规范包装标识。结合产品包装标识加贴和管理的需要,设计制作统一的“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标签”,与农产品追溯编码相对应,实现产品包装标识和追溯编码的同步加贴。追溯标签内容包括品名、产地、生产者、包装日期、生产标准、电话、产品追溯码、查询网站、查询电话等基本信息。消费者可以通过查询系统查询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信息。

(6)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公众查询系统。消费者和监管者可以通过拨打电话或在网上查询产品的产地、生产过程等相关信息,如购买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就可据此查到货源,实现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查询和追踪。

(7)相关知识和业务操作培训。组织技术力量,对各市、县农业管理部门以及各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内容包括质量追溯、良好农业操作、软件操作和管理制度等相关知识,对编码设立和田间生产档案的填写进行现场演示和指导。

(8)舆论宣传,树立追溯产品形象。利用各种新闻媒体、互联网等渠道,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建设的宣传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追溯制度建设的进展情况,扩大追溯产品的知名度和对同类产品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和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建设,提高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第3篇:有机农业发展范文

1.1全球有机农业生产

从各国有机农田与总的农田面积的比例来讲,排名前10位的都是欧洲国家。从各大洲有机面积占全球有机面积的比例来讲,大洋洲的有机面积占了世界有机总面积的39%,欧洲居第2(占21%),南美洲以20%居第3。2007年,世界上有机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包括澳大利亚(1180万公顷),阿根廷(310万公顷),中国(230万公顷)和美国(160万公顷)。有机农场数目和有机土地面积与常规农业相比,比例最高的是欧洲。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机农业在欧洲所有国家开始迅速发展,农场的数目和有机土地的面积不断扩大,有机市场不断增长,政策支持和研究事业也都在不断发展中。

1.2全球有机产品市场

到20世纪90年代末,欧、美、日已经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生态标志型农产品消费市场,而发展中国家出口拉动型的有机农业增长迅速,国内市场随经济的发展也在逐步形成。从发展的规模和数量上看,国民环保意识较强的欧洲、日本、美国等有机食品生产和需求发展较快。欧洲和北美市场占全球有机消费总额的97%,其余的3%也基本集中在日本和澳大利亚。欧洲的有机产品销售额在2003年已经达到105~110亿欧元,增长率约5%。德国为欧洲最大的有机产品消费市场,其市场销售额仅次于美国而位居世界第2。英国是世界第2大有机产品消费国,并保持着不断的增长势头。而那些较早开始有机农业的国家的有机市场则在前几年的迅速增长之后趋向于缓慢增长。欧洲有机食品的营销市场比较发达,大多数国家的有机食品营销渠道有普通超市、有机食品专卖店、直接销售和其他销售等4种,其中在普通食品超市中销售的有机食品占有机食品总的销售量的比例较大。通过多年的有机市场发展,德国、丹麦、奥地利、瑞士等国家的有机产品畅销率是最高的,有相当数量的有机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忠诚率较高,偶尔尝试有机产品的新消费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1.3国际有机农业法规与政策

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制定并首次了《有机生产和加工的基本标准》,经过不断的修改、完善,该标准已成为许多民间机构和政府机构在制定或修订相关标准或法规时的主要参考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成立的食品法典委员会也于1999年通过了《有机食品生产、加工、标识及销售指南》。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有机食品市场的兴起和国际贸易的增加,各国政府开始关注有机食品生产和销售的标准化。国家层次的有机农业标准以美国、欧盟和日本为代表。1990年,美国颁布了《有机农产品生产法案》,美国有机农业标准于2002年8月正式执行。日本于2000年4月份推出了《日本有机农业法》,并于2001年4月正式执行。中国也于2005年出台了《中国有机认证的管理规范》。世界上很多有机认证机构早在国家有机标准出台之前已经制定了机构内自有的认证标准和认证标志。有部分较专业、权威的认证机构的标志早在消费者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是当地有机市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目前世界上共约有400多个认证机构从事有机认证工作,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和亚洲,最多的国家分别是美国、日本、中国和德国。在开展国内业务的同时,许多认证机构还开展国外业务。

2趋势

2.1全球有机生产和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随着各国对有机农业的认知和接受程度的日益增加,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入有机生产,以满足市场对有机产品的需求,全球性的有机市场增长将是必然趋势。一些有机农产品生产大国,如阿根廷、巴西、中国等的国内有机消费市场也正在逐渐形成,有机产品将会进军主流销售渠道,而主要的消费人群是追求高质量和健康食品的中上层人士。所有这一切都预示着有机农业正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增长,有机产品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商店和餐桌上。

2.2从关心环保到关注食品安全

有机农业发展初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欧洲发生疯牛病事件以来,消费者由关心环境问题转向食品的安全健康问题。在德国,虽然近年来按传统方法生产的牛肉销售量下降了50%,但有机牛肉销售量却增加了30%。虽然购买有机牛肉的价格比常规牛肉要高出30%,但顾客一般认为,由于有机牛肉的生产付出了更多的环境和安全成本,因此付出高一点的价钱是值得的。据调查,56%的美国公民认为有机食品更为健康,60%的丹麦人经常购买有机蔬菜、牛奶,德国慕尼黑市场上30%的面包是有机的。随着消费者对高质量的有机食品的认可,特别是市场份额较高的有机食品,如水果和蔬菜、婴幼儿食品、粮食类、奶制品等的需求将稳步增长。

第4篇:有机农业发展范文

宝应县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组织网络机构健全。成立有机食品发展领导小组,组建有机食品办公室,列入政府职能序列。县人大、政协定期审议、调研有机农业工作情况。相关部门和各镇分别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形成了县、镇、部门联动的组织网络。规划和标准体系较为完善。2003年,宝应率先在全国编制、评审和实施《有机食品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建设运西、东荡、中部三大有机产业园区。同时,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研究制定出有机稻米、有机藕、有机蟹、有机鸭和有机专用肥五大省级标准。技术服务和政策配套体系基本形成。组建县生态办、部门、镇和基地四级有机食品生产技术服务体系。成立有机种植、有机畜禽养殖、有机水产养殖、动植物病虫害防治、灌排水系和生产资料供应等六个服务小组,编印《有机食品生产指南》,指导基地有机食品生产。出台《关于加快国家有机食品基地县建设、打造“生态宝应”的工作意见》,设立50万元生态基金和200万元有机食品基地建设风险基金,完善土地流转、减免税收、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有机农业发展初具规模。延伸有机产业链条,打造有机生产、加工、检测、集散和观光五大基地。建成有机农业园区22个,总面积10.8万亩,拥有有机食品品牌35个,涵盖稻米、荷藕、畜禽、瓜果、水产5大类12个品种;建成江苏省首个有机农业开发区———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并获批部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成部级有机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与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合作筹建“中国有机产品交易中心”;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通过国家认监委组织的评审。有机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宝应农业的产业升级,也带动了旅游、观光、休闲等三产的发展,通过发展湿地生态观光和有机农业休闲旅游,2011年实现旅游收入12亿元。有机农业成为招商引资载体。编制30多个有机招商项目,在县网站上。以中国宝应荷藕节和国内相关经贸洽谈活动为平台,开展对外推介,寻求对外合作,先后有国内外多批客商来宝考察洽谈,宝泰米业、兴泰农牧等一批企业相继落户。

优势。生态环境良好。宝应县历届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工作,关停重污染源、强化污染治理、坚守环保审批底线、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先后创成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国生态示范区、国家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县创建于2012年5月通过国家技术评估。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天数占比95%以上,重点河流水环境质量符合III类水标准,土壤环境质量良好,为发展有机食品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农业资源丰富。宝应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淡水养殖基地,以水稻、水产、水禽、水生蔬菜为主的“四水”特色明显。荷藕产量及品质居全国首位,获国家原产地保护,是江苏省荷藕产业出口基地。境内盛产鱼、虾、蟹等水产品,是江苏省高效渔业第一县,水产品资源丰富,其中“宝应湖”有机大闸蟹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蟹”。农业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实施“产业化兴农”战略,将有机农业作为宝应“一主两特一新”的特色产业推进。大力推进水生蔬菜、水产、粮食三大产业集群发展,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存在困难。技术人才缺乏。宝应工业不够发达,农村青壮劳动力外流现象较普遍。留守劳动力受文化程度制约,对新技术认知程度较差,对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各方面发展的支撑能力、组织实施能力不足,影响了有机农业知识和技术的推广普及。资金投入不足。从一般的粮田转变为有机食品基地,需要经过2-3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有机转换期”,前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压力较大。同时,转换期内部分品种会出现减产,且不能标注“有机产品”,只能以普通农产品价格出售,具有一定经济风险。而宝应财政收入欠佳,对有机食品产业扶持力度不够,导致一些企业、农户积极性不高。企业有机生产意识有待加强。企业对有机生产标准、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不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认识不足,管理不够完善,个别企业在隔离带设置上未能满足有机生产的要求。

第5篇:有机农业发展范文

我们认为,部分原因是受整个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PE和VC行业全年募资及投资额下降;另外,2012年是农业经济运行的“小年”,农产品价格下跌导致农业企业利润水平下滑,这也是农业投资放缓的主要因素。

2013年的农业投资,面临非常好的机遇:

其一,整个宏观经济形势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经济回升必然带动农业经济的走强。经历了2012年的周期低谷,2013年部分农产品走势将会出现反弹,如猪肉价格,相关农业企业将会受益。

其二,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农村人口和从事农业生产人口的减少,为农业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机遇。根据中国社科院人口所的研究,中国的城市化率已于2010年超过50%,城市人口首次超越农村人口,但距离发达国家70%-80%的城市化率还有较大差距,按照每年2%左右的发展速度,我们的城市化进程还将持续10~15年。

其三,消费升级以及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为农业企业发展提供机遇。近年来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被重视,大量的、松散的农户所供应的农产品很难解决这个问题。从长期来看,还要依靠标准化、工厂化的农业企业来解决。

未来有四种类型的农业企业可能会脱颖而出:

1.规模型农业。农业本身是传统产业,在过往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一大批靠规模取胜的企业,比如涉及大宗农产品的种植与养殖类的公司等。这类企业有明显的规模优势,对资金需求有较高的Cye门槛,后来者进入该领域短期内不会马上建立竞争优势。这类企业虽然短期利润率水平不高,但是盈利能力比较稳定,对于投资人来说是“现金牛”企业,商业模式成熟,可以快速的扩张和复制,而且在稳定的现金流保证下,企业可以向上游和下游同时拓展,延长产业链。

2.技术型农业。农业虽然是传统行业,但是不断有新技术加以应用,农业科技化水平也越来越高。比如种子、农药、兽用生物制品等,就属于这一类。这类企业的共同特点是所从事的细分领域技术壁垒较高,通常需要大量的时间、人才和物力的积淀,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门槛较高。这类企业通常可以在二级市场上获得较高的估值,因此也是投资者竞相追逐的对象。而且这类企业的产品需要经过国家的登记和认证才能在市场上销售,未来更容易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和在行业整合中受益。

第6篇:有机农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有机农业;污染治理;太湖地区

AbstractThe excessive input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worsen the eutrophication of Taihu Lake,the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s the main source.The current status of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Taihu Lake region and its main causes were stated.The development of organic agriculture was put forward to control the water pollution of Taihu Lake caused by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aiming to provide information for scientists in related fields and government policy-making departments.

Key words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organic agriculture;pollution control;Taihu Lake region

水体富营养化一直是当今世界水污染治理的难题,国际经济与合作开发组织(OECD)把富营养化定义为:水体富营养盐增加而引起的一系列征兆的变化,藻类和大型水生植物生产力的增加引起水质恶化,破坏了水资源价值。2007年夏太湖蓝藻大暴发导致水源水质恶化,造成无锡地区居民饮水困难。近年来各项研究发现,面源污染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而农业面源污染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1]。全球范围来看,30%~50%的地球表面已经受到了面源污染的影响,其中农业面源污染引起了1.44亿hm2耕地的退化[2]。可见,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是解决太湖流域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1农业面源污染的概念及污染现状

1.1农业面源污染的概念

农业面源污染指的是农业生产中,氮和磷等营养物质、农药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形成的水环境的污染[2]。研究表明,对于湖泊、水库等封闭水域,当水体内无机氮总量大于0.2 mg/L、磷酸盐磷浓度大于0.01 mg/L时,就可能引起藻华现象[3]。太湖“零点行动”以后,点源污染源基本得到控制,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源就成了当务之急[4]。

1.2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和广度已经远远超过发达国家,而潜在的压力更与其他国家无法相比[5-7]。近年来虽然国家和地方每年都投入了巨资,“十五”期间用于包括水污染治理的环境整治的投资规划为7 000亿元,已达到了中国GDP的1%,但是到目前为止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仍然有增无减[8]。全国主要淡水湖泊、水库的营养盐水平已基本达到富营养化标准,26个主要湖泊中,具有中营养水平的占39%,而达到富营养和重营养水平的占61%[9]。地表水中50%以上的氮、磷负荷来自农业面源污染[3]。2005年,滇池流域污染负荷中,来自农业面源污染的总氮、总磷分别占总量的60%~70%、50%~60%[10];巢湖总氮的65.9%、总磷的51.7%来自于面源[11]。在太湖的外部污染物总量中,工业污染仅占一小部分,为10%~16%,农业面源污染所占的比例目前已达59%[12],其中来自农业面源的氮量占入湖总氮量的77%,磷占33.4%[13]。

2农业面源污染产生的主要原因

农业面源污染产生的原因很多,包括:农田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大量氮、磷随径流进入水体;农村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畜禽排泄物的任意排放;农村生活垃圾的随意堆放造成的径流污染;污染水域底泥的污染物缓慢释放等[14]。其中农田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和集约化畜禽养殖的排泄物是最主要的原因[15]。在太湖流域,来源于农田面源和畜禽养殖业的总氮分别为30%和23%,总磷分别为20%和32%,贡献率超过来自工业和城市生活的点源污染[5]。本文对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和畜禽排泄物的任意排放作主要阐述。

2.1化肥和农药

太湖流域是我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全区面积仅占全国的0.4%,而化肥消费量占全国的1.3%[16]。近几年,环太湖地区的施肥量基本保持在400~600 kg/hm2 [4],大大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造成污染而设置的225 kg/hm2的安全上限[17]。太湖地区农田系统中氮、磷一直处于盈余状态,更严重的是土壤中磷的积累现象,这对地表水构成了潜在的威胁[18]。太湖流域农药用量为8.072 kg/hm2,是全国平均使用农药水平的3. 572倍[9]。但是,化肥和农药的有效利用率却很低,氮肥平均利用率为30%~35%,磷肥为10%~20%,70%的农药流入江河、土壤中[15]。肥料比例失调也是导致肥料利用率低、土壤积累和流失率高的原因。太湖地区有机氮的投入,从20世纪60年代的46.6%下降至目前的不足15%[4]。我国南方降水多,与施肥期耦合,会引发大量的农田氮、磷随径流流失。而且太湖流域河网、沟渠纵横交错,即使在地表径流较小的条件下,也很容易形成农业面源污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5]。

2.2畜禽排泄物

除了化肥的过度使用外,集约化的畜禽养殖对水体富营养化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每年畜禽养殖场排放的粪便及粪水超过17亿t [15]。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的初步测算,即使只有10%畜禽粪便由于堆放或溢满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氮对流域水体富营养化的贡献率就可达10%,磷可达10%~20%[5]。可见,流失的畜禽排泄物已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

据统计,环太湖流域大约有2 000多家集约化畜禽养殖场[19]。由于畜禽排泄物的处理难度大、成本高,因此许多养殖场对畜禽排泄物不进行无害化处理,只图省事省钱,将农田作为最终的处置场所或直接排入太湖和附近河道[3]。大量禽畜排泄物的随意排放,成了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20]。按照上海市环保局的调查结果计算环太湖周边地区畜禽养殖场排入太湖的氮高达2.3万t[4]。畜禽排泄物的COD和BOD的流失量也逐年增加,到2010年,COD的流失量将达到728.25万t,BOD的流失量将达到498.83万t[21]。

3发展有机农业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必然性

我国的面源污染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20多年的发展也有了较快的进步[22]。但在政策方面,我国只是做了部分探讨。对湖泊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目前也主要按照点源污染的治理模式,而没有按照对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基本规则,对整个流域各类型水源涵养地统一布局,从源头上进行氮、磷输入的总量控制[23]。

有机农业是一种持续稳定的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有机产品国家标准(GB/T 19630-2005)中将有机农业的定义为:有机农业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24]。只有将农业作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实现生态系统内部物质的良性循环才有可能大幅度减少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发展有机农业就是实现此目标的最佳选择[19]。

3.1国际上有机农业发展迅速

随着全球范围内的食品和环境安全意识的逐步增强,有机农业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公众的重视。目前,有机农业在发达国家发展迅猛,全世界约有130个国家进行有机食品的生产,它们主要是欧洲国家、美国和加拿大,其中欧洲的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发展较早。我国有机农业起步较晚,与国外发达国家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25-28],但发展十分迅速。IFOAM 2009年2月的数据(源自全球144个国家)显示,全球以有机方式管理的土地面积为3 220万hm2,亚洲的有机生产面积将近290万hm2,其中中国就占了160万hm2,并且是有机方式管理土地面积第三大的发展中国家。

有机农业模式下生产的农产品是源于自然、营养丰富、品质优良的环保型安全食品[26]。目前,我国有机食品的销售额只占当年全球有机产品的1%[29]。可见,我国有机食品市场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发展有机农业,能够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30]。

3.2我国需从源头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在流域治污上,我国在末端治理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以太湖流域为例,当日降雨量为50 mm时,对流域农田产生的径流进行末端治理需要日处理能力为100万t级的污水处理厂1 000座,日处理费用为5亿元[6]。同样,20世纪60年代日本也是不得不历时25年,耗资185亿美元,才逐渐使琵琶湖从V类水恢复到可饮用水的水质标准[31]。在欧洲,即使有巨额补贴,农民也无力支付处理畜禽养殖场污水的费用[6]。

由于末端控制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上不现实,应当采用源头控制的对策。因此,亟需大力发展有机农业,从源头上控制氮、磷向水体的输入,减缓太湖流域水体的富营养化。

3.3太湖流域具有发展有机农业的优势

一是区位优势。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生产者的素质高,接受新技术快,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有机食品具有很大的潜在市场。将现行的农业生产方式转换为有机方式,将对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及生态保护与恢复起到示范和促进作用[31]。因此,在太湖流域发展有机农业是完全可行的,并比其他区域具备更优越的经济条件和市场优势。二是政策鼓励。政府已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来解决太湖流域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在2007年9月通过的《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第三十九条中指出太湖流域要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江苏省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方案》也指出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建设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课题”验收技术报告中也提出要将有机农业示范区的建设作为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源头控制的重要措施之一[32]。相信不久政府就会出台相关具体措施来鼓励太湖流域的农户发展有机农业,保证太湖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4发展有机农业的措施

4.1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

政府应该对有机农业的优势和前景大力宣传,提高人们对有机农产品的健康意识;可以引进韩国的农业直补制度[33]以支付农民因发展有机农业造成的损失,同时在税收、认证费用方面给予减免;加大资金的投入,加强国际合作,学习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各级政府应充分利用WTO的“绿箱政策”,建设有机农业基地,培育有机食品市场,促进有机产品出口创汇[34]。

4.2加大科研和推广的投入

目前我国在有机农业生产技术上还不够成熟,应加大科研投入,重点研究和开发适合有机农业的安全生产技术,研究高效安全的生物农药、病虫害防治技术和有机肥、生物肥料等,探索并建立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有机栽培体系[30]。同时,也可以借鉴匈牙利的成功经验[35],在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方面形成政府、科研机构和相关大学合作,民间的有机农业协会积极参与,专业推广公司介入的良好格局,从而为太湖流域乃至全国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保证。

4.3健全地方有机认证机构

国内现已有几十家有机认证机构,但许多机构认证的规范性和掌握的标准还不能与国际接轨,不同的机构和检查员执行标准的差异性也很大[34],往往得不到大众的信任。应健全地方有机认证机构,并促进其与国际有机认证机构的合作和互认。此外,还必须加大对有机农产品生产认证的监管力度,严格按照《认证认可条例》的要求和国家认监委的有关规定[36],进一步调整、规范和完善认证管理制度,保证认证工作的有效性、公正性和规范性。

4.4健全和完善组织管理体系

在农业发展中应高度重视有机农业的生产管理,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扶持,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和规范有机农业的生产管理。建立以农业主管部门为主体,认监委、科技部、海关等相关部委积极配合,健全和完善在相关部委内对有机农业生产监管的机构,强化管理以促进生产和贸易、维护有机产品质量为目的的组织,以确保有机农业的技术攻关、生产、营销、监管、认证等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37]。

4.5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匈牙利的有机农业在中东欧国家的农业发展中最具特色,这得益于匈牙利国内各类非政府性质的有机农业协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35]。为了使政府能够更好地统筹兼顾,应该鼓励和推动国家和地区的非政府组织,发展农业协会、相关中介、专业咨询团体,提供技术和市场咨询、召开研讨会和组织技术培训等。通过非政府组织形成有机农产品品牌,产生品牌效应,形成统一的销售网络,使中国的有机农产品市场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38]。

5结语

有机农业是一个能够实现内部物质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能够大幅度减少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是治理太湖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措施之一。太湖地区经济发达,具有广阔的有机农产品市场,再加上政策的支持,发展有机农业势在必行。相信不久的将来,在有机农业蓬勃的发展下,太湖地区农业面源污染能够彻底得到治理。同时,有机农业在中国越走越远,使中国更具有国际竞争力。

6参考文献

[1] 全为民,严力蛟.农业面源污染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J].生态学报,2002,22(3):291-298.

[2] ENNIS L,CORW I.Non-point pollution modeling based on GIS [J].Soil & Water Conservation,1998(1):75-88.

[3] 牛瑞芹,何荣.浅谈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其治理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814-10815,10817.

[4] 程波,张泽,陈凌,等.太湖水富营养化和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5,24(S1):118-124.

[5] 张维理,武淑霞,冀宏杰,等.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估计及控制对策Ⅰ.21世纪初期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形势估计[J].中国农业科学,2004,37(7):1008-1017.

[6] 张维理,徐爱国,冀宏杰,等.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估计及控制对策Ⅲ.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中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04,37(7):1026-1033.

[7] 韩小勇.巢湖水质调查与研究[J].水资源保护,1998(1):24-28.

[8]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S].北京:国家环保总局,2001.

[9] 王建兵,程磊.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3):35-39.

[10] 崔键,马友华,赵艳萍,等.农业面源污染的特性及防治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335-340.

[11] 阎伍玖,鲍祥.巢湖流域农业活动与非点源污染的初步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1,15(4):129-132.

[12] 徐田伟.发展有机农业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J].生态环境,2009,4(45):45-47.

[13] 姜翠玲,崔广柏.湿地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去除效应[J].农业环境保护,2002,21(5):471-473,476.

[14] 史龙新,李向阳,王宁,等.太湖地区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与对策[J].中国水利,2006(17):11-13,46.

[15] 黄雪萍.农业面源污染原因分析及控制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5):45-46.

[16] 吕耀.苏南太湖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及农业持续发展战略[J].环境科学动态,1998(2):1-4.

[17] 赵本涛.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严重性与对策探讨[J].环境教育,2004(11):70-71.

[18] 金相灿,刘鸿亮,屠清瑛,等.中国湖泊富营养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

[19] 席运官,王涛.太湖流域发展有机农业控制面源污染的可行性分析[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8(5):5-7.

[20] 张宏艳.发展有机农业遏制农业面源污染[J].乡镇经济,2003(8):12-13.

[21] 燕惠民,谭济才.新时期农业环境监督管理探讨[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4,21(1):36-38.

[22] 苑韶峰,吕军.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概况[J].土壤通报,2004,35(4):507-511.

[23] 张维理,冀宏杰,KOLBE H,等.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估计及控制对策Ⅱ.欧美国家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及控制[J].中国农业科学,2004,37(7):1018-1025.

[24] 科学技术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有机农业在中国[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5] PIMENTEL D,HEPPERLY P,HANSON J,et al.Environment,energy,and economic comparisons of organic and conventional farming systems[J].Bioscience,2005,55(7):573-582.

[26] DENISONA R,BRYANT C,KEARNEY T E.Crop yields over the first nine years of LTRAS,a long-term comparison of field crop systems in a Mediterranean climate [J].Field Crops Research,2004(86):267-277.

[27] MADER P,FLIEBACH A,DUBOIS D,et al. Soil fertility and biop-ersity in organic farming[J].Science,2002(296):1694-1697.

[28] WELLS A T,CHAN K Y,CORNISH PS.Comparison of conventional and alt-ernative vegetable farming systems on the properties of a yellow earth in New South Wales[J].Agriculture,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2000(80):47-60.

[29] 田爱梅,黄应平,陈芳清,等.发展有机农业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及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09,48(1):254-256.

[30] 周早弘.发达地区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策略与建议[J].广东农业科学,2007(11):82-84,91.

[31] 于水.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以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为例[J].管理观察,2009(4):92-95.

[32] 孔繁翔,胡维平,范成新,等.太湖流域水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的研究与战略思考[J].湖泊科学,2006,18(3):193-198.

[33] 强百发.中韩有机农业的发展比较与借鉴[J].科技管理研究,2009(8):79-81,84.

[34] 杨洪强,接玉玲.世界有机农业现状与我国有机园艺发展策略[J].园艺学报,2008,35(3):447-454.

[35] 郭文超,董元兴,王钊英.蓬勃发展的匈牙利有机农业生产[J].世界农业,2008(1):51-54.

[36] 刘权政,强百发.韩国有机农业的发展与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6805-6806,6809.

第7篇:有机农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江西;有机农业;发展对策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江西省作为农业大省必须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推进农业市场化与国际化进程,突破绿色壁垒对农业发展的制约,协调统一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效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江西省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

江西是全国传统农业大省,农业在全省经济中历来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自2001年江西省委、省政府确立了“依托全省丰富的生态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重点抓好绿色农产品的开发生产和深度加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路后,江西省政府围绕“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即把江西建设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基地、优质农副产品供应的基地、劳动力输出的基地和旅游观光的“后花园”)的战略构想,提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在这些政策的指导下,江西绿色(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呈现逐年递增趋势。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数量连续8年均保持两成以上的增速。截至2007年底,绿色食品产品数量达916个,比上年增加205个,继续位居全国前列;全省有机食品数量415个,比上年增加94个,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

二、江西省发展有机农业的优势

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是现代农业的前沿,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和理念。有机农业产业化走的是“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模式,是建立在专业化、区域化、规范化、制度化基础上的契约性经营,是贯彻我国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方针所应达到的最高标准。江西的有机农业之所以发展平稳,关键在于江西省具备了有机农业发展的制度优势、基地优势以及组织成本优势。

(一)制度优势

江西重视发展传统农业,为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新制度经济学认为,良好的制度能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激励机制。江西素有发展农业的传统,农业在江西的经济总量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01年,江西省政府确立将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作为全省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绿色(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不仅如此,当地政府还从资金支持、技术推广、市场开拓等各环节为农民分担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二)基地优势

江西的生态环境良好、生产基地优越,为有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目前,全国最大的有机绿茶生产基地、最大的绿色有机茶油基地、最大的绿色有机矿泉水和纯净水基地以及国家环保总局认定的江南唯一的“全国有机食品生产基地”都在江西。截至2006年上半年,农业部公布的首批创建部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名单,江西省有23个县的25个基地列入创建计划,占全国基地总数的29.8%,列全国第1。可以说,江西有机农业生产基地的发展规模非常适合产业化经营需求。

(三)组织成本优势

从江西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情况来看,其成本优势较明显:第一,有机农业生产基地都是建在远离污染的生态园区,生产基地周边环境较好,缩短了有机转换期的时间,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所在地的农民一般没有使用化学、农药的习惯,这使生产出来的有机产品和普通产品在产量上不会有较大的差距。第二,相对于华东其他地区,江西有充裕的劳动力,劳动力价格一般为20元/天,远远低于上海等发达城市的劳动力价值。第三,中绿华夏有机食品中心江西分中心(COFCC)的认证标准已经与国际接轨,同几家世界闻名的国际认证机构达成了协议,凡通过COFCC认证的有机食品,可“一次认证,颁发四个有机证书”,即获得中绿华夏有机证书、瑞士SGS有机证书、日本OMIC有机证书、绿色食品AA级有机证书,从而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认证成本。

因此,无论从产业组织还是从生产成本来看,江西实行有机农业产业化经营均具备较好的市场竞争条件。

三、江西省发展有机农业的对策及建议

尽管江西有机农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也存在较多不足。例如,江西省工业基础薄弱,导致有机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有机农产品市场开发力度不够,品牌竞争力不强;有机农业发展遭遇人才瓶颈,相关生产技术较为缺乏;有机农业产品市场不健全,有机食品生产流通体系还未完全建立等。针对上述问题,江西在发展有机农业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加强以下方面:

(一)强化有机农业的技术支撑与制度创新

加快有机农业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要加大生产力,必须抓好、抓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新产品开发,提高绿色、有机食品原料加工利用转化程度,使粗加工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转变;单一产品向系列化产品转变;利用农业推广站,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培训,切实提高绿色、有机品生产者的科技素质和科技应用水平。政府应制定优惠的政策扶持有机农业发展,在税收、贷款上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适当给予绿色、有机食品的生产企业一些补贴;要重点加大对标准制修订、监测检验体系、质量认证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以及示范基地建设的投入;各地可以借鉴一些其他省区在引导、扶持政策方面好的做法,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增加投入。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广泛争取和吸引社会各方资源,参与有机食品开发,并积极争取更多的国家支持。

(二)强化有机农业的产业化运作

做大做强本地有机产品品牌,增强有机产品的社会公信力。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市场存在的可能会导致消费者的逆向选择,尤其是目前有机食品的高额利润已经吸引了不少非正规的假冒伪劣食品混淆有机食品市场,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因此,从长远来看,应在已有基础上,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以区域发展为框架整合资源,做大做强有机产业龙头企业,打造区域品牌,增强有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有机产品的社会公信力,增强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和对品牌有机产品的信任度,从而实现企业和有机农业的“双赢”。

(三)抓好创建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工作

迅速扩大示范辐射能力按照“品种特色化、基地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生产标准化、投入科技化”的“五化”要求,积极创建全国的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县(场),创建全国的绿色农业示范基地县。根据江西省规划,到“十一五”期末,江西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总数将达1200个以上,绿色食品、有机产品环境监测面积(含山林、水面、耕地)达5000万亩;完成销售收入200亿元。为完成这一目标,江西省将围绕提升产业素质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发挥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区位优势,突出抓好重点产品、重点产业和重点地区的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开发与管理,建设一批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壮大一批加工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大型绿色食品、有机产品龙头企业集群。

(四)调整政府行为加强宏观调控,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提高财政支农水平

现阶段,我国农民自发组织优质农产品生产的能力仍然较差,要把有限的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关键环节的扶持上,使优质农产品生产形成一种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在农民培训、优质农产品生产协会启动、知名品牌的创建等环节上给予必要的扶持。由于农民承担风险的能力较弱,对一些开拓性的工作往往心存疑虑,通过在关键环节的扶持,降低农民的风险成本,使农民的发展有一个较高的起点,等发展成熟后,逐步减少支持力度,让其自我发展,缩短优质农产品市场化发展的进程。

(五)支持有机农业发展的金融政策

有机农业技术性强,有很高的条件限制,而且发展有机农业都需要相当长的转换期,一些企业和农民有意愿发展有机农业,但是又担心发展的收益问题,因此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采取相应的金融政策保障有机农业生产者的利益。

主要应该发展有机农业的目标与对策,从信贷政策、农业保险和资本市场运作等方面对有机农业进行调控。一方面应尽快实现信贷政策的三个转变,实现扶持数量型农业向有机农业的转变,按农业结构调整规划来确定信贷政策,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上做好扶持工作;实现由支持初级农产品加工向综合型、种养加、贸工农等内外结合的有机农业产业方面转变,支持农业走专业化、规模化发展道路;实现由支持粗放型、密集型产业项目向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商品率、高效益出口创汇的有机农业转变,大力支持开发名、优、特、新的农产品,不断增强有机农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建立江西省有机农业风险保障体系。首先,建立有机农业风险保障机构。研究和制定江西省开展有机农业风险保障的计划和措施,确定风险保障的范围和项目,组织和协调各相关部门进行防灾、承保、理赔等有机农业生产风险管理,监督保险双方履行各自职责,研究和促进有机农业风险保障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对有机农业风险资金实施监管。其次,制定农业风险保障的地方性法规。明确有机农业风险防范和政府在开展此项工作中应发挥的职能作用,避免政府支持有机农业风险保障工作的随意性,提高农民的风险保障意识,建立一个有利于有机农业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再次,建立有机农业的风险准备金。准备金只能用于有机农业保险受灾后赔偿,不能挪作他用,要单独立账、独立核算,结余留存,逐年滚动积累。

依托农垦和龙头企业的优势,建立有机农业的资本市场,推进有机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资本市场筹资,把一部分城市居民手中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汇小成大,集液成裘,直接转化为发展有机农业的资本;也可以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多种直接融资手段,为有机农业类上市公司进行产业化投资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这是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和崭新模式,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进行有机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可以分散投资风险,减轻政府与银行的压力,具有融资额度大,成本低、操作灵活等优点,可以有效地促进经营机制和经营理念的转变;还可以凭借资金优势和成功经验,通过收购兼并,资产重组和产权交易等手段进行资产重组和改造,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益,获得低成本、超常规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明林,黄国勤.江西省无公害食品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2(1).

2、方颖,卞新民.我国有机农业健康发展的对策研究[N].环境导报(南京),2003.

3、江西农业发展现状概述[DB/OL].中国江西新闻网,2009-07-25.

4、绿色农业是江西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DB/OL].大江网,2007-02-12.

5、江西:打造绿色产业品牌[DB/OL].品牌万里行网,2006-07-25.

6、杜相革,王慧敏.有机农业概论[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7、张明林,黄国勤.江西省无公害食品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2(2).

8、陈双溪,魏丽等.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调整江西农业产业结构[J].江西气象科技,2002(3).

第8篇:有机农业发展范文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机农业发展迅速,根据“生态和农业基金会”(SOEL)的统计,目前有机农业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其中大洋洲、北美洲和欧洲是有机农业蓬勃发展的地区,亚洲有机农业的发展潜力较大。因此,本文从有机农田面积、有机农业从业人员和有机市场等几个方面来对这四个地区的有机农业发展进行比较分析。

1.1大洋洲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总体而言,大洋洲有机农业发展较好的国家为澳大利亚。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澳大利亚的有机农田面积为120万公顷,约占世界有机农田总量的32%,有机农业从业人员为2129人,有机产品的销售额达5亿欧元。其中:畜牧业所占比重较大,其次为粮食作物和蔬菜等园艺产品。同时,截至2009年,澳大利亚有机认证企业已达到2986个,其中约3/4是从事农牧业生产,占澳大利亚农牧业生产者的1.6%[4]。其有机农田面积变化见图1。澳大利亚有机食品种类庞杂,包括肉类、蔬菜、水果和乳品等。从其产品结构分析,有机肉类约占澳大利亚有机农场总价值的44%,其中牛肉是规模最大的有机产品,约占畜牧业的20%;有机蔬菜、水果占有机农场总价值的35%;有机乳品占有机农场总价值的6%[7]。从其市场消费区分析,澳大利亚有机食品出口到世界近3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最大的消费地是日本,约占总出口量的33%;其次为英国占17%,法国占11%,新西兰占10%,美国占6%,从长远来看,中国和韩国也将是其重要的出口市场。澳大利亚有机农业的快速发展,是因为其有众多致力于研究有机食品的机构、充足的资金支持以及完善的认证管理和法规体系。

1.2北美洲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在北美洲,美国有机农业的发展速度相对较高,其组织经营也相对较为完善。据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美国的有机农田面积为194万公顷,约占其国内农田面积总量0.6%;有机农业从业人员为12941人;有机产品的销售额达200亿欧元。另据美国农业部(USDA)的统计数据,美国2007年有机农场数量为20437个[8]。目前全美50个州均存在有机农业的生产活动,其中加州为美国最大和最发达的农业州,其有机农业面积占全美的14.4%。美国有机农田面积变化见图2。近年来,美国有机食品销量增长较快的产品分别为肉类、乳制品、水果和蔬菜、面包和谷物制品。由于美国有机食品生产的标准严、过程要求高,生产成本随之增加,造成了美国有机食品的市场价格普遍高于同类产品。这种状况一方面是对有机食品生产者的激励,另一方面也是成为限制消费者购买有机食品的重要因素。然而,随着公众对食品安全与健康生活日益关注,有机食品依然有着广阔市场。目前,美国约有80%的有机产品依靠进口,而本土生产的有机产品多数在国内销售,只有5%~7%销往国外[8]。已有研究表明,美国有机农业以家庭经营的农场为基本生产单位,同时还存在着大量农业合作组织,其主要职责为维护农民的共同利益和宣传推销农副产品[8]。美国政府一直将农业科研和推广视为其重要职责,其有机农业的相关科研活动也直接面向生产。政府通过各州的大学在当地设立农技推广办公室,使农业科研直接服务于生产,生产中面临的问题也直接反馈给科研机构,使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真正做到生产、教学、科研的“三位一体”。

1.3欧洲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1.3.1德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欧洲有机农业发展中,德国的有机农业发展较快。据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德国的有机农业面积为99万公顷,约占其国内农田面积总量的5.93%,有机农业的从业人员为21942人,有机产品销售额为60亿欧元。德国的有机农田面积变化见图3。目前德国有机食品的销售渠道主要为三类:第一是农户直销,主要存在三种方式:在农场内设立直销店;到专业市场承租柜台进行直销;根据订单直销送货上门,在一些发达地区还实行了网上订购和邮购。第二是有机食品专卖店。第三是店铺专柜、专区销售[9,10]。德国农业现代化水平高,政府采取资金补贴、强化管理、法律保障、协会推动和严格检验等措施使得有机农业发展较快[11]。德国“联邦有机农业计划”每年投入两千万欧元,而对于有机市场的研发更是不遗余力。

1.3.2英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总体而言,英国的有机农业从业人员相对较少,但有机产品的销售额很高,这主要得益于其有机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以及有机农业理念的不断普及。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英国的有机农田面积为69万公顷,约占其国内农田总面积的4.34%,有机农业的从业人员数为4949人,有机产品的销售额达20亿欧元。英国有机农田面积变化见图4。根据SoilAssociation的《OrganicMarketReport2012》,2010—2011年英国有机产品市场中所占份额上升的营销方式分别是:箱子计划、送货上门、邮购和餐饮服务。同时,有机产品市场中所占份额上升的产品为婴儿食品和新鲜家禽制品。资料显示,83%的英国家庭会购买有机产品,消费者平均一年购买有机产品的次数为13次,而且消费者中年轻人的比重不断上升,这说明有机产品的消费理念在英国已经较为普及。

1.4亚洲的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亚洲有机农业起步相对较慢,目前发展状况较好的国家为日本,中国近年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日本的有机农田面积为9067公顷,约占其国内农田总面积的0.23%,有机农业从业人员数为2137人,有机产品的销售额为10亿欧元。日本的有机农田面积变化见图5。在日本有机方式、生态生活和慢食主义成为了新一代日本青年中最为流行的生活方式。日本国内有机产品产量较高的是蔬菜和大米。日本主要本着提高农产品自给率与环境保护并举的原则发展有机农业,其有机农产品流通的主要形式有6类:通过建立产销联合组织,实行直销;由专业流通配送组织实行宅配化;由生协组织配送;大型连锁超市、大卖场与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实行订单销售;设立连锁专卖店进行销售;外食加工企业与日本国内外有机农产品基地实行订单直销[12]。日本农业可持续经营重视组织管理机构及相关法律法规、认证程序、经营情况、运行机制,主要支持生产者—消费者“提携”系统:生产者与消费者通过直接对话与接触,加深互相了解,双方都要提供人员及资金去支持本身的运输系统,设立运输站,3-10个家庭的消费者可直接取得已运抵的产品[13]。

2中国有机农业的演化发展

2.1中国有机农业的演化

中国农作物品种资源丰富,传统的农业方式中包含着很多有机农业管理方式[1]。同时,我国地域广袤,在一些生态环境优越、农耕技术相对落后的边远地区,其农业生产中蕴含着很多有机农业的实践,这为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阶段:(1)初期探索阶段(1980—2002年):由原国家环境保护局和相关科研机构共同推动,初步制定了有机农业的相关标准规范,有机农业逐步兴起。1984年中国农业大学开始进行生态农业和有机食品的科研工作;1988年国家环境保护局南京环科所开始进行有机食品的相关科研工作,于次年加入了国际有机运动联盟(IFOAM),成为我国第一个IFOAM成员;1994年我国建立有机农业植保技术研究中心、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和环球有机食品研究咨询中心(OFRC);1995年原国家环境保护局按照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组织的国际有机生产和加工基本标准和管理要求,制定并了《有机(天然)食品标准管理章程》(试行);2001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保护行业标准《有机食品技术规范》(HJ/T80—2001)。至此,我国初步建立了有机食品生产标准和认证管理体系。(2)规范化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以2003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的正式实施为起点,有机产品的认证工作由国务院授权的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标志着我国有机产品认证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14]。为促进有机产品的质量和管理水平、保护生态环境,规范认证认可的各项工作和行为,2004年11月5日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了《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2005年1月19日了国家标准《有机产品》(GB/T19630.1-19630.4—2005),为中国有机农业的规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2.2中国有机农业的现状

我国有机农业经历了初期的探索阶段和规范化的快速发展阶段,现已成为了非常具有发展潜力的“环保产业”。截至2012年,我国的有机农业生产面积已经达到200万公顷,位居世界第三。有机产品国内贸易额约800亿元,年出口约4亿美元[15]。我国有机农产品主要有两大生产区:一是我国的东北地区,主要生产豆类和谷物等。二是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主要生产有机蔬菜和有机茶等[16]。截至2012年6月,我国有机产品认证机构为23家,有效认证证书为10478张,获证企业为7266家,分布在全国1614个县。根据国家认监委监督管理委员会2012年第2号公告,我国有机产品主要分为植物类、加工类、畜禽类和水产类。目前我国有机生产活动以植物类产品和加工类产品为主,进行植物类产品和加工类产品生产活动的企业占全部获证企业的比重分别为82%和45%,而且我国有机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截至2012年,我国获得有机认证的企业主要分布在两大区域:一是我国的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和吉林。二是东南沿海地区,包括北京、山东、江苏、浙江、广东以及四川,其空间分布见图6。

3结论

第9篇:有机农业发展范文

(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现代常规农业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使环境和食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土地生产能力持续下降。为探索农业发展的新途径,各种形式的替代农业。他们虽然名称不同,但其哲学原理与思想都是相同或相近的,都是将农业生产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而不是化学基础上。有机农业就是在常规农业出现一系列危机的情况下,诞生的一种替代农业模式。

关键词 有机农业;有机生产;发展进程

人们通常将不适用农药、化肥的农业理解为有机农业,但这只是有机农业的必要条件,并不能体现有机农业的实际内涵和有机农业的精华,而且会给初次接触有机农业该你那的人带来一些误解。自霍华德提出有机农业以来,有机农业有很多定义,虽然他们的描述有所不同,但意义相近,有机农业的产生和发展是基于不同国家政治、经济、技术以及文化背景,因而,在阐述有机农业概念时其侧重点各不相同。

1 有机农业发展的国际形势

1909年,美国农业部土地管理局局长(F.H.King)途径日本来到中国,他考察了中国农业数千年兴盛不衰的经验,并与1911年写成了《四千年农夫》一书。书中指出中国传统农业长盛不衰的秘密在于中国农民勤劳、智慧、节俭,善于利用时间和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并以人畜粪便和一切废弃物、塘泥等还田培养地力。该书对英国植物病理学家霍华德(Albert Howard)影响很大,他在金的进出上进一步深入总结和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的经验,于20世纪30年代初倡导提出了有机农业,并由Eve Balfaur夫人和英国土壤学会首先实验和推广,并编著了《农业圣典》一书,推崇中国和东方各国重视邮寄费的经验,此书成为当今知道国际有机农业运动的经典作之一。到20世纪80年代末时美国和西欧就已经有约1%的农民在从事有机农业实践了。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有机农业的发展呈现下列七大趋势:

1.1 由单一、分散、自发的民间活动转向全球性的农业运动

有机农业在二战以前就开始在一些西方国家实施。起初只是由个别生产者针对局部市场的需求而自发地生产某种产品,以后逐步由这些生产者自发组合成区域性的社团组织或协会等民间团体,自行制定规则或标准指导生产和加工,并相应产生一些专业民间认证管理机构。这一时期,全球有机农业即绿色食品生产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单一、分散、自发的民间活动转向政府自觉倡导的全球性生产运动。这主要表现在下列几方面:

首先,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组织进一步扩大。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IFOAM组织已经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广泛、最庞大、最权威的一个拥有来自115个国家570多个集体会员的国际有机农业组织。

其次,有机农业生产的规模空前增加。据国际贸易中心(ITC)2003年2月调查,目前全世按有机管理的农业用地已达1700万hm2,各大洲有机管理的面积分布大体是:大洋洲44.91%,欧洲24.79%,拉丁美洲21.67%,北美洲7.73%,亚洲0.55%,非洲0.35%。

第三,全球有机食品的消费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据国际贸易中心估测,1997年全世界有机食品和饮料零售总额约为100亿美元,2000年增长到175亿美元,增幅75%左右。2001年估计为26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9%。

1.2 由关心环保到关注环保和食品安全

有机农业发展前期;由于规模和信息等方面的原因,生产的有机食品很少为人所知和接受。

在德国,虽然近年来按传统方法生产的牛肉销售量下降了50%,但有机牛肉销售量增加了30%。

在意大利,消费者对有机食品有着较高的认知程度。

在日本,有机农业的发展过程也同样说明了这一趋势。一些农民也意识到农药化肥对人类和牲畜的危害,以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也在开始尝试实践有机农业。

1.3 由绿色食品扩大到绿色产品

在现代化和商品化生产条件下,一个绿色食品从生产到消费不是孤立的。绿色产品的概念,即在投入领域,采用包括生物农药、有机肥料、有机饲料、有机兽药等有机农业生产资料;在产出加工领域,采用包括有机添加剂、有机加工和运输设备、有机包装材料及没有被农药、化肥及禁用药物污染的产品。

1.4 有机食品认证国际化

有机产品认证是指为保护人体健康,保护资源和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而对农产品的生产方式、产品的加工方法、产品的贸易行为以及其他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所开展的认证。

有机产品认证标准是评价产品质量优劣程度和加工企业、贸易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好坏程度的尺度,是国家发展有机产品政策的具体体现,是强化有机产品管理的基本保证。

1.5 从事有机农业的农场数量空前增加

据估计,目前欧洲的有机农场数目已从1986年的7800家增至2000年的近10万家,其中德国有约8000个有机农场主,意大利的有机农场从1996年的1.8万个增加到现在的4万个,澳大利亚有超过2万个有机农场主,占农业的比重约为10%。

1.6 由区域性布局转向全球性布局

虽然全球有机食品消费出现了大幅度增长,但主要集中在欧、美、日等一些发达国家,这是因为消费有机食品需要支付较高的价格。同时发达国家也需要绿色产品,特别是干果类产品,很多都不是在本国生产或加工的,必须从世界各国进口。由于消费者对有机食品需求的不断增长,为全球有机农业生产和贸易提供了新的发展和市场机遇。

首先,促进了发达国家使经济优势和自然优势更密切结合。

例如,在意大利(主要是其南部地区)有着发展绿色食品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于是意大利的有机农业有了较快发展。意大利的有机农业始于20世纪70年代,9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并一跃成为欧洲最大的有机食品生产国,在全球仅次于美国而居第二。截至2000年底,意大利的有机农业面积达到104万hm2,约占农业土地面积的7%,占欧盟有机农业总面积的25%;有机农场约占全国农场数的2%,其中有1330个农场拥有有机食品加工厂;共有有机食品加工和贸易公司2817家,另有有机食品进口商67家。意大利有机农业发展较快的原因之一在于明显的区域合理性。

其次,为发展中国家生产绿色食品提供了机遇。

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程度低,农业生产采用自然的、生态的方法较多,发展有机农业具有许多有利条件,为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出口提供了新的商机。特别是那些不在欧洲、北美、日本生产的有机产品如咖啡、茶叶、可可、香料、热带水果、柑橘、蔬菜等产品。由于发达国家需求量大,将成为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的主要农产品之一。近年一批基地还获得了欧盟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和有机农业转换基地的认证。这些为有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适度规模地发展有机农业、开发有机食品是切实可行的,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