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范文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精选(九篇)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第1篇: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气候;农作物;影响

中图分类号:S16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气候环境始终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决定性因素。气象环境变化对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尤其是极端天气的发生可能会使作物减产甚至颗粒无收,严重危及着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阐述石河子市的主要气候环境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使农作物良好生长的对策,以适应农业的发展。

1 石河子市气候环境简介

石河子地区属于灌溉农业区,夏季短而炎热,冬季长而严寒,其气候干燥,主要表现为降水较少;年降水量较多的月份为4~7月,以北地区降水量为13.0~20.0mm,以南地区降水量21.7~27.6mm;深居内陆,高山环绕,海拔高度的差异较大,属于典型的干燥的大陆性气候,干燥少雨,春季气温上升较快,夏季酷热,秋季降温迅速,冬季严寒,昼夜温差大。

石河子地区的日照也是新疆地区的一大特色,北部地区的日照时数一般高于南部地区,年日照时数为2721~2818h,各个地区的平均最多日照出现在7月。充沛的光照不仅加强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对棉花等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也有重要作用。

2 气象环境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2.1 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的生长不利

气候变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气温升高会加快地表水分的蒸发,使水分不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同时还会引发一系列的极端天气现象。洪涝、飓风、干旱等都与气候变暖有很大关系。对农作物而言,降水和蒸发量的改变会使农作物在最需要水的时候出现干旱现象,若降水量不能相应地增加,就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气候变暖若没有新的适应技术,农作物的生长期就会普遍缩短,对物质积累和籽粒的产量有负作用,从而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影响。

2.2 低温冷害对农作物的影响

低温冷害是影响农业生产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灾害之一,对不同作物、品种和发育期的危害不同。农作物品种不耐低温,果树和蔬菜在0℃以下容易冻伤。农作物一般在出苗期和生育后期对冷害的防御能力较强,在抽穗、开花及灌浆初期等对冷害较为敏感。在较长时间内,冷害会使农作物的发育期延迟,导致作物减产,还会破坏作物的生殖器官,空壳较多而减产。冷害对于小麦、水稻、果树以及蔬菜等作物有很大影响。

2.3 干燥少雨对农作物的影响

北疆气候干燥,突出表现为降水偏少。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只有200mm左右,为华北地区年降水量的一半。干燥少雨对农作物的影响较大,不能够满足农作物在特定成长期内对水分的需求,作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到的水分不能够补偿蒸腾消耗的水分,使植物体内的水分收支平衡失调,严重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乃至死亡。大范围的持续干燥少雨会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严重的甚至会颗粒无收。

2.4 日照时数的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

日照时数的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日照时数减少,光照不足会导致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下降,使作物积累的养分减少,发育受挫,还会使病虫害增加,最终导致作物减产。对于棉花而言,习惯于较强光照,在晴天强烈光照少时对棉花的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都十分不利,再加上夏季的雨水较多,更容易造成蕾铃脱落。

2.5 大风灾害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大风造成的灾害是由风的压力造成的,还往往伴随着暴雨、冰雹等灾害。在大风灾害的影响下,农作物的受害程度受密度、株高、行向、风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风可以使农作物的幼苗折断枯死,开花期遇上大风会影响授粉,成熟期遇上大风会使作物的植株出现倒伏、折断的情况,还会吹掉果实。另外,大风会使土壤中的水分大量蒸发,从而加重干旱。大风能够使农作物叶片表面的水分加快散失,在干热条件下,会加大农作物的耗水量,使作物的根部吸水不足,严重时可能会造成作物枯死。大风也会破坏农业生产设施,影响农事活动,传播病虫害,扩散各种各样的污染物,进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3 对策分析

为适应气候环境的变化,实现农作物的良好生长,需要采取一系列适应性的行动,通过调整使作物逐渐适应气候的变化,从而减轻灾害,提高作物的产量。

3.1 发展生物科技,选育适合气候变化的作物新品种

为取得重大的突破和进展,选育优良品种需要加强生物技术、光合作用、抗御逆境等方面的技术开发和研究,以提高人们适应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影响的能力。因此,需要建立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以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3.2 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和种植制度

调整农业结构就意味着要针对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有计划地改进作物的品种布局。这就需要培育和选用抗旱、抗高温和低温等抗逆品种。运用稳产增产和防灾抗灾的措施预防出现不良现象的农业。在调整种植制度时要了解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等因素与气象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开展对防御气象灾害和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研究。

3.3 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为提高抗灾减灾水平和农业应变能力,需要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加强对节水农业及科学灌溉农业的研究、推广和应用,需要研制农业生产新工艺,以适应气候的变化。另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旱排涝能力,完善灌溉体系,开发智能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加强固化防渗,加强防治自然灾害的工程设施建设等措施,对增强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以及防御自然灾害等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语

气象环境是当今世界备受关注的问题,对于石河子地区来说,气候变暖、日照时数等都呈增加趋势,会对北疆的主要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农业是石河子市的支柱产业,但是该地区的经济水平较低,在应对气象变化方面面临着严峻挑战,因此,关注气象环境的变化对石河子市农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第2篇: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环境胁迫;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Secondary metabolites)

中图分类号:S5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8-1528-04

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常受到各种环境胁迫。植物次生代谢产物(Secondary metabolites)是由次生代谢(Secondary metablism)产生的一类细胞生命活动或植物生长发育正常运行的非必需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是植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次生代谢产物通常也是中药的主要药效成分,次生代谢产物在药用植物体内的分布和代谢及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类、化学、药理药效等已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研究环境胁迫对中药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刚刚起步[1]。

研究逆境条件下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产生和积累变化以及药效成分变化的机制,可为药用植物栽培环境的选择以及相适应的栽培技术制定提供理论依据,这将有利于传统中药药源植物的标准化和目标化种植,并对中药材质量控制及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1环境胁迫对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1.1光照胁迫对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光照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在植物生长发育及初生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在植物化学生态研究中,光照也是广泛受到重视的生态因子,它影响着许多植物次生代谢过程[2]。很多情况下适当改变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及光质,在一定程度上可刺激药用植物体内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和积累。王洋等[3]研究发现喜树幼苗叶片的喜树碱含量随着遮阴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光强为全光照的40%时喜树碱含量显著增加,但光强为全光照的20%时(严重遮阴),喜树碱含量降低,分析认为喜树碱含量的变化是喜树幼苗通过次生代谢过程对不良环境(遮阴)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广西莪术为阳生植物,陈旭等[4]研究发现,通过人为的遮阴使其光照强度减少至自然光照强度的85%,该环境条件下莪术挥发油和莪术醇含量最高。王华田等[5]有相似的报道,银杏叶片中的黄酮和内酯含量受光照强度的影响,人为遮阴处理后叶片黄酮和内酯含量发生变化,在42%的自然光照强度条件下,黄酮含量和内酯含量最高。人参在人工栽培时需要遮阴,在20%的透光棚下根中人参皂苷的含量最高[6],叶片中皂苷的含量以在15%透光棚下最高[7];光强过大时人参皂苷的含量反而下降,可能与光强过大造成叶片损伤有关。生于阳坡的金银花中氯原酸的含量高于阴坡[8];颠茄在露天栽培时的阿托品含量为0.70%,而隐蔽条件下则为0.38%[9]。绞股蓝在相对光照度为70%左右时绞股蓝总皂甙含量最高[10]。可见,不同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和积累对光强的需求不一致。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不同植物的需求来调整光强,可提高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含量。在适宜的光照强度下,延长光照时间有利于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金航等[11]研究发现,日照时数是影响三七皂苷含量的一个重要因子,日照时数高的产区所产三七中皂苷成分较高。李昌爱等[12]有相似的报道,山东平邑所产金银花中绿原酸含量最高,河南密县的次之,而云南大理的最低,分析认为在同一时期内山东的平均日照时数为三地最长,对提高药效含量有积极的影响。吴庆生等[13]通过研究分析认为,日照时数是影响我国西洋参总皂苷生物合成的主要气候因子,延长日照时数可提高西洋参皂苷的含量。朱仁斌等[14]研究我国皖西山区不同海拔高度的西洋参总皂苷方面也有相似报道,西洋参中各种单体皂苷级总皂苷的量随日照时数的增加呈线性增加趋势。

光质对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种类与含量有明显影响,郑珍贵等[15]研究发现,红光比蓝光更利于长春花细胞中生物碱的合成。赵德修等[16]认为,蓝光对水母雪莲愈伤组织黄酮合成的促进作用最强,其次是远红光和白光,红光最低。阎秀峰等[17]在高山红景天的研究上有不同发现,在临近收获的最后一段时间,用红色薄膜进行处理,可显著提高根的红景天甙含量。张泽岑等[18]用红、黄、蓝、黑色等薄膜覆盖茶树,结果显示黄色薄膜处理后茶树的花青素含量最高,而红色薄膜处理下的茶多酚含量最高。蓝光、黄光对灵芝多酚氧化酶活性有促进作用,且以蓝光最强[19]。国外Kee等[20]在荧光、金属卤化物灯光、红光、蓝光等条件下培养人参发状根,发现荧光照射发状根中人参皂苷积累程度最高。国内王铁生等[21]则发现紫色膜和黄色膜覆盖下人参总皂甙含量明显提高,深蓝色膜下人参总皂甙含量明显下降。苏文华等[22]研究无色和有色塑料膜覆盖处理后灯盏花黄酮含量变化,结果显示光强和光质影响灯盏花生长与总黄酮量,蓝色膜下植株的黄酮量最高。冷平生等[23]研究发现,光质对萜类内酯的生物合成和积累有影响,紫色膜处理的银杏萜类内酯含量最高,为3.89 mg/g,比白膜(对照)高85.23%。

1.2水分胁迫对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水是植物生命活动中所必需的环境因子,水分胁迫对农作物、经济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24]。有研究表明药用植物活性物质能对水分胁迫作出响应。李霞等[24]通过池栽法和渗灌控水方式设置轻度干旱、重度干旱和水涝3种水分处理,比较不同水分胁迫下,黄檗幼苗小檗碱、药根碱及掌叶防己碱含量的变化。总体上轻度干旱有利于小檗碱、药根碱、掌叶防己碱的合成与积累,重度干旱处理下幼苗3种生物碱的含量与对照差异不大,而水涝处理则导致幼苗3种生物碱的含量显著降低。兰小中等[25]的研究发现,适当干旱胁迫处理药用植物中华芦荟,可增加单位干质量芦荟叶片中的芦荟苷含量。分析认为主要是在水分胁迫的条件下次生代谢活跃,光和作用减弱,同化能力下降,从而增加了苷的含量。蔡娜等[26]研究了水分胁迫条件下苦荞幼苗黄酮类物质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水分胁迫可以提高荞麦黄酮和芦丁的含量。石进校等[27]研究了干旱胁迫下淫羊藿总黄酮含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淫羊藿总黄酮含量与早期的抗旱性之间有明显相关性,随着干旱胁迫的增加总黄酮含量升高。沈志滨等[28]对东北龙胆根中有效成分的积累规律进行了研究,认为龙胆根中有效成分的积累受栽培区生态环境条件的影响,其中水分是最重要环境因素。此外,许多研究还表明,植物水分的供应状况直接影响到药用植物的次生代谢,如东莨菪在干旱情况下阿托品含量高达1.0%,而在湿润环境中则仅有0.4%;金鸡纳树在雨季不能形成奎宁,但在高温干旱条件下却具有较高的含量[29]。

通常情况下适度干旱胁迫能够刺激植物中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和积累,淹水条件对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影响不显著[30,31]。而顾永华等[32]通过研究得出不完全一致的结果:茅苍术挥发油对水分胁迫的响应有敏感期,为生殖生长期;在茅苍术果后期进行适当的涝渍胁迫有利于茅苍术根茎生长和挥发油含量的提高。分析认为茅苍术的道地产区,其生殖生长期正处于夏季高温干旱季节,茅苍术对轻度干旱胁迫不敏感,但对涝渍比较敏感。

1.3病虫害等生物因素胁迫对药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次生代谢产物的生态学功能主要是抗病、抗虫[33]。各种胁迫因子致使植物产生和累积的次生代谢产物通常称为植保素(Phytoalexin)[34],植保素是植物受病原微生物或非病原微生物以及其他因素刺激,而在受感染或受刺激的部位及其周围产生和积累的具有抗菌活性的低分子量化合物,是植物受病原菌侵染后防卫反应在生化上的重要表现[35]。感染病虫害会使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增加。迄今为止,已发现有几百种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抗真菌、细菌、病毒甚至线虫的作用[1]。Deavours等[36]研究报道,苜蓿叶感染茎点霉(一种真菌病原体)后,苜蓿叶片中的异黄酮成分芒柄花素苷和苜蓿素的含量增加。许多研究表明,植物在受昆虫为害后,次生代谢过程会受到影响,其中酚类化合物含量的增加是最明显的一个变化[37],并进一步明确了这类由虫害诱导产生的挥发物中,最主要的组成成分为萜烯类物质[38]。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具有腐生、共生、寄生性的微生物对药用植物的生长及活性物质的产生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天麻、石斛、猪苓等一类药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必须要有某一种微生物来提供营养。如没有蜜环菌提供营养,药材天麻就不会形成。而且,不同生物学类型的蜜环菌,对天麻的生物量和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还有很大的差异[2]。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微生物成为了这类药用植物生长及影响药材质量的关键因子。此外,某些药用植物中个别内生真菌能够产生与宿主相同或相似的生理活性成分,如红豆杉的树皮中含有活性较强的抗癌物质紫杉醇,有研究人员从短叶红豆杉的树皮中分离出一种内生真菌(Taxomyces andreanae)也能产生紫杉醇[9]。

1.4盐及矿质元素胁迫对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适度盐胁迫可以提高植物中次生代谢产物的量。Jeong等[39]在人参毛状根培养时进行盐胁迫处理,发现加入少量的硒、NiSO4和NaCl可提高毛状根中的人参皂苷含量。杨秀红等[40]通过设计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分别浇施甘草幼苗及1年生温室移栽苗,发现适度NaCl胁迫处理后,甘草根中甘草酸含量显著提高。郭兰萍等[41,42]研究发现,道地药材苍术的形成受到缺钾及高温胁迫。张檀等[43]初步研究了6种矿质元素与杜仲6种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关系,通径分析结果显示,镁对这6种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和积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锰则有负影响作用。

2环境胁迫对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诱导机理

国外有学者从植物生理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假说。

2.1生长/分化平衡假说

生长/分化平衡假说认为[44],在水、光照等资源充足时,植物以生长为主,而在资源匮乏时,植物以分化为主,任何对植物生长影响超过对植物光合作用影响的环境因子(如营养匮乏、CO2浓度高,低温等)都会导致次生代谢产物的增多。分析其理论背景是植物的生长发育从细胞水平上可分为生长和分化两个过程,药物活性物质作为植物的次生代谢物质,是细胞成熟和特化这一生理活动过程的产物。因此药用植物随着生长年龄的增大和老化而药效成分含量增大。

2.2碳素/营养平衡假说

碳素/营养平衡假说认为[45],植物体内以碳(C)为基础的次生代谢产物(如酚类、萜烯类等)与植物体内的C/N(碳素/营养)比呈正相关,而以氮(N)为基础的次生代谢物质(如生物碱等含N化合物)与植物体内的C/N比呈负相关。该假说主要是解释于营养胁迫后,植物次生代谢物质的变化机理。该假说的依据是在营养胁迫时,植物的生长速度会大大降低,但是光和作用变化不大,碳、氢等元素积累加快,因此,以碳为基础的酚类、萜烯类物质就会增多。该假说与生长/分化平衡假说都认为植物次生代谢物质的产生是由于外界环境条件变化而引起植物体内物质积累的一个被动过程。

2.3最佳防御假说

最佳防御假说认为[46],植物只有在其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所获得的防御收益大于其生长所获得的收益时,才产生次生代谢产物。植物在胁迫环境下生长缓慢,植物受损的补偿能力较差,此时,产生次生代谢产物的成本较低,次生代谢产物的防御收益增加。因此,植物在环境胁迫下会产生较多的次生代谢产物。

2.4资源获得假说

资源获得假说认为[47],植物在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会生长缓慢且次生代谢产物含量高,反之,在良好的自然条件下,就会生长较快且次生代谢产物含量低,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该假说与最佳防御假说有相似之处,都认为植物次生代谢物质的产生是随着植物自身生产成本的变化而变化的一个主动过程。

3结语

随着人类回归自然愿望的愈加强烈,开发天然药物日渐兴起,大量药物植物资源日渐匮乏,迫切需要有效、持续地利用好现有的自然资源。当前,关于植物次生代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次生代谢产物的细胞工程及转基因工程,而要使细胞工程及转基因工程能够真正应用于实际生产,就必须明确植物次生代谢的途径及作用,特别是探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提高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产量,这也是天然药物开发能否真正应用于生产实际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已开始从分子水平更深入、全面地探讨次生代谢与环境的关系。探索和阐明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与环境关系,不仅有利于提高资源植物生物工程的效率和质量,也有助于传统中药药源植物的标准化和目标化种植。

参考文献:

[1] 黄璐琦,郭兰萍.环境胁迫下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及道地药材的形成[J].中国中药杂志,2001,32(4):227-280.

[2] 郭继明,淮虎银.药用植物与环境[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56.

[3] 王洋,戴绍军,阎秀峰.光强对喜树幼苗叶片次生代谢产物喜树碱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4,24(6):1118-1122.

[4] 陈旭,曾建红.光照强度对广西莪术挥发油及莪术醇含量的影响[J].广西植物,2008,28(5):694-697.

[5] 王华田,谢宝东,姜岳忠,等.光照强度对银杏叶片发育及黄酮和内酯含量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2,24(5):617-622.

[6] 张治安,徐克章,任跃英,等.光照条件对参株碳水化合物和人参皂甙含量的影响[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4,16(3):15-17.

[7] 程慧,宋新波,张丽娟. 人参皂苷Rg3与Rh2的研究进展[J]. 药物评价研究,2010,33(4):307-311.

[8] 李强,任茜,张永良,等.生境、采收期、贮藏时间等因素对秦岭金银花氯原酸含量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1994,19(10):594-595.

[9] 陶曙红,吴凤锷.生态环境对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影响[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3,15(2):174-177.

[10] 邓铭,钟山,任波,等.光照强度对绞股蓝总皂甙含量的效应研究[J].湖北医科大学学报,2000,21(2):102-103.

[11] 金航,崔秀明,朱艳,等.气象条件对三七药材道地性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05,18(6):825-828.

[12] 李昌爱,姚满生,郭宏滨. 金银花产地和类型对其质量的影响[J].中药材,1993,16(5):5-6.

[13] 吴庆生,朱仁斌,宛志沪,等.西洋参有效成分与气候生态因子的关系[J].生态学报,2002,22(5):779-782.

[14] 朱仁斌,吴庆生,宛志沪,等.皖西山区海拔高度对西洋参有效成分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01,22(1):19-22.

[15] 郑珍贵,缪红,杨文杰,等.营养和环境因子对长春花激素自养型细胞生长和阿玛碱生成的影响[J].植物学报,1999,41(2):184-189.

[16] 赵德修,李茂寅,邢建民,等.光质、光强和光期对水母雪莲愈伤组织生长和黄酮生物合成的影响[J].植物生理学报,1999,25(2):l27-l32.

[17] 阎秀峰,王洋,尚辛亥,等.光强和光质对野外栽培高山红景天生物量和红景天甙含量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4,24(4):674-679.

[18] 张泽岑,王能彬.光质对茶树花青素含量的影响[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2,20(4):337-339.

[19] 吴惧,徐锦堂.光质对灵芝纤维素酶多酚氧化酶及其灵芝产量的影响[J].中国药学杂志,1990,21(4):28-30.

[20] KEE W Y,HOSAKATTE N M, EUN J H,et al.Ginsenoside production by hairy root cultures of Panax ginseng: influence of temprature and light quility[J].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05,23(1):53-56.

[21] 王铁生,刘明孝.人参光合生理研究:Ⅱ.不同光质对人参生药、生理特性及人参皂甙含量的影响[J].中草药,1989,20(4):30-33.

[22] 苏文华,张光飞,李秀华,等.光强和光质对灯盏花生长与总黄酮量影响的研究[J]. 中草药,2006,37(8):1244-1247.

[23] 冷平生,苏淑钗,王天华,等.光强与光质对银杏光合作用及黄酮苷与萜类内酯含量的影响[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2,11(1):1-4.

[24] 李霞,王洋,阎秀峰.水分胁迫对黄檗幼苗三种生物碱含量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7,27(1):58-64.

[25] 兰小中,杨春贤,陈敏,等.水分胁迫对中华芦荟部分药用成分含量的影响[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9(4):106-109.

[26] 蔡娜,淡荣,陈鹏,等.水分胁迫对苦荞幼苗黄酮类物质含量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08,17(4):91-93.

[27] 石进校,易浪波,田艳英.干旱胁迫下淫羊藿总黄酮与保护酶活性[J].吉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5(4):80-83.

[28] 沈志滨,韩建锐,刘建军,等.东北龙胆根中有效成分积累动态规律初探[J].黑龙江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6(2):82-85.

[29] 张永清,李岩坤.影响药用植物体内生物碱含量的因素[J].齐鲁中医药情报,1991(3):10-12.

[30] 徐鹏,刘长利,许利平,等.干旱胁迫下甘草酸合成与脱落酸的相关性初步研究[J].中草药,2010,41(8):1375-1377.

[31] 王红星,乔传英,古红梅. 影响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形成的因素[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11376-11377.

[32] 顾永华,冯煦,夏冰.水分胁迫对茅苍术根茎生长及挥发油含量的影响[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8,17(3):23-27.

[33] 袁秀云,谢慧玲.植物次生物质在植物防御中的作用[J].焦作大学学报,2004,18(4):52-54.

[34] 李端,周立刚,王蓟花,等.茄科植保素的研究进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4,16(1):84-87,79.

[35] 胡小平,孙卉,蔡文启,等.植物芪类植保素研究进展[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1(1):157-160.

[36] DEAVOURS B E, DIXON R A. Metabolic engineering of isoflavonoid biosynthesis in alfalfa [J]. Plant Physiol,2005,138(4):2245-2259.

[37] BRYANT J P,REICHARDT P B,CLAUSEN T P,et a1.Effects of mineral nutrition on delayed inducible resistance in Alaska paper birch[J].Ecology,1993,74(7):2072-2084.

[38] DICKE M.Local and systemic production of volatile herbivore-induced terpenoids:their role in plant-herbivore mutualism[J].J Plant Physiol,1994,143(4-5):465-472.

[39] JEONG G T, PARK D H.Enhanced secondary metabolite biosynthesis by elicitation in transformed plant root system:effect of abiotic elicitors [J].Appl Biochem Biotechnol,2006,130(1-3):436-446.

[40] 杨秀红,李建民,董学会,等. 外源甘草酸对NaCl胁迫条件下甘草幼苗生长、根部甘草酸含量及几种与盐胁迫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6,42(3):441-444.

[41] 郭兰萍,黄璐琦,阎洪,等.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苍术道地药材气候生态特征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05, 30(8):565-569.

[42] 郭兰萍,黄璐琦,邵爱娟,等.苍术根际区土壤养分变化规律[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9)):1504-1507.

[43] 张檀,白明生,刘丽,等.几种矿质元素对杜仲叶次生代谢物的影响初探[J].两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0(1):119-122.

[44] FRISCHKNECHT P M, SCHUHMACHER K, MULLER-SCHARER H,et a1.Phenotypic plasticity of senecio vulgaris from contrasting habitat types:growth and pyrrolizidine alkaloid formation[J].J Chem Ecol.2001,27(2):343-358.

[45] HAMILTON J G,ZANGERL A R,DELUCIA E H,et a1.The carbon -nutrient balance hypothesis:its rise and fall[J].Ecol Let,2001(4):86-95.

第3篇: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生物入侵;生态环境;影响;防治策略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整个世界逐渐连成一体,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间贸易的深入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伴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还包括外来生物,这些外来生物侵入我国,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严重影响了我国生物的多样性,导致当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遭受了严重破坏。实践证明,生物入侵造成的影响十分严重且难以有效根治。为此探讨生物入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防治策略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物入侵对我国生态环境产生的重要影响

(一)严重影响本地物种的生存与发展

外来物种因为缺少天敌,如果环境条件适宜就可能发生大规模的扩散,从而影响本地物种的生存与发展。第一,外来物种会竞争、侵占本地物种的生态位,导致本地物种没有充裕的生存空间。第二,与当地物种争夺养分资源,甚至会直接杀死当地物种。第三,一些外来生物会释放化学物质,进而导致当地物种无法生存。例如我国洱海在引入外来物种后,就与当地的17种鱼类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生态平衡遭到迫害,五种当地鱼类濒临灭绝。

(二)大范围破坏当地生态环境

多地种植的桉树也属于外来生物,其在生长期间会大量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导致林场土壤干燥,不利于水土保持,更破坏了当地生物的生存环境。不仅如此,桉树的强大生命力导致其他物种无法在其间生存与发展。因而在桉树大量存在的地区大多存有土壤板结、退化甚至轻度沙漠化的现象。

(三)严重破坏区域生物的多样性

首先,外来生物入侵后,会与本地生物共同竞争水分、阳光、养分以及生态位等,进而导致本地物种的灭绝。其次,外来物种入侵后,就可能影响本地物种的生存,从而形成大面积的单优群落,导致群落物种组成改变,物种多样性随之下降。这就导致多样、平衡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本地物种赖以生存的环境缩小甚至消失,导致物种贫乏,生态系统退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生物入侵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是持续的,因为已经侵入的外来物种并不会自己消失,而是在缺少了天敌的生态系统中疯狂扩散,难以控制。

(四)给地方经济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实践证明,外来物种一旦入侵后就会疯狂繁殖、扩散,严重威胁本地生物的生存与发展,给地方经济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不仅如此,要想控制与消除外来物种的入侵更是难上加难,所耗费的成本也是十分巨大的。对于我国来说,美国白蛾、松突圆蚧以及松材线虫等外来物种每年所破坏的深林高达150万公顷,而像非洲大蜗牛、马铃薯甲虫等外来害虫每年所破坏的农田也高达150万公顷。水葫芦的繁殖与肆虐导致河道堵塞,江河生态平衡被打破,所造成的损失也不可计数。这些直接损失以及控制成本给地方经济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二、针对生物入侵的具体防治策略

(一)加强对入侵物种的监测监管工作

要想有效防治外来生物入侵,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对入侵物种的监测与监管。首先,可以进一步健全与丰富我国入侵物种数据库,并将潜在外来物种信息详细录入其中。其次则要有效利用外来物种鉴定技术(如分子生物学中的SCAR技术等),以便对外来物种进行快速、有效鉴别,降低其可能造成的影响。当前时期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多个外来物种监测数据库,但是数据丰富程度还有所欠缺,需要进一步完善,以便为我国外来生物入侵的预警与监管提供信息支持。最后,与国际组织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也是预防与控制外来生物入侵的重要措施之一。我们要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通过引进技术与经验,有效增强我国应对外来生物入侵的能力,从而保障我国生态的平衡与稳定。

(二)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加强对入侵生物的治理

外来生物入侵后,因为没有天敌的制约,其繁殖与扩散的速度是十分惊人的,要对其进行根治、清除或者控制都是十分困难的。传统的外来生物治理方式包括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但是外来生物入侵后就与当地生物紧密结合,形成了新的系统,那么在利用这些方法治理时就可能对本地生物也造成影响。为此在进行控制与治理之前,需要有针对性地根据当地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估,了解入侵生物的生态功能与潜在作用。现如今,利用生物技术进行入侵生物的治理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简而言之,就是引入入侵物种的天敌进行防治,可以有效的控制入侵物种的群落与数量,制约其繁殖与扩张的速度。通过控制入侵物种的扩张速度与范围实现防治。

基本而言,生物防治技术是控制外来生物入侵最为有效的手段,只要引入的天敌发挥作用,就可以将整个生态系统重新引入正轨。当然在天敌的选择上也需要慎之又慎,避免天敌自身成为新的入侵物种而发生扩散,导致形式恶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引进天敌之前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论证,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制定出可行的方案与策略,确保生物防治手段的科学与规范。

(三)强化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人们的生态安全意识

为了能够有效提高防治外来生物入侵的效果,还必须强化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人们的生态安全意识。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宣传调动社会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争取在全社会中形成共识,避免以“观赏”“放生”等方式引入有害物种。现在我国泛滥的巴西龟、食人鱼等都是因为社会公众没有意识到外来物种所造成的危害而引入和泛滥的。其次,农林植保等有关部门要与科技推广部门联合起来,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多种平台将外来物种的形态、特性、危害、危险程度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以及清除方式公布出来,引起人们的重视,提高人们的生态安全意识。最后,有关部门还需要做好监管工作,督促人民群众做好生态保护工作,对于一些不听劝告、影响恶劣的人员要采取强制措施进行教育,确保其能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将外来物种入侵所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外来生物入侵防治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一项长期、复杂且系统的工程,需要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重视。面对日益严重的生物入侵现象,我们需要及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约束公众的行为,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保护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对于已经存在的外来生物,要及时研究找到有效方式展开综合治理。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完善对外来生物的引进与监控机制,进而将生物入侵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维护生物的多样性,促进生态环境的稳定、和谐。

参考文献:

[1]张顺合,张志华,陈冬东.外来有害植物入侵对我国生态安全的影响[J].植物检疫,2015(04).

[2]杨朝霞,程侠.我国野生动物外来五中入侵的法律应对――兼谈对环境法“调整论”反思的反思[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

[3]杨正勇.水生植物对三板溪水库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J].大科技,2014(31).

[4]杨滔.关于入侵植物对我国城市景观的影响及控制方法的讨论[J].广东化工,2014(13).

第4篇: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范文

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对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目的和作用进行了阐述,对环境后评价的方法、步骤和内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

[前 言]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是指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建成并运行一段时间后,通过对实际发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调研,与环境影响预测评价成果进行对比,复核项目对环境影响实际发生情况和预测评价成果的差异,以检验环境影响预测评价成果和环境保护设计的合理性,并工程建成后的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从而对工程建成后的环境质量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因此,该项工作不论对工程本身,还是就其对当地气候、环境、经济影响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方法和步骤

1.1 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方法

项目建成后实际产生的环境影响和环境质量,与项目建设前环境状况和项目决策过程中环境评价预测成果相比较,通过综合分析,对工程建成后的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确定项目实际存在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因素,提出进一步发挥工程的有利影响和减小不利影响的措施。

1.2 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步骤

1.2.1 调查收集资料

⑴环境影响评价成果。工程建设前的环境背景,是环境影响后评价分析工程运行后产生环境影响和环境变化趋势的前提。在环境影响后评价时应收集环境影响报告书及环保部门的审批意见,包括环境监测资料、各环境要素(水质、水温、气象、土壤、陆生生物、水生生物、人群健康等)的影响预测成果和拟采取的减免不利影响的环境保护建议、措施等资料。

⑵环境保护设计成果。环境保护措施设计和环境监测站网设计成果是环境保护设施实施的重要技术文件,是检查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的依据,也是后评价需要验证的重要内容。

⑶施工期间环境保护措施实施的有关资料。施工活动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如排放废污水、排放废气、产生噪声、破坏植被等,后评价时应收集施工期间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情况,施工期间环境监测资料,特别是施工临时占地的植被恢复和复垦情况。

⑷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资料。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是水利工程竣工验收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水利工程环境管理工作的新内容。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申请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前期环保工作及审批情况、应建的环保设施及运行情况、应采取的环保措施及完成情况、环保档案、环保人员和制度,以及环境监测报告等。后评价时应收集经批准的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报告以及有关资料,作为环境影响后评价的重要基础资料。

⑸环境监测资料。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质量状况最直接的反映,也是分析评价环境演变趋势的重要手段;环境监测数据的完整和准确与否,也是后评价成果是否合理正确的关键。后评价时应收集各监测站(点)历年来的监测资料,包括气象要素、水质、水温、陆生生物、水生生物等。

2 环境影响后评价的主要内容

2.1 对局部气候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使水体面积、体积、形状等改变,水陆之间水热条件、空气动力特征发生变化,工程建设对水体上空及周边陆地气温、湿度、风、降水、雾等产生影响。环境影响后评价主要是复核工程兴建后气温、降水、风速、湿度和雾的实际变化,并与环境影响评价预测成果相对照,在此基础上预测气候的变化趋势,并提出对策措施。

2.2 对水温影响

水体的热量传输机理是经过水和大气的接触面输送,通过水体流动传递热量。天然河道水流湍急,水体表面吸收的热量通过水体紊动迅速传向整个过流断面,故天然河道水温呈混合型,水温变化滞后于气温,呈周期性变化。水库蓄水后,水深增大,水体交换速度减缓,从而改变了水气交界面的热交换和水体内部的热传导过程。典型的水库水温效应表现为水体的垂直方向上的热分层现象。

2.3 对水质影响

筑坝建库,库区水面扩大,水深增加,河水流速变缓,使污染物的扩散能力减弱,库区水域污染物的浓度、分布都将发生变化。水库拦蓄营养物质氮、磷、钾,促进藻类生长,可能导致富营养化。灌区开发也会对水质带来不利影响。

2.4 对环境地质影响

水库蓄水后,库水的附加荷载及水的渗透压力,可能改变岩体的应力状态,产生局部的应力集中,诱发水库地震。水库蓄水后,库水对岸坡的淘刷和浸泡,改变了库岸原有的稳定状态,可能产生滑坡塌岸,黄土库岸滑塌的可能性更大。

2.5 对土壤环境影响

灌区开发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上升,会产生土壤潜育化和次生盐碱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利工程兴建如水资源分配不当,可能导致局部地区地下水位下降,使土壤发生沙化。工程施工和移民搬迁破坏植被,会引起新的水土流失。

2.7 对水生生物影响

兴建水利工程将影响鱼类生活的环境条件。建库后下游河道天然水文情势改变,其中水流状态和涨水过程的变化对鱼类影响较大。水库蓄水后由于水库水文条件和营养物质的变化,也会对浮游动植物、底栖动物产生影响。

2.8 对人群健康影响

水利工程兴建将不同程度地引发人群健康问题。由于大面积淹没、大批人口搬迁以及施工人员集中,为某些疾病的传播和扩散提供了可能。

2.9 对水文情势及下游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因拦蓄、调水等改变工程下游来水来沙过程,下游河段流速、流量、水位、泥沙运移规律等有所改变,可能影响下游工农业用水,河道冲刷也可能对下游的水利工程和桥涵等产生影响。

水文情势及下游影响后评价主要是统计分析工程投入运行后实测的下游来水来沙过程,实际的河道冲淤变化资料,调查对水利工程和桥涵存在的影响,提出进一步减免不利影响的措施;根据实际发生的影响,对环境评价预测成果进行复核。

2.10 对文物景观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可能使自然景观和文物受到淹没、破坏或干扰,水库的形成也可能增添新的景观。文物景观影响后评价主要是调查自然景观和文物受影响的程度,分析评价保护措施实施的效果,提出进一步开发利用景观文物的措施。

第5篇: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范文

生态环境;动物医学;关系

现代医学在研究对象的层次上开始上升到整个群体水平和生态环境水平,把人作为一个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互作用的整体,对生命活动和致病因素进行宏观综合研究,由此形成一门新学科——环境医学。同样,动物医学在研究对象的层次上也会上升到整个生态环境水平。动物的生态环境与动物的生命活动及致病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一个整体。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将会和医学一样发展出一门新的学科——动物环境医学。因此研究生态环境与动物医学之间的关系在实际生产及疫病防控工作中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1.生态环境对动物生命活动及致病因素的影响作用

生态环境对动物种群结构的影响。不同地区、不同的生态环境,由于物种进化的直接原因导致了动物种群结构的不同。最直接的例子是农区与牧区从家畜家禽的品种、数量及生产性能上就明显不同。仅以牛为例,西部主要是牦牛及揙牛、中东部主要是黄牛而南方多为水牛。生态环境对动物种群结构的影响主要是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如不同的气温、海拔、日照、湿度、植物结构、降水、河流分布等等直接选择并影响了动物的品种。人们的生产生活对动物及其生命活动的选择也深刻地影响了动物种群结构。不同族群、不同的生活习俗、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深刻地选择了动物的进化方向和动物的种群结构。如牦牛和麋鹿的饲养就体现了这种选择的影响。

生态环境对动物品种结构及内部畜群结构的影响。同一动物品种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及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下,其品种结构及内部畜群结构差异十分明显。同一畜禽在我国及世界范围内的分布有着明显的差异,地方品种之间的形态、颜色、生产性能差异也巨大。同一品种在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下其内部畜群结构存在着显著的不同。人们的生产方式直接干预品种内部的公母比例、配种过程、妊娠过程、分娩孵化过程及畜禽产品的生产过程,因此直接影响了动物的品种结构及内部畜群结构。

生态环境对动物生命活动的影响。生态环境特别是自然环境影响着动物生命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我国西北牧区畜群的一个典型现象——“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就是这一影响的结果;我国的黄牛从东南到西北,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从平原到山区其产肉性能、泌乳性能及皮毛肉乳产品的质量差异也主要是这一影响的结果。人们的生产生活及需要直接干预了动物的整个生命活动。人们为了自身的需要直接干预动物的生命活动过程,其影响持续而且巨大。汉唐初期国家为了战争需要,全国大规模饲养战马;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引进国外奶牛、生猪及家禽,使我国本地畜禽品种数量锐减甚至个别消失;为了提高产量,人们大量采用人工授精技术、采用规模化养殖方式等等技术,使动物的每一个生命活动都受到人为的干预,其影响和结果差异十分明显。

生态环境对动物致病因素的影响。动物致病因素从流行病学的角度就可以看出直接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季节、气候、温度、湿度等影响较为明显。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的生态环境下发生、传播、感染及防治就明显不同。川西北地区网尾线虫在不同的季节绵羊体内寄生数量不同,在不同地区寄生虫数量不同,在草地上不同季节和不同地方其数量变化也很大;细菌性传染病如大肠杆菌在犊牛、生猪、禽类就表现不同;病毒性疾病如病毒性感冒的发生、传播及预防就是如此。人们的生产活动对动物疾病的发生、传播等影响很大。快捷的交通运输使动物快速频繁地流动,导致传染病在传播时间、传播范围等方面发生了相应改变,我国几次全国性大规模传染病的爆发主要是这一因素的影响结果。因此,对动物疫病在防疫时间、防疫程序上就应该相应地调整才能更好地防控疫病。

2.动物生命活动及病源微生物对生态环境及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动物生命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物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十分明显,进化论及生态学都证明了生物链中任何一环的失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都十分巨大。例如物种之间的竞争、物种内部的竞争都直接影响着生态环境。

动物的个体生命活动、群体生命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作用相当深刻。例如动物的季节性迁徒、动物的排污,特别是动物的疾病、死亡及尸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作用是直接而明显的。

病源微生物对生态环境及人们生产活动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致病因素作为负面的对象进行研究,其实致病因素特别是病源微生物本身就是生态环境中最基本的一环,是微生态环境中最重要的一环。动物疾病的发生从本质上讲是致病因素在生态环境中从微观到宏观的水平上失衡导致的。因此动物致病因素深刻而且巨大地影响着生态环境中动物的生命活动,使其个体、群体在微观和宏观水平上失衡。病源微生物对人们生产活动的影响在个体水平上和微观水平上不突出,但重大的动物疫病对社会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从整体水平和宏观水平上影响特别巨大。利用病源微生物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可以深刻地影响人类活动。人们利用牛痘预防天花,现在人类已消灭了天花;青霉素的生产和使用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但现在的滥用又给人类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3.研究生态环境与动物医学的关系,在实践中的指导意义与作用

研究生态环境与动物医学的关系,就会发展衍生出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动物环境医学,研究和利用《动物环境医学》在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在畜牧业生产活动中的指导意义与作用。利用生态环境对动物致病因素的影响作用,在畜牧业生产活动中,充分考虑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畜禽圈舍的选址、水源的净化、排污设施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生产管理过程上都要充分考虑动物生命活动规律及需要,使畜牧业经济建设取得既能保证生态环境的持续平衡又能取得较好的生产效益,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利益和存量的最大化,从而达到畜牧业经济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在临床中的指导意义与作用。在临床上,防控疾病要从生态环境的整体水平上进行考虑,从而采取综合的措施有效地防控疾病而又不损害生态环境。

在消毒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微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平衡,不能以伤害生态环境作为防控手段。特别是在养殖生产中,消毒工作是一把双刃剑,杀灭致病微生物的同时也是对微生态环境进行损害,甚至是对自然环境进行破坏,特别是饮水消毒的同时也是对消化道菌群的重组。因此从消毒药品的选择、消毒时间、浓度及消毒方式方法都应该慎重。临床诊治、防控疫病的指导思路上要从微生态环境及整个宏观生态环境的角度考虑,而不能单一地从临床症状上和疫病预防的角度考虑问题,所以诊治方案、疫病预防方案及程序、用药品种与剂量等等,都应该从生产管理者着手,根据季节、环境及实际的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综合措施,才能达到既可防制疫病又能保护环境的目的。

综合上述分析,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环境(包括人们的生产生活等)与动物的生命活动及致病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传统动物医学的目的是控制并治疗好疾病,而研究和利用动物环境医学的目的是怎样不让动物及其群体生病或尽可能少地生病,因此研究和利用动物环境医学具有深远的作用和意义。所以动物医学在研究对象上应该从宏观角度把生态环境(包括微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社会活动、政府政策等等)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才能准确地把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流行方式,才能综合采取措施,做到既能防控病症,又能保证生态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畜牧业健康持续科学地发展,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畜牧经济存量及利益的最大化。因此研究和应用生态环境与动物医学之间的关系以指导畜牧业生产、约束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达到最佳的疾病防控目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刘震乙.家畜育种学(第一版).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11

第6篇: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交通道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交通道路类建设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交通道路的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通过对交通道路建设可能对环境的影响因素进行有效分析,了解在环境道路建设中环境的影响变化,从而对交通环境遭到的污染和破坏进项防治。

1、交通道路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性质

交通道路类项目的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复杂多面,可将影响分为两大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时效影响;第二:形态影响。

1.1时效影响

交通道路的建设是一项重大交通建设项目工程。一般的交通道路建设施工期为一到两年,一些地形复杂或者长线路交通道路建设的施工期为三到五年,交通道路类建设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都有可能对环境造成各种不同的影响。

1.2形态影响

交通道路建设项目可能涉及到的生态类型繁多,包括:河流、湖泊、洼地等水域地段;草地、林地、果园等植被区域;平原、丘陵、山地(高山、中山、低山)等地貌特质。在交通道路的建设过程中对所要涉及到的地段的破坏,可能会导致山区的植被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生态景观被破坏的生态污染及破坏的影响。在交通道路的建设施工过程中,气保焊的工程内容繁多,包括: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三场(取土场、弃土场、采石工程)施工工程、以及施工便道设施等,这些工程的开展就免不了对沿线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和破坏。交通道路建设项目涉及到的干线道路的长短不一,一些跨省干线道路长度一般都是上百公里到上千公里,干线跨越的涉及到的生态地貌特征以及各类敏感点就会很多,比如要涉及到:居民区、学校、医院、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地、自然灾害重点防护区、天然林等等。

2、交通道路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类型和范围

交通道路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贯穿整个生命周期,分别在交通道路建设的施工期和交通道路的运营期都各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2.1交通道路类建设项目在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

交通建设类项目在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类型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有可恢复性和不可恢复性。

在交通道路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为不可恢复性的施工项目有:路基工程、站场工程、桥梁工程(局部不可恢复)、隧道工程(局部不可恢复)。路基工程和站场工程的施工对土地的开挖和压占,致使土地的自身性质改变,影响到路基段以及周边的环境,干扰了土地生态的物流、能流、物种流,使其土地生物量减少的同时,植被的覆盖率也在减少,导致环境破坏的不可恢复;桥梁工程和隧道工程的施工,对所涉及到的土地资源进行开挖、填筑、爆破,扰动了自然流态和局部地表,惊扰到水生生物以及敏感生物,造成了环境的局部不可恢复性。在道路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是可恢复的工程有:施工便道工程和取土弃土工程。施工便道工程和取土弃土工程对环境的开挖和扰动,影响到施工区以及周边环境,改变了土地的利用类型、地表覆盖物、干扰量地表流,由于对环境的影响是一个短周期,所以对环境的影响是一个可恢复状态。

2.2交通道路建设项目在运营期对环境的影响

交通建设项目在运营期对环境的影响几乎都是不可恢复性的。道路的运营期是在施工工人和设备退出道路施工,对道路的影响在施工期的定性的基础上车转换为环境影响的主体。线路、桥梁、隧道、站场工程以及各类填挖路基,由于切断生态环境、阻隔阻断了生态功能以及改变地质特征、改变地表流,使得环境的自然生态系统被破坏。在车辆的运行过程中,车辆产生的噪声、废气、废水等污染和破坏也是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噪声对环境的影响会因为车流量的增加而增加,这对道路沿线的环境影响尤为严重;废气的产生是汽车尾气和形式过程中产生的扬尘,这是大气的主要污染源;废水对环境的影响因素众多,但是道路上的有毒危险品的泄漏污染物会因为降水冲刷,流至各个环境领域,这对环境的污染破坏尤为严重。

3.环境影响评价要点

交通道路建设类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要点要从交通道路建设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施工期和运营期。

在交通道路建设的施工期对环境影响的评价,要对施工工程对环境的影响类型、范围、以及敏感点进行判定,按照要求对其进行评价。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对动物的保护,要考虑到动物的和育幼季节;涉及到的爆破等施工手段,要考虑到施工人员的安全以及对敏感动物的保护,尽量减少植物的破坏;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渣等,要进行全面处理,以免进入农作物种植范围,或者造成其它生态破坏。

在交通道路建设的运营期对环境影响的评价,要考虑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应该特别注意道路周边的学校、居民、医院等不受车辆行驶的噪声、废气的影响;由于在交通道路项目建设的施工过程中,对地表流的干扰以及对生态环境的阻隔,而导致地形生态发生变化,致使土地干旱甚至沙漠化,为此,要注意漫流性质对地表径流的阻断,防止上述情况的发生,还要加强对饮水水源地的保护和对各种物种的保护。在道路运营过程中,加强防范交通事故的发生,因为危险有毒等车辆交通事故的发生,导致有毒液体流入水体,导致地下水的污染和地表水的水质降低。

4.总结

交通道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要点,要在道路项目建设的施工前就做好环境影响规划和防范措施,减少在交通环境项目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并在道路运营过程中加强对道路运营的管理,将道路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道路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就是要建立和实施交通道路类对环境的影响评价。

参考文献:

[1]苏利亚,任振川,李健等.交通道路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要点分析[J].北方环境,2013,(8):21-24

[2]樊军芳,郑美扬,徐新洪等.交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问题及保护建议[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12,(3):102-103

第7篇: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水利水电 生态环境 影响及对策

一、水利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通常不直接产生污染问题,属非污染生态项目,其影响的对象主要为区域生态环境。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区域一般可分为库区、大坝施工区、坝下游区。库区的环境影响主要源于水库淹没和移民安置、水库水文情势的变化,受影响最大和最为重要的通常是生物多样性、水质、水温、环境地质、景观、人群健康、土壤侵蚀、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等因子,受影响的性质多数为不利影响;坝下游区的环境影响主要源于大坝调蓄引起的水文情势变化,受影响的主要是水文、河势、水温、水质、水生生物、湿地资源、入海河口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因子,影响的性质有利有弊,影响的时间一般是长期的,影响的范围因区域的特点不同各异,有时可延伸至河口区。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有些是不可避免的,有些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可以避免或减小。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管理是避免或减小工程不利环境影响的有效方式,而环境监测则可为工程的环境管理提供依据。因此,制订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是工程规划和设计的重要内容,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初步设计阶段的环境保护初步设计中均需要详细地拟订并列出有关内容。

二、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影响的具体问题分析

因水库淹没,库区移民安置中毁林开荒将造成水土流失。因安置不当及生活环境改变,移民生活不安定会产生一些社会问题。在我国人多、耕地少的条件下,应尽量减少水库的淹没损失,对库区内尽在高水位时才被淹没的土地适当采取措施加以利用。水库蓄水后,有可能引起库岸崩坍,诱发地震等。此外,河流情势变化对坝下与河口水体生态环境产生潜在影响。岸坡浸水后,岩体的抗剪强度降低,在水库水位降落时,有可能因丧失稳定而坍滑。将给工程的正常施工和运行带来极为不利的后果。水库蓄水后,会引起库周围地下水位抬高,导致土地盐碱化等。水库蓄水后,因水流变缓,水体稀释扩散能力降低,水体中污染物浓度增加,库尾与一些库湾易发生富营养化。一些水库蓄水后,水温结构发生变化,可能出现分层,对下游农作物产生危害。水库淹没会影响陆生生物的生活环境;修坝对水生生物特别是洄游性鱼类将产生直接影响。

三、减小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对策

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在某地区进行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在规划或其他活动之前,对其活动可能造成的周围地区环境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对策,以及制定相应方案。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实现经济建设、水利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主要手段,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不但要进行经济评价,而且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科学地分析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并提出防治措施。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合理选址提供依据,防止由于布局不合理给环境带来难以消除的损害。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前,首先要进行环境状况调查,对当地的气候环境、水文、水质、土壤、水生生物、人口等进行调查。其次就是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对当地的环境能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并预测造成影响的程度。最后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对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就是通过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从整体上评价拟建工程的各要素和过程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及改变程度,为比较选择方案提供依据。

水利水电工程建成蓄水后所产生的水生物效应,近年来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从生态水文学的研究意义来讲,这在水文学的领域内也是一个新的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水利水电工程的修建不仅会影响到陆上生态系统,也会影响到水下生态系统。若以水库的建设为主,则不会影响到包括库区在内的坝上控制河段的生态系统,而更重要的是会对下游相当距离控制河段的生态系统带来影响;不仅会影响到由低级到高级的植物群落和生命活动,而且也会对水生动物,例如鱼类的栖息繁衍带来影响。

在以发电为主的水库,对鱼类的伤害很大。?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水利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我们要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水利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水利工程的设计阶段,我们应本着和谐发展的理念,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同时为鱼类产卵提供条件以及为鸟类和水禽提供栖息地和避难所。在工程的建设阶段,应优先考虑采用环保的技术措施,在水利工程建设时,要采用有利于植物生长、动物成长的环保材料。在水利工程完成阶段,应建立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监测和反馈机制,及时进行环境跟踪评价,发现有明显不良影响的,应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把破坏程度降到最低水平。

尽快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为防止和缓解水利工程建设对该区域的经济及生态平衡的破坏,应尽快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对该区域的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而且依靠当地自身的能力很难使生态得到平衡,经济得到发展。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建设方面,应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坚持“谁损害,谁补偿”的原则,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及补偿的范围。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应在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中提留一部分资金,用于对当地的生态进行补偿,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的生态平衡。可以说构建生态补偿机制,还原生态以价值,不仅是缓解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

第8篇: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流域水电;规划;环评;研究

中图分类号:TV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8-0260-01

1 前言

作为流域水电规划中的一项重要方面,对其环境影响评r的研究占据着极为关键的地位。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对流域水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问题的分析与掌控力度,从而通过合理化的措施与途径,进一步优化该项工作的最终整体效果。

2 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电力需求量大幅度增长,水电在能源结构中的重要性也凸现出来。在此形势下,越来越多的河流开发机构都将“流域梯级滚动开发”作为加快流域开发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但同时,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逐步推进,流域水电开发所产生的累积性的和总体性的环境影响问题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人们开始认识到,流域水电开发所产生的有些关键性的、累积性的影响必须在河流水电规划阶段即给予足够的重视,选择其中环境影响小的规划方案。2002年10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确立了流域水电规划环评(以下简称“规划环评”)的制度。规划环评通过先期介入,可有效避免规划方案实施中产生重大的生态环境影响。

3 流域水电规划环评的特点

3.1 评价范围较广。流域水电规划环境影响范围的空间跨度因河流规模而异,小也至少涉及一个县级行政区,多则涉及几个省甚至几个国家,仅干流就可以布置几十个梯级水电工程,各级支流上的中小水利水电工程则更多。因而在评价范围上,规划环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辐射面较广。

3.2 规划水平年时间跨度较大。流域各梯级电站不可能在同一时期开工,通常会根据国家或地方能源需求规划等确定一个合理的开发时序。对于大河流而言,梯级电站全部建成,可能会持续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因此,水电规划的现状水平年和规划水平年的时间跨度很大。

3.3 关注的重点是对环境的累积影响。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不同,项目环评由于单一项目的局限性,无法顾及到多个项目之间的叠加或累积影响;而这恰恰是规划环评所关注的重点,也只有在规划环评中才能充分识别出这种影响并进行预测评价,拟定相应的对策措施。比如梯级电站的水温累积影响,就不是单一电站水库所体现的效应。

4 流域水电规划环评的主要环境因子

4.1 水环境

水电工程最直接的环境影响是对水环境的影响,其他大多影响是由于水环境改变导致的次生的、间接的影响,比如防洪、供水、灌溉、航运、景观旅游、渔业等水资源多目标利用等方面的影响;又如对水生生物(鱼类)的影响、对局地气候的影响等。这里的水环境,是指非生物环境,确切地说是河流的水文情势和水环境质量,包括径流、泥沙、水温、水质等环境因子,进而还可细化为水域面积、水量、流量、流速、水位、含沙量等更深入的次一级因子。

4.2 生态环境

4.2.1 陆生生态影响

梯级电站工程对陆生生态的影响方式和性质,本身与单项工程没有本质区别,主要体现在工程占用和损毁自然植被、导致生物群落的淹没损失,从而减少或改变动植物栖息生境,或直接导致动植物种群数量的损失。然而,梯级水电工程与单项工程不同的是,它并不是几个工程对陆生生态影响的简单的数量加和。例如,对某些狭域分布的地区特有种类或分布海拔仅局限于河谷区的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影响,从单个工程环评角度看,其影响涉及某几个珍稀植被或濒危物种的个体数量减少,占整个流域同类植被或物种的比例很小,不构成该单项工程的制约性因素。但如果从整个梯级开发的角度分析,则可能加重这些物种的濒危等级,当达不到维持该物种繁衍或更新需要的最低种群数量时,这些物种就有可能消失,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或生态系统的失衡。规划环评需要重点评价的应该是流域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等几个关键性问题(即重点评价因子)。

4.2.2 水生生态影响

水生生态影响历来被认为是水电工程最大的环境影响问题之一,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和评价案例也很多。但一直较为困难的是,获得包括鱼类在内的各种水生生物的生态习性以及鱼类对因水工程建设而改变了的生境究竟有多大的适应性和耐受力实测资料。对鱼类的影响一般考虑生境、饵料、水体流速、流量和水温、水体溶解氧和其他水质参数的变化等,但梯级水电站环评更加侧重的是河流生境片断化的影响。

在梯级大坝阻隔的情况下,原本完整而连续贯通的河流水生生态系统,被分割成若干个生境相似且简单的水库生态系统。每一个水库都是一个生态系统脆弱的生境岛屿,当生境发生变化时,受到破坏的生境可能就是某一个物种的生活区域。片断化的生境可能会使物种扩散以及群落的建立受到限制,它对物种的正常散布移居活动产生直接障碍,一旦单一生境的物种在自然演替和种群代谢中死亡后,新的物种由于大坝阻隔又不能进入到被分割的生境之中,物种数量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下降。

4.3 社会和经济

水电规划方案的实施,将改善受电区的能源结构,减少其环境污染;将促进经济环境发展协调能力的提高,将有助于减少库区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等的生态压力,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促使本地区农业从单纯的粮食生产向渔业、特产种植业等多坏暮托撤⒄梗唤咕迷龀は虻屯度搿⒌臀廴尽⒏咝б娴募夹驮龀ぷ洌佣岣呱眯剩咕迷龀び牖肪掣纳仆浇小?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流域水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问题的研究分析,对于其良好实践效果的取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流域水电规划过程中,应该加强对环境影响评价关键环节与重点要素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其具体实施措施与方法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周之豪,等.水利水能规划[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2016(10):60-62.

第9篇: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基本内容;监测问题;预防措施

1.环境监测的含义

环境监测指就是以环境作为监测对象,通过综合运用生物办法、物理办法及其他办法,对环境存在的需要对检测各类物质及物质结构进行定量、定性的科学分析,实现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

利用其和环境有关规律进行分析确定环境污染和质量程度的变化趋势,提供跟多数据来支持环境保护工作,为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更多服务。

环境监测主要是对环境生物进行取样,对生物样品中含有危害环境的物质含量进行实验鉴定,并对在特定的时间内或在特定的空间内的环境结构或环境质量等进行研究操作。环境监测的内容主要是以对自然环境监测和人为造成废弃物的环境监测为主的。

2.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

环境监测工作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环节,贯穿环境影响评价的整个过程。环境评价单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首先必须委托环境监测部门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本底监测,在环境本底值未超标的情况下再对具体项目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并制定监测计划;项目建成后并投入正常试运行3个月后,再对项目进行验收监测,以确保环境影响评价中规定的环境保护设施落实到位;在项目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回顾性评价。总之,在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初期、建设期、运行期及后评价期都需要环境监测数据作为基础支持。环境监测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环节。在项目进行建设之前,环境影响评价具有一定支持作用,先进行调查建设项目拟建地点的环境状况,并进行环境监测,取得反应环境真实状况的数据,才能确保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准确性,进一步决定该地点是否合适项目的建设。

2.2 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必要条件

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已存在的污染进行分析,包括污染源的特点,分布,影响因素、环境条件等基本状况,寻找污染源,预测污染变化趋势,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依据。根据环境监测数据,同步观测并对气象、水文等资料和污染源资料,验证或调试评价预测模型,为拟建项目地区常规监测点的优化布局和项目环境监测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2.3环境监测对环境监测计划的制定有一定的影响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的建设项目环境监测计划是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部门执法的依据之一。环境监测计划的执行能预防和及时发现企业引发的环境污染事故,也可及时发现环境保护措施的不足,是确保区域环境质量的有效措施。

2.4通过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可验证建设项目周边地区环境质量是否满足环境管理的目标要求,同时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进行检验,这也是对环境评价单位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质量进行定量考核、监督与管理的重要措施。

3.环境监测工作的基本内容

环境监测工作主要分为调查与验收两个阶段,为此,环境监测工作的基本内容分为以下两个基本部分:

3.1 调查阶段的环境监测工作

环境监测在调查阶段,其最主要任务是通过对建设项目的评价级别、条件等因素进行分析,来选择适当的检测对象和环境影响因素,并以此为依据来选择合理的监测方法,制定科学的环境监测方案。监测方案制定必须遵循原则来制定,而不是按照意愿来制定,其原则包括:(一)环境监测方案要求具有一定的经济性,并能够结合环境的实际情况相适用。(二)优先监测具有威胁性严重的污染物。

3.2 竣工验收阶段的环境监测工作

竣工验收阶段完成的所有任务是对环境保护进行检验、对环保设备的效果进行测试、对污染物进行监测、调查敏感环境地点等。因此,在项目完成时进行竣工验收时确保工程项目的稳定性运行,也是设计生产能力不低于百分之二十五,只有状态稳定,才能准确确认污染物是否在环境影响下确定的物质,在环境监测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质量问题,保证监测的准确性。

4.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预防措施

4.1 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环境系统本身是复杂的,存着很多因素对环境监测工作产生干扰,造成监测结果存在一定误差,降低监测频率等,甚至对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代表性都产生不利影响,这些数据结果也不能真实的反映出环境状况。自然因素除外,环境监测还存在着经费和时间上的问题,没有足够的经费供应,环境监测部门会在监测过程中对经费的使用进行压缩,为了满足时间的要求,还会简化监测步骤,缩短监测时间,监测操作也不一定符合技术规范的要求。因此,由于技术、方法等方面的限制还会降低项目的使用价值,通过环境监测并不能够判断该项目是否值得建设等,这些都是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仅影响项目的建设,同时还会对环境影响评价造成严重影响。

4.2对环境监测工作的预防措施

加强环境评价单位和监测单位对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监测工作的认识,让每个环境监测人员从思想观念上认识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加强对环境本底值的监测,为拟建项目的环保审批提供数据参考,确保对拟建项目在环保审批上的严格把关,减少项目建设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其次,为了更好的规范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制度。按照统一的规范进行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来进行准确讲述环境信息,同时,在环境评价报告书和环境评价大纲审查时,要求环境监测技术专家及技术人员参于评审监测内容。

另外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积极应用ES、RS、GIS等新技术,准确测定监测点位,精确采集监测数据,绘制生态片图,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数据资料。

最后,建立并落实环境评价时间、难度和经费的制约机制。项目环境评价等级应与其评价时间、工作量及经费相关,评价时间进度应作为一个评审条件,杜绝速战速决、急功近利的不良行为。根据环境监测方案计划时间和预算相应的经费,确保环境监测工作顺利进行,充分发挥其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