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黄河的古诗范文

黄河的古诗精选(九篇)

黄河的古诗

第1篇:黄河的古诗范文

作者姜宝昌教授系山东大学博导,他此前的《墨经训释》一书,与赫赫有名的《孔子家语通解》都属于齐鲁书社出版的“齐鲁文化经典文库”。

这次的《黄河万里行》收录513首诗作,作者将学者视角更换为诗人视角,记录下诗人沿万里黄河东下的行迹。除四川以外,沿途各省都单独成章,青、秦、晋、豫各60首,宁、甘、蒙各70首,鲁63首;而具体到每一省,诗人都是把最直观的地理鸟瞰置于首篇,然后将各省历史文化进行总括(唯甘肃历史通览有两首),随后是各处名胜的纪游抒怀。历史战场、宝刹名寺尽被囊括,草原生活、考古遗址浮现眼前,因而当读者掩卷沉思的时候,会感觉到自己仿佛也刚从黄河源头一路走来一样。用诗人的话说,这本诗作其实就是“游^之后对广大读者呈上的一份诗报告”。的确,诗人通过这一实践,向人们阐释了2017年很流行的一句话:“人生不只有梦想,还有诗和远方。”

在这里,笔者与大家一起分享两首诗人佳作。

《阳关怀古》:“即穿时隧迹前汉,大漠抗敌置郡关。三面斥候匈奴骑,八方风沙戈壁滩。王维劝酒辞僚友,岑参领事过营盘。可怜宋元已废弃,惟遗烽燧伴远峦。”

《拜谒颜真卿墓忆事》:“一代名宿擅文武,汤泉千载护冥庐。北依邙山呼匡李,南面洛水看灭胡。悲怆祭侄真君子,慷慨赴死大丈夫。鲁郡开国公魂在,臣仪书法洵双殊。”

有两个互相关联的问题:其一,写黄河的游记,为什么要选古体诗?其二,写古体诗,为什么要选择黄河行?笔者――相信也是作者都会给出这样的答案:黄河和古体诗的共性是“源远流长”。从李白欢唱“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王维寄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刘禹锡高吟“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往前追溯,《诗经》中有“沔彼流水,朝宗于海”、魏武曾挥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往后搜罗,有元好问“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直到气势恢弘的合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可以这样讲:一条黄河,承载了半部中国诗词的历史;而中国的诗词,也从不同角度描绘了黄河的壮阔。这也就是这本书最引人注目、最有价值所在。

第2篇:黄河的古诗范文

五千年,涛声依旧,雄风犹在。

论是非,言成败。通古今,晓中外。

居东方,引领全中国,划时代。

――题记

从来没有听过你的声音,从来没有见过你的容貌,从没有记过你的历史。但是,我知道,我和你有着不断的血脉,我和你有着无尽的关联,我和你有着不解的情缘……

我熟悉你的声音,我记得你的容貌,我知晓你的梦想,我渗透你的心灵。在梦中,我听见了你的波涛汹涌;在画里,我看见了你的气势磅礴;在书上,我见证了你的坎坷历程。小时候,母亲告诉我,你是黄河,是母亲河;长大了,老师教导我,你是象征,是中国魂;而现在,历史告诉我,你是源头,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发祥地。你奔腾,汹涌,澎湃,在这片古老而浑厚的土地上……

你无声地诉说着来自民间的传说:你是爱情,是一名叫黄河的男子在心爱女子永远逝去后,流下的那断肠的哀伤。那来自心海的泪,终于汇聚成你的源远流长。

你动情地诉说着古老纯净的神话:你是博爱,是河伯冯夷给大禹的河图,挖掘水道,修筑堤防,治理河水,为了每一个人都有拥有幸福的权利。那是怎样的一颗心,能沉淀出你的波涛汹涌。

是啊,黄河,你是一个简单的地理名词,然而却孕育了中华民族千百载的文明和中国人永不言败的豪情,你让民族的魂魄永不随时间的流逝而褪色,你让中华的精魂永远汹涌在这黄色的土地上。

从第一缕和煦的阳光洒入黄河水中起,从人们离开沉闷荒蛮的黑夜的那一刻起,传承千年的中华文明终于在这里破土而出,文成千脉。当第一双黑色的眼睛勇敢地寻觅自然的神奇,第一颗玲珑的心用那古老的智慧审视天地,黄河,你沉淀的是千百年来文化记忆的荣耀。你用你无限的奔腾镌刻时间的痕迹,你用你无限的胸怀容纳着民族的伤痛与骄傲。肩负着历史责任的民族呵,肩负着古老传承的民族呵,那高贵灵魂里流淌的是黄河的热血,奔流着的是横跨宇宙的气度……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的心注定与黄河一起跳动。

黄河,你要我怎么来诉说对你的深情?要我怎么来表达我对你的眷念?

王之涣说:“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张养浩说:“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刘禹锡说:“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李白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王维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描绘着你的壮美,有多少诗篇表达着你的瑰丽。那一句句诗词,蕴含的是你的气势磅礴,寄寓的是你的悠久历史,表达的是中华儿女对你的无限敬仰。

但是,这些都不够来表达我对你的思念,都不够来表达我对你的向往。我要亲自来到了你的身旁,我要来看看你的壮阔,我要来看看经历过岁月的冲刷后,你是否与原来一样,一样地磅礴,一样地让我热血沸腾。我看到了,看到了曾无数次午夜梦回的你,看到了灵魂深处低吟浅唱着古谣的你。哦,不,你在我的眼前更渊源,更汹涌,更绮丽,更壮阔……用所有的语言都无法描述你千百万分之一的雄奇豪迈,用所有的文字也无法书写你千百万分之一的沧桑。时间仿佛在这个瞬间停止了流淌,意识在这个瞬间失去了对自我的支配。留下的,只有对你的高山仰止;留下的,只有民族烙印下本源的骄傲。

我看到了,看到了你曾经被折磨的伤痕,看到了你所经历过的苦厄与磨难,看到了你将要奔向太阳升起的东方。你带领着中华儿女一路向前,一路奔腾,一路书写属于自我的传奇。

你用自己的日夜奔腾,挑战那属于时间的静止与永恒。

奔涌吧,黄河!中华大地将书写一部崭新的黄河史,黄河儿女将重唱一曲高亢的华夏欢歌!黄河,你尽情呼啸奔腾吧!奏出那时代的最强的音符,奏出改革的乐章和民族觉醒的意识!你注定将以前所未有的雄姿步入更广阔的天地,步入属于我们的新时代。

点评

一、巧用诗句,旁征博引,字里行间笼罩着诗意之美。

诗意之美来自两种形式。一是直接引用诗句,“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描绘着你的壮美,有多少诗篇表达着你的瑰丽。”作者引用了王之涣、张养浩、刘禹锡、李白、王维等人的诗句。歌颂了黄河“气势磅礴”“历史悠久”的特点,表达了中华儿女的无限敬仰。二是化用古诗句,题记化用了古词与歌词;结尾“重唱一曲高亢的华夏欢歌”,暗示并承接了七(下)教材第二单元中的《黄河颂》,这样既有借用的痕迹,又有再造的新意,读来别有韵味。

二、追述往昔、回环往复,娓娓倾诉赞美和骄傲之情。

第3篇:黄河的古诗范文

一、品读古诗,悟山之神韵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一座座山川不仅秀美、雄壮,更有迷人的文化神韵。蕴含哲理的古诗,就是山山水水的精华再现,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人文沉淀。利用古诗可以更好地活跃地理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例如,学习“五岳独尊”泰山的时候,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泰山主峰玉皇顶海拔只有1532.7米,并不是很高,但孔子为什么会有“登泰山小天下”的感慨?当学生学习了有关地形知识后,就会懂得因为泰山位于华北大平原的东部,于山东丘陵之上,整个华北大平原之上惟它独高,所以相对高度就显得很大,气势就显得特别雄伟,这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的一个美学形象。此时,再引用“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学生就如同身临其境,心领神会五岳之首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能感悟到诗人借物咏志的远大抱负。

再如,学习庐山时借用《题西林壁》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而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朗朗上口的言语中感受到诗人坡慧眼横看、侧看和远视、近观,所见的庐山雄姿各不相同,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因为庐山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飞峙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呈东北―西南走向,山体不大,但平地而起,显得特别挺拔。再加上其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主峰汉阳峰1473米,常常隐没在云雾之中,变幻莫测。从地质构造上看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造就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地貌,寥寥几字,不仅道出了一个深刻的地理原理,也陶冶了学生的高尚情操,领略了中国文化的艺术之美。

二、品读古诗,感水之灵性

水是生命之源,黄河、长江更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在指导学生学习黄河时,教师可以引用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首先请学生思考:黄河是我国第几长河,“天”指哪里,“海”又指哪里?学生很容易指出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天”指黄河的发源地――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海”指的是渤海。接着再思考:上句写大河之水天上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东去,势不可回,黄河为什么会形成如此状态?学生经过研讨发现:黄河流经我国的三个阶梯,第一级阶梯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比第二级阶梯的高原地区高出2000-3000米,比第三阶梯的平原地区高出3000多米,所以在平原上的人们来看,黄河好似从天而降,一泻千里,巨大的落差使黄河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学习长江流经地形的特点时,为了让学生学得生动和有趣,先点拨学生思考“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轻舟”、“彩云间”表达了什么?学生易答出“轻舟”形容长江流速特快,“彩云间”是描写白帝城地势特高,以突出长江流经上游时落差特大,生动突现长江上游多峡谷,水流急的特征。再指导学生赏析“朝也磺硫,暮也磺硫,三朝三暮,磺硫如故”的含义,领悟长江中游河道多弯曲的特点。最后指导学生赏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为学生展示长江下游江阔、水深的特点。这样把地理与古诗巧妙结合,不仅能让学生生动感悟长江各段的水文特点,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之情。

三、品读古诗,观地形之奇妙

古诗中的精练语言,能为学生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某地的地形特征,加深学生印象,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内蒙古高原地形特征时,可借用北朝民歌《敕勒川》:“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诗句,能启发学生轻松感悟其地形特征是地表坦荡,草原辽阔。

再如,学习四川省地形特点时,指导学生仔细观看四川省地图,借用李白的“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学生边读边悟到四川省特别是西部崎岖的地形特点,四川西部山脉属于横断山脉,山峦起伏,地形非常复杂。最后借用俗语“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从另一方面体验到,气候垂直分布是山高谷深之因,为学生体会四川地形特征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品读古诗,探气候之奥秘

每天的阴晴、冷暖、风力大小无不给我们以直觉的感受,但一提到气候,学生就感到抽象,提到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时候学生更感到难以接受,此时可借用古诗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

如为了指导学生识记和理解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的有关知识,可引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激起学生的兴趣,点拨学生仔细阅读课本,探究并懂得其中的科学原因:诗句中的春风是指夏季风;季风是由于海陆的热力差异导致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而形成。夏季亚欧大陆上形成的亚洲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使其仅仅保留在海洋上,这就是北太平洋上的夏威夷高压,太平洋暧湿气流在亚洲高压的吸引之下,又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形成东南季风,即夏季风;在我国大致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为界,以东以南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划为季风区,以西以北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为非季风区。至此,学生通过古诗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与情感,深刻理解了季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形成,也提升了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

第4篇:黄河的古诗范文

古诗词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瑰宝。它们文辞优美,琅琅上口。诗词中有大量描写祖国风光、壮丽河山的名句,对中国人的影响很大。首先它说出了中国人的心声,使人在心灵上达到共鸣,如李煜的《浪淘沙》中“别时容易见时难”,柳永的《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其次它使人养成了简洁凝练的做事风格。如李白《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表现了诗人倔强、自信、执著地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梅岭三章》中“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用借喻,指革命成功,人民解放。第三,有些诗词能激起大多数中国人的激情,如岳飞的《满江红》中“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陆游的《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不过,我要说的是,很多古诗词对学习初中地理帮助很大,可为丰富的地理教学提供载体,因为一些诗词中包含大量的地理事物现象,涉及很多地理知识,内容丰富,为地理教学提供真实背景材料。这些地理知识非常重要,对将来旅游,出行十分有用,它还会影响你的历史学习。很多政治家、军事家都研究历史,精通地理知识。本文就课本中的地理知识,该引用哪些古诗文作一简单介绍。

地理中的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位置。如讲地形时用杜甫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形容山东泰山,泰山号称“五岳之首”,是山东丘陵中海拔最高的山峰,顺便提及我国的几大丘陵;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描述内蒙古高原水草肥美、牛羊成群的景象,同时介绍我国的其他高原地理位置时;用曹操《观沧海》中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其中的沧海是指渤海。学习我国的行政区划时,用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其中蜀指四川;李白的《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天上”应当指青藏高原中的巴颜喀拉山脉。讲气候时,引用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描述春天悄悄来临,万物焕发生机的景象;用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来说明我国西北地区不受夏季风的影响,同时指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一个界线区。讲河流时,引用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借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诗句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与记忆黄河源头注入的海洋;王之涣《凉州词》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和《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述黄河上游和中游的景观差异。

地理中的人文环境主要介绍人口的多少,农业发展,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支柱。其中许多古诗词描述了地理知识与农业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我国素称诗国,诗歌遗产常具科学价值。最早的记载就保存在《诗经・豳风》中。“四月秀@,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E。”讲的就是一定的季节,远志开花、知了长鸣、庄稼收获、草木凋零的现象。可见我们的先人早就注意到生物的行踪去迹与季节变化之间关系,并以此指导农事活动了。北宋诗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物候观测以生物为仪器,十分灵敏。例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诗形象地告诉人们平原和山上的气候不一样,物候也就不同。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里面就有物候学上的两个规律: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二是这循环是随着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刘禹锡《竹枝词》中的“江上朱楼新雨晴,西春水觳文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足见从漠南到蜀东,人人皆以绿柳为春天的标志。陆游《初冬》“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首诗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还有陆游的《鸟啼》“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雅舅,苗稚忧草茂”。陆游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他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一个诗人。

另外,下面的诗句也反映了物候特点:寒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正因为古代诗歌中富蕴宝藏,巧妙运用古诗词进行地理教学,对促进学生地理兴趣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美化学生的心灵、提升教学质量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因此地理教师应“以诗为证”,既能开拓视野,又平添一段趣味。在平时的备课中多收集有关地理教学的名句,深入挖掘地理信息,巧妙激起求知欲,侧重剖析地理现实问题。

第5篇:黄河的古诗范文

千里江南,处处都是莺歌燕舞,处处都是绿草红花,相互映衬着。南朝一共修建了大约四百八十座寺院,现在又有多少存在于这烟雨之中啊?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词说课稿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古诗词说课稿一        教学目标

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的诗《浪淘沙》。【出示课件2】(板书:浪淘沙)

二、自主学习

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出示课件3】

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出示课件4】自学提纲

1.“浪淘沙”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

②簸:

③天涯:

④直上:

4.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

三、合作学习

1.《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是其中的一首。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他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2.指名朗读古诗。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弯曲,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②浪涛风簸:波浪滔天,大风颠动。

③天涯:天边。

④直上:一直到达。

4. 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弯弯曲曲的黄河汹涌奔腾,卷来万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吼,仿佛来自天涯。如今可以沿着黄河直上九天银河,一起走进牛郎织女的家。)

(适时板书: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5.【出示课件5】课文配套图片 借用图片理解。

四、质疑探究

1.【出示课件6】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品读,深化理解。

牵牛织女:指牛郎星和织女星。神话传说中把它们说成牛郎和织女两个人。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生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表现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适时板书:奋发有为的精神 豪迈浪漫的气魄)

五、小结检测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古人用他们的双脚踏遍了祖国山川河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无数千古不朽的名篇。课余请大家再收集有关的古诗读一读,去领略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诗古韵!

古诗词说课稿二

师:谁来读一读今天要学的这首诗的题目?(生读《江南春》。)

师:由这三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生:江南。

生:我想到了江南的景色非常美丽。

生:我想到了江南的春天是怎么样的。

生:我想到了山上的小树披上了嫩绿的颜色,遍野的油菜花全部开了,金黄金黄的。”

师:哦,在你心目中,江南的春天是这样的美。是吗?还有发表的吗?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是唐代的诗人杜牧的作品,下面请大家读一读,能不能将它读正确读流利。(生开始读。)

师:有人说诗是最精练的语言,这样一首诗把标点符号,题目都算进去,总共的字数是——35。可是,这35个字组成的这首诗的语言非常简练,意思很丰富,你能读懂多少呢?它里面的一个词可能要用一句话来解释。下面请你试着解释解释。(生自学,结合注释理解诗句。)

师:现在我们来看,题目不用解释了,剩下的你理解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都可以来说。

生:在南朝的时候大约有四百八十座寺庙。

生:五百座的。

生:在南朝修建的几百座寺庙中还有多少座存在在这烟雨之中呢?

师:你说的是几百座,他说的是大约四百八十座……

生:大批佛教寺院。

生:这四百八十寺不是真的这么多,是夸张。

师:其实也不是夸张,是虚指。据我掌握的资料表明,南朝时候建造了五百多座寺院,这里的480其实是大概的数字。所以刚才有同学用大约,有同学用大批,有同学用几百,这些都是可以的。

师:那么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意思是?

生:在南朝的时候,大约建造了480座寺院。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南朝的意思吗?

生:一个朝代。

师:南朝是一个朝代。

师:是什么时候的一个朝代呀?

生:宋、齐、梁、陈。

师:对,宋、齐、梁、陈这四个王朝总称南朝。现在我有一个问题不明白,干吗要说南朝呢?

生:干吗不叫北朝呢?

师:是呀,为什么呢?

师出示资料:

从公元420年至589年,在我国长江以南先后存在过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南朝。

师:读完,你明白为什么是南朝了吗?

生:是因为这些朝代都是在长江以南。

师:大家都懂了吗?现在,大家有没有感受到诗是精练的语言,就南朝这个词语就有这么丰富的意思,这是精练呀。咱们一起来读读这精练的句子。

生:南朝四百八十寺。

生:最后一句我来解释。有多少楼台存在在这烟雨中。

师:楼台是指什么?(生说不上来,示意和上句联系起来理解。)

师:楼是——楼房。

师:楼是楼阁,台是亭台,联系上面的寺院,其实楼台就是指——寺院。

师:整句意思是?

生:长江以南的寺院存在过,过了这么多年。

生:烟雨中就是说没有了。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说这么多年过去了,许多寺院都没有了,可春天依然存在!

师:我看到过两种解释:一种是说这么多的寺院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另一种是说有多少座寺院隐没在烟雨中。两种解释,你赞成那一种?选哪一种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要有自己的理由。大家来看,我们将诗的下面两行理解了,那上面两行你理解吗?

师:上面的两行中有什么不懂吗?

生:酒旗风不懂。

师:酒旗与风分开来解释。酒旗是什么意思。(大家乱说,气氛有些乱。)

师:以前啊,酒家门前都挂一面旗帜,上面写这酒字,大家看书上有图呢!看一看。酒旗其实是一个招牌。它是用布头做的,看到这样的旗帜,我们就知道这里有酒喝,有酒店。哦,以前叫酒家,还不能叫酒店。你想啊,以前喝酒的地方,一般是在自己家里开的,所以叫酒家。

生:酒吧。

师:还酒吧呢,什么网吧、书吧、氧吧,等等都是现在才有的。记得还有首诗中曾经提到过。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我估计诗的作者没有看到酒旗,所以就向牧童借问。现在我们来看,酒旗风是什么意思呢?

生:酒旗在风中摆动。

师接:好象是在招引客人。过来过来,喝点酒吧!(众笑)

师:还有不理解的吗?

生:绿映红

师:由绿你想到了什么?

生:绿柳。

生:绿叶映衬着红花。

师:你由绿想到了绿叶,由红想到了红花。你理解映就是映衬的意思,很好!

生:绿树和红花互相映衬

生:在辽阔的绿地上,隐隐约约露出几朵红花。

师:绿映红,其实我的理解是绿草和红花,绿叶和红花都可以。绿树和红花好象不太和谐,这三个字妙在这个映字上,光有绿草或者光有红花我们都不觉得很美,只有两样在一起相互映衬才感觉到美。现在还有不理解的吗?

师:有的同学不理解莺,其实莺是一种鸟。莺啼就是黄莺在啼叫,如果用拟人的手法来说,可以说成——黄莺在唱歌。对了,还有一个成语叫莺歌燕舞呢。多美呀,黄莺和燕子都是美好春天的象征。

生:我有个问题,为什么不是莺啼千里,而是千里莺啼呢?

师:如果是莺啼千里那就是说莺的歌声传遍千里了。(众笑。)

师:那么千里莺啼是什么意思?千里怎么解释?有的同学认为这是夸张。其实不然,这个千里就是指江南。

师:这个千里就是指千里江南,可是诗中为什么不说江南莺啼而说千里莺啼呢?这个千里有什么奥妙吗?

生:千里,千里马。

生:千里是到处。

生:江南有千里那么大。

师:千里其实就是指江南的每一个地方。那为什么不直接用江南呢,而用千里来代替?

生;这样是为了诗中的词语与题目不重复。

生:这样写出了江南的大,而江南两字我们感受不到大。

师:有道理,你们说的其实就证明了诗是最精练的语言。

师:现在我们来看整首诗,你能解释这精炼的诗句吗?自己在下面好好说一说。

(生练习)。

师:我请两位同学说。

生:千里江南,处处都是莺歌燕舞,处处都是绿草红花,相互映衬着。南朝一共修建了大约四百八十座寺院,现在又有多少存在于这烟雨之中啊?

师:很好,前面两行还是写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怎么到了后两行感觉不是写春天了,前面两行是写眼前的春景,后面两行写的是什么呢?——以前的。

我们来看,杜牧(803年-853年),而南朝(420年-589年),从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出杜牧在说南朝,也就是说几百年前的朝代了。说他们——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师:他到底在想什么呢?现在是生机勃勃的春景,可是又想到南朝修建了那么多的寺院,啊,题目是江南春,怎么写着写着春景不写了,倒写起什么寺院来了呢?

生:春天是永远不会变的,不会今年来,明年不来了。

师:不会今年美丽,明年不美丽了。

生:南朝修建了那么多寺院,但是它们却经不起岁月的考验。

师:同学们,是呀,南朝时候的皇帝和大官大多信佛教,于是修建了许多寺院,为什么修建这么多寺院呢?原来是他们以为寺院可以保佑他们的江山永远坚固。(众笑)南朝的皇帝过着奢侈的生活,不关心老百姓的生活,所以,从420年到583年这短短的163年间光朝代就换了四个。杜牧心里想,你看看你们修了这么多寺院难道可以保佑你们的江山吗?杜牧想说什么呢?

生:杜牧想对皇帝说修建寺院还不如多关心关心老百姓。

师:是呀,修建寺院希望佛祖保佑江山永固,还不如想办法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样有了小家庭的牢固,才可能会有大国家的牢固呀。

生:皇帝呀,你只知道修建寺院,难道你不留心身边的美景吗?现在的大自然中到处是美丽的景色,难道你不知道欣赏吗?

师:皇帝,大官们都应该来欣赏大自然的美,这美就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第6篇:黄河的古诗范文

摘 要:汉代灾荒诗反映出这个时代的民生疾苦,统治者的忧患意识以及对下层百姓的关注。从汉代灾荒诗中可以清楚看到各个阶层面临灾难不同的表现。灾荒诗的创作,在诗歌发展方面的主要是贡献开拓了诗歌的题材,对后代灾荒题材诗歌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同时,从中探究汉代灾荒诗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汉代;灾荒;应对方式;艺术价值

一、汉代灾荒诗概述

汉代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朝代,据统计“汉代自然灾害共346次,其中水灾71次,旱灾48次,蝗灾42次,地震77次,疫灾18次,风灾21次,淫雨霖雨15次,冰雹20次,霜雪11次,饥荒23次。可见汉代不仅灾情多,而且灾发频度也很高”。[1]而现有研究汉代灾异的著作,大多是站在历史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很少有从文学的角度出发研究汉代灾荒诗的,因此研究汉代的灾荒诗是很有必要的。汉代的灾荒诗是继先秦时代的原始歌谣、甲骨卜辞、《诗经》、楚辞描写自然灾荒之后的一个高潮,还影响魏晋南北朝灾荒诗的创作与发展,是先秦与魏晋诗歌的一座桥梁。

据笔者统计,汉代灾荒诗的数量约为17首,其中包含两首祈禳诗。虽然灾荒诗在整个汉代六百多首诗中只占很少一部分,但是与先秦描写自然灾荒的歌谣相比内容更具系统性。从汉代为数不多的灾荒诗中看,其题材在先秦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其中以描写旱灾的诗最多,水灾诗次之。可见,水旱是最主要的灾害形式,也最能反映出时代风貌特征。横向比较西汉的灾害比东汉少;“从数量上看,东汉比西汉较多,灾害次数迅猛增长”。[2]但是据现存文献看,东汉灾荒诗没有西汉多,这大概与资料的保存完善与否及社会战乱等都有直接的关系。自然灾害频发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在毫无办法之时只有求助于天。因此,在汉代先秦的阴阳五行学说空前的发展,天文学上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急需要理论化,加上汉代经学思想的发展,给董仲舒构建天人感应理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灾荒给诗人们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表现了文人士大夫应有的责任感和同情心。

二、各个阶级面对灾荒的状貌

纵观汉代灾荒诗,可以看到在灾难来临时各个阶级不同的反应。帝王、文人、百姓三个阶层在灾难应对的表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在国家应对灾难时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诗歌中随处可见天人感应思想的凸显。

(一)帝王――救灾抗灾

汉人论诗重情,把言情视为诗歌的本质特征。[3]与诗论相似,注重抒情性也是汉诗一大特点。诗歌更能表现个人的内心情怀,作为一代君王的汉武帝,虽然喜欢气势磅礴的散体大赋,但是他流传至今名气名稍大的作品更多的是诗歌,如《秋风辞》、《瓠子歌》等。《瓠子歌》不仅展示了汉武帝“自三代而后,人主文章之美,无过于汉武帝、魏文帝者。”[4]的诗歌创作才华,更表现了对百姓的担忧,其内心的焦虑一览无遗的展现在世人眼前。沈德潜说:“好大喜功之举,不无畏天忧世之心。文章古奥,自是西京气象。”[5]汉武帝此举确实有好大喜功的因素,但更展现出一代帝王面对灾难时的忧虑,对人民安危的忧心,对江山社稷的担忧,足见其“畏天忧世之心”。他为国家“虑殚为河”,灾难来临之际,帝王都“殚为河兮地不得宁”,表现出“泛滥不止兮愁吾人”的焦躁之情。“功无已时兮吾山平。”几句描写了黄河泛滥时的景象,“不封禅兮安知外”道出了治理黄河泛滥的原因。《史记》载:“元光之中,而河决于瓠子,东南注于巨野,通于淮、泗”。[6]到元封二年“自河决瓠子后二十余岁,岁因以数不登”。[7]虽然黄河泛滥二十年都未得到有效治理,并不表示汉武帝不关心民生疾苦,这与当时的天人感应思想有很密切的关系。早在元光中年武帝便要治理黄河,田上疏曰“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为疆塞,塞之未必应天”。[8]害怕上天震怒才使得黄河泛滥二十余年。对黄河的不治理,是天人感应在此起了消极的作用。“皇谓河公兮何不仁”直接在诗歌中表现天人感应思想,显露对神灵的不满情绪。

第二首中“河公许兮薪不属”是治理黄河泛滥的方法,用平时做饭烧的柴火薪去堵塞决口。“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道出了治水困难的原因,因为堵塞决口的薪被大量的砍伐一时不到找御水的其他代替物,才会有“卫人罪”的感叹。可见,黄河治水困难古已有之,生态遭到比较严重的破坏是治理黄河困难的原因之一。烧薪的原始生活方式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生态环境破坏导致黄河泛滥频繁发生。黄河泛滥不仅是古代的教训,也值得今人深思。“林竹兮石”,《汉书》记载:“是时东郡烧草,以故薪柴少,而下淇园之竹以为”。[9]使用薪代替竹子,是治水的另一个办法。“上乃使汲黯、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河”,“于是上以用事万里沙,则还自临决河,湛白马玉璧,令群臣从官自将军以下皆负薪决河。”[10]白马玉璧是祭奠河神的仪式,武帝亲自祭奠河神。古人认为,帝王是沟通神灵与人的中介,希望在祭奠河神之后黄河灾情可以缓解。之后汉武帝动用上万人治理黄河泛滥才换得“宣防塞兮万福来”的喜悦。

(二)文人――世事无常

文人是帝王和百姓连接的桥梁,他们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汉代文人诗的创作给汉代诗坛增添了不少色彩。文人士大夫忧国忧民之情在诗作中时有显露,而灾荒诗的创作正是他们表现自己情绪的一个方面。

第7篇:黄河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王之涣 《凉州词》 探究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4-0120-02

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佳作《凉州词》,始见于唐芮挺章《国秀集》,后流传期间因选本异同而历来备受争议,至清朝编纂《四库全书》时,《凉州词》选本形式最终定型。为方便观其异同,现将历代选本中出现的《凉州词》的内容做大概摘录:

表1 王之涣《凉州词》历代选本汇总表

纵观上表,可一览《凉州词》选本的历代演变,观其版本的差异,关于文本的来源及统一相关问题,王胜明的《王之涣三题》(《文学遗产》2006年第3期)一文有所提及,此文不再涉及。

一、王之涣行第再考证

迄今为止,唐代芮挺章《国秀集》是最早收录王之涣《凉州》内容的著作,此书自叙中说收诗截止于天宝三年,观其书,所录大多数诗人都载其官衔,而王之涣却无,加之新旧《唐书》均无传,直到《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的发掘,才观其全貌。众所周知,王之涣曾与高适、王昌龄齐名,“尝或歌从军,吟出塞,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1]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而就《凉州》提到的“黄河”“孤城”“玉门关”等词,不妨先从“玉门关”说起,那么王之涣是否到达过玉门关?这一疑问可在岑仲勉先生《唐人行第录》中有所阐释。书云:“全诗三函高适《和王七度玉门关听吹笛》‘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押间、山二音同之涣诗,余认为此王七即之涣。”[2]照此看王之涣可能去过玉门关,但据墓志记载,王之涣为王昱的第四子,本应为“王四”而不该为“王七”,且墓志由岑仲勉先生在《 续贞石证史》(前《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5本)中最早公布,岂会不知,该又作何解释?此后,王尔迁在《〈王之涣墓志铭〉注及其它》(《运城师专学报》1988年第1期)一文中对王之涣墓进行了注解并对《墓志铭》外的相关史料辑录出来。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一书中对此墓志做过专门研究,与此同时在与新旧《唐书》对比的基础上,参证了王之涣祖系的关系,得知“王之涣与王之咸当是同祖不同父,即其祖王表有二子,一为王景……一为王昱……二人的名字都从日,也可见是兄弟。王景生之咸、之贲,之咸生纬,之涣据墓志则有子炎、羽,后未知名”[3]。可以说是对写墓志的作者靳能考证及王之涣祖系脉络梳理得最翔实的了。据他对比得出,之涣应是之咸的堂兄,然并未对之涣整家族行第问题再作深究,我们不妨在此基础上再作推敲。

唐朝时期盛行的“行第”称谓,是按同一祖系排行所计,那么根据上述结论梳理可得:墓志记载曾祖王信,祖王表,王表有二子王景和王昱,王景生王之咸、王之贲,王之咸生王纬,王之涣为王昱第四子且为王之咸的堂兄。至于之贲与之咸的排行不妨用新旧《唐书》《王纬传》(卷159和卷146)中所记之咸为之贲的兄长。显然,王之涣“行第”问题已跃然纸上,王之涣为王昱第四子,又王表、王景和王昱排前三,可知王之涣在整个家族祖系排行“第七”。此观点与岑仲勉先生所云不约而同,由此断定,“王七”即“王之涣”,加之写诗的风格,用高适诗来佐证,顺理成章。由上述可知,王之涣一定是去过玉门关的,但对于诗中出现黄河又作何解释?

二、诗中的黄河解析

王之涣写《凉州词》从题目上看,凉州及诗句中的玉门关隶属河西走廊,从地理位置上讲与“黄河”相距甚远很难扯上关系,再加上历代《凉州词》选本差异,使该诗的首颔两联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如上表,学者们对“黄河”“黄沙”之辩各抒己,总体形成两派。王汝弼《读卜冬》(《文学评论》1961年5期)、史铁良《也谈王之涣的》(《文学评论》1980年6期)、稗山、竺可桢等学者持“黄沙”观点;卜冬《王之涣的凉州词》(《文学研究》1958年第1期)、而林庚《漫谈王之涣的》(《诗刊》1961年第4期)、谭优学《也谈王之涣的凉州词》(《西南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等学者持“黄河”观点。

王之涣诗中的“黄河”我想除了诗人所用意境的成分外,是真实存在的。首先,《凉州词》是当时唐朝时期的歌曲,起初,“《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张同《幽闲鼓吹》曰:段和尚善琵琶,自制《西凉州》,后传康昆仑,即《道调凉州》也,亦谓之《新凉州》云。”[4]后广泛流传,诗人以《凉州词》抒写边塞情怀。其次,据《旧唐书》卷40《地理志》史料记载,唐设凉州刺史,初管三县,后增至五县。此外,设凉州置都督府,管辖凉、甘、肃、沙、瓜、伊州,可知当时管理范围之广,不仅仅只限于凉州地区。最后,管辖如此辽阔的地方,黄河是否真有?答案是肯定的。古代中国人在追溯黄河的源头时,有“河出昆仑”之说,并一直把今天新疆的塔里木河认为是黄河的上源。而到了唐朝时期,人们仍持这一观点。为纵观古人对“黄河”源头的认识,先将史料中的相关记载摘录如下:

观上表可知,至少在元代以前,古人对“黄河”的源头问题皆认为出自今天的昆仑山,而到了元朝,其观念发生改变,这与元朝时期辽阔的版图扩张有直接关系,而通读《元史》《地理六》可知随着视野的开阔,人们逐渐认为“黄河”的源头来自青海。那么,我们再看王之涣的《凉州词》中出现的“黄河”时,就淙菀桌斫馔踔涣相信玉门关外有黄河,远远望去,昆仑山脉高耸入云,黄河似从白云间流出,所以才有了“黄河远上白云间”奇妙意境诗句。

三、结语

如今,对于王之涣的研究成果不少,但这决不意味着与他相关话题探究的结束。相反还有许多问题至今仍然疑而未决,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作为唐朝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写诗造诣超群,享誉甚高,然留后人传唱仅六首。我们应加强对史料的收集、整理方面的工作,在深挖史料的基础上,对史料本身的价值进行考证,辨别其真伪。只有在真实史料前提下,我们才能对某一问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同时,应结合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从宏观上把握,微观上着手,才能更好地解释和还原历史。

参考文献:

[1]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549.

[2]岑仲勉.唐人行第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10.

[3]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59.

[4](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9:1117.

The relevant problems of Wang Zhihuan reconsidered

Kang Jiya

(Department of History,Collage of Humanities of Xin jiang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46, China)

第8篇:黄河的古诗范文

世界上有着四个人人皆知的古文明,分别是:古中华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和古印度文明,其中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都已在时间的长河中消失了,只有古中华文明以及古印度文明延续下来。每一个文明的出现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每个文明最先出现的地方都紧紧地挨着河,而我们灿烂的古中华文明就起源于我们的母亲河——黄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喀拉山脉北麓,是我国第二长河,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万平方千米。黄河两岸在古时候,可谓是水草丰茂,土地肥沃,树木茂盛,因此在这片乐土之上出现了人类的踪迹,经过数千年的繁衍成长。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生活乐融融,并且在消逝的时光中,创造出了辉煌的文明。这就是黄河的伟大,是她养育出了如此伟大的民族,是孕育她出了如此辉煌的文化,是她创造出了这样一个奇迹,只有她才能做到这一切,因为它是华夏民族的母亲!

正因如此,从古代开始就有无数的诗人在此流连忘返,被黄河雄壮的气势所折服,于是乎不少诗人在此留下了自己的感受,写了许多篇诗来赞美黄河。像李白的《将进酒》,王维的《使至塞上》,王之涣的《登黄鹤楼》以及《凉州词》这些都是很著名的,也都是描写黄河气势的,让人像有火在心中一般,令人热血沸腾。

身为我们的母亲河,我们华夏民族得到了多少的恩泽?多少帮助?没有了她会有我们吗?可是我们却是如何报恩的?倒垃圾,排污,看两岸的树木,造成一片片的泥土不断的落进母亲的身体里,而无动于衷,只是为了自己又赚了一大笔钱而欢呼雀跃,却不为母亲的身体状况而苦过一次脸,这样的人说是铁石心肠不为过,用冷血动物、守财奴、钻到钱眼里去了还比较贴切,这些人忘了母亲的概念,他们忘了没有这位母亲他们桌上的钱哪来?没有了她他们富裕的生活从哪来?他们忘记自己是华夏子孙,而黄河则是养育了自己的老祖宗。是的,黄河是没有生命的,她只是一个死物,可是中国人有句古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这可是相当于养育之恩,可谓是很大的恩情了,而我们却不求报答,只求索取,人性中黑暗的一面,被他们体现的淋漓尽致,真不愧为“典范”啊。

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没有了她就没有我们,我们这些儿女们应尽到孝道,爱护我们的母亲,让她重回年轻时的容貌!

第9篇:黄河的古诗范文

1.引入新课

教师上新课时如果导入一两句古诗词,创造出一种美的意境,可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佳的心理和学习状态进入新课的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愿望。例如,在讲“冷锋”时,引导学生背诵“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然后分析指出,诗人的茅草屋在恶劣的天气状况下被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于是设问:诗中描写的是什么样的天气现象?学生立刻处于思考中,接着便开始学习新课。

2.解读课文

教师在剖析课文时,恰当穿插引用古典诗词能启迪学生思维,实现地理知识的迁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很多人都会背,这句话点出了历史上内蒙古大草原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一望无垠景象,与近现代草场退化及荒漠化蔓延的趋势形成鲜明对比。“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说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大,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3.小结归纳

教师用古典诗词作课堂小结,可避免课堂教学内容的机械重复,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结束教学,收到余音缭绕、回味无穷之效。在讲到流水的侵蚀与沉积作用时,用这首诗作课堂小结:“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这首诗形象地描写了流水的侵蚀与沉积作用。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水流向右偏转,致河流一侧接受河流的侵蚀,而另一侧流速慢,接受河流的泥沙沉积。

4.渗透情感

古典诗词的应用具实用价值,可以克服陈旧而单调的教学方法,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为地理教学服务,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地理的学习兴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突出,教师在课堂上应用诗词把学生引入意境,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好其中的地理知识。例如,讲荔枝对热量的要求高时,引用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过华清宫》),既向学生说明荔枝产于热带、亚热带的地理事实,又对封建帝王唐玄宗为博取杨贵妃的欢心所做之事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利用这一形式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从而达到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情趣及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目的。

二、古诗词与地理教学方法的结合

1.地理教学方法的定义

我国地理教学研究中,使用较多的地理教学方法定义是:“地理教学方法就是地理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手段、途径、措施和办法,其中有教的方面,又有学的方面,它是为了解决教与学的矛盾”。这个定义基本上正确,也比较具体。根据国内外有关教学方法理论研究的新发展,本书将地理教学方法进一步定义为:“地理教学方法即为实现地理教学目的、完成地理教学内容,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的、由地理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2. 品评诗句,读出诗句中的地理知识

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诗歌的主要课程,地理不是语文,诗歌的选择与平时学生学习语文课是不同的。语文课上选择的是整首诗,描述事物主要是衬托作者的内心世界,诗句重点在情。地理课上选择的诗歌重在联系地理,塑造地理事物或描述地理规律,为学生创造一个接近的地理世界。

(1)古诗词融合地名教学。地名教学比较枯燥乏味,如果利用以前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新构建,将事半功倍。例如,在学习“我国的地理位置”时,可以联系古诗词加强记忆(表1)。

(2)古诗词结合地理环境。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河壮美,因此产生了一些描述地形地貌特征的优美词句。在描写天气方面,古诗词也有很强的表现力,方便学生理解和运用(表2)。

(3)古诗词联系区域特征。长江和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对比古诗词中长江与黄河的内容,便于理解二者的区域差异。同时,不同河段的长江和黄河运用不同的诗词来表达,便于学生加深印象,理解记忆,如表3。

三、古诗词运用地理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选择恰当诗词,不能生搬硬套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恰当引用诗词,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达到活跃课堂的效果。如果在选择诗词时不注意甄别,在地理课堂上生硬地引用一些不恰当的诗词,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而且会贻笑大方。

2.文学融入地理,语言相互转换

虽然有的古典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但毕竟不是直接对地理现象的阐释。在运用古典诗词进行地理教学时,必须将文学语言转化为地理语言,才能得到良好的地理教学效果。如果不能准确转化,往往会让学生不知所云,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