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图书馆心得体会范文

图书馆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图书馆心得体会

第1篇:图书馆心得体会范文

现将本年度工作总结

一、取得的成绩

图书馆本着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建设方针,抓住学校教学评建和效能建设的发展机遇,通过内稳外联策略的推进,较好地保证了学校的教学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自身的效能建设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既促进了馆内的和谐发展,也提升了自身的地位与品位。

(一)真抓实干,开拓创新,以优异成绩通过评估工作

我馆把迎评工作作为全馆的核心工作,成立了专门的评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精心组织工作实施方案,周密部署,责任到人,确保每项工作按时、按质、按量的顺利完成,为学校的教学评建工作尽了最大的努力,涌现了一批评建先进个人,图书馆也被评为教学评建先进单位。

1、改革思路,拓宽新书采购与加工思路

2、全力以赴,闭馆整库,营造良好的书库环境

自 3月1日起 ,图书馆进行了近一个月的闭馆整库工作,将全馆64万册纸图书资料严格按《中图法》实行分类细排架,任务繁重,分类排号工作要求精细,倒库、上架工作更是消耗体力。图书馆各书库工作人员加班加点,任劳任怨,圆满完成了整库工作任务,既方便了读者,也营造了整洁的书库氛围,赢得了读者、领导和专家的好评。

3、延长开放时间,强化服务效果,提高资源利用率

4、群策群力,凝练特色,主打皖江文献牌

图书馆的馆藏特色是一个图书馆立足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时间短、任务紧的情况下,图书馆组织专门人员,进行了深入的调研:走访兄弟院校图书馆,和学校领导深入探讨,明确了以皖江文献为主题的建设思路。通过馆藏检索、网上订购、书摊搜寻、图书捐献等环节,目前已经收集了包含陈独秀研究、新文化研究、桐城派研究、黄梅戏研究、宗教研究等为主体的约1万多册纸质图书,另外自建了专题特色数据库,有力地支撑了学校的办学特色。这成为教育部评估专家考察路线上的一个亮点,而且在xx年年全省高校图书馆馆长年会上也得到一致好评,产生了较大影响。

5、优化环境,人文渗透,加大文化工程建设

6、内稳外联,提升了图书馆的地位

内部稳定是图书馆建设的基本点。

一是很抓制度建设,实行制度上墙,明确了岗位职责,理顺了工作思路;

二是干部队伍建设体现了规范化、专业化、年轻化的特点;

三是统一了员工的共识,一切以馆的大局出发,与馆共发展同进退,不在评建中拖后腿,在新书加工、倒架以及建库中,广大员工展现出了强烈的拼搏精神、奉献精神和无私精神,高效优质地完成了艰巨的任务。 外联工作是图书馆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

一是深入学校各院系、各职能部门调研,听取合理化的建议,在新生培训中与教务处、国资处合作,在文化工程建设中与新校区建设办、后勤管理处合作,在学生读书活动中与学生处、团委合作等,密切了图书馆与各院系、各部门的联系,主动服务性增强。

二是加强对外交流,尤其是馆际之间的交流,我馆已经成为安徽省图工委的常委馆,成为安徽省第二家北京超星数字图书馆优秀使用单位,特色鲜明,在省内高校图书馆有较大的影响。通过外联工作,图书馆的外部形象明显改善。

(二)深化管理,优化服务,开展效能建设取得成效

评估后,图书馆工作的重心就转移到通过内部挖潜来提高自身实力的效能建设上来,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增强了员工爱岗敬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升了图书馆的凝聚力和文化品位。

1、严格考核奖惩,严肃工作纪律

加强对出勤情况的检查考核,杜绝迟到、早退、旷工等现象发生。以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为目标,全面推行岗位责任制,建立健全工作目标考核、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等制度,严把考核关,并把考核结果作为业绩评定、奖励惩处、年终考评的重要依据。考核奖惩制度的推行,意味着图书馆的管理逐步向制度化、规范化转变。

2、全面清查资产,加强资产管理

召开国有资产专题会议,成立了图书馆国有资产清理小组,先清查仪器、办公设备,逐一核对,登记造册,后清点全馆所有图书资料,规范物资购买、验收和入库程序,责任到人,实行责任追究制。全面资产清查,意味着图书馆的管理走向系统化、科学化。

3、加强理论与业务学习,提高馆员队伍素质

图书馆非常重视职工队伍建设,采取各种措施提高职工业务素质。首先,制定了详细的学习教育计划,学习党的十大精神,通过研读xx大报告原文、集中研讨、听辅导报告,对党的xx大的重大意义有了更进一步理解,收获很大;二是学习新的业务知识的,采取派业务骨干到南京学习和全馆同志集中培训学习升级版汇文管理软件的办法,提高了现代化操作技能和管理水平;三是研究探索具体的实施措施,做到理论学习和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整体工作的有效性;四是鼓励工作人员在职提高学历教育、提高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图书情报队伍,以适应高等教育高水平服务的必然需求。这些措施的出台,意味着图书馆的管理进一步走向人本化、现代化。

4、加强读者教育与读者服务工作,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加强培训力度,凸显资源优势。针对低年级同学不善于利用图书馆的客观实际,对08级新生开展怎样利用图书馆的培训58课次,人数达6288人;为增强我校处科级干部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提高工作效率,为全校处科级干部举办了现代网络技术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全校开展文献检索选修课,达 60课时,使图书馆文献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进一步发挥了文献保障功能。

加强宣传力度,密切与读者的沟通。积极开展读者导读、网上征求采访意见、定题服务、课题查新等读者服务与咨询工作;组编图书馆通讯,开展书展书评,举办数字资源宣传月等活动,营造了良好学习环境,体现了学术功能。

二、存在的问题

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图书馆也存在许多困难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图书总量不足,纸质型中外文图书缺口较大。目前图书馆馆藏图书资源明显不足,难以达到生均100册和生均年增长4册的评估要求,外文资源种类有限数量少,不能满足读者的正常需求。因此学校要根据招生规模逐年加大图书资料购置经费的投入力度,使采购工作常态化。图书资料有自己的出版发行规律,饥一顿饱一餐的采购不仅影响了图书采购质量,而且也打乱了图书馆正常工作秩序,降低了工作效率。

馆舍空间缩小,需求面积严重不足。目前的阅览室已经成为书库,而且学生自习室也进入了图书馆(3个),图书馆可利用的空间明显缩小。随着学校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读者需求的增加,现有的面积无法保证教学科研的正常运行,也难以在安徽高校图书馆建设中占得先机。因此,图书馆馆舍的扩建工程要纳入学校的议事日程。

基础薄弱,内部整合势在必行。图书馆两个馆之间距离较远,人员总数不足,学历水平普遍低,专业水平弱,服务质量不高,得到认可的程度还不是高等问题明显存在,因此如何提升图书馆的综合实力是迫在眉睫的事情。虽然效能建设取得一些成绩,但是相对于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来说,力度还要加强。因此,要通过内部整合来规范部门行为,强化服务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切实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图书馆应有的地位。

三、xx年工作思路

xx年,图书馆将按照学校的总体规划,贯彻评建精神和要求,以效能建设为抓手,夯实基础,创新服务,努力使图书馆工作再上新台阶。

1、深入开展效能建设,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管理行为

按照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要对以往的规章制度进行一次认真的清理审定,制度不完善的修改完善,缺少制度的制定新制度;制度的建设要贯穿于效能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注重系统性,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馆办公室要加强对各部(室)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要加强支部的党建工作,发挥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2、明确职责,理顺关系,进行部室整合

根据精简、高效的原则进行部室整合,进一步明确各部(室)的工作职能与权责,理顺工作关系,切实解决工作中存在的职责不清、办事推诿等现象,确保职能到位;要进行定岗定员,鼓励双向选择,优化资源组合,激发内部潜能。

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服务质量,拓展服务内涵

延伸服务时间和空间,在保证基础服务优化的基础上,注重拓展服务内涵和方式;继续开展信息咨询、定题服务、科技查新等项服务;充分发挥图书馆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二课堂作用。

4、加强计划性和互动性,搞好文献资源建设

充分调研,切实掌握读者需求、馆藏实际和书源情况,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科研的需要,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通过深入院系征订、网上荐订、自荐书目等多种方式征订书目,严格把好采访关;拓宽特藏阅览室的索书渠道,加强以皖江文化为主体的特藏建设;同时注重电子文献及其它载体文献的建设,以形成丰富多彩的馆藏体系。

5、继续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加强用户培训和用户服务

围绕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抓好数字图书馆建设,发挥网络优势,保障学校师生用户能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数字资源。在校内数字资源稳步提升的同时,着重加强针对学校重点专业、重点学科、新专业以及硕士点所需的数字资源建设。

采取有效形式对师生进行全方位的文献资源利用宣传教育,举办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为主题的宣传月活动;深化服务内涵与外延,把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融入教学科研中,变被动服务为推动教学科研发展的主动服务。

第2篇:图书馆心得体会范文

[论文摘要]从概述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含义出发,提出图书馆核心价值包括外在的社会核心价值和内在的职业核心价值,并分析图书馆恪守外在的社会核心价值包含公共性、公开性、共享性、和谐性和公益性等五个因素的理念和原则,指出图书馆职业核心价值的内在动力在于推动图书馆信息资源效益最大化,图书馆知识自由,和建立“以信息依赖性”为基础的信息用户独立性的图书馆制度。

1引言

20世纪80年代初,图书馆界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认为信息世界是多样和不稳定的,并充满偶然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公众对图书馆负面价值的认识。特别是图书馆出现“信息技术论”与“信息市场论,’等价值认识论,使传统图书馆崇尚知识与理性、维护知识获取的自由平等权利、追求知识获取的最大化等价值观念产生了动摇。“信息技术论”是伴随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其直接后果是对图书馆人文精神的质疑。而“信息市场论”是随着西方社会进入信息时期,信息作为一种商品走人市场,使信息产业、信息职业迅速发展。在他们看来,“判断信息价值的标准就是市场价值”,导致信息市场价值被无限扩大,进而被界定为商品,由此使社会信息的公共性和公益性变得模糊,出现了社会信息意识与图书馆职业价值相左现象。这种价值观念造成图书馆职业信念与职业行为的分化,造成对图书馆核心价值认识的模糊,影响图书馆事业健康发展。为此,美国图书馆协会(ZUA)于1999年成立了一个关于对图书馆核心价值问题探讨的特别工作组,专门进行对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研究,并在2000年提出了使用、协作、多样性、教育、智力自由、保存、隐私权、专业技能、公共利益、服务等to个关于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关键词川。美国的MichaelGorman在2001〕年《我们的永恒价值:21世纪的图书馆员职业》(OurEnduringValues:Librarianshipinthe21stCentury)一文中也总结了8个图书馆职业的核心价值理念:(1)知识保存与传递职能;(2)对个人、集体、社会的服务;(3)维护知识自由;(4)理性地处理图书馆业务;(5)支持知识和学习;(6)保障知识和信息的公平获取;(7)尊重利用者的隐私权;(8)支持民主社会。可见,图书馆理论界和实践界试图通过对图书馆核心价值理念认识,澄清人们思想观念上的模糊性,进而弥补市场经济给图书馆带来精神缺失和价值分化,回归业已形成的图书馆所格守的社会责任与职业责任,促进图书馆事业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关于图书馆核心价值

2.1核心价值的含义

核心价值是现代组织管理理论中的一个研究热点,一般认为行业组织价值即为核心价值。核心价值是行业组织持久发展的原则和信念,是不受外界评判的永久性指导原则和价值观念。曾朝晖认为,组织的核心价值决定组织的生存能力和发展潜力,是管理者为统一组织成员意志而确定的价值标准,更是组织管理者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而形成的管理思想。瑞典学者MateUrde对核心价值进行了全面研究,认为核心价值是一个行业的品牌特征,它渗透在组织的任何层次和发展空间,影响领导阶层、战略、组织、产品发展、流通和服务等,是组织的愿景、目标、使命,具有稳定性、独特性和发展性等特征。稳定性是行业或职业的核心价值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不以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独特性是行业或职业特有的价值内涵具有不可替代性;发展性是行业或职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其职业的价值内涵也会随着行业或职业内部不断深化和丰富,实现行业或职业的价值创造。

2.2图书馆核心价值

既然核心价值的根本理念是社会行业组织持久发展的原则和信念,那么作为传统社会事业组织机构的图书馆,有其不受外界影响的组织发展原则和价值观念,并以其特有的行业稳定性、独特性和发展性来统一图书馆组织成员意志,实现图书馆组织发展目标。

而现代图书馆职业价值观主要来源于文艺复兴和知识理性启蒙运动,其行业价值的稳定性是在尊重个人尊严、自由、平等,尊重科学、真理,追求大众知识和文化,追求共同幸福与拥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图书馆职业价值观为基础,经过现代主义和后现主义的洗礼,赋予并形成了具有现代意义图书馆职业制度,这种图书馆职业制度是崇尚理性和知识、维护知识获取的平等权利、追求知识获取的最大化等独特价值特征。是“图书馆职业的根本价值取向或所追求的根本目标”。而这种图书馆职业的根本价值取向和追求目标是指导图书馆信息组织、开发、传播和利用原则,这是任何其它机构所不可代替的。这种“不可替代性”的组织原则与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形成特有的图书馆制度,通过构建具有现代性的图书馆职业制度,规范并指导图书馆信息利用者和信息组织者的行为准则;二是在图书馆制度中,充分肯定图书馆利用者的现实价值,尊重其白身的发展性;二是主张平等、白由和合理地满足图书馆利用者的知识需求;三是尊重社会公众利用与获取图书馆知识的权利;四是体现以人为本思想,排斥商业文化和市场信念,致力于扩大核心服务的免费范围,注重服务,视读者的便利高于管理的方便。也就是说,图书馆核心价值在于通过促进图书馆信息的活化与转化,为全社会所带来的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图书馆核心价值一方面体现了图书馆事业的社会性和职业性,正如范并思提出的:“图书馆核心价值实质上是对外进行图书馆形哑理念的宣言和对内进行图书馆形哑道德的规范”,另一方面是体现制定图书馆形哑制度应从以“人”为中心价值观向以“信息”为中心价值观转变。所以广义的图书馆核心价值就是对图书馆价值不懈追求的过程中所体现的不断进取的精神状态和价值取向,实质上是对图书馆社会价值、职业价值和图书馆职业制度的定位。

3图书馆社会核心价值

图书馆社会核心价值是人类社会赋予图书馆组织的一种职业精神和形哑责任,是指导图书馆形哑行为规范的基础,图书馆只有格守社会责任,才能真正实现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才能实现图书馆的形哑目标。

从图书馆发展历史上看,早期古罗马的公共图书馆就已向城市自由民众开放,16世纪上半叶马丁·路德等人倡导的德意志城镇图书馆是为一般市民服务思想,都体现了图书馆所惜守的社会责任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特别是1731年富兰克林在费城发动印刷工人创办了会员制图书馆,这种由产业工人自发地组织起来的读书社团,标志着现代性图书馆的萌芽。其最大特点是以个人人股形式,对所需要的书籍进行共同购买、共同拥有、共同利用的原则,保证广大会员有机会读到更多的书。从而使民办的会员制图书馆从一开始就体现了公共、公开和共享的社会价值,也成为当时会员制图书馆的核心思想。1850年英国的公共图书馆法案(PublicLibraryAct)的通过,标志着现代图书馆制度的确立,使图书馆作为公共、公开和共享的社会价值得到进一步体现。该法案最大特点是,①向所有居民开放是开办图书馆首要原则;②提出开办图书馆由政府出资兴办的原则,确立了图书馆是社会公益性的服务机构;③设立和经营图书馆必须有法律依据。从此,图书馆服务的开放性和公益性的理念和原则在法律上得到确认和支持,并赋予了图书馆职业新的价值内涵。而图书馆作为社会公益性机构,说明图书馆是由政府、社会和团体共同出资,由图书馆专业人员根据全社会所有人的信息需要形成特定的信息资源体系,其特征就是信息传递的无偿性,从而维护社会公众基本的信息利益。

由以上可以看出,图书馆社会核心价值具有公共性、公开性、共享性、和谐性和公益性等五个因素的服务理念和原则,并在内涵上赋予图书馆所格守的社会价值和责任新的内容。

3.1公共性原则

公共性原则是图书馆社会核心价值的基础性原则。为构建和谐信息社会,并根据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发展性要求,建立和发展图书馆信息资源公共性的关键在于要正确处理浅层次的公民需求与深层次的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所谓公共利益是指:“具有社会分享性的、为人们生存、享受和发展所需的资源和条件”。即图书馆服务不仅是为公众服务,而是为公共利益、公共价值服务。这使图书馆组织成为社会公众的服务“桥梁”,而且要成为社会公共利益的“桥梁”,促使社会公众对图书馆服务的忠诚和信赖。

3.2公开性原则

公开性原则是图书馆信息资源无条件地向社会公众实行无差别开放,为社会公众提供终生学习、独立决策和文化发展的基本必要的信息环境,使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达到其应有的社会价值和内在知识价值。

3.3共享性原则

共享性原则强调图书馆信息资源通过有效的组织原则和信息技术手段,使各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形成大的信息网络,便于社会公众不受地域环境的影响,不受社会公众其身份地位的影响,充分地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使社会公众共同享用图书馆的知识。

3.4和谐性原则

图书馆和谐性原则强调图书馆信息资源分布、获取、利用和图书馆提供服务应树立和谐信息社会的理想信念与道德规范,坚持和实行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突现信息资源利用的平等观,关心和爱护利用图书馆信息的弱势群体,消除由信息技术应用带来的“数字鸿沟”,实现信息利用的和谐性。

3.5公益性原则

图书馆公益性原则是有别于其它行业的、具有独特性的社会价值功能。图书馆信息公益性体现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的无偿性,体现图书馆存在的实际社会价值。

4图书馆职业核心价值

于良芝提出:“一个社会如果在信息政策和公共讨论中不再听到图书馆职业精神所代表的、维护公众利益的声音,这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将是不可想象的”。也就是说,图书馆只有彰显图书馆职业精神和职业价值才能使图书馆社会价值得到发展和继承。蒋永福认为:“所谓图书馆职业的核心价值,是指在众多的图书馆职业价值中,最能代表职业特征并对整个职业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那些或那种价值。而最能代表图书馆职业特征是追求图书馆信息效益最大化、实现图书馆知识自由和制定具有现代性的图书馆职业制度。

4.1追求图书馆信息资源效益最大化

追求信息资源效益最大化是图书馆职业与生俱来的职业精神和价值特征,是图书馆职业得以稳定发展的动力基础。杜威将这一图书馆职业价值原则和理念表述为“将最好的图书,用最小的成本,提供给尽可能多的读者”;爱德华兹将其表述为无限制地(无需推荐信或人门证)向所有人开放;卡特将其表述为“读者的方便优先于编目员的方便”。几乎所有的图书馆职业先驱都强调,为了保证对知识资源的最大利用,图书馆员应该给予读者其所需的任何帮助。20世纪以后,知识的最大利用原则得到更广泛的认同,并发展为“每本书有其读者”的职业法则。到本世纪初,由于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思想得到落实,图书馆信息的社会效益得到发展,这使图书馆的信息价值得到进一步体现。

4.2实现图书馆知识自由

自由是人类的本性追求,知识自由是人类的自由理想与诉求在社会知识活动领域中的具体表现。图书馆的使命在于培养社会公众的阅读习惯、支持各类教育、提供和激发创造机会、加强文化保存与传播、保证获取各种知识、提供知识服务和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蒋永福是国内第一个提出知识自由是图书馆职业核心价值,他认为:以知识自由为图书馆职业的逻辑起点核心价值最具综合性与统摄性,并演绎出其它图书馆各核心价值体系。这说明知识自由是图书馆事业能够得到社会和法律支持的基础,是图书馆职业制度存在的前提。图书馆知识自由的职业制度体现在《图书馆权利法案》上,核心是“图书馆在履行信息提供和教育责任时,应敢于挑战审查制度”、“图书馆应与所有倡导自由表达和自由获取思想的个人和团体合作”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国籍、语一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等方面;体现在IFL.A通过的《图书馆与知识自由声明》上,明确图书馆和信息同行要坚持发展和保护以知识自由为核心责任,以维护基本的民主价值和普遍的公民权利;体现在《公共图书馆宣言》上:自由繁荣以及社会与个人的发展是人类根本价值的体现,富有成效的参与和民主的发展有赖于良好的教育和对知识、思想、文化及信息的自由和不受限制的获取。此外,还体现在日本的《图书馆自由宣言》上,同样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图书馆维护公众知识自由的价值取向。因此,图书馆职业坚持和实现以知识自由为核心的价值观将引导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4.3制定具有现代性的图书馆职业制度

事实上,图书馆追求信息资源效益最大化和图书馆信息知识的自由平等,都离不开图书馆制度的保障。而图书馆制度的确立,具体表现为图书馆信息用户对图书馆信息利用的依赖性,实质是社会公众是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一种依赖。这种依赖实质上是对当时图书馆制度的一种依赖关系,社会公众往往在图书馆制度前失去了白我意识,白我判断和白我价值,体现其个体人格上的无独立性和无白主活动性。因此,图书馆制度的确立和制定,要根据公众对图书馆信息的依赖关系为特征,并从社会公众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习惯和其社会环境对其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影响角度进行确定。

第3篇:图书馆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图书馆 核心价值 特征 核心职能

[分类号]G250

1 图书馆核心价值筛选和确定的切入点

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中有两个不容忽视的现象:①图书馆核心价值中“价值”一词没有明确的属性界定,因而价值、核心价值、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在英文表述中都对应于“Core Values”;②图书馆核心价值的主体模糊以至分离,国际图联、各国图书馆协会、各种类型的图书馆竞相公布自己的核心价值。形成图书馆核心价值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美国图书馆协会先后成立了两个小组,花费了10年时间,才公布了一个尚有争议的核心价值。在对国际上各种核心价值版本的调查统计中,只有“维护知识自由”、“公平获取”、“终身学习”等少数几项价值表述形式较为统一,大多数概念表现得十分分散。文献中列出了多达70个图书馆核心价值关键词。出现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原因之一就在于图书馆核心价值的“主体”分离和“价值”一词属性的界定不明确。

“最核心的困难在于价值这个概念是难以驾驭,而且容易与其他有益及德行的事情混淆”,“区别价值与想要的结果这两者,是超越语义上的,是要进入讨论的核心”。对图书馆核心价值中“价值”一词给出明确的属性界定是必要的,是讨论的前提和基础。事实上,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属性取决于确定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目的。Gorman认为,研究图书馆核心价值有助于图书馆员克服信心危机并提高图书馆员的自信心,有助于树立职业信念,核心价值也将给图书馆员以判断标准并提供讨论的基础。因此,图书馆核心价值中的“价值”,已经超出了经济学中的原始框架概念,它不仅是指“属性满足需要”,更成为行为的准则依据,即具有价值观层面的意义。图书馆核心价值是图书馆人所追求的事业的理想、目标与原则,是图书馆职业的共同基石和最高使命。图书馆事业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才能使组织成员在思想上保持一致,明确前进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所以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中应当删除那些非价值观的、职能的和非核心的所谓核心价值。

图书馆核心价值的主体同样值得商榷。国际上共有4个国家图书馆、15个公共图书馆、21个学校图书馆、1个专业图书馆、10个图书馆协会和16位学者公布了图书馆核心价值。事实上,这种图书馆核心价值主体分离的状况扰乱了行业内的共识和社会对图书馆的价值认同,也成为图书馆核心价值真正确立的障碍。“写作的最终形式是一首充满意义且完全应用字遣词的诗,然而我们才去反思,事实上,很少是合作完成的”。这种状况又如同众多人在演奏没有指挥的交响乐,不和谐音符夹杂其中。图书馆核心价值是图书馆职业的基石和最高使命,我们倡导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图书馆组织、图书馆人参与图书馆核心价值的讨论,但各自建立核心价值的做法则是不可取的。如果这样,如何表达我们共同的职业信念?如何用简洁的语言向社会管理者和社会公众表明我们共同的职业目标与立场?图书馆人必须向社会发出共同的职业声音。

在弄清了图书馆核心价值职业主体层面上的价值观属性后,应进一步在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特征上达成共识。关于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特征,就笔者目力所及,是研究者较少关注的话题,大家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恒定性和独特性。笔者认为,还应包括统摄性与理想性。

・恒定性。核心价值是基本的价值,是图书馆职业的基石,因而也是比较恒定的价值。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迁,图书馆行业的次级价值、具体价值,乃至某些基本价值会有变化和发展甚至消亡,但其核心价值应是大体恒定的,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图书馆核心价值主体的行业属,性也决定核心价值的恒定性。因为核心价值的改变意味着行业性质的改变。

・独特性。图书馆核心价值是图书馆行业特有的价值内涵,是区别于其他组织或行业的标志,是其存在的必要条件。这一独特性体现在图书馆服务于社会的独占性,图书馆职能不会因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被其他行业所代替,只会在它的内部不断分解,不断深化。

・统摄性。图书馆价值体系由图书馆领域多个价值所构成。这些价值在价值取向和价值精神上是一致的,可以相互说明、相互支持和相互补充。但是各条价值在体系中的地位并不一样,有些价值处于价值体系的附属地位,而有些价值则处于价值体系的核心地位。“核心”即中心,引申指起主导作用的部分。图书馆核心价值是图书馆最高使命,以核心价值为逻辑起点可以演绎出其他价值,核心价值对其他价值具有统摄性,在图书馆价值体系下居于主导和支配地位。

・理想性。图书馆核心价值是价值观,是图书馆人共同的职业理想,是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抽象而提炼出来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这种理想状态,导致理论思想与现实实践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也正是推动实践向理想状态发展的动力。“图书馆核心价值来源于图书馆实践,又明显地高于图书馆实践的现实,成为图书馆实践的指南,这正是图书馆核心价值的‘价值’所在”。

图书馆核心价值建立的难点在很大程度上归根于价值这个概念的“难以驾驭”,在于“缺乏可辨认的证据”。特征是事物特有的、本质的征象,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特征便可理解为图书馆核心价值所必备的条件。因此,我们可以以图书馆核心价值特征作为判断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切入点或标准,对IFLA、各国图书馆协会、各类型图书馆、各研究者提出的庞杂的、众说纷纭的核心价值进行筛选、提炼,删掉那些不符合核心价值特征的、非价值观的、非核心的、非行业性质的所谓核心价值,确立图书馆职业共同的核心价值。图书馆核心价值的4个特征同时存在,缺一不可。例如“传播知识,造福人类”的图书馆核心价值判断,虽然具备了恒定性和统摄性特征,也有一些理想色彩,但由于用词的过于宽泛,失去了独特性,不免陷入与其他行业价值趋同的境地,就连盈利性的信息服务业也不能否认其传播知识和信息,从而造福人类。

IFLA、各国图书馆协会、各类型图书馆提出的核心价值中,有一些普遍的、为世界图书馆界所公认的价值,即所谓普世性的核心价值,主要为:①保存人类记录;②为社会提供服务;③教育与学习;④知识自由;⑤平等获取;⑥尊重读者个性和隐私。本文力图通过对图书馆核心价值特征的符合性分析,提出知识与信息自由是真正职业主体层面的和价值观属性的图书馆核心价值。

2 图书馆核心价值特征的符合性分析

知识与信息自由,是指人们对知识和信息的自由产生、自由接受、自由交流、自由利用的状态。概言之,就是指人们自由从事或进行知识与信息活动的权利。

2.1 知识与信息自由价值的恒定性特征

“图书馆是带着公益性这一‘护身符’降临于世的,而且公益性这一‘护身符’自古至今一直是图书馆之所以为图书馆的象征与标志”。公益性的图书馆是维护公民知识与信息自由权利的社会机构和制度。产生于19世纪中期的现代图书馆“先天带有那个时代的资产阶级价值观”,“其特征是尊重个人尊严、自由、平等,尊重科学、理性、真理,追求世俗知识和文化,追求幸福。它赋予图书馆职业崇尚理性和知识、维护知识获取的平等权利、追求知识获取的最大化等精神特征”。尽管20世纪后半叶出现的信息社会意识和信息商业化服务时常与图书馆职业精神相左,但“信息化社会比以往更需图书馆职业精神对市场力量形成制衡”,“图书馆职业精神依然被公众所珍视”。在《公共图书馆宣言》及IFLA的各种文件中,平等自由地利用图书馆、享受图书馆服务被当作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权利。“未完成的现代性”这一命题也正说明了维护知识和信息自由这一图书馆价值的恒定性。

2.2 知识与信息自由价值的独特性特征

进入信息社会,“图书馆职业环境最显著变化莫过于信息经济的兴起以及由此出现的信息职业新版图”。知识和信息成为企业与组织的资本,成为可以直接买卖的商品。信息技术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在全球信息革命中正面临着“知识贫困”与“信息贫困”,那些没有机会及能力接触先进信息技术的人群成了信息获取的贫困者。商业化机构不会承担维护知识与信息的自由传递,保障人们对知识或信息获取的权利。保障公民知识与信息自由的权利成为社会赋予的、也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主要使命,图书馆维护知识与信息自由价值的独特性也由此凸显。“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意义在于它的存在是社会中每一个公民具备了自由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权利,它代表的是一种社会用以调节知识或信息分配,以实现社会知识或信息保障的制度”作为保障公众知识与信息权利的制度安排,图书馆应该享有法定的权利,获得法律的承认和永久保护。国际图书馆界一直将应对商业信息机构的挑战看成建立图书馆核心价值的主要理由。知识与信息价值的独特性表明了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意义,是图书馆迎接挑战的独特优势与制度保障。

2.3 知识与信息自由价值的统摄性特征

表达自由和接受自由是人的基本权利。“保障公民的知识权利是图书馆最本质的历史使命和理念精神。这种使命与精神,应该成为从事图书馆职业的人们的最高职业信念与职业道德基础”。维护公民的知识与信息自由权利是现代图书馆制度的最高使命,其他被公认的、普世性的核心价值均可作为实现这一最高使命所需的手段、要求或延伸。保存人类记录是图书馆向公众提供知识和信息、维护知识与信息自由的物质基础;向社会提供服是维护知识与信息自由的手段,图书馆服务是公共服务产品,是公平原则下对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再调整;图书馆为公众的继续教育和终生教育提供一个优良的平台,以提高公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知识与信息素养;平等获取、尊重读者个性和隐私是知识与信息自由的必然要求。由此可见,知识与信息自由价值居于最高层,对其他核心价值有统摄意义。

2.4 知识与信息自由价值的理想性特征

追求自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追求知识与信息自由是图书馆人永恒不变的目标。图书馆维护知识与信息自由价值是通过对历史的和现实的抽象而提炼出来的,不可避免地带有理想主义色彩。这种理想性表现在知识与自由的相对性和与现实的差距两个方面。自由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价值标准和判断,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相连,人类社会不存在绝对的自由,知识与信息自由是图书馆的终极价值。因此,在具体操作上要树立相对的知识与信息自由观。既要满足公民基本的知识与信息自由诉求,又要允许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群体间存在差异。现实中“信息社会意识”的冲击和“信息鸿沟”的拉大都在明显知识与信息自由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维护知识与信息自由的过程中要遇到物理障碍、经济障碍、技术障碍、政治障碍、文化障碍等诸多障碍,“末完成的现代性”这一命题也昭示着知识与信息自由必定是一个艰辛的、渐进的、漫长的过程。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是推动实践向理想状况发展的动力,这正是知识与信启、自由这一价值观层面的“价值”所在。

3 图书馆核心价值与核心职能:结论与讨论

・图书馆核心价值,是图书馆共同的职业理想和职业基石,其主体只能是图书馆职业,其“价值”具有价值观层面的意义。图书馆核心价值具有稳定性、独特性、统摄性、理想性等特征。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特征可以作为筛选、判断、建立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切入点或标准。

・通过对知识与信息自由核心价值特征的符合性分析,可以得出,知识与信息自由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蒋永福先生曾提出“维护知识自由”是图书馆核心价值的论断。本文的“知识与信息自由”意为更准确地表明知识社会和信息社会图书馆的价值取向与公民对知识及信息的双重诉求。

・图书馆核心价值在当代中国语境下需要重新定位、诠释、具体化以至发展。当代中国语境是“当代中国具体的文化发展、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教育发展和网络空间发展等现实因素交织形成的具体环境”。首先,普世性的知识与信息自由价值在当代中国语境下需要重新审视。“自由”一词在中国语境下容易产生歧义,难以被管理者和社会公众普遍接受,可考虑用“公平”、“公正”、“平等”等交叉近义词代替。其次,在当代中国语境下是否存在中国图书馆独有的核心价值,有待学者们去研究。再次,普遍性的、具有理想化特征的知识与信息自由核心价值在当代中国语境需要具体化,应当有具体的内容,例如对弱势群体的服务、免费开放、不流于形式和“形象工程”等。最后,图书馆核心价值特征的恒定性是相对的,随着语境的推移,图书馆核心价值可能出现新的变化,也可能跃迁到更高的层次,这就要求我们既重视核心价值的具体应用,又不能忽视其抽象发展,保持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必要差距。

第4篇:图书馆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以人为本;图书馆;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93-02

引言:

图书馆核心价值观研究的热情在国内似乎已经消退,但许多基本问题依然有待探讨。美国图书馆界的先行者们组成专题组穷十年之力,尚未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我们起步较晚,理当更加努力。笔者欲阐明图书馆核心价值观与以人为本理念之间的关系,认为以人为本是图书馆核心价值观的灵魂。

一、以人为本是图书馆核心价值观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需把握两个基本概念,即人和本。首先是“人”这个概念,在哲学上与神和物相对立。以人为本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普罗泰格拉就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强调人贵于物,“天地万物,唯人为贵”。无论东西方,作为一种发展观,尤其是现展理念,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对物本思想提出来的。其次是“本”这个概念,哲学上有本原和根本两种理解。以人为本的本,指的是根本,是哲学价值论概念,要解答的是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什么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值得关注的[1]。

图书馆弘扬核心价值观,首先要明确的是什么是图书馆最有价值的精神财富?要解决“为了谁”和“依靠谁”的问题,这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不谋而合。世界上人是最宝贵的,最有价值的,与物相比,世间的一切活动最终都是为了人。这是一个根本的理念,绝不可本末倒置或舍本逐末。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二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只讲根本目的,不讲根本动力;或者只讲根本动力,不讲根本目的,都不符合唯物史观。

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人,人在此有两个概念,一个是作为图书馆服务对象主体的读者和作为图书馆管理者主体的馆员,两者互为作用,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图书馆发展的首要因素。图书馆遵循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目的是以人的发展统领图书馆诸项工作的发展,其最终结果与图书馆服务于民众,体现自身价值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使发展的结果和发展的目标相统一。

图书馆核心价值观是图书馆界为追求愿景,实现责任或使命而提炼出来的一个系统的说明,用以指导和规范全体人的行为准则,表达的是图书馆人的基本理念。它深深地植根于图书馆内部,是判断是非的根本原则,是全体馆员身体力行并坚守的信念,是图书馆存在的最基本原因,是真正影响图书馆运作的精神准则,经得起时间考验。因此,一旦确定下来就不会轻易改变的永恒的原则。

图书馆核心价值观是图书馆人对于自身社会价值和自我定位向社会的公示,试图得到社会的认可,争取公众的支持,以支撑图书馆的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是图书馆核心价值观的内核,是最基本的理性价值的表达,是永恒性指导图书馆工作的原则,是为社会提供服务时应该具有并坚持的一系列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图书馆工作的方向和精髓,是图书馆核心价值观的灵魂。笔者以为: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与图书馆独特的专业职能共同构成图书馆本质的永恒的指导原则,这就是图书馆核心价值观。

二、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是图书馆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

1.社会进步促使图书馆选择以人为本的发展道路。图书馆创建伊始,是为统治者保存和利用文献资源,实现思想文化统治而建造的。为此,在图书馆内设置检查机构,收集民间文献用以检查监督民众意识。随着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巨大变迁,思想界也发生重大的变化,天赋人权,人生来平等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图书馆选择了顺应潮流。从最初的向民众开放到全面地满足用户的要求,从满足一般需求到满足个性化的需要,从图书馆五定律到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与公布,彰显着图书馆从象牙塔到读者天堂身份的转换。图书馆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深化和完善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展现了图书馆独特的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

2.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服务变为现实。人们常说“图书馆是书的海洋”,是说它藏书之多,但能否在其间“自由遨游”,过去不免会画上问号。今天,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已经变为现实。图书馆过去重收藏,用者分等级,这与图书馆宗旨相违背,是时代使然和经济落后造成的。现在网络数字信息飞速发展,它使以人为本的服务变为现实。首先体现的是人的平等,无障碍的阅览,网上遨游和开架阅览,为读者提供了自由利用图书馆的驰骋空间。读者不再是一个被动的受惠者,而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可以在网上参与图书馆的管理,提出改进意见,最重要的是知识自由的权力得到了保障。馆员也从读者利用图书馆各取所需,满载而归的喜悦中得到自身价值体现的满足。

3.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图书馆界常常叹息被边缘化,可谁都知道信息资源就是财富,我们守着金饭碗挨饿为什么?图书馆是公益性机构,我们躺在公益性上而不彰显服务的价值,这是我们图书馆人的软肋和悲哀。因为我们缺少一种信念来实现自身价值,这种信念就是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的服务揭示了我们要贴近读者,倾其所能,帮他们办实事,得到用户的青睐,社会的认可,来展示自身存在的价值。图书馆彰显社会价值越高,影响越大,越能得到政府的重视,资金投入就会越多,同时也能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的投入。图书馆得到了发展,也能为社会提供更多公益,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这是一个良性的双赢循环。

三、以人为本的管理是以人为本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1.建立以读者需求为导向的服务型管理模式。图书馆的管理分为对外部读者的管理和对内部员工的管理两个方面。对外部读者的管理最集中的体现就是服务于读者。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体现了图书馆核心价值观的最基本要素:保障读者自由获取的权力和行为,为读者保密和尊重隐私权,保证任何人的民力和平等地利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发挥公益,保障知识自由和读者多元化要求,永远是教育与终身学习无围墙的学校,关心馆员专业性知识和技能的提高,给他们以展示自己才能的空间,通过服务来履行社会责任[2]。图书馆是培养人和优化人性的精神家园,要使读者能将图书馆的隐形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从而最大化的体现图书馆的自身价值。

服务是图书馆的基本宗旨,以人为本是服务的核心内涵。服务的性质是公共文化和知识的服务,其价值取决于服务社会的效益,这也是图书馆核心价值观所最为关注的。服务性和公益性是图书馆孪生的两个属性,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的社会系统,必须向社会大众提供服务,这是责任和义务。服务是图书馆与生俱来,亘古不变,赖以生存的根本,它具有无偿传递,对咨询有求必应的独特功能,这是商业化信息根本无法比拟的。图书馆以读者为本,遵循公平、公正原则,保障读者无条件使用图书馆和获取信息的权利。读者对图书馆的期望程度、信赖程度、满意程度和认可程度直接构成了图书馆服务质量对社会形成的图书馆意识,即社会对图书馆的认可和评价,昭示着图书馆的社会价值。

图书馆应提供优雅轻松的阅览环境,图书馆建筑应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品,其设计要有浓厚的人文底蕴和时代精神。内部环境设计要具有高雅、新颖、亲切的格调,使人感到赏心悦目,舒适怡人,有宾至如归的家庭氛围,恬淡温馨的读书环境体现了对来馆者的尊重和关怀,体会着人与信息之间交流轻松而和谐的愉悦。

以人为本的服务体现着图书馆对读者的尊重,要以读者的需求为导向,优化服务策略,创建方便快捷的以读者为中心的主动服务模式,满足多元化、个性化的读者需求,保护读者隐私,尊重读者自由利用图书馆的意愿,为他们提供更畅通便捷的信息通道,提升读者利用图书馆的价值。

2.建立以人为本的图书馆内部管理机制。在图书馆的管理中,人的管理始终处于核心的地位。人是管理因素中最活跃和最积极的因素,决定着图书馆事业的成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图书馆发展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强调对人的重视,尊重馆员的根本权力和法律地位,尊重个性人格、才能、价值,将个人价值与图书馆价值统一起来。要创造公正公平的竞争氛围,给馆员以发展空间来展示他们的才能,体现其个人价值。要注重职业教育与业务培训,提高馆员的整体素质,必须建立起内在的、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创新精神,奖励开拓作为。要有计划的将馆员个人发展同图书馆岗位聘任、职称、职位升迁,公派进修和表彰奖励结合起来,形成制度化、档案化,使馆员的付出得到公正的认可和合理的回报[3]。

营造和谐舒畅的工作环境是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建造现代化图书馆的一个重要因素。管理者的人格魅力和管理风格,能够形成向心凝聚力,营造一种宽松的人际关系环境。图书馆管理者应了解馆员的需要和追求,因势利导,知人善用,尽量满足馆员的合理要求,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发挥他们的才智,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归属感。管理者将自己融于馆员集体之中,用真挚的感情去关心他们,为之排忧解难。公正的评价,恰当的肯定,采纳合理化建议,激发馆员的积极进取心,引导他们将个人需求和兴趣融于图书馆工作之中。在和谐的环境里,共同推进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平.“以人为本”:含义和历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4):123-126.

第5篇:图书馆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人文关怀 核心价值 图书馆

[分类号]G250

2008年10月,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服务宣言》,向社会公众宣示了中国图书馆人对现代图书馆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认同,确立了图书馆对社会普遍开放、平等服务、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标志着中国图书馆人开始重建现代图书馆理念。其中,《宣言》第三条提出:“图书馆在服务与管理中体现人文关怀。图书馆致力于消除弱势群体利用图书馆的困难,为全体读者提供人性化、便利化的服务”。可以说“人文关怀”理念的确立,是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理念的新发展。

1 人文关怀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

人文关怀是指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其本质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自身价值和人格独立,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把人作为观念、行为和制度的主体,尽其所能地满足人合理的需求。人文关怀是人类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

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社会载体、知识传递的社会媒介和知识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机构,肩负着对人类知识资源进行整序、存储、传递和开发利用的重任。图书馆是为社会服务的公益性事业,存储图书,服务于人,所以图书馆的核心是人而不是书,应坚持“以人为本位”,而不是“以书为本位”。E.G.霍利指出:“我们的职业基本上是一种人文职业,我们的目标实质上是人”。1972年修订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中已庄严昭示:“为达成其宗旨,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开放,使小区内的所有成员,不论其种族、肤色、国籍、年龄、性别、宗教、语言、社会地位或教育程度的差异,皆能免费且平等的利用它”。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公共图书馆宣言》中的这句话进一步修订为:“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对因故不能享用常规服务和资料的用户,例如少数民族用户、残疾用户、医院病人或监狱囚犯,必须向其提供特殊服务和资料”。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提出图书馆五定律,这五条定律被图书馆人奉为圭臬:第一,“书是为了用的”,阐明了图书馆的主要职能不是收藏、保存图书,而是使图书得到充分的利用;第二,“每个读者有其书”,书是供所有人使用的,所有人都享有利用图书馆的平等权利;第三,“每本书有其读者”,为每本书找到它的读者,强调要提高图书馆向读者揭示馆藏的能力,并认为开架借阅是使更多的图书得到利用的最好服务方式;第四,“节省读者的时间”,要求图书馆在各个工作环节都要考虑方便读者;第五,“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强调的是图书馆是不断前进、发展壮大的,这就需要正确的管理思想、高效的管理体制,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才能使图书馆不断发展壮大。图书馆五定律充分体现了人文精神。

近代图书馆之所以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全社会的人实行人文关怀。人只有获得信息和知识才能成长,才能维持生活。任何人都拥有接触任何形式的记录(资料)的权利,保障居民获取知识的权利是公共图书馆的重要职责。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坚持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这是图书馆事业的核心理念,也是图书馆坚守人文精神的实际体现。

2 人文关怀是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自我意识的显著提高,人们的社会发展观已经从致力于物的发展、以物为中心逐渐过渡到以人为中心。社会发展以提高人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人获得自由为根本。《联合国第二个发展十年(1971―1980)》所提出的“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使所有人能够更好地生活”,便是社会要求人文关怀的体现。在这种社会发展观的指导下,人自身的价值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和关注。正因为如此,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社会的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本源,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

图书馆是社会发展与需求的产物。与社会发展同步,图书馆管理模式也经历了从传统的以书籍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向现代的书籍――管理――社会服务模式的转变。回顾图书馆的发展历程,在以人为本的人文价值观念的推动下,图书馆发展经历了两次重大演进。

2.1“藏”与“用”:从藏书楼到传统图书馆的演变

图书馆一词最早产生于拉丁语中,即Libraria,其意思是指“藏书的地方”。中国图书馆的渊源,也可以上溯到古代的藏书楼。但是藏书楼与今天的图书馆有着本质的区别,藏书楼重在“藏”,图书馆重在“用”;在管理理念上,藏书楼是封闭的,图书馆是开放的。我国近代图书馆的奠基人之一曾指出我国古代藏书楼与近代新型图书馆的区别:“古代图书馆不过是藏书的地方,管理员不过是守书的人。他们不叫书籍损失,就算尽了他们的职务。现在图书馆是研究室,管理员不仅只是保存书籍,还要使各种书籍发生很大的效用,所以含有教育的性质”。我国著名的私人藏书楼天一阁,主人范钦去世后,范氏子孙订出天一阁藏书禁约:“代不分书,书不出阁”。藏书楼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为保存人类文化知识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进入20世纪,社会的发展与人们阅读需求的不断提高,藏书楼无法满足人们对这方面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便应运而生。近代图书馆的特点是开放性,其基本理念是公共、开放、共享。1850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这部法案中表达的理念就是建立一种由地方政府授权管理,地方税收支持,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图书馆。历史表明,这种机构和制度真正摆脱知识被少数人垄断的局面,使社会公众获得了平等享有知识的机会。近代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为方便读者进馆查找借阅馆内藏书,其馆址、建筑规模、建筑风格、内部结构等与藏书楼有着很大的不同,而且在功能设置方面,图书馆除了拥有藏书楼原有的藏书功能外,还设有目录厅、外借书库、阅览室、流通台、图书采编加工场所、咨询参考室等设施。

2.2“文献借阅”与“信息开发”:从传统图书馆到现代图书馆的演变

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和逐步普及,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人类正实现从“以物为本”的物质型文明向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以生成信息和知识的本原――“人”为核心的信息文明的过渡。与此相应,随着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和信息技术进入实际应用阶段,传统图书馆也开始向具有综合功能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现代图书馆转变。

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来临,科学研究向纵深领域

发展,唤醒了人们更加强烈的信息需求意识。传统的图书馆以有限的馆藏资源为服务内容,以书刊借阅为主,坐等读者到馆的服务方式已很难满足读者更高层次的信息需求;由于信息时代计算机管理的集成化、网络化,资源共享的社会化和国际化,以及电子化、数字化等多媒体出版物的涌现,迫使图书馆必须依托现代科技手段,对文献信息进行加工和传递,彻底打破传统的封闭结构,实现信息资源网络化共享,从而改进自身的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因此,作为传统的信息交流部门的图书馆,也开始了又一次更深层次的蜕变和超越。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图书馆的性质和功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首先,图书馆的角色从信息收集者和保存者发展成为信息的产生者和处理者,从只提供被动借阅服务转变为主动承担信息采集、整理、检索、提供文献等服务,从实物的占有变成信息的开发与传递;其次,图书馆局域网的建设,为图书馆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与效率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物质基础,而且,图书馆借助社会公共网络设施,还可以使读者在任何地方进入图书馆网络系统而享受到快捷和完善的图书馆服务,服务方式从本地面对面到异地的远程联机检索;再者,应用现代化技术,形成了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的图书馆。

总之,人文关怀是图书馆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图书馆发展的新方向。无论是从藏书楼以藏为主到图书馆以用为主的转变,还是传统图书馆以文献借阅为主到现代图书馆以信息开发服务为主的转变,图书馆发展的路径总是从物到人、从书籍文献到读者,转变的目标指向是人,立足点是以人为本,内在驱动是对人的关怀和实现人的价值,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贯穿始终的是人文关怀。人文关怀作为图书馆价值观的核心,永远也不会因为科技的进步、管理方式的变化而改变,并作为一种核心推动力,推动着图书馆事业不断地向前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提倡人文关怀,提供人性化服务,是社会发展的方向,是其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图书馆的发展需求。

3 人文关怀是图书馆服务中必须坚持的原则

图书馆工作以利用文献信息为手段,以服务读者为宗旨,以实施人文关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在图书馆的建设、发展和服务工作中,本着人文关怀的核心价值,应体现和遵守以下原则:

3.1尊重读者的原则

《图书馆服务宣言》中第一条提出:“图书馆是一个开放的知识与信息中心。图书馆以公益为基本原则,以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阅读权利为天职,以读者需求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读者权利”是图书馆的首要权利,尊重读者是图书馆的首要原则。首先,图书馆人文关怀要关注全体读者。图书馆要树立读者第一的观念、公众至上的精神和读者平等的思想,为千千万万普通读者服务,坚持读者机会均等,面向所有的读者。只有让社会整体中的每个人都能经过图书馆的服务而获益,图书馆人文关怀才是全面的。其次,图书馆人文关怀要全面关注读者。人对知识信息的需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读者在图书馆中不仅仅是学习、接受知识技能、找到所需信息,同时还可以有休闲娱乐、精神升华、享受社会福利、取得尊重和关怀权利的需求。因此,在我们强调满足读者信息需求的同时,还要关注通过服务怎样增进他们生活的智慧与精神的升华,怎样让他们享受文化福利不断改善、丰富他们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从而使每个人都能通过利用图书馆的服务而得到全方位发展。再者,图书馆人文关怀要全过程关注读者。读者利用图书馆、图书馆为读者服务都是一个过程,因此要关照和了解读者的借阅目的或课题研究计划,在整个信息服务过程中积极导航,帮助制定课题检索计划,尽可能提供全部资料,承担定题服务、跟踪服务,时时处处对读者渗透人文关怀。

3.2信息公平的原则

知识面前人人平等,图书馆作为终身学习的场所、社会教育的重要基地,对促进信息公平肩负不可推卸的责任。图书馆应该向弱势群体倾斜,保证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的公平。要尊重弱势群体,致力于消除弱势群体利用图书馆的困难,以无差别的服务使他们获得文化和教育方面的平等地位,尽量满足他们在利用信息资源,获取知识方面的需求。因社会发展不平衡而造成的公共信息资源配置不公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原则实现的重要障碍之一。图书馆作为公共信息服务机构,要积极创造一个平等的信息资源公平配置格局,保证社会各阶层拥有平等利用信息资源的机会与权利,协调社会发展与人本价值实现的关系,形成较为完善的公众知识权利保障体系,从知识和信息层面上维护全社会的公正和公平。

3.3人性化服务的原则

由于图书馆服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都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或群体,而人的思想和情感总是受文化支配的,因而图书馆服务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人性的交流和沟通。图书馆的服务蕴涵着人性和文化,应对读者的需求、生存状态、生活条件以及保障投入应有的关注,尊重读者情感世界,尊重读者意愿,追求服务人性化,倡导尽善尽美的服务。要营造人性化的阅读环境。在建筑环境上,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中心,不仅提供书刊资料的阅读空间,而且应该提供展览厅、演讲厅、学术活动室等各类文化设施,开展各种文娱活动,举办各种展览和学术报告等。在馆舍环境上,现代图书馆精心设计和营造阅览室书架桌椅的排列、室内装饰等,努力提高读者利用图书馆的兴趣和效率,让读者在身心愉悦的同时获得了阅读的快乐和知识。在服务环境上,图书馆员的服务态度、行为、语言等对读者的阅读心理有很大的影响。提高馆员的业务素质和修养,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和人文环境。图书馆制订的馆规和制度应当建立在尊重读者和信任读者的基础上,处处以读者需要为出发点,积极维护读者的合法权益,使每位读者都受到应有的信任和尊重。

3.4个性化服务的原则

第6篇:图书馆心得体会范文

论文摘要: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核心价值有了新的内容。本文从图书馆借阅服务人员价值提升的角度论述了新形势下如何才能发挥图书馆核心价值的作用。

进人21世纪,人类社会正面临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急剧变革,面对这样的形势,图书馆作为社会重要的信息资源基地、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的提供者,其作用和地位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图书馆核心价值也有了新的内容。图书馆已由过去收藏图书和借阅图书这一简单的服务模式演变成为信息和知识的生产、传播、利用的场所,更成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阵地。如何发挥好图书馆核心价值的作用是值得每一个图书馆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1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再认识

图书馆核心价值,”指的是一套不受外界评判的永久性指导图书馆工作的原则”,它是图书馆工作的方向和精髓,是图书馆的灵魂。2001)年,美国核心价值特别工作组提出了10个有关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关键词:使用、协作、多样性、教育、智力自由、保存、隐私权、专业技能、公共利益、服务。国内有人从图书馆价值体系方面对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进行研究,认为图书馆的价值,不在于其自身的”经济产值”,而在于图书馆通过促进文献知识的活化与转化,为全社会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由此而导致的经济效益,也就是说,图书馆的价值是通过读者利用文献知识而体现出来的。由此看来,新形势下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实质就是图书馆通过服务为社会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过程。那么,图书馆要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核心价值的作用呢?美国图书馆界曾就各个因素在图书馆服务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图书馆建筑占5%,信息资料占20%,图书馆员占75 %。由此可见,人是最重要的因素,是图书馆实现核心价值的根本。而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重中之重,离开服务去谈图书馆的价值就是一句空话。很明显,图书馆要实现核心价值,借阅服务人员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图书馆只有充分调动借阅服务人员的积极性,最大限度提升他们的职业价值,才能更好地发挥图书馆核心价值的作用。

2对借阅服务人员职业价值的再认识

既然知识经济时代赋予了图书馆核心价值新的内容,也对从事图书馆工作的借阅服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使他们的工作方式、工作价值、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果等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在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实现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 1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图书馆成为国家创新信息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借阅服务人员的工作不再只是简单的借书还书,他们已成为知识生产传递和利用之间的媒体,是直接决定信息、知识发挥社会效益的关键。图书馆是知识的海洋,有大量的人才在这里寻宝,要想快速得到货真价实的宝藏,就需要一批高素质、高层次、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的协助和辅导。因此,图书馆特别是借阅服务部门急需一批创新能力强,能够独挡一面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才能适应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大环境。例如医学专业的服务人员他们既要懂得医学专业知识又要能熟练掌握图书馆的各项业务工作。要做好优质服务,他们还必须了解各学科的新技术、新进展、新情况,还要会电脑检索和一定的外语水平,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些技能才能为读者提供到位的服务。因此,借阅服务人员本质工作做好了,他就应该是一个复合型人才,甚至是全才。

2. 2成为新型的图书馆服务人才

新形势下图书馆服务的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借阅服务人员的素质、创新意识、学识水平和服务手段都直接影响到图书馆核心价值作用的发挥。在借阅服务部门,经常可以遇到同一服务对象由于服务态度和服务手段不同,产生不同服务效果的情况。有相当大一部分读者第一次来图书馆时只是想来参观一下,他们中间好多人没有明确的目的,来了之后也觉得很茫然,这时候要是我们对他们不理不睬、置之不顾,很多人以后也就不会再来了。相反,如果我们的服务人员能够及时到位的给他们一个热情主动的问候,配以馆内基本情况的介绍,接下来再为他们做进一步的指导,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使他们第一次来图书馆就体会到了服务,满足了他们求知的要求,以后来图书馆就会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对于抱着需求来图书馆的读者,如何让他们高兴而来,满意而归?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服务人员的服务技巧和服务水平。要满足这种读者的需求,除了热情的服务态度还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生活知识。而这些技能都是和平时服务人员自身加强学习分不开的。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研究保健品的专家都知道地龙就是斯酬,是当前保健品领域研究的新课题。按照以前的服务模式,借阅人员并不需要了解地龙是什么?更不需要进一步知道它的特性和药用价值,有读者来馆借阅,有则借,无则说无了事。读者经常是高兴而来,扫兴而归。现代的服务模式就不一样了,它要求服务人员在提供服务时,查阅地龙和蛆酬这两个方面的资料,了解斯酬的药用价值可直接查药方甚至《本草纲目》,要了解蛆酬习性可直接查阅农业养殖。书籍和期刊查不到还可以到网上查阅。这样的服务结果往往能给读者带来巨大的收获,同时,图书馆员也通过他们的努力,在发挥图书馆核心价值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职业价值。

2. 3成为培养公民图书馆意识的主力军

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实现是通过为读者服务来完成的,那么,有读者才有图书馆,而读者来源于公民。当今图书馆的发展速度和人们利用图书馆的频率没有成正比,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其主要原因就是公民图书馆意识比较薄弱。公民图书馆意识薄弱的主要原因很大程度在图书馆自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图书馆的自身宣传不到位使公民对图书馆缺乏了解,二是观念落后,没有真正树立读者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三是服务落后,形式单一。因此,如何提高借阅服务人员职业魅力吸引读者,如何提高公民图书馆意识已成为新形势下借阅服务人员的又一重要任务。

如何使公民成为图书馆的读者呢?借阅服务人员工作在图书馆的第一线,读者步人图书馆,有形的或是无形的服务就已经开始,这时除了馆舍的环境,他们首先接触到的就是借阅服务人员,他们是图书馆形象的第一代表者,如何使读者头脑中对图书馆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何引导他们进人图书馆,进而了解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宣传图书馆,热爱图书馆,并以此带动其他人达到一传十,十传百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的服务人员要以文明的言行举止、严谨的工作作风、熟练精湛的业务技术、爱书学习的优良品质、热情周到的服务以及高度的责任心和渊博的知识面来影响读者、服务读者、感化读者,以此诱导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通过这些可见的服务把潜在用户变成现实用户,让越来越多的人从初步了解图书馆到最终热爱图书馆,离不开图书馆,从而提高图书馆的人气。试想,图书馆人气提高了,那么全民阅读、全民利用图书馆的日子还会远吗?

2. 4成为社会阅读的引导者和指导者

阅读是人们从文献中获取信息的一种活动。图书馆作为信息和知识收藏与利用的机构,普及和提高全民阅读水平是其应有的职责,也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所在。由于在社会阅读过程中很多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读者的阅读倾向,如何引导读者正确阅读成为借阅服务人员的一个重要任务。不但要引导读者阅读,还要指导读者阅读。这就要求图书馆员要在自身加强学习的基础上对此进行认真研究和讨论,按照社会和现实的需要去引导读者阅读并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热情,以此规范读者的阅读行为,使读者在政治上受到有益的教育,在知识上得到合理的扩充,在情操上获得净化和陶冶。

2. 5成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师益友

图书馆读者以学生为主。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不仅是学校的任务,也是担任着知识传递任务的图书馆员的职责。借阅人员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学生,做他们的表率,通过内容健康的图书和科学刊物向他们宣传,在潜移默化中向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以此增强识别能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2.6成为社会弱势群体通向’.精神家园:的桥梁

弱势群体是社会的一员,平等的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图书馆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弱势群体提供文化服务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职责。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提供的服务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借阅服务人员来实现的,借阅服务人员对弱势群体要真正做到尊重、理解、保护和支持,并针对不同的弱势群体对象给予不同的帮助:对于未成年人,可通过各种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向其推荐健康图书和网站,增强识别真、善、美的能力。对于老年读者要尽量为他们提供方便,在服务过程中态度要耐心,解答要详细。对于农民工和下岗工人应尽量为他们提供实用技术方面的资料,帮助他们尽快找到自我发展的出路。通过图书馆的服务使社会弱势群体消除他们与常人之间的知识鸿沟,并使其得到自由发展的条件,从而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这样图书馆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的精神家园。

3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 1对借阅服务工作重视不够。从以上借阅服务人员特点和作用不难看出,新形势下他们在实现图书馆核心价值方面起着重大作用,在未来的发展中还有更大的潜力可挖。然而,与之不相适应的是,眼下许多图书馆都把培养的目标和重点放在参考咨询人员方面,借阅服务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工作人员的理想、爱好、兴趣和能力得不到展现和发挥。

3. 2敬业精神的失落。敬业精神的失落首先是由图书馆员主人翁意识不强造成的。目前在图书馆的工作中,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在一些方面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民主管理体制也没有得到更好的健全,工作上要么墨守成规,依样画葫芦;要么由领导说了算,对于图书馆的管理改革、规划和发展职工也无多大发言权。职工除了每天上班干活,按月领工资外,其他一切似乎都”事不关己’‘,组织对职工的凝聚力减弱,从而导致敬业精神的逐步失落。由于敬业精神的失落,在服务人员中水平低下、疏于职守、无心专研业务、敷衍塞责的现象有之;缺乏开拓精神、混日子的现象有之;缺乏服务意识、得过且过的现象有之;经不起商海大潮的诱惑、上班心不在焉、一心谋划第二甚至第三职业的现象有之,这些虽不是工作人员的主流,造成的危害确是很大的。

3. 3借阅服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目前在图书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借阅服务人员素质偏低,图书馆专业和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很少有直接做借阅服务工作的,图书馆对借阅服务这个职业也没有相应的职业培训。

4改进措施

4. 1把借阅服务作为图书馆最重要的工作来抓。改变过去借借还还的观念,树立’‘以读者为本”的思想,把读者利益放在第一位,尽一切可能满足他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需求。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借阅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发挥。

4. 2提高借阅服务人员的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体现在对读者服务的态度上,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则体现在对读者服务的能力上。只有同时具备两种素质的人才,才能完成新形势赋予图书馆的各项任务。因此,图书馆应尽量把最精英的人才放到第一线去,通过他们与读者建立联系,沟通信息,交流感情,建立起图书馆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此外,对从事借阅服务的人员应进行专门的职业培训或岗位培训,只有这样,才能在新形势下使图书馆保持永久的魅力和对读者的强大吸引力。

4. 3增强图书馆内部凝聚力。每一个借阅服务人员都是图书馆无形的公关人员。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有助于使大家珍惜图书馆的信誉和形象。还要培养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图书馆对职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给予职工充分信任的同时应利用多种方式为职工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各种机会,挖掘潜力,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第7篇:图书馆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全民学习型社会 学习主体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关系到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个战略性问题。同志在2001年上海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上提出,21世纪的中国要致力于“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列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创建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时展潮流。

1 全民学习型社会特征的分析

(1)学习主体的全民性。学习型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学习主体的全民性,它要求社会的全体成员都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体。

(2)学习时间的终身性。学习型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要求学习行为的持续性和持久性。人们只有终身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社会、适应工作、适应生活。在学习型社会中,终身学习成为人们的“生存概念”与“生活方式”,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

(3)学习内容的自主性。在学习型社会中,人们学习的自觉性与内容的自主性得到完美的统一。人们的学习更多地表现为主导性学习,传统的被动教育模式转变为自我学习、主动学习和个性学习,人们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日常生活、工作、兴趣和自我发展所需的知识内容。

(4)学习资源的共享性。在学习型社会中,学习资源极为丰富,除印刷型书刊资料、光盘、磁带等实体资源外,网络信息资源相当充足,网络化、数字化程度极高,全社会的数字图书馆已经建成。同时,为了社会的整体效益,谋求社会的总体持续发展,各社会组织的学习资源对社会开放,为全体学习者所共享。

(5)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在学习型社会中,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与其他相关技术发展,给学习资源提供了多样化的载体及相应的学习设备,加之学习场所的普遍增多,人们可以自主选择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

2 高校图书馆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的优势

学习型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社会,全体社会成员都崇尚知识并坚持终身学习,学习成为贯穿于全社会成员的整个生命的社会。而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人人皆学之邦”,首先必须有读书学习的场所,全民学习、终身学习都离不开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因有丰富的馆藏信息、知识资源、先进的信息传播技术、良好的学习环境、浓厚的学习氛围,是建设全民学习型社会最佳的学习场所与最重要的学习机构之一。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作为传播知识、传承文明、担负社会科学文化教育职能的高校图书馆具有独特优势。主要表现在:

(1)学习型社会提倡主导性学习,这由传统的被动教育模式转变为自我学习、主动学习和个性学习,与高校图书馆提供的学习模式是一致的。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的聚散中心,为社会提供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这是任何社会机构和场所无法比拟的。

(2)建立学习型社会需要丰富的学习资源作为支撑条件。学校教育的三大支柱是教师、文献信息和实验条件。而以社会教育为主的学习型社会,文献信息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之一,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的高校图书馆,自然成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条件。

(3)高校图书馆特有的“天然”的文化环境、学术氛围和学习条件,是学习型理想的社会文化中心、学术中心和学习场所。近年来,尽管现代传媒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Internet信息对传统图书馆带来一定的冲击,但到目前为止,高校图书馆为社会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性质在人们心目中没有改变,为受教育者提高素质、增长知识和解惑答疑的职责和任务在人们心目中也没有改变,它作为社会的文化中心、学术中心、学习中心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3 高校图书馆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是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具有文献检索、数据检索、事实检索等功能。建立学习型社会,高校图书馆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在未来的学习型社会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其一,高校图书馆的全程性适应人们终身学习的要求。学习型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在知识经济时代,只有终身学习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高校图书馆则为各个年龄阶段的人们提供了终生学习的平台。

其二,高校图书馆的开放性有利于“全民学习”风气的形成。学习型社会是全民学习的社会,强调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学习。高校图书馆正是为各阶层、各行业的公众提供公开服务。不仅如此,高校图书馆还对弱势群体、特殊人群提供针对性、特殊性的服务,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能力。

其三,高校图书馆的公共性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了条件和保障。高校图书馆作为社会科学文化教育机构,具有显著的公共性,供人们充分利用,为学习和个人发展创造条件,最终迈进学习型社会。

其四,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为学习型社会的建立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高校图书馆是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数字化图书馆为核心的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其收集和使用知识的效率高于以往任何时候,它将带动以大众文化为基础的文化经济产业的快速发展,加速建立学习型社会的进程,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作为一个国家的数字文化平台、数字教育平台及数字资源中心的一个区域性枢纽和站点,数字化图书馆不仅仅是中华文化的传播媒体、网络文化的集散地。同时,它更应成为国富民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实现全民终身教育的大学校。

4 发挥高校图书馆作用,建设全民学习型社会

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是没有围墙的大学。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教育不仅在学校,而且学校之外还有许多机关,第一是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在创建全民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应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发挥积极的作用。

4.1 主阵地作用

图书馆是读书、学习的场所,是知识的宝库、学习的殿堂,与学习、读书有着天然的联系。当今时代是要求人们终身学习的时代,不实现知识的不断更新,就必定要落后。因此图书馆又称作是“终身学习时代的终身学校”。主动为社会营造读书、求知的良好的风尚,使社会上更多人成为图书馆的积极读者,利用馆藏资源的优势,使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学习型公民”,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读书就业,读书成才,读书致富,使图书馆真正在为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图书馆在“知识工程”中的主阵地作用。

4.2 交流平台的作用

如果说图书馆的主阵地作用是相对于图书馆传统服务和馆舍、馆藏优势而言的话,那么,交流平台的作用,则是现代社会对图书馆提出的更高要求和殷切期望。图书馆应该成为读者、图书以及一切文献信息资源的拥有者、使用者之间的平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图书馆物理空间虚拟化、网络化,都成为图书馆文献信息的集散地和信息交换的平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读者也需要相应的平台来交流各自拥有的文献资源,交流他们的看法和心得。图书馆所特有的文献信息资源的保存功能,使得图书馆作为信息交换的平台,比其他信息服务机构更具优越性。图书馆应该认真规划并建设好这样的交流平台,通过提供这个平台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与读者的沟通。做好了这一步,图书馆就能够在现代生活环境中赢得读者,真正地持久地受到读者和用户的欢迎。

4.3 高校图书馆自身建设成学习型组织,发挥其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示范作用

“学习型社会”必须依托于“学习型组织”的普遍建立,而在各类学习型组织中,高校图书馆具有核心性地位,是打造“学习型社会”的最佳场所。学习型图书馆是学习型组织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根据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与学习型组织理论,要明确提出构建学习型图书馆的目标,建立学习推动机构,在职工中倡导终身学习、团队学习、学习工作化与工作学习化等先进学习理念,营造人人学习、不断学习的学习氛围,建立激励全体馆员勤奋学习的内外联动的激励监督机制,从软件和硬件方面努力为职工学习创造条件,使每个馆员在全体馆员不断学习的环境中成为学习型个人,使每个馆员的知识水平与整体素质不断得到充实,使图书馆作为学习型组织的组织文化底蕴不断得到提升。建立学习型图书馆将使高校图书馆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不仅发挥提供学习场所、提供馆藏图书信息资源服务的服务功能,而且可以发挥以自身模范的学习行为带动、激励读者的示范作用。

4.4 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参与建设全民学习型社会

21世纪的高校图书馆不能满足于为本校师生员工服务,还应利用其丰富的学习资源、众多的专业人员、先进的设备与网络条件,逐步实现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积极参与学习型社会的创建。

第一,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高校图书馆逐步向社会开放,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历史发展要求。目前,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的大学图书馆除了为本校师生服务外,一般都对校外开放,为社会服务。如英国的大学图书馆阅览室里就大约有5%是市民。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21条规定:“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开放。”《北京图书馆条例》第十条也规定:“本市鼓励学校、科学研究机构以及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图书馆(室)对社会开放。”因此,具备条件的图书馆应逐步向社会全面开放。事实上,我国的一些高校图书馆,如厦门大学图书馆、上海的几所著名高校图书馆等,均已经开始尝试走向社会,为社区服务,并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为其他高校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第二,深入开展导读活动和教育培训。高校图书馆应经常性地开展各种导读活动,如新书推荐、读者沙龙、读书演讲、读书征文、学习方法大讨论等,欢迎校外读者参加,以培养读者的学习兴趣、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利用图书馆和学校的人才优势,举办各种实用知识讲座,如实用法律、身心健康、市场营销、广告设计、财务金融、股市操作、电脑文秘、收藏投资等,提高社会读者的生活能力、职业知识与技能;通过“图书馆的使用”与“信息检索”教育,使教育者充分利用图书馆,增强读者的自我学习能力,以适应逐渐形成的学习型社会。

第三,加强与社区的合作。高校图书馆应主动深入社会,加强与社区的合作,充分发挥图书馆与学校的人才优势,积极参与社区的教育,开展种种教育与培训活动,帮助社区逐步完善其教育体系,同时也可以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服务。

参考文献

1 罗晓宁,马志伟.浅谈学习型社会与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功能[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4(4)

2 区少欢.现代图书馆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4)

3 徐琨玲.浅谈图书馆与学习型[J].社会大理学院学报,2004(6)

4 侯立新.试论现代教育与高校图书馆建设[J].岱宗学刊,2004(12)

第8篇:图书馆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城市区级图书馆 中心图书馆总分馆制 一卡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图书馆的作用

[分类号]G251

近年来,随着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求的提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逐渐成为当今我国图书馆界关注的一个焦点。2000年12月上海市中心图书馆项目正式启动,2003年9月,嘉定区图书馆加入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并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区县级分馆建设模式,经过近5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个以汽车文献和教育史为特色的区县分馆已渐趋成熟。嘉定区图书馆依托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完善的网络体系、规范的运行模式和丰富的文献资源,不断深化服务内涵、拓展服务内容、延伸服务范围,在中心图书馆网络体系建设中起到了完善自我、承上启下、开拓创新的作用。

1 抓住机遇,全面提升自身服务水平

嘉定区图书馆是一个具有50年历史的区级公共图书馆,现有馆舍也已经历了27年的风雨,由于当初设计建造时服务理念和技术手段比较落后,因此加入中心图书馆之前的嘉定区图书馆饱受设施陈旧、服务功能缺失、文献资源匮乏等原因的制约,已不能很好地满足读者的借阅需求。2003年,嘉定区图书馆以加入中心图书馆为契机,依托中心图书馆先进的管理模式,完善的服务手段,丰富的文献资源,全面提升自身服务水平。

1.1引入先进管理模式,争取政府财政支持

公共图书馆采总分馆模式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成为一种趋势,而我国则正处在探索阶段。上海市中心图书馆一卡通项目是总分馆管理理念在上海公共图书馆行业的具体体现,该项目自2000年实施以来,取得有目共睹的成效,在国内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2003年当嘉定区图书馆向区政府提出申请加盟中心图书馆设想后,立刻引起了区政府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一致认为这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提高公共图书馆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政府有必要在财政资金上给予支持。2004年嘉定区区图书馆在区政府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获得了300余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加盟中心图书馆后改善设施,完善设备。

1.2完善服务设施,方便读者借阅

加入中心图书馆之前,嘉定区图书馆使用的是IL―AS5.0图书管理系统,由于前期投入不足等原因,用于流通管理的计算机只有2台,并且因为检索模块的缺失,造成读者不能使用计算机管理系统查询书目信息,给读者借阅带来极大的不便。加入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后,嘉定区图书馆在中心图书馆有关专家的悉心指导下,按照中心图书馆的建设要求,利用中心图书馆免费提供的图书馆应用软件HORIZON系统、计算机和文献资源,结合区财政拨付的300余万元专项经费对馆舍和馆内设施进行了改建。通过历时半年的改建,嘉定区图书馆目前拥有阅览座位250余个;供读者使用计算机70台(其中电子阅览室40台、参考阅览室20台、书日检索10台);报刊杂志800余种;开架图书8万余册;闭架图书30万册;数据库5个;共设立了图书外借室、书刊阅览室、参考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特种文献阅览室以及少儿图书外借部、少儿阅览室、低幼阅览室等8个对读者开放的服务部门。上述改建工作的开展,为广大读者营造了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借阅环境,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1.3文献资源共享,增强服务能力

到2007年底,中心馆加入一卡通外借的藏书已达448万册。嘉定区图书馆加入中心图书馆后,通过努力,全馆文献资源(除少儿馆外)30余万册图书全部重新加工并融入到的“一卡通”通借通还系统中。因此嘉定区图书馆的资源不再仅限于本馆的馆藏,更是拥有了整个中心图书馆庞大的文献资源体系,读者能够借阅到的文献资源大大增加,各分馆之间形成了文献资源的互补,极大地提高了文献资源的利用率。此外,中心图书馆提供的讲座视频、数字展览、联合知识导航、检索数据库等网上服务也成为了各馆共享的丰富的数字资源,进一步增强了区图书馆的服务能力。

1.4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服务质量

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各分馆实行的是统一的业务规范和服务标准,为了尽早地与总馆实现业务规范和服务标准的接轨,使广大读者真正享受到“一馆办卡、多馆借还”的便捷和统一标准的规范服务,嘉定区图书馆及时制订馆员培训方案,派遣馆员参加了总馆举办的业务规范和操作技能的培训,并选送馆员前往总馆及其他区县分馆进行馆际轮岗培训,截止目前共参加各类业务培训班20余次,参与培训人员近300余人次,这些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提升了馆员的业务水平,提高了服务的质量。

通过参与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分馆建设,嘉定区图书馆的各项业务指标有了较大的提升,以2002年(加入分馆前一年)与2007年的业务数据作比较,年办续证数由3207张增加到9850张;年外借册次由25.4万册增加到了34.7万册;年读者到馆数由19.5万人次增加到了33.65万人次。在2007年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区县分馆的业务评比中,嘉定区图书馆分馆获得了中心图书馆各分馆办证数第二名、读者流通数第三名的好成绩。

2 承上启下,发挥分馆桥梁作用

2005年,上海中心图书馆向街镇延伸,形成了由市、区、街镇图书馆构成的三级服务网络。嘉定区图书馆充分认识中心图书馆分馆在三级服务网络构建中的重要性,准确把握角色定位,积极配合中心图书馆建设,努力发挥好中心图书馆网络体系中区级分中心的职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2.1注重领导公关,增加基层服务点投入

2006年中心图书馆开始推进基层服务点建设,这对提升街、镇图书馆服务能力具有有效的推动作用。嘉定区图书馆及时把推动区内中心图书馆基层服务点的建设列为重点工作,注重领导公关,积极主动向区相关领导汇报,得到了区领导的肯定和支持。2006年,中心图书馆的嘉定区基层服务点建设被纳入嘉定区的政府实事项目,区财政投入50万元用于中心图书馆基层服务点的建设。此项措施有力地带动了街镇图书馆的积极性,纷纷将加入中心馆列为街镇文化建设重点项目,拨出专款用于环境改造、人员培训和图书馆资料采购。由于市、区、街镇三级经费的及时投入使中心图书馆基层服务点建设得到了顺利的推进,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2.2深入调查研究,规划基层服务点建设

嘉定区图书馆对辖区内的街、镇图书馆具有业务指导职能,对各街镇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比较了解,在推进中心图书馆基层服务点的过程中,区图书认真把握成熟一个推进一个的原则,深入全区各街镇开展前期

调研,细致分析各个镇和街道的具体情况和建没基础,确保加入中心图书馆的街镇图书馆都达到“提供150平方米以上借阅空间、提供固定的工作人员、确保每年1000册中文新书的投入”等硬件条件,为基层服务点建设顺利推进打好基础。

2.3建立技术保障,确保基层服务点运行

由于街镇级图书馆受人员编制的制约,一般在技术人员配置方面相对较弱,在计算机系统出现问题时,靠自身力量都难以解决,而中心图书馆总馆一般离基层服务点又距离较远,且技术人员有限,无法及时排除问题,因此作为中心馆分馆应承担起排除一般故障、疑难杂症上报总馆、获取技术支持的职能。嘉定区图书馆为了保证基层服务点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确保建成后的正常运行和长效管理,专门从馆内辅导部、采编部、读者服务部、网络部和办公室中抽取有经验的工作人员组成技术保障小组,建立基层服务点技术故障上报流程,问题解决预案,以便快捷、高效地应对基层服务点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及时解决。

2.4加强人员培训,提升基层服务点水平

街镇图书馆管理人员由于变动比较频繁,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加入中心图书馆基层点后,由于计算机及网络资源的大量使用,图书管理人员素质与中心馆业务要求的差距逐渐突显,虽然在加入基层服务点前中心馆也组织了相关培训,但有些问题是在实际运用中不断发生的,而且中心馆的运营模式也在不断优化和调整中,因此作为连接总馆与基层点的枢纽――中心馆分馆,应当承担起日常培训的职能,嘉定区图书馆在培训方面开展了各种行之有效的人员业务培训,包括定期举办街镇图书馆管理员培训班;安排街镇图书馆管理员到区馆相关部门跟班学习;根据街镇图书馆需求派技术人员上门培训指导等,从而确保了区内各基层服务点服务水平与中心图书馆要求保持一致。

自2005年11月起,在中心图书馆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区馆积极有效的沟通协调,嘉定先后有安亭镇、江桥镇、南翔镇等9个街镇图书馆加入中心图书馆网络体系,覆盖面超过了70%。中心图书馆网络的覆善使嘉定区的街、镇图书馆服务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在2007年开展的全国街镇公共图书馆等级评定中,加入基层服务点的9个图书馆均达到了一级以上图书馆评定标准,其中安亭等4个馆被定为特级图书馆,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

3 创新延伸,发挥中心馆资源更大效益

在努力完成中心图书馆三级网络建设的基础上,嘉定区图书馆结合本区的具体情况,进一步整合资源,依托中心图书馆强大的技术平台和文献资源,对中心图书馆网络体系的建设进行了进一步的创新延伸,建立了百姓书社和优化了馆外流通点资源,使中心馆的技术平台和文献资源得到了更好的利用。

嘉定地处上海郊区,地域面积较大,公共交通不发达,现有区、镇两级公共图书馆受辐射范围的影响难以做到全覆盖,部分边偏远地区老百姓很难享受到公共图书馆服务,因此嘉定区图书馆自2006年起,依托中心图书馆技术平台,采用基于Horizon系统的集体大用户借阅模式,在区内已建立了30个百姓书社,满足了远离区、镇两级公共图书馆百姓的阅读需求。

第9篇:图书馆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图书馆;馆员;社会形象

众所周知,图书馆事业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图书馆员,树立图书馆员良好的社会形象一直是我国图书馆界孜孜以求的目标。但近年来,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面临尴尬:当我们奢谈图书馆员的地位时,社会对此反应漠然;当我们强化图书馆员的职能时,读者对此反应冷淡。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图书馆员的社会形象进行更深入地探讨。

一、图书馆员社会形象的含义

形象是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对人而言则是指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行为特征。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实体即社会存在,必然会在人们的社会意识中得到反映。所谓图书馆员的社会形象,就是指图书馆工作人员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投影,即读者在利用图书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对馆员的印象、看法和评价。而读者在利用图书馆的时候,通常是从这样两个视角来认识图书馆员的:首先是仪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社会公众习惯上把人的仪表看作是心灵的窗口,是一种无声的形象化的信息传递。在图书馆工作中,仪表是馆员留给读者的最为直接的体态语言,是馆员留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其次是言行。作为一种公益性社会机构,图书馆是传承人类文明的圣殿。在图书馆工作中,馆员的一言一行最能显现自己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最能给读者以深切的感受。因此,馆员社会形象也就包括仪表仪容和行为语言两大方面。

作为精神面貌和行为特征的反映,图书馆员的社会形象代表了读者对馆员的认可程度,体现了图书馆的声望和名誉。它是读者的一种社会心理,是图书馆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影响图书馆员社会形象的因素

1.社会意识因素

由于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图书馆员社会形象作为一种社会心理,必然会受到其他社会意识的影响与制约。在传统观念中,各类型的图书馆,无论是公共的、专业的还是高校的,其社会地位一直不高,图书馆一直被定位成“老弱病残休养所”、“干部家属收容所”甚至“博士后流动站”。一些企业家热心赞助文艺、体育等文化事业,却很少想到图书馆。某些行政管理人员表面上同意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三大支柱”之一,但在人员配备、福利待遇、经费落实以及科研成果等方面仍另眼相待,内心里仍把图书馆员的工作视为“看守门户”、“借借还还”,认为图书馆工作“谁都能干”、“谁干都一样”。试想,在这样的社会意识下,人们对图书馆的误解、对馆员的偏见就很容易造成图书馆员对自己的劳动价值和专业能力的质疑,很容易挫伤图书馆员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工作热情无从谈起,更不用说服务质量的改善和社会形象的提升了。

2.图书馆本体因素

根据存在决定意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图书馆本体决定了图书馆意识及其组成部分,当然也就能决定图书馆员的社会形象。由于我国传统的图书馆长期以“藏书楼”的形态出现和发展,重藏不重用,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图书馆都高兴地自诩为“知识的宝库”和“大学的心脏”,馆员都自觉地将自己的形象定义为“收藏员”和“保管员”。“图书馆的质量取决于馆藏”、“评价图书馆的第一指标是有多少藏书”,长久以来一直是我们图书馆界用以宣传自身职业的传统口号;“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为他人做嫁衣”,长久以来一直被我们图书馆界奉为崇高的职业道德。这些图书馆界本身的评价标准,自然就形成了图书馆内部对图书馆质量好坏、对馆员社会形象高低的根本价值取向,自然就贬低了高校图书馆的作用和优秀图书馆员的形象。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高校图书馆虽然相继分进了一大批高学历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充实图书馆工作人员队伍,但由于图书馆过于死板的职称制度、过于陈旧的管理模式和过于封闭的运行机制,再加上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和“知识无用论”的抬头,使得相当一部分高学历人才离开了图书馆,寻求自己的个性发展,即使另一部分仍然留在了图书馆,却也得不到人文关怀,看不见前进的方向,只能得过且过,“身在曹营心在汉”。精神状态如此,工作态度和社会形象也就可想而知了。

3.馆员自身因素

图书馆是一种社会机构,其出现与发展完全取决于社会需求,其馆员社会形象的优劣也必然取决于多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需求,而满足社会需求又是与图书馆员自身的基本素质以及服务能力紧密联系的。当今社会是以知识为源、以科技为本的信息时代,知识老化周期日益缩短,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一张文凭,终身享用”的时代已经过去,“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已经到来。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信息情报中心,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向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馆员成为一专多能的学者型馆员。但有些馆员自己却看不起图书馆工作,或认为图书馆工作低人一等,或认为和书刊、读者打交道没意思,缺乏工作动力和责任感,整天混日子;也有些馆员面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挑战,既不会计算机检索,又不懂图书情报知识,缺乏上进心和紧迫感,只靠现有的一些文化知识和工作经验维持日常工作。

三、提升图书馆员社会形象的对策

1.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是我国图书馆事业得以不断发展的动力

毋庸置疑,一种职业的社会形象,是由它的经济基础和职业威望决定的。图书馆界应摒弃“等靠”的思想,积极争取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在经济实力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加大对图书馆经费的投入,改善图书馆硬件设施;主动争取各级文化教育主管部门行动上的支持,在日常工作中真正重视图书馆的专业人才和科研成果,提高图书馆员职业的威望;还应经常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各种大众传媒传播图书馆的各种信息,充分利用举办展览、开办讲座、组织群众活动等各种宣传活动吸引社会公众,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和知名度,使全社会与公众认识、了解并支持图书馆。只要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全社会都能关心图书馆事业,图书馆职业真正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又何愁馆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得不到提高、馆员的社会形象得不到提升?

2.引进有效的管理模式,这是发展图书馆事业、提升馆员形象的保证

图书馆作为社会科学文化教育系统中一个能动的社会主体,完全可以以更多的工作成绩、更高的工作效率赢得公众的信赖和好评。由于读者是图书馆工作的目的所在,所以图书馆界应真正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观念,不断倾听读者对图书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主动热忱地为读者提供完善的品牌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借阅、咨询需求。而对读者的服务又是通过馆员实现的,馆员是使藏书与读者发生关系的枢纽,因此图书馆界还应加强对馆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积极倡导以“敬业”、“乐业”为核心的图书馆精神。为此,图书馆领导必须学会换位思考,对馆员表示极大的理解和尊重,给予他们充分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主动关心他们的切身利益,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继续进修、晋升职称的机会。特别是在管理过程中,图书馆领导既要依托一定的规章制度,坚持制度化管理,又要注意以人为本,坚持人性化管理。只有将人性化管理与制度化管理科学地结合起来,优化图书馆管理模式,才能调动广大读者和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每位读者都喜欢图书馆、信赖图书馆员,使每位馆员都忠于职守、热爱本职工作,从而打造出图书馆员良好的社会形象。

3.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是提升图书馆员社会形象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