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短篇童话故事范文

短篇童话故事精选(九篇)

短篇童话故事

第1篇:短篇童话故事范文

我们所熟知的童话故事

小朋友们一定都看过《小红帽》《穿靴子的猫》《灰姑娘》《蓝胡子》《睡美人》等著名的童话故事吧?这些童话故事最早都是由法国一位作家夏尔・贝洛改编的。早在1697年,69岁的夏尔・贝洛在巴黎出版了短篇童话集《鹅妈妈的故事》。这个童话集包括8篇童话,都是些民间流行的传说,贝洛用孩子天真的口气把它们写成了美丽的童话。

“鹅妈妈的故事”这一名称是从法国民间故事“母鹅给小鹅讲故事”的说法取来的。贝洛的童话都取材于民间故事,富有奇幻美妙的情节,大多颂扬善良、智慧、勇敢,鞭挞邪恶、残暴、凶狠。它们不仅唤起孩子们奇妙的想象,而且激发他们正义的情感,使孩子们从中汲取到智慧和理想的力量。

第2篇:短篇童话故事范文

踏进三尺讲台的这十多年来,我都是教小学的语文和数学,经过这些年的教学模式的摸索,试验,我最喜欢教童话故事的课文,自己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总结了新课程下一些童话故事的教学模式。童话故事短小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特征明显。童话教学以学生读懂故事为表,理解寓意为里,联系实际为真。因此,引导学生正确揭示寓意是童话教学的核心。为此,我在童话教学的实践中对揭示寓意的方法有一些经验。

一、 从分析人物语言中揭示寓意;

二、 《狼和小羊》这篇寓言故事从狼和小羊的三次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狼的无理取闹、虚伪、凶残,可以看出小羊的温和、善良。在教学中应该分析它们的对话,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狼的本性。

三、 从分析故事情节中揭示寓意;《蚂蚁和蝈蝈》这篇童话故事中蚂蚁们在烈日下辛苦搬运粮食,蝈蝈们就在树阴下唱歌、睡觉,可是冬天来临了,蚂蚁躲在充满粮食 的洞里过冬,而蝈蝈就又冷又饿。教学时通过整个故事的展开让学生明白要像蚂蚁那样辛勤劳动、未雨绸缪,不能像蝈蝈那样先行享乐,不顾后果。

四、 从分析关键性的词语中揭示寓意;

《蜗牛的奖杯》这篇文章中通过“得意洋洋、成天、唯恐、生怕”这些词语生动的表现蜗牛得奖后不思进取,满足现状的心态,导致最后由天上的飞行冠军退化成只能在地上慢慢爬行的蜗牛,由此告诫人们,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不进则退。

有了这些经验,那么低年级的童话教学模式就可以出来了:

第一步:以听激情。

听故事是每个孩子都喜爱的一项活动。在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在听故事时,一个个都聚精会神。在开始教学时,我常常让孩子质疑激趣,让他们在听的过成中激活思维,产生兴趣。如在教学《蘑菇该奖给谁》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课题产生质疑,然后再让学生听教师惟妙惟肖的讲述。通过这一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以最积极的态度去迎接这个童话。

第二步:以读感悟。

语文教学中,读是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见读的重要性。读比听更能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它让学生动口、动眼、动脑,调动多种感官进行。低年级的童话故事语言浅显易懂,在教学中完全可以让学生以读为主,通过读来有所感悟。

第三步:以演内化。童话因其故事的生动有趣,语言的丰富多彩而深深吸引着孩子,童话又往往以拟人的手法来叙述故事,因而孩子对其中的故事倍加喜爱。前面的读,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而只有演,才能使故事情节,故事语言,故事寓意得以内化。在童话教学中,我适时抓住学生的热情,让他们试着把童话演出来。在《蚂蚁和蝈蝈》这一课中,蚂蚁和蝈蝈是无声的,没有动作神情的,而我在教学这一课时让孩子们分角色去演蚂蚁和蝈蝈,这么一来,孩子们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蚂蚁和蝈蝈也生动起来了,经过表演这一过程,孩子们对故事的理解、体会、感悟就更深刻了。

第3篇:短篇童话故事范文

【关键词】童话教学 阅读体验 阅读策略

一、引言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阅读文学作品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想象体验和愉悦的阅读过程,而童话故事是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它是在现实生活基础上通过奇异的幻想创造出来的一种故事性儿童文学体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教材的选材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要有一定趣味性和教育性,要“有利于学生了解外国文化精华和中外文化的异同”。要实现以上要求,将优秀的文学作品编进教材,使它们走进课堂是大势所趋。

基于以上共识,译林版英语教材在此次改编中引进了英国经典童话故事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和Gulliver’s Travels。这些极富想象力的文章如果说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上,也可以上完,并让学生弄懂。但学生缺少了一次在阅读过程中享受阅读带来的美好感受,缺少了一次在阅读中可以刺激与丰富自己想象力的机会。因此,如何依据不同文学作品的特点设计出文学故事阅读教学,以激发出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想象力和创造性,同时又不落入一般体裁阅读教学的俗套,将是我们广大一线英语教师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二、案例分析

2016年笔者所在市举办了一次同题异构的公开课展示活动。题目都统一为7年级下册第六单元Outdoor Fun中的阅读板块Down the Rabbit Hole的第一课时,它是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开篇。本文是在经历听课、评课后分析了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并就中学英语童话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几点建议,旨在与同行探讨如何使学生在浓郁的故事味中发展英语语言能力。

1.让学生在真实的阅读情境中面对童话。在本次的英语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基本上每位老师在学生进行文本阅读前都花了较多时间教授生词。有的老师用最传统的方法教授新词,学生集体朗读;有的老师也用到了比较富有心思的方法来教授新词,比如教师给出英语指令,学生依据指令做出相应动作。教师有意重读画线部分关键词语或短语,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成功地做出了相应的动作,接着由教师板书,展示相关重点词汇,全班朗x黑板上的关键词汇。

在此次活动评课过程中,就如何讲授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单词及到底需要花多少时间来教这个问题大家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教师都普遍反应生词量太大,不讲生词学生根本读不懂课文。可见,童话阅读教学中的生词到底该如何处理,成为了本课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

其实,笔者认为我们平时在真实的阅读活动中,并不是完全克服了生词障碍后才去阅读故事,尤其是面对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时更是如此。学生一旦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生词方面的障碍便会在无形中弱化许多。因此,在开展童话教学时,要保护好学生的阅读期望,勇于跳出先教生词再阅读的教学模式,积极鼓励学生尽情去体验“悦”读。

2.在对故事话题的交流中了解故事背景。基于很多学生以前就听过或看过中文版,某开课老师用了唤起回忆的方法来导入本课。教学片断如下:

T: Have you ever heard of the story?

S1: Yes.

T: Who jumped down the rabbit hole? Anybody knows?

S2: Alice

T: What is the story from?

S3: A book called Alice in Wonderland.

T: How can you say it in English?

S3: In our textbook.

T: Good, we can find the name of the book on P70. Let’s read it together: Alice in Wonderland.

T: Do you know its writer?

教师随后呈现关于作者的基本情况。

T: OK, let’s go into the English story together and try to get the answers about the questions.

这位教师的导入通过对故事话题的交流唤醒了学生对美好童年的记忆,也唤醒了学生对这个故事相关的点滴记忆,带着如此美好的感觉,学生很自然地跟着老师走进了这个童话故事。

3.在对故事的整体感知中理解故事内容。为了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故事内容,理清故事发展脉络,大多数老师都会创设问题,如:

(1)Where was Alice that day?

(2)What did she see?

有位开课老师却不急于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细节,而是引导学生关注故事场景的变化。(见表1)。

表1 故事场景的变化

Setting Time Meaning

Place 1 By a river Before jumping down the hole The real world

Place 2 In the hole While jumping down the hole The turning point

Place 3 In the hall After jumping down the hole The fantasy world

接下来,教师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找出Rabbit 和Alice在三个场景中的行为动作,并将表示这些行为动作的动词短语摘录在表格中(见表2)。

表2 故事人物在三个场景中的行为动作

Place Rabbit Alice

by a river passed by, took…out of…and looked at, said, jumped down sat by, heard, looked up and saw, stood up and ran after, jumped down

in the hole / fell and hit

in the hall / found…alone, looked, saw…but not fit, noticed…and put…into…, could see…,tried to go through

通^对表1的分析,学生不仅对这个童话故事场景的变化及其描写用意有了初步认识,也对进一步阅读故事充满期待。通过对表2的分析,学生不仅了解了两个主要人物在三个场景中行为动作的变化,而且清晰地勾勒出故事脉络。

4.让学生在品味优美的语言中感受童话。在笔者观摩的几节展示课上都充满了制作精美的课件,但值得深思的是,在英语童话阅读的课堂上师生应该探寻怎样的美?

在评课环节,笔者曾提出此问题。老师们都畅谈了各自的想法。要让学生感受这些美,首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和知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与文本对接,从而有效获取对童心的感知。本文是一部美的童话,而朗读是获取审美感知的最佳方法。在本节课上,笔者认为可以增加学生阅读的次数。通过大声朗读并模仿动画视频中人物的语音语调来更深刻地感受文字之美。我们不妨以爱丽丝掉进兔子洞这一段为例,看看如何使学生通过朗读来获取审美感知:

Down, down, down…Alice saw a small key on a table, but it did not fit any of the doors.

要想感受这段文字之美,在朗读时要把角色的微妙情绪变化读出来。具体要抓好以下几个词句:首先“Down, down, down.”一组类似拟声词的连用,语气要缓慢、下沉而略显夸张。落地后发现独自一人被困一定是害怕的。在读Long, low时,一定要读出当时的心情。段末but前的句子要读出Alice看到希望时的激动,but后的句子则要读出希望破灭后的失落感。读完后,可展示六幅打乱顺序的故事图片,让学生简单叙述。你会惊喜发现,学生在没有被要求背诵的情况下,也能较有条理地复述简单的故事情节。所以说语言只有在真心投入去感受时才易被记住进而理解。教师需要创设更多适合学生心理阶段的情景。

三、童话故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避免分析语篇结构。教材中选编的童话故事片断,语篇结构不完整,一般不可以划分段落,并且是没有中心思想的。

2.避免浅层的字面理解。应该从文本中的人物描写、语言特点、标点符号等方面引导学生细心研读、反复揣摩,使其深刻领悟作品,因此教师切不可把童话故事当做一般文学来教学。

3.避免落入一般文体的阅读俗套。不能采用适合信息文本阅读的略读、扫读或读前、读中和读后等惯用方法。因为这些阅读方法往往只是关注孤立的事实信息,而在文学故事中孤立的信息和情节并非读者的关注重点,读者所关注的是情节和情节之间的关联及发展。童话故事是运用情节的发展变化来刻画人物的形象和塑造人物内心世界的。

4.避免切割肢解故事文本。故事文本的教学要整体输入,切忌把故事切割肢解,正如人们在欣赏电视剧时最怕播的广告打断一样。任何一个文学故事都是一个整体,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整体领悟语篇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语篇的整体输入、整体吸收、整体加工和整体输出。这样学生才更能够看到篇章深层的内在联系,深刻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故事情节的发展。

5.避免剥夺学生的阅读体验。有的教师为了节省时间,总是在学生还没有看完故事时就打断学生阅读,急迫地告诉他们故事的结果或教育意义,剥夺了学生文学欣赏的体验过程,扼杀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求未知的愿望。童话故事本身就很吸引学生,学生也有发现故事最终结果的心理期待和渴望,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整体阅读、整体理解故事文本,享受其中无穷的乐趣。

6.避免文学阅读止于课内。教材选用的文学作品,多为长篇故事的一个片段,是很好地指导学生课外拓展、阅读的载体,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激发和呵护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课外拓展阅读是对课内童话教学的延伸,是在巩固课堂所学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在符合学生审美、认知规律的前提下,为学生创设更多语言获取的途径,使学生在充分体验英语学习乐趣的同时,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四、结束语

童话阅读教学是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相对薄弱的一环。有效的英语童话阅读教学既要读“进去”,又要读“出来”。教师要努力缩小童话阅读与现实阅读之间的距离,致力于激发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教师要善于启发和引导,培养学生的推断和联想能力,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独立思考。因此,尽管在初中阶段英语童话教学刚起步,但是运用阅读策略、培养阅读习惯的英语童话教学研究和引导学生感受阅读、体验“悦”读的阅读之行已经起航。

参考文献:

[1]陈莉.童话阅读:体验、想象与思索――兼谈周益民老师的童话阅读教学[J].教育教学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2 (1):38-43.

[2]唐光超.给儿童真正的童话――小学童话教学的误区和策略[J].学苑教育,2012(2):78.

第4篇:短篇童话故事范文

【关键词】郑渊洁;成人童话;创作特点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4-162-02

所谓成人童话,即把一般所表现的题材用儿童文学的角度去叙述,凡是具有认识教育作用,同时又有审美价值的内容,都可以选作儿童文学的题材,而表现的方式角度自然与不同,其中最大的区别即是想象与夸张的幻想情节。郑渊洁的成人童话首先在《童话大王》上连载,后分别更名为《皮皮鲁和病菌老大》《皮皮鲁和生化保姆》《皮皮鲁和换头软件》《皮皮鲁和超能智齿(上、下)》《皮皮鲁和金拇指》《皮皮鲁和神秘汽车>,作为童话套装出售。

一、以“长”为特点的篇幅结构

成人童话,跟以往郑氏童话相比,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篇幅“长”。从创作时间看,从2000年到2002年短短两年间,郑渊洁就写出将近百万字的作品,可见其创作精力的旺盛与高产。有关郑渊洁两年间的高产,杨鹏在《类型化:中国儿童文学的强大之路?》指出,郑渊洁的童话大批量生产是采取了类型化的写作方式,即选定好一个题材――童话,设定好一个模式――荒诞,并且对其文学创作成品的商业利益有十足把握后,才创作出来的类型化文学。单单研究这六部成人童话,都可以发现设定的模式情节:《病菌集中营》的童话设定是人类的生病与痊愈是病菌的登陆与离开造成的;《生化保姆》则是一台能将正常人转化为生化机器人的仪器;《白客》幻想的情节是一个在电脑上给人换头的软件;《智齿》则是一颗帮助人写作的文学智齿;《金拇指》更是只有一个童话产物――能够预测股票运势的拇指指甲,除此再无其他幻想成分;《鬼车》是妻子死后附身汽车的神秘故事。郑氏的成人童话,虽然可以找出“类型化”的影子,但反而成为了郑渊洁的独创,正是有了他对童话题材的先选定,然后再与现实、长篇等因素结合,才诞生出这样一种老少咸宜的文学类型,儿童会为其天马行空的幻想着迷,成人读后也会对作品所描写的现实深思。

另一特点是作品开头部分“长”,以《生化保姆》为例,在总共二十六章的故事中,男一号祝置城发明转化仪已是第十一章,而作为主角的“生化保姆”肖慧勤的首次登场,也在第十二章的最后几个字才涉及。第十二章“女一号肖慧勤终于登场”这个喧宾夺主的章名,一个“终于”,足以见读者与作者甚至包括故事人物本身的焦急感。与故事主体相比,前十二章内容只能算作序幕,而拥有占全文三分之一比重的序幕,这在文学创作上恐怕不多见,称得上是一大特点。《金拇指》也是如此,它可以说是郑氏长篇创作的高峰,全文二十六章,却以八章的篇幅叙述了主人公欧阳宁秀一家生活的拮据以及一系列灾难的发生直至走投无路,为欲望的象征一一金拇指的登场做铺垫。在这八章的铺垫中,郑渊洁以客观全息摄影式的方式展示了平民的生存状态,极大提高了小说的真实感和可读性。

二、以成年人为主角的角色设定

主人公身份的不同。在郑渊洁以往的童话里,主人公多为少年儿童、动物或者被赋予生命的物件,反观这六部长篇,主人公无一不是成年人,即使是《白客》中高考落榜的孔若君,郑渊洁也以18岁的生日突出他成人的身份。这样的主人公设定直接导致了内容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成人现实世界,“郑渊洁将犀利的笔触伸向社会的阴暗角落,同时又以丰富的想象力赋予笔下正面主人公以无穷威力,让他们得以尽情尽性地同邪恶势力作斗争。”以往童话中皮皮鲁可以随心所欲地打败敌人,还有舒克贝塔的究极武器――五角飞碟的出现,可以看出这是郑渊洁“释放”(宣泄)式的创作手法,“当代少年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往往可以再阅读类似童话时得到满足与补偿,他们在生活中郁积的情感,也可以由此得到疏导和释放”,只是随着成年主人公的设定,他们的“敌人”不再是家长老师、大自然破坏者或地球入侵者,取而代之的是现实世界中的贪官、杀人犯与心理变态者。郑渊洁依旧赋予主人公无穷威力,这在《病菌集中营》得到了最大体现,在病菌一附身人就得病的情节设定中,主人公痛快淋漓地惩罚了国内的所有贪官,依据贪污程度,分别从轻度的晕厥病菌到最后的脑溢血病菌给予不同惩罚。再看《白客》中金国强这一角色的设定,联系2004年的马加爵,我们会发现惊人地相似,他们的心理都很脆弱,都因小事而耿耿于怀,郑渊洁极其真实地描写了金国强得到换头软件后给其高中老师换头时的心理,“他不完全相信自己只要按下确定键,马老师的头就会变成马头,但他还是拿出10分钟来回忆当年那次马老师羞辱他的场面”,“他不是用鼠标而是用报复心直接点击确定”。在童话中,郑渊洁最后对金国强的惩罚是将他的头换成蟑螂头,而在现实中,马加爵得到的只能是死刑,这便是现实与幻想的反差。

在《金拇指》中,在设定欧阳宁秀这个角色时,更涉及了经济学的一些内容,这是一般人难懂的。对现实残酷的描写也到达顶端,朋友死后要求把骨灰盒放在欧阳宁秀房里,让其内疚,亲人入狱,夫妻反目,同学互相陷害争权夺利,最终欧阳宁秀只能靠装疯过日子,结局何等悲凉。郑渊洁的童话虽然“以真为美”,这类情感儿童也可能无法体会,但童话归根结底,还是应该“为挽留、保存、延续我们这个世界的那些深刻、高贵、永恒的精神和价值规范提供某些助益”的,在揭露社会阴暗的同时,还是应该给予儿童们希望,让他们朝气蓬勃地成长。

三、从叙事模式上看郑氏成人童话发展

成人童话的内容虽然多涉及现实生活和成人世界,但从艺术手法上看,还是以童话的创作方式为主的。从《病菌集中营》和《白客》中看出,整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成,人物形象鲜明,个性单一,而且对话占了绝大部分,涉及动作和神态描写,极少心理描写。成人可以用很快的速度读完,因为通俗易懂,情节环环相扣,属于单直线发展类型。对于儿童来说,他们也可以毫不费力地读完整部童话,并且其中的拟人体形象(如病菌的拟人化)与超人体形象(如《鬼斧神工》软件)都足以拉近文字与儿童的距离,充分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相对的,后来的《金拇指》与《鬼车》的创作方式却往童话的相反方向发展,情节不再单线直线发展,而是多线发展,多角度叙述,变得跌宕起伏。后期童话加入了意识流的手法,心理描写与议论的增多,并且较多地运用了倒叙与插叙,使得童话不再通俗易懂,唯一与童话联系的纽带只剩下想象,其余都是现实中的情节。这样的作品,郑渊洁或许想让读者更多地去思考,而不仅仅是享受阅读的,却也增加了儿童阅读作品的难度,或许孩子们仍然无法体会现实的种种情感,但让他们在儿童时期便有所接触了,也有利于以后成长。这之中的问题便在于童话成分的比例要增多,别让童话一剔除想象就变成裸的现实性小说。

从《病菌集中营》到《鬼车》六部长篇,短短两年,郑渊洁的创作观念是在发展中前进的,有些类似于中国古代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的发展。从结局方面看,《病菌集中营》与《白客》类似古代传统小说“说话说彻,权当收尾”的大团圆结局到《金拇指》和《鬼车》的悲剧与留白收场,欧阳宁秀最后只能装疯过日子,苗我白与鬼车的最终结局也没有揭示,留给了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

“虚构叙事的作者,对其作品中的人事心理和命运,往往拥有全知的权利和资格。”从叙事视角看,在前四部成人童话中,郑渊洁通篇运用了全知性视角,属于全知全能型叙事。以《白客》为例,无论是孔若君一家的餐桌聊天,还是殷静与其男朋友金国强房中谈话与举动的私人空间,还是小狗贾宝玉的拟人化心理描写,甚至是崔林律师诉讼的全程直播和金国强私自走穴淘金,郑渊洁均以精彩详细的描写表现了创作者的全知全能,这种全知型叙事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它外观上的永远现在时,……处处都配合着流动视角,使你仿佛身临其境,任凭说话人带着你和书中人物一道去冒险,去行侠,去感觉世界。”在金国强“走穴淘金”一章中,接风宴席上,给自己换各明星的头的金国强与贫困县官员们视角的频繁转换,加快了叙事的节奏,以极其荒诞的方式为读者上演了新版的《皇帝的新衣》,并且揭露了官员们公款吃喝和无知导致贫困的真相:“哪儿穷都是因为当官的不行”;文艺晚会上,以轮换着各明星的头上台表演的金国强的视角,生动地描写了贫困县老百姓形象给他带来的情感变化,“那一张张风吹日晒皮肤粗糙的脸膛虔诚地看着他”、“农民那砂纸般布满老茧的手终于刺破了他的心”,这也揭露了文艺晚会背后其实是明星与富人们赚钱的游戏。“叙事节奏加快的一个秘密,是视角流动的速度加快了。”郑渊洁以其独有的想象力与快节奏的视角转换方式再次满足了童话读者行侠仗义的心理,是以往“尽情尽性地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宣泄式创作手法的传承与发展。

在后期《金拇指》与《鬼车》中,作者由全知全能、经常插说议论向藏身不露的客观叙事发展,特别是唯一一部以第一人称叙述的《金拇指》,本身就含有限知视角的性质。在这部作品中,郑渊洁不再随心所欲转变视角,主角也不再全知全能,她并不是超人,只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所以当需要叙述别人的遭遇时,都只能通过主人公带出,“事后我获知了我离开大厅后曲斌的经历。”然后间接叙述其他视角的情节。而对主人公欧阳宁秀小学毕业、家庭贫困的条件设定,作者对其经历只能从她的身份出发,去描写她的所见所闻。如“同学聚会”一章,欧阳宁秀进黄帝酒楼就跟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一切都是陌生新奇的,中途她去这家豪华大酒店的厕所所见,完全出自角色的认知:“身边墙上的一个长方形金属容器”、“从那容器下端流出几滴粘液”、“我的手伸到一台狂吐热气的器物下边猛吹”,有见过的读者一看便知这是洗手液和烘干机。可以看出,在后期的成人童话创作中,郑渊洁对作品的控制越来越客观冷静,仅成为一个说故事的人,而较少将主观感情倾注于作品中,其性格也归于平和。而这样的客观叙事带来的是更加残酷与冷漠的现实,文中所描写的贫困导致欧阳宁秀去厕所吃泔水桶的食物,丈夫曲斌从踩三轮车到卖肾,“当我看到已经五十岁的丈夫吃力地拉着一对二十多岁的情侣漫游都市时,我的眼泪找不到夺眶而出的渠道。”郑渊洁展现了其极高的洞察力,但这种贯穿了整部作品的社会哀怜感,大概也只有成人在阅读时才会体味得到吧,而如果孩子们此时能有父母辛苦为家为孩子前途的感受,那便也足够了。

参考文献:

[1]黄家银.透过幻象的帷幕:郑渊洁童话现实性浅谈[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S2).

[2]方卫平.论童话及其当代价值[J].文艺评论,1998(3).

[3]郑渊洁.白客[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第5篇:短篇童话故事范文

当我拿到晓玲叮当的十卷本的《魔法小仙子》系列童话作品时,我的脑海里就出现了“难度”这个词汇,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暗暗地将是否设置了创作难度作为自己的评价标准。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对自己阅读《魔法小仙子》系列童话的感受作一简要梳理。

一、努力建构一个有形的幻想世界

《魔法小仙子》系列中的每一本书,都是由一个个短篇故事构成的。但是,细细读来,感觉它和某些同类型的系列作品不一样,它里面的故事并不是单摆浮搁、彼此没有内在关联的。应该说,《魔法小仙子》是具有内在结构的系列作品,作品具有整体性、系统性,那一个个故事都处在作品的特有结构之中。这个系列有一个核心整合力,即对美德的追求。作家对美德的执著追求,给予作品一种强有力的粘结剂,把十本书的众多故事连接成一个整体。称其为“心灵童话”的确名副其实。

幻想作品,如果是一个系列,往往会建构出现实里的一个新世界,比如,刘易斯的“纳尼亚国”、托尔金的“中土”。作为童话,《魔法小仙子》系列也在努力建构一个新世界――“仙子国”的“美德花园”。我这里不是要将“仙子国”与“纳尼亚国”和“中土”相比附,而是想说明,《魔法小仙子》系列作品的确在架构一个有形的幻想世界。在这个系列的十本书之外,还出版了《奇幻仙境――完全阅读手册》一书,其中有“仙子词典”“仙子大图鉴”等项目,是对十本书的内容分门别类的归纳。由此可见,这部系列作品是进行了整体性、结构性构思和呈现的殚精竭虑之作。

二、用力写好故事

在叙述型儿童文学创作中,故事不是万能的,但是,离开故事却是万万不能的。尤其对宣扬各种美德的《魔法小仙子》来说,如果缺乏富于想象力和趣味性的故事,就很容易沦为概念化、图解性的作品。给儿童的故事并不是可以随意乱编的。在好故事的写作中,作家往往会给自己设置难度,但是,也恰恰因为有需要超越的障碍,才可能出现故事的巧思。《魔法小仙子》里的很多故事就有难度、有巧思。

写有趣的童话要会“瞎编”(和前面说的“随意乱编”是两回事),但是“瞎编”出来的却又合乎情理,就是很好的想象力。《魔法小仙子》系列童话让人看到了这种想象力。

三、尽量吸引成人读者

好的儿童文学,不管是给多大的孩子写的,都有一个特性――老少咸宜,也就是既能让孩子们喜欢,也能让大人觉得有趣。

我在前面说到的《魔法小仙子》里的那些笔墨,是不是对我们成人读者也有很大的吸引力?我觉得《魔法小仙子》系列故事是写给孩子的,但是,其中的故事的意蕴也值得成人体会、思索。

《仙境守护神》里,恶巫婆凶巴巴要夺取并毁坏珠宝星,用它的碎片来祭典老师凶狠狠的亡灵。要想触摸珠宝星,就必须知道一句咒语,凶巴巴就变成仙子国的普灵王,要从新任珠宝星守护者的雏菊仙子那里骗取咒语。我们听一听普灵王第一次行骗时,两人的对话――

“什么?”雏菊仙子大吃一惊,往后退了一步,不假思索地说,“不行!我不能把咒语告诉第二个人。”

“这有什么关系呢?”假普灵王继续诱惑道,“我是堂堂正正的仙子王啊,难道你连我都信不过吗?”

“我当然信任您。”雏菊仙子望着气势非凡的普灵王说,“可我不能把咒语告诉第二个人,除了我的继任者。这是灯塔守护者的守则,也是铁律!”

“任何制度都是制定的嘛,既然可以制定它,当然就可以修改它。我现在就一条命令修改这条制度,‘作为灯塔守护者,不能把咒语告诉其他任何一个人,普灵王和继任者除外’。你看,这样总可以了吧?”

第6篇:短篇童话故事范文

关键词:童话;情节;类型;索引

中图分类号:H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323-01

对童话进行科学研究,需先对其进行正确的分类。所以,首要任务是确定童话的基本类型。

А.Н.阿法纳西耶夫是他们中的姣姣者,是这个领域之研究第一人。他首先遇到的问题是把现存的大量的、丰富的童话材料进行整理。在他的第一部童话研究(1855-1864)集里,对童话的分类还很模糊的。不仅同类型的童话,甚至是相同情节不同版本的童话在不同分册里都是杂乱的、不系统的。但再版时已形成统一的体系。得出如下结论:

关于动物的童话(NO.1-86),之后列入的是几个关于物品的童话(NO.87,88):《气泡、秸秆和铲子》;关于植物的童话(NO.89,90):《蘑菇去打仗》,《小芜菁》;关于原质的童话(NO.91-94):《严寒、太阳和风》,《太阳、月亮和乌鸦》。

魔幻童话,神话童话,幻想童话(NO.95-307)。

壮士歌童话(NO.308-316):《伊利亚姆罗米茨和索罗威》,《瓦西里布斯拉耶维奇》,《阿廖沙·波波维奇》及其他一些童话。

历史故事(NO.317-318):《关于妈妈的故事》,《关于阿列克萨德勒·马克敦斯基的故事》。

短篇小说和日常生活童话(NO.319)。

壮士歌(NO.351及其他):关于死尸、巫婆和树妖的故事。

民间趣闻轶事(NO.453-527)。

烦人的童话(NO.528-532)。

诙谐语(NO.533-547)。

这个童话的分类,优点很明显,缺点也明显。历史故事、对壮士歌的复述和壮士歌不应归类于童话。烦人的童话和诙谐语不属于童话。但他们是和童话很相近的体裁,应被纳入童话集。壮士歌经常被归类于日常生活类的童话范畴,比较容易识别。排除这些不足,便得出比较严谨的童话分类:

关于动物的童话。

关于人的童话:

(1)魔幻童话

(2)短篇小说童话(包括奇闻趣事)

还有1-2更具代表性的故事可列入分类。因此,我们得出,童话共有4种:有关动物的、魔幻的、短篇小说的和积累的童话。阿法纳西耶夫通过经验摸索到一条正确的道路,把童话划分为几个最主要的类别。

芬兰学派——情节。这种更加详细的体系是由芬兰学者阿尔涅确立的。欧洲的童话材料越积越多,但情节的数量相对不大。阿尔涅把重复的情节称作童话类型。他编出了类型目录,命名为《童话类型索引》。每一个童话类型都有编号。对每一种类型都做了简要的、提纲挈领的叙述。类型的编号是一个密码,即是某一个童话的记号,是独立于用自己语言记载的童话的编号。因为仅仅通过标题来标示童话无论如何是行不通的,不同民族、甚至同一民族内部相同的童话名称都很有可能不相同。并且这些标题并未涉及童话内容。例如Д.К.采列宁、Б.М.索科洛夫和Ю.М.索科洛夫兄弟为了给自己的集子做出索引,不得已对童话内容做了简要复述。非常明显的是,这种方法不能对成千上万的童话内容都做出叙述。要标示童话就需指出童话类型。比如,当收集者想知道收集到的是什么童话,他只需在阿尔涅索引中找出相应的编号便一清二楚。如果研究者需要引用,比如童话《小神马》的某个情节,他不需要读完整个童话集,在其他语言的任何一个童话集里,如有531类型,马上就能找到。例如,童话《涅斯米亚》,普希金之家档案馆是否存在还不能确定。但阿尔涅索引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能确定地知道是否有这个童话,如果有,那么它在哪个文件,哪个集子,在哪一页?

阿尔涅索引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俄语版由Н.П.安德列耶夫教授翻译,以《阿尔涅童话情节索引》为名出版。安德列耶夫以引文的方式把自己的索引补充到最新版的俄语研究文集中。因此,需要《青蛙公主》的研究者,只要找到编号402,就可在安德列耶夫研究文集中找到俄罗斯童话的各种版本。

阿尔涅预言自己的索引编号会达到2400个。因此,他在自己编号中预留出位置、空白处。比如,在130类型编号后紧跟着是编号150,留出20个空白编号。这样的排列方式,在不打断和破坏研究者使用资料的前提下,让补充和完善有了可能。安德列耶夫,比如,把这个索引翻译成俄语的同时,又补充了一系列俄语资料。补充资料引起了某些不协调和不一致并要求核查和调整。完成这项工作的是北美学者斯蒂文汤姆森,他将索引译成英文并核查了所有的补充资料。迄今为止,它是全世界科学家的查询权威。在这里,每个索引都有一个公开的图书索引号(包括安德列耶夫),最新研究也是指向每一个类型。这样一来,研究童话的每一位研究者都能立马确定所有欧洲语言的童话版本和目前存在的所有著作。

阿尔涅索引有很大优势,也存在很多缺陷。首先该如何理解“类型”这个概念。一方面,在阿尔涅类型之下意为着一系列童话,这些童话的人物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例如,标题为《机灵的小偷》的童话,他的类型编号是1525,其下列了多种(远不是所有)关于机灵的小偷的情节。《类型》比情节的概念更宽泛。另一方面,类型有时被理解为具体的主题。因此,在编号1000-1199中编入的是《被愚弄了的鬼魂和巨人》。

索引分类的不一致导致材料了不适用性。例如,魔幻童话被分成下列几种:奇异的对手;奇异的丈夫;奇异的任务;奇异的助手;奇异的物品;奇异的力量和智慧;其他奇异的童话。

表面看起来很严谨且有逻辑。但实际上编号是建立在互相排斥的特征基础上。比如,奇异的任务通常是在奇异助手的帮助下完成的。在童话《灰褐马》中,奇异的任务跳上公主的窗户,跳上马背,在奇异的助手神马——灰褐马的帮助下亲吻她。

还可以指出其他缺点,索引用起来非常麻烦。在索引中找到童话很容易,但是从童话再回到索引就非常困难;需翻阅大量的内容,并对比几十种类型。Н.П.安德列耶夫确定了各种类型的童话。他之所以能做到这样,是因为他熟记并掌握了索引分类。所以,不掌握索引的人,会常陷入困境。如果遇到这种状况,出路就是利用字母、名称来编纂索引类型。汤姆森(Thompson,1927)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在研究童话时,如果想确定《灰褐马》、《萨尔丹》或者《青蛙公主》的类型,就需要查看字母索引,并能马上找到所需的资料。但遗憾的是,安德列耶夫的翻译版本没有引入这个方法。

依循阿法纳西耶夫的分类,根据完整情节的相似性把童话归类为三个主要的类别:

(1)关于动物的童话

第7篇:短篇童话故事范文

《长满童话的舞台》里的童话剧,强调对人物语言、神情和动作的表现,主要通过对话来讲故事。孩子们在表演的过程中,能很好地促进他们口头语言的发展,因为在实际表演中,他们会随着角色的深入而不知不觉地开始自己的语言创造。我试过,你也试试?

一个醉心于童话创作的人,内心深处向往单纯和澄澈。《长满童话的舞台》中的故事,大都简短,却有着极大的能量。这些作品,想象丰富,幽默风趣,充满诗意,贴近儿童心灵和生活,深深地吸引着读者。这些作品,给孩子们带来快乐与温情、智慧和幻想,也让他们获得了真、善、美的享受。

在这本书中,几乎每一个剧本都蕴含着某种知识或道理,但它又不是简单的灌输和说教。孩子们进入童话故事所营造的一个又一个情境,自然而然地接受一位朋友如沐春风的教诲。例如《蚂蚁的游泳池》,起初那个蚕豆一样的小水坑,因为蚂蚁一次又一次热情相邀,花乌龟、洋鸭、破烂熊和大象相继加入游戏,小水坑越挖越大,最后变成一个真正的游泳池。有了分享和团结,“小”也能成为“大”。在孩子们阅读和表演的过程中,悄悄带给他们成长的正能量。同样是长大,读着这样童话长大的孩子,将来一定会与众不同。我在试,你也试试?

一个醉心于童话创作的人,一定是有着教育情怀的人。皮朝晖曾经是一名小学老师,虽然已离开三尺讲台,却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更宽广的语文课堂——这就是他多年来笔耕不辍、孜孜不倦为孩子们打造的一个个童话殿堂,不仅让孩子们读童话,给孩子们讲童话,而且带孩子们演童话。他为现实需要而创作,这些短小精悍的童话剧极受欢迎,小舞台变成了大舞台。最近,书中的一个剧本《我是一棵树》获第八届全国戏剧文化奖小型剧本金奖。

好的作品能让孩子们产生模仿的兴趣,并进而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了不起的作品。《长满童话的舞台》里的剧本,分为“生活常识”“行为习惯”“环境保护”“儿童生活”四个主题。这些故事与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紧密联系,孩子们在阅读和表演的时候,老师适时地提醒他们:“可不可以模仿着写一个童话故事呢?”孩子们读了,讲了,演了,再跟着作家学写作,效果不错。我在试,你也试试?

第8篇:短篇童话故事范文

作者:米歇尔·图尼埃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和龚古尔文学奖得主——米歇尔·图尼埃经典短篇小说集。

短篇小说集《爱情半夜餐》出版于1989年,收录的二十个故事以薄伽丘《十日谈》的方式展开。这些故事,要么是童话故事,以神奇而传统的“在很久很久以前”作为开头;要么是短篇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生活中残忍而肮脏的片段。如果说刚开始,沉重伤感的短篇小说凭借它的真实性使人们信服,那么随着夜深,童话则以它的美丽和力量取胜,最终散发出令人无法抵抗的光辉,魅力四射。

《一个人的三条河》

作者:阎连科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这是一部泥土中生长出来的沉重之书,字里行间浸透着普通中国人的苦辣酸甜。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踏遍千山万水,在江南驻足,他的照片充满安宁。文字信手拈来,不饰雕琢。如果告诉你他是个医生,你会不会想跟随他去梦里的江南?不是疗伤,而是完成一种渴望。

《从今以后我叫丁》

作者:阿纳托尔·盖斯丹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推荐理由:一部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家书集。

台北,一个多少仍旧陌生的城市,不过“吃”在中国成为我们并不遥远最有力的证明。这个荟萃了大江南北各地美食的地方,让作者带着味蕾与记忆细细体会。经过六十余位资深“吃客”的挑选,从早餐到宵夜的饕餮享受,欧阳应霁和友人将这城与食的故事娓娓道来……

《世间的名字》

作者:唐诺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推荐理由:旁征博引却不枯燥乏味,冷眼嘲讽底下有着一副热心肠。

这是著名爱书人唐诺最新的一部散文集,首次抛开书评、导读、阅读范畴,不谈书,还原为散文家唐诺自身,专注如刺猬,通达似狐狸,言志兼抒情,雄辩亦温柔,谈各种皮相——富翁、烟枪、骗子;谈各种职业——医生、网球手、编辑;谈各种身份——老人、哥哥、同学与家人,对唐诺而言:深度就在表面,名字即是实相。

《恰同学少年》

作者:梁晓声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第9篇:短篇童话故事范文

长篇大作或系列丛书由于是童书出版业的主流产品,并因其精心打造、豪华包装、强势推出,获得了生的权利和长的空间,市场认知度也在多方培育、全力拓展下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近两年已形成规模化的发展态势和特定的操作模式。这种现状对我国刚刚启动的文化产业化进程、刚刚学会经营文化产品的出版业来说,应该是件大好事。尽管这种运作模式越来越接近“马太效应”――越是长篇越好出版,越好出版就越出长篇;尽管长篇不一定长命,更不一定与典藏传世画等号。儿童文学中的长篇们越长越高大,越长越魁梧。在这些列阵整齐的“巨人”面前,儿童文学中的短篇们就像营养不良的“弃儿”,不仅没怎么长大,骨骼、肌肉还有着萎缩的迹象。

短篇小说的长势之“衰”,笔者以为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找找原因。

一、关于作家

笔者供职的儿童文学期刊,每期都有随刊发出的读者调查表,从反馈中能够或多或少了解一些小读者的阅读需求和阅读趋向。每期统计下来,“最喜欢读的作品”一栏,原创短篇小说的票数最多,理由简单明确:篇幅短小、文字简洁,不占太多的课余时间,可以一口气读完;节奏紧凑,故事生动,容易记忆并转述给同学们听。一张张从全国各地汇总来的读者调查表,反映了小读者们盼望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反映出他们对原创儿童文学作品有着发自内心的亲近感和阅读热情。

大有大的长处,小有小的特色。出版社和杂志社都在为我国儿童文学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各司其职、各尽其力,理应受到相关各方的应有尊重和支持,尤其应得到创作者的尊重和支持。但如今儿童文学期刊的编辑最头疼的工作是向作家约稿,特别是向“大作家”约“小短篇”。网络、电话、传真、信函……说实话,现在的约稿“硬件”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真是好得多,可约稿结果比起八九十年代又糟得多。A说,正为出版社赶写长篇,实在没时间写别的;B说,自己的孩子已成年,身边没有了生活素材;C说同样要构思、费时又费力,早就不写短篇了;D有些不好意思,主动提出,要不从我的长篇中节选一段转载吧;当然还有E、F、G等人根本不理你……

今天的“80后”是很少羡慕前辈人的,但是如果他从事的是儿童文学期刊的编辑工作,他一定会羡慕八九十年代的老编辑们。那时的编辑向作家约稿,与他们交流对作品的意见,真的是件让人心情愉悦的事情。许多著名作家谦逊热情,不仅如约为孩子们欣然提笔,有时还会主动寄来大作。八九十年代短篇儿童文学的作家还很多,他们安心、诚心、用心地为小读者写作,因而好的短篇小说也很多。优秀作品保证了期刊的高品位、高质量,读者叫好,发行量飙升。那个时代是儿童文学期刊的“黄金时代”,如孙幼军的《打赌》、张之路的《题王许威武》,堪称是儿童文学中的短篇精品,至今读起来仍然韵味无穷。

可惜,在近年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很难见到这么优秀的短篇小说了。因为各种原因、多重诱惑,许多作家很实际地规划出自己的创作方向,心无旁骛地在名利双收的“星光大道”上奋进。当然也有一些作家坚持在为孩子们创作短篇,他们略显孤独地耕耘在这块日渐贫瘠的土地上,希望通过自己的坚守延缓它的“沙漠化”速度。他们的坚忍、执著令人肃然起敬,但这些作者的数量相比之广大小读者的阅读需求,就显得很是势单力薄。

触景生情,我们由不得要怀念法国文学巨人雨果了。他曾经极其庄严地讲过:“书籍作为书籍,属于作者,但作为思想,书籍属于――这个词并不是太泛了――人类。每个人的智慧都有这种权利,如果作家的权利和人类精神的权利这两种权利当中的一种,应该作出牺牲,那么就应该是作家的权利,因为公众的利益是我们惟一关注的所在,我宣布,大众应该放在我们前面。”(1878年6月17日《国际文学代表大会开幕词》,《雨果散文精选》,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年1月第二版,第294页)神圣的历史使命感和自觉的奉献精神使雨果的人品文品焕发出耀眼的光芒,而且这种具有榜样力量的光芒已经闪耀了一百多年。我们应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公众的利益”是我们作家的“惟一的关注所在”吗?上百万小读者的需求是放在我们自身利益的“前面”了吗?

与短篇创作的消极状态相比,期刊等文化事业的经营环境又空前开放和宽松,为期刊的规模化、体系化建设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不少儿童文学期刊借势扩版,月刊改半月刊,半月刊改旬刊,改周刊……编辑部门也添丁进口,从业人员日益增多。表面上看,可供发表短篇小说的平台不断扩大,为作者和读者服务的专职人员进进出出,儿童文学期刊界一派生机勃勃的发展势头。

规模化经营是个既科学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有诸多规律需要在理论和实践的共同作用下探索把握,很多经验也需要在多次成败中积累,其中核心的一环是从业人员专业精神、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用于人的精神需求的产品,尤其是作用于青少年精神需求、心灵启迪的文化产品,其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资质必须“高保真”。因为编辑人员职业操守和专业技能的高低,常常能决定一个期刊发表作品“门槛”的高低,最终影响到期刊的内在品质和整体风貌,以及读者对它的期望值和关注度。目前的情况是,专业人员流动性强,综合素质、知识结构、应用技能参差不齐,奉献精神和职业忠诚度明显低于八九十年代的老编辑。为了丰富栏目,填充版面,在“力作”稀缺、“门槛”降低的情况下,不少编辑尚不具备“批判性的分析能力”和“超然的眼光”,处理稿件又比较潦草,有些作品明显还在素材阶段就被当成成品报了上来。有些编辑不敢删改某些作者的作品,怕伤了和气,以后人家不给写了。有些编辑不愿意动脑、动手去修改稿件,以为“文责自负”,万事大吉。碰上好作家写了篇好小说,约稿编辑算是捡了个大便宜;碰到知名作者写了篇不怎么出色的作品,也权当名篇报上来。碰到素材很好,构思、笔力明显不逮的作品,看不到编辑帮助其提炼、提升的痕迹……种种现状,反映出我们某些从业人员不仅自身能力不足,对编辑这项神圣工作的职能、特性和意义也缺乏基本的认识,以为完成了栏目或版面的上稿量,每期刊物不开天窗,就算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是远远不够的。“最好的编辑所代表的不是最多的编辑或者最少的编辑,而是编辑到什么程度最能让作者的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使作者的作品放出最耀眼的光彩,引致如潮佳评,提高作者的专业声誉和自我评价,吸引到作者原本想要吸引的目标读者,而且读者群的数目大到令作者有足够的自信再度提笔写作、发挥创造力”(《编辑人的世界》,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0年9月出版,第4页,齐若兰译)。这段文字讲明了文学编辑处理文稿的重要意义、对作品和作者的推动作用。反观我们某些编辑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水准,作者不情愿拿出作品给你,我们自身的“缺陷”是不是原因之一呢?“最好的编辑与作者的关系是相互肯定、尊重、欣赏,并且在才能上互补,这种关系才能造就出最好的书”(同上,第6页)。如果一位文学编辑不能对作家的作品作出有价值的判断,不能对作品的创作提出精道的见解和建议,再缺乏对作品的艺术感觉和欣赏热情,那么作家为什么要把自己的作品交给一位缺少共鸣的“外行”呢?文学编辑应该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作者的“知音”,作品的“知音”,读者的“知音”,并在作者和读者间架起“心心相印”的桥梁。

三、其它

近些年来我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创作的生态环境有些冷清,这似乎也是一种“马太效应”――越弱小越被忽视,越被忽视就越弱小。

文学理论评论界很少关注儿童文学中短篇小说的创作现状,对其创作队伍、创作质量、题材特色、发展走向等问题基本上没有研究,对具体作品也很少评论、推介、指导。在各个级别的文艺论坛、专题研讨、作品评论会上,短篇儿童文学的创作很难拥有“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