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行运营工作总结范文

农行运营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农行运营工作总结

第1篇:农行运营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农村;电力市场;电力营销;服务

随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电力用户对供电电能总量和质量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电力企业尤其是供电企业,受到过去长期垄断经营理念和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很少考虑到电力市场的占有问题和竞争问题,尤其缺乏忧患意识。新电力市场经济环境中,电力作为一种商品,其竞争压力逐渐增大。对于地势较为偏僻、信息流通较为滞后的农村地区,为了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稳定运营发展之地,必须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尽快建立和完善一整套适合农村电力市场的电力营销策略,使电力企业能够尽快适应激烈的电力竞争市场,确保企业安全可靠、节能经济的高效稳定运营发展。

1、农村电力市场现状分析

某县社会经济发展处于中等水平,但该县2011年供电量达到5.5亿kWh,同比2010年增长31.26%。其中,农村供电总量为2.18亿kWh,,同比增长33.67%,高于全县用电增长幅度,且农村居民用电和农业加工用电增长则高达36.12%。农村用电量增长幅度非常大,营销市场还有很大潜力。从该县农村用电现状分析可知,农村电力市场存在以下多个方面的问题:

(1)农村居民用电水平依然较低

该县人口总数为98.5万,其中农业人口为83.5万。如果按2011年农村供电总量进行计算,则农村年人均用电量为261kWh,其中年人均生活用电量仅为118kWh,也就是每天人均生活用电量仅有0.323kWh。如果按照小康用电水平标准,人均1kWh/天,则农村供电总量将会达到6.75亿kWh左右,也就是可以在现在的影响基础上增加2倍以上的营销额度。因此,农村用电市场还具有非常大的开发潜力。

(2)农村家用电器使用容量和频率正迅猛增加

随着家电下乡等“惠民、利民”工程的不断推进,家用电器已成为农村电力市场消费中的一个热点。电视机、空调、电冰箱、洗衣机、影碟机等家用电器在农村中使用的逐步普及,为农村电力市场带来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农村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不仅对供电电能总量需求的进一步扩大,同时对供电可靠性、供电电能质量、优质服务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农村电力市场中抢占一席稳定地位,已成为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研究的重要课题。

2、农村电力市场营销现存主要问题

在“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统一市场、统一调度、降低电价、提高效率”新电力市场环境中,供电企业体制改革已成为必然。但由于受传统营销理念和营销模式等因素的营销,农村电力营销依然还存在市场忧患意识薄弱、电价机制不合理、管理水平较低、营销服务素质不高等问题。

2.1市场忧患意识薄弱

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运作模式的营销,农村供电企业对以企业身份参与市场竞争中,市场忧患意识较为薄弱,表现出不配合、不适应等问题。

2.2电价机制不合理

价格是市场资源调配的主要杠杆,但目前很多供电企业在电力营销中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电价机制,也就是说目前电力企业的营销价格机制,并不是以市场作为导向、以电能生产运营成本作为依据,而主要以政府指令作为支撑。这种电价机制中,缺乏市场调节必要的灵活性,不能真实反映电力市场供求变化,一方面使发电和电网进行电能生产运营经济效益分配问题方面发生扭曲,谁也不愿意搞电网技术升级改造建设;另一方面电价机制干预部门较为,层层加码,最终造成电力客户电价偏高,极大程度上挫伤了电力客户用电的积极性。不合理的电价机制,已成为影响供电企业电力营销质量水平的主要因素。

2.3营销服务管理质量水平较低

用电运行维护管理较为落后、营销服务水平较差、用电报装流程较为繁琐、以及营业智能自动化化水平较低、电价单一、以及电费收缴方式单一等管理现状,在实时性、可靠性、准确性、人性化服务等方面已很难满足和适应电力客户的实际用电需求。

2.4营销服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农村供电所不少职工存在思想观念陈旧、市场竞争意识薄弱、服务意识较差等问题,坐等电力客户上门,这样大大降低了电力营销业务拓展力度。另外,农村供电所队伍整体技能素质不高,缺乏高效、敏捷、快速的市场反映能力和优质营销服务意识,大大阻碍了供电企业农村电力市场的拓展。

3、农村营销市场拓展对策研究

3.1转变营销服务观念,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供电企业在电力营销市场拓展和营销服务过程中,必须建立适应新电力市场经济及电力改革发展环境需要的营销服务制度体系,转变过去的营销服务观念,在工作中大力提倡“以客为尊”的人性化服务理念,实现从“要我优质服务”到“我要优质服务”方面转变,坚持“真诚服务,共谋发展”的服务理念,将“客户第一、信誉第一、服务第一、质量第一”等方针始终贯穿于整个营销服务过程中,通过高效、优质的服务,进一步巩固和开拓农村电力市场,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3.2完善营销服务功能,提高营销服务质量

结合供电企业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营销系统服务功能,有效提高营销服务效率和质量水平。同时成立客户服务中心,利用95598客户服务专用电话实现对电力用户24小时不间断服务。电力客户可以通过95598客服系统中的电话录音或人工服务功能,及时高效优质的完成各类用电咨询及报修工作。

3.3形成合理的电价机制

通过电力市场价格杠杆,利用合理的电价机制合理地改变电力用户的用电行为,尤其是采取阶梯式电价体系的构建,可以有效转移高峰时段的用电负荷,达到削峰填谷、有效地平缓电力系统的电力负荷曲线的目的,确保供电系统安全可靠、节能经济的高效稳定运行。

3.4加强用电管理,规范农村用电市场

要结合供电管辖区域的电力设施、工作人员技能水平等实际情况,加大农村安全可靠、节能经济用电管理力度,同时制定完善可靠的管理制度体系,促使供电企业用电管理从一体化向标准化、规范化、人性化方向转变。规范电力营销服务流程,提高电力营销服务质量,整顿营销秩序和电力市场,确保农村用户用电具有较高安全经济性需求。加大农电管理技术人员和营销服务人员的综合培训力度,从实际用电需求出发,强化供电企业工作人员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培训,有效提高电力营销管理和服务效率和质量水平。

4、结束语

在新电力市场环境中,供电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营造一个充满活力、完善系统的电力营销管理制度体系,强化农村电力市场营销管理,充分发挥农电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以电力市场价格电力用户需求作为导向,以运营成本作为依据,进一步拓宽潜力非常巨大的农村电力市场,促进供电企业可持续稳定的运营发展。参考文献

第2篇:农行运营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对策

1.农民专业合作社涵义及发展现状

1.1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涵义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它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1.2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农民专业合作社悄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蓬勃发展于90年代中期。近年来特别是2007年合作社法正式实施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数量迅猛增长,但是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据农业部统计,2006年全国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经超过15万个,成员总数3870多万人,是2002年的7.2倍,其中农户成员3480多万人,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3.8%,比2002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到2007年底共有2.64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工商机关登记注册,取得法人资格,成员总数合计35.1万人。据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2011年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大样本调查结果显示,2/3组织的正式成员数少于50户。总体来说,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数量增长快,规模小;地区间存在不平衡性,在东部地区发展较快,在西部地区发展较慢,而且规模小;产业分布比例失衡。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分布在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的比例很小。

目前,海城市共有各类合作经济组织47个,会员总数26,502名,占农业从业人员总数的8.9%;带动农户27,148户,占农户总数的10%。总资产47,750万元。其中种植业32个,养殖业11个,种养结合的4个。这些合作经济组织,对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有序的进入市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合作社目前的运作模式是镇政府-合作社-管理区-农户,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主要业务是完善成员档案,制定和完善章程,做好生产经营规划,沟通成员与成员、成员与合作社、合作社与政府的关系,提供优质品种、原种和农资,定期进行技术培训、总结和交流生产经营经验,广开门路、做好促销和联络经营。同时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如组织管理松散、执行力低下、技术支持力量薄弱、营销方法和渠道单一等问题。

2.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之间合作意识薄弱

合作社被作为争取资金补贴和政策扶持的工具,并且随着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有的社员的合作意识淡薄,短期利益驱动,“搭便车”心态严重,这样,在合作社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因为挫折而丧失热情,他们渐渐开始脱离合作社,使得合作社的发展受限。

2.2内部沟通不足,阻碍了信息的流通

有些专业合作社,忽略了会员与会员、会员与合作社、合作社与政府之间的沟通,长期以来,使得信息较为闭塞,会员、合作社、政府三者之间的合作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2.3专业合作社内部运行不够规范

一是当前合作社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较小、稳定性较差、服务功能作用的发挥等方面都还是低层次的。二是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和章程不健全,没有加强会员横向联系和合作、组织活动以及定期进行技术培训、总结和交流经营经验并做好生产经营规划,使得人和荸荠合作社在品牌建设上的目标难以实现。

2.4合作社人才队伍不够壮大

目前的人才队伍中,传统种植人才占主导,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人才较少,实用人才总体上还处于传统劳动型农民为主体的农村人才结构,专业人才的匮乏牵制了合作社的可持续性发展。

2.5资金投入不足和人才技术匮乏

资金上的不足与技术上的匮乏严重束缚了合作社发展的脚步。

3.如何发挥专业合作社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加强农民积极与合作社合作的意识,消除农民对合作社的怀疑。大力向农民宣传合作社的作用,根据每个农民自己的经济利益、经济要求,让农民参与民主决策,进行民主监督,使得广大社员在直接参与合作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管理和监督实践中,得到民主管理的锻炼,逐步增强农民的参与意识、民主意识和监督意识。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农民的自身利益得到了保障,自然就会积极地与合作社合作,最大程度地发挥合作社的作用。

第二,保持主体间信息的畅通。为了进一步增强会员与合作社、合作社与政府之间的沟通,可以采取广开门路,联络经营,网络体系促销的措施。为了增强会员与会员之间的沟通,可以完善会员的档案,加强会员横向联系和合作,组织活动,定期进行技术培训,总结和交流经营经验,并且做好生产经营规划。

第三,整顿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作用:做好年度规划,帮助会员经营,进行日常资料整理发放。搞好分工合作:农业技术和农资服务部门提供优质品种、原种和农资,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素质,由加工部门提供技术,加强纵横联系。坚持依法运行:对“七有”(有章子、有牌子、有章程、有场所、有计划、有活动、有实绩)的乡镇提供支持。

第3篇:农行运营工作总结范文

(一)贵州农村居民收入低,购买力有限。

1、贵州农村地区山多地少,农业产值小,农村居民收入低。贵州农业总产值从2004年至2008年分别为317.7亿元、335.0亿元、354.6亿元、392.2亿元、464.8亿元。可以看出贵州农业总产值增长缓慢,而且规模小,占贵州总产值的比重不大,而贵州农村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为农业收入,因此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根据中经网数据显示,贵州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收入远远低于中东部地区,从2008年数据看出,贵州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为2796.9元,只占上海的24.4%,江苏的38%,浙江的30.2%,四川的67.8%,重庆的67.8%,河南的62.8%,湖北的60.1%,占贵州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的23.8%。2008年末,按照扶贫新标准统计,全省还有农村贫困人口585.38万人,占全省农村人口的17.4%,占全国4007万贫困人口的14.6%,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不仅农民人均收入低,而且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也在逐步拉大。

2、贵州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规模小,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低。根据中经网数据,贵州社会消费品市场小,消费总额2008年为1014.9亿元,只占广东的7.94%,占上海的22.36%,江苏的10.5%,浙江的13.6%。2004年贵州零售业总资产为126.66亿元,只相当于周边各省区的31-55%。总资产仅为广东的9%;而且资产质量相对较低,资产负债率达76.9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27个百分点,比云南(72%)、湖南(71.85%)、广东(68.42%)、四川(67.75%)高5个百分点以上。由此可见,贵州零售业总量规模偏小。和城市相比农村市场规模也过小,农村消费严重不足,1978年,贵州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2.4%,而县及县以下为1053亿元,占77.6%。1995年,贵州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首次超过县及县以下,城乡市场规模相差1.2倍。2005年,城乡市场规模差距扩大到2倍。农产品商品化率较低。1996~2006年贵州农村居民现金支出中用于生活消费的金额由456.35元增长到1167.92元,增长额为711.57元/人,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92%速度上快于同期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增长(5.21%)。从生活消费的现金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看,基本呈逐年提高的趋势,说明农村居民消费中商品性消费的比重逐年提高,自给性消费的比重逐年下降。但2004年自给性消费的比重仍高达36.61%,在2005、2006年,这一比重仍接近30%。

3、贵州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占比高。贵州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生活消费支出虽然不断增加,所占纯收入的比重较高,从2005年到2008年,人均生活支出占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82.7%、82%、80.6%、77.4%,虽然比重在不断降低,但是总体比重仍然非常高,农村居民能够用于其它购买的资金有限,制约了商品购买和流通。

(二)贵州农村流通基础设施落后,布局不合理。

1、贵州地方财政支出基本建设拨款小。目前贵州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未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安排,多年来投入不足,从2000年到2008年贵州地方财政支出基本建设拨款分别为93486亿元、176234亿元、248180亿元、431347亿元、364034亿元、316396亿元、382750亿元、412285亿元、419335亿元,2008年,贵州拨款占广东的15.4%,四川的36.5%,上海的10.6%。

2、贵州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导致供应链网络不畅通,货物运输量偏小。贵州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农村地区铁路运输里程小,物流运输主要靠公路和水运,2008年贵州公路里程为123247公里,远低于周边省市和东部沿海地区,贵州农村交通运输设备落后,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少,农村道路等级低、路况差,交通网络不健全,没有形成多式联运交通网络,致使农产品流通不畅。2008年贵州公路货运量为25272万吨,为上海的62.7%,浙江的27.6%,四川的24.5%,水运货运量为737万吨,为上海的1.7%,浙江的1.7%,四川的19.7%。

3、贵州农村流通网点布局不尽合理,基础设施比较简陋。贵州是我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内陆山区农业省,是全国石漠化最突出的省份,石漠化区域占全省总面积的20%以上。农村居民主要居住在石山区、深山区、偏远山区、高寒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制约因素多。“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态势和石漠化的地理特征,使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要求高,商品流通难度大。由于贵州农村居民居住分散,大多数农村超市建立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在偏远乡村多采用集市集中销售采购,农村建筑简陋,大棚式市场甚至露天市场也有不少。

(三)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仍然较为落后。目前,贵州农村市场实行连销经营的交易额占农村总交易额的比重不足10%,夫妻店、食杂店仍然是农村生活消费品流通的主要形式。在生活用品方面流通中的商品质量差、种类少,很多商品是非正规厂家生产的,设备落后,环境差。农村的超市仅仅是引进了大型超市的“名字”、“货架”等外在的东西,对于货物的摆放位置以及布局等并没有完全学到位,所以往往是杂乱无章的,也不够方便。而对于摊位式销售的,卫生状况则更差;农用产品方面,由于相关知识的缺乏和信息的不灵通农用产品主要是种子、化肥、农药、地膜、粮仓等农用器具,这些商品的购买也存在很大的困难农产品销售方面,对于和一些经济作物,农民只能被动地接受所谓的市场价格,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蔬菜等需要运到城里,城里的竞争和要求都比较高,卖不出去的,因没有储藏设备,只能浪费掉。

(四)贵州农村零售业市场竞争力弱小。

1、贵州零售业从业人员少。2004年我省法人单位及个体工商户仅34.43户,只相当于周边各省区的34%~72%。就业人员仅52.42万人,只相当于周边省区的30%~66%。仅相当于广东的16%。商品销售额为182.72亿元,只相当于周边省区的28%~60%,仅相当于广东的7%。

2、贵州零售企业管理绩效水平低。资产利润率反映了企业管理绩效水平。2004年贵州总资产利润率为-0.56%,全国平均水平(1.87%)和广东(1.71%),周边省区云南(0.93%)、湖南(2.03%)、广西(1.37%)和四川(1.23%)均为正数。

3、贵州零售企业劳动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从劳动资源利用效率看,2004年贵州省零售业人均销售额26.11万元/人,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5.41%、广东的53.16%,在周边省区中低于四川(30.50万元/人)、云南(29.67万元/人)和湖南(25.5万元/人)。人均利润额为-10.14万元/人,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55万元、广东10.64万元,在 周边省区中低于四川(0.24万元/人)、云南(0.21万元/人)、广西(0.22万元/人)和湖南(0.34万元/人)约10.35万元左右。从人均销售额和人均利润额分析表明,贵州零售企业劳动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二、农村商品流通模式分析

(一)随着流通组织的多元化,农村各种流通形式也在迅速发展。工业品流通包括:供销社、农业系统的统一采购、分散销售;连锁企业的特许经营、统一配送;厂家委托销售;企业设点专营专卖,提供的专项配套服务;经营者自采自销等。农产品流通包括:农民通过市场的自产自销农民按订单组织的生产销售;农民通过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进行的购销;国营农场组织的销售;地方各种加工企业的收购和国家的专项收购等。

(二)连锁经营在农村商品流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在中国农村市场特许加盟连锁发展势头良好,特许加盟连锁的特点在于,不管是农村哪种所有制经济成份的企业,只要认可特许加盟企业,能够拿出开店的资金,就可以进入特许加盟体系;不管是竞争能力强弱,只要遵守加盟契约,通过总部的企划、培训、营运等支持,企业就能正常运作;不管是经营规模大小,只要纳入总部的运行系统,通过品牌整体促销策略,企业就能降低成本,取得明显发展。连锁经营的统一配送有利于保证农村市场商品的质量。农村加盟连锁店通过总部统一配送商品,既能保证商品的品种、规模,又能享受优惠价格,保证商品质量,在购物环境上,由于装饰统一,标志醒目,灯光明亮,设施先进,使其成为农村理想的购物场所。国外的沃尔玛超市就是从农村的连锁经营中发展起来的,国内苏果超市等或通过投资、联营、合作等方式建立生产基地,形成“基地一加工一市场”产业链,把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机联接起来,带动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或通过合同订单、产品开发、品牌定制等方式,与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企业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相互促进发展;或通过自身连锁网络、流通渠道,为农村各种生产者、经营者提供购销服务,为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万村千乡工程的流通模式。200598月国家八部委联合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农村新型流通方式,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的目标,并部署在全国部分县市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2006年2月,商务部又《关于实施“双百市场工程”的通知》,指出国家将重点改造10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着力培育100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贵州的万村千乡工程进展顺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所建乡级点多,村级店少,交通便利的地方多,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地方少。

(四)国内农村商品流通模式的经验教训。

1、成功案例的经验。浙江推广“七统一”模式,实施“千镇连锁超市”工程。具体措施是推行“七统一”模式,即: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管理、统一价格、统一标识、统一核算和统一服务,有效监控直营连锁。安徽采取四种建店模式,推出“万村千乡”工程。具体措施是积极引导各类城市大中型流通企业直接到乡村投资建立改造连锁“农家店”(连锁超市、便利店);鼓励各类大中型连锁企业通过吸引小企业加盟的方式到乡村建立、改造“农家店”;吸引其他类型企业和个人投资建立、由大中型连锁企业直接进行物流配送的“农家店”;支持各类中小企业以自愿连锁、自愿结合、统一采购、统一建立销售网络的方式建设“农家店”。河南建设三级网络,推进供销社改造工程。具体做法是:由省供销合作总社所属公司牵头,打造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等骨干网络建设区域网。对原有经营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和改造,建立起商品购进、配送、运输、结算、管理的细分体系;建设终端网。实施超市进乡村、进社区工程,鼓励各地供销社发展农村小超市、农产品直销店。

2、失败案例的教训。海南“农改超”是用超市化的模式改造现有的低层次的农贸市场,给百姓提供一个优美的环境和便利的购物方式。但由于各地生产力水平的不同,出现了超市竞争不过农贸市场的现象。海南“农改超”遭遇尴尬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基础设施和摊位费等导致高成本,与传统农贸市场相比有较大的劣势在建设无规划、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乱批滥建,重复建设,造成市场闲置和市场摊位过剩管理难以跟上。县域连锁经营应汲取山东德农超市教训。山东德农农资超市所有店铺按照统一的标准模式经营,采取“八统一”经营模式,以此发挥连锁经营的规模效应。大型仓储式农资超市设在地级城市、县或县级市的城乡结合部,中型农资超市设在乡镇,小型农资连锁超市设在乡镇以下,8~10个自然村,3公里商圈半径。同时,还创新农技服务方式,把农资连锁超市搬到田间地头,设有“坐堂医生”。由于受到德隆事件的影响,资金链条的断裂坐拥500多家连锁店铺的目前已偃旗息鼓,面临清盘。问题就出在上。

三、适合贵州农村商品流通的新模式探索

由于受限于贵州农村交通运输条件和经济发展落后的现状,完全照搬大连锁企业经营模式和其它地区模式无法适应贵州农村地区现状,再加上目前的万村千乡工程无法最大程度满足偏远地区农村居民的商品流通需求,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总结其它地区经验教训,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在贵州农村重点发展农村本地物流企业,搭建大连锁企业和商品生产采购企业与农村村级店之间的商品流通桥梁,具体是建立大连锁企业和商品生产采购企业与本地农村商品流通企业之间批发与回购以及本地农村商品流通企业与乡村连锁店之间终端零售相结合的层级分销运营模式,建立日用生活消费品、农资产品和农产品销售相结合的双向商品流通模式,建立商品流通消费梯度模式。

(一)贵州农村商品流通的层级分销运营模式。具体讲就是由大的连锁企业或者商品生产采购企业只在农村地理区位比较中心的县市或中心城镇建立经营点进行配送,由农村本地商品流通企业采购商品进行配送乡村连锁零售网店进行配送并返销乡村零售网店收购的农副-产品到县市和中心城镇经营点。在农村地理区位比较中心位置建立网点一方面可以减少大连锁企业和生产采购企业在广大贵州农村地区进行商品销售和采购的店面运营成本和物流运输成本,一方面减少了本地农村商品流通企业的采购销售成本。而在乡村实行连锁零售店可以规范和统一商品质量和购物环境。中本地农村商品流通企业的参与可以极大的发挥中介企业的资金参与和运营,扩大商品流通的规模。

(二)贵州农村商品流通双向物流模式。本地农村商品流通企业在将日用生活用品和农资产品运送到连锁乡村网店的同时可以采用易货或者销售方式将农村农副产品运送给大连锁企业或采购企业。在此过程中,一方面把质优价低的日用消费品送下乡,另一方面把农副产品收上来进入超市销售,搭建起农副产品进城的“绿色通道”,解决农产品卖难。还可以将农户农副产品生产、销售风险与采购企业挂钩,转嫁农户的生产销售风险,稳定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同时降低物流农村商品流通企业的空车返回率,降低运输成本,在此农村商品流通模式中,根据贵州的实际情况应该特别重视农村商品流通企业的作用,使无法深入农村的连锁企业的商品能够运输到农村偏远地区,又能够使农村地区农产品有效的运出来卖出去。

(三)从贵州农村家庭消费的结构来看应该采取商品流通梯度消费模式,就是在商品市场一体化的前提下,利用网店销售终端贴近农村市场、贴近农民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根据本地农村的不同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实行相应的商品供销配备机制,将城市供应日趋饱和的成熟消费商品通过市场机制积极引导向农村市场逐渐拓展和转移,确保农村市场商品的物美价廉和消费安全,能够较好地适应当前贵州农村不同地区消费水平差距的实际状况。同时针对农民新需求在综合服务、拓展经营领域上不断推陈出新,突破原来传统日用消费品销售范围,既开展科技培训、信息咨询、文化娱乐、收费代缴等公益项目,又相继开展电话卡代卖、销售、保险和医药、图书、建材、家电、种子、农机等新型经营性业务。

[参考文献]

[1]周庆举,贵州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特征分析《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8、5.

[2]王淑静,对我国农村商品流通现状的分析与建议《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第4篇:农行运营工作总结范文

我区共有113个行政村,现有农村客运企业4家,车辆数84辆,座位数967座,运行农村客运线路10条,总里程数297.7公里,覆盖全区中的105个行政村,通车率达到92.92%。

截止目前,全区还有13个行政村(详见附表)未通农村客车,其主要原因是:大多数乡村道路线路长、路面窄,安保设施不完善,且较为偏僻,村里常住人口少,如果开通农村客车,农村客运公司会面临经营亏损的问题,且存在较大的交通安全隐患。

二、加快农村客运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省委八届九次全会“先行先试,加快转变,民生优先,党建科学”的工作部署,创新体制,完善机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完善农村公路和客运网络结构,提升农村客运服务保障水平,推进城乡客运协调、安全发展,为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提供有效的支持。

(二)总体目标。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协调发展”的原则,建立区、乡镇两级共同负责、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农村路网建设”工程和“村村通客车”工程的各项措施、政策。建立与农村公路发展相适应、与安全保障措施相配套、与城市公交协调发展的农村客运网络,建立“路、站、运、管、安”五位一体的发展机制,为农村客运企业创造“开得通、留得住”的经营环境,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安全、经济、便捷的出行条件。

(三)主要任务。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提高通建制村等级公路通达率或公路通客车条件,合理布局和建设农村客运站点(含农村客运站、港湾式客运站、候车亭,下同)。农村公路要与农村客运站点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努力提高建制村通车率,努力提高农村客运供给能力、安全监管能力和运输服务质量,保证农村客运可持续发展。

到年底,全区基本实现建制村通等级公路或达到通客车条件并开通农村客车,到2012年底初步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基本形成覆盖全区、结构合理、衔接顺畅、功能齐全、运行高效、服务优质、方便快捷、安全环保的城乡客运服务网络,实现农村客运稳定、健康、有序发展,全区各乡镇基本建成五级以上(含五级)客运站,通客运车辆的行政村建有候车亭;运输装备水平明显提高,适合农村路况和适应农民出行需要的农村客运车辆普遍推广使用。

三、夯实基础,加快提高农村客运道路通行能力

(一)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交通运输发展和农民群众出行的实际需求出发,区预交办要提请区政府主动组织公安、交通、安监等部门加大农村公路交通安全防控对策研究力度,研究制定农村客运道路安全通行条件和要求,按照经济、高效的原则制订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实施规划,指导安保工程实施。开通农村客运线路的道路必须符合安全通行条件的要求;对未达到农村客运道路安全通行条件的,不得批准新增开通农村客运。

(二)在继续大力推进农村公路网络项目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加快剩余未通硬化公路建制村的通村公路硬化和安保工程步伐。年,协调省、市、区筹集资金3000多万元,其中:建设硬化路面3条线,总里程13公里,投资1600多万元;建设15个自然村公路,总长10公里,投资450万元;建设安保工程66公里,投资1500万元;建设绿化工程25公里,投资32万元。年底前要基本完成未通农村客运建制村沿线公路安保工程,增设安全、警示、防护等设施,改善公路安全技术条件。督促按照技术规范完善错车道等附属设施,提高农村公路通行能力。

(三)区政府建立农村客运开通前的论证机制,组织交通、交巡警大队等相关部门参照农村客运道路安全通行条件,采取“限车型、限车速、限时段”等措施进行农村客运开通的认定,区运管所根据认定再予以许可,开通农村客车。

四、加大投入,积极推进农村客运站点建设

(一)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建设农村客运站点。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公路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落实农村客运站点作为公益通基础设施的优惠政策。区建设局在城镇和乡村建设规划中,要统一规划农村客运站点布局。区国土资源局负责对农村客运站点规划选址用地权属及供地方式进行明确,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将其建设用地纳入行政划拨地,办理建设用地相关手续。区交通局要根据交通发展规划,主动与相关部门衔接,科学确定建设规模,因地制宜建设农村客运站点。

(二)各有关乡镇人民政府应负责建立农村客运站点运行机制,确定农村客运站点维护管理补助资金。区交通局对列入计划并投入运营的农村客运站,要积极协调落实相关维护补助经费。

(三)农村客运等级站建设按照国家五级站及以上标准建设;投入使用时,在确保运营安全的前提下,各乡镇可根据实际情况先以简易站标准进行试运行,以培育市场。

(四)鼓励多元化投资建设农村客运站点。积极引入社会资金投资建设、经营农村客运站点。鼓励企业充分利用现有农村客运站的土地,投资建设经营农村客运站。推行农村客运站与基层运管站、公路管理站等多站合一的模式,进一步整合资源。在不改变农村客运站功能和用途的前提下,通过适当的商铺经营、广告等市场运作方式,促进以站养站,充分发挥站点效益。

五、创新机制,不断优化城乡客运网络

区发改、建设、公安、国土、交通、安监等部门要积极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积极探索城乡客运经营模式和运行机制,形成城乡公共客运资源共享、相互衔接、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畅通有序的新格局。

(一)根据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采取更加灵活的运输组织方式,全面提高建制村通客车率。在严格审查农村客运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建立和落实情况、农村客车安全运行技术条件、驾驶员从业资格条件的前提下,可按照“限车型、限车速、限时段”的办法,积极推进“村村通客车”工程;鼓励、支持农村客运企业开行定线客车、循环客车、学生客车以及早晚、隔日、周末、预约客车等,提供优质、便捷的运输服务。

(二)区交通局要加强工作协调,将公交线网延伸至“农村公路通客车条件”许可的乡镇。在条件成熟的地区,推动实行公交化运行,有效解决乡镇居民的出行问题,不断提高城市公交的服务功能和服务范围。

(三)选用符合《省乡村公路营运客车结构和性能通用要求》并列入国家客车生产目录的农村客车车型。参加农村客运车辆满足客车安全运行技术条件,不断优化和改善车型结构,提升车辆档次和更新速度,推广选用小型客车等适用车型投放农村客运。区公安、交通部门要严格落实农村客运车辆6年更新的有关规定,协调上级交通部门做好车辆更新的相关补贴工作。

(四)积极探索和推动农村客货运输统筹发展。依托农村客运网络,以农村客运站为载体,大力培育面向农村的物流市场,引导建立农村生产资料、消费品以及鲜活农产品的快速配送、储存、包装体系;充分发挥农村客货网点和邮政物流网点的双重优势,提升农村物流服务水平,加快城乡居民交流,带动农村客运市场繁荣。

六、明确监管职责,切实提高农村客运安全保障水平

(一)建立健全农村客运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机制。按照“一岗双责”要求,强化客运企业主体责任,切实加强对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监管,建立健全区政府牵头,区公安、交通、安监等部门共同参与管理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监管工作机制,落实乡镇、村委会专人监管。

由乡镇政府负责实施农村客运安全监督管理,实行“区管、乡包、村落实”的政策,区公安、交通、安监部门,要指导和督促乡镇政府落实道路运输安全机构、人员和经费,履行安全管理职责。

区公安部门要加强对农村道路运行秩序管理,严格查处客运车辆超员、超速行驶、疲劳驾驶等交通违法行为。

区交通部门负责指导、监督、检查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积极扶持和发展农村客运,把好农村道路运输经营者市场准入关、营运车辆技术状况关和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关,并加强汽车客运站的安全监督。

区安监部门负责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生产的综合监管,根据政府委托,按规定牵头对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生产事故进行调查。

区交通、公安、安监部门要加强对客运企业的安全监管,督促客运企业及时发现和整改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隐患和薄弱环节。对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客运企业,要依法责令停业整顿;整改仍不达标的,坚决吊销相应的经营范围。

区交通、公安、安监部门要充分利用动态信息服务平台提供的监控手段,依据法定职责,实施联合监管。从事农村客运的客车应安装GPS车载终端,实行动态监控,防止出现车辆超员、超速行驶、疲劳驾驶和夜间行驶三级(含)以下山区公路等严重违法行为的发生。

(二)切实提高农村客运抗风险能力。提高农村客运的公司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增强经营发展的综合实力。严格落实农村客运经营者按国家和我省有关规定足额缴纳承运人责任险等法定保险,确保具备相应的事故赔付能力,依法承担相应的事故赔偿责任,增强对各种交通安全事故的处置、赔付和抗风险能力。

(三)切实加强农村客车日常安全监管。区公安、交通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切实加强农村客车日常安全监管。交通部门要严格客运线路审批,对夜间途经达不到夜间安全通行条件的三级(含)以下山区公路,不得批准客运班线。公安部门在道路执法中发现客运班线夜间途经达不到安全通行条件的三级及以下山区公路的,要禁止通行,并及时通报交通部门,由交通部门督促客运企业合理调整客运班线的发车时间。实行公交化运营的,车辆日常维护、检查按照国家有关公交客车安全管理规定执行;实行片区运营的农村客车,车辆日常维护、检查按照国家有关公路客车安全管理规定执行,或者根据片区大小、车况路况,由企业安排技术人员跟车负责日常维护、安全检查。

(四)严格选聘农村客运驾驶人员。农村客运企业选聘从业驾驶人员应当符合公安部门规定的客运车辆驾驶条件和交通部门规定的从业资格,并在近三年内无发生过负有同等以上责任的亡人事故,近三年内无超员20%以上、超速50%上、疲劳驾驶、酒后开车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记录的。

(五)进一步强化安全监管责任。对农村开通客运所在的乡镇应适当增加警力,以适应道路路面安全监管的需要,确保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六、加大农村客运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

区各有关部门应形成合力,共同协调上级相关部门,在财政补助、土地划拨、税费减免、车辆保险等方面,积极争取农村客运政策性补贴,研究建立农村客运公共财政扶持制度。区交通、财政部门要认真落实农村客运燃油补贴政策,确保各项补贴资金及时到位。区物价局要会同区交通局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客运运价及定价规则,从实际出发,及时调整运价,使各项优惠政策真正惠及农村群众。

第5篇:农行运营工作总结范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原则,创新建管机制,整合供水资源,促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提升农村饮用水供应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确保农村居民长期喝上安全卫生水。

(二)工作原则。农村饮用水安全工作应当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先急后缓、普遍受益,城乡统筹、科学管理的原则。

(三)总体目标。按照我市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规划,“十一五”期间,我市要全面解决210万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问题,其中:2006年16万人,2007年20万人,2008年70万人,2009年60万人,2010年44万人。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创建村和血吸虫疫区优先纳入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实施计划,使其在全市农村率先实现饮用水安全目标。安全饮用水标准:水质指标执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水量达到60L/人·日;方便程度指标达到至取水点的往返时间不超过10分钟;水源保证率不低于95%。

二、创新建管机制,探索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和运营有效模式

各地可结合实际,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加快供水企业改制,创新供水管理模式,探索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和运营的有效形式,促进该工程加快实施。

(一)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各方力量可采取合资合作、产权转让、委托经营、BOT(建设—运营—移交)、TOT(移交—运营—移交)等多种形式,投资和经营农村饮用水基础设施,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资本进入应具备下列条件:

1.依法注册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2.有相应的注册资本金,投资供水设施(村级除外)的资本金不低于总投资的30%;

3.有良好的银行资信;

4.有相关运营管理的业绩;

5.有切实可行的经营方案。

(二)推进供水企业改制。各有关区应当根据实际,对现有供水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逐步进行企业改制,保障供水企业长期良性运行,推进供水事业可持续发展。

供水企业改制方案可由其国有产权持有单位制订,也可由其国有产权持有单位委托中介机构或改制企业(向本企业经营管理者转让国有产权的企业和国有参股企业除外)制订,并按有关程序报批后实施。

(三)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坚持以区域集中供水为主、分散供水为辅的原则,搞好城乡统筹,促进农村饮用水区域化、规模化发展,充分发挥市、区供水厂的规模效应,向周边农村延伸供水管网,对农村供水设施维护、水费收取和水质检测等实施统一经营管理。

各有关区可结合各自实际,以改制后的区级供水公司为依托,整合现有及新建的街(乡、镇、场)供水厂、供水管网等资产,依据公司法的有关规定组建区域性供水股份公司或有限公司,实行公司化经营管理。

各街(乡、镇、场)根据需要可设立供水站,负责所在区域的农村饮用水工程设施维护管理、水费收取等工作。

村级及分散供水工程的管理应因地制宜,逐步实行产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管理模式。

1.用水户协会或村委会管理模式。政府投资新建的村级或分散供水工程,形成的资产归受益群众集体所有,可组建用水户协会行使“业主”职能,也可经2/3以上用水户同意由村委会行使“业主”职能。供水工程的运行维护和经营管理由用水户协会或村委会负责。

2.个人投资经营管理模式。村级饮用水安全工程可由村级集体通过招投标确定个人投资建设,并由个人负责经营管理,工程投入使用后的管理、维护和收费由投资者负责,经营权年限原则上不超过30年。

3.租赁承包经营管理模式。村级集体可通过拍卖或者其他公开择优方式,将新建或经集体改造完成后的村级饮用水工程的经营权出租,由承租人在承租期内独立经营,经营权年限原则上不超过10年。

三、加强监督管理,维持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正常秩序

各有关区人民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和日常管理监测,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质量可靠、产权明晰、运行规范、收费合理、水质达标。

(一)工程验收管理。项目竣工验收由发展改革部门组织,单项工程验收由水务部门组织。

(二)国有资产管理。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中,政府投资取得的收益应专户储存,专项用于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的建设、维护和管理,或补偿供水政策性亏损。政府投资形成的资产,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监管和处置。

(三)实行特许经营。对从事供水经营的企业,按照《*市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遵循相关法定程序和规定,由区水务部门与其签订特许经营权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供水项目的特许经营,由有关区人民政府授权区水务部门管理和具体实施。

(四)用水价格管理。农村饮用水供水价格依法实行政府定价。各区按照价格管理权限,遵循国家供水价格政策和“补偿成本、合理收益、节约用水、公平负担”的原则确定辖区内农村饮用水供水价格。区域集中供水实行“同网同价”,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在供水方与用水户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可实行趸售水价。村级或分散供水工程,应当确保运行费和维修费,控制最高水价。对“五保户”和农村低保家庭等生活贫困的用水户,水费可由民政部门核定后由公共财政给予补贴,切实让群众用得起安全卫生水。

(五)计量收费管理。农村饮用水实行有偿供水、计量收费。逐步推行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实行集中供水的,各村应安装总水表,并按户安装户水表,由专人负责计量和管理。采用分散供水进户的,也应按户安装户水表。供用水应实行合同管理,签订供用水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推行基本水价制度,具体方案由各区结合实际研究制定。

(六)加强水质管理。各有关区人民政府要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严格控制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各项开发活动和排污行为。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责成对造成饮用水水源污染的单位实施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其停产治污,并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要强化地下水管理,依法实行取水许可制度,防止无序开采地下水。要建立农村饮用水监测网络,制定饮用水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加强对农村集中式供水水源水质及农民饮用水水质的监测。

水务部门应当加强供水行业管理,建立供水水质检测体系,加强水质督查,定期供水水质公报,保障公共供水安全。

各供水企业要建立供水水质检测制度,及时掌握供水安全状况,发现饮用水不安全因素,要按规定及时上报,并采取措施予以处置。

四、落实优惠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和运营

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采取下列措施鼓励各方力量参与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

(一)采用合资合作、产权转让等形式运作的供水项目,在履行相关程序后,可按项目转让价优惠5%。

(二)采用BOT、TOT等形式运作的供水项目,由市人民政府按协议成交额给予适当补助。

(三)供水企业按照规划实施管网建设的,由市人民政府给予适当补助或3年期部分贷款贴息。

(四)有关区人民政府按照规划贷款或通过其他方式筹措资金先期建设的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由市人民政府给予3年期的贷款贴息。

(五)对集中供水管网难以辐射到的偏远地区,由农民自筹资金建设的水塘、高位水池、集水井和雨水利用设施等小型饮水工程,市财政在“十一五”期间每年安排不少于500万元资金,通过“以奖代补”方式予以扶持。

(六)对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的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用地按农业用地管理,在用地范围内需要兴建永久性建(构)筑物,涉及农用地转用的,优先安排用地计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办理有关手续。临时用地由有关区人民政府协调解决。

第6篇:农行运营工作总结范文

一、园区基本建设情况

我县围绕“1371”总体规划思路,采取整体联动、规模化发展,通过集中力量、集中项目、集中资金、集中规模、集中区域的“五个集中”的产业思路,以“沿雅砻江百公里有机农业产业带”建设为核心,建设县温拖蔬菜现代农业园区,园区覆盖中扎科乡、年古乡和温拖镇,由“四基地一中心”构成,即中扎科种养循环基地、年古设施蔬菜种植基地、年古露地蔬菜种植基地、温拖绿色蔬菜种植基地以及温拖冷链物流及电商营销中心,园区总面积3136亩,现已建成冬暖式智能温室大棚84座,简易钢架大棚34座,占地1000㎡的现代立体栽培温室1座,标准化猪舍11座,太阳能提灌站3座,配套完善了路网、渠网、通信、冷链运输等设施,建设保鲜库440㎡,冷藏库310㎡,电商营销用房1120㎡,园区以蔬菜产业为主导产业。

一是创新园区带动模式。县温拖蔬菜现代农业园区以设施标准化、种养多层化、产品标准化、营销立体化为标准,以圈层模式带动群众增收,采取基地串联的方式和“园区+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紧紧围绕“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理念,结合产业扶贫,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培育成立专合组织,加强土地政策等方式,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也是作为攻克雅砻江上游深度贫困堡垒的重要抓手。园区以三圈层模式带动群众增收,一圈层,核心区由龙头企业直接经营,老百姓收入为土地流转费及务工费,面积达到3163亩;二圈层,辐射区由龙头企业与种养大户、合作社联盟经营,老百姓收入为入股分红及联盟分成,面积达1万亩;三圈层,收益区通过技能培训和育苗供给带动经营发展农户庭院经济建设,面积达3万亩。

二是创新园区运营思路。充分利用高原地区光照条件和无污染的自然环境打造高原有机蔬菜现代化农业园区,以现有园区为核心辐射全县带动全县蔬菜产业的发展;以品牌建设为先导引入现代化管理机制;对园区进行体系和产品认证,包括有机认证和gap认证等;建立园区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完整的物流体系;加大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周边农户的参与度,做好现代农业技术的培训工作;引入循环农业模式,保证园区良性发展,妥善解决园区污染问题。根据这七项发展思路,我县引入威迈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对园区进行管理运营,于2019年在县注册成立县善地威迈农业有限责任公司,专门从事有机农产品生产和销售。蔬菜产品除销往县、县外,还为周边学校师生直供安全健康新鲜的蔬菜。县温拖蔬菜现代农业园区和百卡弗已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成为州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麦当劳生鲜直供基地,主要提供生菜、黄瓜、结球甘蓝、番茄等蔬菜。园区严格执行“全球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lobalgap)标准体系,并通过了麦当劳食品安全认证(mgg),同时在成都创建了销售中心与销售平台,将园区获得认证的农副产品销往成都高端有机蔬菜配送公司。

三是创新科技提升体制。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邀请省级农业专家、农技员组成科技服务队,通过“讲授理论知识+田间实践操作”的方式,深入基层开展种植、灌水、覆膜等技术培训,提高蔬菜种植技术。聘请农业大学和对口帮扶地科技人才到园区开展农业种植技术指导。

四是创新就业机制。参与园区建设的当地群众不但有了稳定工作,所得的固定分红+土地流转收入+务工收入已成为的主要收入来源,实现贫困群众人均年收入增加3000元至1万元不等。园区运营企业负责对当地群众进行技术、管理技能培训,待当地群众技术水平达标后,公司将退出管理,将园区交由当地群众成立的合作社管理运营,实现输血变造血的转换。据统计,2019年,园区总产值为3280万元,其中绿色蔬菜种植产业产值达到3100万元,占园区农业总产值的94.5%,成立蔬菜种植合作社8个,培育蔬菜种植示范户35户、带动1万5千多名群众参与蔬菜产业发展,进行蔬菜种植技术培训20余场,培训当地村民3000余人次。同时,县上积极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建设农特产品展销专柜4个,创建“圣洁·善地农业”区域性农业品牌,积极参加“州农特产品产销对接会”、“中国西部农产品博览会”等展会。

二、园区现代企业入驻情况

按照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四大特征”的要求,县温拖蔬菜现代农业园区着力培育蔬菜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开展农作物试种试验,加速农特产品转变,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同时,通过以工代训、送技上门、种养奖补等激励措施,全力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逐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带动农户广泛参与种养产业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分散生产向规模经营转变,让农户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实施精细管理,发展科学种养,引导农户转变思想,达到志智同扶目的。

同时,园区入驻企业借力东西部协作、区域对口帮扶、省直定点帮扶等帮扶力量,通过参加农博会、定单式合作、以购代捐等多种形式,在外设立销售通道,在县内建成县、乡、村电商服务网站(点),全面建立农特产品产销一体化链条,让农特产品走向市场,加力推进农特产品从分散型转向集中型,自营向网络的产销模式转变。

三、园区建设的后续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成立以县长为组长的园区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统筹做好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项目推进等工作。全面加强工作指导和监督检查,落实常态化督查机制,确保园区农业产业建设项目提质增效的有力有序推进。

2、政策保障。研究制定高原特色蔬菜产业建设支撑政策,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鼓励各金融机构在村设网点,实现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全面加强对农业园区产业建设的指导和扶持。

3、人才保障。积极加强与省、州院校合作,聘请有经验的技术专家团队,开展各类技术培训、指导,重点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

第7篇:农行运营工作总结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科学整合配置农村客运资源,坚持“疏堵结合、综合治理、各负其职、联动实施”为整治方针,以满足群众出行合理需求和打击非法营运为重点,按照“政府领导、职能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原则,在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下大决心,花大气力,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当前农村公共交通发展的突出问题,针对*地区农村由于道路交通环境不便、以及城乡改造过程存在就业困难,还有当地居民图方便省事、安全意识淡薄,从而逐渐滋生起来的非法载客市场,通过宣传、整治、规范,联合执法,加大对该地区违法载客行为打击力度,确保城乡公交顺利开通,为*地区居民营造平安、规范、和谐的交通出行环境。

二、整治目标

通过打击非法营运和整合现有农村客运资源,非法营运得到有效遏制,城乡结合部客运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公交服务质量进一步得到改善,城乡公交一体化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高,公交服务较好满足群众出行的合理需求。

三、组织领导

为加强综合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决定成立以交通、公安、工商、城市综合执法、当地政府和公交企业等为成员单位的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整治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其他有关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交通局综合整治办(梅华西路62号,交通大楼409室),日常联络机构设在*地区唐家交管所(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员名单见附件)。

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负责本方案的组织实施推动工作。负责检查、督促和掌握各部门分工负责整治工作进度,定期组织开展联合集中整治行动,及时反映整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报告、总结各阶段综合整治进展情况。

四、部门职责与具体任务分工

(一)部门职责

综合整治工作由市交通局牵头,与高新区管委会、市公安局、市城管执法局、市工商局一并组织*片区运管、公安、交警、城市执法、工商、市场管理、市公汽公司等部门分头落实以下职责:

交通局:负责建立*地区客运市场综合整治组织领导机构;制定综合整治方案;协调、督促、检查整治方案落实情况。

运管部门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交管站(所)负责落实*地区客运市场整治工作,有计划、有重点联合交警、城管、工商部门开展整治打击行动。

公安、交警部门:负责*地区治安管理及道路交通安全;完善金鼎市场公共汽车站、亭及相应通道交通管理标志的设置。

城管执法部门:负责*地区市容环境的监管;完善金鼎市场及其周边的环境卫生管理。

工商、市场管理部门:负责*地区市场经营秩序的管理,维护经营者合法权益,为改善该地区公共交通服务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高新区管委会(唐家镇政府):负责组织发动镇、村政府及居民支持和参与综合整治工作。开展综合整治宣传教育活动;协助管理金鼎市场秩序,消除阻塞交通的安全隐患;解决金鼎市场公共汽车首末站用地,为公共汽车正常运行提供保障;建立群众监督举报制度,发挥社会及舆论监督宣传作用。

市公共汽车公司:负责建设金鼎市场公共汽车首末站、候车亭,制定*地区公共交通的合理运行方案,针对当地居民出行难问题,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交通服务。

(二)任务分工

1、宣传工作

(1)针对*地区居民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安全常识缺乏现状,发挥行政村居委会作用,深入调查摸底,开展对参与非客车载客所有人、驾驶人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促使其主动退出客运市场;发挥区政府部门职能作用,通过有效措施,多渠道、多形式、全过程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建立安全宣传联系点、落实宣传联系人,耐心做好当地居民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广大群众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自觉抵制交通违法行为,营造良好的农村交通秩序环境,保障农村小公交模式的顺利开行(高新区管委会负责、区属部门配合)。

(2)通过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刊物等媒体,营造*地区客运市场综合整治声势,大力宣传开展整治工作的意义、方针、政策,公布对违法、违章从事道路运输活动处罚的各项法律、法规依据,宣传乘坐非营运客车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危害性,使车主及老百姓了解市场整治的情况,鼓励有奖举报,使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整治活动(综合整治办负责、辖区运管部门配合)。

(3)做好方便群众出行、创新公交模式的舆论宣传工作。在*地区沿途公交停靠站点设置宣传牌、张贴标语及宣传画,沿线发放宣传单及宣传小册子,及时向社会公布小型公交运行模式、服务时间、开行时段,以及途经行政村、自然村停靠地点等。利用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印发小册子等,大力宣传公交优先政策、农村公交运营方式,使当地群众了解公交企业为发展农村公交作出的贡献,熟悉小型公交车的开行服务时间和上落点,选择乘坐公交车出行,支持公交企业普及农村客运市场(市公共汽车公司负责)。

2、市场秩序维护工作

(1)对*地区道路的安全管理负总责,建立相应的镇、村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本区域管理重点,组织开展针对管辖区域非客运载客车辆的调查摸底,重点做好“四查”:查是否有牌有证、查是否有违法载客行为、查是否经过安全技术检验、查是否投保第三者责任强制险,实行登记造册,定期通报公安、交警、交通运管部门备案。做好宣传教育、集中整治、长效管理等各项工作。掌握本地区违法载客存在的事故隐患情况,督促镇、村政府、各部门落实防护、防范措施,切实消除隐患,确保本区域无违法载客现象的发生(高新区管委会负责,镇、行政村配合)。

(2)密切关注*地区综合整治期间发生的社会不稳定因素,防止聚众滋事、人为破坏公共交通站、亭设施,重点加大对金鼎市场的治安管理力度;加强对无牌无证机动车的监督检查,逐车落实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强化路检路查密度和力度,凡摩托车、农用车、面包车违法载客的,一经发现,即依法从严查处。重点加大对*地区市场旁边的路面监控和路查、路检力度,取缔无牌无证、假证假牌车辆,打击防碍公务或聚众闹事等违法活动(市公安、交警部门负责)。

(3)禁止在金鼎市场内无证照经营、乱摆乱放和车辆乱停乱放(市工商部门负责,金鼎市场公司配合);对金鼎市场周围环境出现的乱摆乱卖、无照经营、占道经营、乱搭乱建等违法违章行为进行查处,维持良好的市容卫生环境(市城管执法部门负责)。

(4)组织*地区相关执法部门建立联合整治队伍,落实各部门联合行动人员名单,突出重点区域、路段、路口,采取联合检查和动态巡查相结合的方式,着重在金鼎市场候车亭、公共汽车首末站周围巡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和《广东省道路运输条例》等规定,从严查处违法载客行为。该处罚的坚决依法处罚、该拆除的坚决拆除、该卸客的坚决卸客,坚决做到违法状态不消除不放行(市交通局负责,辖区运管部门配合)。

3、公共小巴站、亭建设工作

(1)落实金鼎市场周边设立临时公交首末站及候车亭的选址问题。协助公交企业做好相应的场地租用、规划建设报批、设置道路交通管理标志等工作,确保公交站亭顺利施工(高新区管委会负责、市交警配合)。

(2)落实金鼎市场周边设立临时公交首末站及候车亭的建设和投入使用。制定相应建设方案和施工计划,签定租用协议,确保如期完成建站施工任务(市公共汽车公司负责)。

4、公交运营服务工作

(1)协调督促市公共汽车公司制定*地区公交小巴线路运营方案;加强对行政村通车情况和公交首末站及候车亭设置情况的检查督促;结合*地区居民出行特点,支持公交企业因地制宜、灵活开展客运班车通村工作,并对基本符合营运条件的当地居民自备车辆加以规范、吸纳,引导企业既减少管理成本又防止恶意竞争,采取多种形式保证班线的正常运营(市交通局负责,辖区运管部门、高新区管委会配合)。

(2)在金鼎市场公共汽车首末站、候车亭建设竣工提交使用基础上,按期实施*地区公交小巴线路运营方案。提前做好运营模式和运营线路、投放车型等广泛宣传工作,向当地居民印发有关公交小巴运营线路、运营时段、开行时间、停靠站点、交通法规知识等内容的宣传手册。密切关注运营进展情况,及时制定有关线路调整、运力增加计划。通过现有线路延伸或调整、开辟新线、开通区间车、行政村车等方式,科学构建客运网络,切实解决当地居民出行难问题(市公共汽车公司负责)。

五、整治步骤和时间安排

综合整治坚持“疏堵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采取统一组织、联合行动、集中打击和各职能部门自行加强日常监管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一)准备阶段:11月20日—1月15日

1、制定整治方案,健全组织机构,明确任务分工,与相关部门协调、沟通,做好召开联席会议准备工作(市交通局负责)。

2、落实金鼎市场公交站亭规划设置及相关申报手续(高新区管委会、市公汽公司负责)。

3、完善公交运营基础设施(金鼎市场公交始发站选点、建设、交通管制标志和标线的划制),做好制定运营方案、调整线路、增加运力、加密班次、延长服务时间等准备工作(市交通局、市交警支队、市公汽公司负责)。

(二)实施阶段:1月15日—2009年2月30日

1、加强宣传教育。通过电视台、广播、报纸等媒体宣传城乡公交一体化宗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积极引导*地区城乡居民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自觉抵制交通违法行为,公布对违法、违章从事道路运输活动处罚的各项法律、法规依据,宣传乘坐非营运客车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危害性,使车主及老百姓了解市场整治的情况,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和支持整治活动(高新区管委会负责组织,相关部门配合)。

2、建立联合整治队伍。*地区交管、交警、城市执法、工商等部门采取联合检查和动态巡查相结合的方式,突出重点加强车辆路查路检,取缔无牌无证、假证假牌车辆,打击“拉客仔”,消除交通安全隐患;从严查处违法载客行为,坚决做到违法状态不消除不放行(市路运处负责组织联合打击行动,相关部门配合)。

3、整顿金鼎地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打击、取缔乱摆乱卖和无照经营、占道经营、乱搭乱建等违法违章行为,为完善该地区公交服务提供良好的市容卫生环境(市城管执法局负责,市工商及金鼎市场管理部门配合)。

4、完善*地区公共交通服务。及时调整、开通*地区镇内及镇到村、村到村公交线路,增加运力、加密班次、延长服务时间,改变运营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满足群众出行合理需求(市公共汽车公司负责)。

5、及时跟踪、收集、汇报和妥善解决整顿实施阶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综合整治办公室负责)。

(三)总结阶段:2009年3月1日—4月31日

1、总结整治工作的经验教训,巩固成果,查找不足,制定改进措施,努力提高农村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综合整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工作分工提交总结材料,综合整治办公室负责收集汇总)。

2、建立长效机制。整治工作结束后,建立起定期召开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实行部门责任制,形成职责明确、通力协作的良好互动机制。

六、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地区客运市场中存在的问题,是农村城市化进程中阶段性矛盾的一种表现,是目前农村客运发展中带有普遍性的热点、难点问题。这次综合整治对探索解决农村客运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为此,各单位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抓好综合整治工作,增强抓好农村客运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抽调精兵强将,确保整治任务的圆满完成,实现综合整治预期目标。

(二)搞好宣传,减少阻力。各有关单位尤其是要充分发挥当地政府部门职能作用,利用各种形式向群众宣传综合治理的目的意义,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争取群众对综合治理工作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提高群众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减少冲突,化解矛盾,确保综合整治工作顺利进行。

(三)依法行政,规范执法。在整治过程中,各执法部门要用好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要依法办事,文明执法,妥善处理各类矛盾,防止矛盾激化。

第8篇:农行运营工作总结范文

一、坚持防控风险,努力实现资产业务风险最低与效益最大化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就是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农信社如何实现科学发展,笔者认为,必须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即在遵循银行金融机构控制风险的基本条件下,才能实现农信社又好又快发展。防控风险的方式很多,从业务经营的角度说,在防控风险上,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在贷款增量的总量安排上要思考信贷风险的防范。在农信社的业务经营当中,部分县级农信社不考虑自身的管理水平,不考虑当地的经济对金融的需求,不考虑自身资金筹措能力,片面追求盈利和员工的绩效,随意地扩大贷款的规模,形成只讲员工的眼前个人利益,不考虑农信社信贷资金风险控制的情势,导致贷款不讲条件、不计风险的十分可怕的结果。坚持贷款增量总量的风险控制,首先要遵循农信社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基本要求,在总量安排上,坚持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的原则,不允许超比例运用拆借资金发放贷款;在结构上,处理好资产负债的各种比例关系,注意资产重组期限对称,防止超比例发放贷款,通过资产和负债方面的综合调整与控制,以谋求资产负债最佳组合,实现流动性、安全性、效益性的有机统一。其次,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对信贷的有效需求把握好贷款投放总量。农信社是“社区银行”,有特定的服务区域和服务对象,在贷款的投放上,应根据摸清总量、确定对象的思路,匡算出区域内有效的信贷需求,通过对总量需求的把握,严控贷款出现跨区域、垒大户等道德风险问题。第三,贷款投放总量应充分考虑农信社的管理水平。可运用信贷管理差别化的办法,对管理水平高、风险控制好的农信社,按照总量控制的原则,可以发放贷款;对管理水平低、信贷风险问题比较多的农信社,要控制贷款的发放。通过差别化管理来控制信贷资金风险。

二是在业务发展中不断调优信贷结构。优化信贷结构是农信社防控风险的重要任务。优化新增信贷资金配置。通过信贷投向由一般产业向优先发展产业转移,从风险集聚行业向多元化行业分布转移,从限制型、淘汰型企业向扶持型、成长型企业转移,由低需求的传统种植、养殖业向高效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需求转移。对贷款行业间分布进行动态分析和调控,严格控制压缩需求饱和行业和高污染、高能耗等限制行业的信贷投入,通过利率等杠杆加快风险集中、占比偏高行业贷款的逐步压缩,不断优化信贷资金配置结构。控制好存量结构。按照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原则,认真界定存量信贷资金的质态,可将贷款区分为正常、控制和退出三类进行全面的动态管理,对正常类的贷款,按信贷管理要求进行全面维护;对控制类贷款,可运用信贷管理手段促使贷款人尽快归还贷款;对退出类的贷款,综合运用各种措施和办法收回贷款。提高低风险信贷资产的比重。在新增贷款上严格进行控制,主要是压缩信用贷款规模,增加抵押贷款和其他低风险资产。

三是通过合理整合资产总量把风险控制到最低。资产总量结构的合理整合,是按照资产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三者之间的协调要求,谋求资产的最佳组合,以达到资产风险最低、效益最大目的,也就是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从目前农信社资产组合的情况看,也还存在低风险资产占比低、业务品种不多、从事专业操作的人员少等问题。下一步应按风险最低、效益最大化原则,合理、有效整合好资产总量结构,通过资产结构的调整,优化资产质量,防控资金风险。

二、坚持以人为本,建立激励和约束并举的经营与考核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农信社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本贯穿到业务经营管理的各个过程和环节,通过建立和健全经营考核机制,把员工创造价值的最大化、从业行为的规范化作为农信社以人为本的重点,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农信社发展事业上建功立业。

一是建立激励与约束并举的经营机制。做到干部的能上能下。对县级联社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及农信社主任提拔任用,业绩考核要作为重要标准。各级农信社要加大对管理范围内干部的考核力度,优先提拔使用业绩优异的干部。同时强力推进末位淘汰。充分运用末位淘汰机制,全力推进农信社用人制度改革。对年度综合考评末位的县级农信社领导班子给予黄牌警告,连续两年末位的县级农信社领导班子引咎辞职;对市、县两级农信社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在年度考核处于末位的,免去行政职务。通过末位淘汰,建立起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新型人事管理制度,以此促进农信社员工积极向上,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

。做到员工的能进能出。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依法规范劳动合同的管理。对不符合条件的员工,依据合同规定的条款进行处理。实行竞争上岗。在定编、定员、定岗的基础上,按照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实行全员竞争上岗,营造上岗首先爱岗、爱岗才能在岗、在岗要凭业绩的进取氛围。加强人才引进。有计划地引进招录一批专业对口的大学生、资源性人才,充实农信社队伍,改善员工结构。做到工资能高能低。坚持工资分配与效益,案防和资产质量挂钩,充分体现“效率优先”的分配原则;实行按劳计酬,依员工业绩计酬,合理拉开收入分配档次,彻底打破“铁饭碗”、“大锅饭”。

二是建立充满活力的绩效分配机制。完善业务指标万元含量计酬办法。根据目标任务完成进展情况和难易程度合理确定各项目含量标准;对基础性管理工作、中心工作等,进行货币化计酬,促进基础管理和中心工作平稳推进。加强绩效分配管理。员工绩效考核工作必须持之以恒、不断优化。县级农信社可根据实际按月考核,重点考核清收盘活、收息和到期贷款回收率等指标,内、外勤同工同酬。加强绩效考核的监督。基层农信社应及时将员工薪酬兑现情况进行公示,加强彼此监督,充分调动全员工作积极性;县级农信社应按月直接将员工薪酬考核兑付到员工,同时将兑付情况上报市级农信社人事教育科;市级农信社职能科室按包片蹲点的要求,加强对县级农信社绩效分配的管理,切实使绩效管理落到实处,充分调动全员工作积极性。

三是建立员工教育培训机

制。市场经济的特征是知识竞争经济,这种经济特征对现代企业职工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企业要想立足并谋求发展,必须努力提高员工素质,全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要加快创新人才的培养。重点加强网络、客户经理人才培养。要做到职工教育制度化。将职工教育纳入领导责任目标,作为政绩进行考核。落实领导责任,建立激励机制,激励不同层次的人才向高级努力,引导更多的人学有所成。要做到职工教育全方位进行、超前进行。从农信社的长远目标出发,做到提前规划,提前培养,促使职工终身受教育,终身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型农信社氛围,改变目前员工技能单一、复合型员工缺乏的状况,促进农信社经营机制转变、业务发展。

四是建立与客户良好互动机制。客户是上帝。离开了客户,农信社将会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生存。因此,要搞好金融服务。全面推行客户经理制度,立足社区、服务中小企业、居民,急客户之所急,想客户之所想,努力为客户提供及时、方便、快捷的信贷资金周转、存款资金划拔、收付、工资等金融服务;对不同对象要实行差异化服务。要培养黄金客户。对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前景的客户,在客户周转资金暂时出现困难时,要积极支持;在国家经济金融及产业政策指导下,引导客户做大做强,成为农信社可以依赖的黄金客户。要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对现有客户按存、贷、中间业务分类,在此基础上实行个性、人性化服务,定期维护,增强忠诚度,同时,吸引、发展、拓展新的好客户。要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考核,按月通报、按季考核。在培养黄金客户上,坚决杜绝吃、拿、卡、要现象,如有发生,严惩不贷。

三、坚持统筹兼顾,推动农信社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农信社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运用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工作方法,在把握好总体工作的同时,统筹兼顾好各项工作的平稳发展,形成工作平稳推进的良好态势。

一是要统筹城乡市场发展。应立足县域、面向“三农”,努力实现城乡市场发展的一体化。城区社要立足社区,根据城区人流、物流、信息流集中的特点,发挥农信社点多面广、各级都能发放贷款的优势,利用金融新产品,开展“一站式”服务,不断拓展城区市场,积极为城市居民,为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服务,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农村社重点在农村,在集镇居民,要结合政府产业政策调整重点,结合地方特色,抓好金融服务,支持“三农”经济发展。总之,要结合各自特点,积极开展组织存款、发放贷款、发展中间业务等工作,扬长避短,加快业务发展。

二是统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要加大宣传力度。在社会上大张旗鼓地宣传农信社的性质、服务宗旨、金融地位、作用和支农成绩,力求家喻户晓,提高信合公信度。要加强信用环境建设。积极与地方政府配合,大力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信用社区”建设,落实信贷优惠政策,同时,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力度,打击各类逃废农信社债务的行为,营造讲诚信的氛围。要加强社会征信体系建设。积极与工商、税务、司法等部门联系,建立共享的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面向企业和个人、覆盖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的社会诚信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信用维护和协作机制,加强信息披露,实行联合制裁,为农信社发展打造一个公平合理的法律支撑体系。

第9篇:农行运营工作总结范文

为稳步推进全县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确保我县的改革工作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是保障农村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努力拼搏,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修建了5490多件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使广大农村农业生产综合能力、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全面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农业生产积极性,对全县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为农村小型水利建设和改革提供了机遇和发展空间。20*年以来,根据国务院《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市《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思署办发〔20*〕5号)的精神,为扭转水利工程“重建轻管”的不良状况,我县相应制定出台了《景东县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对全县的中型、小(一)型水库和部分渠道等水利工程进行了体制改革。截止20*年12月31日,我县共完成1座中型水库、8座小(一)型水库的水管体制改革;规范管理了8座小(二)型水库;并将9个水管单位定性为纯公益性事业单位,增加行政事业编制25个;成立用水户合作组织72个。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目前全县还有近90%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未进行管理体制改革,管理工作仍然滞后,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差距还很大。部分乡(镇)和水管单位还存在改革政策没有落实到位,水管单位定性不准、定编的水管单位人员不到位、岗位责任落实不完整、水价改革执行不好、管理责任不清,工程效益难以发挥的不良状况,水管单位还没有真正走入良性运行发展的轨道。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数量庞大,覆盖面广,资产构成复杂,管理权责模糊,管理主体缺位,由于产权、经营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得不到落实,造成“国家管不了、集体管不好、农民管不到”的现象普遍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全县人民兴修水利、大办水利的积极性;同时,工程安全得不到保障,工程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还造成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有限水资源的巨大浪费,严重阻碍当前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开展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二、明确任务、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关政策

开展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明晰工程产权为核心,以保障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根本,以保证工程安全运行为前提,放开建设权,出让资产权,转换经营权,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产组合,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工程运营管理,增强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效益。

(一)目标任务。

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用水合作组织管理和委托管理等多种管理方式,逐步建立起产权明晰化、投入多元化、服务社会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工程管理工程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使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明确,经营方式灵活,管护责任落实,安全运行有保障,管理水平提到提升,做到“建、管、用”相一致,“责、权、利”相统一,力争在2012年上半年,基本完成全县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二)基本原则。

一是要坚持责权一致、有机统一的原则。实行“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处理好“责、权、利”的关系。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做到宜卖不租、宜租不包,宜包不搞协会或委托管理,股份合作的股权要相对集中,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三是要坚持尊重民意、维护权益的原则。广泛征询农民意见,实行民主决策,使改革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兼顾维护好农民和经营者的利益关系。

四是要坚持政府扶持、民办公助的原则。充分发挥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引导作用,处理好政府投入和受益农民投资投劳参与工程建设、管理及改革的关系。

五是要坚持统筹发展、持续利用的原则。统筹规划和协调城乡水利发展和改革,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确保防洪、供水和生态环境安全,处理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的关系。

(三)改革的主要范围。

一是灌溉面积在1万亩、除涝面积3万亩或渠道流量1m3/s以下的灌溉排水工程,具体包括小型泵站、机电井、拦河闸坝、输水管道及直接为农田灌溉排水服务的小型河道治理等工程。

二是小坝塘、小水池、小水窖等蓄水工程。

三是乡(镇)村集中供水、农村人畜饮水等工程。

四是林场、监狱系统管理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和符合改革范围标准的新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要按照云政发〔2009〕87号文件要求,在工程建设时明晰工程产权,明确管理机制,落实管护责任,建立健全良性运行的工程管理体制。

(四)明晰工程产权

1.以农户自用为主的小型工程,包括国家补助资金等所形成的资产,其产权属农户所有,实行“自建、自有、自用、自管”。

2.受益农户较多的非经营性工程,包括国家补助、村组集体投资投劳等所形成的资产,要按照工程受益范围组建用水合作组织,其产权属用水合作组织所有。

3.乡(镇)村集中供水工程,可按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方式确定工程产权。以国家投资为主修建的乡(镇)村集中供水工程产权属国家所有,由县人民政府授权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行使出资人权利进行资产的处置和监管;以国家、集体和群众共同投资投劳为主修建的乡(镇)村集中供水工程产权属工程受益范围内的用水合作组织所有;以社会法人、自然人或股份制等形式投资为主修建的乡(镇)村集中供水工程产权属投资者所有,国家补助部分所形成的资产由县人民政府委托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持股参与经营管理,也可卖给个人经营。

4.向乡(镇)村企业、果园、种植场、养殖场等供水的经营性农村小型供水工程。以国家投资为主修建的工程产权属国家所有,由县人民政府授权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行使出资人权利进行资产的处置和监管;以国家、集体和群众共同投资为主修建的工程产权按投资比例划分,国有产权由县人民政府授权乡(镇)人民政府或村民委员会负责管理;以社会法人、自然人或股份制等形式投资为主修建的工程产权属投资者所有,国家补助部分所形成的资产由县人民政府委托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持股参与经营管理,也可出让给个人经营。

5.社会各界资助捐赠所形成的工程资产,按照资助捐赠者的意愿进行产权划分。对不能确定资助捐赠者意愿的资产,原则上将产权划归工程现有经营管理者。

(五)完善管理机制

在分类明晰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或经营管理权的基础上,工程所有者或经营管理者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各级政府水利工程管理的政策规章,服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水利发展规划和防汛抗旱指挥调度要求,接受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严格履行改革协议合同,切实加强工程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为确保工程安全运行,工程所有者或经营管理者不得擅自改变工程功能,如因实际情况需要改变的,需逐级报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方可实施。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检查监督和指导服务,对不能有效保证工程安全运行、发挥工程正常功能效益或不能严格遵守执行改革协议合同的,要及时督促整改,并视情况终止或收回其使用权或经营管理权,另行改革。

以烟草部门投资为主建设的烟水工程的所有者,要按照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接受烟草部门的监督检查,不得擅自改变原定工程功能、基本烟田规划和减少烟叶种植面积。

(六)相关配套政策

1.保护支持改革主体。国家依法保护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所有者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以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用水合作组织管理等形式经营管理工程者,享有工程使用权和收益权;以委托管理等形式使用管理工程者,享有工程使用权;以买断或投资新建工程者,享有工程产权和经营管理权,并可继承和转让。改革后,工程所有者或经营者同样享有获得国家资金补助等有关优惠政策扶持的权利,并可在保障工程公益和遵守水资源合理开发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多种经营。对社会团体、法人、个人投资修建的工程,各级有关部门可采取“民办公助”、“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以奖代补”等形式给予适当补助或奖励。

2.严格执行水价政策。改革后的工程供水价格,严格按《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改委关于深化水价改革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实施意见的通知》(云政办发〔2005〕170号)及云南省水价改革的有关规定,在县人民政府的指导监督下,在县物价主管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指导价幅度内商定,按程序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定后,报县人民政府和物价部门按规定批准后执行。用水户应依法遵守批准的水价方案和水费计收管理办法。

3.切实管好回收资金。通过改革所回收的资金,原则上属工程所有者所有,主要用于工程维修养护、更新改造和新建水利项目,要做到财务公开、公正透明、接受监督。国有工程改革回收资金要作为水利建设专项基金纳入县级财政管理,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专项投入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维修改造。

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切实抓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

(一)时间要求

全县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按照调查摸底、逐步推开、规范运作方式分为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调查试点阶段,在2009年11月底前完成调查摸底和制定出台县级改革方案,并报市级备案;第二阶段为全面推进阶段,在2009年12月至2011年底前全面完成改革工作任务;第三阶段为总结验收阶段,在2012年5月前对改革工作进行查缺补漏、评估验收、全面总结。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明确责任,周密部署,稳步推进。

(二)工作步骤

各乡(镇)要结合实际,分类选择不同区域的工程项目进行试点改革,以点带面,总结推广,在改革中按照以下步骤开展工作:

1.调查摸底,制定方案。各乡(镇)在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现状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本着简便易行、合理评估、推进改革的原则,由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财政、国有资产管理等部门,制定当地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清产核资工作方案,组织乡(镇)人民政府进行资产评估和工程产权界定,并登记造册、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认真研究制定改革工作方案,明确改革内容,乡(镇)人民政府在广泛征求当地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组织拟定改革草案,由县水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组织财政、国土、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审核修订并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后形成改革方案,报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2.公开实施,签订合同。各乡(镇)改革方案要在工程受益范围内公示,在县级有关部门监督下实施。乡(镇)村集体所有的工程,由乡(镇)人民政府或村委会主持改革;国有工程由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主持改革。通过改革确定工程产权或经营管理权后,所有者或经营管理者须依法签订合同,规定工程的性质、用途、管理人员、管理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违约责任和责任追究、使用或经营期限、工程维护标准和管护制度、防汛抗旱调度和工程安全运行责任等内容。改革后工程的使用或经营管理期限,原则上为2年至20年,各地可根据工程特点和当地情况具体确定。期满后,原使用或经营管理者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续签权。实行股份合作改革的,要广泛征求工程现有受益农户的意见,按照股份制企业经营管理的规定,进一步细化明确股东产权,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并报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3.发证建档,统计信息。改革完成后,要及时登记发放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证或经营管理许可证等相关证照。产权证由县人民政府按照省水利厅的要求统一监制,由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代县人民政府登记核发工程产权证,并及时汇总整理建档。同时,各地要认真及时总结改革工作,准确统计相关进展信息,逐级整理汇总到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并上报市和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三)加强组织领导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政策性强、牵涉面广的系统工程。我县将成立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水务局、发展和改革局、财政局、经济和商务局、国资委、国土资源局、农业局、林业局、扶贫办、移民局、烟草专卖局等部门参加,下设办公室在县水务局,负责具体日常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是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责任主体,要进一步明确领导责任,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改革实施细则,尽快组织开展工程调查统计、清产核资登记造册、改革方案调研制定等工作,以确保改革任务如期完成。各乡(镇)领导机构成立情况于10月31前报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加强考核,严格奖惩。建立改革绩效考核奖惩机制,实行年度考核评比制度,确保改革稳步实施。县发展局、财政局、水务局等部门要对改革工作较好的乡(镇)在项目资金上予以倾斜,进行鼓励支持;对改革推进不力的乡(镇),要减少项目资金的安排,并予以通报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