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法学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法学专业培养方案精选(九篇)

法学专业培养方案

第1篇:法学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实践主修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4-0115-02

在法学专业本科教学中,注重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的培养是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核心。在实践教学中,目前普遍采用的案例教学、模拟法庭训练、诊所教育等方式,对于提升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法学专业在实践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法律职业能力的培养缺乏体系化的设计和常规性的安排、培养特色不够鲜明、培养出来的人才在职业竞争中缺乏整体优势等问题。为了系统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职业技能水平、突出培养特色,结合高校法学专业教学的实际进行系统的实践主修能力培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上述不足,可以说是高等教育中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一种新探索、新尝试。

一、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培养的提出

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改革,在高等教育中注重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和整体趋势。但当前高等教育中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知识讲授、轻实践训练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其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明显薄弱,难以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培养是基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薄弱的现状,在充分考虑高校教育教学条件以及社会对高级人才能力要求的基础上,提出的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具体说来,专业实践主修能力是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培养对象从事专业对口的职业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实践操作能力。“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并不是仅仅指具备的一项专业能力,而是在所有专业能力都具备的基础上,所具有的一定专业特长性质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是高校培养专业人才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1]渤海大学从2013级学生开始进行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培养工作,各个专业结合各自的特点分别制定了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培养方案。这一培养方案与原有的专业培养方案配套实施。专业实践主修能力作为培养方案实践环节之一,教学培养历时三个学年,是学生必须参加的系统的专业实践能力训练。这样“二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符合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社会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现实要求。

二、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法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其所培养的人才应当是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系统了解法学知识框架,掌握法学的基础理论,熟悉我国的主要法律规定和相关政策,具有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案件分析与处理的能力,能够胜任法律工作的应用型法律人才。为了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在高校法学专业教学培养中必须在进行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1.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培养是实现法律职业能力培养常规性和长期性的需要。在以往的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中,课内进行的实践环节常常因为教学时数的限制处于被理论教学挤压甚至取代的窘境,课外进行的实践活动如模拟法庭训练、法律诊所教育等常常具有阶段性的特点,而且学生实际参与的范围也比较有限。而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培养可以作为一个贯穿二到三个学年的实践教学活动长期开展,通过学生的课外练习和教师的集中指导实现法律职业能力培养的常规化和长期化。

2.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培养是实现职业能力培养系统性的要求。如前所述,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不仅仅是一项能力,而是由多项基础能力组成的综合能力。它能够涵盖法律职业所要求的多种职业能力,涵盖法律职业素质的全部内容。在培养与训练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基础能力训练开始,逐步扩展到核心能力,最后形成综合能力。因此,可以说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培养实际上是在对法律职业能力进行分类、分层、分解之后所形成的结构完整、顺序合理、内容全面的培养训练体系,体现系统培养法律职业能力的要求。

3.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培养是突出法律人才培养特色的要求。在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培养中,把何种能力确立为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取决于各个院校对办学特色、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的定位。各个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确定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内容,打造各有所长、各具特色的高级法律人才。这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各个院校的培养优势,而且也能够为社会提供专长各异、类型丰富的法律人才,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

三、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培养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现有的“两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专业主修能力的培养处于辅助地位。它是为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与训练而设置的实践环节,训练主要采用课外训练的方式,主旨是进一步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突出人才培养的特色、提升人才的核心竞争力。这一尝试和探索有利于法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化。在原有的法学专业综合实训、诊所教育、模拟法庭训练的基础上开展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培养,能够进一步完善法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体系,实现专项能力培养与综合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实现课内教学与课外训练的有机结合,弥补课堂教学时数不足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课外自主训练强化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运用,提升法学专业教学的整体效果。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培养对人才培养特色的凝练与凸显具有重要的作用。综合性及专门性院校可以结合各自的发展定位、学科优势等确定不同的实践主修能力,以突出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与优势。例如研究型大学可以把法学研究能力作为培养内容,经管类院校可以把企业法律实务能力作为培养内容,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培养专长,突出培养特色,满足社会对各类法律人才的需求。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校企(院、所)合作的实现,形成教育培养与就业的顺畅对接。在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培养中,各院校可以进行校企(院、所)合作培养的尝试,如与企业或者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单位进行合作培养、定制化培养。通过双方研讨确定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培养的内容与方式,有针对性地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就业质量。

四、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培养的原则与内容

1.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培养的原则。在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培养方案的制定、培养内容的设置及培养训练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突显特色原则。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培养作为突出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尝试,一定要明确人才培养特色,并在主修能力确定、培养与训练等各个环节突出这一特色。(2)实践为主原则。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训练,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学生实践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形成自主、自觉训练的良好习惯。(3)职业标准原则。在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实践能力的确定、训练和培养必须贯彻法律职业标准,以取得良好的培养效果。

2.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培养的内容。由于专业实践主修能力是与职业工作对应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在其内容设置上应当充分考虑社会对人才职业能力的现实需求、学校的培养条件、学科优势等因素。渤海大学法学专业在制定实践主修能力培养方案的过程中,经过系统分析和充分论证,认为法学专业学生在法律职业工作中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应当是以语言表达能力、法条查询与适用能力、案件分析能力为基础的法律文书处理能力。因为初入法律职业的人最先接触到的工作就是法律文书的写作,同时,在职业活动中各类法律文书的处理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可以说法律文书处理能力是应用型法律人才要胜任法律职业工作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

法律文书处理能力是涵盖案件分析与法律文书写作的法学专业的综合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法律查询与适用能力,即找法能力。主要培养学生分析案情,确定案件法律性质,找到对应的法律条文并加以正确适用的能力。第二,案件分析能力,主要培养学生全面分析案件、准确适用法律、出具法律意见并对案件中涉及的争议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的能力。第三,法律文书写作能力,培养学生写作各类民事、刑事、行政等诉讼文书和非诉讼文书的能力。在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培养中,结合法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实行分阶段培养。第一学年为基本素养培养阶段,主要进行法律语言与法律思维训练。第二学年为专业技能培养阶段,将分阶段进行法律查询与适用训练、案件分析训练和法律文书写作训练。第三学年为专业技能提高阶段,训练内容包括法律文书写作及模拟法庭训练。渤海大学法学专业的实践主修能力培养工作已经在2013级本科生中开展,目前已经完成了第一学年的基础素养训练。从训练情况来看,在学生尚未系统掌握法学理论知识的情况下,进行口头语言表达训练是合适的。经过系统的训练,学生口语表达的心理障碍得到排除,语言表达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可以说,目前渤海大学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培养是顺利的,有成效的。但作为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培养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评价与考核标准如何细化、如何提高能力训练的“实战性”等。这些问题的解决还有待于我们在工作中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第2篇:法学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视频案例:专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12-0031-04

一、引言

随着教育事业不断地推进与发展,中小学网管员的专业技能培养也成为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中小学网管员除了要完成常规的信息技术课教学任务外,还肩负着保障学校网络正常运行、网络应用开发与维护、面向全校提供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与辅导等各种任务,技术性强,涉及范围广,工作难度大。这给中小学网管员培训的组织者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在规定的短期培训时间内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值得思考。

视频案例教学法具有可视化、情景化等特点,将针对特定教学目的设计的视频案例引入到中小学网管员的专业技能培养中,能帮助中小学网管员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它对培养中小学网管员的操作技能、积累实践经验等方面有着较明显的优势。可以尝试在中小学网管员的专业技能培养中引入视频案例网络教学平台,将中小学网管员的专业技能培养由短期集中式转变为基于视频案例的在线学习培养模式,学员先通过视频案例网络教学平台观看精选的教学视频,选择工作中需要用到的场景片断观看学习并记录下疑问,然后通过在线交流平台跟其他学员交流或者向专家咨询,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种专业技能培养模式,有利于提供真实可信的场景,挖掘网管员的实践性知识,同时还能提供有效的协作学习和反思机会。

二、中小学网管员的专业技能培养与视频案例教学

中小学网管员作为教师中的特殊群体,除了要完成常规的信息技术课教学任务外,还肩负着保障学校网络正常运行、网络应用开发与维护、面向全校提供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与辅导等各种任务,其工作范畴包含教学、各种教学相关的辅助工作、网络日常管理与维护、网络应用开发、教师培训等,即不同于普通的任课教师,也不同于企业公司里的普通网管员。而现有培养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广大中小学网管员的专业技能培养需求,怎样才能更好地为中小学网管员提供更好的专业技能培养服务,值得深思。本研究调研了中小学网管员的专业技能认知特点以及现有专业技能培养模式的优缺点,基于建构主义和案例学习理论,尝试将视频案例教学法引入到中小学网管员的专业技能培养中,以期提高中小学网管员的专业技能培养效果。

1、中小学网管员的专业技能认知特点分析

通过对江苏省部分中小学网管员的网络调查问卷发现,他们在专业技能认知方面具备以下特点:

(1)中小学网管员工作中既需要教学技能又需要网络管理相关的各种专业技能,涉及范围多而杂,同时还需要相当的深度,这给中小学网管员的技能培养工作带了相当的难度。

(2)中小学网管员的专业实践经验严重缺失。一方面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发展对网管从业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绝大多数中小学网管员承当网络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同时还承担大量教学、培训等工作,没有足够精力和时间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网管实践经验严重缺失。

(3)中小学网管员难于找到可以直接借鉴的成功案例范本。中小学网管员工作性质特殊,在一所学校里从事这项工作人数并不会太多,无法通过同事间的交流学习获取成功的案例范本,而网络上可以找到的网络建设案例又未必完全适用于学校。

2、现行中小学网管员的专业技能培养模式分析

调研发现,目前绝大多数省市都通过短期集中培训模式来进行中小学网管员的专业技能培养。各地教育厅或教育局定期举办中小学网管员研修班,短期集中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有:

(1)短期集中培训模式难以让每个学员都满意。参与研修班的学员专业水平不尽相同,各自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大相径庭,这给短期研修班的课程设置带来了困扰,无法满足每一个学员的需求。

(2)短期集中培训模式能传达的信息量有限。短期集中培训模式集中培训时间非常有限,而中小学网管员工作涉及的内容又很广,经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的短期研修班顾及到培训内容的广度就无法顾及到培训内容的深度,顾及到培训内容的深度,就无法顾及培训内容的广度。

因此,短期集中培训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中小学网管员的专业技能培养新需求,中小学网管员群体迫切需要一个全新的专业技能培养模式,方便他们快速的构建起工作中所需的各类实践性知识模型。

3、视频案例教学与中小学网管员的专业技能培养

视频案例教学法具有可视化、情景化等特点,可以尝试将视频案例教学方法引入到中小学网管员的专业技能培养中,以期提高中小学网管员的专业技能培养效率。案例教学能揭示客观现象中的缄默知识,架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通过模拟真实情景中问题的解决,帮助学员积累专业经验,培养分析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因此有效提高了教学效能,被舒尔曼称作“对于教师教育是一种有前途的方法”。传统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大多采用文字来描述案例,而中小学网管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对他们的专业技能培养需要更直观、更直接的方式。新兴的视频案例教学法既有利于提供真实可信的情景,又有利于深度挖掘实践性知识,同时还能为学习者提供有效的协作式学习和反思的机会。正适合针对中小学网管员的专业技能培养的需求。

将为中小学网管员群体量身定制的视频案例引入到中小学网管员的专业技能培养中,构建一个基于视频案例的网络教学平台,有学习需求的中小学网管员自行登录到网络教学平台中,有选择地观看各类教学视频,并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跟其他学员讨论或者向行内专家咨询存在的问题,还可以通过网络自测题检验自己知识掌握的程度。这样的专业技能培养模式有利于中小学网管员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对培养中小学网管员的操作技能、积累实践经验等方面有着比较明显的优势,有利于挖掘网管员的实践性知识,能提供有效的协作学习和反思机会,在提高效率的同时还大大节省了开支。

本研究首先对中小学网管员的专业技能进行分类与细化,形成基本专业技能目录,并根据实际应用场景构建综合专业技能案例;然后,根据网络学习的特点选择适合基于视频案例网络教学平台的专业技能培养方法;最后,基于各级专业技能目录与专业技能培养方法,搜集并制作各类基础资源库,形成一个基于视频网络教学平台的中小学网管员的专业技能培养模式。下面将重点介绍基于视频案例网络教学平台的中小学网管员专业技能培养模式的结构框架。

三、基于视频案例的中小学网管员专业技能培养模式

图1展示了基于视频案例的中小学网管员专业技能培养模式的基本结构。本模式从中小学网管员的专业技能分析、基于视频案例网络教学平台的专业技能培养方法以及各类基础资源库的构建三个方面,对中小学网管员的专业技能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下面将逐一介绍。

1、网管员的专业技能分析

要更好地为中小学网管员群体的专业技能培养服务,首先需要了解中小学网管员群体的专业技能培养的需求和特点。通过电话咨询、网络问卷调查了解中小学网管员的专业技能培养的需求,结合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框架结构,将中小学网管员的专业技能分成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两大类。其中,基本技能是综合技能的基本构件,而综合技能是若干基本技能的组合与高级应用,两者互为补充,互相引用,综合技能的讲解与演示中会引用到若干相关的基本技能知识点,而基本技能中会提供一些综合技能作为其参考的应用场景。

基于视频案例的中小学网管员专业技能培养模式中需要提供基本专业技能目录和综合专业技能目录。其中基本专业技能目录通过对中小学网管员的专业技能进行细化与分解形成,然后,在基本专业技能目录的基础上,结合中小学网管员的实际工作场景设计并形成综合专业技能目录。

2、基于视频案例网络教学平台的专业技能培养方法

上文将中小学网管员的专业技能分作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两大类,其中基本技能代表基本知识点,更侧重于理论基础,而综合技能则需要在己经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对多个知识点融会贯通的综合应用,更侧重于动手实践方面的内容。而无论基本技能还是综合技能的传授与培养方式都可能会用到讲授、自测、示范、答疑,本视频案例网络教学平台就提供了讲授、自测、示范、答疑这四大块功能模块。其中,讲授功能需要调用到视频课程库,自测功能需要调用到测试习题库,示范功能需要调用到视频案例库,答疑功能需要有众多在线专家做支撑。而视频课程库、测试习题库、视频案例库与在线专家库,组成了基础资源库,建设内容丰富、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基础资源库是保障平台获得良好使用效果的先决条件。

3、基础资源库的构建

本研究的各类基础资源库基于新兴的云计算技术搭建,能够实现对现有各类资源库的智能化无缝聚合,从而保障基于视频案例的中小学网络管理员专业技能培养模式得以有效推行。首先对各类资源库的数据格式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对照国家的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求同改异,建立统一的数据模型,按国家的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对现行的任何资源库进行重新组合,实现现有各类资源库的智能化无缝聚合。底层的基础资源库中的资源可能来自于互联网,来自于各地学校自行采购的教育资源库,也可能是自行制作的教学视频,而对于平台的用户来说,所有的资源都只需要通过平台访问,从而让中小学网管员专注于专业技能知识学习,不为资料搜索所累,使基础资源库真正为中小学网管员的专业技能培养服务。

四、视频案例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一个实用有效的视频案例网络教学平台是本研究的研究载体。通过对平台各层次用户的需求分析,并结合大量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的系统功能,得出本平台的设计目标。

1、设计目标

(1)便捷的检索功能——可以为视频案例设置多层次、立体化的关键词,从而实现便捷的检索功能。

(2)良好的互动性能——平台不是单纯的展示性的网络教学平台,应该能够提供良好的互动与评价。通过对同一视频案例的留言互动,加上视频案例的客观文本材料,可以帮助学习者对案例场景产生新的认识,由浅入深,从表面认知向知识内化发生质变。

(3)安全可靠以及可扩展性——平台应具备较高的安全可靠性,同时,能较好支持案例与用户数的不断扩充。

(4)支持发展性评价——可以设计一些发展性量表,通过研究用户使用平台的痕迹,分析网络教学的有效性与用户的成长。

2、平台架构与主要功能

本平台引入了P2P流媒体技术,采用基于MVC模式的STRUTS技术进行设计。P2P流媒体技术与传统流媒体技术不同之处在于用户在播放过程中不仅仅可以从流媒体服务器取得媒体流,还可以从其它用户那里取得媒体流。同时,用户还可以把自己己下载的媒体信息共享给其他用户。

视频案例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系统功能分做前台应用系统和后台管理系统两大模块。

前台应用系统分作个人管理与案例应用两个子功能区。其中,个人管理功能区包含用户登录、个人信息管理、案例收藏夹管理等子模块;应用功能区包含案例检索、案例展示、热点排行、最近更新、在线答疑、在线自测等子模块。

后台管理系统分作系统设置、案例管理、权限管理、系统管理四个功能区。其中,系统设置功能区包含公告管理、基本信息配置、栏目管理等子模块;资源管理功能区包含案例管理、案例、案例审核、上载案例上载自测题等子模块;权限管理功能区包含用户管理、角色管理等子模块;系统管理功能区包含系统日志、备份恢复、访问统计等子模块。

五、基于视频案例网络教学平台的中小学网管员专业技能培养评价

针对本研究的目标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第一步,视频案例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第二步,视频案例的收集与制作:第三步,视频案例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实验;第四步,总结与反思。

本平台的研究对象定位为江苏省中小学网管员的专业技能培养,首先,设计了《中小学网管员基本专业技能摸底调查问卷》,通过纸质和电子问卷两种形式进行了数据采集,确定了平台中用到的视频案例的总体范畴。然后,邀请资深专家针对需求,进行视频案例的收集与制作,从而形成初步的视频案例资源库。

在已有视频案例库的基础上,邀请部分中小学网管员以及部分专家参与了平台的试用,通过对实验者的调查,得出如表1所示的教学效果评价表。

培训效果评价不如预期,主要因为很多参与试用视频案例网络教学平台的用户是第一次接触这种学习方式,还没有完全适应,另外,如何让案例更贴近中小学网管员的工作也值得思考。但大多数参与者都对案例内容感兴趣且认为自己得到进步,通过后台管理系统的访问统计可以看出大多数用户对视频案例热情度很高,点击量很大。

第3篇:法学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广告高级人才培养;广告文案教学;“两有三实”培养目标

广告业界竞争态势的日趋加剧及诸多的创新挑战,已经对广告专业教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同时使其实践性的专业特色越发显现出来。据统计,全国高校中已有330个广告学本、专科教学点,专业学生数目可观。如何满足业界对人才的高要求,科学打造富有特色的专业人才,在有限的资源中找到自己独有的定位,是高校广告学专业思考的重点。由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出色的创意实战素质综合形成的专业素养,正是专业学生的竞争优势所在。因此,为了适应广告学专业性质和未来从事职业特点的需要,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成为必须。正是在这样的情势下,我们提出了培养“两有三实”型广告高级人才的观点。这一观点,对专业素养的内涵进行了具体而准确的定位,把学生的专业素养具体化为“专业知识加技能加品质”三位一体的综合素质,它将有利于提高这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的竞争力,为应用性学科打造应用型人才提供的一条科学有效的路径。在这里,我们仅以广告专业中的广告文案课程教学为例,探讨“两有三实”型广告高级人才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一、 广告文案教学中的“两有三实”型人才培养理念

众所周知,文案写作不仅仅需要写作能力,除了和文字工作者一样必须善于分析、敏于观察、周到仔细之外,还必须具备销售经验、商品经验或商业运作常识。这种特殊的写作活动,必然要求写作者具备十分专业的思想和能力,其中思想包括市场营销观念、创新观念以及实事求是的工作信念;能力包括创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围绕上述专业思想和能力,以与广告文案业界紧密结合的实用性知识为核心(实用),以文案写作基本技能为重点(实践),以提升综合专业素质为目的(实干),坚持课堂理论讲授与课内外技能实训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定位课程教学,科学构建教学体系,培养应用型的高级广告文案人员,这就是广告文案教学中的“两有三实”型人才培养理念。

二、目前我国广告专业文案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专业基础知识只专不实。相对而言,目前国内的广告文案教师和教材编撰者普遍存在理论优先、实践缺乏的问题,他们专业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少有实战经验,对业界发展的最新动态也把握不够,对新技术,新变化缺少应有的敏感。例证陈旧、缺少自主研究和理论创新,这些问题都不可避免地使广告文案教育处于过去时态,使所训练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市场当下的变化。

2、实践创新能力缺乏启发。虽然广告学专业学生个性彰显,有很强的实战欲望,但是,教育者如何控制好这种冲动和爆发力,是一个难题。传统的广告文案教学,往往局限于理论验证式的实验和专门技能训练,容易培养出“工匠式”的学生,只是其一不知其二,缺乏创新能力;另有一些学生开始怀疑陈旧的理论如何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进而导致专业热情的失落和对未来的不自信,严重挫败了学生的专业激情。

3、专业素养缺乏综合培养。专业素养是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体现,专业素养的锻造需要很好的综合性训练。虽然目前广告学专业也开始关注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提升专业能力,但由于教学理念的偏颇,依然存在重知识技能轻综合品质培养的问题。比如一些学生自己本来有很好的创意甚至依据这一想法写出了漂亮的文案,但就是因为缺乏沟通和协调能力,无法说服美工,最终无法使文案付诸实行。他们需要更多沟通和表达的训练以及判断力和灵活性的培养。

三、广告文案教学中的“两有三实”型人才培养的思路

一、突出实用,科学合理的课程定位和体系规划

根据“两有三实”型人才培养理念,我们把广告文案课程定位在专业核心能力中的文案写作模块,课程目标是掌握广告文案写作流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创作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本课程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皆旨在使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专业素养。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广告文案集基础性、应用性、实践性为一体,基于此,我们构建起在专业思想和能力主导下的,以全面的专业知识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技能教学为提高,以专业素养教学为创新的梯形结构教学体系。其中,专业知识教学主要包括最前沿的广告文案创作以及认识实习,以强化学生基本知识、技能、专业思想为主;实践技能教学主要包括校内外实验、第二课堂和主题讨论会等,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深切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进一步提升表达能力。综合素质教学主要包括各种模拟实战,它要求学生参与广告公司广告文案创作的各个环节,了解广告文案运作全过程,熟悉广告文案创作等工作技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并能运用在课堂实验中学到的技能和在第二课堂实践中掌握的本领,进行整体的策划与创作,提高自己的实践创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丰富而规范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较系统的专业素养训练。

二、面向能力,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两有三实型教学是以专业素养为落脚点的人才培养思路,传统教学中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开,理论与实践两张皮显然是不可能实现这一目标的。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基础性知识和技能教学、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能力,加大综合性实验、模拟实战的比重,变传统单一的理论加实践模式为综合的素质培养式的教学,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我们在教学模式设计上坚持“三主”:

以文案基础知识为主线――专业能力的形成建立在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之上,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是形成专业能力的重要保障。广告文案的基础知识既有其基本规律,同时又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这样的知识特点要求我们特别注重立足于当前业界的广告运作流程,对文案写作基础知识进行模块化、动态化的训练。第一个知识模块是,教师必须为学生树立“广告文稿是达成广告目标的手段”,所以“一个称职的广告撰稿人在广告活动中必定是一个策略家”这一最基本的观念。①第二个知识模块是,根据广告创意活动从广告整体计划制定到确定广告策略、创意策略,再到文案策略的步骤,培养学生系统的创作习惯。第三个知识模块是特殊的广告文案语言表达训练,撰写合格的广告文案。这三个模块,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在教学过程中,在每一个知识模块之后设置“事例与评论”内容,观察讨论的题材大都来自国内外典型的广告现象,通过事例评析认识广告文案写作的方法,启发学生透过实践理解抽象的理论,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观察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探索并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不是简单依据某种已被多数同行普遍公认的既定理论体系,讲授出相应的一套规范化的内容,而是兼顾与主流派别存有差异或相对立的其他一些派别的观点和理论,并且在对各家已有理论观点的分析、评介、批判中,给学生提供一种进一步讨论的线索,或尝试给出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新假设,而后在广告实践中予以检验。这样使学生学到的基础知识“永不过时”,从而达到“实用”的目的。

以文案创作才能为主导――就是使教学内容对学生文案创作能力真正有驱动作用。比如,在校内,充分利用广告教学实验室、广告工作室或者广告公司等给学生打开了解文案创作业态、进行文案实践操作的窗口。在校外,与广告公司、媒体传播部门等确立长远的合作关系,建立固定的实习基地,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双向互动。其次,组织学生到广告公司、作业现场参观、学习,增加对专业的感性认识。第三,积极构建“第二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广告社团、定期举办系列的“广告实务报告会”和“最新广告文案创作研讨会”,带领学生参与广告文案实务运作,组织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和假期进行暑期社会实践,参加各种专业竞赛以及在校内外媒体兼职。第四,定期举办“广告文案比稿会”,并以此活动为主线展开创意和创作大赛,组织优秀文案人员评选、专业学习和实践的评奖,开展经典案例研讨等竞赛、展览、讲座、论坛等各类活动。这样,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自主活动相结合,特别注意设计吸引学生参与的情境、活动,使所学到的基础知识得到认证和升华,形成切实的文案创作能力。

以文案人员专业素养为主题――无论是基础知识教学还是课内外实验实训,教师始终以文案人员专业素养的全面养成为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综合性训练,除了重视创作能力的培养之外,还加强观察力、感受力、想象力和表达力方面的培训,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因此,我们将文案创作的工作体系引入学校教学,努力营造与现实文案工作有内在联系的教学情景,采用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任务驱动法、模拟实战法等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和素养,达到有效地互补。案例教学法,和学生一起分析和处理问题,培养学生通透的观察力;角色扮演法以广告中角色感受文案创作优劣,提高学生敏锐的感受力;分组讨论法,培养小组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任务驱动法,锻炼学生自学和搜集材料的能力以及想象创新能力;模拟实战法,强化文案创作实战训练,如通过模拟广告公司、媒体广告部及企业广告部,使学生对现实复杂的广告文案运作有一定的感知,提高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表达能力能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这些教学方法,变单纯化教学为多元化教学,各有侧重、相得益彰,为学生专业素养的养成提供了必要条件。

三、“双师型”教学队伍建构

广告专业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广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部分教师尚未完全实现角色转型、缺乏少数教师实践经验和广告背景缺乏。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加大在职教师培养力度:给现有教师时间和机会,帮助其努力自我提高,同时选送基础理论扎实,热情高、素质好的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度高、信誉度好的相关广告公司进行学习和锻炼,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其参与广告实践。

2 、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特别是有从事广告业务经验的教师。充分利用学校引进人才的特殊政策,通过各种渠道招揽人才,使专业师资队伍结构更合理更优化。

3、加强对外横向联系。聘请大型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客户总监、媒体总监任教授课、座谈、讲座,使学生接受业界最新知识和信息。

第4篇:法学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 新时期 档案专业 教学改革

任何一项事业的人才储备都对其本领域的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档案事业亦是如此。随着百姓对档案工作的不断了解,社会大众利用档案的意识不断增强,档案自身价值和独特作用的突出体现,档案专业后备人才的培养和现有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越发受到各级档案部门的重视。为更好地适应这一新形势,档案专业培训机构作为向档案事业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摇篮,必然要在提高培训质量上下工夫。为此,党和国家要求“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我国档案学专业教育要适应时展,必须坚决走改革和发展之路,以社会发展及档案工作的自身变革为契机,以满足现代社会对档案人才的需求为牵引,深化档案学专业教学改革,全面推进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新型档案专业人才。

一、档案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档案学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经历了一系列改革,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我们不得不接受的事实是,在档案高等教育专业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档案教学的发展。

1.课程设置。目前高校档案教育的办学模式呈现多样化态势,有的信息资源管理的课程比较重,有的历史学、秘书学、文书学或管理学的课程比较重,但在几大课程模块的构建中,专业主干课程内容的确定仍是基本相同的。职业涉及的技术学科没有能够在课程设置中得到应有的体现,这种课程模式导致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单薄,与档案职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有着很大差距。在高校档案教学的课程设置方面还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在档案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专业性较强,以知识性、理论性为主的课程明显偏多,以职业教育操作技能方面的课程相对欠缺。

2.教育模式。迄今为止,高校教学模式大多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往往是“粉笔加黑板”,坐而论道,述而不作,不注重教与学的双向性,不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虽然引入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但是运用不够充分,不少教师只是把原来板书纲目搬上演示文稿,教学方法仍以理论性教学方法为主,缺乏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不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学生,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部分学生由于忙于考研或找工作,实习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大部分档案专业的毕业生不经过岗前培训而无法直接上岗,学校的有些课程又让学生感到在实践中“无所适从”。这与目前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档案教育模式有着直接关系。

二、强化思想意识和领导队伍

要想发展档案事业就必须抓好继续教育,而开展继续教育就需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领导者要把人才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档案人员必须从保管型向智能型转变,像过去一样的机械式管理已经不适应档案事业的发展了。为了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档案人员必须具备相当的档案管理现代技术的应用能力和相关知识。例如: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编辑技术、信息科学知识等,只有掌握了这些应用知识,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对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要求。档案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既要社会化又要现代化。

档案管理是一项服务性、针对性较强的基础性工作,只有热爱档案工作、深刻理解和认识档案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任务、地位和作用,才能奉献精力,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从而具有学习的无限动力。因此,要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必须从思想道德意识抓起,使档案专业人员摒弃“档案管理就是借借还还、看摊守业的简单劳动”的旧观念,使提高本职工作能力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三、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高校档案专业教学改革中,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重中之重。教师要积极利用有限的条件,以多种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在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克服传统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讲,学生听,考试背书本”的不良现象,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实施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案例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讲授档案检索时,可启发学生对图书馆的检索进行分析比较;讲授会计档案时,引导学生研究国际上的反倾销诉讼,借助案例,让学生领悟会计档案的重要作用和整理工作。

2.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建立现代信息技术、档案保护技术、缩微复制技术等实验室,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档案的立卷、编目、著录、标引、鉴定、保护、缩微、复制、计算机数据处理等档案管理、保护的环节。联系地方档案馆,建设稳定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习条件,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3.借助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吸引力,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学习方法,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四、档案专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用人制度的变革,档案专业高等教育势必会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考虑颇多。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熟练的操作人员,还是培养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学者,可能是始终困扰中国高教界的一个问题。同样,也着实困扰档案学专业,从而没有作出明确的回答。

1.理论研究型人才。档案专业高等教育将此种类型的人才作为直接的培养目标其实并不可取,现在的问题是由于对理论研究型人才的评判过于狭窄,好像只要能出理论研究成果就是研究型人才,因此会将其作为档案专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其实不然,所谓理论研究型人才,必须是实际工作能力很强的人才。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是理论来源于实践,并用于指导新的、更普遍、更创新的实践,再产生新的理论,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事实上,我们无法将研究型人才作为档案专业高等教育的直接培养目标,它只能是经过培养具有很强实践能力的操作型人才(只不过有的是真正从事一线操作的工作人员,有的是指导一线工作者从事专业工作的指导人员),再由大量的操作型人才经过实践磨炼后,其中一部分发展成为研究型人才。

2.实际操作型人才。也许对于从事档案专业高等教育的同志来讲,将培养实际操作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似乎太低估自己,因为此类人才应当完全由中等教育和档案专业职业教学承担。但是,为了档案专业高等教育学生的择业需要,无奈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不管是开设新型实用型科目,还是在引导学生方面,或是在学校临毕业前在教学以外所做的努力,都说明了这个问题。

其实,如果我们对上面一点能够达成共识,那么这种所谓的心理压力就完全可以摒弃。因为作为档案专业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首要的、理所当然的就是能够胜任档案工作,能在不长的时间内将自己曾接受过档案专业高等教育的优势发挥出来,成为本单位业务工作中的骨干,然后才能谈得上朝行政管理或是理论研究的方向发展。

五、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档案专业的课程改革必须坚持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科学设置该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职业技能,力争使各门课程做到按需按岗设置,贴紧市场需求,同时关注该专业最新技术发展,突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传授,从而满足成人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性、针对性、实用性、综合性的要求。档案专业的改革要以课程改革为重点,这是由新形势、新任务决定的。我们要以市场对人才的未来需求确定办学方向,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切入,坚持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特点,确定专业特色。在专业能力开发上,在考虑搭建宽口径专业平台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专业定向培养,专业设置上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体职业发展的需求相统一,并以此实现针对性与适应性的矛盾平衡,做到适时、合理地调整、设置教育专业结构。

第5篇:法学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自从中国人民大学1982招收首届档案学硕士研究生以来,硕士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快速发展,截止于2010年底,在全国开设有档案学专业的32所高校中,共有24所高校招收档案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占70.5%。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大量非档案学专业背景的学生成为档案学硕士研究生,众多跨专业学生的涌入在给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带来充足生源及多学科知识的交汇对档案专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的同时,其档案学知识背景的缺失也使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尚未引起充分的关注和足够的重视,本文不揣浅薄,旨在抛砖引玉。

2我国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的基本概况

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是指非档案学专业考生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成为档案学专业的研究生。为了解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客观情况,笔者选择四川大学、上海大学、郑州大学、安徽大学、辽宁大学、苏州大学、湘潭大学等10所高校作为样本,通过阅览网站的信息、电子邮箱联系等方式,获取了10所高校2009-2011年的招生总人数、跨专业人数等情况。

2.1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人数状况10所高校2009级、2010级、2011级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人数与总人数的具体情况见表1。

在表1的基础上,笔者分别统计了10所高校2009级、2010级、2011级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所占总人数的比例见表2。

由表1和表2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是从总体上看,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占总人数的比例较高,三年均超过了50%。2009年、2010年、2011年10所高校的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的人数分别是80人、73人、74人,总人数分别为137人、143人、126人,所占比例则分别是 58.39%、51.05%、58.73%。

二是从个体上看,各个高校之间存表3

在较大差异。三年平均比例最高的达75.38%(安黴大学),最低的则为30%

(武汉大学),相差45.38%。其中,南京大学、上海大学、苏州大学、武汉大学的比例分别为42.11%、32.08%、31.03%、30%,均低于50%;安黴大学、山东大学、湘潭大学、辽宁大学、四川大学、郑州大学的比例分别是75.38%、72.97%、71.79%、71.67%、64.52%、56.52%,均高于50%。究其原因,比较复杂,可能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所办专业水平、所在高校的社会声誉、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及招生规模等。如南京大学、上海大学、苏州大学的比例均低于50%,可能与它们地处我国最发达经济区域,就业前景看好,能较好留住自身本科生的同时,还较能吸引外校档案学专业本科生报考有很大关系;武汉大学为享有很好社会声誉的著名高校,其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多年在全国排名第一,档案学专业水平也仅次于中国人民大学而位居第二,虽然位居中部地区,但仍能吸引大量档案学专业本科生报考,故比例较低。与此相对照的是,安黴大学、湘潭大学、辽宁大学均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档案学专业又具较高水准和较大影响,故比例较高。

2.2专业背景来源状况

经不全面了解,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背景十分广泛,横跨多个学科门类,如以安黴大学为例(见表3),其学科背景涉及管理学、法学、经济

学、工学、文学等5大门类,不过管理学背景的学生人数占跨专业总人数的58.82%,属大多数,与档案学属同一学科门类。

2.3跨专业报考动机分析

经调查分析发现,跨专业考生报考档案学的动机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的因素。内部因素来源于考生自身,主要有:一是档案学专业属冷门学科,学科内涵不高;报考人数较少,竞争程度较低,考取难度较小;就业不差,“性价比”较高。二是为了改变本科阶段所学专业,这源自于一些考生高中阶段对大学专业不甚了解,所学本科专业或者没有报好,或者不感兴趣,希望通过考研找到自己认为更适合的专业。[3]三是部分考生结合档案学专业的特性,想通过档案学专业考取公务员。四是少部分考生喜欢档案学专业。外部因素是指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有:一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高要求,学历是提高竞争力的渠道之一,考生将档案专业作为跳板获得硕士学历;二是就业压力,为逃避就业而选择读档案专业研究生。档案学考研的难度相对较小可能是最主要的因素。

3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探析

3.1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现状

从培养现状来看,多数跨专业硕士生应当体现的优势并没有体现出来,应有的潜力也没有被真正的激发出来,个别研究生在三年的专业训练中甚至一直处于困惑、迷茫状态。[4]各高校对跨专业与本专业硕士研究生采取的是“一视同仁”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基本相同,在导师的选择上没有考虑跨专业因素,由于大部分导师只有单一学科背景,这就导致导师不能很好地帮助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发挥其原有知识结构的优势,更不能做好其他专业知识与档案知识的连接以及重组。不具差异化、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对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当前的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状况令人担忧。

3.2跨专业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跨专业硕士研究生为档案学科队伍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亦对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提出挑战。针对跨专业生源这一特殊群体的培养问题应采取的对应措施是几乎为零。下面从跨专业学生自身、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导师制度等方面讨论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3.2.1跨专业学生自身

从报考动机方面看,多数跨专业考生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少数属跨专业调剂生,他们对档案学专业并不了解,使得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存在诸多障碍。档案学专业基础知识、思维能力以及档案实践能力的缺乏,使得这些跨学科背景的学生容易陷入迷茫状态。他们在课程学习上跟不上教学节奏,在学术交流讨论上无法与老师沟通,这些使得部分跨专业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自卑,并产生了消极的学习态度,对研究有畏难情绪,甚至个别学生从心里抵触档案学科。

3.2.2培养目标

在硕士研究生阶段,目前各高校将培养档案学学术型人才作为主要培养目标。如武汉大学就要求学生“具有独立从事研究、教学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注重学生“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培养。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档案学基础知识薄弱,要想建立完整而又科学的档案知识体系尚需多年的学习积累,他们较少有机会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工作,就算参与,也只是负责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在当前的形势下,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要想成为档案学学术型人才困难相当大,脱离实际的培养目标使得他们陷入尴尬境地。

3.2.3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档案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各高校课程基本模块大致包含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个别高校(如辽宁大学)针对跨专业硕士研究生设立专业补修课,总体上存在重理论、轻应用的现象。缺乏实践教学课程或者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课程,导致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欠缺档案工作的基本技能,不利于个人未来职业发展。各高校档案学专业课不尽相同,均带有浓厚的院系背景色彩。总的来说,档案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中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课并不多'而跨专业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开放性要求程度更高,没有足够的选择空间,无法满足个性化培养的需求及发挥跨学科优势。3.2.4导师制度

如今高校教师资源紧张使得一个档案学的硕士生导师一届带4?6个学生是较正常的事,精力所限,无法给跨专业研究生“开小灶”,以致面对跨专业研究生,许多导师在培养过程中表现得“力不从心”。同时,由于每一个导师不可能涉猎所有学科,只能在其专业领域内具有较深学术造诣,这样就无法帮助跨专业学生做好知识的连接与融合,甚至由于跨专业学生缺乏档案学基础知识,和导师之间的交流都存在障碍。

4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对策4.1正确自我定位、注重自主学习由于缺乏基本的档案学专业基础知识,缺乏专业思维能力,跨专业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跟不上,吃不下”的情况常常发生,对此,跨专业研究生一方面要积极调整学习心态,认清差距,科学地分析自我优势与劣势,克服消极、悲观的情绪,做好自我定位工作;另_方面就是注重自主学习,激发对档案学专业的学习热情,确定每一阶段的学习目标,比如在研究生刚入学阶段就自觉补习档案学专业基础知识。总之,在正确自我定位、注重自主学习的帮助下,跨专业研究生可以通过对专业基础知识的不断学习,结合跨专业优势,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研究能力,成为档案学专业优秀人才。

4.2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制定差异化培养方案针对跨专业研究生应重新定位培养目标,制定差异化、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档案学硕士研究生大部分在毕业后实际从事的不是教学科研型工作,而是应用性工作,因此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上。差异化、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是指根据学生自己的选择(就业或者读博),来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培养方案,最终培养成为应用型人才或者学术型人才。既然是不同的培养目标,那他们的课程设置、导师培养方式、实践活动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对于应用型学生,应设置较多的实践性课程,以来提高其实际工作能力;走学术之路的学生就侧重培养其研究能力。如此的分流方案才有助于提高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质量。

4.3优化课程设置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是培养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的重中之重,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金波认为档案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应呈金字塔形状,[8]这种金字塔式的课程体系更适合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笔者认为:金字塔课程体系中“塔底”是工具类、方法论课程,这类课程目前开设的很少[9]。档案学研究方法课程体系可以由以下课程组成:(1)管理研究方法,(2)信息检索技术与方法,(3)文献计量分析,(4)社会调查方法,(5)应用统计学;[1°]第二层开设一级学科相关的课程,以专业基础课的形式开设有关课程如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信息咨询等;第三层是档案学的专业课程,可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档案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的丰富化非常重要,这有利于学科研究多方向性;“塔顶”就是前沿性和跨学科性选修课程,通过这些课程可以了解各专业领域学术研究热点、专业研究新动向,帮助跨专业研究生拓展非档案专业领域的知识,帮助他们延伸自己本科专业领域知识。

在金字塔课程体系中还要补充的是教学实践环节,加强档案技能培训,才能更好地培养档案应用型人才。考虑到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在金字塔的第三层专门可以为跨专业学生开设专业补修课,如档案学概论、档案管理学、档案保护技术学、文书学等课程。

4.4建立导师组

单凭一个导师的力量不足以帮助跨专业学生发挥他们的优势,不足以帮助他们找到自己在档案学科中的定位,建立导师组是解决问题的较好办法。导师组可由2名高校老师和1~2名档案实践部门的专家组成,高校老师由一名档案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加上一名其他专业老师组成,其他专业老师是根据跨专业研究生自身特点而安排的,比如本科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研究生配备一名研究信息管理的老师。小组内指导老师分工负责,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各自发挥自己的学术特长,互相配合,对研究生的学习进行集体指导。

4.5搭建学术交流、社会实践平台

要想培养高质量的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就必须有好的学术氛围、足够的实习平台。参加学术活动是研究生提高学术水平,产生创新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研究生学习的生活不能仅仅是课程学习、课程论文,加上几场学术报告会。学校应积极搭建供研究生学术交流的平台,以便广泛展开各种学术交流,鼓励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多多参与档案领域及其他领域内的学术交流活动。学术交流平台可以是不同学科的专题讲座或者师生学术交流沙龙,也可以是供各专业研究生交流的网络论坛等。对于跨专业硕士研究生不能仅限于本专业领域的学术交流,应多参与跨学科学术论坛,寻找本专业与其他专业切合点。档案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使用学科,社会实践平台主要是为培养跨专业档案学研究生的档案工作技能服务的。高校应充分发挥研究生创新基地的作用,让研究生带着研究课题到档案工作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为将来就业做好铺垫。

第6篇:法学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应用

0引言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医学事业发展的非常迅速,解决了很多人的病痛,但是,随着医学的进步,治疗疾病已经不是我们所关注的第一要务,而预防疾病的发生才是重中之重。所以,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培养就成为了重点,在该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当中,案例教学法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1]。本文从案例教学法着手,分析了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培养,并给出了一定的建议。

1案例教学法的概述

教育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正值发展关键时期的中国,人才就是最大的财富,所以,高校的教育和建设水平就成为了重中之重。近年来,在高校的各个专业当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所谓案例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堂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活学活用,充分提高自己的能力。在案例教学法当中,教师起到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他们扮演的是设计者和激励着的角色,教师要积极的鼓励学生学习案例、理解案例并讨论案例。我国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枯燥的理论教学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通过案例教学,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将课堂充分的活跃起来,也让理论知识立体起来,从而更好的帮助高校和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所以说,案例教学的方法在高校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也是非常有效的,高校要继续使用。

2案例教学法在公共卫生专业中应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公共卫生专业近年来成为了我国和社会重点建设的专业。近年来,特别是最近几年,医患关系相当严重,所以,高校做好公共卫生专业的教育就成为了重中之重。公共卫生专业,主要是培养对重大疾病,特别是传染病等的预防、监控以及医治,特别是预防方面的工作,是重中之重。在高校公共卫生专业的教学当中,案例教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一般来说,公共卫生专业的知识是比价枯燥乏味的,学习起来对于学生的难度是比较大的,所以,高校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就是提高公共卫生专业教学水平的金钥匙,通过案例教学法,对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同时,要让学生展开分析和讨论,这样,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学习,能够为他们今后的工作提供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对于他们的学习也是非常有好处的,所以,案例教学的方法在公共卫生专业的应用当中是非常有必要的,也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通过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的促进公共卫生专业的教学向着真实化、实践化进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走好人生之路。

3案例教学法在培养公共卫生专业人才中的措施和应用

经过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在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培养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当中,涉及到了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教材、教学手段和教学考核等等。在这些环节当中,要积极的设计和准备,并做好考核,真正让案例教学法起到作用。

3.1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安排。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是公共卫生专业教育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在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当中,要将案例教学方法考虑进去,适当增加案例教学的课时数量。目前,我国的公共卫生专业的教学主要还是偏向于理论教学为主,案例教学的课时相对较少,在教学大纲和培养计划的编制时,理论教学的课时量与案例教学的课时量应当相同。同时,在培养计划当中,要将案例的种类做好,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案例,从而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对于学生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

3.2教学案例的编写。目前,在我国的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养当中,并没有专门的案例教学教材,这是不利于教学的有效开展的,所以,学校好教师要加大力度,编写一套合理有效并且全面细致的教学用书。在全国各大医疗院所,案例还是相对较多的,学校和教材的编写人员要深入一线,进行实地考察,收集第一手的资料,并将这些有代表性的案例编入到教材当中,是教材更加翔实有效。有了高质量的教材,就能够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起到的效果也非常突出。

3.3教学手段的丰富。案例教学法是与传统的理论讲授不同的,对于教师来说,要灵活运用案例教学的方法,不能使其陷入到理论教学的套路当中。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分析相关的案例,并进行交流和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说出自己的意见,在与他人的交流当中,也可以进一步的启发自己的思维。同时,我们还可举办案例分析的比赛,让学生到讲台上一展自己的风姿。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公共卫生专业的教学水平,也能够让学生把案例剖析的更加细致。

3.4改革考核方式。公共卫生专业的培养中引入案例教学,相对应的考核方式也应进行改革。一般情况下,作者认为一份考卷可由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可为概念及基础理论题,第二部分则为案例分析题,两部分各占一定比例的分值[3]。通过基础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考核,可以使教师了解学员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理论联系实际以及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的改变也在向学生传递一个信号,要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4结论

案例教学法是我国近年来在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养当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方法,取得相当不错的效果,学校和教师要认识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提高教学水平,丰富教学手段,为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昌蕙,陈丹镝,马骁,王国庆,肖茜,王波,魏端.公共卫生教育的教学方法与改革趋势[J].现代预防医学,2006,03:295-297+305.

[2]程宇,娄峰阁,薛海峰.公共卫生专业课案例教学资源库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导报,2011,11:116-117.

第7篇:法学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一、依据国际国内标准制定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

医学科学的高速发展和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逐渐形成,促使医学院校教育的模式、目标等发生重大变革。高等医学教育是国际上可比性和通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领域,在医学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对医生应具有的素质和基本能力的要求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致的。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orld Federation for Medical Education WFME)和国际医学教育学会(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 IIME)已经出台的“本科生医学教育全球标准”(International Standards in Basic Medical Education ISBME)和“医学教育全球基本要求”(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 GMER)为中国高等医学教育走向世界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国即将颁布的《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充分借鉴了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和发达国家医学教育标准,提出了“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和“医学本科教育办学标准”。

密切关注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医学教育发展的思路和政策,重构五年制医学本科教育质量监控管理体系,对围绕医学本科生能力培养的国内外成功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通过系统规范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细化各专业教学培养目标和专业基本要求,探索可行性较强的教学质量监控方式和管理运行模式是普通高等医学院校面临的共性课题。

二、注重管理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

根据《中国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参考“GMER”,研究制定适合五年制医学教育教学运行管理环节的思想道德与职业道德素质培养方略、知识目标培养途径及教学环节控制措施、技能目标培养途径及质量监控评价机制。重点从管理体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临床技能培训的手段和评估方法、国际化认证等七个方面多途径入手,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广泛引入“以器官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PBL)、案例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积极探索研究型、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临床实景模拟教学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标准化病人(SP)等教学模式。增加《循征医学》、《诊疗思维实例解析》、《医学与艺术》等边缘学科和人文社科课程,以培养“职业价值态度行为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和“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等7个方面的能力。

培养方案是独立于教、学、管各方参与者的客观的、完整的评价体系,是教师、学生、管理者三方互为约束的客观依据。培养方案的体系构成是否科学合理,培养途径和方法是否具体,各项能力培养方略是否紧密结合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能否达到和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因此,必须注重课程建设和整合,加大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力度。尤其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材、实验手段和方法要积极吸收先进创新经验,如:“四模块”(基础、综合、拓展、临床)的实践教学,虚拟实验教学、网络化实验教学、模拟诊疗教学、见习医生日志教学、“仿真型临床实践技能考核”系统、“1+1”实践教学考试模式等。

在教学与管理实践中要树立以学生为本,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注重“五结合”(即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经典与现代、虚拟与实训、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思想,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体现“四性”(即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实验教学体系。

三、创新培养方案体系框架,学、教、管责任分明

新的专业培养方案既是系(部)专业管理、教学单位教学、学生导学的主要指导书,也是学校和上级教育管理职能部门质量监控、考核评估的重要依据。因此,要不断完善,与时俱进,定期更新,保证在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学、教、管的目标一致。另外承担教学任务的学科教研室要依据本专业课程设置要求和限定学时编写理论和实践教学大纲,必选和自选理论课程一般只建立一个课程学时平台,专业指定必修课程可根据专业要求建立第二课时平台,特殊要求可以整合课程建立新的复合型新课程开设。

培养方案主体框架分四个部分,从宏观到微观,从专业特色到课程设置,目标明确,途径具体。

第一部分:专业培养目标。提出了专业宏观培养目标,包括: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8项);知识目标(8项);技能目标(8项)。

第二部分:阶段实施方案。根据专业宏观培养目标,确定了6条培养主线,按学年落实培养计划,使学生掌握或了解相关知识和技能,实现综合能力培养目标。包括:培养主线,实施计划,基本要求。

第三部分:专业培养要求。根据阶段实施方案,细化了人才培养学科和课程建设以及实践、考试等环节的管理实施方案。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修业年限与学位、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时间分配、选课要求、课程设置、实习科目、毕业考试等。

第四部分:基本教学内容。参考《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基本要求》,整合学科和课程体系,提出了各教学环节基本教学内容和知识要点,为各学科修订教学大纲指明了方向。主要包括:思政课与职业道德、普通基础、医学基础、基本实验与诊疗技能、人体器官系统与疾病、全身生理变化与疾病、医学与社会,临床实习与课外社会实践。

附表:临床本科课程设置一览。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列出了公共必选、专业指选和学生自选课程目录。同时对必修和选修课程学时进行了统一规范调整设计,强调了实践环节学时的有效利用,逐渐增设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人文课程。通过落实学分制和增加学生选课的自主性,整合部分人文课程,减少或淘汰不受学生欢迎的自选课程。

四、体会和结论

第8篇:法学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一、VOCSCUM课程模式

VOCSCUM(Vocational Competency Systematized Curriculum)课程及课程开发方法,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组织国内众多高职教育专家,在已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基础上,借鉴了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及其开发方式,尤其是澳大利亚和德国职业教育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研制出的一套全新的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及其开发方法。此课程模式是一个能力本位的实践课程模式,它提出高职教育的课程设计应以满足产业界的要求为宗旨,即以就业为导向,以新的职业能力内涵为目标构建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VOCSCUM课程开发方法主要包括专业设置、专业职业――学习分析、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职业能力――学习结构框架、单元课程概要设计和培养方案设计五个步骤。

二、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分析

为了用先进的VOCSCUM课程模式开发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对现行的课程实施方案进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分析的结果是现行的课程体系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开发从根本上属于学科中心型模式。(2)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出对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3)课程结构比较单一。(4)现行实施方案的课程没有采用学分制管理。(5)现行实施方案的教学计划把证书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但和社会结合不够紧密。(6)现行实施方案的教学计划考虑了产学结合及“定单教育”,但力度尚显不足。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课程模式是最根本和最重要的问题,必须对课程模式进行改革。只有采用适合高职特性的课程模式,才有可能引入学分制,实现课程的弹性;才能把课程和职业很好地联系起来,真正实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

三、VOCSCUM模式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开发方案

用VOCSCUM课程开发方法,进行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方案设计,主要是进行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专业设置论证。主要是聘请行业专家进行专业的可行性论证,以确定准确的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专业职业―学习分析。主要目标是确定专业的职业目标以及与职业目标相对应的职业能力。基本方法是职业能力通过行动领域的专业任务来完成,专业任务则转化成学习领域的专业课程,每一单项职业能力所需知识和课程又以学习链路的形式展示出来。

3.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职业能力――学习结构框架分析。这主要是在专业职业――学习分析的基础上,将各单项职业能力和职业延展能力分析的结果合成,形成整体职业能力――学习结构框架。这一结构框架体现出了横向上职业能力培养的递进过程,以及纵向上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链路。要求既要有能力培养的递进式层次阶段,也要有能力培养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证书培训课程的明确区分。

4.单元课程设计。这主要是在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职业能力――学习结构框架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单元课程设计。

5.培养方案设计。用VOCSCUM课程开发方法开发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专业名称:机电一体化技术。(2)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从事机电设备、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的运行、维护、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毕业生重点掌握机械、电工与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典型机电设备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具有机电自动化设备安装、调试、运行和维修的基本能力;具有一般机械加工的操作能力和编制简单零件工艺规程的能力;具有简单机电设备改装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取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3)职业目标与就业选择:主要就业岗位:机电设备应用工程师、机加工段长。次要就业岗位:机电产品营销员、机电设备的操作、机加工工艺员、企业管理。(4)专业人才培养能力体系。(5)培养方案的框架体系。(6)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7)主要课程介绍。

四、结论

VOCSCUM模式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开发方案具有如下特色:

1.课程模式贯穿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首先,在开办专业之初,根据地方发展需要确定专业人才需求,进行培养目标定位与专业方案设计;聘请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可行性论证。其次,在进行专业职业――学习分析的制定时,始终体现出就业导向。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职业目标定位为机电设备应用工程师和机加工段长,这是在大量职业调查、市场分析和生源市场调查后确定下来的,这一定位比较明确、准确。

2.课程模式突破了学科范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在课程设置方面坚持了“压缩公共基础课,加强专业课程建设,注重操作实践课程,拓宽急需知识课程”的培养原则,改变了过去按学科体系教学造成的知识结构的分割,避免了课程之间的内容脱节与重复,突出了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除了少量通识课程以外,大多数课程采用了更适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问题中心”课程范型、“训练中心”课程范型、“项目中心”课程范型以及“培养中心”课程范型。特别是以掌握专门技术和培养专项能力为主的“训练中心”课程范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选择教学内容,进行课程整合,包括理论课程的整合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一体化的整合。课程整合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即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将传统的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组合和综合,以及依据理论与实践课程一体化整合要求,对机电设备的拆装、维护,机加工段长培训等课程实现理论教学、实训一体化整合。

4.课程结构设计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两个不断线,实现能力培养的递进性和渐进性。主要是专业知识学习不断线和专业专门技术能力培养不断线。

5.培养方案中纳入了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制度。

第9篇:法学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 案例教学法 应用型人才

        0 引言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财经类高等院校培养出适应能力较强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而目前高校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案例教学法正具有实践性,它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应用,正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贯彻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思路的新型而有效的教学方法。

        1 案例教学法的起源与发展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s),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通过对含有问题的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一教育情境进行分析、讨论,甚至去实地调查,使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方法。最早的案例教学法雏形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其中最著名的是哲学家苏格拉底所采用的“问答式”教学法。后来西方国家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在法律和医学方面的教学上,且时间较长。到20世纪初,案例教学法才应用在管理类学科的教学上,最初出现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这种案例教学法到了1980年,才受到师资培养的重视,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而我国教育界开始探讨案例教学法,则是1990年代以后的事。

        2 案例教学法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上面分析反映,案例教学法在我国的运用比较晚,而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也日益凸现,推向社会的毕业学生动手能力弱,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现象较严重。为此,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对改革教学模式、推行素质教育的呼声愈发强烈。很多高校在重新对人才培养方向定位过程中,已经开始逐渐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正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方法,对它运用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 案例教学法应用于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可操作性

        3.1 涉入领域的综合性 财务管理专业涉及经济管理、金融、会计、税收、经济法、数学、计算机、统计等学科知识,是综合性较强的管理类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采用案例教学法正是将各类学科知识综合到案例教学中去,在案例分析与探讨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

        3.2 较强的社会实践性 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企业协调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性。而财务管理专业正是培养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一门学科体系,它的专业特色是从大量财务实践中概括出财务活动的规律性,在理论上做出概括与总结,再通过理论指导和发展实践,使实践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实务性很强的专业,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在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方面所起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

        3.3 政策理解的准确性 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门政策性很强的专业,如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及股利分配决策与公司法、证券法密切相关。这就要求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够根据财经法规、政策、制度,按照企业管理的目标,组织企业财务活动,正确处理企业财务关系,最终能够圆满完成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案例教学法能够在课堂中将实际企业财务活动状况反映出来,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身份去分析和讨论如何运用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使企业经济活动满足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根本目标。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财务管理专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可操作性,充分体现了案例教学法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当前我国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所使用的案例教学法却不尽如人意。

        4 财务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4.1 不能正确运用案例教学法 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很多高校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误以为案例教学主要是为了增加课堂的生动性,案例正是调解剂,是对讲授知识的举证。这种认识是将案例教学法的本质当作简单归纳法或证明方法,不可能实现案例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掌握与综合能力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思维激发相结合的教育目标。

        4.2 案例缺乏真实的企业环境背景 没有很好的案例来源,案例教学便无从谈起。在我国高等院校财务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尚属起步阶段,案例多来源于国外实务,而由于国外的经济制度和管理体制不同,其案例多不适用于我国国情。这就给财务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带来弊端。而我国高校教师在收集、调查和整理编写有关案例过程中,多受自身社会实践经验的限制,所编写的案例质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都对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4.3 教师缺乏社会实践 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一直是以知识灌输为主,教师接触企业实践较少。所以教学过程主要还是从书本到书本,偏重于财务管理理论内容的课堂讲授与习题练习。在针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过程中,虽然青年教师也接受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学习与训练,有的也可能参与了一些本学科专业的科研项目,搞了大量的科研工作,但大多数都没有承担过具体的财务工作。没有接触过财务管理实际工作,对案例教学的效果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4.4 学生群体过于庞大 财务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能够轻松的驾驭课堂。而在当前的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案例教学中,教师面对的学生数量较多,要做到将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并且,在有限的时间里,不可能使所有的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观点,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因此,有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打消,使得运用案例教学法教学失去意义。

        5 完善财务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法的建议

        5.1 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 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的社会实践技能培养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关键所在。为此,高校可以采取有计划、分阶段的派送教师到企业去实习实践,了解企业的财务运作的真实情况。在实地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的同时,扩充管理实践知识,以此带动财务案例的开发与研究,为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提供丰富的实践素材。这样才能做到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为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打下良好基础。学校还可以通过建立稳定的科学研究基地和实验基地,开展财务管理实践与调研、业务交流与研究、技术咨询与服务,以此来支撑学科建设的发展和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5.2 甄选案例材料 高质量的案例是搞好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近年来,我国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与世界不断接轨,每年都有许多新准则出台,这就引起会计理论和制度的不断变化,从而也引起一些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改变,这些改变也使某些过去经典案例失去了现实意义。因此,选择和编制财务管理案例是紧扣时代的重要举措。首先,选择或编制案例要适应教学目的的要求。在介绍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及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时,要做到让学生透过纷繁复杂的情况,抓住主要矛盾,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其次,选择或编制的案例具有实用性。好的案例必蕴涵一定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越深入,越能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思维空间,教学效果越好。从这方面讲,又体现了案例教学的实践性。

        5.3 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的“一言堂”授课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财务管理案例讨论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具体而言,要求教师在案例讨论前不仅要详细了解案例的相关材料,还要精心准备一系列的问题来引导小组讨论。分小组讨论可以解决学生数量较大,教师难以驾驭的问题。在小组讨论中,要求教师具有极强的控制课堂的能力,要做到使学生的讨论激烈、尖锐而又真诚,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来,并使讨论范围不偏离主题。

        案例教学法已成为我国许多管理院校所接受和采用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初步成效。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是能够贴近实际、培养和锻炼学生管理技巧、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进一步研究和探讨财务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方法,提高案例教学法的良好效果,对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谢正婷、顾颖,试论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法[j],科技经济市场(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