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建设与规划范文

城市建设与规划精选(九篇)

城市建设与规划

第1篇:城市建设与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 国防建设 城乡规划法

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对国防建设已经产生深刻的影响。自从新中国建立以来,随着国家经济与城市的快速增长,城市规划已成为国防建设的一个环节。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战略部署,是城市各项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实践证明,城市通过城市规划行使政府对国防建设的引导和调控职能,对于合理配置城市土地资源,探索城市生活和生产的合理布局,提高国防保障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对城市规划对国防建设的认识,掌握现代化国防建设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城市规划与国防建设的和谐发展,是城市规划的一项任务。

自古以来,城市的发展同国防建设密不可分。《吴越春秋》有这样的记载“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这就说明造城的目的。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是具有军事与民用双重功能。城是围绕城邑建造的一套防御构筑物,以闭合的城墙为主体,包括城门墩台壕隍等,也指边境的防御墙和大型屯兵堡寨,具有军事功能,以防御为主的构筑。市是中国古代集中进行商业活动的场所,又称市井,具有经济功能。市中除放置各类商店外,还有酒馆旅馆等。

现代的城市概念,是依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把一定地域组织起来一定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该地域或更大地腹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心。偏重于民用与工业建筑,弱化了该市在整个国防建设体系的地位。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

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注意原则

(1)符合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与全国城市发

展政策相符,与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其他相关法定规划相协调

(2)协调区域内各城市在城市规模、发展方向以及基础设施布局等方面的矛盾,有利于城乡之间、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避免重复建设

(3)体现国家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充分考虑水、土地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因素和保护耕地的方针

(4)与周边省(区、市)的发展相协调。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

(1)编制全省(自治区)城镇化和城镇发展战略

(2)确定区域城镇发展用地规模的控制目标

(3)协调和部署影响省域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的全局性和整体性事项

(4)确定乡村地区非农产业布局和居民点建设的原则

(5)确定区域开发管制区划

(6)按照规划提出的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和整体部署

国防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武装力量建设:战场建设,人力物力的多种动员准备:边防、海防,空防和人防建设,战略物资的储备,国防工业建设和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对人民群众和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发展国防体育事业,建立,健全国防法规体系:军事理论研究,发展军事科学,制定并完善符合实际的战略战术原则:后备力量的建设,以及与国防相关的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电、能源、水利、造林、气象、卫生、航天等方面的建设。重点是武装力量建设。

从两者的内容来看,它们是紧密相连的,相关的几项有用地指标如城市用地面积经济指标如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社会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产业结构,建设用地结构。工农业生产结构,城市人口结构,就业结构。

国防建设主要依赖科技与经济。国防建设虽然不是与城市规划发生直接联系,但是保障国防建设的的主要力量在于国家经济。而国家经济的发展在于各个城市经济的发展的总和。落实经济的发展在于城市用地的布局,如工业的布局,农业生产的布局和交通线的构筑。

政策法规是针对国防建设中的关键问题,所制定的规划引导和控制政策和措施。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随着国防的地位不断的变化,政策措施也需要不断进行更换。由于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国防地位,它所处的国防地位特征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制定政策措施时,必须因地制宜,在符合国家安全的前提下,根据城市在国防建设的地位不同,选择适合自己的城市国防政策和技术要点,切忌类同化。因此,在城乡规划法第一章第四条中规定: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

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遵守土地管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在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中合理确定城市、镇的发展规模、步骤和建设标准。

国防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影响国防发展的因素,这些国防因素,通过城市规划对国防建设产生作用。规划与国防建设因素最直接的联系有:通过规划手段,增强国防建设的优势,发展军民两人用企业,规划孕育着无限商机,推动技术进步,增加新的规划点。加速推进城镇化水平,为国防提供新机遇,提高城市规划集约水平,使城市在经济中获取利益。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国防建设形成了自己的规划内容,重点和一般工作要求,并采用国家安全分析和国家安全论证的方法,把生产力布局与城市布局相联系起来。使之一方面符合国防建设原理,另一方面又符合城市发展的需要,两者将城市规划与国防更好地协调一致。促进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第2篇:城市建设与规划范文

关键词: 城市规划 空间结构 建筑设计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也即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只的关系的协调。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时代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历史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在这里,我试图对城市空间进行解析,以空间为主导因素,讨论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和制约。

解析城市空间

空间:城市空间是空间的一种,但空间是什么呢?空间一词用于建筑是近百年的事情,后来对城市进行设计,空间便移植入城市中,成为城市空间……一直以来,建筑物被西方人看作实体,被看作塑造的主体,建筑师们如同雕塑雕像一样极力刻画着建筑物本身。上世纪末,建筑界发生了一场革命,人们看见了原先看不见的"空间",建筑师们先前的理念殿堂轰然倒塌了,似乎一切都"黑白颠倒"过来。杰出的现代建筑代表人物赖特曾拿出中国老子的一段话来说明自己的创作意图: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

这里的"无"赖特以之为空间。一个全新的观念进入了建筑师的思想和他的人民生活之中。"此后,建筑逐渐成为空间的艺术,被认为是一连串联系的空间。

中西异同:中国人一直以来就不曾把建筑单体当作主体来刻画。中国建筑工匠的注意力一直在建筑群体上,李允铢曾在《华夏意匠》中讲到:" 中国的建筑是在平面上展开的",中国建筑工匠考虑的是建筑与建筑之间的"院落".中国古代建筑,以"院"为中心组织单座建筑,"院"被称为一个基本的组织单元,若干院落组成建筑群,所谓"无院不成群",而院与院的空间感受是绝不相同的,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建筑空间效果。西方建筑师则更多的注重了建筑物单体本身,很大精力花在建筑单体的形体塑造上。因此,西方建筑的形体要比中国古代建筑形体复杂得多。另一方面,在城市空间设计上,中国是城市较早的,中国很早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建筑与建筑之间上了。北京故宫、江南园林都是铁证!

空间概念: 一直以来,西方建筑师这样教授我们什么是空间:这是一种图底关系。把房子当作实体,周围环境作底,我们只看得见房子;如果把房子当作底,房子周围的形状就出现了,这便是空间。举四合院的空间为例。

许多前人已给过我们明示。G.尼奇凯(G.Nitsche)为空间提出以下定义:"这个空间有个中心,就是知觉它的人。因此在这个空间里具有随人体活动而变化的方向体系,这个空间,绝不是中性的,而是具有界限的。换句话说,它是有限、非均质、被主观知觉所决定的……"这是其所谓知觉空间。J.耶迪克在著作《建筑空间论序论》中讲:"建筑空间是可以作为体验空间来谈的,"还说,"建筑空间同人及其知觉作用联系在一起,所谓空间就是继场所而起的知觉的总和。"海迪加也提出过:"不能把人和空间割裂开来,空间既不是外部对象,也不是内部体验,人与空间是不能分开考虑的……"舒伯格。舒尔兹也在《存在空间建筑》中说:"单纯的现实主义者认为世界对我们一切人来说是共同的、一样的,但我们所知觉道的却不是那样的世界,而是我们的动机和过去各种体验所产生的形形色色的世界。"

然而,这关系和空间限定说的是什么?是空间本身吗?不是,它们只是平面的图底和水平面由地面逐步升起的变化,它代表不了空间。空间怎能与平面等同?

建筑空间包括建筑形式(平面和立面)、质感、材料、光影和色彩,这一切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清晰的表现空间的品质或精神。甚至于一声呼啸,一声声回音,也会让人感到空间的存在。因而,现在所阐述的空间概念,不只是视觉感受,必须包括行动、情感方面的其它概念加以补充,它应是一种感觉,就如同我们全身的皮肤都可以感觉到"辣" 一样,"辣"不只是一个味道,不只是味觉,而是一种感觉。

空间意识远不止是脑力活动,它占据意识和感觉的全部, 要求整个自我介入以期作出全面的反应,因而对空间的概括不能用平面、模型或建筑物。空间就是某种因场所而产生的人的知觉感受。如同人的听觉,不能用物体振动或声波曲线来概括声音;如同人的色觉,无法用光的反射吸收或光谱来描述颜色一样,空间也不能用平面、模型或建筑物来概括。空间就是人的一种感觉,人对周围环境场所的感受,对自身定位的感觉。

城市空间:城市中的空间,即城市中的人们所体会到的包罗万象的感受。德国建筑师Robert Krier提出过城市空间的概念:它仅是城市内和其它场所各建筑物之间所有的空间形式。这种空间,以不同的高低层次,几何的联系在一起,它仅仅在几何特征和审美质量方面具有清晰的可辨性,从而允许人们自觉的去领会这个外部空间,即所谓城市空间。简言之,就是城市中及各建筑物之间的可被人们领会的所有的空间。人在任何时候都在领会城市,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便是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的构成 :研究城市空间,必然要对其分解,以期得到它的构成要素。既然城市空间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必然得从人的知觉、心理、行为角度加以分析。

舒伯格。舒尔兹在《存在空间建筑》中在谈及空间时讲到"如果把知觉心理学所带来的这些基本成果用常见词汇来表示,那就是初期组织化的图示是依靠中心(center),亦即场所(place,近接关系),方向(Direction )亦即路线(Path,连续关系),区域(Area)亦即领域(Domain,闭合关系)的成立而确立。人为了给自己定位,尤其需要掌握这些。"舒尔兹这里把空间用知觉心理学的方法分为了中心、方向、区域三部分。

美国奥斯卡。纽曼(Oscar Newman)从领域角度在居住环境中提出了一个由私密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办公共性空间及公共空间构成的空间体系的设想,这种构成是从人的行为心理来分类的。

从人的认知意向来研究城市空间,凯文。林奇(Kevin Lynch)在《城市意象》一书中,归纳了城市形象的五个要素: 路(Paths)、边沿(Edges)、区域(Districts)、结点(Node)、标志(Landmarks) .这个分析是真正从人的认知角度去分析城市空间,尽管凯文。林奇本人也许并没有把城市空间当作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种感受,但他的城市五个构成要素恰恰是从城市所提供给人们的视觉感受即他所谓的人对城市的意象(Image)角度出发而得出的。

城市空间的本质:任何事情,都不能只见其表面,而应究其本质,这样才有助于我们的设计。一直以来,建筑师在谈论建筑时,常用平面、模型来说明设计,经常费尽心机在设计平面、模型上。习惯性的,当建筑师、规划师们谈及城市规划、城市空间时,也都不由自主地拿出城市的平面、模型来。对建筑设计来说,也许确实离不开平面和模型,但在城市设计上,平面模型到底能够说明什么呢?按照图纸上的平面、模型能建造出设计者所想象的城市空间吗?平面与模型,只能表现一种二维的形态,当然,以建筑师的眼光来看,平面上的建筑符号能代表特殊的涵义,在他们的头脑中由具体的平面加立面、剖面就能绘制出一副理想的效果图来。而这一过程是足以耗费许多宝贵时光,且没法保存下来;模型,似乎是对设计对象一个整体直观的表现,但人们观看模型的视角形成的印象是鸟瞰的效果,而建筑设计要解决人的尺度感受、规划也解决的是人走在大马路上视觉感受到建筑群高低错落和周围的环境相映成趣的效果,这些,模型体现不出来。如昌迪加尔城市中心,这是上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大师之一勒。柯布西耶的作品,看到这张精美的总平面图,我们感到它的构图十分严谨,极富现代风格,难怪曾有人评价它:"整体的构图是华丽的,使人感到出于巨匠之手,……"尽管图中加了阴影,使人感到其立体的效果,无非是让人看到在高空看这个市中心的形象,可又有几个人能从这个角度欣赏这个伟大杰作呢?人们只能在城市中欣赏和体验,同时城市空间需要人的介入。

巴西利亚新都三权广场及政府建筑群一经问世,震惊全世界,从高空俯瞰十分壮观,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它的设计者奥斯卡。尼迈也尔(Oscar Niemeyer)是勒。柯布西耶的推崇者,视觉艺术是他的创作源泉,无疑这又是一个平面城市、模型城市的典范。由于推崇勒。柯布西耶,由于从视觉出发,与昌迪加尔类似,他的城市空间需要还原成平面或模型才能显其美丽,也就是在高空中观察才见其壮观。但身在其中又如何呢?城市是不能当作雕塑来欣赏的。一位曾在那里住过的建筑师这样评价:"住在旅馆里,周围一个孩子也见不到。整个城市没有生气。"城市空间要提供给其中的人以不同的全面的感觉,不能只是视觉。

魏林比(Villingby)是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卫星城,距首都10公里,有电气化铁路和高速干道与母城来联系,用地170公顷,人口2.3万。中心商业区占地700×800米为岛是布局,由两个大型百货商店、70个小型专业商店、咖啡店、饭店等组成。其规划模型使我们得到了极为良好的图形感受,由空中鸟瞰效果如同模型,"从飞机上看,完成的设计给人印象极深,它将观者放在设计者制作研究形模型似的同样位置上。然而当一个人实际从地面进入魏林比并在城镇内走动时,他要想找一个统一组织的空间是徒劳的。事实上,从地面上感受魏林比绝不如在空中那样令人满意。"

因而,我们现在不能再抱着传统方法不放了。平面城市和模型城市也许时上半个世纪的典范,可到了60年代后,这样的设计典范起了改变,先是雅可布斯(Jane Jacobs),再是林奇(Kevin Lynch),加上克林罗(Colin Rowe)等人的理论,都暗示了一个重返街道生活,有历史感与地点感的全新的城市设计范例的浮现我们应该寻求城市空间的本质以便找到更准确更实际的设计城市空间的方法。

本原问题即第一性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研究城市空间的本原,也就是探讨城市空间从哪里来的,是什么东西决定城市空间的问题,从而知道城市设计者的任务,知道设计师应该设计的是什么。

城市空间的本原:建筑,就是要人们去亲身体验,不只是看看而已。他吸引我们深入,亲历其境,分享在其中活动的人们的感受。当水花飞溅,汩汩作声,从四面八方向我们飞来时,我真的完全置身其中陶醉了。城市也是,或者说必须这样。设计者的课题并不在于创作建筑立面和体量,而是要创造一个包罗万象的感受,以促成人们的介入。

城市空间就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那种包罗万象的感受,城市设计者就应千方百计的创造城市所能提供出各种感受。什么决定这种感受呢?根据什么来设计呢?城市空间感受的根源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城市与社会生活,与经济、工程技术;与思想意识;与运动;与时间等都有密切联系。各种因素都影响着城市空间的变化。究其共性,这些全都是"人的行动"——人在城市中的行为运动决定了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感受,人们在城市中的行动方式的变化决定了城市空间的变化,"人的行动"即城市空间的本质。

空间就是人的空间,为行人考虑是设计的全部。城市设计是为人的,正如J。O。西蒙兹所说:" 作为计划着,我们不仅要处理地域、空间和素材,不仅要应付本能等属于心灵方面的东西……仅仅适应人是不够的,好的设计必须满足他,取悦他,提高他,并且鼓励他。"从城市空间的本质出发,即从"人的行动"出发,我们才能设计出杰出的城市,从而避免重蹈覆辙。设计城市空间,不再是空空的设计,实际是在设计人的行动,设计人的运动、视线、心理感受;设计在城市中让人听见什么,看见什么,碰见什么;设计不让人听见什么,看见什么,碰见什么,这才是设计城市者的任务。中国园林设计师们一直以来就是这样做的,甚至中国设计师一直致力于在设计游人的心理、联想及运动中的感受。当今的城市设计师应该向我们的先辈取法,细心体会中国园林的精妙之处,探究先辈们是如何设计人的运动、视线和心情,运用何种方法设计出那种丰富的空间。而在具体建筑的形体刻画和理论设计上则应该取道于西方的先进内理论设计思潮。

空间发展的研究与城市规划学

城市规划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空间地域的规划,其总任务是为各种活动(或土地利用)提供空间结构。这种规划也称“实体环境规划”。但在研究对象上,城市规划需要满足城市综合发展的需要与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它涉及城市的外观形式、性质与分工产业发展与布局、社会发展与设施、规模投资及城市各部分的组成、管理、政策等。而空间应该是更为基础的理论,它与城市规划的结合,是从一个侧面研究城市的形态。

现代城市发展与空间研究趋向

城市空间向区域空间转化:区域交通和信息化发展促使现代城市空间从封闭结构向开放结构转化,信息的沟通加速了城市网络化的建设,使每个城市都与所处区域空间的整体密切相关,城市密集地区的出现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空间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现象。世界上已经有六大城市密集区,美国东北沿海地区、美国五大湖地区、日本东京地区、英国伦敦地区、欧洲西北部、中国沪宁地区等。

从广度来说,以往的认为由产业布局的点状规划到交通布局的线状发展再到以创造更好的环境,改善居住与工作套间为目标的面状规划的三次时间并没有解决城市发展的社会病症,应该探索更整体与立体的规划,即在国土范围内建立“自然—空间—人类系统”的整体割据和发展模式。特别应注重城乡空间一体化的发展,处理好城市与乡村的作用和关系,强调在大城市地区和城市密集地区建立一种共同发展的秩序,从而促使区域的整体良性发展。

空间意识与行为模式

文化观念与理想空间: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构成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准则,由此而形成社会空间,是在世界范围内都极为普遍的事实。美国人文地理学家拉普普特(A.Rapopot)在《居住形式与文化》一书中有大量例证阐述。在每一特定的地区,种族群体的文化传统及其演进对城市空间的组织与发展产生影响,形成了城市空间的文化特色,空间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其空间物质形体积淀和延续了历史的文化,另一方面它又岁居民整体观念和社会文化的边而发展。空间结构形成后又反过来影响生活在其中的居民行为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

以中国古代为例来说明这一点:中国古人“仰观为天,俯察于地”是观察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天圆地方说”就是中国早期对宇宙万物空间形态的基本看法。“天圆地方说”作为一种整体上的文化观,方形成为人类居住空间的理想模式。它从深层次的文化意识上奠定了中国方形城市的理想形态。

对中国传统城市而言,天人感应思想也极为重要。它通过与书等表达方式将天人相符引申到田地契合,形成了我过城市空间布局中象征主义传统。所谓“天星地形,上下相因”、“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各类建筑要素如宫室、宗庙、社稷等都与天相对应,同时由星辰的运动显示祸福。

行为活动与空间模式:20世纪50-60年代,人的基本需求以及多种社会使用方法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证实了城市空间不仅是一个三维和四维的空间实体,而是包含社会过程的综合场所。这是一个空间观念的更新,这一更新进一步说明了空间形式背后的深层社会结构。行为科学的发展对此产生了强烈的促进作用。

20世纪心理学发展经理了两个重大的挫折,首先从传统心理学转向注重行为研究的行为心理学,接着再到注重饮食的认知心理学,它们构成了行为科学的理论基础。

传统心理学重视研究意识观念,而忽视了物质与社会环境的作用。而行为心理学注重行为,否认意识观念,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否认存在着本能的心理特征遗传,走入了环境决定论的歧途。后来认知心理学对行为心理学进行了修正,引入了“整体行为”和“中间变量”的概念。“整体行为”是指共同趋向和目的,这种行为带有选择的性质,“中间变量”指行为不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结果,而和一系列中间变量有关,包括有目的性的认识,以往刺激的情景和经验,它们与观察的反应相联系,构成行为的实际决定因素。环境虽然还是重要的,但已不再是说明行为的最重要的原因。环境提供信息,通过人的外部行为的各种认知过程而加以编码、储存和操作。重视过去实践经验成为认知心理学的最重要特征。

人为环境与空间建构

建成环境与空间的肌理:建成环境,指城市中非自然因素形成的人造环境,是由城市中已建成的城墙、街道、桥梁、建筑物、构筑物等构成。除一些特殊因素外,大部分的城市空间发展都与建成环境有关,城市是一个连续生长和不断更新的有机体。

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和不同地点、功能的城市,其建成环境能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由此形成不同的空间肌理。我国传统城市由于交通形式、营建技术和生产、生活方式等形成了细密和均质的空间肌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空间的肌理不断有新的变化。现代中国城市形成了新的空间肌理特征,具有了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等功能划分,每个区内的建筑密度、高度、体量、布局方式等也都有所差异,形成了整体的不均质、粗犷的空间肌理,并在不同的空间层次上都有新的变化。这说明空间肌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与社会、生产、生活和技术相适应。

历史观与旧城更新:对待已有建成环境和城市的不同观念将产生不同的空间结果,这在历史上不乏其例。比较中西方一些重要的历史扩展诡计,可以看出城市空间在整体建构上对已有建成环境的不同态度。古代中国的都城作为封建王朝的象征,“从项羽开了一个这样的像消灭敌人一样消灭钱钞城市的先例,其后就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特殊传统,新的王朝兴起就兴筑新的城市,王朝的败亡,就连同作为国都一起毁灭。”

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场地设计

场地设计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基础上,组织场地中各组成要素(建筑无、交通系统、室外活动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工程系统)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

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对于室内空间的要求是建设目的中最主要的部分,这使建筑物成为一个项目最主要的内容,建筑是场地设计中的核心内容)与其它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是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这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

从建设流程来看: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野猪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包括详细培植项目的组成内容,并对这些内容的规模、形式等一些有关的问题做出较为明确的规定,同时要与业主协商,以取得一致的意见。

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一是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二也是主要的,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的切实反应。这些要求一般包括:“对用地性质和用地范围的控制,对于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方面的控制,以及对交通入口的方位规定等。它们会对场地设计尤其是布局形态的确定构成决定性影响。

⒈对用地性质的规划:具体建设项目的选址上,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这一项目只能在某一允许区域内选择基地地块;对用地进行开发的场地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该地只能做一定性质的使用。

⒉对用地范围的控制:规划是有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共同完成的。

⒊对用地强度的控制:是通过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来实现的。对容积率、建筑覆盖率最大值及绿化覆盖率最小值来限定,可将基地使用强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畴之内。

⒋对建筑用地范围的控制:由建筑范围控制线来限定。即基地允许建造建筑物的区域。城规中一般都要求建筑范围控制线从红线退后一定距离。

⒌规划中对建筑高度、交通出入口的方位、建筑主要朝向、主入口方位等方面的要求,在场地设计中也应同时予以满足。

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研究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中间环节,是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依据和和土地有偿使用的前提条件。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其控制力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建设加速,同时也出现种种失控现象。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⒈开发商和建设单位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不断更改建设用地和增加建设密度。⒉行政领导为了招商引资,强行干预控制性规划。而美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典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物,规划法规系统比较完善,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的区划。美国地方规划管理工作的三种控制手段:区划法、土地细分法、和设计指导原则。

其中,区划法和土地细分法是真正的法规,设计指导原则只是一种引导性的控制手段。

美国的区划以“保护公众的卫生、健康和福利”为出发点,其结果是对土地经济利益的严格控制。区划包括:⒈允许的用途。⒉地段的设计要求(地块的最小面积和面宽、红线退后、容积率等)。⒊建筑设计要求(限高、层数、建筑面积等)。这些区位、用途和开发强度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地价,关系到房地产所有者和地方政府的利益所在,因而只能遵循公开的法定程序来决定。即每一个影响地价的重要因素都在控规中得到了明确控制,而没有对视觉美感的直接控制。

我国控规传统做法忽略了经济规律。目前,我国控规典型的做法是由规划师在指定的大街区或几个大街区内,参照甲方提供的容积率(密度),摆房子,即在保留部分现状的前提下,追求空间体量的美学关系和视觉效果。然后以此来分割地块、分配楼板面积、指定建筑红线,以供将来批租土地之用。这种做法常常土地市场经济规律。如,规划师为了追求美的原则,把地块分配的大小不一,建筑规定的高低不一,丧失了统一的标准和公平的原则。还违背了地价运作的经济规律。

我国城市规划的误区。历史上由于种种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规划设计与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的设计之间一直难以区分,这种现象造成我国的控规地从美学和视觉效果出发,缺乏对土地经济体制的全面认识。在控规立法上,我觉得应该注意两个原则:

⒈对用地的控制要符合土地建设开发的经济规律。

⒉一切对地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应该在立法中有明确的规定。

求同与求异的原则。在同一区位的相邻地段,美国区划的控制原则是求同,即遵循地价运作的经济规律,在同一区位,保证土地转让(批租)时地价相同,自然要把地块的大小、建筑体量、容积率、红线后退等做一视同仁的规定。这种控制手法在产生和谐的风格、有序的城市肌理、保护街道界面、合理利用土地方面是成功的。

视觉美感的控制。美国的经验:引导性手段。

以美国的城市设计指导原则为例,它控制的是街景透视,关心的是人在以街道为中心的公共空间的心理和视觉体验。城市设计指导原则对一切影响街景透视的因素提出设计要求,包括建筑体量关系,广场之间的围塑关系,街道及建筑界面的尺度关系等。

建筑设计之我见

起初,做设计时我经常的手法也是从主观的感觉出发,通过形体、体量的造型来首先达到视觉上的审美要求,而且设计的大多数时间用在了这方面,对于细部则由于时间的限制而来不及仔细推敲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结合环境总体考虑。

在现今紧促的教学制度下,我学到了什么呢?学到了功能组织、流线分析、快速设计,

而创意真的难以发挥。即使有,也觉得自己的东西太少。我自己擅长的就是三维想象。在与现今教学环境的结合下,我在透视、空间分析方面有了很大进步。而这是不够的。前段时间看了些论文书刊杂志,结合规划考虑了设计的做法,逐渐明白建筑更应该怎样做了。

⒈ 结合环境。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间,

⒉ 造型。有自己的风格,整体性强、简单中体现复杂,不变中起变化。这方面我喜欢板材效果,直接、明了、轻佻。

第3篇:城市建设与规划范文

随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整个城市化的进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是,以前的水利规划格局的摆布主要集中在对于区域水利规划建设方面,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建设城市中的水利小区,由于当时的城市化水平、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以及整个社会的城市化程度都不高,就导致了城市对于水利的需求度也不高。而现在的情况是,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扩大了城市对于水利资源的需求,从而使得城市水利规格的地位和作用凸显。城市水利规划逐渐成为了一个专项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相关研究也引起了多方面的广泛关注。

一、我国水利建设的现状

我国水利建设的发展和新中国的建设同步,建设之初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基础较弱、水平较低的整体情况。那时候我们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都不高,水利建设情况也不例外,相关的水利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农业用的灌溉排水体系尚未建立,一些水利工程存在很多隐患和问题。但是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水利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大江大河干流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形成

第4篇:城市建设与规划范文

【关键词】住房建设规划;城市规划;衔接机制

前言

2006年5月,发改委、建设部等九部委联合发文《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2006]37号)(以下简称37号文件),文件明确指出要“制定和实施住房建设规划。要重点发展满足当地居民自住需求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各级城市(包括县城,下同)人民政府要编制住房建设规划,明确‘十一五’期间,特别是今明两年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的建设目标,并纳入当地‘十一五’发展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各级城市住房建设规划要在2006年9月底前向社会公布。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人民政府要将住房建设规划报建设部备案;其他城市住房建设规划报省级建设主管部门备案。各级建设(规划)主管部门要会同监察机关加强规划效能监察,督促各地予以落实”。这就对城市规划部门提出了如何认识住房建设规划、如何在城市规划工作中与住房建设规划进行衔接的要求。

1住房建设规划的内涵与背景

1.1住房建设规划的概念内涵住房建设规划作为一个新的规划类型,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公认的概念。在理论上关于住房建设规划较为全面客观的理解是:住房建设规划(HousingProgram)是指制订出若干年内分年度建造住房的规划,包括居住区和住房建造的数量以及居住水平等多项指标(中国地产商网)。

1.2住房建设规划的编制要求

37号文件提出了编制住房建设规划的要求,具体包括住房建设规划的编制主体、编制年限、规划内容、公布时间、审批方式、主管部门责任等方面内容(表1),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37号文件赋予了住房建设规划内容的法定地位,即住房建设目标要纳入到当地“十一五”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成为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

表1住房建设规划的编制要求与具体内容

编制要求具体内容

编制主体各级城市(含县城)人民政府

规划年限“十一五”期间(2006-2010),重点是今明两年(2006、2007)

编制内容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的建设目标

与其他规划的关系纳入当地“十一五”发展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

公布时间2006年9月底前向社会公布

审批方式两级备案。(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人民政府要将住房建设规划

报建设部备案;其他城市住房建设规划报省级建设主管部门备案)

主管部门责任各级建设(规划)主管部门要加强规划效能监察,督促落实

1.3住房建设规划的政策背景

尽管住房建设规划的推出从表面上看具有一定的突然性,但如果将其纳入到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政策演变历程中,就可以看出住房建设规划是我国住房政策在走向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配套政策,它的推出标志着我国住房供应体系在逐步系统、逐步完善的过程中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98年以前,我国沿用计划经济时代以福利分房为主的住房供应制度,具有市场经济特点的住房供应体系是在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时期开始建立的。1998年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标志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开始。国发23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具体内容包括:“对不同收入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最低收入家庭租赁由政府或单位提供的廉租住房;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其他收入高的家庭购买、租赁市场价商品住房”。这实际上就是我国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初期的住房政策。

在住房制度改革之初,住房建设及其投资总体来看是国家的事权,这一特点从原国家计委的两份文件就可以看出来,2000年国家计委《关于上报2001年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投资计划和信贷指导计划的通知》(计投资[2000]2260号),2001年国家计委又了《关于下达2001年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投资计划和信贷指导计划的通知》(计投资[2001]907号),这种上报和下达的关系实际上表明住房建设是国家而不是城市的事权,反映了住房制度改革初期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具有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1998至2006年的8年间,国家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初步建立起了较为系统的住房供应体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国家在住房建设方面的计划导向逐步弱化,市场导向逐步增强。

2006年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继续解决部分城市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和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要着力调整住房供应结构,严格控制高档商品房开发,重点发展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和房屋租赁制度”,笔者认为这实际上是我国“十一五”期间的住房政策纲领。两个半月之后,九部委联合发文,提出编制住房建设规划的要求。

从住房政策演变的角度看,住房政策的具体落实由原来中央调控管理的具有较强计划性的“住房建设投资计划”转为地方调控管理的具有较强市场性的“住房建设规划”,这标志着我国住房供应体系在在逐步系统、逐步完善的过程中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4住房建设规划的现实意义

(1)住房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已经成为住房、教育、医疗“新三座大山”之首;

(2)住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住房问题涉及到土地供给、金融信贷等一系列问题,如果住房政策无法落实,土地、信贷等宏观调控的手段也就无法发挥作用;

(3)住房建设规划是体现住房政策的重要手段。

2住房建设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住房建设规划以住房建设为工作对象,城市规划以城市为工作对象,工作对象之间有着重合与交叉的关系,因此规划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笔者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2.1政策目标与技术手段

37号文件指出住房建设规划要“纳入当地‘十一五’发展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十一五”规划是地方人大审批的代表地方事权的最全面综合的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是城市规划的法定规划系列中的重要组成部份。由此可见,住房建设规划通过纳入到这两个法定规划从而间接地确定了自己的法定地位。住房建设规划的具体内容包括三类住房的建设总量、比例结构、空间布局、时序安排等等,这些具体内容最终必将落实在城市建设用地和规划建设时序。而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因此住房建设规划的具体内容必须、也只有通过城市规划才能实现。从这个角度来看,住房建设规划与城市规划存在一种政策目标与技术手段的关系,城市规划的技术手段成为住房建设规划的有力支撑。

2.2专项规划与综合规划

城市规划是一项综合性的规划,无论是总体规划,还是控制性详细规划、近期建设规划,都包括居住、公共服务事业(商业、教育、医疗等)、交通、市政、绿地系统等多个专项的用地规划,城市规划是各方面内容的统筹部署和综合协调。而住房建设规划属于对居住设施(住房)这一专项内容的规划。从某种意义上说,住房建设规划(由九部委推出)和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商务部、建设部推出)、中小学校布点规划(财政部、教育部推出)等类似,均属于相关部门推动的具有一定专项规划性质的规划类型。从这个角度来看,住房建设规划与城市规划具有专项规划与综合规划的关系。城市规划综合性的特点有助于住房建设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进行协调。

2.3规划实施与衔接手段

城市规划的编制体系中,各个规划类型之间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在一定时期内(15~20年)的全局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则反映了城市总体规划在空间上的局部实施,一般是城市中的某片地块(新区或中心区等);近期建设规划则反映了城市总体规划在时序上的局部实施,通常是5年内的阶段实施内容。城市规划的各个类型相互衔接逐步深入、细化,将城市空间布局推向实施。

城市规划的各个类型尽管都是以用地为对象,但城市总体规划的重点在用地的规模、比例和布局,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重点在用地的建设强度,近期建设规划的重点在于用地的项目实施计划。各类型的重点不同就决定了三者之间的衔接机制可能存在隐患。与此成为鲜明对照的是,各个部门的专项规划实际上不只是对应于城市规划的某个阶段或某个类型,而往往是贯穿城市规划的各阶段、各类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通过一些重要的专项规划来将城市规划各阶段、各类型中的专项内容自上而下地衔接起来。从这个角度来看,住房建设规划有助于推动城市规划各阶段、各类型在居住用地与住房建设方面规划内容的衔接与落实。

3住房建设规划与城市规划各类型的衔接方法

住房建设规划的编制内容是“明确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的建设目标”,具体应包括各类住房的建设总量、分年度新建住房总量和结构比例、分年度各类居住用地供应计划、分年度旧区改造计划等几方面内容,其中当年的建设项目选址应深化到具体地块及分地块建设量。住房建设规划的这些内容要通过城市规划的技术手段才能实现,而城市规划各阶段各类型的工作重点不同,那么住房建设规划应与城市规划各阶段各类型从不同角度进行衔接,才能获得有效实施。笔者认为,住房建设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衔接应该重在目标、指标、时序三个方面。

3.1城市总体规划———目标上的衔接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版)要求城市总体规划(中心城区规划)的编制内容应包括:“研究住房需求,确定住房政策、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布局;重点确定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住房等满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需求的居住用地布局及标准”。这与住房建设规划中三类住房的建设目标、建设总量、居住用地供应总量、城市旧区改造等几方面密切相关,尤其是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内容中“研究住房需求,确定住房政策”,是二者衔接的重点。

城市总体规划作为较长一段时间内(15~20年)的综合性规划,必然跨越3~4版住房建设规划,因此城市总体规划应充分预见到未来城市发展中的住房需求,确定各类居住用地较为合理的建设标准和空间布局,为住房建设规划的滚动修编提供明确连贯的目标、科学合理的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的空间布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城市总体规划与住房建设规划在建设目标上应充分衔接。

3.2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上的衔接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对具体地块的土地利用和建设提出控制要求。37号文件要求在住房建设规划的编制内容中“明确新建住房结构比例。‘十一五’时期,要重点发展普通商品住房。自2006年6月1日起,凡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建设,套型建筑面积90m2以下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这就对侧重于指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了要求。控制性详细规划应通过规定居住用地的住宅建筑套密度和住宅面积净密度等强制性指标,保证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中各类套型(特别是中小套型)住房的数量和建设标准,推动住房建设规划的实施。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住房建设非常重视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房屋建设面积总量的指标,将其作为我国住房建设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而这些总量指标实际上却无法反映住房套数这个反映社会总体居住水平的实际情况。作为37号文件的配套文件,建设部建住房[2006]165号文件指出“应当对拟新建或改造住房建设项目的居住用地明确提出住宅建筑套密度(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套数)、住宅面积净密度(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两项强制性指标,指标的确定必须符合住房建设规划关于住房套型结构比例的规定”。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在总体规划确定了各类住房的建设标准和空间分布以后,在具体指标上与住房建设规划进一步衔接落实。

3.3近期建设规划———时序上的衔接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版)指出,近期建设规划要“确定近期居住用地安排和布局”,在编制中我们通常设立项目库与年度实施计划与“十一五”规划对接。住房建设规划在纳入“十一五”规划后,其内容将与“十一五”规划的内容一起,通过近期建设规划的项目库与年度实施计划予以落实,因此住房建设规划与近期建设规划的衔接重点在于建设时序的安排,特别是经济适用房等政策保障性住房在近期建设规划中的项目年度实施计划。

表2住房建设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衔接内容

规划类型衔接方法编制内容中与居住和住房相关的内容

住房建设规划—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的建设目标

城市总体规划目标上的衔接编制办法:住房政策、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布局(重点确定满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需求的居住用地布局及标准)

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上的衔接编制办法:确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居住区规范:居住户(套)数、住宅建筑套密度等技术经济指标;

近期建设规划时序上的衔接编制办法:确定近期居住用地安排和布局;(项目库与年度实施计划)

结语

在第一轮住房建设规划即将推出之际,我们既要看到我国住房供应体系逐步完善的光明前景,同时也应当充分认识到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住房建设规划编制实施中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住房建设规划与相关城市规划不同步编制,规划年限也不完全相同。应充分考虑到城市规划编制滞后的影响,在住房建设规划每隔五年不断滚动编制的过程中,相关城市规划应在时间和内容上积极主动、及时协调,保证住房建设规划的有效实施。

·应充分考虑到市场的反应,加强利益引导。目前我国各类住房建设(包括经济适用住房)都是通过房地产市场来进行,建设用地也都是通过招拍挂的市场途径来出让,37号文件推出之后,对各地房地产市场影响较大,有的地方出现了普通商品住房居住用地流拍的情况,这就很难保证住房建设规划的有效实施。因此,各地方城市政府应当充分利用税收等市场经济杠杆,来调动房地产市场开发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的积极性。

住房建设规划的政策出发点是通过提供各种类型的住房,特别是政策性住房,以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城市规划领域在规划编制中应积极衔接,保证各类住房特别是满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建设,使广大人民群众不再“居者忧其屋”,而是“居者有其屋”,再逐步过渡到“居者优其屋”,实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美好愿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2006]37号).

[3]关于落实新建住房结构比例要求的若干意见(建住房[2006]165号).

第5篇:城市建设与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关系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是城市的基本细胞,是组成城市的重要因子,有些建筑更是一个城市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尤其是步入21世纪后,全国各地大兴土木,各种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拔地而起,争奇斗艳。 不过,很多城市的建筑,单纯从建筑设计本身来说,非常优秀。但是若将其放置在整个城市区域内,就显得非常的不协调。因此,如何协调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就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1、城市规划的内容及作用

城市规划是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的综合性学科,它具有独立的原理和方法,主要从宏观出发,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线和面的问题。与建筑设计紧密相连的城市规划主要是修建性详细规划,其主要是对城市形象上的宏观把握,他强调户外空间的一体化,强调各建筑之间的排列组合,而不是孤立地看待空间中的某一个体,一般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考虑城市空间结构的整合,局部地区的空间结构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符合城市空间的整体规划,将其有机的纳入到城市的整体空间当中去,而不能只考虑区域的功能和局部的结构组合的需要,无论一个单体建筑设计的多么精美,他都离不开周围环境的限制,脱离外部环境而存在的建筑是不现实的。其次,要对城市中的自然环境进行合理组合,尽量以自然的状态表现出地貌、植被、天空、水体和阳光所赋予人们的感受。第三,城市规划设计要结合城市的历史文化,不要让城市的新建筑与周围建筑形成太大的反差,以免给人以不和谐感。城市的发展是连续的,因此,在进行城市的规划设计时,应沿着历史变迁的轨道来进行,使人们行走在城市之间时,能够感觉到城市的变迁,感觉到城市历史的连续感。

2、建筑规划设计

建筑设计广义上指对一个建筑物或建筑群所做的全部设计工作,这需要各方面科学技术人才的密切协作,但通常我们所考虑的建筑设计是指对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以及空间结构的安排,注重建筑本身与外部环境的协调,配合从而达到一定的和谐效果。其中,功能是进行建筑创作的主题,不过形式也在建筑设计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建筑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建筑前期的规划、设计都不能脱离经济性这一重要指标,为了满足经济性和功能性的需求,建筑设计经常需要去冲击城市规划设定的要求,这就需要建筑师能充分平衡经济性指标和规划指标之间的关系,既能让建筑体现其自身个性,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又能达到城市规划的要求,满足城市的文化传承需要。对于一栋建筑设计的评审应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对建筑设计本身进行评审,看他的设计是否符合任务要求,第二,要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看他是否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是否能将自身融入到城市当中去,只有这样的建筑设计产品才是真正成功的建筑作品,自然这就要求,决策者要有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

3、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增长,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以空间的利用和环境的建设,绿化,道路,供水系统共同组成的服务为基础,构成人类现在的生存与生活空间。城市的规划与设计要注重城市建筑群落之间的协调,而建筑的设计要考虑对外部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城市规划设计的约束。

(1)城市规划设计约束建筑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通过场地设计影响指导建筑设计,场地设计就是为了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在现状条件和相关法规基础之上,对场地内的各种元素(建筑,运输系统,户外活动,设施,绿化园林设施,工程系统)进行组合的活动。场地设计工作内容是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设计活动。一般包括建筑物的整体安排,交通设施,绿色花园,垂直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如绿色园林设施(绿化,园林小品,现场设施等),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垂直场地和工程设施(管道项目)的详细设计。实际施工过程中通常先与业主确定的建设项目和土地,然后委托建筑师设计,建筑设计任务是基于业主条件的。设计师在进行具体设计之前,要进行完善和改进的设计任务的工作,包括培养项目的内容、规模、形式及其他相关问题做出更明确的规定,然后与业主协商取得共识。城市规划对场地的要求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控制城市土地规划布局结构的发展方向。第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非常具体,直接影响场地设计,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做出恰当详细的反应,一般包括:控制用地的性质和范围,对容积率、建筑覆盖率、建筑高度的控制,对绿化覆盖率,建筑红线的控制,以及对交通入口的规定等。

(2)进行建筑设计要考虑城市规划

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一个城市存在的基础,城市规划通过对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指导建筑设计。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考虑到以下问题。首先,建筑设计的造型要有自己的风格,建筑之间简单中含有复杂,不变中含有变化,整体设计和谐。其次,要考虑到周围大环境,使建筑本身与周围建筑相呼应,包括建筑的色彩对比、虚实对比、线条处理等等。第三,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照顾到周围的建筑,想成空间上的一体感和时间上的连续感。建筑作为城市的重要构成要素,甚至是一个城市的标志,它们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在对这样的建筑进行设计时,不能只考虑到建筑本身,而应扩大自身视野,做到与周围环境相适应。尤其是一些高层建筑,在考虑其设计时,在顶部要考虑自身的简洁性,给城市的天空留一个优美的天际线。而底部裙楼则要考虑到与周围环境的融入,让人们感觉到在建筑之间行走既要感觉到期间的层次感,又要感觉到其连续感。总之,在进行城市建设时,一定要重视其中的协调性。

总结

城市规划设计是进行城市建筑的总纲,在进行城市建筑设计时,应遵循城市规划设计的约束,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下进行建筑设计。另外,建筑设计是落实建筑规划的抓手,只有通过建筑设计才能落实城市规划的设计思想,因此,要想建设一个和谐向上的城市发展环境,建筑设计师不仅要考虑建筑本身的功能和个性,还要考虑到对周边环境和整个城市的影响。

参考文献

张兵. 城市规划实践的分析理论[M]. 北京: 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8.

王祖华, 蔡宏, 徐进.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M]. 广州:华南理工出版社,2011.

许乐里.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技法[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城市规划汇刊社编辑部. 对境外单位参与国内规划设计和国际招标热的评析[J].城市规划汇刊, 2010(3):1-2.

第6篇:城市建设与规划范文

【关键词】建设规划;小城镇;城市设计;物质与人文形象

1概述:

小城镇建设规划是一项全面的、综合性的城镇建设方案。除了与小城镇的建设用地有关之外,还与小城镇的功能、空间、经济、环境和形体等因素有关,并与政府的政策导向、行政指导以及规划的长远性有关。

城市设计是以改善和提高空间环境质量为目标,尽可能地满足当地居民的心理和行为习惯,使居民获得舒适且有人情味的生活空间。通常,在镇区建设规划初期,城镇规划为城市设计提供框架和指导,城市设计为城镇建设规划创造很良好的空间和形象,使小城镇的建设规划和城市设计达到完美结合。小城镇建设规划主要是从宏观上对小城镇的用地进行规划布局,因此,小城镇建设规划的主要目的是关注小城镇的整体设计,从小城镇整体环境的改善出发,使小城镇形成良好的整体空间形象。我们从城镇整体物质形象的塑造、城镇结构关系的建构及城镇人文形象的造就等方面来探讨小城镇建设规划中的城市设计问题,进而全面完善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内容。

2小城镇整体物质形象空间的塑造

2.1小城镇的主要公共空间

小城镇通常除了街道空间外,公共的休闲空间通常非常缺乏。因此小城镇建设规划中要特别注重小城镇的公共建筑空间、广场空间、街道空间及河流绿地等空间的设计与营造。

1)城市规划设计要结合建筑的综合功能、人流活动规律以及用地的性质来形成不同功能的公共活动空间,用来满足小城镇居民多种生活活动方式的需要。建设规划不仅要考虑主要的公建设施(如商业建筑和活动中心等)布置,还要考虑小城镇的布局特征、重要的交通场站和居民的出行方式,以及城镇范围的林地、河流和山体等自然景观因素进行统一设计,同时要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绿地园林规划等对自然资源的影响,并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打造一个良好的自然景观空间。

2)要设计一个丰富的有层次感的小城镇空间,不仅要建立不同性质和功能的公共空间,还要建立性质相同的不同规模的空间。对于城镇的绿地建设,不仅要分类别,还要按照不同地域范围来确定,按照片区或镇区来设定;如广场的建设要考虑不同功能组成,如休闲娱乐、交通集散、集会和市政等不同内容。

2.2小城镇的实体

小城镇的实体通常是指各类构筑物和建筑物等,是小城镇整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城镇实体,城市设计主要考虑公共建筑的整体组织布置。城镇建设重视小城镇公建的组织设计的目的是保护城镇景观,创造协调和谐的城镇形象,并控制建筑空间与实体的比例关系。城市设计首先要考虑使公共建筑布局合理,形成城镇景观的主要节点和次要节点,从而形成城镇的实体景观系统;还要对小城镇轮廓线进行控制,城镇轮廓线的关键是合理控制建筑物体量、高度和体形等,使主要因素形成城镇轮廓线的主要控制部分,这样城镇轮廓线就具有很好的清晰度,丰富了小城镇的整体空间。

3小城镇整体人文形象的塑造

3.1历史文化环境的表达

小城镇一般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有些地方种族群体的传统文化及其演变对城镇空间的组织和发展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进而形成独特的城镇文化。因此,城市设计中要特别注意城镇的历史文化形态。在城市设计中:1)要强化地域文化特征,充分尊重地方文化,在小城镇景观设计的总体构架中融入这些因素,保护一切有价值的历史遗存。如居民生活方式、村落布局和民俗民风等,延续小城镇的人文特色。对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如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等要进行重点保护。2)要处理好小城镇的经济建设与特色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使社会经济效益、环境保护和各项特色文化保护相结合。3)小城镇是一个动态协调发展的空间环境。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要充分反映当代城镇居民的生活,创造既有人情味,又具有时代感和个性特色的城镇风格。

3.2意义性环境的表达

小城镇的意义性是由实体要素及空间要素共同形成的一种内在文化内涵,主要由社会习俗、历史传统、思想观念、文化形态及聚居方式等影响所形成.其随着实践的推移和小城镇的发展而不断地发生变化。小城镇的意义还表现在环境方面,不仅能使环境具有强烈的安全感、可识别性和归属感,还能使其与居民的生活融成一体,使环境更加宜人。

3.3社会环境的表达

小城镇的发展与形成是社会生活的具体反映和需要。在小城镇物质形态的背后还潜藏着人与人、人与物的各种关系和关系网络。这种社会形态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累沉淀而成,能使人强烈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对居民的精神依托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并能给居民带来亲切感、安全感、邻里感、自我感、社会感和归属感。小城镇社会组织结构有地缘、血缘和宗教缘等,这种组织结构会使居民感到安全和稳定,有利于社区的安定。因此城市设计最好能保持原有的社会网络,这样既可以增加环境的舒适感,也可以产生一种内聚力和向心力,形成和谐的人文环境。

4小城镇的结构关系

城镇结构是指城镇的空间区位、形体分布特征及其组织规律,是功能要求与技术能力在空间和形体上的具体表现。城镇在经过长时间的变迁,都逐渐呈现出各自的组织关系和结构形态。城市设计在镇区建设规划中要注重小城镇形体和公共空间的关系,建立统一的整体结构。

由于受城镇用地规划、建筑寿命、环境容量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指标的影响,部分城镇结构通常存在维持原状的趋向,使小城镇的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城市设计要充分尊重小城镇的这种原有结构,使其得到延续和保护。

城市设计必须关注城镇的结构性衰退,使各组织要素和子系统能够按照新的方式重新组合,建立新的动态平衡,维持小城镇的结构稳定。

5结语

通过对城镇人文形态、物质形态、整体结构关系的研究,探讨城市设计与城镇建设规划的关系,使小城镇建设规划的内容更加深化,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前瞻性。

作者:李晓明

参考文献: 

[1] 江霞.试论中国 特色的建筑理论[J].山西 建筑,2013,31(7):14-16. 

第7篇:城市建设与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市政建设;沿海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心,如果中断了对外交通的联系,经济上便会“窒息”而亡。所以城市的产生之日起,就开始建设自己的对外交通线路和设施,城市的起缘即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或称之为河流口岸或陆路交通位置优越之处。那么城市的发育成长就沿着河流、道路而建,日渐发展起来,城市交通走廊就是城市成长的生命线。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与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中小城市的不断兴起势成必然。但在这些新兴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市政建设就是诸多问题的一个方面。

l城市总体规划滞后,影响城市建设

这一问题虽在大部分城市带有普遍性,但在沿海新兴城市表现尤为突出。近些年,由于经济建设迅速发展而带动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而城市建设中房地产业的兴起与发展,更是独领。成片的高楼拔地而起,确实增加了城市的现代化气息。但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各种市政设施往往跟不上,使其不能很好地发挥应有效益,排水与道路工程便是其中之一。

出现这样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建设的超前与规划的滞后,其结果是城市建设缺少合理性与科学性而带有盲目性,给城市管理带来困难甚至失控。笔者认为城市总体规划的滞后,经常影响到各专业规划的编纂与实施,进而直接影响到城市建设的实施与发展。总体规划既是城市建设的指导与依据,也是一种必要的干预和控制,其作用与目有都是为了城市结构布局趋于合理而有序发展。对于新兴城市来讲,城市规划尤显重要,且“一张白纸”,好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然而一些城市似有重建设轻规划或对规划执行不力之倾向。

人们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城市中每一景观,会给城市带来美好的点缀,亦会使人赏心悦目,是一种自然的纪念碑。拙劣的设计或建设,会大煞风景,令人扫兴,而这一切无一不与城市规划和建设有关。建筑物一旦形成,便不易改变,只会给人们留下无限的遗憾。所以城市建设越发展,越要重视城市规划,处理好规划与建设的关系。

由于规划滞后或控制不好而带来的问题表现为:一些城沿海新兴城市,在从事小区开发建设时,对城市规划重视不够而使城市规划滞后于城市建设,发挥不了“龙头”作用,甚至因滞后而不得不迁就现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某些开发商急功近利,只顾经济效益而忽略社会及环境效益,不愿为市政公益事业掏腰包。如某市对小区的规划建设控制不好,成片的楼房已经建成,待到设计道路时才发现,有些临街楼房超越规划红线,并占去规划人行道一大半。若要拆除则必然造成巨大浪费,劳民伤财,若不拆除会使本来规划笔直的道路线型变的宽窄不等。还有因小区楼房先期建成,当设计室外排水时,始发现城市道路路面竖向高程与楼房外散水高程几乎处于同一水平(按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要求,城市道路路面标高低于两侧建筑室外地面标高),甚至把大片开发区建筑的室外散水高程亦定为同一高程,从而使道路的设计纵坡为零(规范要求坡度≥3.0%),造成既不利小区排水,又不利道路排水,对于年降雨量丰沛的南方城市来说,易于形成水患。出现这样的问题不能不说是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一个严重失误。亦是“先房建,后市政”做法带来的不良后果。

2 开发小区各自为政,配套设施杂乱无章

目前,在城市建设中,各种开发小区名目繁多,这对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但因为规划与管理尚不完善,加之某些开发商只注重自身效益,而很少考虑全局及社会效益,甚至出现了与城市规划建设相悖的现象。例如:反映在城市排水方面的问题是:下游排水系统建成后,服务面积较小,而上游原本不属于该系统接纳之污水或雨水,因无出路,故不管合理与否,勉强接人,往往造成断面和高程上的矛盾,使排水不畅和出现“头重脚轻”的不合理现象。而规划或市政管理部门对此有时表现无能为力,以致不得不考虑改建或翻建下游建成不久的管道。这种状况,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应尽量避免,并引以为戒。

3 重视城市配套设施,有条不紊逐步实施

城市规划与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而市政工配套设施又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市政工程的排水工程在其规划编纂完成并经审批通过后,应结合轻重缓急与远近期有步骤实施。但在目前城市建设中有时却存在这样的不正常现象:即开发商大量投资搞房地产开发,而对与之密切相关的市政排水工程方面的投资却显得吝惜,各扫门前雪,多有临时凑合的观点,很少考虑城市建设的近期或远期规划,更不愿为市政建设尽自己应有的义务与责任。另一种情况是城建与市政管理部门的原因所致。

4 统一规划、建设审批管理部门步调,防止政出多门,形成混乱

一般来说,作为市政府的职能部门,其分管范围和职能应该是十分明确的,各主管部门积极履行职责并相互配合,这样将对城市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然而有时一些部门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可能出现多头审批或都推诱的现象,使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这样也给个别建设单位造成困难或使个别建设单位因此而不依审批程序办事。例如某市某新建小区在修建排水管道时,不经市政管理部门审批同意,更不考虑城市排水统一规划,擅自接人市政管道,市政管理部门拒绝验收养护。这样不仅打乱了市政排水管网的合理布局,而且亦浪费了资金。

还有一种情况:即城市总体规划与各专业规划的统一协调问题。又如某市排水规划是由市政管理部门编纂并组织实施,但有时会与城市规划部门意见分歧,各执一词,此种关系若不很好解决,势必影响到总体规划和专业规划的实施,同样不利于城市建设的发展。

5 强化现代化都市意识,深刻认识规划与建设之密切关系

笔者认为,在沿海新兴城市积极发展经济的同时,应该重视城市的市政配套建设,建设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新兴城市。所以,在进行科学、合理规划的同时,应该积极有序组织实施和严格管理,把有限的资金用得合理,使之能够发挥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这方面,一些早先发展起来的城市,可以率先垂范,有大量的经验或教训可以借鉴。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和管理办法,无疑是有益的。只有这样,才能在城市建设中少走或不走弯路,并可能有所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城市建设与规划范文

关键字: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城市规划设计的含义

城市规划设计是指对一定时期内的城市的经济及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等一系列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和设计。简单点说,城市规划设计就是对人们活动的区域空间以及各区域空间之间关系的协调,用发展的眼光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来规划城市布局,让城市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原则,适应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让城市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发展都能有更好的发展,适应人们的生活状态,方便人们的生活。

二、建筑设计的含义

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规划设计在空间上的具体表现,建筑作为城市的象征和核心的产物,必定要有它独特的特点和意义,建筑设计决定了建筑不管是在室内还是室外的和谐统一,同时也要做到建筑群在整个城市中的协调,不但要追求室内的经济价值和美观,同时也要在建筑的外观上和建筑群在城市中所起到的象征作用,要和谐美观,是城市规划设计在空间上具体落实。

三、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设计的关系

1、相对独立的关系

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设计是相对独立的关系,城市规划设计的任务是为各种活动提供空间结构,包括城市的外观设计,性质和分工的产业设计和布局,城市规划设计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和设计,是一门逐渐完善的综合性的科学,城市规划设计在不断的实践中,处理着城市发展的规划和建筑设计以及景观设计的关系,有着相对独立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前提下,对建筑的外观和室内的总的设计有一个更好的计划,让建筑更好的和城市规划的布局和特点相协调。

2、 建筑设计服从于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和设计,是从动态上来解决各类建筑之间的关系,城市规划是从整个城市的发展和布局上入手,对城市的发展和今后城市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建筑设计,建筑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象征和城市的特色,在对建筑设计的时候,前提是要满足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建筑设计必须服从于城市规划设计,才能将建筑设计的更好,更完善,也更能设计出适合人们生活和交流的场所。

四、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建筑的要求也是越来越多,要做好城市规划设计,就得先做好建筑设计,可见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要想把一个城市的城市规划设计做好,就必须先要把建筑设计做好,建筑师不单单是要从建筑本身来对建筑追求一种现代的独特,更应该结合城市本身的人文环境和背景,来对建筑做好设计,这样设计出来的建筑才能更好的适应城市,反应出城市的特色,也能不受城市发展的制约,甚至被淘汰,要把热爱自然,和城市周围环境相协调的理念贯穿在整个的建筑设计中,才能真正把城市规划设计做好。建筑作为一个城市的具体表现和象征,代表着一个城市的面貌和特点,所以建筑设计在对建筑进行创作的时候,应该好好的把握好建筑的形象特征,应有自己的风格,同时还应该做到简单中体现出复杂,复杂中诠释出特点的变化,整体性强之外,还应重视整个城市的环境,把建筑融入到城市规划设计的大潮中去,让建筑和城市周围的环境相和谐,理性的规划并传承历史文化的发展方向。

建筑设计不但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发挥着代表的作用,同时建筑设计还制约着城市规划设计,因为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建筑单独的设计,它还涉及到场地的选择和设计问题,场地设计是为了满足建筑设计的一个项目所要选择的地方,它所伴随着一系列的建筑群的产生,场地设计是要让场地中的各要素能够和谐,更好的相互作用,而其中建筑物是场地设计中的重要产物,而除了建筑物之外的要素则是要满足场地设计的其他的组成部分,所以说建筑设计还制约着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应该考虑到城市规划设计的大的方向,才能更好的适应整个城市规划设计,否则如果建筑设计不考虑城市规划的发展,而独自设计各自的,那将严重制约着整个城市的规划设计。

五、优化城市规划设计的方案

城市规划的途径也许多,而且各个国家之间的方法也不相同,比如说英国的发展规划,德国的土地利用规划,也是我们经常听到的总体规划,与区域详细规划,苏联的整体规划与详细规划。中国对于城市规划的编制,是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的,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外流行的方式: 首先分析下城市发展的特点,粗略的算计下人口数量; 再确定土地使用方式,设计建筑空间布局,结合道路交通系统和市政工程系统等等; 之后对于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详细规划进行编制,此种规划也就是一个物质环境规划,对于城市以后的各种活动设置空间构造,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对城市物质环境状态改变,进而实现城市建设。以下我们就从几点简要的分析优化城市规划设计的方案。

1、对于城市规划设计的开展要依法进行

目前我国出台的《城市规划法》以及一系列的法规、技术规范以及经管制度,为城市规划设计的开展提供了许多法律保障,也为依法办事创造了条件。要想实现城市规划的顺利开展,一定要把握好城市规划经管工作,强化经管部门建设,提升经管人员思想政治以及业务水平,制定明确的责任制度以及具体操作制度,严把工作流程以及办事手续,强化对其的监管体制,有效的弥补所有的不足,增进城市规划的开展和经管朝着有序、有力、有效的方向发展。进而确保城市的所有用地以及建造符合城市规划,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真正的实现依法办事、高校服务、行政为民、积极提升城市规划工作能力以及经管水平,增进城市全面协调发展,有效的实现城市规划的功效。

2、 做好城市辐射作用、增进城乡与地区之间协和发展

我们一定要落实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政策,统筹规划城区和郊区发展,增进市政公用设备向周围农村发展。推动农村向前发展。优化农民进城就业的环境,对于农民工合法权益要进行有效的维护。强化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把握好资源的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等方面,增进基础设施在城乡之间的协作发展。

3、对于规划目标与规模的把握上要结合实际

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人多、资源少、生态环境的压力很大,经济的增长方式很粗放,科学技术的含量低,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对于城市的调整与经管方面的经验少。所以,对于城市建设节奏一定要把握好,对于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的制定也符合实际,结合城市人口数量,土地面积等等方面,对于城市规模的扩展要计划性,有目的性,对于土地资要合理的使用,对行政区的划分要有制度性的调整。

4、注重规划用地以及开发使用的合理性

对于城市规划我们一定要要审时度势的态度、符合规律、以发展为目标。城市的发展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完成的,是一个按照一定的计划一点一点完成的,不能急于求成,要想实现城市发展的整体目标,我们必须分阶段逐渐完成,这样才会使城市维持可持续发展状态。

结语:总体来说,由于城市规划行业的设计院在不断的改革,城市规划行业的竞争力也有所提升,许多城市规划设计企业都发现了对行业市场的深入研究的重要性,结合城市规划中的具体问题,分析出了更好的方案以促进城市规划设计的实施。总之,城市规划最主要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化的城市,应具备展示城市形象、满足人们活动需求、改造城市环境的功能。不断优化城市建设、利用保护城市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以使城市成为一个生态型、文化型和生活型的市民城市。而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只有将二者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为建立现代化的城市作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代琳. 浅论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 山西建筑,2005,19:43-44.

[2]薛静,余翔. 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关系[J]. 天然气与石油,2010,02:59-62.

第9篇:城市建设与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关系;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国际化都市、数字城市、信息化社会和绿色生态城市等新型概念城市建设的不断涌现以及沿海开放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都为我国城市整体规划建设指明了方向。城市间的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等问题也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各个企业和居民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在以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城市的建筑设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在建筑设计创造繁荣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许多建筑设计人员对环境问题、人文因素等考虑不周全,在实物的整体设计中往往追求的是标新立异,忽略了建筑物所在的实际环境与城市化建设的整体协调发展,容易导致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设计之间出现不一致的问题。

1、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内涵分析

1.1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工作之中,设计人员所采取的任何设计活动都要充分的结合其所在城市的资源环境现状以及自然环境现状,这样城市规划工作才能真正的体现出当地的特有风采。不同的城市,其资源环境就也是有所区别的,同时城市的人文环境和自然条件也是有一定差异的,那么就会制定出不同的政策策略和设计方案。在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如果是以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单位的,那么其内部各个阶段的设计工作就可以分为专项设计以

及局部设计。现阶段的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内容,举例来说,以城市的性质功能进行具体的划分时,那么就可以得到这个城市的基本规划范围,进而得到这个城市各个阶段的设计性思想,再与城市人口、用地以及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后,就会得到城市的中心位置、空间性布局以及功能性分析等建设的基本思想,这样才能保证所设计的城市交通系统和交通路线是足够科学的,同时也保证了城市机场建设、港口建设、铁路枢纽以及车站建设的完整性和合理性,可见,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对于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

就是建筑设计工作,其就是指针对某一个建筑群或是某一个建筑所进行的整体性规划和设计活动,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建筑工程的设计水平和施工技术也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各类项目的科研成果以及实践经验对建筑施工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建筑自动化管理、建筑热工学、建筑声光学以及建筑成本估算等新技术也都广泛的应用到了建筑设计工作中了。因此,进行建筑设计工作时,我们应首先保证建筑自身的功能是足够完善的,合理的设计内部的空间和布局,保证每一个布局都达到相应的要求,同时还要合理的设计周围的景观环境,确保建筑的外观与环境是相适应的。另外,进行建筑设计工作时还应尽可能的做到内外兼顾,设计出每一个细节部分的构件特征和构件形式,采用更加先进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理念,不断改进建筑设计的工艺和技术,从而保证建筑设计的整体效果能够达到降耗节能、经济适用以及耐用坚固等设计目标。

2 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

城市规划设计现在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仅要求有很高的理论基础,同时还要求在工作实践中将发展规划和建筑设计、市政要求、景观设计等重要因素综合地考虑进去。城市规划设计拥有系统的原理和方法,主要解决城市点、面和线的问题。建筑设计以城市规划为基本前提,要依据当前的建设要求把工程技术条件综合应用,同时还要根据建筑任务和目标,充分考虑其功能,以此确定建筑物的外观、尺寸、空间组合和建筑材料等。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二者相辅相成,城市规划要依靠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等实现。

2.1 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有约束作用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大多数的沿海城市在建设中大多选择的是强制性指标组合的方法。在早期开展规划工作的时候,先规定一些不同的控制组合方式,用建筑功能、绿化率、容积率和建筑高度等对今后的建筑设计加以限制。但就目前的发展情况看,笔者认为开发强度和具体的建筑要求可以让建筑设计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自由度,使其能够有效地满足规划要求。

2.2 建筑设计是对城市规划论证的过程

现阶段,我国一般是通过建筑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报告进行全面总结分析来充分论证规划指标的合理性,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互动方式。此种方法一般用于规划早期的调整阶段,以此来进行深层次的发展。在规划编制时,主要针对规划的地段和重要节点,来进行可行性建筑方案论证从而确定控制指标。

2.3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二者相辅相成

每一座城市设计都有着自己独具一格的设计风格和方式,对深化城市规划、指导城市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城市设计将设计理念充分应用于城市的每一个细节,可以生动、具体地处理好城市地理和物质形态的关系,可以完善城市的各个组成要素和不同地域间的关系,将抽象的规划指标变得具体。在城市设计的指导下,城市建筑在功能和空间上可以很好地反映城市规划

思想。

3 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整体空间的设计与分析,主要是对自然人生产生活的空间区域加以协调,可以动态地处理好各种建筑间的关系,以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展现城市的未来。建筑设计主要指的是室内外空间使用的美观、经济和环保等,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更好地反映城市历史和规划要求。

3.1 认真做好城市规划设计工作 城市规划设计是将最基本的建筑物等不同物体进行有机的联合,使他们成为一个整体,设计人员不仅仅要充分考虑建筑物本身的规划设计,更要考虑的是这一物体和周围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在城市规划实际中,不但要考虑城市建设的功能分区,更要考虑建筑物的外观、尺寸、颜色、造型等因素,因此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城市的基本建设。所以,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3.2 建筑设计要依赖于城市规划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建筑设计也逐渐发展成为一门重要学科。建筑创造时代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建筑设计人员在设计创作的时候,往往忽略的是整个城市的人文和环境保护,大多追求的是作品的新、奇、特,而没有充分考虑建筑物所处的地理环境条件,如我们首都的长安街,虽然每一个单体建筑都采纳了中国最高的设计意见,在造价和资金投入上也从不吝啬,但仅对其自身的艺术创作价值而言,大多忽略了环保、人文等重要因素,在当时的建筑设计时没能充分考虑到整体的城市规划要求。所以,建筑设计应该遵循城市的整体规划并且依赖于城市规划。

3.3 建立健全的建筑设计评审制度

建筑可以很好地彰显城市基本形象,是城市的重要标志。因此,早期对建筑的设计评审一定要严格把关,要拥有一套完善的评审制度。首先,要严格审查建筑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城市规划设计的整体要求。其次,组织专家对建筑设计方案的内容、要求进行评审,究其设计思想是否满足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在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最后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和周围环境的协调发展,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3 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应协调发展

进行建筑设计工作时,主观印象往往都是设计人员难以避免的问题,设计人员也愿意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审美视觉的冲击上,因此就忽视了细部的构造问题,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通常也都没有综合的考虑城市环境,这显然是不正确的,无论是进行城市规划设计还是建筑设计工作,相关人员都应全面的考虑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且应注重两者的协调发展。首先,建筑设计应能与城市的整体环境紧密的联系起来,设计建筑物时应将其放在一个大的环境中思考,建筑的轮廓以及结构都应与已经存在的建筑相适应,防止出现建筑设计混乱的现象,从而保证城市建筑设计的整体美感;其次,建筑设计必须体现出这座城市的文明发展状态,建筑物的整体结构还应满足人们对于城市欣赏的实际要求;最后,应科学合理的对待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城市规划设计所包含的内容以及涉及的层面都是很多的,并且其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以及不断展开的基础,因此,应确保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是协调发展的。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是一个城市的建设纲要,而建筑则是这个城市的最

重要的物质基础,要想继续推进我国城市建设工作的稳定发展,全行业的工作者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