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供电输电配电综述范文

供电输电配电综述精选(九篇)

供电输电配电综述

第1篇:供电输电配电综述范文

【关键词】电力系统 综合自动化 控制系统

一、引言

2008年春节来临之时,我国南方遇到了半世纪未遇的特大雨雪冰冻天气,南方电网设施遭受到了毁灭性打击,一时间造成列车停运和较大部地区供电中断,使南方电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考验。这次灾害留给我们的教训是深重的。电力系统自动化和现代化发展的水平,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电力设施的稳定和安全。本文意在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作简要阐述。

二、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相关方面的解析

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是基于科技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而逐步形成的一个概念,是一个综合发电厂、变电站、输配网络和用户的集成概念,其概念研究和实现的主要目的就是如何更好地掌控和监视电力从出厂到供应的全过程,使输配过程更有效和通畅。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主要包括电网调度自动化、发电厂自动化(包火力和水力发电厂)、电力系统信息自动 传输、电力系统反事故自动化、供电系统自动化以及电力工业管理系统的自动化。其实质就是如何使电力在生产―传输―用户过程中实行有效自动化控制,从而实现电力供应的迅捷、损耗的最小和安全可靠。

图1三层控制系统模型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基本工作流程是,在相对的中心地带的调控中心装置现代化的计算机,以此向四周辐射网络系统,围绕这一中心的发电厂、变电站之间则设置信息服务和反馈的远方监视控制装置,并时时进行监控,从而形成了一个立体化的网络覆盖面,形成全面的畅通的信息传达和指令传输。中心计算机负责总体调控,而相关的监控设备则主要负责诸如设备操作和事故内容的记录、编制各种报表的记录处理、系统异常事故的自动恢复操作和常规操作的自动化等。在此基础上,形成以控制部件为中心,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的结合,以及终端硬件装置与控制计算机的结合,运用各种软件实现控制范围的扩大和自动化程度的深化。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采用的是分层控制的操作的方式,即在调度所、控制所和发电厂、变电站的各组织分层间,按所管辖功能范围分担和综合协调控制功能,以达到系统合理经济可靠运行目的的控制系统。当前,分层控制依据电力系统的大小一般分为二层和三层控制。具体情况如下图1和图2。

图2二层控制系统模型中央控制所相当于一个中枢神经,负责总体性的控制。主要是负荷-频率控制,主干系统的电压控制,发电厂、变电站的监视系统,系统安全监视控制,调度记录统计,发电计划系统构成。配有CPU(控制用计算机)、CDT(循环数字遥测)、TC(远方监视控制装置)、SSC(系统稳定控制装置)、VQC(电压-无功率控制装置)。中央控制所得主要功能就是维持整个系统的有效运行和设备的完整性。而中央控制所的下行任务则需要由地方控制所来完成,从而形成一个上下联动的完整系统。地方控制所主要功能是对发电厂、变电所进行有效监控。对地方系统的电压控制、安全监视、水工调度、运行记录、报告和通报发电计划与系统构成计划等等,除发电厂无功功率控制装置不配备外,其他设备功能基本与中央控制所相同,在此不一一赘述。

中央和地方控制所实际上是调度自动化的主要内容,其主要作用就是对电网安全运行进行时时监控、对电网实行有效的经济调度以及对电网运行安全分析和事故处理。这些功能的实现必须有计算机系统和数据信息传输网络为基础的数据采集与监控(SCADA),配以自动发电控制(AGC),经济调度控制(EDC),安全分析(SA)等等软件来实施。

图3配电所数字型保护控制装置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对变电站保护和控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必须要具有集中控制功能和有先进的继电保护和控制,并能远距离控制、抗电磁干扰;有事件记录;可无人值班;能适应全系统统一控制的需要;满足分期建设的要求。配置的基本原则体现在:分层;数据分快、中、慢速传递;保护系统通信高度优先,但不经常占用;保护具有独立工作能力;功能处理器配置成群;数据采集装置设在开关站内;数据采集装置的数量和地点应具有灵活性;备用方式的选择具有灵活性。配电变电所数字型保护控制装置构成如上图3。

城乡配电网的实现较为复杂。在实现主网、发电厂、变电所自动化的同时,国外先进的电力部门已开始用先进的配电设备装备配电系统,组成配电SCADA系统,通过光纤等通信手段控制监测城乡的配电,例如配电系统的电压电流监测、控制自动重合器、启动分路开关等。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实施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手段是:数据性信息的传输必须有一个可靠的调度通信网,传输电力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监测数据,生产调度数据、远动数据及行政、财务、供应及计划管理数据等。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中的信息传递主要分为从上至下和从下至上两种方式。从上至下的信息传递一般称为下行信息传递,主要是从各级控制所下达到发电厂、变电站的指令和操作信息,从下至上的信息传递一般称为上行信息传递,就是传达判断、处理所需信息。

三、我国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我国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的发展方向就是全面建立DMS系统,通过DMS系统,一,可以提高电气综合管理水平,适应现代电力系统技术发展的需要;二,使电气设备保护控制得到优化,消除大面积停电故障,提高供电系统的可靠性;三,能够建立快速电气事故处理机制,使故障停电时间减到最短,对生产装置的影响也可以大大降低;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掌握整个电力系统运行情况以及电流。电压、电量、功率等各种运行参数,实现电力平衡、负荷监控、精确计量和节约用电等多种功能;四,改变了现行的运行操作及变电值班模式,实现了真正意义的无人值守变电站管理方式,达到大幅度减员增效的目的。

四、对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的几点思考

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是一个集传统技术改造与现代技术进步于一体的技术总体推进过程。虽然,当前电力系统的综合自动化已经进入以计算机技术和监控技术开发为主要标志内的阶段,但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电力需求大、电网建设复杂而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改革开始较晚的国家来说,在追赶先进技术的同时,还必须要注重对传统技术和设备的改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的早日全面实现。

参考文献:

[1]罗毅.电力系统安全监控的理论及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4.

[2]高爱国.工业变电站监控组态软件的设计与开发[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5.

[3]王英涛.基于WAMS的电力系统动态监测及分析研究[D].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2006.

[4]徐民. 基于Web的县级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设计与研究[D].湖南大学, 2007.

第2篇:供电输电配电综述范文

关键词:输电线路;系统管理;功能模块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4.140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电力普及进程的加快,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电力设备的供应,需要供电企业不断提供高品质电源,以实现社会现代化目标。完善的输电线路管理系统不仅需要保证基础运行速度,还要开发更高品质的电力科学技术和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才能实现电力企业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运作,同时,创建专业化的输电线路管理系统是输电管理部门的迫切需要。

1 我国电力管理系统调度概念

我国地区电网调度以10V为界限分为配电控制管理和地区调度两部分,配电制度管理主要运用配电管理系统功能(DMS),地区调度采用部分能量管理系统功能(EMS),DMS与EMS二者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前者负责配电和负荷,后者在于发送电力与输送电力,在输电线路管理系统中,EMS主要功能即网络安全分析、数据的整理与监控(SCADA)、能量掌控(发电调控和发电计划),而负责配电系统和配电调度中心的配电管理系统(DMS)主要功能是负荷管理、网络分析、负荷控制以及SCADA。我国电力管理系统实行两级调度制度,即地调管理输电线、输电变压站与配调(500KV--35KV),管辖的地区电网属于次输电系统,配电控制中心简称配调,负责配电线、配电变压站、以及馈线和负荷(10KV--220KV)。在PMS中,输变配设备的管理均存在逻辑和物理两个概念,在不同的应用情况下使用不同,PMS与OMS、ERP、可靠性周边系统进行横向集成。

2 输电线路安全管理系统

(1)运用MIS系统促进输电线路发展途径。MIS系统作为输电线路日常安全管理的输电系统,目前运行客机/(C/S)结构体系与三层机构体系两种系统,使系统可维护性和可拓展性增强,安全性能得以改善,电力公司可以提供敏感商业机密服务业务继而放入专业的服务器上进行检索,安全实现“零客户”管理,即不需要安装客户端软件,客户直接在Internet用户端应用运行即可,由于其本身具有数据规范与模糊查询等功能,为运行维护、设备修理、智能服务提供有效支持,从根本上维护供电公司输电线路上安全生产管理实施。(2)加强雷达定位对输电线路的有效监管。雷达定位系统对输电线路安全开展具有积极意义,在电路输送过程中有效利用雷达定位功能,从根本上解决工作人员操作问题,减少企业财政方面的支出。在雷暴天气情况下,应用型雷电定位系统开启能够实时监测偏远地带供电情况,高效预测某一时间段、某一地域的雷电活跃情况,消除基层工作人员雷雨天气高空作业触电的隐患,保障了带电工作人员与检修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3)利用GIS系统提升输电线路安全层次。输电线路周围环境整洁程度决定了杆塔外壁是否处于绝缘状态,GIS输电系统通过将路面清洁水平与绝缘情况结合分析,使工作人员能够在电脑地图上直观、清晰掌握线路周围的污染源,GIS系统为清除线路污点和路面积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确保设备安全高效的运行。GIS系统不但可以检查出全区线路的污秽情况,而且可以将输电塔实际基本信息、坐标定位以及相关发电材料以特殊的电脑数据程序存储在硬盘中,这样管理者可直接运用数据分析、检修、查询输电线路等方面的信息,为输电线路提供了一个安全智能的综合信息平台。

3 输电线路信息管理系统

适当增加信息数据库的建造,数据库建设是实现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基础,数据库的选择要从功能、性能、稳定性、兼容性等方面因素综合考虑。目前我国广泛应用的数据库系统有微软SQL Server数据库、Sybase关系数据库、Oracle关系数据库三种数据库运营平台,对数据库的选用,一方面要靠结合本地区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际情况,适当考虑扩充运营模式方式,消耗费用和操作流程都是重点考察对象。因此,我国输电信息系统经过反复实践与研讨,最终选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是输电线路管理设计的重点,它由主干模块与子模块功能相互作用影响,进而形成当今完善稳定的输电线路信息管理系统。

4 整体系统管理与功能模块分析

(1)系统整体管理分析。电力输送线路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体系,输电线路整体结构设计采用工程原型法,供电公司电力输送系统主要包括任务管理、系y管理、运行管理、监控管理、缺陷管理、维修管理、状态管理、存储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和综合管理等模块,进而根据有关线路和数据的整合、归类、整理形成各个主干业务的子系统业务,即运行管理、试验管理、安检管理、档案管理,除了档案管理其余三种管理类型都要送至专业部门进行查询检查。对每个主任务肢解划分透彻贯彻实行,进行大数据分析对比,最终实现数据类型完整一致的规范检测,与前后分析结合对比检查,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综合归纳,从而达到全面化、严格化、科学化的输电线路管理系统。

(2)系统管理功能模块分析。各种主干业务进一步划分为小型业务即子模块,系统管理包括用户管理、打印、打印预览、打印设置等子模块;任务管理包括任务查询、统计员工、组织员工等子模块;线路安全管理有季度审查、检修任务票、修调计划、大修记录等模块;运行管理包括线路巡视、线路故障、特定地区等模块;线路台账管理包括架空线路台账、杆塔数据统计、台账查询统计、查看地形等子模块。每一个系统输电设备下都有与之对应的模块体系,它存在于基本的线路信息上,作为整个功能系统稳定有序运行的必经途径。

综上所述,作为电网的重要环节,运用MIS、GIS等系统实现输电流程上的准确掌控,应用到实际的开发生产中,使输电线路系统逐步走向标准化的轨道,为输电线路管理工作逐步信息化、科学化提供了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第3篇:供电输电配电综述范文

关键词:输配电;用电工程;标准化;发展;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一、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的标准化发展现状

(一)输配电及用电工程中管理水平比较落后、缺乏高级人才。在供电企业的输配电及用电工程中,工作人员变动比较小,缺乏高级的输配电工程人才。思想观念相对于民办企业较落后,改革发展不及时,不能有效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高级人才。在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的管理工作中缺乏科学的管理方式,管理水平比较落后,从而造成输配电及用电工程工作秩序的混乱。

(二)在输配电运行的过程中电能损耗严重。就目前来说,我国的电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输配电水平和用电设备还比较落后,在输配电运行的过程中会出现例如漏电等一些问题,导致电能损耗严重。另一方面是自然原因。因为输配电及用电工程中的导线、变电器、配电设备等长期的暴漏在自然环境当中,很容易受到例如气候、环境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从而出现线路风化、老化,配电设备损坏等问题,造成输电线运行中出现漏电的现象,增加了电能损耗,阻碍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的发展。

二、输配电及用电工程标准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输配电及用电工程标准化发展对于供电企业的重要意义

1首先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的标准化发展,有利于促进供电企业科学化管理。现代生产讲的是效率,效率的内涵是效益。现代企业实行自动化、电算化管理,前提也是标准化。标准化有利于实现供电企业在输配电及用电工程中的科学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2输配电及用电工程标准化发展有利于提高供电质量和供电安全。标准化有利于稳定和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的质量,促进企业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增强企业素质,提高企业竞争力。在供电企业的输配电及用电工程中实行标准化发展,有利于降低输配电运行中不必要的电能损耗,保证输配电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提高供电的质量和输配电工作的效率,促进供电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3输配电及用电工程标准化发展有利于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标准化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桥梁”,先进的科技成果可以通过标准化手段,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输配电及用电工程标准化发展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

输配电及用电工程标准化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供电企业是我国的基础能源企业,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的发展对于供电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进而对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加强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的标准化生产可以促进国家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三)输配电及用电工程标准化发展对于人民群众的重要意义

首先,输配电及用电工程标准化发展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输配电及用电工程标准化发展可以降低供电企业的生产成本,推动供电企业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加速供电企业整体水平的提升,保证其他行业稳定正常的发展,从而提高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水平。

其次,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重要的影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电,灯光、电脑、手机、互联网、做饭等等都需要有正常稳定的供电。如果输配电及用电工程出现问题,会严重的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输配电及用电工程标准化发展能够保证输配电和用电工程正常稳定的运行,从而给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保障。

三、提高输配电及用电工程标准化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不断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的自动化

要想提高输配电及用电工程标准化发展,就要充分的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的自动化。输配电自动化水平的提高,需要有智能化程度较高的电网。智能化的电网是双向通信网络,可以快速、准确的集成电路,输配送电能,可以减少输配路运行过程中的电能损耗,可以有效的提高输配电运行的效率。要不断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配电网能够自动的检测、自防、自动恢复,从而提高供电的质量,提高供电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提高输配电及用电工程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输配电及用电工程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输配电及用电工程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通过一些措施提高输配电及用电工程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在选拔输配电及用电工程工作人员的时候,要积极的引进复合型、高质量人才,可以通过联合高校共同的培养高质量的输配电高级人才。其次,对于供电企业内部的员工来说可以通过开展职业道德讲座、技术培训班等形式,加强输配电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和技能的再教育,从而提高输配电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完善输配电及用电工程标准化发展管理规范

输配电及用电工程标准化发展最重要的是国家的法律规范和供电行业的规范管理,因此要完善输配电及用电工程标准化发展管理规范。国家要制定出台一系列的关于供电企业输配电及用电工程标准化发展的有关政策和规范,供电企业要严格的落实各个项目的标准化生产规范,从而促进输配电及用电工程标准化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输配电及用电工程标准化发展指的是在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的实际工作中,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在我国的输配电及用电工程在发展中面临着一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供电企业要通过断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完善输配电及用电工程标准化发展管理规范等措施促进供电企业中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的标准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欧永平.试论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的标准化发展[J].大科技,2014(06):50-51.

第4篇:供电输电配电综述范文

关键词:输配电 发展 问题 规划

中图分类号:TM7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a)-0219-01

由于我国对输配电网的投资资金不足,独立研究输配电网的国家机构相对较少,对电力系统的完善和规划力度不足,研究有关配电系统的相关资料和参考例子比例少,针对配电网问题的系统阐述文章也很少,要想更多的电力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研究电力专家关注配电网问题,应该在会议及学术刊物上多涉及或者发表有关配电技术和系统的研究。该文就是总结了我国配电系统、技术、操作等现状,对配电问题进行梳理,探讨发展趋势及研究热点,对最关注和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作一一概述,因为在社会日益发展和科技化不断加速的时代下,配电网规划以及负荷预测尤为重要,我国的配电网自动化模式仍是研究的主要热点,微电网研究和分布式发电将是未来建设的新研究热点。

1 输配电发展对于社会生活的现实意义

从世界配电网发展至今来看,输配电的发展、扩大、规划演变历程都与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有密切联系。GDP的持续高增、经济发展较快等因素都刺激了对电能的需求,但由于我国缺乏关于配电研究和规划,导致配电网发展历程坎坷曲折,为此我国电网公司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要求要与超高压输电网发展相协调,要与城市发展相协调,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坚持合理规划。只有统筹好电力规划,才能不断提高供电能力,提高供电安全可靠性,并且优化电网结构。

2 中国输配电发展面临的挑战

2.1 低压配电网支撑能力弱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完善,居民生活和商业机构用电持续增长,增长速率超过10%。至2005年,增长速率超过12.8%,居民商业用电增长高达15.9%,导致配电网支撑能力明显减弱,低压配电网方面的矛盾是对我国输配电供应的一大挑战。

2.2 全社会对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的进步以及IT业的发展,全社会对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短时停电都会使生活受到影响。因此努力保持高电能质量、提高供电可靠性势在必行,也是我国配电网管理者需面临的严峻任务。

2.3 自然灾害破坏电力系统

随着科技的发展,规避因自然灾害而破坏输配电的问题有所改善,但是自然灾害导致电力系统受损的事件时有发生,发生的程度加重、频率上升,尤其在配电网后果相对严重时,会造成供电人口基数大、受灾面积大。这是全球性都在不断克服的问题,也是对材料科学和运行管理等方面的重大挑战。

2.4 配电网损耗浪费能源

配电网损耗在整个配电电网系统中损耗比例较大,降低配电网损失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第一步,对于稳定有序合理配电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随着微型燃机的利用、热电联产的发展以及可再生能源发电等新型能源输电方式的拓展,微电网的发展以及分布式发电对于发展中的我们,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微电网及分布式发电必将成为现代社会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2.5 配电网评估研究体系起步晚,阻碍配电技术的发展

配电网评估体系研究是改造配电网建设、深化电网改造工作、提高管理现代化科学化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因而电网规划更加复杂,决策手段更加削弱。在我国,配电网评估体系研究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并且发出相关综合评估决策软件,先进的规划软件会对各种指标进行经济比较和量化分析。建立模型自动化计算,能处理大量不确定性的决策因素,这是目前评估软件的优势,它将规划软件与综合评判决策相配合,但是实现无缝集成则是该领域又一难以攻克的研发项目。

3 中国输配电的合理应用与规划

3.1 完善和改进通信方式

我国配电网规模庞大,分布广泛,但能源利用率相对较低、传送信息量相对较小。理想的光缆通信可靠性较高、通信速率较快,但成本较其他通信方式高,难以实现配电网络大面积使用。电力线载波利用低压配电线为信息传输数据信号,不需要重复建通信网络,是既廉价又方便的通信方式。近年来,城市配网研究利用电缆屏蔽层通信,采用宽带通信技术,应用前景广阔,值得深入发展研究。

3.2 建立负荷预测系统

根据电力负荷水平推测未来的水平就是负荷预测,因而负荷预测研究的对象往往不确定。中期或长期的电力负荷预测主要集中在算法研究、软件的开发以及数学模型的建立等方面。如上海交大开发的电力需求预测系统,具有波动性和增长性等特点,而传统的预测方法与现代的负荷预测系统虽各有优势,但适应性不足,较难满足生产的需要,因而采用人工智能法和组合优化预测模型是负荷预测研究的发展方向。

3.3 微电网研究和分布式发电

由于环保、能源危机等问题日益加剧,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生物能源、风能等一次能源的利用技术日益成熟,分布式发电技术迅速发展,如超导储能、飞轮储能、超级电容储能等。微电网是由微型电源和负荷共同组成的系统,可提供热能和电能,是由一些分布式发电系统、储能系统和负载构成的网络,既可以单独运行,也可以和公共电网并联运行,还可以覆盖电力系统无法达到的偏远地区,提高供电电能质量和可靠性。在我国,分布式能源设备开发刚起步,对其研究的文献较少,分布式发电的运行研究基本与配电网联系在一起进行,对分布式发电的研究缺乏实际的实践和示范。

4 结语

从世界配电网发展至今来看,输配电的发展、扩大、规划演变历程都与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有密切联系,输配电的发展关系到输配电应用以及电力生产,是确保各行各业正常经营的前提,是保障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的根本。配电系统直接与用户联系,是电力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电能质量和提高供电可靠性是配电网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特高压输电技术研究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相信未来的输配电无论是从技术、规划还是从方式、机制都会提高。

参考文献

[1] 杨丽徙,包毅,张丹.配电网综合评估体系的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2005,26(3):106-108.

[2] 邓立华,陈星莺,孙炳军.影响配电系统可靠性的因素及对策[J].现代电力,2006,23(6):45-49.

[3] 王涛.我国供电现实状况和原因分析[J].山东经济,2006(3):5-10.

[4] 田园.我国电力技术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5] 陈希孺.国外输配电及其估计[J].供电研究,2004(8).

第5篇:供电输电配电综述范文

【关键词】EDA技术 数字电子技术 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高职院校中关于电子类信息专业的教学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的地位凸显。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高校数字电子技术实验也发生了变化,在面对全新的机遇与挑战的背景下,高校对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为EDA技术的应用创造了条件,同时,进行电子设计自动化的探究中EDA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学员实践、创新及应用等综合能力。

1 EDA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

1.1 EDA技术概述

EDA技术是计算机辅助测试(CAT)、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同时,也是电子应用和设计技术发展的方向。计算机软件是EAD得以实现实验教学的媒介,通过借助计算机实现对高级语言的描述,并结合相关技术使得电子技术课程的实验逐步实现自动化,是电子设计技术的新的发展。

1.2 数字电子技术概述

数字电子技术是应用较为广泛的电子技术,作为电子模块和元器件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技术包括了数字电子以及模拟电子技术。早期由于模拟电子技术低成本、低技术要求等优势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数字电子技术逐渐兴起,其核心为抽样定理。

2 数字电子技术中EDA技术的应用

2.1 引入EDA技术的优势

在数字电子技术试验中引入EDA技术,具有显著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弥补试验的客观缺陷、提升试验可靠性以及提升实验的效率。EDA技术的应用,使得学生可以进行自主设计和开发的综合性实验,在不断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数字电子技术的客观缺陷体现在固有的缺陷和较高的费用两个方面,数字电子技术的技术性较强,且成套的、齐全的实验设备需要大笔经费支撑,使得部分实验的开展受到限制,EDA仿真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最终获得的数据与真实数据较为接近;EDA仿真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同时也能将电路设计的不合理处直观的反映出来,并利用仿真技术得以解决,以此提升实验的可靠性。

2.2 EDA技术在数字电子技术中的应用

数字电子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中引入了计算机技术, 数字电子技术和EDA技术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得以结合,形成了两者相结合的综合性应用。从软件开发和技术开发方面来说,在数字电子实验中,以计算机为平台进行空间模拟和实验操作,在促进两者结合的同时促进了电子数字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为平台,EDA技术综合了辅助制造、测试以及开放等多种功能,从EDA的技术层面来看,应用接口较多,功能强大,计算机为EDA技术的主导,数字电子技术可以脱离计算机进行单独的模块设计,利用计算机平台进行综合性的应用,在促进EDA技术发展的同时,拓宽了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空间。

3 EDA技术的设计流程

3.1 设计输入

每个设计的项目都存在单个或者多个源文件,例如混合输入文件、VHDL文本、原理图文件等,从图形的输入来说,一般有原理图输入、波形图输入和状态图输入。其中具有通用性、有效性的最基本的输入法为HDL输入设计。

3.2 综合

综合即为将硬件可执行性和VHDL软件设计利用EDA软件系统中的综合器进行衔接,作为将软件改变为硬件电路的主要方法,能够有效的将源文件进行综合,通过EDA软件系统中的综合器,硬件和软件设计能够实现相互映射;综合器的调试大多针对某类FPGA/CPLD供应商的产品进行,从最终综合的结果来看,具有硬件可实现性;同时EDA技术能够实现逻辑的优化及综合,可以使得门级电路和逻辑电路图之间的自动转换,并生成各种报表、时序分析文件以及网表文件,并对文件按照顺序进行分析。

3.3 适配

适配环节也称作布线布局,适配器也称结构综合器。适配的功能主要是在综合器产生网表文件后,在指定的目标器件中进行网表文件的配置,产生最终的例如Jam、JEDEC等格式的下载文件,器件的构造和最终适配对象的对应十分重要。在此过程中包含了逻辑优化、布局布线、底层器件配置以及逻辑分割等操作;通过将网表文件的有机统一,实现逻辑映射,可以达到对布局的分类、逻辑的升级以及底层硬件的配置的目的,最后通过对时序的仿真,形成上述各格式的文件。

3.4 仿真

编程软件下载后,借助EDA软件对适配的结果进行分析,并利用时序对适配后的文件进行仿真,对器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直观的反映,根据各类器件的不同性质,不断提升器件的精度;一般时序仿真中的文件多为器件在运行过程中延迟的;另一只种则为功能仿真,通过对电子电路逻辑功能进行相应的模拟和测试,对器件的功能进行分析和评价,以此来分析器件的性能特征以及硬件的优点,其主要特点为电路在理想环境下设计构想和行为的一致性,且仿真一般在RTL层进行。

3.5 编程下载

通过 Byteblaster载电缆线将仿真后后适配器形成的下载文件用CPLD/FPGA器件进行维护,达到对硬件的检验和调试的目的,最终实现对硬件系统测试的统一,而后对硬件中CPLD进行分析并进行错误的修正,在此过程中,需保障设计项目的终极验证与目标系统实际运行的状况之间相符,逐步实现设计的创新和优化。

3.6 硬件测试

对硬件进行y试的目的主要是进一步排除系统错误的可能性,进行设计的优化。通过硬件的测试,对设计系统的运行状况和设计情况进行对比,降低错误出现的可能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EDA技术在数字电子技术试验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将EDA技术应用到数字电子技术教学中,能够在提升实验的可靠性、效率的同时促进学员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促进数字电子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辛元芳.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3(36).

[2]欧书琴,陈军.《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3(12).

作者简介

童永通(1976-),男,浙江省龙游县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浙江商贸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第6篇:供电输电配电综述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影响

    一、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

    电子商务是一场商业领域的根本性革命,核心内容是商品交易,而商品交易会涉及到四个方面:商品所有权的转移、货币的支付、有关信息的获取与应用、商品本身的转交,即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这四个部分都与传统情况有所不同。商流、资金流与信息流这三种流的处理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设备实现。物流,作为四流中最为特殊的一种,是指物质实体的流动过程,具体指运输、储存、配送、装卸、保管、物流信息管理等各种活动。对于大多数商品和服务来说,物流仍要经由物理方式传输,因此物流对电子商务的实现很重要。电子商务对物流的影响也极为巨大,物流未来的发展与电子商务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二、电子商务对物流的影响综述

    由于电子商务与物流间密切的关系,电子商务这场革命必然对物流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个影响是全方位的,从物流业的地位到物流组织模式、再到物流各作业、功能环节,都将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发生巨大的变化。

    (一)物流业的地位大大提高。物流企业会越来越强化,是因为在电子商务环境里必须承担更重要的任务:既要把虚拟商店的货物送到用户手中,而且还要从生产企业及时进货入库。物流公司既是生产企业的仓库,又是用户的实物供应者。物流业成为社会生产链条的领导者和协调者,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电子商务把物流业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其提供了空前发展的机遇。

    (二)供应链管理的变化。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实现了一体化,供应商与零售商、消费者三方通过Internet连在了一起,通过POS、EOS等供应商可以及时且准确地掌握产品销售信息和顾客信息。此时,存货管理采用反应方法,按所获信息组织产品生产和对零售商供货,存货的流动变成“拉动式”,实现销售方面的“零库存”。

    (三)第三方物流成为物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第三方物流是指由物流劳务的供方、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去完成物流服务的物流运作方式。它将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得到极大的发展,因为: (1)跨区域物流。电子商务的跨时域性与跨区域性,要求其物流活动也具有跨区域或国际化特征;(2)电子商务时代的物流重组需要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三、电子商务对物流各作业环节的影响

    (一)采购。传统的采购极其复杂。采购员要完成寻找合适的供应商、检验产品、下订单、接取发货通知单和货物发票等一系列复杂繁琐的工作。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采购过程会变得简单、顺畅。

    因特网可降低采购成本。通过因特网采购,可以接触到更大范围的供应厂商,因而也就产生了更为激烈的竞争,又从另一方面降低了采购成本。

    (二)配送

    1、配送业地位强化。配送在其发展初期,发展并不快。而在电子商务时代,B2C的物流支持都要靠配送来提供,B2B的物流业务会逐渐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其供货方式也是配送制。没有配送,电子商务物流就无法实现。

    2、配送中心成为商流、信息流和物流的汇集中心。信息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中心把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商流和物流都是在信息流的指令下运作的。

    四、电子商务对物流各功能环节的影响

    (一)物流网络的变化。下面将从两个方面来探讨电子商务对物流网络的影响,一方面是与信息直接相关的物流网络,另一方面是实际的物流网络。

    1、物流网络信息化。物流的网络信息化是物流信息化的必然,是电子商务下物流活动的主要特征之一。这里指的网络信息化主要指以下两种情况:一是物流配送系统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包括物流配送中心与供应商或制造商的联系,以及与下游顾客之间的联系;二是组织的网络,即Intranet.这一过程需要有高效的物流网络支持,当然物流网络的基础是信息、电脑网络。

    2、实体物流网络的变化。物流网络可划分成线路和结点两部分,其相互交织联结,就成了物流网络。

    首先,仓库数目将减少,库存集中化。配送中心的库存将取代社会上千家万户的零散库存。

    其次,将来物流结点的主要形式是配送中心。在未来的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管理以时间为基础,货物流转更快,制造业将实现“零库存”,仓库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所经营。

    第三,综合物流中心将与大型配送中心合而为一。物流中心被认为是各种不同运输方式的货站、货场、仓库、转运站等演变和进化而成的一种物流结点,主要功能是衔接不同运输方式。综合物流中心一般设于大城市,数目极少,而且主要衔接铁路与公路运输。配送中心是集集货、分货、集散和流通加工等功能为一体的物流结点。物流结点的设置与运输是有密切关系的。目前在实践中,城市综合物流中心的筹建已经开始,它是上述变化的一个具体体现。城市综合物流中心将铁路货运站、铁路编组站和公路货运站、配送、仓储、信息设施集约在一起,实现各城市综合物流中心之间的直达货物列车运行,又可以利用公路运输实行货物的集散,还可以实现配送中心的公用化、社会化,并使库存集中化。

    (二)运输的变化。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运输的原理并没有改变,但运输组织形式受其影响,有可能发生较大的变化。

    1、运输分为一次运输与二次运输。物流网络由物流结点和运输线路共同组成,结点决定着线路。传统经济模式下,各个仓库位置分散,物流的集中程度比较低,这使得运输也很分散,像铁路这种运量较大、较集中的运输方式,为集中运量,不得不采取编组而非直达方式。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库存集中起来,而库存集中必然导致运输集中。随着城市综合物流中心的建成,公路货站、铁路货站、铁路编组站被集约在一起,物流中心的物流量达到足够大,可以实现大规模的城市之间的铁路直达运输,运输也就被划分成一次运输与二次运输。一次运输是指综合物流中心之间的运输,二次运输是指物流中心辐射范围内的运输。

    2、多式联运大发展。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多式联运将得到大的发展,这是由以下原因所导致的:第一,电子商务技术。运输企业之间通过联盟,可扩大多式联运经营;第二,多式联运方式为托运人提供了一票到底、门到门的服务方式,因为电子商务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简化交易过程,提高交易效率。在未来电子商务环境下,多式联运与其说是一种运输方式,不如说是一种组织方式或服务方式。

    (三)信息的变化。物流信息在将来变得十分重要,将成为物流管理的依据。

    1、信息流由闭环变为开环。原来的信息管理以物流企业的运输、保管、装卸、包装等功能环节为对象,以自身企业的物资流管理为中心,与外界信息交换很少,是一种闭环管理模式。

    现在和未来的物流企业注重供应链管理,以顾客服务为中心。它通过加强企业间合作,把产品生产、采购、库存、运输配送、产品销售等环节集成起来,将生产企业、配送中心、分销商网络等经营过程的各方面纳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此时,信息就不是只在物流企业内闭环流动,信息的快速流动、交换和共享成为信息管理的新特征。

第7篇:供电输电配电综述范文

电子商务是一场商业领域的根本性革命,核心内容是商品交易,而商品交易会涉及到四个方面:商品所有权的转移、货币的支付、有关信息的获取与应用、商品本身的转交,即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这四个部分都与传统情况有所不同。商流、资金流与信息流这三种流的处理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设备实现。物流,作为四流中最为特殊的一种,是指物质实体的流动过程,具体指运输、储存、配送、装卸、保管、物流信息管理等各种活动。

对于大多数商品和服务来说,物流仍要经由物理方式传输,因此物流对电子商务的实现很重要。电子商务对物流的影响也极为巨大,物流未来的发展与电子商务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二、电子商务对物流的影响综述

由于电子商务与物流间密切的关系,电子商务这场革命必然对物流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个影响是全方位的,从物流业的地位到物流组织模式、再到物流各作业、功能环节,都将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发生巨大的变化。

(一)物流业的地位大大提高。物流企业会越来越强化,是因为在电子商务环境里必须承担更重要的任务:既要把虚拟商店的货物送到用户手中,而且还要从生产企业及时进货入库。物流公司既是生产企业的仓库,又是用户的实物供应者。物流业成为社会生产链条的领导者和协调者,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电子商务把物流业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其提供了空前发展的机遇。

(二)供应链管理的变化。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实现了一体化,供应商与零售商、消费者三方通过Internet连在了一起,通过POS、EOS等供应商可以及时且准确地掌握产品销售信息和顾客信息。此时,存货管理采用反应方法,按所获信息组织产品生产和对零售商供货,存货的流动变成“拉动式”,实现销售方面的“零库存”。

(三)第三方物流成为物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第三方物流是指由物流劳务的供方、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去完成物流服务的物流运作方式。它将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得到极大的发展,因为:(1)跨区域物流。电子商务的跨时域性与跨区域性,要求其物流活动也具有跨区域或国际化特征;(2)电子商务时代的物流重组需要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三、电子商务对物流各作业环节的影响

(一)采购。传统的采购极其复杂。采购员要完成寻找合适的供应商、检验产品、下订单、接取发货通知单和货物发票等一系列复杂繁琐的工作。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采购过程会变得简单、顺畅。

因特网可降低采购成本。通过因特网采购,可以接触到更大范围的供应厂商,因而也就产生了更为激烈的竞争,又从另一方面降低了采购成本。

(二)配送

1、配送业地位强化。配送在其发展初期,发展并不快。而在电子商务时代,B2C的物流支持都要靠配送来提供,B2B的物流业务会逐渐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其供货方式也是配送制。没有配送,电子商务物流就无法实现。

2、配送中心成为商流、信息流和物流的汇集中心。信息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中心把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商流和物流都是在信息流的指令下运作的。

四、电子商务对物流各功能环节的影响

(一)物流网络的变化。下面将从两个方面来探讨电子商务对物流网络的影响,一方面是与信息直接相关的物流网络,另一方面是实际的物流网络。

1、物流网络信息化。物流的网络信息化是物流信息化的必然,是电子商务下物流活动的主要特征之一。这里指的网络信息化主要指以下两种情况:一是物流配送系统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包括物流配送中心与供应商或制造商的联系,以及与下游顾客之间的联系;二是组织的网络,即Intranet。这一过程需要有高效的物流网络支持,当然物流网络的基础是信息、电脑网络。

2、实体物流网络的变化。物流网络可划分成线路和结点两部分,其相互交织联结,就成了物流网络。

首先,仓库数目将减少,库存集中化。配送中心的库存将取代社会上千家万户的零散库存。

其次,将来物流结点的主要形式是配送中心。在未来的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管理以时间为基础,货物流转更快,制造业将实现“零库存”,仓库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所经营。

第三,综合物流中心将与大型配送中心合而为一。物流中心被认为是各种不同运输方式的货站、货场、仓库、转运站等演变和进化而成的一种物流结点,主要功能是衔接不同运输方式。综合物流中心一般设于大城市,数目极少,而且主要衔接铁路

与公路运输。配送中心是集集货、分货、集散和流通加工等功能为一体的物流结点。物流结点的设置与运输是有密切关系的。目前在实践中,城市综合物流中心的筹建已经开始,它是上述变化的一个具体体现。城市综合物流中心将铁路货运站、铁路编组站和公路货运站、配送、仓储、信息设施集约在一起,实现各城市综合物流中心之间的直达货物列车运行,又可以利用公路运输实行货物的集散,还可以实现配送中心的公用化、社会化,并使库存集中化。

(二)运输的变化。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运输的原理并没有改变,但运输组织形式受其影响,有可能发生较大的变化。

1、运输分为一次运输与二次运输。物流网络由物流结点和运输线路共同组成,结点决定着线路。传统经济模式下,各个仓库位置分散,物流的集中程度比较低,这使得运输也很分散,像铁路这种运量较大、较集中的运输方式,为集中运量,不得不采取编组而非直达方式。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库存集中起来,而库存集中必然导致运输集中。随着城市综合物流中心的建成,公路货站、铁路货站、铁路编组站被集约在一起,物流中心的物流量达到足够大,可以实现大规模的城市之间的铁路直达运输,运输也就被划分成一次运输与二次运输。一次运输是指综合物流中心之间的运输,二次运输是指物流中心辐射范围内的运输。

2、多式联运大发展。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多式联运将得到大的发展,这是由以下原因所导致的:第一,电子商务技术。运输企业之间通过联盟,可扩大多式联运经营;第二,多式联运方式为托运人提供了一票到底、门到门的服务方式,因为电子商务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简化交易过程,提高交易效率。在未来电子商务环境下,多式联运与其说是一种运输方式,不如说是一种组织方式或服务方式。

(三)信息的变化。物流信息在将来变得十分重要,将成为物流管理的依据。

1、信息流由闭环变为开环。原来的信息管理以物流企业的运输、保管、装卸、包装等功能环节为对象,以自身企业的物资流管理为中心,与外界信息交换很少,是一种闭环管理模式。

现在和未来的物流企业注重供应链管理,以顾客服务为中心。它通过加强企业间合作,把产品生产、采购、库存、运输配送、产品销售等环节集成起来,将生产企业、配送中心、分销商网络等经营过程的各方面纳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此时,信息就不是只在物流企业内闭环流动,信息的快速流动、交换和共享成为信息管理的新特征。

第8篇:供电输电配电综述范文

1.智能建筑弱电方案确定基本思路

首先分析一下结构化综合布线的优点:

(1)结构化综合布线使用了标准化的线缆和接插头模块,非常便于各楼层及本楼层间的信息点管理,使得因办公室搬迁等因素造成的大量终端设备、电话机移位时,只需将插头拔出、插入新的位置,然后在弱电设备间内做跳线处理或仅仅作些软件上的更改,即可重新投入使用,而不像传统布线那样无统一标准。当设备需要移位时,会带来许多管理上的不方便或需要重新布线,对建筑装璜造成较大的破坏。

(2)结构化综合布线的扩展能力强,因为对于五类非屏蔽双绞线可以提供155Mb/s信息的传输能力,除了满足当前各种网络的需要外,还能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根据上述结构化综合布线的两个优点,结合建筑物实际的各弱电系统,具有发展性和不稳定性的只有电话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而对于其他弱电系统,如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保安监视系统、广播系统、电缆电视系统等设备,具有很好的固定性,且位置一般不会移动,对于一个固定的建筑物,这些系统的设备一经选定,频繁更新换代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均很低。根据以上所述,一般都在弱电设计中把电话系统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配线统一纳入结构化综合布线,而对其他弱电系统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仍采用传统的配线方式。然而,采用上述方法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如当前大多数弱电设备厂家的系统与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不兼容。要想使这些弱电系统在结构化综合布线平台上运行,则必须增加转换设备。例如保安监控系统的摄像机,其输出的视频信号通常以同轴电缆传输,如果将其纳入结构化结合布线系统中,需在线路两端增加信号转换设备。显然,这样做既麻烦又不经济。

2.综合布线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应用中发现有的综合布线产品,如三类、五类非屏蔽双绞线其截面均为0.5mm2(美国线规AWG24),与之相配套的配线架,出线座都只能适用于截面为0.5mm2的线缆。因此,它在支持如下几个弱电子系统时,就存在局限性或不足。

2.1广播系统(PAS)根据我国电气规范,一般将电气设备工作电压为220/380V(交流50Hz)、有效值24V以下的交流信号确定为弱电信号。而在广播系统中,如采用定压输出,线路电压可分为70V、100V、120V三档。故在广播系统中采用综合布线,会对线缆产生过电压,长期使用会对线缆的寿命产生不良影响。另外,广播系统的线路用线截面一般为1.0~2.5mm2,而非屏蔽双绞线的线芯截面只有0.5mm2,相差甚远。

2.2火灾报警及控制系统(FAS)根据我国现行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规定: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信号传输线路的芯线截面,穿管敷设的绝缘导线不应小于1.0mm2,线槽内敷设的绝缘导线不应小于0.75mm2。而作为综合布线系统的非屏蔽双绞线其截面积为0.5mm2。显然不能满足我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的要求。另外,在总线制的火灾报警系统中,电源线与控制线多采用1.5~2.5mm2的导线,综合布线系统也不能满足要求。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现行消防规范要求所有消防信号线、通讯线均不可与非消防线路共管敷设。因而要用综合布线产品支持火灾报警与控制系统,必须先获得当地消防主管部门的特许。

2.3共用天线电视系统(CATV)用综合布线产品支持CATV一般都采用光纤,因此,在线路放大器、分配器、分支器的两端要加装适配器,这无疑增加投资,而且因中间环节增多,系统的可靠性也降低了。

以上阐述了综合布线系统在我国支持各弱电子系统目前仍在的一些问题,那么是不是说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不能支持上述各个弱电系统?答案是否定的。对于一座智能化程度要求很高的建筑物,在规范允许和获得特许的前提下,可以利用综合布线产品的光纤和各种对数非屏蔽双绞线缆支持计算机网络和电话通讯系统,用同轴电缆支持CATV和CCTV(监视电视),采用截面为1.0~1.5mm2的特殊定货的非屏蔽双绞线支持FAS、PAS。

第9篇:供电输电配电综述范文

论文摘要:由于社会对于电力的总的需求不断增大,同样对于输配电线路的施工技术要求也更加严格,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设计成为电力部门非常重视的问题,文章讲述了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概况和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功能设计详情,讲述了目前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设计策略及应用。

一、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概述

目前我国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参与人员数量较多,但是这些人员的能力水平都是各不相同的,操作人员的各方面知识水平和素质也需要提升。对于输配电线路施工操作人员的培训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就难以替身操作人员的实践能力,参加培训的人员因为实践比较少,所以技能就比较差,正是这种原因使得人们对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二、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设计现状

(一)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概况

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是对现实配电线路施工技术系统的抽象属性的模仿。人们利用这样的模型进行试验,从中得到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所需的信息,然后帮助实践者对现实世界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的问题做出决策。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是一个相对概念,任何逼真的仿真都只能是对真实系统某些属性的逼近然而仿真是有层次的,既要针对所欲处理的客观系统的问题,又要针对提出处理者的需求层次,否则很难评价一个仿真系统的优劣。

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一种先进的实施培训手段,提高培训的效率,强化培训效果。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设计是在计算机的基础上开发,通过Internet 软件平台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数据库技术,综合设定,使得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具有实用性和可维护控制性。

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开发,主要是首先起源于国外对于计算机仿真系统的应用,尤其是西方国家如英国、美国等大型企业开发计算机仿真系统,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样参加培训的人员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具体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作业经验,其技能可以与在现场工作2年的人员比,因此很多国家都看到了计算机仿真技术的优越性,计算机仿真系统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各个领域中。目前我国对于仿真系统的应用也是在一些危险性较大的领域,例如大型的锅炉装置、化学化工及变电站的应用中,后来有人提出在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作业中应用,但是目前仿真系统在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作业中应用仅仅停留在提出的阶段,还没有完全开发出完善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

(二)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功能设计

目前关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设计的思想越来越统一,即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必须能够便于施工技术模型的调试和输配电线路画面的构造,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还应采取先进的运行软件和保证运行数据相分离的一种设计思路。

关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功能设计应该分成培训师和受培训者两个方面的功能,对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培训师功能应该是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集成操作,其主要功能是可以控制受培训者的机器,包括受培训者机器的开始暂停关机等功能,另外可以准确知道受培训者机器是否有事故及分析事故产生源,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培训师机器功能还应是控制受培训人员考核的现场等具体状况。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学员机器功能设计,首先要依附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培训师机的功能下,即能够受到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培训师机器的监管控制。在这种模式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受培训人员的机器可以提供参家培训人员的操作画面,主要包括操作的流程图、、控制组、趋势图及操作记录等具体的监控画面。

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将电网仿真系统和输配电线路仿真及配电站系统仿真等有机结合进行设计,该系统应该具有的特点是确保在硬件使用上采用了以局域网应用为核心,利用工作站、开放式系统及微机构成的分布式,以便于以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扩充和升级。此外,在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软件上采用了软件相互支持系统技术,这样使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系统更加便于修改和维护。再者,在功能上要更加完善,即充分考虑了仿真电网和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及仿真变电站之间的相互影响,使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更加具有真实性。最后,还应通过采用了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多媒体技术,逐步实现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的图像化和可视化,比较完整的反映出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作业情况,同时也使仿真的对象更加便于更改和进一步扩充,这样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就会具有更高的性价比。

通过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为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作业人员提供了一种较为先进的培训手段,同时也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培训模式,它的设计及应用可以提高整体的输配电线路施工作业技术,进一步确保电网安全,同样也大大提高了作业者的劳动生产率,为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着显著的作用。

三、结论

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仿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供电有限公司每年都会投入很大的资金和时间等用于施工技术人员的培训及考核,着力开发完善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的仿真系统,使得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的仿真系统能自由安排培训项目,并且允许人员在培训中发生各种错误,同时演示出因为操作错误造成的种种后果且不带来任何实际危害,不受其他客观条件的限制,此外还可以人为制造各种故障来综合培训操作人员处理操作中故障的能力。输配电线路施工作业人员进行重复性集中培训,从而使的操作人员在短期内接受较多的培训项目,缩短总的培训周期。可节约大量的培训时间与经费。所介绍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目前已经投入运行,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能极大地提高培训的质量,在短时间内提高施工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对电力系统的建设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很多设计成果效果较为显著,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应用水平,还需要更好的完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争取达到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杨永生,郝小欣.分布交互式仿真技术在变电站仿真中的应用[J]. 电网技术.2000(9)

[2] 汤晓青,周林,栗秋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四川电力技术.2007(2)

[3]姜芳芳,来文青,龚庆武.虚拟现实在变电站仿真系统中的应用[J].高电压技术.2005(7)

[4] 王邦志,林昌年,蒲天骄.变电站集中监控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网技术.2004(8)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