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博物馆发展现状范文

博物馆发展现状精选(九篇)

博物馆发展现状

第1篇:博物馆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 成都博物馆业 博物馆业现状与思考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文经学院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利用暑期时间走访了成都 21 家博物馆,其中包括 17 家国有博物馆、4 家民办博物馆。本文试在此次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成都博物馆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思考未来博物馆业发展的前景。

一、成都博物馆业概况及现状

成都的博物馆事业起源较早。从 1914 年的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 ( 四川大学博物馆的前身) 成立至今,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发展较为缓慢。到七八十年代,伴随着杜甫草堂、武侯祠、永陵 ( 时称 “王建墓”) 等几家专题性纪念馆的正式挂牌和成都市博物馆的恢复,成都的博物馆事业开始了新的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成都兴建了一些企业办的博物馆和私人陈列馆、艺术馆,为成都博物馆文化事业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

到目前为止,成都共有历史考古、地质、名人纪念、民风民俗、酒文化、医学、钟表等专题门类博物馆约 86 家,其中,国有博物馆 50 家,民办博物馆 36 家。这 86 家基本涵盖了目前成都所有面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收藏馆、陈列馆、艺术馆。这些博物馆的分布除了成都市区,也有在周边的郫县、新津、彭州、大邑等地。基本上形成了门类丰富、国有馆与民办馆共同发展的博物馆体系。

成都博物馆业藏品丰富、种类齐全、且富有特色,如四川省博物馆和成都市博物馆是市区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 四川大学博物馆是西南地区最早建立的博物馆,也是全国高校中唯一的综合性博物馆;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地学类自然博物馆; 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是西南第一家医药卫生专业博物馆; 建川博物馆是目前国内民间资金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的民间博物馆;

川菜博物馆,是世界唯一以菜系文化为陈列内容的主题博物馆等等。

成都博物馆业的发展是喜忧参半,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1. 总体发展较快。博物馆数量明显增加,博物馆藏品范围不断扩大,藏品量迅速提高,私人收藏家日渐崛起。2010 年安仁古镇 “中国博物馆小镇”挂牌,更是为成都博物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2. 各博物馆发展不平衡。博物馆之间的生存状况存在很大的差异,知名度有着天壤之别。有些被人津津乐道,有些则根本不为人所知。如金沙遗址博物馆参观人数一年比一年多,武侯祠博物馆盈利一年比一年高,建川博物馆的经营状况也是一年比一年好。而馆藏丰富的高校博物馆却门庭冷落,锁在深闺人未识; 李?氯斯示拥挠慰鸵彩巧僦?稚? 民办博物馆王安廷徽章纪念馆更是独处一隅。

3. 博物馆自身普遍宣传不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很多博物馆都还是采用旧的管理体制,经费靠拨款,展览靠指示,顾客靠等待……长此以往,就渐变萧条了。如李?氯斯示樱??诟叩妊Ц?拇ㄊΨ洞笱В?乩碛攀品浅C飨裕??歉浇?木用窈脱??春苌儆腥酥?阑褂姓庋?桓黾湍罟荨?br> 4. 民众缺乏参观博物馆的意识。2010 年初,《成都商报》的一项调查显示,四川博物院自 2009年 5 月免费开放以来,平均日接待观众 2400 人次,仅相当于其接待能力的一半多一点,四川博物院出现免费后叫好不叫座的现象。据调查,绝大多数的成都市民只对几家大的博物馆有印象,如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博物馆等,表明公众对博物馆的参观意识还非常薄弱。

5. 其它问题: 如资金、人才、可持续发展等。

博物馆资金问题和人才问题是制约博物馆发展的主要因素。很多博物馆都面临着资金的问题,国有博物馆虽然有财政拨款,但相对于日益增长的藏品管理保护费用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

二、成都博物馆业发展的良好势头

近年来,成都博物馆中发展比较好、发展模式比较有特色的主要是古蜀文明博物馆。如金沙遗址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 传统历史文化博物馆,如武侯祠博物馆、杜甫草堂博物馆; 民营博物馆如建川博物馆、川菜博物馆; 艺术类博物馆如许燎原设计艺术博物馆。据 《成都商报》统计,2010 年国庆大假期间,成都市内各大博物院 ( 馆)共迎来 26. 8 万游客,四川博物院、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等成为外地游客来蓉必去之处。

1. 古蜀文明博物馆稳步发展

古蜀文明博物馆中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博物馆目前都发展得比较好。

金沙遗址博物馆于 2007 年 4 月 16 日正式对外开放。开馆两年多来,已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160 万余人次。可以说,金沙遗址博物馆是成都博物馆的新标杆,现代高科技手段处处相随,科学、通俗、生动而活泼,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呈现出金沙古蜀王国丰盈的面貌。金沙遗址及大量精美文物在全新而独到的展陈方式下尽态极妍,美不胜收。采用的原生态、场景式、戏剧化、空间化等展示手段,将二维 ( 平面) 与三维( 立面) 、静态与动态、光与影、型与色等陈列技法与高科技技术有机结合,令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对博物馆的老印象被彻底刷新———原来老古董不是冷冰冰的、和我们有距离的,而是富有情趣的、让人开心而养眼的。

金沙遗址博物馆诸多的工作方法,很好地体现了创新的理念,是对目前国内博物馆工作创新内容的借鉴和总结,它代表了博物馆工作发展的一种趋势,对博物馆未来的发展也具有巨大的示范和借鉴意义。所以说,以金沙为例谈博物馆工作的创新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从门票制度、场馆设计、陈列艺术、文化品牌的打造等方面都体现了创新意识[1]。

2. 传统历史文化博物馆突飞猛进传统历史文化博物馆中武侯祠和杜甫草堂博物馆在省内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他们创立的产业公司每年的盈利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成都武侯祠肇始于公元 223 年修建刘备惠陵时,它是中国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1961 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 年成立成都武侯祠博物馆,2008 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享有 “三国圣地”之美誉。

武侯祠博物馆现分文物区、园林区和锦里三部分,面积 230 亩 ( 15 万平方米) 。根据武侯祠新的规划内容,武侯祠将对这三个区域进行更加合理的功能区划,分为三国历史遗迹区、锦里民俗区、三国文化体验区三大板块。

2006 年,武侯祠正式向媒体公布了其面向社会征集的博物馆标志。门票收入占武侯祠旅游收入的比例正在下降,也就是说,景区不再是依靠门票的单一收入,而是复合型收入。武侯祠将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初步确定为实施品牌化、特色化、市场化三大战略。近年来,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之路,拓展发展空间,不断推出新的旅游项目,促进了文博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明显增长。

3. 民办博物馆异军突起

民办博物馆中建川博物馆和川菜博物馆都各有特色,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

建川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聚落占地 500 亩,坐落于部级历史文化名镇、刘氏庄园所在地安仁古镇。聚落内建设抗战、民俗、红色年代艺术品三大系列 20 余个分馆。同时,在博物馆周边区域内,配套建设各种文化商业设施,形成一个集藏品展示、教育研究、旅游休闲、收藏交流、艺术博览、影视拍摄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博物馆。建川博物馆聚落是目前国内民间资本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富的民间博物馆之一。

在博物馆聚落建设过程中,充分把博物馆藏品、文化资源优势、民营资本与当地资源相结合,并以此为依托,搞好安仁古镇保护与开发,将发展文化产业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新农村文化建设内在地协调起来,大力推进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和经济建设,初步形成了弘扬历史文化传统,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热点,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

4. 艺术类博物馆大放光彩

艺术类博物馆中发展最具特色的要数许燎原设计艺术博物馆了。该馆位于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道办事处红砂社区,由设计艺术馆、学术交流中心、艺术交流中心、高级研修班工作室及相关配套设施构成。博物馆展品分为四类: 酒瓶及包装艺术设计、不锈钢铸造艺术设计、红木制品艺术设计、陶艺作品。

许燎原创意设计博物馆作为全国首家设计类博物馆及中国酒类包装设计基地,是个人出资筹建的全民营博物馆,是我国白酒包装设计、产品规划、形象策略、咨询服务的著名机构,其丰硕的研究成果以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是中国当代酒文化的典型代表。该馆从建筑到景观打造、从展品到基础设施建设充分体现了创意设计的理念及价值,是中国创意设计的窗口。该馆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国内外设计界大师作品展览建立交流平台。目前,已经在此成功举办了许多国内外创意界颇具影响力的展出,如: 国际著名大师杉浦康平先生的 《半个世纪设计展》、 《设计师摄影展》、《香港新生代 7080 作品展》、《形上形下许燎原墨象展》、 《荷兰能量展》、 《隐藏的和谐》等项展出。

许燎原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以自己的创意设计为基础,发展创意产业,是典型的创意经济,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博物馆的藏品基本来自自己设计,经济上自负盈亏,博物馆的经济状况在逐年好转。

三、发展成都博物馆业的一些思考

成都市的博物馆数量在增加,藏品在增加,但是它们的职能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博物馆该如何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职能,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国家文物局于 1979 年颁布的 《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对中国博物馆的性质、任务作了明确规定: 博物馆是 “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 “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搜集收藏文物、标本,进行科学研究,举办陈列展览,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目前,已有很多学者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国家的财政支持、社会资助、自身管理运营,群众的积极参与,哪一样才是博物馆的生存之道? 传统的文博观念就是把博物馆当成庙子来守,只要看好不被破坏就行了。但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文物资源如果不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和利用,就必然会影响文博事业的发展,反过来,文物资源的保护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 一) 博物馆社会效益———博物馆教育

博物馆是社会公益性组织,它的社会效益应该始终放在第一位。

近年来,一些博物馆先后被定名为部级或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有的博物馆成为大、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在此重任之下,博物馆将长期成为学校教育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最佳场所[2]。但是效果如何,还有待研究。在美国,博物馆都设有专门的教育部门,配合学校教育。该部门通过为学生在博物馆设立专门的教室、实验室,或者开办专供儿童参观的陈列室,提供有偿借用的图片、幻灯、标本、模型等方法,为来博物馆参观的青少年提供服务。一些大型博物馆还专门编制了讲座教材。如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有两套为3 至9 年级学生准备的讲座,内容是 《我们居住的世界》,每次讲座大约一小时左右,另有一小时结合讲座安排参观,进行直观教育。我们许多博物馆的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只是简单流于形式。如何真正落实这项工作同样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还没有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的体系,还存在认识不够全面、措施不够得力的现象,因此其教育活动的内容有待完善、形式有待创新、效果有待提高。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特点在于它提供的是一种终身教育,所面对的群体和对象具有极大的广泛性,不同年龄段、不同社会阅历的人参观博物馆收获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因人制宜、因材施教。

( 二) 博物馆经济效益———博物馆产业化

1. 挖掘自身优势,重视博物馆陈列、展览,多举办一些有特色的展览。如金沙遗址博物馆在展陈中充分利用了多种展示手段,有原生态展示、场景化复原、实物、沙盘、模型、仿真雕塑、灯箱、声音、光影、电子设备等,将虚景与实景、静态与动态有机结合,强调了展览的直观性和通俗性,增强了观赏性、趣味性,满足了普通观众的心理需要。

2. 加强宣传,注重品牌创建,使博物馆更有吸引力。多做调查,知道观众的需求。建立自己的文化公司、产业公司。如武侯祠博物馆创办了自己的文化产业公司,专门负责博物馆的宣传策划工作。金沙遗址博物馆也有专门的商品销售区,创办了自己的文化品牌 “金沙音乐剧”。在展览的宣传方面应该多向西方国家博物馆学习,重视展览的宣传。在美国,一个新的展览正在布置当中,便可以在车站、地铁、商场等公共场所,随处可见有关该展览的宣传招贴画,有关展览的宣传资料可以免费索取,电视上也不断地播放着该展览的广告,甚至一切与展览有关的文字往来材料都印上了精美的与展览有关的文物图案。利用博物馆日、相关的节假日、特殊日子举办一些活动,吸引观众,扩大知名度。

3. 与其它机构展开合作。与其它博物馆合作办展览,与旅游部门合作,与其它文化产业部门合作。博物馆旅游作为文化旅游的主要形式之一,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对 17 种文化旅游项目发展潜力的调查研究表明,其中人文考古旅游占据榜首,为 75%左右,因此,博物馆将成为 21 世纪游客关注的焦点[3]。

4. 动用社会力量,鼓励社会人员参与。博物馆作为公益性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从本质上说它既是为了服务社会公众而办,同时,它又必须依靠社会公众来办,必须依靠社会公众的支持、赞助才能办好[4]。这一点也可以学习国外的一些经验。世界许多国家的博物馆都有博物馆之友、博物馆会员、博物馆志愿人员,这些组织的称谓有所不同,但其性质都为了支持、帮助和赞助博物馆而建立的热心公益性事业的公众性团体。在这些国家,博物馆之友是博物馆群众的基础,也是经费来源之一。金沙遗址博物馆在这一点上已经走在了前面,2007 年开馆之际就开始组织金沙遗址的博物馆之友。

5. 拓展自身的功能,多一些体验互动。如川菜博物馆,模拟考古、讨论会、组织夏令营、开通网上展览等。开设一些茶吧、餐饮、娱乐设施等。如武侯祠博物馆的成功之处在于体制创新和对文化底蕴的挖掘。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正是牢牢把握住 “三国文化”,积极探索文博单位产业发展道路,增强自身的 “造血”机能,形成保护和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为我国文博单位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提供了启示,走出了一条将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的路子[5]。

6. 政策支持。博物馆特别是民办博物馆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早在 2003 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就指出,要加快建立具有四川地方特色的博物馆体系,力争在我省形成以 “四川博物馆”为龙头,市、州博物馆为主体,其他形式博物馆为补充的多层次、多门类的博物馆体系。此外,成都根据国家 2009 年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制定了成都四川文化产业规划,其中就包括文博旅游的发展目标和多项保障措施。

现代博物馆是一个 “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向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高水平的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的主要服务手段,但并非是唯一的服务手段,博物馆仅仅局限于向观众展示自己的收藏是远远不够的。发挥博物馆以丰富的实物资源为依托的特点和优势,以多样的服务手段,不断拓宽为社会发展服务的门路,是充分实现博物馆自身价值的关键所在,也是摆脱困境,谋求生存、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6]。

博物馆从自身特点出发,运用多种手段,为社会服务,并大力强化自我形象的宣传,争取更多的人成为博物馆的服务对象,成为博物馆的朋友,使进入博物馆的人们不仅仅是等来的观众,博物馆的活动也不仅仅局限于博物馆院墙之内。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兴起,博物馆的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从事博物馆事业的人也越来越多。成都博物馆的发展有着非常有利的社会大环境,有些博物馆抓住了历史机遇,通过自身的改革和创新,走出了新的发展路子。有些博物馆则固守陈规,渐渐被人们淡忘,经营状况越来越差。博物馆应从自身的特色出发,做好藏品的保护管理、陈列展览、形象宣传、社会教育、营销策划等工作,敢于借鉴其它馆的发展经验,勇于探索、锐意创新,充分发掘藏品内涵,发掘市场,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职能,这也是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生存之道。

附: 成都博物馆一览表 ( 此次调研的博物馆仅限前 21 家)参考文献:[1]詹挽强,史婷 . 浅谈博物馆工作的创新———以金沙遗址博物馆为例[j]. 湘潮( 下半月) ,2008( 8) .

[2]陈媛媛 . 博物馆应怎样发挥特有的社会教育功能[j]. 剧影月报,2009( 3) .

[3]于萍 . 对发展苏州博物馆旅游的思考[j]. 旅游科学,2005( 5) .

[4]王宏钧 .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第2篇:博物馆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中医药博物馆;发展现状;建设方向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8-0141-02

中医药博物馆是通过收藏、保存、展览中医药文物,进行中医药文化研究和教育传播的行业博物馆。近年来,随着中医药文化外延和内涵的快速发展,中医药博物馆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建设高潮。

一、中医药博物馆发展现状及发展环境

中医药博物馆的发展现状是:发展快、数量多、规模大、影响广。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中医药文化的广泛传播,陕西、南京等地纷纷建立医史陈列室及博物馆。据有关专家粗略统计,国内中医药博物馆已有近五十 家。这些中医药博物馆的建设方式主要依托中医药院校、企业、医院、地方政府及研究单位。其中院校博物馆在中医药博物馆建设中居主体地位,北京、上海、成都、广东、南京、天津等省市中医药院校已建设或筹备建设中医药博物馆(包括医史博物馆、医史陈列室)。随着建设规模的增强及品牌宣传,一些企业也纷纷投资,建设了一批中医药博物馆。如成都迪康药业的成都中药博物馆、山东东阿阿胶博物馆、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的“神农草堂”中医药博物馆、天津中新药业自然人文陈列馆等。其他由医院、政府、民间力量创办的博物馆有常熟中医药博物馆、河北安国药文化博物馆、重庆民间医药博物馆等。而关于建筑面积,少的有几千平方米,多的有几万平方米。如成都中医药大学博物馆建筑面积有4500平方米,广州中医药大学博物馆则有2万多平方米。依托建筑和文物,中医药博物馆不断扩大影响,成为传播中医药文化的窗口和基地,有些还将视野扩大至国际范围。比如上海中医药大学博物馆在意大利热那亚中国展中举办了中医展,详细介绍了有关脉象、穴位、针灸、推拿的历史和知识,把中医药文化推向世界。

我国中医药博物馆建设规模、数量、速度如此壮大,有着一定的发展条件:第一,政治条件。当今社会,文化是国家竞争的软实力,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并首次发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基本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弘扬中华文化等政治举措激发了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兴起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使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国民的热切愿望。这样的环境为中医药博物馆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

第二,社会条件。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日渐富裕,精神风貌日趋高涨,健康观念日益增强,尤其是在崇尚自然的观念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国内外对中医药文化愈加推崇。在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呼声下,中医药博物馆的大发展势在必行。

二、中医药博物馆的功能及作用

1.收藏、保管、研究中医药文物

藏品是博物馆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收藏、保管文物是博物馆最基本的功能。博物馆水平、实力的衡量标准之一就是该博物馆所藏文物的数量和质量。中医药用具、中医药文献古籍、中药材标本、古代名医画像雕塑等文物体现了中医药博物馆的行业特色及实物优势。

研究是博物馆的功能之一,因此博物馆也是一个拥有科研人员、资料及设备的科研机构。中医药博物馆的藏品经过专业研究、与文字图示解说及陈列展览技术相结合的手段和方法使大众对中国中医药传统文化史有种直观立体的认识。

2.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

中医药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博物馆通过实物资料所展现的是一部部关于文化、民族、地方及时代的断代史或通史。中医药博物馆无疑就是体现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殿堂,通过馆内多方面不同角度的展览,通过人与物、人与人(观众与解说员等博物馆工作者)近距离的接触,引导观众系统而全面的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历程,增强观众的自豪感,增加人们对中医药知识的了解,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加深人们对中医药文化的深刻认识,继而促进现代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

3.中医药文化的教育基地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人们对中医药文化越来越不陌生,中医药博物馆的建设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接触中医药文化和进行继续教育的平台。尤其是国内中医药博物馆建设大部分以高校为依托,这样能够使高校的学科、人才优势和博物馆的展示优势相结合,对当代中医药院校大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促进中医院校专业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其次,通过历代名医事迹的展示,将医者严谨认真、医道正派、作风端正、求实创新等医德医风介绍给学生们,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再次,不同于死气沉沉、枯燥单调的课堂教学气氛,通过实物展览,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现“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

三、中医药博物馆的建设方向

1.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首先,从政治层面来说,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需要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需要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隶属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范畴的中医药博物馆建设离不开人们这一建设主体。通过意见反馈、志愿者服务等使人们参与到博物馆建设中。

其次,从新博物馆学的角度出发,中医药博物馆不能仅仅是中医药文物的收藏室,而应是一座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文化殿堂。因此改变传统博物馆以“物”为导向的观念,树立以“人”为导向的服务理念,把观众当作顾客、朋友,努力为他们营造一种良好、周到、热情、舒适的环境。

2.以优势为动力、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体系

中医药博物馆作为行业博物馆,首先需要突出中医药这一行业的特色,以弘扬中国传统的中医药文化为主题,把仁、和、精、诚的中医药文化价值理念融入陈列和展览中,大力宣传中医药文化。让参观者在进行中医药文物视觉享受的同时,学习到更多的保健养生知识,从而使全社会都来关心、关注和支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从而提高中医药文化的社会认可度。

3.建立结构全面的人才队伍、注重人才培养

人才是当今社会各行各业发展的关键。中医药博物馆建设需要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第一,文物的收集、鉴定、保护、管理,藏品的展览陈列等需要文博系统专业人才。第二,为了能够深入地、全方位地研究中医药文物及中医药文化,充分实现中医药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中医药专业人才必不可缺。第三,中医药博物馆的发展壮大需要管理人才。第四,信息技术专业人员负责中医药博物馆展览高新技术及数字化建设等。第五,安保等其他人员。通过组织人员参加文物、博物馆、高校等相关部门组织的培训、去其他博物馆学习工作经验、邀请专家讲授文博知识等方式积极培养人才,不断优化自己的专业人才队伍。

4.展览方式多样化,充分利用现代新技术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最基本的展示手段,一成不变的陈列方式只会让人觉得死气沉沉、缺乏活力,中医药博物馆的持续发展需要生动丰富的展览方法。

第一,大部分博物馆因为受人力、财力、物力等多种因素影响,使馆内的陈列固定化,虽然保持了自身特色,但却流失了大批观众。为了避免此种现象,需要定期改变陈列格局、展示内容,使博物馆常展常新,实现观众循环参观。第二,将展品陈列动起来。哲学上讲物质是运动的,有些事物在当时社会环境中是以明确的运动状态存在的,而博物馆一般将藏品陈列在展览柜里,使其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因而需要利用先进的技术使展品动起来,增强陈列展览的趣味性,拉近展品与参观者的距离。第三,将新技术运用到博物馆的展览之中,使观众感受到全方位的感官刺激。比如利用针灸智能人、按摩点穴智能人、中草药鉴定等使观众享受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等不同的感官刺激。通过观众与模拟展品的交互体验,增强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播。第四,加强中医药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设中医药博物馆网站,便于观众与博物馆、观众与观众、观众与研究人员的交流沟通,实现中医药博物馆建设的信息化、数字化。

5.加强宣传及文化交流

主动走近观众、走进社会,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媒方式,广泛地宣传自己,提高博物馆的知名度。四川省博物院通过文物大篷车的方式使文物走向乡镇,改变了观赏文物需要到博物馆、需要到城市的局面,迈出了主动接近观众的一步,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影响力。

加强中医药博物馆之间的馆际交流,通过馆与馆之间藏品的交换与调拨使其互通有无;通过馆际间的学术活动,如学术报告会、研讨会等实现文化的双向交流。将部分展品适当地出借给学校、医院、社区等团体组织,不仅能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也能提高藏品的利用率及博物馆的影响力。

6.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经费短缺是所有博物馆共同面临的普遍问题,也是制约博物馆发展的瓶颈。我国的传统博物馆主要依靠政府进行投资经营,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这种方式越来越适合博物馆的发展需要。依托中医药企业创办的博物馆,因为经费来源与企业利益及效益挂钩,因此发展的经济基础尚可。但其他的中医药博物馆就会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因此他们应该解放思想,树立经营理念,除了自身经营、政府拨款之外,通过自身努力、政府倡导,积极主动地寻求企业及社会团体的参与和资助。在自己发展的同时对进行赞助的企业和社会团体进行宣传,实现双赢。

总之,中医药博物馆作为博物馆的一个分类,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中医药博物馆应立足自身特色及发展目标,把握观众需要,通过建立结构全面的人才队伍,利用现代新技术丰富展览陈列方法,加强文化交流,取得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收藏、展览、研究、教育功能,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和中浚.中医高校博物馆及中医药博物馆建设的喜与忧[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

[2]罗月琴,吴鸿洲.浅论中医药博物馆的定位和建设[J].中医文献杂志,2006(1).

第3篇:博物馆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 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博物馆收藏 博物馆陈列展览 博物馆类别形式

2016年国际博物馆日和文化遗产日相继出现,博物馆越来越贴近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文化遗产的利用与保护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在当今社会,无论是博物馆还是文化遗产,都已不再是遥不可及,只存在于专家学者之中的观念。因此,如何将博物馆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结合起来,并融入当代社会群众的生活中就尤为重要。

一、博物馆与文化遗产的内涵

若想在博物馆与文化遗产之间建立联系,就必须明确地了解博物馆和文化遗产的性质。

根据国际博协(ICOM)在维亚纳召开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1届全体会议中对《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的最新修改内容,博物馆的定义有了新的解释,即“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国际博协已然将博物馆和文化遗产挂上联系。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委员会前主席马丁・施尔认为:“博物馆应该致力于研究人与物的关系。”他强调“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研究,博物馆收藏实物是为了服务于社会。因此博物馆应该致力于研究人与物的关系。博物馆的物是一种文化遗产,博物馆收藏它不是强调其有实用性,而是强调其有意义”。这就又引申出文化遗产的定义。

文化遗产分为两大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有形文化遗产”,指的是物质化、实物类的人类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指世代传承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与之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对于文化遗产来说,尽管在历史上文化遗产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自然和人为原因不同程度地损坏,而人类出于生活需要,一直有条件、有选择地利用文化遗产。

二、博物馆视角的文化遗产保护

1.收藏

收藏是博物馆最原始、最基础的功能,博物馆自身的起源就与收藏有关,收藏使博物馆成为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收集者和保护者。博物馆标本或文物的收藏与维护是博物馆的基础和命脉,也是博物馆建立的前提。针对文化遗产来说,博物馆收藏的主体对象仍是有形的文化遗产,即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今天绝大多数博物馆的主要运营热葜一。在这些物质文化遗产中,仍有一定的限制条件,那就是只有可移动的物质文化遗产才有可能成为博物馆的藏品,并进入博物馆中加以利用和保护。

对于博物馆来说,藏品的征集途径有以下主要三种:田野征集、社会征集和馆际交流。对于社会征集这种方式来说,将藏品纳入博物馆无疑是对文化遗产更好的保护。因为如果这些文化遗产流落民间,无论是家传还是收藏爱好者,都无法实现也没有条件实现对这些文化遗产原状的最好保护。对于田野征集来说,就要多加考虑。博物馆对藏品保护的原则要求第一就是要保护原状,然而从实际角度考虑,保护原状最好的方法还是不发掘,让其处在原来的状态下。尽管我国现在科技水平已经大有提高,但我们对一些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仍然有所欠缺,所以让其处于原来的状态才是对其最好的保护,这就是为什么国家规定现在考古发掘不能是主动发掘,只能是抢救性发掘。其次,博物馆另一个局限性是它不能将不可移动的物质文化遗产收藏到博物馆保护,而这些不可移动的物质文化遗产大多都被旅游开发了,实际上是对它们的破坏。针对那些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能成为藏品的只是传承人,与博物馆相脱节。

2.陈列展览

根据《中国博物馆学基础》的定义,博物馆展览是在一定的空间内,以文物标本为基础,配合适当辅助展品,按照一定的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组合,进行直观教育和传播信息的展品群体。

博物馆的陈列可以分为两大类:(1)基本陈列,即长期展出、比较稳定的陈列,物质性的文化遗产就可以根据其年代、用途或质地划分类别,设定特定的主题,并在博物馆形成长期展览。(2)临时展览,即短期展出、经常更换的展览。由于无形文化遗产非物质性的特征,其核心内涵在于那些传统技艺的传承,比起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性更强一点,因此就无法做长期的陈列。短期陈列展览,可以将某一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集中邀请到某一展厅,进行表演展览。

在这个关系中,博物馆陈列的对象就是这些传承人和他们所传承的技艺。这样既有利于传播弘扬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利于给予传承人鼓励并给予他们所传承的文化以保护。

3.博物馆形式

博物馆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形式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形式,例如露天博物馆、社区博物馆、生态博物馆、数字博物馆等。这些不同的博物馆形式都可以根据文化遗产的不同特点,将二者加以结合。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建立社区博物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地接触人类社会,解决人和社会之间的问题,让人们更多地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现状,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现状。

三、博物馆保护文化遗产的路径探索

博物馆是人类文化遗存的记录者和传播者,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责无旁贷。因此博物馆如何做好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1.加强完善生态博物馆建设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生态博物馆是新形势下文化遗产保护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的先进理念和手段,倡导文化遗产应在其所属社区和环境中的原状保护、保存和发展,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发展前景的博物馆类型”①。由于我国生态博物馆发展的历史较短,因此很多地方并不完善,很多生态博物馆建成以后与最初建设的目的相去甚远,政府也难以持续性投入大量资金,导致博物馆最后名不符实,这就需要我们加强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完善生态博物馆管理体制,将生态博物馆建设与文化保护真正结合起来,让生态博物馆真正发挥其作用。

2.加强博物馆研究和展览工作

博物馆应该充分利用藏品,结合考古发现,做好文物民俗学的研究工作。博物馆和文物民俗学关系密切,但博物馆藏品内容较文物民俗学研究的范围更为广泛,文物民俗学更多关注的是博物馆藏品中的民俗文物,但是文物民俗学的资料来源更广泛,也有助于进行文物的研究②。

博物馆应该利用好自身的文物资源优势与专业人才优势,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做好民俗文物的研究工作,把无形的民俗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藏品的形式展现出来,合理布展,并且充分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职能,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众化。

3.通过文创产品延长产业链

2015年3月20日我国正式实施《博物馆条例》,规定博物馆可以从事商业经营活动,并鼓励博物馆多渠道筹措资金促进博物馆自身的发展,这无疑为博物馆进行文创产品的设计和销售提供法律上的认可。对于博物馆而言,进行文创产品开发设计和销售,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使文创产品既具有实用性又不失自身特色,以观众喜闻乐、贴近观众生活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是值得博物馆思考的问题。

博物馆作为一个地区文化的集大成之地,需要利用好、保护好、传承好民间文化,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的开发和利用,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发展的一个机遇,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新的工具。

4.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活动的作用

博物馆具有教育的社会功能,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无疑是博物馆教育功能的一个体现。“自1905年我国第一个博物馆诞生以来,中国博物馆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从起步伊始的艰难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迅速发展,至2013年已拥有4165家博物馆,其中免费开放的博物馆达2780个。我国的博物馆不仅在数量上蓬勃发展,在管理能力、陈列水平、服务质量、科研力量上也百花齐放,无一不彰显我国博物馆事业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其中,我国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同样经历了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单一到多元的过程”。

在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更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博物馆教育以新形式、新内容的多元化的崭新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2014年我国进行了首届“博物馆教育项目示范案例”评选活动,这显示了政府和公众对博物馆教育的认可,也显示了博物馆人在博物馆教育方面的不断探索。

5.采用科技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展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博物馆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被应用于博物馆的展览之中,采取科技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动态的展示,可以直观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制作过程展现在观众面前,从而增强趣味性,增加观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随着现代电子数据信息库的大发展,博物馆陈列还可以利用数字博物馆进行陈列展览。数字博物馆的优势就在于全方位数字化,可以将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可移动还是不可移动的,都以3D扫描技术用图片的方式360度展示;而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采用音乐文件或影片的方式加以展示。

四、结语

博物馆自建立之日起,就与文化遗产息息相关,重视博物馆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中发挥的作用,有利于更好地结合二者,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虽然先进博物馆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中有优势,但也有一些劣势和不足,但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博物馆,也会有更多的人自觉关注文化遗产,并自觉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之中。

注释:

①单霁翔.在安吉生态博物馆信息资料中心奠基仪式上的讲话.2008.10.26.

②吴诗池,邱志强.文物民俗学[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0.

参考文献:

[1]蔡靖泉,编著.文化遗产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王宏均,编.中国博物馆基础[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苏薇.博物馆与文化遗产保护[J].世界文化,2009(7)51-52.

第4篇:博物馆发展现状范文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文经学院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利用暑期时间走访了成都 21 家博物馆,其中包括 17 家国有博物馆、4 家民办博物馆。本文试在此次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成都博物馆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思考未来博物馆业发展的前景。

成都的博物馆事业起源较早。从 1914 年的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 ( 四川大学博物馆的前身) 成立至今,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发展较为缓慢。到七八十年代,伴随着杜甫草堂、武侯祠、永陵 ( 时称 “王建墓”) 等几家专题性纪念馆的正式挂牌和成都市博物馆的恢复,成都的博物馆事业开始了新的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成都兴建了一些企业办的博物馆和私人陈列馆、艺术馆,为成都博物馆文化事业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

到目前为止,成都共有历史考古、地质、名人纪念、民风民俗、酒文化、医学、钟表等专题门类博物馆约 86 家,其中,国有博物馆 5 家,民办博物馆 36 家。这 86 家基本涵盖了目前成都所有面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收藏馆、陈列馆、艺术馆。这些博物馆的分布除了成都市区,也有在周边的郫县、新津、彭州、大邑等地。基本上形成了门类丰富、国有馆与民办馆共同发展的博物馆体系。

成都博物馆业藏品丰富、种类齐全、且富有特色,如四川省博物馆和成都市博物馆是市区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 四川大学博物馆是西南地区最早建立的博物馆,也是全国高校中唯一的综合性博物馆;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地学类自然博物馆; 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是西南第一家医药卫生专业博物馆; 建川博物馆是目前国内民间资金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的民间博物馆;

川菜博物馆,是世界唯一以菜系文化为陈列内容的主题博物馆等等。

成都博物馆业的发展是喜忧参半,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1. 总体发展较快。博物馆数量明显增加,博物馆藏品范围不断扩大,藏品量迅速提高,私人收藏家日渐崛起。21 年安仁古镇 “中国博物馆小镇”挂牌,更是为成都博物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2. 各博物馆发展不平衡。博物馆之间的生存状况存在很大的差异,知名度有着天壤之别。有些被人津津乐道,有些则根本不为人所知。如金沙遗址博物馆参观人数一年比一年多,武侯祠博物馆盈利一年比一年高,建川博物馆的经营状况也是一年比一年好。而馆藏丰富的高校博物馆却门庭冷落,锁在深闺人未识; 李劼人故居的游客也是少之又少; 民办博物馆王安廷徽章纪念馆更是独处一隅。

第5篇:博物馆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县级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人才;

中图分类号:G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2-00-01

一、博物馆社会教育的一般概念

博物馆主要是依托其中藏品与主要设备的特定性条件,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表现其教育性特点,而从灵魂深处触动人的心灵。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是依托于文物标本基础之上的,依照一定形式的表现主题与艺术表达方式,实现二者的有序融合。博物馆除了陈列保存展品之外,便是让受众可以从中学习知识,因为博物馆展示的物品特点鲜明,这些学习素材是书本学习素材难以比拟的。

博物馆的藏品主要是参照博物馆所牵涉到的各种学科研究成果,把博物馆当中的各项文物依照科学具体的方式排布在展厅之中,结合展厅中的其他资源将其组成一个系统的知识文化传播结构。博物馆各种馆藏文物之间的排列组合,以及博物馆解说人员的阐述,让观众从中了解到藏品之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博物馆展览属于博物馆开展社会化教育工作的重要场所。

二、县级博物馆发展现状

当下很多的县级博物馆缺乏高度的文化思想认知,这对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例如文化经济分离、文化建设无关紧要等等。另外,县级博物馆的文化建设缺乏创新性理念,博物馆在基层设立犹如一个摆设,没有发挥到陶冶群众情操的作用,其思想观念还是停留在博物馆只是保存文物的场合,缺乏宣传创新,群众也不会主动到博物馆参观。

三、提升县级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的措施

(一)立足本县,找准县级博物馆发展的方向。县级博物馆作为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基层馆,在展品的数量和质量上与国家大型博物馆相比有很大差距,但是县级博物馆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在发挥县级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上,要立足博物馆所在县市的实际,探索适合本县博物馆管理的发展方向。每个县市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县级博物馆可以从此处着手,充分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博物馆。地方志博物馆一方面为群众全面的了解自己家乡的风土民情、历史文化提供了场所,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怀;另一方面也丰富了我国的民俗文化。

(二)立足本县,找准县级博物馆发展的方向。县级博物馆作为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基层馆,在展品的数量和质量上与国家大型博物馆相比有很大差距,但是县级博物馆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在发挥县级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上,要立足博物馆所在县市的实际,探索适合本县博物馆管理的发展方向。每个县市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县级博物馆可以从此处着手,充分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博物馆。地方志博物馆一方面为群众全面的了解自己家乡的风土民情、历史文化提供了场所,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怀;另一方面也丰富了我国的民俗文化。

(三)加强合作,拓展县级博物馆发展的渠道。只立足于本地历史文化和特色环境开展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是远远不够的,这只会造成固步自封和文化的缺失。因此,县级博物馆要认清形势,加强与大型博物馆以及县级兄弟馆的沟通和交流,通过积极的宣传活动,号召社会力量加入博物馆事业。通过博物馆之间的交流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开辟出一条共同宣传历史文化、传播科学文化的渠道。加强与学校、机关的协同联系,建立博物馆教育基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使广大群众都能参与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事业之中。

(四)广开门路,开拓多元化的教育传播渠道

1、博物馆同各类学校联系,一起组织活动,来丰富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例如举办:“六一”儿童智力竞赛、“参观博物馆有奖知识征文比赛”“我爱家乡――博物馆演讲比赛”“暑期中学生智力竞赛”等。这些活动以竞赛的形式,使孩子们既增长了知识,又开阔了视野,从而接受了潜移默化的教育。

2、出门搞展览。一些学者认为,出门搞展览有两条途径:一是把某些有中国特色的展览到外国展出,这样既能增加中外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学术、文化交流,又能增加外汇收入。二是将观众爱看的一些小型展览到全国各地进行流动展出,以此来普及科学、文化和历史知识。笔者认为这两种途径是很有借鉴价值的,因为只有把展品带到观众面前,才能使观众从中学到知识、接受教育。

3、专题讲座。博物馆可根据馆藏特色,把一些历史事件、先贤英烈等编写成专题报告,组织馆内专家或馆外相关学者,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学校、部队、工厂、机关等单位作专题报告或讲座,直接深入这些单位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从而担负起社会教育的责任,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4、教育普及性出版物。一方面博物馆可以与出版社合作,出版发行文物方面的图册、挂历以及相关方面的科普刊物等;另一方面,为了方便观众的参观,博物馆可以编写各专馆和重点特展的基础知识简介,放在各专馆入口处,免费供观众抽取使用。这种书面材料应小型而简洁,且生动多彩,既可以帮助观众参观及理解陈列展览的内涵,又可以作为一种纪念物被带出博物馆,使博物馆的教育传播得以有效地向社会延伸。

(五)强化队伍,保证县级博物馆发展的人才。博物馆是文化事业单位,县级博物馆与大型博物馆的区别还在于管理人员的素质上。因此,提升县级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要选用一批具有专业知识、高素质的管理人员。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一方面能够以专业的眼光体察到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还能以专业的知识开展博物馆展览活动来满足群众的需求。文物自身的特殊内涵决定了博物馆是专业性很强的部门,要求有专门技术人员对文物进行维护、研究与开发。因而县级博物馆社会功能的完美发挥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四、结语

综上,县级博物馆需要强化其社会责任感意识,需要成为社会发展的催化剂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调和剂。日渐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人的精神处于高度紧绷状态,精神熏陶已经成为人们极度匮乏的一方面内容,因此县级博物馆需要有效的发挥其自身的作用,确立自身的社会职能,并找寻全新的管理模式,用全新的工作理念和传播方式为基层大众奉献一笔丰富的精神食粮。

参考文献:

第6篇:博物馆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西安 博物馆 旅游 发展 分析

一、引言

博物馆旅游是一种逐步兴起的高层次的旅游形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博物馆旅游必将成为越来越受欢迎的旅游方式。2010年3月31日,西安市委常委扩大会议讨论通过《关于大力发展博物馆事业的实施意见》,明确力争3年内把西安市建成名副其实的“博物馆城”。而另一方面,西安博物馆旅游仍然面临着意识落后、宣传与促销力度不够等一系列问题。如何从数量上的“博物馆城”实现质量上的“博物馆城”,就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课题。本文通过对西安博物馆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问题所在,以期为西安博物馆旅游业乃至其他省市博物馆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西安博物馆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1.起步早,数量多,优势明显

西安博物馆事业始于上世纪40年代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前身)的建立。目前,西安市已有博物馆(纪念馆)47座,约每18.5万人拥有一个博物馆,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一,堪称博物馆大市。

西安具有发展博物馆事业的巨大潜力。西安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文物资源丰富。作为我国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基地,西安也形成了一大批重要的近现代文化遗产。西安市目前已有非物质类文化遗产9大类33项,民间收藏量大概在200万件左右。这些都是发展博物馆事业的强大资源优势。

2.类型多样,特色鲜明

西安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的特点造就了层次门类齐备的博物馆体系。目前,西安博物馆分布于文博历史、革命旧址、故居民宅、文学艺术、文化教育、自然科学、能源生产、工业制造等领域。根据博物馆的定义和范围,根据博物馆的性质,专家们一般认为博物馆的类型可划分社会历史类、自然科学类、文化艺术类和综合类等。西安市博物馆类型多样,且特色鲜明,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要,详见表1。

3.精品突出,藏品丰富

西安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极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博物馆,如 1958年建成开放的我国第一座遗址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1979年建成开放的以“世界第奇迹”享誉全世界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1991年6月建成的被誉为我国现代化博物馆发展里程碑的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首批83座国家一级博物馆中,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等位列其中。西安现有各类文物点15351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60处,可移动文物(馆库藏)69.1万件,藏品十分丰富。

4.展示手段比较多样,解说方式丰富

西安博物馆展示手段比较多样,注重高科技手段的运用,语音导览、电脑展示系统等广泛运用。除了常设展览外,也非常注重专题展览。如陕西历史博物馆就推出了“陕西青铜器珍品展”和“陕西历代陶俑精华展”专题展览。

三、西安博物馆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分析

近年来,西安博物馆旅游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发展状况并不能满足当前旅游消费需求。

1.意识落后

博物馆是非营利性机构,工作中“靠政府”的思想比较明显。博物馆的经营管理依赖政府,博物馆没钱了也找政府,“等、靠、要”观念严重。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差,对前来参观的旅游者态度不够热情,认为博物馆开展旅游活动会影响其非营利性机构的性质与形象。

2.部分博物馆展览手段落后,缺乏吸引力

目前,部分博物馆仍然以传统的展示方式为主,文物与图片说明的静态展示较多,展示说明往往过于专业化,缺乏富有吸引力的陈列与展览方式。这种以静态为主的展览方式会使旅游者产生审美疲劳,不能引发旅游者的参观游览兴趣。

3.部分博物馆导游人员素质参差不起,服务质量差强人意

博物馆是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场所,博物馆导游人员的素质以及讲解质量的高低就直接影响了旅游者满意度的高低。但是,许多博物馆在提供讲解服务时,不能根据旅游者接受能力的不同提供相应的服务,讲解服务差强人意。

4.宣传和促销的力度不够

国内外旅游者选择的旅游线路中主要包括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碑林博物馆与半坡博物馆等,其他博物馆则鲜有问津,原因之一就是博物馆宣传促销薄弱。

5.资金短缺,文物保护、旅游开发缺乏保障

许多西安市博物馆都面临着一定的甚至是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博物馆要维持自身的生存,要不断提高自身以适应时代要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保障。目前,国家对于博物馆的财政投入还比较有限,社会资助体系也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在众多博物馆免票的情况下,门票经济已经远离博物馆旅游,博物馆的经济补偿问题更是提高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四、西安博物馆旅游发展思路分析

1.转变观念,重视博物馆的旅游开发

当前,博物馆市场竞争意识和公众服务意识普遍缺乏,这就出现了许多博物馆门庭冷落的现象。只有转变观念,重视博物馆旅游开发,才有利于其社会教育功能的实现。

2.创新展览方式,开发综合产品,增强博物馆的旅游吸引力

应采用现代化的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丰富创新文物的展览方式。并设计出丰富多彩的、体验性强项目,增加旅游者参与体验机会,引发旅游者的兴趣。媒体的广泛运用和展示手段创新会进一步增强博物馆的旅游吸引力。

此外,应注重博物馆旅游核心和扩展产品的综合开发工作。满足旅游者对于博物馆核心产品的需求,也要满足旅游者休闲、购物等多方需求。此外,在对博物馆旅游者需求特点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诸如“国家一级博物馆魅力之旅”等特色专题旅游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3.树立品牌,加强营销

为了更好地实现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就必须积极开展树立品牌、加强营销等工作。应积极分析自身优劣势,准确定位,针对不同的旅游者类型,采取不同的宣传方式。同时,博物馆还可以将自身的宣传工作纳入到旅行社的宣传促销体系中,并充分利用学术研讨会、“国际博物馆日”等契机,大力开展营销工作。此外,还应加强博物馆自身网站的建设,注重网站的宣传作用。

4.积极开展合作,加强培训,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

目前,西安市有许多高校开设了与博物馆旅游相关的专业。博物馆旅游开发中应积极利用这些资源,同时加强在职培训,解决博物馆导游人员素质参差不起的问题,高旅游者对博物馆旅游的满意程度。

5.积极拓展资金筹措渠道,加强文物保护工作

只有资金得到保证,文物保护工作才得以保障。只有文物保护工作做得好,博物馆旅游业才能实现快速、健康地发展。博物馆业一定程度上依赖国家财政的同时,也应通过接受捐助者的资助等获取营利,还可以通过场地出租和承包、设计出售特色纪念品等方式多方筹措资金。另外,还应重点扶持民营博物馆的发展。

6.积极引导旅游者,提高公众博物馆意识

虽然博物馆旅游者的受教育层次普遍较高,但部分旅游者文化修养有所欠缺,大声喧闹,对严禁拍照的文物闪光拍照,严重影响了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可见,只有积极引导旅游者,加强教育,才能激发旅游者对博物馆旅游的兴趣,促进博物馆肩负起社会责任,实现博物馆业与旅游业的和谐发展。

博物馆旅游发展问题的研究,对于实现博物馆功能、增加博物馆经营收入、促进西安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抓住建设“博物馆城”这一契机,促进西安市博物馆旅游的转型,也就成为当前一项重要课题。因此,分析西安博物馆旅游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开发思路对于西安博物馆旅游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杜江:中国旅行社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 旅游学刊,2003 , (6):12-20

[2]韩爱霞: 我国博物馆旅游创新开发模式研究[D]. 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9.

第7篇:博物馆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博物馆;社会团体;参与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6)0156-03

博物馆具有收藏历史文物、进行科学研究和社会教育的功能,还是一种高品位的特色旅游吸引物。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竞相开发博物馆旅游,有些城市的博物馆,甚至成为该城市的一种文化与精神的象征,如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巴黎的卢浮宫,列宁格勒的城市博物馆,等等,已经成为到这些城市的旅游者必游之地。西方人有句俗语:去哪个城市旅行,先要去那个城市的博物馆。可见博物馆的形象价值与广博的市场。

博物馆不仅具有社会教育的公益性效益,还是一种能够创造出更高经济价值的资源。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应与社会环境相适应,在不危害文物安全、不改变其主要职能的原则下,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增加其文化附加值,对博物馆事业发展会产生良好的作用。作为一种可替代性极差的旅游资源。博物馆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越来越得到广泛的游客参与体验,其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因此,对博物馆经营方式的研究是大有裨益的。

一、我国博物馆业的现状

中国博物馆业建国以来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在数量、门类、经营质量等方面都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从建国时的32家,到1978年的349家,再到2005年超过2000家,是建国时的60倍。在门类上,有文史、军事、体育、艺术、科技、生活等等,还有名目众多的私人博物馆,囊括了如今博物馆的所有类型。我国博物馆馆藏文物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极高的文化品位和极丰富的文化底蕴,作为旅游资源,无疑是一种高水平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同时拥有大批专业人才的博物馆却处于束手无策,连自身生计都难以维持的尴尬境地;甚至在大部分游客心目中,博物馆被视为“鸡肋”,一方面认同其价值与品位,另一方面却又“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魏小安指出,中国博物馆业发展有以下几个缺点:一是行业增长慢,二是规模小,三是游客数与馆藏量不能协调,四是相对支出多,五是收入少。可见博物馆的经营发展既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能适应当代旅游市场的发展需求,已经到了穷极思变的发展边缘。

二、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经营的可行性论证

1、社会力量参与经营的优势

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经营在国外已非常普遍,欧美许多博物馆都靠大型财团、社会组织单位甚至是社区等的经济扶持,为博物馆注入了新鲜血液,既形成了博物馆多样化经营的有力支持,又为游客提供了高水平、高效率、更公益化的产品服务。在国内,部分大中城市也逐渐依靠一些社会团体力量,比如上海、北京等城市,就出现了民营者捐赠和参与经营博物馆的先例。

(1)博物馆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是一种公共精神产品,但也是一种可经营性商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产品进入流通领域,按其价值和使用价值进行等价交换的时候,产品就成为商品。博物馆早已不是一种纯粹的上层建筑,其社会行使职能已经从完全的社会教育功能开始发生转变,经济效益是博物馆巨大的潜效益。博物馆在展览给游客的过程中,通过门票或其他各种形式进行商品交换,因此,其旅游产品具有市场化运作的商品属性。当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经营后,经营者必须承担较大的自负盈亏的风险,这必然会刺激经营者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不断完善经营体系,采取市场运作方式,分析市场和目标人群、扩大媒体宣传、建立有效网络,甚至对博物馆制定发展规划,这对加快博物馆的市场化进程将会提供极大的帮助。

(2)国家政策的允许与鼓励。在《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人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中,明确指出,“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以下领域: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博物馆和展览馆……”,同时又提出非公有资本“不得进入国有文物博物馆”的限制性条件。这说明,在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和许可的范围内,国内大多数博物馆还是可以引进非公有制资本的投资的。

(3)博物馆具有很大的市场。当今社会,不论在旅游、经济、休闲娱乐等行业,崇尚具有文化底蕴的精神生活越来越受到物质生活大大过剩的消费者的青睐。而从国外博物馆的市场发展规律看,我国博物馆业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是我国博物馆业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机遇。作为一种旅游吸引物,博物馆资源的可替代性较差,对旅游市场具有普适性,因此具有较强的可经营性。博物馆经营的社会性参与,实现管理权、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三权分离,将有助于博物馆在营销、管理、市场化运作等方面手段的提高,对博物馆本身的经营状况的改善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4)缓解国内财政支出压力。博物馆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公益事业,因此,国家每年都要为扶持和发展博物馆事业投入大量的资金。改革开放20几年来,博物馆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目前国内有2200多座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在丰富人们精神生活,满足社会教育功能的同时,也造成了国家财政支出的巨大压力。而博物馆开展的一些所谓的“经营创收”活动(比如举办专类馆藏文物展、加强与当地居民的互动合作等等),只是小型的“副业”,难以从根本上补充国家财政拨款造成的空缺。而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经营,将会有效改善博物馆经营资金缺乏的不利局面,在推动和促进博物馆事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将发挥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5)博物馆目前的惨淡经营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目前博物馆的收入来源主要是政府部门的财政拨款和游客的门票,其中门票收入有相当大一部分还要上缴文物部门。而馆藏文物的保养与维护,设施的运转维修以及编制人员的工资发放等,需要一笔较大的费用,上述两项收入犹如杯水车薪,在一般情况下,很难应付博物馆的经营与管理,这就使得目前国内仍有约2/3的博物馆的运转与经营捉襟见肘。在博物馆经营方式上,大量博物馆的经营体制存在“衙门作风”,还是那种卖方市场的陈旧论调,仍未从计划经济形式转变过来,对经营者的积极性和游客的参与性都提出了挑战,这与博物馆的市场化是背道而驰的。国内博物馆经营比较混乱,一方面是由于资金不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技术落后。引进民间资本后,不仅能扭转现有资金运转困难的不利局面,经营者在经营亏损压力下将会采用高端先进技术管理和经营博物馆,对目前博物馆的经营状况会有质的改变。这样,既减少了博物馆对政府的依赖,又能为博物馆的经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6)博物馆的发展趋势需要市场化与社会力量的参与。上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博物馆逐渐凸现出 其自身的价值,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青睐博物馆旅游,这必然使博物馆业完成之前由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到向社会开放的角色转换,而市场化的激烈需求必然迫使博物馆深度经营,研究如何创新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这样看来,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经营是一种良好的转换途径。美国作为世界上博物馆业最先进的国家,无论是大都会国家博物馆,还是小型私立博物馆,馆在建设、收藏、展览、活动等方面都依赖私人或社会团体、企业的捐赠,或者直接由不同的私人部门经营,并运用企业化经营理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在英国,就连大英博物馆,国家政府的投资也只占其经费来源的不到70%。博物馆再不是“养在深闺”靠政府救济维持部门,随着国内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过社会力量的参与经营,使博物馆的发展走上市场化道路,是使博物馆业快速腾飞的一剂良方。

2、劣势

但毕竟博物馆有别与一般性旅游景区,对博物馆经营权的转让与现有比较流行的一般风景区的经营权完全出让的做法不同,前者要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还会有来自体制、经营特点、社会性等方面的弊端,因此应当慎重考虑。

首先,从文物保护角度来看,部分藏有贵重文物的博物馆将经营权出让,有很大的风险。目前国家刚刚打开博物馆经营权出让的门槛,许多相关法律法规还未出台或未完善,使得早期的博物馆民营化市场将会出现不小的风险;有可能会出现民营者私自展出博物馆藏品、损坏博物馆贵重文物甚至监守自盗的现象,给博物馆带来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从另一方面讲,民营力量的这种自身的弊端限制了与博物馆所有者的合作。其次,博物馆民营化会减少其社会公益性。社会力量的参与将会导致博物馆经营向完全的市场化方向发展,诸如提高门票、增加额外收费项目以及可能存在的不切实际的产品宣传促销等,都将使博物馆的公益性受损。再次,博物馆的民营化将会给约束和监督机制带来体制上的不便。博物馆和一般性景区有同质性,但自身的特点也很明显,作为一项旅游资源的同时还承担着文物收藏、知识传递、科学研究的综合职能,由于无法对博物馆的开发强度做定量的限制,因此极容易因为民营者的个人利益的扩张产生过度开发的后果,其结果不仅可能造成博物馆文物的损失,更会使博物馆的精神形象遭到破坏,并且难以再生,比一般风景区遭到过度开发的后果更为严重。

3、可行性推论

综上所述,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是具有理论可行性的。但实际运行中,常常会受到体制、社会影响、自身缺陷等方面的限制,因此,对于博物馆的经营权转让,我们无法像一般景区那样,只从经济和生态两方面着手考虑,应当综合其社会影响因素入手,对能否转让的问题考虑更加审慎与细致。除了国有文物博物馆由于国家规定的禁入制度外,对于其他类别博物馆,也要根据博物馆的藏品级别、其社会公益性作用等因素来确定。一般说来,对于一般性博物馆而言,社会力量参与经营是可行的。其中,对民营团体的选择、对其参与经营方式的选择以及对其行使权利的清晰界定、合作期间馆藏文物的保护保养分职工作,将是博物馆要考虑的重点。

三、参与方式

对于博物馆的社会力量参与方式选择,我们可以从国内许多旅游景区流行的出让方式得到有益的启示。目前国内许多旅游景区已经开始了民营或社会团体的介入,而且在短短的6年时间内,由于国企的股份制改革,以及国加入WTO之后与国际经济的接轨,逐渐向成熟化发展,先后出现了国营、民营甚至合资与外资企业进入景区经营管理层的经营模式,如四川碧峰峡50年期限的经营权完全转让,还有国企参与经营的“海螺沟模式”,以及素有旅游企业华侨城之称的“曲阜模式”,等等。以目前我国的国情与博物馆现状以及我国博物馆仍显出的脆弱性来看,笔者认为可以进行如下经营方式的参与尝试。

1、接受社会的捐赠

这种方式的好处就是能够在不改变博物馆自身体制的条件下得到发展的资金,对博物馆的经营与保护风险基本上没有什么挑战。但缺点也显而易见,在目前国内博物馆普遍经营不利的情况下,只有少数发达地区已经具有良好的经营管理模式的博物馆采用此法,当属可行。而目前国内对博物馆捐赠者的优惠政策偏少,则让一些民营者缺乏足够的信心。

2、所有者逐步出让经营权

鉴于民营企业与社会团体自身的局限性,博物馆所有者在合作过程中对经营权逐步出让。民营者在博物馆的经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负面效应,政府部门应当对此进行宏观调控,以加强对博物馆经营的监控职能,既要对民营者给予足够的经营权利,又要防止博物馆的的形象和文物的损失。

3、分区经营方式

根据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基本类型、重要程度以及保存状况,对博物馆进行分区经营,一般可以分为重点保护区、协调保护区和经营开发区。对重点保护区内的文物,禁止进行任何形式的经营,仅用于科研与社会教育,对协调保护区的文物,可以适当分时分地有条件的进行经营,经营开发区则让经营者能够充分的行使权利。博物馆所有者与经营者按照既定的比例分配利益。

四、结语

第8篇:博物馆发展现状范文

咖喱腊肠博物馆

德国人爱吃腊肠是世界有名的。在德国首都柏林,有一家咖喱腊肠博物馆。馆方乐观地估计,这家投资350万英镑的博物馆,每年能吸引35万游客来此参观。

馆方声称,游客在博物馆通过3D虚拟影像,了解到咖喱腊肠的历史,在一道道吸引人的“声色”大餐之后,加深对咖喱腊肠的感性认识。当然,在博物馆里,唱主角的还是各种口味、各种品牌的咖喱腊肠展品。有兴趣踏进这家博物馆的,也是咖喱腊肠的“饕餮”一族。

铁丝网博物馆

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麦克林,有一家名为“恶魔的绳索”博物馆,自称是“世界上最大的铁丝网历史博物馆”,它的展品当然就是各种形状的铁丝网了。

从规模看,这家博物馆占地面积有836平方米,展品多达6000件,其中包括做铁丝网的工具、栅栏柱子和上千个形状各异的铁丝接头,主办方还非常细致地为这些铁丝接头配上图文说明,向参观者介绍接头是怎么打出来的、有何具体用途等。也就是说,只要你一踏进博物馆,馆方就有信心让你从一个“铁丝网门外汉”,变成至少半个“铁丝网专家”,装着一肚子的铁丝网知识回家!

割草机博物馆

当一家博物馆打出“割草机是有趣的”这样的口号时,我们就能猜出它的定位和用途了。在英国兰开夏郡确实有一家割草机博物馆,常年展出250多台各式各样的割草机,可以说是世界上收集割草机最齐全的一家博物馆。一般人可能觉得这家博物馆有点匪夷所思,可是,偏偏有一些对割草机很感兴趣的“发烧友”,美国、德国、日本……各地慕名而来的割草机“粉丝”让博物馆的创建者布莱安・拉丹姆很有成就感。

布莱安・拉丹姆原是个田径运动员,由于家里从1945年起就经营着割草机生意,因此他从小对割草机特别感兴趣,生意传到他手中后,逐渐发展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花园机械进出口商。在经营生意的同时,拉丹姆一点点收集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式样的割草机,于是,一家独一无二的割草机博物馆就诞生了。他自豪地说:“我的博物馆里的每件割草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在博物馆的网站上,拉丹姆仔细地考证了世界上第一台割草机诞生之后的技术革新历程,最后他断言:“英国的割草机是世界上最棒的。”目前,博物馆最吸引人的一个展出项目,就是拉丹姆费尽心思收集到的诸多名人,如查尔斯王子、戴安娜王妃等人使用过的割草机,这大概是博物馆最具娱乐色彩之处了。

出殡博物馆

在有些人看来,这家博物馆好像有点“晦气”――它专门收集和展出与出殡相关的展品,其实主要就是棺材,除了传统的长方形外,博物馆收集到的“异形”棺材还有螃蟹形状的、飞机形状的、大公鸡形状的,等等,可想而知其主人生前的趣味。

位于美国休斯敦的出殡历史博物馆,虽然名称听上去有些悲伤,但馆方却努力想把它变成一个乐观的地方,馆方挖空心思从各地收集到了各种外形好玩的棺材以博观众一乐。所以在这家博物馆里,人们不会看到什么凄凄惨惨的场面,每个人参观后都会张着嘴乐。也许就在这乐呵呵的参观中,人们无意间接受了馆方想告诉人们的观点:死亡其实并不可怕,我们应该正确对待。

香蕉博物馆

在美国加州,有一家有趣的香蕉博物馆,里面的1.7万件展品中,有会唱歌的音乐香蕉、金灿灿的香蕉金属装饰片、香蕉形状的钟、香蕉形状的沙发、印有香蕉图案的衣服、香蕉食品等等。也就是说,所有你想得出和香蕉有关的东西,这家博物馆都有收藏。当然,真正的水果香蕉也是博物馆不可少的展品。一走进水果香蕉区,迎面就是一根长达2.4米的香蕉!在这个展区,从5厘米长的小香蕉到1.8米的巨型香蕉,共有几百种之多,令人大开眼界。

经过33年的收藏,美国人肖・班尼斯特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单一水果品种博物馆――香蕉博物馆。虽然在一般人眼中,香蕉就是香蕉,没有什么显著的区别。可是在肖・班尼斯看来,那一支支黄皮白心的香蕉,每一支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他的乐趣即在其中。他最心爱的是一支石化香蕉。那是1975年一个年轻女子送给他的,那个女子把那支香蕉彻底忘在碗柜里了,结果一两年后发现时,香蕉已经硬得像石头一样了。现在,这支罕见的石化香蕉,已成为肖・班尼斯特的“镇馆之宝”。

伤心博物馆

在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新开了一家专门为失恋者开办的伤心博物馆。博物馆的创始人德拉任・格鲁比希奇在经历了自己的失恋和安慰一些因爱情受伤的朋友之后,决定开办一家这样的博物馆。它专门展出和失恋有关的物品,如泰迪熊和照片等。这里每一件展品的背后都有着一段伤心的回忆。德拉任・格鲁比希奇认为,对那些伤心人来说,它是一种情感治疗,提醒人们不要因为失恋而过度伤心。要知道很多人的感情受到过更大的伤害,但他们也都走出了阴影,重新树立了自信。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博物馆开门迎客以来,大受欢迎。创始人收到了巴黎、伊斯坦布尔、威尼斯等世界各地举办展览的邀请。

马桶博物馆

位于印度新德里的马桶博物馆,专门收集和展出各式各样在历史上、科学技术上和文化上有突出意义的马桶。展品中有法王路易十三那只伪装成王座的马桶(据历史记载,路易十三喜欢坐在马桶上接见众臣),还有做成莎士比业作品集的“搞怪马桶”,这些展品都是博物馆从60多个国家收集来的。

这家博物馆的创始人是印度公共卫生设施领域的专家帕沙克博士,开始是为了研究如何改进印度的公共卫生状况,继而发展成了一名“马桶狂热分子”,乐此不疲地跑到世界各地去收集各个时代不同设计的马桶。他收集到的马桶,有的描龙绣凤,有的造型古怪,除了珍贵的“马桶文物”外,博物馆还展出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高科技马桶,可以说是古今中外一应俱全。

第9篇:博物馆发展现状范文

最近,中国博物馆协会正在忙碌地审核来自国家一级博物馆的汇报材料。由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博物馆协会开展的“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正在进行中。面对这样一次评估,不少国家一级博物馆都为自己捏了一把汗。尽管目前评估结果并未公布,但从前几次的评估以及现今的表现中,人们还是可以窥见国家一级博物馆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与国外博物馆之间的种种差距。

刚刚及格的尴尬

“自8月开展的此次评估计划将持续至今年12月。”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秘书长李金光向中国商报记者介绍说:“此次评估包括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和现场复核三个环节。评估的结果分为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3个等级。从目前的进度来看,评定结果的公布可能要比原计划稍晚。”

另据有关评审专家透露,全国首批83家一级博物馆都将参与此次评估,也包括因改建或扩建新馆而暂时闭馆的博物馆。其中,连续两次的评估结果为“基本合格”,以及评估结果为“不合格”的一级博物馆,都将被取消“国家一级博物馆”的称号。

“每年的运行评估都能客观反映国家一级博物馆的状态——是退步还是进步,可以说,这项举措能够持续推动博物馆体制的机制创新,促进博物馆事业的整体发展。”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文物博物馆系主任、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刘毅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虽然他对正在进行的运行评估并不太知情,但他认为这种评定和审核,既能推动博物馆事业快速前进,又能及时发现博物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据了解,国家一级博物馆评选自2008年开始,每三年评选一次,每年对入选的博物馆进行运行评选,而每一次评估结果的公布都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比如今年5月,国家文物局向社会的《2010年度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报告》,就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国家一级博物馆的现状。在评估报告中,参评的82家一级博物馆的总体运行评估的平均得分为65分,而满分是100分;值得一提的是,包括北京天文馆在内的近两成国家一级博物馆的评分低于60分,报告评价“其表现难以令人满意”。

当时评估报告一公布,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热议的焦点就集中在一级博物馆“刚刚及格”的表现上,尤其是在“公共关系与服务”项指标的总得分率上,由2009年的60.4%一路下滑到56%,成为得分最低的一级指标。

这一结果不仅让文博界面露尴尬,也让公众有些失望。正因如此,这次的“2011年度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工作”,更是牵动人心。

尴尬中也有进步

“国家对一级博物馆的评选和运行评估,能够激发博物馆的活力,促使其提升业务水平,完善教育服务职能,从而在制度上保障公众的文化权益。”上海复旦大学文博系主任杨志刚认为,经过4年的评选与评估,部分国家一级博物馆在藏品管理、陈列展览与社会教育以及博物馆管理与发展建设等方面,有着明显的进步。

浙江省博物馆即是一例。该博物馆被评定为一级博物馆之后,也被定为省部共建单位,“所以有了更多的资金投入,既能整合全国资源举办大型展览,开展各项大型活动,又能升级博物馆的展区设施。”浙江省博物馆社教主任赵幼强向中国商报记者介绍。

在赵幼强看来,展陈水平是衡量博物馆水准的一项重要指标,所以浙江省博物馆在展陈方面下了不少苦功。如经过升级改造的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雅韵馆区,就是将该馆珍藏的古琴活化,连续三年,每逢国庆、中秋、元宵节等重大节日都会举办古琴音乐会,不仅吸引了众多观众,而且在古乐界也有较大反响。

自今年4月起,浙江省博物馆还与民间收藏组织合作,举办“古镜今照”铜镜大展,展示的300余枚铜镜不乏精品,被收藏界和文博界认为展示了民间铜镜收藏的最高水平。之后该博物馆继续与民间收藏组织合作,准备扩大民间收藏精品展的规模,并提高展览的频率。

赵幼强还向记者特别推荐了“中国书画市场进程”展,这是针对当前我国书画收藏市场的火爆现象,回顾总结中国历史上书画市场化进程的规律和得失,冷静分析古代书画的价值,理性看待当代书画家的作品价格,反思资本透支艺术等而特别举办的。“这次展览最能集中反映浙江省博物馆在陈列展览与社会教育、公共关系与服务以及博物馆管理与发展建设等方面的进步。”赵幼强解释说,本次展览的书画作品有近60件,除本馆展有28件外,还有来自省内外7家文博单位收藏的作品。

其实,浙江省博物馆的进步只是部分国家一级博物馆在近一两年来取得进步的一个缩影。记者发现,还有一些一级博物馆在获得“一级”资质之后,在资金或政策上都能获得各级政府较大的帮助,从而较为顺利地发展博物馆事业;而为了保住“一级”待遇,获评者也在各方面努力建设。

如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在2008年至2009年评估中,名列83家博物馆第九,但在2010年评估则升至第四。据了解,此次评估其部分指标又有所提升。“2011年接待观众人次已达到189万;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日益凸显,年均举办社会教育活动40项;每年开展巡展‘进学校、进乡村、进军营、进社区’近300场次。博物馆的藏品基础工作也在稳步提升,年均征集藏品2000件(套);科研水平大幅攀升,2011年120余篇,年均增长30%。”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长黎小龙介绍说:“尤其是在2011年,涪陵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正式并入我馆,以三峡博物馆为龙头构建的历史文化博物馆群规划获得实质性的进展。”

不可忽视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