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闻发布会流程范文

新闻会流程精选(九篇)

新闻会流程

第1篇:新闻会流程范文

2014年3月8日早上8时,央视新闻了第一条援引自法新社关于“马航失联”事件的微博。在事件发生初的24个小时内,央视新闻共了63条关于此次事件的微博,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转发。

(一)什么样的微博。从微博的形式来看,文字、文字和图片、转发微博并附加新文字,是@央视新闻微博报道的主要形式。63条微博中,纯文字的微博达到了53条,剩余的10条为文字与图片结合的形式,可以看出@央视新闻在其微博传播过程中更加注重文字信息。在报道风格上,央视新闻的报道在语言上更加的保守和传统,在题目风格上偏简洁和沉稳,使读者有一种读报的感觉。

(二)什么微博。从微博内容入手,将央视新闻的63篇微博进行分类,共可分为4种类型:航班消息、公告、官方搜救和祈祷。在63条微博中,关于航班消息的微博有32条;紧随其后的是官方搜救信息,有17条;关于公告和祈祷的微博分别有9条和5条。由此可以看出央视新闻利用微博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报道方向上是以传递事件信息为主,传播政策及官方应对为辅,同时还兼带传递正能量。

(三)哪里来的微博。微时代的到来,极大的改变了传播过程中信源的构成。传统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凭借其政经优势始终占据着信源的位置。微博特有的门槛低的特征打破了这一局面。正如在马航事件报道中,央视新闻信息的来源也不仅仅是其母体中央电视台。将央视新闻的63条微博根据信息来源进行分类,可以大致分为三类:外媒及国外相关单位、中央电视台、国内其他媒体及单位。在此次事件发生第一天的报道中,的微博中有14条信息是来自于外媒及国外相关单位,有9条来自国内其他媒介及单位。由此可以看出央视新闻的信息源仍是以其母体为主,事件发生之初外媒信息同样是其重要的信息来源。

二、“央视新闻”的报道分析

(一)念外来和尚的“经”。通过对信息源的分类可将报道分为3类,但是由于引自国内其他媒体及单位的信息中有大部分是转引自外媒,如新华社引自越南搜救的消息等。所以在分析时将此并为2类:源自央视的信息和源自非央视的信息。在关于“马航失联”此类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最具新闻价值的是航班消息,网民对于此类微博的高转发量也同样印证了此点。正是最具新闻价值的航班信息的报道,有56%是援引自非央视信息,且其中更多的是出自外媒。由此可以看出,在应对突发事件初期的报道,@央视新闻过度依赖外部信源,带来的后果就是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如引自法新社的消息中提到航班上有160名中国乘客,随后又分别将数据更新成153和154,作为事件的“当事国”,失联航班乘客的信息却需要从第三方媒体处获取,且无求证。不管是对法新社这样的世界五大通讯社的信任,还是“关己则乱”,不得不说外来和尚的“经”更容易念。

(二)拿来便念的“经”。突发的马航事件,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又有多国参与了搜救,同时又缺乏统一的指挥和调度,这就造成了信源的混乱,在自媒体的催化作用下,谣言四起。一时间,失联的航班一会儿成功迫降,一会儿空中解体,一会儿又被恐怖分子劫持……众猜纷纭,纷杂的信息使得我们的主流媒体同样眼花缭乱。在事件发生的最初24小时内,@央视新闻的63条报道中就有6组此类的与辟谣的信息,明确定性为假消息的就有8条,均被大量的转发,最高的一天被转发了4万多次。由此可以看出“央视新闻”在应对突发事件初期的报道过程中过度相信权威、缺乏求证精神等问题,没有起到主流媒体应有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谣言传播的帮凶。信息的反复与否定,必然会大大降低其作为主流媒体的公信力,不利于长期的运营。

(三)念多了煽情的“经”。“【天黑了!马航370,你在哪里?!】……我们,都在为你们祈祷,请平安归来!”当在满心焦虑的期盼等待时,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祈福微博,也许会很受感动,但是第五次或者更多次的看这样的微博时,也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心灵疲劳。央视新闻新浪微博的运营风格,确与央视的风格大不相同,加入了更多情感因素,其形象也更加亲民。但是,在突发的灾难性事件的报道过程中过多的煽情也引起了大家的不适。在此次事件的报道中,央视新闻、人民日报过多的煽情微博就遭到了网友的吐槽。

第2篇:新闻会流程范文

[论文摘要]在网络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新闻真实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在此之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网络上的信息都被看作为可信度较低的信息。而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网络新闻经过受众的不断检验,其可信度逐渐被提升。因此,网络新闻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以及网络媒体如何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逐渐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本文阐述了网络新闻的特点,并藉由这些特点,结合网络新闻真实社会资源的特点,对网络新闻真实如何产生进行分析,并就网络媒体如何更加充分地利用社会资源提出见解。 

 

一、网络新闻的特点 

1.速度快。由于节省了印刷、制作周期,网络新闻的速度相比较于传统媒体要快很多。网络新闻一般在事件发生后的数小时之后就会在网络上,并被迅速转载。我们知道,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尤其是一些突发性,并且不断处于变化中的事件,失去了时效性,其可读性也就大大下降。 

2.“能见度”高。网络新闻转载率高,转载速度快,且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网络新闻在公众中的“能见度”比较高。这里的“能见度”定义为网络新闻被公众阅读到的几率。网络新闻首先在作者所属的新闻机构的网页上,尔后被其他网站,个人博客,论坛等迅速转载(通常是在信息后的数小时内),其出现频率和出现速度大大高于传统媒体。 

3.引发受众互动可能性比较大。网络新闻比传统媒体有更大的引发受众互动的可能性。传统媒体的受众互动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读编往来。报纸开辟读者来信专栏,大量的读者来信通过遴选,可能在报纸上进行登载。二是热线选登。一些都市类报纸开辟了读者热线,读者通过热线反馈的信息,经过遴选和编辑,被登载于报纸上。三是广播节目播出过程中,接入听众热线,听众的声音作为广播节目的一部分播出。四是电视节目录制过程中,邀请部分观众到达录制现场参加节目录制,并有可能进行发言,发言的内容有可能作为节目的一部分被播出。 

传统媒体的互动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受众的反馈,通常是经过编辑,剪辑后才得以登载或播出,这就损害了受众反馈信息的完整性,甚至原意都有可能被歪曲。二是有相当大一部分的受众反馈意见被“打入冷宫”。由于媒体资源有限,媒体不可能把所有受众的反馈意见都在媒体上有所呈现。三是在传统媒体上信息的综合成本比较高,打消了部分受众意见的想法。四是前往电视节目录制现场,会花费受众大量的时间成本,在当前的快节奏生活状态下,很少有人会为了仅仅一个意见,就前往电视节目录制现场。更何况,并不是每一个到达节目录制现场的观众,都有机会自己的意见。 

而通过网络意见,对于能够使用论坛、电子邮件、博客、播客进行信息的网民来说,是非常便利的。只要打开电脑,连接网络,只要打出一串文字,就可以自己所知道的信息和自己的意见,并且与此同时得到心理上的一些满足(下文有具体叙述)。 

4 .信息量大,来源多。网络新闻的信息来源是所有网民,网民的身份构成非常复杂,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三教九流,不同年龄,不同国家,不同身份,不同个性,不同利益集团的各类网民,在网络上各种消息。无论是行业内幕,还是突发事件,都通过网民上传到网络上,为其他的众多网民所见。 

任何突发事件,如一场骚乱发生的时候,有专职记者在场的几率不是很高。在传统媒体传播时代,通常是由线人通知报社、电台、电视台的记者,然后由这些记者对事件进行报道。在那个时代,普通人无法利用任何媒体资源,只有记者才能利用这些资源,向公众信息。但是在网络时代,任何掌握一定网络知识的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者。 

同样一件事情,即使有再多的记者进行报道,其报道视角仍然局限在全体公民中很小的人群中。而且,由于新闻从业人士接受过相似的职业教育,且自身社会地位相近,他们的报道视角往往也带有某种共性。而网络时代到来后,信息的来源非常多,其传递者包括了社会的各种成员,也就从更多的角度被表述出来。 

二、网络新闻真实 

1.网络新闻真实是如何形成的 

网络时代之前,新闻的形成主要是以下一个过程:记者和编辑通过对事件本身进行调查,报道,选取某一个角度对事件进行描述,形成文字、广播或者电视节目,在媒体上登载或播出。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合格的记者会比较全面地描述新闻事实,做到整体真实。但是,由于多种因素,新闻真实距离事件真实,仍然有很大的距离。 

记者作为个体,有其自身无法摆脱的一些局限:如个性特征,个人兴趣,利益相关的潜意识等。这类局限通过专业教育和培训,其影响可以被降低,但是要想根除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由于新闻媒体是生存在各种利益相关方关系错综复杂的社会中,尽管它们一直在努力地标榜自己是不受利益驱使的,但是通过各方面的研究结果显示,新闻媒体不受利益驱使只是一个美丽的神话而已。 

而在网络时代,大量的网民在网络上自己所知道的消息,表述自己的观点,网络新闻的真实形成过程可能如下所述:记者在网络上发表新闻,网民阅读之后,依照自己对事件的了解程度,和记者所报道的新闻相同或者是不相同的信息,记者和网民从比较多的角度对事件的描述,就逐渐构成了较为接近事件全面真实的新闻真实。 

2.网络新闻真实和传统新闻真实的区别 

(1)传统新闻真实主要是由新闻工作者,包括记者,编辑创建的;而网络新闻真实是由新闻工作者和对事件有所了解的网民共同创建的。(2)传统新闻真实的表述角度上较为单一,而网络新闻真实的表述角度比较多。(3)传统新闻真实包含的信息量较小,单一,清晰,网络新闻真实包含的信息量较大,繁复,杂乱。 

三、网络新闻社会资源的模式 

1.网友自发新闻资源的模式 

网友在网络上新闻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论坛,博客,资源网站,网民的个人网页。 

论坛的组织形式比较近似于讨论:一个事件和一种观点被在论坛上,网民阅读后,跟贴讨论,表示同意或者不同意事件的表述和有关事件的观点。其特点是信息在一个页面上发生大集成,不同的信息和观点在不同的时间点在同一个页面上,人们不需要寻找别的媒体,就可以了解到其他人对于这个事件的看法。 

博客是一种“自媒体”,网民撰写了对某个事件的描述和观点,无论是自己亲身经历的还是来自其他信源的,直接在自己的博客上。越来越多的新闻事件,通过这样的渠道出来。上个世纪,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和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的桃色新闻,就是由一个名叫德拉吉报道的个人博客首先的。自德拉吉报道以来,博客上的新闻,尤其是一部分能够经历某些受关注事件的名人在博客上对事件的直接撰写,也得到了更大的关注。例如,当网民想要了解一部电视剧的拍摄花絮,并不一定要像以往,一定要等到电视剧播出后,电视台制作一期演职员访谈时才能看到,而是在电视剧杀青不久,就可能从电视剧的某位演员的博客上了解到。 

资源网站是一种任何人通过注册的身份验证之后,都可以把自己所拥有的资源上传到网络上的网站。当前最为典型的,也是最为著名的,就是各种视频网站。在这些视频网站上,网民自己收集或者是拍摄的视频,传递了新闻事件的信息。3.14拉萨打砸抢暴力事件后,目击者拍摄的视频成为广大网民了解事件的一个重要渠道。 

个人建立网页,新闻,这在广大普通网民中是并不常见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事情日渐较多。拉萨事件发生之后,清华大学的学生建立了反cnn网站,一些关于事件的真实情况,在网络上引发了相当强烈的反响。

2.从传统的线性模式到网状模式 

传统的新闻模式是线性的:新闻记者了解事实——就事实撰写新闻——新闻——接受来自读者的邮件,电话的反馈。这种线性的模式,比较容易有断裂的可能,每一个链条发生断裂,都会导致消息传播的不全面,进而影响新闻真实的呈现。 

而通过网络进行新闻,新闻是呈网状的。新闻事实,通过不同的渠道和角度被表述出来,共同构成了新闻真实。这种新闻真实由于从到反馈,都有着大量的节点存在,所以其断裂的可能性也就较低。如果把话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记者如果说错了,那么还可能有当事人和目击者来正确的信息,当事人或者目击者没有说清楚的事情,可能就是记者的信息。 

因此,网络新闻的网状模式,给了新闻真实的呈现更多的机会,是一种可以充分利用网民所掌握信息的模式。 

四、从人性看网络新闻真实的形成 

由于网络新闻真实的形成过程中,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大量有信息意愿的网民,这种真实就无法顺利形成。 

1.人的正义冲动。人的正义冲动是网络新闻真实所需要的事实真相的被出来的重要动力之一。由于正义冲动的存在,当网民在阅读到和自己所认知的事实不同的新闻事实呈现时,就会产生“我要说出真相”或者是“这个作者说得不对,应该是这样这样的”想法,并付诸行动。这种正义冲动,是人在接受了大量的正义教育之后所产生的。 

可以说,正义冲动,是一切新闻真实,包括传统的新闻真实和网络新闻真实产生的原动力。人们有说真话的欲望,认为说真话可以影响事实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是作为人的使命所在,是一种无法推卸的责任。 

2.人的炫耀欲望。人的炫耀欲望,是另一种网络新闻真实所需要的事实真相的被出来的重要动力。由于炫耀欲望的存在,同样是阅读到和自己所认知的事实不同的新闻事实呈现时,会产生“这个人其实不知道情况,纯粹是瞎编”,“我才是真正明白事实的人”之类的想法。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人会尽其所能去描述他所了解的事实,以尽可能充分地炫耀自己在事情认知上的优势地位。在博客和资源网站上,这种心态比较明显。 

3.人的交流欲望。人的交流欲望,也是事实被的重要动力之一。由于交流欲望的存在,人们会在阅读到其他人的事实后,自己所知晓的事实,并把的信息表现为一种引发讨论的状态,以达到交流的目的。在论坛上,这种心态表现尤为明显。 

五、网络媒体运作和社会资源利用 

1.网络新闻真实的监控难度。和传统媒体一样,网络媒体的言论也要得到监控,才能正确地呈现新闻真实。而且,网络媒体的一些特有特点,决定了网络新闻真实的监控较之传统媒体新闻真实来说,有更大的难度。 

这些难度主要来自于:第一,网络媒体的准入门槛比较低,较之传统媒体来说,可以利用网络作为媒介新闻的人数量非常大,且身份修养各异。这样,处于各种目的,大量的非理智言论,编造的事实都有可能出现在网络上,以混淆人们的视听。第二,网络信息可谓海量,要对所有的网络新闻加以监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在不断增长的网络空间中,每时每刻都有着海量信息进入网络并复制,监管滞后时有发生。第三,由于网络新闻速度,更新速度都较快,对于监管部门来说,核实新闻事实的速度要求也就相应较高。 

2.网络新闻真实的引导。网络新闻真实的影响力目前一直在上升,因此如果网络新闻不能得到正确有效的引导,就无法有效发挥其作用,还可能导致一些负面效果。要有效运用网络新闻的社会资源,需要注意以下两个要点: 

(1)必须要为网民提供合适的自由来进行新闻。自由度不高的情况下,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无论什么信息,只要被看作是有碍于某些目的,就会被删除,无论这些信息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公理。如果网民长期处于这种状况,新闻的积极性就会严重降低,新闻真实构成材料的提供者也就会越来越少。但自由度过高的话,就会无法控制信息,出现一些不适合于广泛传播,甚至是有害于公众的信息。因此,如果能够通过科学的研究,制定出一个合适的自由程度,就能够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 

(2)监控和引导,都要尽其可能地化于无形。如果监控手段过于明显,就会给网民造成明显的被监管的感受,一旦出现这种感受,一般人都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我上来说说话,也没说什么不合适的,居然就不让我说,真是过分。这样的想法出现之后,网民的积极性也会被严重打击。同理,引导手段过于明显,就会使网民感到被当成了无知者,也会降低发表新闻与言论的积极性。 

六、结论 

网络新闻真实切实存在,并且有效地在网络媒体上构建了新闻真实。这种新闻真实,由于网络媒体的特性,较之传统新闻真实来说,更加接近事实的真相。网络新闻真实的存在,和人性中的一些特点密切相关。和传统新闻真实一样,网络新闻真实的产生,同样需要有关部门对网络媒体的监管和引导。有效的监管和引导,是网络新闻真实得以维护和保证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甘惜分.甘惜分自选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刘建明.当代新闻学原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陈力丹.陈力丹自选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童兵.新闻传播真实性要求的现实把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1). 

第3篇:新闻会流程范文

一、公民新闻的界定与发展

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或参与性新闻(Participatory journalism)的定义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威利斯在《we media》中定义:“公民个体或群体在参与信息搜集、报道、分析及传播新闻过程所扮演的主动角色,旨在提供一个民主社会所需要的独立、可信、准确、广泛的各类信息。”[1]也有称做“市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介和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和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信息”[2]。不管是哪一种定义,公民新闻主体是非专业新闻传播市民,公民新闻的传播信息是公民记者自己经历、公民关注的最新发生的事件,其传播媒介渠道为网络。

西方的公民新闻事业尤以美国表现最为突出。上世纪90年代末的美国的“公民新闻事业运动”已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美国的报社、电台也积极参与其中,公民新闻事业对美国社会、政治和新闻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公民新闻参与机制和条件已经相当成熟,新媒体条件下,公民记者在“9?11”事件、伊拉克战争、东南亚海啸、2004和2007总统大选等重大事件中的表现都可圈可点。Pro-publica,Insideclimate News的公民新闻报道都获得过普利策奖。在美国,公民新闻已经全面进入主流媒体,呈现相互协作的关系。

其他如韩国的OhmyNews公民新闻网站,以“每个公民都是记者”为口号,已经成为韩国最有影响的媒体之一。在中国台湾地区,2007年4月30日,公共电视成立了台湾第一个以“公民新闻”为号召的“公广集团公民新闻影音网”(PeoPo)。PeoPo即People Post的缩写,强调每个人都有发声的权利。Peopo借助公共电视平台,任何公民都可注册成为公民记者,能够在第一时间提供第一手新闻信息。

二、公民新闻与社会认同

网民随时随地地获取当前的信息、了解新闻。新媒体自身的传播门槛低、速度快加快了公民新闻自身发展。我国公民新闻的发展仍处于萌芽阶段,最初的公民记者由新闻线人、通讯员慢慢转变,在新媒体环境下,网民的新闻评论在论坛大量出现,“强国论坛”“新华论坛”“西祠胡同”等在网民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2007年周曙光在报道“最牛钉子户”之后,公民记者和公民新闻被研究者关注,并进入公众的视野。我国早期公民新闻网站实践者如chinfest、“中国公民新闻网”因为网站内容少、更新慢实际上并未成型。2012年,温州网的“草根播报”创新公民新闻现场报道模式,推出以直播为特点的“在场”栏目,组织公民记者参与网络监督、现场体验等报告活动;2013年6月,新华社推出“我报道”客户端,这也是首次出现公民新闻融入专业媒体。与美韩两国相比,我国的公民新闻还处于相当初级的发展阶段。研究我国公民新闻的社会认同程度可以为公民新闻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社会认同是“社会个体认识到自身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4]。客观反映现阶段的社会认同度,有利于大众媒介对公民新闻的社会认同的建构、创造以及宣传;同时有利于培养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凝聚社会共识,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5]

三、我国公民新闻社会认知现状分析

本文以微观的视角研究公民新闻的社会认同问题:选取网民和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求解其公民新闻的认知、态度、行为趋势研究社会认同度。

(一)程序设计与目的

笔者分别在互联网和高校发放调查问卷共500份,笔者通过统计、分析问卷的数据结果,了解在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大众对公民新闻的社会认知情况。问卷旨在初步研究网民对公民新闻的认同,对调查结果做描述性分析,结合现状分析公民新闻的发展趋势,如何提高公民新闻的社会认同度。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的样本总数为500份,回收有效数据共487份,答卷人的基本信息:男女比例约为1:1,年龄分布层次集中在19到35岁,地域分布集中在一二三线城市。样本显示,78.1%的网民有上网浏览新闻的习惯,超过一半的网民会选择看网站推送新闻,集中关注最新的头条热点新闻。

调查问卷关于公民新闻的认知结果(图1)显示,公民新闻的定义尚不明确,甚至43.0%的网民认为公民新闻是以公民为主题、关于公民的新闻。三个选项的分布接近,这说明网民对公民新闻的概念十分模糊,这与公民新闻在国内小范围、区域范围内认可度高,但未得到大多数专业媒体认可有关。国内的专业媒体对公民新闻概念模糊化、宣传介绍少,这是造成网民认知程度低的主因。但是网民对公民新闻概念模糊并不能断然推测他们对公民新闻的态度是消极的,样本分布显示,认知程度和态度行为并不成正比。

网民对公民新闻的态度(变量设定参考表1)样本结果(图2)显示,网民对“公民新闻的可信度”保持中立的态度居多,没有网民认为公民新闻是完全可信的,这与网络中充斥着大量谣言有关;网民对“公民新闻记者报道新闻是否会成为主流”赞同“可能会,我希望会”和“不好说,中立观点”两种说法均超过40%。以上数据都说明了网民对公民新闻的态度呈中立偏积极,这反映一种受众观的体现――公民不想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想积极主动地参与新闻事业当中。公民新闻与专业新闻相比,很多视角和选题更有贴近性,公民周围发生的事情,让公民自己报道。公民参与新闻采、编、播同时也是一种协商民主的体现。这种积极态度可以在第11题“您认为‘公民新闻’给我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得到印证:有72.2%的网民认为“使新闻传播形式多样化”。

调查网民的行为趋势时,41.0%关注过“PX事件”等公民新闻;有45.8%的网民选择“曾经参与公民新闻”;值得注意的是,2.8%的网民表示“经常新闻线索”,有60.5%的网民表示他们“会因为是怎样的新闻线索考虑”。预示着公民新闻传播中,网民有可能会更理性地传播、接受信息。

第4篇:新闻会流程范文

关键词:新闻发言人;媒介公信力;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职能发生显著转变,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管理责权日趋清晰,其中,新闻发言人制度逐渐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一个有效途径,引起社会公众越来越多的关注。新闻发言人的信息,直接体现着政府公信力,也与媒介公信力之间有着十分复杂的关系。本文拟从国内新闻发言人的媒介公信力的视角做一概要分析。

一、国内新闻发言人的媒介公信力及现状

媒体是信息传播的主体,受众是媒介公信力的评价主体,在如今激烈的传媒行业竞争中,媒介公信力既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媒体生存发展的基础。由于新闻发言人需要借助多样化传媒来信息,既为媒介提供了重要信息来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媒介的公信力,这与新闻发言人自身的媒介公信力又构成什么关系,也就成为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新闻发言人及媒介公信力的基本内涵

有专家认为,新闻发言人是指“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任命或指定专职(比较小的部门为兼职)的新闻人员,其职位一般是该部门中层以上的负责人。新闻发言人的职责是在一定时间内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时局的问题,举行新闻会,或约见个别记者,有关新闻或阐述有关部门的观点立场,并代表有关部门回答记者的提问”[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新闻行业的发展与新闻发言人制度的逐步成熟,新闻会以及新闻发言人也越来越受到媒体和受众的关注。所谓媒介公信力,是指新闻媒体本身所具有的一种被社会公众所信赖的内在力量,是媒体自身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所占据的位置,是衡量媒体权威性、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标尺,也是媒体赢得受众信赖的能力。媒体公信力的高低,决定其舆论影响力的大小。媒体公信力是衡量、评判其舆论影响力最重要、最根本的标准之一。对于媒体来说,就是以其主体业务为核心形成的能够赢得受众、占领市场、获得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在众多竞争对手中保持独特优势的资源和能力[2]。

本文分析的新闻发言人限于政府系统,作为面对受众上情下达和传播信息的信息者,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视为直接依托政府的一类大众媒介。随着以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通讯技术革命,为信息总量激增、信息的传播和处理方式的拓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政府新闻发言人的媒介公信力也被赋予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一个具有公信力的发言人如同一个具有高品质的品牌,它是一种无形的载体,具有其特有的价值和个性。其在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形象对整个产业链都是具有深远影响的。发言人也是一样,只有让受众信服,在受众意识中树立可信赖的正面形象,才能进行有效的传播,受众才能与之配合,并且达到预想的传播效果,从而减少负面反应。因此,打造具有高水平媒介公信力的新闻发言人,是增强政府公信力、提高政府决策执行力非常重要的环节。

(二)国内新闻发言人媒介公信力的现状

以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为界,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实践和探索中逐渐改进和成熟,越来越成为体现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方式。总体上看,在面对突发事件、国际局势、国内外事务等方面,各级政府新闻发言人基本上及时作出反应,为媒体提供权威性信息,保持与公众信息通畅,在引导社会舆论、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也要看到,部分政府新闻发言人在一般事件面前尚具备应对的必要能力,然而,在应对和处置突发性、危机性事件时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回应媒体的语言和方式欠周全。更多关注向媒体既定信息,忽略媒体反馈的公众意见,缺乏有效的互动机制,近期一些部门新闻发言人回应媒体的语言和方式屡屡引发众议,不说不行,说了不信,说多错多,似乎成了他们难以避免的尴尬。二是在对事件真相尚未掌握条件下匆忙应对。缺乏系统战略,信息搜集分析的基础工作比较薄弱,例如,“至于你信不信由你,我反正是信的。”这是在7.23甬温线特大交通事故铁道部新闻会中,其新闻发言人因此闻名网络并引来公众普遍讨伐的一句话,而会一开始他说“请你们相信我,你们相信吗?给予我信心”,其中“你们相信吗”不少于三次,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新闻发言人对媒介公信力自信心不足的状况。三是信息不及时不够客观全面。从部分政府新闻发言人信息类型看,形式上公开多,实质上公开少;结果公开多,过程公开少;原则方面公开多,具体内容公开少;公众被动接受多,主动参与少;公开政府正面信息多,公开负面信息少[3]。

因此,正确看待和客观分析国内新闻发言人媒介公信力的现状,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发展迅猛的新形势下,政府公信力会与新闻发言人媒介公信力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例如,2011年3月11日因日本地震导致核辐射危机,使国内部分地区群众轻信“碘盐能预防治疗核辐射”和“海洋污染影响盐生产”等传言,引发席卷多个省市的抢盐风潮。应该说,政府对此事件的反应要比非典时期快得多,但直至3月17日,政府和各大媒体迅速大量辟谣和食盐供应充足信息后,一些地方民众依然狂购食盐,再加上商家推波助澜,一波接一波地形成“食盐恐慌”,后来抢盐风波平息了,却又引发退盐潮。这一案例表明,在类似的突发事件中,部分地区公众对政府通过媒体信息的信任度偏低,导致辟谣信息难以通过媒体传播出现立竿见影的效果。

二、影响国内新闻发言人媒介公信力的关键因素

建立健全政府新闻制度,让新闻发言人统一事件真相与处理结果,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是服务型政府依法行政行为的重要体现。从深层次来看,影响国内新闻发言人媒介公信力的关键因素,主要在于制度建设。

(一)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法理基础是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求政府信息公开达到更高的水平,这是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存在的法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二条所规定的“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第十五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将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4]。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曾说过,新闻发言人不是人,而是一种制度。从这个立场上来看,新闻发言人更多的是体现着一种政府的沟通方式。新闻发言人也因此与一般的大众媒体不同,他们代表的不是他们个人的思想,而是代表政府的立场,他们也因此更需要专业的媒介素养和强有力的公信力。

从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来看,信息及时公开显得格外迫切,在日益发达的网络媒体尤其是手机自媒体的舆论监督之下,受众越加渴望得知更多真实可靠的官方信息,更需要第一时间得知事件的缘由,许多时候,政府信息速度与受众需求之间很不平衡,甚至出现事件发展状态先由网络媒体传播开来,政府才在传统媒体开始关注和应对的格局。比如,一些新闻发言人动辄以种种借口合理化自己的“事后诸葛亮”行为;一些公开的信息,对于受众而言要么不是他们最关心的,要么就看不懂,由此产生的媒介公信力“负面影响”会激发受众与政府及其新闻发言人的矛盾。2010年我国“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发展过程告诉人们,在面对危机时封锁消息,不及时信息,不管其初衷原何,结果只能事与愿违。

(二)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核心功能在于引导舆论协调矛盾

综观世界各国,在日趋敏感的媒体目前,政府和组织越来越倾向聘请受过正规训练的新闻发言人,负责公共关系和公共事务,以确保以最适当的方式、最合适的渠道来公开信息,力图最大限度地发挥有利消息的影响,并尽量减少不利消息的影响[5]。从西方国家实践来看,新闻发言人制度就是一种有限的信息源,作为一种润滑剂,协调政府、媒体和公众关系,同时,在此基础上引导舆论。从传播学角度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通过议程设置对舆论进行控制。麦库姆斯(Maxwell McCombs)在其议程设置理论中认为[6],大众注意某些问题,忽略另一些问题的做法本身可以影响舆论,人们将倾向于了解大众媒体注意的那些问题,并采用大众媒介为各种问题所确定的先后顺序来安排自己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程度。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主体就是通过定期一些权威的、经过审定的信息来引导公众关注哪些事情,忽略哪些事情,从而引导舆论,协调政府与社会公众沟通之间的矛盾[7]。

改革开放以前,国内宣传工作一直本着内外有别的原则,回顾1983年我国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主要原因,也是满足中央政府对外宣传工作的需要。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外宣和内宣工作在宣传区域、对象、内容上的区别趋于模糊。同时,由于新信息通讯技术革命显著缩短了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国与国之间距离,所以,近年来国内不同地区、不同政府部门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内外宣传的传统模式,是在主导性、全面宣传架构下进行内外兼顾的整合,立足于实事求是,按新闻规律办事,全力与世界接轨,以展现中国政府自信、务实、开放、负责的形象。因此,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政府借助媒介平台与公众沟通,为公众提供信息,在公众中塑造良好形象,获取公众的参与和支持。发挥好新闻发言人的作用,增强其媒介公信力,必将有利于协调政府机构想要在相对保密环境下工作的要求和新闻记者及公众要求充分披露政府信息之间的矛盾,有利于“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8]。

三、提升国内新闻发言人媒介公信力的主要策略

政府新闻发言人担当保障公民知情权、引导社会舆论、改善政府形象的重要使命,负有上情下达和回应提问的多重责任[9],其中,坚持“真实诚信”态度,秉承“三贴近”方针,提高媒介交流能力,是所有新闻发言人都需重点增强的基本素养,对于提升新闻发言人媒介公信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坚持“真实诚信”态度是新闻发言人的职责底线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从业人员的第一信仰。坚持内容真实是媒介以及发言人提高公信力的根本要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反映社会生活的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决定新闻,新闻反映事实。失真新闻不仅会误导受众,更会引发持续的负面影响,甚至产生一种“塔西佗(Tacitus)陷阱”[10]。倘若我国新闻机制陷入这一陷阱,对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极为不利。况且在现在“微博时代”,人们获取及信息方式方法更加便捷,一时欺瞒等一切非真实信息的行为只会欲盖弥彰。相应地,追求真实而守信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规范,诚信既包括日常行为的诚实,也指正式交流的信用;既属于个人意识观念,也有制度约束保障。做人如此,做新闻发言人更是如此。诚信自古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是中国传统伦理的一个重要范畴,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人类文明都极为重要。诚信代表了一个人的修养层次,尤其是新闻发言人,代表了一个国家、一级政府的形象,唯有坚持“真实诚信”态度,才能更好地向媒体和受众信息、引导舆论,才能从根本上加强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提高其媒介公信力。

(二)秉承“三贴近”方针是新闻发言人的自觉行动

首先,新闻发言人需要主动贴近实际。也就是要准确把握政策要点和事件事实调查成果,尽可能以真实透明的原则、以正确表达的方式新闻信息。切不可浅尝辄止、敷衍塞责,不能一说成绩就滔滔不绝,一说问题就浮光掠影,而应依据深入调查的结果,努力让受众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新闻发言人如能将信息延伸到信息背后的实质问题之中,善于分析深层次问题成因,就可以有效增强媒介公信力。其次,新闻发言人需要主动贴近生活。也就是要注意回应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像饮食、住房、交通、医疗、教育、安全、环境等问题,都需要政府新闻发言人多注意采集信息,及时反馈政府实施相关政策、积极改善民生的信息,尤其多关心关注弱势群体的帮扶救助问题,随时展现政府立场和做法,以实际行动赢得媒体支持和群众信任。再次,新闻发言人需要主动贴近群众。也就是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知情权,为群众提供真实、准确、及时的信息。事实上,只要坦诚公开事实,透明及时地满足群众需求,群众更易理解、配合政府的合理安排,如在“非典”危机爆发之初,有关政府部门没有足够重视群众对疾病蔓延真实情况的需求,后来调整了信息公开方式才动员社会各界共克时艰,这一教训为政府近年来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提供了重要范例。

(三)提高媒介交流能力是新闻发言人的基本功力

新闻发言人知道的应比媒体和受众多,如果不会妥善地与媒体交流,也就不能将政府意图正确传达给媒体,如果没有很高的信息表达技巧,也不能很好满足受众了解尚未清楚事实的需求。因此,新闻发言人的媒介交流能力是多方面的,直接决定了其媒介公信力,除了政治素质、专业知识、心理素质、形象素质外,重点需要加强的是语言表达和隐性引导舆论的能力[11]。关于语言表达能力。传播学认为传播方式影响传播效果,只有选择贴近群众的语言才能贴近群众的心,才能让他们产生信任感,在接收信息过程中慢慢接受和理解。新闻发言人应成为事件第一解释者和谣言第一辟谣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新闻发言人而言,“器”就是语言。发言人的传播也是语言的传播,直接影响着政策执行和政府形象。因此,发言人需要表述清晰、准确、连贯、得体,没有明显语病,并注意语气态度。另外,政府新闻发言人完全可以利用微博来信息,也可利用微博进行“微访谈”,第一时间公开事件消息,时时更新事情进展情况,零距离与媒体和受众互动,这是塑造新型政府形象和提高新闻发言人媒介公信力的又一利器,进一步尊重了公众知情权。关于隐性引导舆论能力。新闻会是维持社会稳定、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手段之一。新闻发言人通过新闻会可以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尤其是针对一些诽谤、造谣之言,及时澄清事实真相,真实信息,让受众对新闻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相对于显性引导,隐性引导更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和累积性等特点。用适当的方式引导受众,传递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与媒介宣传的配合度,改变他们的情绪,这比显性引导要更有利于引导舆论。因此,追求良好的隐性引导舆论效果是新闻发言人需要重视并且学习的媒介素养之一。

转贴于

四、小 结

总的看来,国内新闻发言人的媒介公信力,是政府公信力的重要体现之一,新闻发言人个人媒介交流能力固然起着很大作用,根本上取决于政府部门对媒介公信力的认识水平,可以说,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如何正确看待公众和媒介对自身依法行政、履职尽责的监督与评价,已成为最关键的问题。最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文件强调指出,“做好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完善新闻制度,健全应急报道和舆论引导机制,提高时效性,增加透明度”[12]。对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进一步增强政府公信力作出了新的部署,同时也对新闻发言人媒介公信力提出更高要求,相信国内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一定会呈现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刘建明.宣传舆论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

[2] 媒体公信力[OL].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

[3] 新闻发言人制度[OL].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EB/OL].en.wikipedia. org/wiki/Spokesperson,2007-04-24.

[5] Maxwell McCombs. Setting the Agenda: The Mass Media and Public Opinion.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2004.

[6]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OL].求是,2009(19).

[7] 单晓红.媒介素养引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8] 塔西佗陷阱之意[OL].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 2269564.htm.

[9] 王婷.面对媒体的策略——新闻发言人媒介素养实务[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10] 潘知常,彭铁林.怎样与媒体打交道[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第5篇:新闻会流程范文

网络的产生对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产生了冲击。在媒体融合的当下,传统媒体也将触角伸入了网络。对于报纸来说,一支优秀、专业的采编团队无疑是办好新闻网站的优势,但是面对网络平台,明确网络新闻的特点,制作适合网络平台的新闻产品,是报纸迈向网络平台时传统采编队伍的第一要务。

媒体特性决定媒体传播的内容及形式

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从长远来看,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并不是媒体上传播的信息,而是媒体自身。报纸和网络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媒体,其个性都是十分鲜明的。

报纸长于文字和深度,但是篇幅上有限制,不适合刊登大幅的图片,适合长时间阅读和作为资料保存。而网络多媒体、容量大、交互性强、用户体验好,但庞大的信息量也会给受众带来疲劳感。

面对两种不同的媒体,媒体融合要求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采编队伍的合并。传统报纸的记者、编辑既为报纸供稿,又为网站供稿。新安晚报网站新安传媒网就是以这样的方式运作的。在网站建立一年时间内,笔者通过观察和研究发现,在新闻产品的挑选和制作上,新安传媒网对新安晚报采编队伍的采编流程以及采编的新闻素材进行了符合网络特点的整合和调整,而采编队伍也不断进行角色升级以符合媒体融合的需求。

网络平台上新闻产品形态与方式的转变

1.新闻产品采编流程的转变

即时新闻是新闻网站的命脉,这是网络的即时性所决定的。网络在时效上的优势是有目共睹的,是传统的报纸、电视无法比拟的,因此即时新闻就成了很多新闻网站的亮点所在。新安传媒网的“新安即时看”栏目就是这样一档即时新闻栏目,它依靠新安晚报100多名记者编辑支撑,每日国内省内重大新闻。在这样一个栏目中,笔者很明显地发现,传统报纸采编队伍原本的采编流程被打破了。

长久以来,报纸的采编流程是记者报线索到主任处,编辑部汇总,记者采访写稿,汇总到编辑处,编辑先审阅,再由副主编、主编定稿,最后定版印刷,这些工作一般在一天的时间之内完成,环环相扣,一条新闻从采集到编发由几个甚至十几个人参与。而新媒体平台搭建好之后,网络新闻的编发速度不可能和报纸新闻同步,因为那就失去了网络平台的意义。

在新媒体编辑部,技术的支持使得记者和网站编辑可以实现实时互动。新安传媒网的编辑通过iPhone4的3G网络和方正采编后台,可以和记者实现实时的文字、图片甚至是视频传递。记者在新闻事件的现场可以就某一事件连续不断地发回文字、图片和视频,由在报社值班的网络编辑直接上网,做到了零时差的新闻播报。这样的新闻程序打破了传统报纸新闻的诸多限制,仅仅利用一名采集人和一名把关人就可以完成新闻的。

2.新闻产品形态上的多媒体化扩展

长期以来,报纸感受到电视的重重压力,在同样的新闻面前,更多的受众愿意听声音和看视频,因其更加省力和生动,而报纸因为阅读起来费力而被更多的网民放弃。但上网之后,报纸和电视都可以实现多媒体,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报纸和电视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对于报纸来说无疑是有益的。

传统报纸媒体的新闻产品仅仅呈现在报纸上,以文字为主,由于篇幅和印刷成本的限制,大量的图片都被积压在采编后台,造成了极大浪费。媒体的变化决定产品形态的丰富,报纸的网站更要兼顾音视频的,网络无限的空间和“视觉第一”的准则,甚至使得报纸摄影记者能够更好地以前可能被藏于深闺的摄影作品,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3.新闻选择的网络化

新闻选择从来都是媒体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而怎样选择新闻从来就没有定论。媒体人选择新闻,受众选择媒体,在新媒体时代,新闻选择更加复杂多样。从新闻选择上看同样一家媒体的报纸和网站,笔者发现其在新闻选择上有很大的不同。网站在信息的上,新闻的完整性不再受到关注,即时性和重要性被放在了第一位。于是零散的仅有“5个w加1个h”的新闻也可以堂而皇之地登上网站即时新闻的头条,而通常这样的头条在报纸上被处理成占很大篇幅的重大新闻。像“安庆地震”这样的新闻,在新安传媒网上呈现出的是一条条独立的即时新闻和一条条独立的视频,而在新安晚报上呈现的可能是半版甚至几个版面的文章。在报纸网络平台上,传统新闻的逻辑性、严密性和深度被忽略了,重要的事件,即使只有只言片语也能被处理成网站重点。

网站的新闻更加关注网民的兴趣和事件的贴近性。报纸经常被人们描述为“传统的”、“严肃的”,因此,报纸的头条经常被国内外重大事件所占据,即使是地方报纸也是如此。由于国内主要门户网站已经将国内外重大事件做重点处理,地方新闻网站做此类新闻基本上是白下工夫,因此地方新闻网站的头条一般是本地关注度较高的新闻,而引领话题的网站社区更是以本地话题性新闻事件为主。

4.新闻事件交互性不断增强

以前报纸通过读者来信等形式和读者进行互动,在当下已经过时,报纸网站担负起设置议程的作用。很多新闻事件单独作为新闻来并不能引起很强的社会关注,但是一旦被编辑或者受众发散并且扩展之后,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新安传媒网99度社区进行的“#随手拍 我当校车监督员#”策划,将全国的热点新闻本地化,在与网民的互动中提升了新闻事件在合肥市民中的影响力。通过新闻的和论坛帖子的,网站可以实现议程设置,在新闻网站的社区中更容易体现出来,通常被提升为头条的新闻事件帖子很容易就会成为当日回复量最高的帖子。这样的新闻能够起到很好的议程设置效果,也使网站能更好地把握受众的共同兴趣。

采编人员在报纸网站中的角色转变

1.记者由文字记者转型为全能记者

传统媒体的记者队伍通常训练有素,养成了良好的新闻采编习惯,但面对网络,其传统的采编习惯仍然显得时效性不足。在实践中笔者发现,虽然配备了即时新闻的软件和硬件,采编的网络稿件在考核中也有所体现,但是许多记者仍然难以按时完成即时新闻的任务。网站编辑经常在晚间9点左右报纸截稿的时刻接收到记者的“即时信息”,但很遗憾在此时它们已经失去了在网站上的意义。因此,“和时间赛跑”就成了传统媒体记者的新准则。

快是互联网生存的准则,而制作多媒体新闻成为记者的又一新任务。拍摄视频对于记者来说十分艰难,即使能得高分也很少有记者能拍摄出比较完整的视频素材。没有经过专业电视采编训练的文字记者,在新闻现场基本无法掌控,拍摄回来的素材七零八落。

2.网站编辑成为最终“把关人”和议程设置者

网站编辑相对于报纸编辑来说职责更多也更重要,网站的信息只需要一道关口,网站编辑就是最终的“把关人”,通常一个编辑就可以掌握新闻的生杀大权,也可以控制新闻的归属。与报纸层层把关相比,网络编辑面对的是更大的信息量和更为多元的控制标准,因此网站编辑的工作非常烦琐和艰巨。面对千变万化的网络内容和记者提供的内容,即时反应并对新闻进行迅速的判断成了网站编辑必备的技能。除此之外,将有重大新闻价值的新闻制作成帖子设置议程也显得十分重要。

第6篇:新闻会流程范文

新闻传播公民运动的兴起和蓬勃,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新闻的反叛和颠覆,这种反叛和颠覆对新闻学理论和实践都有重大的意义。

一、重新定位新闻观念和新闻作用

传统新闻观念和新闻实践一贯坚持新闻是党的喉舌、是传播有社会价值和有意义信息的工具,起到教育人、鼓舞人的作用。这个理论和观念长期统治和影响着中国的新闻走向和价值判断,也紧密结合着政府部门与新闻媒体的关系。美国传播学者丹尼尔·哈林认为:“今天的新闻记者和政府官员有着远比19世纪更为密切和经常的联系。”①另一些学者也认为:“虽然美国媒体仍然将客观性作为职业意识形态,但在实际工作中,新闻界的人员与政府成员之间越来越熟稔。记者变得更加依赖于政府官员和机构,后者变成了他们的简要信息来源。”②而网络时代,中国的新闻公民运动,却以没有理论先导的集体行动,悄悄颠覆了新闻观念和新闻体系。新闻公民运动具有人员来源不确定、跟政府没有直接利益关系、信息来源广泛、信息隐秘等特点,公民参与新闻活动的理由和动机是揭开生活真实的一面,还事件一个真相;或者是亲身参与新闻过程,获得真实的材料和体验。公民这种自主性的新闻参与活动完全不受媒体的控制和主导,也没有任何的功利目的,甚至不会考虑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因此,新闻公民运动改写了新闻主旋律报道和引导的作用,变成真正意义上的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新闻。比如在2007年周老虎事件中,开始是政府和媒体力主周正龙发现了华南虎,并上报中央要求建立华南虎保护基地,网络周正龙拍摄的照片后,植物学家、动物学家、摄影家、律师一起加入到辨别照片真伪的活动中,全国媒体打了一场双方对峙的口水战,愈演愈烈,直至政协委员将提案提交“两会”。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没有网络上的拿脑袋、拿命来赌的激烈论战,假如沿袭政府倚仗媒体单一的声音,那么现在的周老虎恐怕就成了真老虎,中国众多的老百姓将蜂拥到陕西听华南虎啸去了。而在这一事件中,陕西省政府的公信力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这是十年前中国人想都不敢想的,所以新闻公民运动标志着思想的自由和解放,也标志着政治民主时代的开始。

二、新闻传播渠道和人员的重新定位

长期以来,新闻工作者是指有资质的、受过专业训练和培养的新闻从业人员。中国庞大的新闻队伍是进行新闻报道、实施舆论监督、引导公众意识的主力军,传统纸质、电视、电台等媒体传播渠道,限制了新闻人员和渠道,形成新闻圈内人士操纵新闻话语权的格局,而新闻公民运动则改变成了人人都是新闻发现者和撰稿人,人人都是新闻评论员,新闻的渠道——网络、手机更彰显出新兴传播手段的强大力量,这种对传统媒体的颠覆和变革,使新闻人员要重新定位为参与和新闻的所有公民;传播渠道要重新定义为传统与现代信息交叉形成的立体的渠道;新闻活动和传播更多的是公民和新闻工作者的联合和互动产生的结果,这样的重新定位让新闻更具贴近性,更靠近老百姓的诉求,更能引起公众的共鸣。“媒体对社会最底层的需求(尤其是生存的需求)是敏感的,由此产生的报道将会形成压力,从而通过其他中介手段促使社会资源的重新分布,以达到对公民的最起码需求(生存需求)的满足。可以说,越是接触到民众最底层的需求,越容易引起媒体的敏感度和关注度”。③

三、舆论形成模式的颠覆

目前,全球新闻信息的传播模式是单向的,即从强者流向弱者。就国家而言,综合实力强大的国家往往掌握更多的话语权,美国占据着话语霸主的地位,控制着重大新闻事件的解释权和阐述权,并用这些新闻传播方式影响世界各国人的价值判断和思维方式。在中国,不管是政府还是民众,都同样比较习惯和认同这样的舆论形成和信息传播模式,那就是自上而下的瀑布式模式,处于顶端的是政府信息和各行各业的精英言论,处于下端的是普通老百姓,公民是被动的接受体,大部分人对信息的来源、对信息的态度、对事物性质的判断,保持着统一的声音和克隆的语言,主流媒体主宰着舆论的导向,新闻话语权操控在少数精英的手中。新闻传播公民运动的兴起彻底颠覆了这一状况,分布在各个角落的平民百姓可能会改变处在最末端的地位,首先发现和报道新闻,使自己置于新闻舆论的顶端,而众多媒体精英在发现和甄别了公民新闻信息的价值后才跟进。传统媒体作为党政监督延续的特征,决定了它们对于一些社会重要议题的关注和报道具有滞后性,因为它们的报道与政府的决策紧密相关。而网络媒体则有反应迅速的特征,能够对各种事件进行及时的关注。而且更容易形成“人民的舆论”,而不仅仅是和政府决策相关的宣传式的“舆论”。④同时,新闻传播公民运动还可能引领着舆论的导向,因为这些新闻舆论从萌动到写作立场,都来自民间,都从民生需要的角度来诉求,它们的声音更真实、更有力度。当然,这样的舆论形成模式对中国人来说实为不易,除了技术手段革新提供的支持外,还需要一个宽松的舆论环境和自由开放的新闻氛围。

四、新闻管理部门和领导者对群众声音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中国现行的新闻管理体制在改革开放30年有了很大的改善,新闻出版业虽然改制为事业加企业性质的单位,各媒体有一定的自主权,但新闻出版管理的总体框架依然是“婆婆管着小媳妇”,政府宣传部门和党委对新闻有绝对的管理权。而公民运动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传统新闻管理体制的反叛,多渠道的传达和申述使民意得到充分的表达,各种不同的立场、各方不同的意见汇集成言论自由的变奏曲,新闻管理部门和领导者对群众声音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们更加贴近民众,倾听民众的声音,尊重民意,并对偏激的观点进行积极的引导和疏通,领导和民众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公开对话,新闻管理部门和政府领导者也充分地征求意见、收集意见,形成良好的互动和双赢。2007年“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中,媒体开始的“一边倒”舆论导向和情绪性报道,对当事人和民众情绪起了很大的煽动作用,但在双方僵持过程中,政府和拆迁户利用网络和媒体充分表达意见,各部门做了大量的配合工作,“主流、权威媒体如《人民日报》和新华社,既控制了数量,又把握了质量,对事件的分析非常理性、科学、客观”。⑤政府部门通过媒体对民众情绪进行疏导,对事件的妥善解决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实现了拆迁户、开发商、政府各部门的多赢。“两会”期间,各大门户网站专门开辟“两会”互动专区,充分了解公民的意见,同时也让民意实现了畅通的表达。

五、改变了中国的媒体生态

新闻传播公民运动改变了舆论监督权由新闻媒体承担和完成的状况,变成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监督。央视《新闻调查》主持人柴静在自己的博客上以“你是公民,也是记者”作为宣传语,鼓励网民自己寻找线索,曝光当地超标的楼堂馆所。据统计,截至2007年4月,类似于“中国舆论监督网”的网站多达81个,很多网民不再满足于新闻报料的角色,而是更愿意充当“公民报道者”,他们通过自己的渠道——网络,来关注身边的新闻事实,来行使自己的监督权,来挑战主流媒体。这些“公民报道者”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使新闻变成了人人可以参与的群众运动,使新闻报道更贴近民众、更具亲民的色彩;另一方面,新闻的公正、客观、理性很难控制和掌握,尤其在民间情绪泛滥,言论自由失控的时候。我们应该看到的是,现在从法律、舆论环境以及社会认可度来看,中国的新闻环境正在逐步跟国际接轨,逐步走向宽松和民主。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从国际上著名的沙利文案说起:1960年3月,《纽约时报》刊登了一则呼吁支持黑人民权运动的宣传广告,广告中部分事件失实,蒙哥马利市政专员沙利文代表警察控告《纽约时报》,大法官布伦南提出“实际恶意”原则,即对公共事件或公众人物报道中的错误,控告者必须“明白无误地和令人信服地”证明媒体明知故犯或严重失职,否则不能算诽谤,布伦南大法官的著名论断一直影响到今天:“错误的陈述也有‘呼吸的空间’,故也需要保护。”这个案件是传媒史上的里程碑,它给了新闻媒体在细节上出错的机会保护,也给了新闻媒体宽松的舆论监督环境。沙利文案48年后,中央电视台因报道河北一家棉纺织厂生产“毒毛巾”被企业告上法庭,法院以“企业有获得客观社会评价的权利,但法律亦保护媒体的正当舆论监督权利”和“针对媒体与公众对其产品质量及安全的苛责,应予以必要的容忍”为由驳回了企业的起诉,法院的判决与沙利文案是惊人的相似,时间虽然过去了48年,但法律和法理精神依然闪烁并发扬光大。对待新闻媒体有了进一步宽松的环境,中国“公民新闻报道者”也拥有了更为宽松的环境和尺度,从前几年的虐猫事件到去年的艺海艺校辱师事件,网友自发地利用互联网,在论坛、QQ群、贴吧、博客中联合起来,互发信息,查找当事人,报道事态的发展,可以说,公民的一系列活动没有受到阻碍。

六、挑战新闻法律法规,也挑战公民的道德底线和社会良知

由于新闻传播公民运动尚处于无序状态,网络管理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和完善,民间舆论监督网制度存在缺陷和利益诱惑监督变味等因素,使“公民新闻报道者”的行动既蓬勃展开又无度制约,“作为一种现实存在,这个群体的出现,对媒体的传统形式提出了不可回避的挑战。他们传播消息少有制约,也缺乏媒体应有的严谨的操作流程。可他们却不断有‘猛料’爆出,在互联网时代,不时吸引着公众乃至传统媒体从业者的视线。事实上,‘公民新闻报道者’的确冲击着我们既有的新闻观。但遗憾的是,在全球范围内,对这把双刃剑还都没有寻找到很好的制度安排”。⑥由此看来,新闻传播公民运动将挑战新闻法律法规,法律要不断完善去跟上形势的变化,在法律约束力还不能规范公民行为时,只能依赖于公民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因此,每个公民在新闻时,要承担社会道德责任,要有社会良知,要反复思考这个新闻报道出来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和会产生什么社会影响。“谣言借助各种先进的传播手段进行快速广泛的传播,已成为今天新闻传播领域的一大公害”。⑦不良信息和假新闻泛滥成灾,公民隐私不受保护,新闻的公正性受到影响,情绪性新闻和评论破坏安定团结等弊端也暴露出来了,我们来看看最近发生的几个新闻案例,能很好地看出不受限制的公民报道带来的社会影响,一个是“死亡博客引发的‘网络暴力案’,31岁的姜岩在网络上声讨了丈夫王菲和第三者后自杀,她公开的博客成了引发公共事件的导火索,网友在网络上公布了王菲和第三者的通讯方式、家庭住址,甚至其父母的电话、地址,网友从网络的攻击谩骂升级为现实生活的人身攻击和群体围堵,最后王菲愤而将“北飞的候鸟”、“大旗网”、“天涯”三家网站告上法庭。第二个事件是胶济铁路“4·28”惨案中,一位山东网友因为转发不实消息,夸大死亡人数而被当地警方拘留。这些事件暴露出新闻传播公民运动在没有完全受法律法规规范行为时的无序泛滥的问题,因此,新闻传播公民运动提出了严峻的社会问题,加强对新闻传播公民运动的引导和规范,是新闻管理部门迫在眉睫要研究的课题。

新闻传播公民运动,还新闻一个正确原始的轨道,那就是新闻是真实的,全民参与的群众运动改变着新闻的话语权和知情权,也实现了新闻监督的广泛性和客观性。新闻的两大任务,一是报道,二是引导,客观地说,新闻传播公民运动实现了第一个任务,对第二个任务,还需要真正意义上的媒体去完成。

注释:

①张巨:《权利的声音——美国的媒体和战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②丁刚:《谁的声音——全球传媒的话语权之争》,《新闻与传播》,2008(3)。

第7篇:新闻会流程范文

【关键词】ASP.NETADO.NET新闻管理数据库

随着Internet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建立了自己的WWW网站,企业通过网站可以展示产品,最新动态,与用户进行交流和沟通,与合作伙伴建立联系,以及开展电子商务等。其中新闻管理系统是构成企业网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双层作用,一方面可以用来动态有关新产品或新开发项目,另一方面又可以及时向顾客公告企业经营业绩、技术与研发进展、特别推荐或优惠的工程项目、产品和服务,从而吸引顾客,扩大顾客群。

传统的网站新闻管理方式有两种,一是静态HTML页面,更新信息时需要重新制作页面然后上传页面并修改相应链接,这种方式因为效率太低已不多用。二是基于ASP和脚本语言,将动态网页和数据库结合,通过应用程序来处理新闻,这是目前较为流行的做法。但是由于ASP本身的局限性使得系统有一些不可克服的缺陷,而采取了ASP.NET技术的系统性能上有了很大的改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由于ASP页面每次打开都必须经过先编译后解释的过程,所以页面在反复打开时速度没有任何提升,而ASP.NET页面只需要一次编译后不需要重新编译,直到该页面被修改或Web应用程序重新启动。这使得在多次访问时速度有了极大的提升。

2.由于ASP没有提供任何输出数据为内容的元件,所以在使用ASP撰写数据库页面时只能借助ADO的RecordSet对象逐笔读取记录,而ASP.NET通过ADO.NET提供的DataGrid等数据库元件可以直接和数据库联系。

3.ASP.NET支持应用程序的实时更新。管理员不必关掉网络服务器或者甚至不用停止应用程序的运行就可以更新应用文件。应用程序文件永远不会被加锁,因此甚至在程序运行时文件就可以被覆盖。当文件更新后,系统会温和地转换到新的版本。

4.ASP.NET采取"code-behind"方式编写代码使得代码更易于编写,结构更清晰,降低了系统的开发与维护的复杂度和费用。

1系统的开发原理

1.1基于ASP.NET技术的系统结构模型

ASP.NET结构是一个三层系统:UI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层,如图1所示。

图1ASP.NET的系统结构模型

UI层负责与用户交互,接收用户的输入并将服务器端传来的数据呈现给客户。

业务逻辑层负责接收浏览器传来的请求并将请求传给数据层,同时将请求处理结果发给浏览器。它由Web表单、XMLWeb服务和组件服务组成。其中Web表单是ASP.NET应用程序的核心所在,它是向客户呈现数据和信息的基础,也是响应和处理客户与显示的Web表单交互生成的信息和数据的基础。

数据层是通过ADO.NET操纵数据为事务逻辑层提供数据服务,如存储数据操作结果、返回数据检索结果等。

1.2ADO.NET访问数据库的原理

与数据库相连,ADO.NET提供了如下3种方式:通过ODBC相连;通过OLEDB相连;直接与SQLServer相连。3种方式由于应用层次的差异,使得效率由低到高,独立性由高到低。对于相连数据库的数据处理,也有2种方式,即一种是通过DataSet来隔离异构的数据源,另一种是以流方式从数据源读取(DataReader方式)。

传统的应用程序是通过先建立到数据库的连接,在程序的整个运行过程中维护连接的方式来设计的。ASP.NET采取了断开连接方式的数据结构。当浏览器向Web服务器请求网页时,服务器处理这个请求,并将所请求的网页发送给浏览器,然后连接就被断开,直到浏览器发出下一个请求。

ADO.NET的另一个创新是引入了数据集(Dataset)。一个数据集是内存中提供数据关系图的高速缓冲区。数据集对数据源一无所知,它们可以由程序或通过从数据仓库中调入数据而被生成、填充。不论数据从何处获取,数据集都是通过使用同样的程序模板而被操作的,并且它使用相同的潜在的数据缓冲区。 2系统的功能设计

2.1系统的功能结构

该新闻管理系统可以在Windows2000Server操作系统平台上运行,Web服务器为IIS,数据库服务器为MicrosoftSQLServer2000,开发工具采用的MicrosoftVisualStudio.NET和DreamWeaver。图2给出系统的功能结构图。其工作流程为:用户登录通过权限判断,普通用户只能浏览、阅读和查询新闻,注册用户除了可以完成普通用户的操作外,还可以进入新闻管理模块进行新闻录入、修改和删除的操作。注册用户除系统管理员外只能对自己录入的新闻进行删改操作。

2.2系统的功能特点

(1)操作简单、界面友好:完全控件式的页面布局,使得新闻的录入工作更简便;许多选项包括新闻类别、来源部门等只需要点击鼠标就可以完成;另外,跟踪出现的提示信息也让用户随时清楚自己的操作情况。

(2)即时可见:对新闻的处理(包括录入、修改、删除)将立即在主页的对应栏目显示出来,达到"即时、即时见效"的功能。

图2系统功能结构图

(3)功能完善:包括常见网站的新闻管理的各个方面:新闻录入、浏览、删除、修改、检索等各个方面,完整地实现了网站对即时新闻的管理要求。

(4)方便移植:针对不同的企业,只需要稍作修改就可以开发出适合本企业特点的网站新闻管理系统!

3系统的详细设计

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几个功能模块来实现的。具体的设计过程如下:

⑴系统登录:该模块负责将用户分为普通用户和注册用户来实现用户权限的管理。

⑵新闻浏览:该模块负责分页列出网站所有新闻的信息,包括标题、类型、来源部门字段及日期,每条新闻的标题被做成一个超链接,点击它们就能跳转页面进行新闻阅读。

⑶新闻阅读:在其他页面中点击标题链接即进入新闻阅读页面,此时,每条新闻的详细信息将被取出,包括内容、标题、关键字等,并按照相对固定的格式放置在页面的不同区域,所有新闻使用大致相同的页面布局,只是各字段对应的内容不同而已,另外,页面其它位置,可以动态放置其他元件,如网站标志logo、页面广告banner等链接图片,这样可以很容易地实现图文并茂的阅读效果。

⑷新闻查询:该模块提供了新闻查询功能,输入待查找的内容及选定分类信息可以快速地找到符合条件的新闻,并输出查询结果。

⑸新闻管理:该模块负责分页罗列登录的注册用户曾过且未删除的新闻信息,用户可以对该条新闻进行删除、修改。非新闻者除系统管理员外不具有对该条新闻的处理权限,所以不同用户进入此页面将显示不同的内容。

⑹新闻录入和修改:注册用户录入一条新闻所需要的内容,包含标题、关键字、类型、来源部门、日期等,同时从登录模块得到用户名,这些信息将被写入数据库中保存。该模块还负责编辑状态下的更新,这时,它将根据取得的Title字段值对页面控件初始化。

下面以系统登录页面的编写为例给出主要事件和函数,说明该系统的开发过程。

//IsRegUserOk函数:判断用户是否已经注册和密码是否正确

publicboolIsRegUserOk()

{

stringname=TextBoxName.Text.Trim();

stringpwd=TextBoxPassword.Text.Trim();

//建立/打开数据库连接

SqlConnectionconn=newSqlConnection();

conn.ConnectionString="server=(local);uid=sa;pwd=;database=jxdb";

conn.Open();

//建立sql字符串

stringsql="select*fromregwherename='"name"'";

SqlDataReaderdr;

SqlCommandcmd=newSqlCommand(sql,conn);

dr=cmd.ExecuteReader();

//保留用户注册与否信息

boolisRegUserExist=dr.Read();

//关闭DataReader

dr.Close();

//取得用户名的密码

stringsqlBoth="select*fromregwherename='"name"'";

sqlBoth="andpwd='"pwd"'";

SqlCommandcmdBoth=newSqlCommand(sqlBoth,conn);

SqlDataReaderdrBoth;

drBoth=cmdBoth.ExecuteReader();

//保留用户名密码同时存在信息

boolisBothExist=drBoth.Read();

//关闭DataReader

drBoth.Close();

conn.Close();

//判断用户是否注册

if(!isRegUserExist)

第8篇:新闻会流程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 议程设置; 公众议程; 媒介议程; 微博

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与分析

1.1 理论背景与分析

1972年麦库姆斯和肖在民意季刊上发表了《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一文,证实了此前科恩等人提出的议程设置猜想的成立:即大众媒介加大对某些问题的报道量,或突出报道某些问题,能影响受众对这些问题的重要性的认知[1]。并经过验证得出了议程流向是一个媒介议程向公众议程流动的过程。议程设置论是从定量的角度研究媒介议程对公众的议程,随着研究的深入,“究竟是谁影响了媒介议程的设置”变成了关注重点,于是议程设置的研究者们开始寻求新的外延拓展点----框架理论,高夫曼认为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也就是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2],后来的学者根据高夫曼的理论把新闻媒体框架看作是新闻工作人员,消息来源,受众,社会情境之间的互动的结果[3],框架理论所导出的议程设置的新动向表明“新闻媒体不能告诉我们该怎样想,却可以告诉我们该想些什么”这一陈旧的表达有必要做出新的修改:“新闻不仅告诉我们该想些什么,而且告诉我们该怎样想[4]。”

电子媒介的出现与发展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媒介与公众的关系,媒介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影响着公众的社会行为,电子媒介与公众的互动的频繁以及互联网导致的新的社会情境重组的现象使公众议程与媒介议程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美国传播学者梅罗维茨是媒介分析领域的一个代表人物,他结合麦克卢汉的媒介技术决定论和戈夫曼的剧场理论,指出电子媒介是通过改变社会的情境从而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方式,梅罗维茨将两者的理论糅合到一起并注入自己的见解,提出了自己的传媒社会影响力的逻辑思路:新媒介——新情境——新行动。[5],[6],[7],[8]

当然梅罗维茨时代的电子媒介主要指电视,但电子媒介的特点在互联网技术上得到了传承,互联网创造的新的情景正如后来的学者所言:“人们借助视频,空间,留言等可以窥视他人的生活,乃至犯罪的过程、性与暴力的过程。人们的私有空间成了媒体聚焦之所,整个世界方方面面的事又不必要地展现在家里[9]。” 这种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界限的消失意味着社会处于一种“透明”的状态,在这种“透明”状态下信息流通更加畅通无阻,媒介与公众之间互动的性质也因此由简单的传递反馈的线性结构变成了分散间隔的网状结构。

当今时代博客乃至微博客的出现及发展使公众议程得到了极大地发展,公众议程的设置不再仅仅围绕媒介议程,公众可以根据自己情感,态度以及社会关系的需要更加及时迅速地自己的信息并通过链接等方式浏览他人及媒体的信息,这种似乎并不经过媒体“熏陶”全凭自己意愿的信息逐渐形成令媒体不可小觑的舆论力量,其传播速度之快,累积效应之大令媒体也望尘莫及,有的通过微博在第一时间内发出的简短报道甚至成为了主流媒体的头版新闻的第一信息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公众议程引导了媒介议程。这种“引导”便是“新情境”下的“新行动”。

关于议程设置中媒介和公众“决策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定位问题可以用博弈论进行科学的解释和分析。《博弈圣经》弈取胜的文化理论让博弈论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娱乐等社会的各个领域具有了可应用性,使其终于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具体操作,成为普通大众处理竞争和合作关系的有利工具。 “我们把动物利用大自然移动的瘾魂,在决策人期待的空间里,形成相对均衡的语文学理论,称为博弈论[10]。”其定义便道出了博弈论的核心----均衡。媒介和公众是传播系统中最重要的两大体系,公众作为曾经的信息接受者能否反客为主,成为信息真正的决策者?如果公众真的成为决策者,在公众话语权充分实现的前提下会不会出现类似“媒体话权霸权”的弊端或新的诟病?二者能否实现均衡?若可以,怎样实现均衡?又如何实现二者和享受信息的正向利益最大化?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思的问题,值得我们长期探索。

1.2 技术背景与分析

微博(Microlog),顾名思义,是博客的“微型版”。当今微博的发展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在媒介形态上,二者都依赖于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可以多媒体如文字、图片、影音剪辑等,但微博与博客的方式却有着诸多不同。博客的依赖网络页面,这对博客的带来诸多限制,如及时性、随意性等。而这点正是微博的制胜之道:它是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通常少于200字)并可以公开的博客形式。它允许任何人阅读或只能由用户选择的群组阅读。它最大限度实现了手机与互联网的融合——微博允许用户通过手机短信、即时消息软件、电子邮件、MP3或网页信息,形成了具有及时性、随意性和点对点传播方式。根据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 即: 谁(who), 说什么(what), 对谁(whom) 说, 通过什么渠道(what channel), 取得什么效果(what effect),我们可以简单构建出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考察微博客信息传播的过程中的构成要素可以看出,微博客具备鲜明的4A 元素:Anyone(任何人), Anywhere(任何地点),Anytime(任何时间),Anything(任何内容),从而成为一种新的媒介形态。传播微博信息一般20秒更新一次。这个时间段差不多就是读完一条微博客信息所需要的时间。由此,微博形成了一种自主、互动、简洁、快速的信息传播方式。

    微博客的代表性网站是Twitter,这个词甚至已经成为了微博的代名词。Twitter作为一个互联网平台,参与者可以自由编辑自己想要告诉他人的内容,他 人作为一个跟随者,可以及时查看该信息并发表评论。媒体看到了微博的力量,纷纷将微博作为推广和沟通的平台。《纽约时报》在Twitter上的官方网站已经有90多万名关注者, 一线杂志都开辟了 Twitter账号,其中《新科学家》、NME 等杂志的关注者都在2万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在2009年6月,《纽约时报》招聘了一个新的职位:社会性编辑(social editor)。这一西方主流大报的举动表明:如何利用这些以微博客网站为代表的社交网站被提上了主流媒体业的正式日程。核心目的就是如何在利用微博客等网站,使新闻流程中的选题来源、采访、报道等环节变得更加有竞争力。可见微博客网站对新闻传播已经产生和即将产生的影响已经被认同[11],[12],[13],[14],[15],[16],[17],[18]

2 举例例证

为探究利用微博进行新闻议程设置的公众与媒介之间的互动影响关系,以美国2008年总统大选奥巴马与希拉里的初期竞选阶段的新闻为例,原因有二:1)微博在竞选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一度引导了竞选走向,这是微博在“政界”的第一次大显身手,也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摆脱媒体引导充分行使话语权的印证。2)例证中twitter为微博代表,《纽约时报》为媒介代表。twitter最早发展也最成熟,是目前可以将微博作用发挥到最大的微博网站。在报道竞选的新闻中twitter明显引导了《纽约时报》的态度走向,而这种走向在社会上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现实的竞选。以这二者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

作者统计了《纽约时报》(网络版)2008年1月到5月所有有关奥巴马与希拉里竞选的报道一共683篇(包括简讯,分栏目正文报道,首页报道,博客文章),将报道内容主要分为竞选演讲分析,党内投票意见变化,民众意见变化,选举人资历和参政历程以及选举人私生活五个维度进行量化统计,从而分析这五个报道维度在四个月内的报道量的变化情况与庞大的关注《纽约时报》的微博用户之间的关系。经分析得出:在1-3月阶段,奥巴马与希拉里的舆论支持率不相上下,甚至希拉里一度占上风,但在四月份出现了转折性的突发事件,一个twitter的微博用户在自己的微博里公开了希拉里在外交访问某国时受到热烈欢迎的照片,照片本身并无太大新闻价值,但就在照片前一天希拉里在竞选演讲中以此次外交经历作为自己外交经验丰富的见证,然而她的叙述是“受到当地非法武装袭击后临危不乱,最终克服危机不辱使命地完成外交任务,维护了美国人的尊严。”照片的简短介绍是“我本人无意侵犯未来可能的总统,但这些无意被我发现的照片却可能有意指向了什么。”照片一出,立刻疯传,这位博主和《纽约时报》所有的关注者和以及所有在这条“关注链条”上的在线关注者都在第一时间看到了这条消息,按统计的方法以美国人使用微博的平均情况计算这位博主在信息后的20 s内有近亿在线受众得到了这条新闻,尽管还未经核实和确切地了解,但根据滚雪球效应和人的接受心理,这条消息已经严重损害了当事人的形象,在有不成文的“选举明星制”的美国,这个打击无疑是致命的。在随后是4月,5月希拉里到处“救火”,来抑制全民性的“搜集希拉里假消息”的网民运动,尽管希拉里的忠实支持者依旧势力强大,但于事无补,这件事无疑给希拉里的落败打了一针“强心剂”,希拉里在当地时间6月7日宣布停止竞选。这样便由微博为源头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而且事件中有明显的公众议程引导媒介议程的倾向。由统计图可以更直观地观察变化:

    

经过初步分析可得出结论:

1)竞选演讲分析的报道数量成下降趋势;党内投票意见变化的报道数量基本稳定;民众意见变化的报道数量稳步提升;以每月的报道数量为基数,选举人资历和参政历程以及选举人私生活的报道数量的比例在4月份超过50%,且对选举人资历和参政历程回顾及真实性调查的报道数量有大幅提升。

2)可以初步确定《纽约时报》关于2008年奥巴马与希拉里竞选的4月份的报道情况直接与twitter用户的消息有关,并且这种网络舆论很快就对现实生活产生了影响。即事实证明微博的确可以发挥其优势挖掘新的报道素材,引领媒介的报道走向。

3 进一步分析及对未来的展望

关于议程设置理论的研究目前处在对媒介议程形成因素以及媒介议程设置会不会对公众的态度,观念和行为产生影响的阶段,作者认为在当今新媒体“爆炸”的年代,对议程设置理论的研究,尤其在媒介与公众关系的研究上已不适宜按具体的时间阶段来划分,实践已经证明媒介议程的确能够对公众的态度,观念和行为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便包括了公众发掘新闻素材进行积极的自我议程设置,公众的“积极”特征已经不局限于“接受”上,而扩散到了“验证,搜索,创造,”的过程,作者虽然举例中是以twitter用户自制新闻为断点研究微博对媒介议程的影响,但这之前媒介对总统大选的密集报道却是twitter用户这一行为的直接诱因。

“个人简报”诞生及盛行是否预示着议程设置流向的颠倒甚至功能的消失?这有待长时间进一步的探究。即使在互联网时代,目前来说国内外的在线新闻的议程设置仍然掌握在“权威”的网络媒体手中,这些网络媒体中有纯粹的网站,也有的是对传统媒体服务的扩展和提升(如《纽约时报》),微博式的“个人简报”基本上也都是对这些媒介议程设置的反映,这种原创消息的新闻价值和真实性都有待考证,一些“危言耸听”的新闻借助微博的快速传播极易对社会产生恶劣的影响,而且绝大多数消息甚至称不上“新闻”,公众对于媒介议程设置依然具有较大的依赖性,需要媒介提供给自己真实而丰富的新闻消息。微博目前还不能成为一种可以消蚀传统新闻受众的新的新闻,微博里产生的新闻多为个人经营,没有成熟媒介的多层编辑体制和对新闻的审阅和质量把关。由此微博等新媒体的健康发展除了依赖公众本身新闻素养的提高,还需要建立完备的监督传播体制。

但公众通过微博等新媒体自制新闻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媒介议程设置的现象是值得我们探究和思考的,任何一件新事物的诞生和发展必然引发一系列问题,但只要这些问题得到正视和解决,新事物便会促成与之相关的事物的本质上的变化。媒介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就要学会处理好与公众,与公众议程设置的关系,使自己与公众的博弈处在促进双方共同向前发展的均衡中。要以客观的态度 “利用”公众极其议程设置,最先掌握自己的信息网漏掉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以应对微博以至于今后任何一种新媒介形式的挑战。

参考文献

第9篇:新闻会流程范文

提升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领导给了我这次发言的机会,我感到非常荣幸。今天我给大家汇报的标题是:《转观念 建机制 添举措 增质效 提升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同仁批评指正。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新时代,广大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更加注重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对党委政府政务活动更加关切,参与社会治理的意愿更加强烈。特别是涉及民生类的负面舆情,群众(网民)关注、参与意识更强,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事件后续处置。因此,作为党委政府而言,重视舆情管控,第一时间准确、权威信息,最大限度避免或减少新闻媒体、网络信息的不实报道,掌握新闻舆论的主动权,引导正确舆论方向尤为重要。我们应在现有新闻工作做法经验的基础上,顺应时代要求,进一步更新观念,完善机制,创新举措,提升新闻的公信力传播力影响力,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一、务必增强主动意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群众(网民)了解信息更快捷更直观更全面,从而倒逼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改进方式,推动新闻提速提质增效。作为基层党委政府,我们的每一项决策,每一个党务政务活动都与群众紧密相关,公众对党委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和愿望强烈,而新闻是最直接有效的信息公开手段。因此,我认为必须树立“是原则,不是例外”的思想,增强主动意识,掌握互联网传播规律,提升新闻业务能力,把握时度效,增强感染力,不断提高新闻工作水平。

二、内容务必客观准确。信息的客观准确是新闻的生命线。在传播速度高度发达的今天,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逻辑性更是提出极为严苛的要求。的消息稍有偏差,方式、时间掌握不当,都有可能造成信息传播的跑偏失控,甚至造成大量的负面舆情涌现,进而影响党委政府的公信力。特别是舆情信息、突发事件发生后,党委政府要做到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对舆论信息、相关事件的真实性进行准确核实,在充分调查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才能开展新闻。只有以真诚坦率的态度公开真实信息和事件进展,才能赢得公众的理解与支持,引导舆论向有利于事件处置的方向发展。

三、过程务必提速增效。在当前新闻中,效率低下,程序繁琐,权威准确信息“慢半拍”现象大量存在。群众(网民)通过官方获取信息的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便会寻求其他方式和渠道了解信息,特别是突发事件信息,公众难以通过观察和片面分析做出理性、全面的判断。在事件、舆情发生的第一时间,党委政府避而不谈,未及时发声,将可能导致不实信息散播,造成人心不稳的紧张局面。第一时间作出回应,官方消息,做到先声夺人,抢占舆论的制高点,才能有效引导舆论导向,避免、减少公众猜测和不实信息、报道传播,获得主动权。同时,及时消息也是党委政府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的表现,早表态,早参与是关心是尽责,晚表态,晚参与,是冷漠是未尽责,不表态,不参与是不关心是失责渎职。第一时间发声体现了党委政府的高度关注,让党委政府和主流媒体、公众站在同一“战线”,展现了党委政府回应群众关切,敢于履职担当的信心和决心。

四、方式务必反复推敲。在于三个方面,一是“亲”媒体。主流媒体具有严肃、严谨、理性的特点,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很大影响力,以公众为其核心受众。当前日益活跃的自媒体,如博客、论坛、微博等在信息传播中也逐渐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党委政府要重视与主流媒体的沟通交流,在尊重新闻媒体的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加强自媒体的信息管控。充分利用主流媒体资源,统一信息口径,信息往往是“一张有说服力的图片胜过一千句话”,借助主流媒体为政府发声,用更加直观、生动地方式传播信息,进而增加党委政府的公信力。二是“亲”公众。信息要做到“短”而“精”,具有浓厚工作报告味道的官方信息,难以获得公众的认同,可能被断章取义甚至歪曲实事,进而影响党委政府形象。以简短、精炼,包含具体情况的表述,以群众听得懂的表达更能体现党委政府处理舆情、事件的态度,获得公众认可。三是“亲”宣传。对于负面报道和突发事件,党委政府既要及时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又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开展各种有利于塑造正面形象的活动,将媒体和公众的注意力吸引到正面轨道上来,充分利用全市“十百千万”网评员力量,及时开展网评、跟评,善于借助第三方评估、专家学者、权威人士发表意见的方式,引导负面舆论、事件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