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海洋资源开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创新能力本位教育模式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 教育改革
引言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1-3]。自2000年起,麻省理工学院(MIT)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组织,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创立CDIO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以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1-3]。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以产品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的理论、技术与经验。其教学大纲满足美国、加拿大和其他华盛顿协议国家职业工程师组织对工科教育的要求,其教学框架体现了创新的教育思想[1]。“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简称CBE)为近年来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育思想和课程模式。我国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引入,九十年代逐渐推广[4,5]。本文拟对创新能力本位的教育模式(Innovation 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简称ICBE)对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启示等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一、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特点
1.具备大工程理念
CDIO模式根据这样一个大工程的理念建构课程体系,CDIO模式培养的不仅是技术专家,而且是能在现代组织管理模式和市场运行机制下从事产品系统开发的工程师,更是以人类福祉为宗旨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工程人才与社会文明的缔造者。如CDIO的培养目标中涉及:明确工程师的目标和角色,明确工程师的社会责任;了解工程对环境、社会、知识和经济体系的影响;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历史文化传统;了解当代重要的政治、社会、法律和环境问题和价值观;具有全球化的视野;意识到不同企业文化的差异;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和规划;具有技术创业的意识,了解创业融资和组织;理解管理的功能,了解组织内各种角色和相应的责任,了解组织内的变化、动态过程和演化。CDIO模式正是从系统宏观的视角培养工程人才,从培养目标到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无不在这样理念的统领下。
2.注重培养综合素质
CDIO模式是MIT历经数年时间通过对企业和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和实践逐步研究完善的。MIT根据社会和产业需求,制订综合系统的CDIO培养目标,CDIO不仅注重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还注重合作沟通等社会能力,解决问题、批判创新、系统思维、计划等综合能力,终身学习等自我提升能力,良好的职业伦理等职业态度。这个目标是全方位的,不仅包括专业技术知识,还包括实践能力,即在社会和企业环境下,对产品、生产流程、工程系统进行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能力,同时还包括个人能力、职业能力和态度、团队工作和交流能力等,涵盖在组织中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全部能力。
3.密切联系产业
CDIO教育模式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教学内容和方法与产业发展同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合格的工程人才为目标。CDIO标准直接参照工业界的需求,其中构思、设计、实施、运行四个环节是企业在真实社会环境中的一个产品开发流程。CDIO模式要求学生具备通过这4个环节进行产品系统开发的能力,要求学生开展2个或更多的设计实践,其中一个为初级,一个为高级,以项目为导向,使学生把学科知识与真实的产品研发实践结合起来。同时CDIO模式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根据技术创新的步伐不断更新工程的能力。在对专业的评估中CDIO模式要求不断听取来自产业的反馈信息,从而根据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教育教学。CDIO模式是融于产业发展与产业发展同步的工程教育模式。
4.系统的工程教育改革
CDIO教育模式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教育改革,评定CDIO教育模式有12条标准,包括:以产品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周期作为工程教育的主线;具体的培养目标;一体化的课程计划;工程导论课程;设计实践;工程实践场所;一体化的学习经验;学生主动学习;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教师相应的教学能力;考核方式;专业评估。CDIO模式是一个涵盖工程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验实训条件、师资标准、学生考核方式、专业评估等因素在内的系统综合的工程教育改革,实施CDIO教育模式需要学校、社会和产业密切的合作,需要学校各环节、各部门的积极配合,需要从方案到实施和评估一系列的具体环节,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
二、能力本位教育的基本内容
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产生于二次大战后。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通过学校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再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能力本位教育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核心是如何使学员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它是以从事某一具体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为出发点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评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思想与实践模式。因为各国或各学校对能力本位教育的理解不同,所以在实践中的具体做法不尽相同,能力本位教育在不同地区或机构被视为一种“学习过程的管理”、“职业技术教育的系统开发计划”、“课程开发模式”或“教学模式”。
能力本位教育中的“能力”是指一种综合的职业能力,包括四个方面:与本职相关的知识、态度、经验(活动的领域)和反馈(评价、评估的领域)。四方面均达到要求才构成一种“专项能力”,专项能力以一个学习模块的形式表现出来。若干专项能力构成一项“综合能力”,若干综合能力又构成某种“职业能力” 。
能力本位教育的五大要素:
1.以职业能力为教育的基础,并以之作为培养目标和教育评价的标准;以通过职业分析确定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的科目,以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专项能力的由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和学习计划。
2.以能力为教学的基础。根据一定的能力观分析和确定能力标准;将能力标准转换为课程,通常采用模块化课程。
3.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评价。以能力标准为参照,评价学生的多种能力,即采用标准参照评价而非常模参照评价。
4.教学上的灵活多样和管理上的严格科学。通常采用适应个别化差异的个别化教学。
5.授予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学分。
三、创新能力本位的教育模式(ICBE)对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教育改革的启示
在全新的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人才培养方案中,除了保持教学中重点突出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外,还增强了实践环节。教学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两者交替循环的进阶式总体思想,从而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相连。然后,以教学过程工程化管理的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能力目标培养。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改革,强调以公共课、外语和计算机教学为基础,以海洋科学、海洋地质学、海洋测量学、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等有关知识与技术为先导,以海洋空间信息科学与遥感技术数据采集、数据编辑和海洋地理空间信息管理与应用三大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以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海洋环境监测与信息系统、海岸带规划管理与信息系统、海域使用管理与信息系统、海洋环境规划与评价为主线贯穿教学过程,完善学生的系统开发、维护、空间分析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以培养应用性人才培养为目标,教学改革要突出能力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践性教学环节应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可以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解决问题和技术创新能力。为此采取严格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一系列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工程化管理,利用不同学科的优势,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本科生课外科技活动和实践训练计划,组建多学科渗透交叉的师资队伍,构筑全新的多学科渗透交叉的海洋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以教学过程工程化管理的岗位型产学结合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集中式培养。即组织教学过程工程化管理, 创建教学过程工程化管理体系和保障能力目标培养质量反馈控制和评价机制,运用模块化问题教学法,将理论与综合实践相结合,制定工业级课程标准,进行工程化教学管理,积极探索课程考试方法的改革。教学大纲明确将教学过程中成绩考核作为重点内容,避免以往只重视教学与考试,不重视教学过程考核的现象。课程考核一改期终一次性考试方法,将其与课程单元模块考查相结合。单元模块考查形式各样,有课堂综合练习、讨论、小设计、小论文和小招贴等。考核指标以国家部颁的《规程规范》为依据,通过考试改革,避免学生临时抱佛脚。教师在考核时也减小压力,避免人情分,按学生的实际水平评定考核,促进学生通过实践锻炼都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四、结语
像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工程本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技术基础、宽广专业知识、综合工程系统能力和良好团队协作能力的实践型人才。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重视个人能力而忽视团队协作、重视专业知识而忽视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它是目前国内进行工程类本科教育改革的方向。基于创新工程教育模式(CDIO)和能力本位教育模式(CBE)的创新能力本位教育模式(ICBE)为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教育改革提供一个很好的框架和理念。通过专业教学培养方案的市场化改革和探索,最主要的是将培养目标的重点转移到如何适应用人单位和有利学生就业上。通过产学结合,将技能培训岗位化、社会化,学生的技能最终得到应用岗位的鉴定和市场的认证。专业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更新观念,不懈努力,实现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陶勇芳,商存慧.CDIO大纲对高等工科教育创新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81-83.
[2]王刚. 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解读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5):86-87.
[3]李曼丽.用历史解读CDIO及其应用前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29(5):78-86.
[4]匡世锬.试论CBE/DACUM 教学模式[J] . 武汉:高等工程专科教育研究 ,1995, (4):21-22.
关键词:海洋文化;海洋文艺资源 ;文化产业;海洋文艺产业
海洋文学与艺术,是海洋文化中最重要的文化支脉,在海洋文化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延续着自身的文化图像,并由此形成了丰富的海洋文化产业资源。无论是山东沿海人民口口相传的神话传说,还是作为民俗事项的文艺表演,与生产相关的渔民号子,都是具有开发价值和潜力的海洋文艺产业资源。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海洋文学艺术资源的产业化开发是其必然选择。
一、山东海洋文艺产业化开发的实践成果
客观的说山东海洋文艺产业远没有海洋文化产业的其他类别发展迅速,但是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
一是海洋文艺产业化实践初见成效。通过市场来展现山东海洋文化的特色,集歌舞、杂技等多种表演形式与一体,全景展现威海海洋文化的大型情景剧《梦海》的成功实践给了产业化运作很大的启示。《梦海》自从2005年全面的推出市场以来,在全省重要城市以及国外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演出,不仅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更已经成为了威海市的城市名片。它的成功一方面是源于深厚的海洋文化内涵,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更是其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机制和市场营销机制的成功。
二是通过市场开发来促进海洋文艺产业资源的传承和保护。山东有很多极具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的海洋文化产业资源面临消逝的问题。这一状况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已经有所改观。比如“日照岚山渔民号子” 是渔民在海上撒网捕鱼过程中统一劳作的劳动号子,是传承下来的重要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海洋文艺资源,已经被山东省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传唱范围仅限于渔民和沿海地区,几近失传。近年来岚山渔民组建了“岚山号子表演团队”,并把岚山号子搬上了各类的舞台和晚会上,不仅以其铿锵粗犷的曲调和原汁原味的原生态风格而激发了消费者的消费热情,更重要的是打开了该资源保护和传承的新局面。此外还有胶东秧歌、日照渔鼓、寿光的闹海等优秀的传统海洋文艺资源也通过产业开发这个途径,重新焕发了活力。
三是海洋文艺产业基地建设曙光初现。文化产业的集群发展,具有十分明显的集聚效应和产业拉动效应。像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中国(怀柔)影视基地等都是初具规模的文化产业集聚区。目前山东海洋文艺产业的首个基地——潍坊滨海国际影城于2009年10月31日正式揭牌。该基地以影视娱乐为主要内容,并以此带动影视品牌引进、影视服务、影视旅游、院线影城、音像发行和影视制作为主要特色的庞大的影视产业链条。另外,与大芬油画村齐名的青岛达尼画家村也是重要的海洋文艺产业基地。该村位于青岛市胶南区,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被誉为中国江北第一画村,主要从事油画、丙烯画、水粉画的临摹和创作,产品全部出口欧美,享有较高的声誉。2005年,出口油画作品2.5万幅,创汇280万美元。
二、海洋文艺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山东的海洋文艺资源的产业开发已经逐步摆脱了萧条冷落的局面,但是从整体看仍处于起步、探索和培育的初级阶段,产业化程度十分有限。技艺传承青黄不接、人才流失、市场规模小、品牌欠缺等问题十分突出。
1、产业发展很不充分,总量和规模偏小。虽然山东省活跃的海洋文艺演出队伍有很多,尤其是在沿海农村市场的演出队伍,但他们多是“庄户演出”队或者是临时搭起的草台班子,还不能进行规范和成熟地市场运作。具体到海洋美术产业、传统工艺品制作产业,则大都是家庭小作坊式生产,不仅集约化程度不高,生产经营还相当分散,不具备规模化的条件。这都是导致海洋文艺产业总量和规模偏小的关键所在。
2、资源丰富与产业转化能力不足之间存在矛盾。山东省海洋文艺资源品种丰富,内容繁多,是山东海洋文艺产业的优势所在。但是山东省在将大批的资源转化为海洋文艺产品的能力还远不能适应产业化的要求。舟山渔民画和日照渔民画的市场化水平的鲜明对比就是一个例子。提到渔民画,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舟山的渔民画。一方面是因为舟山的渔民画造型夸张、想象丰富,具有有明显地域特色的绘画风格,多次在省级、全国及国外展览上展出并获奖。另一方面在于舟山渔民化的产业化水平较高。舟山的渔民画不仅有专业的创作团队还有专门的渔民画公司,与渔民画家签约收购渔民画,还有“海边画廊”,专门销售渔民画的作品[1](p1123)。舟山渔民画已经成为了独具特色的装饰品和艺术品占据了海洋文化艺术市场。另外,舟山市政府通过举办“舟山渔民画艺术节”不短扩大渔民画影响,创造渔民画的知名品牌。相较之下,日照的渔民画仍处于有价无市的状态,市场开发明显不足。日照市是中国三大农民画乡之一,于1988年被国家文化部首批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作为山东地区仅有的农民画画种,制作的农民画作品单一,产业收入每年只有几十万元,而且长期从事农民画创作的作者从上世纪的500多人逐渐减少,如今只有少数几个村子的几十人,与舟山的渔民画的发展有着天壤之别。这种情况是与其资源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不符和,但却反映出山东海洋艺术产品的市场开发和营销能力严重缺乏的现状。
三、发展思路与对策
这些产业层面的问题不能单靠政府输血式的扶持来解决,其根本在于提升资源的产业转化能力。
首先,要用产业化的运营思路来盘活海洋文艺产业资源。海洋文学与艺术产业要成为名副其实的产业,不仅要有产业化的眼光,更要按照产业化的运作规律来对海洋文艺产业资源进行开发,使这些一度远离人们视野的资源成为文化消费市场的重要产品而重新焕发生机。作为一个薄弱的产业,要加强与其他产业的结合,大力培育和发展文化内涵丰富,市场前景广阔的海洋文艺产品。例如海洋文学类的产业资源就可以通过纸质、电视、影视、动漫 等产业来进行开发,不仅提高了海洋文学产品的制作、包装、传播等方面的科技含量,更可以突破地域、媒介的传播界限,实现海洋文学产业的跨越性发展。另外,海洋文艺产业资源的开发尤其需要防止海洋文艺产品的纯市场化、商业化倾向。海洋文艺的产业化要在保有海洋文艺产业资源艺术特色、文化特色的前提下,将这种特色延续并更鲜明的融进海洋文艺产品的开发中。
其次,加快海洋文艺产业要素市场建设。海洋文艺要素市场与一般的海洋文化市场不同,它是为了文艺市场进行专业化服务的市场。如果文艺要素市场不能充分发育,文艺市场的各种资源就不能得到合理的配置,就不可能实现文艺市场的繁荣。目前演出市场中的演出公司、演出经纪机构和演出经纪人,艺术品市场的画廊、艺术品拍卖机构的市场要素还不够完善。因此必须要通过加快海洋文艺要素市场建设,充分地发展和完善经济、、评估、拍卖等文化中介机构,规范中介机构的经营行为来强化演艺市场的流通环节。
第三,重视人才。发展海洋文艺产业尤其要重视人的要素,因为该产业是典型的创意型产业,无论是演艺行业的演员,文学艺术品行业的作家和艺术家的创造力都是该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该建立旨在提高艺术人员创造积极性的多种奖励制度。掌握特殊传统技艺的非物质传承人员是海洋文艺产业资源的核心和纽带,对他们要给予重奖和保护,使优秀的海洋文化传统艺术后继有人,代代相承,发扬光大。
第四,打造山东海洋文艺品牌,延长海洋文艺产业链。目前我省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海洋文艺品牌只有《梦海》,但是相对于《云南映象》、《印象刘三姐》这类同样基于本土文化因素的演出品牌,无论是在经济效益还是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上还是有着较大的差距。因此,打造山东海洋文艺品牌势在必行。首先要坚持艺术作品和艺术产品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创新追求品牌化和精品化的设计,奠定品牌战略发展的基础。二是要进行品牌化的经营和管理。通过全方位地开发品牌,依靠品牌的效应打造产业链,开发衍生产品,才能解决产品的发展潜力问题。可以充分的利用品牌的优势发展相关产业,采取合作、品牌、转让、投标等多种形式,形成新的价值链,不断地扩大产品的品牌影响。
关键词 海洋经济;潜力;价值量;收益还原法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9(2010)06-0151-04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经济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是资源和环境问题。目前,海洋资源退化和海洋环境恶化已成为不争事实,已成为制约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研究探讨海洋经济发展的潜力对于制订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1 海洋经济发展潜力的涵义
海洋经济发展潜力是指海洋资源用于海洋开发和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海洋经济发展潜力评价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下,依据勘察的海洋资源及开发条件信息,对其未来海洋资源进行工业开发利用产生的经济价值进行评估。具体在计算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应为海洋资源总价值扣除生态环境灾害造成损失后的价值,即:海洋经济发展潜力=海洋资源总价值(未来贴现价值)-海洋生态环境灾害造成的损失。
2 海洋经济发展的资源潜力分析
此处主要评估我国近海主要海洋资源的经济价值潜力,主要海洋资源包括:水产、港址、海洋石油、海盐、滨海景观、滩涂等。以下采用收益还原法对我国主要海洋资源的经济发展潜力进行评估。
2.1 我国近海海洋资源经济价值
2.1.1 海洋渔业资源价值
海洋渔业资源价值评价可采用收益还原法。收益还原法的计算公式如下:
P:A/i=R-C/i (1)
式中:P表示海洋渔业资源价值;A表示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的纯收益;R表示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的年总收入;c表示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的年总成本;i表示还原利率,理论上需根据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加海洋水产资源开发的风险调整值来确定还原利率。但实际计算时,海洋水产资源开发的风险调整值难以估算。因此,可采用多年海洋渔业增加值增长率近似估算。2000~2008年我国海洋渔业增加值增长率范围在3.3%~20%之间,年均增长9.8%。取海洋水产资源开发的风险调整值为3.3%~20%之间,平均为9.8%。一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为2.25%,则可确定还原利率为5.55%~22.25%之间,平均为11.05%。
据测算,我国近海捕捞渔业的最大持续产量为567万t(其中黄渤海捕捞渔业的最大持续产量为103×10t,东海捕捞渔业的最大持续产量为279×104 t,南海北部捕捞渔业的最大持续产量为180×104-190×104 t)。2006年我国海水水产品产量2887.68万t,我国海水养殖产量为1445.64万t,海洋渔业增加值为1708.1亿元。因此,经计算得到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的合理年纯收益近似为1190.5亿元(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的年纯收益近似采用当年海洋渔业的年增加值,其中计算时采用捕捞渔业的最大持续产量和海水养殖产量计算)。因此,根据公式(1),可得到我国近海渔业资源总价值范围在5350.56亿~21450.45亿元之间,平均价值为10773.76亿元。
2.1.2 港址资源价值
港址资源包括已开发利用的港址资源和未开发利用的港址资源。对于已开发利用的港址,可采用收益还原法评估。港址资源价值评估的计算公式如下:
P=A/i=(R-C)/i (2)
式中:P表示港址资源价值;A表示港口运营的年纯收益;R表示港口运营的年总收入;C表示港口运营的年总成本;i表示还原利率。参照《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港址资源开发类建设项目还原利率取8%。
2006年,我国海洋交通运输业增加值为2842.1亿元,则可近似为港址资源开发的年纯收益。根据以上公式,可得到我国港址资源价值为35526.25亿元。
2.1.3 海洋石油资源价值
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价值可采用市场价值法和收益还原法评估。市场价值法的计算公式如下:
P=Pe×Q×r (3)
式中:P表示资源总储量价值;Pe表示资源单位采出量价值;Q表示资源储量;r表示资源回收率(%)。
2006年,我国沿海地区海洋原油产量3239.91万t,实现增加值668.9亿元,单位海洋石油开采量价值为2064.56元/t。根据2005年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联合组织的第三次石油资源评价初步结果,目前中国石油资源量为1070多亿t,其中海洋石油资源量为246亿t。假设回收率为30%,采用市场价值评估,则我国海洋石油资源的价值为152364.5亿元。
2.1.4 海盐资源价值
海盐资源价值评估,可采用收益还原法评估。假设海盐生产年收入扣除年成本(包括投资成本、生产成本、税费、劳动者报酬等)后的年纯收益和还原利率不变,海盐资源价值评估的计算公式如下:
P:A/i=R-C/i (4)
式中:P表示海盐资源价值,A表示海盐生产的年纯收益,R表示海盐开发的年总收入,C表示海盐开发的年总成本,i表示还原利率。还原利率根据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加海盐资源开发的风险调整值来确定。但实际计算时,海盐资源开发的风险调整难以估算。因此,可采用多年海洋盐业增加值增长率近似估算。2000年~2008年我国海洋盐业增加值增长率在-1.1%~17.4%之间,平均为3.98%。一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为2.25%,则可确定还原利率范围在1.15%~19.65%之间,平均为6.23%。
2006年,我国海盐产量3100.89万t,海洋盐业增加值44亿元,则近似确定海洋盐业职员开发的年纯收益为44亿元。采用收益还原法,我国沿海海盐资源价值为223.92亿元~3826.09亿元,平均价值为706.26亿元。
2.1.5 滨海旅游资源价值
滨海景观资源价值评估采用或然价值法、收益还原法和成果参照法。2006年,我国滨海旅游业增加值2619.6亿
元,则滨海旅游资源开发的年纯收益近似为2619.6亿元。采用收益还原法,其还原利率根据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加滨海旅游资源开发的风险调整值来确定。但实际计算时,滨海旅游资源开发的风险调整难以计算。因此,可采用多年滨海旅游业增加值增长率近似计算。2000年~2008年我国滨海旅游业增加值增长率在0.2%~34.2%之间,平均为14.06%。一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为2.25%,则可确定还原利率范围在2.45%~36.45%之间,平均为16.31%。根据收益还原法计算,我国滨海旅游资源价值为7186.83亿~106922.4亿元,平均价值为16061.31亿元。
2.2 国际海底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潜力
根据陈新明,我国在太平洋7.5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结核专属区,目前控制了4.2亿t干结核量,11175.52万t锰,406.4万t铜,514.42万t镍,98.49万t钴的资源量,可形成年产300万t干结核、开采周期20年的深海产业。初步测算,投资该规模的产业总资本14亿~19亿美元,回收期7~12年,可获利润40亿~50亿美元。
根据测算,未来国际海底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潜力为26亿~36亿美元,平均为3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为212亿元。
3 海洋环境生态损害造成的损失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污染及海洋灾害对经济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海洋环境污染造成渔业损失、风暴潮和赤潮造成的灾害损失等。
3.1 海洋环境污染造成的渔业损失
我国海洋渔业水域污染事故次数仍然较多,损失较大。根据农业部和国家环境部的《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02~2007年,我国海洋渔业水域污染造成直接损失为2.43~10.8亿元,平均为5.6亿元,海洋天然渔业资源经济损失为27.4~42.7亿元,平均为31.86亿元(见表1)。根据收益还原法,取海洋渔业资源价值评估的还原利率,即5.55%~22.25%,平均11.05%。根据收益还原法,我国海洋环境污染造成的渔业损失总计为493.69亿元~769.37亿元,平均为288.33亿元。
3.2 海洋灾害造成的渔业损失
我国海洋灾害类型主要有风暴潮灾害、灾害性海浪、赤潮、海冰、海平面上升等,其中风暴潮灾害和赤潮对海洋经济影响较为严重。我国沿海风暴潮主要造成沿海养殖业、港口设施等方面损失,赤潮对海水养殖业造成损失。我国2000~2007年风暴潮灾害和赤潮灾害损失(见表2)。2000~2008年我国风暴潮灾害和赤潮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合计平均为133.23亿元。采用收益还原法,取海洋渔业资源价值评估的还原利率,即5.55%~22.25%,平均11.05%。根据收益还原法,我国海洋灾害造成损失的现值为598.79亿元~2400.54亿元,平均为1205.7亿元。
4 海洋经济发展潜力综合分析
通过计算可得,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在199737.16亿元~320335.57亿元,平均为214150.1亿元,见表3。
5 结论
根据以上计算,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可开发潜力在5350.56亿~21450.45亿元之间,平均为10 773.76亿元,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潜力为35 526.25亿元,海洋石油资源可开采潜力为152 364.5亿元,海洋盐业发展潜力在223.92亿~3826.09亿元之间,平均为706.26亿元,滨海旅游业发展潜力为7 186.83亿~106 922.4亿元,平均为16 061.31亿元。未来国际海底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潜力为26~36亿美元,平均为3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为212亿元。
关键词:外向型经济;实施效应;战略升级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8-0071-03
我国沿海地区位于太平洋西岸,具有绵延的海岸线,优良的港口,方便的交通,良好的投资环境,丰富的人力资源和较高的生产力水平。包括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8个省,广西一个自治区和上海、天津两个直辖市。改革开放30年,沿海地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发展对外经济,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龙头”,促进了中国宽领域、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一、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实施效应
(一)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积极经济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始终走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前列,对外开放过程中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优化了产业结构,极大地促进了对外贸易额的增长,为中西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1.经济发展状况
自沿海地区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以来,GDP总量不断扩大,2007年GDP增长幅度17.98%,达到159 018.41亿元。其在全国GDP总值中占的份额也由1980年的48%增长到2007年的63%。近十年,财政收入实现了较快的增长速度,2007年财政收入达到14 059.9亿元,比上年增长22.55%,达西部地区的4.4倍。沿海地区居民收入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居民的购买力也不断增强,消费能力提高,消费市场扩大,市场需求不断增强。
2.经济结构变化
沿海地区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90年代之后一二三产业发展趋势不十分明显,2007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8.20∶52.79∶39.00,第一产业份额有大幅度的下降,二三产业有所发展,其中第二产业发展较为明显,且与中西部地区拉开了差距。这与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大力推动加工贸易与制造业的发展有密切关系。而外向型经济发展起步较早的省份如广东、上海、江苏等省份一二三产业构成中二三产业比重较高。
3.利用外资情况
从1990年到2004年沿海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额累积到5 892.728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6.36%。沿海地区大力吸引外资,为我国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资金严重短缺和资源相对不足的困难提供了必要条件。
4.贸易变化情况
沿海地区的外贸进出口总额从1990年的3 692.9275 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133 286.2778 亿美元,18年间增长了近36倍。以出口发展来大力拉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加工贸易、以劳密型产品出口主导,以及出口产品结构迅速提高到以制成品为主。与此同时通过利用外资来大力发展我国的出口是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可见外资企业以及加工贸易的发展,对沿海地区经济出口的增长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与沿海地区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初衷也是相吻合的。
(二)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障碍与不足
1.外贸依存度过高
2007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超过64%,与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外贸依存度明显偏高,而沿海地区更是达到83%的外贸依存度。外贸依存度的提高使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更加依赖于国际市场。外贸依存度不断升高意味着沿海地区利益在更大程度上与国际市场捆绑在一起,外部动荡对沿海地区经济安全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特别是对部分原材料和战略物资进口依存度过高,增加了沿海地区经济的脆弱性。
2.高比重加工贸易产生一系列问题
加工贸易在沿海地区出口贸易方式中占了相当的比重,2000年之后一直占贸易出口总额的54%以上,是沿海地区出口贸易方式的主要组成。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产品的层次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技术溢出效应弱小。贸易福利低,产业链条短,产业关联不明显,技术已出效应低,长此以往,容易产生贸易的平“贫困化增长”。
3.经济圈的产业同构现象严重
在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沿海地区各个省市一味以追求经济发展,大力吸引外资为目的,忽视了区域协调与合作。沿海地区三大经济圈之间,经济圈内部产业同构现象非常严重。且主要集中于能源业与加工制造业。沿海地区的产业同构现象,并未使其形成有规模性的产业集群,而是凌乱的,碎片似的产业同构现象。这样一来,很多企业和地方政府一味追求经济效应,进行恶性竞争,压力了产品的价格,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
4.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严重
从制造业区域布局看,沿海地区是我国制造业集中分布地带。在各行业占资源消费量比重的排序中,制造业在各种资源的消费中排名均位列前三。而在按行业分外商直接投资中,占比重最大的也是制造业,比例为70.4%。沿海地区外商着重投资的产业――制造业带来了大量的资源消耗和浪费。
根据2006年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出口贸易额最大的9个工业3中大部分行业都集中于沿海地区,基本上占出口贸易额的80%以上。这些产业绝大部分是污染密集产业或者高度污染密集型产业。这些行业的发展对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可见,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已进入关键的发展阶段,升级问题迫在眉睫。
二、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升级路径探讨
由经济效应分析可以看出,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制约因素主要集中在产业结构低,资源短缺,以及区域协调性不足等方面,针对这几点提出外向型经济发展升级路径。
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应该是以克服弊端,保持并进一步发挥现有优势,实现其稳定经济增长、提升对外竞争力,获得优先发展的同时,带动沿海地区内部及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其内涵涉及多个方面: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进行产业升级,引进和利用外资,应以高技术含量,低耗能、低污染产业为主,实现产业的升级;要率先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降耗,应发挥沿海地区资源环境优势,合理利用与开发海洋资源,做到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实现资源开发利用的升级;沿海地区区域内部的对外开放应以良性竞争为前提,合理规划,各尽其能,且应在率先发展地同时积极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实现区域合作的效益升级。
(一)路径一:产业升级
加快沿海地区传统产业的改造步伐,淘汰、转移和扩散比较优势已经丧失或将要丧失的产业和产品。并引进和运用新技术,嫁接式地改造传统产业。要以高技术产业化为主导,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海洋工程、环保工程、先进制造等高附加值加工业。鼓励资本集中以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资本集团,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形成产业群体,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还应充分发挥科技力量雄厚的优势,积极发展金融、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以及旅游业,发展现代农业。
1.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是全方位、大规模的,它的兴起为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创造了机遇,拓展了空间。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式,承接产业转移也应做到有理有序。应实现制造业的集约型承接。实现制造业承接从“三高一低(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向“三低一高(低物耗、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转型。
2.以信息、技术带动产业模仿与产业创新
沿海地区的R&D投入与人才培养与发达国家相比是远远不足的。在信息化、知识化的背景下,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的关键在于R&D能力,创新能力,系统集成能力的提升以及专业人才对这些核心能力的合理运用。沿海地区企业有选择的引进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干中学”和“组织演替”实现产品升级和产业升级。
3.通过“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
实现产业升级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产业转移。沿海地区实现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产业向中西部的顺利转移,会在完善产业配套能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等方面为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因此实现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升级,必须实现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的有效衔接以及东中西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路径二:资源升级
沿海地区大陆岸线18 000公里,主张管辖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自然条件优越,南北跨38个纬度,兼有热带、亚热带、温带三个气候带,蕴藏着丰富的海洋生物、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滨海旅游等资源。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形式已由传统的海盐业、捕捞业、港口运输业发展到海洋油气、海水利用、海洋能及海洋药物等多个门类。根据海洋资源的承载能力,积极勘探新的可开发海洋资源,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可弥补沿海地区陆地资源不足的状况。
1.做好区域海洋区划与规划
海洋资源的结构与功能,客观上要求对其开发具有很强的协调性。无论是构成中国的四大海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还是与开发海洋资源相关的开发活动:海水养殖、渔业捕捞、石油勘探开发、港口开发等活动地开展,都需要在空间上协调好,做到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以避免对相关资源的损害和影响。这就需要在开发海洋资源时,依据《国家海洋经济开发规划纲要》的指导,使沿海各省、县市之间在海洋资源的利用、保护的协调性一致性问题上达成共识,做好规划。
2.实现海洋的资产化管理
长期以来人们的海洋意识薄弱,认为海洋资源无价,可以无偿使用,致使资源开发者不承担资源保值、增值的责任,短期行为严重,导致海洋资源浪费和破坏严重,制约了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因此,应实现海洋的资产化管理,即遵循海洋资源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再生产过程中,把海洋资源作为资产,进行投入产出管理,建立起以产权约束为基础的新型管理体制,最终形成以资源养资源的良性循环。
3.加快海洋技术的创新与开发
目前,我国的海洋资源开发就是发展水平还很不平衡,有些资源的开发技术和设备比较落后,利用效率低,还处于粗放型的开发阶段,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应按照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海洋技术产业化、业务化的要求,改革现有海洋科技规划体系,制定海洋开发的科技发展规划;建立有效的科技投入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拓宽投资渠道,引进风险投资、课题招标等市场运行机制;加强和完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视海洋高新技术园区的建设及其示范作用;加强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引进和培养机制。
4.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
我国在自主开发海洋资源方面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投入都比较有限,美国、日本、英国等世界重要海洋国家在开发海洋资源领域已探索了很多年,技术相对成熟。沿海地区应积极参与国际海底资源勘探合作开发和管理、极地科学考察和全球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和管理,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开发利用公海与国际海底中蕴藏的渔业和矿产资源,保证我国短缺资源的稳定供应。
(三)路径三:区域合作升级
我国的几大经济圈是沿海地区最为发达的集中连片的地域,在沿海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的经济圈经济快速增长且交相辉映,成为构成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并全方位拉动了中国经济。因而要进一步发挥这些地区在全国经济增长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1.加强经济圈之间的区域合作
第一,应克服地方主义思想,建立沿海经济圈区域意义上的整体发展战略,使区域经济适应一体化的趋势,并从政策和体制上推进区域间合作走向高效和谐,避免恶性竞争,实现协调发展。第二,针对经济圈存在的问题,并在兼顾沿海经济圈整体协调发展的前提下,提出各经济圈的发展模式和功能定位,要把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作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节能、降耗、减少环境污染,切实减少由于经济增长所付出的昂贵代价。第三,加强经济圈核心城市的辐射与带动作用,以中心城市为圆心,加快向地区的产业扩散,组成城乡一体化的大城市经济圈,增强大城市国际竞争力,形成以城镇带动农村、以发达城市带动落后城市的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的发展模式。
2.加强经济圈的区域带动作用
增创沿海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加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增强对其他地区的示范、辐射与带动效应。一方面对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加快其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发挥互补优势,壮大经济腹地的实力,实现共同发展。
3.加强经济圈的国际区域合作
经济圈里的环渤海经济圈位于太平洋西岸,地处东北亚的中心地带,向东沟通韩国和日本,向北与俄罗斯远东地区联结在一起,在东北亚经济格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兴的环北部湾经济圈,是中国与马来西亚、越南、等国相邻的地区,是中国周边国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这些经济圈与周边国家、地区的和谐发展,可以使沿海地区更快、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的大经济圈中,获得“双赢”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志彪.全球价值链中我国外向型经济战略的提升――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工业经济,2007,(3):28-35.
[2]郭腾云,陆大道,甘国辉.中国开放政策对区域发展的作用[J].经济地学报,2001,(9):581-589.
[3]邹冬涛.中国改革开放30年(1978―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4):125-160.
关键词: 唐山市 海岸带资源开发利用 可持续发展
唐山市位于河北省东部,地处环渤海湾北岸。唐山沿海地区位于唐山市的东南部,东起滦河口,西至洒金坨插网铺[1],境内包括乐亭、滦南、唐海、丰南四县的36个乡(镇、场)和大清河、南堡两大盐场,全市拥有119.3km的海岸线,面积4880km2,其中海域面积2100km2,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目前已建成的中国北方大港――京唐港和正在开发建设中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曹妃甸港及曹妃甸新区都位于本地区。
唐山市海岸带近海海域浅海面积广阔,海洋资源丰富,如盐田、滩涂、水产、港口、旅游等资源在唐山地区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发展唐山市经济提供了资源条件。
唐山市海岸带资源开发利用从总体上来看,无论是其开发程度还是发展水平,与南部沿海城市相比,尚存在着粗放型、低效益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海洋经济的产业化程度低,产业结构仍以传统的渔业和盐业为主,产品结构以初级产品、粗加工产品为主;滨海旅游业开发程度不高,旅游资源利用率低,难以形成高附加值的规模效益。(2)滩涂与浅海的开发力度不够,可开发空间很大。(3)唐山市海洋科技发展较为落后,海岸带科技人才匮乏,未能将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4)近年来唐山市工业发展迅速,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污染,造成海岸带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海岸带是目前最具开发前景,又最易受到破坏的地带。自然灾害频繁,影响比较大的有地质灾害、海岸侵蚀与淤泥、风暴潮、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等,给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成为目前主要的制约因素。
唐山市的经济发展模式引起环境污染、自然环境破坏、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这使自然资源供需矛盾加剧,沿海地域能源资源更为短缺。海岸带的特点和现状决定了海岸带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唐山市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环境和生态的破坏相对严重等具体情况而言,走可持续的海岸带发展道路更具迫切性和必要性。
海岸带的能源、土地、陆地水等资源紧缺,必须十分珍惜和有效利用这些自然资源[2]。针对资源供需的尖锐矛盾的状况,应注重开发资源深加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就水产业而已,要按照“改革捕捞作业,调整养殖业,深化加工业”的思路发展。捕捞要由定位作业转向流动作业,由近海作业转向远海作业,由单船作业转向联合作业;养殖业的重点是调整结构,各沿海县要发挥自己的优势,突出重点,体现特点,各县要填补当前海藻养殖的空白[3],大力发展水产品深加工。
海洋油气开采注重与本地区油田的合作开发,避免污染和浪费。另外还要改变海盐生产,延长盐化工产业链,推进南盐和唐碱一体化,以及大力开发海水制盐业。此外,还应该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业,加快石臼坨海岛旅游区、京唐港至滦河口的港口旅游区和金银滩森林公园的基础建设,面向本地区及外地做好宣传工作,广泛吸引国内外的游客,使滨海旅游成为唐山经济新的增长点。
由于唐山海岸带各种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应加强对各种自然灾害的监测,提高灾害预报能力,减少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同时要控制“三废”排放,净化环境。
21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唐山市在海岸带资源开发利用中,要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引进海洋科技人才,尽快造就在结构、门类、素质、数量上都与唐山市海岸带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科技队伍,彻底改变海洋开发落后的局面。
长期以来,人们把海洋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之地。开发过程中要转变这种错误的观念,政府要加强海洋开发和立法,并大力做好宣传工作,同时对整个产业作出详细规划,完善海岸带综合管理体制,应该定管理政策,采取宏观调控,考虑长远利益和整体综合效益,更有效地解决好各种海岸带资源开发活动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健全唐山市海岸带管理的法律体系和管理机制。
在进行海岸带开发的同时,更应注意保护资源和环境,特别要保护衰减中的海洋生物资源。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资源恢复和增殖,以维护生态平衡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严格控制近海船只的数量和捕捞强度。在禁渔期内,严禁下海捕捞,保护近海渔业资源。
参考文献:
[1]邹继兴,高春梅.唐山市海洋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30-35.
【关键词】 海洋经济;海洋经济产业;产业格局;发展
一、海洋经济的内涵
“海洋经济”这一术语首先由美国学者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中国现代海洋经济理论研究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和于光远等于1978年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上提出建立“海洋经济”新学科的建议,这是中国首次出现“海洋经济”这一概念。[1]
依据国务院颁发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中对海洋经济的定义,海洋经济是指人类开发利用海洋形成的各种海洋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2]海洋经济是活动场所、资源依托、销售或服务对象、区位选择和初级产品原料对海洋有特定依存关系的各种经济的总和。一般意义上理解,海洋经济包括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
海洋产业是指人类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进行生产和服务活动形成的部门集合。目前发展比较成熟的有海洋渔业、海洋运输业、海水制盐业等传统产业部门,随着空间科学技术和海洋科技的进步,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新型海洋产业在海洋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逐步产生了海洋资源利用开发、海洋能利用、深海采矿技术、海洋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
二、浙江省海洋经济产业现状
浙江省有长达6696公里(其中大陆岸线1889公里)的海岸线,居全国之首;常规条件下适宜开发的海岸线资源761公里,其中深水岸线506公里,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海岛2869个,约占全国的40%;滩涂资源391万亩,其中87.5%具有淤涨型特点,面积大、完整性好,围垦开发条件优良。[3]
浙江拥有全国最大的渔场,近海渔业资源蕴藏量在205万吨以上。浙江沿海旅游资源齐全,包括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5个省级风景区、820个四级以上的海洋旅游资源单体。正是依托这些宝贵的海洋资源,浙江人把发展的眼光投向了海洋经济:2008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2677亿元,已占到全省GDP的12.5%,海洋一产和涉海二、三产业产出比达到9∶42∶49。尤其令人欣喜的是2009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达5.7亿吨,成为名副其实的大港。临港工业初具规模,合成材料、精细化工和石化新产品的产值均居全国前列,镇海炼化是我国最大进口原油加工基地。全省造船能力约1250万载重吨,造船完工量522万载重吨,占全国18.1%、居第3位。海水淡化、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生物等海洋新兴产业方兴未艾。沿海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舟山大陆连岛工程、温州半岛工程、杭州湾跨海大桥等陆海“三大对接工程”及甬台温铁路建成,三门核电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推进,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和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日臻完善。
三、国内主要海洋经济大省之比较
海洋第一产业主要指海洋水产业,包括海洋捕捞业、海水养殖业以及正在发展的海水灌溉农业(试用海水灌溉能适应高盐度环境的农作物);海洋第二产业包括海洋盐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沙矿业和沿海造船业,以及正形成产业的深海采矿业和海洋制药业;海洋第三产业有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主要为海洋公共服务业。[4]
广东、上海、山东、浙江凭借自身的优势,走在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前列。
广东省在2000-2002年3年之内水产业总产值分别达到335.6亿元、402.1亿元和441.9亿元,位居全国沿海省市水产业产值之首。与其他沿海地区相比,其旅游业产值也是全国首位。此外,港口运输业及造船工业发展得也比较好,科技人员数量也多。上海凭借其优良的区位条件和现有经济基础,为其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环境。上海是我国第一大港,其造船工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得比较好,产值是港口业发展薄弱地区的100倍左右。浙江省凭借其丰富的水产资源,在最近连续几年内海洋捕捞产量居全国第一。此外,其主要海洋产业发展得都很好,处于国内较高水平。山东省海洋产业产值几年来均居全国沿海地区的前列,主要是依靠海洋水产业来发展的。山东的海洋产业种类丰富,海洋石油与天然气资源丰富,海洋盐业也较发达,海洋科技人才汇集。
四、浙江省海洋经济产业的发展途径
1、加大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实现经济战略升级
浙江沿岸海洋经济区第一产业的发展历史最为悠久,特别是海洋捕捞业和海水养殖业。它们曾是区域内海洋经济总产值的主要来源,也曾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方式。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区域海洋捕捞业和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十分迅速,现在已经达到了比较成熟的程度。与此同时,区域海洋第二、三产业也迅速崛起,获得了快速发展,改变了仅以第一产业为支撑的海洋经济结构,极大地提高了海洋经济总产值,同时又吸收了大量劳动力,进一步加快了海洋经济的发展速度。特别是在近年来,区域海洋第一、二、三产业相对比例迅速调整,其中第三产业的份额越来越大,出现了所谓“经济服务化现象”,即第三产业劳动力和国民收人的相对比重都保持上升势头。研究表明,产业结构的调整往往伴随人均GDP的增长,当人均收入达到3000美元以上时,产业结构就会出现服务化趋势,从而带来第三产业的明显增长。保持第二、三产业增速持续高于第一产业的势头,特别是以港口海运和滨海旅游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已成为区域海洋经济增加值最多的优势产业。在此基础上,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海洋服务业发展,有利于促进浙江沿岸海洋经济区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
2、依托优势海洋资源开发,实现良好的海洋产业格局
一直以来,依靠丰富的海洋资源,积极发展海洋经济,是浙江沿岸海洋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值得注意的是,海洋能源、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环保技术及设备、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等新兴领域,将成为浙江沿岸海洋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潜在力量,其开发潜力巨大,并且会产生连带经济效应。同时,也要加快形成港口海运业、临港工业、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业等优势产业,以港口建设和临港工业为突破口,带动其他海洋产业的协调发展。面向未来,积极推进海洋产业多门类的发展,努力在原有优势产业逐步成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新型海洋产业,就能够在浙江沿岸海洋经济区最终形成多元化发展的海洋产业新布局。
【参考文献】
[1] 徐敬俊,韩立民.“海洋经济”基本概念解析[J].太平洋学报,2007(11).
[2] 国务院文件.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国发[2003]13号.
[3] 顾波军,阳立军.循环经济模式下浙江海洋经济发展路径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8).59-62.
[4] 李靖宇,袁宾潞.长江口及浙江沿岸海洋经济区域与产业布局优化问题探讨[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1-38.
自《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签订以来,近几十年中,国际海洋法的发展取得了许多新成果,形成了许多新的国际海洋法法律文件。"这些法律文件从整体上反映了海洋法发展的几个新的趋势--经济市场化、生态和资源化、专业化和技术化" [1] 。另一方面,国际社会也对海洋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进一步重视,"海洋的综合保护和综合管理也成为了新近海洋开发研究的新潮流。" [2]
与这些新的要求相比,我国海洋事业的现状还存在许多问题,我们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加强与完善,以更好应对海洋法新发展的挑战:
一、加强海洋法制的建设
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海洋法体系,但仍然很不完善,这将很不利于我国适本文由收集整理应新世纪的国际海洋事务发展。
首先,要加强我国关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的立法。我国现行的海洋立法更多的行政性和政治性的立法,主要涉及对海洋的管理和保护,但很少涉及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经济性特征不足,这显然不符合国际海洋立法的资源化和经济市场化的趋势。[3]同时,在有限的资源立法中也出现了不平衡,即对传统资源如渔业和石油等规定较全面,但对新资源如新型矿产、海洋能源等的法律规制十分缺乏,甚至是空白。[4] 再次,立法在资源保护方面缺乏生态性体现,例如修订后的《海洋环境保护法》仍以污染防治为主,对资源以及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涉及依然较少,对生物资源多样性的体现更是十分微弱。[5]
因此,我国应迅速调整国内立法,加强针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立法,将立法理念从政治性、行政性转到经济性上来,使法律在海洋经济的发展中起到应有的重要作用;要加强法律的与时俱进,一方面,对已有法律法规,如有关渔业和水下遗产保护的立法要积极调整,以应对新公约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增加对如多金属硫化物和富钴结壳等新型资源和对生物资源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立法,以弥补法律的缺失,使这些新型领域也能有法可依。
其次,要加强海洋立法的协调性和综合性。我国的海洋立法太过分散,各领域都有单独的法律法规加以调整,而这些制度的制定机关错综复杂,又有各自的部门利益所在,于是形成了很难理顺的"条块结构"。这种结构容易导致"各扫门前雪"的情形,使各部门立法之间联系甚少,甚至相互孤立矛盾。而海洋事务中的各方面都是密切联系的,是一个系统的整体。这样无序的法律结构会成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瓶颈。
因此,要适应国际海洋法的新发展,就要求有更高层次的综合性立法出台,以统一和协调我国的海洋立法,避免在实践的适用中出现混乱,同时也更有利于我国法律与国际立法的协调。
二、加强对海洋的综合管理
国家的管理是对海洋事业建设的引导和保障,是海洋事业建设的基本。加强海洋事务的综合管理也是国际海洋法发展的新潮流,有关公约的制定也正在酝酿之中。对于我国,建立海洋综合管理制度也是形势所需。
21世纪是全面实施海洋开发的时代,我国的海洋事业面临着新的形势和要求:海洋管理的国际性强、涉外问题多而复杂;海洋事务范围广泛,涉及事务多,海洋资源又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各种海上活动相互影响和制约,亟需总体控制和统一协调等等。
但是,如同我国的海洋立法一般,我国的海洋管理体制也存
在着许多不足。最突出的莫过于长期以来的海洋条块分割管理体制带来的单一开发、顾此失彼、重叠和盲区并存的局面;同时,管理混乱滞后也导致了开发活动的无序,不仅影响了整体经济效益,更加剧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失衡;[6] 此外,《公海捕鱼公约》及一些深海资源勘探规章的制定和生效,对各国的海洋执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现行的分散型海上执法体制弊端多、矛盾大、效率低,已经不能满足国际海洋维权形势和我国海洋权益保护的需要,特别是远洋巡航维权执法的需要。" [7]
因此,海洋综合管理是我国海洋法制建设的重点。首先,要改革海洋管理机构体系,明确各部门职权,科学分布,避免重叠或盲区。其次,应当建立一个更高层次的国家级海洋综合协调决策机构,或在国家海洋管理局的基础上,增强其位阶,赋予该机构制定研究海洋开发、环境保护、安全防卫等重大的战略方针,进行全局指导与协调等职能,也可以更好的履行国际公约赋予的权利与义务,并更好的应对国际纠纷。此外,还应该建立统一有力的海洋执法系统,避免权责不清造成的执法不力,同时,更好的保护我国的海洋权益。
三、加强对海洋事务的科研力度和对海洋事务专业人才的培养。
科技在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和开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各国海洋斗争的关键。而我国的海洋科技还较为之后,资金支持也略显不足,同时,海洋事务如海洋法与海事法方面的人才队伍建设还不够完善。随着国际海洋科技的不断发展,国际海洋立法已经体现出了专业化和技术化的明显趋势,要适应这一新的趋势,必须有一定的经济、科技基础和人才储备。例如国际公约对环境、生态及资源保护越来越高的标准,就要求有关国家的环保科技必须达到一定水平;再如国际立法对新资源开发的规定表明了针对新资源的权利义务开始明确,这就要求有关国家具有一定的科技水平和人才储备,才有能力参与到其中。因此,加强海洋科技和相关领域的科研和人才队伍的建设也是我国应对国际海洋立法新趋势的重要对策。
四、加大力度发展近海海洋事业
由于国际海洋立法越来越细化,且新近的《公海捕鱼公约》以及两个深海资源勘探的规章都涉及公海,甚至对传统的公海自由作出了一定的限制。加上我国并不是海洋强国,海洋实力尤其是远洋实力本来就有不足,远洋发展势必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因此,我国在努力加强自身远洋实力的同时,也应该加大对近海的开发和利用,以缓解来自远洋的冲击,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寻找新的增长点。同时,近海的发展比较不易受到外国的干涉和影响。
>> 海岸带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及其国际经验借鉴 山东半岛海岸带规划与生态化综合管理的逻辑架构 人工海岸地貌建设对海岸带空间资源与景观资源的影响研究 电信宽带资源综合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论舟山海岸带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策略 《培训与开发》实践课程建设 地方化经济与海岸带城市发展 培训与开发课程课改实践探索 3S技术在海岸带资源环境中的应用概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综合实践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网络综合布线课程与实践教学方案构建 基于知识管理的培训课程开发模式创新与实践 企业员工培训课程优化思考与实践 海口市东郊海岸带建设用地与耕地动态变化关系研究 高职院校课程考核方案的制订与实践 基于“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研究与实践 干部教育培训红色资源开发的实践与探索 基于维修工作过程的装甲装备专业士官培训课程开发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6]朱晓东.海洋资源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侯国祥.海洋资源与环境[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
[8]罗伯特・凯.海岸带规划与管理[M].第2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9]关道明.全国海洋功能区划研究: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研究总报告[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
[10]傅金龙.海洋功能区划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11]伊勒(EhlerCharles).海洋空间规划:循序渐进走向生态系统管理[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
[12]江苏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发展改革委省沿海办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开发利用规划纲要的通知: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开发利用规划纲要苏政办发(2010)109[EB/OL].[2010-08-01].
.
[13]关涛.海岸带利用中的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GB/T19485-2014)[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4.
[15]陆建新.浙江省主要海洋灾害及应对[M].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2012.
[16]李文欢,石海莹.海南省风暴潮灾害预报及防范系统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
[17]陈林生,李欣,高健.海洋经济导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18]熊永柱.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1.
[19]郑丙辉.渤海湾海岸带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及生物修复[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3.
[20]石洪华,丁德文.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评价、模拟与调控关键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1]陈军.海岸带环境遥感原理与应用[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
[22]侍茂崇,高郭平,鲍献文.海洋调查方法导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资源;可持续发展;环境
1 我国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所面临的形势
目前阶段,我国国土资源的整体发展形势十分严峻,具体表现为,首先迫于人口增长以及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下, 我国的国土资源整体短缺的状况日益明显; 其次表现为人为的浪费和滥用的状况都使得我国的国土资源状况遭受到相当程度的破坏;其次表现在具体针对相关资源的管理方面所暴露出的种种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我国国土资源形势发展的严峻性。下面笔者具体从我国国土资源种类方面分析我国其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1.1 土地资源
目前我国的土地资源的总体特点可以主要概括为“一多三少”,具体表现为:总体数量多,但是平均下来的人均耕地少,同时高质量的耕地数量也较少,最重要的是可用于开发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的数量则更高少。目前我国的土地总体面积占据世界排名的第三位,但是如果从人均土地面积去看的话 ,仅占到世界平均数的1/3,形势十分严峻。
1.2 矿产资源
当前我国矿产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和土地资源的状况类似,虽然总体数量上较为丰富,稳居世界的前三位,但是因为人口基数大,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人均占有量十分的少,仅仅占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左右。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统计:目前我国矿产资源中多数支柱性的矿产资源表现出十分短缺或者是已经探明到其储量较为不足,具体包含有铁、硫、锰、铝、铜、磷、钾等种类的矿产资源,因为整体的开采资源条件较差,再加上原本的储量就很少,所以整体的发展处于劣势的状态1。另外,因为受到内外部条件的共同限制,目前我国的矿产资源总量中仅有60%可供即时的开发利用,而这其中也仅有35%可以成功地采出。
1.3 海洋资源
据统计:目前我国濒临的自然海域总体面积约为472.7万平方公里左右,而受到我国政府管理的海域面积也大约在300万平方公里左右,在世界整体的137个世界沿海国家中我国名列第9位。和其他类型的国土资源一样,我国海洋资源也表现为总量大但是人均水平较低的特点。总体排名居第九位,但是平均下来的人均海洋国土面积则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海洋国土面积的1/10左右,仅仅居世界排名的第122位。目前我国海洋资源的种类上较为丰富,品种繁多,但是总体上的利用程度不高,所以整体开发和利用的发展潜力较大。
2 目前国土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的发展目标
21世纪我国针对实现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和利用所指定的总体目标是:第一是要全面加强针对整体国土资源管理的调查评价,保证不断提高国土资源的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发展给国民经济以及人口的所带来的承载能力;第二是要有效加强针对相应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充分实现我国国土资源整体状况的优化配置、节约利用并最终实现科学、有效的保护;第三是要逐渐地减少并消除国土资源开发过程中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方面的损害,竭力提高针对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所获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第四是要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的同时还要保证针对国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3 针对我国国土资源施行可持续利用的相关战略措施
首先是要开展新一轮范围内的国土资源大调查。
开展国土资源大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最终可以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提供详实的基础资料以及相应的资源保障。同时针对国土资源所开展的调查评价务必注意要同经济建设及发展实现紧密结合,更重要的是还要重点针对那些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资源、地下水水源地以及相应的国家重大工程建设进行重点的勘测和管理。另外还要全面加强针对地质环境方面的勘查以及相应灾害的防治,其中要注意针对国家重要经济发展地区的所开展的综合相关地质调查工作施行优先部署。除此之外,还要重点加强针对西部经济发展地区的地质调查工作,进一步为实现西部大开发提供相对详实的资料。
其次是要加快针对海洋资源方面的勘查和开发工作
加快针对海洋资源方面的勘查和开发工作的具体工作步骤是要重点以发展海洋经济为核心,同时还要兼顾针对国家海洋权益方面的维护,前面实现针对我国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最终实现针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除此之外,在全面发展并巩固我国海洋资源在海运、水产、海盐等传统产业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以海洋油气、养殖、旅游、化工等多方面的新兴产业的利用。全面、积极地推进国际方面所号召的针对海底区域层面相关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 逐步地把我国建设发展成为海洋资源开发方面的发展大国。
再次是要全面加快开发针对西部经济地区的优势国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西部大开发的实现,不仅要以市场的发展需求为导向,同时还要注意针对相应国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更重要是还要兼顾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逐渐地把原有的资源方面优势逐渐地发展成为产业以及经济发展方面的优势。另外还要全面巩固西部地区国土资源在产业发展方面的优势地位,提高充足的供需能力,有效地促进各区域经济并最终实现协调发展,全面保障国家资源发展的长治久安。除此之外,针对西部国土资源的大开发,还要重点将针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及有效利用放在核心的位置,全面实施与之相应的退耕还林和还草的工作,并最终实现针对土地利用结构的有效调整。更要前面加强针对相应矿产资源的科学勘查和开发利用工作的推进,为最终促进西部地区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以及基础设施的全面建设贡献力量。
最后是要开展针对全国范围内国土资源的综合整治
针对目前我国国土资源的综合整治的内容主要包含有以下几个方面:针对地质环境、地下水资源以及相应的地质遗迹方面的保护;针对相关频发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针对土地生态环境所开展的建设和保护工作;针对矿山环境的整体治理和重建,以及针对土地复垦和针对海洋环境方面的综合治理工作等等2。这其中针对未利用地的开发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一种是针对实施土地的开发,目的是为了增加耕地的整体数量,最终实现“占补平衡”;另一种是采取向荒山要地的方式,目的的为了将其整理为建设用地,为实现发展扩容。这种针对国土资源的政治方法可以带来多方面的好处:一是可以减少针对耕地以及平地的占用,进一步优化建设用地结构;二是可以进一步节约用低成本,全面提高客商落户率以及工业项目落地率;三是可以减少政府的成本运作投入,减少征地拆迁方面的矛盾,极利于社会稳定和谐。
4 结语:
总体来讲,解决目前国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重点要加强针对我国国土资源的保护以及合理利用的基本国策和国情深入人心,同时还要增强全社会民众对于目前享有资源的忧患以及保护意识,全面提高公众遵守并执行国土资源相应国策的自觉性和自愿性,最终为实现国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注释
[1]张会艳,张丽荣,岳保华. 北京市生活用水现状和节水对策分析[J]. 北方环境, 2004,(03) .
[2波. 莱芜烟叶可持续发展的调查与分析[J]. 现代农业科技, 2010,(24) .
参考文献:
[1]王献溥,于顺利. 启东市滨海地区观光农业园区建设的实施途径探讨[J]. 安徽农学通报, 2007,(19) .
[2]虞磊珉. 环境经济法律制度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完善[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
[3]李沙,赵凯. 土地利用规划公众参与主体的定位[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05) .
[4]陈影影,陈诗越,王瑞雪,孙卫波,张芹. 聊城市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