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结范文

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结精选(九篇)

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结

第1篇: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结范文

不久前在重庆召开的、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的“绿色健康人居与和谐社区建设高峰论坛暨第四届环境保护与地产园林文化学术研讨会”上,高燕的题为《我的优秀传统文化观》的演讲博得了来自全国各地众多专家学者的喝彩。

日前,《经济》记者与高燕相约,听她解读她的优秀传统文化观。

《经济》:您认为传统文化在今天的经济社会是否重要?

高燕: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功经验,对先进文化给予了充分肯定。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这是继党的十七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经验总结和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的重大部署,对我们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同志来说,无疑是巨大鼓舞和鞭策。

十七大报告强调:“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富资源”。我们今天谈到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发展,就是为了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大精神,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科学发展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兴盛,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经济》:我们今天谈优秀传统文化,还有什么更深刻的国际背景和时代意义?

高燕:世界金融危机仍在全球蔓延,在这种国际形势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靠什么凝聚力量,共渡时艰?我认为急需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的创造活力,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当今时代,文化建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首推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精神支撑。在这方面,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几千年积淀形成的儒家思想,以和为贵的处事理念,诚实守信的道德架构,公平正义的处事原则,都为我国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和谐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华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是历史的沉积,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中华文化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昭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伴着历史的脚步,不断创新,而又承袭着优良的传统。自然、物理、天文、地理、生态、人文等等文化学科,在创新中不断产生裂变,使文化成为大概念、大范畴、大领域。

所谓古老的中华文明史,也就是一部辉煌的文化发展史。从四大发明到孔孟之道,从程朱理学到儒法交汇,从康有为“戊戌维新”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无不沿袭积淀和创造了中华民族光耀世界的灿烂文化史。也正因为这样,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中华民族经历的漫长文明史,沉积的厚重文化底蕴,是经受了历史检验与考验的,是对人类社会实践和生活有重要指导作用的,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自信。我们一定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继承发扬与改革创新的关系,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国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记忆和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这无疑是民族文化的思想根基,也是今天弘扬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和资源优势。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更趋自觉,更加成熟。今天,我们能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科学运用传统文化,这是认识上的一大飞跃。当前,我们特别要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天地之间、莫贵于民的民本理念,以和为贵、合而不同的和合思想,革故鼎新、因势而变的创新精神,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高尚气节,扶正扬善、恪守信义的社会美德等进行深入研究和阐发,使之放射出时代光彩。

《经济》:您认为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在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优势?

高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那么,社会历史进入到高科技发展的今天,如何科学巧妙地运用传统文化,为现代社会生活服务,为现代经济发展服务,这也是当前我们要着力研究的重大课题。

当今时代,不仅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文化的支撑,而且文化领域已经成为国际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较量的主战场。西方国家对别国的经济渗透,首先是从文化渗透开始的。正因为如此,各国纷纷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以此来增强社会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要打造我们国家的软实力,以此增强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要建设共同的精神家园,以此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样是大有作为的。比如说:易经是一门社会科学和哲学,它是在变中解析社会现象。运用这一理论,对于我们今天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就很有帮助。

党的十七大对文化创新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全党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要充分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等。

第2篇: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结范文

【原文出处】教育研究【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XX09【原刊页号】26~30,70

【分 类 号】g1【分 类 名】教育学【复印期号】XX11

【 标 题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报告【 作 者 】栾传大

【作者简介】作者系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副院长、 课题负责人、 研究员。长春130021

【 正 文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作为教育部重点课题于1990年提出,并展开研究,至今已整整十个年头了。十年来,在各级党政和有关部门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下,在广大实验研究人员的潜心研究与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丰厚成果,为学校德育内容系统化、民族化、科学化,为丰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体系作出了努力,为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对学校德育内容是一项重大改革,是探索性、创新性的实验研究。十年来,课题组根据实验研究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确定实验研究内容与目标,组织实验区点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系列概念、重要意义、实验原则、德目内容、实验方法、运行模式、保障机制等进行了系统研究。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方案

1.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基本概念

什么叫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什么叫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什么叫区域传统美德教育?本课题在研究中对这三个新概念界定如下。

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指中国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她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内涵包罗极为广泛。从内容上来概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从历史长河流淌轨迹来看,她不仅包含古代传统美德,亦包含近代革命传统美德和当代英模美德。

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就是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内容,对广大青少年,特别是对中小学生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系统影响的活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华根”、“中华魂”的教育,是“血统”与“传统”的整合。它不仅是学校德育内容的基础,而且也是我国现代学校德育的源流。从现行学校德育内容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对照看,现行学校德育内容及中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都能找到渊源。所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在现行学校德育中居于基础地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

所谓区域传统美德教育,就是在一个区域内实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其宗旨是发挥学校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实行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综合运行模式与机制,通过大面积的传统美德教育活动,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效益,拉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2.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的原则体系

本实验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批判与继承、发展与创新为原则,以现代教育学、发展心理学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德目体系为实验内容,综合运用系统科学方法,结合实际,从整体上研究探索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规律,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体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

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内容体系构建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是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根据新的历史时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本着“历史存在,现实需要”的原则,课题组系统挖掘传统道德资源,并依据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的原则,对传统道德德目进行了筛选、概括、凝炼、重释,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德目内容体系并根据伦理学的理论和分类,依据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所接触的社会关系的顺序,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低到高,按学段、分层次,把18个相互联系的德目归纳系列,构成整体,使之具有系统性、结构性、简约性。

为使这些德目与现行德育内容对接,渗透现代意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体系,我们采用表格方式,将18个德目、德目的隐含与现行德育内容对接,渗透现代意识,编制成《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德目体系构建纵横》,如下表。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德目体系构建纵横

德目 隐含儒家 与现行 渗透现代意识

伦理道德 德育对接

孝敬父母 孝、慈、敬、恭 伦理道德教育 人伦意识

尊师重道 礼、天地君亲师、忠 尊师爱生教育 重教意识

团结友爱 仁、协作、和谐、 团结友爱教育 平等、博爱意

信、义、和、平 识

立志勤学 智、毅、敏、学、思 前途理想教育 科学意识

自强不息 拼搏、进取、砺志 挫折(吃苦)教 拼搏意识

谦虚礼貌 礼仪、温、良、恭 文明礼貌教育 民主意识

诚实守信 诚、信、守诺 诚信教育 信誉、承诺意

严己宽人 宽恕、公正、克己 修养教育 自责自律意识

、容忍、豁达

人贵有耻 行己有耻、知耻近乎 知耻教育 荣辱意识

见义勇为 义、勇、无畏 情感教育 惩恶、扬善意

整洁健身 正心、修己、养生、 健身教育 生态、环保意

贵己 识

求索创新 勇毅、求索 创新教育 创造、竞争意

勤劳节俭 节约、勤劳、戒奢、 艰苦奋斗教育 效率、效益意

朴素 识

见利思义 利益、义然后利、义 义利教育 法制、道义意

利并重 识

敬业尽责 鞠躬尽瘁、一饭三吐 敬业教育 事业、现任意

哺 识

清正廉洁 廉、忘私、正直 反腐教育 廉洁意识

爱国爱民 仁、忠、爱人、保民 爱国主义教育 卫国、为民意

、利国、治国 识

天下为公 义、公、老吾老、幼 共生(为公)教育 全球、整体意

吾幼、平天下 识

三、实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1.学校传统美德教育

以学校为主阵地,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主要有:(1 )开设传统美德教育课,纳入教学计划。(2)利用各学科教学渗透。即要求语文、历史、地理、数理化、体音美各科针对本学科特点,结合传统美德因素进行传统美德教育。(3)利用各种活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如班团队可根据18个德目教育需要,以主题班团队会、故事会、讲演会、知识竞赛会、讨论会等形式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还可结合有关重大节日、纪念日向学生进行相关美德教育。

2.家庭传统美德教育

家庭中的传统美德教育,在整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具有不容忽视和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家庭传统美德教育,一是应培养孩子具有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基本道德,打下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的思想基础;二是对孩子从小进行归属教育,使孩子在懂事时便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属于中华民族子孙,长大为振兴中华作贡献;三是培养孩子勤劳节俭、自强自立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四是培养孩子礼貌待人、诚实守信、和睦邻里、友爱兄弟的道德品质,做一个合格的中国人。

在家庭传统美德教育中,注意引导家长注重全面性、针对性、一致性、表率性和科学性,积极地配合学校传统美德教育。

3.社会传统美德教育

社会传统美德教育,是指一定的社会教育机构,通过社会宣传、社会榜样、社会交往等活动,对广大社会成员(尤其是年轻一代)进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乃至优秀文化的宣传与影响,从而促进社会成员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进行社会传统美德教育主要途径:一是发挥大众媒介的宣传功能;二是运用榜样的示范作用;三是发动各行业、各企业、各系统,协调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为中小学传统美德教育实践活动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四是建立市(乡)规民约,奖善抑丑等规章制度,提高人们遵纪守法、维护公德的自觉性。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不仅是中小学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文明道德的大的环境,既是中小学的传统美德教育的目标,也是开展好中小学传统美德教育的条件和保证,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营造。

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运行模式

所谓传统美德教育运行模式,就是在一定范围内及一定条件下,关于传统美德教育如何组织、实施、运作的一种程序和方式,体现了传统美德教育规律,反映了传统美德教育的特点,即稳定性、规范性、操作性及有效性。

在前期研究中,总课题组总结各地传统美德教育教学有十法:系统讲授法、学科渗透法、情感激发法、意志锻炼法、榜样示范法、行为训练法、评价反馈法、环境陶冶法、情境感化法、慎独教育法等等,在此基础上各地经过研究、探索、创新、总结,又提出八种传统美德教育运行模式。

1.系统讲授模式就是通过开设传统美德课向受教育者系统地传授传统美德知识。系统讲授模式,一般是“四段型”结构。

引题 入境 明理 导行

低年级:──────── ──────────

讲故事指导观图 答问题指导行动

学知 激情 明理 导行

中年级:──────── ──────────

知善德 学美德 懂美德 行善德

说说 讲讲 议议 做做

高年级:──────── ──────────

说指导语 讲故事 挖掘内涵 导向践行

这是不同年段教师按着知、情、意、行的逻辑线索探索学知——明理——激情——导行的基本运行模式。

2.学科渗透模式即要求各学科教学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具体操作模式有:(1)直接渗透。如语文、历史、思想品德等学科,有许多内容本身就是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教材。(2)间接渗透。如数理化等学科中,由于教材本身大都是介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教育者可通过背景介绍等方式间接向受教育者渗透传统美德教育。(3)随机渗透。即根据学科的不同特点、不同内容,随机进行传统美德教育。(4 )重点渗透。即是根据学生实际和形势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学生或某些问题进行专题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传统美德意识。

这类渗透课的教育模式可采取“选择渗透点(块)——把握渗透点(块)——开掘渗透点(块)”三个环节。

还可以采用“备课挖掘——讲读渗透——讨论激情——总结导行”四步教学法。学科渗透必须保持本学科的完整性、独立性。

3.主题活动模式即要求传统美德教育活动要有主题。将传统美德德目作为专题,要求有方案、有内容、有地点、有教师、有总结。其形式主要有主题班会、中队会、故事会、升旗仪式、重大节日活动、各种文艺演出等。运用这种方法,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和组织工作,注意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思想与方法的结合。

运用主题活动方法要注重主题实践训练方法的应用。对学生行为训练渠道很多,可通过教学形式,也可通过其他渠道进行。如各实验学校采用的贯彻学生行为规范、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参与社会自愿者行动、学习雷锋活动、参加公益劳动等等。这些活动都有多次性,可使学生逐渐形成美德行为习惯。使用这种方法不仅应注意反复、长期训练,而且还应注意要求适当。对行为表现好的学生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对行为表现较差的学生则应该提出基本要求。经过一定训练之后,再根据不同情况提出高一层次的要求,避免一锅煮、低层次地循环往复。

4.内容结合模式即将传统美德教育与其他德育内容结合进行。如,吉林市实施“3个三”的结合模式,即在教育内容上,坚持爱国主义、传美教育、养成教育三结合;在教育途径上坚持学校、家庭、社区三渠道结合;在研究队伍上坚持学校教师、家长及社区教育人员三结合。

5.工程系列模式就是将传统美德教育活动作为建设工程项目,进行整体设计,系列运作。如,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三十五中学提出一二三四五系列工程:一是指制订总体育人目标;二是指两条主线,即学科渗透、活动贯穿;三是指三个原则,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四是四化,即职责制度化、管理规范化、措施系列化、综合网络化;五是指五个结合,课堂内外结合,更正管理与灌输诱导结合,教师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结合,常规管理与思想教育结合,不懈抓与全员抓结合。

另外,还有辽宁公主岭市站前小学传统美德教育的“一二三四”模式,哈尔滨南岗区分部小学提出的“四体系”等。

6.环节合取模式即按一定逻辑将传统美德教育的依据、内容、做法、管理等环节合取的方式。其特点是新颖好记、简便明了。

如,吉林丰满区将“4 个以”的传统美德教育的做法合取为“四以”: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直接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以活动为主体,灵活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以德育基地为主阵地,践行传统美德教育;以三结合为网络,全方位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7.环境陶冶模式就是利用环境对受教育者进行隐性教育的方法。其形式有:(1)自然环境陶冶法的形式,如游览祖国名胜古迹、名山大川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增添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如创设美好的校园自然环境,用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陶冶学生情操;又如净化家庭环境,使学校与家庭的环境与育人衔接起来。(2 )人文环境陶冶法的形式,即利用良好家风、校风、社风来直接影响感染学生美德形成的形式。

环境陶冶具有不确定性和隐蔽性,运用这种模式,应注意对环境的设计、优化、营建,创造优良的德育环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8.综合运行模式所谓综合运行模式,就是综合运用传统美德教育各种方式方法,其特点是区域性、整体性、综合性、宏观性比较强。如,吉林省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运行模式是总体规划,以点带面,科研先导,政府推广。

以上这些运行模式,有综合性的、有专项性的,有的从管理方面构建、有的从内容方面构建、有的从方法方面构建。提出什么样的模式,关键是要做到结合实际,突出特点,明确好记。

实验研究认为,构建传统美德教育运行模式,应注重三个问题:

一是对模式要有正确认识。没有模式不行,但有了模式,不要模式化。模式化就要僵化,僵化就要流于形式,流于形式,就不会有好的效果。

二是构建传统美德教育运行模式,要从当前、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有效、高效、长效的原则。要结合实际去研究、探索,不要照抄照搬。教无定法,关键得法,对模式来说也是这样。

三是构建模式运用语言缩略、逻辑合取,一定要注重明确、简便、规范、通用。

五、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的保障机制

区域传统美德教育保障机制主要是指根据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的结构组成及其与其它德育和整体教育相互联系的内在需要,建立的一种传统美德教育功能有效发挥和运行的保证制度。构建传统美德教育保障机制,主要包括有效的目标导向机制、内容架构机制、组织网络机制、制约完善机制、队伍建设机制、主题活动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

1.目标导向机制目标是传统美德教育的方向,具有凝聚、团结的力量。建构区域传统美德教育保障机制,首先应建构目标导向机制。为此,课题组制定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的总目标是:发挥学校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实行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综合运行模式与机制,通过大面积的传统美德教育活动,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效益,拉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为实现两个“高度文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建构目标导向机制,应符合、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政策。目标不仅应具有导向性,还应从实际出发,具有可操作性。

2.内容架构机制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主要内容体系的构建。这是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的基本机制,具有指导、规范、长效的依据作用。课题组主要用构建德目体系与编写实验用书去保证传统美德教育健康、规范、有效地运作。有的地区结合本民族的实际编写参考资料,丰富了传统美德教育内容。

3.组织网络机制这既是实施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的保证,也是开展好区域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的关键。建立组织网络机制应包括:

一是成立县(区)传统美德教育的领导机构,即由县(区)主管领导挂帅,由宣传部、精神文明办、教育局、共青团、妇联等有关部门领导组成的县(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全县(区)传统美德教育工作的规划与领导、组织与管理;制订、颁布传统美德教育规划方案,制订相关管理条例和制度;协调、统筹各方面的执行情况;组织、交流典型经验,表彰先进。

二是成立县(区)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指导组织。指导组可由县教育科研所、教育学会、进修学校、县教育局相关科室及同级共青团、妇联等有关部门的主管业务人员组成,主要职责是负责本县(区)传统美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本地学校、家庭、社区传统美德教育与研究进行宏观指导、组织与管理;对实验骨干教师及指导人员进行理论培训;组织、指导本地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活动;组织本地传统美德教育经验交流;组织、指导本地传统美德教育教材的征订与发放工作,等等。

三是成立学校传统美德教育工作组织。学校是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有着先导与示范作用。学校传统美德教育工作组应由学校校长或书记任组长,成员由党、政、工、青及教师、家长、社区代表组成。主要负责全校的传统美德教育,指导家庭传统美德教育。具体是制定计划,统一布署,协调行动,指导家长,总结经验,表彰先进。

4.制约完善机制这是传统美德教育运行机制的具体内容,也是具体保证措施。一是建立管理制度。即对规划、组织、评比、总结各环节作好明确规定,便于参与,便于检查。二是建立责任制度。即对各层级、各岗位的人员要明确责任,以便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团结协作。三是建立评价制度。评价具有判断、激励、促进传统美德教育等多元功能。为提高传统美德教育的实效性,应搞好评价制度的建立与实施。

5.主题活动机制活动是传统美德教育的有效载体。开展主题活动,就是以课题组提出的孝敬父母、立志勤学、 勤劳节俭、爱国爱民等18个德目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 开展主题活动应注意以下问题:(1)活动要有鲜明性,有吸引力、感染力;(2)选材要有针对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3)形式要新颖创新,可参与、可收获;(4)组织要有实效性,在过程中育人。

6.队伍建设机制搞好区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在弘扬、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具有骨干、主导与示范作用。这是传统美德教育重要的保障机制。区域传统美德教育队伍包括专门教师、各科教师、班主任、团队干部、家长及研究、指导的专门人员等等。由于传统美德教育是90年代以来新兴的一项教育内容,师资队伍建设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看都显得不足,因此加强队伍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7.社会参与机制即建设良好的区域环境,调动、激励社会各界人士参与传统美德教育。就一个县(区)的区域来看,社会参与的机制建设起码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协调相关部门齐抓共管,营建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2)加强德育基地建设。社会上各公共娱乐场所,各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活动场所,应有组织、有计划、有内容地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优良传统文化教育;宣传部门和教育部门开辟的各类德育基地,应结合实际充实此方面的内容,搞好建设。

(3)指导办好家长学校。通过召开各类学习会、交流会、研讨会等活动,促进家长素质的提高。用家长素质的提高去带动影响子女传统美德的形成。

(4)加强社区文明建设。一是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将传美教育纳入总体工作之中;二是坚持以政府为龙头,齐抓共管,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三是建立《社区文明公约》、《居民守则》、《社会公德》等规程。

以上机制是一个保障体系,每个机制在整体中都有各自的重要地位及作用,建立与发挥每一机制的作用,应当统筹运作,综合使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整体效益。

十年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取得了丰富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综合运行模式与保障机制,丰富和发展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理论。

2.提高了学校德育整体水平,实验学校的师生思想道德素质显著提高。

3.拉动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

第3篇: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结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 影视创作 关系

绪论

“中国梦”是同志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构想,它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文化是一种精神纽带和价值导向,是推进社会不断前进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充分表明:文化强盛是一个民族强盛的重要因素。中国传统文化是文化之根,是人们生活的指导原则和基本方针;也是影视艺术创作的支撑和影视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中国传统文化为当代影视创作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当代影视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两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因此,深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价值,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影视创作的关系,对于影视创作更好地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服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刚健有为,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总则;“天人合一,和谐共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最高境界。释、教、佛法等多家思想的交相辉映,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讲道德的文化体系,不但对我们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作用,而且使我们民族的一切共同信念与气节都从这里产生。

2.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影视艺术创作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培育了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构成艺术作品艺术价值的基本因素,是艺术创作最基本的价值追求。真正的艺术都是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生活的花朵和果实。任何艺术创作,实质上都是以一种艺术的形式在传播文化。所以,影视艺术创作必须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切优秀成果,从中发掘符合中国人审美意象的题材和精神价值元素与影视艺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中国当代影视艺术创作基建于中国传统文化,使当代影视艺术焕发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只有这样,中国的影视艺术创作才能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才能真正打动、激励每一个中国人为实现民族振兴,构建和谐社会而奋斗。 所以,影视创作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就必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为当代影视创作提供精神滋养和丰富的材料资源;当代影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载体;两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2.1.中国传统文化为当代影视创作提供精神滋养

中国传统文化以“刚健有为,厚德载物”作为文化精神的总则;以“天人合一,和谐共生”作为文化精神的最高境界。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刚健精神”和“和谐思想”当然就是当代影视创作的永恒的主题。

2.1.1.“刚健精神”是中国当代影视创作中最具表现力和生命力的母题

“刚健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信念的总体概括。影视艺术是民族精神的文化载体,因此,影视艺术只有呈现中华民族的这种精神,才能给民众以精神动力、智慧支持、思想启迪和心灵慰籍;才能站在时代的前沿,回应社会变革的激荡,真正成为民族精神的火炬和人民奋进的号角。这是时代对影视艺术提出的基本要求。所以,“刚健精神”必然成为中国当代影视创作最具表现力和生命力的母题。多年来,中国影视创作把“刚健精神”作为影视创作主题,通过艺术再现不同历史时期的英雄人物,使当代影视艺术显示出了独具魅力的审美价值,形成了一种以刚健,崇高,悲壮为主格调的美学风格。如《董成瑞》、《》、《南征北战》、《林海雪原》:《中国命运的决战》、《延安颂》、《孙中山》、《闯关东》、《暗算》、《敌营十八年》、《潜伏》、《司马迁》、《林则徐》、《孔子》、《詹天佑》、《杨家将》等许许多多影视作品。无论是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传纪性的影视剧,还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文献性的影视剧都把中华传统文化中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天行健”而自强不息的主体意识,强烈的社会性的人文意识,以及“天人合一”的超越意识和血浓于水的民族凝聚力融入影视艺术,引导观众追寻人类的精神家园、灵魂的诗意栖居,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1.2.“和谐思想”是当代影视创作的思想源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思想,是中华民族在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价值观念,它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中。 以“和”为本的宇宙观,以“和”为善的伦理观,以“和”为美的艺术观,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成为当代影视创作的思想源泉。深层次地影响着当代影视创作。 在中国影视艺术创作中以“和谐思想”融入创作的成功作品不仅占有相当数量,而且深得人心。如电视剧《渴望》、《咱爸咱妈》以平实的百姓生活为视角,表现了一种震撼人心的道德力量。如《金婚》、《大哥》、《大姐》、《媳妇》、《亲兄热弟》、《老大的幸福生活》、《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老娘泪》、《我的丑娘》等一系列作品,无论是批判、反思还是现代解读,都是浓郁的“和谐思想”的呈现。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共生”思想融入当代影视创作,开掘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当代艺术创作的艺术表达的多重路径,不仅是中国当代影视艺术创作规律的题内应有之义,同时也是影视艺术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

2.2.中国传统文化为当代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资源

中华民族用五千年的历史,以自己的聪慧和才情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独特的艺术形态。从温柔敦厚的《诗经》吟唱,到迂回曲折的“小说”流传。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影视事业发展最为肥沃的土壤,为中国影视人进行民族原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更重要的是,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是其他外来文化无法掠夺和复制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资本,是中华儿女铸就伟大民族文化精神的文化宝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神话传说、历史文献、诗词歌赋、小说戏剧、哲学宗教都为当代影视艺术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资源。

第4篇: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结范文

关键词:泰国华人;华人文化;融合

中泰两国之间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两国正式建交可追朔到隋朝时期。随着两国关系的日益密切,愈来愈多的中国人移居到泰国,这部分移民被称为泰国华人。泰国华人目前为止大约有八百多万人口,泰国华人在保持了原有文化的同时吸收融入了当地的文化,为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小觑的贡献。

1 华人文化的发展

泰国华人以潮州人为主,来到泰国以后积极学习泰国的语言文化,尊重泰国的风俗习惯,与泰国当地居民和谐相处,很快的被当地社会所接受。最初泰国华人来到泰国,并没有在泰国传播文化的意识。华人文化的传播是伴随着泰国华人的生活、生产而产生的,并逐步被当地社会所吸收。

1.语言文化: 语言是交流的手段,更是文化传播的基本工具。潮州方言对泰语影响十分巨大,甚至已经融入到泰语的词汇系统中。据统计现在泰国词汇中借用自汉语的词汇大约占总数的15%。

2.习俗文化:习俗是文化的载体,更是人们认识文化的重要方式。随着两国文化的碰撞融合,泰国人逐渐的接受华人文化,更甚于皇族在做寿庆和功德法会等节日活动上都借鉴效仿华人习俗。

3.信仰文化:潮州地区自古以来多崇信鬼神,受到当地文化习俗及环境的深刻影响,这些人在出海去泰国之前都要去神庙祈福,以祈求平安。平安到达泰国以后,这些人以兴建神庙、吃斋、祭祀、戏剧的形式来还愿,而这种文化一直传承至今。戏曲样式众多,包括年初的“祝福戏曲”,九皇斋“吃斋戏”,一年结束的时候“谢神戏”等,深受群众喜爱甚至也受到皇室的喜爱。

4.生产技术:泰国华人为泰国带来了中国甘蔗种植技术、蔗糖制作技术、碾米技术、胡椒的种植技术、烟叶种植技术等,促进了泰国的经济发展,为社会进步发展作出贡献。

2 华人文化的传承

华人不论走到哪里都十分很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的传承发展。随着华人地位的不断提升,在泰华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愈发强烈,在20世纪初期,华人们已经有意识得在传播,传承潮州文化。主要方式为:开办教育、组织商会社团、弘扬艺术文化、发展等。

1、节日民俗文化:现在很多泰国华人文化已经融入到泰国的社会文化中。因为华人的影响,春节已经成为泰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泰国皇室也倡导和支持泰国春节的文化活动。诗琳通公主每年都会参加唐人街举办的春节文化活动,如:舞狮、放鞭炮、贴对联、挂中国结等。泰国节前准备阶段和中国一样,都会进行打扫和清理等活动来辞旧迎新,也有放鞭炮和祭祀活动。

2、饮食文化:泰国人所接受的传统食品中大部分为潮州食品,体现了潮汕的饮食文化,结合了当地的环境特点又加以改良。在接受华人饮食文化的同时加入了些许本土文化,并形成了独特的自己饮食特点。

3、:佛教是泰国的国教,也是泰国人的生活重心,与泰国人的生活紧密相关。家族里重要的事件都能体现宗教的存在,例如:商店开业、新居落成、婴儿新生、生日、婚礼举行、丧礼等。同样,佛教对中国人和在泰华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和泰国都有着佛教的信仰,只是中国所信仰的是大乘佛教,泰国的是上部佛教,在皈依形式和习俗上都有差异,但是基本教义和仪式大同小异。

4、华文教育:随着上世纪80年代初中泰两国的邦交正常化,泰国政府对华文教育越来越重视,1991年泰国内阁放宽华文教育管制政策。最初泰国的华校使用潮州话教学,随着华文教育政策的放松,泰国的学校开始重视普通话教学。泰国华人中潮州人的后代也失去了学习潮州话的机会,不会听说潮州话,也很难接触了解到潮州传统文化习俗。

3 结语

文化的变异和融合有其自身的规律,文化有自我选择、淘汰和更新的能力,一部分传统和特征会失落,也有一本分传统和特征会保留或者一新的面貌出现。长期以来,老一辈的泰国华人为传承传统文化不懈的努力,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融合,泰国华人文化必将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新的文化包含固有的中华传统文化,又体现了泰国本土和西方的一些文化特色,它即为新的泰国华人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刘美珠(YenjitLewwattanachotinan). 中泰两国春节的比较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

[2]李祺. 泰北云南籍华人融合问题[D].暨南大学,2015.

[3]刘琪. 潮汕文化在泰华社会的传承与嬗变[J].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4:42-51+95.

第5篇: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结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 产品设计 金华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2-108-01

1传统文化的意义

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经济波动,逐渐演变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当发达国家的经济链条断裂之后,自然会影响到在世界经济运行分工中扮演加工制造角色的中国,而作为主要外贸出口地的金华地区则首当其冲,受到的影响可想而知,大量的订单取消或者减少,生产的产能严重过剩。在这种大环境下,在参与世界市场竞争中,金华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相对优势,在产品设计应该大胆借鉴、吸收我们自己优良传统,不断创新,才能赶上当代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发展。金华地区的产品设计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必然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之上。我们应该在新的环境下挖掘传统文化精髓,使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使金华地区的产品设计更具民族特征和本土化特征,这是金华地区产品设计走向世界的根本,也是立足世界的根本。

在产品设计中,“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内涵表现已经融入到产品设计的血液中,传统文化更是其中之精华所在,对现在及未来的产品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金华地区的工业产品也不例外。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而传统文化是一种文化中历史悠久,世代相传的风俗、道德、思想、艺术、制度、生活方式等。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伟大的祖先留给世界的丰厚遗产,它记录的是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历程,展示了我们华夏民族的伟大辉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不仅仅是文化传承的象征,而且它孕育着中国文化精神和生命力,将会为金华地区的工业产品在走向世界,热销全球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2传统文化在金华地区产品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传统文化具有如此大的魅力,针对金华地区工业产品的特点,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如何使传统文化运用到产品设计中来进行具体论述。

2.1表面装饰及外观形态的运用

在当今世界,随着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的工业化程度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工业产品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样就促使工业产品的生产者想方设法地提高自己产品的质量和改进技术,降低价格,并以此来和其它同类产品生产者相竞争。工业产品的同质化,产品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而消费者已经厌倦了产品外观的单一性。这样就使得工业产品外观的装饰性需求被越来越多重视,成为一个产品是否会热销的重要因素之一。金华地区的产品制造者及设计者,如果要想让自己的产品有个好的销路,能够畅销,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外贸订单缩减,如何将库存的产品销售出去,对产品的表面装饰和外观形态的处理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如北京奥运会中所用的火炬就是对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图案在产品中的运用,其取意于“书卷和画轴”,上有“祥云和中国红”,这些都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而且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2.2语义的传达

传统文化在金华地区产品设计中的更深层次的体现,不是单纯的将传统文化元素附在产品表面,而是通过设计使传统文化在产品中自然流露出来,是产品内在语义和造型特征相统一的结果。产品语义是研究产品要表达的各种信息,解决产品的实际功能及象征意义的各种信息表达。产品的语义如实地、无意识地将一些如社会习俗、文化、审美、氛围等非本体的东西反映出来,阐释了语义学的产品意义。在造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特定环境的影响和支配,每一种因素如民族、文化、历史、习俗、信仰、思想状态等都在物品的外部造型时,对形的样式有所选择。传统文化在金华地区的工业产品设计中,产品的任何一部分都传达、表现了它本身的语义,民族的气质、传统的精神是融于设计师的思维之中,通过具体的设计自然地显露。

2.3文化的传递

文化的不同,导致设计的不同。而这种不同与其历史文化观念及审美思维密不可分。设计产品时除了应满足其物质功能外,还要符合相应的造物法则,而这些法则是人类通过生产实践活动总结出来的,符合人们的生理、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是一种文化的反映。如日本、北欧的设计在国际上占有很大的地位,各自都具有本国的特色,设计也是在本国传统文化的指导下不断发展,反映出该地区的文化特色。而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对金华地区的工业产品进行设计时,就应该挖掘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表现在产品设计中,反映出中国的特色。

在对金华地区的工业产品进行设计时,传统文化的运用,并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简单套用和照搬,而是要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融入到产品设计当中。从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所需的图形样式及文化概念,经过抽象归纳等手法在设计中加以运用,才能将传统文化的价值在设计中真正的体现出来。如我国儒家思想中“和”的审美哲学,这种哲学体现了其中所蕴涵的包容性,而这种包容性必然衍生出多样性的观念。在对产品进行设计时,把“和”的思想应用于工业产品设计中,体现出产品造型及语义的多样性,就可以将这种文化在产品中进行传递。

3结语

经济的发展趋势影响了相关的各个方面,包括我国的设计领域,在全球金融危机还没完全减退的大背景下,金华地区的工业产品如何发展,我国的设计师应该冷静地面对历史和现实,对国内和国外进行一番比较和选择,结合本土的创造性和生产能力,将我国的传统文化运用到设计中,提升本地区产品附加值,增强其品牌影响,对产业的升级具有很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砚祖.装饰之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2] 张宪荣.设计符号学[M].化工出版社,2004.

第6篇: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结范文

在《传承与复兴》新书中,作者强调并号召人们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核心价值观的种种源起与发展;并引用传统文化古籍中的名篇名言,深入浅出地介绍、解读核心价值观的由来、作用及如何践行。

比如,他如此谈到“富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早就向往人们的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富强,作为核心价值观里的第一观,不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目标,同时也是复兴的结果。但是中华文明的强大在于主张各种文明和而不同,互通有无,和气生财。欲富求财,先修其德,修德立本,本立而道生,道生则财生,财生则强生,强生则国威盛,国威盛则四邻平。”

日前,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在京举办《传承与复兴》新书首发式。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经贸发展工作委员会执行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凌孜等嘉宾出席。

《传承与复兴》是国内首部从中华传统文化视角,解读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读本。书中以十二个篇章,分别对应核心价值观的12个词汇,结合中华传统文化逐一进行分析解读。

《传承》书稿内容在出版前曾在《中国青年》杂志作专栏连载,期间收到了大量读者反馈。“这让我们的出版更多了一层使命感――必须将优秀的文化、优秀的价值观传播到更广大的人群中,用正能量去影响社会鼓舞社会。这也是我们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多年来一直坚持的出版导向与追求。”首发式主持人说。

第7篇: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结范文

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本人感触最深的是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的讲话与指示。在赤峰博物馆,总书记指出,“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是五十六个民族在一起的大家庭,我们都是家庭成员。各民族的文化虽有所不同,但本身又是一体的,是大家庭共有的。对于每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和保护,就是对中华文明的传承。我们年轻人要当好传承人,将中华文明一代一代传下去”。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民族文化观,正确看待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在理解和保护本民族文化的同时,更要包容其他民族的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融合发展,彰显党员民族干部在民族团结进步方面的责任担当。

总书记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多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而形成的。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不断巩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我认为总书记强调的这三个认同至关重要,在内蒙古广袤的土地上,始终激荡着民族融合、交流奋进的历史旋律。希望通过学习教育,让各民族群众能够更深刻地树立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我们要学得更多懂得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为我们的国家、民族、家乡效力。

总书记在参观内蒙古大学图书馆时强调,要激励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要运用科学的思想理论、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带来的精神力量化作他们的实际行动,培养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我觉得总书记对青年师生的嘱托和勉励特别亲切,特别受鼓舞。感恩对我们民族地区各族青年的关心。我深深感到我们各民族都是一家人,彼此的心是紧紧连在一起的。

第8篇: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结范文

2017关于我们的节日清明节活动总结一

为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努力营造书香校园的氛围。根据学校工作计划,结合我们的节日清明节,开展了以感恩为主题的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

4月2日下午,我校开展的经典诗文诵读比赛活动在学校操场隆重举行。本次比赛主要以集体诵读为主要形式,节目题材多样、内容丰富。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既有领诵、集体朗诵、配乐朗诵等艺术表演形式;又有琴曲、吟唱等。随着悠扬典雅的乐曲声,中青年教师深情诵读了经典诗歌《相信未来》,参赛班级用清脆而悠扬的声音吟诵了《感恩妈妈》《初春》《我的祖国》《游子吟》《红色箴言》《初春》《写给妈妈的诗》《毕业歌感谢你,乾明》这些脍炙人口的古今诗词,孩子们用优雅的表演和甜美的语调展示了古今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深深地感染了台下的每一位学生。让我们在欣赏经典诗文的同时,也看到了孩子们团结、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感受到诵读经典诗文浓厚的氛围。

本次诵读比赛分三个年级段(低、中、高),经全体语文老师评选,二乙班《学会感恩》,四甲班《我的祖国》,五乙班《感恩的心》获一等奖。

本次比赛进一步了加深学校师生对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在诵读中亲近中华经典,在亲近中热爱中国文化,在热爱中弘扬中华文明,在弘扬中催生践行活动。过此次活动,引导小学生在缅怀先辈的情怀中认知传统、尊重传统、弘扬传统,提升道德素质,增进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

2017关于我们的节日清明节活动总结二

为了继承和发扬少先队的光荣传统,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素质人才,提高学生全面素质、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少先队员能肩负起新世纪赋予我们的新使命,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我校少先队在清明节期间,开展了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为主题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1、要求学生利用各种渠道包括向家长及村里的老人请教,利用信息课,让学生上网搜集资料等,了解清明文化清明节的由来,及各地的清明节习俗,有关清明节的传说、故事,使得学生对这传统的节日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2、学校发动队员积极写关于清明节的、革命烈士事迹的文章,以及读后感等,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少先队宣传栏等途径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宣传教育。

3、各班能及时召开我们的节日 清明节主题班会。在班会上,学生有说、有唱,有的朗诵诗句,有的畅所欲言。虽说各有各的特色,但都能通过本次的班会课,使学生明白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让学生能从小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好好学习,好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4、各班结合我们的节日 清明节出了一期黑板报、手抄报。各班都能较好的完成,特别是高年级的同学,老师布置了任务,她们就很自觉地完成好,并能充分体现了本次的主题。通过出手抄报活动使更多同学参与其中,特别是低年级的小朋友,她们用她们的彩笔画出了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画出了要如何去珍惜幸福生活!通过评比我们选出来的优秀的手抄报作品,从学生的优秀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确实是受到的深刻的教育,相信她们会真正懂得这样珍惜现在,珍惜幸福生活的!

2017关于我们的节日清明节活动总结三

为了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理解,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慎终追远、缅怀先辈,铭记革命先烈光荣事迹,倍加珍惜今天幸福生活,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丽阳中学在清明节期间组织学生开展了我们的节日清明节系列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组织学生在微机室通过中国文明网进行了网上寄语活动,参与签名寄语活动的学生达到了318人次。学生们在网上撰写感言和自己的心得体会,表达对革命先烈、英雄人物的敬仰和缅怀之情。

二、各班制作了一期以清明节和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手抄报,同学们通过搜集整理资料、设计制作手抄报,加深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了民族意识,引导学生尊崇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情感。

第9篇: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结范文

关键词:清明;直播;价值;媒介融合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7-0100-02

每年清明,思念绵绵,在陕西黄陵县桥山的轩辕黄帝陵(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务院1961年公布】古墓葬编号:001)都会进行一年一度的公祭仪式,这是由陕西省政府承办的一项国家祭祀典礼,陕西广播电视台每年都会对此活动进行电视直播,通过电视传播的形式把这一中华民族的重大典礼展现在世人面前。从2004年至今,这台总名为“中华大祭祖”的电视直播活动已举办了10年,无论从其宏观的影响力,还是每年在微观的收视调查来说,这个节目已深入人心,形成品牌。探寻10年直播的轨迹,这个直播节目不仅宣传了中国传统的清明文化,也实践着媒体融合的一些理念。

有关媒体融合的关键,本文认为大致可从两方面即内容和平台来考察,大型电视直播节目《中华大祭祖》可以说正是沿着这样的轨迹,走过自己的独特的节目形态之路。

一、发挥地方文化、实现传统价值传递

作为传统主流媒体,无论什么样的节目,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容传递价值,对电视媒体来说更是如此,而直播节目更是这种影像、声音综合媒体所具有的独特优势。由于带宽、网速、用户端等因素制约,这一点对于新兴媒体如网络平台来说,还是它们暂不具有的优势,因此,发挥电视直播还尚有余地和提升空间。而把目光瞄准和网络等新兴媒体的结合,则是寻找传统媒体最大值的一种必然选择。

电视直播节目造成的现场感、参与感远比其他媒体更强烈、更具有优势,再加上新媒体的互动性强及即时参与感,两项叠合,是这个直播节目更具有的独特优势。

理论上讲,卫视面对的正是全球化传播,因而在一个多样化、多元化的时空条件下,地方文化独有的个性价值就会很重要,这也是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中达成的一个共识。在日益全球化的实践和理念当中,往往认为地方文化还是体现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因素(如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世界各地保留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工作)。2014年3月27日,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讲话,指出:“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1]”其中,他还特别地提到家乡陕西的几处地方如秦始皇兵马俑、汉张骞、唐法门寺等文化遗迹。所谓地区文化或者地方文化,在世界文化的百花园中,呈现的色彩是丰富的、相互交流与发展的。因此,我们也是有理由把黄帝陵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换句话说,发挥地方文化正是地方卫视节目的意义所在。尽管目前国内地方卫视同质化现象极其严重,但是,并不妨碍地方卫视依据本地资源,开掘本地文化。相反,如果开掘得很深入、富有特色,恰恰符合这个文化传播、交流的规律和路径。而这一点,正是传媒竞争的“内容”方面。所谓“内容”,对地方媒体来说,除过喉舌功能之外,宣传、传播地域文化价值应该是其承担的又一项重要功能之一。

其次,怎么样才能挖掘地方文化?或者说,让地方文化承担什么样的传统价值?我们看到,在在这次讲话中,他还特别强调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1]”在中国传统的清明文化中,祭祀先祖是饮水思源、慎终追远的一种表现。继承历史,开拓未来,素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现。

从这方面来看,这是我们坚持这个直播节目的意义。从传统中国文化体系、价值中寻找对于现代建设的意义、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及陕西本土资源文化。

二、三大版块,三个环节,节目形态预留下充分的包容、融合性空间

那么,究竟如何创新?这也是这个节目面临的首要问题。

通过这个直播节目的10年实践经验,我们在注重内容呈现时,节目的架构也于不断创新中逐渐形成一种包容性的开放空间,从而有益于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从节目定位、功能来说,直播文本从开始策划、创作起,就把全球华人尤其大陆、台湾两岸民众对于祖先的敬仰作为主要情感诉求,通过电视传播形式赋予传统民俗以新的现实意义,并以这一总主题统贯,并结合每年的年度话题共同演绎,构成节目总框架。

年度话题,就是在当年清明祭祖的时候,我们会寻找这一年度国家大政方针、国际形势而开辟出来的从属性主题,这个主题一定也是由总主题生发出来,具有相互的支撑性。譬如2010年,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我们的直播文本策划就发掘“文明之光”的年度主题,并联合上海东方卫视共同直播。因为黄帝是中华文明的缔造者,而世界园艺博览会,又是新的时代条件下展示现代国家创造力、新文明成果的主题,因此这两者之间就自然地衔接、贯通起来。

关于公祭黄帝的直播活动总主题,在前主席吴伯雄参加清明公祭轩辕黄帝活动时接受采访的话中就体现出来,他认为:“我们中国人一向是饮水思源,一向是慎终追远,所以我们对孝道就是对于祖先的尊敬,是我们中华文化所特别强调的。……而清明文化在两岸都是有不同,也许是同样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我相信清明节的文化,也可以让所有的人认同,两岸的人民都是同文同种,都是属于中华民族的一部分,都是炎黄的子孙。[2]”所以,这个节目在这个意义上传递了传统文化的价值,也得到不同层面观众的要求。

整个直播节目80分钟,共分为三大版块,以现场公祭活动为中心,即公祭正式开始的时间9点50分为基准定,前后各延10及20分钟,形成三个版块,这三个版块内容分别是:主播台版块、正式公祭仪式、仪式后重新切换主播台的延续话题。

也可以说10多年来,这个直播节目的框架也形成自己的结构形式,即结合“主播台”及“公祭现场”两大方面,前后延伸,相互穿插,或共同叠现(画中画),力求展现直播节目收视上的灵活性及典礼的现场感和对传统文化的表现力。

主播台部分是通过主持人与现场邀请的嘉宾交流对话形式,展示多方面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力,并在形式上设置了三个小的不同环节来体现。这三个小环节又分别是:1.采访;2.两岸嘉宾交谈;3.短片涵盖。这三部分承担着各自不同的功能:采访就是每次直播期间,都会提早设计好对于参加现场公祭活动的某些客人的小问题,一般是现场的台港澳或海外来宾,问题也是诸如对于黄帝陵参观后的感想以及对清明扫墓的感受。由于每一年是与时事结合的主题,以情感切入,可以反映全球华人认可的共同价值。先后采访过连战、宋楚瑜、吴伯雄等,马来西亚、新西兰等海外华人联谊会主席等。

第二个小部分是主播台上主持人和所邀嘉宾的交谈,双方就传统文化、个人经历、当年主题分层次分阶段、并结合直播活动现场的进展展开话题探讨、讲述,引导节目整体的走向。最后,短片的设计和运用,主要是打破主播台长时间的棚内话题,使节目的背景以电视专题片的形式展现出来,使画面丰富性、变化性得到增强,一般短片时长1分钟左右,都是围绕本年度祭祀的主题,以小角度告诉观众关于清明公祭、黄帝功绩、黄帝陵面貌的知识代。而这三方面的结合,也正是体现总主题及年度话题的不同层面展示。

在整个仪式结束后的第三段落,也就是在公祭活动之后最后一个主播台版块,实际上是直播节目进入参与活动,也就是现场观众、收视观众和直播节目的互动环节,尤其是与网络用户的即时互动,使节目展现出媒体融合的尝试。

三、见证电视直播与网络联动的媒体融合模式

在传统媒体对于正在发生事件直播的形式上,这个节目体现出了与新媒体的融合观念,我们所设置的第三段落即正式公祭活动之后,所延10分钟“互动环节”就是这个理念的反映。在这个节目开播的初期,是通过电话的形式来参与的,而且也曾有越洋电话现场打来,热情的观众表达了对这个直播节目的感想,如2007年直播时,就有马来西亚、美国洛杉矶的华人观众与黄陵现场主持人的电话沟通,收到良好互动效果。

现在,由于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2006年直播发生变化,就是在现场与网络的联合,而之前的直播,这个节目只是在现场拉了一根ISDL网线,但是融合程度不深。那时与网络互动的具体表现在初期基本就是网络留言,网友即时评论上等。后来随着西部网()、陕西省公祭黄帝网站()的相继开通,带宽的增加,一些版块也随之和现场的直播节目结合起来。除了相关视频、文字的链接外,这些网站也先后在清明期间,配合直播节目,制作宣传短片和网页,开辟小栏目,主持人与嘉宾互动的谈话文字完整版,后来随着互联网的一步步深入发展,直播视频也同步上载。2011年与台湾中视实现两岸联合直播后,我们还在现场嘉宾的话题之外,邀请两岸相关文史专家、学者专门发表或撰写有关清明扫墓、黄帝陵祭祀的谈话、文章,并同步推出,令人在节目之外,拓宽相当大的背景知识和围绕这一活动的更多的主题、内容的展现。

2012年时,协同省政府祭陵办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公众账号等,与网友、手机用户实现互动。在直播节目的策划阶段就已经相关信息,为公祭活动、直播节目预热。实现多个内容版块链接后,受众得到几何数的增长,取得良好的效应。2013年起,在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平台的基础上,用新的技术手段开发移动客户端以及观看直播节目中的摇一摇等参与形式,力求做到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化的覆盖,不断扩大节目影响力。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是未来传媒发展一个大趋势,传统媒体需要与互联网公司紧密结合,这才是互联网时代下新的资源配置方式。陕西广播电视台“中华大祭祖”直播节目仅仅是一个初步的尝试,融合的程度还需要不断加深。其实,媒介融合的发展首先是有好的内容,这是传统媒体的强项;同时,技术因素也在不断加强,为今后的融合提供有力支撑。一台节目就是这样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实现内容的丰富,传播广度、深度的扩大和增速“扩融”,一步步实现节目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