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少年儿童故事范文

少年儿童故事精选(九篇)

少年儿童故事

第1篇:少年儿童故事范文

暑假期间,各地少年儿童外出游玩、农村留守儿童到城市探望父母等出行人数增加。特别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暑期少年儿童的出行方式也将呈现出一些新变化,存在不少安全风险。

一是暑期短途自驾游增加少年儿童乘车风险。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有0-14周岁儿童同时有私家车的家庭约占城市家庭总数的50%以上,这些家庭的孩子每月乘坐私家车的时间在20小时左右。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自驾车出行的比例进一步增加,儿童乘车事故伤亡人数在7、8月份出现明显峰值,其中儿童单独留在车内、未使用儿童安全座椅、头手伸出车外等原因导致的儿童伤害问题较为突出。

二是独自骑自行车增加少年儿童骑出行风险。12周岁以上少年儿童独立意识增强,城市儿童在假期结伴去公园、体育场等场所,农村儿童结伴去集市或县城出游机率增大,但少年儿童行为状态具有随机性和爆发性,容易在行为上表现出过度自信,导致危险防范意识缺失,存在出行安全风险。

三是国省道路、停车场出入口等场所玩耍增加少年儿童交通事故风险。在暑期,少年儿童独自外出行走、活动的机会较多,特别是农村少年儿童在村边、国省道路附近玩耍打闹现象比较常见,城市儿童在停车场出入口等场所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增加,尤其是忽然加速猛跑、中途折返导致的事故风险较高,占步行事故总数的50.4%。

四是监管疏漏增加留守儿童交通出行风险。农村留守儿童“隔代看护”现象较为普遍,部分留守儿童暑期搭乘车辆长途出行与父母团聚,城市生活期间,对城市道路交通环境的陌生导致进城儿童面临较大出行风险。另外,留在农村的儿童由于家长监管不严,在外玩耍时间增多,增加交通事故风险。

为此,基层建议:

一是规范儿童乘车。提倡就近自驾出游,选择路程较近的公园、景区出行游玩。驾车行进过程中,按照规定规范儿童乘车,落实“一盔一带”保护措施,设置儿童座椅,14岁以下儿童避免乘坐副驾驶位。

第2篇:少年儿童故事范文

车祸种种

根据车祸发生时受害者所处的状况分类

1.乘员受伤:受害者是机动车的乘员,当车祸发生时,受害者在机动车上,从车上摔下来或者从车里被甩出去。

2.行走受伤:

(1)受伤者在行走时因没有遵守交通规则而造成的交通事故性的车祸(如在路口横过马路时闯红灯,或者在非人行道上横过马路)。

(2)受害者在便道或非机动车道上行走时被车撞伤。

根据车祸发生的性质分类责任编辑/晏然

1.撞车:机动车与其他车辆或物体相撞而发生车祸。

2.非撞车:机动车没和其他物体或车辆相撞,而是突然刹车或躲避其他车辆、物体而发生乘员受伤。

此外,还可以根据发生车祸的车辆类型来分类,如机动车车祸、摩托车车祸、自行车车祸等。

为什么会出车祸

1.未遵守交通规则

因没有遵守交通规则而发生的车祸在交通事故中占大多数。查阅公安交通部门的交通事故档案可以发现,儿童期交通事故的责任方多半是儿童受害者,例如小年龄孩子穿越马路时没有成年人带领,不走便道或人行横道,骑自行车技术不熟练或逆行,在公路旁玩耍,横过马路时不注意看信号灯及车辆行驶情况,骑自行车带人,在机动车道上骑自行车等等。

2.交通标志不醒目

因交通标志不醒目而造成的车祸也占交通事故的一部分。一些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交通灯长期坏损无人修理或亮度不够难以辨认,人行横道标志不清,学校、市场等人多拥挤的路段没有设置标牌等。某些恶劣的自然条件,如有雾、下雪、下雨、黑夜、停电等,使交通标志难以辨认,也是造成车祸的原因。

3.违章驾车

司机酒后开车、疲劳驾驶、不系安全带、超速行驶、闯红灯、无证驾驶、未成年人驾车,12岁以下儿童骑自行车上马路、骑车下坡不减速、骑车猛拐、骑车撒把、骑无闸车等等。

4.其他

国外一些研究儿童交通事故的资料表明,紧挨着停在路口的车辆过马路、横过马路时奔跑,是儿童发生车祸的常见原因。另外还发现,交通事故多发生在12岁以下儿童特别是男孩中。

车祸对儿童的危害

交通事故对儿童的危害轻重不一,可分以下几类:

1.轻伤:有皮肤擦伤、挫伤、扭伤、脱臼等。

2.重伤:多见于脑震荡、颅内出血、脑挫裂伤、骨折、内脏出血或破裂、休克甚至死亡。

3.残废:多见肢体残疾和精神、智力残疾,也有视力残疾、听力残疾等。

4.心理损伤:车祸除了会给儿童造成身体损害以外,对儿童心理的伤害也是不应忽视的。有的儿童因经历车祸而惧怕乘车,有的儿童在目睹亲人或其他人因车祸受伤甚至死亡后,出现心理障碍或性格改变。心理的损害不像身体上的伤害那样容易被发现,但对儿童性格、气质、个性,以及今后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

怎样预防儿童车祸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在交通事故的发生中有不同的危险因素,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

1.学龄前儿童

幼儿是行走交通事故的高发人群,也是三轮车车祸的危险人群。在机动车车祸乘员受伤者中,也有幼儿。建议采取以下措施预防交通事故:

(1)对婴幼儿加强看管,不要让孩子在人多车多的路上独自行走。

(2)在托儿所幼儿园进行交通安全常识的普及宣传。不少经常接受安全知识教育的孩子不但自己注意交通安全,还能提醒家长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不闯红

灯、不逆行、不超速行车等等。

(3)孩子上街要走人行道,而且一定要有家长陪伴,过马路时要走人行横道,家长要牵着孩子的手行走。

(4)不要让孩子骑三轮车上马路旁的人行道、机动车道或狭窄的马路。

(5)黄昏以后不要让孩子在有其他车辆通行的地方骑车。

(6)带孩子乘车要给孩子系上安全带,家长也要系上安全带。要让孩子从小耳濡目染交通安全常识,并从成年人的行动中懂得如何采取安全预防措施。目前已有不少国家设计了专门的儿童安全座椅,可将孩子固定在车座上,以减少儿童乘车的不安全因素。

2.学龄儿童

小学低年级儿童(6~9岁)发生步行交通事故的较多,而在驾车交通事故中,危险人群是小学高年级儿童(10~14岁)及青少年(15~18岁)。对于学龄儿童及青少年,建议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在学校开展交通安全知识教育,使学生懂得如何遵守交通规则,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2)学校应采取一定的安全防范措施,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如学校门前的路口设专人执勤,在学生上学和放学时护送学生过马路。

(3)教育学生不在马路上奔跑,不紧挨着停在路口的车辆过马路。

(4)12岁以下的儿童不骑自行车上马路。骑自行车要遵守交通规则,不抢行、不逆行、不骑车带人。

(5)定期对自行车进行检修,以避免因车闸失灵等原因发生交通事故。

(6)禁止学生骑车撒把、下坡不捏闸和骑车下台阶。

(7)15岁以下儿童不独自骑摩托车,坐摩托车要戴头盔。

(8)乘车要系安全带,要养成习惯,形成自觉反应。

第3篇:少年儿童故事范文

一、儿童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

造成儿童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很复杂,既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通过调查研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经济发展的两面性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卫生保健领域有了很大的进步,从儿童总死亡率的逐年下降,死亡原因排序的变化,可以看到社会发展进步有利于儿童成长。但同时我们也发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家用电器的普及,城市建筑的高层化,交通工具特别是汽车的大量增加,又成为威胁儿童生命安全的新因素。有关部门对意外事故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在造成儿童意外事故的原因中车祸的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这一状况与发达国家的情况极为相似,这说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具有两面性:在人们生活水平、儿童保健条件不断改善的同时,各种危险因素也随之增多,儿童发生意外事故的可能性增大。

2.监护人防范意识薄弱,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

调查发现,许多家长安全意识薄弱(相对而言,教师较好),根本想不到孩子会发生意外。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大多是因为家长、教师和其他监护人缺乏防止儿童意外伤害的意识和知识。例如,1999年6月,北京一名5岁半的儿童下午从幼儿园回家后,在家里哭闹,家长为了哄他,逗他开心,将一粒日本豆塞进他嘴里,结果日本豆误入气管,家长迅速将孩子送往附近的医院,但孩子因窒息已死亡。等等类似的悲剧不胜枚举,这说明家长、教师的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识。

3.儿童安全知识存在空白区,缺乏一定的防范能力

儿童意外事故发生率的高低与幼儿园、家庭的教育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成人只重视对孩子的“知识”教育,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其他方面的知识学不学都无所谓。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在3~6岁儿童中有近一半的孩子有一定的安全意识,有一成多的孩子安全意识极其薄弱,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危险缺少应有的防范知识,不知道躲避风险。通过调查还发现,家长、教师对儿童安全方面的状况缺乏了解,往往过高估计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成人自认为孩子懂得自我保护,而轻视对儿童安全方面的教育。例如,对某幼儿园152名大班儿童“认辨交通标志”的测查中发现,能完全通过测查的儿童只有74名,但家长和教师估计能通过测试的幼儿人数分别是102名和104名。这也是造成孩子安全知识匮乏的原因。

还有些监护人意识到外界存在着的一些对儿童发展不利的因素,但只是一味地对儿童采取全方位的保护,认为“少活动、少出事”,许多本该孩子做的事情他们全部代劳,严格限制儿童的各种活动,剥夺了孩子通过实践锻炼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机会,结果孩子缺乏基本的对危险事物的防范能力,发生了许多不该发生的事故。

4.儿童处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身体各种机能水平较低

在儿童发生的事故中,摔伤头、磕掉牙、骨折、坠落、溺水、车祸等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幼儿体质较弱,体能发育不完善,运动机能差引起的。瑞典和日本的有关研究表明:儿童面对迎面而来的汽车常常不知道躲闪,过马路只注意一个方向的车辆而不顾另外一个方向,对汽车车速的快慢缺乏正确的判断力,误认为噪音小的汽车没有危险,等等。可以看出儿童是容易出现问题的一个群体。

二、减少儿童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的相应措施

1.监护人应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加强安全方面的知识学习,为儿童创设安全、良好的生活环境

调查发现,儿童意外伤害多发生于家长、教师和其他监护人麻痹大意的情况下,因此儿童的监护人应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加强有关知识的学习,重视对儿童的保护,时刻把儿童的安危放在心上。幼儿园教师及游乐场等公共场所的工作人员都必须有安全意识,把儿童的安全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幼儿园应制定和执行健全的安全值班制度,凡是儿童在园期间都要安排教师值班,要做到时时处处都有人想着、看着孩子,对孩子做到“放手不放眼,放眼不放心”。游乐场要针对儿童容易发生的安全问题,配备必要的保护设施,不能只为营利而不顾孩子安危,要适当限制儿童活动的范围,只有这样,才会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的机率。

2.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幼儿处于身心逐步发展的阶段,缺少生活经验和各种社会方面、自然方面的常识,自理能力较差,虽然教师和家长在竭尽全力小心翼翼地呵护他们,以尽量减少事故的发生,但我们应知道成人对孩子的保护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关注孩子、保护孩子的同时,也应教给幼儿必要的安全知识,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只有把安全的金钥匙交给孩子才是比较可靠的。所以,幼儿园应通过健康教育活动,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抓住一日活动的各个有效环节随机强化。家长应与幼儿园配合,利用家庭教育的特点,及时做好孩子的安全教育工作。

3.培养、训练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

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使幼儿躲避伤害。例如,幼儿养成吃饭前、喝水前摸一摸、吹一吹的习惯,从冰箱中拿出的东西闻一闻的习惯,可以避免烫嘴、烫手、误食东西;走路和跑步时靠右边行,可以大大减少与同伴碰撞或被来往车辆碰撞的机率,鞋带系得牢可避免跌倒、摔伤,吃鱼时把刺挑干净可免受咽刺之痛,吃饭时不嘻笑打闹可避免气管进异物,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家庭和幼儿园应相互配合,反复强调,持之以恒,使幼儿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

第4篇:少年儿童故事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2000―2005年嘉定区所有托幼机构上报的上海市托幼机构事故报告单。

1.2方法各托幼机构保健老师按要求及时将本园所发生的各类事故以“上海市托幼机构事故报告单”三联单的方法上报至所属乡镇卫生院和区妇幼保健所,乡镇卫生院和区妇幼保健所专职儿保医生每月负责将辖区内托幼机构发生的事故汇总,并完成“上海市托幼机构事故月报表”及时上报。区妇幼所儿保科专职医生每年收集并完成全区托幼机构事故发生情况汇总。

事故的分类参照上海市儿童保健工作常规中一般事故、责任事故的分类。

2结果

2.1事故发生情况

2000―2005年嘉定区托幼机构在园儿童总数76 611人(男

40 567人,女36 044人),发生各类事故74例,平均事故发生率为

0.97‰。事故的发生率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1.54‰下降到2005年的0.62‰,下降了59.74%(表1)。

2.2事故发生的季节

第一季度发生事故15例,第二季度34例,第三季度3例,第四季度22例,分别占事故总数的20.27%、45.95%、4.05%、29.73%。

2.3事故发生的时间

事故发生时间最多的是上午(指幼儿入园后到午餐时间),其次是午睡前后(指幼儿午餐后到午睡起床后0.5 h)和下午(指幼儿起床后0.5 h到幼儿离园),所占事故的构成比分别为68.92%、17.57%、13.51%。

2.4不同性质托幼机构事故发生情况

教育部门办托幼园所事故发生率为1.00‰,民办1.16‰,机关企业办1.17‰,乡镇街道办0.27‰(表2)。

2.5男女儿童发生事故的比例

男孩发生事故52例,女孩发生事故22例,分别占事故总人数的70.27%、29.73%,男∶女为2.36∶1;事故的发生率男童为1.28‰,女童为0.61‰。

2.6各年龄段发生事故的情况

6岁组的事故发生率最高,为2.35‰;其次是2岁组和5岁组,事故的发生率均为0.98‰(表3)。

2.7事故的类型

发生一般事故72例,其中缝针60例、骨折11例、脱臼1例;责任事故2例,均为烫伤。

2.8事故发生的场所

74例事故中发生在户外场地的34例,所占比例最高,为45.95%,其次为教室和室内活动室,为37.83%(表4)。

3讨论

3.1规范集体儿童保健工作,降低意外事故的发生率

上海市市区2000年0~6岁集体儿童意外事故发生率为1.69‰[1],我区集体儿童事故的发生率由2000年的1.54‰逐步下降到2005年的0.62‰,这与“托幼机构意外事故报告方法”的统一执行,使我们能有效地对托幼机构意外伤害事故进行管理有密切关系。同时,区妇幼保健所也将集体儿童的安全工作放在卫生保健工作的首位,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托幼机构安全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并加强了对托幼园所卫生保健人员的安全培训,从而提高了各托幼园所的安全防范意识。当然,也并不完全排除个别托幼园所可能存在漏报或瞒报而导致事故发生率的下降。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规范集体儿童管理工作,加大管理力度,尤其是安全工作的检查。

3.2抓重点落实安全措施

民办托幼园所和机关企业办托幼园所的事故发生率较高,应是今后我区集体儿童卫生保健工作的关注指导重点。民办托幼园所随着市场经济形势的发展会越来越多,但相当一部分民办园所的管理还很不规范,机关企业办托幼园所因主要受上级部门的主管,对卫生保健方面的检查、业务指导还不够重视,所以意外事故时有发生,因此提醒教育、卫生和其上级主管部门务必要予以重视,加强管理,联合检查,加大执法力度, 加强业务指导,使各项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基层儿保医生也要定期去托幼园所进行业务指导,及时发现安全隐患,督促各项安全措施的落实。

3.3加强对儿童的安全知识教育

造成意外事故的原因,年龄愈小由成人照顾不慎引起者愈多,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儿自己不慎引起的事故逐渐增多[2]。从本文中可以看出,6岁组儿童的事故发生率最高,为2.35‰,其次为5岁组和2岁组。所以不仅要对看护者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加强对幼儿自我保护的安全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让幼儿不仅是得到被动的保护,而是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寓教于乐的安全教育,让幼儿学会主动的自我保护,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另据报道,男孩意外伤害的发生是女孩的1.4倍[3],而我区男女儿童意外事故比为2.36∶1,男童意外事故的发生率比女童高出0.67‰,所以更有必要对活泼好动的男孩加以关注。

3.4加强对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的安全知识培训

托幼机构内的所有工作人员要做到规范上岗、持证上岗,接受必要的安全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严格按照规范操作,不断增强工作技能和工作责任心。保教人员要关注每位孩子在幼儿园各个环节、各个场所的一举一动,提高看护的质量,减少小年龄儿童的事故发生。对事故的易发地点、易发时间更要加以重视,从而减少一般事故的发生,杜绝责任事故的发生。

4参考文献

[1]尹英.上海市市区2000年托幼机构集体儿童意外损伤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11(4):276-277.

第5篇:少年儿童故事范文

儿童写作文,处于马不停蹄的“奔波状态”:才写了“事”,又得写“人”;才写了“人”,又得写“景”;才写了“景”,又得“状物”;才“状”了“物”,又得写“建议”……

你方唱罢我登场,教师教得力不从心,学生学得应接不暇。“教得力不从心”,老师要对付那么多种类的作文,真不是个简单的活儿;“学得应接不暇”,这个刚上手,还没焐出点热气,又塞来个新东西。“猫头上抓抓,狗头上挠挠”,什么都学,什么都没学出个样,只好“猪头肉,三不精”。

这怨不得教师。教材里,看图作文、编写童话、状物作文、写景作文、写人作文、记事作文、写日记、写新闻、写建议书、写请假条、写调查报告、搜集资料写作文、扩写改写、写信、写读后感……教材这么编,老师自然这么教呀。

钢琴、手风琴、小提琴、大提琴、琵琶、吉他、笛子、箫……乐器种类繁多,学乐器,没人说要从“钢琴”到“箫”,所有乐器,通学一遍;篮球、排球、台球、乒乓球……球类很多,也没人说,学球要把所有的球通学一遍。

一个人再有天赋,也禁不起瞎折腾。每个人只有找到自己的“点”,才能成为“最好的自己”。一个人若浑身上下都是“点”,这些“点”还要同时“开花结果”,那就不是“人”了。人身上的“花”,大都一朵一朵地开;果,要一个一个地“结”。“全面发展”,不是一上手,什么都要学,“全面展开”地学。“全面展开”的“全面发展”,产出的往往是“全面平庸”,“全面平庸”又生出“全面憎恶”:人,处在平庸的位置上,要么憎恶“位置”,要么憎恶自己。

作文这东西,放眼望去,哪个学生适合写童话,哪个学生适合写诗歌,哪个学生适合写新闻,谁也没那个眼力啊。

那么只有挨个儿去试?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但问题在于,你试出了这个孩子适合写新闻,那个孩子适合写童话,另一个孩子适合写报告,接下来,你怎么教?你若还跟着教材一个接一个地教,所有的“试”都是“白试”。

儿童作文,要从“全面展开”的“全面平庸”里解放出来。

抓住“故事”这个“牛鼻绳”

其实,作文教学不必在外在形式上折腾;要在内在的“核”上做文章。

找到儿童作文的“核”,也就找到了突围之路。我以为,儿童作文的“核”,名叫“故事力”——让儿童讲清、讲好自己的故事,那是一个人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作文能力。

“故事力”训练是作文的“童子功”,好比练武之人的桩功、掌功;而各种文体训练,便是各路拳术的一招一式。桩功、掌功没练好,招式再漂亮,一上阵,马脚尽露,花拳绣腿,禁不起人家结结实实的一巴掌。

童子功,什么时候练最适宜?——当然是“儿童期”。

小学三到五年级的作文教学,要让孩子老老实实地学写故事。咬定“故事”不放松,就能打好“写故事”的功底。六年级,再学写信、写新闻、写读后感,一点也不迟;桩功、掌功练好了,其他的都好办。

盯住故事,写上两三年,每个孩子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一个会写故事的人,不用担心他不会描写、抒情,乃至议论;一个会写故事的人,也不用担心他不知道写外在的景、内在的情;一个会写故事的人,更不用担心他不会其他文体的写作……抓住故事这个“牛鼻绳”,儿童作文便能从千头万绪中解脱出来。

儿童天生的“故事属性”

“最简单的写作就是最好的写作”,因为“简单”到你不以为自己是在“写作”,那才是真正的写作。

儿童作文,一旦指向儿童自己的故事,便有了写不完的事儿。儿童的生活本身就是由故事构成的,他们是天生制造故事的高手。只要他们讲起自己的故事,便会手舞足蹈,忘乎所以;只要他们写起自己的故事,很容易忘了作文这回事,只是一次重新经历,这是最好的作文状态。

你要知道,没有一个儿童想过“平静的生活”。孩子憧憬故事,迷恋故事,渴望故事。没有故事,儿童似乎就失去了“活泼”的气息:学习平平而在伙伴中有较高威信的孩子,往往都有制造故事的“领袖”才能。他们还把握不住“故事”和“事故”的差别,一不小心,“故事”成了“事故”,于是,一个个可爱的“调皮鬼”,都成了“可恶”的“捣蛋鬼”。对于作文而言,“事故性”故事,更曲折、更迷人、更吸引读者。

“后进生”、“头疼生”,往往拥有丰富的故事。他们只是没有意识到,也从没有人告诉他们,他们经历的“事故”到了作文里,居然会是“宝藏”。作文很简单,无非是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事儿。然而,我们的作文教学,很少真正让儿童写自己的故事。有老师说,我也让学生写自己的故事,他们没故事呀。——不是儿童没有故事,而是他们没有老师“要的”那种故事。

儿童故事的价值观和大人“要的”故事的价值观,是如此的不同。小时候,裤兜有一回破了个洞,烟壳从洞里跑掉了,好一阵子,我都提不起神来。那烟壳,在大人眼里只是扔掉的垃圾而已。反过来,大人眼中重要、重大的事情,在孩子的眼里,可能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一个幼儿园孩子的眼中,脖子上的白金挂件,远不如伙伴们手里正玩着的“肥皂泡泡”。

一位同学在作文里称吴凡为“狗凡”。我说,绰号是美好童年的一部分,不过,绰号不应伤害当事人,当事人若不接受,以后就不要叫了。我问吴凡:“你接受‘狗凡’吗?”我原以为,吴凡一定不会接受,我可以顺着“不接受”往下“教育”。没想到,吴凡说“我接受”。课后吴凡告诉我,狗,在他们眼里,是跑得很快的动物,叫他“狗凡”,是夸他跑步速度快。

不充分认识儿童、儿童故事,不充分尊重儿童、儿童故事的价值取向。作文教学不可能指向儿童的心灵,不会有实质性突破的一天。有人说,一切教育的幸福,在于我们理解了儿童;一切教育的不幸,在于我们误解了儿童。作文教学亦然。当儿童写出了自己眼里、心中的故事,成人一棍子打过去:你那也叫故事,这些也能写成作文?——一切都完了。

成人眼里毫无“价值”、“意义”的游戏,儿童可能制造出纯粹的故事。游戏的本质是故事。有游戏、有故事的儿童,才生活得精神抖擞;排除在游戏、故事之外的儿童,总显得萎靡不振。儿童与故事的关系,恰似人和影子的关系,只有阴暗的日子,影子才会消失。哪怕一丁点的星光,影子就回来了。然而,儿童自身并不清楚,自己一天到晚活在故事里。生活在故事中的人不知道真相,正如地球上的人时常忘了地球引力一样。没有感觉到在制造故事,这本身说明,儿童天生具有“故事属性”,儿童与故事浑然一体。

有人说,“故事”是人的基因遗传的组成部分。这话不一定能从“遗传学”角度考证,不过,儿童真的离不开故事,有故事的童年才是充满生命质感的童年。儿童的作文指向自己的故事,那么,作文一定具有童真、童趣;儿童的作文指向自己的故事,那么,作文就成为儿童心灵的窗口,经由这个窗口,语文老师将步入儿童的心灵世界,作文将成为师生之间一座心灵的桥梁。

进入作文训练的“核”时代

儿童天然具备讲故事的冲动。当然,这不等于说,不用老师教,儿童便能写出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指向“故事”的儿童作文,学生的学,有了向心力;教师的教,有了主心骨。这个主心骨,即“故事力”。

孩子怕作文,第一怕“字数”不够。如果拿起笔来,能轻而易举写上五六百字,作文还有什么可怕的?大凡写不长的故事,故事里的“人”都是不开口的“哑巴”。如:

有一天晚上,我有一道数学作业不会做,她就跟我仔细解题,但我怎么搞也搞不懂。妈妈就跟我一字一句地慢慢说,最终我们在11点前完成了。

妈妈“跟我仔细解题”,说了多少话呀;“我怎么也搞不懂”,“我”又说了多少话呀。可小作者呢,偏不让妈妈和“我”说一句话。所以,只有让故事里的“人”“开口说话”,学生才能摆脱“字数”的困扰。

“故事力”训练,从“对话”入手,最直接、便捷,因为听觉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基本上是听到什么,写下来便是了。

“说话句”具有较强的包容性,能将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理,全都“揉”进来。人物的对话,由“提示语”和“说的话”组成。提示语,往往要描写“人”说话时的种种表现、想法。

作文中的“对话”练习,大致要有如下步骤:(1)认识作文中的“人”原来如此会“说话”。(2)“说话句”的五种形式。(3)表示“说”的字词有很多。(4)精彩藏在“提示语”中。(5)提示语位置的细微差异。(6)说的话要符合人的特点、身份。(7)各种说话句的综合使用。(8)“直接说话句”和“转述”的差异。(9)哪里写“对话”,哪里不写“对话”。(10)返璞归真的提示语。(限于篇幅不展开,下同。)

绝大多数的故事,都伴随着一连串的“对话”,写好了“对话”,故事也就“有声有色”地写出来了。

也有的故事,极少有人物“说话”。如:

到了考试,我领到卷子一看,还好,这都是我做得来的题目,我认真地做考试卷,终于写完了,然后,我一丝不苟地检查,下课铃响了,我趁着最后的时间再次检查了一遍,确保没有问题后,才放心地交了试卷。

考试,没有“人”说话,要写“考试故事”,怎么办?

与“外部语言”相对的是“内部语言”,一个人会闭上说话的“嘴巴”,但内部的心理语言,则永远也断不了,哪怕你睡着了。因此,做考题、检查考卷,嘴巴不动,内在的心理语言却几乎可以把人“淹没”。

有了内部语言的注入,看似无声无息的故事也能讲得绘声绘色。“下节是语文课,老师说要检查背诵情况”,“老师说”就那么几个字,注入内心的感受,文字便飞起来了:

糟了、糟了,我以为明天老师才检查,昨天做完作业,还上了一小时的网。怎么办、怎么办,要是背不出来,传到妈妈的耳朵里,不骂死我才怪呢。

我有两个地方不是很熟,老师都有火眼金睛的,专门抽你背不出的地方。要是抽到我不熟的段落,那就惨了。快,趁课间还有几分钟,临时“抱佛脚”,“抱”得熟一点……

“故事力”训练的第二步,即关注内部语言,大致步骤有:(1)讲故事:认识到内部语言是相对外部语言的真实存在。(2)猜谜语:体察活跃的内部语言。(3)闭气60秒:感受并捕捉内在的心理感觉。(4)谁写的:有一种内部语言叫“推理”。(5)选哪个:内部无处不在的隐性选择。(6)突然袭击:有层次地写出内心体验。(7)一次特殊的听写:作文要忠实自己的内部语言。(8)经常性练习:和内部语言对话。

好的故事,不需要构思。但世上完美的故事实在太少,故事也要“化妆”,好的构思,能补救故事的不完美。

比如一只小鸟和一只驯鹿在森林里一起游玩。这故事初听没什么吸引人的。但某版教材的课文《会走路的树》这么写:春天的早晨,一棵金色的小树在树林里走来走去。小鸟看见了,好奇地问:“你能让我到你身上坐一坐吗?”“当然可以。来吧!”小树带着小鸟玩了好一会儿,才把小鸟送回家……这里,作者巧妙的构思,将故事救活了。

第6篇:少年儿童故事范文

在全球范围内,道路交通事故是10~19岁儿童青少年的首位死亡原因;在所有道路交通事故所致的死亡中,儿童占21%。为什么儿童交通事故较多呢?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看,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儿童的视觉系统尚未发育完善,视觉范围小于成人,看到行驶中汽车所需要的时间比成人长,目测能力弱,需借助固定标记判断车速。

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和约束能力比较差,活泼好动,喜欢相互打闹、追逐,不能像成人一样预见危险。

儿童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判断能力弱,不能像成人那样全面观察交通,理智、冷静处理遇到的交通情况。

儿童身体矮小,目标小,他们的身体容易被障碍物遮住,司机常常难以发现他们。

特点:步行儿童最易受伤,乘车儿童安全座椅作用大

交通管理部门的分析发现,道路交通事故中受伤害的儿童可归纳为三种情况。

步行儿童 步行儿童更容易在交通事故中受伤、死亡,5~14岁是最危险的年龄段,被撞的主要原因是儿童突然出现在车行道,以及突然从车前车后穿越马路。

骑车儿童 在儿童道路交通伤害中,骑(乘)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的儿童占3%~15%。在亚洲,两轮摩托车事故导致的死亡是青少年首位死亡原因;在亚洲一些国家,骑车遭遇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的儿童甚至达到所有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儿童的1/3.

乘车儿童 在高收入国家,有一半以上的儿童车祸死亡是作为乘客在车内发生的。在发生车祸后,未使用儿童安全座椅的儿童死亡率远高于正确使用儿童安全座椅的儿童。

预防:改善交通,加强儿童安全保护

预防儿童道路交通伤害,需要社会各界、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从道路安全的角度来讲,应改善基础设施,使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分离、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分离,建立学校区域、居住区域、公共活动区域等地区的限速规定,并建立和加强新手驾车管理体系、加强酒后驾车行为的执法和处罚力度。

从儿童自身安全的角度来看,家长应教会儿童相关安全常识,并让儿童使用保护性装置,如:儿童骑车时佩戴安全头盔、儿童乘车时使用安全座椅等。

天气不同,交通安全侧重点不同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道路交通安全的侧重点也不同,学校和家长应教育儿童加以注意。

下雨 雨天路滑,走路时步子要小、速度要慢,要主动避让来往车辆,不可心急莽撞。如果下雨时撑着雨伞、穿着雨衣过马路,千万不能遮住自己的视线,要看清来往车辆,谨慎通行。

第7篇:少年儿童故事范文

网络游戏自诞生起就与出版产业联动共生,成人网游图书早就在畅销书领域牢固占有一席之地,像《魔兽世界》的官方小说全集有几十本之多,中华本土的《仙剑奇侠传》由网游到小说到影视作品,有着多条产品线全方位的开发。儿童网游图书基于特定的读者对象起步较晚,然而为适应互联网时代儿童文化环境的转变,同时也受市场及营销利益的驱动,2009年前后,中国少儿出版机构开始与网络游戏结盟合作,随着《摩尔庄园》《洛克王国》《赛尔号》《奥比岛》等网游图书陆续推出,游戏衍生图书迅速成为了儿童出版中异军突起的新生力量。去年发行业绩骄人的《植物大战僵尸———武器秘密故事》还有某种标志性意义,网游图书与顶尖品牌游戏连结后,不仅赢得了广大小读者的欢心,还开始得到家长及教育工作者的接纳与认可,反映中国儿童网游读物已经由边缘走向中心,伴随主流发行渠道的开启,还将获更为阔大的发展空间。

《植物大战僵尸———武器秘密故事》书系的设计,依托并建立在“植物大战僵尸”游戏的基础上,而这款游戏在中国是家喻户晓、老少咸宜,享有排名第一的受欢迎程度和影响力。通过从幼儿广泛参与的游戏中提取角色、场景、故事元素,生成幼儿童话文本系列,再配合以材质形式多样化的玩具书与模型书,线下图书有了综合的产业化路径和规模。应该说,这个项目策划有着对市场的准确定位和读者心理的精准把握,分别针对了儿童与成人的不同诉求。对幼儿而言,与游戏切近的幻想故事文本让他们以另一种或几种形式延续着游戏活动,并且用更多更丰富的角色情境与故事情节回应了他们对增加游戏内容及细节的兴趣与渴望;而对家长而言,主要还是想通过图文故事文本将幼儿浓厚的游戏兴趣引领迁移到文字和文本的阅读上。

《植物大战僵尸———武器秘密故事》的成功还在于其努力打造并实现游戏与文学、文学与教育的高品质连接,书系以幼儿文学名家创作为特点和亮点,邀约包括金波、高洪波、葛冰、白冰等在内的多位国内儿童文学知名作家专为幼儿读者编创作品,在他们的笔下,游戏场景生发出几十篇多姿多彩、文质兼美的童话故事,通过向日葵、樱桃炸弹、玉米加农炮、豌豆射手、西瓜投手、变身茄子、火爆辣椒等游戏人物再塑造,通过拥有各种秘密武器的植物们与僵尸斗智斗勇的故事演绎,“植物大战僵尸”这款舶来的网络游戏有了本土化的文学读本。与此同时,作家们着意在生动的故事中植入了很多密切配合幼儿成长的、符合教师和家长需要的教育元素,借以实现书系“从指尖游戏向心灵阅读”的转变与提升。项目策划者把书系的理念和特色定位为“玩游戏、看故事、长智慧”,实际上针对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网游读物的疑虑与抗拒,力图屏蔽和消解儿童网游图书先天的不足,作品巨大的发行量证明这种策略的有效,原本对立的游戏和少儿阅读形成了联手共赢的格局。在“植物大战僵尸”的游戏开发商宝开公司看来,这是中国在游戏和出版合作领域的拓展与创新。

作为儿童网游图书成功范例的《植物大战僵尸———武器秘密故事》因此有了特别的研究意义。很多问题值得展开思考和讨论:比如这套书系的畅销是否本质上关联着其儿童网游图书的性质?社会究竟该如何面对和看待儿童网游读物的热销及儿童的相关阅读?相对于其非常明显的教育功能附加,书系文学的效能究竟如何?在这套书系中文学到底有怎样的意义与价值?儿童对这套书系的喜爱与阅读体验,更多的来自游戏有多少来自文学?我们到底能赋予网游读物怎样的文学品相?在游戏中建构文学是否有必要是否有可能?网络文学是否能有效疏导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孩子?

儿童网游图书拥有庞大的市场是不争的事实。儿童读物虽有着特殊的规定性,但市场依然有着自身的规律与趋势,同样根植于时代、社会及文化,任何儿童出版物的畅销肯定都呼应着某种儿童阅读的兴趣和需要、方向和潮流。在儿童中心主义确立、数字技术及电子媒介风行的当代,在儿童阅读日益娱乐化功能化的现实环境中,传统的、文本的、文学的阅读与出版受到的冲击和挤压是前所未有的,可我们仍然必须承认,儿童的兴趣、儿童的选择是他们开启阅读的前提条件,能否吸引儿童参与、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已经成为了儿童文学作品创作、儿童读物出版考虑的重心,儿童的阅读趣味及审美趋向需要引领,也需要一定程度的迎合与适应,毕竟只有儿童真正喜欢、进入并完成了阅读过程,各种出版品、文学作品对他们精神、心理、情感的发展和促进才有可能实现。曾经动漫读物是儿童自主选择的主要读物品种,而今网游读物则取代动漫成为儿童业余阅读的首先选项,这些读物当然会挤占孩子在文学阅读上本来就不多的时间和空间。在现实的困境中,儿童文学工作者勉力坚守着理想与阵地,他们的反击也包括利用网络和介入游戏,比如试图在游戏中建构文学,创作具有文学性或具备文学范式的网游图书。一些儿童文学作家甚至直接涉足网游研发,从源头开始,以儿童文学的道德、文化、审美构筑游戏基础的品质与趣味。

涉足网游文学的作家早已开始关注这一新兴文学样式独特的形态及创作规律。在《植物大战僵尸———武器秘密故事》的研讨会上,萧袤、星河等一些应邀参与后续创作的作家很认真地交流他们写作网游文学面临的新问题:比如植物跑来跑去的逻辑怎样成立,植物和僵尸们的年龄与性别怎样设定,暴力、恐怖、成人趣味等儿童禁忌的处理尺度等等。他们的关切还包括怎样应对游戏的规定性,多大程度上可以突破在游戏框架上编创新故事;怎样讲比游戏更精彩的故事,怎样在原有游戏人物角色、场景、情境的既定状态中,创设角色个性以增强人物辨识度;怎样延展或开拓新的故事空间,增加的故事线索如何呼应游戏原来的场景与情境;怎样承接和传导原有的游戏氛围与趣味等等。作家们似乎都期望能创作出不完全依附游戏能独立存在的文本,期待他们的作品不玩游戏的儿童读者也愿意阅读,盼望作品能让玩游戏的孩子觉得阅读文学和玩游戏一样有意思,发现文本比游戏更丰富更有回味。

必须承认,我们的儿童网游读物目前还难以获得这样的品质与阅读效果。前些年的一些儿童网游图书屡上畅销书榜,可经常是昙花一现。网游图书的热销也并不能说明儿童读者由游戏转向了阅读。大量的儿童网游系列丛书虽是读物,在文学性方面大多乏善可陈,图多文少,主要靠传授游戏攻略迎合儿童玩家,以附赠游戏卡、道具卡、角色贴纸吸引购买,追随跟进着游戏的升级换代频繁推出系列新书。网游图书依附游戏程度高,往往借助游戏号召力轻易就可将巨大的游戏用户群转化为衍生出版品的读者群,故事文本变成了空壳的载体,当然无需作者投入进行人物或故事的精心创作,文学性弱化,作品质量不可避免地相应降低。其实游戏的改编难度要超过自由全新的创作,通常要借重作者的功力与功夫,实现新生发的故事与原游戏情境之间自然而巧妙的粘连与脱化,还要能传递该款游戏特殊的情状与趣味,将游戏衍生的网游文学写成真正的艺术品绝非易事,保有儿童网游图书的艺术水准尤其艰难。受到欢迎的游戏也并不都适合进行阅读文本的改造,特别是那些角色单一、情境重复、结构简单、故事性单薄的儿童游戏,人物与故事情境如不具有特点、层次和变化性,戏剧冲突与故事线索延伸的空间有限,衍生的网游图书非常容易流于呆板无趣的场景图解或空泛生硬的故事虚构。像“愤怒的小鸟”等游戏衍生的读物,发生出的故事多显松散游离,恐怕首先也是因为游戏本身不太具有文学改编的条件,再创造时难以借得游戏原有的人物、情境或故事趣味,完全的重新构架又存在与原游戏衔接的困难。游戏的文学化再造对游戏母本的原始形态依赖性很突出。也正是为提高儿童网游图书的质量,自2010年前后,网络公司联合出版机构开始邀约国内知名儿童文学作家创作线下图书,周锐、杨鹏、苏梅、李志伟等分别加盟“功夫派”“奥拉总动员”“小花仙”“赛尔号Ⅱ”。虽然是来自网络界的定制服务,儿童文学作家的进入,对于保证儿童网游图书的儿童化、本土化,对于促进这种天然带有游戏性娱乐性的读物品类向文学化、艺术化、审美化趋近有着积极的意义,只要作家们坚持不懈地探索与实践,中国儿童网游文学的独立形态与品格终将得以生成得到完善,网游图书的质量也会逐步提高。

我们的出版界显然早已不满足于自游戏改编、衍生、文本再造,文学与游戏的联合从单纯向游戏借力借势,进一步走向了由文学而游戏的双向互动。这两年有不少出版机构进行了文本与游戏的一体化开发,开始构建文学与游戏的交互体系。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率先创意“先文本后游戏、游戏后再文本”的双向复式联动,出版团队联合作家晓玲叮当,先依据《魔法小仙子》系列研发网络游戏《魔法仙踪》上线,实现童话与网游、纸质出版与电子媒体的互动,随即又利用该款游戏反哺纸质出版,推出新的网游系列图书,二次展开文学与游戏线上线下的交会与融合,作品原创一直是文本和游戏共有的核心与主体,两者的转换自然也更加的圆融与便利。浙江少儿出版社2013年将推出“动物大战僵尸”系列,由动物小说大家沈石溪,进行完全独立于“动物大战僵尸”同名游戏外的文学原创。值得注意的是,该选题策划者特意强调,作品预留了开发网络游戏的空间,有共同的背景,丛林、草原、沙漠、天空又都分别开辟为独立的空间,角色行动性与交互性亦有充分的考虑,在作品先期畅销之后,少儿网络游戏的跟进研发将成为可行性很高的选项。

从目前各种文学与网游对接及相互策应的形势及市场反响,我们可以预判儿童网游读物未来还会有相当强劲的势头。前些年就有观察者注意到网游图书阅读与儿童迷恋网络游戏之间的交互影响,儿童会因网络游戏而趋向阅读网游图书,阅读网游读物又会吸引他们更多地参与网游。不少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也认为网游图书阅读并不能转移儿童对网游的兴趣,反而有可能助长他们的痴迷。此外,为追求商业效益,儿童网游读物出版难免无序扩张,滋生良莠不齐的弊端,由此产生的粗制滥造品对儿童读者消极影响让人担忧。

第8篇:少年儿童故事范文

关键词:《中图法》(第5版);儿童文学;类目设置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2-0091-02

1 背景

近年来,公共图书馆向未成年人开放成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国各级各类公共图书馆放宽入馆年龄,纷纷成立少儿专馆或开辟少儿借阅区,增加少儿图书馆藏。据统计,截至2013年,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少儿文献总藏量为5,626.28万册,其中来自非专业少儿图书馆的少儿文献藏量达4,291.01万册,占总量的76%;各省、市、县级图书馆设有196,192个少儿阅览座席数,占全国总阅览座席数的23%[1]。

开展少儿图书的借阅服务涉及分类问题。笔者查询发现,各图书馆的OPAC系统、大多数新增未成年人服务的图书馆都在沿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第5版)类分少儿图书,而不是启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未成年人图书馆版》(以下简称《未成年人图书馆版》)。基于此,笔者从少儿图书的排架实践出发,对《中图法》(第5版)的儿童文学个别类目设置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2 少儿图书排架的特殊要求

2.1 图书的适读性

公共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的理论基础是儿童的成长发展阶段性理论和皮亚杰认知心理发展理论[2]。基于此,少儿图书的分类排架应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图书馆在按学科内容分类的同时,还应引导儿童进行分级阅读,尽可能地将不同年龄段儿童适读的图书分开排列,避免错位阅读。对少儿读者来说,如果根本看不懂,再好的图书也没有意义;读懂了,才能培养起阅读的兴趣。

2.2 管理的便利性

少儿阅览区“理架难、找书难”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图书分类需要尽可能地直观、亲和,便于工作人员快速排架,也方便读者浏览、借阅。同时,图书分类也应考虑非专业人士管理的便利性,因为图书馆经常会开展由志愿者参与的图书上架活动。

3 《中图法》(第5版)儿童文学类目的设置建议

3.1 在“绘画”类下增设“图画书”子类

图画书,又称绘本,即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是图文合奏图书[3],也有一个字都没有,完全以纯粹的图画演绎一个完整故事的“无字书”。图画书作为一种新兴而独特的儿童读物,近年来在中国受到了学者、阅读推广人、学校的大力推介。据统计,2010年我国在售儿童图画书有4,778种,截至2014年5月已达10,264种,5年r间增加了一倍[4]。读者出于图画书内容不多但定价不菲等原因,往往选择来图书馆借阅。中国图书馆学会主办的“全国十佳绘本馆”“全国十佳主题绘本推广活动”等评选活动更是直接促进了各级图书馆对图画书的购藏。

关于图画书是文学作品还是艺术作品,《中图法》(第5版)和《未成年人图书馆版》有不同的答案。前者将其归入文学作品,根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使用手册》,“以文为主并配以图画,以儿童为阅读对象的故事作品,分入儿童文学有关类目;凡以图画为主并配以少量文字的作品,如连环画等,应分入J22/23有关类目”。笔者翻检图书在版编目数据及各联编中心的机读目录,发现国内原创图画书归入中国儿童文学类下的“I287.8图画故事”,外国作者创作的图画书就根据国籍散落到了各国儿童文学的“85故事”类下,无字图画书也依此归类。后者认为图画书属于绘画作品,“‘J3绘本(图画书)’与‘I8儿童文学类的图画故事’的根本区别在于图书的本质属性,属插图文学作品的是图画故事,属附有文字说明的绘画作品的是绘本(图画书)”。

笔者认为,《中图法》(第5版)将图画书归入“故事”并不恰当,因为图画书的形式覆盖了多种儿童文学体裁,如:林焕彰的《花和蝴蝶》是若干首童诗的衔接;松居直的《桃太郎》则改编自日本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安东尼・布朗的《我爸爸》中,所有与爸爸有关的叙述,只是一种散文式的罗列,并没有一个显在的故事。此外,根据中图分类号排架的图画书,散落四处,极不利于读者借阅,若想设立图画书专区,则须在书标或书衣上做醒目标识才能顺利归架。

基于此,笔者建议在绘画类J218、J228和J238下增设“图画书(绘本)”子类。《中图法》(第5版)艺术类的体系先依理论、作品区分作品,如果需要再按国家区分;与文学类先依国家区分作品,然后再依理论、作品区分的体系全然不同。这比较符合少儿读者的检索习惯,也满足了图书馆对图画书集中排架方便开展亲子阅读活动的需求。

3.2 修改儿童小说题材复分

儿童文学是少儿图书的主要种类。据统计,2013年全国新出版少儿图书32,400种,其中文学类12,630种,占总量的39%[5]。儿童小说又是儿童文学中最重要的体裁,它塑造了鲜明的艺术形象,富有童心童趣,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少年儿童的阅读需要和审美趣味,加之近年来素质教育的引导,知识型、愉悦型的阅读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儿童小说成为各馆少儿图书中藏量与借阅量都较高的品种。

《中图法》(第5版)的儿童文学作品按先时代、后体裁的方式列类。同时在“长篇、中篇小说”和“故事”体裁类下注明:如有需要,可依“I24小说题材复分表”分。但在实际分编工作中,儿童小说基本没有再依题材细分。中多见的经济、政治、社会、言情等题材并不适用于儿童文学作品;而儿童小说中的常见题材,如动物小说、幻想小说又无类可归,这导致儿童小说类下聚集的图书过于庞杂,难以起到进一步细化区分的作用。

在为未成年人服务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少儿读者缺乏文学体裁方面的知识,有时对一部作品是童话还是小说茫然无知,或者漠不关心,但对阅读的内容或风格却有明确要求,如:男孩倾向于阅读《查理九世》《冒险小虎队》等探险侦探小说,而女孩则喜爱《同桌冤家》《女生贾梅》这类校园文学;小学低年级学生偏爱《窗边的小豆豆》等成长小说,高年级学生则爱看《狼王梦》等动物小说。因此,按题材类型排架的儿童小说能更好地满足少儿读者的阅读需求,同时又起到了分级阅读引导的作用。

笔者认为,图书馆应该考虑儿童文学自身的特点,在“I24小说题材复分表”基础上,增补一些题材类型,以便分类人员选用;同时,在“短篇小说、微型小说”与“故事”及“外国儿童文学”类下注明:如需要,可依该复分表分。建议设置如下。

1 革命斗小说、军事小说

以近代各时期人民革命斗争、战争和军队为题材的小说入此。

2 少年儿童生活小说

以少年儿童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个人成长为题材的小说入此。

3 史传小说

以历史和人物事迹为题材的小说入此。

4 动物小说

以动物为题材的写实小说入此。将动物拟人化处理的入童话、寓言类。

5 科学小说、科幻小说

以科学探险、科学考察、科学实验等为题材的小说和科学幻想小说入此。

6 冒险、探险小说

以反特、侦探、惊险为题材的小说入此。

7 社会小说

以社会生活、人际关系、伦理道德为题材的小说入此。

8 幻想、魔幻小说

以魔幻、志怪为题材的小说入此。

9 其他题材小说

3.3 明确名著改写本、缩写本的归属

中外经典名著的改写本、缩写本是少儿图书的一种特殊类型。出版社可以根据未成年人的认知能力和阅读能力等特点,对过厚过长的文学名著全本进行适当缩改,以消除理解障碍,让这些人类文化的精髓及早进入孩子们的阅读视野,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由于大多数经典文学名著属于公共版权书,因此各种名著改写本、缩写版本层出不穷。这些书除原作者外,一律标明改写者。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使用手册》对此类书的分类要求是:“文学作品的缩写本、改写本、节本,如保持原作文体,改动较小的,仍随原作品归类。如从一种文体改写成另一种文体,或者是虽然改写本的文体未变,但改写的幅度较大,属于再创作的作品,应按改写后的体裁和改写者的国籍、时代分类。”由于作品改写的幅度大小难以鉴定,加上分编人员在分类时往往受主观意志的影响,不愿意将此类作品与原作品分散,于是许多名著改写本还是归入“”类,从而导致适合不同年龄未成年人阅读的名著拼音版、改写故事版、导读版与原版混排,不但起不到阅读引导的作用,还给少儿读者的选择带来了混乱与困难。笔者认为,图书馆应该明确规定,如果名著改写本、缩写本、节本是以儿童读者为对象的,均应分入儿童文学的有关各类,便于读者根据阅读能力自由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国图书馆学会,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年鉴2014[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452-467.

[2]潘兵,张丽,李燕博.公共图书馆的未成年人服务研究[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69.

[3]彭懿.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M].北京:接力出版社,2011:7.

[4]张贺.儿童图画书:外来的和尚会念经?[N].人民日报,2014-07-01(20).

第9篇:少年儿童故事范文

在我国有民间口口相传的儿歌,外国小孩子也有他们口口相传的儿歌。儿歌也是儿童诗。所以最早的儿童文学也是口头文学。后来把口头相传的儿童故事记录下来才开始有了书面的儿童文学。

欧洲流传下来最早的一本童话,是法国贝洛编的《鹅妈妈的故事》,也称作《贝洛童话》,出版于1697年。这本书被列进了古典儿童文学的宝库。

把适合儿童阅读的民间故事记录下来,并对后来的儿童文学起到最大影响的,要数家喻户晓的《格林童话》了。德国格林兄弟也许根本没有想到过自己是儿童文学作家。他们两位原本是语言学者,深入山乡僻壤,忠实记录民间故事,后来为了研究日耳曼语,他们把讲给儿童听的故事编在一起(第一部分出版于1812年),这一大部书便是流行至今的儿童文学名著《格林童话》。稍后德国作家豪夫也根据民间故事写成他的《豪夫童话集》(1826),但他已不是单纯记录,而是用文学语言来写的。

当然,在《格林童话》发表近120年之前,英国中有两部小说已成了儿童爱听的故事,那就是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1719)和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1726)。但从文字来说,这两本书成人读也有点费劲,所以给儿童阅读需要经过改写,因此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改写本,其时间自然要晚些。,在传统的儿童文学中,成人作品有因为内答极其适全儿童阅读而稳固地成为儿童文学作品的,这两部小说就是明显的例子。

再往后,儿童文学出现了自己的专门作家,如,丹麦的安徒生。他一生热爱儿童,为儿童写作,他的全部作品我们称作《安徒生童话》,最早的一本集子出版于1835年。

在安徒生以后,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上半期,儿童文学在各国有了更大的发展,儿童文学各种体裁都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作品。在童话方面有:英国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1865)、吉卜林的《丛林之书》(1894)、格莱姆的《柳树间的风》(1908)、特拉弗斯的《玛丽・波平斯阿姨》(1934),意大利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记》(1883),美国霍桑的《奇书》(1852)、哈里斯的《里马斯叔叔的故事》(1880)、洛夫汀的《杜利特尔医生》(1922)、瑞典拉耶洛芙的《骑鹅旅行记》(1906)、奥地得萨尔滕的《小鹿班比》(1923),等等。在儿童小说方面有:美国马克・吐温的《汤姆・莎耶》(1876)、《哈克里里・芬》(1884)、意大利阿米契斯的《爱的教育》(1886)、瑞士斯皮丽的《海弟》(1881)、德国克斯特纳的《埃米尔捕盗记》(1929)。在儿童诗方面有:俄国叶尔肖夫的《小驼马》以及英国斯蒂文生、米尔恩等人的作品。在儿童剧方面也有巴里的《彼得・潘》。此外还有青少年都爱看的法国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英国斯蒂文生的惊险小说、加拿大西顿的动物故事。

苏联的儿童文学

苏联儿童文学在世界儿童文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在旧俄,许多大作家都很关心儿童文学,如列夫・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等还专门为儿童写过作品。普希金的童话诗、契诃夫描写儿童的一些小说。

十月革命后,高尔基一直关心并亲自指导苏联儿童文学工作,马雅可夫斯基主动为儿童写了十几首儿童诗,用有趣的诗歌语言对儿童讲革命道理,为苏联儿童诗开辟了道路:阿・托尔斯泰写了童话《金钥匙》,改变了《木偶奇遇记》的主题,写被压迫的木偶同木偶戏班班主的斗争,他还为儿童编写了《俄罗斯民间故事》。

在20-30年代,苏联已经形成了一支专门的儿童文学队伍,其中写儿童诗的有楚科夫斯基、马尔夏克、巴尔托、米哈尔科夫,写小说的有班台莱耶夫(他的《表》发表于1928年)、盖达尔(他的《学校》发表于1930年,40年代初又写出了《铁木儿和他的队伍》),写科学文艺的有伊林、瑞特科夫、比安基。

苏联儿童文学作品的数量很多,我们从1941-195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金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略知一些重要的作品。在儿童诗方面:马尔夏克、巴尔托的作品;在小主方面:卡塔耶夫的《团的儿子》、穆萨托夫的《北斗星村》、瓦西连科的《小星星》、卡西里等的《小儿子的街》、奥谢叶娃的《瓦肖克和他的同学们》、诺索夫的《维加,马列耶夫在学校和家里》、别利亚耶夫的《古堡》;在儿童剧方面:马尔夏克的《十二个月》、柳比莫娃的《小雪花》、米哈尔科夫的《我要回家》。这个时期,苏联儿童文学作家在向儿童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并满足儿童的艺术享受方面进行了探索,并作出了自己的成绩。

其后获得过列宁文学奖金的有马尔夏克、巴尔托和米哈尔科夫的儿童诗,获得过国家文学奖金的有杜波夫的《一个人的苦难》、特罗耶波尔斯基的《白比姆黑耳朵》、阿列克辛的中短篇儿童小说。

儿童文学中的国际大奖――安徒生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儿童文学有了空前的发展,国际交流也多了。1951年的瑞士成立了“国际少年儿童读物委员会”,有几十个国家参加,参加国分别设有支部。该委员会决定设立国际安徒生奖,从1956年开始,每两年发奖一次,表彰长期对儿童文学作出贡献的当代作家,1966年又增发画家奖。这个奖在国外被称为儿童文学中的“诺贝尔奖金”。除了大奖,还颁发数量较多的优秀作品奖。

下面介绍一下自1956-1980年间历届获奖作家,以帮助读者对当前国际上知名的儿童文学作品有个大概的了解。

1956年,英国法杰恩(1881-1965)。她在1916年就出版了第一部童话集《伦敦的街头摇篮曲》,1955年出版的童话集《小书房》获得过英国卡内基奖。

1958年,瑞典林格伦(1907-)。她是国际上最受欢迎的儿童文学女作家。在1945年出版第一部童话《穿长袜子的皮皮》,一举成名。由于童话中力大无穷的小姑娘皮皮十分胡闹,这部作品起先受到瑞典教育界非议,后来因为本作品在儿童中反应很好,教育界又改变对作品原有的看法,承认作品反映了儿童的那种受到大人压抑的幻想和他们的好动性格。林格伦随后写了几十种作品,有童话(如在著名的《小飞人》三部曲中创造了一个为世界各国儿童喜爱的新童话形象:背上有螺旋桨。一按肚子上的按钮就能飞的小胖子),有小说(包括没有曲折故事但富有儿童情趣的小说,写儿童侦探迷的惊险小说),还有图画故事。

1960年,西德克斯特纳(1899-1974)。他1928年就因发表《埃米尔捕盗记》而享有盛誉,这小说写一群孩子帮助一个遭窃的外地小孩侦察、监视、追踪并智擒一个盗贼的故事。希特勒上台后作者遭到迫害,战后担任西德笔会主席,1949年又写了儿童小说《两个小洛特》,内容讲父母离婚后分别抚育的一对孪生姐妹如何使父母重新合好。

1962年,美国德・容(1906-)。他生在荷兰,8岁随父母定居美国。1938年写出第一本儿童小说《大鹅和小白鸭》。1954年写的小说《学校上面的车轮》获美国纽伯里奖。他除了写小说,还写童话。

1964年,法国吉约(1900-)。他曾长期在非洲教书,并在那里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50年回国,同时发表第一部动物小说《象王子萨马》,写象王子被捕,卖给马戏团。最后逃回森林。他写的大多数是动物小说。电影《白鬃野马》就是根据他的故事改编拍摄的。

1966年,芬兰扬松(1914-)。她是位作家、画家。1945年出版《小特罗尔和大洪水》。小特罗尔是斯堪的纳维亚民间传说中的一种生物,她的作品大都以它为主角,还自编自画了许多图画故事,根据这些童话拍摄的木偶片多达30多集。

1968年,西德克吕(1926-)。他的代表作是《曾祖父和我》,获1960年德国的儿童文学奖。本作品写一个孩子因妹妹出麻疹,暂住曾祖父家,听到的各种传说的故事。

1970年,意大利罗大里(1920-1980)。他是意共党员。用童话和儿童诗的方式给孩子讲各种革命道理。他的代表作《洋葱头历险记》、《假话国历险记》和儿童诗集很受我国小读者的喜爱。

1972年,美国奥德尔(1903-)。他担任过电影摄影师、报馆编辑,原先写。以后从事创作儿童文学。1960年写出儿童小说《蓝色海豚岛》,获美国纽伯里奖。本作品讲一位印第安姑娘在孤岛上生活了18年的故事。

1974年,瑞典格里佩(1923-)。她在1957年开始发表儿童作品,主要是写一些少年自立谋生的生活小说。作者热情希望少年做有益于社会的人,同时规劝父母关心和了解子女,不要和他们对立起来。

1976年,丹麦伯德克尔(1927-)。他在创作上早有成就,为了响应为儿童写作的号召,在1967年写了《西拉斯和黑马》,获丹麦科学院儿童读物评比大奖。读者认为她的小说受卡夫卡影响,带有寓言性,称她为“儿童文学中的卡夫卡”。

1978年。美国福克斯(1923-)她1973年写的《奴隶舞者》获得过美国纽伯里奖。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