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视剧独生子范文

电视剧独生子精选(九篇)

电视剧独生子

第1篇:电视剧独生子范文

二、剪接失度冗长拖沓

我们不是一味地反对拍长剧,而是当长则长,当短则短。应像鲁迅先生倡导的要以内容的含量为依据,以不脱离主题为原则来安排剧的长短,即要深刻、生动、精彩、充实、饱满、好看。不要人为地将单本能完成的戏硬拉成连续剧;将10集能完成的连续剧硬拉成20集;将20集能完成的连续剧硬拉成30集的长篇连续剧。现播出的电视剧动辄20集30集40集,而视其内容含量有的用其一半的集数足矣。有的电视剧如再紧凑些本是很好的,可正是由于拖拖拉拉地太长而显得乏味了。这就如同一块饼干,本来是很好吃的,你硬用水将它泡大,结果就无味了。比如《康熙微服私访记》第一部很好,第二部就乏味了,又不是什么大题材,小故事拉拉杂杂地拍了30集,实在是太长了,严重地削弱了艺术的魅力,完全没必要。《西游记》(续集)情节与前雷同,无新意,也完全没有必要续出25集来。本来很好的故事倒使人越看越无味;《大明宫词》可以说是一部很成功的片子,无论是内容、语言,还是主要演员的表演都颇具特色,属上乘之作。但有的段落节奏亦显过慢,播出时虽已由40集压缩到37集,但若压到30集似更好些。《罪证》《黄金缉私队》等亦显过长。而有的故事内容非常丰富的,如《三国演义》虽则84集,但并不觉长;《红楼梦》20集亦不觉得长;《水浒传》43集,不但不长,而且有些短了,原作中的好多重要英雄人物的入伙原因及过程都未得以充分展现,若再用几集加以补充当会更精彩些。因此不能机械地论长短,而是该长则长,该短则短,现有好多剧是该短些却未短。

三、见好不收狗尾续貂

常言道“见好就收”,这是很有道理的。电视剧制作上也应该这样,适可而止,最热闹时收场,让人回味无穷。而现实情况是,一部剧播出后,反应良好,于是制片单位或主创人员便想让“好”持续下去。约来编剧(或另换编剧)再创续集。编剧只好挖空心思地杜撰,全不像当初的灵气与自然。导演也硬是将质地完全不同的两部分强行地拼接起来,这样拍摄出来的续集便多有狗尾续貂之弊了。如《西游记》之续集,基本是“师傅赶走悟空,师徒遇难难解,悟空重返”的老一套情节的重复,虽有高科技帮忙,却也不很成功;与前一部迥然不同的集与集间的连接方式(向唐皇汇报取经经过)使得与前一部很不谐调,也无新意,完全没有必要拍续集。可以说由于续集的播出,倒淡化了《西游记》这一精品剧在观众心目中已有的完好印象。《康熙微服私访记》续集虽未受到观众更多的非议,但笔者认为,第二部的“康剧”未能超越第一部,也如不续。

四、移植失当膨化虚空

将优秀的小说改编成电视剧,这是电视剧剧本创作的途径之一,是正常的,无可非议的。但当某部小说已先行被改编成了电影,还要不要再编成电视剧,这可要慎之又慎了。笔者认为,当被改编的电影拍得非常成功时,则千万不要再打电视剧的念头了。如果原小说十分优秀而电影拍得又很不理想或影响很小,将来改编拍成的电视剧有超过电影的把握,那么则可将小说改编成电视剧(这样成功的例子,笔者至今未看到)。因先前改编的电影的成功使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已在观众心目中确定了毋庸置疑的肯定地位(也有先入为主的因素),那么再重新塑造的电视剧人物形象和拉长的故事情节会令看过电影的人很难接受。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又何必去干呢?可我们的电视剧创作中却偏偏有这样敢于铤而走险的电视编导,任你电影再成功,他也要重新将小说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最终拍成的电视连续剧可能演员比电影中的漂亮,情节比电影更丰富,编导也自我感觉良好,可观众就是不认可。比如,早些年谢铁骊导演根据现代名著《青春之歌》改编拍摄的同名电影,可算得上是电影中公认的精品,可是近年又有人把它改编成20集电视连续剧,拍得固然也有声有色,但终未能超过原来的电影。尽管新闻媒体在拍片前进行了大肆的宣传,但也终不及未经怎么宣传的当年同名电影的影响之深、之广。即使是刚刚播出不久的20集连续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艺术质量的角度看,也远远不及苏联早年拍摄的同名电影生动、光彩、震撼人心。当然以不很多的资金,将当年较有影响的革命影片重拍成电视剧以对年轻人进行思想政治上的再教育也是必要的,但那是与影视艺术不相关的另一层意义的事。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的电视剧编导将目光盯在了独立创作的话剧的改编上,这也是不足取的。你改编不成功的话剧没有意义,而久演不衰的经典话剧作品,其稳固的样板般的地位和影响是不会轻易被取代的。特别是有些话剧剧本不是脱胎于小说或其它姐妹艺术的,而是有固定的独立的剧本,是经过话剧作者千锤百炼“打造”而成的。你将它改编成电视剧无非是想让他更丰富、更生动,而它又不像由小说改编成的话剧剧本,要参照原小说。在无可参照的前提下增加内容,这就势必要对原剧本加以膨化、拉长,添枝加叶地敷衍成连续剧了。那么电视编导附会进去的东西也许恰恰是原话剧编剧已想到的并舍弃的东西,而优秀的原话剧作家的功力往往又是我们电视剧的编剧不能相比的。这样由话剧膨化了的、拉长了的电视连续剧往往会出现蛇足之弊,试想它能超过原话剧的影响吗?我想不会,也没见过由话剧改编成的电视连续剧超过原话剧的。与其如此,不如不作。比如20集电视连续剧《雷雨》便是由曹禺的同名话剧改编的。这部连续剧的导演功力是不浅的,演员也是十分优秀的,可以说,该剧如果不是脱胎于曹禺的同名话剧而是独立创作的,应该说是拍得很成功的。但它毕竟是依据当代中国最著名的剧作家的作品改编的,其人其剧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都闪烁着灼人目睛的光辉,而且在世界当代文学史上亦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雷雨》又是大师的代表作,剧本是炼到了精而又精多一字少一字皆不宜的程度。数十年来该话剧在中国各地舞台上久演不衰,怎么可以想象有人居然能把这样的2个小时的佳品膨化成十五六个小时的东西呢。改编成电视连续剧的《雷雨》颇失原剧的凝重、洗炼,注定是超不过原剧的,超不过即是失败。

五、语言直白缺乏生动

电视剧是表演的艺术,同样也是语言的艺术。既然是艺术,就要追求美,追求生动。目前,我国电视剧中应用的语言有三种,一种是区别于话剧的电影式的生活式的口语式语言。这是应用最普遍的。如反映现代题材各条战线的故事片和现代战争片、生活片等都使用这种语言,也包括一些古典题材的生活片。追求语言生活化,不等于不加改造地照搬生活中的毫无文学趣味的土语和大白话,而是要有选择地和经过提炼地使用日常生活中最新鲜、最有生命力、最生动的、最美的语言。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比如,我们塑造一个中国现代文化较浅的正面农民形象,当然不能让他说出莎士比亚笔下人物的语言,也不能说出中外哲学家的语言。但必须让他说出同时代同水准的农民中最典型、最生动、最准确、最符合其身份、性格、经历的语言,也就是最美的话来。这就要求编导要熟悉农民、了解农民并善于掌握和运用农民语言中的精华。决不能因为写得是知识浅薄的人而就可以胡编乱写,他们的话也可以胡说、乱说,越土越好,越没水平越好,如果那样,则恰恰说明编导是没有水平的。第二种是介乎于文言与白话之间的古典白话语言。这种语言多应用于中国古典题材的反映大的历史画面和高层官僚政治生活的作品,以及著名的文人墨客的生活剧目。如《三国演义》《东周列国》等。我们所见到的有关剧目,这类语言的运用是很成功的,除了编导的水平高超之外,与其原著雄厚的文学基础也是有关的。第三种是《大明宫词》首开先河的西方化的莎士比亚式的文雅、华丽、酣畅淋漓的戏剧语言。《大明宫词》中这种煽情的激越的人物台词的运用,是非常成功的,非常生动的。也只有这般语言的运用,才更有效地展示了盛唐时期的经济和发达的文化,特别是诗、词、歌、赋的繁荣景象。语言和时代是吻合的,和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和谐的。有些人对《大明宫词》中语言的运用持否定态度,那是因为他们还不习惯于这种有别于中国电影、电视剧和戏剧的传统的台词用语,只要在今后的合适题材的电视剧中持续用下去,他们就会慢慢接受了,并能渐渐地体会到这种语言的魅力。

无论这三种语言中的哪种形式,都要追求生动,追求美。这里的“生动”与“美”不是单纯的指词藻华丽,而是强调语言的准确、贴切和文学性,有丰富的内涵,并合乎时代、合乎人物性格和身份。而目前,我们的电视剧语言运用成功的不是很多,好多剧目的人物对话苍白、无力,或太土、太直白,缺少新鲜感,缺乏文学性,这是需要认真克服的。还有的剧中众多人物说的话都差不多,缺乏不同人物的不同语言个性,众多人物之间各自的话都可以互相串换,这是戏剧语言中最大的弊病。

第2篇:电视剧独生子范文

二、剪接失度冗长拖沓

我们不是一味地反对拍长剧,而是当长则长,当短则短。应像鲁迅先生倡导的要以内容的含量为依据,以不脱离主题为原则来安排剧的长短,即要深刻、生动、精彩、充实、饱满、好看。不要人为地将单本能完成的戏硬拉成连续剧;将10集能完成的连续剧硬拉成20集;将20集能完成的连续剧硬拉成30集的长篇连续剧。现播出的电视剧动辄20集30集40集,而视其内容含量有的用其一半的集数足矣。有的电视剧如再紧凑些本是很好的,可正是由于拖拖拉拉地太长而显得乏味了。这就如同一块饼干,本来是很好吃的,你硬用水将它泡大,结果就无味了。比如《康熙微服私访记》第一部很好,第二部就乏味了,又不是什么大题材,小故事拉拉杂杂地拍了30集,实在是太长了,严重地削弱了艺术的魅力,完全没必要。《西游记》(续集)情节与前雷同,无新意,也完全没有必要续出25集来。本来很好的故事倒使人越看越无味;《大明宫词》可以说是一部很成功的片子,无论是内容、语言,还是主要演员的表演都颇具特色,属上乘之作。但有的段落节奏亦显过慢,播出时虽已由40集压缩到37集,但若压到30集似更好些。《罪证》《黄金缉私队》等亦显过长。而有的故事内容非常丰富的,如《三国演义》虽则84集,但并不觉长;《红楼梦》20集亦不觉得长;《水浒传》43集,不但不长,而且有些短了,原作中的好多重要英雄人物的入伙原因及过程都未得以充分展现,若再用几集加以补充当会更精彩些。因此不能机械地论长短,而是该长则长,该短则短,现有好多剧是该短些却未短。

三、见好不收狗尾续貂

常言道“见好就收”,这是很有道理的。电视剧制作上也应该这样,适可而止,最热闹时收场,让人回味无穷。而现实情况是,一部剧播出后,反应良好,于是制片单位或主创人员便想让“好”持续下去。约来编剧(或另换编剧)再创续集。编剧只好挖空心思地杜撰,全不像当初的灵气与自然。导演也硬是将质地完全不同的两部分强行地拼接起来,这样拍摄出来的续集便多有狗尾续貂之弊了。如《西游记》之续集,基本是“师傅赶走悟空,师徒遇难难解,悟空重返”的老一套情节的重复,虽有高科技帮忙,却也不很成功;与前一部迥然不同的集与集间的连接方式(向唐皇汇报取经经过)使得与前一部很不谐调,也无新意,完全没有必要拍续集。可以说由于续集的播出,倒淡化了《西游记》这一精品剧在观众心目中已有的完好印象。《康熙微服私访记》续集虽未受到观众更多的非议,但笔者认为,第二部的“康剧”未能超越第一部,也如不续。

四、移植失当膨化虚空

将优秀的小说改编成电视剧,这是电视剧剧本创作的途径之一,是正常的,无可非议的。但当某部小说已先行被改编成了电影,还要不要再编成电视剧,这可要慎之又慎了。笔者认为,当被改编的电影拍得非常成功时,则千万不要再打电视剧的念头了。如果原小说十分优秀而电影拍得又很不理想或影响很小,将来改编拍成的电视剧有超过电影的把握,那么则可将小说改编成电视剧(这样成功的例子,笔者至今未看到)。因先前改编的电影的成功使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已在观众心目中确定了毋庸置疑的肯定地位(也有先入为主的因素),那么再重新塑造的电视剧人物形象和拉长的故事情节会令看过电影的人很难接受。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又何必去干呢?可我们的电视剧创作中却偏偏有这样敢于铤而走险的电视编导,任你电影再成功,他也要重新将小说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最终拍成的电视连续剧可能演员比电影中的漂亮,情节比电影更丰富,编导也自我感觉良好,可观众就是不认可。比如,早些年谢铁骊导演根据现代名著《青春之歌》改编拍摄的同名电影,可算得上是电影中公认的精品,可是近年又有人把它改编成20集电视连续剧,拍得固然也有声有色,但终未能超过原来的电影。尽管新闻媒体在拍片前进行了大肆的宣传,但也终不及未经怎么宣传的当年同名电影的影响之深、之广。即使是刚刚播出不久的20集连续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艺术质量的角度看,也远远不及苏联早年拍摄的同名电影生动、光彩、震撼人心。当然以不很多的资金,将当年较有影响的革命影片重拍成电视剧以对年轻人进行思想政治上的再教育也是必要的,但那是与影视艺术不相关的另一层意义的事。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的电视剧编导将目光盯在了独立创作的话剧的改编上,这也是不足取的。你改编不成功的话剧没有意义,而久演不衰的经典话剧作品,其稳固的样板般的地位和影响是不会轻易被取代的。特别是有些话剧剧本不是脱胎于小说或其它姐妹艺术的,而是有固定的独立的剧本,是经过话剧作者千锤百炼“打造”而成的。你将它改编成电视剧无非是想让他更丰富、更生动,而它又不像由小说改编成的话剧剧本,要参照原小说。在无可参照的前提下增加内容,这就势必要对原剧本加以膨化、拉长,添枝加叶地敷衍成连续剧了。那么电视编导附会进去的东西也许恰恰是原话剧编剧已想到的并舍弃的东西,而优秀的原话剧作家的功力往往又是我们电视剧的编剧不能相比的。这样由话剧膨化了的、拉长了的电视连续剧往往会出现蛇足之弊,试想它能超过原话剧的影响吗?我想不会,也没见过由话剧改编成的电视连续剧超过原话剧的。与其如此,不如不作。比如20集电视连续剧《雷雨》便是由曹禺的同名话剧改编的。这部连续剧的导演功力是不浅的,演员也是十分优秀的,可以说,该剧如果不是脱胎于曹禺的同名话剧而是独立创作的,应该说是拍得很成功的。但它毕竟是依据当代中国最著名的剧作家的作品改编的,其人其剧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都闪烁着灼人目睛的光辉,而且在世界当代文学史上亦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雷雨》又是大师的代表作,剧本是炼到了精而又精多一字少一字皆不宜的程度。数十年来该话剧在中国各地舞台上久演不衰,怎么可以想象有人居然能把这样的2个小时的佳品膨化成十五六个小时的东西呢。改编成电视连续剧的《雷雨》颇失原剧的凝重、洗炼,注定是超不过原剧的,超不过即是失败。

五、语言直白缺乏生动

电视剧是表演的艺术,同样也是语言的艺术。既然是艺术,就要追求美,追求生动。目前,我国电视剧中应用的语言有三种,一种是区别于话剧的电影式的生活式的口语式语言。这是应用最普遍的。如反映现代题材各条战线的故事片和现代战争片、生活片等都使用这种语言,也包括一些古典题材的生活片。追求语言生活化,不等于不加改造地照搬生活中的毫无文学趣味的土语和大白话,而是要有选择地和经过提炼地使用日常生活中最新鲜、最有生命力、最生动的、最美的语言。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比如,我们塑造一个中国现代文化较浅的正面农民形象,当然不能让他说出莎士比亚笔下人物的语言,也不能说出中外哲学家的语言。但必须让他说出同时代同水准的农民中最典型、最生动、最准确、最符合其身份、性格、经历的语言,也就是最美的话来。这就要求编导要熟悉农民、了解农民并善于掌握和运用农民语言中的精华。决不能因为写得是知识浅薄的人而就可以胡编乱写,他们的话也可以胡说、乱说,越土越好,越没水平越好,如果那样,则恰恰说明编导是没有水平的。第二种是介乎于文言与白话之间的古典白话语言。这种语言多应用于中国古典题材的反映大的历史画面和高层官僚政治生活的作品,以及著名的文人墨客的生活剧目。如《三国演义》《东周列国》等。我们所见到的有关剧目,这类语言的运用是很成功的,除了编导的水平高超之外,与其原著雄厚的文学基础也是有关的。第三种是《大明宫词》首开先河的西方化的莎士比亚式的文雅、华丽、酣畅淋漓的戏剧语言。《大明宫词》中这种煽情的激越的人物台词的运用,是非常成功的,非常生动的。也只有这般语言的运用,才更有效地展示了盛唐时期的经济和发达的文化,特别是诗、词、歌、赋的繁荣景象。语言和时代是吻合的,和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和谐的。有些人对《大明宫词》中语言的运用持否定态度,那是因为他们还不习惯于这种有别于中国电影、电视剧和戏剧的传统的台词用语,只要在今后的合适题材的电视剧中持续用下去,他们就会慢慢接受了,并能渐渐地体会到这种语言的魅力。

无论这三种语言中的哪种形式,都要追求生动,追求美。这里的“生动”与“美”不是单纯的指词藻华丽,而是强调语言的准确、贴切和文学性,有丰富的内涵,并合乎时代、合乎人物性格和身份。而目前,我们的电视剧语言运用成功的不是很多,好多剧目的人物对话苍白、无力,或太土、太直白,缺少新鲜感,缺乏文学性,这是需要认真克服的。还有的剧中众多人物说的话都差不多,缺乏不同人物的不同语言个性,众多人物之间各自的话都可以互相串换,这是戏剧语言中最大的弊病。

第3篇:电视剧独生子范文

二、剪接失度 冗长拖沓 三、见好不收 狗尾续貂

常言道“见好就收”,这是很有道理的。电视剧制作上也应该这样,适可而止,最热闹时收场,让人回味无穷。而现实情况是,一部剧播出后,反应良好,于是制片单位或主创人员便想让“好”持续下去。约来编剧(或另换编剧)再创续集。编剧只好挖空心思地杜撰,全不像当初的灵气与自然。导演也硬是将质地完全不同的两部分强行地拼接起来,这样拍摄出来的续集便多有狗尾续貂之弊了。如《西游记》之续集,基本是“师傅赶走悟空,师徒遇难难解,悟空重返”的老一套情节的重复,虽有高科技帮忙,却也不很成功;与前一部迥然不同的集与集间的连接方式(向唐皇汇报取经经过)使得与前一部很不谐调,也无新意,完全没有必要拍续集。可以说由于续集的播出,倒淡化了《西游记》这一精品剧在观众心目中已有的完好印象。《康熙微服私访记》续集虽未受到观众更多的非议,但笔者认为,第二部的“康剧”未能超越第一部,也如不续。

四、移植失当 膨化虚空

将优秀的小说改编成电视剧,这是电视剧剧本创作的途径之一,是正常的,无可非议的。但当某部小说已先行被改编成了电影,还要不要再编成电视剧,这可要慎之又慎了。笔者认为,当被改编的电影拍得非常成功时,则千万不要再打电视剧的念头了。如果原小说十分优秀而电影拍得又很不理想或影响很小,将来改编拍成的电视剧有超过电影的把握,那么则可将小说改编成电视剧(这样成功的例子,笔者至今未看到)。因先前改编的电影的成功使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已在观众心目中确定了毋庸置疑的肯定地位(也有先入为主的因素),那么再重新塑造的电视剧人物形象和拉长的故事情节会令看过电影的人很难接受。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又何必去干呢?可我们的电视剧创作中却偏偏有这样敢于铤而走险的电视编导,任你电影再成功,他也要重新将小说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最终拍成的电视连续剧可能演员比电影中的漂亮,情节比电影更丰富,编导也自我感觉良好,可观众就是不认可。比如,早些年谢铁骊导演根据现代名著《青春之歌》改编拍摄的同名电影,可算得上是电影中公认的精品,可是近年又有人把它改编成20集电视连续剧,拍得固然也有声有色,但终未能超过原来的电影。尽管新闻媒体在拍片前进行了大肆的宣传,但也终不及未经怎么宣传的当年同名电影的影响之深、之广。即使是刚刚播出不久的20集连续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艺术质量的角度看,也远远不及苏联早年拍摄的同名电影生动、光彩、震撼人心。当然以不很多的资金,将当年较有影响的革命影片重拍成电视剧以对年轻人进行思想政治上的再教育也是必要的,但那是与影视艺术不相关的另一层意义的事。共3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的电视剧编导将目光盯在了独立创作的话剧的改编上,这也是不足取的。你改编不成功的话剧没有意义,而久演不衰的经典话剧作品,其稳固的样板般的地位和影响是不会轻易被取代的。特别是有些话剧剧本不是脱胎于小说或其它姐妹艺术的,而是有固定的独立的剧本,是经过话剧作者千锤百炼“打造”而成的。你将它改编成电视剧无非是想让他更丰富、更生动,而它又不像由小说改编成的话剧剧本,要参照原小说。在无可参照的前提下增加内容,这就势必要对原剧本加以膨化、拉长,添枝加叶地敷衍成连续剧了。那么电视编导附会进去的东西也许恰恰是原话剧编剧已想到的并舍弃的东西,而优秀的原话剧作家的功力往往又是我们电视剧的编剧不能相比的。这样由话剧膨化了的、拉长了的电视连续剧往往会出现蛇足之弊,试想它能超过原话剧的影响吗?我想不会,也没见过由话剧改编成的电视连续剧超过原话剧的。与其如此,不如不作。比如20集电视连续剧《雷雨》便是由曹禺的同名话剧改编的。这部连续剧的导演功力是不浅的,演员也是十分优秀的,可以说,该剧如果不是脱胎于曹禺的同名话剧而是独立创作的,应该说是拍得很成功的。但它毕竟是依据当代中国最著名的剧作家的作品改编的,其人其剧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都闪烁着灼人目睛的光辉,而且在世界当代文学史上亦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雷雨》又是大师的代表作,剧本是炼到了精而又精多一字少一字皆不宜的程度。数十年来该话剧在中国各地舞台上久演不衰,怎么可以想象有人居然能把这样的2个小时的佳品膨化成十五六个小时的东西呢。改编成电视连续剧的《雷雨》颇失原剧的凝重、洗炼,注定是超不过原剧的,超不过即是失败。

五、语言直白 缺乏生动

电视剧是表演的艺术,同样也是语言的艺术。既然是艺术,就要追求美,追求生动。目前,我国电视剧中应用的语言有三种,一种是区别于话剧的电影式的生活式的口语式语言。这是应用最普遍的。如反映现代题材各条战线的故事片和现代战争片、生活片等都使用这种语言,也包括一些古典题材的生活片。追求语言生活化,不等于不加改造地照搬生活中的毫无文学趣味的土语和大白话,而是要有选择地和经过提炼地使用日常生活中最新鲜、最有生命力、最生动的、最美的语言。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比如,我们塑造一个中国现代文化较浅的正面农民形象,当然不能让他说出莎士比亚笔下人物的语言,也不能说出中外哲学家的语言。但必须让他说出同时代同水准的农民中最典型、最生动、最准确、最符合其身份、性格、经历的语言,也就是最美的话来。这就要求编导要熟悉农民、了解农民并善于掌握和运用农民语言中的精华。决不能因为写得是知识浅薄的人而就可以胡编乱写,他们的话也可以胡说、乱说,越土越好,越没水平越好,如果那样,则恰恰说明编导是没有水平的。第二种是介乎于文言与白话之间的古典白话语言。这种语言多应用于中国古典题材的反映大的历史画面和高层官僚政治生活的作品,以及著名的文人墨客的生活剧目。如《三国演义》《东周列国》等。我们所见到的有关剧目,这类语言的运用是很成功的,除了编导的水平高超之外,与其原著雄厚的文学基础也是有关的。第三种是《大明宫词》首开先河的西方化的莎士比亚式的文雅、华丽、酣畅淋漓的戏剧语言。《大明宫词》中这种煽情的激越的人物台词的运用,是非常成功的,非常生动的。也只有这般语言的运用,才更有效地展示了盛唐时期的经济和发达的文化,特别是诗、词、歌、赋的繁荣景象。语言和时代是吻合的,和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和谐的。有些人对《大明宫词》中语言的运用持否定态度,那是因为他们还不习惯于这种有别于中国电影、电视剧和戏剧的传统的台词用语,只要在今后的合适题材的电视剧中持续用下去,他们就会慢慢接受了,并能渐渐地体会到这种语言的魅力。共3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无论这三种语言中的哪种形式,都要追求生动,追求美。这里的“生动”与“美”不是单纯的指词藻华丽,而是强调语言的准确、贴切和文学性,有丰富的内涵,并合乎时代、合乎人物性格和身份。而目前,我们的电视剧语言运用成功的不是很多,好多剧目的人物对话苍白、无力,或太土、太直白,缺少新鲜感,缺乏文学性,这是需要认真克服的。还有的剧中众多人物说的话都差不多,缺乏不同人物的不同语言个性,众多人物之间各自的话都可以互相串换,这是戏剧语言中最大的弊病。

六、重导轻编 位置失当

第4篇:电视剧独生子范文

关键词: 移民题材 老年题材

高满堂作为中国一级编剧、金牌编剧,他的电视剧题材很丰富,这与他个人在创作上的成熟是分不开的。他在题材的选取上尤其有自己的特点,一方面,他在现实题材电视剧领域创作出了多部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作品,它们极大地满足了当今中国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求,这些作品紧扣时代的脉搏,既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在各个转型时期所发生的沧桑巨变,又生动地表现了人们在时代生活大变迁中的悲欢离合和精神层面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另一方面,他在电视剧领域开辟了一些全新的、独特的题材,如“闯关东”这一独特的中国移民历史题材,他还以发展的眼光敏锐地抓住了老年题材这一与我国国情密切相关的题材;有些题材,如工业、校园、家庭、婚恋题材,虽然不是他的独创,但是他在其他电视剧工作者所取得成就的基础上,以新的视角和方式写出了新的故事,有自己的新意与“高氏特色”,此外,他在战争题材、改革题材方面也有涉及,分别有《天大地大》、《抉择》等电视剧作品,但笔者认为移民和老年题材最能代表高满堂创作上的成就与新意,故本文对他的这两大题材进行研究。

一、移民题材

“闯关东”,它是指中国近代史上华北地区农民向东北三省移民的运动,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壮举,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闯关东的人们以其惊人的毅力和决心闯出了一条别人不曾走过的路。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依旧禁关。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着被惩罚的危险,“闯”入东北,此为“闯关东”来历。“闯关东”,是悲壮的历史,是一次移民壮举,存在特定的路线和背景,是一种社会历史移民现象,有自发的客观因素,也有内在的政治影响。“闯关东”实质上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运动。

高满堂在“闯关东”题材的选取上既再现了历史上的这一重大壮举,又弘扬了我国人民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精神,不仅在历史题材上有全新的突破,而且对青年一代更有励志的作用。从清朝末年到“九一八”事变前,以山东人为主的几千万华北人迁移到东北地区创业谋生,他们扶老携幼、风餐露宿,还要躲避官府的封堵、追查,这是需要靠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作支撑的,即为了生存、为了子孙闯到关东。“闯关东”不仅为无数的山东、河北等地的人民赢得了新的生存空间,创造了物质基础,而且更重要的是为后人积累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电视剧《闯关东》选取的是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一户山东人家为生活所迫而背井离乡闯关东的故事,以主人公朱开山复杂和坎坷的一生为主要线索,用一个家庭来折射整个闯关东社会的起起落落,深刻描写了先辈们为谋求生存和发展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再现了苍凉悲壮的闯关东历史。“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非常独特、影响巨大的历史文化现象,在世界历史上也堪称移民壮举。高满堂勇于抓住中国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与历史活动,开创了中国电视剧“闯关东”这一移民历史题材。

黑格尔认为,创作应徘徊在艺术虚构与历史真实之间。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决定了创作者在思维方式上必须有其独特性。尽管“闯关东”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历史移民活动,但之前,并没有相关的电视剧来描述、表现或者再现这一历史活动,究其原因,“闯关东”涉及的人数众多,跨越的时间较长,把这一运动作为审美的表现对象,基于政治的、大局的、现实的诸种复杂因素的考虑,必然会有一些难于把握、处理的创作难点。如何通过电视剧来叙述这一历史活动,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其一,需要编剧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编剧必须深入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才能较正确地把握和表现好这一段历史;其二,电视剧与文学小说不同,“小说的叙述语言可以包括大量的指点干预与评论干预”[1],受众根据完形心理和作者的潜在指引可以对作品进行品读,好故事和优美的语言即可吸引受众,但是电视剧却不同,“电视剧展现给观众的,主要是可视或可听的行动(主要包括动作和台词),主要是人物、环境及人物与环境互动产生的情节。”[2]也即,优秀电视剧是故事和画面兼美的作品,而许多作家能写好小说却不能成为优秀编剧,究其原因是不善于充分运用电视视听语言的特点。对“闯关东”这一重大历史活动,其中的人物、环境及人物与环境互动产生的情节极其复杂,人物要在历史的戏剧性与戏剧的历史性中被塑造,并且这种塑造要在影像互动中完成观众的审美期待,就需要编剧运用好电视剧画面语言,以满足观众视觉与听觉上的需求,而如何运用电视剧画面叙事在构建情节上、在历史的真实性与虚构性之间寻找到矛盾冲突构建的合理性,以及如何从空间和环境的地域性、时代性、民族性出发,以画面的直观可感为电视剧叙事文本提供合情合理的生活画面,是一件颇难的事情,因此,移民题材电视剧在《闯关东》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处于空白状态。

《闯关东2》是《闯关东》的续集,以往作为续集出现的长篇电视剧,多给人狗尾续貂之感,难以达到前部的效果,但是《闯关东2》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取得了巨大成功,这种成功缘于它并没有沿续《闯关东》的人物和故事,而是放弃原有的故事框架,大胆地重新构思出一个全新的故事载体。虽仍以“闯关东”为背景,但它不再对人们心中已经定型的朱开山等人物进行塑造,因为他们的形象已为观众熟悉,全无新鲜感;而全新的人物则更能吸观众的眼球,且闯关东活动中的的每个家族、亦或家族里的每个人在这一活动过程中的命运是不一样的,《闯关东2》较《闯关东》的突破,就在于把一个闯关东的家庭分成了四条线,以四个兄弟姐妹各自的命运发展为描写对象,写他们的成长与选择。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血腥统治,他们不甘当亡国奴,挺直了脊梁坚忍地生存,和侵略者斗,和汉奸斗,和反动派斗,用自己的鲜血和泪水,用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谱写了闯关东人壮丽的抗日篇章。在斗争的过程中,天好和天星选择了共产党,天虎从投诚共产党,天月随丈夫一起从坚持支持到被逼走向共产党。这与闯关东历史上,中国许多个闯关东家庭的历史经历是相似的。人生几度生死,又几度选择,有的选择是个人的信仰决定的,像天星;有的选择是成长的结果,像天虎的转变;而有的选择则是时势决定的,像天月和她丈夫。

无论是《闯关东》,还是《闯关东2》,高满堂均选择了移民这一独特历史题材,然后进行高度的提炼、概括,然后通过两个家庭成员的生活变迁来反映了整个起起落落的闯关东移民活动。

二、老年题材

目前,除了《满堂爹娘》,以老年人生活为主要表现内容的老年题材电视剧几乎没有。究其原因,可能是老年题材电视剧不太具有吸引受众的看点,难以引起作为电视受众主体的中青年人的青睐。

但事实上,从电视剧的未来受众发展趋势来看,老年题材电视剧应该有一定的市场空间。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点为标准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调查的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3]这说明我国正在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促使老年观众增多成为可能,从电视剧创作方面来考虑,老年题材电视剧有很大的潜在市场空间,老年人退休了,时间充裕,有较多的时间观看电视剧;从社会需要层面考虑,老年题材电视剧则更应该受到创作者们的重视,老年人们辛苦一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职场的退出、权力的丧失、子女离开家庭、健康衰退、丧偶、同龄朋友的早逝、失去经济来源等,老年人的社会角色也会逐渐改变或失去,他们时常倍感孤独,子女各自繁忙,很少有时间一直陪伴着父母,时间充裕和精神空虚经常困扰着老人们,老年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则可以打发老年人的空余时间,丰富他们的晚年精神生活。

《满堂爹娘》以即将来临的老龄化社会为时代背景,讲述曹端午夫妻如何辛苦艰难地养活着亲爹亲妈、后爹后妈、干爹干妈,而曹端午的这些爹妈所碰到的各种问题刚好是我国将来社会老年人可能碰到的各种各样问题的浓缩。老人们年龄大了,身体也随之变坏,加之在中国养老保险体系还不太完善的情况下,生病、维持生存都是老年人们最迫切的大问题,曹端午的爹妈们生病、生计,都围着他这个儿子,以致最后曹端午说自己的亲爹亲妈当初草率离婚草率结婚,给了他这么多的爹妈,让他负担太重,说他们太不负责任了。剧中也涉及到养老院,但是曹端午送被亲儿子亲女儿逼疯了的进去住了不久就接回来了,老人不适应养老院的生活,老人更喜欢有贴心孝顺的子女陪在身边。高满堂以极具前瞻性的思路,对老年人的养老给年轻一辈上了极其丰富深刻的一课。应对过快的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荒”挑战,需要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体系,整合家庭、社会和政府各种资源,在提供养老公共产品、发展老年事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养老产业。但是,最重要的,也最不能忽视的,老年人更需要精神上的关心与爱护,要不然,怎么不愿住亲生子女家里?当然,一方面亲生子女对自己不好,不让和自己一起住,另一方面,需要像曹端午这样有爱心的“儿子”的无微不至的爱护与关心。从我国目前的现实来看,存在着对老年人赡养的一大误区,那就是只重物质需求而忽视精神需求,老年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对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满足其精神需求是有其积极意义的,“我们不仅要给生命以岁月,努力实现寿命的延长目标;而且要给岁月以生命,努力赋予长寿以质量与意义。”[4]开拓老年题材电视剧,将来或许会成为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李胜利.电视剧叙事情节.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6:79.

[2]李胜利.电视剧叙事情节.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6:80.

第5篇:电视剧独生子范文

关键词: 定制独播剧 自制剧 山寨 深度定制 植入广告

在电视台的节目中,除了新闻栏目,最吸引人的无疑是真人娱乐节目和各台斥资引进的电视剧了。相对于年轻化的娱乐节目,电视剧无疑拥有最广泛的受众基础。如今,日剧悄无声息,韩剧也早已风光不再,实际上,中国内地电视剧市场现状仍是国产剧一枝独秀。电视剧产业的火爆使电视剧集被炒至天价,短线利益蒙蔽了电视台的决策之眼,忽视了投资他方制作电视剧集的风险性和不稳定性,如此导致的恶果只有电视台自己买单。与此同时,另一股强劲的电视剧力量也在人们的非议中慢慢成长,不但公然炒作、大肆宣传,而且已昂首挺进各类电视剧排行榜前列,甚至在今后还会成为我国电视剧制作的发展趋势,它就是被地方卫视用来作为提高收视率和提升品牌形象的新杀手锏的定制独播剧。

一、全新形式的定制独播剧引领中国电视产业由制播分离的市场混战向电视台“自制”新时展

自制剧顾名思义就是由电视台独家或参与投资、组织导演甚至提供自有班底拍摄,只供本台独播或首播的电视系列剧集。它最大程度的保证了电视台的资源独享,以及和赞助商家的利益共赢。在中国电视剧最初面对观众的岁月里,自制剧是绝对的主角,由中央电视台制作的《敌营十八年》和北京电视台制作的《渴望》、《编辑部的故事》等都是个中精品,随着民营公司的兴起使其介入到电视剧制作中,电视台逐渐退居为叫价购剧的角色。虽然还有像《还珠格格》这样引发社会关注的自制案例存在,但电视剧制作的主力还是社会上的民营影视公司。这其中龙蛇混杂,真正引起轰动的精品电视剧数量毕竟有限,商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使得电视台作为买方要投入大量资本,这种行业虚抄抬高了导演、编剧、演员等一众相关行业的市场价格,电视剧制作成本空前高涨,实际上给电视台造成了一定的购买压力。如果高价购买的剧集收视不理想,又不能在2、3轮放映中取得利润,无疑加大了电视台自身的投资风险。

为了将自身损失减少至最低,在创作自由、主题话语权掌控和赞助商等各方利益权衡下,自制剧的“回归”浪潮不可避免。但这种“回归”并不是字面意思上的简单复原,也不是单纯的恢复我国过去实行的“制播捆绑”模式,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电视台开始以定制独播的形式,尝试以市场为依托,探索一条电视剧产业化的新路,最大程度的利用相关资源,并试图运用深度定制和独播等联合推广形式达到合作机构间的利益共享。这种“共赢”的产业化模式在欧美和日韩等国家相当普遍,他们早已进入了“自制自播”时代,并通常采用边播边拍的形式,观众成为电视剧真正的上帝,甚至可以决定剧情的走向和角色的命运。更可贵的是,不但赞助商在其中实现了利益最大化,而且电视台也由于这些自制剧建立了品牌效应,扩大了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从湖南卫视的系列自制剧《丑女无敌》、《一起又来看流星雨》的作品的争议性可以看出,虽然在探索阶段有一些不太成熟的作品面世,为定制独播剧扣上了一个“山寨”的帽子,给人们留下了“山寨”、“雷人”等负面印象,但是无论该剧存在多大的争议,人们的高度关注却是不争的事实,而由于这类自制剧往往借鉴的是日、韩偶像剧的模式,选用了一批新鲜帅气美丽的年轻面孔,也在实际上填补了我国青春偶像剧的空白,将电视观众的年龄层下拉,笼络住了未成年观众的心。随着这一模式的进一步实践应用,这种定制独播剧更将逐渐成为各电视台夺人眼球的法宝。在2011年,湖南卫视用自己的独播自制剧作为开年大戏,从《一不小心爱上你》到话题穿越剧《宫》,再到翻拍剧《回家的诱惑》,都取得了不俗的收视成绩。而江苏卫视更是将斥资8亿打造2011年全年独播阵容,从“史诗三部曲”《养父》、《断刺》、《中国远征军》到 “海岩生死之恋三部曲”《永不瞑目》、《玉观音》、《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誓将自制独播进行到底。而安徽卫视另辟蹊径,以《幸福最晴天》、《夏家三千金》等自制剧也赢得了三连冠的收视率,随着各台的不断宣传推广和制作调整的努力,精品剧集不断出炉,渐渐提高了人们对自制独播剧的接受度,态度从一开始的“看笑话”向“追剧情”转变。

第6篇:电视剧独生子范文

[关键词]陕派电视剧。关中系列题材剧。皮影;秦腔

“陕派”电视剧,就是取材并反映陕西人民历史生活和现实生活,一定程度上展现出陕西地域独有的生活习俗和地理风情,并能够在剧中体现出陕西人文风貌、精神气韵与性格特征的电视剧流派。“陕派”电视剧是从1990年前后发展起来的,也是伴随着中国电视剧在新时期的成长而发展起来的,从它前期出现的作品和近期的作品来看,那些书写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电视剧、具有厚重的黄土地气息的电视剧、展现古朴的城市风韵的和描摹粗犷的关中风情的电视剧都可以纳入“陕派”电视剧的范畴。

“文化形象是一个国家文化传统、文化行为、文化实力的集中体现,它如同一把界尺,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精神风貌”。由国家推及到各省份,一个省的文化形象自然代表着本省的国民素质和精神风貌,是一个省文化传统、文化行为、地理特色、人们性格特征、民俗风情等的集中体现。近年来兴起的“陕派”电视剧就充分地反映和体现了陕西的地域、陕西人的性格特征、陕西厚重的文化以及陕西的民俗等。当下,“陕派”电视剧已越来越成为陕西文化形象传播的窗口和载体。如《老城墙》《关中匪事》《关中刀客》等就在一定程度上对陕特的地域文化作了一种全方位和多角度的注解和呈现,彰显和弘扬了陕西优秀的文化形象。那么,具体来说,“陕派”电视剧对陕西文化形象的传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陕派”电视剧对陕西地域风情的描摹与传播

陕西是一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长期以来它承载着数千年深厚的历史与人文积淀。陕西有着雄奇、壮丽的自然景物,同时也更拥有着厚重、深沉的人文景观。因而“陕派”电视剧对陕有的地域风情和民俗特色的描摹与传播,既给本地域的观众以熟悉感和亲切感,同时更给了本地域外的观众以新奇感和陌生感。关中系列题材电视剧作为“陕派”电视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和荧屏上的热播,就很好地向国内观众诠释和传播了关中风情和陕西风貌。

陕西关中,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因其可退可守的险要地理位置,又因其长期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所以,关中的自然风貌和它的人文建筑风貌是密不可分的。在陕西关中系列题材电视剧中。浓郁的关中地理风情成为它们最显著的特点。就像“京派”电视剧在外在环境的展示上离不开四合院和小胡同,“海派”电视剧离不开黄浦江和外滩,“关东派”电视剧离不开茫茫雪原一样,关中系列题材电视剧中的漫天黄土,青翠的丘陵,马拉车,热乎乎的土炕,带门闩的木门,土灰色的大褂子,灰色的历史城墙,高门楼子,旱烟袋子,铿锵有力的陕西方言,这些形象的电视画面都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精神感染。《关中秘事》中,“天上人间”高高的阁楼,姑娘们住的房间里的柜子、桌子、窗帘、门的锁子,都充满了浓郁的关色。关大年家门口的两根大柱子,两只石狮子,两只灯笼,拴马闩,高高的台阶,多重的楼门,照壁,空旷的院落,对沿的四合院,都明显标注了关色。总之,这些自然景色和人文建筑,都传达出了一种浓郁的关中风情以及关中深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关中人对生命的坚忍和豁达。

二、“陕派”电视剧对陕西人性格特征的刻画与传播

“陕派。电视剧不论是反映城市知识分子还是表现农村平民和城市平民;不论是反映男人还是反映女人,不论是反映“侠”还是反映“匪”,这一类的电视剧通过刻画和塑造的经典男性系列人物形象和女性系列人物形象,充分展露了陕西人身上的阳刚、骨气、诚信、豪壮等的精神气韵。陕西关中的自然环境,“作为关中人民世世代代特定的栖息地,构成了他们能够在其中直观自身本质力量的对象物,从而成为独特的精神载体。特定的自然孕育着生活于其中的人民,是他们形成自己地域精神、社会文化和心理结构的一个重要源泉”。

关中人重义气、守承诺、勇敢、血性、非生即死的精神特点,或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八百里秦川的豁达和宽广。关中人实在但不愚钝,本分但不怯懦,勇敢但不鲁莽,直爽但不失含蓄内敛。在关中系列题材电视剧中,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活得痛快淋漓,无论是生是死,都潇洒快意。残酷的生存环境并不能让关中人害怕,他们面对残酷表现出的是一种直面的勇敢,面对命运的不公,他们不是怨天尤人,自怨自艾,而是奋起抗争,表现出的是令人震撼的勇气和有几分执拗的执著。

《关中匪事》里,由于历史上的十八年饥荒,自然环境恶劣,关中大地饿殍遍地,为了生存,为了求生,刘十三这个熟读圣贤书的关中男人,毅然背弃了他的孔孟之道,来到兔儿岭,占山为王,成为不为官方意识形态所接受的“土匪”。虽然他比谁都清楚为匪的命运并不会太好,但他更清楚地知道宁愿站死,也不能坐以待毙的道理。且不论为匪的性质如何,单就他的这种反叛,就是一种求生本能支配下的合理抗争。反了还有活的希望,坐以待毙不是关中人的性格。

《关中秘事》里,关家父子舍命保国宝《清明上河图》的执著,更是充分体现了关中土地上的文化人格以及艺术风骨。关大年被逼跳城楼时的从容和凛然正气,关清书被当成汉奸铡去一只胳膊也不交出《清明上河图》的忍辱负重,关氏最后临死时的仰天长笑,所有这些都体现出了关中文化人的崇高人格和关中人特有的坚韧品格。

一部电视剧的主题体现和深化往往是同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刻画水融在一起的。“人物栩栩如生、结实感人乃至凝聚成一种典型的力量和人格魅力,就能够折射出一个时代、一个地域、一种文化的精神风骨”。一部电视剧在有了丰满的人物形象时,那些动人心魄的故事情节似乎就成了手段和过程,重要的是人物的永恒。关中雄奇的自然风光,淳厚的民风民俗以及久远而独特的文化传统,影响和决定了陕西关中人的直率和大气,也决定了关中人的审美趣味壮美而苍凉。在关中系列题材电视剧里,编导们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敢爱敢恨的关中儿女,他们恩怨分明,快意思仇,爱恨执著,直率大气,无怨无悔,活得精彩,死得坦荡,给人一种直逼心灵的豪迈血性,十分传神而又逼真地反映了陕西关中人的性格特征。《关中匪事》《关中秘事》如此,《关中女人》《关中男人》《关中义事》等更是如此。

三、“陕派”电视剧对陕西民俗风情的展现与传播

任何文艺样式和文艺作品的创作,都受到一定民俗文化的制约和滋养。影视虽然是现代科技与人文精神的产物,但作为一种艺术现象,它非但没有超越民俗文化的影响,相反,两者相互渗透的程度越来越深、范围越来越 广。陕西有着诸多的独特性的民俗,如皮影、陕西方言、秦腔、腰鼓、剪纸等等,“陕派”电视剧在剧中对这些民俗的设置和运用大大强化了电视剧的文化感、历史感与厚重感,很好地诠释和传播了陕西深厚的历史文化。

皮影戏又名“灯影子”、“影戏”、“影子戏”,是我国民间一种古老而奇特的戏曲艺术,在关中地区很为流行。“皮影戏的表演是借着一面影窗,利用灯光照射原理和平面映象来表现,将纸偶或皮偶影射出来,配合音乐、唱自来表演戏剧故事”。平面的艺术造型,有着与真人扮演截然不同的观赏趣味。皮影造型优美,演出简便,表演领域广阔,演技细腻,活跃于广大农村,深受农民的欢迎。皮影在陕西几乎遍及陕北、陕南及关中各地,乡绅官府家和平民百姓家均有不同规模的影箱。民间影箱虽小却也行当齐全,多能凑出十出戏来。正是因为皮影在陕西具有广泛的民间基础,所以,它已经成为陕西关中的一道独特的标志。在《关中秘事》中,皮影不仅只是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被表现,而且它几乎是贯穿全剧的一条很重要的情节线。关清书有画画的天赋,但他却不爱画画,独爱皮影。红红虽身陷青楼,但却天生一副好嗓子,唱得一腔婉转的皮影戏。因为皮影,关清书不顾父亲的极力反对,毅然爱上了红红。他们的爱情也和戏里的戏文相互交融呼应,坚贞不渝,无忧无虑。是皮影让他们相识相爱,也是皮影把他们的感情送到了最后一程。剧中巧妙地将皮影艺术融进人物性格及故事的起承转合之中,突出了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文化传统。

秦腔是陕西关中的主要戏曲种类,顾名思义,也就是秦人唱的戏曲。它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艺术形式。早在秦朝时就已经产生了秦腔的雏形,几千年来经过三秦儿女对它的不断继承和发扬光大,使得这门古老的艺术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产生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比如《周仁回府》《游西湖》《三滴血》《火焰驹》等等。秦人爱秦声,没有几个陕西人不会吼一两段秦腔。秦腔在三秦大地上几乎无处不在,无处不响。曲牌声起,台上演员粉墨登场,生旦净末丑各领,台下观众也随之进入剧情。在展现关中地域风情和关中文化特色的陕西关中系列题材电视剧中,秦人秦声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关中匪事》里,保安团长罗玉璋为了和新二师师长刘信义搞好关系,专门搭戏台为刘信义唱戏。刘信义当时就点了秦腔名剧《周仁回府》。《周仁回府》又名《忠义侠》,主要赞扬周仁的仁义忠烈精神。刘信义点这出戏,意在反衬罗玉璋的心狠手辣、不仁不义。而剧中结尾,墩子准备杀罗玉璋时,也是安排在了看戏时间。喜凤对罗玉璋的恨,让她舍命也要帮墩子行刺罗玉璋。在剧中,先是一折《哭墓》唱出了墩子对爱人白玉竹的思念,然后台上台下戏里戏外相互呼应,墩子做好行刺准备,一步步带着仇恨逼近罗玉璋,台上喜凤凛然出场,并一改小旦行当,唱起了大花脸《苟家滩》。戏里一句。新坟更比旧坟多”直接点明墩子的来意。罗玉璋最终被杀,埋进了属于自己的新坟。在这一段里,秦腔的铿锵浑厚极大地渲染了墩子的执著以及喜凤的仇恨,从而凸现出了一种陕西人的血性。此外,在《关中秘事》《关中女人》《关中男人》中,也多有秦腔片段的出现,总之,秦腔在陕西电视剧中的介入,充分突出了陕西特色,不仅给人带来一种豪迈之气,也给人一种沧桑的命运之感,很好地传达和揭示了陕西深厚的历史传统和民间文化。

第7篇:电视剧独生子范文

各自发展期(2000-2004年)。电视剧产业和互联网各自发展,彼此不存在明显融合与竞争。党的十六大确定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方针,电视剧产业与互联网产业在文化产业大发展背景下都取得长足进步。产业化成为电视剧发展的趋势,电视剧的生产调节逐步转向市场主导型,数字电视快速发展,民营影视公司进入制作渠道。同时,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发展也很快,但互联网企业业务主要集中于网游、电子商务等方面,盈利模式在探索和推广之中,未进入电视剧产业领域。

逐步磨合期(2004-2009年)。新媒体产业在互联网发展中不断壮大,开始逐步影响电视剧产业。随着互联网用户数量增多与技术不断发展,电视剧产业开始感到来自互联网的挑战。与2000年相比,2006年中国观众减少近4000万人。①网络对电视剧版权侵犯现象严重,网民利用P2P软件下载最新流行电视剧,影响了电视剧产业的市场。2009年,广电总局加大清理整顿互联网视听服务,关停包括“BT中国”在内的多家知名BT网站,为网络高清视频快速发展扫平道路。同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3张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3G时代。手机新媒体的快速推广,让人嗅到新媒体与电视剧产业融合的巨大商机。

整合营销期(2009至今)。三网融合成为国家信息产业发展关键与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务院决定,2010年至2012年重点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探索形成保障三网融合规范有序开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2013年至2015年,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普及应用融合业务,基本形成适度竞争的网络产业格局。2010年成为中国三网融合元年。电视剧产业与新媒体的整合营销已经变成现实,电视剧产业必须适应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的趋势,实现自身的突围与创新。

电视剧产业呈现融合特征

三网融合时代电视剧产业发展呈现融合的重要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

制作者融合。传统电视台不再是制作电视剧的唯一机构,网络视频企业也加入其中,制作主体逐渐多元化。融合的核心在于广电企业与电信企业的合作,风险共担、利润共享。优酷网就签署多家电视剧制作合作单位作为联盟成员,获得40000部集的热播及经典电视剧版权,影视剧时长达50000小时,占据了市场80%的流动版权份额。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普通受众参与电视剧制作流程也不是梦想。2010年,陕西创作人阿齐发起了陕西“原创群英会”,集结了涉足原创动画、漫画、音乐、影视摄制等兼具创意与激情的专业人才,相继拍摄了三十多部短剧。其中网络短剧《疯狂的校园》的浏览下载人次超过1.9亿,可谓网络涉足电视剧产业的重要成果。②

内容融合。电视剧内容生产面临“跨国融合”,境外电视剧融入中国观众的收视范围。大量境外资本以合资合作的形式参与电视剧的生产制作,境外电视频道、电视剧进入内地电视剧市场。2005年实行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首次放宽外资准入范围,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发行和电影制作列为对外开放领域。2006年进口各国电视剧高达6365集,占全年电视剧生产总量的46%。③通过互联网进入内地的境外电视剧激增,如《越狱》第二季、《迷失》第三季、《欲乱绝情妻》第三季在美国播出不久,新媒体论坛上每集下载次数就达7000多次,每天有超过上万人下载。

载体融合。电视将不再是电视剧唯一收看媒介,收看载体出现多元化,表现为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如数字电视与互动电视的发展、电视与手机的融合。网上广播影视、IP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手机电视等多种新的媒体形式持续涌现并快速发展。未来的电视剧收看载体将显现为以数字媒体为核心的融合式媒体,即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三网融合、有线网与无线宽带网融合,媒介载体之间互相借鉴传播方式,从而实现“媒介功能的融合和相互渗透”。④

受众融合。观众和网民合二为一,成为电视剧共同受众,同时也成为彼此争夺的对象。美国莱希特曼公司调查发现,约有8%的美国成年人每周至少上网观看一次电视节目,而一年前的比例为6%。一段时期内收看网络电视剧的受众多,相对收看传统平台电视剧的受众就少。《2008年第三季度中国网络视频市场季度监测》数据显示,中国网络视频市场总体用户规模达到1.91亿人,其中视频分享市场用户规模为1.67亿人,P2P直播市场用户规模1.09亿人。众多网民逐渐习惯借助网络视频来替代传统电视。电视剧产业只有主动出击才能赢回观众。

三网融合时代电视剧产业创新

推进电视剧产业向创意产业发展。三网融合时代,电视剧产业必须向电视剧创意产业推进,这是文化创意产业时代的发展要求。电视剧产业必须整合创新,突破传统的盈利模式。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积极打造电视剧产业与新媒体企业的共同平台。2000年前,电视剧制作曾经历暴利时代,电视播出部门占有较高利润,制作方无利可图或利润微小,原因就是垄断的产生。三网融合改变了电视台一家独大的垄断地位,同时也为电视剧吸引新的受众,电视剧制作者为新媒体企业提供电视剧来源,帮助新媒体发展数字内容产业。这对于电视台和网络视频企业都是双赢。政府要支持新媒体与电视融合,制定扶持新媒体电视、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发展的财税政策,促进终端产业的繁荣。另一方面要做好电视台、节目商、新媒体企业的利益协调,维护版权,打击盗版,保护电视剧制作者的利益,为电视剧内容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渠道支持。

增强电视剧制作造血功能。三网融合时代,电视剧制作方式加快创新步伐,从“首播剧”“独播剧”再到“自制剧”,从单一走向多元。首先,重视独播剧。独播剧仍然是“首播剧”后各大电视台制作的趋势。安徽电视台共花3亿多元购买了23部优秀影视剧;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的购剧费也超过2亿元。其次,发展定制剧。湖南卫视热播的“自制剧”《丑女无敌》,打造出“丑女”品牌;江苏卫视开拍海岩三部曲《永不瞑目》《玉观音》《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天津台成功运作了《三国》,都说明定制剧能帮助电视台打造品牌频道,吸引固定观众。再次,网络视频与电视台合作播放与推出电视剧。网络视频成为电视剧独家首播平台,如新《三国》《杜拉拉升职记》(电影及电视剧版)、《金婚风雨情》《媳妇的美好年代》《岁月神偷》以及和湖南卫视同步播出的《杨贵妃秘史》等十多部超高人气的影视剧都在搜狐高清视频独家播出。优酷网推出电视剧场模式,每月推出新剧场,锁定热播剧及经典剧。根据广告商的明星代言进行定向投放、网络互动短剧的产品植入式广告等全新的视频营销模式,为电视剧在互联网上打造“二次生命”。⑤较大的电视剧制作公司、电视台可以与大型网站、手机运营商联合开发新媒体电视剧,电视剧制作公司支持人员和技术,网站提供平台与通路,共同开发,实现共赢。如《神雕侠侣》热播,马上可制作新媒体版《神雕侠侣》,与传统电视剧互动。

抢占多新媒体播出平台。电视剧产业要尽快与新媒体合作,共同开发播放平台。新媒体成为传统电视剧产业向网络世界延伸的触角。由于电视剧竞争激烈,传统电视播出渠道显得狭窄,新媒体却提供了广阔的播出空间。通过新媒体观看热门电视剧正成为中国消费主流人群的生活方式。

随着手机电视、移动电视、IP等新媒体的出现,频道空间和媒体资源迅速扩大,电视剧版权的销售渠道可以增加新媒体视频播出版权,美国的电视剧发行渠道中就包括新媒体电视服务(网络电视等)⑥。播出平台的创新,拓展了电视剧盈利的空间。更有人预言,电视剧将迎来3G手机观看时代,⑦只要电视剧产业的节目内容能够跟上,电视剧产业将有突破性发展。当然,在电视剧与新媒体结合过程中,应重视目标受众与新媒体的结合,根据剧情选择播放平台。如36集电视连续剧《手机》在搜狐高清视频独家首播,由于《手机》的受众人群最大面积地覆盖了这部分网友,就很容易在网络形成类似《蜗居》一样的社会话题,形成网络话题热潮,反观《三国》的首播取得的效果则并不太好。

运用新媒体造势宣传。要善于利用新媒体宣传电视剧、扩大电视剧社会影响。电视剧前期宣传、播出讨论、新媒体转映和以剧组、演员为中心的社会活动都可通过新媒体向众人展示,如创建专题网页、新媒体新闻、论坛推广、博客推广、电子邮件推广、连接交换、QQ群发信息、网址导航、搜索引擎、参加各种排行榜及评选活动、在线活动进行推广、软件推广、网站联盟、电子杂志等,使新媒体成为国产电视剧扩大社会影响、提升品牌效力的重要渠道。而且,还可以通过“参与式观看”激发电视剧二度舆论热潮。所谓参与式观看,即在电视剧的播放过程中,观众随时针对剧情,同步对演员的造型、化妆、演技、置景、导演水平等进行短信点评,边看剧边发短信参与评论,评论随即显示在电视荧屏下方。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电视剧,同时短信本身也成为一种欣赏和品评的对象。电视剧播出后,通过论坛的点评,也能扩大节目影响,如《潜伏》“上星”之前,经历地面频道“散播”和网络“潜伏”阶段,从准备期、升温期、高潮期一直到全盛期,《潜伏》的网络舆论的生成说明网络已经代替传统报刊成为电视剧新的反馈基地和舆论场域。这种舆论具备了即时性、跨界性和多元性等崭新特征,因此网络成为不能忽视的电视剧舆论场域与宣传阵地。

开发新媒体营销生长点。新媒体与电视剧产业结合将为电视剧营销带来新机遇。传统电视剧产业盈利以销售电视剧为主,前端开发充分,中、后期产品营销几乎缺失。在新媒体协助下,电视剧产业将形成前、中、后端一体化盈利新格局。前端电视剧可在新媒体发行;中期营销可以依靠网络视频植入广告实现,扩大收入来源。据DCCI 2010中国互联网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关注视频贴片广告的网民比例达26.1%,2009年跃升为34.4%,成为网民关注最多的广告形式;后期可从传统后期产品开发领域如玩具、漫画书、小说向新媒体领域延伸,进入网络游戏、SNS领域。比如《潜伏》热播之时,网络就可以配合推出同名游戏。这对处于营销瓶颈期的新媒体来说,也是双赢契机。电视剧产业与新媒体通过资源互换、整合、捆绑为主要模式的异业合作、复合盈利模式的时代已经到来。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注释:

①董浩宇:《中国电视剧产业:难点与对策》,《上海大学学报》,2008(3)。

②《草根导演阿齐推出最新短剧向张艺谋致敬》,.cn/m/c/2010-02-04。

③杨文延:《电视剧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6)。

④郑瑜:《媒介融合: 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观》,《当代传播》,2007(3)。

⑤赵赵:《视频改写中国电视剧产业规则 优酷“合计划”实现规模升级》,《广告人》,2008(12)。

第8篇:电视剧独生子范文

上半年电视剧市场的竞争始于“开年大戏”的抢夺,2011年已经过半,数部电视剧接力播出后,你还能记得哪部剧开了哪个频道的年吗?

针对各播出机构的调查显示,的确有部分开年剧实现了播出平台“开门红”的收视愿景,比如《第五空间》之于CCTV-8,比如湖南卫视新年伊始的三部剧,但也有更多的开年剧收视率落在了“三甲”之外。

一部剧能否让观众记忆深刻,最要紧的似乎并不是档期。

火题材:怀旧情感、当代题材

“带有怀旧色彩的情感剧今年在北方地区较受欢迎。”某电视台购片部门负责人总结。在2011年1-5月CSM媒介研究八城市电视剧收视TOP10上,《幸福来敲门》《家常菜》《你是我的兄弟》等都榜上有名。《幸福来敲门》更是南北通吃,以全国平均4.553%的高收视率拿下CCTV-1的收视冠军,在搜狐视频的点击量达到160,476,327次,在“搜狐2011春季电视剧互联网盛典”中斩获6项荣誉,成为最大赢家。

《幸福来敲门》改编自严歌苓原著《继母》,讲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年人的感情故事。早在项目策划阶段,央视便以预购方式定下这部剧,并且参与了剧本创作过程。《幸福来敲门》不仅首播创下央视一套黄金档今年的新高,其随后在央视一套下午档的多集联播,在地方台的复播也都非常成功。“好剧有好报”,在《幸福来敲门》专家座谈会上,制片方代表、天津卫视频道总监孔令泉表示,中国电视剧市场进入了成熟阶段,市场对好的作品有非常大的支撑率。《幸福来敲门》让制作方重拾对现实主义题材的信心。

CSM媒介研究的收视数据还显示,2011年1-5月,以《乡村爱情交响曲》《旗袍》《借枪》《风声传奇》《宫》《美人心计》等为代表的农村剧、谍战剧、古装剧收视表现也不错。

从2008年起,赵本山的“乡村爱情”系列连续三年成为央视一套的开春大戏,在央视2011年黄金资源广告招标中,《乡村爱情4》(后更名为《乡村爱情交响曲》)剧组还曾到招标现场助阵。该剧原定2011年初在央视播出,之后开播时间不断延后,最终移师北京卫视,于5月5日首播。

离开了央视平台的《乡4》给地方台带来了福音。CSM29城市收视率数据显示,《乡4》开播后,北京卫视六天内五次拿下省级卫视全天时段收视冠军。随后,《乡4》又在辽宁、黑龙江、天津、深圳、山东等卫视播出,同样成为各频道的收视热点。

今年上半年谍战剧依然受到播出方和观众的喜爱。知情者透露,姜伟导演、龙一编剧的《借枪》首轮发行价达到每家每集35万元,在2011年上半年算是一部售价较高的剧目,不过,仅有部分排名靠前的电视台获得了预期收益。

从报备情况看,2011年1-5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申报公示的剧目共537部、16475集,同意公示的剧目共385部、11982集。其中,当代题材所占比重最大,共计达到177部、5379集,分别占公示总数的46%和44.9%。在当代题材中,又以当代都市题材数量最多,达到113部、3461集。

当代题材已经连续多年保持强劲发展势头,不仅生产数量多,在电视台的收视排行榜上也一直位居前茅。比如在2011年1-5月,北京卫视的《家常菜》《乡村爱情交响曲》在北京地区的收视率均超过了9%。

虽然《宫》火爆上半年市场,但穿越剧上半年的报备数量明显减少,在今年上海电视节的国际影视节目市场,穿越剧几乎没有了踪迹。“随意编纂神话故事,情节怪异离奇,手法荒诞,甚至渲染封建迷信、宿命论和轮回转世,价值取向含混”等等都成为其止步不前的原因。

建党90周年之际,《开天辟地》《中国1945之重庆风云》《风华正茂》《我的青春在延安》等献礼剧悉数登场,大牌云集,内容多样,红剧热度或将贯穿全年。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披着主旋律外衣的青春偶像剧或者革命武侠剧。1-5月收视表现不俗的《抗日奇侠》,主人公们会太极、鹰爪功、化骨绵掌、绣花针,彻底颠覆了以往革命剧的表现手法,如此夸张以至于被观众称之为“神作”。

国家广电总局在《关于2011年5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中指出,对于个别“在表现抗战和对敌斗争等内容时,脱离历史真实和生活实际,没有边际地胡编乱造,将严肃的抗战和对敌斗争娱乐化”的剧目暂不予公示。

杀器:独播

2009年上半年,热门剧目《我的团长我的团》引发了卫视之间的抢播大战,混战局面引发了业内对平行播出方式的反思,惯常的“4+4+1”模式受到质疑。当时易凯资本CEO王冉曾表示,“《团长》乱播将加速电视大剧走向独播。”

两年后,播出平台对独播剧的青睐超过了对热门大剧的抢夺。在此次调查的上星频道中,在2011年1-5月,除了《借枪》《家常菜》以外,各频道的收视TOP3剧目没有出现重合,高收视的剧目多是各频道重点引进的独播剧或者自制剧,且带有一定本地域特点。

比如在天津,反映天津普通百姓生活的“杨光系列”已多年称霸天津卫视。作为“杨光系列”的第八部,《杨光的爱情生活》在全国的收视仅有0.738%,在天津榜的三甲中排第三,但是在天津本土的收视高达9.29%,位列本土收视第一。

“独播剧,电视台在宣传上很有动力,而且独播还可以带来延伸产品。”加大独播剧投入,延续、完善自制剧品牌,紧抓区域放眼全国,经过市场的洗礼,播出方在采购、编播、营销环节更加理智。

“我们几年前通过分析测算提出过一个观点:广告收入10亿以上的省级卫视会将独播剧作为一项主战略。目前来看,这个判断是合理的。”原克顿顾问市场总监、高级顾问,现为视扬顾问总经理的蒋云峰表示,去年至今,已经有70%左右的省级卫视涉足独播剧,而以前这个比例不足30%。“省级卫视独播剧趋势正在向前推进,但独播的风险也在加大。从各个平台首轮独播剧的播出情况看,除了湖南卫视,能达到65%以上成功率的省级卫视只有四川、安徽和浙江。”

有业内人士估计,明年很多电视剧会变成两集联播,因为联放三集的结果是“一部剧一眨眼就播完了,独播优势不明显。”此外,湖南卫视一直在积极推进“芒果周播剧场”,预计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开播。

剧价飙升

“电视剧价格涨得比房价还快”、“广告就是给各个剧组打工”,此次采访中,不少电视台表示,“哄抬物价”以后,现在有很多台“买不起剧了”。房子有投资性需求,电视剧则是竞争性需求,“当博弈的个体增加到很多时,博弈的过程就不一定是理性的,比如原本四家台答应一起购买一部剧,但到签合同时,又会有一家跳出来说我多给钱,我独播。现在的竞争态势就是这样。”蒋云峰说。

天津卫视节目购销中心主任刘郡的看法是,现在单一卫视的广告收益能达到二三十亿元,相当于过去一个电视台的收入总量,电视剧对此贡献不小。因此,电视台会花费更多的钱来买剧,这也是一种良性互动。安徽卫视一年广告收入十几个亿,购剧花费也就三四个亿。江苏卫视节目采购部主任张彦表示,卫视收益的显著增长是购剧实力的保证,江苏台、浙江台等明年都要从三级办台缩减到两级办台,机构精简后购剧金额会更加充裕。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苗棣总结,“好东西再高的价钱也会被抢掉,最后必然是,有钱的台高价买剧或定制剧,弱的台越来越弱。”

“靠节目提升是一个出路。”据蒋云峰介绍,现在通常的做法是直接购买国外成熟的节目模式,不过,买不起剧的台也很难下决心规模性购买节目模式版权,因为现在这个价格已经水涨船高了。“下一个趋势是对现有栏目全面科学改造,这种改造不是以前修修补补那么简单,需要引入更多的节目评估模型、优化工具,寻找到适宜增加投入的具体环节,科学系统地提升收视。而好的节目也可以向全国发行,甚至可以做成模式出售。”

对于影视制作机构而言,电视剧的持续高价、电视台的倾力出资虽然增加了制作方的赚钱机会,但是在优剧高价的同时,赔本的项目也更多了――电视台迫于收视率压力,对收视预期比较不清晰的剧目,过去或能尝试播出,现在则是或者降档播,或者索性不播。

问及今年卫视的整体竞争格局,天津卫视副总监、广告运营中心主任胡春凌表示:“买剧都会提前,好的项目在拍的时候就定完了,湖南、江苏、浙江、安徽、天津、北京等排名靠前的几家卫视今年的电视剧储备都比较充分,下半年收视排名不会有大的变化,天津卫视今年的排名应该在全国前六。”

央视机构改革新媒体来势凶猛

2010年7月,在原有影视部的基础上,中央电视台成立了节目采购中心,专门负责国内外优秀电视剧的采购,同时央视表示2011年将增加50%的购剧资金,好剧购买价格“上不封顶”,以确保掌控全国电视剧市场竞争主导权。时隔不久,在2010年年底,中央电视台节目采购中心被撤销,取而代之的是CCTV-1项目部和CCTV-8项目部,这两个项目部直接对接电视剧市场,分别采购适合各自频道播出的电视剧。

在2011年2月中广协会电视制片委员会举办的2010年度大会暨新剧推介会上,中央电视台副台长胡恩表示,2010年央视对电视剧的购买、播出进行了比较大的改革,以后央视将继续坚持优质、优价的方针,与制作业取得双方共赢,探索实现电视剧购买播出版权方式的多样化,并且逐步扩大首播、定制和预购机制。

不可否认的是,伴随着省级卫视的强势出击,央视正在遭遇一场艰难的狙击保卫战。从其作战手法看,有三个特征:一是在一套黄金时段播出新的题材类型,包括反特/谍战剧《黎明前的暗战》、军旅生活剧《我是特种兵》。二是发挥优势重大革命题材剧目优势,播出包括《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东方》等。三是充分利用社会伦理、都市生活剧和农村剧,《野鸭子》《情暖万家》《幸福密码》等, 其中《幸福来敲门》收视最高。

越来越多的电视剧开始在网络首播、独播,与电视台同播,甚至先于电视台抢播。通常电视台热播的剧目在网络上也备受追捧,比如,2011年1-5月,《夏家三千金》在优酷网、搜狐视频的点播率都在2亿以上,《美人心计》的点播量也都过亿。

第9篇:电视剧独生子范文

情绪越低追剧越疯狂

据美国的一项新研究显示,马拉松式的追剧行为,显示追剧者可能目前正处于孤独、抑郁的心理状态,因为内心孤独所以只能疯狂追剧来打发时间。

分析Y果显示,一个人自我感觉越糟糕,越容易靠看电视打发时间。当情绪处于低潮时,一些人更容易疯狂追剧:一连几个小时甚至几天,通过电视机、电脑或DVD观看自己喜爱的某个电视剧,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把负面情绪消化掉。但实际上这样做无助于改善情绪,反而会形成恶性循环。

有的人明知不该把大量时间耗在电视剧上,但就是无法控制自己。这也说明越是疯狂追剧的人,自制力越差。

角色“上身”你会更孤独

追剧类型不同,所反映的心理层面也不同。有人感情不顺,喜欢看韩剧,唯美的爱情总能激起心中的涟漪;有人喜欢动漫剧,在动漫世界里过着纯净简单生活;有人喜欢国产剧,从吐槽中得到乐趣。很大程度上讲,疯狂追剧可以说是现实生活缺失的一种表现,有人对生活充满理想,但现实中感情不顺、人际关系复杂等导致处处碰壁,只能靠电视剧来弥补。现实生活缺失越重,追剧的疯狂程度往往越深。

追剧到了一定的疯狂程度,甚至追剧后总是“角色”上身,是利用虚拟的方式来满足内心的期盼,或是利用麻痹现实的方式来面对生活。如果长期封闭自己,以沉溺电视剧来排解苦闷,只会越来越消极,之后话少了,朋友也少了,会让人变得焦躁不安、敏感、多疑,没办法融入朋友圈。

回归生活 给孤独“断根”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没日没夜地疯狂追剧呢?追剧无止境,生活不是在电视剧中,没有一部剧值得让你放弃生活。断绝追剧念想才是根本。此外还有些“硬性”办法。

1、先把剧情内容看完,对剧情好奇度降低有利于降低追剧决心。漫画或者小说改编的先看完原著,或是搜搜分集剧情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