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云计算基本架构范文

云计算基本架构精选(九篇)

时间:2023-07-20 16:32:42

云计算基本架构

第1篇:云计算基本架构范文

关键词:云计算;软件架构;数据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71.11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传统门户网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而对高业务量的互联网服务需求与日俱增。随着计算机存储信息及硬件设备、数据库建设及维护等方面的相对成本逐渐上升,利用新的平台及调度机制以进行高效的数据处理显得尤为重要。近多年来,云计算成为国际上业界学者进行相关研究的热潮,是信息产业较大的一项创新。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一种动态的能够伸缩虚拟化的新型计算模式,为用户提供了包括计算能力、存储能力、交互能力等多种计算资源的服务。云计算不同于传统方式下采用桌面计算资源的模式,其新型的资源管理模式使计算资源成为提供大众服务的一项社会基础设施。随着云计算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更多的应用逐步迁移到云计算。不过,云计算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非常关键的问题,最突出的莫过于数据的安全性问题,这也是限制云计算发展的首要因素。只有对云计算所存在的众多问题进行全面正确的分析,才能够使其在众多组织、企业中被普遍的应用,将自身的数据资源安心的存放到云计算所提供的服务中以便进行企业的管理。因此,提出一种能够安全可靠的进行数据访问的方案对用户来说至关重要。

1 云计算的基本概念

云计算逐渐的被大众认可,其概念与相关技术也被普遍的提及并得到大量的研究,但是并没有出台世界范围内认可的标准。根据我国云计算网所给出的定义,云计算在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计算(Parallel Computing)及网格计算(Grid Comouting)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较为新型的一种商业性计算模型。云计算的基本特性有分布式计算、存储特性、较高的扩展性以及良好的管理等。该技术的特征:云计算系统提供服务的实现机制是透明的,不需要用户作具体的了解便可方便的获取所需服务;云计算系统利用软件即数据冗余及分布式存储的方式降低系统的出错率,确保数据可靠;云计算具有海量存储及高效的计算性能而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具有较高的可用性;云计算系统采用高层次的编程模型方便用户根据自身的数据特点编写满足自身需求的云计算程序;服务多样且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2 基于云计算平台的软件架构

2.1 云计算的软件架构层

通过对现有的关于云计算产品及其系统架构的分析和总结,可以将云计算的架构分为三层,它们分别是核心服务层、服务管理层和用户访问接口层。核心服务层作为架构层的主体,其主要作用是将系统的硬件基础设施、软件运行环境及应用程序整合成面向用户的,具有高可靠性、多样化及适应能力强的应用服务。而服务管理层则主要是对核心服务层的活动进行管理和控制,以确保其始终安全稳定的提供面向用户的服务。用户访问接口层的作用是为用户端与云系统之间提供访问和交流的通道。

2.1.1 核心服务层

一般来说,云计算的核心服务层又可以分为3个子层:基础设施即服务层(IaaS)、平台即服务层(PaaS)和软件即服务层(SaaS)。其中IaaS主要是为用户按需提供实体或虚拟的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等基础设施部署服务。在这个过程中,用户需要向供应商提供相关的配置信息及个人数据。而PaaS是为云计算应用程序部署及其管理提供服务。通过基于该层的软件工具和开发语言,软件开发者可以绕过底层网络、系统和存储的限制,很方便的使用云计算平台进行软件架构。SaaS是一种基于云计算基础平台所开发的应用程序。对于企业来说,通过该层可以建立自己的电子邮件服务系统。而对于普通用户来说,SaaS可以实现对云系统应用程序的泛在访问。

2.1.2 服务管理层

服务管理层主要是面向核心服务层,它能为核心服务层的安全稳定及可靠运行提供保障。其服务内容包括服务质量保障和安全管理等。由于云计算系统结构庞大、服务繁杂,用户很难直接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源。因此,通过服务质量保障协议,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就能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保障其面向每一个用户的服务质量。而用户在获取云数据和云服务时,确保信息交流的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安全管理协议,可以对云系统采取数据隔离、隐私保护和访问控制等安全保护措施,确保核心服务层的安全稳定运行。

2.1.3 用户访问接口层

用户访问接口层能够实现用户对云系统程序的泛在访问。其表现形式一般包括命令行、Web服务和Web门户等。其中命令行和Web服务作为一种直接的访问云系统的工具,能够实现多种服务方式的组合。而Web门户则是将用户端与云系统连接起来的通道和平台。通过它,用户可以将本地的应用程序转移到云系统中。这样用户只要能连接到云系统服务器,就可以随时随地的访问其本地的数据和程序。这显然可以极大的释放本地服务器的压力,提高用户的办公效率。

2.2 云计算软件架构关键技术

云计算是以数据为中心的一种数据密集型的超级计算方式。在数据的存储、管理及编程模式方面都采用特有的多种先进技术,其中主要的关键性技术包括海量数据存储与处理、编程模型及虚拟化技术。

2.2.1 海量数据存储与处理技术

云计算系统以数据冗余和分布式方式进行大数据集的分析、处理以保证高可用性和经济性。为及时满足海量用户的不同需求,并行提供各种服务,云计算所采用的数据存储技术必然具备高传输率、高吞吐率的能力。未来的发展方向会集中于高效的数据定位及超大规模的数据存储、加密、安全可靠性和持续提高I/O速率等方面。

2.2.2 编程模型

为了让用户可以利用编程模型根据自身需要编写简单的程序而更加轻松的获得云计算带来的服务,所采用的编程模型须非常简单。同时要保证后台的并行执行及任务调度对用户及编程人员的透明化。改进现有的编程模式以便程序员可以方便的进行紧耦合程序的编写,实现运行过程中的高效调度和任务的执行,是将来MapReduce发展的主要方向。

2.2.3 虚拟化技术

虚拟化的实质是将整合之后的资源用和物理量没有关联的方式进行调用,是一种由物理资源转变为服务形态的过程。虚拟化的应用使硬件的容量增大同时使软件的管理维护过程得到简化,提高了资源的灵活性和使用率,实现了物理资源的复用,是未来实现资源的自动协调和配置的基础。虚拟化技术把操作系统和物理硬件相隔离,允许多个操作系统不相同的虚拟机在一个物理机上独立运行。不管所采用的物理硬件是否相同,操作系统均把它们看作是一致的标准化硬件。

2.3 云计算的软件架构应用

软件系统框架有架构元件、联结器及任务流三个元素,为提高软件的安全可靠性及扩展能力需要对软件架构进行设计。三层架构设计是软件框架设计的一种重要结构,它将系统在应用逻辑上分成数据服务层、业务逻辑层及表示层。表示层主要用于用户与系统的交互,通常指的是系统的操作界面。业务逻辑层的功能是数据的格式及其是否有效进行验证,用户的合法性验证等以保证系统能够健壮的运行。数据服务层专用于数据库的交互并执行数据的修改、增删、显示等操作。目前的软件系统大都采用基于C/S技术的三层架构,数据的存储一般采用DBMS或者XML文档的方式易使服务器发生不可修复的错误后产生数据丢失的可能。

软件的设计开发随着云计算技术的迅猛发展而面临挑战,三层架构模式能够完全迁移至云计算中的SaaS服务模式中。不过SaaS服务模式也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包括与云计算服务供应商之间的信任,以及软件对云计算服务过于依赖的问题。此外,在云计算服务正常时,网络状况也会对软件的使用产生影响。基于云计算技术目前的发展情况,为降低软件对云计算和网络性能的依赖程度,下面提出一种较为可行的基于云计算平台的软件架构模式

与传统的三层架构模式相比,基于云计算平台的软件架构在表示层及业务逻辑层并不发生变化,只是在数据服务层提供包括本地数据及云数据的两种数据服务。本地数据服务不需安装DBMS软件而只采用XML文档存储数据,从而使服务器的性能得到提升。不论是选择本地服务器的XML文档或是云计算服务中的数据服务,软件均能够一次读取数据到内存中,在完成数据处理以后再把数据处理结果传回数据服务并长久储存,有效的提高了系统的工作效率。

基于云计算平台的软件架构新增了同步服务层,它不仅使本地服务器XML文档与云计算服务中的数据实现同步,也能够监测数据服务的运行状态。在软件系统将数据信息一次读入内存之后,用户在内存中进行各种数据操作。数据同步服务可以利用时间控件在用户不使用软件系统的时间终止业务逻辑层的相关服务,同时把放入内存的数据更新到本地服务器的XML文档及云计算服务中,完成同步操作以后就可以重新进行业务逻辑层的服务,提高了网络宽带的使用率。同步服务监测软件可以保证在发现数据服务问题后立刻启动新的数据服务,使其不再依赖云计算。

在基于云计算平台的软件架构中,系统中的数据同时备份在本地服务器的XML文档及云计算服务中的数据服务中。即使出现云计算服务障碍,软件依旧保存相对应的数据备份。在本地服务器发生故障而导致数据的丢失时,云计算服务保留数据备份,从而使软件系统中的数据具有双重备份而得到保障。此外,这种软件架构模式具有不产生孤岛信息、不需涉及数据迁移等优点。

从软件架构的数据流图中能够看到本地数据及云数据是通过数据缓存实现同步的。在用户需要获取系统中的数据信息时,会把被访问的数据表存入到缓存区域以方便用户能够进行再次访问。用户进行数据的再次访问时不需反复的读取数据库而只是从内存中对系统的数据进行操作。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系统响应的时间,从而有效的提升了运行的效率。

3 结束语

上述基于云计算平台的软件架构模型提高了云计算条件下数据的安全可靠性。随着云计算的广泛应用,为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系统架构的升级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刚健.基于虚拟化技术的云计算平台架构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01).

[2]程国江.云计算简介及应用前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8).

[3]李晓辉.云计算技术研究与应用综述[J].电子测量技术,2011(07).

[4]韩金华.云计算综述[J].企业技术开发,2010(15).

第2篇:云计算基本架构范文

关键词:云计算;安全架构;安全机制;安全模型;模型评价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3-0037-03

Cloud Computing Security: Architecture, Mechanism and Modeling

XU Jie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wide use of cloud computing services, tenants require higher and higher security assuranc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oud computing are dynamics, randomness, complexity and openness, which make the original security solutions difficult to be applied to the cloud environment, so this is a big obstacl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loud computing. We analyze the features and security challenges of cloud computing, and do a survey on security architecture, mechanism and model. In this paper, we show that the security architecture of cloud computing needs not only the security of many kinds of trusted services, but also the security evaluation of the management and can be controlled.

Key words: cloud computing; security architecture; security mechanism; security modeling

1 概述

继个人计算机、互联网变革之后,2010年,我们迎来了以云计算为代表的第三次IT浪潮。云计算技术的出现能够很大程度的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对于企业来说可以不需要购置大量的计算机的基础设施和软件,可以直接将这些设施和软件的工作需要提供给云计算的供应商进行处理。通过这种管理模式,企业不再需要购置服务器来增加信息化建设的存储空间,只需要按照云计算的要求来选择适当的服务,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的运营的成本,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本文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更加详细、明白地了解云计算对于中小企业的作用以及云计算实施当中的一些不足。

越来越多云及云计算用户的数量增加,用户的需求与云计算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如何最大限度减少安全威胁并提供安全的云环境仍然缺少完善的方案,同时提供商根据使用者所在组织的安全要求强制实施一定的安全机制成为必然。尽管云计算带来了灵活性、可扩展性和敏捷性等诸多好处,但安全性依然是使用者在采用云时所担心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深入全面的探讨云计算,本文分析了云计算安全的架构、机制及相应的模型。

本文第2节介绍云计算对应服务的相关特点,当前面临的安全挑战,并给出了相应的云计算框架;第3节重点从可管、可控、可度量的角度分析云计算架构;第4节对目前的云计算安全机制进行说明;第5节对云计算安全的度量指标进行阐述;第6节总结云计算安全并给出进一步研究方向。

2 云计算的安全概述

2.1 云计算的服务模式

随着对云计算相关技术和应用的深入理解,用户也逐步理性。首先对云计算的概念和价值已经充分理解,并能够与自身的应用、短期和中长期规划、IT环境相结合,分步骤、分阶段的部署和使用云计算进行应用系统的整合、优化、其次在选择方案、产品和服务的时候,需求和目标更清晰,更多的是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调用云基础设置的开放接口,用户获得计算、网络、存储能力,并能自由灵活按需选择。中小企业为了减少运营成本,提高运行效率,采用这样的模式是最好的途径,企业无需购买、构建和维护基础设施和应用程序。平台云可以被视为用户的一个托管平台,用户将他们自己的应用托管到云平台上交给云提供商管理维护。如图1所示,云服务模型知道了提供商向使用者提供的服务及功能,NIST在SP 800-145中将云服务产品划分为基础架构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基础架构即服务为使用者提供部署其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和数据所需的技术架构资源;平台即服务为使用者提供应用程序需要的开发平台及其所需的计算资源,支持达赖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的开发工具和部署工具;软件即服务提使用者需要的软件,并确保提供的软件经过全面测试,并且能根据使用者需求开发新特性和功能。目前更多的中小企业更愿意尝试IAAS,以此降低IT投入成本。当然,随着IAAS和SAAS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更多的用户需求将会催生各种混合式的云服务。

2.2 云计算服务框架

针对以上所阐述的云计算安全问题,本节中讨论云计算安全的服务框架,讨论的方法是基于模型的分析。

通常情况下,可以将云计算其当做是一个用来服务的应用系统,主要包括用户和服务的供应商这两个使用主体。服务供应商在开发出云计算系统之后,通过网络其可提供的具体服务项目和内容;用户则是结合自身需求,选择服务供应商网站提供的具体服务和项目,鱼刺同事服务供应商给予用户相关访问权限。

如下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系统的监控和模型分析是云计算服务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架构及其机制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系统相关机制的选取,进而对系统运行效率进行影响,云计算供应商应该尽可能从安全角度设计理想的云计算安全架构模型,从而使得用户可以合理地选择。

在对云计算安全服务进行模型分析和监控的过程中,可以针对云计算的系统可用性、系统的基础性能等从多个维度的分析模型,其中多个维度包括瞬时维度、稳态维度和区间值以及其它一些维度,而且通过分析比对对云计算用户的监控数据和服务供应商相关的用户属性对应的指标,根据这个提供的性能指标数据值,可以进行相关机制和模式选择。

云计算的供应商可以或更新云用户所选择的安全机制,按照需要动态地增删机制的机制集合。通过比对供应商提供的云计算机制和实时监测到的系统性能指标数据,云用户可以按照业务的实际需求选择安全的机制。云用户和供应商两者通过达成一定的协议来约定彼此的安全责任,类似的协议有SLA(Service-Level-Agreement)协议等。

3 云计算安全架构

安全框架一般设计到人员、流程和技术这三个方面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安全框架可以是管理性机制或技术性机制。管理性机制包括安全和人事政策火鹤用来指导各种操作的安全执行的标准规程。技术性机制通常通过IT技术架构上部署的工具或设备加以执行。

SOA架构是目前流行的云计算安全架构,这种架构主要是能够充分地考虑到云计算环境中的用户的个性化与多样化的需求,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一种以云计算为导向的一种安全架构。但是比较缺少云计算环境中用户及其相关的供应商获取安全需求的相关方法。因此,在这个基础上,吸取相应的架构优点信息,提出一种基于云计算安全模型评价的可控可管可度量的安全架构。但是如何能让云计算用户明确云计算安全的重要性,在后期中如何更好地选择最好的安全管理机制,这个是目前很多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

4 云计算安全机制

云计算从生命周期来看,可以划分为上线前、实际应用阶段、运行维护这三个阶段,以下从安全的测试与验证机制、认证访问和权限控制机制以及隔离机制等角度进一步介绍和阐述云计算安全。

4.1 安全测试与验证机制

在云计算产品的开发阶段,针对安全进行专门的测试和验证是必不可少的,这对发现安全漏洞和隐患至关重要。现阶段,即便是针对传统软件产品的安全性测试已经非常困难,而云计算自身的独特环境又增加了安全性测试的挑战性,因此当前学术界和产业界非常关注云计算环境中的安全性测试问题。就目前来看,云计算的安全行测试与验证机制主要有、增量测试机制、自动化测试机制以及基于web的一些专门测试工具。

4.2 认证访问和权限控制机制

云计算环境中的授权认证访问和权限控制机制是防止云计算服务滥用、避免服务被劫持的重要安全手段之一。这里主要从服务和云用户两个视角说明对云计算认证访问和权限控制机制的应用方式。

以服务为中心的认证访问和权限控制机制是对请求验证和授权的用户设置相应权限和控制列表来验证和授权。在进行认证与权限访问控制的方面,对于云计算用户中中采用联合认证的方式来对系统中的用户权限控制保证其安全性,需要将用户的相关信息交给第三方进行相应的维护与管理,这种方式能够很大程度上解决用户的安全隐患问题。

4.3 安全隔离机制

在进行安全隔离管理机制处理的过程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个方面是需要对云计算中用户的基础信息的安全性进行管理与保护,方便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对云计算中用户的基础信息管理,另外一个方面是需要降低其他的恶意的对用户的行为进行攻击及一些误操作带来的安全隐患行为。

5 云计算安全模型评价

在云计算的环境中,云计算的环境相对来说比较的复杂,因此在对云计算环境下进行安全保证的过程中,不能够仅仅从原来的一些安全保障措施进行处理,还需要作为一个非常特别的服务系统进行处理,需要从系统的角度来重点考虑,对系统中的考虑指标包括可用性、可靠性、可生存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安全性包括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各个属性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如图3所示。

6 总结

本文在分析目前的云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云计算面临的安全挑战和问题;并从云计算安全架构、机制以及模型三个方面对云计算安全技术进行了说明,并对现有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当然,云计算的安全研究问题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解决。比如,云计算安全机制的动态变化和适用范围问题。目前,伴随云计算的各种技术和应用在快速动态变化,这种变化对云计算安全机制的适用性问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动态变化的云计算环境意味着要有着灵活和易于扩展的解决方案。还比如,云计算安全机制的具体实施问题。本文提出的架构及评价模型即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云计算应用系统的安全性,但是怎样在实际应用环境中对模型的实际部署实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林闯, 苏文博, 孟坤, 等. 云计算安全: 架构, 机制与模型评价[J]. 计算机学报, 2013, 36(9): 1765-1784.

[2] 张洁, 何利文, 黄斐一, 等. 一种应用于云计算环境下的服务发现架构[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3, 45(4): 556-562.

[3] 刘婷婷, 赵勇. 提供可信 IaaS 服务的云计算平台构建[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13, 34(11): 3731-3735.

[4] Dinh H T, Lee C, Niyato D, et al. A survey of mobile cloud computing: architecture, applications, and approaches[J].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 computing, 2013, 13(18): 1587-1611.

[5] Moreno-Vozmediano R, Montero R S, Llorente I M. Key challenges in cloud computing: Enabling the future internet of services[J]. Internet Computing, IEEE, 2013, 17(4): 18-25.

[6] Younis M M Y A, Kifayat K. Secure cloud computing for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A survey[J]. Liverpool John Moores University, United Kingdom, Tech. Rep, 2013.

[7] Hwang K, Dongarra J, Fox G C. Distributed and cloud computing: from parallel processing to the internet of things[M]. Morgan Kaufmann, 2013.

[8] Nafi K W, Kar T S, Hoque S A, et al. A newer user authentication, file encryption and distributed server based cloud computing security architecture[J]. arXiv preprint arXiv:1303.0598, 2013.

[9] Amin M A, Bakar K B A, Al-Hashimi H. A review of mobile cloud computing architecture and challenges to enterprise users[C]//GCC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GCC), 2013 7th IEEE. IEEE, 2013: 240-244.

[10] Rong C, Nguyen S T, Jaatun M G. Beyond lightning: A survey on security challenges in cloud computing[J]. Computers & Electrical Engineering, 2013, 39(1): 47-54.

[11] 李连, 朱爱红. 云计算安全技术研究综述[J]. 信息安全与技术, 2013, 4(5): 42-45.

第3篇:云计算基本架构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 云计算 资源池

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次技术革命,分别是十八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十九世纪的电力革命和二十世纪至今的信息技术革命。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期间,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甚至从许多方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人们也因此步入了信息时代。物联网、电子商务、ERP等新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企业运营管理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结构化的非格式化的数据。如何通过数据挖掘,从海量数据和大数据中获得有用的信息,为用户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又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企业为解决大数据难题,在传统的网格计算等计算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出了云计算技术。云计算是被改进了的分布式计算技术的一种,它能够以极低的成本高效处理海量数据,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关注和研究。数据处理是企业运营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其关键部分。云计算技术凭借其众多优点和无限的发展潜力,必将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成为信息技术革命期间第三个深刻影响未来的发明。

1 云计算概述

云计算最早的定义是由Ramnath Chellappa教授于1997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INFORMS(运筹学和管理学研究协会)会议上提出的,那时的云计算界限是由经济的合理性来决定的。后来云计算凭借其“高效率,低成本”的优越性,被许多IT企业所关注 ,并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商业领域,经过如亚马逊、Google、IBM、微软等众多大型IT企业近两年的研究实践,云计算技术的商业特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云计算从单纯的一种架构技术,发展成为一种服务,甚至是一种资源。

1.1概念

云计算是一种计算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它通过网络架构、分布式计算、虚拟化等技术将若干计算机硬件个体连接成为一个巨大的计算资源池,也就是所谓的“云”。

云计算也有广义的云计算和狭义的云计算。所谓狭义的云计算,是指基于IT基础设施交付和使用的一种服务。所谓广义的云计算,是指云计算作为一种服务被交付和使用,这种服务的范畴很广,可以是与IT、软件和互联网相关的,也可以是其他任意领域的服务。但是不论是狭义的云计算还是广义的云计算,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易扩展,而且是按需分配和收费。

可以说,云计算既是一项技术,也是一种服务。本文是将云计算作为一种服务来解读的。

1.2发展过程

Google成立之初并没有充足的资金购买大量的服务器,他们的创始人布林和佩奇就通过购买被淘汰的主板、过期的CPU、便宜的小容量硬盘和廉价的电源等最便宜的器件自己搭建服务器,并通过自己设计的一套新型运算方法将这些独立的服务器连接起来,实现了高性能运算,这就是“云计算”的雏形。

在WEB2.0时代,个人电脑和互联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人们也从单纯的信息消费者成为了信息的生产者,信息的数量出现了爆炸性的增长,如何以高性价比的方式存储和处理数据成为一个被大家热议的话题。2005年,Apache基金会开发出了一个类似于Google的开源的云计算架构的Hadoop基础架构,许多IT企业基于这个架构开发出了自己的云计算架构,并出租他们的云计算服务,极大地促进了云计算技术的推广和发展,也为许多中小型企业提供了成本极低而功能强大的计算平台。

1.3原理

以Google云计算为例,云计算架构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Google文件系统GFS,并行编程模式MapReduce,分布式锁服务Chubby,分布式结构化数据表Bigtable,分布式存储系统Megastore以及大规模分布式系统的监控基础架构Dapper。Google将海量数据分成若干块分布存储在GFS上,然后通过MapReduce技术高效处理这些数据然后生成结构化文件存储在Bigtable上。

也就是说,要实现云计算必须要有一个分布式文件系统,然后通过MapReduce这种处理海量数据的并行编程模式将文件系统上的海量数据进行处理,并将结果存储到另外一个结构化数据库中,从而实现高效的信息处理。

1.4应用形式

从功能方面来讲,云计算的应用形式有三种,它们分别是: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务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以及将软件即服务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Iaas提供的服务是云计算架构中的各种硬件设施等基础资源,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任意部署和安装运行任意软件,同时管理和控制底层的云基础设施。Paas为用户提供一个已经部署好的云计算基础架构,用户可以在这个既成架构上任意部署自己需要的应用程序,但不用自己管理和控制云基础设施。Saas为用户直接提供已经安装在云基础设施上的应用程序,用户不用自己管理云基础设施和上面的应用程序,只需通过客户端对云平台进行访问即可应用云基础设施上面的应用程序。

2 云计算在商业应用中的局限性

虽然云计算在商业应用领域有着独特的优越性,但其自身拥有的局限性是云计算技术进一步发展和普及的最大障碍。

2.1安全性

安全性是用户选择云计算时的首要考虑的因素,也是云计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由于多个用户共享同一个云基础设施,这就必然造成用户对自身企业数据泄露的担忧,这也是许多大型企业对云计算技术始终保持观望态度的重要原因。

目前许多提供云计算服务的企业开发出了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等不同的云架构,其目的就在于为企业提供更多的选择,从而更好的避免数据泄露的风险。

云计算的安全性研究是今后云计算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解决好云计算的安全性问题,必将推动云计算向更高水平发展。

2.2带宽限制

云计算的服务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的,而云计算资源池中的海量数据也是通过互联网流动的,由此就容易发生服务中断、网络延迟等问题。企业如果要实现云计算的流畅运行和操作,多多少少都要改变企业自身的网络架构,而且需要更大的宽带带宽。然而企业并不是每时每刻都面临海量数据的挑战,改变自身网络架构和一次性部署大带宽对他们来说并不划算。因此要使云计算走进企业,解决网络接入和宽带带宽技术的问题也成为一项重要议题。

3 结束语

云计算技术具有“低成本,高效,环保”的独特商业特性,该特性不但能够被应用于商业领域,更能被拓展利用于科研、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等社会的各方各面,必将在今后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为民、唐剑峰、罗治国、钱岭,《云计算深刻改变未来》,科学出版社,2009(12).

第4篇:云计算基本架构范文

云服务器适合轻量级应用

CX1000是专为水平扩展的数据中心设计的低成本、可大规模扩展的云计算基础架构平台。正因为它具有这样的特性,所以非常适合ISP、ASP、主机托管、云计算以及高性能计算等应用。

数据中心的管理者可能常常因为以下问题而头痛:服务器和相关基础架构的功耗居高不下,制冷能力捉襟见肘;数据中心的占地空间有限,很难满足海量计算的需求;系统管理的复杂性日益增加,运营成本不断攀升;预算有限,但是设备的采购成本、系统维护和运营成本不断增加。富士通(中国)首席技术官周一平表示,CX1000云服务器能够轻松应对上述挑战,突破成本的限制,实现大规模扩展。

在性能扩展方面,CX1000由38个x86架构服务器节点封装而成,可以轻松实现计算能力的水平扩展,从几十个服务器节点扩展到数千个服务器节点;在散热方面,CX1000采用独特的Cool-Central架构,用两个中央风扇取代成百上千个本机服务器风扇,从而显著降低了服务器的整体功耗;在节省空间方面,CX1000的机架式单元以背对背方式排列,与传统的机架式服务器相比,最多可节省40%的数据中心空间;在成本方面,CX1000使用共享组件实现机箱的冷却,无需冗余部件,所有操作均可在机架正面完成,购置成本和维护成本相对较低。

“CX1000云服务器的密度虽然没有刀片服务器那么高,但是部署成本低于刀片服务器。因此CX1000更适合那些对占地空间、成本、扩展性和功耗有较高要求的应用。”周一平表示。

“云服务器非常适合像Web应用这样的轻量级应用,以及对水平扩展有较高要求的分布式计算。但是像Oracle数据库这样的重量级应用,目前还主要集中在Unix平台上。数据库应用仍然采用向上扩展的方式,即在性能不足时通过增加CPU和硬盘来提升性能,而不是水平扩展的方式。”周一平表示,“富士通既拥有可向上扩展的Solaris Unix服务器,也拥有能水平扩展的云服务器,因此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富士通计划在未来半年至一年内,通过云计算资源管理平台将向上扩展的Unix服务器也纳入到云计算的整体方案中。”

量身定制的云计算参考架构

在今年的英特尔IDF大会上,富士通展示了其云计算平台参考架构。这一参考架构主要由CX1000云服务器与VMware vCloud Director组成。此参考架构在计算资源的设计中采用了全虚拟化,即计算资源最小单位为构建在VMware vSphere上的一台虚拟机。此外,该参考架构还沿用了富士通动态架构(Dynamic Infrastructure)标准化、自动化和集成化的设计理念,并采用全IP架构,通过iSCSI存储启动技术(iSCSI SAN Boot),可以在任意裸服务器上动态部署vSphere。此集成架构可以节约40%的空间和20%的初次采购成本,还能降低20%的功耗。周一平强调说:“富士通计算平台不仅可以支持VMware的虚拟化技术,而且可以支持微软、思杰等多家厂商的技术。”

EasyCloud是终极目标

富士通的目标不是推出单个的云计算产品,而是一个完整的云计算平台――EasyCloud。EasyCloud是一个以富士通的服务器和存储为基础,借助虚拟化技术,由富士通云计算资源管理核心组件ROR(Resource Orchestrator)进行管理的预先测试和验证的标准化配置的方案。

第5篇:云计算基本架构范文

目前,全球有10亿互联网用户,而电子商务则使在线交易量成倍数增长,尤其是物联网的兴起。据IBM预计,到2011年,全球将有万亿个设备连接到互联网上,每秒钟就将有TB级的数据通过互联网传输。毋庸置疑,“智慧地球”的构建意味着数据量将以几何级数增长,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接入设备将急速飙升。如此海量的设备和信息,必然需要极为强大的基础架构进行强力支撑。

那么这一基础架构应如何搭建呢?在3月25日举办的2010 IBM论坛的“智慧的基础架构”分论坛上,与会者就此展开了深入探讨。

IBM认为,在这个智慧的世界中,基础设施正变得仪器化、互连互通和智能化,从而将业务和 IT基础设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企业创造新的机遇。动态基础架构是智能的――它利用从网络以及业务中获得的“智能”,更好地开展竞争。它以灵活、安全和动态的IT基础设施设计,帮助客户集成不断增加的智能业务基础设施,从而通过支持构建动态架构,帮助企业在智慧的时代取得先机。

智慧基础架构的五要素

IBM大中华区系统与科技事业部总工程师陈国豪认为,智慧的基础架构包括五个层面:

第一就是性能。例如要实现智慧的城市,首先在计算性能方面就会有更高的需求。陈国豪举例说,现在气候的变化越来越无常,因此,准确的天气预报对于我们来说就变得更加重要,也是智慧城市必须具备的功能。过去天气预报的精密度可能是几百平方公里,如果未来将精密度提高到1平方公里,那精密度就是今天的数十倍甚至数百倍以上,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它对高性能计算性能的需求则将提升数百倍甚至数万倍以上。

正是为了满足像气象预报这类应用对高性能计算的需求,今年年初,IBM隆重了POWER7处理器,并将其作为驱动智慧地球理念迈向现实世界的强大引擎,是为推动智慧地球而迈出的巨大的一步。POWER7成了智慧基础架构的“基础”。陈国豪介绍说,目前,在美国国防部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IBM正在打造基于POWER7的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它的计算速度将10倍于目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并采用多种创新技术,如水冷、融合Cell处理器技术、单个芯片8核、32线程、E-DRAM等。在2009年世界超算大会上,IBM就展示了基于POWER7处理器的最新HPC机型,据悉,它将在2011年正式,但目前已有投产使用,并已经有多个订单,包括中国的新一代气象预报系统也对该机型寄予着厚望。

智慧基础架构的第二个层面是虚拟化。它是IT基础架构发展的必然方向,同时也是云计算的重点和基础。陈国豪认为,虚拟化的三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降低总体拥有成本(TCO)、共享架构标准化以及提高灵活性。降低TCO,包括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资产利用率和减少能耗三个方面; 共享架构标准化,是指利用通用工具、提升业务连续性以及奠定SOA的基础; 提供灵活性,就是减少复杂度、创建系统资源池、保留选择开放平台的自由。

对于建立在虚拟化之上的云计算,IBM大中华区云计算中心技术经理及架构师方兴介绍说,云计算是IBM的重要发展战略。为此,IBM专门成立了云计算部门,并已在全球建立了九大云计算中心,为客户提供云计算技术支持和服务,提供全面的端到端云计算解决方案。在中国,IBM已帮助客户建成了无锡云计算中心、中化集团的企业云、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云计算中心以及北京工业大学的科技云等。方兴认为,进入2010年,云计算走过了最初的“培育期”,迎来了“发展期”,云计算的技术和解决方案将日趋成熟,私有云、公有云以及云上的服务将越来越丰富。而到2014年,云计算的市场将变得成熟,云服务的开支将占整个IT市场的45%-50%,并将广泛用于基础架构管理平台,同时,云计算产业的价值链将逐渐建立和完善,云计算开始进入“普及期”。

智慧地球的出现催生了一个新型系统的发展,这就是智慧基础架构的第三个层面――工作负载优化。陈国豪认为,传统通用系统不能适应新型工作负载对处理能力要求的高速增长,而工作负载优化系统代表IT行业创新的一个方向。IBM工作负载优化系统包括硬件系统、预优化组合和混合系统,每年都投入几十亿美元,在不同的平台上做工作负载的优化研发。“在IBM的硬件平台中,POWER7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针对不同的处理能力需求进行了工作负载优化,使它更适合不同的应用。”陈国豪说。过去用户要部署一个系统,需要分别购买各种硬件、软件等,然后再集成,而IBM的工作负载优化中的预优化组合就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在工厂里就将硬件、软件集成并优化组合,在部署的时间上,也比过去的方式缩短六倍。

第四个层面是业务连续性。业务连续性分为三个层次,即在物理设备内、跨物理设备、跨数据中心。对于这三个不同的层次,IBM都提供了相应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以保证用户业务的连续性。IBM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业务连续中国区首席技术官苏卓从信息系统的业务连续性角度分析认为,IT业务连续性包括高可用性、连续运行和灾难恢复,而不只是指灾难恢复。

第五个层面是绿色。在绿色方面,IBM开发了很多绿色技术,并有多款绿色服务器。陈国豪将其称之为: IBM的绿色计算,你能看得见,感觉得到。

智慧的基础架构如何规划

智慧地球需要智慧的基础架构,也就是动态的基础架构。正所谓一张白纸可以画出最美的画,可对于那些已经建设了数据中心的用户来说,又如何让自己的数据中心的基础架构变成动态的呢?

第6篇:云计算基本架构范文

【关键词】云计算 构架 关键技术 数据处理 优化

云计算作为信息产业的重大革新,主要是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实现自由的资源池访问的一种计算模式。以计算机资源服务为表现形式,用户可以利用云计算进行业务快速申请和资源释放,并对其使用的资源进行付费,云计算模式可用于程序员进行软件开发、为企业提供计算服务,也可用于个人用户的软件使用甚至桌面租赁,“云端”化的“即”服务模式提高了资源服务质量、降低了企业的IT拥有和运行成本。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探究云计算构架及其关键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云计算主要应用特征

在云计算的实际应用中,在传统分布计算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集成数据中心,通过服务形式为用户提供云计算购买资源。在这一层面看,云计算和网格计算具有一定的相同之处,除此之外还具备以下几点特征:

1.1 弹

在云计算的实际应用中, 其服务模式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快速伸缩,呈现自动业务负载变化,有效防止服务器性能荷载较大而影响服务质量,造成信息资源的不必要浪费。

1.2 资源池化

在云计算构建中,资源的分享与利用主要是利用共享资源池的形式进行资源管理,结合虚拟化技术,根据用户的实际资源使用需求进行资源分配,对于用户来说,在提供资源服务的过程中,资源放置、分配以及管理等方面均为透明化,提高用户体验。

1.3 按需服务

云计算具有按需服务的使用功能,主要涉及到应用程序服务、数据储存服务以及信息基础设施等服务内容,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使用需求进行云计算服务选择,系统会按照用户的实际需求自动分配资源,在此过程中不需要管理员的干预,进而实现资源自动服务。

2 云计算系统构架研究

2.1 核心服务层

云计算构架在实际使用中主要涉及到核心服务、服务管理以及用户访问接口等三个层面,核心服务的主要功能是把硬件软件设施以及应用程序转化为对用户的服务,在实际运行中包括laaS、PaaS、SaaS等三层。laaS层主要是向用户提供硬基础设置服务,根据用户的实际使用需求选择实际计算机、虚拟计算机、储存与网络等信息资源,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用户需要向云计算系统输入硬件服务关键词,以提高服务项目的准确性。在近几年的研究中,逐渐将虚拟化技术应用到laaS层服务中,进而有效提高laaS层服务的可靠性、规模性以及定制性。PaaS层作为应用程序的主要运行环境,为用户提供应用程序部署和资源管理等服务工作,利用软件开发工具与开发语言,设计人员可以将程序代码上传,以实现服务功能。SaaS层主要依托于基础平台开发,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更加倾向于企业资源服务,企业利用SaaS层对管理企业各类信息数据,如CRM、ERP、HRM等托管应用管理,在线文档处理、在线存储、企业邮箱等应用服务。

2.2 服务管理层

在云计算构架的实际应用中,服务管理对核心服务层具有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可以有效提高核心服务层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并主要涉及到服务质量保证与安全管理两方面内容。云计算服务系统资源庞大、结构复杂,在实际使用中无法达到用户的服务质量标准。对此,服务开发商可以与用户签订服务水平协议,在服务质量方面达到双方要求,进而保证云计算系统服务质量。在安全管理方面,服务管理层利用资源集中处理方式,可以有效防止计算机服务平台单点失效的现象,保证数据中心的运行质量与运行效率,进而保证云计算系统平台综合服务水平。

2.3 用户访问接口层

在云计算构架中,用户访问接口层为用户访问云计算网页提供的有效的渠道,主要涉及到命令行、Web门户以及Web服务等内容,命令行与Web服务在运行中访问模式主要可以为终端设备进行应用程序接口连接,实现多种服务的组合。而Web门户是进行云计算系统访问的模式,利用Web门户可以把用户桌面应用顺利转移到互联网平台中,提高用户访问网页的便利性,使得用户可以借助浏览器进行数据程序的访问,进而有效提高云计算系统访问效率。

3 云计算构架关键技术

3.1 数据中心节能技术

在进行laaS层设计的过程中,由于云计算数据中心规模庞大,在设备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电量,因此,建设绿色节能数据中心是云计算的关键技术环节。通常应在IT设备、电源系统、制冷系统等关键环节进行节能。技术人员先要对IT设备的能耗量进行分析与研究,不断优化其数据总量,争取在电能消耗和性能使用方面达到最佳平衡。对于制冷系统电能消耗问题,设计人员要对空间大小、风扇以及机架摆放、空气流动方向等影响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制定多层次数据中心设备设计方案,利用计算机进行空气流与热交换的构建,模拟真实的系统运行环境,进而为数据中心的规划与布局提供有利的理论依据。

3.2 虚拟化技术

虚拟化技术主要应用在laaS层,可以为云计算构件运行提供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网络资源,作为云计算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对系统基础设施服务进行按需分配,满足用户在云计算系统使用中的的个性化需求。服务器虚拟化通过把多个操作系统整合到一台物理服务器上,从而实现多用户通过各自的操作系统共享物理服务器的同一CPU、磁盘、内存、网卡等资源,还可以通过资源自动分配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简化IT架构、降低管理资源的难度;客户虚拟机的真正硬件无关性还可以实现虚拟机的运行时迁移,可以实现真正的不间断运行,从而最大化保持业务的持续性。存储虚拟化通过条带化异构存储,实现存储资源的池化,实现SAN、NAS及FCOE、CIFS、NFS的全协议支持,最新的超融合架构可以实现多设备分布式存储,从而提高存储的IO性能和可靠性。网络虚拟化就是在一个物理网络上模拟出多个逻辑网络,可以通过基于设备或基于路由器实现同一物理网络的多条逻辑隧道,从而实现多业务网络的物理复用;通过openflow等技术可以将网络设备控制面与数据面分离开来,实现“软件定义网络”,从而实现了网络流量的灵活控制,使网络作为管道变得更加智能。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云计算构架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介绍了云计算通过互联网技术提供用户进行资源池访问的多种途径,尤其是从系统架构的层次和IDC节能技术、虚拟化技术有深入浅出的描述,并对前沿发展应用进行了跟踪,有助于进而进一步推进云计算的优化与发展应用。

参考文献

[1]罗军舟,金嘉晖,宋爱波,东方.云计算:体系架构与关键技术[J].通信W报,2014(07):3-21.

[2]宋丽华,郭锐,任强,鹿全礼,郑雷雷.东营云计算系统架构关键技术的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4(10):211-212+249.

作者简介

陈仁太(1976-),男,四川省中江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成都师范学院信息中心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计算机网络、数据挖掘技术、云计算。

第7篇:云计算基本架构范文

【关键词】 中小企业信息化 云服务 云计算

近些年来,中小企业获得了平稳健康发展,规模总量、技术水平、专业特色都有了较大提高,中小企业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和重要支撑。但是,相对于一些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管理手段较为落后,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步扩大,竞争逐步加剧,管理问题凸显,中小企业的管理者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中以服务体系滞后较为严重。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对解决服务体系滞后问题有着重要作用,而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并且面临着以下问题:(1)企业对信息化认知程度不够;(2)信息平台开发过程中存在技术问题;(3)信息系统之间集成性差;(4)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和业务实践相脱节;(5)内部利益的相互协调存在问题。

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软件的成熟,而兴起的一种创新的软件应用模式。[1]云计算的兴起使得基于云计算的服务逐渐为人们所了解和逐步接受。云计算是通过将计算任务分布在由许多计算机组成的资源群上,是各种应用系统能按需去的计算力、存储空间及各种软件服务。云服务平台的建设开始对中小企业网络运作和服务模式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云计算服务模式,设计出一个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的体系架构,并对该体系架构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分析,最终为中小企业利用云服务进行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个参考方向。

1 面向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的体系架构

面向中小企业的云服务平台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并且虚拟化的计算机组成的并行和分布式系统模式。虚拟化的计算机动态提供统一化的计算服务、存储服务等服务资源。这些资源通过服务提供者提供给服务用户使用,当服务用户不使用时将其资源动态回收以供其他用户使用。

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体系架构的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1)系统规划的前瞻性与阶段性;(2)功能设计的扩展性与开放性;(3)具体应用的实用性与有效性;(4)技术选型的先进性与安全性;(5)应用系统的整体优化原则。

基于以上原则,从逻辑分层的角度,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整个服务体系由基础设施资源、数据资源中心、应用支撑平台、应用平台、服务渠道等组成。整个服务体系须在切实的安全和标准规范体系、运维服务保障体系下运行。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体系架构设计如图1所示。

基础设施资源包括服务器、存储、网络和安全设备等,是整个体系架构的硬件基础;数据资源中心为各种信息资源提供共享数据库,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活动提供基础;应用支撑平台包括IaaS[2]、PaaS和SaaS平台,该平台是云服务平台的核心子平台;应用平台包括平台门户改造、中小企业经济运行监测平台及窗口服务对接等,其中窗口服务对接是重点;服务渠道主要包括综合窗口服务入口、产业集群窗口服务入口及呼叫中心等。安全保障体系多层次、立体性地保障整体系统安全。标准规范体系是实现基础数据共享、系统互联互通、业务协同运作的基础。

2 云服务平台的关键技术

2.1 面向服务的架构SOA

W3C将SOA定义为:“一种应用程序体系结构,在这种体系结构中,所有功能都定义为独立的服务,这些服务带有定义明确的可调用接口,可以以定义好的顺序调用这些服务来形成业务流程”。[3]

采用SOA构建一体化的信息通道。利用其业务驱动的架构模式[4],松散耦合的服务和组件支持商务流程和用户的需求,并创建功能或者服务的“构件”,来构建一体化信息平台,使云服务平台的信息通道更加通畅。

如图2所示,SOA的实施底层涉及对企业应用、数据的重用与整合;顶层则涉及企业数据和业务逻辑的综合应用,甚至是跨部门或跨组织的应用;而在底层与顶层中间,则是通过流程、服务以及协议的转换,实现业务与技术的融合,顶层组合应用与底层应用和数据的对接。

正是位于架构中间的几个关键的层次,使得企业应用可以随业务的变化而进行快速的调整与重构。同时,为了实现这种对接,各层需要建立一个一致的规约,这种规约通过统一的元数据管理来实现。再次,为了保证企业级架构的健壮性,对各层服务提供有效的管理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包括消息路由和转换服务、监控服务、策略服务等。

2.2 中间件技术

采用中间件技术可以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的服务体系,从而能够适应日益变化的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

中间件是位于硬件、操作系统平台和应用程序之间的通用服务,具有标准的程序接口和协议。[5]在构建平台的过程中,需要在梳理现有业务和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实现原有系统的应用和数据整合。中间件可以实现在不同的技术之间共享资源,屏蔽底层操作系统的复杂性,管理计算资源和网络通信,从而降低应用信息服务构建的复杂性。

采用中间件技术的平台将注意力集中在服务平台的业务上,不必为应用系统在不同系统软件上的移植而重复工作,从而减少技术上的负担,也减少平台网络系统的维护、运行和管理的工作量,还减少计算机总体费用的投入。

2.3 SaaS技术

SaaS是基于云计算基础平台所开发的应用程序,面向的是云计算终端用户,提供基于互联网的软件应用服务。[6]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租用SaaS层服务解决企业信息化问题,实现服务应用的泛在访问。

基于SaaS技术与模式,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主要依托两个方面:一是可以充分利用本次工程建设的全省云服务中心提供的网络基础设施及软件、硬件运作平台;二是SaaS服务提供商负责组织培训、实施以及后续的相关信息系统的维护工作。中小企业无需购买软硬件、建设机房、招聘IT人员,便可通过互联网使用这些信息系统。

3 结语

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技术支撑。本文基于云服务平台中的关键技术,研究分析了一个面向中小企业的云服务平台体系架构。说明了该平台能够满足中小企业的信息管理需求,能够为企业提供可靠的服务保障。该云服务平台拥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为中小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魏生辉,郑依华,南凯.基于云服务的会议服务平台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2012,38(4):233-235,238.

[2]许辉阳,李劼,罗霄翔.面向业务的云计算IaaS研究[J].移动通信,2011,9:20-24.

[3]章毓晋.图像工程(上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4]郑广成.一种SOA云服务平台架构研究与应用[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1,28(12):228-231.

第8篇:云计算基本架构范文

1.1云计算概述

随着现代新兴技术的推广和使用,云计算和物联网一样,作为新兴的信息化产云计算架构下的海南旅游信息化建设探索张运波王冬吴蒋海南琼州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海南三亚572022物,在现代社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信息化时代,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期,把超级计算机技术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云计算的发展是将原有互联网架构由“服务期+客户端”为主要形式的传统模式,向“云计算平台+客户端”的现代模式转变,其意义是能够使人们更加快捷便利的获取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和互动沟通,它的发展是一次重要的革命,将引来更大的信息化变革。对于云计算本身,一个新兴的发展概念,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化定义,对于其定义和概述主要可以参照以下两个版本的解释和说明:IBM:云计算作为一种计算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数据资源能够通过网络的形式传递给用户,云计算是基础性架构管理,是计算资源组成的IT资源池,是动态的高度虚拟化资源方式下,为用户提供服务。维基百科:云计算是能够将动态伸缩的虚拟化资源通过互联网以服务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服务,而这个过程中,用户不需要了解采用的是什么基础设施,实现智能、多样化的信息解决方案。云计算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需求性和适用性。单方面获取计算能力,而不需每个服务器提供商进行人机交互;网络全覆盖。它提供无处不在的网络访问服务,用户可以通过各种客户端进行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快速灵活,弹性提供服务,快速释放和收缩信息,对于消费者来说,资源是无限的,可以任何时间进行任意数量的购买;按使用付费。功能收费按量计算的有偿服务,无需为不必要的服务买单。

1.2云计算服务模型

云计算服务模型从底层到高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础设施层;平台层;软件层。基础设施层,指的就是数据中心,计算资源的能力,利用物理服务器,在上面可以做任何事情,这样能够大大减少企业的支出,主要应用的范围是动画制作商,天气预报等等,其利用云计算的是基础,编程和分析都由其自身完成;平台层,通过托管平台向用户提供完整的云计算平台,在平台下运行整个程序和系统,把开发环境作为一种服务平台,想用户提供服务;软件层,通过互联网提供软件模式,简单的说就是服务商把软件放在自己的服务器中,用户租用软件服务,在这个服务模式下,用户的软件成本很低,不需要专业的聘请互联网维护人员。

1.3云计算技术特点

云计算发展和应用过程中,其关键技术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信息储存技术:海量的信息分布和储存技术在结构化虚拟储存主要是利用的是分布式数据库技术,而非结构化数据储存主要采用的是分布对象存储技术和分布式文件存储;虚拟化技术,实现硬件和软件应用相隔离,将单个资源划分为多个虚拟资源,将多个资源整个到虚拟资源的聚合模式,其中主要的虚拟技术包括计算虚拟化、存储虚拟化和网络虚拟化等;平台管理技术,云计算提供商提供海量的资源,各种各样应用在同时运行,如何对这些资源和应用进行管理,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有序运转,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并且还要对出现的故障进行及时的修复,所以需要寻找可靠的运营商,云计算平台管理技术主要朝智能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效用计算,是一种提供计算资源商业模式,用户获取有效资源,并基于这些资源进行付费,其主要是根据资源使用量的付费模式。

1.4云计算对于旅游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云计算主要解决传统旅游信息闭塞的现状,把孤立的信息和资源进行整个加工,形成完整的,便于使用的系统。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智能旅游系统建设对于整个旅游产业来说都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将传统的旅游管理模式向现代旅游管理模式转变,使其更加符合现代旅游的需要,对于发展现代旅游,提高现代旅游的适应性具有重要作用;其次,通过信息技术能够准确掌握旅游企业信息和游客信息,将改变旅游产业被动处理信息和事后管理信息的现状,从而实现实时管理;再次,以游客为中心,建立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游客和旅游资源的相互感知,从而促进旅游形态转变和旅游产业的全面升级;最后“,智慧旅游云”建设,把整个旅游产业的模式进行了彻底的洗牌和转变,从而引领旅游进入“互联时代”,强化了现代服务特征和提高了旅游的服务水平。

1.5云计算架构下智能旅游信息系统提出

智能旅游信息系统的提出,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得到了很好的诠释,许多地方网站都建立了自己的旅游网站,并且各种以营利为目的和非盈利性旅游网站层出不穷,用户可以通过点击和浏览相关网站获得在所需要的信息,这是旅游信息系统的较低层次的发展,作为起步阶段,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了云计算架构下智能旅游信息系统,而且这种模式反而会形成新的“信息孤岛”,因为在各个网站中的旅游信息并未形成真正的联动,不能实现信息共享,不能满足更高层次的旅游需求,并且在基础设施投入和受到地方经济的影响,旅游信息系统的投入呈现的明显不足。例如,用户希望利用十一假期的时间出去旅游,通过网站A,查询到有关A的旅游信息,但是旅游A的景点较少,所以就必须查询了附近的景点B,这个问题反反复复,导致游客不能最终下决定,假如在访问A景点之后,可以直接查询B景点,甚至更多,就不会造成那么多的麻烦,也节约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在建设“智慧旅游云”的理念下,通过信息的交互和相互连接,能够方便查询整个旅游系统的各种旅游信息,还包括其他服务,就能够节约很多的时间,减少很多的麻烦,从而消除信息孤岛。在建设过程中,前期可以利用旅游地理信息系统,将各种旅游资源通过终端传输到“云端”任何一个用户可以通过云端访问,获取信息,共享和交互就是提出“智慧旅游云”的初衷,便捷化的旅游信息查询,就是建立现代旅游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科技能够轻松解决这一方面的难题,而难点在于如何利用云计算技术,实现整个智能旅游系统的建立,从而设计出整个实用性强,便捷的信息化系统。

2云计算架构下智能旅游信息系统设计

2.1需求分析和可行性分析

需求分析可以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游客需求分析,通过信息系统游客想查询的信息主要分为三类(终端浏览、信息查询、电子地图查询)。其次,管理者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旅游资源信息,景点管理和维护,旅游资源管理)。

2.2系统可行性分析

云计算架构下旅游信息系统可行性分析主要从技术和资金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全盘考虑和全面分析,才能降低开发成本,减少开发风险。从技术层面看基于“云计算”的旅游信息系统是搭建采用Google的AppEngine平台(GAP)这是近年来较为成熟的操作系统,功能较为全面,用户使用快捷,方便,不需要负责维护服务器,只需要本地构建和调试即可。编程采用Map-Reduce,处理海量数据,开发者对提供的接口进行编程开发,不需了解Map-Reduce架构及其工作原理。从资金方面,由于其技术难度不大,对于软件无特殊要求,搭建小型的云计算平台成本较低,简单可行,并且其效率较高。

2.3系统总体设计

功能模块设计,主要的功能模块包括信息查询与下载、数字地图规划功能、互联体验与分享,基本模块包括,登录注册和我的空间。业务流程设计,主要包括用户登录、信息下载、分享和上传等业务设计。这部分内容是机遇功能模块设计而来,在功能模块中,业务流程设计作为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设计时,需要进行多次调试,保证系统设计的流畅性和适用性,在设计时,要随时进行备份信息,把各种信息以加密的形式,备份到云端,提高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只有在一定的管理权限下,才能实现对信息的修改,并且对用户的个人隐私。系统的维护和更新设计,这主要体现的是对整个系统的维护和更新的功能性,变化发展的节奏很快,系统作为一个动态的管理系统,要保留足够的升级空间,防止由于需要,而不能及时更新系统,导致系统的适用性受损,影响系统的使用。现代的数据库都是能够满足基本的升级需要,这足以满足云计算架构下,旅游信息系统的维护和升级。

3云计算架构下智能旅游信息系统构建

对于云计算架构下智能旅游信息系统的构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构建。首先“,智能旅游云”的构建,对于旅游信息系统可以构建在一个共通的计算设备层,并从计算设备层中分离出计算设备层,提供所需要的云服务,从而使智能旅游系统中心提供“云计算”的应用服务。在“智能旅游云”中主要架构分为“云端“”渠道“”终端”三个层次,云端指的是数据中心,GAE平台为数据提供了大型的虚拟平台,能够为开发者减少大量的开发成本。渠道是重要的桥梁和纽带,而宽带互联网就是这个重要的渠道和纽带,电信运营商是云计算的最大提供者,为连接云端和终端的最重要纽带。终端设备是个人的云服务终端设备,随着社会的发展,手机APP更被人们所接受,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在建设旅游信息系统时,需要注重加强对于手机APP终端设备的维护和升级。云端功能的实现,需要借助GAE这个大平台,在上面加以操作和实现,以往利用JAVA操作,由于JAVA在Web上具有较大的优势,一般采取的是利用其作为开发语言,在设计过程中,更多的是需要专业的编程人员对于信息代码进行编程,在这里就不做一一的解释和说明,而对于景区的统计,则一般是机遇Map-Reduce实现,通过初始化设计和系统维护时,不断加强的内容信息,使景区统计变得更加的简单和方便。设计的实现中,较为重要的是最短路径和最佳景区组合,其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实现,其一,用户自主选择和规划,并通过系统准确计算所需成本和时间,以及游客可以欣赏哪些景点;其二是通过系统的自动识别和选择,根据游客的基本信息和倾向性选择,得出最佳的出行时间和出行目的地,从而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使游客获得最大的旅游目的。随着技术操作的简单化,基于云计算架构下,旅游信息化建设中的系统实现,变得更加简单,操作起来也更加的方便,无论从管理需求层面,还是客户需求层面都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满足,在不断发展的云计算背景下,旅游产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将不断加快。

4结束语

第9篇:云计算基本架构范文

对基础架构要高要求

“真正为云计算设计的数据中心与传统数据中心的区别在于多了一个虚拟化层。这看来简单的变化却对数据中心的整个构架提出了新的要求。”H3C数据中心解决方案部副部长李德刚说,“因此,在云计算数据中心这一概念下,衍生出很多新的技术、新的标准,用户也需要进行合理的道路选择。”

“从基础架构层面上,一方面要求有更高密度、更低能耗、可定制的标准硬件平台,另一方面要有一个开放、跨平台、低成本的软件解决方案。”北京天地超云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董昕把云计算对基础架构的要求划分为两个层次,并介绍了天地超云针对硬件平台所提供的技术方案。“硬件方面,首先,在高密度数据中心中,服务器的更换和维修时间上要求很高,因此,需要完全模块化、可热插拔的设计;其次,为了提高能耗比,服务器的能源转换效率很重要,天地超云全部采用电源转换效率90%以上的电源,以节约能源消耗;另外,针对具体应用,天地超云还会进行服务器针对性的优化,力求在处理器、内存等方面进行合理配置,使用户能够获得最高的硬件利用率。”

“云计算对数据中心的网络也提出了挑战。从物理机的网络到虚拟机的网络、如何改变网络架构以满足虚拟机自由迁移的需要、如何通过更合理的布线降低系统复杂度以及如何实现网络资源的自动化调度,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李德刚介绍,云计算数据中心要求网络架构从传统的小规模二层互联扩展到整个数据中心的二层互联,将物理进一步提升为虚拟连接,让整个系统架构更好地融合,并实现自动化的管理。针对这四个方面,H3C提供了符合VEPA开放标准的硬交换方案、基于IRF的大二层网络部署方案、从半融合到全融合的网络融合方案以及iMCv5自动配置方案,以帮助用户实现网络搭建。

用评价体系打消顾虑

“今天,种种新的应用要我们作出决策:我们要将应用部署在我们的数据中心还是云端,还是跨越这两种方式;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供应商;部署以后有哪些风险;如何减少这些风险。这些都是使用云以后面临的挑战。”Compuware大中国区解决方案总监李翔在演讲中提到了一组数据:“bing在调研中发现,页面打开时间慢2秒就会造成4.3%的用户和营收损失;Google指出,400毫秒的延迟会让搜索量下降0.59%;美国在线指出,打开速度最快的网页与打开最慢的页面相比,用户会多浏览内容的50%;当Shopzilla将页面的打开速度从7秒降低到2秒后,其营收提升了7%~12%;Gomez发现6秒的打开时间会让33%的用户放弃浏览这一页面。”另外,从数据中心到互联网,乃至用户的接入设备,都会对应用的体验造成影响,从而影响用户的业务。为此,Compuware开始引导用户从不同的角度来衡量应用服务性能,以帮助用户选择更好的解决方案,提高业务部门敏捷性的服务。

“云计算的测试涉及技术平台、服务平台、管理平台等多个方面,需要从技术、需求和应用验证,基准性能、应用性能和终端兼容性测试,以及架构和服务能力评估等多个方面多管齐下。”中国软件评测中心项目经理周毅表示,云计算的故障会给用户的业务带来严重的影响,因而,对云计算平台的认证和评估就变得非常关键。针对这一现状,中国软件评测中心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云计算测评标准与规范,同时开发了基于UI的自动化性能测试技术、虚拟分布式测试技术等一系列评测技术,以便为用户提供完善的验证、测试、评估、认证和咨询服务。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