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发展纲要范文

教育发展纲要精选(九篇)

教育发展纲要

第1篇:教育发展纲要范文

一、坚持三个坚持,全面培养学生。

发展纲要讲得好: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这就是学校的办学宗旨。我们办学校必须时时牢记办学宗旨,不能丝毫偏离。

教书先育人,我们要利用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要把思想教育贯穿到各个学科之中,落实到学生学习生活中。以少先队为阵地,多开展有益学生身心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爱国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等等。只有品行端正了,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书重能力,我们教师不只是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的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是多元的,有动手能力,有思维能力,有组织能力,有协调能力,有合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就能够不断吸取知识,不断地提高技能,最终成为人才。只有学生的多种能力提高了,学生才能对社会发挥最大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时刻想着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能再用填鸭式教学,要与学生平等对话,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挖掘书本内涵,甚至走出去进行调查研究,真正让学生动起来,通过体验、实践、锻炼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学生能力,更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不断的创新,不断地超越自我,才能让社会发展的更快更强。我们在实际教学教育中,可以不断的搭建创新能力展现的平台,让学生体验创新的乐趣和培养学生敢于探索探究新知,敢于创新的能力。

教书教全面,我们要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就要我们学校开齐开足课时,五育并重。每学科都重视,每堂课都认真,对各个学科都提出要求,进行考核,力争学生达到相应的标准。

二、加强教师建设,保障教育发展。

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教育发展的有力保障。为此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做好以下工作:

加强师德建设,师德是教师的灵魂。坚持每周一的政治学习制度,对教师进行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使教师理解到自身的光荣使命,对自己神圣的工作充满自豪感,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建立师德教育长效机制,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类容,通过考核、检查、评比、奖优罚略,督促教师更关心爱护学生,严谨笃学,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加强业务学习,造就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学校通过校本研修、上级组织的各项培训、省陪计划、国培计划、老师走出去、名师请进来等多种渠道对教师进行培训,汲取别人的先进经验,更新教育观念,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大胆进行课改创新,提高老师的业务水平。加强业务学习,培养出更多更强的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来。

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学校尽可能的做到环境吸引人,情感挽留人,事业鼓舞人,经济激励人。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福利待遇与教师工作成绩挂钩,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长期为教育服务,终身从教。

三、加快信息工程,改善办学条件。

加快信息化工程,是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学校要加大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多方筹集资金,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学校现在已经给六年级安装了多媒体一体机,一、二年级安装了投影设备,准备在明年底实行班班通工程,让每堂课都能实现信息化成为可能。学校还要置换办公电脑、教学用电脑,全力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

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继续运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让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培养信息工程人员,让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带动大家一同开发和应用优质教育资源。我们学校要在以往的基础上,制作更多的课件,不断进行评比,开发出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来。

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学校要制定信息技术应用方案,通过对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水准给予适当的评价,激励教师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四、推进依法治教,落实学校权利。

依法执教是维护师生合法权益的关键。

学习法律法规,懂法才能遵法。要利用集会的时间带领老师深入学习教育法、教师法、青少年保护法等多种教育法律法规,让老师对这些法律法规知识熟烂于胸。老师懂法了,才能更好地守法护法。

依法执教,强化管理。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出符合教育法律法规,符合教育办学规律的规章制度来。用制度管理人,在制度面前充分彰显人人平等权利。利用制度管理,让教师认真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依法执教既要尊重教师权利,又要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对教师和学生实施的奖励与处分都要要符合公平、公正原则。

第2篇:教育发展纲要范文

关键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地方师范院校;社会服务

      2010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这是进入21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指导未来1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要性文件。与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1999年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文件提出的改革举措相比,此次的《纲要》特别强调今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将定位在以全面提高质量为重点,更加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特别要求高等教育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高等师范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分支,近10年来,经历了结构调整和质量提升等一系列改革之后,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是高等师范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教师教育转型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推动下,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培养合格的师范人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在新形势下,地方师范院校也面临着许多挑战。本文以《纲要》的内容为指导,主要探讨地方师范院校为地方社会服务能力的现状及发展建议。

一、地方师范院校为社会服务能力的现状、存在问题及背后原因

本文对广东省粤东地区一所百年师范院校进行个案研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意义。

首先通过统计数据,对该学院过去六年的纵向项目和横向项目情况进行比较。

     表1:该学院过去六年纵向项目和横向项目情况

年度

纵向项目比例%

横向项目比例%

纵向项目经费比例%

横向项目经费比例%

2006

82.3

17.7

57.7

42.3

2007

93.1

6.9

93.5

6.5

2008

83.8

16.2

86.2

13.8

2009

69.6

30.4

68.6

31.4

2010

81.3

18.7

87.5

12.5

2011

68.8

31.2

80.4

19.6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该学院过去六年的科研项目立项以纵向项目为主,经费来源主要为政府资金,横向项目科研经费比例较小,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较弱。

深入探讨该现状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首先,作为一所传统的具有百年历史的地方师范院校,多年以来的办学目的主要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学科结构上存在着农弱、工差、医缺等问题。现有学科主要集中在文理两个大类。

其次,作为地方性院校,在软硬件条件上相对于重点院校具有劣势,新兴学科的尖端人才引进不了,内培成长起来的人才留不住。人才是高校发展的重要资源,人才结构决定了学校的专业、学科、研究方向等,对学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没有稳定的高层次人才团队的带动,学校新兴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必定较为缓慢。这一问题是地方师范院校发展的瓶颈,不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将不利于地方师范院校的改革与发展。

二、地方师范院校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作为地方师范院校,“师范性”是其根本。但是在新形势下,师范院校的这种优势却面临着挑战。

首先,1999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标志着师资的培养不再仅限于师范院校,而是面向所有高等学校开放。综合性大学和其他非师范院校共同参与形成了一个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师范性院校必须与这些学校共同竞争生源,培养出来的师资人才也将共同参与激烈的就业竞争。师范院校曾经“计划招生,定向分配”的优势不复存在。

其次,由于地方师范院校的“地方性”,所获得的资源和平台不如重点大学。在新形势下,综合性的重点大学具有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力量,大步跨越向前发展。当今社会对师资人才的需求从量的需求转向了质的需求。综合性重点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社会上往往具有更大的竞争力。这样一来,地方师范院校将被进一步弱化。

在严峻的挑战面前,地方师范院校必须努力寻求改革,适应社会需要,拓展新的生存空间,变单纯为基础教育服务为基础教育服务为主,同时面向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三、以《纲要》为指导,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办出特色,在挑战和机遇中寻求发展

《纲要》中明确要求,高等教育必须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强调要增强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国家提出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还要引导各类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因此,地方师范院校虽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关键是要积极改革,寻求发展。

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中,服务是终极目标。高校就是通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于社会的。地方师范院校要寻求发展,也必须紧密联系社会经济,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利用地域优势,办出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一,要处理好保持原有师范性的优势与开展社会经济服务之间的关系。在改革发展过程中,有些地方性师范院校舍本逐末,逐渐淡化甚至放弃教师教育的特色,丧失了积淀和传承下来的历史根基,显然是得不偿失的。“师范性”是地方师范院校的根本,在改革中不应舍弃,而应该在原有的传统优势上,挖掘办学特色和优质资源,培养优势学科,打造品牌专业。同时立足区域,拓展办学功能,与地方经济需求相结合,与当地重点产业实现对接,在社会服务能力上取得大的进展。必须平衡好两个发展方向的关系,互相促进,良性进展。

第二,凝练特色,整合资源,有重点地开展学科建设。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最新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学校的地缘优势,进一步挖掘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进一步加大具有区域研究特色的学科建设力度。建设产学研基地平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撑。

第三,加紧引进和培养人才,尤其是引进应用学科人才,加强科研团队建设。人才是核心战略资源,高层次的科研团队人才将快速地促进学校学科结构的改造和建设。以华南师范大学为例,作为一所百年师范院校,在新的发展形势之下,积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大力引进光学方向包括院士,“”等高层次人才队伍,建 设成效显著,光学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并依托这一学科,建成了产学研结合的、光学和生命科学相结合的科研基地及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地方师范院校应加紧引进和培养人才,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学科团队建设途径,建设一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水平科研队伍,加快改革力度,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在新形势下,师范教育蕴藏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地方师范院校应正确审视和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顺应《纲要》精神,结合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明确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更好地实现高校的职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3篇:教育发展纲要范文

关键词:基础教育;学生评价;《教育规划纲要》

引言

教育评价――作为教育领域中三大研究重点之一,促进教育事业的改进和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评价是教育评价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表现的评价,是一种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综合。目前,我国正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因此,教育评价的改革也成为了万众瞩目关注的焦点。《教育规划纲要》一文中关于教育评价的改革,从各个角度都进行了阐述。那么在《教育规划纲要》的指导下,中国基础教育的学生评价将如何改革和发展。以下试以《教育规划纲要》为蓝本,从评价的目的、标准、主体、方法以及内容等五个方面,论述我国基础教育学生评价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一、评价目的的发展性

随着社会与科学的日益进步,教育价值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虽然不同于20世纪60年代时期教育评价的作用主要是鉴定和选拔,而在于导向、诊断、激励和交流。但是据调查显示,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对评价目的认识不清,认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鉴定和考核,作为区分评价对象优劣程度的重要手段。

而《教育规划纲要》文中于“人才培养体制改革”部分明确提出,“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由此看出,学生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评定学生学习活动的优劣,主要是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加之改进和解决。着重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重视全体学生未来的发展,重视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从而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因此,学生评价应该是在承认存在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对学生过去和现在做全面分析,根据他们过去的基础和现实的表现,预测每个学生的发展前景,使学生全面认识自身的优势,激励个体发展潜能,从而达到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目的。

二、评价标准的多样化

评价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评价标准,它是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一把尺子,是教育的短期目标。以往的学生评价标准过于单一,成绩被普遍用来作为评价学生、教师及学校教育成果唯一的度量衡,这必将导致应试教育――只注重课本知识的机械记忆,而忽略情感的发展、技能和能力的提升。

而《教育规划纲要》中“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这部分中明确指出,“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由此看出,首先,评价标准应当是科学的。那便意味着不仅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也要能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其次,教育评价标准不应该是单一的。例如,在“专才”与“通才”上,就不能说孰强孰弱。在进行素质教育时,既要倡导个体综合素质的提升,又要鼓励个性的发展。正确的评价标准应该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并且包容其不足,社会才能真正呈现出欣欣向荣,百花齐放的景象。

三、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我国目前“应试”教育中,学生评价活动的主体主要是学校领导和教师,是一种自上而下、单一的他评过程,作为评价客体的学生对于评价结果大多处于不得不接受的被动状态,对评价本身甚至是持一种否定态度。因此,使用单一主体评价模式暴露出了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指导性不强。由于评价标准大多出自于外部专家或主管行政部门的指导,没有根据所需评价的对象的实际情况来开展评价活动,必将导致无法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所在。(2)缺乏合作性。评价不是一种群体参与的、民主的过程,所以被评者对评价既不十分了解,也不感兴趣。

而《教育规划纲要》在第三部分的“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中明确提出,“开展由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以及在第三部分的“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中提出,“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可以看出,学生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教育评价活动中重要的发展趋势。

评价主体由单纯的学校管理者、教师转变为多方共同参与,还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评估,体现了教育评价活动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不单纯只是主体个数的增加,还应当是立体式的构建。一方面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出发,对教育活动进行更科学、更全面、更客观和公正的评价;另一方面,由原来的评价客体转变为既是评价主体又是评价客体,不再处于完全被动和被支配的状态,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根本宗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活动地不断反思和总结,有利于学生成长过程中正确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有利于全社会共同监控教育教学活动的展开。

四、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在实践中,我国基础教育的学生评价活动片面化,更多采用的是总结性评价、他人评价及量化评价方法。主要表现为传统的纸笔测验,这在学生评价中起着主导地位。因此,教师、学生和家长等均把学生统一考试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近阶段学习效果的好坏,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学校管理者也将成绩或者升学率作为检验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质量好坏的尺子。只要教师所带班级学生成绩好,就意味着教师是优秀的。具体到课堂上,分数高的学生更容易受到教师的照顾,如较好的座位和更多的关心。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测验不再是一种单纯为了获取学生信息的渠道,而变成了可以决定学校声望、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优劣的工具。应试教育的产生也就不难理解了。

针对这个现状,《教育规划纲要》在第二部分的“高中教育阶段”中指出,“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在第三部分的“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中强调,“完善学生成长记录,做好综合素质评价”。即评价方法不仅仅只是单纯的量性评定,而是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的手段和方法。

因此,我们可以将量化的部分同不能量化的部分,如描述性评价和学生的成长记录等相结合,以动态的评价代替静态的评价,多种方法齐驱并进,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特点和优势,从而使评价结果更科学化、客观化。

五、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当前的学生评价内容的范围非常狭窄,仅仅局限于知识性记忆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考察,这样的评价远远不能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就评价内容而言,《教育规划纲要》的第三部分的“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中明确指出,“树立科学人才观,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可见,基础教育中的学生评价应全面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各方面。学生评价的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业绩的考核,而是充分注意到了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即应包括品德、知识和能力等要素。所以,一方面研究者应当开发出更多有效的关于能力、情感和道德评价的评价工具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应更多的采用观察、谈话和作品分析等方法了解和记录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和发展,及时并准确的发现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

(作者单位:民族学院)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吴钢.现代教育评价基础[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3] 邱均平,王姗姗.中国教育评价改革的着力点――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思考.重庆大学学报[N],2011-17-3

第4篇:教育发展纲要范文

学校组织全校教职工认真地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深受鼓舞,感受、感触颇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是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的具体表现,让我们不仅看到了未来的希望,重新燃起了更多欲望,同时也再次深感作为人民教师所肩负的重大责任。认真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后,并有所心得体会。

《纲要》内容是: 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适应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适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有必要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应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出发,对未来十二年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全面规划和部署。一要在优先发 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等方面,提出符合国家战略和群众需求、反映教育规律和发展趋势的指导方针。二要贯彻科学发展观,体现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立足国情,改革创新。三要以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核心,科学确定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总体任务和重大部署,对教育规模、结构、质量以及分阶段和分地区的目标提出具体要求。四要综合考虑人口变化、学龄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专题性规划。五要系统研究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教师培养、教育发展保障等重大问题,找准症结,提出思路,使规划纲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操作性。再一次感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人民对教育的期盼。《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明了教育发展的方向。

纲要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明确了教育的方向,可见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其实,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教育一直在不断进步:实施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希望工程”等扶困助学工程;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确保每一位义务教育段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认真解决农民工和贫困子女受教育问题;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推行“一费制”;完善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的“三限”政策;严格考风考纪,确保教育的公平、透明等都已惠及了全国人民。

第5篇:教育发展纲要范文

摘要:人民网北京7月25日电 (记者 郝孟佳)今天,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李天顺做客人民网教育频道,围绕“落实政府责任,着力解决入园难”的主题,谈如何解决“入园难”。李天顺介绍,国家把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起步之举和突破口,主要采取了以下四大举措。

李天顺表示,第一,2010年的11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把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要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要求要落实政府在扩大资源,增加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加强管理等方面的责任。

第二,按照国务院要求,各省区市在过去的一年里面,完成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编制工作。针对学前教育目前存在的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各地都明确了未来三年学前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分年度的目标。而且重点围绕着如何扩大资源,如何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如何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加大了财政投入的力度,重点安排了一批项目,构建了学前教育新的发展机制。

第三, 国家有关部委启动实施学前教育的重大项目。从2010年开始,“中西部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的试点项目”开始启动,当年国家投资了5个亿,重点支持像河北、内蒙、陕西、甘肃、青海等十个中西部省份的61个县来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以及村幼儿园,配备玩教具和图书。今年是第二年,投资的规模已经增加了15个亿,翻了3倍。覆盖范围,也已经扩大到整个中西部地区。同时,目前国家正在对中央财政支持学校发展学前教育的政策和实施方案进行专门的研究,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支持力度。

第四,对开展学前教育的国家体制改革试点。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总体方案当中,学前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是十个专题改革试点的第一项。按照系统设计、统筹规划、各地申报和国家自选教育委员会评审的程序,最后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18项有关学前教育体制改革的试点项目。着力点放在政策的创新和体制机制的改革,比如明确政府的责任,扩大普惠性资源,探索发展的途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等等一些非常重要的内容。

第6篇:教育发展纲要范文

会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制定并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需求,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会议指出,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党金社会共同努力,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发展极大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会议强调,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国际竞争的新形势,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认真落实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会议强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要坚定不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入。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扩大教育开放。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继续教育,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要切实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到艰苦贫困地区从教,努力造就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保障经费投入,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的积极性。

会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把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形成全党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新华社北京6月2 1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21日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制定并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需求,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会议指出,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党金社会共同努力,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发展极大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会议强调,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国际竞争的新形势,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认真落实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第7篇:教育发展纲要范文

这次全省教育宣传工作会议,是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之后,我省教育系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在此,我代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对刚才受到表彰的全省教育宣传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在座各位并通过你们向奋战在全省教育宣传工作第一线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慰问!

刚才,利生同志就一年来的教育宣传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对今后一个时期作好教育宣传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讲得很好,我都同意。希望同志们回去以后,一定要抓好落实。这里,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清理思路,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近年来,我省教育宣传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在各类教育、各地发现和宣传了一批先进典型,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特别是陕西教育报刊社新班子上任以来,狠抓内部管理,提高办刊质量,紧紧围绕委厅中心工作加强宣传力度,工作卓有成效。

但也要看到,当前我们面临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价值多元化的新形势。教育宣传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还需要认真研究、加以改进。一是正面宣传的力度不够、声音太弱,今后要在正面宣传上狠下功夫,让外界看到我们都干了什么,让社会听到教育的声音。二是负面宣传的东西太多,这些年来,一提到教育,利:会上听到比较多的就是墙倒屋塌、乱办班、乱收费、学生死亡等等。我们欢迎新闻监督,但不能让群众每天只看到这些东西,这样不利于事业发展,要选好角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解决问题、促进工作。三足宣传典型的力度有待加大,要善于总结经验,善于宣传先进典型,大力弘扬主旋律,树立教育系统的新形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教育宣传工作要坚持“高举旗帜、周绕大局、服务师生、改革创新”的方针,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一要有政治意识,切实巩固和保持马克思主义在教育宣传舆论战线的指导地位,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弘扬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旋律。二要有服务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在深入实际、贴近师生上做文章,促进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三要有创新意识,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教育宣传工作,积极探索符合我省实际、具有陕西特色的教育宣传工作新路子,努力做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切实提高教育主流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确保教育宣传工作扎实推进。

二、抓住机遇,突出重点,为新一轮教育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7月13至14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总书记、总理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近期又印发了《教育规划纲要》,在新的历史时期赋予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以鲜明的时代主题和新的发展活力,为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工作绘制了蓝图、指明了方向。以此为标志,我国拉开了新一轮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幕,教育事业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全省教育宣传系统要高度重视,把学习宣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重点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一要深刻学习领会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做好宣传工作,学习是前提。全省教育宣传系统的同志要切实增强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的自觉性、坚定性、积极性,深刻理解、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深刻理解“优先发展、育人为先、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20字工作方针,深刻理解“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人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深刻理解“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深刻理解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要求部署上来。

二要准确把握我省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教育宣传工作要紧贴我省实际,教育宣传工作者首先要深入分析、准确把握形势。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陕西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得到进一步落实,人民群众受教育权利得到实质性保障,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大提升。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目前我省还不是教育强省,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仍是教育事业的基本矛盾。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和“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建设,加快了陕西建设西部强省的步伐,经济社会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陕西教育又到了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把这个大形势向广大干部师生、向社会讲清楚,以明确目标、鼓舞士气、增强干劲。

三要大力营造贯彻落实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的舆论氛围。教育宣传工作的核心任务,是唤起社会各界对教育的理解、认同与支持,为教育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深入宣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充分反映广大干部群众对会议和纲要的强烈反响、热切期待,集中报道各地各学校贯彻落实会议和纲要精神的具体措施,迅速掀起学习宣传会议和纲要精神的热潮。尤其是陕西教育报刊社,作为全省教育新闻宣传的专门机构,要快速反应、精心策划、系统组织、创新形式,利用好《教师报》、《陕西教育》、《自学考试报》以及学生刊物等平台,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营造全党全社会优先发展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切实加强领导,不断提高教育宣传的质量和水平

今后―个时期,全省教育宣传工作要在提高质量上下功夫。

一要高度重视教育宣传工作。全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要从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高度重视宣传工作,把宣传工作列入主要工作议程,定期研究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落实宣传工作的经费,配备教育宣传设施,帮助宣传部门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指导、督促教育宣传工作。对教育媒体而言,要成为教育决策的参谋,成为沟通群众的桥梁,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鼓与呼,为维护教育稳定疏与导。对教育行政部门的同志而言,要学会运用媒体,善于和媒体打交道,在信息社会,这是我们应当练就的基本功。这里,我要说的是,教育宣传工作者特别是一线的同志是很清贫的,教育部门的领导一定要关心他们,在生活、职称、工资、待遇以及住房等方面予以照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工作、舒心工作、全心工作。

二要加强宣传工作队伍建设。首先,要努力提高教育宣传工作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育宣传工作者要自觉地、认真地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力争使自己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要加强业务学习,练就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扎实的新闻业务功底和渊博的知识面,使自己所写的作品、谈到的观点、发表的文章能吸引人,能激发广大读者的兴奋点。其次,要建立健全通联组织机构。要采取切实措施,做好全国和省内两支通联组织机构和通联队伍建设,通联工作要做到横向到省、纵向到县。如何加强全国通联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教育报刊社在这方面一定要多想办法。我们要树立“省级报刊全省办”的理念,教育报刊社要设立专门的通联组织领导机构,各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确立专门通讯联络员,建立起全省教育宣传网络,积极主动开展工作。

第8篇:教育发展纲要范文

关键词:初中,体育,课程

初中体育课作为一门特殊的学校课程,它与常规的数学语文英语课程有着显著的差异性。无论是体育课程的目标体系还是体育课程的实施手段,抑或者是体育课程的教学工具,都和一般的课程有所不同。

体育课程的设定是将中国体育教育的核心目标具体的实施方案,通过合理的课程体系的建立可以加强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为新世纪中国学子更快的适应社会发展,成为新世纪的强大生力军。

一、体育课程标准的演变

(一)新中国初中体育课程标准初创期的发展特点(1949―1966)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没有一个完整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体育教师不知道该教什么的内容,学生的身心特点是什么,安排什么样的内容都不知道。落后的中国需要一个体育教学纲要,就在这时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体育课程暂行标准(草案)》。主要内容:对体育教学目标、教材纲要、教材内容等。

(二)新中国初中体育课程标准停滞期的发展特点(1966―1977)

1966年“”开始后,几乎所有的学校被关闭,我国的学校教育受到严重的破坏。1969年学校陆续复课,但是,受极左思潮的干扰,特别是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受到来自前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的重重围困和威胁,为摆脱困境,实行全民皆兵学校体育军事化,甚至有的学校体育教学被劳动和军训所代替。由于受知识无用论的影响,教师不能施教,学生得不到体育教育,身心受到摧残。将新中国成立后至1966年的17年教育,一概扣上“封、资、修”的帽子。学校体育一切规章制度包括中学体育大纲、中学体育教材成了一堆废纸,中学体育的发展跌入了低谷。

(三)新中国初中体育课程标准恢复与重建期的发展特点(1978―1988)

这段时期是课程发展的关键时期,以后,我国经济复苏,学校体育得到空前的发展,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体育的发展关键是对教材的编写情况,教材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基础,所以这段时期重点抓教材的建设。在1978年我国编写新的体育教学大纲,这套大纲的目的很明确,主要对德、智、体发展的要求。

(四)新中国初中体育课程标准改革与发展期的发展特点(1988―至今)

这段时期国家编写了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并且进行试验。这个教学大纲体现了课程标准改革的时代性,它了取代了中国沿用国外50多年的教学理念、思想和内容,重新构建我国特有的课程标准。着眼于中国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能够为学校体育教学带来福音。

(五)新中国初中体育课程标准演变特点总结

回顾我国中学体育课程标准发展演变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每次课程改革都是针对前一阶段课程存在问题和弊端而进行的探索与纠正,以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相适应。改革虽然有时取得成功,有时遭遇挫折,但总的发展趋势仍然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步伐,遵循课程本身发展的内在规律,不断地从不完善朝完善趋近,由不科学向科学迈进。因此每次课改,都具有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都产生过一定的历史影响,针对我国百多年来中学体育课程标准在发展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总结出值得我们继承借鉴或引以为戒的历史经验或教训,从而对今天和未来的中学体育课程改革有所启示,为今天和未来的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服务。

二、教学大纲的演变过程

(一)第一次确定初中体育教学大纲修订草案(1956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发展的重点是教育。1950年,教育部颁发第一个教学计划即《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1951年国家编写第一套中小学体育教材并出版。1953年教育部颁发《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1956年《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修订草案)》,被教育部颁发,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套比较齐全规范的教学大纲。教育部在1956年颁布,人民教育出版社在1957年出版《中学体育教学参考书》,这是新中国第二套中学体育教材。

(二)第二次修订初中体育教学大纲(1961年)

“教育部和中央主管部门编写教科书、通用基本教材,各个地区可以根据的当地的地理环境、地域文化特点,因地制宜的组织编写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196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第三套全国通用体育教材,有原来的12年学完的教材内容压缩到10年完成,在此同时各个地区编写了适合自己教材。这本教材提供了一部分关于田径、体操和球类教材的参考书目录。针对“”式的教育改革所造成的颇多后果,1961年,教育部颁发《全日制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草案)》。同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编辑出版第四套全国通用中小学体育教材。这本教材主要内容包括:初中男、女生的教材纲要,以及各项教材的动作方法、锻炼身体的作用和教学方法的要点和图解说明。在1963年又出版了第2版,内容与第一版基本相同。

(三)第三次修订初中体育教学大纲(1978年)

在1976年由于政治原因,国家重新修订各个教学计划和试行草案。1978年,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78年秋季开始编写新中国第五套中学体育教材,1980年编写完毕。

(四)第四次修订初中体育教学大纲(1987年)

1981年3月,国家改变指示思想的影响,教育部颁发了一系列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198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第六套全国通用中小学体育教材。根据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需要,为了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国家有步骤的、有计划的对中小学体育教材的改革。198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一系列的教学大纲。

(五)第五次修订初中体育教学大纲(1988年)

根据《义务教育法》以及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的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教学计划的思想,教育部在1987年月开始编写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在经过各方面以及各地区调查研究,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初审稿)。1988年经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并且在全国开始试行。

(六)第六次修订初中体育教学大纲(1992年)

199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关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整体实验的统一安排,编写了新的基本教材。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体育与健康体育教学大纲》,大纲包含六三和五四两种学制。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这两种学制编写了初中体育教材3册。

(七)第七次修订初中体育教学大纲(1994年)

1994年国家对初中体育教学大纲的课时、内容和要求重新调整。课时变化幅度很大减少授课时数;删减一些辅助教学内容和作为身体锻炼手段的教学内容。

(八)第八次修订初中体育教学大纲(2000年)1999年6月,重新规定“调整课程结构、内容和体系,同时建立新的教育课程体系,学校课程、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处于试行阶段。”2000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普通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在2000年正式颁布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相关专家修订,并在2001年全国正式实施。基于以上七次课程改革之上的“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内容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构成了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2001年,经中央批准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第八套中学体育教材。

(九)第九次修订初中体育教学大纲(2011年)

这阶段是初中体育教学大纲发展的最新时期,新的教学大纲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针对性的安排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新的教育思想倡导健康第一,素质教育成为学校体育发展的教学理念。新的体育教学大纲为一线教师提供了理论基础,明确体育教学的宗旨和重要性。系统的知识体系、强大的经济实力会让我们学校体育发展更好,更具有时代性。

(十)新中国九次修订初中体育教学大纲演变特点总结

经济实力、知识体系和学生的身心特点是制约我国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国家经济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的发展速度。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根据国情我们课程改革不得不效仿国外的发展模式。随着国家政治制度的健全,思想理念的进步,我们开始发展自己的教学思路和理念。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出现,近几年国家对体育教学大纲研究更多了,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教材内容种类多,评价体质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关于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建议(下)[J].体育学刊,2007,1-5。

第9篇:教育发展纲要范文

义务教育将全面普及

近2亿人口拥有大学学历

未来10年,中国教育将以怎样的面貌呈现在世界面前答案在今天揭晓。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求解过程,中国教育的明天在全民智慧的聚集中日渐清晰。一年半,1500余次座谈会、研讨会,23000余人次参与,210多万条公众建议,40轮大修改……终于,新世纪第一份描绘教育蓝图的纲领性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以真诚的姿态公之于众,等待人民的品评。

《规划纲要》给人民一个怎样的教育未来

《规划纲要》摘要:

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就在一天前的2月27日,亿万网友与总理在线交流,大家对教育的期待仍然迫切。人们想知道,《规划纲要》终将带给我们一个怎样的教育未来?

今天,当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以高度概括的语言描绘10年后的教育图景时,那份令人振奋的希望依然清晰可感――2020年,“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这是一个既鼓舞人心,也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以自己形象的理解告诉大家,“到了2020年,幼儿的入托可能不像现在这么难,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率达到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向普及化迈进。”他说,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新增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比现在增加一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达到1 1.2年,比现在增加1.7年,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将比目前翻一番。朱之鑫此时难掩激动,“目前有大学学历的人口9830万人,翻一番就是近2亿,大家想一想,近2亿人口具有大学学历,在全球将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参与了大量教育政策的制定,他说,此次《规划纲要》的制定追求的是顶层设计,是在集思广义的基础上由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作出的一个方向性的判断,是一个具有极强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文件,其深远影响,将体现在今后十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

让中央教科所研究员储朝晖印象深刻的是,与以往的教育文件相比,此次《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更加注意重视受教育者的需求。他说征求意见稿试图实现的目标是公平、均衡、有特色,如果能够在各地得到切实落实。至少是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者会感到受教育基本条件的差异越来越小了:同时“有特色”就是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会得到越来越多的满足。

储朝晖同时指出,在纲要制定之初,温总理就提出了“提高教育服务社会发展能力”的要求。纲要的实施将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加快高端产业的发展;同时,教育公平和均衡的落实有利于社会和谐;教育质量的提高将显著提升人的素质,并会产生诸多新的社会需求。由此看来,《规划纲要》的实施将促进社会各方面向前发展。

《规划纲要》亮点可圈可点

《规划纲要》摘要: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教育体制改革六大任务: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

由序言、四个部分和实施组成,总共22章、70条、27000字的《规划纲要》集纳了教育发展的总体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保障措施及至实施的全面规划、设计,“亮点很多”是不少专家对它的直观评价。

亮点究竟有哪些?袁贵仁今天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肯定地说:“如果说这次《规划纲要》与1985年的教育体制改革决定、1993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9年关于素质教育的决定等几大教育文件相比有什么新突破,我认为首先就是特别突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他说,3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发展,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改革开放。现在我们面临新的形势、新的要求、新的期盼,我们要大力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仍然需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所以这次《规划纲要》在标题中就明确地标示出来,这个纲要是发展的规划纲要,也是改革的规划纲要。而在20字工作方针中,我们把教育改革创新作为重要内容,作为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就是温总理讲的,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

袁贵仁同时指出,曾经领风气之先的教育改革到了新世纪新阶段,需要整体设计、系统推进,所以这次特别强调了教育改革的系统性。“任何一项改革都需要其他改革配套,否则就很难推进。我们说进入‘深水区’,就是这方面的原因。”

引人注意的是,此次《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六大任务。袁贵仁说,人才培养体制和考试招生制度是连在一起的,考试招生制度不改革,人才培养制度一样难改革。学校制度改革、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同样如此。袁贵仁解释说,学校制度改革是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管理制度改革强调的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政府和学校的关系,学校制度强调的是学校内部的关系。“最后,开放也是改革。具体来说,我们想通过开放促改革。所以我们整体设计了6项改革。”

而对于教育改革艰巨性、协调性的重视和强调,袁贵仁指出,在《规划纲要》里,我们从两个方面设计了改革的推进策略。一是自下而上。鼓励支持各地各校大胆探索,不断总结推广;二是自上而下,“因为有的改革,一个学校或一个地方做不了,它需要整体设计,全国统一考虑。因此我们强调了试点先行,逐步推广。”与此同时,袁贵仁强调,改革需要统筹考虑、分步推进,先行试点,动态调整。“我们在文本里写到成立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目的就是要完整地设计、扎实地推进,不断地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还强调了今后10年每年都要制定教育改革年度实施方案,扎扎实实地往前推进。同时我们还强调加大改革的投入,”他为此特别解释说,“过去我们投入主要在发展方面,到了现在这种程度,如果按照原来的模式和体制,我们加大投入可能是事倍功半。我们需要用新的体制推进事业的发展,因此改革也需要加大投入来促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而“专门设立10个教育改革试点项目”,袁贵仁说主要是想保证改革正确的方向,坚持改革政策的协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