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当代文学笔记范文

当代文学笔记精选(九篇)

当代文学笔记

第1篇:当代文学笔记范文

摘 要:新笔记小说是诞生于1980年代初期并持续到1990年代中后期的一种小说文体类型。它一反以往当代小说追求宏大叙事和鲜明政治诉求的趋向,转而开掘独特的人性深处的美感。更为突出的是,新笔记小说自觉借鉴中国古记传统的写作和审美资源,将其融入到当代小说艺术的表达范围以内,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关键词:新笔记小说 生成机制 概念界定

作者简介:袁晓斌,江苏警官学院管理系,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南京师范大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20-0176-01

80年代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黄金时代,单就小说而言,“伤痕”、“反思”、“寻根”、“先锋”、“新写实”等,这些小说主潮之外,还存在着许多没有在文学史的表述中占有大面积话语或与这些主潮小说存在交叉的小说类型。它们也参与构成了80年代以来小说写作的繁荣。新笔记小说就是这样的一种小说类型。新笔记小说是一种小说类型,而不是一种创作潮流。类型,是针对小说文体的共同写作特征所进行的归类划分,往往最终落实为某一特定的小说文体。新笔记小说并不是紧密围绕着作家创作的特定理念形成的一股强劲的小说创作势头,而是以小说文体为核心,思考小说作为艺术形式的种种建树。从新笔记小说的实际创作情况来看,应该把它界定为一种小说文体类型。

新笔记小说,顾名思义,继承了中国古记传统的美学风范。对于不同作家来说,他们对中国古记传统的汲取是有层次区分的。首先,有一部分作家确实在自己对古记的阅读中受到了启迪,或熏陶出了新鲜的创作方法。汪曾祺说:“我写短小说,一是中国本有用极简的笔墨摹写人事的传统,《世说新语》是突出的代表。其后不绝如缕。我爱读宋人笔记甚于唐人传奇。《梦溪笔谈》、《容斋随笔》记人事部分我都很喜欢。归有光的《寒花葬志》、龚定庵的《记王隐君》,我觉得都可以当小说看。”孙犁也说:“我学习小说写作,初以为笔记小说,与这一学问有关。”另外,1980年代的年轻作家中陈军也表示过:“文学观先喜洋玩艺。卡夫卡、加谬及法国新小说,拉美‘爆炸文学’和福克纳等,都看了些,不精。但总觉得洋拳术偷不来,与气脉打不通,才发觉自己的秉性还是黄种的。于是再回老祖宗处请罪,读《诸子集成》,品历记,渐渐地,觉得大小周天似乎有了些气感。于是尝到点文化的醇味,也滋润出小小的野心。”陈军对中国古记的借鉴也与对汪曾祺等作家的阅读有关。他在小说中借人物之口点出了受到的启发:“而读汪曾祺、老舍、古记则不然,他们懂得‘知白守黑’这画理,作品也似青花瓷器般空灵有后味。”

新笔记小说作为一种文体类型,一经树立,就会为其他作家提示一种现存的写作经验,一种小说写作的新的可能性,也会吸引其他作家的兴趣来尝试这种文体。所以,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更多的新笔记小说的作者往往并非专擅这样一种小说文体,而是在许多不同的小说文体上都有所涉足。这些默默写作的新笔记小说的作者们的创作,构成了理论宣讲之外的对新笔记小说强有力的创作支持。作为一种新的小说文体类型,新笔记小说有着自身独特的文体要求。汪曾祺说:“凡是不以情节胜,比较简短,文字淡雅而有意境的小说,不妨都称之为笔记体小说。”其中的“笔记体小说”,就是本文所谈的新笔记小说。汪曾祺的话对新笔记小说的文体要求概括得比较全面,但是还稍有纰漏。笔者认为,新笔记小说的文体要求首先反映在篇幅上。新笔记小说一般不支持短篇以外的创作,所以标以这一名目的作品几乎全是短篇,中篇非常罕见,几乎没有,更不用说长篇了。一般的新笔记小说,字数通常控制在10000字以内。除了篇幅上的要求,新笔记小说的内容往往非常广博,包罗社会历史的时事变迁,不同地域的风物人情,或志人,或志怪。这一点也恰是汪曾祺没有提及的。广博的内容,有时被作为人物活动的外在环境,但却往往是作者审美观照、审美表现的重点和核心,而不是单纯机械地担当塑造人物、烘托心理的工具,具有独立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这种驳杂的内容可能是对某地民俗的静态陈列,也可能追踪某些习俗的动态变迁,但广博多样的背后通常传达了厚重的传统中国的乡土经验。汪曾祺笔下故乡高邮的酱菜园、米铺、得月楼和如意楼、各种家乡小吃,何立伟笔下的偏僻闭塞的小城,林斤澜笔下矮凳桥纽扣市场的人物乡情,等等,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具备了内容上的特征也不一定就是新笔记小说。比如邓友梅的《那五》、冯骥才的《神鞭》之类的作品就很难归于此类。原因在于,新笔记小说不以情节的繁复取胜,往往要求淡化故事的含量,更多地表现出散文化和诗化的追求。它更强调淡化的情节和故事背后的人性张力和文化蕴涵。另外,新笔记小说的语言也颇具特色。尽管不同作家的语言有不同的风格,或简洁明了,如孙犁,或古雅老道,如汪曾祺,或生涩有怪味,如林斤澜,或地域色彩鲜明,如何立伟,总之都不约而同地放弃了传统现实主义对语言逼真描绘功能的要求,追求语言水墨淋漓的写意效果。这四个方面的综合,才构成了新笔记小说作为文体类型的内在要求,也是判断、遴选新笔记小说的标准和依据。

有的论者也提出过新笔记小说与一般短篇小说、小小说等的区别。严格意义上,新笔记小说作为一种小说文体类型,它与短篇小说、小小说等是依据不同的逻辑尺度进行的分类,而不是同一标准下划分出来的不同类属,不处在同一个层面上,不能展开地位对等的区分比较。新笔记小说的划分以小说的文体特征为依据,而短篇小说、小小说等的区分依据主要是小说的篇幅。由于在不同向度上划分类属,因而新笔记小说就会很自然地与短篇小说、小小说存在着广泛的交叉。大多数新笔记小说就是短篇小说,一些文字少、篇幅小的作品就是小小说。而一些与“寻根文学”的观念相呼应或受其影响才应运而生的作品,也就是“寻根小说”。所以,本文将不再对新笔记小说与其他层面上的小说概念之间进行不必要的比较区分。综上所述,新笔记小说是一种诞生于1980年代初期并延续至今的,受到中国古记传统影响的,篇幅短小,内容广博,淡化情节和故事,有着散文化和诗化特征并努力追求写意化语言的小说文体类型。

参考文献:

[1] 汪曾祺、施叔青:《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2] 贾平凹:《太白山记》,《上海文学》,1989年第8期。

[3] 汪曾祺:《故里杂记》,《北京文学》,1982年第2期。

[4] 冯晖:《汪曾祺:新笔记小说的首先发声者》,《云梦学刊》,2001年第3期。

[5] 孙犁:《谈笔记小说》,《孙犁全集 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6] 陈军:《小说氛围初悟》,《西湖》,1990年第4期。

第2篇:当代文学笔记范文

关键词:李肇 《国史补》 纯粹笔记小说

《国史补》,唐李肇撰,又名《唐国史补》。周勋初先生《唐记小说叙录》认为《国史补》“排除了鬼神梦幻的成分,也不载男女猥亵之事,这就与志怪的传统划清了界线,确立了纯粹的笔记小说的宗旨”。①34这种“纯粹的模式”强调笔记小说应以记叙典章制度、历史轶闻为主,兼采风俗民情,而摒弃神怪猥亵等成分。

关于《国史补》的创作意图,李肇已在其《国史补序》中申明:“昔刘集小说,涉南北朝至开元,著为《传记》(笔者按:即《隋唐嘉话》)。予自开元至长庆撰《国史补》,虑史氏或阙则补之意,续《传记》而有不为。言报应,叙鬼神,征梦卜,近帷箔,悉去之;纪事实,探物理,辨疑惑,示劝戒,采风俗,助谈笑,则书之。”①34可见李肇撰此书意在接续刘所撰《隋唐嘉话》,以裨补史缺。其创作意图实现的过程,实际也就是笔记小说纯粹模式确立的过程。

首先,《国史补》注重典章制度、历史轶闻的记叙,并兼采风俗民情,内容极为丰富,多可资史学家参考。李肇明确说《国史补》是对刘《隋唐嘉话》的接续,李肇学习《隋唐嘉话》主要就是在“纪事实,探物理,辨疑惑,示劝戒,采风俗,助谈笑”方面,且较刘更进一步,更注重内容本身的史料价值,典章制度、官场轶闻、朝野轶事数量较多,其中卷中“崔昭行贿事”条记载裴佶所见其姑父前倨后恭的表现,从中可以看出唐代官场贿赂公行的风气;“安禄山心动”条从独特的角度展现安禄山的心怀不轨,足可与正史互补。下卷中还较集中地介绍了当时的文学风尚、社会民情,如“叙时文所尚”条对元和体及韩愈、张籍等人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的文坛风尚;“愈大娘航船”、“师子国海舶”等条提供了研究当时民生、贸易等方面的珍贵史料,且很多是正史所不收的市井民俗风貌。

其次,《国史补》在承袭《隋唐嘉话》裨补史缺的同时,更摒弃神怪猥亵之事,与传统志怪划清界限。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尤为盛行,称道灵异、宣扬因果的内容成为主流,而唐代虽仍然盛行志怪,但作品数量逐渐减少,且显现出向现代意义上的小说概念发展的倾向,后经发展出现唐传奇,也就偏离了笔记小说的范畴。这也就是李肇在《国史补序》中所说的“有不为”,《隋唐嘉话》中多有表现因果报应、神怪荒诞之语,如卷下载洛阳画工解奉先因食言而投胎为牛之事,与南朝一些宣扬因果的作品颇为类似,仍可见其驳杂之处。而李肇则是“言报应,叙鬼神,征梦卜,近帷箔,悉去之”,《国史补》中极少神鬼怪异之说,更不载男女猥亵之事,虽是笔记小说,所记内容较为自由、生动,但与正史一样摒弃荒诞不经或有害风化的成分。

当然,《国史补》对史实的记叙并非完全征实,一些记载多有偏颇,难以符合裨补史缺的要求。如《四库全书总目》云:“所载如谓王维取李嘉佑水田白鹭之联,今李集无之;又记霓裳羽衣曲一条,沈括亦辨其妄;又谓李德裕清直无党,谓陆贽诬于公异,皆为曲笔。”②《国史补》中确实存在上述问题,确是因为李肇对史料考辨不详,造成误载,但出现这种问题其实并不妨害李肇创作意图的实现。

笔记小说发展至《国史补》而确立这种与传统志怪划清界限的纯粹模式绝非偶然,深入考察《国史补》,可从时代、作者本人等角度窥见其原因,兹就此进行探究。

唐代史学繁荣及文士普遍的崇史情怀影响了李肇,并最终推动了《国史补》对于纯粹笔记小说模式的确立。唐代极为注重正史的修撰,唐初史官社会地位甚高,文士多企羡史职,自然重视裨补史缺的创作观念,这必然影响到李肇的创作,使其注重笔记小说对于正史的裨补。唐代国力高度强盛,史学也随之繁荣,《旧唐书・职官志二》云:“历代史官,隶秘书省著作局,皆著作郎掌修国史。武德因隋旧制。贞观三年闰十二月,始移史馆于禁中,在门下省北,宰相监修国史,自是著作郎始罢史职。”③1852由此可见,唐代不仅官修国史,至太宗时更由宰相监修,后来循此成为惯例,国家对修撰史书的重视程度空前。而“史官无常员,如有修撰大事,即用他官兼之,事毕日停”,③1853能够兼任史官自然成为文人士子的一种荣耀,无论能否参与修史,文士都会心怀向往。李肇自然也不例外,不能参与修史,而在自己的作品中则可以有所表现,同样可以秉持史官的理念进行创作。如卷上“熊执易义风”条赞扬熊执易的义举,是“示劝戒”之意。而如上述“师子国海舶”等条,所记涉及海上贸易、港口管理,甚至走私情况,多为正史所不能及。

促成《国史补》对纯粹笔记小说模式确立的另一原因正是唐代史学繁荣的副作用。唐初太宗即大力官修史书,宰相监修,实际上也就是直接代表着皇帝,《晋书》为太宗“御撰”,《隋书》更是着力于借鉴隋亡的深刻历史教训,巩固李唐王朝的统治,政治意味浓厚。官修的极度兴盛自然也就带来私修的衰落,唐初虽不明禁私修史书,但大规模的官修工作也就自然使得私修难以进行。唐以前历代史书数量不可谓少,但均以私修较为出色,尤其是司马迁《史记》之“一家之言”,不以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为出发点,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而唐代的现实情况使得《史记》这种只为“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之作不可能存在,官修史书往往为尊者讳,于事实记述中曲回宛转,闪烁其词,甚至扭曲事实。终有唐一代也未能完成一部本朝史书的修撰,即使是起居注也在安史之乱后渐趋停滞。史学繁荣既给李肇等文士带来修史的向往,而其副作用又带来繁荣表象下史书修撰的缺失遗憾。这不能不刺激着他们更迫切地想要承担历史责任,裨补史缺。官修既已陷入困境,私修更加不切实际,那么也只好以笔记小说的形式去撰写自己的野史,在笔记小说的记叙中寄寓自己的褒贬。这些最终促成了李肇在《国史补》中“纪事实”,尤其是一些正史所不及的遗闻逸事,因为更加切合笔记小说的形式,被更多地保存下来。如卷上“玄宗幸长安”条记玄宗西幸长安,表现了李林甫的巧言献媚和玄宗的疏贤亲佞。其文云:

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时在东都。因宫中有怪,明日召宰相,欲西幸。裴稷山、张曲江谏曰:“百姓场圃未毕,请待冬中。”是时李林甫初拜相,窃知上意,及班旅退,佯为蹇步。上问:“何故脚疾?”对曰:“臣非脚疾,愿独奏事。”乃言:“二京,陛下东西宫也。将欲驾幸,焉用择时?假有妨于刈获,则独可蠲免沿路租税。臣请宣示有司,即日西幸。”上大说,自此驾至长安,不复东矣。旬月,耀卿、九龄俱罢,而牛仙客进焉。④

此条典型体现了《国史补》纯粹笔记小说的模式。正史对某些事情的描绘模糊不清,而从本条记载中可以发掘很多有价值的史料,玄宗不听劝谏,随意听信奸相李林甫,这些事实可补正史之缺,李林甫等人的丑恶嘴脸于此得到比《通鉴》等所载更为详尽的披露。正是上述史学发展的缺憾促成了这种模式的发展。

此外,唐记小说作家群整体素质的普遍提高以及李肇个人的情况对于《国史补》确立纯粹的笔记小说模式,尤其是对剔除神怪猥亵,与传统志怪划清界限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唐代文学繁盛,笔记小说的创作进入自觉阶段,这一体裁不再被看做是“君子弗为”的末流,文人士子也较少鄙视笔记小说的创作,反而比较多地参与其中。尤其是“温卷”之风的形成,更促进了举子的创作,宋赵彦卫《云麓漫钞》云:“唐之举人,先借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数日又投,谓之温卷。如《幽怪录》、《传奇》等皆是也。盖此等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⑤笔记小说创作不仅不是小道,而且成了仕进的敲门砖,这就吸引了更多文化水平较高的创作者。反观魏晋南北朝,当时的小说创作多出于僧道方士或闲散文人之手,多数作品只是简单地称道灵异,宣扬迷信,甚至带有传教或牟利的目的,难免粗制滥造。唐记小说作家群自然不满于这种现象,自然产生对前代神鬼怪异内容的排斥,刘、李肇都有着较高的史学、文学修养,其创作自然走向纯粹一路。即使偶有语涉神怪,也多是暗含寓意。李肇本人的身份也决定其创作秉持严肃的态度,以裨补史缺自任,脱离传统志怪。

《国史补》所确立的纯粹笔记小说模式,提升了笔记小说的文学性和史料价值,为后世所普遍接受,唐代至宋代,影响了《北梦琐言》、《归田录》等一大批笔记小说的创作。

注释

① 周勋初.唐记小说叙录[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② (清)永,等.四库全书总目・唐国史补・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M].

③ (后晋)刘,等.旧唐书・卷四十三[M].

④ 隋唐嘉话・唐国史补[A]//中国历记小说选译丛书[C].盛钟健,等,选译.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177.

⑤ (宋)赵彦卫,等.云麓漫钞・卷八[M].北京:中华书局,1996:135.

参考文献

[1] (后晋)刘,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 (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 (宋)李,等.文苑英华[M].北京:中华书局,1966.

[4] (宋)赵彦卫,等.云麓漫钞[M].北京:中华书局,1996.

[5] 周勋初.唐记小说叙录[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6] 周勋初.唐人笔记小说考索[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

[7] 吴礼权.中国笔记小说史[M].台湾: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7.

[8] 侯忠义.隋唐五代小说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9] 蔡静波.唐五记小说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

[10] 崔兰海.唐代史料笔记研究[D].安徽大学博士论文,2013.

[11] 周勋初.唐记小说的材料来源[J].唐代文学研究,2002(1).

[12] 周勋初.谈笔记在唐代文史研究中的重要性[J].古典文献研究,2005(1).

[13] 周勋初.《隋唐嘉话》考[J].唐代文献研究,1994(1).

[14] 陶敏.论唐五记[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5(5).

[15] 陶敏,刘再华.“笔记小说”与笔记研究[J].文学遗产,2003(2).

[16] 李一飞.《唐国史补》作者李肇行迹考略[J].文献,1991(2).

第3篇:当代文学笔记范文

历史文献主要分为官私文献、地方志、档案、日记四大类。日记类文献主要包括文人笔记、日记、书信等、既往研究主要从文学视角与历史视角两方面入手。文学视角是通过日记文献对当时的社会风气、文化传播、艺术氛围、文人思想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唐诗宋词反映了当时文人雅士的业余生活;《味水轩日记》、《六研斋笔记》反映了李日华绘画史观的转变;《畏斋日记》则描绘了清代徽州的乡村环境。历史视角则通过日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背景、官场现状等。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主要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由竺可祯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拉开研究序幕,之后不断有学者利用历史文献重建历史气候, 21世纪开始,文人笔记的资料研究开始兴盛:满志敏、杨煌达、刘炳涛、方修琦、张学珍、萧凌波、马悦婷等人利用《己酉被水纪闻》、《湘绮楼日记》、《翁同就日记》、《味水轩日记》、《畏斋日记》等文人笔记研究古代的温度、降水、沙尘等气候要素,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改进了量化分析研究方法,对文字描述进行指标化和分等定级,使得历史资料与现代气象要素可以进行对比和转换。因日记中的资料丰富、记载详细、直观性强、细致度高等特点,日记里记载的气象信息通过提取、整理、统计,在重建历史时期气候方面有利于复原阶段性气候细节、特征以及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过程。

二、历史气候与古人笔记

目前,利用古代文人笔记重建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内容渗透气象要素的各方面,例如气温、湿度、降水、风等、主要有重建了江西婴源地区的降水与温度,湖南长沙、衡阳地区的春、冬半年温度与梅雨期降水,北京地区的沙尘天气现象与降水,上海地区的冷暖与降水等。对利用文人笔记重建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相关文章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可得出:各项重建内容基本都是研究具有典型特点的时间段,如明清小冰期、相对偏暖的唐代时期等;在研究方法方面,学者们主要使用定性分析法,如文献分析比较法、物候法、半定量分等定级法,对旱涝、冷暖进行先分等级后分析,定量转换法主要是回归方程法、指数法等。在温度、降水、梅雨期、沙尘天气重建方面,古人笔记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为后来学者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经验与借鉴。因此,古代文人笔记在历史气候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价值、

三、《快雪堂日记》

《快雪堂日记》由明代文人冯梦祯所著。冯梦祯(1546-1605),明代诗人,字开之,号真实居士,今浙江嘉兴秀水人。《快雪堂日记》为《快雪堂集》的卷四十七至卷六十二部分、日记记录了作者1587年至1605年间(万历十五年至万历三十三年)隐居杭州嘉兴地区的生活细节,期间冯氏两次遭遇罢官:第一次因夺情事件,对邹元标表达了同情,而得罪当朝首辅张居正,病免;1592年复官,后官居翰林院庶吉士、国子监祭酒;1599年再次遭遇贬职,遂从此开始了隐居生活。现如今,对冯梦祯本人的学术研究多局限于文学研究与人物生平研究,如他的《快雪堂集》、《快雪堂漫录》、《历代贡举志》等著作受到现今文学学者的广泛关注,以及他所收藏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也成为研究焦点、胡玺则在他的论文中详细介绍了冯梦祯的生平、交友、作品及口常生活与环境。

四、《快雪堂日记》中的气象资料

《快雪堂日记》中共有气象记录1388条,晴雨记录1278条,其中晴天596条、阴天与多云共154条、雨天528条;感应记录437条,冷暖感应有331条,剩余106条为风力风向感应记录;物候记录有222条;谚语预报记录与奇异天气现象共29条。例如:阴,闻微雨。裕甫觅笋舆得五,余与伯宏、唐卿先,而土问琴,云台继之上舆,转小巷便有数点雨,己而转疾,旋止,登舟即雨,夜,风雨凄然而风尤劲,详细描述了当天天气由阴转微雨又微雨转疾的一个过程、阴,晴、连日暖这条记录,不仅描述了当天天气状况,还反映了当天的冷暖状况、晴、徐生滋胃先至,拉游其家冶坊洪园,竹树甚茂,术芙蓉盛开如锦绣,旁带邻坟长松数百树,惜无精舍憩息耳,通过记录可知植物竹、术芙蓉的物候信息,从而推断当时的气候情况、是日,坏牌坊四座,大树拔起不知其数,东池北大柳亦拔起,时宁房亦毁,破头,几至损命,通过与地方志的比对可知,该记录详细描述了一场台风天气现象。利用晴雨记录可以重建干湿状况,感应记录可重建冷暖状况,物候记录可作为复原当时气候状况的辅助信息,而谚语记录、奇异天气现象记录则可加以地方志等其他历史文献的共同分析,重建出当时的极端天气现象。由此可见,《快雪堂日记》中的气象记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对复原当时的历史气候具有关键作用。

第4篇:当代文学笔记范文

中国人历来讲究道德(或叫德行),强调敦品立德,并强调不同行业本身特有的职业道德。纵观中国古代的秘书工作,特别值得赞赏的是,历代的许多秘书(史官)大都能坚持以求实为荣、曲笔为耻的职业道德和史学人格,拟文记事秉笔直书,成为中国古代秘书工作的优良传统之一。

一、秘书史上载入史册的直书典范

我国历代的许多优秀史官(秘书)历来都把秉笔直书视为持大义、别善恶的神圣事业和崇高美德。为了直书,他们不畏风险,不避斧钺,求实求真,善恶必记,忠于职守,表现了中国古代史官人格上的高风亮节。文天祥在《正气歌》里,把“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作为“塞于天地之间、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表现之一。这两则古代史官故事,都高扬着一种誓死遵守史官的职业道德、捍卫史官直书实录传统的精神。

齐太史的故事,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8年,齐国大臣崔杼弑其君齐庄公,齐太史乃秉笔直书:“崔杼弑其君。”崔杼知道后要求史官立即删改,史官坚决不改,崔杼大怒,杀了齐太史。齐太史的两个弟弟继承兄长遗志,前仆后继,仍然秉笔直书,也遭到杀害。接着,太史的小弟又大义凛然,直书如故。崔杼慑于太史秘书兄弟仨的浩然正气,无可奈何,只好由他直书下去。为了维护记史的直书实录传统,对历史和后代负责,齐国的太史们一个接一个地不畏,不惜以身殉义,视死如归,成为秘书史上秉笔直书的著名范例!

“董狐笔”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07年,晋灵公是个昏君,而晋国正卿(宰相)赵盾(赵简子)是个正直的大臣,经常谏劝晋灵公。晋灵公嫌赵盾碍手碍脚,多次派刺客去暗杀赵盾。赵盾只得逃亡,不过在尚未逃亡出境外时,赵盾的族人赵穿便起兵弑杀了晋灵公。晋太史董狐便在史书上写道:“赵盾弑其君”,并且“示之于朝”。赵盾对董狐说:“我并未弑君。”董狐说:“你是正卿,逃亡没有出境,国君就被杀了,你回来后又默认事实,并未法办弑君的人,当然就等于是你弑君了。”赵盾毫无办法,只好长叹一声,听任董狐书写自己弑君了。后来孔子称董狐为“古之良史”、“书法不隐”。同时,孔子也认为,赵盾不干涉史官秉笔直书的权力,也是“良大夫”。董狐这种不畏权势、刚正不阿,坚持直书实录的史笔精神,自古以来,都是史家和士人学习的典范。①

像上面提到的齐太史和董狐这样“宁可枝头抱香死,不随落叶舞西风”的史官,在中国历史上不胜枚举,他们这种不为权势所动摇,不为所屈服的直书精神,开创了中国古代史学精神之先河。

二、秉笔直书始终是史官、史家效法的优秀传统

唐代著名史学理论家刘知幾在《史通》中,专门写了《直书》、《曲笔》的专篇,来总结唐以前史官(秘书)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他极为推崇三国时期的韦昭、唐代的禇遂良和吴兢等史官。韦昭在主撰《吴书》时,当朝权贵孙皓要求他为其父孙和作“纪”,韦昭坚决不答应,其理由是,孙皓的父亲孙和虽然执政,但没有登上帝位,按照名实相符,应该作“传”;②唐代贞观年间,褚遂良负责记录唐太宗言行,太宗要索取过目,褚遂良坚持原则,不让太宗观看所记的内容。因为中国古代有规定,皇帝是不能查看史官所记的关于他自己的实录的。禇遂良以“不闻帝王躬自观史”为由,当面加以拒绝。太宗问他,“如果我有不足之处,你也一定记录上去?”褚遂良回答道:“我为谏议大夫,兼记您的起居行为,您的一举一动,我都得如实记载”;③《贞观政要》的作者吴兢曾参与《则天皇后实录》的撰写,他曾如实记载了魏元忠事件的原委。宰相张说感到此事于己不利,想让史官“删削数字”,吴兢义正词严斥之道:“若取人情,何名为直笔!”④可见,“直笔”历来是秘书史官的职业和学术道德。这种“直笔”精神,一直被正直的史官与史家自觉效法,并付诸实践。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治史中的曲笔也是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一个客观存在。《史通》的作者刘之幾曾剖析了它的种种表现,或者以实为虚,以是为非,或者虚美讳饰,任意褒贬。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给史官造成曲笔的直接原因,主要是史官为当权者的威势所慑。统治者尤其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因所处的地位不同,站的角度不一,涉及利益关系不等,故有时容易与秘书史官发生“曲道”与“直道”的矛盾。统治者希望“曲笔阿时”,佞臣希望“谄言媚主”;正直的史官却要坚持奉守仗义直书的传统道德,于是往往会发生抵牾。一旦矛盾升级、成为不可调和的矛盾时,统治者和佞臣总是不择手段惩罚史官。自古以来,只有“直笔被诛”,极少“曲笔获罪”。这就造成了中国历史上多少秘书史官的千古奇冤。所以,刘之幾感慨道:“古来唯闻以直笔见诛,不闻以曲词获罪,世事如此,而责史臣不能申其强项之风,励其匪躬之节,盖亦难矣”。⑤

但是,透过中国古代几千年扑朔迷离的历史烟云,我们可以看出:曲笔在任何朝代、任何历史时期,都不可能成为公开提倡的行为,任何得计于一时的作史曲笔,终究要被后人揭露和唾弃。唯有秉笔直书的精神,千百年来,始终成为史家效法的传统,从而成为中国史学文化、秘书文化的主流。

三、秉笔直书精神的传统文化价值

在中国古代史学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许多优秀的史学文化传统,它是古代优秀史官们立德修身和学识智慧的集中表现。因此,我们常说的批判地继承古代史学文化遗产,即不仅要研读古代史家所积累的史学研究成果,而且应从中概括和总结出体现于古代史家身上的优秀史学传统和文化价值。不容置疑,秉笔直书、刚正不阿,历来是古代秘书史官遵循的道德准则,也是他们坚持真理的精神支柱。那些可歌可泣的事迹,曾激励历代秘书史官前赴后继、一往无前;秉笔直书、刚正不阿也被誉为中国史学和秘书文化中,最重要的道德价值与优良传统,世代倡导之,秉承之,发扬之!

正由于有了中国古代秘书文化的“直笔”精神,通过历代诸多史家的努力,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真实可信的文化史料,而且留下了许多举世罕见的、内容宏丰的精神财富与瑰宝。在笔者看来,“秉笔直书”精神所体现的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求真求实的经世致用精神。中国古代史官(秘书)和史家所追求的治史理想目标,可以用“学兼天人,会通古今”这八个字来描述。因此,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史家及其著作,一般都具有恢宏的历史视野。他们以秉笔直书的精神、包容一切的气势来阐述历史的发展过程;用求真务实的精神,探究历史的前因后果;他们对国家治乱兴衰给以极大的关注,表现出饱满的求真务实情怀。这种秉笔直书的品质、求真务实的情怀,成为了后世学者以“经世致用”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传统治学精神。考试大收集整理

2.德、识、才、学并举的史学人格。中国古代史学的兴旺发达,固然得益于儒家历来推崇的“经史并重”的文化传统,但显然也与历代优秀史官们自觉追求德、识、才、学并举的理想人格分不开。史家十分注重自身的德性和学识修养,而秉笔直书、刚正不阿的崇高精神,正是史家以修身立德为己任、重视德、识、才、学之修养的结果。张载的“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正是秘书史官心境的真实写照。他们不仅崇尚“史德”,而且才华横溢、学富五车;他们用“直笔”折射出的史学人格和道德观,成为中华优秀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古代史学、秘书学的又一优秀文化传统。

3.对皇(王)权产生一定的制约力量。历代史官直书实录的优良传统,不但保证了我国有着一以贯之的真实记载史事的大量历史著作,而且这类历史著作对权及顶峰的最高统治者和权重位高的大臣来说,多少总要使他们有所顾忌——担心见不得人的事情被载于史册,继而遗臭于后世;反过来,历史上凡是有作为的统治者都公开倡导秘书史官“直笔修书”。因此史官的“直书”,既是统治者“鉴往知来”的可靠保证和载体,也能对皇(王)权产生某种制约力量。

4.推进了史学文化、秘书文化的纯洁和社会历史的进步。直笔载于客观公正的史册,尊重历史,还原历史,呵护着历史的进程。它强调以事实为依据,反对杜撰、歪曲和伪造,其思想基础是唯物的。直笔也反过来显衬、凸现当时那个年代曲笔的种种劣迹:的文人、昏庸的皇帝、颠倒的事实、弥天的谎言、谄媚的奉承……。这对统治者、尤其是最高当权者,也有一种心理的震慑和历史的威胁:即使禁书、焚书,也无济于事;即使坑人、腰斩,也家喻户晓。“书”网恢恢,疏而不漏;直笔耿耿,传而不绝!因此,直笔所表现出的唯物主义的思想基础,对促进秘书文化的纯洁、社会历史的进步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

今天,我们新形势下的各级各类秘书工作,虽然是奉命而作、应事而作、代机关立言,但秘书仍要继承和发扬不为名、不为利、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保持“淡泊名志、宠辱不惊”的心理常态。前人曾说:“无欲则刚”,又说:“人到无求品自高”,确实如此。如果一个秘书有权欲,则不免越位揽权;有利欲,则不免;有名欲,则不免显示炫耀;秘书如有多欲,则必困于名缰利锁,或走权门,找靠山,拉关系,送财物,卑词厚颜,低三下四;或被人利用,看人眼色,仰人鼻息,没有自尊、自重和自爱,更谈不上骨气和气节。秘书要刚正硬直,就要无贪欲、权欲、名欲、利欲。唯“无欲”,则可刚正不阿,才能做到“穷不移志,危不改节”。因此,一个理想的、优秀的、对时代和人民负责的秘书,应当既具有坚强的党性、纯正的品德、谦虚的态度、细致的作风,又具有思想开放、与时俱进、说实话、干实事的精神;既勤敏诚实、埋头务实、富有创造性,又长于辞章、娴于辞令,善于出谋划策;既尊重领导、服务领导,又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个性。

注:

①《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203—20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版

第5篇:当代文学笔记范文

关键词:《阅微草堂笔记》 纪昀 新疆 鬼神故事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鸿儒纪昀晚年创作的笔记小说,全书包括《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滦阳续录》五种共二十四卷,收录文言笔记一千余则。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阅微草堂笔记》时写道:“惟纪昀本长文笔,多见秘书,又襟怀夷旷,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固非仅借名高望重以传者矣。”[1]由此可见,《阅微草堂笔记》的文学成就是极高的,其中很大程度就在于书中对鬼神形象的刻画。由于纪昀曾因“漏言”被发配至乌鲁木齐两年有余,故《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的与新疆相关故事甚多,包括鬼神故事、怪物故事、风俗故事以及奇特现象等,对研究十八世纪新疆风物、信仰与习俗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通过辑录统计,笔者共在《阅微草堂笔记》全文中发现与新疆相关的鬼神故事34条,其中《滦阳消夏录》中11条,《如是我闻》中10条,《槐西杂志》中4条,《姑妄听之》中6条,《滦阳续录》中3条。出于严谨考虑,一些议者以为鬼神的巧合(如《槐西杂志三》记载一人梦醒巧救他人之妇,或以鬼神使之)和纪昀明确提出了科学依据的相关故事(如《槐西杂志四》记载索尔逊在野外枕人首入睡时感觉到有异动,开始以为是鬼,后来纪昀认为是颅内热气蒸腾导致)等不记录在内。

一、《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新疆鬼神故事分类

通过辑录与阅读,笔者将《阅微草堂笔记》中与新疆相关的鬼神故事分为三大类,分别为鬼神显灵故事、鬼神现身故事和鬼神入梦故事。据辑录,其中鬼神显灵故事11条,鬼神现身故事17条,鬼神入梦故事6条。

(一)鬼神显灵故事

笔者以为,鬼神显灵故事一般为经过祈祷或某种活动后鬼神通过作法等手段产生一定影响的故事,故事发生期间鬼神并未真正露面。如《滦阳消夏录一》中记载纪昀在乌鲁木齐时,军吏捧文牒请判,并说“凡客死于此者,其棺归籍,例给牒。否则魂不得入关。”同时“以行于冥司,故不用朱判,其印亦以墨。”纪昀开始是不信的,后来夜晚逐渐有鬼哭之声自城外临近,最后“越数日,声至窗外”,但“时月明如昼,自起寻视,实无一人。”后来纪昀在官吏的劝说下试着判了文牒,“勉从其议,是夜寂然。”[2]依据纪昀的记载,这则故事中鬼并未F身,但“鬼哭”之声却是对其产生了一定影响的,故可认为是鬼神显灵故事。

又如《滦阳续录二》中记载昌吉守备刘德与十几人在征回部时迷路,后来“见崖下有人马骨数具,虽风雪剥蚀,衣械并朽,察其形别,似是我兵。因对之慨叹曰:‘再两日不晴,与君辈在此为侣矣。’”随后“顷之,旋风起林外,忽来忽去,似若相招”,便“试纵马随之,风即前导;试暂憩息,风亦不行。晓然知为斯骨之灵。随之返行三四十里,又度岭两重,始得旧路,风亦H然息矣。众哭拜之而去”。[3]在这则故事中鬼神也并未现身,而是以旋风的形式为将士们引路,故笔者以为也可看作是鬼神显灵故事。

(二)鬼神现身故事

笔者以为,鬼神现身故事一般为故事中的人物亲身见到了鬼神真身的故事。如《滦阳消夏录六》中记载乌什回部将要叛乱时,城西回部始祖坟墓上“每日将暮,辄见巨人立墓上,面阔逾一尺,翘首向东,若有所望”,后来“叛党殄灭后,乃不复见。”人们对此众说纷纭,纪昀也认为“其为乌什将灭之妖孽,则无疑也。”[4]这则故事中以回部祖坟上的“巨人”形象现身的神灵被人们亲眼所见,故可认为是鬼神现身故事。

又如《如是我闻二》记载有商人夜行至呼图壁,“暗中见树下有人影,疑为鬼,呼问之。”树下之物请求同行,后来问商人去做什么,商人言“吾夙负一友钱四千,闻其夫妇俱病,饮食药饵恐不给,故往送还。”谁知“是人却立树背曰:‘本欲祟公,求小祭祀。今闻公言,乃真长者,吾不敢犯公,愿为公前导,可乎?’”商人不得已便跟从他,该物“凡道路险阻,皆预告。”后来“俄缺月微升,稍能辨物,谛视乃一无首人,栗然却立,鬼亦奄然而灭。”[5]根据记载,这则故事中商人也是真真切切地在夜晚见到了现身的鬼的,故笔者以为也可归为鬼神现身故事。

(三)鬼神入梦故事

笔者以为,鬼神入梦故事一般为鬼神进入故事主人公的梦境并对其进行一系列讲述或发生一些行为的故事,有时这些行为还会对随后故事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如是我闻二》记载吉昌遣犯彭杞在其女患重病将死之时不得已打算将她抛在林间听天由命,然而同时遣犯的杨缛衔这样太残忍,便提出“我愿舁归疗治,死则我葬,生则为我妻。”后来彭女的病最终没有治好,在临死之时和杨缢怠懊删高义,感沁心脾。缘伉俪之盟,老亲慷诺,故饮食寝处,不畏嫌疑;搔仰抚摩,都无避忌。然病骸憔悴,迄未能一荐枕衾,实多愧负。若殁而无鬼,夫复何言;若魂魄有知,当必有以奉报。”后来“葬后,夜夜梦女来,狎昵欢好,一若生人”。[6]这则故事中彭女的魂魄为报恩夜夜入杨缑尾⒂胫亲昵,可看作是鬼神入梦故事的代表作。

又如《姑妄听之四》记载乌鲁木齐提督巴彦弼征乌什时,有一人奋力杀敌,并未注意到正向他射来的箭,这时旁边有人看到,便“急举刀代格,反自贯颅死”,这使杀敌之人很悲伤。后来,该人的魂魄托梦给他说“尔我前世为同官,凡任劳任怨之事,吾皆卸尔,凡见功见长之事,则抑尔不得前,以是因缘,冥司注今生代尔死。自今以往,两无恩仇。我自有赏恤,毋庸尔祭也。”[7]这也是典型的鬼神入梦的故事。

二、《阅微草堂笔记》中新疆鬼神故事的内涵探究

(一)寄托封建传统道德教化

纪昀作为传统的儒家知识分子,自然会偏执于伦理道德的教化,从某种程度上来看,《阅微草堂笔记》更多的是为道德劝惩而作,充满了忠孝节义的说教。正如纪昀门人盛时彦在为《阅微草堂笔记》作的序中写道“而大旨要归于醇正,欲使人知所劝诫”[8]。纪昀把道德教化当作自己的社会责任,极力宣传儒家伦理道德,他笔下的与新疆相关的鬼神故事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封建传统道德教化的成分,如宣扬孝悌、忠义等,都是为了统治阶层的利益而服务的。

如《如是我闻四》记载乌鲁木齐的军政指挥官巴彦弼昔从征乌什时曾做过一个梦,梦至一处山麓,遇到了牺牲的护军统领某公,握手相互问候。某公曰“吾以平生拙直,得受冥官。今随军籍记战没者也。”见其册上有黄色、红色、紫色、黑色数种旗。某公曰“赤心为国,奋不顾身者,登黄册。恪遵军令,宁死不挠者,登红册。随众驱驰,转辗而损者,登紫册。仓皇奔溃,无路求生,蹂践裂尸,追歼断腹者,登黑册。”这种次序的最上等,阴曹地府要列入神明级,列入紫色的也要列入善道,至于列入黑色册子的,阴曹地府也要褒扬他的忠义,但在阴间,却以平常的鬼魂对待。巴公常以之告部下曰“吾临阵每忆斯语,便觉捐身锋镝,轻若鸿毛。”[9]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阵亡战士到了阴间后会得到较高的地位,这在那个时代自然会激励将士们奋不顾身为君主而战,在如今看来这便是一种超越死亡的忠义的说教,为的是让臣子能更好地为君主尽忠。

又如《滦阳消夏录三》中记载,一位名叫乌鲁木齐的官员梦到在战场上牺牲的厨师巴拉,巴拉在冥间为博克达山神部将。乌鲁木齐问何以得官,巴拉说“忠孝节义,上帝所重。凡为国捐生者,虽下至仆隶,生前苟无过恶,幽冥必与一职事,原有过恶者,亦消除前罪,向人道转生。”[10]这里借巴拉之口说出的“忠孝节义,上帝所重”也正是作者想要宣扬教化的意思,人们只有在人间做了忠孝之事,才可在死后有好的结果。

再如上文所引《滦阳续录二》中的友军魂魄化旋风引路的故事,纪昀在这则故事后感叹说“嗟乎!生既捐躯,魂犹报国;精灵长在,而名氏翳如。是亦可悲也已。”[11]这是对报国之魂的嘉许,同时也无不包含着对报国行为的赞许与宣扬。

(二)表达对统治集团政策的颂扬

从一个方面来看,作为备受乾隆帝青睐的重臣,纪昀对朝廷可谓是尽职尽责,对于事情本质一些有争议的事情,纪昀大多时会站在清廷的立场上维护统治集团政策,这一点在《阅微草堂笔记》里的新疆鬼神故事中广有体现。对清廷统一西域、整顿边疆而发起的这几次征战,纪昀均持肯定态度,其立场非常鲜明,并借神灵以抒己见。

如《槐西杂志四》记载,称号为“小李陵”的一兵士自述,在“平准”大兵将至前,其夜栖山谷,乃见七八十侍从列队分立,一巨人“端拱向东拜,意甚虔肃”,知为山灵。此兵士“归正后乃悟天声震叠,为遥祝万寿云。”又如《如是我闻》记述了翰林院笔帖式伊实从征伊犁时血战突围、身负重伤、魂魄逸出随后死而蜕的经历,纪昀在文末写道:“然则忠臣烈士,正复易为,人何惮而不为也!”然而实际上,作为贬谪官吏的纪昀立场鲜明地维护着清统治者的利益。如乌什事件本是由于该城阿奇木伯克阿卜杜拉的横征暴敛以及朝廷派驻大臣素诚的腐败所引起的维吾尔族群众的一次抗暴行动,纪昀却将起事者斥为“妖孽”“贼”,认为“叛徒逆党,法本应诛,即不剥肤,亦即断”[12],显然是有失公允的。

不过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也并不全是记载了对清廷的颂扬,《阅微草堂笔记》也揭露了官场黑暗,记录了昏官庸吏、贪官污吏等的言行,但这些在本文所论的新疆鬼神故事外,故本处暂且不议。

(三)表达对东归的向往和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众所周知,古代主动前往西域的文人和官员少之又少,大部分人都是被贬谪至此,而西域贬谪官员人数则以清朝为最。西域遥遥,文人至此自然会产生对东归的向往和对故土的思念,这一点也在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新疆鬼神故事中有所体现。

如上文所述《滦阳消夏录一》中的遣犯之鬼哭求通关文牒的故事,“为此俾仰沿路把守关隘鬼卒,即将该魂验实放行,毋得勒索留滞,致干未便。”同时明确提出遣犯“无牒不能归故也”。[13]这则故事正是表现和延续了他们活着时对东归的向往以及渴望得到正式批准和认同的心理,同时这些幽魂历经困难要魂归故里,可见当时人们的心理状态,即使客死关外最后也要魂归故里,这是中国人普遍的一种渴望落叶归根的乡土观念。这也正是纪昀《乌鲁木齐杂诗》中“白草飕飕接冷云,关山疆界是谁分,幽魂来往随官牒,原鬼昌黎竟未闻。”[14]一首的含义。

当然,用我们现在的科学角度来看这样的故事未免有些荒诞,但纪昀在那个年代以亲身经历的形式写出如此故事,也正是表达了对东归与故土的切切思念。

三、《阅微草堂笔记》中新疆鬼神故事的产生原因探究

(一)自古以来鬼神故事的影响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说:“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其书有出于文人者,有出于教徒者。文人之作,虽非如释道二家,意在自神其教,然亦非有意为小说,盖当时以为幽明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矣。”[15]自古魏晋始,志怪小说与传奇颇为兴盛,后来又出现叙异笔记小说如段成式《酉阳杂俎》等,前者至明清又有蒲松龄《聊斋志异》等传世之作。纪昀以“超传奇追晋宋”为己任,在创作《阅微草堂笔记》沿袭历代叙异笔记小说笔法,同时采志怪小说记叙鬼神传统之长,终究完成了一部奇谲瑰丽的不朽著作。

(二)新疆具有异域风情和神秘色彩

在发配至新疆的中原人看来,由于民族众多等因素,新疆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情,再加上山川雄奇瑰丽如鬼斧神工且与中原不尽相同,自然会给人以神秘色彩。如前文所记载的山神、巨人形象在新疆出现,又如《如是我闻二》记载“呼图”意为鬼,“呼图壁”意为有鬼,再如《姑妄听之一》所记载的征乌什时出现的山精,无不是和新疆相关的当地特有的鬼神故事。新疆这些异域鬼神和人们寻常写到的中原鬼神相比更具有神秘色彩,对人们更有吸引力,也使得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关于新疆鬼神故事的叙述更加生动传神。同时,新疆本土的鬼神也更能增强故事的说服力与可信度。

(三)借物抒情,表达对现实的映射

虽说前文提到《阅微草堂笔记》对统治阶级政策的维护,但另一方面还是影射了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尽管在新疆鬼神故事中并未有体现,但也可作为鬼神故事类的诱因加以分析。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其材料大抵自造,多借狐鬼的话,以攻击社会。”[16]用鬼怪世界影射人世,对官场和吏界的弊端颇多感慨和嘲讽,使得鬼神文学固有的讽谕性、象征性得到延续和发展。盛时彦在为《阅微草堂笔记》作的序中也写道:“河间先生以学问文章负天下之重望……乃采掇异闻,时作笔记,以寄所欲言”。[17]至于对清代新疆官场的描述,如在《滦阳续录二》中记载昌吉事件时,纪昀写到通判赫尔喜所言“屯官激变,其反未必本心”,比较客观地反映出昌吉遣犯的迫不得已,并通过描述“屯官之残骸归,无焚一陌纸钱者”来表现自己对此事件的态度,显然批判的矛头更多的指向屯官。[18]虽说此事无关鬼神,但反映出了当时新疆官吏的与民相违的行为,正是这种行为使得纪昀不满,而他作为清廷官员不便明言,这便也促成了《阅微草堂笔记》中新疆鬼神故事的诱因之一。

(四)文字狱和文人的猎奇心理的影响

自顺治起,清朝文字狱愈演愈烈,到了康乾盛世之时更是到达了顶峰。文化专制的极度压迫使得一部分文人成为了龚自珍笔下“著书都为稻粱谋”的庸人,另一部分文人则不问世事专心治学,于是产生了以埋头考据为主的乾嘉朴学,也产生了以《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为代表的猎奇述异鬼神文学。正如盛时彦在序中所说“m诡奇谲,无所不载;惭箜肆,无所不言”[19],不得言政事的纪昀便将精力注入到猎奇鬼神故事之中,这才有了《阅微草堂笔记》这部不朽奇书。

四、Y语

在纪昀所处的时代,他可能会相信真的存在鬼神,也可能是借鬼神故事来加以讽喻,虽说如今我们所处的时代把鬼神故事看作是文化糟粕,但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鬼神故事的价值所在,它同样是我们进行文学研究的宝贵素材。总之,作为清朝志怪笔记小说的代表作,《阅微草堂笔记》为我们能够了解更为丰富的历史社会风情提供了有血有肉的纪闻资料。其中的与新疆相关的鬼神故事也是种类繁多、意蕴深远,具有很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对我们学习古代文学并了解当时的新疆社会风俗及信仰有很重要的意义。

注释:

[1][15][16]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

[2][3][4][5][6][7][8][9][10][11][12][13][17][18][19][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

[14][清]纪昀,郝浚等注:《乌鲁木齐杂诗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参考文献: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中华书局,2010.

[3]纪昀.纪晓岚文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

[4]姚晓菲.试论《阅微草堂笔记》对新疆的描写及其史料价值[J].昌吉学院学报,2013,(04):1-6.

[5]韩希明.《阅微草堂笔记》关于新疆描写述评[J].民族论坛,2009,(06):55-57.

[6]张思莉.论纪昀笔下的民俗[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7]易琼.论《阅微草堂笔记》中狐世界的构建[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8]杨亮.纪晓岚因果轮回观念之危机――以《阅微草堂笔记》为视角[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2):9-12.

[9]张伟丽.《阅微草堂笔记》之宗教文化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10]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11]左红英.试论《阅微草堂笔记》狐鬼题材的描写[D].保定: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2]岳永.略论《阅微草堂笔记》中的西域见闻[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42-46.

[13]张晏.《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乌鲁木齐[J].黑龙江史志,2013,(23):299.

[14]张笔君.《阅微草堂笔记》的社会意义评析[J].青年文学家,2012,(12):29.

[15]孙岩.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新疆内容的写作过程及动机[J].兰台世界,2016,(05):132-135.

[16]张晏.《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乌鲁木齐[J].黑龙江史志,2013,(23):299.

[17]吴波.纪昀的西域谪戍生涯及《阅微草堂笔记》反映西域风土人情的特点[J].广西师院学报,2002,(02):62-65.

[18]宋世勇.《阅微草堂笔记》鬼神形象刍议[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19]吴波.彰显圣人“神道设教”的创作动机与矛盾的鬼神观天命论――《阅微草堂笔记》思想文化意蕴研究之一[J].船山学刊,2005,(04):89-91.

第6篇:当代文学笔记范文

这些水笔,有些是单位发的,有些是去学校调研时他们给的,有的是参加会议时,举办方装在资料袋里的……总之,现在要得到一支水笔比得到一瓶矿泉水还容易。有时,坐在教室后面听课,记笔记时,笔不出水了,就向坐在后排的学生借,还回去时,有的学生会说:老师,你拿去用吧,送给你了。

有一次,顺便问学校总务处的一位老师。他说,你去看看,垃圾桶里用后丢弃的笔,每天都有好几百。去银行或办证机构办事,柜台上用弹簧绳牵着的,也都是这种笔。

这水笔,用起来确是方便,拔下笔帽就可以写,不像铅笔,要削一截用一截;不像圆珠笔,一遇冬天就写不出;也不像钢笔,要灌墨水,而且有时还会渗漏沾手。但是,这水笔,基本上都是一次性的,用完即丢。有的水笔,虽然可以更换笔芯,可真正在更换后使用的人却很少。也许谁也不在乎笔杆的那一点剩余价值了。

回想笔的历史,有些年纪的人都清楚,一个多世纪前,毛笔是主角,写文章,写通知,写信什么的,都用毛笔。笔,是个会意字,竹字下方一撮毛,许多毛笔就是这样做的,多地道。毛笔,主宰了中华民族一千多年的书写历史。五四之后,毛笔的主角地位逐渐被钢笔所取代。何以称“钢”笔,也许因为它最重要的一小部分――笔尖,是由合金做的,它耐磨而不易锈蚀。我小时候练过毛笔字,描红和临帖都有过一段时间,可都没有持久。早期写作,我主要用钢笔。“同志同志,钢笔两支。借我用用,没有墨水。”这是当时农村颇为流行的一句调侃。那时,有文化的人,通常会在上衣口袋里插一支钢笔。穿过中山装的人都清楚,上衣口袋盖中有一条缝隙,一厘米左右,是专门为插钢笔而设计的。钢笔帽上有个襻,扣在外面,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个喝墨水的人。钢笔比起毛笔来,使用起来要方便。吸足一肚子墨水,可以写上千把字,带起来又轻巧方便。要是带上一瓶墨水,就是写一本书,也足够了。但是,从写出来的字的效果来说,毛笔字更有艺术性,或凤舞九天,或笔走龙蛇,或刚劲挺拔……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几乎就是毛笔字的艺术。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米芾的《寒光帖》等,无一不是用毛笔书写的。钢笔字呢,由于粗与细,浓与淡,刚与柔的区别都不大,变化的空间大大缩小了。没有了毛笔书写时那一股“挥洒”的豪情,即使充分运用腕力,笔之锋芒,也无法淋漓尽致地展现。这字的艺术性就像苍鹰关进了铁笼。

但是,钢笔是精致的艺术品。它不仅仅是工具。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用钢笔的人还比较多。朋友的孩子读中学了,或者当兵去,或者结婚了,送一支好一点的钢笔作为礼物的还相当普遍,比如派克笔,比如铱金笔。我七四年推荐读师范去时,同在大队里当民办教师的同行,就送了我一支钢笔作为礼物。那时,街头巷尾,专门修钢笔的摊店时常可见。钢笔开始淡出书写舞台,还是最近二十来年的事,取代它的就是一次性水笔。在钢笔使用最鼎盛之时,圆珠笔也来凑过热闹,但它一直被人们歧视,在正式文件或票据上都被禁止上场。也许是由于它的油性,它的易于模糊,它一直在非正式场合使用。在笔的家族中,钢笔是妻,而圆珠笔是妾。如今,钢笔几乎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圆珠笔也在有被冷落之势。开会时,做记录的,基本见不到用钢笔的了。你去文具店,很多已经不卖墨水了。圆珠笔则还有售,但颓势已成。一次性水笔浩浩荡荡地走上了正规军的行列,不可阻挡地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书写主流。这笔,基本上保持了钢笔的原理,但不能说升级版,因为它更简单,更便宜,材质更普通,科技含量似乎也更低。它是用后即丢,丢之,毫不足惜,谁也不会把它当作艺术品好好地把玩一番,然后珍藏起来。钢笔呢,收藏者肯定不少。有些钢笔,从材质、做工到图饰,都有一定的价值。从写出来的字的美观性来说,水笔又大大不如钢笔。同一个人写同样几个字,特别是学过书法艺术的人,用钢笔写要好看的多。这是因为,钢笔的舌苔是由两瓣组成的,而且比较长,舌尖上有一个小圆球,写起来有一点点弹性,能写出一点粗细与轻重;而水笔呢,笔尖是针一样的一根,硬硬的,直直的,戳到纸上是什么,写出来就是什么,你用力是这样的粗细,你不用力也是这样粗细。弹性,柔性,浓淡,统统没有了,这字还会漂亮吗?就像搭起来的柴梗。如果说字写得好,也只是间架搭得好,不是笔画用锋好。

第7篇:当代文学笔记范文

    一、庭审笔录中常见疏漏及危害

    (一)法庭开庭阶段的问题:1、当事人到庭情况记录不详。常见的记录只是按照庭审笔录题头格式提前填好原被告、诉讼参与人的基本情况,并不注明是否到庭等情况。在当事人未到庭而只委托人出庭的情况下,人限于权限,在法庭调查、法庭辩论、法庭调解中,其意见是否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能否代表当事人的意志,是否能作为证据,证据的效力如何等,都会受到严重影响。2、询问当事人是否接到开庭传票记录不详。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不经法庭传票传唤,法院不得缺席判决。没有是否接到传票的记录,缺席判决就没有依据,就是违法行为。3、当事人申请回避的理由记载不详。如一离婚案件,原告认为被告与某审判员是表兄弟关系,并据此申请回避。审判长经查没有这种关系,经请示院长后当庭作出不应回避的决定。但法庭笔录只记载当事人申请回避,没有详细记载申请的理由和决定的情况。原告在二审中以申请回避的另一种理由,称法庭违反回避的法律规定,致使案件发回重审。

    (二)法庭调查阶段的问题:1、当事人的陈述记录崐过于简单。常见的记录是“见XX起诉书”、“见XX答辩状”,特别是对增加、变更了诉讼请求和答辩理由的、提出反诉的,没有详细记录,这样就变相剥夺了有关当事人的诉讼权利。2、对多个当事人质证的记录不详。常见的笔录只是显示原被告质证情况,而究竟是哪个原、被告没有详加区分,审判人员当庭可能清楚,而进入二审阶段及以后的再审阶段阅卷时,审判人员就不容易分清。3、对证据的记录省略过多。常见的笔录只显示“见XX证据”,对证据的出处、时间、地点名称、所要证明的内容记录不详,是当庭举证还是庭前提供的证据,是否超过举证期限没有说明,特别是对证人是否到庭、证人出庭作证与证人证言的内容有无变化没有详加记载使证据的效力大打折扣。4、庭审笔录中没有显示确认的证据是否经过评议。常见的记录是“本庭予以采信”、“本庭予以确认”,而不是“本庭经评议后予以认定或确认”,是审判长(主审人)的意见还是合议庭的意见没有显示,意见的形成过程没有显示。

    (三)法庭辩论阶段的问题。常见的疏漏是对没有人的当事人发表的意见有记录,对有词的只记录“见词”,而人不依词发表的意见却没有记录,易造成对当事人诉讼权利的限制或剥夺。

    (四)法庭调解阶段的问题:对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的,记录中没有记载调解情况,没有对调解过程加以记载。因而,调解过程中是否有违法和不公正行为就不能显示出来。

    (五)休庭核对笔录阶段的问题:1、当事人是否阅崐读记录没有记录或记录不详。常见的只有当事人的签名、捺押,不显示是否阅看,容易导致当事人的事后反悔。2、笔录中涂改处没有加盖书记员印章。对庭审笔录中当事人阅看后,有正当理由要求补充或更正的地方,书记员在补充或更正之外,应当注明原因和经过,并加盖书记员印章以示规范,而常见的记录只是让当事人签章按指印。

    (六)庭审过程中的其它记录存在的疏漏:1、对当崐事人在诉讼过程中的表情、语气、声调、神态以及动作没有作客观准确的记载,对当事人自认默认案件事实的证据的行为反映不出来。如某一案件当事人在调解结束时说,“你们(审判人员)说咋办就咋办吧。”当时表情很无奈,但在庭审笔录中并没有如实客观地记载下来,调解书送给当事人后,当事人以其当时根本就不同意为由而拒绝签收,造成案件反复。2、诉讼参与人违反法定程序和规则的情况没有全面如实准确地记载。法庭对当事人的警告、训诫、对诉讼中其他紧急情况的制止处理、特别是对当事人辱骂、殴打、冲击法庭的情况没有记载。这样不仅不能反映庭审中的全面情况,而且在法庭对当事人采取强制措施时丧失了依据。

    二、防止庭审笔录出现疏漏的措施和方法

    (一)强化对书记员的管理。庭审笔录的好坏取决于崐书记员的素质和水平,防止笔录中出现疏漏的根本办法就是加强书记员的管理,提高书记员队伍的整体素质。2003年10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人民法院书记员管理办法(试行)》,将书记员定位为以法庭记录为主的审判事务性辅助人员,建立了书记员单独序列,实行单独的书记员管理办法,对新招收的书记员实行聘任制公务员的管理办法,从而解决了书记员队伍不稳,素质不高的问题。贯彻落实《人民法院书记管理办法(试行)》,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严把进人关。人民法院在选用人员时,应严把进人关,应选拔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有一定的文字功底、有较熟练的法律知识、热爱法院工作的人员作为书记员,这是基础。二是强化书记员的政治业务培训,努力提高书记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责任感,增强书记员对法律的熟悉程度,此为根本。三是强化书记员奖惩监督制约机制。要大力开展争当“优秀书记员”活动,树立和表彰先进典型;要通过卷宗评查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对庭审笔录进行评议,奖优罚劣,推广先进,带动后进,充分调动书记员的积极性,同时,对工作态度和技能不适应工作需要的书记员,可以解聘或不续签合同,从而增强书记员的危机感和责任心,此为关键保障措施。四是加大科技投入,以电脑记录逐步取代用笔记录,提高效率,减少失误,这是发展趋势。

第8篇:当代文学笔记范文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学;听力理解;交替传译;笔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218-01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尤其在对英语初中级听力的实践教学中发现,这一教学过程与交替传译中运用的方法和技巧在很大程度上是相通的。由于交替传译并非人们想的那么简单,尤其是其核心部分笔记,其难度和所能达到的准确性,对听力理解的成功与否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探讨听力理解中的笔记的重要性,并突出相应的听力理解中的技巧供学习者使用。

一、听力教学与交替传译的联系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由于学习者的听力理解有限,因此一种全面性的英语口语课堂教学对很多学习者来说,实质性的效果并不好。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即使是英语教学中也要大量贯穿对教师英语口语的汉语解释。这是针对教师口语而言,然而在英语的听力教学中,其目的本身是提高学习者的听力理解能力,如上所述,若教师对所讲内容不进行汉语的解释,学习者所能理解的内容依然有限。

由于大学课堂的主要模式在于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因此知识授予者在课堂上的主导时间很有限。在讲授过程中教师需有效地对所讲内容进行快速“自我交替传译”,与学习者形成一种高效省时的教学互动模式。

二、听力理解的特殊性

听、说、读、写、译是学习任何一门语言的基本技能,也是语言学习在实际运用中的落脚点,更是英语教学和学习的重要目标。而作为其中之一的听力部分有一定的特殊性。尤其是对于一门作为非母语的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遇到的种种困难,其本身就存在两种特殊性: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

客观上来说,大多数学习者自婴幼儿期开始,大脑里获得的语言输入就仅限于对母语的输入。日复一日的积累,习者习惯并接受了母语的发音规则,因此大脑及发音器官已被深深地植入一种先入为主的发音模式。尽管人们可以很早就进行对英语发音口型、语音音标及听力的锻炼,但为什么学习者语言能力即英语输出能力还是很有限呢?这与缺乏英语学习的语境是有很大关系的。在母语生活区域里,我们的耳朵每天的语言输入与输出多数都是母语,因此我们对于英语听力的理解不像对母语那样敏感自然。

此外,听力理解很大程度是与人脑的短时记忆也是密不可分的。听的过程就是一个人脑不断输入文字的累积过程。然而人脑短时记忆的容量又是很有限的。

而从主观方面而言,笔者认为听力理解的难易与个体的差别也是有很大关系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人脑短时记忆容量的有限性

由于,“记忆是人脑的自然属性,是一个心智正常者的天赋能力。人脑的记忆由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部分组成。短时记忆是一种操作性的暂时记忆,长时记忆属一种储存性的深度记忆。”(袁俊,2009)在英语听力过程中,听者主要运用的是短时记忆。通常, “一个人的短时记忆能力最多只能容下一组由六个意义毫不相干的单词组成的词群,或一组无意义的七位数的数字。”当感知的信息有意义时, “人的短时记忆可容纳由二十多个单词组成的句子,或者一组十位数的数字”(梅德明,2000: 442)。当听到的句子过长,而又不像对母语的理解那样敏感,听者无意识中就会对听到的内容前后进行瞬间的短时记忆。人们对所听到的内容理解的越多,记住的信息也就越多。然而当学习者需应对考试或提高听力理解能力而进行大量的练习时,一味地依靠人脑本身的这种短时记忆,是很难长时间坚持的。

四、英语听力中笔记的重要性

在听力练习中,常常一次性所听内容会很长,长时间累积性的在脑子里进行记忆、理解是很吃力的,脑子再好也记不住多少内容,尤其是听力内容涉及到大量数字时,就更难单凭脑子记住。这时听者就需借助手动,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这个道理。

然而,学习者在笔记时要注意其前提是对所听的信息进行理解,对信息内容整体的理解是要靠人脑的反应,在此理解的过程中,笔记就起到一个辅的作用。当我们在分析口译时发现,往往有一些非主观因素 (如工作现场的各种干扰)或主观因素 (如译员因紧张而遗忘信息)分散、干扰译员的注意力。记笔记在客观上则有帮助译员排除干扰、集中精力的作用 (王立弟, 徐宪光,2008)。而在听力过程中,这些主观及非主观因素也同样会干扰听者,因此,笔记在听力中也是同等重要的。

五、如何做笔记

由于个人的思维方式相异、熟悉的领域、记笔记的习惯也各不相同,在记笔记时所记下的内容以及使用的符号、缩写等也各不相同,因此,笔记因人而异,但当然它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首先,笔记要求精练。在做笔记时不应毫无选择地记下听到的一切,而应设法捕捉句子中的关键词。一般来说,句子中做主语或宾语的名词和主要的动词都是很关键的。(袁俊,2009)因此,听力中在做笔记时,精练到就好比我们初中小学分析课文那样,可以只记一些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这样需要所听到的信息其大概意思就可以掌握。其次,在做笔记时常常可以大量使用缩略词来提高记录的速度,对于一些常见的缩略词要牢记于心。比如,一些缩写e.g. ( for example),etc(and so on),esp. (especially),min (minimum-minute),max(maximum),usu(usually),co ( corporation); USUNUK等。有时一些比较长的单词,笔记时可以只记下其中的几个字母,当然这需要听者在长期做听力练习的实践中积累经验,形成自己的一套记录风格。或许别人看来难以领会笔记内容,但此类笔记并不在于供如后欣赏,只要能帮助听者理解并记住所听信息即可。当然,除了缩略词外,译员可选用或编造一些自用的简明速记符号,熟练掌握后使用 (梅,2002; 徐,李,2002)。比如说,笔记时到底使用源语还是目的语记录,这完全可以根据学习者自己的习惯和喜好,甚至有时可以同时用多种语言来记录,比如说我平时在用汉语记笔记时,在写到“翻译”这两个字时,就总是习惯用fan来代替,这样笔画少,可以节省时间,写得次数多了再读时就跟读到汉语的效果是一样的。常用的符号包括箭头、数学符号、斜线、图形等,其意义举例如下:

cause, lead to导致,去,到达;because (of), come from因为,来自; increase, rise, develop, promote, grow, expand上升,增加,提高,发展,扩大; decrease, decline, drop, reduce, 下降,减少,降低;× wrong, incorrect, disagree错,误,否,不;不同意;√ right, correct, good; agree对,好,正确,同意;>more/ bigger, superior to大/高/多于,胜过;< less/ smaller/ fewer than, inferior to小/少/低于,次于; =mean,equal to意味着,等于;≈ around, almost大约; because of因为,由于; so, therefore所以,因此;& and和,又;( ) including包括(袁俊,2009)

以上这些符号,既简明,表达的意思又丰富,有很多比如、、( )等这些符号都是对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很有意义的,笔记时只要使用这要的符号,听者再返回来理解所听内容就可以一目了然。

根据下面的一段话,谈谈如果自己是听者,笔记会如何做:

Alyssa: Usually when I feel sick I try to get lots of sleep,I aslo drink water and I take cough medicine.

Daniel: When I have the flu I have a stuffy nose, a sore throat, my eyes water. I usually take an aspirin and some rest, and ... a day or two I’m fine.

笔记如下:

sleep, 水, cough medicine

flu, stuffy nose, sore throat, “ I” water, 阿(代表阿司匹林),rest

这样做笔记的话,笔记中只写出原文中的关键词,有的用字母代替如“I”代表eye,有的用汉字代替英文如aspirin,因为阿司匹林这个单词是个不常出现的词汇,对学生来说很难正确写出单词拼写,于是就先用汉字代替,节省了时间,不会影响听者获取下文听力中的信息。

听力理解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此需要长期的练习积累经验。学习者要要有扎实的目的语基本功,练就快速记笔记的能力,笔记作为辅工具是为补充短时记忆的不足。笔记中,要注意使用各种符号以及图示等方法,牢记一些缩略词及简明速记符号的意义,供听者使用起来方便。

参考文献:

[1]梅德明编.高级口译教程(第二版 )[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袁俊.交替传译中的口译笔记[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

第9篇:当代文学笔记范文

一、读书笔记能促进有效读写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生要“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读书笔记是最能达到这种阅读要求的一种方式。阅读就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精神和情感的交流融通。在读书笔记的写作中,学生选择读物不再随性、盲从,而是有目的的选择优秀、经典的作品。学生阅读时也不再流于走马观花,一目十行,而是全神贯注地投入到阅读中思考:或评点文中人物,或品析精彩字句,或为文章的思想情感所动,受到美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从而找到言语生命冲动的感觉,激起言语创造的热情。这种写作的,可以突破命题作文的一些束缚,自由写作,让生命欢歌。

阅读的感受,只有通过写作,才能真正清晰深刻。写然后知不足,又会引导人们有目的地阅读和思考。而读书笔记正是能实现读写结合,使读、思、写形成良性循环的有效方式。

二、初中生读书笔记现状的调查及结果分析

笔者在所教中学初一年级发出问卷433份,收回431份,就此对431份的答卷进行了统计。调查问卷的题目从学生做读书笔记,和与之相关的课外阅读、写作三方面方面设置了15个问题,让学生无记名回答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首先,绝大部分学生还是认可做读书笔记这一方法的。但目前学生做读书笔记的现状是不得法、缺督促,令人堪忧。其次,学生的阅读处于自由、散漫的“无政府”状态,导致阅读的效能十分低下。再次,学生的课外阅读对写作的帮助太小,阅读效率低下。

三、以读书笔记促进有效读写的策略

根据对读书笔记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在初中学生做读书笔记现状调查的启示下,笔者从三个方面提出了以读书笔记促进有效读写的策略。

策略一:指导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笔者从常规写作和个性写作两方面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常规读书笔记。为了通过教来达到不教,从而提高读写的有效性,笔者将读书笔记的各种形式结合起来,设置了读书笔记的常规写法(以短篇文章为主,自由选择文章写),进行强化训练。

策略二:加强对课外读物的指导

书海茫茫,而中学生认识能力和鉴别能力较低。因此课外读物的选择上,我们应该将学生自主选择和教师积极引导结合起来。在教学中,笔者是这样指导学生寻找优秀的课外读物。 跟潮流,与时俱进。①历届中考卷或各地信息卷的现代文。②引导学生选读反映时代强音的读物——报刊杂志等。③关注时尚需求。学生也可以推荐,但要经教师审定。立足课内,延伸课外。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教师可通过课内文章指导学生阅读与之相关的课外书籍,力求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策略三:培养做读书笔记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