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影视产业发展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模式;经营
农业产业化是新农村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变化,其产业化发展已经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在实际生产中,我们应该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理念,形成中国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从而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意义
1.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化将会成为带动农业结构调整的中坚力量。农业结构的调整包括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以及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农民先进理念提升等等各个部分组成的。想要完美地调整农业结构,必须要时刻把农业与工业和市场紧密结合,逐步形成农产品基地--农产品加工--产品流入市场的生产线,让农户与市场,农户与加工商的利益相互依存,最终实现产业链的系统化,科学化发展,发展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必定会带动农业结构的战略调整。2.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实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来改变城乡经济差距巨大的情况,在近几年看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总体来看,缩小城乡的经济发展差距的任务还是很重,乡镇经济发展不平衡依然是严重拉低省市经济的主要因素。所以我们现在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农村普遍存在的农业发展没有规模化,系统化的问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就必须走农业发展产业化的道路,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缩小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差距,逐渐实现城乡一体化。
二、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1.主要组织形式。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组织形式有以下四种:第一种:龙头企业加农户型。这种模式简单来讲就是企业与农民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利益的共同体,同时也是风险承担的共同体。这种模式主要是以龙头企业向外联系市场,向内联系农产品基地,利用龙头企业的强大实力扩大市场规模,扩大农产品基地规模,利用其规模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但是在这种模式中农民是非常依赖企业的,所以难以保证企业会一直站在农民的利益角度经营。第二种:市场加农户型。这种模式就是农民与市场直接交流,避免了中间其他企业或者个人介入的机会,让农户有直接与市场主体谈判的机会,形成生产销售一条龙的链条,很好地解决了农户有产品难卖的难题。第三种:企业加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加农户型。这种模式是农民合作的经济组织以土地,资金,技术等农业重要因素帮助农民生产,同时入股企业的方式与企业联合经营的模式来解决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问题。这种模式是相对比较先进的,它增加了农户与企业之间的联系。第四种:企业加中介组织加农户型。这种模式以农业中介组织为依托,企业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服务,销售各个环节与农户形成普遍联系的网状关系。帮助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集团。但是这种模式的缺陷是一旦中介组织出现问题,那么整个系统都将会瘫痪。2.经营业绩。2012年,我国粮食产量达58957万吨,实现了历史上罕见的粮食产量九连增。同时,在示范园区建设中,我国以实现农民提高收入为中心目标,重点发展和优先安排商品率高,附加值高和市场前景广阔的特色农产品及基地建设,提升规模化发展层次及水平,农业规模经营已经初步显现,为延伸产业链经营,扩大市场延伸奠定了夯实的基础。3.主要存在问题。首先我国农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程度是非常低的,这也是一直我国农业发展进步小的瓶颈问题,我国大多数农户还是选择分散,独立经营的模式。没有形成大规模农业生产,所以很难实现农业的大规模机械化。造成农户个人面对强大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于农民的利益造成很大损失。其次,目前我国针对于农产品经营规模大,在市场影响力大,对于农户生产效应辐射范围广的龙头企业数量非常少,而且对于产品的加工也大多数都是粗加工,精细加工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而且相对与国外的农产品大企业来讲,不仅数目不占优势,而且经营规模也有很大差距。而且这种差距也会逐渐跟不上海外市场的需求,逐渐与世界市场产生差距。
三、发展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创新举措
1.科技带动农业产业化的模式。在这个科技主导的时代,无论什么产业想要健康成长,都需要科技的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也不例外。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以及设备,促进科技与农业发展的有效结合。逐步把农业发展建设成为农业科技相结合的新模式,逐渐把这种新的思想观念深入到农民的思想中,增加农业生产效率,从而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2.生态旅游观光型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态这个词也成为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词汇,包括旅游业,再加上社会压力越来越大,许多游客也更加希望去到生态观光的地区游玩。而我们正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发挥农村的地理优势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型产业。生态旅游观光型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主要是指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同时,利用上当地发展农业形成的自然景观,以及该地区农业发展所应用的特有的生活活动吸引游客先来观光,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3.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在龙头产业带动型产业中,主要是指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销售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一般都是公司和农户建立合作的关系,来建立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在实际的发展中,龙头企业的科技一般较为发达,资金雄厚,对于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是一种基本的保障,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这种类型的产业结构中,首先要保证的就是龙头产业的壮大发展,从而带动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达到双赢的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新农村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快速发展农业经济的具体表现。我们通过对农业产业化具体模式的探究,总结了不同类型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并且通过对这些模式的不断创新,来加强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加快现代化农村的建设,也带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慧霞.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6(01).
关键词:国内农产品企业 营销模式 发展趋势 发展建议
农产品企业中,有发展全产业链的中粮集团,建设强势终端的膳博士,构建直销系统的优菜网,建立高标准的有机生态农业有机农庄等,这些商业模式的出发点,都来源于传统模式和电商模式。传统模式是指生产+加工+直销的经营模式,农产品企业通过生产建立基地与农户签订生产合同,并派放技术人员指导农户生产,将农户收获的产品进行不同层次的加工,销往农贸批发市场、大型超市、机关学校等机构,以及企业自己创建的生鲜超市等,规模扩大后产品可销往全国甚至海外市场。电子商务模式则是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利用网络订单销售产品,减少流通环节及店铺、员工费用,直面零售端的营销模式。
一、传统模式的发展趋势
农产品企业传统模式相对于电商模式发展更成熟,消费群体更稳定,简单地以传统配送的方式扩大消费群体打开市场并不现实。这种模式的发展必须依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创立品牌。现在早已不是打价格战的恶性竞争的时代了,企业必须建立品牌效应,才能更富竞争力。品牌首先来源于品质。“伊都菜彩”是日本九州规模最大的农产品直销店,它最大的卖点就是绝对保证产品的安全、新鲜,采用食品安全责任制,定期对产品品质安全进行检验,通过生产者设立对消费者负责的统一保险,并且各家农户的产品都上印有他们的姓名、电话,以此来加强农户对产品的生产责任心。这些措施使消费者更加认可其品质和新鲜度,因此也打响了“伊都菜彩”这个品牌。除了产品品质,安全的运输保管,准确快速的派送,丰富的产品品种等都是企业品质建设的途径。因而,农产品企业需要狠抓品质为发展根本,此后再从品牌的名称、标志、包装等方面进行品牌的外在形象塑造。
2.技术水平提高。技术水平的提高将直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物流环节,成熟的冷物链技术不仅能降低损耗,节省成本,还可大幅延长农产品的保存期,便于企业把控市场价格,获得更高利润。据统计,我国的果蔬在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率高达25%-35%,每年的损耗量超过8000万吨,而发达国家的果蔬产品的损耗率平均仅为5%左右,这背后靠的就是技术水平的支撑。以美国为例,美国的蔬菜物流形成了一条冷链,从田间采后预冷冷库、冷藏车运输批发站冷库自选商场冷柜消费者冰箱,始终保证处于采后生理需求的低温条件。由于处理及时得当,美国蔬菜在加工运输环节中的损耗率仅为1-2%。在生产环节,山东寿光在蔬菜棚里使用物联网技术,利用遥感设备采集大棚内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土壤温度及含水率等信息,通过移动设备把这些信息传输到工作台,实时分析大棚的状况指导种植。这套技术在为企业节省劳动力的同时,也为企业更精准地把控产品数量、质量做出了巨大贡献。
3.信息化管理。企业的生存靠管理,信息化管理是农产品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农产品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并不高,而国外企业已经普遍建立了先进的管理信息平台。这类企业运用大量的高科技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连锁超市的库存安全报警系统,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信息平台上第一时间获得各种产品的准确订单,企业根据订单数,通知每天需要多少流水线工人,确定在什么时间段需要从生产点运送多少产品,需要多少时间生产,需要多少部配送车辆才能按时按点配送等。这种信息化管理不仅节省人力物力,而且配送精准,企业也不会出现生产浪费的情况,消费者也能在24小时内可以将新鲜的食品端上自己的餐桌。有需求就有市场,消费者有快速获取商品的需求,企业就有必要去改善管理满足这种需求。
二、电子商务模式的发展趋势
1.渠道拓展。在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农产品本身保存期短、易损耗变质,加上建立电子商务系统的成本很高,要发展下去,必须依靠市场规模取胜。据武汉家事易公司的工作人员表示,从该公司目前的电商资金投入来看,每天订单达到8000单的时候才能达到盈亏平衡,而目前家事易每天的成交量平均仅约为5500单,根本无法达到盈利状态。所以发展电商的农产品企业必须拓展渠道,扩大市场,才可能获取更高利润。
“千岛湖渔业”特供餐饮店,“阳澄湖大闸蟹”建立了机场零售终端,都是成功拓展渠道的例子,但并不适合农产品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直面零售终端的消费对象,因而渠道拓展必须偏重于网络零售。除了广告宣传,配套设施的配置也是重点。例如,武汉新辰食品公司除了与公共自行车亭合作进行广告宣传,还在社区建立了便利服务站和社区实体店,为网络消费者提供固定的取货点;家事易公司受超市存物柜启发创造性地开展电子菜箱配送系统,与小区物业协商,上缴物业费在小区安装电子菜箱,形成终端网络,小区居民可在在网站上拣菜下订单后,利用会员卡或短信收到的密码直接去电子菜箱取货,很大程度地简化了快递人员与消费者之间的对接过程。这些配套设施就在消费者身边,消费者能更直接地感受电商的优势。
渠道拓展也要考虑拓展对象。农产品电商的产品相对来说更适合喜欢“宅生活”的年轻人、上班族,他们很少有时间买菜,即便去了超市也很难买到新鲜菜,企业要考虑到拓展渠道的成本,就必须从这类特殊的消费对象入手进行。除了本地市场,企业还可以发展异地市场,当拓展到全国和国外的市场时,企业不定只能自己去打开异地市场,也可以通过输出、扩散先进的商业模式、专卖技术使用权、寻找加盟商等途径,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出发更大幅度地开拓市场。
2.产品聚焦。产品必须有对应的消费群才能生存,也就是产品聚焦。很多企业认为,生产的产品越多,销量就越多。阿尔·里斯说过“市场是不讲逻辑的,你要做的是如何控制消费者的心智,不能什么东西都卖,而应该让消费者聚焦到某一个点上去吸收”。一般的烟草公司会把男女消费者都作为消费对象来开发产品,而万宝路的产品只针对男性,除一般男性外还包括牛仔。现在,万宝路成为了美国市场上最大的烟草销售公司,它所做的就是把消费对象聚焦到某一类人,聚焦生产符合这一类人“胃口”的产品。同样,农产品网络销售的消费对象很明显,集中在生活节奏较快的年轻人,农产品企业推出的网上销售产品要符合这类特殊人群的“胃口”才有市场。目前,市场上针对年轻人推出的可直接烹饪的盒装速冻菜肴,针对发胖人群推出的瘦身菜肴,针对孕妇的营养菜肴等,都是针对特定消费者进行产品聚焦的发展趋势。
3.结合现代化物流。相对于传统模式,电子商务模式对物流的要求更高,其特定的消费人群需要有品质的农产品配送,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建立起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紧密结合的农产品速递平台,发展现代化物流,将商品采购、加工,库存管理、分拣、配送和客户自行提取等各个环节高度信息化,并随时与中央数据库交换信息,从采购到配送,使整个物流链都完成信息覆盖,实现从田间到餐桌高效率配送。由于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流通中的推广,现代化物流不再遥不可及,它成为快速发展农产品电商必不可少的支撑。目前已经有大量的信息系统在企业物流操作中推行应用,包括电商平台系统,仓储系统,电子标签分拣系统,物流系统,ERP系统等等。
结束语:农产品企业的传统模式和电商模式在国外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了,并随之滋生出一系列高效率的新型模式,方便了消费者购物,也确保了企业的利润。当然,并不是国外所有的模式都适合我们,我们要做的是结合自己市场的特点,分析前景,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然后奋勇直追。
参考文献:
[1]郭永宏,文化传播与营销[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出版
[2]刘真真,电子菜箱:生鲜电商突围的法宝[J],支点,2013年2月
[3]杨萍,聚焦是营销成功的关键[J],支点,2013年4月
[4]史贤龙,农产品企业如何走出商业模式的战略误区?[J],价值中国,2010年12月
[5]欧阳斌,国外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成功案例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月
[6]李学工,生鲜农产品进入超市的前提及物流模式选择——以山东寿光蔬菜业为主要分析视角[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月
摘要:物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产业界甚至全社会的热点,但是物联网的发展并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迅速,原因之一是缺乏有效的商业模
>> 电信运营商主体的物联网商业模式研究 浅析电信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中的定位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电信运营商产业链延伸合作模式及策略研究 电信运营商的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探索 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变革中电信运营商的应对策略 物联网与电信运营商的发展 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产业链商业模式结构分析 电信运营商的物联网安全业务研究 后3G时代国内电信运营商产业链竞争策略研究 电信运营商ICT业务商业模式探讨和发展建议 全产业链商业模式的逻辑(下) 电信运营商在移动医疗领域的定位和商业模式探讨 电信运营商“圈地”物联网 电信运营商布局物联网 运营商重构商业模式的新引擎光网络演绎“互联网+” 移动虚拟运营商的商业模式刍议 浅析新时期电信运营商商业模式创新 电信运营商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应用合作模式 适应新型产业链下的商业模式 基于产业链的服务集成平台商业模式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4]张元杰,陇小渝.国内电信运营商品牌整合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671.
[15]安世全,刘明军.电信通信能力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2003-2008省际面板数据[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265.
[16]谢理.电信业服务质量规制的实证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6167.
内容摘要:在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中,研究重点在于产业组织的构造与发展,以及产业组织在市场条件下的运作模式和运作规律。不管是方法论还是在理论核心上,产业组织理论受新古典经济学的影响很大,如一些不言自明的假设前提和分析范式等。但是生态经济概念的提出给产业组织理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特别是产业组织中最微观的经济个体―企业如何在新的约束条件下完成转型与生态经济型的发展。本文拟通过对不同产业组织理论的回顾,指出其内在缺陷,并试图提出产业组织在新环境下的转型与发展之路。
关键词:产业组织 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
本文通过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回顾及发展的介绍,指出其相关理论体系的缺陷,并结合当前的产业生态学的发展,分析产业组织(企业)的生态经济型发展。但在传统的分析框架中,企业并不具有自发的向生态经济发展的动力,本文通过对影响企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因素和企业行为转型的动力机制分析,揭示了企业内在的生态经济发展的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产业组织理论的不同体系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和市场机制的论述(邓伟根,1990;李丹,2005),但产业组织理论真正形成体系并产生相当的影响力,一般认为与新古典微观经济理论难以解释垄断与不完全竞争的效率问题有关。从19世纪中期开始,在制造企业大型化和生产集中度日益提高的同时,垄断与寡占型市场结构以及卡特尔、托拉斯等垄断组织也大量出现。市场势力与资源配置效率的矛盾及由此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促使人们更多地思考企业规模与竞争效率的关系问题,并发展了不同的产业组织理论。
(一)哈佛学派与SCP范式
从经济学的发展看,直到20世纪30年代,由于英国的罗宾逊(J・Robinson)、美国的张伯伦(H・Chamberlin)和德国的冯・斯塔克伯格(Von・Staklberg)对垄断竞争理论的贡献,才奠定了对完整的市场结构进行分析的经济理论基础。而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哈佛学派提出了以SCP(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范式为核心,侧重于实证研究的理论,根据这个框架的简单模式,外生的市场结构类型(如垄断)决定着内生的市场行为(如合谋)和绩效(如较高的市场盈利能力)。其中市场结构又可细分为市场上卖者的数量、产品差异程度、成本结构以及供给者的纵向一体化的程度等,行为可细分为价格、研究与开发、投资、广告等,市场绩效可细分为效率、价格与边际成本的比率、产品的多样性、创新率、利润和分配等(见图1)。
SCP范式基于张伯伦(H・Chamberlin)的垄断竞争模型,为政府制定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以此为基础制定的产业组织政策强调调控市场结构,防止形成垄断(王军,2008),同时也为政府制定产业生态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但SCP范式揭示的是一种单向的、简单的、静态的因果关系。
(二)现代产业组织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博弈论、信息经济学等分析方法的介入,进一步弥补了传统SCP范式的诸多缺陷。其基于正统寡占模型的一系列策略分析及其成果,使传统SCP范式得以成功地实现与正统经济学研究方法上的融会,“新产业组织理论”(IO)开始形成。现代产业组织理论进一步融合了新制度经济学,包括交易成本理论契约理论(将企业和市场视为组织生产的可替换方式),博弈论(Tirole于1988年编写完成的《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一书被视为将博弈论融入产业组织理论的集大成者),经济地理学(Krugman,1993,1998)等,展示出旺盛的学术生命力。
产业生态问题的提出
通过上述的回顾及总结不难看出,不管是传统产业组织理论还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都未完全将环境、资源、生态等因素纳入考量框架。邓伟根指出(2010),产业组织研究专注于竞争与垄断问题而忽略了组织与环境的有机联系,产业结构理论研究偏重于产业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和结构的高级化发展,却忽视了环境要素对产业结构的作用,忽视了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和循环。
因此,产业生态理论的推介和运用显得尤为重要,1989年Frosch和Gallopoulos在《科学美国》杂志上刊登的经典论文《制造业的战略》(Strategies for Manufacturing)中明确了“产业生态学”这一概念,“产业生态学要求不是孤立而是协调地看待产业系统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这是一种试图对整个物质循环过程――从天然材料、加工材料、零部件、产品、废旧产品到产品最终处理――加以优化的系统方法”。产业生态概念的提出拓宽了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的内涵和外延。
产业组织的行为特征及发展生态经济的影响因素
实践中市场主体往往从自身的角度考虑生产的成本收益(符合最大利润化的理论假设),没有对其行为产生的社会和环境后果加以考虑,对其他市场主体和非市场主体的福利影响也很难从货币角度反映。特别是在产权不明晰,能源价格机制不健全的中国,各市场主体无节制地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很容易导致“公地悲剧”的发生。在政府方面,由于行政的条块分割,地方政府之间和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之间的目标函数并不一致,因此容易造成地方保护和政府协调不畅的情况。
虽然产业组织理论忽略了环境、资源、生态等外延范围的约束,但其理论对产业组织的行为特征的把握和分析还是相当精准,比如产业组织(企业)的理性决策模式,对市场信息的获取以及在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利益动机。因此,在构建生态经济的过程中,就务必要考虑到企业的上述行为特征,利用这些行为特征来完成企业行为的转型。总的来说,影响企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资源价格、环境成本、国家政策法规、技术水平等(刘荣、赵光洲,2008)。
资源价格影响企业从生产经营源头上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循环经济(此处不加分辨的使用“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两个概念,虽然这两个概念有细微的差别,但是此处并不影响行文与分析)生产方式中意图实现减量和循环的环节多数不是现行市场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可再生资源的再生利用过程一般都存在着可替代的生产过程,由于我国自然资源长期以来定价偏低,大规模、高速度为特征的现代生产技术体系使许多原材料开采、加工的成本日益降低。这就使企业缺乏节约及利用再生资源的动力,而且也使企业投资开发稀缺资源替代品的动力明显不足。
环境资源成本直接制约循环生产的运营成本。环境容量资源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具有显著不同的价格。目前我国的环境容量尚未作为严格监管的有限资源,因此仅对企业在生产过程末端所产生的废弃物征收较低的排污费。如果不能将这种外部成本内部化,循环型生产环节一个重要的效益来源就不能显现,循环型生产环节的成本就很难收回。
发展循环经济带来的更多的是社会效益,企业很难自发地开展,通过政策法规推动循环经济的实施是大部分国家都采取的重要手段,也是对企业行为的直接干预。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手段方面,发达国家主要以禁止类的逆向激励为主:通过立法(例如日本的《 容器和包装物的分类收集与循环法》)和市场经济手段(例如排污权交易)。甚至通过征收很高的废弃物排放税提高排放成本。
技术进步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技术基础,循环经济的实现需要能源综合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废物回收和再循环技术、资源重复利用和替代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预防污染的工艺技术等技术支持。
本文仅仅分析了产业组织(企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从企业组织自身来讲,其行为模式的调整则主要依靠以下几个途径:
首先是技术,生态经济技术进步对企业生产函数的作用。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主要是以资源利用率更高、环境污染更低的新的循环经济技术来确立企业的竞争优势,新的循环经济技术在生产中应用的频率加快,技术条件不变的短期假设的时段会更短。
其次是需求,诱使企业改变原有的生产经营模式,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会使企业不得不采用更先进和更生态的生产方式,以满足消费者的偏好,但消费者消费行为的改变将涉及到消费者的现实需求、消费理念、信息量、购买力、知识水平等多方面的制约,在现阶段社会公众环保意识、绿色消费意识及购买力虽然有所提高,但并不能成为首要的诱使企业生态经济转型发展的因素。
再次是企业间竞争压力,在企业的竞争对手采用先进的高效率的循环经济技术的同时,会迫使企业采取追踪战术,也采用先进的高效率的循环经济技术,并转变行为方式,以适应竞争带来的压力。由于先行优势的存在,能率先实行循环生产发展战略,率先采用循环经济技术的企业率先获得超额利润(赵峰,2007)。
最后是政府主导作用机制,如前文所说,政府通过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立法,为企业清洁生产提供法律制度保障。这既得到了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经验验证,更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经道路。通过建立资源环境有偿使用、资源排污权交易、企业生产环境标志和佣金制度等相关制度,健全与及时实施,让企业家们真正意识到资源环境使用的对等性价格甚至是高价格给企业经营成本带来的重大影响,促使企业在减少资源利用和资源再循环利用方面下功夫,也同时借此机会促成一些技术比较落后、规模小、设备陈旧、浪费严重、附加值低、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的关停,实现我国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资金依赖型的及时调整和优化升级。
结论
如自组织机制所揭示的那样(王贵明,2009),产业系统能够在一定条件下,通过能量的自我调节、自我组织作用,使系统结构功能自我完善。本文已论证了企业进行生态经济发展的可能性,在特定的约束下(政府法律法规、消费者偏好、技术更新的追求、资源环境约束等),完成自身的行为转变,其中不仅涉及到自身的盈利能力和持久发展,也意味着降低成本、增加收入或商业扩张。从另一个角度讲,产业组织自身的生态经济发展只能算是微观层面的生态经济发展,而涉及到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生态经济发展则需要产业结构、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丹.产业组织理论渊源、主要流派及新发展.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5,26(3)
2.邓伟根.产业经济:结构与组织.暨南大学出版社,1990
3.Martin S:Industrial economics-ecomonic analysis and public policy,Second Edition,Macmillan,New York.1994
4.Krugman,P.Geography and trade.Leuven University Press,Leuven/MIT Press,Cambrige,MA.1993
5.Krugman,P.What's new about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Vol.14,No.2.1998
6.邓伟根.产业生态:产业经济学研究的第四个领域.产经评论,2010(1)
7. T.E.Graedel and B.R.Allenby.产业生态学(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8.伯纳德特・安德鲁索,戴维・雅各布森.产业经济学与组织―一个欧洲的视角.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9.J・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10.王军.产业组织演化:理论与实证.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11.刘荣,赵光洲.循环经济条件下企业行为分析.未来与发展,2008(7)
12.赵峰.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行为转变的动力学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07(8)
13.王贵明.产业生态与产业经济.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关键词:横店影视文化;发展;实现;走在前列
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在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拉动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率、刺激消费、提高国民素质和文化生活质量,从而带动区域内全要素生产力提高等诸多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作为知识、人力资源、科技等无形资产密集且具有高附加值的影视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龙头行业,在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借鉴国外影视产业的优秀文化不断进行创意,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帮助政府解决了就业问题,因此,影视文化产业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上世纪九十年代,横店集团创始人徐文荣先生提出“文化就是生产力”,横店集团开始涉足文化产业,通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以影视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横店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现在横店影视城是亚洲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实验区聚集了几百家影视文化企业,每年拍摄数百部影视剧,横店被誉为“中国的好莱坞”、“中国影视文化名城”。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转型升级,从而提升了浙中地区的文化软实力,促进金华经济发展,助推金华实现“走在前列”。
一、 根据市场需求,实施企业战略,奠定影视文化产业厚实基础
据专家分析,目前我国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大概在5万亿元左右,产值约占GDP的3.2%,2016年前后,文化产值占到整个GDP规模的5.5%左右,文化产品供需缺口巨大。特别是人们对旅游、服装等后影视产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影视制作产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空间很大,并且呈迅速增长趋势。横店抓住了市场需求这一巨大机遇,针对市场需求,坚持市场化运作,全方位满足影视拍摄需求,一是拍摄实景齐全和专业服务带来了高效率,为剧组提供“从场景搭建、道具制作、演员中介到餐饮、住宿”的“一条龙”服务,真正实现“带着本子进来,拿着片子出去”。二是低成本运营带来了高效益,比如免收场租费,上下两千年的建筑形式减少了转场带来的巨大费用,道具当地制作、群众演员当地雇佣等,为剧组省下不小的开支,至今已累计接待剧组1600多个。
横店影视文化产业的企业战略具有成规模、精品化和延展性的特色。横店影视实验区目前已有600多家影视剧制作公司入驻,包括创作、拍摄、制作、特效、发行等影视制作的上下游各个环节,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优秀影视制作、发行和服务机构参与运作,如华谊兄弟、印纪影视娱乐、浙江天弘光耀、长城影视等一批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入驻园区。横店集团是横店土生土长的企业之一,包括浙江横店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浙江横店影视娱乐有限公司、横店影视城有限公司、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实验区服务中心,是目前国内影视娱乐行业规模最大的民营企业。2015年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实验区企业实现营收150亿元,上缴税收15亿元,在东阳市政府2015年度纳税大户企业表彰通报中,实验区上榜企业达25家,占纳税百强企业总数的25%,占百强企业纳税总额的25.89%。这些大企业的发展提升了横店影视文化产业的层次,增强了横店影视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也带动了其他中小影视企业的发展。
二、 政策扶持,抓住机遇,构成影视文化产业发展契机
政府通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优惠政策等措施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使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为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横店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确实是抓住了机遇,赶上了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好时机。2004年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成立,为此东阳市人民政府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奖励、贴息、补助等方式扶持发展。2012年浙江省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实验区成立,浙江省人民政府为此出台了实验区发展导向、产业扶持、要素保障、配套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意见。东阳市委政府尽可能发挥市场的作用,除了在规划、政策和服务上给予支持外,没有实质性地参与运营,给企业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在土地指标、融资问题、知识产权保护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及时解决制约影视企业发展的瓶颈。
三、 融合多种产业,推动影视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辽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思路;对策
辽宁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稳定,但是研究发现,辽宁的文化创意产业从科学技术支持、资金来源支持、人才培养以及社会合作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因此,要想将辽宁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扬光大,首先需要对现有政策进行归纳与总结,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发现现状,对文化产业从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对相关建议思路进行梳理。
一、辽宁文化创意产业特征分析
1.文化特征
(1)需求动荡
文化创意产业实际上是一带有风险性的产业,而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无疑是一种风险投资。文化创意产业主要以知识科技创新作为支持,有可能带来高收益成果,也有可能带来高风险。例如在影视产业中,即使是著名导演的电影,也不能完全保证每一部都能够成功。收益与风险并存,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魅力所在。
(2)精神象征
文化创意产业的精神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根本,“创意为王”。虽然文化创意产业的组织结构与运转过程十分复杂,但是创意依然产业的核心部分。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精神象征,代表着创意产生的过程中,产业能够以现代的水平超越过去产业模式,并开辟更高的层次。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对现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经济特征
(1)人本特色
与传统的产业相比,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很多的差异性,生产者更加关注的是自己的品牌效应,而普通的生产者只是看中经济效益。文化创意能够以艺术为创造根基,以消费者的角度分析,文化创意产业不仅能够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还实现了体验式的经济。在此过程中,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了人本特色,增加了文化与经济之间的交流。
(2)经济收入弹性大
文化创意产业服务的终端是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娱乐消费,在能够实现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服务需求之外,能够提供一种更高层次的服务。文化消费大幅度的带动了经济增长,同时经济增长也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但是,由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发展弹性空间很大,所以,产业发展也会因为经济发展而产生一定的地区差异。随着文化产业的利润空间增大,其产业中的不确定性也增加。
(3)内生型经济增长
国家能够保持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就是国家内部的技术创新,国家对于科技教育的支持与人力资源质量的提升,是形成内在技术创新机制的基础。这种理论被称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从工业国家的经济增长事实中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渐取代了单一的GDP经济增长模式。人性化的经济增长使得人们意识到技术创新需要与文化创意相结合。由此可以说,以科技为核心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式需要文化创意产业的补充。
二、促进辽宁文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因素分析
1.资本因素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受到了文化投融资体制的影响,并在投资渠道、融资方式、投资主体方向上相互制约。政府与社会投资相结合方面的多渠道机制方面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在“十一五”期间,在国家制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中指出,但凡是国家没有命令禁止文化领域,非公有资本可以进入,并在项目审批、融资等方面实现与国有文化企业待遇同等。并对民间剧团、小型文化企业进行支持,鼓励在文化产业中形成活力的优势群体,引导公民以知识产权形式出资,依法成立文化企业。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文件中指出,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并允许文化领域中引入外资,加大对引进文化产品的监管,有效提高外资文化质量。
2.人才因素
辽宁地区中沈阳、大连等城市的高校众多,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人才资源丰厚。但是在丹东、葫芦岛以及铁岭等地的大学在校生比较少,因此会出现文化创意人才的稀缺现象。而文化产业发展首先是要对当地的文化资源充分利用,人才的利用首先是文化创新的附加因素。近年来,随着辽宁地区人事制度的不断改革,文化单位的用人自逐渐增强,在各个文化产业中试行期权分配制度、并鼓励文化品牌的创造等。创意产业发展要想实现与人才建设队伍的结合,首先需要对人才的作用高度重视。在产业中树立人才为重的观念,积极利用国内外人才资源市场,建立创意产业人才柔性机制,营造良好人才培养环境。
三、发展辽宁文化创意产业的对策
1.广播影视业方面对策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产促进辽宁地区的广播影视业逐步走向市场化和企业化。广播影视业的创意来源于对现有资源进行优化,对社会资源进行吸收,不断壮大产业实力。从影视内容上分析,首先要充分分析市场资源的优势,在原有技术基础上开拓高新技术,实现内容产业发展,全面提高影视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从影视节目策划方面分析,要不断鼓励影视节目策划的创新,致力于推出精致的品牌栏目。使得影视产业在市场中形成规模宏大、面向市场、多种经济并存且完善的电视剧节目,提升广播电视业的整体水平。为了加快广播电视产业的市场服务,首先需要加快数字电视服务网络的建立,实现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模式,并推动网络产业的发展,积极开发新媒体等业务。在电视网络增值业务中建立以广播电视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链,积极培育大型广播影视企业,帮助企业实现经营公司化。
2.工艺美术业发展方面对策
对于工艺美术方面,辽宁省诸多地区发展良好。其中重点发展的相关产业有岫岩玉石、阜新玛瑙、喀左紫砂等文化艺术产品。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在民间为艺术产品的发掘、创造、生产以及走向生产等环节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帮助艺术产品走向多样化。对民间各类艺术资源进行科学整合,加强文化艺术产品从业人员的培训,扩大艺术品生产规模,并与国外企业构建联系,实现艺术品精致化管理。对于工艺美术业发展对策如下:
(1)在岫岩、阜新等地区,实行玛瑙资源的有计划开采,并对有特殊珍藏价值的玉石实行保护,并停止开采。同时要不断扩大市场营销力度,严禁破坏性开采,以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在辽宁地区建立面向国际市场的玉石原料市场,对本地玉石资源进行加工,实现资源的外推,以发展多种玉石加工模式为目标。在本地玉石交易市场中建立公开透明的玉石原料教师机制,各类玉石材料需要在市场中进行交易,不能私下进行玉石买卖。在玉石原料方面,要采取统一调配的方式,规范原材料的渠道清晰。
3.文化会展发展建议
文化会展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宣传途径,适当的会展政策能够在市场中营造开放、有序的环境,能够保护会展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于文化会展产业政策的制定,细则如下:
(1)成立专门机制加强会展业的规划,使得会展产业的发展规模能够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在国家总统规划基础上,进行市场调研,充分考虑辽宁省各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并以互联网形式建立虚拟展馆,不仅能够在形式上节约时间,还能提高会展的经济效益。
(2)强化会展业务培训。建立社会会展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在高校中开设与文化展览相关的专业,大力培养会展方面的专业人才,积极做好专业人才储备。借鉴国外会展经营,提高会展从业人员的管理技能。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发展辽宁文化创意产业是推动地区文化进步的有效策略。由于地域差异、人才因素以及政治等方面的约束,使得辽宁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缓慢。为此,本文从文化特征和经济特征两方面对辽宁文化创意产业特征分析,研究促进辽宁文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因素,并提出发展辽宁文化创意产业的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如忠.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与对策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7,10:76-83.
[2]陈晓颖.辽宁发展文化产业的区域优势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3]陈亚鸥,杨再高,陈来卿.加快广州创意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08,01:37-39.
[4]彭坚,敖琴.江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0,06:173-174.
2011年3月,艺术学从一级学科升格为学科门类,戏剧与影视学成为艺术学科门类下属的五个一级学科之一,影视学的重要学科意义由此可见一斑。影视学在迎来发展历史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种种挑战。怎样进行影视学学科建设,分析影视学研究现状是基础和前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简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我国社科学术研究的高端权威项目,代表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水准,能够充分反映出某一学科研究的基本现状。本文以2009-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中“艺术学”和“新闻传播学”为择取范畴,遴选出影视学论题73项,对其进行整理与分析,发现在当代语境下影视史、影视文化与批评、影视产业与发展、对外传播与社会发展是四年来影视学研究的热点论题,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下影视学研究的基本视野。
一、电影与电视史
电影、电视史的研究属于传统的基础研究,一直受到学界重视,尤其是电影史研究成果颇丰,研究理念、视野和方法不断更新,逐渐形成“电影史观念、电影史料与电影史写作实践三者之间不可分裂”①的研究共识。在此共识的指导下,实际操作中形成了宏观和微观,客观与主观,描述、论证与阐释等关系处理的研究方法。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的2005年前后,出现了大规模的中国电影史撰史工作,研究成果呈井喷式盛况,拓宽了电影史研究视野,创新了电影史研究方法,为电影史研究营造出浓郁的学术氛围。这种影响在2009-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中得到有力佐证,四年中关于电影与电视史的研究是重头戏,共立项16项,每年平均4项,其中电影史项目14项,占88%。
纵观此时期立项项目中电影、电视史的研究选题,除陈刚的《中国电视发展图史(1958-2013)》等立足中国电视诞生至今的发展历程,属于大手笔的电视通史研究外,绝大部分项目基本抛弃了鸿篇巨制式的视野,而是细化研究对象,或是专注于一个时段的断代电影史,如吴涤非的《艺术流变与文化视野:新世纪的中国电影(2000-2009)》、刘宇清的《华语电影传统的分化与发展研究(1945-1965)》、李玥阳的《跨文化交流背景中的“十七年电影”研究》;或是局限于某一地域的区域电影史,如张华的《新疆电影史》、吴亚军的《北京电影发展史(1900-2004)》、许乐的《香港电影文化史》;或是对电影现象中的某一方面进行专门分析,如段运冬的《中国主流电影问题史研究》、陈清洋的《中国电影海报史》,其中电影“口述史”研究凸显。作为历史记录的一种方法,“口述史”成为中国电影史料的重要来源,日渐受到电影研究界尤其是电影资料馆的重视。近几年电影口述史成果丰硕,其中《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丛书》于2011年出版,在中国电影口述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电影口述史的研究热情得到国家社科课题的大力支持,郑宜庸的《中国电影编剧口述史》、吴迪的《中国电影口述历史研究》、陈必强的《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研究》先后立项。“口述史”研究的地位和意义不仅体现在电影史研究中,在电视史研究中也受到青睐,张金尧的《经典电视剧主创者“口述历史”及理论溯源》于2011年立项,凸显了经典电视剧主创者口述史料的历史意义。
总体而言,此时期立项项目中电影、电视史的研究侧重国内,涉及国外的研究很少,如李洋主持的《审查与扶持——欧洲电影政策史研究》。其实,中国电影、电视的史学研究应在“开放的影视史观念”、“实在论”方法的统筹下针对不同历史时期与阶段电影、电视历史现象进行深入聚焦,力求“重审”与“重写”历史,如此则意味着电影、电视史的研究“并不是对现有成果的简单‘翻案’,而是指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现历史原本所具有的丰富性,并对这种丰富性给予合乎逻辑的解释”。②在聚焦中国国内电影、电视史研究的同时,扩大眼界,对他国尤其是近邻的日本、韩国、印度、伊朗等亚洲国家予以关注,比较研究,借鉴其历史上的优秀之处,于我国将来电影电视的良性发展(尤其走出国门)大有裨益。电影、电视史是至少包括创作者、作品、观众三位一体的整体系统,故国家社科课题应引导分项目细分研究对象,但累积项目应力求做到“总体史”的史述实践。
二、影视文化与批评
新媒体迅速崛起的当下,大众文化渗透日常生活,电影、电视成为日常化的文化文本,影视文化的解读风生水起,逐渐形成新的话语格局。虽研究主体和研究话语有别,但总体来讲,影视文化与批评涉足领域“或侧重对电影、电视本体的审美潜能研究,探寻影视本体的形式意义,探究影视的文化本质和艺术本性;或在伦理文化、道德观念下以社会责任和人伦教化为重,研究影视内容的社会意义和哲学意义;或超越影视创作实践,把影视作品作为语言文本,进行结构研究和形式分析;或关注影视机制与观赏主体精神机制的关系,对电影、电视进行文化研究,这些研究大都集中在影视的艺术领域、美学领域和文化领域”。③在向视像时代转型的历史时期,影视文化的研究对影视文本生成、影视消费洞察、影视文本意义解读、影视产业发展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意义。影视文化与批评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领域,国家社科基金予以高度重视,2009-2012年共立项25项。主题涉及影视理论、影视创作与批评、影视文本解读几个领域。
(一)影视理论。在中国,就理论而言,社会需求胜过艺术需求,创作重于理论,实践理论比纯理论更受重视。影视理论更是如此,一向注重务实,对影视进行形而上的纯理论思考比较薄弱。中国影视理论研究应关注更抽象的美学、哲学领域,探讨影视的本性是什么、影视与人的关系等根本问题,从形而上的角度分析声像、时空、叙事等问题,分析影视与人的情感、行为、创造性等的关系,将影视与哲学探讨结合起来。
当前影视理论研究进入多元化调整期,形而上的影视理论研究逐渐受到重视,自觉性和自主性增强,为构建影视理论的“中国学派”增添基石。邹贤尧的《全球化思潮中中国电影的民族主 体性建构》、赵蓉的《新时期中国电影叙事研究》、黄琳的《新媒体语境中的电影美学核心版图建构——互动叙事、虚拟现实与电影发展新模式研究》,以形而上的研究视角探讨中国电影的主体性追求、电影叙事艺术及电影美学的特色。周安华的《亚洲新电影之现代性研究》更是以亚洲新电影为对象,对其现代性建构与阐释进行哲学思考。电视理论研究一直滞后于电视实践,但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电视理论研究范围扩大、形式多样、逐渐趋向成熟,潘源的《电视艺术、技术与媒介文化价值研究》、陈默的《新媒体时代的电视文化艺术研究》对电视基础理论进行探索。李兴阳的《新世纪中国电视剧与民族国家想象》、董华峰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视娱乐栏目价值取向的变迁》则偏重电视应用理论研究。不足的是,当下影视理论研究比较偏重总结性的归纳研究,缺乏前瞻性研究和战略家意识,建设性的理论研究仍需学界着力关注。
(二)影视创作与批评。对影视文本创作和创作主体进行学理阐释和美学批评是学者们关注和思考的又一场域。文化视野下的影视创作研究主要关涉影视如何创意、影视文本如何结构故事、如何提炼文本内涵等方面的内容,归根结底是讨论中国影视文化发展文本创作的问题。当前影视创作现状受市场资本、文化体制、受众趣味等种种影响,影视创作格调已发生变化,一味追求影视创作的艺术性已不可能,新形势下影视创作的创新问题成为关注热点。胡智锋的《新形势下中国影视文化发展创新研究》、陈旭光的《当代中国电影的创意研究:理论与实践》,站在中国立场结合新语境着力思考影视文化发展创意问题,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前沿视野。王田的《新世纪欧美类型电影创作新趋势研究(2000-2010)》将研究视野转向欧美,对大众电影的主流样式——类型电影近十年的创作新现象进行梳理和分析,其研究成果对我国类型电影的创作创新具有借鉴意义。影视创作的关键是讲故事,这涉及创作的操作核心,叙事能力和风格往往影响到影视文本的艺术价值,从叙事角度分析影视创作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储双月的《中国当代电影的历史叙事研究》侧重分析中国当代电影创作中如何对历史故事进行建构。影视创作方面的立项项目偏重于电影创作,电视创作仅有倪保祥的《纪录片内涵扩大与创作手法、作品形态互动相关发展研究》。
影视批评是当代影视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审美、社会文化导向的功能,对影视创作具有引导和促进作用。在批评主体和批评场域多元化的当下,影视批评异彩纷呈,但多是对单部影视文本的解读和批评,系统性、学理性的影视批评研究并不多见。四年来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影视批评立项项目3项,张智华的《中国当代电影批评及其价值取向研究》、敖柏的《新时期电视剧批评价值取向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思潮》,聚焦影视剧批评价值取向。熊国荣的《中国电视剧创作方法的批评维度》则是针对创作方法,对电视剧批评思维进行讨论。
(三)影视文本解读。影视文本解读是一种很宽泛的学术活动,属于文化研究范畴内的文本细读。影视文本解读是从影视艺术角度审视文本所体现出的文化现象,主要包括文本的文化性内容层面,如人物、情节、主题及其社会语境和历史语境等。影视文本解读一直是影视文化艺术研究中的重点,近几年此领域研究视野丰富新颖,在国家社科立项课题中得以印证,如张启忠的《动画电影视阈中的汉传佛教文化》、吴卫华的《好莱坞电影的中国形象研究》、吴匀的《现代空间理论视野下的中国武侠电视剧研究》、彭慧媛的《中国西部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文化分析》等,细化研究对象,研究角度新颖。
影视作品本身承载着某种文化内涵,文化内涵即影视作品的倾向性问题,体现出影视文本的价值观,是影片的灵魂、思想内涵的核心,是主导影片表意系统如何运作的最高原则。余纪的《国家体验与国族认同:17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文化意义与政治功能》,即从政治意义的维度来分析“十七年”这个特殊时期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文本体现出的文化内涵。杨远婴《中美日三国家庭情节剧电影比较研究》、刘帆《从商业浸染到文化越界——好莱坞大片与中国式大片的比较研究》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将中国的电影文本与它国进行对比研究。
影视文化与批评渊源于文化批评,费雷德里克·杰姆逊曾认为文化批评应该“重新把文本和分析过程向历史趋势开放”,“惟有以这种发展或类似的东西为代价,共时分析和历史意识、结构和自我意识、语言和历史这些孪生的、明显无法比较的要求才可能得到调和”。④故影视文化的研究应作为一个开放系统进行全面论述,同时还应考察其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和多元学科背景,对影视文化的各个层面进行全方位界定和分析,尤其是处理好当代影视中商业、技术与影视美学之间的关联性,力图建立符合时代要求与影视文化本体要求的影视文化与批评研究体系。
三、影视产业与发展
影视产业是以电影和电视作品为核心,包括电影和电视节目制作、发行和播放及其影视衍生品的开发等相关产业经济形态。影视产业具有双重属性,一是精神层面的上层建筑属性,二是物质层面的商品属性,影视业在提供新闻、娱乐、文化等信息的同时,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其内在要求。作为产业,电影、电视不可避免地存在竞争与发展经营的问题,在新形势下,如何经营,如何发展,成了业界和学界积极探索的热点。2009-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中,关涉影视产业与发展的项目为18项,研究主题宽泛,既有宏观的产业经营、发展策略思考,又有微观的案例分析。大致涉及以下两类:
一是从政策角度分析影视产业的发展。国家政策是影视文化发展的指挥棒,会直接影响到影视产业的发展前途。自20世纪七十年代至今,韩国影视产业在韩国政府强有力的系列政策扶植下,迅速崛起并不断创新发展,在全球掀起阵阵“韩流”,韩国的经验虽不能完全在中国复制,但其在影视产业政策方面的给力举措,足以证明国家政策对影视产业发展的影响力。国内学者也日渐重视对政策的思考,黄望莉的《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政策导向与主流电影发展策略研究》试图以史的视角将电影发展与电影政策相关联,重视电影政策对电影发展的影响。2012年2月18日,中美双方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达成“新协议&r dquo;,协议核心内容是:中国将在原来每年引进美国电影配额约20部的基础上增加14部3D或IMAX电影;美方票房分账从原来的13%升至25%;增加中国民营企业进口片的机会,打破过去国有公司独大的局面。⑤毫无疑问,此协议的出台会对我国电影产业产生诸多影响。如何解决相关问题是亟待思考的现实问题,刘汉文的《中美电影新协议对中国电影的影响评估及战略对策》对此现状进行了适时的回应,体现出研究的前沿性特点。庞井君的《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广播影视发展趋势和政策引导研究》和朱春阳的《电视产业规制与中国电视剧产业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研究》从宏观的制度层面探索影视产业的发展。
二是从经营管理角度分析影视产业发展对策。影视产业的发展虽离不开制度层面的引导和支持,但关键还是依靠产业本身的实践运作。关于影视产业发展策略研究,立项项目多结合产业现实问题和实际需要,主要从产业的管理、经营模式等角度,针对具体行业进行思考,如刘藩的《电影产业链问题研究》、马宁的《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模式研究》从产业结构进行分析;贾士秋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管理创新研究》、郭庆的《电视栏目剧的发展与对策研究》从具体的业态类型进行细致深入的思考;赵化勇主持的《中央电视台品牌战略研究》立足实战经验,以中央电视台为研究对象,专门探索其品牌发展路径。周星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经验与发展策略研究》、曾娅妮的《我国儿童电视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金洪申的《中小城市数字影院现状与发展模式研究》则是在总结经验或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寻找发展路径。而饶曙光主持的《全球化·产业化·类型化——中国类型电影:历史、现状及其发展战略》,站在全球化的高度,从时间维度梳理历史,分析现实,引导未来对类型电影的发展进行全面的分析,具有宏大的研究视野。
总体来讲,影视产业与发展类立项项目体现出学者对我国影视产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不同的视角寻求影视产业发展的方略,但对影视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和前沿性问题关注度不够。就产业角度讲,影视产业的发展是诸多要素合力促成的,政策支持、经营管理、影视产业资本运作、内容生产、渠道建设、影视衍生产品的开发、受众消费格局等方面都是影响影视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影视产业与发展的现实问题和前沿性问题主要是:资本与人才。中国影视产业正迎来一个机制性和结构性变革的新时期,影视产业的盈利模式将出现“长尾效应”和“蝴蝶效应”。在这个变革时期,资本与影视产业携手共进,影视金融业务在影视产业悄然兴起,随之出现影视企业如何与影视资本合作、影视资本如何挖掘有潜力的影视项目、产业发展方向如何等一系列具体问题,这些问题实际是资本和影视行业如何对接的问题,是值得长期关注与思考的问题。随着影视结构性转变、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以及受众消费模式和消费内容的转向等整个社会时代的变迁,影视产业的发展急需各环节的新型人才。著名导演张艺谋作为业界精英也曾感叹:“中国电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回归到踏踏实实的人才培养和技术革新,‘票房至上’的短视,会扼杀电影的文化内涵!”⑥影视人才的培养问题既是持续性的战略问题,也是解决诸多困境的现实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四、对外传播与影响
在全球化的当下,文化正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一级,文化国际话语权日益成为国家间争夺的焦点之一,近年来,我国政府也日益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⑦文化走出去战略成为国家高度重视的一项国际战略,而影视文化是不同民族间文化对接最容易的文化样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影视文化的对外传播现状并不乐观,一直处于贸易逆差,与传媒文化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影视文化仍未进入国际传播主流。面对如此现实,如何提高我国影视传播的国际影响力,是不少学者着力关注的问题,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对此给予了有力支持。
高晓虹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高中国电视对外传播能力建设研究》、刘娜的《新语境下中国广播电视对外传播战略与对策研究》、陈怡的《国际电视新闻频道全球传播与拓展战略研究》等课题立足国际语境,针对国内实际,从管理学、传播学等角度探索影视媒介传播的国际竞争力策略,努力寻找中国影视文化“走出去”的路径。何苏六的《我国纪实影像的国际传播与影响力研究》、刘丹凌的《经济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影像传播与中国形象研究》、陈晓伟的《中国电影影像表达的跨文化传播》则从传播学、文化学的角度着力于影视媒介产品的国际影响力研究。其实影视对外传播研究的关键是要分析国际主流影视文化的特性和需求,不可否认“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的本土文化的传播理念具有可行性,但同时应正视影视文化要“走出去”须被理解才会被认可的残酷现实,而我国影视节目的海外传播一直存在明显的“文化折扣”(cultural discount)现象,即我国文化产品内蕴含的东方审美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等文化信息难以被西方民族所理解和接受,直接导致我国影视节目在海外市场吸引力下降的结果。⑧如何扩大我国影视文化在国际上的认知度,如何调和影视传播“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矛盾,如何实现影视文化对外传播“中国立场,国际表达”的经典策略等论题,应是影视对外传播研究的重要方向。
在加强影视对外传播研究的同时,影视的国内传播及其社会影响研究也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王华的《民族影像与国家形象塑造:新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变迁和传播研究(1979至今)》、郭建斌的《电影与滇川藏“大三角”地区社会变迁研究》、赵卫防的《60年来香港和内地电影互动及影响研究(1949-2009)》、张兵娟的《电视媒介仪式与文化传播》等项目将影视文化传播与影响研究相结合,超越对影视文化传播简单的精神娱乐作用的分析,而是侧重讨论影视文化对社会变迁、对民族生存以及大文化传播等深 层次的社会功能及其影响。
结语
综上所述,在2009-2012年影视学国家社科基金的立项项目中,电影与电视史、影视文化与批评、影视产业与发展、影视文化传播是四年来影视学研究中备受关注的问题,基本勾勒了当前影视学研究的基本面貌。在媒介全球化,新媒体迅速崛起并普及的语境下,影视学的研究需继续践行开放性的史学研究;超越纯技术性考量而深入文化精神层面,洞悉影视生存与跨文化战略;关注学科交叉所带来的新机遇,当前学术研究的最显著趋势便在于跨学科研究,各种研究领域与方法的相互扶持与配合,“学术机构的长远构成倾向于更加专门化、专业化、系科化、碎片化,但不同学科之间的互补、交叉、交流在不断增多……”⑨,这种跨学科的总体趋势还将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深化。
注释:
①李道新:《重构中国电影——从学术史的角度观照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电影史研究》,载《当代电影》2008年11期。
②陆弘石:《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导言部分。
③潘源:《影视艺术传播学》,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7月,第1页。
④[美]费雷德里克·杰姆逊:《政治无意识——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叙事》,第216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
⑤《电影新协议促门槛提升影视板块机遇大于挑战》,载《上海证券报》。stock.jrj.com.cn/invest/2012/02/22015012306119.shtml。
⑥周宁:《访张艺谋: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亟待回归》,载《经济参考报》。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2-10/29/c_123881506.htm。
⑦《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载《十报告全文》,xj.xinhuanet.cos/2012-11/19/c_113722546.htm。
关键词:影视文化产业 金融改革创新 天津市
一、我国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关于大力发展影视文化产业政策的陆续出台,影视文化产业逐渐减入到快速发展时期,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特别是近几年的时间内,我国影视剧制作公司的数量大幅度增长,影视剧的产量也随之增加。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春季交易会就退出了191家制作机构制作的365部影视剧,共吸引了全国91家主流媒体、12家新媒体以及22家海外媒体参加。截止2013年末,我国共有35家电影制片厂、204家省市电影公司以及293家电影院。2013年全年共新增银幕5077块,海外销售国产影片54部、247部次,电影总票房高达217.69亿元,较2012年增长27.51%。其中,国产片票房为127.61亿元,占总票房数的58.65%,进口票房为90.02亿元,占票房总量的41.35%。据业内统计,2013年我国共有32部国产电影、28部进口电影票房过亿元大关。且在203年全国电影票房前10名的影片中,7部位国产片,票房约占总量的71.2%,《西游降魔篇》以近12.5亿元的票房荣登榜首,《钢铁侠3》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位列第二和第三名。
二、金融改革创新对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金融改革创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不仅仅是一种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尝试和探索,同时也我国金融制度完善和创新的历史性之举。从1997年开始,我国就逐渐走上了金融改革的道路,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如银行改革后出现了突破型增长,汇率改革后的实质性发展以及资本市场经过改革后的修整与完善。而在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我国在进行金融改革的同时,更加要做到创新。金融改革创新对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以及金融行业的稳定来讲意义重大,而对于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讲,金融改革创新又具备何种重要意义呢?
目前国内针对电影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比较有限,只有在特定的试点地区内,才对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给予金融支持和帮助,虽然适当放宽了对文化产业企业的贷款审查条件,但是在实践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令电影文化产业的金融改革创新面临困境。
三、影视文化产业金融改革创新的建议
(一)加大对影视文化产业的政策性扶持力度
虽然我国影视文化产业在近几年的时间内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相较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影视文化产业发展依然比较滞后,成本回收的速度和效率也相对较为缓慢。因此,加大对影视文化产业的政策性扶持力度是十分有必要的,不仅体现在对影视文化产业中的企业的帮助和鼓励,同时也是推动我国金融改革创新的一项必要措施。由于影视文化产业属于创意性产业,因此对于环境、资源等的消耗并不高,也满足我国关于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的整体布局。我国作为文化资源大国,必须要为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所需的帮助与支持。具体来讲,可以从资金和政策两个方面来实现,如借助金融行业的改革创新,拓宽影视文化企业的融资渠道,通过公益性放映等方法扩大影视产业产品的销售渠道,再如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到影视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鼓励影视文化产业上市融资等。
(二)加强内部交流和合作
影视文化产业内部的交流与合作对于产业的发展以及金融改革创新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交流和合作包括资金上的和专业上的,如通过各个企业之间的合作,增强影视产品的抗风险能力,增加融资机会和渠道,从而增加产业的规模效益;再如通过各个企业之间的合作,能够实现技术和资源共享,提升影视文化产品品质量,有利于企业品牌和口碑建设。我国目前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结构较为粗糙,以电影产业为例,题材创新度不足,存在着重复投资的现象,电影产品的特色性不强,而令目前市场消费者的需求无法得到较好满足。因此,如果各个企业甚至于上下游行业之间实现有效衔接,或是建立起了合作关系,那么必然能够令影视文化产品的制作水平得到提升,能够更好的满足消费者对于影视文化产品的需求,同时还能够增强单一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从而实现影视文化产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时期,同时也是我国金融改革创新的重要时期,为推动影视文化产业金融改革创新,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即加大对影视文化产业的政策性扶持力度、加强内部交流和合作以及加快探索产业与金融对接渠道。相信随着我国对金融改革创新的尝试与探索,必定能够为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益处,同时,随着我国影视文化产业的进步,也必定能够为金融改革创新的进程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劲忠.我国金融改革创新中存在的问题与应采取的对策[J].商业经济,2010;04
[2]单毅.“文化+金融”吸引优质企业落户――重心商务区打造影视文化意识产业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基地[N].滨海时报,2013;07:29
“十三五”时期,北京市怀柔区将着力建设怀柔科学城、国际交往新区、影视产业示范区、生态宜居新典范。为加速实现这一目标,怀柔区围绕“以生态涵养为核心,以科技研发、影视文化、休闲会展三大产业板块为支撑”的发展模式,出台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专项资金支持政策,进一步加快推动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记者了解到,该专项资金支持政策包括新兴产业发展、企业提质增效、中小微企业发展、调整疏解等4个方面,具体涉及11个专项政策。以新兴产业发展专项支持资金为例,将重点促进影视文化、科技创新、会议会展等新兴产业发展,影视文化产业重大项目最高补贴3000万元。同时,为退出转移不符合本区功能定位的低端制造业,怀柔特设调整疏解专项资金,符合考评标准者最高可获补贴300到500万元。
特设调整疏解专项资金
有序调整疏解非首都功能、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是“十三五”时期怀柔区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此次怀柔区正式的《专项资金支持政策》中,特别提出要在“十三五”时期,通过设立调整疏解专项资金的方式,给予低端制造业企业退出转移奖励,以资金支持的方式实现经济腾笼换鸟。
记者了解到,调整疏解专项支持资金具体分为退出转移奖励和盘活闲置低效资源奖励两部分。
“退出转移奖励面向不符合怀柔区功能定位的低端制造业企业。”怀柔区经信委副主任孟伶文介绍说,主动退出或转移出本区,且符合退出或转移考评标准的企业,怀柔区将给予奖励。
其中,退出奖励通过对企业调整或退出后所减少的能源消费量和污染减排量两类指标进行综合考评,依据结果给予不高于300万元的资金奖励;转移奖励通过对企业年耗能量、污染物排放量、占地面积、用工人数4项标准进行综合考评,依据结果给予不高于500万元的资金奖励。
此外,盘活闲置低效资源奖励包括:出让方奖励、出租方奖励、投资方补贴,将最大限度加速低效闲置资源盘活退出,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其中,出让方奖励是鼓励存量闲置土地持有者,利用闲置资产参股投资或者股权买断等方式盘活闲置资源,在新上项目投产后,按照双方确认评估后交易价的5%,一次性给予出让方不高于300万元的奖励。对土地持有者以合作方式盘活闲置资源,在新上项目投产后,视其效益,给予其不高于100万元一次性奖励。
壮大影视文化产业规模
除调整疏解专项资金外,怀柔区对影视文化、科技创新、会议会展等新兴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也值得关注。
中国(怀柔)影视产业示范区2015年4月16日揭牌,是目前唯一的国家级影视产业示范区。着眼于拓展影视产业发展空间,提升影视产业规模效益,此次怀柔区出台专项资金政策,对入驻中国(怀柔)影视产业示范区的龙头影视项目和产业链中投资制片、后期制作、交易发行、院线总部等核心环节企业和优秀人才团队,以及经认定的其它文创重点项目,在孵化创业,购建、租赁影视示范区内资源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
补贴主要采取孵化创业、盘活资源、重大项目三种方式,以孵化创业补贴为例,对入驻影视示范区产业孵化平台的企业,自起租之日,给予不超过400平方米连续3年的租金补贴支持,其中第一年补贴100%,第二年补贴60%,第三年补贴40%,累计补贴总额不超过100万元。“这意味着符合标准的企业,三年租赁期间,只需交付一年租金。”怀柔区文促中心主任吕晓国说。
吕晓国介绍,对符合影视示范区发展方向、且总投资不低于1亿元的影视产业及文创重点项目,可采取“一事一议”办法,实行重大项目补贴。按奠基、竣工、设备填充及运营不同阶段,给予不高于总投资30%的补贴,由此,影视文化产业重大项目最高补贴可达3000万元。
提升国际交往新区知名度
在依托北京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的设施条件和APEC会议带来的影响力下,怀柔区还将主动承担首都国际交往与会展功能,以期打造国际交往新区。
“国际会都”品牌效应的持续发酵,离不开会议会展产业政策的支持。“十三五”期间,怀柔区将引进国际、国内重大高端会议会展活动,吸引国际科技、文化、学术等专业组织总部或分支机构落户怀柔,将怀柔打造成为国际大型政经会议和高端专业会议举办地。
其中,对取得国际会议协会(ICCA)、国际展览业协会(UFI)等国际组织认证的会议和展览项目,将额外给予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在怀举办的具有重大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品牌会议会展活动,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给予奖励。
同时,为吸引重大会展企业落户或在怀设立分支机构,对在怀注册经营或设立分支机构的会展服务类企业(场馆除外),根据年营业收入额等级,相应地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对新在怀注册经营或设立分支机构的重大会展企业(机构),在怀租赁办公用房的,连续5年给予租房补贴,累计总额不超过300万元。
不仅如此,国际会议给予在怀实际消费金额12%的一次性资金支持,最高不超过30万元;国内会议给予在怀实际消费金额10%的一次性资金支持,最高不超过15万元;连续3届在怀举办且次届的实际消费水平不低于前一届的会展项目给予资金支持,次届支持金额比例比前一届递增20%。
“重点鼓励品牌会展活动在怀举办,支持知名会展企业在怀落户,吸引展会品牌、会展服务商和会展人才在怀集聚。”怀柔区商务委主任张学君说,政策主要支持品牌会展活动和知名会展企业。
在知名会展企业方面,对在怀注册经营或设立分支机构的会展服务类企业(场馆除外),年营业收入首次达到1000万元(含)、3000万元(含)和5000万元(含)的,分别给予不高于20万元、50万元和100万元的一次性资金奖励。
加速怀柔科学城建设
目前,怀柔科学城规划建设已纳入北京市“十三五”规划,与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技城共同列为全市三个科学城之一。怀柔区将建设以大科学装置集群为核心引擎,以中科院怀柔科教产业园、中关村怀柔园、纳米产业园等重点园区为载体的国家级科技创新集群,进而成为北京原始创新的重要承载区、世界级的开放科研平台。
据了解,目前怀柔区重点打造的北京纳米产业园共签约入驻企业46家,项目总投资114亿元以上,预计产值412亿元、税收40亿元以上。在专项资金支持政策推出后,入驻园区的电子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纳米科技企业,将获得更加有力的政策支持。
其中,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当年研发投入不低于500万元,取得一定科研成果且在怀进行转化和实现产业化的,按照不高于项目研发实际投资额的10%择优给予支持,最高支持资金不超过100万元。对能源、电子、环境、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纳米产业项目,以及新引进且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除在房屋租金、贷款贴息、设备补贴方面给予支持外,区政府还可择优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支持项目发展,以加快推进国家纳米产业基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