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物理心得体会范文

物理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物理心得体会

第1篇:物理心得体会范文

通过十多年的物业管理服务实践,我逐步认识到一个物业项目管理的好坏,关键要看企业、服务人员的工作指导思想和方式方法。我认为:做事不仅要认真,而且还要用心,只要认真加用心的工作就会找到切入点,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上门沟通,是个笨办法但也是一个有效的办法20xx年8月我入职的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在所管理物业小区中白云畔山花园小区就是一个明显的典型案例,白云畔山花园就因极个别心术不正的业主混入小区业委会,借业委会维权之名在小区中生事,无理的利用业委会身份严重扰乱了物业管理工作,当时小区大字报、横幅满天飞,经常上报纸、笔记本电脑,加上部分媒体为了炒作新闻,制造新闻热点,没有公正、公平、客观、真实的进行正面的报道宣传,为了达到轰动效应,甚至个别新闻媒体做出了移花接木、断章取义、制造假新闻,从而造成小区业主对物业管理工作意见较大,使得前期多位物业管理经理在小区内无法开展工作,对物业服务公司的影响也较大。

我任职后首先对小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后冷静分析,并加以解决:第一步加强公司员工内部管理、学习、培训,特别是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服务意识及业务实操培训,提高了物业服务水平。第二步亲自带领员工在小区绿化区内除杂草、杂物、对小区楼梯及一些隐蔽位置进行全面的冲洗、清理和整治。第三步同时组织公司全体秩序维护员进行文明礼貌、规范用语模拟实操培训,加强文明礼貌多问一声好、多帮一把手、多敬一个礼的“三个一”培训。培训过程中分两人一组,一人扮业主一人扮在岗人员进行互问互答,之后交换角色进行现场培训,从而带动了整个秩序维护员队伍文明执勤、礼貌服务的作风,掀起了文明服务质量月活动的高潮,让业主看到了物业管理服务水平的全面提高,给小区业主看到了希望,增加了信心。为了能够更加彻底的了解业主对小区管理工作的意见和看法,随后组织了一次由我亲自抽调24人组成的“融冰活动”的探访小组,主要议题是“上门听取业主意见,虚心接受业主批评,积极采纳业主提出的合理化建议”。

为了确保此次活动的成功,在活动开始前半个月,我亲自编写培训材料及整理小区的相关资料,组织探访小组人员进行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何进行正确的语言表达,对小区业主提出的如:小区室内车位产权归属问题、蓝印户口问题、油烟排放问题、可视对讲门铃问题、外墙渗漏问题、小孩上学等反响比较强烈的焦点问题进行总结归纳,进行统一口径解答,整理成材料,并进行统一培训,对员工培训后要求员工分两人一组进行模拟实操演练,并分别以物业管理人员和业主身份进行互问互答,最后由我亲自审查指正,达到探访小组所有人员大都符合要求,并给探访小组每人发放了准备好的培训资料,24人共分12组,由我亲自督阵,两人一组,一人主要负责解答业主提出的问题,一人负责记录,通过一个多星期利用晚上的时间对小区的所有住户全部进行了探访,探访结束后组织员工进行总结,特别是对业主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归纳统计,并根据问题的轻重缓急进行逐步处理,针对问题较多的小区渗漏问题马上与开发商协调进行了全面的维修,可视对讲门铃问题更换了维保公司,请了专业的维保人员进行了彻底解决,并对提出的其它所有问题都逐步的予以解决,最终保证所有业主反映的问题事事有回复,件件有落实。

特别是原业委会借公共面积分摊作文章,假借维权制造动乱,从而影响小区的和谐稳定,我特意安排畔山管理处通知十几位意见比较大的业主,特别是原业委会林某,通过对话和上门探访,并亲自带他们到现场测量(5栋)首层大堂面积114.5m2(大堂并摆放了5张条椅,为业主提供休息场所),每一层楼梯通道面积为29.7m2,电梯梯井面积为2.93m2,每层楼的住户是4户,二层以上为5户,总计是十层,加权平均分摊楼梯通道面积为29.7m2+电梯梯井面积2.93m2÷5户为7m2/户,首层大堂面积114.5m2除以整栋楼住户49户为3m2/户,每户平均分摊面积为10m2,因每位业主住房面积大小不同,分摊多少也就不同,令在场的业主深入了解。此次“融冰活动”既教育了员工,提高了员工的综合素质,而且又达到了为业主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通过此次“融冰活动”后的民意测评,业主对物业服务公司的满意率从原来的28%上升到89.8%以上。有理有节,不但进退自如而且不失尊严20xx年4月初我接到擎山苑管理处上报说小区某栋1506房业主投诉因维修外墙搭建排栅而导致家中被盗,损失一台手提笔记本电脑折算金额近万元,已报警拿到了报警回执并要求我公司给予赔偿,当时我马上安排下属秩序维护员部吴振会经理及管理处余松主任到现场查看并做处理,但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协调,此问题不但没有处理好,反而该业主要求赔偿的态度越来越强硬并称其丢失的物品很多。

我又专门安排一名公司高层配合以上二人开展工作,又经过十几天商谈,此事不但没有好转的迹象且此业主要求赔偿越来越高,并一再声称他本人是律师,如果不给赔偿将通过相关媒体曝光并通过笔记本电脑途径追回损失。我看下属没有办法处理好只有亲自出马处理,经过我查看现场及走访调查,发现其家中门和窗均未有任何损坏,当时发现其家中后天台有脚印,之后我马上召集原当值秩序维护员,并找到对面住户施工的民工了解情况,对面民工说当天15:00左右他看到对门业主当天是自己出门时不小心将门反锁没办法进入房间,而从对面邻居家的天台通过排栅爬到自家的天台,打开自家的天台后门进入家中,我马上将这些重要证据现场收集,并要求秩序维护员和民工写经过做证明并按手印提供身份证复印件。

第2篇:物理心得体会范文

一,物理教育学的性质及研究对象

物理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学科教育学的范畴。物理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即研究物理教育和教学的问题。学习和研究物理教育学,首先要钻研和领会已有的物理教育教学理论,因为这是人们多年来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成果,接受这些成果有助于避免重复别人在物理教学上所走过的弯路。但对物理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必须与当前的物理教学实践。

二,注重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物理

通过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只有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例如,在讨论课上,教师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合作学习是21世纪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它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有效地改善学生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参与度。

三,认清《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高中物理教育的定位。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物质的本文来源: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随着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深入,物理学一方面带动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推动了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典物理学奠定了两次工业革命的基础;近代物理学推动了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等的迅速发展,继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变化。

高中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自身及其与文化、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的时代性要求,肩负起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为了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中物理课程。

四、注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物理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物理。

1.创设动画情境,学生对于形象的动画卡片、投影、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非常感兴趣,他们的思维也就容易被启迪、开发、激活。对创设的问题情境产生可持续的动机,这种直观是一种“催化剂”,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来一定的生活色彩。不仅对创设情境产生表象,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的培养。

2.创设生活情境,物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学生对物理的理解。

3.创设故事情境,学生都很喜欢听物理故事,而且可以从故事中得到更多的物理启示。

4.创设挑战性情境,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情境,能有效地激趣、导疑、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5.创设游戏情境,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较短,稳定性差,分配注意的能力较差,教师可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以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及增强学习效果。

6.创设发现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不是都让学生去发明创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去发现,这种发现本身就是一种创造。

7.创设实践情境,学生的第一发展水平和第二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差异。教师应走在学生发展前面,创造“最近发展区”。注意适时、适度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注重学科间知识的渗透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高考模式的改变,现行的中学物理教学不应单纯立足于物理知识的学习,而要把物理知识与化学、生物、地理乃至历史知识相互穿插,并适当增加这方面综合题的训练,以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学科综合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解“能量转化守恒定律

在讲解“原子物理学”的有关知识时,可以与化学上的电离及生物上的遗传、变异等相联系;在讲解“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时,可以与生物上的血液流动()方向挂钩;《电磁感应》一章中,在判断飞机在某地方上空飞行时两机翼的电势高低时,可以与地理方面的知识相联系。

六,改进评价方法,完善评价体系

根据标准及大纲的要求,目前的评价理念是以人为出发点,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要更多地体现对人的价值的重视,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更多的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主题精神。在评价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评价主体互动化:即强调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与协商;

⑵评价结果效益化:即重视评价结果的科学化反馈作用,以使被评价者最大限度的接受;

⑶评价方式动态化:即给予多次评价的机会,注意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

⑷评价内容多元化:即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

⑸评价模式过程化:即不要只关注评价结果,不要只关心学生作对了多少,要更重视的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去了多少时间?是否与他人合作过?是否遇到过较大的困难,最终又是如何解决的?

⑹评价施实日常化:即重视评价的实效性。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将评价日常化,通俗化。

此处以研究性学习评价为例:为了让学生既能体验成功的快乐,又能及时知道自己“研究”过程中的不足,通过设计量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具体操作时分五个步骤:

⑴教师设计量表。具体内容包括开题评价,过程评价和结题评价。三各项目下又各有子项目,各个项目又各占一定的权重。

⑵组织学生根据量表自评。包括自我肯定,自我批评,意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⑶教师评价。指导老师根据量表对所指导的学生客观评价,并把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一份。让学生与自评量表对照。如有明显争议,鼓励学生提出来和老师商榷。

⑷课题组评价。在课题组内组织评价委员会,既有资深老师参加,又有年轻老师参加,对各班小组“研究”进行评价,选出优秀研究组,通过表扬和树立榜样形式,在班内,校内倡导研究之风。

第3篇:物理心得体会范文

物理课是初二年级的一门新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序言课时,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比如象通过演示“三棱镜分解白光”、“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再举一些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如:“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折”、“同样是电,通入不同的用电器会产生不同的作用”等等,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到学物理有趣,为今后的奋发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

二、注重实验教学

初中物理是所有学科中最具有科学性的学科,每一个概念和规律、公式,都是通过物理实验得出。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在大量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一些事物本质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所以在物理新课实验中,我真正体验到,新课程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当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施展,创造性的解放,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的出现。在物理实验课上我是从以下几方向来做的:

1、确保所做的实验现象清晰,提高成功率。课本要求的每一个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在课前我都要反复地做几遍,认真分析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排除干扰。例如:在“摩擦起电”一节的实验中空气的湿度,器材的干燥程度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例如碰到阴天、雨天,早上的前两节或是下午的后面两节课(此时的空气湿度较大),实验的现象很不明显甚至很可能失败。课前就要考虑好上课时,空气的湿度是否会影响实验现象。在实验前最好把毛皮、绸布、玻璃棒、橡胶棒、验电器等实验器材进行晾晒。如果天气不佳,就要考虑用强光照射或者用电炉烘烤。实验过程中最好不要直接用手去接触毛皮和绸布,尤其是在做毛皮与玻璃棒相互摩擦,毛皮也带了电荷这个实验中可以把它们绑在木棒上进行摩擦。排除了这些因素对实验的影响,实验的现象非常明显,给学生留下的印象非常鲜明。容易使学生信服,对于我们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利用课件把一些不易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或是物理过程展现给学生看。例如: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由于发生弹性形变和恢复形变的时间非常短,学生不易观察,课件就能够让学生较好地观察这一过程。再比如:日食、月食的成因,分子的运动,导体容易导电与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等都可以通过课件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改进实验。例如“导体和绝缘体”一节中,我先是让学生思考设计一个电路来检测哪些物质是导体哪些物质是绝缘体,当检测到水、人体、铅笔芯(较长的)时,小灯泡不发光,于是先把它们归为绝缘体。之后,我指着那堆导体问:这些物体一定都是导体吗?(是)又指着那堆绝缘体问:这里面一定都不能导电吗?马上就有学生说:不一定,有可能是电流太小了,小灯泡不会发光而已。此时我就给学生介绍了我自己去买的发光二极管的特点,发光二极管被作为各种用电器的指示灯,学生很容易理解只要很小的电流就可以使它发光。于是我又用发光二极管检测了一遍,学生自己得出了人体、水、石墨是导体。也体会到了导体的导电能力是不同的。

4、努力提高实验现象的可见度。例如:在演示实验时,升高实验台,实物投影仪的利用,利用一些手段把微小的实验现象进行放大都是提高实验现象可见度的好办法。

三、创设情境,注重让用学生已学的知识导入学习新知识。

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创设情境,精彩导入尤为重要。从课堂座位的安排、纪律的制定、教室的布置到纯正的普通话、优美的语言和各种教学情境的准备等,这一切无不影响着探究教学的气氛和效果。例如:可以突破传统教室的课桌布局,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形成开放性结构,便于学生们交流合作;整堂课不受约束,学生可自主学习、自由讨论、举手发言,无须起立等等。教学《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先播放各种各样学生熟悉的声音,再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发出声音,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在这样真实的活动情境中,学生们满怀兴趣地通过仔细的观察、身体的触摸,去感知发声体的振动,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深刻领会物体发声的原理。再者多采用对比教学,归类教学,使学生即能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又能够复习旧知识,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辨别事物间更加细微的差异的能力。增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实践表明,新课程的实施中,创设情境,精彩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能如磁石一般吸引住学生,并快速地将师生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从而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进科学探究中来。所以在新课的教学中,采用以旧导新,新旧对比,即可以帮助学生更系统,更全面地掌握基础知识,又能够节省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高和培养。

四、教师应循序渐进,开展探究教学。教会学生学习和总结物理学科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实验教学之初,我们往往会遇到两难的局面:一方面,教师若指导过度,则学生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另一方面,若教师若指导不到位,学生的探究和学习活动又会杂乱无章,盲目无序,从而无法完成学习任务,两者仿佛形成了一个“解不开”的“结”。如何处理教师指导和开放式教学之间的关系呢?如何在教学过程开放的同时尽量减少探究活动的盲目和无序呢?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展开“课题”研究,在一线不断的教学尝试中,集体攻关,初步摸索出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首先教学方法上“循环探究,逐步深入”。先将新课内容划分为几个大问题,再将每一个大问题分为若干个环环相扣的小问题。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教学形成一个先散后聚,不断聚散交替的循环探究过程。同时将探究教学的相关内容延伸至课外。比如:对学生而言,可以提前布置学生先预习新课,“简阅课文”“查询资料”“自制自带实验器具”等,将课堂上没有探究完的内容带至课外,课后布置学生写“探究报告”和“学习心得”等;对教师而言,课前认真备课,课中用心教学,积极应对随机出现的课堂情况,课后撰写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这一切不仅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任务的扎实完成,也有利于教师在新课程的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教学,发展自我。其次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探究活动中应该要干什么事,明确自己的目的,教师也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给学生一些方向性的提示,但这些提示应区别于我们传统实验课中的“实验步骤”。要有效地防止和避免学生随意玩耍实验器材、手足无措等现象的发生。教学在“形散而神聚”中有条不紊地进行。再次,在教学理念上“淡化概念的严整性”。物理学科概念的严整性有时反而是学生探究学习的“障碍”,大多数学生会觉得非常困难,因此而产生为难情绪。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提出在教学中“淡化概念的严整性”,降低探究学习的难度。最后教学结束后“开展问卷调查”,及时地沟通师生间的需求,使进一步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指向性。

帮助学生逐步提高思维能力。初中物理教材中并没有专门的章节介绍物理学科的学习方法。但又可以说整本教科书都在讲述物理学科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教材在讲述物理概念、定律、公式时,就是按物理学科解决问题的步骤在进行。即一般是先提出问题再通过实验研究、观察、分析、概括总结等步骤进行的。在教学中通过对知识的学习,指导学生体会学习物理的方法,体会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发展过程,体会前人的思维成果,在学习继承前人思维成果的同时,锻炼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加强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在总复习中,要时刻注意“信息反馈”。正如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说:“有效行为必须由某种反馈过程来提供信息,看它是否达到预定目标,最简单的反馈是检验任务的成功或失败。”通过反馈信息来了解已设计的教学内容与预期目的是否符合,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所以我在每个阶段复习教学中,除了注意来自学生方面各式各样的反馈信息外,还特别重视每次测验和考试的信息反馈。坚持做到按时、按量、按评分标准,科学分析试卷,评价试卷,并注意各层次的学生学习状况和掌握知识的程度。要求学生对测验情况进行知识点、面、掌握情况及学习上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寻找存在不足的原因。教师做好统计工作,找出教学上的弱点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及时调整复习计划,对不足之处立即查漏补缺。这样才能使实际掌握情况与预订的教学目标更吻合,尤其要对后进生加强辅导、关心、鼓励,及时表扬他们,哪怕是一点滴的进步,充分肯定他们。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大面积地有质有量地提高学习成绩。

六、指导学生记忆的方法

第4篇:物理心得体会范文

教育是一种爱心的奉献,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因为我所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一群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生命给予我们的只有一次,既然选择了,就踏踏实实的走下去!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出色完成教育目标。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物理老师的工作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物理老师的工作心得1追忆往昔,展望未来,为了更好的总结经验教训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我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师德方面:加强修养,塑造“师德”。我始终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把“师 德”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因为这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学中为师,身正为范”,这个道理古今皆然。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我就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力争做一个有崇中师德的人。我始终坚持给学生一个好的师范,希望从我这走出去的都是合格的学生。为了给自己的学生一个好的表率,同时也是使自己陶冶情操,加强修养,课余时间我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不断提中自己水平。今后我将继续加强师德方面的修养,力争在这一方面有更大的提中。

二、教学方面:虚心求教,强化自我。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加强自身业务水平,提中教学质量无疑是至关重要的。随着岁月的流逝,伴着我教学天数的增加,我越来越感到我知识的匮乏,经验的缺少。面对讲台下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每次上课我都感到自己责任之重大。为了尽快充实自己,使自己教学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了强化。

首先是从教学理论和教学知识上。我不但自己订阅了三四种中学物理教学杂志进行教学参考,而且还借阅大量有关中学物理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书籍,对于里面各种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尽量做到博采众家之长为己所用。在让先进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的同时,我也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中来验证和发展这种理论。

其次是从教学经验上。由于自己教学经验不足,有时还会在教学过程中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不知如何处理。因而我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力争从他们那里尽快增加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我个人应付和处理课堂各式各样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

第三是做到“不耻下问” 教学互长。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生也是老师的“教师”。由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快,接受信息多,因此我从和他们的交流中亦能丰富我的教学知识。

三、学校各项活动情况:积极参与活动,严格要求自我。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一年来未耽误一节课。上班开会不迟到不早退,严格遵守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今后一定继续坚持。

总之,在过去的一年,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本人在新的一年一定认真工作,加倍努力,争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物理老师的工作心得2本学期我担任高二(8)、(11)班的物理教学工作,针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政治思想方面

自觉遵守《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积极参加各项教研活动和课改培训。

二、教学方面

1、充分重视课前准备

认真坚持集体备课,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同组老师进行交流,对上周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统一下周教学进度和内容,探讨下周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备教材。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吃透,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备学生。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备教法。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营造教学环境,优化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我尽量构建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在教师,集体面前想表现、敢表现、喜欢表现,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师生的互动与交流。尽量精讲,节省出时间给学生精练,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场掌握,一是可以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二是可以促进学生提高上课效率,有时效性。另外适时的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可以深化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并提出新的问题,有利于递进式教学。

3、关注学生实际情况,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能力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能只靠机械地灌输,也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严谨的学习作风。准确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培养能力的基础。课堂练习和作业中,力求做题规范化。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应用,逐步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小组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兵教兵”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本学期我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在班级开展小组教学。我主要在习题课上施行小组教学,课前分配任务,学生课前讨论课上展示、讲解,不仅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更能够促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书写的规范性、以及语言表述能力,进一步帮着学生理解知识。但是课堂上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基于两年的学习差异成绩上等的能够积极的参与课堂,展示成果,中等的学生能够认真听讲、理解,但是后进生无法融入课堂容易溜号,长此以往容易丢失学习的兴趣。

5、精讲、精做、精批、精讲严把作业关

本着精留精练、不搞题海战术的指导思想。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完成质量进行分析,对错误解法进行剖析,对不同问题进行归类,对不同的解法进行归类,使学生通过作业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提高。本学期批小作业26次、测试卷14次。

6、积极听课向有经验教师学习

本学期我深入课堂听课32节,向本组教师学习,不仅学习新授知识,更学习如何上复习课、如何有效讲解试卷,如何驾驭课堂。通过听课我深切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不足,经验浅薄(有的知识我繁冗的叙述学生还不是很理解而有经验的教师简练的几句话就点透),更加激励我要提升自身业务,提升自己的学识魅力。

三、加强自身发展,积极参加继续教育

充分把握学校提供的每次继续教育的机会,认真学习课改的新理论,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实践应用,通过网络新信息,尝试新方法、吸收新思想、新经验、新理论、不断的充实自己,为己所用。

本学期继续认真参加网络培训,学习如何教学;还参加了在长春举办的“新教材培训”,在课堂上东北师大附中有经验的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使我受益匪浅,对新教材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在教学方面树立了新的目标。

总之通过一学期的努力我顺利的完成了高中物理教学,并从中学到了很多,今后还将继续努力。

物理老师的工作心得3“做一名好老师”是许多老师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我的目标。自踏入教育这个岗位以来,我始终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以“师德”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当一名好老师”作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思想上爱党爱国,积极进取。

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我还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先身先之率,时时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在工作中,我积极、主动、勤恳、责任性较强,乐于接受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我还注重文化学习,在不断的学习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业务能力都得到较快的提高。

二、在教育教学上,敬业爱岗,严谨治教。

把学生教好,让学生成功,是每位教师最大的心愿、最高的荣誉。在备课中,力图体现新课标。背文本,背学情.现在对于课程改革环境下的教师,光有一桶水是不够的,要根据学校与地方的实际,拓展学生学习资源。我注重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通过把本地的教学资源资源与网络资源相结合,进行教学资源的重组,尽量使课堂教学效果优化。所以孩子们比较喜欢上课。

在校内,虚心、主动地向叶成茂学习通用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抓住学校安排外出听课的机会,虚心学习,不耻下问,及时消化,吸取别人的精华,在自己的教学中为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平时向书本学习、向身边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总之,在这一学年中,我不仅在业务能力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我平时工作中出现需改进的地方也较多,如理论知识不够,论文精品意识不强;电脑知识长进不快。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扬长补短,不断努力。

三、在工作上,服从安排,积极主动

在校领导指引、支持下,教育和教学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思路清晰,做到期初进行合理计划,实施过程抓落实,及时反思小结,期末总结。抽出时间,按照计划,落实调研工作,及时与教师探讨、交流。教师教学竞赛学能积极的配合上课教师作好赛前准备工作,能帮助教师修改论文案例的。学生学科竞赛也能尽自己的力量,进行辅导。

我们的学校无论是环境还是领导、教师都给人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团结的好感,所以在这样的集体中工作虽然有时任务较重,但心理上还是比较轻松、愉快的,所以工作上比较主动,希望自己能最大限度地为学校的建设献出微弱的力量。平时能及时把工作情况、问题、困难向领导请示、汇报。同志之间能做到顾全大局,服从安排,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沟通。

四、提高素养,不断创新

在各位领导和教师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在这学期本人开始尝试新的教育方法,而且自己所教班级成绩名列前茅。

但是在不断的工作实践中,我深深地认识到,课程的改革需要我不断的加强学习、反思,提高自身的素养。在条线管理中也暴露出不足,如何做到科学计划、科学落实、科学评价学生和教师,如何作好条线管理,这些还需不断地努力。希望大家对本人进行严格地监督,作出批评指正。

物理老师的工作心得4一年的教学工作已经过去,对我来说是反面而收获良多,我在各方面有一定的工作压力,于是我调整心态,适用学校的一切。本学期我担高一和二的物理教学工作,一年来,本人以学校及各组工作计划为指导;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师德水平为重点,以提高教育教学成绩为中心,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较好地完成了工作目标任务,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回顾这一年,忙碌而又充实,付出了,也成熟了。现将本学年的工作做一个小结,总结过去,展望未来。

一、教学工作

在教学工作中,我认真备课、上课、经常听老教师的课、和他们一起评课,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努力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多挖掘教材,多思索教法,多研究学生。平时上课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顺利的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

备课深入细致,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请教老教师,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借助多媒体完成教学任务。

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同时还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1、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习物理要重在理解,只是教师讲解,而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不可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不可能真正想清其中的道理掌握它,独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3、培养学生养成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作业,及时归纳作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一章学完主动地整理所学知识,找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要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4、强调科学记忆,反对死记硬背。

现在学生不重视知识的记忆,或是什么都不记,或是死记硬背,许多学生到了高三才发现高一、高二时学的知识没有记忆造成的困难。所以,要要求学生重视记忆,尤其是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记忆;要引导学生科学的记忆。准确的记忆是正确应用的基础,理解是物理记忆的关键,对比联系是记忆的有效方法,将所学知识与该知识应用的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记忆才能有效地用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明确其本质,在此基础上,将易混的概念和规律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找出区别和联系,再行记忆。当掌握了一定量的知识后,要进行整理,把零散的孤立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形成一定的物理思维过程。

二、处理好个人与同事和学校的关系

教师是学校长盛不衰的人力资源。我认为学是为了用,学为了自己的发展,学也是为学校的发展。学习是为了自己更好的工作。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个人的发展,而我个人发展又离不开学校。

坚持听课,注意学习组里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使我了解了现在物理教学的动向和发展趋势。平时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三、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学习的社会,社会科技日新月异,不懂得的东西太多,要学习的东西更多。我每天坚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现实性、前瞻性的教育教学理论,进行学习研究,并在自己的工作实践过程中运用理论,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

四、努力适应现在的教学环境

新课改的实验有些内容学校的现有的教学实验器材不能满足,只能根据实际情况来改进和满足新课改的实验内容,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和提高自己。能更好的服务学生和教学要求,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育是一种爱心的奉献,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因为我所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一群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生命给予我们的只有一次,既然选择了,就踏踏实实的走下去!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出色完成教育目标。

物理老师的工作心得5紧张有序的一年又结束了,在学校、年级组的正确领导下,我们都相对圆满的完成了高考备考任务,不管成绩如何,一年来平平稳稳、按部就班的贯彻了学校、年级组安排的各项教学管理任务,在期间有有得有失,有成功的喜悦,已存在遗憾,下面将一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科组备考方面

结合我校学生基础差的特点,我们采取低要求,低难度,采用小步教学法,每节课讲解课本两节的内容,尤其是对必修课本,基本上是又给学生讲了一遍,对每个知识点讲完就练习,在课堂上巩固,不把问题留给学生,不把问题留到课外,避免积少成多。今年的一轮复习花费了六个月的时间,我们把学生应该掌握的二百多个知识点逐一复习到位,摸清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完成了基础知识的储备,为第二轮复习打下了基矗从期中考试和模拟考试的成绩来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今年我的主要做法有

1、优化课堂教学,注重双基落实能力的高低,归根结缔在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就要求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夯实,对知识点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做了两方面:一方面充分利用课本、地图册中的各类附图、插图、图表等,把课本的基础知识落实到图上,以图带文,以文带图,实现图文转换,以及图表之间的变化、转化,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表象是多变的,本质是不变的,本质即基础知识的落实。另一方面,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学科内的综合能力,理清学科内的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形成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的能力。

2、做好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掌握了最佳的学习方法,才能使他们的学习具有持续性,并能受益终生。在学习中主要采用引导学生提问的方法和引导学生反思。引导学生提问。不仅是在学习中提出教材内容中的问题,也鼓励学生自己给自己主动的提问题,从而启发思维方式,使问题得以解决。

3、立足课堂主阵地,把课本内容复习到位,扫清知识死角。

课堂练习一对一进行,讲练结合,既记住了知识,又加强了应用。单元练习每章不少,结合学校考试和学科自考,及时检查了学生的掌握情况。

当然还存在一些不足,希望在今后教学中加以重视:

1、对世界地理部分复习过于简略(时间紧迫)区域特征不够细化,初高中的衔接做的不好。

2、学生作业的检查批改应该更加具体,对目标生应尽量面批面改。

3、单元考试后应该让学生自己做好总结,经过第一轮复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并初步形成了知识网络,具备一定的学科技能。

第二轮复习重点是进行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使所学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条理化,提高对地理事物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分析能力。在知识专题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内容进行了取舍,主要针对第一轮复习中发现的薄弱知识点进行巩固完善查漏补缺,加强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以弥补缺陷。

4、高考既是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考察,也是对心理素养的考验,二轮复习中还应注意心理素质的培养。

针对此时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坚定信念,分析反省自己,合理把握高度和难度,恰当安排复习时间,克服考前疲劳。

二、班主任工作方面

印度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到的将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命运”。这句话,不仅道出了教师的教育之要,更精练地说出了一个做人的道理。结合我高三(8)班的具体情况,这一格言成了我这一学期教育工作的指向。

高三以来我们八班的情况大致如下:其一,基本素质悬殊较大。虽说是文科班程度最差的班级,但经过高二一年的科任频繁变换,导致班上同学由于不适应而学习积极性下降。在期末考,该班没有一个成绩较高的同学,又中间各个分数段人数较少,教学操作的难度由此增大;从学生品德看,整个班的同学平常表现良好,这是八班最大的优点。从性别看,男女生比例差异大,女生有30人,而男生仅有12人。需要指出的是这个年龄段的女生多对一个班来讲并不是好打理的事。其二,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应是文科学生最大的毛病!很多同学对各科的学习仍处于很盲目的状态,表现在学习上是无计划性,不会利用时间或时间利用不合理安排不得当等。其三,相当同学缺乏因系统教育而形成的良好道德品行和行为素养,更无所谓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及人生价值取向。其四,准成人阶段学生所有的问题都存在(特别是女生多!)。青春期的躁动与无奈;生理上的成熟与心理上断乳;个性张扬的欲望与社会压力所形成的反差;玩性十足但又要面对高考等。针对以上问题我主要擦去一下措施:

首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用于指导自己的教育工作。指导我得经验观念是以下几点:关注学生一生的教育,避免急功近利式的说教;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避免单纯的“智育第一”;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注重学习方法的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实现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发掘学生的自身教育资源,发挥主体教育功能。

其次,有步骤地循序渐进地开展活动,使相关工作逐渐走上轨道。第一,状态调整。开学后,利用一个休息日,要求全体同学以“我高二的学习与生活”为题,总结高中过去一年的经历与思考,反思自己的经验与不足,并大致勾画一下即将开始的高三年级的学习生活。每一个同学都认真地回顾了自己的过去,我以此为契机,在第一周的班会课上,分析与指导了同学们应怎样进入高三状态,开始新的学习生活。据后来得情况看,效果相当不错。

第二,学习习惯的培养。正所谓“习惯决定命运”!其实,学习习惯也可以决定学习者的学习命运,学习结果。我对同学们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从制定学习计划入手、利用好零碎时间入手。组织同学们学习“学习常规”,落实并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使得大多数同学都能够学有对策,学有方法,克服了学习上的慌乱于无序。

第三,道德素养教育。为此,我利用班会课这个主阵地系统开展此类活动,收到积极效果,多个家长都有较好的评价。我们组织这方面班会的主题有“面对高三”、“集体荣誉与个人行为”等。从同学们的反应看,我们的班会课是十分有成效的。

第5篇:物理心得体会范文

一、教师能灵活地运用教材,处理知识点,与信息技术其他学科整合,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在讲课时,不拘泥于教材顺序,而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变动。物理新课改后,需要学生接触学习很多的信息,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大量的信息量、实现学科渗透、乃至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是难以实现的。利用信息技术能演示现有实验条件下不能完成的实验,利用多媒体的图形、图像、声音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知识。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搜集生动的素材,让学生感受,降低了教学难度。 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为新课改提供了机遇,要把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比拟的效果,也能加快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从他们身上,可以学习很多东西,但是美好中也存在着点滴不足。诸如教师的鼓励手段应该及时、多样;在给予学生展示自我风采的机会时,应该让学生充分、彻底的进行思考、讨论,而不搞形式主义;再是教师在课前与学生交流的时间太长,影响了听课的效果;有些教师在设计上还是以问题作为引线,让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走。

二、自主、合作、探究

第6篇:物理心得体会范文

物业公司综合管理工作心得体会

2008年流火的七月,当弱柳**已变作浓得化不开的绿,这片孕育着新生命的土地,沉浸在缤纷耀眼的绿色告别气氛里,我告别了深爱着的校园,告别了四年童话般的菁菁生活,告别了情谊深厚如手足的同学,站在未来的出发口,伴着阔朗壮美洒脱自如的夕阳红云憧憬未来。在现实中跌跌撞撞,蜕去娇柔华丽的翅膀,也曾不自知的彷徨迷惑,但我会快乐的去接受一切。

物业公司综合管理部的工作,对刚刚大学毕业的我来讲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从质量检查到文件的接收、发放,从档案整理到公司劳动人事管理,再从跟同事的沟通交流到如何对琐碎繁杂的日常工作进行合理的统筹安排等等,这些都是我在课本当中所学不到的,而在工作的过程当中领导的鼓励指导和信任、同事的帮助让我知道怎样去工作,如何去做好工作,同时也激励我去追求更高的目标。

对待工作、做任何事情需要的是一种责任。责任,一个凝结着厚重的字眼,责任是一种承诺,在他身上承载着一个不渝的使命,只有忠实地履行这个使命,才意味着责任的实现。对我来讲,在物业公司工作的这段时间里的点点滴滴让我感觉到,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情虽然很细小,但都需要带着热情、带着责任去完成。

工作两个月了,我的付出,有辛苦,有快乐,同时,能够带着一种责任并快乐的工作,这就是最大的快乐!我将继续努力的学习和工作,因为我热爱这个工作,为自己加油!

第7篇:物理心得体会范文

一、理、气、心

朱子是一个诚明两进的学者,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创立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由于他学问精进不已,学术活动的时间跨度大,在一些重要问题上难免有许多前后不大一致的说法。陈来先生在《朱熹哲学研究》一书中,对朱子学术的发展进程作了细致精到的分析,对那些不一致、有发展的地方进行过疏理。这里我们就不再赘述,而只从总体特征上分析他的哲学思想。

朱子在李延平门下,没能体认到喜怒哀乐未发以前的气象究竟是什么,没有认识到喜怒哀乐未发之中,而延平又着力引导他去理会“分殊”,这就促使朱子走上了一条纯思的知性学术道路。朱子继承和发展了程伊川发扬的《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思想,十分注重“形而上”“形而下”的区别。他认为,“形而上”是本,是体,“形而下”是末,是用;两者是紧密相联的,“形而上”就在“形而下”之中;但是又不能把它们混同起来,它们是不相离但又不相杂的,是两个层次上的东西,一定要在思想意识中把它们分开。朱子把这种纯思的分析,用于他的哲学体系,使他的哲学思想呈现出鲜明的绝对二分面貌。

朱子认为,宇宙是一个气的世界,也是一个理的世界,理与气密不可分地结在这个世界中。但是,理是形而上的东西,是道,是宇宙万物之本;气是形而下的东西,是器,是生成万物的质料。它们之间有明显的分际,不能把它们混淆起来。他说:“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其性其形,虽不外乎一身,然其道器之间分际甚明,不可乱也。……此义理之原,学者不可不审。”(《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58·答黄道夫》)在一般情况下,理与气是结合在一起的,“有是理,便有是气”,“但有此气,则理便在其中”,“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朱子语类·1》)。但是在朱子看来,见理气为一体,这只是表面现象,再深究下去,则应该看到,理贞定恒一,气聚散非常,理是体,气是用,理是本,气是末,因而理在先气在后。他说:“理未尝离气,然理形而上者,气形而下者。自形而上下言,岂得无先后?”,“此本无先后可言。然必欲推其所从来,则须说先有是理”,“理与气本无先后之可言,但推上去时,却如理在先,气在后相似”(同上)。有学生问他,这样说来,是不是就可断定先有理后有气呢?他解释说:“不肖如此说。而今知得他合下是先有理后有气耶?后有理先有气耶?皆不可得而推究。然以意度之,则疑此气是依傍这理行。及此气之聚,则理亦在焉。要之也先有理。只不可说是今日有是理,明日却有是气。也须有先后。且如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同上)因此,朱子认为从本原上说,应该可以断定“有是理后生是气”,“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先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同上),“若论本原,即有理然后有气”(《文集·卷59·答赵致道书》)。从现实的实际事物的角度看,理与气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合二为一,结成一物;但从本原上看,在思维和逻辑中,它们则绝对是二种东西,可以离开气去独立考察理,决不能把它们相混同。他说:“所谓理与气,此决是二物。但在物上看,则二物浑沦不可分开各在一处,然不害二物之各为一物也。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然亦但有其理而已,未尝实有是物也。大凡看此等处,须认得分明,又兼终始,方是不错。”(《文集·卷46·答刘叔文》)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应当在思想中作“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分,朱子指出这是“义理之原”,“不可不审”,这是正确的,揭示了哲学思维的特点。但他认定形而上的理是本,形而下的气是末,理在气先,并把这一观念作为自己思想体系的基石,这便使他走上了一条与传统儒学相反的学术道路。

“心”在以往的儒家学者那里,一般都有两层意义,一是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即人的本性,常常称之为“本心”、“良心”,有时也称为“赤子之心”、“恻隐之心”或“仁”等;二是指腔子里的心,即人的身体器官之一,思维器官。而到朱子这里,则剔除了其第一层意义,仅仅是指思维器官。因为在朱子看来,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是性,是理,是所以然,是属于形而上的东西,它是恒静的,寂然不动的,是未发。而心则属于气,是形而下的,是具体的物体,它是恒动的,变化莫测,是已发。形而下的东西与形而上的东西是有本质区别的,不可能成为本体。所以在朱子的哲学中,“心”就只是思维器官,有时也有“思想”“意识”“动机”之意。这是朱子理气观念在人生界的贯彻。他说:“心者,气之精爽者也”(《语类·5》),“心官至灵,藏往知来”(同上)。心既然是一种气,那么它就有昏明清浊之分,有的人的心,禀得清明之气多;有的人的心,禀得昏浊之气多。清明多的,就容易成圣;昏浊多的,就容易成愚。他说:“口耳目等,亦有昏明清浊之异。如易牙、师旷、离娄之徒,是其最清者也。心亦犹是而已。夷、惠之徒,便是未免于气质之拘者。”(《文集·卷56·答朱飞卿》)在他看来,“心”就像一口容器,其中装着性、理,即装着人之所以为人者,它就像所有的具体事物一样,是理与气的统一体、合成物。所以,朱子说:“心以性为体。心将性做成馅子模样”(《语类·5》),“性便是心之所有之理,心便是理之所会之地”(同上),“性是理,心是包含该载、敷施发用底”(同上),“心包万理,万理具于一心”(同上),“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13》)。“心”虽然具万理,但与“理”决是两样东西,就如同盆与水一样,不能把盆中之水与盆等同起来。所以他坚决反对“心即理”之说。在他看来,主张“心即理”至少犯了三个错误:一是混同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别;二是与佛教“明心见性”划不清界限,佛教讲即心是佛,你说即心是理,那么佛不就等于理了吗?三是既然认心即理,那就会导致任心而行,把私欲之心也当成天理。他说:“儒者之学,大要以穷理为先。盖凡一物有一理,须先明此,然后心之所发,轻重长短,如能准则。若不于此先致其知,但见其所以为心者如此,识其所以为心者此,泛然而无所准则,则其所存所发,亦何自而中于理乎?且如释氏‘擎臂竖佛’‘运水搬柴’之说,岂不见此心,岂不识此心?卒不可与入尧舜之道者,正为不见天理,而专认此心以为主宰,故不免流于自私耳”(《文集·卷30·答张敬夫》),“说心与理一,而不察乎气禀物欲之私,故其发亦不合理,却与释氏同病,不可不察”(《语类·126》),“子静之学,于心地工夫不为无所见,但欲持此陵跨古人,更不下穷理细密工夫,卒并与其所得者而失之,人欲横流,不自知觉,而高谈大论,以为天理尽在是也”(《文集·卷56·答赵子钦》)。在他看来,心虽具万理,但那只是潜在的,并不是现实的。要现实地达到心与理一、心即理的境界,须做细密持久的穷理和涵养工夫,像孔子都要到70岁时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普通的人怎么能轻言呢?儒学的理论和圣贤的一切说教,都是要把人心中潜在之理讲明、体察、弘扬出来,以使此心与圣人之心同,使心与理现实地同一起来。这是儒家为学的真诀。他说:“圣贤教人,所以有许多门路节次而未尝教人只守此心者,盖为此心此理虽本完具,却为气质之禀不能无偏,若不讲明体察,极精极密,往往随其所偏,堕于物欲之私而不自知也”(《文集·卷54·项平父》),“人之所以为学者,以吾之心未若圣人之故也。心未能若圣人之心,是以烛理未明,无所准则,随其所好,高者过,卑者不及,而不自知其为过且不及也。若吾之心即与天地圣人之心无异矣,则尚何学之为哉?”(《文集·卷42·答石子重》)

按照朱子对心与理关系的理解,合乎逻辑地必然要对“心即理”产生上述批评和责难。但这仅仅是朱子的逻辑、朱子的哲学。孟子讲良知良能,讲本心,象山讲心即理,实际上是讲本心即理,恻隐之心即理,赤子之心即理,而不是讲心的全体都是理。在朱子那里,心是形而下的,是气,是已发,那当然就不能是形而上的、未发的理。而在孟子和象山那里,本心、恻隐之心、赤子之心等,就是形而上的,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理,就是未发之中。孟子和象山在本心之外,也承认食色之心、富贵之心等,如:孟子说“欲贵者,人之同心也”(《告子·上》),承认这些心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只不过它们是“小体”,不是人之所以为人者,不能以“小体”妨害“大体”。所以孟子会说“周公之过,不亦宜乎”(《孟子·公孙丑·下》),象山也说“以铢称寸量之法绳古圣贤,则皆有不可胜诛之罪”(《陆九渊集·卷17·与致政兄》)。而在朱子这里,这些心都成了“人欲”,没有一点合理性,是要灭绝的。把理与心看成是像水与盆那样截然不同的二物,就必然导致成君子做圣人不是人们发自内心深处的要求,不是本心自然而然地滚滚流出的,而是至寂至静的天理的要求。因而,无论朱子如何强调理就在心中,如何强调要到心中去求理,都与儒学的精神不相契,都只是形似,都是“义外”的“外入之学”。 这也是朱陆哲学异同的关键之所在。而所谓“尊德性”与“道问学”的异同,则是次要的,是表象。

二、已发未发

朱子曾说:“李先生教人,大抵令于静中体认大本未发时气象分明,即处事应物自然中节。此乃龟山门下相传指诀。”(《文集·卷40·答何叔京》)实际上,这不仅仅是龟山门下指诀,也是儒家仁学的要诀,后来象山的“发明本心”,阳明的“致良知”都不外乎此。所谓“应事接物自然中节”,是指合于伦常,而不是指合于事物自身的客观之理。朱子对这一指诀产生怀疑,是把“自然中节”理解成合于事物之理。这种理解显然是误解。杨龟山曾说:“物固不可穷也,反身而诚,则举天下之物在我矣。”(《宋元学案·卷25·龟山学案》)朱子则批评它:“近世如龟山之论便是如此,以为反身而诚,则天下万物之理皆备于我。万物之理须你逐一去理会过方可。如何会反身而诚了,天下万物之理便自然备于我?”(《语类·62》)。朱子的这一批评,实际上是他自己误解表现。“反身而诚”是指自己的言行举止、应事接物,无一不是本诸自己的真性情(直),这是一种至高的与物同体境界。因为人为万物之灵,所谓“参天地,赞化育”,不是有助于自然之大化,而是自由自觉地完成自己真性情的过程。草木鱼虫皆遂其性,但只是盲目的必然。它们没有自觉的自我意识,不知道自己自遂其性的过程,就是宇宙大化的自然过程,可以说,它们只是处在一种最低级的浑沌的与物同体境界,也可以说是物各是物,各不相关,相互漠然的各私其身的状态。而仁者(反身而诚者)则是自由自觉地参与到宇宙大化中去,而与天合一。他的与物同体,则是与物休戚相关,痛痒相联的状态。故曰“举天下之物在我”。朱子没有体悟到这一境界,所以有对龟山的批评。

朱子说:“余早年从延平李先生学,受《中庸》之书,求喜怒哀乐未发之旨,未达而先生没。”(《文集·卷75·中和旧说序》)又说:“昔闻之师,以为当于未发已发之几默识而心契焉。向虽闻此,而莫测其所谓。”(《文集·卷40·答何叔京》)所谓“未发已发之几”,就是初念转念之际。这时最易体认自己心性之本真。这时本心才萌,念虑纷纷,是体认和涵养本心的最好时机。过后思量,则容易以转念之差认做心性之真。朱子还说:“旧闻李先生论此最详。当时既不领略,后来又不深思。”(《文集·卷43·答林择之20》)尽管朱子在延平生前死后作了很大的努力去探索未发之中,都没有找到那种可以受用的体验[3],所以在反复求索之后,终于走上了一条与龟山指诀相背的纯思的知性学术道路。

朱子在与张南轩的讨论中曾阐述过这样的思想:人自生至死,无论语默动静,心的作用从未停顿过,即使是睡眠或无所思虑时,也是知觉不昧、心体流行的。所以心无论何时都是处于已发状态,未发就不应当是心,而是心之体,即性。只有性才是真正寂然不动的未发。心“无分段时节,莫非已发”,未发是内在之体,已发是外在之用。“一日之间万起万灭,而其寂然之本体,则未尝不寂然也。”(《文集·卷30·与张钦夫1》)朱子的这种认识,与他对理、气、心的界说是一致的。朱子说:“思虑未萌,事物未至之时,为喜怒哀乐之未发。当此之时,即是此心寂然不动之体,而天命之性体段具焉。以其无过不及、不偏不倚,故谓之中。及其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则喜怒哀乐之性发焉,而心之用可见。以其无不中节,无所乖戾,故谓之和。此则人心之正而性情之德是也。”(《文集·卷64·与湖南诸公论中和·一》)以“思虑未萌、事物未至”为未发,则与庄生“心斋”“坐忘”相去不远。其无所事事,无知无识,固可无过无不及。但以其为“中”,则与儒学未发之中风牛马不相及。其“未发”、其“中”莫名其妙,不知何谓。则“平日庄敬涵养之功”不知庄敬什么,涵养什么?又怎能发而无不中节?朱子把它视作“日用本领工夫”,这真是痴人说梦。这样去涵养,只能让人养成个枯寂。实际上,儒学所说的“喜怒哀乐未发”,是指遇事之时,“内交”“要誉”“恶声”“宫室之美”“妻妾之奉”等受外物引诱而来的思想意识还没有渗杂进来,只有从“赤子之心”“恻隐之心”“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些本心而来的念头这样一种状态,所谓“未发之中”就是指这些本心。而已发,就是指遇事之际,脑子里不仅有本心,还有“内交”“要誉”“恶声”之类的念头,本心与这些念头交杂在一起的状态。而静中体认喜怒哀乐未发以前气象的龟山门下指诀和延平要朱子去求的未发之中,就是要去体认和察识遇事时,自己头脑中油然而生的本心。其实朱子对此曾有所体悟,他说:“其良心萌叶,亦未尝不因事而发见。学者于是致察而操存之,则庶乎可以贯乎大本达道之全体而复其初矣。”(《文集·卷30·与张钦夫·1》)但是如果把心认作“中”和“未发”,那就与他说的理心关系的主张不一致。那可是他哲学的基石。为了贯彻其理形上、心形下和理体心用的根本观点,他后来便了自己的这一合乎儒家仁学的认识,而得出了“心为已发,性为未发”的结论。

三、涵养工夫

儒家为己求仁之学重视涵养,把“涵养”与“察识”并列,作为成仁的两种基本方法。孟子说:“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孟子·告子·上》)。他以“牛山”比喻“心”。本来牛山曾经草木葱盛,青翠茂美。但由于它紧邻城市,到山上去砍柴放牧的人很多,长年遭受砍伐践踏,以致成了秃山。虽然它也不断地有新草新枝长出,但经不起连续不断的糟蹋,因而总是那样秃秃的。“心”也是同样的,本来是有“赤子之心”“恻隐之心”“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些本心的,由于有花花世界的种种外诱,“内交”“要誉”“恶声”“声名”“利禄”“得失”“祸福”等非本心的东西常常干扰侵袭,如果不注意涵养那些本心,就会像牛山一样,那些青翠茂美的东西会被侵蚀殆尽;如果能够时常注意涵养本心,那么那些非本心的东西就可不拒而消,本心就能越来越充实,越来越壮大、光辉而神明。所以在孟子那里,涵养的内容是本心,在本心萌发时,让它充茁周贯,付诸现实,不要使它被别的意念所隔断、蒙灭。

朱子也十分重视涵养,但他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了二程“存养于未发之前”的观念[4],主张涵养于未发之前、临事之前。他说:“当未发见时,便合涵养。惟其平日有涵养之功,是以发见著明而扩充广大也。若必候其发见,然后保夫未发之理,则是未发之时漠然忘之,及其发后助长之也”(《文集·卷44·答方伯谟》),又说“须是平日有涵养之功,临事方能识得。若茫然都无主宰,事至然后安排,则已缓而不及于事矣”(《文集·卷42·答胡广仲》),“若必待其发而后察,察而后存,则工夫之所不至者多矣。惟涵养于未发之前,则其发处自然中节者多,不中节者少,体察之际,亦甚明审,易为着力”(《文集·卷43·答林择之》),在《孟子或问》中,他还说:“此心之发,固当密察存养而扩充之矣,然其明暗通塞之几,乃存乎平日所以涵养之厚薄。若曰必待其发见之已然而后始用力焉,则喜怒哀乐未发之时,学者为无所用其力,可乎?”他认为,只有在事物未至之时,此心未发之时,做了涵养的工夫,才能够使心发而中节,应事接物才能不差。否则就会心中茫然无所主张,而不能应物。所以,平日无事之时,应当保持一种涵养的状态,做涵养的工夫。离开应事接物、日用常行做涵养至寂本体的工夫,这不是“心行路断”,而与“心斋”“坐忘”“禅定”合流了吗?

那么未发之时涵养的是什么?由于他把心与理看成二物,理是未发,是形而上的所以然,是寂然之体,心是已发,是形而下的物,是变动不居之用,所以,虽然心包众理,心具万理,那也只是“包”而已,“具”而已,就像花瓶装着花一样。养当然应当是养花,而不是养瓶。按照他的逻辑,涵养的内容就不应当是“心”,而应当是“理”。所以他说:“只是常存此心,知得有这道理光明不昧。方其静坐未接物时,此理固湛然清明。及其遇事而应接也,此理亦随处发见。只要人常提撕省察,念念不忘,存养久之,则是理愈明,虽欲忘之而不可得也”(《语类·16》),“今所谓顾提者,只是心里常常存着此理在”(同上),“操而存之,则只此便是本体,不待别求。惟其操之久而且熟,自然安于义理而不动。则所谓寂然者,当不待察识而自呈露矣。今乃欲于此顷刻之存,遽加察识,以求其寂然者,则吾恐夫寂然之体未必可识,而所谓察识者,乃所以速其迁动,而流于纷扰急迫之中也”(《文集·卷47·答吕子约》)。这里,朱子很显然是把“理”作为存养的内容,而且是涵养未发时的寂然之体。具体地说,就是常常心中念念不忘各种伦理道德和礼仪,把它们记得滚瓜烂熟,到应事时,就可以驾轻就熟地按照那些“理”去做。这样,久而久之,心中就会全是义理而“天理粲然”了。朱子也讲涵养不可间断,要贯动静;也讲要“此心自做主宰”,但他所在贯动静和主宰的,只是理,是以理来规范自己,而不是涵养本心,使它自主流行,“盈科而后进”。正如象山评论告子的“不动心”那样,朱子的涵养,是“操持坚执做”,不是“明道之力”[5]。

四、格物穷理

格物穷理,是二程从《大学》一书中继承和发扬出来的。二程门下,从杨龟山到李延平,都十分重视这一思想。不过在二程那里,就没有解决好格物穷理与识仁的关系,说法有些混乱。这是因为格物穷理在本质上与儒家仁学(内圣学)并不相干,不是本心或曰“真性情”自我实现的内在方法,而只是一种外在的补充,或者说只是儒家外王学的必要途径。所以孟子不讲格物穷理或格物致知,只讲“求其放心”,讲“操则存,舍则亡”[6]。象山虽然讲格物致知,但其内容是“减担子”[7],减去“内交”“要誉”“恶声”以及其它声名利禄等私心“小体”的负担,则本心自然朗现出来。二程和朱子则把它移植到儒家仁学中来,朱子还把它作为儒家仁学的主要方法,这就自然要与其内容发生冲突。

朱子认为,为学为什么要格物穷理呢?这是因为,此心虽然万理完具,但是它往往要受到气质的偏蔽,万理不能毕现,如果不通过格物穷理的工夫去体察、认识心中之理,就会堕于物欲之私,认私欲为理。他说:“此心此理虽本完具,却为气质之禀不能无偏,若不讲明体察,极精极密,往往随其所偏,堕于物欲之私而不自知也”(《文集·卷54·项平父》),“儒者之学,大要以穷理为先。盖凡一物有一理,须先明此,然后心之所发,轻重长短,如能准则。若不于此先致其知,但见其所以为心者如此,识其所以为心者此,泛然而无所准则,则其所存所发,亦何自而中于理乎?”(《文集·卷30·答张敬夫》)。这是其一。其二,朱子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各有其理,只有通过格物致知的工夫去认识这些物理,才能豁然贯通,而认识“理一”,达到“知至”。他说:“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也”(《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天下之物,无一物不具夫理。是以圣门之学,下学之序,始于格物以致其知。不离乎日用事物之间,别其是非,审其可否,由是精义入神以致其用。其间曲折纤维悉,各有次序,而一以贯之。无分段,无时节,无方所。以为精也,而不离乎粗;以为末也,而不离乎本。必也优游潜玩,厌饫而自得之,然后为至”(《文集·卷38·答江元适》)。其三,万物各有其理,人作为万物之灵,认识那些理,是人的分内事,也只有通过格物穷理的工夫,广泛地认识事物之理,才能应事接物而无差,才能开物成务,成己成物,成就功德。他说:“天地阴阳事物之理、修身齐家治国以至于平天下之道、与凡圣贤之言行、古今之得失、礼乐之名数,下而至于食货之源流、兵刑之法制,是亦莫非吾之度内,有不可得而精粗者。非考之载籍之文,沉潜参伍,以求其故,则亦无以明夫明德体用之全,而止其至善精微之极也”(《文集·卷80·福州州学经史阁记》),“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缺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缺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缺了一物道理。须着逐一件与他与理会过”(《语类·15》)。

既然格物穷理如此重要,那如何去格物呢?朱子由于把理与心看成是截然不同的二物,因而就断绝了心上求理之路。如果只到心上去求理,就如同到盆上去认识水之理一样,那是不可能的。朱子认为应当到事事物物上去求。他说:“致知是自我而言,格物是就物而言。若不格物,缘何得知?而今人也有推极其知者,只是泛泛然竭其心思,都不就事物上穷究,如此,终无所止”(《语类·15》),“人多把这道理作一个悬空底物。《大学》不说穷理,只说个格物,便是要人就事物上理会,如此方见得实体。所谓实体,非就事物上见不得”(《语类·15》)。杨龟山曾说:“天下之物不可胜穷,然皆备于我,非从外得也。所谓格物,亦曰反身而诚,则天下之物无不在我者。”(《大学或问·卷2》)朱子批评他说:“但专以格物致知为为己之学,则未尽乎为学之道,而于为己之意尤无所发明”(《论语或问·卷14》),“惟杨氏反身之说为未安。盖反身而诚者,物格而知至,而反之身,则所明之善无不实有。……若知有未至,则反之而不诚者多矣。安得直谓能反求诸身,则不待求之于外,而万物之理皆备于我而无不诚哉?况格物之功,正在即事即物而各求其理。今乃反欲离去事物而专务求之于身,尤非《大学》之本意矣”(《中庸或问·卷4》)。朱子认为:“理在物而用实在心”(《语类·18》),“理在物,与在吾身只一般”(同上),这样,格外物之理,就与明心中之理是相通的。所以他认为,所谓格物致知,就是即物求理,是到具体的每一件事物上去,研究并找出和认识其中的“所以然”及其“所当然”。他说:“穷理者,欲知事物之所以然与其所当然者而已。知其所以然,故志不惑;知其所当然,故行不谬”(《文集·卷64·答或人问》),“圣人之心无毫厘之差,谓如事当恁地做时便恁地做。且如不得其酱不食。这一物合用酱而不得其酱,圣人宁可不吃。盖欲皆得其当然之则故也”(《语类·38》),“一草一木岂不可格?如麻麦稻粱,甚时种,甚时收,地之肥,地之硗,厚薄不同,此宜植某物,亦皆有理”(《语类·18》)。坚持这样格下去,积累多了,就能贯通,就能明了宇宙人生之道。他说:“譬如草木,理会根源,则知千条万叶各有个道理。事事物物各有一线相通”(《语类·114》),“于物之理穷得愈多,则我之知愈广。其实只是一理,才明彼,即晓此。只是这一件理会得透,那一件叠是会得透,积累多,便会贯通”(《语类·44》),“积习既多,自当脱然有贯通处。乃是零零碎碎凑合将来,不自不觉自然醒悟。其始须用力,及其得之也,又却不假力”(《语类·18》),“所以谓格得多后自能贯通者,只为是一理。释氏云,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这是那释氏也窥见得这些道理”(同上)。朱子的这些思想,既是对二程格物说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李延平要他“理会分殊”的必然结果。朱子从延平那里学到理会理一不难,难的是理会分殊的观点,极为注重对“分殊”的认识,认为只有理会了“分殊”,才能够一贯起来,才能够掌握“理一”。他说:“不是一本处难认,是万殊途同归处难认”(《语类·27》),“万理只是一理,学者且要去万理中千头万绪都理会,四面凑合来,自见得是一理。不去理会那万理,只管去理会那一理,只是空想象”(《语类·117》),“圣人未尝言理一,多只言分殊。能于分殊中事事物物头头项项理会得其当然,方知理本一贯。不知万殊各有一理,而徒言理一,不知理一在何处?”(《语类·27》)“须是逐件零碎理会。如一个桶,须是先将木来做成片子,却将一个箍来箍敛。若无片子,便把一个箍去箍敛,全然盛水不得”(同上),“精粗大小都要格它,久后会通,粗底便是精,小底便是大,这便是理之一本处”(《语类·15》)。那么格物要格到什么程度呢?朱子认为,在一件事上,要格到十分透;在不同事物上,至少要十件格透九件。他说:“所谓格物者,常人于此理或能知一二分,即其一二分之所知者推之,直要到十分,穷得来无去处,方是格物”(《语类·18》),“致知格物,十件事格得九件透,一事未通透,不妨。一事只格得九分,一分不透,最不可”(《语类·15》),“要见尽十分,方是格物”(同上),“物格者,物理之极处无不到。知至者,吾心之所知无不尽”(《语类·60》)。

照朱子的这些格物的思想去做的话,人哪有那么多精力?与博古通今的杂学之士又有什么区别?这是朱子格物之学必然要遇到的难题。他的学生问他:“然则所谓格物致知之学,与世之所谓博物洽闻者奚以异?”他解释说:“此以反身穷理为主,而必究其本末是非之极至。彼以徇外夸多为务,而不核其表里真妄之实。然必究其极,是以知愈博而心愈明。不核其实,是以识愈多而心愈窒。此正为己为人之所以分,不可不察也。”(参见钱穆《朱子新学案》中册,1986年巴蜀书社,第723页)由于格外物必然遇到这样的问题,所以朱子又反过头来,强调格物要反身体认,要切己,要先有“本领”。他说:“格物须是从切己处理会去。待自家者已定叠,然后渐渐推去,这便能格物”(《语类·15》),“且穷实理,令有切己工夫。若只泛穷天下万物之理,不务切己,即是《遗书》所谓游骑无所归矣”(《语类·18》),“《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谓人合下便有此明德,虽为物欲掩蔽,然这些明的道理未尝泯绝,须从明处渐渐推将去”(《语类·15》),“人之一心,本自光明。常提撕他起,莫为物欲所蔽。便将这个做本领,然后去格物致知”(同上),“今人既无本领,只去理会许多闲古董,百方措置思索,反以害心”(《语类·7》),“要于本领上理会”(《语类·8》)。但是朱子的这种修正虽然合乎儒家为己求仁之学,是儒家为己求仁之学的本有之义,却是徒然的,不仅解决不了他哲学体系中的问题,反而会引起学者思想的混乱。因为这与其对“心”“理”关系的界定是不一致的,与其前面所阐述的格物致知主张是两种全然不同的进学路子,不可能合而为一。既然心与理是两种独立的东西,是“馅子”与“皮子”的关系,心只是气,是器官,那么这种“心”怎么可能成为“明德”,怎么可能“本自光明”?他所说的“本领”也就莫名其妙了。

朱子的哲学之所以有这些混乱甚至矛盾的说法,当然与他认真的求知态度、精进不已的思想发展进程有关,但根本原因还是他所立定的哲学基础,即反对心即理,认定理气二分、理心二分,并把它贯彻到各个方面所造成的。由于他认心与理为相对的、独立的二物,理为本,心为用,所以不论他如何强调万理具于心中,强调求心,最终都要落脚于到心外的事事物物之上去求理上来,都是要以心外之理去明心,以心外之理去求仁。因此,朱子的哲学体系终不能把张载和二程的体系合而为一,反倒正如陆象山所说的那样,他的哲学是“外入之学”[8],是“孔门别派”[9]。

[1] 张载在《正蒙·太和篇》中说:“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

[2] 张载在《正蒙·乾称篇》中说:“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3] 朱子《困学诗》有云:“旧喜安心苦觅心,捐书绝学费追寻。”

[4] 伊川曾说:“存养于喜怒哀乐未发之时则可,若言求中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则不可。”(《二程集·遗书·卷18》)

[5] “告子不动心,是操持坚执做;孟子不动心,是明道之力。”(《陆九渊集·卷34·语录上》)

[6] 详见《孟子·告子·上》。

[7] 陆象山说:“学者疲精神于此,是以担子越重。到某这里,只是与他减担,只此便是格物。”(《陆九渊集·卷35·语录下》)

第8篇:物理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区域物流中心 服务支撑体系 作用机理

一、引言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区域物流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其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增强区域物流产业竞争力已经成为各地决策者的普遍共识。然而,目前区域物流理论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区域物流区位条件、基础设施、产业配套等硬环境的研究,而对区域物流政策环境、诚信环境、人才培育等软环境的研究却较少,这也就导致了区域物流理论的解释能力大打折扣。

国内外一些区域物流发展的实践,特别是一些硬件条件很好的物流中心,迟迟发展不起来,引起了理论界对物流软环境的重视,近几年也出了不少成果。例如,新加坡与埃及的塞得港硬件条件都比较优越,但前者发展成为世界级海港,极大地促进了新加坡的繁荣,后者只是一个消费城、贸易中转地、经济发展迟缓的城市;具有良好区位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的武汉,改革开放以来就实施“两通起飞”战略,但其经济发展与同等基础的城市相比明显滞后,这些现象仅仅从硬件环境是很难作出解释的。

总体来看,目前理论中提出的建设区域物流中心服务支撑体系的措施不够系统,顾此失彼,而且有些缺乏可操作性,对于物流中心服务务支撑体系的约束机制和建设路径缺乏系统研究。物流理论涵盖的内容体系的科学边界、基于流程管理的物流战略、物流组织变革的作用和结果、深入“物流产业”的研究、物流统计口径的统一和评价研究、物流活动规律等还缺乏系统的研究。

二、物流中心服务支撑体系的内涵

物流中心服务支撑体系是指可以随人为干预而改变的,服务和支撑区域物流中心运输、储存、搬运与装卸、包装、配送、流通和加工等物流基本功能的有效发挥,从而推动、促进区域物流中心发展的非物质形态的区域外部环境因素的总和。具体包括:政策因子、法律因子、市场因子、服务因子、经营因子和文化因子等方面。

物流功能的“有效”发挥是指现有的物流硬件设施在最大产出水平上或趋近于最大产出水平的状态,这时物流要素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本文采用物流服务产出可能性曲线图进行详细分析,如图1所示,该图是一个物流服务产出可能性曲线,物流服务包括信息服务、运输、储存、搬运等,X表示物流中心提供的某种服务功能,Y表示其他服务产出。在B点和D点所对应的产出水平上,物流要素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在A点所代表的产出水平上,物流要素利用效率低下,资源有所浪费;C点所对应的产出水平虽然很高,但现有的要素禀赋和技术水平达不到。

三、区域物流中心服务支撑软环境的特征

区域物流中心发展的约束因子可分为物质性的、非物质性的、自然界的、社会的等等。每一大类的约束因子又包含若干子约束因子。从环境因素的物质属性来划分,区域物流中心环境可分为硬环境与软环境两部分。不过,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划分没有绝对的界限,西方学界通常将制度类环境因子视作硬件环境,因为西方大多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政治制度在较长时期内具有稳定性和刚性,我国学术界将制度类环境因子归为软环境。物流中心的服务支撑软环境与硬环境的区别虽然不能完全区分,但是可以从服务支撑软环境的特征来认识。

1、不可视性

物流中心硬环境的可视性主要是指其可观测性、可量化性,并仅指其物质形态的可视。无论是自然生态系统,还是基础硬件设施或资源禀赋条件等,都能够通过数学手段进行量化来评估计算成本。而物流中心服务支撑软环境则具有不可视的特征,虽然其对区域物流中心的发展有很强的促进和约束作用,但服务支撑软环境的内容无法进行直接量化处理和计算,难以制定出量化的标准。

2、边际贡献递增性

通常区域物流中心硬件设施的建设和改善都以巨大的经济投入为前提,如修建一个码头、机场、仓储中心、建设公路、架设桥梁等,效益的发挥与成本的回收也有一定期限,并且硬件条件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也是有限度的,满足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即硬件条件在投入的过程中,早期呈现递增的趋势,但达到一定规模之后便出现递减的趋势,如图2中H曲线所示,这也是地方经济的发展不能一味靠政府投入拉动的原因,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但是软环境建设一般是一种成本低、收效大、难度很高的开发性投入,良好的环境一旦形成,将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示范效应,却不一定需要投入很大的经济成本,而且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不是递减而是递增的,如图2中S曲线所示。不过有些软环境的改善却需要付出巨大的社会成本。且不能用经济指标来简单的衡量,如制度的变迁、政权的更替等。

3、时物流中心发展的贡献差异性

在区域物流中心发展的不同阶段,物流硬环境与服务支撑软环境的作用效果是不同的。在物流中心发展的初期,硬件条件起着主要的制约作用,没有公路、铁路、码头、仓库等硬件设施,再好的软环境也不会带来物流中心的繁荣发展。如图2所示,在物流中心建设的前期,物流H环境对物流中心的作用远远大于s环境的作用,但是H环境的作用呈现边际递减的规律。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软环境成为制约物流中心发展的主导因素。

4、发展的渐进性

区域物流中心硬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通常具有突变性,例如,一个区域新建一条高速公路,在公路竣工通车之时,其交通状况比新建之前有了质的提升,具有突变性。但软环境的改变和发展是渐进的,只有靠长期的积累才能实现总体面貌的改变。

5、建设的滞后性

区域物流中心的硬件环境,如仓储中心、物流园区、道路、码头等的建设具有明显的超前性,地区或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一般都要进行规划,需要超出当前的需求,否则等经济发展起来,对物流的需求增加了,再进行扩充的改造成本就会大大增加,所以,为将来经济发展留下空间而进行的适度超前的硬环境建设是必要的,但是,现在的物流中心服务支撑软环境的建设则具有滞后性,往往是被动地跟着社会的需求走,很难超前满足市场需求。

四、物流中心服务支撑体系的作用机理

物流中心服务支撑体系具有降低交易成本、外部性内部化、减弱不确定性、为合作创造条件等具体功能,这些功能又从属于提供激励与约束这种更基本的功能,具体结构如图3所示。

1、降低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是指促成交易完成所发生的时间和货币成本,也就是使价格机制发生作用的成本,包括搜寻所需要交易产品的成本、取得产品或交易对象的成本、讨价还价的成本、作出交易决策的成本等。降低交易成本一般有如下途径:第一,外部交易活动内部化。选择自己生产还是市场交易,可以用交易成本来

衡量,当通过市场交易的成本大于企业自己生产的成本时,企业选择自己生产。第二,法律法规和制度的约束。市场交易最终是产权的转移,产权不仅是指所有权,也包括经营权、收益权、转让权等,产权要顺利实现转移,产权必须明晰。第三,社会文化、诚信和舆论等精神力量。在诚信度高的社会,市场交易主体受社会舆论的约束,提供质量合格的产品,并严格履行合约。

物流中心服务支撑体系是促进物流中心功能有效发挥的一切软性约束的综合,既包括法律法规、制度的安排,也涵盖社会文化和诚信度等。物流企业为其他企业或个人提供服务,如信息服务、包装、运输、仓储等。企业提供服务应该获得相应的回报,提供服务的获益权也是一种产权,提供优质服务能够顺利获得收益的物流企业才能顺利经营下去。如果物流企业提供服务但存在无法获得回报的风险,物流企业将只为诚信度较高的企业或个人提供服务。在提品之前,企业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信息的搜集上,尤其是企业的口碑,还得签订合约,并时刻监督合约的履行。

完善的法律法规和严格的执行力能有效减少物流企业花费在信息搜寻和监督合约履行上的成本。人们进行产品交易往往依靠两种方式来保护自己的收益权,一种是原始的亲情网络,在法律制度缺失的年代,人们互通有无,通常在同部落之间,对方的信用情况都很清楚,如果一方违约提供劣质产品或拒不付款,将为族人唾弃,很难再生存下去;二是依靠法律制度的保护,这种制度导致整个社会的前期投入比较大,即固定成本较大,交易的边际成本很小。企业提供的产品不合格会受到市场的惩罚,对其他组织或个体造成的损失会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企业的产权受到法律的保护,企业违约的成本将大大增加。社会舆论监督和诚信等社会资本同样也起到降低交易成本、促成交易的作用。现在网络迅猛发展,媒体的监督力量越来越强大,对企业形成更大的无形约束力。

2、减弱不确定性

区域物流中心的发展离不开无数的物流企业,物流企业是提供信息咨询、加工、搬运、包装等服务而获取利润的经营组织,其实质就是为其他企业或组织与工人提供服务,这就需要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同时具备良好的软环境,如健全的法制、法律的严格执行、良好的诚信环境和舆论环境等,这些都能够增加违约的成本,减少不确定性。

物流服务支撑体系是一种软环境,软环境是相对于硬件条件来说的,其物理属性上具有不可视的特点,但是其影响力一点也不软,对区域物流中心的发展具有刚性约束。为了比较和测度不同物流中心服务支撑体系的约束力,根据服务支撑体系的特征,可以将物流中心服务支撑体系细分为刚性约束和弹性约束,物流中心服务支撑体系约束力如(1)式表示。

SC=IL-F(1-I) (1)

(1)式中,SC表示服务支撑体系对区域物流中心发展的总体的约束,R表示刚性约束,F表示弹性约束,I表示物流企业可控变量,也可以理解为企业的活动与应变能力。

物流中心服务支撑体系弹性约束力的大小也取决于企业本身的适应能力与活动能力,企业自身的资源、社会资本和公关能力的不同导致其适应能力和活动能力具有很大差别。同一物流服务支撑体系下,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弹性约束力。

弹性约束力的不确定性会导致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政府管理人员的寻租行为,地方法规和优惠改策在实施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弹性空间,这就给部分管理人提供了寻租空间;二是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弹性约束力与企业的适应能力成反比,企业为了降低软约束必定在提高自身活动能力上花费大量的资源,同时仔细研究地方政策,并加大公关投入,提升应变能力。

物流中心企业面对的不确定性约束,加剧了企业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投资风险,不利于吸引物流企业安家落户,也造成了企业资源的错位配置,增加了交易成本,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抑制了投资的积极性。因此,必须重视物流中心服务支撑体系软约束力的硬化。

3、为合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企业发展离不开相互之间的合作,特别是上下游企业之间,甚至竞争者之间有时候也需要合作。如研究某种新产品,前期投入很大,而且风险比较大,但回报丰厚,仅靠一个企业的财力难以承担,竞争企业可以合作研发。要顺利实现合作,参与者的利益必须得到保障。作为理性的个人,企业家提品或服务以获得最大的回报为目标,健全的法律制度和严格的贯彻实施是合作者利益的基本保障。

企业的经营行为,特别是合作创新,有时也会带来一些外部效应。如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的采用,其他企业纷纷效仿,推动了整个行业生产率的提高。首先研究新技术和管理方法的企业具有很大的正外部性,先进的生产工艺或管理方法具有溢出效应,但是研发的企业却能得到其他企业的补偿。另外,有些企业的行为可能带来负的外部性,而没有对受到影响的企业进行补偿,这就需要政府部门通过税收、奖励或罚款等形式进行干预,完善的支撑体系有利于解决这些问题,保障企业的利益,激励企业合作与创新。

物流中心的正常运作是系统要素相互作用、密切协作的结果,物流中心在运转的过程中需要各种资源的支持。物流企业为其他企业、组织或个人提供服务,从而获得报酬,需要与其他企业合作。物流中心服务支撑体系为合作的顺利展开提供了激励与约束。如通过法律的手段,保障企业的合法利益,物流企业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就能够获得相应的回报。同时,作为物流需求方的企业,支付了成本就需要满意的服务,双方之间因为有了健全法制的约束,减少了欺诈的行为。

4、促进生产要素在物流中心聚集

势差是指两个物体之间某种属性的差距,是个物理学概念,如电势差。带电体或导体在电路中两点之间电势的差,也叫电位差、电压;重势差是指两点之间重力势能的差距。随着认识的加深,对于势差的应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物理学领域,也被引入文化研究、经济管理等领域,如文化势差、沟通势差、市场垄断势差等。

本文将势差的概念引入物流系统研究领域,区域物流中心服务支撑体系势差是指两个区域物流中心之间服务支撑体系软环境的差距。

PD=PDaPDb

(2)

(2)式中,PDa表示物流中心a的服务支撑体系,PDb表示物流中心6的服务支撑体系,APD为物流中心服务支撑体系势差。势差使得资本、物流人才流向物流服务支撑体系较好的区域流动。如新加坡是个因港而兴的国家,已成为亚太地区主要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航运中心。现代物流业已成为新加坡的支柱产业之一,其成功是源于独特的区位优势、政府的大力支持、正确的发展战略、完善的产业链、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等。

物流服务支撑体系势差也使得具有良好硬件条件而支撑体系落后的物流区域无法吸引资本和人才,导致物流中心迟迟得不到长足发展,例如与新加坡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相近的巴拿马运河沿岸和苏伊士运河沿岸的城市,由于缺乏政府正确的规划和引导,港口物流中心服务支撑体系薄弱,导致其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物流中心,而只成为一个货物通道。

第9篇:物理心得体会范文

论文摘要:感物、会心、畅神构成了古代山水诗主体创作心理的三个重要环节。感物是审美创造的肇端,会心是审美心理的超越,畅神是审美活动的结果。由此表明,古代山水诗除了“言志”、“抒情”以外,还应有“畅神”一族。由于主体创作心理的活动及变化直接影响到山水诗的意象创造及其美学效果,所以,准确把握创作中主体心理活动的规律,对于古代山水诗审美价值的理解和认识、审美趣味的欣赏和品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山水诗的主体创作心理,古往今来的探讨持续不断。人们在天人和谐思想大文化背景下提出了“感物”、“比兴”等一系列重要范畴,揭示了山水诗创作中主体心理与客观物象之间的密切关系。但总体看来,这些探讨及其成果还显得比较零散而不够系统,特别是对于山水诗创作中主体自理活动的走向和轨迹及其与作品中艺术意象、美学效果的内在联系,还缺乏富于逻辑性和整合性的探索与揭示。如果我们从这方面加以思考和探究,必将进一步深化对山水诗审美价值的认识,并为山水诗的欣赏提供新的寻幽探胜的途径和审美想象的空间。

众所周知,“感物”、“会心”、“畅神”,都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理论体系中的重要范畴之一,浸透了中国特色的文化精神和审美经验。笔者注意到,从起初的“感物”(应物斯感),继而“会心”(境与意会),以最后的“畅神”(怡情快意),恰好构成了古代山水诗创作过程中主体心理活动及变化的链条上的重要环节。

一、感物—对自然美的惊见

在诗歌创作中,感物是指诗人(主体)对客观现实(客体)的感受。我国先秦时期的典籍《乐记》云: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这是我国文艺思想史上最早的比较完整的感物理论的描述。

就山水诗的创作而言,感物是艺术创作的发端,直接影响到诗人创造性灵感(感兴)的勃发。刘群《文心雕龙·物色》:“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钟嵘《诗品序》:“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萧子显《自序》:“若乃登高目极,临水送归,风动春朝,月明秋夜,早雁初莺,开花落叶,有来斯应,每不能已也。”都认为客观景物是文学描写的重要对象,创作开始于主体对四季景物不同变化的感受。

不仅如此,诗人感物既是对自然美的惊见,便往往有偶发性的特点。南宋诗人杨万里有一首《舟过谢潭》(其三):

碧酒时倾一两杯,船门才闭又还开。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料阳拈出来。

写诗人在缓缓行舟中安闲从容地边饮酒边观赏两岸的景色,也许是因为酒喝多了些,也许是因为感到两岸的景色再无新意而有点“审美疲劳”,刚要掩上舱门小憩,然而就在这瞬间里,他意外地瞥见了令人振奋的奇异景观,于是再度推开舱门远望,只见在斜阳的映照下,好山如画,以其万千褶皱显示出无比新颖生动的美感。

毫无疑问,正是由于客观景物在这瞬间的触发,诗人才诗兴蓬勃,欣然命笔,写出这么美的诗来。难怪杨万里曾现身说法般地在《答建康府大军库监门徐达书》中这样描述主客体彼此感遇的原发性和偶然性:

我初无意于作是诗,而是物是事适然触

于我,我之意亦适然感乎是物是事,触先焉,

感随焉,而是诗出焉。

充分表明诗人从当初的无意作诗到随后的产生创作冲动而不由他不作出诗来,外界事物的偶然触发作用(“适然触于我”)是至关重要的。

二、会心—物我两忘的妙契

感物是艺术创造的基础,没有感物所获得的最初主体审美体验,诗人就不会产生艺术创作的欲望和冲动,也就不可能产生诗歌的意象。然而感物毕竟只是艺术创造的初始阶段,决定艺术创造成败高下的关键,还是要看诗人能否在感物的基础上完成一次审美的超越,进人更高层次的艺术境界,即进人“会心”的阶段。

所谓“会心”,是指土体审美感受的一种超乎物我界限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境与意会,神与物游,心灵和大自然达到微妙的精神契合。这在《老子》里被描述为“恍忽”「’叫,到《庄子》更以“庄周梦蝶”的离奇故事明确提出了“物化”的概念[LIL(PIU)。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中也有一个精彩的例子:

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着重

号为笔者所加,下同)处不必在远。昏然林

水,便自有涤、膜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

亲人。”

这里,人与自然高度默契,心会神融。人们确信,假如审美主体以这种精神状态去作画,就会白然天成,所谓“当烟雨灭没,泉石幽深,随所欲而发之,悠然会心,俱成天趣"LZ)(W6)f假如审美主体以这种精神状态写诗,则必然生意盎然,所谓“大块中景物何限,会心之际,偶尔触目成吟,自有灵机异趣”,而不必“拘以寓意之说。

有意思的是,在小诗《独坐敬亭山》中,李白也曾现身说法般地为我们生动再现了审美主体是何以在主客浑融的精神状态中进行艺术创造的: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唐汝询《唐诗解》评:“模写独坐之景,非深知山水趣者不能道”。所谓“知山水趣”,如果反证一下,就是钟惺《唐诗归》评这首诗时所说的“胸中无事,眼中无人”,亦即黄叔灿《唐诗笺注》所解,就是作者只“与敬亭山对若宾主,共为领略”。正因为创作时进人到了人与自然心会神融的审美境界,所以这首《独坐敬亭山》便很自然地传达出了一种李白所特有的风神气韵,所谓“宛然‘独坐’神理”。明代的胡应麟对于李白的五言绝备加推崇,认为“唐五言绝,太白、右垂为最”,却批评这首《独坐敬亭山》“太分晓”,不够“含蓄ff [5](PIl6),因而被清人讥为“非善说诗者”。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胡应麟忽略了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宛然‘独坐’神理”。这种“神理”是在“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样看似直白的言说中表现出来的,未必合乎“含蓄”的标准,然而却是最为难能可喜、可遇而不可求的。

三、畅神—澄怀得理的愉悦

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6](P323)这表明孔子感受到了美妙音乐的巨大魅力。至南朝[宋王微则曰:“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虽有金石之乐,挂璋之深,岂能髻鬓之哉,} ff [77(F26)认为欣赏山水画可使人神思飞荡,所获得的愉悦和满足又不是听音乐及做高官能比拟的。而略早于王微的宗炳更认为“山水以形媚道” “万趣融其神思”,因而有观赏山水画可以“畅神”的提示。所谓“畅神”,即是指在观赏绘画作品时所获得澄怀悟道基础上的审美愉悦。

其实,观赏实在的自然山水亦可以产生类似观赏山水画一样“畅神”的美感。早在东汉时期,张衡就曾在《归田赋》中以充满诗意的笔触勾勒了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自然景象与田园风光,堪称赏心悦目、其乐无穷,所谓“于焉逍遥,聊以娱情”,表明对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使人获得娱情适性的快感。更为完美的表述还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

湍,映带左右……。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

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

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所谓“极视听之娱”,绝非仅指生理层面的感官刺激而已,而是指心理层面的审美愉悦。这使我们联想起宗炳《画山水序》中“眷恋庐、衡,契阔荆、巫,不知老之将至”的自述,以及《南史》本传中关于他“每游山水,往辄忘归”的记载,表明他也是早在观画之前,面对实在的自然山水时就曾产生了类似“畅神”的审美体验的。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王羲之的描述中还揭示了这样一层关系,即主体之所以感到极大的快感,恰是因为他此前已进人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置身于高山、流水、修竹、惠风之中,在俯仰观察之间忘却了自我,个人的生命意识渗透在了深邃的宇宙精神之中,从而感受到了一种“在对象世界中直观自身”的精神上的陶醉与满足。

同样,古代的山水诗中也真实地反映了这样一种主体创作心理现象。王羲之与上述《兰亭集序》同时所作的《兰亭诗》中即云:“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仰望碧天际,俯瞰绿水滨,寥朗无压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亲。”其群品寓目、万籁适我的惬意与满足溢于言表,可与序文对读。它如:

惊风扶轮毅,飞鸟翔我前。……遨游快心意,保己终百年。(曹王《芙蓉池作》)嘉会欣时游,豁尔畅心神。吟泳曲水濒泳波转素鳞。(王肃之《兰亭诗》)清晖能娱人,游子赡忘归。……披拂趋南径,愉悦僵东扉。(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事既多美,临眺殊复奇。……山中咸可悦,赏逐四时移。(沈约《钟山诗应西阳王教》)

都从侧面启示我们:从“感物”的体验开始,经由“会心”的默契,“畅神”实为山水诗创作中主体心理活动及变化的链条上的第三个重要环节。

不言而喻,作为审美主体的诗人,在应物斯感、境与意会之际油然而生怡情快意之感,因而“欣然命笔”,以表达自己对美(“人化的自然”)的享受与陶醉,原本就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事。《消寒诗话》载,一位诗人“在兰州,一日出袖川门循龙尾山麓行数里,梨花极盛,垂杨掩映,青帘飘摇,流泉屈注,间以古寺,颇壮丽。悠然会心,得诗六”,其一酉:

略钓横溪小径料,孤村杨柳可藏鸦。山路转红泉隔,不见居人只见花。Lvl(ncxn)由对自然景物的“壮丽”之感,到与繁花绿柳、酒旗飞泉心有戚戚的物我冥合,此时的诗人已然沉醉在一种情怡神畅的惬意与满足之中,这就无怪乎诗人竟一口气吟咏出六首诗来!

这又启发我们不能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古代诗歌中是否存在着这样一类作品,它们的主要目的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言志”或“抒情”,而是“畅神”—即重在表达主体对自然山水“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之后的一种物我两忘的审美愉悦,而不必都有什么高深的“寓意”。毋庸赘言,回答是肯定的。即如宣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人名山游”的李白《望庐山瀑布》绝句:‘旧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们说它是“言志”,是“抒情”,固然都无不可,但总觉在理解、体悟上有点牵强。其实,作品主要表现的还是作者在雄奇壮美的自然风光面前所获得的那一份澄怀适性的审美愉悦和心理满足。李白的另一首同题五言古诗就更加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