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八年级历史第一单元范文

八年级历史第一单元精选(九篇)

八年级历史第一单元

第1篇:八年级历史第一单元范文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06年7月12日,中国飞人刘翔在瑞士洛桑田径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栏的比赛中再创世界纪录后,身披鲜艳的五星红旗绕场奔跑,这一刻感动了无数中国人!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决定是在下列哪次会议上通过的()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开国大典

C.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D.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容的有()

①通过了《共同纲领》 ②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③决定采用公元纪年 ④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A.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胜利了! B.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胜利了!

C.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D.祖国大陆统一了!

4.一首歌中唱道“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己主宰,让我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接力赛……”你知道中国人民“命运自己主宰”开始于()

A.1949年9月 B.1949年10月1日 C.1950年10月1日 D.1953年7月

5.下列内容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B.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D.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6.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B.在解决西藏问题时,中央一面向西藏进军,一面力争西藏和平解放

C.西藏和平解放后,祖国获得完全统一

D.西藏和平解放后,人民解放军先遣部队进驻拉萨

7.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那么建国初期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和大陆统一()

①香港 ②台湾 ③澳门 ④新疆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8.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词中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句话表明() ①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了,我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

②中国成为了真正独立的国家 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结束了

④土地改革结束了,中国人民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大大提高了

A.①②③④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9.1950年,中国受到美国怎样的侵略威胁()

①美国悍然派兵侵略朝鲜 ②美军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 ③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 ④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0.中国人深知“户破堂危,唇亡齿寒”、“救邻自救”的道理,当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时,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央政府便派谁为司令员率军队入朝作战()

A.彭德怀B.*C.邓小平D.刘伯承

11.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作战的军队有()

①中国人民志愿军 ②朝鲜人民军队 ③“联合国军” ④苏联人民志愿军

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②④D.①②③

12.“他的名字及英雄事迹被镌刻在上甘岭北面的五圣山石壁上。”他是()

A.董存瑞B.黄继光C.邱少云D.刘胡兰

13.李明自习课上与其他同学讲话,老师让他读一读邱少云的事迹,其用意是让他学习()

A.集体主义精神B.艰苦奋斗精神 C.爱国主义精神D.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14.一首《英雄赞歌》“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常春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还有迷人的《一条大河》“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多少年来,当这熟悉的旋律响起时,多少人不免心潮澎湃,联想起()

A.土地革命战争B.解放战争 C.抗日战争D.抗美援朝战争

15.彭德怀在《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中指出:“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这段话应当是发表在哪一年()

A.1950年B.1951年C.1952年D.1953年

16.美国上将克拉克在签字时哀叹,“我是美国历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议上签字的将军。”下面哪幅历史图片真实地记录了这一刻()

A B C D

17.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原因是()

①抗美援朝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②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

③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④志愿军和朝鲜军民的英勇战斗⑤中国军事、经济实力强大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②④⑤

18.抗美援朝战争“打败美帝野心狼”,中国人民也付出巨大牺牲,这场战争对中国以及世界的影响是()

①打击了美国的嚣张气焰 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③鼓舞了世界人民保卫和平反对侵略的勇气和信心 ④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政权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19.新中国成立时,广大农民最迫切的要求是()

A. 得到土地 B.反腐败

C.建立社会主义制度D.实现工业化

20.右图农民所作所为的依据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共“八大”决议

21.“地主”一词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完全

是在(  ) 四川金堂贫农分到土地

A.1950年B.1951年 C.1952年D.1953年

22.建国初期开展的土地改革主要发生在()

A.新解放区  B.全国农村地区 C.除西藏以外的农村地区

D.除了少数民族地区以外的农村地区

23.下列关于土地改革意义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 B.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D.在农村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

24.1951年我国民族关系的一件大事是()

A.西藏和平解放 B.抗美援朝开始  C.新中国成立D.土地改革完成

25.在新中国建立之初进行的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运动的共同作用是()

第2篇:八年级历史第一单元范文

      

        无

        (1)八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1-5课) 无

        (3)八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6—10课) 无

        (5)八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11-15课) 无

        (7)八年级语文(上)期中综合检测 无

        (9)八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16-20课) 无

        (11)八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21—25课) 无

        (13)八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26-30课) 无

        (15)八年级语文(上)期末综合检测(一) 无

        (17)八年级语文(上)期末综合检测(二) 无

        (19)八年级语文(上)期末综合检测(三) 无

        (25)八年级数学(上)第一单元全等三角形 无

        (27)八年级数学(上)第二单元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无

        (29)八年级数学(上)第三单元轴对称 无

        (31)八年级数学(上)第四单元等腰三角形 无

        (33)八年级数学(上)第五单元实数 无

        (35)八年级数学(上)期中综合测试 无

        (37)八年级数学(上)。第六单元一次函数(一) 无

        (39)八年级数学(上)第七单元一次函数(二) 无

        (41)八年级数学(上)第八单元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 无

        (43)八年级数学(上)期末综合测试 无

        (49)八年级英语(上)第一单元(unit1—2) 无

        (51)八年级英语(上)第二单元(unit3--4) 无

        (53)八年级英语(上)第三单元(unit5-6) 无

        (55)八年级英语(上)期中测试(unit1-6) 无

        (59)八年级英语(上)第四单元(unit7-8) 无

        (61)八年级英语(上)第五单元(unit9—10) 无

        (63)八年级英语(上)第六单元(unit11—12) 无

        (65)八年级英语(上)期末测试(unit1—12) 无

        (75)八年级物理(上)第一单元机械运动 无

        (77)八年级物理(上)第二单元声现象 无

        (79)八年级物理(上)第三单元物态变化 无

        (81)八年级物理(上)期中综合检测(一) 无

        (83)八年级物理(上)期中综合检测(二) 无

        (85)八年级物理(上)第四单元光现象 无

        (87)八年级物理(上)第五单元透镜及其应用 无

        (89)八年级物理(上)第六单元质量与密度 无

        (91)八年级物理(上)期末综合检测(一) 无

        (93)八年级物理(上)期末综合检测(二) 无

 &n

bsp;      (99)八年级历史(上)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无

        (101)八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无

        (103)八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新民民主义革命的兴起 无

        (105)八年级历史(上)期中综合检测(1—13课) 无

        (107)八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无

        (109)八年级历史(上)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无

        (111)八年级历史(上)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 无

        (113)八年级历史(上)第七单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无

        (115)八年级历史(上)期末综合检测(一) 无

        (117)八年级历史(上)期末综合检测(二) 无

        (123)八年级地理(上)中国的疆域和人口检测一 无

        (125)八年级地理(上)中国的疆域和人口测试二 无

        (127)八年级地理(上)中国的自然环境测试一 无

        (129)八年级地理(上)中国的自然环境测试二 无

        (131)八年级地理(上)期中综合测试一 无

        (133)八年级地理(上)期中综合测试二 无

        (135)八年级地理(上)中国的自然资源 无

        (137)八年级地理(上)中国的经济与文化 无

        (139)八年级地理(上)期末综合测试一 无

        (141)八年级地理(上)期末综合测试二 无

        (145)八年级生物(上)第一单元各种环境中生活的动物 无

        (147)八年级生物(上)第二单元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无

        (149)八年级生物(上)第三单元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无

        (151)八年级生物(上)期中测试 无

        (153)八年级生物(上)第四单元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 无

        (155)八年级生物(上)第五单元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无

        (157)八年级生物(上)第六单元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无

        (159)八年级生物(上)第七单元认识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无

第3篇:八年级历史第一单元范文

新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怎么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新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1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实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完成教学大纲所提出的教学任务,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更好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学生基本情况

初二4-6班的学生年龄在14——15岁之间。我所教的3个班156名学生,基本素质较好,有一定的发展潜力,男女比例相当。学习态度端正,理解记忆的能力比较强,但个别同学心理素质较差,要提高他们的抗挫折力,能使学生健康成长。大多数学生在目标明确,思想上积极进取、热爱班级体,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能积极参加各种活动。

二、本学期教学任务及要求

通过对历史学科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全面的评价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使之由“学会”变为“会学”,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锻炼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解教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教材共23课,教学中心是中国近代史,重点是教会学生爱国。因此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初二学生注重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措施

1、作为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研究并深刻领会思想历史教学大纲,吃透教材,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材中,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2、精心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对教学的各个环节精心设计,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3、讲究恰当的学习方法,精讲多练,采用多种方式,巩固练习。

4、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优化课堂结构,做到在愉快和和谐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

5、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拓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6、分期搞好单元测验。

以使对学生基本情况有所了解。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2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八年级(1)、(2)班的历史与社会课,由于学生对本学科的不重视,学生基础较差,其中有几为男生调皮,爱说闲话,不讲学习,但课堂气氛活跃,布置作业及时完成,有15%的学生作业工整清晰,有15%的同学字迹潦草,书面不清晰,有一种蒙混过关的心理,总体比较好的。

二、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史前时代

1、初步了解从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知道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方式。

2、知道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改变了远古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3、通过文物资料,了解远古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

4、收集与交流中外古代传说,从中找出反映文明起源时期社会的巨大变化和无数先民创作文明的传说、故事。

5、通过分析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树立自觉保护文物的意识。

第二单元文明的起源

1、通过了解大河流域的文明和早期国家河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体会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

2、从古代文明的起源特点,发现四大文明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理件自然环境对人类早期历史进程的影响。

3、通过观察图片发资料,掌握文字,城市遗址,青铜器等,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4、分析县体资料,理解等级制度及其存在的根源,认识军队和刑法在古代社会的作用。

5、从蓝田人家园的变迁,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6、参与社会调查,利用书籍,网络等多种渠道收集和整理历史资料,学会分析,归纳历史问题,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释历史现象。

第三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上)----相继兴衰的欧亚国家

1、依据资料,描述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发展兴衰和基本社会特点。

2、利用资料,说明欧洲主要封建国家的发展过程,以及欧洲建庄园制度、等级制度和农奴制度的形成和特点。

3、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提炼

4、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观察分析和说明身边的文化现象,并能进行比较和鉴别。

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下)----绵研不绝的中华文明

1、通过本单元基本史实的学习和整合,把握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并能通过比较,发现每个时代各自的时代特色和精神风貌以及与世界文明的差别。

2、通过具体史实的学习,理解历史发展规律,树立有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3、整合相关史实,认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性意义。

4、养成关注普通人生活的意识,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5、在学习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和伟大文化成就的过程中,培养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三、教材主要内容概括

第一单元分三课:第一课人猿相揖别;第二课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国家;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综合探究一;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

第二单元分三课:第一课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第三课早期国家的形成;第三课告别野蛮。综合探究二;感悟沧桑巨变。

第三单元分三课:第一课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综合探究三;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种性。

第四单元分三课: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一流天下;第二课汉唐盛世;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综合探究四: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

四、课时安排及措施

本教材授课42课时,复习6课时,测验6课时,机动6课时,总计60课时。

措施: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及时调整课程的浅,难程度,深入了种学习情况,按学习的实际情况,深入浅出,难度适应,瞄准把子,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学有作用,尽量做到教学相长。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3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东莞市平均水平。

三、学生情况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历史小论文写作水平不高。上学本班学生历史期末测试成绩平均分为89.88,合格率为98.40%,优秀率为57.14%.高于整个初二年级平均水平。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七个单元,共二十一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2、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

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3、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

一节课是四十五分种,再除去两分种准备时间,实际只有四十二分钟。我打算将课堂内的四十二分钟分成三份:前五到十分种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导入新课;中间二十五分钟教学新课;后十分钟练习巩固。

4、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在上一个学期,我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上做得不够好,本学期我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尤其是让学生掌握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5、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

6、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4一、指导思想: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适应课改发展要求,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学习时效,促进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1、初二历册主要讲述中国近代史。

这段历史以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为开端,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间跨度为110年,共24课时。

这一段历史的绝对时间不算长,但却是社会剧烈动荡、内外矛盾斗争极其尖锐复杂、社会变革异常快捷的一个历史时期,历经清朝后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新陈代谢的节律非常快。其间,充满了侵略与反侵略、压迫与反压迫、变革与反变革、革命与反革命的矛盾斗争,历史内涵极为丰富。

2、重点及难点:重点是中国近代史部分,难点是认清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了解国情,提高认识、培养归纳综合能力。

三、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我们学校的大多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学生课余查阅资料的途径不多。大部分学生主要靠课本获取历史知识,但是教材涉及的历史事件较多且繁杂,而教材虽然将课程标准的内容纳入其中,但是教材过于简略,历史事件介绍得不够详细完整,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形成完整的概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材的处理上,要合理的组织现有的教学资源,大胆取舍,补充新材料。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衔接更加自然。

四、工作目标

(一)基础知识教学目标

1、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具体描述,讲清线索。

每课突出重点、基础点让学生掌握巩固好。

2、经济、文化、政治方面让学生知道,并了解发展情况,追溯本源,充实内容,联系当代与环保相关知识,及时教育。

3、对课文知识进行归纳、综合,让学生系统掌握,教会学生学法、记法,充分利用课本的思考提示、“动脑筋”等,增强学生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二)情感教育目标

1、进行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教育。

充分利用教材史实,增强学生爱国认知,学革命先烈及仁人志士的爱国事迹,为实现人类理想而奋斗。

2、初步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观教育。

使学生学会科学分析评价革命时期的史实及人物,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3、进行国情教育,增强时代责任感,让学生了解认识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内外对比,更要为国争光,树立民族自尊、自豪、自信。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5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工作,配合好学校的各项工作,进一步落实贯彻好教育教学方针,制定了如下的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大多数学生课堂上缺少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不注意知识点的整合,缺乏归纳分析能力,这些都是教学的不利条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改善。

二、教材内容分析

《历史》八年级下册,内容主要包括了中国现代历史部分,历史时空跨度大、历史问题高度概括、具有历史现实感和社会实践性、渗透了较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它承接《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发展线索,设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五个学习单元,概述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历经的两次历史巨变,反映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发展过程。

三、教学任务和目标:

1、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力求向学生传授中国现代历史基础知识,基本线索,让学生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及涉及的重要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了解现代中国基本国情,认识新中国的建国史、探索史、发展史、外交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2、继续传授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学会归纳整合历史知识,学会从众多历史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揭示历史规律,开启联想和想象,自主探究,从学会到会学。

3、通过中国现代爱国史实,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社会主义国情教育,领袖人物的开拓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具有创新和开拓才能,掌握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本领。

四、具体措施

1、本学期继续以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为己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素质、思想、培养能力,按质按量完成教学教育任务,使学生掌握中国现代时期的的历史。

2、重点学习前五个单元的内容,为中考打好基础。

3、认真钻研课标、教材、教参;

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一个导学案,上好每一堂课;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4、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5、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6、积极组织开展教研活动,深入学习教学理论,搞课题研究,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7、优化课堂教学。

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和学会学习和做人。

第4篇:八年级历史第一单元范文

关键词:隐性知识;历史教学;历史地图;历史教材

隐性知识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人迈克尔・波兰尼首次提出,也称为内隐知识。隐性知识是指隐藏于历史课本中,不易被人注意。根据前人的总结和对教材的理解,我认为隐性知识点的挖掘整理,须兼顾到学生成长中能力培养的要求和应试的需要,同时增加多元的教学素材也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教学的灵活性的多重需要。

一、从课本标题中挖掘隐性知识

课本标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隐性知识来源。在北师版教材中往往每个单元标题能较为完整地概况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就需要教师对

“繁荣与开放”本身隐含的知识加以解读。这样的标题资料也是学生在复习理解中的重要依据;再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需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国家?”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样的话就能同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阶级相联系,同时用具体事例来佐证,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军队、刑法、监狱等国家机器。通过讨论能使得学生明白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变是历史的进步,而非倒退。

二、从课文内容中挖掘隐性知识

有些知识在课本正文表述的不明确,需要教师给出明确的表述,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中,在阐述中共“一大”时,没有指出中共“一大”和此后一系列工人运动的不足,教师必须给学生讲清楚,中共一大的奋斗目标是无产阶级和革命军队暴力资产阶级政权,是没有认清国情,单纯依靠工人运动,而不联合农民,也是脱离国情,实践证明是错误的等内容,让学生逐渐认识到:中共的革命历程是有成绩,但是也有失误。这样的隐性知识的挖掘能使得学生更好地认识此后国共第一次合作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开辟的重要意义。

再如,八年级上册《第四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第六课 近代工业的兴起》,这样的安排符合专题史学习的要求,但从树立学生的时空观念上看,绝对是败笔。因此,近代工业和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远远早于甲午中日战争,所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帮助学生将前后的知识相联系,有必要的时候可以将两课的内容重新编排。这也能反映出现在学生历史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有知识,没观念(时空观念)”。引申到考试和作业中,许多选择题的答题技巧都是从时空概念出发,但由于没有明确的时间观念导致很多失误。

再如,九年级上册《第4课 为民族独立而战》中关于“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同时又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的表述。其中就蕴含着丰富的隐性知识,对这些隐性知识的解读也能非常好地补充我们的日常教学,如什么是民主政治?(即民主共和制)民主政治的具体构成?(“三权分立”的原则和联邦制)它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有什么不用?产生了什么影响?等等内容。在充实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古为今用,同时也能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

三、从辅助资料中挖掘隐性知识

辅导资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上知识点,同时也能让课堂更加丰富有趣。辅导资料中的重要版块是贴近学生的乡土史料,如运用得当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西安学生在学习古代西汉、隋唐等朝历史时,文物遗迹就是活生生的历史;如,八年级上册《第14课 国民革命的洪流》中,可以运用“西安市革命公园”的具体事例来讲解;在讲解《第8课 辛亥革命》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使西安城的“勿幕门”“中山门”等历史遗存可以作为隐性知识来呈现,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在八年级上册《第13课 伟大的开端》中关于五四精神的核心(青年学生的爱国精神),可以利用能引起学生共鸣的资料,如1919年6月9日《长安日报》消息记载:“发生的消息传到陕西后,西安学生首先热烈响应。成德中学、省立一中、三中、西安师范、政法专门学校、圣公会中学等校学生义愤填膺,感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于是纷纷自动集会,到南院门广场和其他街道上讲演。学生自动组织起来,进行请愿、游行、宣传,并联合商界抵制日货,通电支援北京学生的反帝斗争。西安成为全国的一个重要地区。”这些资料更加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对古今联系和关注身边事物的意识。

四、从年表中挖掘隐性知识

充分挖掘年表中的隐性知识也是非常重要。中国古代长期以来都有编年史的传统,以《中国现代史》为例,这一时期时间短、内容多、知识点交叉多,如从新中国的建立、一届政协会议、抗美援朝、三大改造、一届人大的召开、一五计划、反右运动、、化、等内容,往往是交叉集中,学生很难理解记忆。所以就需要老师利用年表的记录,将复杂的知识点简化,指导学生完成“年代轴”的整理,能使学生对整体的知识框架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五、从教材插图、地图中挖掘隐性知识

南宋史学家郑樵曾谈道:“左图右史……索象于图,索理于

书……即图而求易,即书而求难。”可见图对于历史的重要性。历史课本中许多历史插图。它们能够非常直观地反映或补充重要事实,而这些资料常常被忽视。它们也是隐形知识的重要来源。如,七年级上册《第16课 秦汉开拓西域与丝绸之路》中“丝绸之路示意图”中,显性知识只需要学生印证教材中“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大秦)”的内容,但实际上在教学过程中所反映的历史信息非常多,可以挖掘出路线信息、地名信息、方位信息等多方面的隐性知识。

路线信息上让学生找出丝绸之路的几条线路,分为三段,每

一段都可以分为北线、中线和南线三条线,总体上还能找出北线走远到达里海北岸;中线最远到大秦(即罗马帝国);南线主要到身毒(“古印度”)等等,培养学生对历史图的认识和分析的能力;地名信息上如对“身毒、大秦、安息”等地名、国名的解释,身度即古印度贵霜帝国;大秦即古罗马帝国和近东地区;安息即中亚的帕提亚帝国;方位信息上,对如大秦的位置等认知,比较和秦汉同期存在的东西方国家和政权的名称,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将中国史同世界史进行联系起来,培养大家总体史观意识。

综上来看,对于现在的历史教学来看,挖掘教材内外的隐性知识点同课本上的显性知识点一样重要,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挖掘发现,使教学过程更加丰满有趣,弥补教材显性知识的不足。

参考文献:

[1]李瑞.初中历史教科书插图中的隐性知识研究[J].教学问题,2011(2).

[2]李婧.历史学系中对地图的有效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5).

第5篇:八年级历史第一单元范文

一、利用书本上的纲目即书本的总体框架串线

美国著名教育家、结构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杰罗姆・布鲁姆说:“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圆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同学们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运用不熟练、知识结构不系统,原因是忽视了对课本知识的整合。只有强化框架复习,将散乱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

具体做法是:将大纲要求的每一个知识点,利用目录的表述把其线索化、系统化。也就是把一个个的知识点放到大的时代背景下,形成“总体框架结构――学科主体内容――具体知识要点”这样一个面、线、点相结合的知识网络体系和整体的框架结构。

例如,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目录是“侵略与反抗”,从第一单元包括的五课的课题可以知道外国列强对中国发动的四次大的侵华战争。有侵略必然有反抗,通过整理相关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这一主题的理解。可以列知识结构如下:

侵略 反抗

・鸦片战争・林则徐、关天培抗击英军

・第二次鸦片战争 ・洪秀全、李秀成等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甲午中日战争・邓世昌黄海大战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这样,通过对教材整体知识结构的梳理,就能明确某一知识点在知识结构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又如: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列强侵华史,也是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抗争史和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史。可以充分利用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二、三单元的目录整合相关知识,建立框架结构如下:

二、对一些散落的零星知识还可以进行合理的联系,利用其内在的联系把这些散落的“珍珠”串起来

我们要善于把同一时期或性质相同、相近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进行概括、比较。

进行知识联系,可以是一课内容中一个事件的逻辑发展关系,如关于长征中的重大事件及其时间,可以这样联系:1934年10月长征开始1935年10月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经过这样的联系,记忆起来不是更容易、更牢固吗?

进行知识联系,也可以是一个单元内的联系,如复习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就可以通过总结“20世纪30年代日军发动的侵华事变”这样一个问题把前两课内容中的重大事件放到一起学习:“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1937年七七事变(全国性的抗日战争开始)1937年八一三事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的狂妄计划)”。通过总结侵华事变,也同时总结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更契合了本单元的课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并且可以引出本单元第3课内容,总结出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三次著名战役(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中国人民用血肉之躯铸就了抗日长城,我们才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如此利用“侵华事变――抗日”这一条线索,我们就轻松地把该单元内容联系起来了。

第6篇:八年级历史第一单元范文

那么,怎样的复习课才是成功的呢?我认为,一节好的复习课,不仅在于让学生记住了若干知识点,还在于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积极的情感态度体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进一步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一、搭建知识树,注重知识的系统化和网络化

历史是由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构成的,这些知识点构成了一个个历史事件,而一切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前因后果。由此形成了一条隐含于历史表象之下的基本线索。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把握主线,将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由点成线,再由线带点,使历史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再用知识树的方式,实现历史知识的网络化。

在这里,以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可整理出如下的基本线索:

这样,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近代中国的两条线索:侵略史与抗争史。这条线索构成了这一单元的主干。通过这一过程,实现了对知识进行梳理和重新整合,同时在潜移默化中,还教给学生一种科学、有效地整理历史知识的方法,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和历史意识,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二、加强横向联系,培养历史思维

在中国近代史中,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中国发生的每一件事,与世界历史进程息息相关。所以,加强中外历史横向对比,对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意识和大局观,进而培养科学的历史思维方法,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里,同样以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

通过这组图示,将同一时期中外主要大事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可以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中外历史的联系,从而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1)有效分解难点,帮助学生比较直观地理解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为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为什么《马关条约》中日本提出在中国设厂等一系列难点问题。

(2)西方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而中国的封建制度日渐衰落,这种战争,是一种先进的制度对一场落后的制度的战争,正因为如此,近代中国的失败就成为一种必然。

这样,我们完成了一节复习课的第二个步骤,通过中外历史对比,不仅实现对知识的重新整合,更是使知识由薄到厚,由表及里的过程。

三、挖掘隐性知识,进行情感熏陶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历史课程的实施,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也就是说,学习历史的最大价值,不仅在于了解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更在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即“以史为鉴”,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正确的、积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因此,在复习课中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完成情感目标,是复习课的教学任务之一,也是复习课的难点。

这里,我仍然以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结合前面形成的知识网络,教师进行适当的铺垫和引导,帮助学生认识两个问题:

(1)既然落后是失败的根源,那如何做才能不让历史重演?

(2)为什么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只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灭亡?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权益,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完成了本单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第7篇:八年级历史第一单元范文

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凤凰中学 553200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体验学习为主,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课堂,是学生的成长、发展为目标的课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教学策略无疑是重要的。

关键词 历史 策略

新课程实施已经好几年了,汹涌的浪潮依然搅动着我们的心潮。我们这里使用的是北师大版本的历史教材,该版本有这样几个特点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按编年顺序,按专题编写,内容精炼,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提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年来,笔者在新课程实施中认真反思,紧紧抓住新课程特点,在初中历史教学方面有一些探索与实践。

1.教学中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提倡教学方式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围绕新课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比如学习八年级下册第十五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课本只用了寥寥数语,从文字上没有任何阅读障碍,但要理解其意义,不光要知道当时的社会背景、经济状况、政治局面,而且要对照苏俄革命的道路才能明白这也是一种创新。教这一内容,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式未尝不可。另外,像长征、南京大屠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学生不会一点儿都不知道,教师用讲授法效果未必好。用教师导读,学生自学,组织问题研讨,让学生的不同特长在不同的学习模式中展现出来,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自然就会有所提高,何乐而不为呢?

2.科学处理新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初中历史教材按专题编写每个单元就是一个模块,内容精炼,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首先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优化教学内容。充分把握课标、理解教材、利用教参,理清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确定探索性教学活动的亮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次根据课标要求和教学实际,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处理,删、补、改。比如中国历史虽然长达五千年,记那么多、那么细没必要。大的王朝顺序、重要的制度名称、重要的机构和官职名称,记住一些就可以。例如三省六部制,关键是理解三省运行机制,那么,三省的名称就必须知道,六部吏、户、礼、工、刑、兵也好记,职责不必强求记全。又如八年级下册有必要补充从辛亥革命到国民革命这段时间,孙中山的一些革命活动,不然学生会问,孙中山这段时间哪里去了呢。

3.重视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技巧性

准确严谨、精练简洁、通俗生动、幽默语言、深情并茂、生动有趣的讲述能拨动人的心弦,陶)台人的情操,使听者乐此不疲。一个合格的教师在不断钻研历史专业和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

我们要把历史讲”活”。例如,讲圆明园被八国联军焚毁时,教师就应使用控诉性的语言和悲愤的语调来讲述侵略者的贪婪和无耻,感染学生,使他们对帝国主义的残暴行径无比憎恨。著名历史教育家赵恒烈教授毕生研究历史教学,他对中学历史教师的语言表达技能分出了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把你所想的东西能如实表达出来,使学生听了,也如你所想的那样,想得清楚、说得明白,能完整地表达思想。第二境界是声情并茂,使语言、表情、动作配合起来,表达得活灵活现,使之传神而动听。第三境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教师的讲述,如带领学生到了历史现场,入其境、见其人、闻其声。选词有方,文有限而意无穷,点拨着力,思路清晰而受益不尽。(赵恒烈,《历史教育学》,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311页。)”我们教师不妨”对号入座”。按照这”三个境界”的标准进行自我检测,明确自己已达到的”境界”,而后继续努力,向更高”境界”前进。

4.充分利用新教材设计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历史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新教材设计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课文插图,引发兴趣。利用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讲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的变迁》时慈禧太后照片把同学们吸引了,理解到了慈禧太后鲜为人知的另一面,达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以人物故事说历史,发展兴趣。每个历史人物身上都有很多可以评说的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组成了丰富多彩的历史。讲故事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适当开展故事演讲会,是有效的方式。如学完《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可让学生搜集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学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可让学生搜集三国小故事。这样就做到了趣味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在故事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通过活动课的开展,提高兴趣。现行教材每个主题单元都安排了一节活动课,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力求活动课的形式丰富多彩。如,我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十一课《历史的回响——”抗日救亡歌曲联唱”》,把学生分成四个组,各组查阅搜集资料,每个组选出若干名同学组成参赛队,选三名组成裁判组,剩余同学为啦啦队。让学生在”唱”中从艺术的角度感知这段催人奋进的历史。这样,学生没有背书的负担,只有学习的兴趣,没有考试的压力,只有竞争的愿望。

第8篇:八年级历史第一单元范文

第一条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管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批准、规划、保护,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第四条国家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

第五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申报与批准

第七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城市、镇、村庄,可以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一)保存文物特别丰富;

(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

(三)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四)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在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还应当有2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

第八条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应当提交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下列材料:

(一)历史沿革、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说明;

(二)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现状;

(三)保护范围;

(四)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的清单;

(五)保护工作情况、保护目标和保护要求。

第九条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专家进行论证,提出审查意见,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专家进行论证,提出审查意见,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第十条对符合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条件而没有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可以向该城市所在地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申报建议;仍不申报的,可以直接向国务院提出确定该城市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议。

对符合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条件而没有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镇、村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可以向该镇、村庄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提出申报建议;仍不申报的,可以直接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确定该镇、村庄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建议。

第十一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可以在已批准公布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评价标准,选择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经专家论证,确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第十二条已批准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因保护不力使其历史文化价值受到严重影响的,批准机关应当将其列入濒危名单,予以公布,并责成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限期采取补救措施,防止情况继续恶化,并完善保护制度,加强保护工作。

第三章保护规划

第十三条历史文化名城批准公布后,历史文化名城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批准公布后,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

保护规划应当自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批准公布之日起1年内编制完成。

第十四条保护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保护原则、保护内容和保护范围;

(二)保护措施、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

(三)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护要求;

(四)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的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五)保护规划分期实施方案。

第十五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的规划期限应当与城市、镇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相一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规划期限应当与村庄规划的规划期限相一致。

第十六条保护规划报送审批前,保护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必要时,可以举行听证。

保护规划报送审批文件中应当附具意见采纳情况及理由;经听证的,还应当附具听证笔录。

第十七条保护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

保护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将经依法批准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报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八条保护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及时公布经依法批准的保护规划。

第十九条经依法批准的保护规划,不得擅自修改;确需修改的,保护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向原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经同意后,方可编制修改方案。修改后的保护规划,应当按照原审批程序报送审批。

第二十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保护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保护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并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状况进行评估;对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纠正、处理。

第四章保护措施

第二十一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应当整体保护,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

第二十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保护规划,控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人口数量,改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环境。

第二十三条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从事建设活动,应当符合保护规划的要求,不得损害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得对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构成破坏性影响。

第二十四条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一)开山、采石、开矿等破坏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活动;

(二)占用保护规划确定保留的园林绿地、河湖水系、道路等;

(三)修建生产、储存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工厂、仓库等;

(四)在历史建筑上刻划、涂污。

第二十五条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进行下列活动,应当保护其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历史建筑;制订保护方案,经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一)改变园林绿地、河湖水系等自然状态的活动;

(二)在核心保护范围内进行影视摄制、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

(三)其他影响传统格局、历史风貌或者历史建筑的活动。

第二十六条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建设控制地带内的新建建筑物、构筑物,应当符合保护规划确定的建设控制要求。

第二十七条对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建筑物、构筑物,应当区分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实行分类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历史建筑,应当保持原有的高度、体量、外观形象及色彩等。

第二十八条在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但是,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除外。

在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前,应当征求同级文物主管部门的意见。

在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拆除历史建筑以外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的,应当经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九条审批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的建设活动,审批机关应当组织专家论证,并将审批事项予以公示,征求公众意见,告知利害关系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公示时间不得少于20日。

利害关系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公示期间提出,审批机关应当在公示期满后及时举行听证。

第三十条城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在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的主要出入口设置标志牌。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设置、移动、涂改或者损毁标志牌。

第三十一条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的消防设施、消防通道,应当按照有关的消防技术标准和规范设置。确因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的保护需要,无法按照标准和规范设置的,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会同同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制订相应的防火安全保障方案。

第三十二条城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对历史建筑设置保护标志,建立历史建筑档案。

历史建筑档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建筑艺术特征、历史特征、建设年代及稀有程度;

(二)建筑的有关技术资料;

(三)建筑的使用现状和权属变化情况;

(四)建筑的修缮、装饰装修过程中形成的文字、图纸、图片、影像等资料;

(五)建筑的测绘信息记录和相关资料。

第三十三条历史建筑的所有权人应当按照保护规划的要求,负责历史建筑的维护和修缮。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从保护资金中对历史建筑的维护和修缮给予补助。

历史建筑有损毁危险,所有权人不具备维护和修缮能力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进行保护。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损坏或者擅自迁移、拆除历史建筑。

第三十四条建设工程选址,应当尽可能避开历史建筑;因特殊情况不能避开的,应当尽可能实施原址保护。

对历史建筑实施原址保护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确定保护措施,报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

因公共利益需要进行建设活动,对历史建筑无法实施原址保护、必须迁移异地保护或者拆除的,应当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

本条规定的历史建筑原址保护、迁移、拆除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列入建设工程预算。

第三十五条对历史建筑进行外部修缮装饰、添加设施以及改变历史建筑的结构或者使用性质的,应当经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第三十六条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涉及文物保护的,应当执行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不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或者有其他、、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三十八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地方人民政府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组织编制保护规划的;

(二)未按照法定程序组织编制保护规划的;

(三)擅自修改保护规划的;

(四)未将批准的保护规划予以公布的。

第三十九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未按照保护规划的要求或者未按照法定程序履行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八条、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规定的审批职责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四十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城市、县人民政府因保护不力,导致已批准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被列入濒危名单的,由上级人民政府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逾期不恢复原状或者不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以指定有能力的单位代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并处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开山、采石、开矿等破坏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

(二)占用保护规划确定保留的园林绿地、河湖水系、道路等的;

(三)修建生产、储存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工厂、仓库等的。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在历史建筑上刻划、涂污的,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处50元的罚款。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未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逾期不恢复原状或者不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以指定有能力的单位代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改变园林绿地、河湖水系等自然状态的;

(二)进行影视摄制、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的;

(三)拆除历史建筑以外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的;

(四)对历史建筑进行外部修缮装饰、添加设施以及改变历史建筑的结构或者使用性质的;

(五)其他影响传统格局、历史风貌或者历史建筑的。

有关单位或者个人经批准进行上述活动,但是在活动过程中对传统格局、历史风貌或者历史建筑构成破坏性影响的,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予以处罚。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损坏或者擅自迁移、拆除历史建筑的,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逾期不恢复原状或者不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以指定有能力的单位代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并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并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9篇:八年级历史第一单元范文

关键词:历史教学;隐性知识;梳理

一、课标教参中的隐性知识

有些知识不仅在《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或配给教师使用的教学参考书中提及了,而且课标中也有明确要求,但课本中只字未提。有的知识,课标上未作要求,课本上未提到,但是教师用的教学参考书中提到了,这类知识该如何处理?笔者认为作为拓展知识补充给学生是很必要的。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这一段经济恢复和过渡时期,教材上虽然放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编内,但又定1957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那么这个恢复过渡叫什么社会呢?教参上补充了叫“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也算对中学生熟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个完整的交待。这类知识在复习中需要教师细心去发现并给学生加以梳理归纳出来,学生才能有效地掌握。

二、目录标题中的隐性知识

在中学历史各册教材的目录或章节标题之中有一部分隐性的知识。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就隐含着中国自1840年进入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五次大的侵略战争和中国人民三次大的反抗斗争。而这单元标题在考试中又可以独立命制成为一道综合性的考试题,让学生列举进入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情况。这类隐形于目录中的隐性知识还有很多,在复习时一定做到“抓纲务本”才能“纲举目张”。由此可见,教材的目录标题隐含着丰富的知识,学习时要善于挖掘。

三、跨章节中的隐性知识

因教材的编写体例的需要,有部分知识或隐形于背景,或隐形于因果,或隐形于时限,或隐形于补述,或隐形于删简。教师在复习时必须指导学生注意知识的横向和纵向的联系。这类隐性的知识可能不是在课本正文中出现的,可能隐形于背景材料之中,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就能挖掘出这些知识点,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一课:《鸦片战争》,对于鸦片的危害,就是以背景材料《炮子谣》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还设计了―个思考题,就是要求从背景材料中挖掘出隐性的知识。

四、文字中的隐性知识

有些知识隐形于文字表述技巧上,稍不注意,就谬之千里。如“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在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又办了一些和民用有关的工业……作为军事工业的辅助”。一个“同时”加“辅助”,否定了“洋务运动60年代以军事工业为主,70年代以民用工业为主”的说法。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向中国大量倾销工业品的同时,还向中国输出资本”,教材用一个“同时”加“还”字,准确地表明在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的商品输出并未为资本输出所取代(是两种掠夺方式同时存在,只是资本输出份额较大),否定了帝国主义时期,列强的侵华手段主要是资本输出的论点。辛亥革命了清朝政府,清亡于何年?辛亥年,1912年,这两个答案都对。辛亥年一般指1911年,但是,辛亥年的腊月,已经是1912年的2月了。所以清亡于辛亥年决不等于亡于1911年。因为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帝退位时,还是辛亥年腊月25日(这里还涉及到一个隐性的知识那就是中国传统的纪年法与公元纪年法的两者之间的时差的知识)。

课改教材给了授课教师用教材教更大更灵活的空间,教师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很多隐藏于背后的背景知识应该简约但脉络清楚地挖掘出来,介绍给学生。

五、插图中的隐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