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海洋环境科学范文

海洋环境科学精选(九篇)

海洋环境科学

第1篇:海洋环境科学范文

关键词:海洋技术;人才培养;创新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098-03

一、引言

目前,海洋科学与技术发展已成为一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学科,在培养科教人才、提高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海洋强国目标的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1,2]。海洋技术专业是培养具备海洋科学的基本知识及海洋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能力,能从事海洋高科技、海洋资源开发及海洋工程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在浙江省,为加快海洋科学和技术专业建设,国务院于2011年2月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把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浙江工商大学的海洋技术专业是在国家“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与“舟山群岛新区”战略发展规划下,贯彻落实“中共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海洋经济的若干意见”以及根据省教育厅“浙江省高校海洋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2011-2015年)”政策下,通过跨学科研究平台的整合新成立的涉海专业,目前我们已经招收了三届本科生,但由于目前专业设置时间较短,机遇与挑战并存[3]。

二、我校海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海洋技术专业以“近海环境保护与管理”为方向,旨在培养具备海洋科学的基础知识及海洋环境保护技术处理能力,能从事海洋经济、海洋环境保护以及海洋环境工程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并能在政府海洋管理部门、科研院校及其他相关单位从事海洋技术相关的科研、教学、技术开发等工作,与其他学校的学科相比,我校海洋技术专业的发展存在以下情况:

(一)环境学科背景优势

我校海洋技术专业依托浙江工商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而成立的。目前环境学院已经有发展相对成熟的环境工程、市政工程、环境科学等专业,并具有环境工程一级硕士点,具有浙江省固废重点实验室和浙江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具有浙江省“千人”计划特聘教授和浙江省钱江人才特聘教授3人,专职教学科研岗教师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100%,在环境监测技术、固废处理、膜法水处理技术、海水淡化、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具有很好的教学经验和科研优势,依托环境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基础,能为我院海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全面的支持。

(二)我校海洋技术系的特点及问题分析

浙江工商大学海洋技术系现有教师11名,正高2名,副高6名,讲师3名,全部具有博士学位。目前,我们已经争取了多个省级、校级财政计划资金来建设海洋本科生教学实验室,如海洋化学、海水监测以及海洋技术综合实验室等。此外,本科教学实验中我们还设计了多套海水淡化、海水分离与资源化的中试设备,以方便实践教学。在科研方面,我系教师承担了多项部级、省级及校企合作项目,已在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技术、海水分离技术、海水淡化、膜分离以及海洋食品加工及监测等方面奠定良好的研究基础,这些科研基础必将为学生的教学实践和科研创新等提供很好的支持。

由于我校海洋技术系与其他学校相比成立时间较短,如何使我校海洋技术专业在省内高校中脱颖而出,是我院师生奋斗的目标。因此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如何借鉴中国海洋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浙江海洋学院等高校海洋专业的成功教学经验,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进行科学定位与合理设计?如何依托浙江省海洋大省的资源优势,发扬我们在膜法水处理技术、环境检测及污染治理方面的教学和科研优势,为国家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性复合型的海洋技术人才?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与探索,无疑对我校海洋技术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海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在学生培养方面应该考虑到海洋专业学生未来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如从事教学、科研、海洋监测、海洋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海洋管理等等),充分处理好课堂内传授知识与课外实践等方面的关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制定海洋技术专业学生培养计划的同时,系统地考虑知识教学与技能培养之间的关系,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性、复合型的海洋技术高技能人才。

(一)优化课程设计,改革教学方法

1.优化课程设计。优化课程结构体系,以创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厚基础、高素质、重实践、强能力、宽适应”的全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培养多样化、个性化、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构建好平台[4]。海洋技术专业是一个复合型学科,海洋教育需要海洋学、化学、生物学、工学、数学以及经济和管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因此,在学生培养方面,一是要加厚加宽基础课,以加强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科技日新月异,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要适应社会和技术发展,就必须不断地进行学习,但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底是不行的,因此加厚加宽基础课是日后终身学习的重要保证。二是整合和重组课程,创建新课程,重塑课程结构,形成内容先进、观点新颖、结构合理的新型课程体系[5]。三是注意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有机结合,既重视必修课又加强选修课,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四是注意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紧密结合,互为补充。

此外,课程设计必须以培养创新型、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目标。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未来5年和10年急需的海洋人才有海洋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人才、海洋基础学科领军人才和海洋环境保护人才等。由于我校的海洋技术专业是在环境学院的背景下成立的,应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应着力培养在近海环境污染治理、海洋监测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人才,目前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将仪器分析、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等课程设为海洋专业基础选修课。

2.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目前大学课堂教学方法主要以老师课堂讲解为主,即“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较多,这在基础课的课堂上较为常见,学生课堂参与热情较低。且随着手机等智能电子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热衷于课堂上使用电子产品,甚至记录作业和重要的知识点都喜欢拍照解决,导致在课堂上缺少必要的互动和思考,授课效果也大大降低。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创新课堂教学方法:(1)翻转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2)问题互动教学法;(3)分组讨论,相互学习。

(1)采取翻转课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浙江工商大学从2015年开始在全校范围内探索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也逐渐获得了学生的认可。该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师“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变成学生主动学、主动问的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欢迎。例如在海洋技术专业的一些基础课程中如海水分析化学、物理海洋学等,课程的难度比较大,知识点比较多,如果学生仅仅依靠老师的课堂传授的知识,掌握不够深刻。如果通过翻转课堂,即教师先提前让学生通过视频或者PPT提前对所学内容进行在线学习,以起到很好的提前预习和学习,在课堂上老师再与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和知识深化,这种方法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巩固和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当然翻转课堂的教学实施可以多变,但不论怎样改革,都要以“学”定教,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让学生用自己的脑思考,自己的嘴去说。翻转课堂,不是“”而是重在“转”,转新形势下的课堂观、教师观和学生观。总之,在课堂教学上谁能相信学生、利用学生,最终才能发展学生、成就学生[6]。

(2)问题互动教学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翻转课堂还可以进行问题互动性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预留出三分之一左右时间来进行知识点的互动式教学,即老师布置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即进行问题式互动教学,这在美国的课堂教学中非常普遍,几乎每节课都有。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时时保持高注意力,这样才能跟上老师的思路,做好课堂中的思考题。当然,要完成这个任务学生必须课下好好预习上课内容,对老师而言也是挑战,这既需要老师精心备课,使课堂授课言简意赅、重点突出,又要花费大量时间准备互动题目。问题互动式授课方法,很容易解决学生上课容易走神、不思考甚至是玩手机的习惯,而且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学生的专注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也会逐渐得到提高,授课效果显著。此外,通过老师问题的提出,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使很多学生理解不到位的问题,随堂解决,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下分组讨论、相互学习。在课堂教学之余,在课下也可以布置一些综合性的问题,并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习,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以促进同学之间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加强同学之间的学习。分组讨论学习,不鼓励学生进行封闭的独立学习,

通过小组学习可以相互交流学习心得、互帮互学、相互鼓励、共同进步。此外,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学生不同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等进行组合搭配,建立学习小组,每组的成员数可根据实际效果灵活调整。此外,每个小组就自习内容做好组内记录,并对所学知识的疑问之处进行标注和记录,以方便老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

(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理论知识是实践技能得以实现的基础,但理论知识无法代替实践技能的形成,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的海洋技术人才最大难度就是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性实验、涉海实习以及毕业实习是海洋技术专业最主要的实践机会,也是学生工程素质拓展训练的重要平台[7]。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海洋教育专业中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强,能比较独立的完成一些简单的海洋调查和实践任务。要培养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我们首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涉海人才,由于我校海洋技术专业是在环境学科大背景下成立,培养方向是近海环境保护与管理,我们既需要培养海洋专业需要的人才,又要培养具有海洋监测、环境保护与海洋管理等方面的特色创新型人才。在学生实践教学方面,目前我们已经具有设备完善的海洋综合实验室、海洋化学和物理实验室。此外,针对我们的特色,我们在海洋基础实验的基础上,还开设了海洋环境监测实验、膜分离与海水淡化以及海洋资源化评价实验等,以培养学生在海洋环境分析、海水监测以及海洋保护方面的基本技能。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我们系现在尝试导师制,即学生从大一开始就给学生配备科学导师,让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接受导师的指导,优秀的学生还可以参加导师的课题,也可以申请学校、学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从而培养自己的动手和动脑的实践能力。学院每年大约都会有40个科研团队获得学院院或学校的资金支持,以本科生作为负责人进行课题研究,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很多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本科阶段多次参加省级和部级的竞赛,并撰写和发表了科技论文,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获得了大大提高。

此外,我们还积极建立校外的实习基地,主要由学院和教师出面联系,选定一些研发实力比较好、工艺流程合理、设备先进、工程实践机会多的涉海企业作为长期的实习合作单位,与其保持经常的广泛的横向联系,利用各种形式如聘请企业的专家走进课堂进行专题讲座、举行座谈会和联欢活动等,与这些企业的领导和职工进行感情上的联络。此外,在实习过程中安排学生轮流开展相应的实验,如在实习时学生自己动手对海洋生物、海水指标、地质、水文、大气等数据和指标,在实习指导教师和工程师们的指导下,进行详尽的分析,直至操作熟练。提高了学生现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海洋技术专业工程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实践水平与能力

海洋技术专业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工程素养,既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工程实践,既能传授学生知识,又能进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与能力:

1.通过学校实施的“大地计划”选派教师(主要是青年教师)到国家海洋局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涉海环境公司等单位挂职学习,并让有关单位做好对青年教师给予有效的“传、帮、带”。

2.采取“引进来”的办法,从涉海企业、科研院、设计所等单位引进所具备丰富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师资队伍。

3.提高教师国际视野和国际化水平。社会迅速变化,知识不断更新,只有时刻把握工程前沿知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工程人才。要不断派遣教师出国到国外一些著名高校进修,学习先进和前沿的专业知识;通过走出去这种培养模式,使教师能够与国际社会的海洋专业教育环境接轨,时刻把握国际前沿知识,掌握领域最新动态,从而为学生传播新鲜知识,导入新的理念,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浙江工商大学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国际视野,通过“蓝天计划”每年资助约50名青年教师出国去进修,以扩大教师的国际视野,接触国际工程前沿,提高国际化水平。此外,由于我校海洋技术系的老师均具有博士学位,这几年也在不断通过校级“蓝天计划”和国家留学基金的资助不断走出去,为我校教师的教学和实践增加了国际化的视野。

四、总结

海洋技术专业是理工结合、多学科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海洋技术专业人才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创新培养思路和培养模式,提出了优化课程设计、改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以及提升教师工程实践水平与国际化视野等策略,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性、复合型的海洋技术专业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苏勇军.国家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海洋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5,(2):42-45.

[2]杨松,李莉.海洋类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0):25-26.

[3]郑卫东.发展海洋经济,建立海洋高等教育体系.高等农业教育,2001,117(3):13-15.

[4]佟景才,徐晓玉,杨肇夏.构建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保障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6):7-10.

[5]王丽平,雷健.高等工程教育应加强本科生通用管理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8,(8):55-57.

第2篇:海洋环境科学范文

[关键词] 资源环境约束 海洋经济 海洋产业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5)03-0109-04

[基金项目] 2014年山东省软科学项目(2014RKE29028);2014年度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项目(CAMAQN201402);2014年度青岛市社科规划项目(QDSKL140412);中国海洋大学文科培育类专项项目(201415032)

[作者简介] 黄盛(1976 ― ),山东青岛人,中国海洋大学社科部教师,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海洋产业经济。

我国管辖海域面积广阔,拥有各类丰富的海洋资源,加快发展海洋产业,对于“一带一路”规划的实施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海洋经济发展速度,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2003年我国海洋产业总产值为10077.71亿元,第一次突破了万亿元大关,为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8%。到2008年我国全国海洋生产总值为29662亿元,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9.87%。但2008年以来,发展速度有所放缓。2014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为59936亿元,仅比上年增长7.7%,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降为9.4%。

我国海洋经济增速下滑,一方面是受到了国民经济整体发展速度下降的影响,各类海洋资源的需求增速出现下降,导致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油气、海洋船舶等海洋产业的发展速度下滑,对海洋经济的发展构成了压力。另一方面,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属于粗放型增长,大部分沿海地区出现了海洋资源过度开发,海洋环境恶化等问题,反而延缓了海洋产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出现新常态,海洋经济发展出现适当减速有其合理的一面。但目前海洋经济发展已经慢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与我国大多新兴产业的状况不符。因此,需要不断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推动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海洋产业结构是指构成海洋经济的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及其联系方式。不同的海洋产业对资源环境的依赖和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海洋产业结构是资源的转换器,海洋产业结构的状态决定海洋资源的利用效率,影响海洋生态环境,关系着海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以青岛为范本,研究在资源环境对海洋产业发展构成现实或潜在约束的情况下,通过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逐渐实现海洋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区域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

青岛的海洋经济较为发达,除了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等海洋传统产业外,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海洋新兴产业也在蓬勃发展。2014年青岛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715.1亿元,占当年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9.7%,所占比重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也对海洋资源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压力,部分海洋产业发展已经直接或潜在地受到了海洋资源环境的约束。

(一)部分海洋资源过度开发

以海洋渔业为例,由于过度捕捞,青岛近海的渔业资源日渐枯竭,近海海域、滩涂等资源的开发已经超过了合理的强度,各类病害日益严重,对养殖海域环境和生态产生直接破坏。青岛海洋渔业近年来产值出现了负增长。

(二)近岸海水质量有所下降

青岛市近岸海域海水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良好,但海水质量有所下降。根据青岛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2005年一类和二类水质等清洁和较清洁海域面积占青岛市近岸海域面积的97.4%,而2013年这一数据降为96.5%;2005年青岛海域四类和劣四类水质等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所占比例为0.9%,而2013年其所占比例接近2%。目前青岛污染较重的海域主要分布在胶州湾北部和丁字湾,污染物主要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海水质量的不断下降已经影响了海水增养殖业、滨海旅游业、海水综合利用业等产业。

(三)海洋灾害频发

以浒苔为例,从2008年夏季开始,浒苔在青岛周边海域不断泛滥。根据2013年青岛海洋环境质量公报,2013年青岛市管辖海域浒苔的最大分布面积为8947平方公里,最大覆盖面积为130平方公里。大面积分布的浒苔遮蔽了阳光,影响海底藻类的生长,而且研究表明浒苔分泌的化学物可能对其它海洋生物产生负面影响。浒苔的爆发会影响海水浴场的运营,干扰海水休闲运动,造成海水污染。

(四)近岸空间资源不足

目前我国大部分海洋产业属于近岸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海洋工程装备业、海洋船舶制造业、海水养殖业、海洋盐业、滨海旅游业等产业之间存在着发展空间的重叠和冲突。例如,港口航道的建设占用了海面,会减少海水养殖的面积。这样有限的近岸空间会在各产业间轮替,出现近岸空间资源不足。而且随着海洋生态文明的建设,海洋功能区划的实施,海洋产业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目前青岛市的海洋渔业、海洋盐业和滨海旅游业等产业发展已经受到了海洋资源环境的直接约束。海洋交通运输业、临海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等产业易与其它产业在发展空间上产生冲突,面临着资源环境潜在的约束。

三、区域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方向

区域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可以改变海洋资源开发结构,进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使海洋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整体功能发挥最佳效应。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一方面要选择重点产业进行培育,主要是明确海洋主导产业和需要重点发展的海洋新兴产业,避免潜在的资源环境约束变为现实约束。另一方面,对于已经受到资源环境限制的海洋产业则要通过优化其内部结构缓解约束,促进海洋产业的发展。

(一)发展海洋主导产业和海洋新兴产业

发展海洋主导产业和具有优势的海洋新兴产业,可以在近岸空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对潜在的资源环境约束,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1. 明确海洋主导产业

海洋主导产业是指自身发展速度较快、对海洋经济发展贡献大,在整个海洋产业体系中起到主导作用的产业。海洋主导产业的发展能够引领整个海洋产业体系的发展方向。确立并优先发展海洋主导产业是区域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环节。数据显示,2005年青岛的海洋经济主要依靠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盐业及盐化工等产业支撑,四项产业的产值合计占青岛海洋生产总值的83.2%。应该说,之前青岛海洋主导产业的作用突出,海洋经济的特色鲜明。但由于海洋资源环境的约束,近年来青岛的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等传统优势产业的产值比重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其中海洋渔业的产值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已无法发挥海洋主导产业的作用。因此,需要培育新的海洋主导产业。

海洋主导产业的特征是:已经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在区域海洋经济中占有一定比重;面临着较高的市场需求,能够实现较快的增长,并且能够带动其它关联产业的发展;按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海洋主导产业应该是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友好性产业,能够有效缓解海洋资源开发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根据计算,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生物医药不仅对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较大,而且区位熵大于1,是区域内具有竞争力的海洋产业。此外,青岛的海洋工程装备等产业发展较快,青岛的海西湾近年来集聚了武船重工、北船重工等多家大型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企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等产业高速发展。因此,结合青岛海洋经济的具体情况,青岛可以将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交通运输业以及正在迅速发展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作为海洋主导产业进行培育。

2. 发展海洋新兴产业

海洋新兴产业是相对海洋传统产业而言,科技含量较高,对海洋生态环境压力较小的海洋产业。我国的海洋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海洋生物医药业、深海油气业、海水利用业、海洋电力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和海洋工程建筑业等产业。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可以推动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减轻海洋资源环境对海洋经济发展的约束。青岛拥有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多所海洋科研机构,是我国海洋科技成果的重要来源地,也是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具有一定的优势。

根据计算,目前我国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海洋新兴产业是海洋工程建筑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业。结合青岛的海洋产业发展基础、海洋科技力量和海洋资源状况,青岛市应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等海洋新兴产业。

(二)优化海洋渔业等产业的内部结构,应对资源环境约束

对于海水养殖业,可以通过提高单位面积的养殖效益,提高养殖总产值。在稳步发展海参、对虾等优势品种基础上,积极探索星川斑鲽、斑点鳟鲑等高附加值品种的育苗和养殖。对于海洋捕捞业,通过各种措施来限定和压缩近海捕捞量,保护近海渔业资源。同时要通过引进大型渔业公司,加快远洋渔船的建设,发展远洋捕捞业。对于海洋盐业,要改变单一的以加碘精制食盐为主的食用盐产品结构,生产海藻碘盐等中高档食用盐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同时可以增加公路化雪、畜牧、水处理、洗浴用盐等其它用盐的生产。对于滨海旅游业,在海洋环境有待改善的情况下,可以扩大海滨旅游和海滨度假产品的比重,减少海上旅游产品的比重。

综上所述,面对近岸空间资源缺乏等潜在的和实际的资源环境约束,青岛可以优先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以及海洋交通运输业等产业,这些产业既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对海洋经济发展影响较大,同时可以优化传统海洋产业的内部结构。

四、促进区域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措施

(一)完善海洋产业资金投入机制

应制定海洋产业发展目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相关海洋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通过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支持海洋开发企业特别是海洋高新技术企业引入社会资本以及国际资金。政府对于重点培育的海洋新兴产业和海洋主导产业的企业可以实行资金倾斜,重点支持技术攻关及重大海洋科研项目。

(二)推动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

首先,建立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激励机制。要根据海洋科技成果的特点,推进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激励机制的建设,为海洋成果产业化提供基本动力。对于科研机构,为调动科研人员的产业化积极性,应明确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成果产业化收益的利益分配,将部分产业化收益分配给科研人员以及为科技成果产业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同时科研机构应改革绩效考核机制,将科研成果产业化列为绩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而言,在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专项补贴、税收减免和贷款优惠等方式给予必要的支持。

其次,完善海洋科技成果价值评估机制。合理的准确的海洋科技成果价值评估,对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合作非常重要。在传统的收益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方法上可以进行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价值的绩效评估,评估某项海洋科技成果的价值实现能力,预测其价值投入的回报率,依靠社会经济环境确定海洋科技成果的价值。在进行评估时,可以通过政府部门、相关专家以及企业共同完成海洋科技成果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

最后,构建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中介平台。除了各类的海洋科技成果推介会外,还可以建立海洋科技中介平台体系。政府可以建立国家海洋科技成果推广(转移)中心,对海洋科技成果和人才数据进行登记,供企业查询,以促进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海洋科技机构和涉海企业组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通过该联盟,科研机构与企业可以进行直接交流。在科研院所内部可以建设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三)优化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海洋新兴产业规模较小,发展风险较大,需要具备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进行市场需求的培育。部分海洋新兴产业正处于产业初创阶段,无法获得规模经济效应,生产成本较高,导致市场需求不足。政府可以采取示范工程建设、政府采购等措施,扩大海洋新兴产业的有效需求,增强其市场发展前景,促使这些海洋新兴产业进入产业成长阶段。其次,政府可以设立海洋科技产业园区,对海洋新兴产业项目在人才、用地、税收、贷款等方面进行优惠扶持。通过海洋科技产业园区的建设,促使大量海洋科研机构、涉海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在地理上的集中,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地区海洋科技机构和海洋研发人才的优势,而且能够促进海洋产业的集聚发展,壮大产业规模,形成产业集群。最后,采取有效措施治理陆源污染。海洋环境的好转,除了要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减轻海洋来源污染外,还需要政府采取措施对于陆源污染进行有效治理,减少其对海洋产业发展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历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EB/OL].中国海洋经济信息网.

[2].谋求持久发展 共筑亚太梦想[N].人民日报,2014,11.10第二版.

[3]青岛市“十二五”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EB/OL].国家发改委政策规划.

[4]徐胜.资源环境约束下环渤海海洋产业发展对策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237.

第3篇:海洋环境科学范文

关键词: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海洋资源;海洋环境;可持续发展

资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陆地资源过度开采日益枯竭,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迫切需要寻找新资源。《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1个基本组成部分,是1种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1]。它拥有广阔的空间资源、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化学资源和动力资源。加快海洋资源的开发,充分发挥海洋优势,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已成为世界大国发展的主流。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社会发展和经济腾飞面临严峻的形势。同时我国是海洋大国,海岸线长18000km,海域面积3.0×106km2,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3[2],海洋资源丰富。但海洋资源远未开发,机遇与挑战并存,而且我国南海及黄、东海都与相邻国家之间存在疆界划分和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权益之争问题。因而,应用高新技术,准确快速查明我国海域情况,主动保护海洋环境安全[3],既是维护我国海域合法权益、保护海域环境的需要,也是科学开发利用海域资源、发展海洋经济、促进我国整体经济腾飞的需要。走海洋兴国与可持续发展之路是解决我国人均资源匮乏并实现21世纪宏伟蓝图的重要出路[4]。

作为建立数字海洋的三大支撑技术GPS,GIS和RS,在海洋空间数据处理中各具特点,又密切相关[5]。GPS可在瞬间产生目标定位坐标,GIS具有较好的查询检索、空间分析计算和综合处理能力,RS可快速获取区域面状信息[628]。3S集成技术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形成了多功能综合技术系统,实现了海量信息获取与信息处理的高速、实时和信息应用的高精度和定量化,即GPS和RS向GIS提供或更新区域信息以及空间定位,GIS进行相应的空间分析。3S技术为海洋资源的规划管理与评价、海洋环境保护、海岸带防灾、地下水防污及国防建设等方面提供了有利的观测手段、描述和思维工具。当前,3S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土地、林业、水利、农业、城市管理、生态建设等方面[9210],但在海洋领域的应用总体水平还较低,主要应用于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灾害预警预报、海洋资源调查方面,近几年扩展到海岸线测量[11]、海域勘界[12]、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机制和各种尺度的海气相互作用过程等科学研究领域[13]。

1我国海洋资源与环境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1.1海洋资源开发现状

改革以来,我国的海洋开发飞速发展。1980年全国海洋产业产值为80亿元,1990年达482亿元,1994年猛增到1400亿元,2000年全国海洋产业产值已达4133亿元,2004年近1.3万亿元[14]。但目前我国海洋产业规模较小,仍以港口、渔业等近海单项传统产业的开发为主。海洋科技整体水平落后,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缺少全局的、长远的兼顾,特别是缺少对海洋整体利益的考虑。我国对近海矿产资源的研究程度亦相对较低,对远海及整体资源尚未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尤其是以高新技术、资金密集、见效快、创汇多为特点的新型海洋产业(如海洋油气业、滨海砂矿业及海洋服务业等产业)发展缓慢。海洋娱乐区、倾废区等功能区规划不尽合理,管理滞后。海洋资源开发管理机制和法律体系不健全,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尚未形成统一协调的整体开发战略[15]。

1.2海洋环境及生态现状

1.2.1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相当严重许多海区、港湾的污染均超过国际限制标准。环境质量日益恶劣,近海污染范围不断扩大,N,P等营养盐类污染明显。2004年我国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69×105km2,较上年增加约2.7×104km2,近岸海域污染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渤海湾、江苏近岸、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等局部海域。同时,陆源污染物排海严重是海洋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一项对沿海工业污水直排口等四大类43个排污口进行的重点监测显示,受陆源排污影响,约八成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严重,约20km2的监测海域为无底栖生物区[14]。

1.2.2海洋的自然和生态破坏范围广、程度深大量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如围海筑坝、河流建闸、大面积挖沙采石、乱挖珊瑚礁等)已严重影响并破坏了我国海洋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大范围的海岸侵蚀或淤积,湿地及红树林面积减少[16],破坏了典型的海洋生态系统,海珍品濒于绝迹,渔业产量大幅度下降。《2004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由于陆源污染物排海、围填海侵占海洋生态环境及生物资源过度开发,莱州湾、黄河口、长江口、杭州湾及珠江口生态系统均处于不健康状态;沿海开发程度的增高和海水养殖业的扩大,也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14]。

1.2.3海域污损事件频发、环境灾害群现近年来,我国海域赤潮、溢油、违章倾倒等污损事件发生频率越来越大。2001年全国海域共发生赤潮77起,累计面积达1.5×104km2[17],对海洋环境、生物资源和渔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害。海运业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

引入,全球气候变化也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2004年中国近岸局部海域沉积物污染严重,近岸海域部分贝类受到污染,大面积赤潮和有毒赤潮多发,全年共发生赤潮96次,赤潮累计发生面积较2003年增加约八成多,海洋环境污染已成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14]。

1.3应对策略

根据我国海洋资源利用与海洋环境污染的现状,结合我国国情与21世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强化以下措施: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体系和机构,制定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性目标、政策和法规;要提高全民热爱海洋、保护海洋资源与环境的意识;要建立我国海洋倾废区,规划近海海域环境容量,严格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按照合理、系统和科学的原则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充分发挥海洋功能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要加强对各种海洋资源储量、分布的勘测勘探,调查了解各种资源量及海洋环境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而重中之重是要倡导科技创新、依靠科技振兴海洋: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原位实时地监测海洋环境,通过强大的地理信息分析与处理系统的支持,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模拟,及时有效地保护海洋环境、资源,预报灾情与突发事件。

23S在海洋资源与环境中的应用

多年来,国内外海洋工作者在海洋地理、海洋化学、海洋水文、海洋气象、海洋生物、海洋矿产、海洋测绘等基础性学科上进行着不懈的研究,制定了一批大型的、多学科的国际海洋科学研究计划,如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Topex/Poseidon海洋地形试验、世界海洋环流试验(WOCE)、热带海洋全球大气计划(TOGA)等。通过系统地研究海洋,不断发现其内在规律,帮助人们充分利用海洋空间,合理开发海洋资源。

目前,越来越多的地理信息已在国民经济建设诸多领域中显示出巨大的应用价值。在信息量激增的21世纪,要实现海洋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及时准确地获取、分析海量的信息。而20世纪下半叶发展起来的GIS技术功能强大,用于对空间环境数据进行管理、查询、分析,并且利用GIS的统计制图功能形象地展示出各种环境专题内容、环境数据空间分布与数量统计规律,以满足环境保护实际需要。3S、专家系统及决策支持系统是当今信息时代的尖端技术,它们相互结合、取长补短、相辅相成,为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提供比较完善的技术支持,有助于海洋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借助3S,应用计算机网络与通讯和数据库管理技术,建立现代化海洋实时立体监测管理系统,实现信息更新、信息共享,并通过图形方式对管理与决策前景进行动态模拟,为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和气候的监测、海洋防灾减灾以及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服务。

2.13S与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目前陆地上70%的农业生产资料,80%以上的工业原料、95%以上的能源来自矿产资源。由于我国仍处于矿产消耗强度趋快的时期,要满足近期矿产资源的需求,并为今后一定时期内可持续发展保持后劲,寻找和开发矿产资源仍是地学工作的重要任务。海洋中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多金属结核、海底热液多金属硫化物等矿产资源,它们的分布、规模、储量评价、开发利用的环境条件及可行性等,无疑依赖于快速、高效、准确的探查技术。

根据海洋资源数据库中的物探、化探资料及GPS和RS提供的信息,应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和虚拟现实技术来探索海洋成矿特点和规律,为海洋管理、海岸带和海岛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成本低、速度快,有利于克服自然界恶劣环境的限制,减少投资的盲目性。3S技术可以对区域自然资源的分布及其量值的动态变化进行快速、准确的调查和评价,例如,确定资源量及其变化幅度、时空分布特征,分析、预测各类资源利用的现状与前景,探索解决自然资源供需矛盾的可能途径,评价资源管理的政策和方案等。

2.23S与海洋环境保护

利用3S建立海洋环境和灾害信息库、海洋环境质量评价和灾害预报系统,能够为环境监测、管理、规划及评价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为保护海洋环境及海上航行、生产安全服务。

2.2.1环境监测遥感技术在海洋调查中显示出大范围、多时像、高分辨率的特点,RS在河口泥沙规律研究、海水海温监测、渔场监测、海洋污染监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厄尔尼诺效应、赤潮等的监测也收到较好的效果[18]。

2.2.2环境管理GIS等技术能对各种海洋环境、资源,如海洋生物资源、大气质量、海洋水资源、污染物排放范围等进行实时监测、更新,并能有效地进行环境统计分析,进而进行环境总体规划;可动态展示污染源位置、类型、负荷及对区域环境造成的影响。

2.2.3环保应急反应对于重大环境事件,环境保护部门要具有应急反应能力,并能针对事件的特性做出迅速反应和决策,如水质污染、油船泄露等。

2.2.4环境规划污水排海工程的规划与设计由于涉及潮汛等原因,如何建立有效的模型进行近海水域模拟分析,是目前的难点和热点。而GIS的空间分析能力可较好地解决该类问题,应用GIS进行近岸海流模拟分析,同时还可以分析近海岸带悬浮物的分布情况。另外,GIS等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客观、动态地对重点海域的环境质量进行趋势预报,为区域环境规划工作提供全面支持,为国家和地方进行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2.5环境评价我国目前正在或将要进行的资源开发和重大工程项目,如南海大陆架石油开发等,应用GIS等技术可以对其进行勘探、选址及建成前后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和研究,并实现其动态、连续、准确的监测、评价与环境影响规划方案的制定。

2.33S与海洋精细渔业

海洋精细渔业指将3S、计算机、通讯、网络及自动化技术等高科技与地理学、渔业、生态学、沉积学等基础学科有机地结合,对鱼群、水质、底质进行从宏观到微观的实时监测,以实现对鱼苗生长、发育、营养状况、灾害以及相应的环境进行定期信息获取和动态分析。通过诊断和决策制定计划,并在GPS和GIS集成系统支持下发展信息化现代海洋渔业。海洋精细渔业具有新型现代渔业生产模式,综合应用了3S等空间信息技术,将促进人类合理利用渔业资源,降低成本,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海洋精细渔业是未来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也是“数字海洋”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3海洋资源、环境领域中亟待应用3S技术的重大课题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曾提出“数字地球”战略,我国的《21世纪议程》和“数字城市”工程均包括3S方面的内容[19220]。作为“数字地球”的一部分,“数字海洋”、“数字港湾”等名称已被相应地提出,建立了一些行业性、地区性地理信息系统(如渔业GIS、黄河口GIS)。我国各有关部门对海洋资源与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全国沿海66个海洋站、200多个验潮站和3个海洋资料浮标网的长期观测[21],加之陆地/气象/国土卫星资料及航片资料,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所以运用GIS技术建立海洋立体监测管理系统在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海洋综合管理系统有广阔的应用空间。但总体上讲,3S应用范围窄程度低,海洋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22]。在海洋领域利用GIS,首先要建立开放式的、具有先进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网络平台;然后利用优良的GIS工具和数据库管理系统,构成一个集成化的环境,以满足海洋立体监测管理系统功能的需要;再利用海洋综合管理分析与决策子系统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模拟,为海洋资源开发、环境和气候监测、防灾减灾及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服务。根据我国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现状,结合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当前,应尽快发挥3S的优势,深入研究以下领域。

3.1数字海底系统

海底地形信息对于海岸带的演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GPS技术与海底测深技术相结合,提高了水下地形测量精度,但费用高且无法经常测量,对大面积水域也难以得到连续的全景水深信息。GIS与RS图像处理系统结合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RS数据是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信息源,且大多数GIS已拥有独立模块进行图像处理。以GIS为平台,利用各种海底探测技术所取得的资料,建立数字海底数据库,应用自动成图技术,集成由海底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等相关参数组成的数字海底系统。数字海底系统是多学科海底数据和海洋地质模型支撑的信息化海底系统。其关键技术包括海底地学专业模型技术、地学数据技术、与数字地球间的集成技术;其主要目标是使海底领域与数字地球接轨,促进海底资源的开发和海洋环境的治理。

与3S具有紧密联系的海洋环境下矿产资源的原位实时探测技术、海底电视观测系统及水下可视化定点采样技术、先进的海底矿产资源现场测试技术是国外正在发展的高新海洋资源探查技术,在大洋矿产资源探查与评价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国目前对上述技术的掌握程度很低,这无疑严重阻碍了我国对大洋矿产资源的分布、储量、开发潜力和开采方法的正确判断。尽快开发大洋矿产资源探查技术显得异常必要和迫切。

3.2海岸带系统

海岸带是地球四大圈层交汇的地带,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及地质过程交织耦合,陆海相互作用强烈。全世界河流入海悬浮物质、生源要素及污染物的75%~90%归宿于海岸带,全世界60%的人口和2/3的大中城市集中在沿海地区,海岸带环境演化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空间、生存质量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LOICZ)研究成为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的核心计划之一,旨在研究未来气候变化、土地利用、海平面变化及人类活动等对全球海岸带生态系统功能和可持续利用的影响,提高对于未来变化的认识和预测能力。河口-近海系统位处沿海经济带,是陆海相互作用最为活跃的地带。就我国的国情而言,占我国陆域国土13%的沿海经济带承载着全国42%的人口,创造着全国60%以上的国民经济产值。我国沿海经济带的快速发展对海岸带资源与环境有着极大的依赖性,同时也赋予海岸带沉重的环境压力。

海岸带系统是海岸带综合管理必不可少的手段,尤其在海岸带功能区划、海域划界、海域资源有偿使用管理等信息管理中,是目前迫切需要进行的工作[23]。通过RS与GIS技术集成方法,结合海岸带综合管理所需的元数据(Metadata)技术和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充分利用多源卫星资料和已有的实地调查资料,构建海岸带信息系统是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同时又具有巨大管理效益的研究项目。它将帮助研究者从海岸带环境场及其动态变化规律探索的角度来进行海岸带动态变化研究,进而开展陆海相互作用的研究。

3.3海洋灾害监测与预报

3.3.1海水入浸实时监测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涨,且海水入侵面积仍有扩大的趋势。我国海岸线长,沿海地区面积大、海拔低,海平面单位高度的上涨会对沿海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巨大危害。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开展比较晚,应运用3S动态、实时监测海水入浸,分析、预报灾情,提供有效的措施及建议。

3.3.2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报东部沿海地区为海洋灾害多发区,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台风、海流、风暴潮、海浪、赤潮等灾害[24]。因此,如何准确预报重大灾害,提高区域综合减灾能力,已构成可持续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采用以飞机和卫星平台相结合的遥感成像技术实时地获取灾害蔓延范围信息,用GPS测定灾区的准确地理位置,结合GIS中已存储的灾区地形、交通等信息,即可对灾害进行评估、预测,并能对不同决策方案的效果进行模拟、对比,向各级决策部门提供救灾、减灾的辅助决策方案。

3.3.3海洋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海上溢油事故频繁发生、沿海工业废水排放量日益增多、海水养殖业趋向于高密度大面积的产业化、工厂化养殖,造成环境质量下降、近海营养盐过剩,赤潮频发,严重危害着海洋生态平衡。因此,运用3S建立海洋环境动态监测系统及海洋生态变化监测系统,对合理管理海域、分析环境变化和预测海洋生态状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3.3.4海洋工程安全立体监测与预报近海资源与环境的开发依赖于海洋工程构筑物,工程安全状况直接影响开发工作的经济、环境效益,甚至决定开发工作的成败。海洋工程安全性既取决于工程结构本身状况,也取决于周围的环境荷载,如风、浪、冰、地震荷载等。建立对海洋工程构筑物状况及其环境影响的监测体系意义重大。

4结语

海洋资源与环境是3S技术大显身手的领域。3S是充分利用现有数据和信息资源的最佳途径,是实现海洋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和重要手段,在全球变化、资源调查、环境监测与预测中起着其它技术无法替代的作用。同时在维护海洋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将极大地促进信息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环境科学技术和地球科学的发展。3S所提供的巨大市场将在国民经济及海洋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海洋遥感卫星相继升空,海洋探测技术越来越先进,水下地形测量、重力测量仪器不断更新换代,为海洋基础数据获取提供了保障。3S理论的日益完善,算法研究的不断深入,全球网络化的逐步实现,测绘工作者、海洋科学工作者的密切配合,都为海洋地理信息系统和海洋遥感的普及提高创造条件,最终为决策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和科学的建议。只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中国发展的前途所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国21世纪议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125-130.

[2]郭芳.蓝色的宝库———21世纪的海洋开发[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5-20.

[3]张珞平,洪华生,陈伟琪,等.海洋环境安全: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观点[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3(Sup.):254-257.

[4]张德贤,陈中慧,戴桂林,等.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型及应用研究[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001,31(1):143-148.

[5]刘志丽,马建文,陈嘻,等.利用3S技术综合研究新疆塔里木河流域中下游11年生态环境变化与成因[J].遥感学报,2003,2:146-152.

[6]刘惠明,伊爱国,苏志尧.3S技术及其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J].生态科学,2002,1:82-85.

[7]刘震,李树揩.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集成的研究[J].遥感学报,1997,2:23-26.

[8]李德仁.论RS、GIS、GPS集成的定义、理论与关键技术[J].遥感学报,1997,1(1):64-68.

[9]闫志刚,盛业华,左金霞.3S技术及其在环境信息系统中的应用[J].测绘通报,2001,S1:17-20.

[10]王伟武,王人潮,朱利中.基于“3S”技术的环境质量评价及其研究展望[J].浙江大学学报,2002,28(5):578-584.

[11]于永海,苗丰民,王玉广,等.基于3S技术的海岸线测量与管理应用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6):24-27.

[12]黄发明,蔡峰,孙书贤.3S技术在海域中的应用[J].海洋测绘,2003,23(2):20-23.

[13]蒋兴伟.我国海洋卫星的发展及其应用展望[J].中国航天,2001,9:13-17.

[14]国家海洋局.200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N].光明日报,2005-02-05.

[15]戴桂林,王雪.我国海洋资源产权界定问题探索[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5-18.

[16]谷东起,赵晓涛,夏东兴.中国海岸湿地退化压力因素的综合分析[J].海洋学报,2003,25(1):78-85.

[17]徐质斌,牛福增.海洋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73-84.

[18]黄敬峰.论遥感技术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J].遥感技术与应用,1999:14(1):65-70.

[19]陈述彭.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1-12,220.

[20]马蔼乃.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M].武汉:武汉出版社,

2000:3032324.

[21]许富祥.海洋灾害特征及减灾对策[J].海洋预报,1998,15(3):45-50.

[22]谷东起,赵晓涛,夏东兴,等.基于3S技术的朝阳港泻湖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研究[J].海洋学报,2005,27(2):91-97.

第4篇:海洋环境科学范文

摘要:指出了我国在海洋经济以及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的同时,随之产生的海洋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多,重点分析了近年我国面临的化肥与农药污染、放射性污染、溢油与泄漏污染等海洋环境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以期提供参考。

关键词:海洋;环境污染;治理;保护

1引言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1.8万km的大陆海岸线,管辖总面积约300万km2的海域。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扶持下,许多的沿海新区海洋经济迅速发展。但是,海洋经济以及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的同时,随之产生的海洋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多。各种污染物的排放以及海洋资源的过度获取已经对海洋中各种功能的运转产生了阻碍,海洋环境岌岌可危,甚至有可能面临失去作用的威胁。因此,应当将海洋环境保护放在重点,从政府、群众、科学研究等方面综合治理海洋环境,以海洋环境的基本规律为基础,为保证海洋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海洋环境问题的方法。

2海洋环境污染的种类

2.1重金属

重金属一般是指密度超过5g/cm3的化学元素,主要通过天然来源、陆源输入和大气沉降三种途径进入海洋。其中,陆源输入是最主要的途径,通过重工业生产的大量含有重金属物质的废水大量的排入大海,这些重金属物质入海后会不断迁移转化,或者随食物链不断的积累。就拿汞在海洋中的迁移、转化来说,汞经过甲基化产生的高神经毒剂———甲基汞,便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因甲基汞污染而不同程度受害的居民不在少数,这便是著名的“水俣病事件”。在我国,海洋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2009年,我国局部海域沉积物受到重金属污染,江河污染物入海量1367万t,其中重金属3.8万t。2010年,我国江河污染物入海量超过1760万t,较2009年增加28.7%,其中重金属4.6万t,较2009年增加21.1%,除铅、镉的入海量有小幅减少外,各主要重金属入海量均增加。

2.2农药

我国由于人口众多而耕地有限,为了能够保证粮食能够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要,除了优化农作物的产量、改善耕地的条件之外,最直接且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施用农药与化肥。但是同时,化肥与农药中的部分成分也必定会通过地下水或地表水的形式流向大海,对海洋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而这样的后果是严重的,农药、化肥中含有的大量的有机物及营养物质流入大海,使得近岸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从而引发赤潮灾害。赤潮灾害的后果十分严重,不但会影响近岸居民获取水生资源,还会造成大量的生物死亡,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每年达几十亿元。而受到赤潮影响的生物若是让人类食用,也会危害人类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2.3有机物质

由于生活污水(如食品残渣、排泄物、洗涤剂等)、农田化肥、工业污水(如食品、酿造工业、造纸工业、化肥工业等)以及海水养殖废水流入海洋,当中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会导致海水富营养化,引发赤潮灾害,这无论是对水质还是生物都将造成无法预计的灾难。2.4固体废弃物影响海洋环境的固体污染物主要是工业和城市垃圾、船舶废弃物、工程渣土和疏浚物等。这些固体废弃物会影响沿岸景观的美观,破坏海洋生态环境,不仅对人类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而且对海洋生物也造成了致命的威胁。

3近年中国面临的主要海洋环境问题

3.1化肥与农药污染

农药及其降解产物(如DDT的降解产物DDD、DDE)在海洋环境中所造成的污染,其危害程度因其数量、毒性及化学稳定性的不同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有机氯农药(主要是DDT、六六六等),其化学性质不稳定,极易在海洋环境里分解,所以成为了污染海洋环境的主要农药。即便如此,我国的农药使用也仍旧得不到有效的遏制。比如说在80年代,我国就已经颁布了对于禁止使用一些有机氯农药的法令,但至今,在河口与近岸沉积物中仍然可以检测出这些农药的残留。这些农药的残留经常不经过处理,通过地下水等方式流入海洋,对海洋水质及生物都造成了难以估计的伤害。

3.2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污染与其他污染相比,其程度不受外在环境的影响,仅遵循各核素的衰变规律,可在海洋存留相当长的时间,约103~104年。因此,一旦其流入海洋,就将会对其造成难以估计的破坏。目前人工放射性物质进入海洋的主要途径为以下4种:①卫星的组件从空间进入海洋;②海上核动力船只;③沿海核动力电厂;④倾倒入海的核废料。就以核物质为例,现在海域中存在的放射性物质,几乎大部分是由核爆炸试验产生的,而这些放射性核物质对于海洋生态环境的危害也同样是不可估量的。根据马树森[4]通过研究鱼类受放射性物质的影响可知,放射性物质会严重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同时对人类的健康以及经济的发展也会产生间接的影响。

3.3溢油与泄漏污染

如果说油库起火爆炸的发生极其少见,那么各种船舶失事造成的油料外泄事故就很频繁了。就像1989年青岛市黄岛油库因遭雷击发生的油罐爆炸事故,造成近千吨原油外泄,这些原油附着在海滩、礁石上,无论是对海洋环境还是赖以生存的生物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石油进入海洋后对于海洋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于海洋生态而言,溢油会阻碍海洋内的水气交换,使太阳光辐射透入海水的能力减弱,海洋当中的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大大减弱,从而造成海洋浮游植物的死亡,影响到整个生态环境的发展;对于沿海活动而言,溢油会严重污染沿岸线资源,影响海洋环境与观光旅游业,同时制约人类社会与海洋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一系列的经济损失。

3.4养殖废水污染

现如今,随着我国对海洋的探索与研究不断的加深,我国的海水养殖已发展壮大。但是在养殖过程中,为了能够提高动植物的抵抗力,某些添加剂(如维生素、杀菌剂等)的添加必不可少,同时投入的大量饵料也不能充分地利用,这些物质会沉积在水中,并且经常不加处理的直接排入大海,对海洋环境的破坏很大。而这些废水中含有的大量有机物质会造成海水的富营养化,造成赤潮现象。

4海洋环境问题的保护对策

4.1政府组织,规划管理

对于海洋环境的治理,政府部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各地的有关部门应认真了解相关管理海域内的环境情况,清楚了解海域内海洋污染物的种类、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海洋物种的状况,根据所了解的情况提出具体的规划,及时作出相关对策,更好地解决相应的海洋环境问题。此外,还要通过立法明确公共财产的所有权,或者在所有使用者之间达成限制自己使用公共财产行为的协议。只有建立资源性资产管理体制,才能确保国家所有权经济利益得以实现,才能更加有效的进行对海洋环境的相关保护工作,更好的保护海洋环境。

4.2群众参与,群策群力

作为国家的一员,保护海洋环境既是责任,又是义务,因此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大力宣传和普及海洋生物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公民海洋保护意识,要向自己身边的人多多宣传环保节约知识,营造一个良好的保护环境的风气。(2)减少海滩餐饮业和水产养殖所产生的的污染,严禁将未经处理的污水随意排放至河流、湖泊、海洋中,禁止向海洋及沙滩丢弃垃圾。使用无磷洗衣粉,不要将洗衣等生活废水排入阳台雨水管道。(3)不肆意获取海洋资源,捕杀濒危海洋生物,同时拒绝购买受保护的海洋生物制品。

4.3强化研究,科学治理

为了深入解决我国的海洋环境问题,必须积极开展有关海洋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工作,以便为保护海洋环境提供科学依据。目前需深入开展的研究领域有:中国近海自净能力和纳污能力的研究;重点海域污染物总量控制模式研究;中国近海环境质量基准和标准研究;近岸养殖海域污染控制研究机制研究;中国近海污染物生物及生态效应研究;赤潮发生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近岸生境保护、整治与恢复技术研究。

5总结和展望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管辖面积巨大。因此,保护海洋环境是大家共同的责任。由于科学技术以及经济的发展,对于海洋的污染也随之增多,解决海洋问题便摆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在全世界人民的研究及努力之下,海洋环境日渐改善。从研究的角度上来看,保护海洋环境的责任涉及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因此在研究保护海洋环境的对策时,应当把整体性的理念贯彻到底,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制度和方法。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一定能面对一个蔚蓝、生机勃勃的大海,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生生不息的海洋环境。

参考文献:

[1]夏娜娜,王军,史云娣,等.海洋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5):343~346.

[2]李明.海洋污染来源及防治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11(8):69~71.

[3]市川龙资.海洋的放射性污染[J].海洋科技资料,1972(2):16~21.

[4]马树森.海洋放射性污染对鱼类的影响及与人类的关系[J].环境科学丛刊,1983,4(5):22~27.

[5]杨昊炜,柴田.浅谈溢油污染对海洋环境的危害[J].天津航海,2007(4):13~15.

[6]王琪.海洋环境问题及其政府管理[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002(4):91~96.

[7]杜碧兰.21世纪中国面临的海洋环境问题[J].海洋开发与管理,1999(4):67~72.

第5篇:海洋环境科学范文

一、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内涵

可持续发展起源于环境保护,但它超越了单纯的环境保护问题,它将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战略。其实质是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持续的和谐统一。核心是健康的经济发展需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追求的目标既要满足人类的各种需要,个人得到自由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资源,不会威胁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它所关注的是各种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不单纯用GDP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而是用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等多项指标来衡量发展。海洋可持续发展就是处理海洋经济、海洋社会、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四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可以把海洋可持续发展定义为:通过合理利用法律手段、政策机制和市场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尽可能科学、合理地开发与利用海洋资源,提高海洋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确保海洋社会、海洋经济、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协调发展,并留给后代人一个良好的海洋资源生态环境。海洋可持续发展具体内容包含海洋经济可持续、海洋生态系统可持续、海洋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和海洋社会可持续。海洋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必然包含四层含义:一是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中心。片面追求海洋经济的速度、产值和规模,损害了海洋的可持续,则会使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应该把海洋经济的发展建立在“技术———开发———保护”体系的基础上。二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主要体现在海洋生态过程的可持续。海洋生态过程的可持续表现为在时间和空间上,海洋经济发展所依赖的生态系统能高效、和谐地自我调节。在海洋经济开发发展中应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不超越生态系统的更新能力,实现海洋生态的良性循环。三是海洋资源的可持续。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海洋生态过程的可持续为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保证,但是,人类对海洋资源过多的需求和有限供给形成尖锐的矛盾。人类利用海洋资源的观念、方式和方法直接关系到海洋资源是否可持续利用。四是社会的可持续性。社会的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社会是由个体人组成的,可持续发展是以当代人的需要和后代人的需要来定义的,所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人的问题。要以当代人之间的公平性和世代的公平性,要求当代人不应从事通过消耗包括自然资源在内的生态系统生产力基础以支持目前的生活水准,而把比当代人更贫困的前景和危机留给后代的实践活动。这四层含义互为依托,密不可分,四个方面融合统一构成海洋可持续的整体内容。

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现实海洋发展状况的必然要求

(一)日趋减少的陆地资源要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来弥补成为必然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到本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达到15-16亿高峰,这意味着到那时中国必须接纳比现在多出四分之一的人口,而人均占有资源将相应地减少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如此众多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人口,需要经济较快的速度增长来满足其生存需要,而经济的增长以自然资源为基础,陆上的自然资源日趋减少,必然要加大海洋资源的开发力度,增加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而海洋资源尽管丰富,但她一样不是聚宝盆,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果不考虑合适的方法和方式,也一样终有一天会枯竭。因此,海洋经济的发展只有建立在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二)日趋严峻的海洋环境需通过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方式来改善成为必然海洋是环境的调节器和净化器。然而,由于海洋综合管理机制不健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使海洋资源与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浪费,沿海经济发展和海上开发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突出的问题一是海岸侵蚀现象比较突出。海岸侵蚀造成吞没陆地,破坏公路桥梁和海底电缆管道,毁坏海堤、防护堤、防护林及各种护岸工程,加剧港口与航道淤积等。海岸侵蚀同时也破坏了景观旅游资源,如沿岸林带、炮台、古城墙、古建筑、优美的地貌景观和浴场等。这在秦皇岛、辽东半岛、厦门岛等地时有发生。二是海洋污染日趋严重。目前,进入海洋的污染物正急剧增加,海洋污染已成为目前海洋环境面临的重大问题。从世界范围估计,目前污染海洋的物质有70%以上来源于陆地,海运和海上倾倒则分别占10%左右,而且这些污染物中只有很小部分扩散到陆架区以外的海洋中,大部分滞留于沿岸和近海区。三是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严重受损。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生物生存发展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持的基本条件,世界海洋资源与空间的开发利用目前已经导致海洋生态环境恶化,而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某些河口、海湾生态系统瓦解或消失;海岸带与近海总体生物资源量降低;近海海区富营养化,赤潮现象频频发生;海洋生物多样性严重受损,资源结构趋向简单化等。

(三)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必然会促使科技推广改变传统海洋产业结构来实现传统的海洋开发战略方式,只注重海洋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保护工作,海洋经济的发展很难持续发展下去。据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2010年,我国海洋产业总体保持稳步增长,其中增长较快的海洋产业依次是海洋油气业、海洋电力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水利用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盐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化工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矿业分别比上年增长53.9%、30.1%、25.0%、19.5%、18.4%、16.7%、15.3%、14.5%、12.4%、7.9%、0.5%。从同比增长的情况来看在海洋油气业、海洋电力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水利用业等产业增速有了较大提升。但从所占比重而言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占有较大比重,成为我国海洋支柱产业,占主要海洋产业的比重4/5多。其中滨海旅游业位居各主要海洋产业之首。这说明我国海洋产业仍为传统型,海洋经济总体上还属于粗放型经济。海洋新兴产业的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等产业规模整体偏小,带动效应不足,产业效率低。主要原因是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和科学技术水平低,同时产业结构空间配置趋同化明显,地区产业缺乏特色,降低了结构功能作用,影响宏观经济效益。高新技术的应用的高附加值海洋产业结构尚未形成。新时期的海洋经济发展需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推广海洋科技创新,不断提升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建立有效的海洋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机制,着重开发的海洋卫星遥感技术、深潜技术、深海资源开发技术、海洋农牧化技术、海洋化工和海洋药物开发技术等使海洋科技创新成果与海洋产业化相结合,形成社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使海洋科技成果尽快地向生产力转化,尽快提高传统的海洋产业科技含量,使新一轮的海洋经济开发战略可持续发展。

(四)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增强综合国力是保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随着经济的发展,海洋作为人类未来的重要生存空间,不可避免地成为新时期国际竞争的焦点。当今世界,国家的利益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国境线内,而是越来越多地表现在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之中。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地位及其影响。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是各国利益直接交汇点,也是直接表现各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场所。可以预见,未来海洋权益的斗争将更加激烈,只有海洋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更好地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才能实现增强综合国力的目标。加大海洋经济开发的力度,通过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可以提高其国人认同海洋、热爱海洋、“以海兴邦”的民族意识。通过认同感的弘扬可以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捍卫和维护其国家完整和领土统一,解决与周边国家的海洋争端,维护和捍卫海洋权益,创造服务于国家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

三、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考虑的主要相关因素

(一)沿海区域人口的因素海洋开发活动的主体是人,人具有二重性。人既是海产品的生产者,同时又是海洋生产物的消费者。消费又分为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而生产消费本身就是生产过程。要多少海洋生产活动提供的物质才可以支持人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将生产控制到何种程度,才可以相应减少海洋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这些都决定于人口。目前,世界60%的人口挤在离海岸100千米的沿海地区,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16个大城市中,有13个是沿海城市。人口趋海移动已经是全球性问题,全世界每天有3600人移向沿海地区。到2020年,中国人口将会达到14.2亿左右,其中可能有60%的人居住在沿海地区。毫无疑问,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但是人口的急剧增长,使得对资源的需求量相应增加。陆地资源的匮乏,使人类不得不到海洋去获取资源,海洋逐渐被公认为是资源扩充的有效途径。所以,人口的多少是影响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因素。除了人口数量以外,还有人口结构,包括性别、年龄、地区等构成状况,以及人的素质,包括体质、教育程度、专业技术、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等也会影响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二)海洋环境资源的因素海洋是人类巨大的资源宝库,海洋资源是海洋开发活动的物质基础。但是海洋为人类所提供的资源是有限的,其中不可再生资源的有限性无须赘述,而可再生资源在一定时间内也是有限的,海洋资源利用的状况和配置效率将直接影响海洋经济开发的持续性。在海洋可再生资源当中,渔业资源是最重要的。渔业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海洋生态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可以说渔业资源对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不可再生资源数理经济学家霍特林(Hotelling)的经济理论,分析表明,必须按照霍特林定律确定的最优路线进行消耗。同时,海洋环境是海洋资源得以存在和开发的环境场所,海洋环境的好坏对海洋开发活动有重大的影响,海洋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不是单纯的经济形态问题,它还与社会、科技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要考虑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且还要兼顾后代人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并创造某些适合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人造环境,与海洋形成一种和谐共处的关系,才有利于海洋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三)科学技术的因素科学是认识世界的工具,技术则是改造世界的工具。在科学技术推动海洋开发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两种影响,但从总体上来说,科学技术越进步,就越能够成为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武器。美国制定了《1995—2005年海洋战略发展规划》,法国颁布了海洋科技《1996—2000年战略计划》,俄罗斯在实施《2005年前海洋、北极、南极综合研究科技计划》。所有这些规划和计划都旨在发展本国的海洋科学和技术,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四)产业结构优化的因素海洋产业结构是指各海洋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以及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合理的海洋产业结构,能带动海洋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海洋产业结构层次的高低和合理与否决定着海洋经济整体素质,传统海洋产业转型、新兴海洋产业强化,在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重视“循环经济”意识,将是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大,附加值高,海洋资源丰富,潜在市场大,环境污染小,应作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行业。一方面,应该加强对这些新兴产业的扶持,加强宣传教育、培育公民开发利用海滨砂矿、海洋生物以及海水资源的新观念,制定合理的资源开发规划;另一方面,应加强科研攻关,为产业提供技术保障,并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促进海滨砂矿、海洋生物医药及海水综合综合等技术的产业化。

四、新时期海洋开发需构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新的发展模式

(一)以发展临港产业群,增强海洋经济企业的自主创新实力当前中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以钢铁、石化、汽车、造纸、能源、电力等临港工业产业集群。这类企业科研能力强并且资金雄厚,因此,加强该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才能在世界范围内保持该产业的技术有利地位。鼓励这些企业在创新时,瞄准世界最新技术,紧跟国际发展水平,构建竞争型的管理体制,培养和引进高水平的人才团队,将有助于创造有本地特色和国际、国内竞争的优势;鼓励临港产业集群内企业自主创新,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引入各种人才尤其是归国人员,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并吸引集群内的跨国公司设立研发中心,支持本地企业与外资建立合资研发中心;同时,鼓励促进专业化的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投资咨询、市场研究、技术信息服务、专利、法律服务等中介组织,从而形成一个科技成果转让交易市场,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通过临港产业集群中企业的自我发展,最终形成一个企业层级较为丰富,市场结构较为完善的临港产业集群自主创新体系。

(二)以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为使海洋经济与社会、环境全面和谐发展,应大力促进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将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要使我国海洋新兴产业获得快速发展,一是必须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基础,以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着力建设一批海洋产业区和新兴海洋项目,逐步形成各具特色、优势明显的海洋产业带,提升海洋经济整体竞争力;二是对新兴海洋产业,应在资金投入、税收优惠、科技协作等方面提供支持,以推动海洋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三是培育新兴海洋产业,必须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在重视发展海洋高新科技、发展新兴海洋产业的同时,把高新科技的成果应用于海洋捕捞、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盐业等传统海洋产业,提高整个海洋产业的现代化。研究优良养殖品种的培养、性别控制、病害防治及养殖新技术、海洋生物优良品种开发技术、海洋农牧化技术、海水养殖病害防治技术、海洋生物制药技术等。此外,采取有效措施开展海洋未来产业技术储备的研究,促进海洋未来产业的发展,逐步开发海洋清洁能源和深海采矿业、海洋信息产业、海洋生物制药工程、海洋环保工程等重要领域的市场产业化。

(三)创新海洋科技体系,有效合理开发海洋资源当前,我国海洋经济科技创新能力与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显得不十分协调,这已成为影响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制约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面对世界海洋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我们应当有计划有目标地建立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提高海洋产业的竞争力,促进海洋综合开发。建立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的关键:一是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和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海洋产业为中心环节,促使海洋综合开发,从而提高其水平和效益。二是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深加工技术、海洋功能产品开发、海洋医药产品开发、海洋精细化工产品研制、海岸带区域水资源开发和保护、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海域资源和环境评估技术、海洋信息技术等方面加快发展步伐。重点放在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上,为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三是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为海洋科技创新提供一个宽松适宜的制度平台。政府应制定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新产业和高新技术创新的产业政策,鼓励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完善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政策,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等各项法规政策,建立科技创新的价值评价体系和社会技术服务体系。四是建立国家海洋科技重大问题的协调机制。重点开展科技攻关和成果应用,力争重点领域有突破性进展。

(四)加强海洋环境持久治理和保护海洋生态对于海洋环境污染持久治理与海洋环境保护,在加大整治力度的同时,一要利用高新技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提高工矿企业污水处理和达标排放水平,把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和排放量尽可能压缩到最低限度;二要发展海洋环境监测技术,近海海洋灾害预测模型技术、湿地和红树林保护技术、大规模养殖区有害赤潮发生机制及治理技术、城市污水离岸排放扩散模式及污水处置工程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态系统影响评估技术;三要加强海岸环境预报,海洋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增强防灾减灾和环境保护能力。四要扩大海洋环境监测、海洋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技术及其他海洋高新技术的应用范围;五要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生物治理,开发和利用环境生态生物技术,解决海洋污染的生物修复问题。利用海洋生物技术,建立各种清洁养殖模式,改善被污染和正在被污染的海水养殖环境,减轻或控制海域养殖业引起的海域环境污染。通过技术改造和养殖水域的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加大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科学养殖技术,维护海洋生态平衡,达到提高产量,增加效益,保护环境的生态养殖模式。综合各项技术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良性发展,达到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使海洋经济发展规模、速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使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选择海洋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组成部分,是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而且是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力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关键:一是加快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循环经济创造发展空间。国家应出台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应从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海洋新兴产业、降低能源消耗、清洁生产、保护海洋环境等方面,制定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战略规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二是支持和鼓励海洋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就是要依托循环经济创新技术,以海洋资源的高效与循环利用为核心,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形成海陆大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政府应及时向社会有关海洋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支持循环经济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实行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协调统筹、依法管理。三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应有重点、有层次推进。海洋循环经济的重点应放在总体污染排放中所占比例较大,资源消耗多的行业和具有较为成熟的海水循环利用技术、资源再生技术的产业领域。四是重点领域优先推进。重点发展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技术,降低成本,扩大海水综合利用的产业规模,推动海水资源产业化的全面发展,以有效缓解我国及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改变我国沿海地区水资源结构,促进沿海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六)构建海洋信息平台大力发展海洋信息技术海洋信息技术在海洋事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涉及各个方面,包括海况、海洋环境及灾害的监测、分析、预报,海洋通信及导航、定位,海洋资料及情报管理等。发展海洋信息技术,应充分利用现代通信高技术成果,发展海洋卫星遥感、卫星观测、卫星导航定位、海洋及海岸数据采集与分析、海上通信、海上定位等技术。研究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及相应的通信技术,研制可布设于沿岸、近海海域的海洋环境监测系统。

五、有效发挥政府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一)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的组织规制和管理海洋管理就是海洋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海洋公共政策作为国家一定时期或一定阶段的海洋目标,是国家发展海洋战略以及实施海洋权益保护和开发利用制定的海洋工作和海洋事业的行动准则,海洋公共政策的实施则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依托。而在履行对海洋公共产品的生产组织规制、管理方面,要在发挥好“公共产品”的供给职能之外,对于那些政府可以逐步将生产职能交出的公共产品,例如海洋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环境工程项目,甚至包括海洋环境管理的一些具体政策、具体标准等,政府涉海部门要将生产权真正移交给企业,而将自身职能切实落到管理者的定位上,积极作为更好地在生产与消费中间发挥组织、管理和规制功能。

(二)政府要倡导有限制地适时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是政府管理之本,这是海洋经济时代资源的稀缺性对政府管理的根本要求。海洋相对陆地有着极其丰富资源,但也远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保护和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是海洋经济时代政府无可推卸的责任。为此政府就要制定出较为完善的海洋法律体系并严格执行之;要对海洋开发进行严格的规划,要创造一个海洋生产领域既能充分保护海洋环境又通过竞争来促使公众降低资源消耗增加经营效益的环境。在政府的设计框架中要全面体现这样一个规律,即竞争是为了淘汰资源成本过高的生产者,或者迫使其降低消耗成本。

第6篇:海洋环境科学范文

关键词: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海洋强国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152-03

2012年11月总书记在党的十报告强调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问题,各有关部门也积极采取措施来促进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

第一,加强对海洋经济领导和制订海洋经济发展规划。1991年1月全国首次海洋工作会议召开,强调“中国的希望在海洋”。为了贯彻会议的精神,沿海各省纷纷提出建设“海上辽宁”、“海上山东”等发展战略。1995年由国家计委、科委、国家海洋局联合成立的全国海洋开发规划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完成了以1996—2020年为规划期的《全国海洋开发规划》,为在宏观上指导海洋开发活动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1996年国家海洋局发表了“中国第一个海洋发展纲领”——《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在“海洋世纪”中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行动计划,是中国进军海洋的任务书和政策指南。1996年还制定了《“九五”和2010年全国科技兴海实施纲要》,开始实行以推动海洋产业技术为目标的“科技兴海”计划。1998年5月国务院发表了《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的白皮书,强调要把发展中国海洋事业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充分体现了“有效维护中国海洋权益,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海洋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和海洋事业的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这是中国海洋发展史上第一次以国家名义公开发表的全面阐述中国海洋开发、保护基本国策和积极参与国际海洋事务原则立场的重要文件,被称为“中国第一号海洋白皮书”。 2002年国家正式批准了《全国海洋功能区划》,该区划是根据海岸带资源与环境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对海域进行功能区分,为实施海洋综合管理和海洋经济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2003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第一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该规划目的在于促进海洋经济协调、健康、快速发展,为把中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创造条件。2011年《“十二五”发展规划》则首次将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作为独立章节,明确要求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

第二,推动海洋产业全面发展。随着沿海开放不断深入发展,党和国家以及有关部门积极调整海洋产业结构,优化海洋产业布局,倡导海洋科技进步,在稳步推进传统海洋产业发展的同时努力培育和促进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使中国海洋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海洋水产业(包括海洋捕捞业、海水增养殖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到海洋工业(包括海洋盐业和盐化工业、海滨采矿工业、海洋油气工业、临海工业);从海洋服务业(包括港口建设和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娱乐业、海洋公共服务业)到海洋未来产业(包括海水利用、海洋生物开发、海洋能利用、深海能源和矿物开发)等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到2010年中国海洋产业产值达到3.8万亿元,占中国国民生产总值9.7%。中国海洋经济结构逐渐合理,总体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对国家综合国力的发展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第三,加强海域资源综合管理。同志曾强调要“加强海洋资源综合管理,完善海洋法律、规划和海洋管理体系,加快海域使用管理的法制化进程,强化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执法监察工作”。要“统筹规划国土资源开发和整治,严格执行土地、水、森林、矿产、海洋等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2002年11月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更是明确强调:“实施海洋开发,搞好国土资源综合整治。”为规范海上生产秩序,促进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1993年5月国家海洋局和财政部制订了《国家海域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开始推行海域使用许可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2002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正式施行,彻底解决了海域使用及其资源开发的“无序、无度、无偿”的状态,这是强化海洋综合管理的关键措施,对海洋进行科学开发和保护海洋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加快海岛经济开发和建设。海岛的意义不仅在于岛屿本身的资源,而且还是中国防务体系中的前哨阵地,因此开发海岛对加强海洋工程建设,促进海洋科技发展和工农业进步以及国防建设等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1988—1995年有关部门进行了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和海岛综合开发试验,完成了《全国海岛综合调查报告》。1988年4月海南岛建省并成立经济特区,这是中国海洋经济建设中的重大事件。2003年1月粤(广东)海(海南岛)铁路正式通车,完善了海南岛同雷州半岛的综合运输体系,促进了海南岛的经济发展。作为中国的第二大岛,海南的现代化对保卫和开发中国南海区域具有重大意义。

第五,高度重视海洋环境保护,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1996年国务委员罗干在第二十四届世界海洋大会上致辞中说:“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共享一片海洋,热爱海洋就是热爱人类自身,保护海洋就是保护人类的未来。”因此,“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海洋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工作,在大力推进海洋经济的同时,积极探索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发展模式,为解决海洋资源与环境问题进行了不懈努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重视对海洋污染的调查和监测,初步建立了由近海到远海、多部门合作的海洋环境及灾害观测网络和预报、警报系统。二是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三是制订海洋环保规划,中国先后制订了《全国海洋环保“九五”(1996—2000年)计划和2010年长远规划》、《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和《海洋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四是开展了对海洋污染的整治,国家遵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和“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方针,对不符合标准的沿海的厂矿企业限期达标,否则令其搬迁、停产或关闭。五是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中国目前已建立各种类型的海洋自然保护区59个、海洋特别保护区2个,为保护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作出了贡献。

第六,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曾强调:“我们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海洋,增强全民族的海洋意识。”联合国将1998年确定为“国际海洋年”,对此中国政府十分重视,确定了“迎接海洋世纪,共铸蓝色辉煌”的主题,组织了有史以来以海洋为主题的最大规模的公众宣传活动。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中央有关部门下达文件,由交通部牵头成立筹委会,以“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为主题开展筹备活动。2005年7月11日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纪念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出会的国务院副总理黄菊指出:中国既是陆上大国,也是海洋大国。大力发展海洋事业,对于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权益、保护资源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经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的7月11日,即郑和下西洋纪念日作为中国的“航海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在中国的实施日期。通过“宣传郑和、学习郑和、弘扬郑和”的一系列活动,对全国人民进行了一次海洋观的普及教育,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海洋意识,为海洋经济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今后促进中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国海洋经济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总的来看中国海洋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底子薄,在总体上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中国在走向海洋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2012年国际上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不断提醒我们:在国际海权竞争激烈、海上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近海生态环境频遭污染的背景下,制订和实施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仍需全方位、多视角的审慎思考。因此今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贯彻党的十精神,促进中国海洋经济全面、快速、健康、和谐、持续发展。

第一,要进一步完善海洋经济管理。一是要加快转换海洋经济发展体制,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海洋产业的效益。二是要建立健全海洋经济管理法规,依靠政策、法规、金融利税等有效手段加强管理,以便贯彻执行国家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部署和规划。三是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自觉服从和顾全发展海洋经济的大局,遵循国家统一的海洋政策,并正确运用国家赋予的权力调节好沿海地区及相关内陆地区的经济活动,促进海洋领域的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要努力发展重点海洋产业,以点带面,加快海洋经济发展速度和提高效益。一是要扶持海洋高科技产业,并以其为龙头,形成海洋产业的中坚力量,带动海洋经济的全面发展。二是要将提高效益放在首位,走科技兴海之路,重视海洋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三是要积极应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海洋产业,以促进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四是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率,并积极探索新的可开发资源,特别是要重视中、远海资源的开发。

第三,要促进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使海洋产业群不断增值扩大。一是要大力加强海洋第一产业(包括海洋渔业和滩涂种植业等)。二是要调整、提高第二产业(包括海盐和盐化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滨砂矿业、船舶制造业、海水直接利用业和深海采矿业等)。三是要努力发展第三产业(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和海洋服务业等)。四是要积极支持新兴海洋产业和未来海洋产业的发展(包括海洋生物开发产业、海洋能利用业等),使之在海洋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有明显的提高。在此基础上,要促进海洋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综合协调发展,并形成大的海洋产业群和重要的海洋基地。

第四,要调整海洋经济开发的顺序。鉴于目前世界和中国周边海洋权益的激烈争夺,为了尽力保存国内资源,确保能源持续供应的可靠性,必须改变过去“先沿海,后海上”、“由近及远,梯次推进”的开发顺序,而应调整为:先海上,后陆上;先远海,后近海;先海外,后国内。

第五,要加强海洋服务业的保障作用。海洋经济发展受到海洋自然条件限制很大,因此发展海洋气象业、海洋保险业、海洋救捞业、海洋金融业等海洋服务业非常重要,特别是要加强海洋观测、预报、预警和防灾、减灾工作,以减轻海洋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第六,要大力开展在海洋经济方面的国际合作。海洋经济是与国际经济联系非常紧密的领域,在海洋石油业、海洋采矿业、远洋渔业、远洋运输业、造船业等方面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引进和吸收发达国家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以提高竞争力,实现跳跃式发展。

第七,要保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一是要防止酷渔乱捕破坏资源,改进捕捞技术和方法,为海洋捕捞业的持续发展提供资源基础。二是要建立各种海洋环境保护区,保护好海洋物种和生态系统,为海洋农牧化的大规模发展创造条件。三是要扩大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区域,发现新的油气资源。四是要坚持深水港湾必须深水深用的原则,以便用于不同规模的港口建设。五是一切适宜于旅游娱乐的岸线、海滩、浴场和水域,都要预留下来,以保证海上旅游娱乐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六是要促进沿海岛屿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把沿海岛屿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与整个国民经济建设和沿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考虑。

第八,要努力建设良性的海洋生态系统。一是要从粗放型开发利用向集约型开发利用转变,形成科学合理的海洋开发体系,以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中央和沿海地方政府协作开展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加强倾废管理,防止陆源污染物和海上活动造成海洋环境的退化。三是重点海域实行污染物总量监控制度,建立环境、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示范区。四是要制定和实施防治海洋污染的应急计划,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监视和执法管理能力,减轻污损事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五是要发展海洋清洁生产,使海洋产业向废物最小化方向发展。六是要加强陆地与海洋协调与合作,使海洋开发与海洋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协调一致,以保持海洋的可持续利用。

总之,今后必须以照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适度快速开发、海陆一体化开发、科教兴海和协调发展的战略原则,建设良性循环的海洋生态系统,形成科学合理的海洋开发体系,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和谐发展。“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中国海洋产业产值的年增长率速度宜比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高出3~5个百分点,力争到21世纪中叶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4以上,海洋开发总体实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十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章示平.中国海权[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3] 干焱平.海洋与中国未来概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

[4] 陆儒德.中国走向海洋[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8.

第7篇:海洋环境科学范文

摘 要: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是实现人类永续发展和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向海洋进军,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世界的共识。近些年我国海洋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只有通过相关政策法律的引导和多种措施的齐头并进,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

关键词:海洋;海洋经济;海洋强国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3000502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也是人类全面开发利用海洋的时代。占据海洋发展优势的国家,必将在未来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因此,党的十报告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建设和实现海洋经济强国,就必须深入研究海洋,在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

1 发展海洋经济,对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1.1 发展海洋经济,是缓解我国发展面临的资源瓶颈制约、拓展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严重,陆地空间趋于饱和,人类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努力寻找新的资源和发展空间。而浩瀚的海洋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资源,具有巨大经济价值,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海洋正逐步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地。我国不仅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蕴藏丰富的海洋资源。目前,我国对外贸易量的95%通过海运完成,每年超过1亿吨的进口石油也是通过海上源源不断输入国内。与此同时,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蕴藏着240亿吨左右的石油和大约14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对于我国来说,海上交通线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经济大动脉,海洋资源也是支撑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我国拥有大陆海岸线达18000公里,面积较大的海岛有7000多个,可管辖海域面积300万平方公里,发展海洋经济有巨大的空间和潜力。因此中国要拓展发展新空间,就必须向海洋进军,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1.2 发展海洋经济,是推动经济转型提升的重要支撑和强大的动力

所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发展海洋经济,把它作为发展新兴产业,是推动经济转型提升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举措。海洋经济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够有效推动我们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发展海洋经济,有利于陆海统筹发展,有利于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和培育新兴海洋产业,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国民经济的长期又好又快的发展,有利于在高起点上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我国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1.3 发展海洋经济,是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具体要求

我国海洋开发历史悠久,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渐提高。尤其“十一五”以来,全国加快海洋经济建设的步伐。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海洋经济年均增速为13.5%,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2011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突破4.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预计到“十二五”末海洋生产总值将达74000亿元,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将会达到13%以上。同时,海洋产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口,2011年我国涉海就业人员超过3300万人,其中新增涉海就业570万人。此外,我国一些海洋产业在国际上已具有重要地位,海产品产量、沿海主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等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可见,海洋经济在我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加大海洋经济的发展力度,无疑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增长机会。

2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

2.1 缺乏科学规划,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

虽然目前各地发展海洋经济的积极性很高,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相继出台,但由于“重总量、轻质量”的发展理念,从各地发展整体来看,目前我国在利用海洋的过程中存在着“三重三轻”的现象:重近岸开发,轻深远海域利用;重空间开发,轻海洋生态效益;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谋划。从产业布局整体情况看又呈现“两多两少”的局面:产业结构趋同,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高耗能产业多,低耗能产业少,其中产业园区的雷同、临港临海产业同质化问题较突出,由此带来的恶性竞争不可避免。

总之,海洋产业层次不高,海洋开发利用水平低,海洋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发展,必须通过科学规划、制定和实施科学的海洋发展战略尽快予以改变。

2.2 海洋科技创新与支撑能力不强,海洋产业的优化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压力大

我国在海洋技术和装备方面,基本建立了近海海洋环境监测技术体系,海洋资源探查技术和装备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具有一定的深海运载技术研发能力,初步形成了自主的技术和装备支撑能力。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深海技术和装备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如:我国除了深海技术装备整体研制和生产能力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外,深远海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才刚刚起步,深海通用基础件技术十分薄弱,在某些方面甚至还是一片空白,一系列相对低价但非常重要的基础材料和元器件,我国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严重制约了深海技术的发展。我国在前沿深海科学领域及涉海核心装备技术方面与海洋强国相比仍然有15年到30年的差距。

2.3 临海工业和海洋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

一是近岸海域污染严重,海域生态风险日益增大。近岸海域环境污染严重,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如部分海域出现劣四类水质区域,《2012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2年,中国管辖海域海水水质为劣四类的近岸海域面积约为6.8万平方公里,较2011年增加了2.4万平方公里。此外,部分海域沉积、环境质量明显下降、海上溢油、危险化学品泄漏等突发事件呈现逐年增加趋势,这一系列相继出现的环境问题制约着海洋经济发展。

二是大规模围填海带来严重的生态问题。为扩大社会生存和发展空间,出现了大量的围填海工程。围填海缓解了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间矛盾,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空间的转移,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如海洋环境污染加剧、海岸生态系统退化、滨海潮滩湿地遭到破坏、海岸线急剧缩短、海岸自然景观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部分围填海项目经济效益低下,不能有效充分利用海洋资源,破坏和浪费现象严重等,这些问题成为发展海洋经济需要应对的巨大挑战。

因此,必须坚持陆海统筹发展,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保障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海洋生态文明。

2.4 综合性的海洋法律缺失,海洋维权形势严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海洋在我国当前和未来发展中的战略作用愈加显现,海上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左右中国经济安全的重大问题。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多部涉海的法律来维护海洋权益,但由于这些都是单项法律,不能有效地进行海洋维权,缺乏一部综合性的海洋法律,导致海洋维权形势严峻:我国的海洋利益不断受到侵害,海洋不断受到威胁,海上运输线受到多方面的挑战,渔民海上作业也常常受到骚扰。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国家安全,应加快颁布综合性的海洋法律。

3 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促进海洋经济健康发展

3.1 制定和实施科学的海洋发展战略,实现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

优化海洋产业结构,首先需要科学规划和科学制定海洋发展战略。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各类资源,逐步扭转和改进当前海洋产业结构趋同的现状。其次,优化海洋经济区域布局,实现海洋产业结构优化。海洋经济区域布局和产业布局要根据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承载能力、已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协调陆海区域功能定位,发挥主要海洋产业的集聚优势,带动形成区域海洋产业集群,最终实现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提高海洋资源、海洋空间的利用效率。

3.2 实施人才培养战略,提高海洋科技支撑能力

人才是海洋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要积极培养海洋科学研究、海洋开发与管理、海洋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提高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发展海洋经济,实施海洋人才培养战略,一是加强海洋传宣力度,提高未来国家科技人才的海洋意识。要通过各种灵活有效的传宣方式,加强在高校中的海洋传宣力度,让更多的高校学子深入了解海洋知识,了解海洋的需求,了解海洋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海洋科研部门,更应该积极走进高校,宣传自己的人才诉求,吸收更多优秀的热爱海洋的青年优秀人才投身海洋事业。二是设立了多种奖励制度,并通过兼职(兼职教授,兼职研究员)制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海洋科学技术院所和与海洋相关的国立大学兼职。三是要重视培养和造就一批高层次的海洋科技领军人物。在实施国家海洋重大专项和国家科技计划过程中,着重发挥科研机构和高校在海洋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中重要力量,紧紧围绕“十二五”海洋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加大海洋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海洋科研院所的支持力度,积极打造海洋科学研究基地。

3.3 加快推进海洋科技步伐,提升海洋产业创新能力

海洋科技的发展决定着国家在开发利用海洋上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决定着海洋事业发展的高度。当今社会海洋事业蓬勃发展,海洋经济快速增长,新能源、新技术、新需求、新问题层出不穷,解决好这些新需求、新问题,离不开我国海洋科技的发展。

(1)要加快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强化构建以企业为主、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优化海洋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资源配置,通过国家集中资助,提高海洋科技竞争力,推动海洋科技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2)要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搭建平台,提高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在企业内部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建设一流的工程化实验条件,形成海洋科技研发科研中心、海洋科技成果孵化中心和海洋新兴产业培育中心,逐步提高科技创新贡献率,提升海洋产业创新能力和海洋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3)要促进技术研究中心、科研机构与涉海企业建立联盟,促进科技产业化,实现产业化经营。目前,我国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约为25%,但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通过建立联盟,形成海洋新兴产业培育中心,不仅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而且有利于实现产业化经营。

3.4 尽快出台《海洋基本法》,维护海洋权益

各沿海国在海洋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纷纷通过制定海洋发展战略、基本政策、立法等途径,力争在国际海洋领域中争取更多利益。目前,我国亟待建立一部综合性的海洋法律,这样一部法律不仅可以明确我国的海洋管理体制、管理原则,统一规范海洋的总体规划与管理,海上维权有法可依,同时,还能增强全民族的海洋意识,使社会各界更加充分地认识海洋安全形势,从而加强海洋安全问题的研究。

3.5 强化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海洋经济绿色发展

一是促进和完善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体系建设。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措施,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海洋产业的节能减排和发展节能环保技术,从源头上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推进海洋经济绿色发展。二是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在促进海洋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高海洋生态监控的防控力度和加强生态灾害管理,建立海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对典型的海洋生态区开展整治和修复,建设海洋生态文明。三是鼓励非政府组织在海洋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科技研发、防灾减灾等领域广泛开国际交流与合作,切实履行国际义务和提高我国的海洋综合处置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公报)[R].2003.

[2]国务院.《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务院公报)[R].2012.

第8篇:海洋环境科学范文

关键词:海洋经济内涵 环境因素 建议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海洋经济的内涵、外延与发展环境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辽宁是海洋大省,海洋资源开发潜力较大,抓住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加快海洋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将会有力的推动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

一、海洋经济内涵和外延发展

海洋经济通常被认为是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过程中的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的总称。现代海洋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盐业、海洋油气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可开发海洋新资源不断被发现,海洋经济的范畴相应的被扩大,主要包括以下四种新领域:一是海洋新能源技术,主要包括以海底多金属结核资源、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为代表的海洋新能源产业;二是海洋生物技术,包括提取和开发海洋新药物等。三是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包括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技术、海洋能开发技术。四是海洋监测技术及海洋仪器制造业、海洋信息技术。

二、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因素

(一)外部环境

1.政策环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国家将发展海洋经济。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发展海洋油气、运输、渔业等产业,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加强渔港建设,保护海岛、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环境。这为辽宁的海洋强省目标战略创造了极佳的宏观政策环境。同时,《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被纳入国家战略也为辽宁的海洋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经济环境

(1)国际海洋经济发展环境。“十二五”期间,世界经济将缓慢复苏,各国注重发展实体经济,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初露端倪,将会形成新一代主导产业,改变全球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海洋经济将作为新兴领域成为承载全球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转变的主要阵地。

(2)国内海洋经济发展环境。截至2009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由2003年的1.2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8%,增长到2009年的3.2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53%;海洋三次产业结构也不断优化,由2003年的6.4:44.9:48.7,调整为2009年的5.9:47.1:47。“十二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处于经济周期的上行通道,预计2012年后我国经济将会迎来新一轮的高速增长,海洋经济作为新能源、新技术新产业的优势集合体将成为拉动这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二)内部环境

辽宁省发展海洋经济的三大基础支柱已逐步完善。

1.交通物流网将有利推动海洋产业发展。截止2009年底,全省拥有各级公路18545条、公路总里程达到10038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833公里。全省运管部门登记注册的公路运输汽车达566700辆,其中载货汽车460507辆。全省拥有水上运输船舶736艘,净载重量622.3万吨,集装箱箱位8108TEU。全省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320个,其中沿海港口泊位314个、内河港口泊位6个,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143个。港口年综合通过能力4.0亿吨、635万标准箱。省内铁路营业里程达到4247公里。辽宁省现有6个民用机场在机场布局上除了保障的交通出行需求外,还兼顾辐射辽宁城市群,承担空中短途运输等功能,海洋经济发展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2.海洋科技体系日趋完善。全省直接从事海洋科研机构14个,研究人员近千人,参与从事海洋科研机构30多个,科研人员达500余人。涉海高等学校每年将为社会培养上万名海洋渔业科技人员。科研专业领域进一步广泛,相继建成和使用一批国家与行业重点试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每年从事海洋研究与开发的课题数百项。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环境保护、海水养殖、远洋渔业、海洋盐业化工、水下机器人等技术领域,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完善的科研体系、雄厚的技术力量,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3.金融行业快速发展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融资平台。截止2010年9月末,辽宁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总额达到2610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8689亿元,分别较2000年末增长了3.4倍和2.6倍。全省已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等67家一级分行,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达到6871家,从业人员12.4万人。强大的金融支撑将成为辽宁海洋经济持续的资金源泉。

(三)竞争者

1.国外竞争者。

韩国、日本作为近邻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实力较强,尤其是韩国釜山、日本神户等周边港口对中国北方深厚的腹地早就“虎视眈眈”。韩国目标是通过以釜山港和光阳港为中心建设“东北亚物流中心”,吸引中国北方大量的集装箱到釜山中转。日本政府则计划把东京、横滨、大阪、神户、名古屋、八日等港口建设成六个超大型中枢港口,带动区域海洋经济发展。韩国、日本的海洋科技研究也较国内起步较早,发展较快。

2.国内主要竞争者。目前看。海洋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增加值总量)排列依次为广东、山东、福建、辽宁、上海、浙江、江苏、天津、海南、广西、河北。考虑地缘经济,竞争力较强的当属山东省。“十二五”规划中,国家将山东列为海洋经济试点省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定位是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目前,山东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突破7000亿元,基本形成较完备的海洋产业体系。海洋生物、能源、港口、矿产等资源富集,海洋科技人员占全国一半以上,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超过60%。据初步测算,到2020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9大核心区总投资约1.4万亿元。

四、辽宁海洋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海洋科技研究投入,多渠道完善金融融资 平台。加快设立海洋经济产业投资基金,适时组建服务于海洋经济发展的大型金融集团,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鼓励民间资本投向海洋优势产业。

第9篇:海洋环境科学范文

1 中国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面临的初始条件

1.1 没有形成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的海洋资源开发的整体开发战略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接受并习惯的认为海洋资源是 自然 力量形成的,因此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实际上执行的是资源无偿或低价使用的政策。近年来,我国虽然通过改革不断加强对海洋资源的所有权管理,海洋资源资产观念在 社会 上得到了强化,但适应 现代 海洋开发趋势和发展市场经济需要的海洋资源开发管理机制和体系仍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海洋资源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遭受严重破坏和浪费,经济效益整体低下。而且,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管理工作,一直以来采取的是传统体制下分散在行业部门的计划性开发与管理,是传统的陆地式资源开发与管理方式的延伸。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这种一开始发挥过积极作用的开发管理模式,越来越显得不协调,使得各行业、各地区自成体系,导致了各自为政的复杂局面,没有形成聚集规模效益, 影响 了资源的整体开发和有效利用。 海洋资源的法制建设在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保证海洋资源开发管理体系的形成、巩固、完善的重要条件,也是保证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合理利用、维持海洋生态平衡、提高综合效益的基本保障。为了保护和有效开发海洋资源,国家先后颁布海洋法规二十几项,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石油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等,但这些法律、法规并没有形成完整而系统的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法律体系。而且已有的法律法规,绝大多数是单项法规,且基本上是陆上法规向海上的延伸,没有真正起到依法治海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海洋多元化开发、综合利用、多种经营的局面,原有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海上执法管理体制,一方面形不成海上执法“合力”,单方面的执法力量严重不足;另一方面,队伍的重复建设又加大了管理成本,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同时在管理上的也存在着交叉和空白,已不能适应海洋经济发展的要求。

1.3 海洋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低。

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和“重陆轻海”政策影响,致使我国海洋产业所形成的规模比较小,如2004年我国海洋产业产值仅占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3.9%,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海洋产业产值在世界海洋产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不足 1%,且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仍然停留在以海洋渔业、海洋运输、海洋盐业等传统产业为主的阶段。海洋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一些新兴海洋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传统海洋产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再加上海洋科技储备严重不足,致使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率较低,资源浪费严重,没有形成规模优势,海洋经济的总体发展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4 海洋环境污染严重,生态趋向恶化,影响了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5 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滞后,外部环境复杂化

后备能源问题关乎国家经济安全。近10年来,我国探明的油气储量逐年下降,原油产量增长缓慢,每年新增探明可采储量无法弥补同期产量,能源短缺已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要想使国民经济能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必须把海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树立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观念。为了合理开发和科学管理海洋资源,保持海洋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2.1 强化海洋意识,增强海洋国土观念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开发总体水平不高,海洋产业起步晚,基础相对较弱,但真正制约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的还是滞后的现代海洋意识和海洋观念。由于我们以往对国土的理解仅限于以陆域为主的概念上,对海洋国土知识重视不够,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对海洋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这就需要我们从战略高度认识海洋国土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对公众的海洋国土观 教育 ,强化海洋国土意识,树立正确的海洋国土观、海洋经济观、海洋政治观和海洋防卫观,增强公众对“海洋国土”的忧患意识,合理开发利用海洋国土资源,把海洋资源与陆地资源、海洋产业与其他产业相互联系起来,促进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

2.2 实施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并举战略,走 科技 创新之路

随着沿海地区 经济 的快速 发展 和海洋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对海洋环境保护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因此,在大力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必须重视对海洋环境的保护,促进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持续发展。在开发保护海洋资源方面,主管部门要通过海洋资源的价值核算和评价,对海洋资源实行有偿使用,利用价格体系调节海洋资源的供求关系,尽可能保证海洋资源的持续利用。在保护海洋环境方面,要集中控制陆地上污染物的排放,强化盐田、海水养殖池废水、石油开采、拆船和海洋运输过程中废物排放的管理,维护海洋的生态平衡和资源的长期利用。逐步实施重点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改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重点治理和保护河口、海湾和城市附近海域,继续保持未污染海域环境质量。加强入海江河的水环境治理,减少入海污染物。加快沿海大中城市、江河沿岸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和 工业 废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垃圾处理率和脱磷、脱氮效率。限期整治和关闭污染严重的入海排污口、废物倾倒区。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工业废渣,严格限制重金属、有毒物质和难降解污染物排放。临海 企业 要逐步推行全过程清洁生产。加强海上污染源管理,提高船舶和港口防污设备的配备率,做到达标排放。海上石油生产及运输设施要配备防油污设备和器材,减少突发性污染事故。实施谁污染谁治理的环境问责制度,优化海洋环境保护的法治化进程。

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对陆地资源而言,难度和风险更大、综合性更强、对 科学 技术的依赖性也会更大。海洋资源从调查、观测、勘探、开发利用到管理的各阶段,都是科学和技术运行过程的结果,要不断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实施科技创新,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和科学管理的总体技术水平、规模和效益。

2.3 调整和优化海洋产业结构,以高新技术改造海洋传统产业,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实施海洋开发战略,必须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我国的八大海洋产业中,海洋捕捞业、海洋 交通 运输业和海盐及海洋化工业等传统产业发展早,聚集的劳动人口多,有些产业生产技术落后,低水平盲目发展造成资源破坏严重,自身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劣。调整产业结构,改造传统海洋产业,大力发展海洋油气业、海洋医药、海洋 旅游 业等新兴产业,已成为海洋开发的重要政策命题。同时,应注重优化海洋资源配置,积极培育可以深化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的高技术产业,促进深海采矿、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发电等潜在海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众所周知,海洋产业结构不同对海洋资源的依赖程度和对环境的 影响 程度也会不同。一般来说,从海洋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对海洋资源依赖程度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是在逐渐减弱的。我国的海洋产业结构一直在以第一产业为主,因此应根据我国海洋资源与环境的特点,调整海洋产业结构,逐步降低第一产业在海洋经济中的比重,提高第二、三产业的比重,重点发展油气开采、海滨旅游、水产养殖、远洋交通运输;积极发展观测服务、海洋药物、海水资源利用;努力开展海底采矿、海洋能利用,提高第二产业在海洋产业中的比重。海洋产业的效益应从经济、 社会 、环境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因此,要重视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以高新技术改造海洋传统产业,推动海洋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产业升级,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2.4 优化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的 法律 机制,依法开发和管理海洋资源。

当务之急,应加大执法力度,理顺海洋管理体制。近 20年来,国家先后公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二十几项,为加强海洋资源开发与综合管理打下了基础。但也应该看到,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有些法律、法规显得滞后。应根据海洋经济的发展,制定《 中国 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海洋岛屿开发管理法》、《海洋资源开发管理法》等海洋法律。同时,还要加快与国际法接轨,扩大海洋立法方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尽快完善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法律体系。此外,应加强海上执法队伍建设。面对我国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国家应加大投资,组建一支适合中国国情的、 现代 化的、综合一体化的执法队伍,增强执法合力,提高执法效率,优化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法治化机制,真正做到依法治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