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编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现将学科知识进行说明:
小学语文、小学英语、小学社会、小学数学、小学科学、小学音乐、小学体育、小学美术、小学信息技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小学全科。
初级中学的《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历史、地理、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信息技术、历史与社会、科学等15个学科。
《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规定,农村学校的学生与教职工之比是23∶1,各地以此为参照标准制定具体的教师编制标准。这种基于学生数量的核算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年级跨度和班级跨度,导致农村教师编制“标准上超编”,但“现实中不足”,小规模学校教师数量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学校规模越小教师工作量越大。数据显示,人数少于240人的学校几乎全部严重超编配置教师,但农村学校周课时超过20节的教师比例超过14.31%,农村教师特别是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工作量过大。因此,农村教师编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改变教师的配置方式,以使农村地区教师数量能够满足正常的教学及相关工作的需要。
为了保证农村地区有足够的教师,要推行农村教师数量保障的综合改革,采用“基本编+机动编”的方式来进行农村教师编制配置。
1.构建科学的农村教师基本编制测算模型。兼顾教育公平及教师资源利用效率,建立以课程设置、学生数量的年级和班级分布为基本参数的教师编制标准测算模型,科学核定基本编。确定教师编制时应核算学校的工作总量及类别,测算的标准是教师的总工作量与日均工作量,工作量的度量依据是课内课外各项工作的时间常模。通过对东、中、西6个省2542位农村教师的抽样调查获知,一到六年级语文、数学课前与上课的时间比值为2∶1,三年级、四年级的英语为3∶1,五年级、六年级的英语为2∶1;语文、数学和英语教师课后每节课在每个学生上花费的时间为1.5分钟;音乐、美术、体育、科学、信息技术、品德、地方/学校课程上课时间与课外工作时间的比值为1∶2。依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教师的时间分配常模和学校的课程设置,如果获得了学校学生人数的年级和班级分布,可以度量其常规工作总量。
按照8小时工作制,除去教师每天用于备课、上课和批改作业外的其他任务所需的1个小时(如家访、听课、评课、反思、自主学习和迎接各类检查等),一个教师一周能够用于备课、上课及课后批改作业的时间为2100分钟,由此度量学校实际所需的教师基本编制数和各学科所需的基本编制数。通过学校学生人数的年级和班级分布,能够度量出该校所需的基本编总量和各学科所需的基本编。
2.设定合理的农村教师的机动编测算标准。参加在职培训是农村教师进行知识更新和素质提升的必要途径。保证每位农村教师能有充足的培训时间,依据轮训周期和轮训时间合理测算机动编。
一、中学职初教师校本研修课程内容模块的编制
从职初教师岗位实践和专业提升的需要角度看,基于导师指导的职初教师校本研修课程的内容结构如图1所示。
(一)“课堂教学的组织”课程模块内容要点
在导师的指导下,职初教师应通过教学实践、课例研修与自主反思等活动,达到以下专业要求。
(1)落实教学计划的制订。依据课程标准,初步把握一学年的教材总体特点、学段教学基本特征以及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能结合上级部门下发的学科课程计划,在备课组长指导下,结合学情,完成“课程纲要”以及学期、单元、课时计划的制订,并以此确定课堂教学的进程依据。(2)科学编制课前的导学问题。能结合学习内容,科学安排与布置课堂预习与导学问题,树立面向全体、关注学习困难学生的意识。(3)养成提前候课、按时下课的习惯。能够提前适当时间到任教班级,检查和督促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并与个别学生进行课前交流或学习检查。不把教师的个人不良情绪带入课堂,同时有计划地安排教学进程,按时下课,不拖堂。(4)做好教学资源的准备。能够根据教学任务,精心备课,为保证教学正常进行,提前做好教学前的相关实验、资源准备,并自主检查教学设备状态,保证教学的正常需要。(5)帮助学生树立课堂规则意识。能够有效指导学生制订课堂学习规则,注意采取“解释、演练、强化、提醒、体验”训练程序,培养课堂学习的规则意识,使其有序参与课堂讨论;注意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间,尊重他人发言,会与他人分享学习成果和学习经验。能有效控制和化解课堂突发事件。(6)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注意通过多种情境的创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激发与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高效地投入学习活动。(7)着眼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以多样化的探究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能够合理调节与控制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8)根据教学任务选择适合的课型。根据不同课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时间,规范地进行教学示范或实验演示,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有效实施学科教学。(9)实施基于目标导向的教学。会规范编制课时教学目标,陈述发生预期学习的条件,并明确规定学习行为达成的标准或水平;能围绕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有效调控教学过程,对学习困难学生提供及时指导与帮助,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合理处理课堂偶发事件或破坏课堂纪律的行为,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能机智地引导和调控,保证教学沿着正常轨道展开,避免基础薄弱的学生过早掉队。(10)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有效地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应用到教学过程设计中,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11)熟练使用多种教学方式组织教学。课堂上能够熟练应用多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会控制各个教学环节或步骤的过渡时间,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进行有效的指导与评估,并结合合作学习的进展,进行适度的教学过程调整,促进和保证学生实现有效学习。(12)科学安排和实施反馈矫正。能够针对学习目标,恰当运用课堂的矫正与反馈手段,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生学习效果和状态,有效巩固学生所学内容。在教学中注意进行教学调控,对学生实施多样化、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得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保证教学目标的高水平达成。(13)增加课堂提问的效度。能善于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具有简洁性、启发性与导学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思考和理解;能把握提问的时机性、层次性、针对性和科学性,注意先提问后叫答学生姓名,提问后要留给学生适度的思考时间,并且能进行恰当的追问。(14)重视教学语言的锤炼。课堂语言应规范、简洁,有启发性、激励性、幽默性,语言的内容能切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避免不必要的口头禅(语),不对学生使用侮辱、歧视性语言;注意引导学生规范使用学科语言进行学习和交流。(15)科学布置巩固性的作业。根据课堂教学的实施效果,结合学情特点,布置巩固性的作业。作业内容应是所学内容的巩固,作业容量适度,能启发思考,不得布置惩罚性作业。作业的形式避免单一化,可以采取书面作业或实践性作业;作业的内容应有层次性,可以给学生提供选择;布置的作业教师必须事先做一遍,凡布置的书面作业应及时批改,实践性作业应及时讲评,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必须及时纠正。
(二)“监测试卷的命题”课程模块内容要点
在导师的指导下,职初教师应通过教学实践、课例研修与自主反思等活动,达到如下专业要求。
(1)把握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评价理念。学习和了解学科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和探究活动。知道“内容标准”和探究活动中各条目考查水平的具体要求与层次,对学科标准中的“评价建议”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把握学科评价的基本理念和原则,以及笔试内容考查的命题要求。(2)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目标分解。针对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和探究活动的具体条目,结合教材特点、学情特点,能对课程内容的具体目标进行初步分解,细化对课程内容具体目标的理解和认识。(3)掌握教学评价的基础知识。知道有关命题编制的一般理论,了解评价一份试卷的常用指标,如均分、众数、中位数、难度、信度、效度、区分度、差异系数、标准差与方差、标准分等基础知识。(4)熟悉试卷命制的技术和流程。掌握基于课程标准开展试卷编制的一般过程,会根据命题任务,准确确定考查内容和水平要求,科学编制双向细目表,合理确定考查覆盖度,题型结构与分值,控制试卷总体难度、容量,注意试题语言、字体和图表的学科规范,命制一份合格的试卷,制订科学的评分标准或细则,并能根据网络阅卷的需要编制合乎规格的试卷。(5)初步掌握三维目标达成的评价命题技术。能够结合学科的课程标准,针对三维目标的具体内容,熟悉和掌握三类目标命题的一般特征和试题的呈现形式,科学编制信度高、区分度好的试题。(6)基本把握不同类型试卷的命制要求。能根据学科评价的功能,结合教学任务,命制形成性评价试卷和总结性评价试卷。能根据评价需要,制订表现性评价的方案或评价量表。(7)规范落实学业试卷的评阅。根据试卷评分标准,合理判分。注意在评卷中收集学生典型错误信息,反思教学的得失;同时,能熟悉“网络阅卷”的一般流程,掌握“网络阅卷”的具体方法,并能利用阅卷平台提供的功能,收集数字化的学生错题信息或典型答题案例,并能结合阅卷数据进行书面的诊断分析。(8)实施学业监测后的诊断分析。根据试卷评分标准,能够合理判分,并进行学生学业成绩的判定与统计;能借助一定的质量分析系统或平台的监测数据,进行任教班级学业质量测试后的诊断分析,形成学业质量诊断分析报告,并制订教学改进方案或措施。
(三)“教学课例的研究” 课程模块内容要点
课例研究,是基于日常教育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持续进行实践改进,直至问题解决的一种研究活动。它将教师的研究、进修和日常教学实践紧密联系,具有基于专题、持续研究、见证效果、形成成果等特点。在导师的指导下,职初教师应通过教学实践、课例研修与自主反思等活动,达到以下专业要求。
(1)认识教学课例研究的实践意义。教学课例研究的目标指向职初教师个体课堂教学技能,着眼教师专业的成长。开展课例研究的目的是改进自我教学,发展自我,为自己而研究;通过同伴互助,帮助教师理解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在同事或同行间建立起牢固的、专业互助的伙伴关系。(2)明确教学课例研究的一般方法。知道课题研究是贴近教师专业实践最为紧密的质性研究方式。其主体研究方法是基于教学中的问题,在行动中研究、行动中学习,一边工作,一边研究。具体可以采取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3)把握教学课例研究的基本流程。教学课例研究以问题为导引,基于教师自身专业提升,具体遵循确定主题、教学设计、课前会议、课堂观察、集体反思、自我完善、总结分享、循环跟进的程序。(4)整合教学课例研究的活动形式。基于主题的教学课例研究的形式应避免单一化,力争研究主题系列化;在一课一议的基础上,可以将研究形式拓展为同题异构、同课一人多轮循环、同课多人多轮循环、基于网络的团队协作教研等多种形式。(5)规范教学课例研究的实施过程。能根据研究任务和专业研修需求确定研究主题和教学内容,切合研修专业需求和同伴认同态度,成立或组建研究团队,合理进行研究的协作分工;能围绕研究的主题,设计课例研究的实施方案,根据研究方案开展实践研究。研究中善于建立对话互动的平台和氛围,着眼同伴互助,能够聚焦主题开展对话,梳理和形成促进课堂教学问题改进的措施与基本经验。(6)优化教学课例研究的技术手段。课例研修主要以课堂观察为主,采取集中评课、议课的方式进行。应掌握课堂观察基本方法,根据研究的侧重点,科学制订课堂观察量表,开展课堂教学观察实践。初步熟悉和了解基于信息技术的视频课例录播系统,恰当地运用DV、手机、数码相机等低成本技术工具,能够进行视频教学研究课例的诊断分析与研究。(7)初步掌握教学课例评课议课的方法。在开展教学课例研究实践活动后,能根据课例评课的标准,聚焦主题,展开深入研讨。评课议课应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合,评课观点的陈述应基于具体、典型的课堂观察证据,不轻易做主观性的价值判断,对于课例实践中任教教师专业优点的评述不吝啬,对于专业不足的阐述要到位,不走极端,做到客观、公正、准确。(8)善于提炼教学课例研究的成果。能够带着目的进行课例观察,畅所欲言地表达;对研究的过程进行详实的记录和整理,并基于观察数据,理清课堂教学改进的脉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成果文本,得出有价值的结论,从而保证后续研究更加深入;善于挖掘课例研修的价值,针对课例中典型的共性问题,能转化和上升为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四)“学生学法的指导” 课程模块内容要点
在导师的指导下,职初教师应借助教学实践、课例研修与自主反思活动,达到如下专业要求。
(1)把握学科学习规律。应初步把握本学科学习的一般特点和规律;知道学科认识过程包括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个基本阶段。能在学科学习中采取四轮学习方略(也把一节课分为四轮):第一轮——预习,查出障碍;第二轮——听课,破除障碍;第三轮——复习,扫除障碍;第四轮——作业,学会应用。预习是为了对一节课初步感知,听课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教材,复习是为了巩固,作业就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能坚持“前移后续”的策略,培养学生“先预习再上课,先复习再作业,先思考再求助”的学习习惯,有效落实四轮学习方略的指导。(2)善于集中学生注意力。能够从学习目的、学习内容难度、心理压力、疲劳程度等方面进行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归因分析;能指导学生采取放松训练、调节学习难度、多感官协同、排除干扰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3)学会制订学习计划。能根据学生特点,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制订计划要保证学习任务实现的可能性,明确哪些学习内容是必须做的,是否应该做的,是否能够做的。同时要明确学习计划落实的具体安排,计划目标要求明确化,可衡量,可达成,符合实际,并且有时间限制。突出针对性、可操作性,提高学习整体实效。(4)学会有效听课与笔记。指导学生领会听课的作用,学会选择性地进行笔记。学生不仅要注意把握每一节课的重点和核心,而且要根据自己学习的需要,选择性地记载关键知识和疑难知识。在每章复习结束时,还要经常反思自己在哪些方面比较成功,哪些还存在问题。(5)有效开展学科训练。明确学科练习和训练的功能主要是巩固、反馈与强化,作业训练要精选试题,强调训练的计划性,着重练习的针对性。具体要求做到:一是加强习题选择的典型性,学会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二是加强错题巩固的自觉性,重视测试中错误类型的归类,注意习题解题方法的归纳,注意定期进行错题重做;三是注意习题训练的科学性,抓好基础训练、专题训练、模拟训练,突出训练方式的科学选择,即要科学安排分层训练、循环训练、规范(性)训练以及限时训练,答题要克服犹豫心态,从而达到有效训练的目的,留给自己思考的时间;四是加强习题训练的规范性。习题训练要注意规范化,处理好“求快与求准”“会做与得分”“难题与易题”的关系,避免粗心大意和熟题答案的思维定式的影响,避免“看错、想错、算错、写错、抄错”,抓稳基础分,做到“该得的分一分不能少,能得的分一分不能丢”。(6)学会选择教辅资料。资料是复习的补充,要指导学生 “抓纲务本”。抓纲就是要正确认识考纲对学习的指导作用;务本就是要充分利用教材,拓宽知识内容,延伸课后习题。挖掘教材,注意细节。一般一门学科配置1~2本综合性教辅用书即可,坚持举一反三,“以一当十”,即听懂一题会解一类题,引导学生避免过分依赖资料的习惯性心理,决不能舍本逐末。(7)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注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对学生加强克服考试综合焦虑症或考试综合恐惧症的心理辅导,要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焦虑和压力,合理归因;合理确定学习目标,调整考试动机,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提高对考试环境的适应性,摆正心态,避免怯场;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放松。(8)学会巧用草稿纸。指导学生平时的草稿要整洁,草稿纸使用要便于检查。不要在一大张纸上乱写乱画,打草稿也要像解题一样,一题一题顺着序号往下写。为了便于练习做完后的复查,草稿纸一般可以折成4~8块的小方格,标注题号以便核查,保留清晰的分析和计算过程。(9)定期自主诊断。指导学生认真、客观地对学习进行总结与反思,及时弥补,尤其是对薄弱环节加强反思诊断,及时确定查漏补缺的重点学科,保证学科的均衡发展。
二、中学职初教师校本研修课程的实施要求
中学职初教师校本研修课程的实施,应结合学校特点,总体上采取导师负责专业指导,职初教师落实知行结合、自主实践与自觉反思,职初教师所在学校承担过程监控与效果评价的方式。具体说,导师、职初教师、学校应分别落实课程实施的具体要求。
(一)校本研修教师课程实施的导师要求
(1)落实课程实施计划。根据校本研修教师课程实施指南的基本要求,导师针对每一校本课程制订课程实施计划与方案,明确每门校本教师课程评估的基本要求,并要求职初教师了然于心。(2)实施课例研修指导。导师能在安排自身工作的同时,随机观摩和观察职初教师的常态教学情况,有计划地组织职初教师开展主题性、专题性、系列性的课例研修,主动听取职初教师的汇报课,做好课堂观察的记录,能结合课堂诊断情况,给职初教师提出书面的教学改进建议和措施,并明确职初教师落实整改的时间要求。(3)落实课堂教学组织的指导。导师能对职初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组织的理论学习指导,结合自身教学示范,帮助职初教师形成课堂教学组织的基本规范。(4)落实学业评价的专业要求。导师能对职初教师的教学命题评价提出具体技术指导,定期对职初教师的学科命题提出任务性要求,明确具体数量和内容要求,能针对职初教师编制的试卷给予具体的专业指导,并落实书面改进意见,同时能保存好试卷命题改进的过程性资料,作为职初教师档案袋评价的基本证据资料。(5)落实学法指导的建议。导师能给职初教师提供适合学科特点的学法指导建议,并在教学实践中对职初教师学法指导的落实进行督促和检查,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供必要的专业支持。
(二)校本研修教师课程实施的职初教师要求
(1)虚心听取导师专业意见。能按照校本研修教师课程指南的要求,虚心听从导师的专业指导,规范落实研修的任务和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善于听取导师的专业指导意见,进行课程研修和专业实践。(2)定期开展研修总结。要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专业习惯,定期进行专业研修的反思和总结。针对课程研修中出现的专业问题,能主动思考解决办法,并善于结合导师的指导意见,创造性地进行落实,不盲目从于导师的建议。(3)主动落实课堂研修要求。根据课堂教学组织课程研修的要求,围绕课例进行专业研修,能主动定期观摩和听取导师的常态课,学习导师的课堂专长,并主动开展课例研究教学实践,征求导师或同行的意见。(4)主动落实学业命题研修要求。能根据导师对学业试卷命题的指导意见,主动进行命题实践,同时主动学习有关命题评价的相关理论,充实自我对学业试卷命题的评价理论水平;同时能够根据研修的要求,在研修期间提供规定数量的学业试卷。(5)做好研修材料的积累。能够根据导师要求完成各类专业研修过程资料和评估资料的填写,并做好专业研修过程中各类研修课程过程性资料的积累,能够选择和提交体现专业研修成效的典型性材料。
关键词:提高;英语;编制建议;导学案.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308-02
一、导学案编制的重要意义
《洮南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方案》指出高效课堂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体,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以导学案为高效课堂的载体,深入研究学情编写导学案。导学案编制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是否高效。
二、教师业务理论水平的提高是编制优质导学案的前提
导学案编制的前提是教师教学理论的不断充实,课改是否成功关键在教师,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理论水平的提高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1、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品行端正,遵纪守法,无违纪处分及违法记录。
2、具有与履行招聘岗位相适应的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知识水平、教育教学能力和心理素质。
3、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要求专业对口;有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书。
4、身心健康,体检合格。
工薪编制情况:
事业外编制,劳动合同由劳务派遣公司,缴纳“五险一金” ;年薪4.6万(含社会保险);寒暑假带薪休息,住宿自理。
报名截止日期:2016年2月2日。
报名材料投递:[email protected]
联系人:欧阳老师,联系电话:13757468905
原标题:江北区灵峰学校招聘非事业编制教师启事
江北区灵峰学校
关键词 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职业态度。
分类号 G443
1.引言
免费师范生是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与普通大学生相比,他们有着明确的职业定向,大学毕业后要回生源所在地从事中小学教育10年以上,其中至少要在农村学校工作2年(国务院办公厅。2007)。这种受国家政策限定的职业发展状况对免费师范生的大学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免费师范生由此而形成的对待教师职业的态度和认同状况,对其大学期间的学习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此外,免费师范生肩负着国家培养优秀教师和教育家的重大期望,承担着促进教育公平与提升教育质量的重任,Sachs(2001)认为。“发展并维持一种强烈的职业认同是评判教师专业性以及与其他工作者区别的重要依据”。教师职业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教学的方式、职业发展以及对待教育变革的态度,并且对所教授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开展对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状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有关教师职业认同感的研究近年来已经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从总体上而言,在概念界定、理论模型和测量工具等方面还远未达成一致,理论研究多,实证研究少。尤其在国内,大部分相关研究基本局限在理论综述和调查分析,测量工具也基本属于研究者自编的调查问卷,缺少根据严格程序编制并进行信效度验证的标准化工具,不但对研究者的后续深入研究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且也阻碍了同行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而专门针对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及测量工具编制更是寥寥无几,例如王鑫强等(2010)编制的职业认同量表,测量对象为普通师范生,而普通师范生与免费师范生在教育制度、生源状况、就业政策、人才培养、社会舆论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基于此,本研究借鉴相关的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结合免费师范生的特殊性,探索并编制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量表,以期为更深入的研究提供标准化的工具。
2.理论构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不同的研究者从理论角度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提出了不同的看法。Kremer和Hofman(1981)认为,教师职业认同包括四个维度,即教师职业重要性、意义及互相连接的向心性维度(centrality);教师职业价值和吸引力的价值维度(valence);与其他同事分享共同命运的团结维度(solidarity):被别人认同为教师的自我表现维度(self-presentation)。Meyer(1993)提出的三维模型则将教师职业认同划分为情感认同、持续认同和规范认同。Bricksonf2000)从个体与群体关系互动的角度提出了教师职业认同形成与确立的三因素模型,即个人因素、集体因素和相互作用因素,其中每个因素又包含认知、情感、行为和社会4个方面。近年来,国内有关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开始起步,如方明军等人(2008)把教师职业认同划分为职业价值认同、职业情感认同、职业能力认同、职业社会地位认同四个维度。魏淑华(2008)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当前对自己职业角色以及职业相关特征的感知,具体包括教师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识、情感、期望、意志、价值观以及对自己职业技能的感知等。纵观目前国内外有关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其一,相关的理论结构模型主要基于在职教师的个体和群体特征进行分析,适用于具有实际教学经历的在职教师:其二,国内研究中的职业认同结构之间存在交叉与重叠,如职业认知与职业价值交叉,职业认知与职业期望交叉等。
教师职业认同的形成是一个动态、持续的发展过程,受个体和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它包括多个子认同。在不同的阶段,由于受不同因素的影响,教师对其职业的认同是可以重新解释与建构的。对于免费师范生而言,一方面,由于缺乏实际的教学经验与职业经历,免费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主要局限于学习过程,还难以对教师职业涉及的个体与群体特征形成系统而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受免费师范生政策与制度的影响,学生的从教意愿存在很大的分化。相关调查表明,免费师范生在志愿填报、政策解读、从教动机、专业喜好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很大的随意性与不确定性,从教意愿受教师职业本身的特点及外在政策限制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摇摆与冲突,存在知-行冲突和内-外冲突(张晓辉等,2011;姚云,董晓薇,2009;刘屹,2009)。因此,目前国内外有关教师职业认同的理论模型难以反映免费师范生实际的职业认同特点,前人提出的诸如团结(Kremer&Hofman,1981)、持续认同(Meyer,1993)、职业能力认同(方明军等,2008)、职业技能感知(魏淑华,2008)等结构和内容对免费师范生还不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因此,与在职教师相比,免费师范生虽然具有同样的职业定向,但对教师职业的认同缺乏精确性与深入性,属于一般心理水平上的职业认同。
综合考量国内外研究者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结构的研究、免费师范生自身的特点及其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局限性,免费师范生在对教师职业及相关政策的依从、同化与内化的态度变化过程中,职业认同感也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并体现出不同的过程性特点。结合凯尔曼态度形成的三阶段理论(沙莲香。1987),免费师范生可能会从对教师职业的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的角度进行评价和判断,并表现出相应的行为趋避。据此,本研究尝试从外在价值认同、内在价值认同和意志行为认同三个维度编制初始问卷,其中,外在价值认同是指对教师职业外部特点的认同:内在价值认同是指对教师职业内部特点的认同;意志行为认同是指在内、外在价值认同的驱动下表现出的行为倾向。
3.研究方法
3.1研究对象
问卷正式施测被试:北京某师范院校的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院、物理系、外语系四个院系的一、二年级师范生中进行取样,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4份,回收有效率为94.80%。其中男生83名,女生201名;一年级177名。二年级107名。师范院校男、女生比例约为1:3,此抽样男、女生数量符合总体性别比例。对此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重测被试:随机抽取北京某师范院校文学院、历史系的168名免费师范生作为重测被试,得到有效问卷168份。重测时间间隔2周。对此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和重测信度的检验。
3.2问卷编制方法
结合前人研究及免费师范生的实际特点,本研究拟从对教师职业的内在特点认同、外在特点认同、意志行为趋向三个角度构建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模型。本研究在北京某师范院校选取免费师范生32名,涵盖本科一、二年级,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半结构化访谈。研究者请受访者从内在特点、外在特点、意志行为三方面描述他们对教师职业的态度与表现。最终形成了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量表的18个项目。量表使用四点Likert式等级计分,分别为“完全不符合”、“不太符合”、“比较符合”、“非常符合”。
在此基础上,由5名心理学专业教师对每个项目能否准确反映该问卷及所在维度特点、项目表述是否容易被理解两方面分别做出1-5级评分(1-非常差,2-比较差,3-一般,4-比较好,5-非常好)并提出修改意见,最后通过修改和整合其中两个条目的内容并剔除平均分低于3分的2个项目,形成由15个项目组成的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原始问卷。
3.3问卷施测与数据分析
施测方式为每个院系内部同时现场施测,同时收回。采用SPSS 16.0建立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信效度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
4.结果与分析
4.1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量表的项目分析
4.1.1项目区分度分析
将所有被试的问卷得分总和依高低顺序排列,得分前27%的划为高分组,后27%的划为低分组,对高低两组被试在每个项目上得分的平均值进行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如果项目的P值没有达到0.05的统计显著水平,则表明该项目不能鉴别不同被试的反应程度,应考虑删除。分析结果显示。全部项目均通过检验,在0.01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所有项目得以保留。
4.1.2Cronbacha系数检验
根据Parasuraman(1988)和Kohli et al(1993)的建议,凡是项目与层面总分的相关(CorrectedItem-Total Correlation)小于0.40,而且删除该题后Cronbach α系数会明显增加的项目都应该删除(Churchill,G.A.,1979)。采用SPSS对初测数据计算α系数,结果显示,所有项目与总分相关都在0.40以上,且删除任何一个项目都会使α系数减小,所以全部项目予以保留。
4.2探索性因素分析
用KMO统计量和Bartlett球形检验分析数据是否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得到的KMO值为0.90,Bartlett's球形检验在0.01水平上显著,表示本样本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采用极大方差正交旋转法,提取出特征值大于1的三个因子,累计解释量达到56.99%,每个因子在相应题目上的载荷均大于0.50(见表1)。
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可以提取三个因子,分别是:内在价值认同,指个体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感到喜欢,认为有价值,能产生满足的积极情感,有主动的心理投入以维持教师职业的愿望。外在价值认同,指个体因为伴随职业的外部强化(如工作环境、条件及社会地位等)而表现出趋近职业的要求。意志行为认同,指个体持续进行职前准备和不改变职业选择的意志行为倾向。
4.3信度检验
4.3.1内部一致性系数
在SPSS中运行Cronbachcx系数检验,得出本研究总问卷与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如表2所示。
根据Henson(2001)的观点,如果以发展测量工具为目的,信度系数在0.70以上,才表示测验分数是可靠的。如果信度系数在0.80以上,说明问卷有较高的信度。本问卷各维度和总体的内部一致性系数都在可接受范围内,达到了良好的信度水平。
4.3.2重测信度
随机抽取北京某师范院校文学院、历史系168名免费师范生作为重测被试,对重测样本进行间隔两周的重测信度检验,结果见表3,表明量表的重测信度可靠。
4.4验证性因素分析
采用LISRREL 8.5对168名重测样本的重测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如表4。
X2/df
4.5效度检验
4.5.1内容效度
本研究对初测问卷的编制遵循了以下几点:(1)在质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量表维度的初步构想;(2)量表结构和项目测查方法参考了国内外的教师职业认同问卷;(3)听取了5位有经验的心理学专业教师的意见,对项目进行了考查和修订。以上措施保证了量表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4.5.2结构效度
本量表各维度之间的相关以及维度与量表总分之间的相关见表5。
各维度间呈中等相关,说明维度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而各维度与总分的相关都达到了高相关且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各个维度较好地反映了问卷要测查的内容。同时,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量表的三维度模型拟合良好。以上结果表明本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4.5.3效标关联效度
选择某师范院校70名免费师范生被试。以王鑫强等(2010)编制的“师范生职业认同感量表”为效标,求其平均分数与本量表的平均分数的相关。结果显示,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量表平均分数与师范生职业认同感量表的平均分数相关系数为0.84,p
5.讨论
本研究从免费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内在特点认同、外在特点认同、意志行为趋向三方面展开访谈并收集题项,形成初始问卷。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形成三个因子,即内在价值认同、外在价值认同和意志行为认同。其中,内在价值认同是对教师职业内在特点的认同(如:我认为教师是很有价值的职业、我很喜欢教学工作),是对教师职业认同贡献最大的因子:外在价值认同是指与教师职业相伴随但叉独立于教师职业内容的其他外在收益(如:我认为教师的社会地位很高)。它是对教师职业认同贡献相对最小的因子:意志行为认同是指维持教师职业的行为或行为倾向(如:我经常主动参加与教师教学有关的讲座、培训等),对教师职业认同的贡献作用居中。本研究首次明确提出并验证了内在价值认同、外在价值认同、意志行为认同的教师职业认同三维模型,与已有的相关研究相比,这一模型能更好的反映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特点。
Dillabough(1999)认为,教师职业认同从来都不是固定的或预先确定的,而是源于那些在不同社会背景中对其行为、语言和实践进行解释和归因的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所以,
职业认同本身并不是一个稳定的单一实体(Coldron&Smith,1999)。而是一个复杂和动态的平衡过程fVolkmann&Anderson,1998),是过程与状态的结合。作为特殊政策与制度安排之下的大学生群体,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层次与其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与体验及相应政策与制度的限制等密切相关。在职业认同感上表现出相应的过程性与状态性特点。“过程”是指个体自我从实际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职业角色的过程,“状态”是指个体当下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同程度(宋广文,魏淑华,2006),角色确认过程需要经历由外到内的不同发展阶段。而个体对所从事职业的认同程度又受限于具体的发展阶段。因此,免费师范生在教师职业认同感上表现出的内在价值认同、外在价值认同、意志行为认同三维结构,既是过程性特点的体现也是状态性特点的反映。
总之,与国内外已有的理论模型相比,本研究提出的教师职业认同三维结构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已有理论模型的整合与超越,更是从免费师范生的实际特点出发形成的理论构想与实际验证。该理论模型及问卷结构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是测量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有效工具。
在信息化环境下,高职课程教学设计应更新教学理念,本文以“双代号网络计划的编制”为例,创设真实工作情景,对接职业标准,制作微课,建立网络课程平台,方便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并结合快拍仪和专业软件,将传统教学中难以突出的重点以及难以化解的难点,有针对性地予以突破。
【关键词】
信息化环境;微课;网络课程平台;自主探究学习;快拍仪
1前言
传统教学无法适应信息时代,如何让学生更好的抵御外部媒体的冲击,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资源,想尽办法让课堂变得比外部媒体更有趣。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如何有效的将学生吸引到课堂,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如何合理的应用信息技术将传统教学中难以突出的重点以及难以化解的难点,有针对性地予以突破,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2教学现状分析
《建筑施工组织》是土木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双代号网络计划”是其重点难点教学章节。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是“知识点—例题—练习”,这种教学模式存在五大问题:(1)理论知识点讲解枯燥,学生在听讲时畏难情绪重,时间久了不能全神贯注;(2)现有的资源中,视频和动画类资源几乎没有,讲解例题时,PPT图片只有题目和结论,中间修改环节一般靠板书进行,擦完就没,课本讲解文字冗长,不容易抓住重点;(3)学生做题照猫画虎,到毕业设计有真实工程背景时不会应用;(4)做完练习,由于练习在纸上进行,教师不能及时放大展示学生的做题情况,如像讲解例题一样统一讲解练习,则讲解缺少针对性且未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即使请个别学生在黑板当堂练习,呈现的错误也缺乏普遍性;(5)学生在课堂上如未理解透彻,课后复习回顾的资源只有课本和练习的结果,无法回顾思考过程,作业正确率低。
3教学策略选择
针对这五大问题,笔者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应当如何更新,设计关键在更新理念:围绕自主探究学习进行设计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教学资源提高学习兴趣,创设工程背景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结合,规范化练习将职业标准有效渗透到教学中。设计的难点在于信息化资源的开发,按知识点设计微课,结合教学工具和设计软件共同突破重难点,并依托学习平台实现移动学习。围绕以上设计思路,我采用了如下具体教学策略,体现了较为突出的实际效果。
3.1整合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整合教学内容,引入工程案例,开发项目化的职业岗位活动综合训练模块“双代号网络计划的编制”,学时为4课时。教学重点设定为:规范绘制双代号网络图,正确计算时间参数。教学难点为:正确表达逻辑关系,计算最迟完成时间。
3.2创设真实情景
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用我校的教学楼施工项目作为教学载体,创设真实的工作情境,并设置与实际工作流程对接的工作任务,采用任务驱动法,引领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
3.3开发信息资源
本课教学资源除了教材、工程网络技术规程以外,我根据学情制作了双代号网络计划绘图和计算的两个微课资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融入了项目管理软件的应用,汇总了本专题的施工员考试资料,并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了“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营造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
4教学过程设计
本次课的教学过程分成了三个阶段:课前准备,课中开展和课后拓展。以下是4节课的课时安排。
4.1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阶段,学生登陆平台分组进行课前学习,浏览知识链接梳理基础知识,观看施工视频剪辑帮助明确施工方法,为项目实施做好准备。
4.2课中开展
在线测试:教师首先通过在线测试了解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情境导入:教师引入本次项目任务:为我校教学楼基础工程编制双代号网络计划,利用真实项目任务创设工作情境。学生则模拟施工单位成立多个项目部进行角色扮演,并以施工员的身份来接收项目任务;项目计划:学生进行项目计划,结合在课前任务中回顾过的网络计划编制的一般步骤,针对本项目分析已完成任务和未完成任务。根据未完成任务初步制定计划;项目决策: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确定工作计划:(1)绘制双代号网络图;(2)计算时间参数判断关键线路;项目实施:(1)任务一绘制双代号网络图绘图前,学生首先观看绘图微视频来梳理绘图步骤,通过微视频突出教学重点。在绘制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参考学习平台中的工程网络计划技术规程,查阅双代号网络计划的相关规定,辅助规范绘制和自我检查。绘图完毕,项目部间根据评价表项目互相审核,圈点错误,填写评价表。每个部门派一名同学汇报审核结果。审核的过程也是对绘制规则再理解的过程。绘图中学生在正确表达逻辑关系上存在困难,针对这个难点,教师用快拍仪将学生的典型错误进行上传,请学生试着修正错误。从修正的情况来看,对需要增加节点的错误类型,学生仍不能修改正确。根据学生的修改情况,教师结合错例进行分析,并设置专项练习,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从而突破了难点,实现了规范绘制。由于计算机辅助编制进度计划是发展的趋势,所以教师演示项目管理软件的操作方法,学生将双代号网络图结果导入到软件中,为任务二时间参数计算做准备。(2)任务二计算时间参数判断关键线路学生首先观看算例微视频,回顾图上计算方法和关键线路判断方法。观看完毕,教师引入计算口诀:“ES:顺箭线,箭头相碰取大值,LF:逆箭线,箭尾相碰取小值,TF:开始减开始、结束减结束,FF:后早开始减前早完成”。帮助快速计算。计算完毕,学生操作软件显示结果,核对自己的关键线路判断结果和时间参数手算结果。圈点错误,进行自评。计算中学生出错最多的地方是最迟完成时间的计算,针对这个难点,教师用快拍仪将学生的典型错误进行上传,请学生讨论分析错误原因。经过讨论,学生得出以下两个原因,1:不习惯逆向计算;2:有多项紧后工作时,最迟完成时间的取值混淆。针对错误原因,教师解析了对应的规程条款;编制简化口诀“逆箭线,取小值”,对学生进行强化记忆;并设置计算最迟完成时间的专项练习,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从而突破了难点,实现了正确计算。得到了计算结论:计算工期26天,满足合同要求。项目总结:项目实施完毕,学生提交成果,进行项目总结,并在平台上填写学习反馈单。教师结合平台的反馈统计和课堂巡视情况进行总结点评。并布置作业“完成教学楼主体工程标准层的双代号网络计划的编制”。
4.3课后拓展
课后,对知识点仍有不清楚的学生用微视频进行复习,在讨论区提问。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借助平台上的施工员、建造师考试案例汇编和工程案例汇编和图书资源来提升拓展,以发展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
5创新点分析
本案例的核心创新点体现在以下四方面:1、在真实项目任务驱动下,对接职业标准,依托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体验了岗位工作流程,学习的过程始终与职业岗位工作相对接。2、信息化手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针对例题思考过程的缺失,自制微课,将抽象的知识点以直观的形式展现,突出教学重点;快拍仪能及时放大学生的练习情况,发现普遍性问题,促进教学动态生成,辅助化解教学难点;项目管理软件使结果呈现更智能,更好跟进职业形势;学习平台优化了资源环境,直观呈现,让学生自主学习、让教与学的交流更便捷。3、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是多元的,评价的主体多元:有学生互评、自评和师评和学习平台的反馈;评价的内容多元:有项目实施过程的评价,有实施结果的评价,还有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综合表现的评价,贯穿了教学全程且涵盖了所有方面。
6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应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导向,对接职业标准,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整合信息技术资源。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在作业中的错误率显著降低。其中所呈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适合在类似课程借鉴。
作者:陈艺 单位: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J],2013(4).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3]中国高校微课研究报告[DB/OL].
充分了解课程的应用
一直以来,大家都比较头疼技校学生的求知欲问题,面对学生基础薄弱、无法静心学习、动手能力比较差等问题,在高技工班的学生身上更是表现得比较明显,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这部分学生会或多或少地对将来的毕业出路问题比较重视。另外,PLC这门课本身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所以对学生的要求就不单单是乖乖的听讲记笔记,还需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自主地去思考。
基于以上种种因素,在授课的初始就要立足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为目的。
利用就业作引导
选取较有说服力的案例引入课堂,比如请几位比较优秀的毕业生,让他们回校现身说法,聊一下在工作岗位上PLC的具体应用和重要性,然后再反过来告诉现在学生应该在学校里具备怎样的知识才能达到实际的工作要求,让学生明白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如果没有一技之长是难以在社会上立足的,依此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利用实验作参考 我们的教学是在一体化教室,教师充分利用教室的设备条件,在讲课的开始,给学生展示一些简单的实验,比如走马灯、电梯控制、交通灯的控制等等,同时把已经毕业的学生制作的毕业设计给学生展示,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明白,只要认真做都可以做出自己的作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利用实际作诱导 充分借助学校的有利资源,给学生提供很好的平台,让他们走出校门,到实际工厂的自动化生产线,让学生们去和工厂的工人、技术人员面对面接触,从而更加直观地认识PLC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
把新型的授课模式引入课堂
“翻转课堂”是近几年引入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的“课上教师讲授、课后学生完成作业”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在家里看视频以替代教师的课堂讲解。在课堂上,让学生把精力集中在完成练习以及与教师和同伴的互动交流上。
在PLC实训的授课中,充分发挥这种授课模式带来的优势,不但大大缩短了实训的准备时间,而且可以重复播放让学生具体对待某一知识点,比如“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的教学任务,在课前教师把整个的实训准备及实施过程录制下来,然后在第一节课中引入控制要求后,先让学生自行分析控制要求,完成输入输出分配表的制作,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以小组为单位的,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探讨交流,而后播放视频进行校对是否分配正确。
PLC的主线路及控制线路接线是实训中硬件部分的难点,也是特别注意的安全问题,教师通过视频先是从安全入手,播放了一段有关安全事故的教学视频,让学生思想上更加高度的重视,在此阶段要求学生通过海报的形式罗列出试训过程中的几点注意事项,以及防范措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随后教学过程中也体现出规范操作的重要性。
翻转课堂的授课方式要求在授课过程别注意学生的作息时间安排,学生必须要课下下足功夫,带着问题上课才能有所收获。基于PLC课程本身的特点,其知识点比较具体,每次录制时针对某一点、某一实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所以学生能够很好地解决具体的问题。“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这个实训的讲解时就是划分为输入输出分配表、接线图的制作、梯形图的编制和语句表的抒写几部分,这样学生在课余观看教学视频后,自己就明确要学习的知识点,从而很好掌握课程内容。
把难点留在实践中解决
在使用的教材前几章是讲解PLC的工作原理,恰当的工作原理对于学生来讲是最难理解的,因为都是非实物的知识点。在处理这部分知识点时,安排在后面的实践中进行,让学生在一定的实训项目后再去彻底理解。因地制宜的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才能发挥学生的长处并增强其信心,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勇气,从而让学生能够把知识点由直观到感官的深刻领会。
就PLC实训中“组合钻床”这个课题,里面知识点涉及到机床控制电路的学习,如何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了解控制原理,提高限额、独立安装、维修操作的水平是本专业实习的教学重点。仅仅从电路板的安装接线和梯形图的编写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因为一台钻床的控制电路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控制对像有不同的控制电路,而且编程的方式方法以及外部接线是各不相同的,当然在实际的应用中造成故障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只有利用控制装置找出控制线路查找出故障点,确定或者缩小故障可能出现的范围,才能快捷地查找出故障点,在课本上仅仅局限于电工理论知识去领会控制原理,通过多加练习的方式是能够找出控制的硬件软件一部分,无法满足故障点维修的地能力。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带领学生首先到实地去了解钻床的实际应用,借用校企合作的钻床设备与数控专业相关的教师进行交流,通过实践找出与电路控制相关的故障点,然后总结分析出大部分控制线路问题出在逻辑运算上,这样通过与学生的共同总结,实地考察,找出问题的关键,再进行学习控制理论。事实证明,学生从中受益匪浅,而且兴趣很大,也丝毫不感觉枯燥乏味。整个过程学生不仅仅学习到了与控制相关的逻辑电路,而且更加具备了实战经验,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PLC实训中梯形图与语句表的转换也是比较头疼的部分,学生在学习时往往无法理解其工作的过程,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是把这部分知识点融到实验设备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来理解逻辑过程,充分应用教学实验设备,借用不同的显示面板增加更多相关的实例进行演练,比如先有单个电动机起动、正反转、顺序控制,然后增加多台电动机的类似动作等等,让学生对PLC程序编写有一个由简单到难得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最终让学生能够牢固地应用各种指令,打好坚实的基础。
结合实际进行模块训练
【关键词】说课 课程改革 教学能力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9-0027-03
当前“本科毕业生就业难”、“高职毕业生就业快离职也快”等社会现象表明,教育成果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高等教育只有改变原有的教育模式,才能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说课作为一种教学、教研改革的手段,最早是由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教研室于1987年提出来的。通俗地讲,说课就是“说一下你准备怎么讲课,为什么要这么讲”,在教学实践中既可以是对一门课的介绍,也可以针对一节课展开。鉴于说课活动对转变传统教育模式、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2008年教育部将“说课评议”纳入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指标体系中。但在具体实践中,不仅许多教师对为什么非要增加说课项目难以理解,而且有些评估专家对怎么评价说课质量也难以把握,结果是说者疲于应付,评者无可适从。以下结合本校开展说课的具体实践和相关院校的研究成果,探讨说课对促进高职课程改革、提高教师执教能力、转变传统教育模式的作用机制,以期抛砖引玉、探本归源,共同促进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
一、传统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其局限性
1.基于“两基”的课程体系
尽管各地高职教育改革的探索研究已经广泛展开,也取得诸多“创新”成效,但无论理工农医、工程技术,还是文法工管、商务商贸,当前绝大多数高职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还是基于学科性教育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围绕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简称“两基”)设置的。第一年都是一系列通识性的基础课,课时多,范围广;第二年是若干门专业基础课,第三年是两三门专业课和实践实训课,多年如一日,千人同面。尽管许多学校都在探索课程体系的改革方案,学分制也已在多数院校代替了传统的学年制,理论上学生可以自主选课,但学生从进校到毕业,实际上都被严格地限定在这一流水线似的课程体系中,否则就毕不了业。这一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为“方便传道”组织的,而不是为“有效育人”设置的,教育的部分结果是学非所用、学而无用、专业不对口,浪费了有限的教育资源,却没有开发出有效的人力资源。
2.以教师为“核心”的课堂组织
基于“两基”的课程体系设置,自然导致以教师为“核心”的课堂组织模式,教师是刻刀,学生是毛胚;传教者主动,受教者无为、老师煞费苦心、谆谆诱导,学生无动于衷、不受教化。上课点名是把学生拉回课堂的强制办法,出勤率也成为平时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难怪许多老师认为“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一代不如一代”,许多学生来教室上课也是为了“应付点名”。“以学生为本”依旧是教育理念,实际教学中教师依然是“唯一”的主角。客观上讲,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后,现在的学生确实不像老牌的大学生那么万里挑一,高职学生也是“层层选拔”后的落伍者,但教育的目的也不再是造就“精英”,而是回归到促进人的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劳动者”。我们不能要求毛胚适应刻刀,唯一的办法就是教师要改变“有教无类”的传统愿望,综合学生愿望和社会需求,实施“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
3.围绕“知识点”的考核方式
基于“两基”的课程体系设置和以教师为“核心”的课堂组织模式,决定了高职课程最终的考核方式也只能是单向的“知识点”测试,老师是权威的裁判员,学生是被动的参与者,由一组名词解释、选择题、问答题、计算题组成这一“游戏”的活动场地。上课可以不听讲,考前必须背重点。临阵磨枪者不以为奇,因为大家不是为需要而学,而是为“学分”和“文凭”而来。考场作弊者见怪不怪,就因为“毕业率”还是考核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总不能为了你这门课影响到学生顺利毕业吧”。开卷考试、小论文等披着“考核改革”的外衣为学生“拿”到课程学分大开方便之门,考试作为衡量教育成效的最后一关就这样“失守”了,教育自然走下“神圣”的殿堂,沦为一个“发文凭”的部门。从此,老师教书的信念失落了,学生成长的愿望也落空了,家长“望子成龙”的投资失败了,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目标就只能是绝望了。
二、说课是改革课程体系、重构育人模式的桥梁和纽带
1.说课项目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
随着职业教育在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中的作用不断提升,高等职业教育逐渐摆脱对传统学科性教学思维的依赖,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合作等办学模式,探索行业、企业参与专业设置和教学组织的论证制度,强化专业增设与就业状况相结合的评估制度,结合重点专业、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初步形成学校与企业合一、课堂与车间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的新型职业教育育人模式,实现了高职专业和课程与社会需求高度对接、与中职教育有效衔接,为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但受管理体制、事业编制和人才观念等因素的制约,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设计多数基于教师自身以前受教育时的理解,教师对课程的认识缺乏针对学生个体和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理论传授者多,实践引导型少。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于分配到自己头上的教学任务,多数是拿着教材假以备课就走上讲台,至于所授内容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没有深入的研究,更谈不上对课程设置作出有效的反馈。另外,课程开发尤其对于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开发也缺乏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因此课程改革难以到位,教学能力也难以得到进一步提升,而这恰恰制约了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
说课可以看作是一种教学经验的交流过程,是教师针对某一观点、问题或具体课题,口头表述其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在具体实践中主要围绕“说说你是怎么教的,你为什么要这样教”展开讨论。通过近两学年有组织的说课活动,许多老师和学生都认为说课项目有效地调动了教师学习教育理论、钻研课堂教学、投身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已成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研究核心内容和师生互动平台。
2.课程说课是衡量开课必要性的评价标准
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中的说课项目是评价被评估院校人才培养能力的依据之一,具体形式是教师面向评估专家,介绍所任课程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最开始只是为了能使学校顺利通过评估,强制要求每位教师必须说课,但通过教学评估我们发现,课程说课事实上具有筛选课程和选择教师的辅助标准功能。
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中,特别是在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为核心理念的课程改革当中,如何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近年来,高职院校为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新增设了一些专业,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新开课程不断增加。通过走访行业、企业,并吸引相关院校经验和专家意见,初步建立了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结构体系,但“所开课程是否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课程内容安排是否恰当”以及“哪位老师最适合上这门课”……诸如此类的问题一直难以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受评估启发,从2008学年第二学期开始,我校将说课作为评判新开课程是否必要和教师是否胜任课程教学的主要标准,要求每位教师(含外聘教师)每学期对所任课程进行整体和单元的设计并进行逐一说课,内容包括:①课程的基本信息;②课程性质与任务;③课程教学目标;④课程设计思路,如设计的理念与思路、课程内容的组织与选择、课程教学活动设计、课程考核方案等;⑤课程教学基本条件:包括教材、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等教学相关资料、专兼结合课程的双师型教学团队、课程现有实践教学条件等;⑥网络教学资源;⑦课程建设规划等内容。在制定下一学期教学计划前,教务部门邀请相关专家、教学委员会成员和学生代表对上述内容进行评价,确定课程和教师。实践证明,说课对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师执教能力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说课促使教师认真思考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与作用、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认真思考课程的整体和分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理念、思路,使教师对所任课程的信息和任务要求更明确,对课程目标认识更到位,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考核评价等内涵设计得更科学合理。
3.课时说课是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
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说课不仅是帮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而且是深入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途径。说课不仅要说清楚课程准备“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还要说清楚这样教了以后,“学生有哪些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学生能不能接受”,因此,课程说课是有效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
传统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主要通过“教评教”和“学评教”两种方式进行,具体评分指标有以下几项:①讲课有热情,精神饱满;②讲课有感染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③对问题的阐述深入浅出,有启发性;④对问题的阐述简练准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⑤对课程内容娴熟,运用自如;⑥讲述内容充实,信息量大;⑦教学内容能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需要选取;⑧能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教学环节设计合理;⑨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⑩能有效地利用各种教学媒体。教学要求不能说不高,评价内容也不能说不全面,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实在难以操作,而且所评价的也主要是针对教师的“一人独奏”,而非“师生共鸣”。
而课时说课彻底改变了传统学科性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师的备课过程主要根据单元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材料,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模式,根据教学活动模式选择适宜的教学媒体,根据教学内容及活动模式创设教学情境,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设计教学评价形式与方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主要承担组织、指导、咨询和伙伴的角色,以学生职业活动为教学导向,以项目活动为组织载体,根据课程的具体进度,灵活、恰当运用以任务、项目、案例、服务、设备、现象、产品等活动载体来组织实施教学。归结到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可明确以是否有助于学生能力培养为评价目标,以是否有利于学生掌握为评价标准。这样就真正实现了“以学生智能开发核心”的职业教育目标。
三、说课项目应作为日常教研活动的核心内容
说课为新时期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已成为院系,尤其是新办专业日常教研活动的核心内容。以往的教研活动很多人都不愿意参加,自从开展说课以来,不仅是年青教师,许多执教多年的老教师都积极投身于课程设计和教学讨论当中。说课使教师进一步提高了对项目课程的内涵及课程开发模式的了解和认识,多数教师认为:“说课活动为教师提供了有效的学习交流机会,通过对说课活动的学习、思考和实践,不但使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这门课程的性质、作用、目标、设计思路、内容组织和选教学设计等问题,更重要的是有利于该课程项目教学改革模式的推进。”
说课活动促进了课程配套实践条件和网络资源的建设。通过说课活动和课程设计,广大教师能主动全面考虑与课程改革相配套的实践条件建设,学校也加大投入进行一体化教室、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做合一等实训基地的建设,以保障课程改革的需要,同时教师也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了虚拟社会、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各专业教师更加注重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使用,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专业、课程、项目等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过程中,有效提高了教育信息现代化水平。
高职高专说课工作,是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是教师对课程进行系统设计后的介绍和交流,它是随着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评估工作而兴起,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而发展。正如一位教师所说:“说课让我从站在人才培养规格的角度思考课程的价值,
在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活动设计方面紧紧围绕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实现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说课工作实施两年来,在教师高职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师和课程的定位、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项目教材的编写、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等方面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并使许多远离日常教学活动的教师重新组织起来,必将促进高职课程改革与教育模式转变的深入推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