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5 15:40:19
第1篇:农业专业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委托;农技推广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6-0036-03
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如何参与农技推广,将对中国农技推广体系的再建实现微观层面的补充。本文基于博弈论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分析了对社会总福利的影响,最后得出了相关结论。
一、基于博弈论视角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农技推广的理论分析
1.农技推广机构与专合组织之间的非合作博弈
在图1中,局中人1代表农技推广机构,局中人2代表专合组织。博弈第一阶段是农技推广机构选择是否委托。如果农技推广机构选择不委托,其收益为 E(0),即无专合组织支付的服务费用和专利费方面的收入。当该方面的收入对农技推广机构至关重要时,农技推广机构收益为零,甚至为负;而此时专合组织的收益为 F(0),维持原来技术水平的经营收益。农技推广机构选择委托之后,由专合组织进行选择,进入博弈第二阶段。如果专合组织选择拒绝,其结果与农技推广机构不委托完全相同。
2.专合组织与农户之间的非合作博弈
在上页图2中,局中人2代表专合组织,局中人3代表农户。博弈第一阶段是专合组织选择是否委托。如果专合组织选择不委托,其收益为R(0),即无组织农户运用新技术进行生产时的经营收益,此时农户的收益为I(0)。当专合组织选择委托之后,由农户进行选择,进入博弈第二阶段。如果农户选择拒绝,其结果与专合组织不委托完全相同。如果农户选择接受委托,进入博弈第三阶段。农户面临两种选择方案:一是选择努力,专合组织和农户将实现共赢,分别获得较高的经营收益R(E)和R(S),农户也将因采用新技术生产高质量产品而从专合组织获取较高的年终奖励、分红等收入共计w(s),与此同时,农户由于努力采用新技术会影响其其他生产经营活动,因此造成的效用损失为m,即机会成本m。由此可知,专合组织和农户的最终得益分别为R(E)- w(s)与R(S)+ w(s)-m。二是选择偷懒,此时因农户采用新技术生产的产品质量不高,专合组织和农户将分别获得较低的经营收益R′(E)和R′(S),农户获得的年终奖励、分红等收入及机会成本也将降低为w′(s)与m′。因此,专合组织和农户的最终得益分别是R′(E)- w′(s)与R′(S)+ w′(s)-m′。当R(E)- w(s)>R(0)或者R′(E)- w′(s)>R(0)时,专合组织会选择委托;当R(E)- w(s)I(0)时,农户会选择接受,否则拒绝。因此,这仍然是一个双向决策的问题。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农技推广对社会总福利的影响
上节分析了基于博弈论视角下专合组织参与农技推广所涉及的两组不确定性委托—模式下的非合作博弈模型。这一节主要是针对上述两组非合作博弈均达成委托情况下,也即专合组织成功参与农技推广时,对社会总福利的影响。首先,从总供给方面来看。在没有发展如农民研究会、农民协会、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供给的中介组织体系之前,中国的农技推广工作主要是由专业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负责。单一化的推广主体,再加上较强的行政色彩和市场激励不足,虽然每年中国新涌现出的农业科技成果较多,但仍面临着推广不足、转化率低的问题。因此,靠专业农技推广机构这种单一面源式的推广机制往往在农业科技成果或农业技术社会总供给一定的情况下,也会因为覆盖面以及信息传达方面的问题而使实际总供给下降。而一旦引入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样的中介农技推广组织,将会发生蝴蝶效应式的扩散,受众(农民)能够接触到的农业技术增加了,社会总供给从S平移到S′。其次,从总需求方面来看。传统专业的农技推广机构或部门总是高高在上,再加上中国农户普遍小而散的分布特征,使得科技人员与农民之间未能发生普遍的直接的联系,易造成农业科技人员与农业生产脱节,与农民需求脱节。自上而下的农业推广机制出了问题,直接导致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需求乏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基层农村群众组织,它可以通过不断引进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以快速有效的扩散运行机制,提高农民经济效益。一旦有了利益的激励,农民对新产品、新技术的需求会越来越旺盛,从而带动农业技术总需求的上升,需求曲线从D平移到D′。从图3可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没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之前,得到推广的农业技术为Q0。当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进来以后,产生了两个阶段的影响。第一阶段,农业技术的社会总供给上升,当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均衡状态时,达成交易的农业科技成果量,也即得到推广的农业技术量,由Q0上升到Q1,此时社会的总福利增加ABE1E0的面积。第二阶段,农业技术的社会总需求上升,当总供给与总需求再次达到均衡状态时,达成交易的农业技术量由Q1上升到Q2,此时社会的总福利增加P1P2E2E1的面积。因此,社会的总福利共变化了ABE1E0+P1P2E2E1的面积。出于增加社会总福利的考虑,也应积极促使农技推广机构与专合组织、专合组织与农户之间非合作博弈过程中委托的达成,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农技推广的强有力作用。
第2篇:农业专业技术论文范文
农业经济管理课程是农学、土化、植保、畜牧、气象、园艺、农教、经管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该门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在本科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专门研究农业领域中的经济问题,学习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综合掌握农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以便在今后的农业生产和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相关内容的讲授中,除了涉及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之外,还涉及一些其它课程的知识,例如: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原理等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其中,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课程中体现出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具体表现为信息技术知识的介绍在农业物流管理和农业信息管理相关知识的讲授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农业和农村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信息日益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资源。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用信息技术装备农业,对于加速改造传统农业具有重要意义”。农业信息化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必然的科学选择,同样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是信息技术在农村生产、生活和管理等方面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具体体现为: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农业市场流通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以及农民生活消费信息化。其中,农业专家系统、精准农业技术和农产品网络营销等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应用比较广泛。
二、信息技术与农业经济管理课程的整合
由于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农业经济管理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必须要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紧密结合。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课程内容讲授时,特别是在农业物流管理和农业信息管理知识的介绍时,应适时补充一些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以农业物流管理讲授内容为例,除了介绍与农产品相关的物流知识外,农产品物流管理中所涉及到的信息技术,例如:MRP物料需求计划、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条形码技术、EDI电子数据交换、GPS全球定位系统、POS销售时点信息系统等都应作为重点补充内容给学生予以详细介绍。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紧密结合。鉴于农业经济管理课程是一门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中,研究和阐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经济发展运动规律及其实践应用的部门经济学和方法论。这一门课程的教学主要是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来完成。理论部分教学内容涉及基础知识的掌握,其教学方法主要通过“教师+粉笔+黑板”的方式或者是“教师+电脑+PPT演示文稿等”的方式去完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主要的参与者,教师讲,学生听;而实验部分的教学则可以通过外出实地的实践教学以及校内专业实验室实验教学等方式去实现。
1.理论教学。除了利用传统的“教师+粉笔+黑板”教学方式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PPT演示文稿、Flas和视频文件进行农业经济管理课程的理论教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采用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同时,这种大容量性、大信息量的教学方法为教师和学生节省了很多的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这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方式,还具有可重复性,也就是说,对于课堂上学生不太理解的知识点,他们在课外仍然可以借助计算机和PPT演示文稿等信息技术的方式进行再学习,直至理解。
2.实验教学。利用相关的教学软件、计算机和网络设备来实现对理论教学内容的扩充和升华。例如,学生通过运用农业专家系统的教学软件,设定相关条件和输入自己的要求,通过教学软件系统的分析和计算后得出结果,然后根据相关的结果选择出适合科学指导生产的最佳方案。这种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应变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农业经济管理课程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信息技术与农业经济管理课程的整合过程中,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验教学都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差异度,因为他们毕竟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所以,教师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课程中有关信息化知识的讲授时,要特别关注学生对这些新知识的接受度和认可度,通过与学生的及时互动来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尽可能将复杂的知识以简单的形式讲授给他们,当然,这对于我们教师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所以,作为教师也要不断学习新的信息技术以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
第3篇:农业专业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大农学专业 模块化教学
农学专业是农业高职院校的传统专业,随着新专业、热门专业的不断出现,农学专业在农业高职院校中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如何使传统农学专业持续发展是目前农业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实践,人们对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取得了共识,即以增强应用能力为主旨,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标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1.“大农学专业”的思考
1.1“大农学专业”的概念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发展,不仅对传统农业领域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也需要大量与之相适应的科技人才。为了适应现代农学专业科技人员的岗位需求,高职院校培养的农业人才既能带领组织广大农民做农村致富领头人和农村小城镇现代化的建设者,又能自身创业,直接成为专业大户,做私营企业的示范者。因此要求农学专业的学生不但要懂得大田作物的栽培技术,而且还要懂得园艺植物(果树、蔬菜、花卉)栽培、畜禽养殖、植物保护、农产品加工与保鲜及农业企业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多技能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动手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2“大农学专业”的内容
1.2.1淡化专业界限,增大选修课时量。
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的农业人才是面向农村基层,这就决定了他们必须是“多面手”人才。也就是说,他们不仅要懂得农作物的种植、培育等传统知识,而且还必须懂得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农业环境保护、农业信息技术、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管理等相关学科的知识[1][2]。因此,在专业设置时就应淡化专业课的界限,将农学类(如农学、园艺、种子等)专业的基础课打通,设置基本相同的基础课,这样既能满足学生对基础知识学习的需要,又能服务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将有关专业课内容相同的部分整合为综合化课程,如将作物栽培总论部分与园艺植物栽培总论部分整合为植物生产技术原理课程;将某一专业方向的专业课作为其他专业方向选修课,如蔬菜栽培课程是园艺专业的主干课,而农学专业则作为专业限选课。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培养的需要,又有利于增加学生就业途径,从而保证学生素质教育的完整性、知识技能多面性,进而达到一专多能的可持续性。
1.2.2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增开技能培训课程。
为了满足农业生产一线、农村基层的需要,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学历型农业技术人才,而且要大力培养非学历型技术应用性和实用性人才。在设置专业课及实训课时应邀请农场私营业主、乡镇农技站、农产品流通行业、市农业局、农业科研部门、高等农业院校等相关行业专家,以及生产一线的劳动模范等,对所开设的课程进行论证,提出修改意见。并根据这些意见对农学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增设生产上必需的、实用的课程,并在课程中补充新技术、新成果。如增设WTO与中国农业、农业经济管理、市场营销、农产品加工与贮藏、无公害食品生产、食用菌栽培、畜牧概论等课程,从而使所开设的课程既符合生产的需要,又能够提高学生面对市场的竞争能力和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发展能力。
2.模块化教学的思考
2.1模块化教学的概念
在整个三年的教学活动中把基础理论、专业理论、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生产实践及社会服务等实践教学环节纳入教学计划,建成秩序渐进、层次分明而又相对独立,同时又有明确教学目标的三大教学模块。旨在实现三年教学“实践不间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手并重”的目标[3]。其主要形式表现为:第一模块,为一年级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劳动技能培养阶段,以课堂理论教学和社会调查为主要方式;第二模块,为二年级专业技能培养阶段,通过“学校+公司”联合进行生产实习,注重专业技能和实践并进,在实践中掌握专业理论;第三模块,为三年级综合素质训练提高及农业创业毕业设计阶段,通过“学校+公司”,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复合性人才。
2.2模块化教学的内容及培养目标
2.2.1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劳动技能培养模块。
这一阶段主要是对一年级新生所进行的培养。主要进行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和基本劳动技能的培养,让学生重点掌握基本劳动技能,并结合实践课教学和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所学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并通过社会调查和组织参观,使学生了解农村现状和农业生产的主要生产环节、存在问题及现代农业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巨大促进作用。
2.2.2专业技能培养模块。
这一阶段主要是对二年级学生所进行的培养。以“学校+公司”联合进行专业课学习和生产实习,进一步强化劳动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增加实践性、技能性强的专业内容,分专业进行实训,重点掌握农作物、蔬菜、林果、花卉及农产品加工与保鲜等田间管理的各种方法和技术要点,使学生提前接触专业实践锻炼。
2.2.3综合素质训练提高及农业创业设计模块。
此模块是在学生学完全部专业理论知识之后,通过运用所学全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获得独立从事科技和组织管理工作能力的一种综合训练,是学生步入社会的准备阶段,是对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的总检验,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实战演习,更是学生今后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农业创业的训练阶段。强化“学校+公司”顶岗实习;教学与推广相结合顶岗实习;模拟承包实习。实习中要求学生掌握主要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特点和不同生育阶段的栽培技术要点;初步具备试验设计、田间安排、调查测定,初步具备指导农业生产和进行农业技术承包的能力;组织学生搞好农业创业设计用来替代毕业论文。
3.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3.1.1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实训方式有待改善。
社会的发展对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新的、更高的要求,而高职高专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教学工作中仍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办学特色不甚鲜明、教学基本建设薄弱、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亟待改革[4];对其服务区域性的特点考虑得不充分,专业课的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及实训实践在教学时间上分配不太合理,理论课在教学计划中占有比重过大;双师型(即是教师,又是农艺师、畜牧师等)教师队伍建设有待提高。
3.1.2实践教学环节计划、制度不完善。
许多农职院校从教师到领导对实践教学的性质以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认识不清,导致对实践教学应达到的目标及其教学方式方法不一致。主要表现为:一是,实践教学计划不完善,缺乏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教材。现代农科的教学仍然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计划往往是按照课程体系进行安排,而农学类学科的实践教学往往和农业生产紧密联系,受生产的季节影响很大。另外,近年来理论教学的教材更换很快,而实践教学的教材相对滞后,使得实践教学的内容落后于生产,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实践教学考核指标体系不健全,可操作性差。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实践教学应达到的目标及其考核体系不健全,使教师在指导实践教学时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统一的要求,实践教学考核没有标准,随心所欲,甚至凭印象评分。三是,实践教学基地不足,条件差,影响师生实践教学的积极性。随着高校扩招,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猛增,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严重滞后,投入严重不足,仪器设备陈旧,实践教学的科技含量低等,严重影响了师生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3.2对策
3.2.1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农业类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要注重灵活多样性,可聘请一些在生产第一线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且有一定理论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专家来针对性地教学;讲授内容不应只局限于教材,可以讲授能及时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技术;教学场所不应限于教室,也可到田间地头、施工现场、公司车间等。在教学方式上,要注重师生之间交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
3.2.2造就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要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积极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实行专兼结合;改善学校师资结构、适应专业变化的要求;淡化专业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界限,逐步实现教师一专多能。
3.2.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要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应认真组织编写各专业各阶段实践教学大纲,将实践教学独立开课,把教学实验、教学实习、专业劳动、生产劳动、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等组成一个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单独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大纲,明确各项实践教学的目标、任务、内容,并对各项实践教学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什么标准等制定出具体量化指标,根据实践教学计划、大纲,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特点,编写一套实用性、针对性、指导性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教学教材。建立一定数量的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使之不仅成为学生实验、实习的必要场所,而且也是学校与社会联系的重要渠道。
另外,还应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农业类高职院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着特别的意义,不仅是一种专业实践教学过程,而且对学生深入了解农业、农村和农民,正确理解中央对农业的方针政策,稳定其专业思想,确立全心全意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决心,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官春云.建立“大农学专业”的实践.高等农业教育,2002,(10):3.
[2]张立峰.对农学学科、课程之结构-功能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4,(10):64-65.
第4篇:农业专业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F30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1(C)-0154-02
一、新型农民强调的重点在“新”上面,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改善,更为重要的是让农民能够成为新时期的主人,更好的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当中去[1]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前来说迫切需要大量素质高的新型农民,这可以说是新农村建设当中最为关键的内容,也是最迫切的需求。假如现代农业的建设与发展没有新型农民的参加,农业的现代化实现就比较论难。也就是说,新农村和新型农民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当然是劳动者,同时劳动者也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主体。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个过程,是人们依靠本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并且控制了人与自然之间有关物质交换的一个过程[2]。在物质交换的过程之中,劳动者本身的数量与质量之间,往往更强调质量,尤其是劳动者的智力,这将直接影响生产力各个要素之间的和谐稳定发展,对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也起到一定的决定作用。就目前的体制来说,绝大多数的从事农业工作的劳动者其依靠的生产技术仍然是体力与长期从事农业的生产经验,可以说是较为典型的农民[3]。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在劳动进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不断加快,农业发展的关键是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劳动者技能的提高。从本质上来说,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不但要求从事体力劳动的农民数量的减少,更重要的是强调农民生产技术的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农业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等都需要劳动者尤其是农民的生产素质不断提高,所以可以这样说,提高从事生产领域的劳动者的科技素质是最关键的。
温总理曾经指出,将农民素质切实加以提高,才有利于推动我国目前的小康社会建设。[4]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利于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发展现代农业需要靠高素质的农民,他们能够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方面的支持与保障,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民能够使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使用现代化的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真正提升农业的发展潜力,将传统农业的生产和经营模式能得到根本改变,不断推动现代农业向前发展,也有利于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向前迈进。
二、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加强对农民进行科技方面的培训
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农民科技方面的素质是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比重相当大,所以说农业科技的最新成果能否应用于实际农业生产当中,主要取决于农民所掌握的科技水平的高低。今天我们所说的农业经济,已经与以前只是说到的种地有很大区别,已经形成了一个综合的立体产业,主要包括了农业、林业、牧业、渔业、贸易等,这种综合性的立体产业是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来支撑和引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农民懂得生产技术,还要学会农业方面的生产经营。
目前我国的农村当中具有实际农业生产技术的人才不足。农民接受教育的时间段是比较短的,并且一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居多,还有文盲或者是半文盲的,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就很少,而正式接受农业的相关职业教育的则少之又少。还存在这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农村之中年轻的劳动力和文化程度稍微高点的基本都选择了到城市打工,从事农业方面的则主要是妇女与年龄较大的男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基本上属于具备传统经验的农民,是不具备现代农业所需要的劳动者素质的,很显然也不能够适应农业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依靠这样的力量去进行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还是有很大困难的[5]。
实践证明,现代科学技术只是是能够促进现代农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才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我国的农民科技文化素养不高,不仅对农民的经济收入产生影响,也能够对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加以制约。由于农民本身科技素质不高,不但影响了农民在经济方面的收入,也不利于农业劳动劳作效率的提高,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也产生影响。对农民加强科技知识方面的教育,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任务还很艰巨。目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农民已经列入农业部需要处理的实事[6]。可是要将数量庞大的农民培养成为适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民,任重道远。所以现在很有必要加大对农民实施科学技术知识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培养大批新型农民,将人口负担努力转化成人力资源优势,这能够提高农业科学技术上的含量和国际竞争能力,积极推动农业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有很重要意义的,也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三、农民实施科技培训现状
自从改革开开放后,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关怀下,已经加大力度对农民实行农业科技方面的培训,并且始终坚持“三面向”的原则,面向农民,面向农村和面向农业,坚持农业的科学技术教育的方向,逐渐向多个层次、多个形式发展,并注意推广大批新成果、新技术以及新工艺,培养大批的农民方面的技术骨干,已经形成了新型农民技术培训网络,进一步将农民的素质提高,为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作出很重要的贡献。对农民进行科学技术知识方面的培训固然取得了成绩,但和建设小康社会与农业技术现代化之间还有较大的差距[7]。
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民对科技知识培训的认识还不怎么到位。某些地方与部门给农民服务的意识还不强,对农村劳动力进行知识培训重要性认识也不足,并没有放在一个突出位置。农民科技知识培训也没有实行有效调控;用人单位在招录农民工时,也只是重视使用,并没有将培训提到日程上来,没有投入人力开发成本。
第二,农民科技经费的投入量并不足,在进行预算安排时并没有设立专项培训资金。
第三,没有对农民科技知识培训的有限资源整合利用好,相关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并没有建立起来,法律保障也不健全,农民科学技术培训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第四,农民培训的管理没有进行有效整合。在对农民实行分类培训的时候,只是将重点放在了教材、资金、场地等方面,没有对资源进行统一安排,不能进行合理利用,某些内容的实用和针对性还不强。
第五,组织农民培训还比较困难。很多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由于农村中绝大部分的适龄劳动力都外出打工,或者在当地城里参加工作,农村剩余的劳动力大多数是属于中老年人,其文化水平和年龄结构,并且他们本身认为参加不参加培训的意义并不大,这给培训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四、加强农民科技培训的相关措施
加强政府对农民科学技术知识培训的领导工作。《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指出,要在以后的15年内提高全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其基本方针是“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农村人口在我国人口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提高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也是实施公民科技文化素质建设的难点和重点所在,各级政府中的相关领导要切实抓起来。对农民加强科学知识技术的培训,各级政府的响应领导要真正担当起责任来。
第一,思路一定要理清,重点也要明确。各级领导要具有责任感和紧迫感,将对农民科学技术培训方面的工作摆在一个与农业、农村工作相对等的重要位置上来。
第二,加强领导,协调安排。注意按照“政府统筹,农业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管理与运行机制,强化宏观调控,统一协调,相互配合,使得农民的科技知识培训能成为各级政府行为。
第三,注意采取多种培训形式。利用好已经存在的农业科学技术方面的教育资源,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探索好各个部门之间能够进行有效协作的新道路,制定利于农民科学技术知识培训工作的相关规定,对农民科学技术知识培训的运行机制进行进一步完善,有效组织农民开展科学知识技术方面的培训。注意加强农民科技知识培训体系建设,尤其发挥电脑远程教育在培育新型农民中的作用。
第四,注意加强相关培训经费投入,能够使得培训工作顺利展开。农民科学技术知识培训机制的建立,能够对农民开展有效培训。对农民科技培训的经费要注意再加大投入,建立各级政府为主导的多种农民科学技术知识培训投入机制。采取中央财政投资,各级地方政府投资,进一步解决广大农民科学技术知识培训不足的相关问题。各级地方政府要善于将农民科学知识技术培训中的经费纳入到本地方的财政预算体制中,并且要确保相关的配套资金能落实到位。并且相关政府要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做到专款专用,使得资金效益能够得到最大发挥。
第五,加大对培训机构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改善培训的条件,提高培训能力。注意将农民科学技术知识培训工作、农村中剩余劳动力转移到有关培训的工程中去,并在农村实行实用人才专门培训工程,并且加大实施力度。
第六,考核激励机制的建立,保证农民科技培训的目标能够实现。各级政府有关的政绩考核要注意将农民科学技术知识的培训率、就业率等指标纳入其中,也作为选拔后备干部的相关条件,将农民的科学技术知识培训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社会发展目标考核之中,依据“职责有分工、师资有标准、培训有计划、结业有证书、学员有档案”培训标准,开展目标方面管理,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培训任务胜利完成。
作者单位:日照市农广校
参考文献:
[1]赖存理,张耀东.浙江劳动就业发展的十大趋势[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精选(第二辑)[C].2002年,18-23.
[2]仲良华,宣云.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A].2003.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论文集[C].2003年,67-69.
[3]加强农村职业教育 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福建省农村职业教育调研报告[A].“职业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研讨会暨第十三次职业教育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198-203.
[4]朱燕芳,李晓霞.湖北农村富余劳动力现状及转移的有效途径[A].湖北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2006湖北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58-60.
[5]郭怨舟.学陶师陶.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首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23-24.
第5篇:农业专业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特点;培养模式
从1999年高等院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已趋向于大众化,这为研究生规模的扩大提供了生源基础,1999—2005年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年均增长率为27.57%[1]。这种增长不仅表现在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上,专业学位也有很大的发展。我国从2000年开始招收在职农业推广专业硕士,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这是研究生教育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一次转变。
1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
农业推广硕士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旨在培养具有一定农业技术基础,熟悉农村发展情况,并能运用相关理论指导农村发展,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该专业学位有以下特点:
1.1职业性
职业性是专业学位的基本属性,是专业学位区别于其他学位类型的本质特征。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具有特定的职业背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必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联系才具有生命力。
1.2实践性
实践性是专业学位的重要属性。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除了具有从事农业推广领域的坚实基础理论和宽广专业知识外,更具有解决农业科研、生产、管理一线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1.3研究性
研究性是专业学位的本质属性。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虽然是应用型研究生,但是作为高层次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学术能力,如文献查阅、试验开展、论文撰写等基本科研素质,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不断变化的,如果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具备研究能力,其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必然不强。
2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2.1招生方面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2009年是从参加全国硕士生招生统一入学考试的考生中调剂而来,2010年采取“分列招生计划,分类报名考试,分别标准录取”的方式招生。对于大多数农科院校而言招生比较困难,在学术型研究生招生有缺口的情况下要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就更困难。因此,近2年招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部分是从学术型研究生中成绩靠后的学生中调剂而来,部分是本科基础较差的应届生。相对学术型硕士生来说,生源质量和学生基础都稍逊一筹。保证生源质量是提高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步。可以采取措施吸引优秀的应届生报考。
2.1.1对于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在学费和生活补助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比如学费可以比自筹学术型研究生低。这样可以吸引一些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继续深造的优秀本科生报考。
2.1.2 增加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的名额,选拔优秀应届生直接攻读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
2.1.3进行正面的宣传来提高社会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的认知度。目前农科学术型研究生的就业处于低谷,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刚招生2年,就业去向的好坏直接影响以后的招生,而社会的认可程度对于学生就业的影响较大。因此,要加强正面宣传,提高农业推广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以促进农业推广专业学位招生。
2.2培养方面
2.2.1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在职推广硕士不同,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没有一定的职业背景,大部分来自于应届本科生,对于他们的培养应该采取与在职推广硕士完全不同的培养方案。培养应该以职业为导向,把他们对职业的要求融入培养的全过程。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和师资方面与学术性研究生应有所不同,要突出农业推广专业学位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2.2.2课程设置要求。研究生课程设置是围绕研究生培养目标而进行的课程总体设定和安排,是人才培养活动及其模式的实质性要素和体现教育思想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部分,是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核心[2]。对于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考虑到生源主要是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而其毕业后的就业去向主要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发展等领域相联系。因此,课程设置应与其实际情况紧密相关:应该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质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应该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按需设置”,并且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特点。由于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制为2年。因此,课程设置不能像学术型研究生那样细化。注重应用型课程,相应减少纯理论性课程的设置,满足学生学习和就业的双重需要。
2.2.3教学实践环节。教学模式能否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一般为2年,而对于农科类而言,试验的周期较长,结合这一点在教学方面可以采取案例分析和现场讲授等方法,让学生从感性上有一定的认识,以便更好地将理论性和应用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考虑到全日制推广硕士学制较短和社会认可度低,很多导师对这类研究生还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因此采取“双导师”制[3],也就是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共同承担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校内导师负责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素质、理论基础和创新思维等研究生基本素质层次的培养;校外导师负责研究生的选题、研究等实践应用能力层次的锻炼。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授课方式应结合其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采用案例式、专题讲座等授课方式,结合学科前沿、国内外最新形势,把农业实践理论和实际问题引入课堂教学中[4]。专业实践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高质量、充分的专业实践是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原则上不少于一年。为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要求,学生要提交实践学习计划、撰写实践学结报告等。
2.2.4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应该来源于校外导师的课题或校内导师的横向课题,必需要有明确的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可采用调研报告、案例分析、规划设计等形式,也可以采取澳大利亚一些高校的做法,学位论文不一定要进行答辩,如果需要继续深造的学生可以申请论文答辩,其余的学生学位论文只要导师和同行专家评阅通过即可按照规定授予学位。
3参考文献
[1] 廖湘阳.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与保证的专项[r].全国第七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学术会议,2008.
[2] 潘文年.学科挂靠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弊端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8):32-35.
第6篇:农业专业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应用型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中图分类号: Q94-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1.038
农业院校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现代农业教育,是有着明确岗位群或工作领域的专业教育。现代农业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科学性、实践性、创新性和复杂性,因此,要求从事现代农业技术的人才应有较宽的知识面、良好的人文素质、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必由之路。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是一所新升本的本科院校,正处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阶段,笔者结合该校的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一些思考。
1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农业院校的传统专业,目前开设该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掌握优质、高效现代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作物病虫害诊断与预防学、种子繁育与经营管理等植物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知识、理论与技能;培养能够运用现代化农业科技知识指导农业科技生产、农产品开发、农业生态园建设与管理、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和生产经营等应用型高级新品种培育专业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农资公司、涉农企事业单位从事农作物生产、品种选育、技术开发、经营管理及农业科技开发及推广等工作,能独立创办或经营管理小、中型农资公司、种业、庄家医院等经济实体。
2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结合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可见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中占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只有实践教学才能完成学校与企业的零对接,应用型院校培养的应是技术性、应用型人才,教学过程应侧重对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要与技能及技术有机融合,这就要寻找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工作、知识与技能之间的结合点与平衡点,突破传统教学角度,实现“教、学、做”全方位的融合。实践教学是搭起终身学习的桥梁,学生进入企业,要不断更新技能。只有在大学期间学会学习、注重实践,通过亲身实践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才能妥善化解矛盾,解决随时出现的各种问题。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不仅包括岗位的专业技术能力,还包括与专业技术能力相关的应用能力,如观察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的培养,实现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的全方位结合,以期使被培养者成为融知识、技能、素质为一体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3 植物科W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措施与对策
3.1重新修订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应用型本科院校为新提出来的一个教育发展理念,应该在原有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重新修订,修订过程中要征求省内外相关企业及相关专家的意见,经专业教师反复讨论和修改,最后由学校组织评审通过,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突出应用型、实践性,确定专业主干课程,改革教学方法,重视实践教学。
3.2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不仅要有完善的体制保证,先进的仪器设备等硬件供应,还要有过硬的“软件”支持,年龄大的教师经验丰富,技术过硬,但精力和体力欠缺;年轻教师理论知识全面,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对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指导不到位。针对这种情况,应采取老教师传授宝贵经验,帮助新教师快速掌握基本技能;利用假期去实践基地下场锻炼,积累实践经验;利用课余时间到校内实训基地;鼓励教师申报科研项目,以项目开发促进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聘请知名专家,定期进行教师的知识更新和业务培训等一系列措施。
3.3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保障校内实践教学完成的基本条件是实验室和校内实践基地,实验室在保证实验仪器设备完善的前提下,推行开放实验室,给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提供硬件保障。校内实训基地也要分成不同的功能区:一是实践教学区,主要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的践行区,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操作;二是科研区,积极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其大胆规划设计提供平台,同时为大学生创新项目、毕业设计等提供保障;三是产业区,为有创业意识和创业思路的学生提供政策支持、技术指导、经验传承,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3.4重视校外实践教学
重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开发。因为再丰富的校内实践内容也涵盖不了全部的社会需求,再多种多样的校内实践模式也包括不了社会生产的全部,再高端的技术水平也不一定适合企业的大规模生产要求,因此,必须选择不同企业经营实体,采取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模式。
3.5建立科学、客观的教学评价体系
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是由合理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构成,并具有客观性、导向性、目的性、整体性、独立性和可操作性,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项目和考核内容必须符合企业岗位的要求,考核可以理论加技能的方式进行考核,评价方法根据课程性质、目的、要求不同,可通过笔试、口试、操作、实践论文、项目实践、分组辩论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评价,并对考核内容应企业、行业需求而不断更新,以满足岗位技能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詹先明.“双师型”教师发展论[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135.
第7篇:农业专业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 生态农业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蔬菜栽培技术;学生导游职业能力;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1-0279-01
Analysis on Training of Student Tourist-guid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Specialized Core Curriculums i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echnology――A Case Study of Vegetables Cultivation Technique
CHI Huan-xing ZHONG Hua
(Gui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al,Qingzhen Guizhou 551400)
Abstract The case studied the vegetable cultivation techniques,specialized core curriculum i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echnology,in the teaching process,through the teaching forms such as training tourist-guide service quality,writing commentaries of agriculture,simulating tourist-guide.The teaching effects of training students′ tourist-guide professional ability on specialized core curriculums was preliminary explored.Practice showed that strengthening students′ tourist-guide professional ability training,on the one hand,to motiv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improve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echnology students′ comprehensive vocational ability;on the other hand,enriched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vegetable cultivation techniques,and had very good reference value for teaching similar specialized core curriculums.
Key word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echnology;specialized core curriculums;vegetables cultivation technique;student tourist-guide professional ability;teaching effects
槭视ε┮瞪态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1-2],加强生态农业技术专业学生导游职业能力培养势在必行。蔬菜栽培技术作为生态农业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之一,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而以往的教学改革成果侧重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考核[3-6],未见将其教学过程与学生导游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的研究报道。为此,以贵州农业职业学院生态农业技术专业核心专业课程蔬菜栽培技术为例,通过导游业务素质培训、撰写农业导游词以及现场模拟导游讲解等教学形式,探讨学生导游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效果。
1 教学形式
1.1 导游业务素质培训
鉴于目前生态农业技术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中很少有开展导游业务基础知识培训的课程[7],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通过网上查找并播放与导游素质培训相关的教学视频,在教学过程中就导游员基本的礼仪、说词、表情、肢体语言等注意事项进行分组讨论教学培训。
1.2 撰写农业导游词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实际进度,指导学生针对已开展的实践过程撰写农业导游词。内容可以是蔬菜栽培的单个技术环节,如菜园规划、播种育苗、菜园管理等;也可以是某一种蔬菜的全套栽培技术,如黄瓜栽培技术、南瓜栽培技术、辣椒栽培技术等。在撰写农业导游词的过程中根据情景需要,适当穿插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与菜园有关的趣事、故事以及后期营销等内容。
1.3 现场模拟导游讲解服务
在撰写导游词的基础上,根据分组,依次由小组内1名学生现场模拟导游员进行讲解服务,其余学生,包括小组内学生和其他组学生则扮演游客。在现场模拟讲解服务过程中,扮演游客的学生围绕蔬菜栽培相关知识点进行随机提问,由模拟导游的学生根据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解答。最后教师对模拟导游的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点评。
2 教学效果
2.1 有助于提升生态农业技术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综合职业能力是指除专业技能外,任何职业都必需的,能适应未来工作发展的跨职业的能力[8]。通过调查得出:加强学生导游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如通过导游业务素质培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基本服务能力;撰写农业导游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现场模拟导游讲解有助于培养学生换位思考、运用专业基础知识、综合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2 丰富了蔬菜栽培技术专业课的教学方法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与蔬菜栽培技术课程相关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分组教学法、田间化教学法、现场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思维导图法、问题导向法等[9-15]。通过学生导游职业能力的培养既有效整合了上述方法的实践运用,又丰富了蔬菜栽培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对类似专业课的教学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如导游业务知识培训、撰写农业导游词和模拟导游讲解可通过分组教学法进行;在撰写农业导游词的过程
中结合田间化教学的实践过程进行,导游词的内容可以通过项目教学法实现,单个技术的农业导游词或全套栽培技术的农业导游词可采用思维导图的模式进行;模拟导游讲解更是现场教学法与问题导向法的有机结合。
3 结语
本文在生态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很少有导游业务知识基础培训课的情况下,尝试通过导游业务素质培训、撰写农业导游词、现场模拟导游讲解等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导游职业能力的培养。实践表明,加强学生导游职业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生态农业技术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另一方面丰富了蔬菜栽培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对类似专业课的教学具有借鉴意义。
4 参考文献
[1] 王丽梅.中国发展农业旅游条件分析与人才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15(6):54-56.
[2] 冀慧萍.论生态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生态环境保护,2015(5):239.
[3] 刘中良,涂清芳,江生泉,等.浅谈高职高专《蔬菜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25-26.
[4] 张万萍,李伟.蔬菜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绿色科技,2013(8):309-310.
[5] 张雪艳,田蕾,高艳明,等.园艺专业蔬菜栽培学教学改革初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61-63.
[6] 王玉莲,张继忠,范书华,等.“蔬菜栽培技术”课程改革探析[J].中国林副特产,2015(6):94-96.
[7] 教育部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12.
[8] 王建永,凌红,张高勋.高职院校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内涵、现状与实践[J].成人教育,2011(11):38-39.
[9] 王富,李文丽,王辉.提高蔬菜栽培技术教学效果的几点做法[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5):124.
[10] 孙涌栋,罗未蓉,王广印.思维导图在《蔬菜栽培学》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农业科学,2010(7):274-275.
[11] 谢冰,王晓云,孙秀东,等.蔬菜栽培学专题教学法初探[J].现代农业科学,2009(9):207-209.
[12] 康云艳,杨暹,郝振萍.网络资源在《蔬菜栽培学》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1(9):5628-5629.
[13] 张婷.蔬菜栽培技术课程项目教学体系的建立与探索[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31-32.
第8篇:农业专业技术论文范文
一、研究背景和过程
随着国家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一大批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农民相继转移到城镇和二、三产业就业,留在农村务农的农民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大致可分为职业农民和兼业农民两大类型。职业农民也叫专业农民,是指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并以务农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职业农民收入一般较高,有些不亚于外出务工和经商,相对比较稳定。新型职业农民是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经营管理能力的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承接者和使用主体,是未来现代农业建设的根本支撑。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是立足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的新变化、着眼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中央科学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规律,推进“三化”同步发展的重大部署。因此,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模式是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面临的战略任务。对此,我们立足夏邑县农广校进行了认真地探索和研究。
夏邑县农广校是全国农民培训和全国农民中职教育百强示范校。从1991年开始,该校面向全县农村,以培养农民技术骨干为目标,开展了“绿色证书”教育工作,20多年来从未间断,经历了试点阶段、全面实施阶段和稳定发展阶段,进入培训指导和产业服务阶段,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主要是围绕产业进村举办教学班,实行培训、示范、推广、服务一体化,累计培训农民80367人,培养了一大批农民技术骨干。2006年以来,该校按照“绿色证书”教育的思路和模式,又连年承担了国家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选择培训示范村开展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累计培训新型农民6660人。2010年以来,该校在河南省农广校的支持下,借鉴“绿色证书”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经验,开展了农民中等职业教育进村试点工作,两年间在11个高效种植专业村开办了11个中专学历教学班,注册职业农民545人,教学实践成效显著。研究表明:夏邑县农广校从培训农民技术骨干、到培养新型农民、再到针对职业农民开展中职学历教育20多年的农民教育实践,形成了“围绕产业,进村开办中专班;送教下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成功、有效模式。
二、基本思路和做法
(一)该模式的基本思路
1. 专业设置与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按照“围绕市场选产业,根据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办学思路,紧紧围绕发展农业支柱产业的需要,以农民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从当地实际出发,设置专业,确定教育培训内容。寻求与专业村的合作,围绕专业村发展设置专业,讲求“实际、实用、实效”,农民种什么,就办什么专业;农民养什么,就办什么专业;出现了什么专业村,就办什么专业;什么专业前景好,就办什么专业。
2. 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和生产实际相结合。课程设置,在目标上,要符合中专的要求,符合专业的培养目标,让学生掌握该专业的相关知识与技能,达到培养中等技术人才的标准;在实践上,要尽力满足学员从事生产、生活和学习的需要,提高综合素质。一般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拓展课和技能实践环节五个模块。旨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员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课程内容要达到中专标准,采用统编教材和自编教材相结合,使学员既学到理论知识,又学到技术和技能,达到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双提高。
3. 教学班进专业村,以适龄职业农民为生源。根据职业农民的特点,为方便农民学习、降低农民学习成本,按照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根本方针,把教学培训班办到专业村。以年龄在45岁以下、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职业农民为教育对象,重点招收村组干部、村组后备干部、种养大户、农村专业户、返乡农民工、复转军人和农村回乡初高中毕业生。组织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把种植专业课堂搬进田间地头,把果树专业课堂搬进果园,把蔬菜专业课堂搬进温室和大棚,把养殖专业课堂搬进养殖场,使学员不出村就能学到致富技术,就能找到指导教师,实现人才培养进村。
第9篇:农业专业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图书馆;农业院校;农村经济建设
1农业院校图书馆的优势
1.1信息资源服务的优势
高校图书馆存储和汇集教育、科技、文化等学科领域中最重要的最具科学性、权威性的前沿、领先文献信息资源[2]。对信息资源进行搜集、加工、整合、存储管理和服务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并已经形成了以印刷型、电子型、网络型等多种文献信息资源类型,尤其是在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电子信息存储量迅速倍增,高校图书馆所提供的文献信息资源数量、质量、专业性和学术性与其他信息情报机构相比具有专业资源的优势。农业院校图书馆馆藏种类齐全、数量充足的农业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广泛收藏各种载体类型的涉农文献和信息资源,并建有电子信息资源数据库,同时配备多种文献信息资源检索与获取服务系统,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科技文献及信息资源优势。
1.2信息服务优势
21世纪是一个迅速发展的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农业院校承载着服务社会发展时代使命,必须服务于乡村振兴这个国家发展战略,强化“以服务促进发展”以发展升级服务”的新理念,以推进农村经济建设发展为己任,提高农业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切实有效的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
1.3建立特色农业专题数据库
由于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连续积累性、加上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经验,全国各地的农业院校均已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和研究领域,对当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起着特殊重要作用。在为本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基础上,农业院校图书馆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也相应形成自身以“科教兴农”为中心,以农村经济建设为导向的馆藏特色,以农业、生物文献为主体,涵盖农作物、畜牧家禽、农村能源的馆藏体系,并保证本校特色专业文献信息资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实用性[3]。农业院校图书馆应以其丰富的农业类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为主要基础,以网络免费可获得农业相关类信息资源为辅,收藏范围包括国内外出版的图书、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其收集重点是农业及其相关的文献信息资源,建立书目、期刊目录数据库;期刊论文、优秀硕博论文、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农业科研机构及其科研成果、农业领域知名专家数据库;农产品新品种、优异种、农产品市场信息数据库;农业统计数据及年鉴数据库。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纷繁复杂,其中的农业信息资源科学性和实用性不高,有特色、有指导性、前瞻性、预测性、时令性的农业信息资源更少。农民最需要的是针对农业生产的农事指导、实用技术信息,以及各种农用物资、农产品的市场行情与供求信息资源。因此,建设特色专题数据库,是农业院校图书馆服务于农村经济建设的必要需求。为农产品的生产和科研提供全方位、深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为农业科技及贸易人员的课题查新、科研立项、农资和农产品市场信息提供信息支持与服务,力争为用户获取农业文献信息的可靠来源。特色专题数据库促进了农业科研人员水平与能力的提高,为用户提供专题学科或某一主题领域的信息资源整合,使农业科技人员方便、快捷进行信息沟通和交流[4]。同时,特色专题数据库全面、综合地反映世界各地区农业生产、研究现状,为农业科技人员即时、快速、准确地获取农业方面研究发展趋势提供信息支持。信息时代,信息用户要及时、高效地获取契合自己使用需求的文献信息资源,就必须要以信息海量、分类科学、获取方式快捷的特色专题数据库为信息来源。
1.4搭建共享平台,实现农业科技信息跨库检索
通过创新机制和体制,构建适应农村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和市场竞争的互联、互助、互动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参与信息情报单位联合建设的立体化农业科教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信息共享的前提是信息资源建设,因此,需要对目前农业应用软件进一步开发和完善,包括建立各种农业实用技术数据库、建设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各级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诊断系统等。系统地构建完整的、全新的农业科学知识与技术传播体系,促进农业科学技术普及和科技成果转化,已经成为推进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紧要任务和关键点[5]。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网络环境的普及与完善,构建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完善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和推广农业信息网络是加快推进农村经济建设发展进程的必经之路。作为农业科技信息的重要集散地,在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农业院校图书馆起着至关重要的功能与作用。农业院校图书馆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基础上,以农业信息共享平台为依托,深度挖掘和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为各级各地乡政府、农业局、农科所、种子公司、畜牧兽医站等农业管理及生产部门提供及时的、准确的、科学的、具直接经济效益的科技信息,服务于农业管理和生产部门和广大农业科技人员,促进农业生产、农业管理、技术研究与推广,真正发挥农业院校图书馆信息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新时期农村经济建设发展。
2农业院校图书馆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的途径
2.1利用网络实现远程快速服务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背景下,网络多媒体可对各种科技信息资源进行加工、处理、检索和传播,为超越地域和时空限制创造了客观条件,同时也使信息用户快捷、直观地获取和应用信息资源。传统的信息参考咨询方法已不适应现代农业科技信息用户对信息质量与数量的需求,农业院校图书馆需以丰富的馆藏农业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为基础,借助于现代信息与网络技术、方法,实现远程快速信息检索与获取服务,最详细、最全面地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充分揭示出来,充分发挥信息服务优势。远程信息服务内容主要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在线化的数字参考服务。使图书馆信息资源实现网上共享,用数据库管理技术保存和记录信息资源,具有文字、图像、声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表现形式,具有信息容量大、表现形式多样化、内容更新及时等显著特点。一是可以为信息用户提供网上书目检索、浏览、传递、学科信息资源导航等信息服务;二是辅助信息服务,如计算机及网络知识培训、信息检索和获取方法指导,使信息用户更好地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通过网络实现高效获取信息资源。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其技术直接来自农业管理部门和科技人员,他们在农业管理、农业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中,迫切需要时效性最高的农业类信息资源来充实、重构自己知识体系。农业院校图书馆利用网络,远程、快速、着力开展农业科技文献信息服务,对推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使农业科技情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6]。实时在线的网络远程信息服务可以使农业科技人员即时点击、互动咨询,与信息服务人员进行交互式信息交流,在非工作时间用户可以进行在线留言咨询。将信息服务搬到网络空间,为用户提供从被动到主动,从同时同地到异时异地,从零散的“点”到集成的“面”信息服务。其中包括电子邮件、BBS、Web表格、FAQ等异步方式开展网上咨询服务,传递用户提问,回复咨询结果,不受任何时空限制,有一定不确定性和延时性。也可以应用网络聊天室、网络白板、各种聊天视频软件、网络视频会议、网络寻呼中心等同步方式开展实时对话,进行“一对一”、“面对面”信息服务。为信息用户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层次的信息咨询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信息需求,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实现了信息提供者与信息用户的双向式信息流通与传播,有效满足农业科技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同时,通过农业院校图书馆所开展的主动式信息咨询服务,可以进一步挖掘农业信息用户更深层次的潜在信息需求,不但实现了对农业信息用户的信息服务,同时也补充了农业特色专题数据库的资源。图书馆作为高校信息服务机构还可以通过访谈、QQ、微信、电话咨询服务等方式,为所有信息用户提供全面、多渠道的信息服务。在信息用户对信息、知识获取、组织与利用的基础之上,图书馆拓展信息渠道、开放信息资源,实现主动式信息服务,不断为信息用户提供网络化、个性化、特色化的信息服务。针对农业院校的特色专业,尤其是优势专业或研究热点,农业院校图书馆进行及时、快速地传递农业科技文献信息中蕴藏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开展定向、定题的目标检索服务。同时对重大及重要农业科研项目开展课题跟踪服务,在选题、论证、立项、研究、鉴定科研成果、推广示范及生产到信息反馈的科研全程及生产实践中,准确、及时、全面地为农业科研人员提供信息资源服务。图书馆需要提供紧贴近农业科研课题研究实际,与课题需求高度吻合、紧扣课题内容、针对性强、切实有效的信息服务。在进行课题跟踪服务过程中,必须随时注意搜集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以及使用图书馆所提供信息服务后的信息反馈,积累实际经验,确保及时跟踪、搜集科研课题亟需情报信息,避免信息服务工作中出现盲目性、随意性、不实用性、以及不确定性,并制定出跟踪服务详细、具体措施,注重为科研究课题服务时效性、实用性、超前性、计划性和连续性。针对课题研究的每一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文信息需求,提供相应的信息咨询服务,保持自始至终、连续不断地为重大科研课题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并且持续深化课题研究的情报信息需求,保证课题研究有实质性突破。使农业院校图书馆改写了由被动、单一、低效服务,向主动、多样、高效的深层次服务转化。
2.2开展决策支持服务
在农村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各级农业管理部门及乡政府领导决策是农村经济建设快速、高效发展的关键。各级决策者只有以数量丰富、科学准确的高质量信息资源为基础,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在搜集到的海量农业类及其相关文献信息资源中,农业院校图书馆需要及时为领导决策提供其所能依据的可靠信息,同时要求信息参考资询馆员清楚、全面地了解国家战略决策、农村经济建设重点方向,以专业的信息素养为基础,获取有关信息、深入挖掘信息、长期、持续地跟踪和积累、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信息研究与分析服务和领导战略决策咨询,对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支持。一是决策信息参考服务,其中专题咨询信息、网上参考咨询平台、国内外引文检索、科技查新检索是其主要服务内容。对决策信息参考服务有实际需求的学校领导、政府工作人员、“两会”委员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为课题调研、提案编写等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并提供数据库资源检索和查询,涵盖包括农业、工业、医药卫生、经济、教育等专业文献。其中数据量较大,涵盖专业内容最广的为中国知网、以医学为主万方数据库、涉及专业较多的维普数据库、读秀知识库、中国标准全文数据库。二是决策信息推送服务,针对信息用户描述的决策信息需求,动态的,推送软件就会动态地跟踪用户使用倾向,通过数据库和互联网等多种渠道获取符合用户需求的决策信息,源源不断地实时将集成整合过的决策信息“推送”到用户面前,为用户提供多来源信息的“一站式”服务。用户无需访问众多网站,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推送软件会主动提醒用户接收新信息,提高了用户获取信息的及时性、全面性、准确性、匹配度、准确率、效率。三是决策专题收集服务,收集到正确、精炼和及时的决策专题信息,是决策符合国家和社会利益的保证和执行的关键,也是决策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决策专题收集服务可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有效性和及时性。决策支持服务首先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除去不实部分和无效部分,经过汇集、整理、统计、分类、摘要,并可转换成文字、图表,编写成简明扼要、高度概括的决策专题信息,并按轻重缓急提供信息服务。同时建立决策专题信息模型,用以模拟和预测决策的可能结果,作为决策的依据。农业院校图书馆要把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作为基础,以相关农业领域专家网络为辅助,以科学分析方法和网络平台为技术支撑,构建长期积累、分析深入、保障可靠、反应迅速的信息服务系统,加工整合、挖掘深度、相关的信息资源,为领导决策提供及时、必要的信息基础,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建设发展。
2.3提升馆员素质
图书馆工作兼具专业性和学术性,开展决策支持服务既符合图书馆工作性质,也体现出图书馆员自身价值,同时也使图书馆员履行时代赋予其的使命和责任,鞭策馆员勤动脑、多思考,更新知识架构,拓展知识面,提升智力层次,提高馆员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7],建立起一支知识结构科学合理,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兼具、并且科研能力优秀的图书馆专业团队,这将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体现自身价值,求得生存与发展。